现状发展分析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26

现状发展分析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结合海淀区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对海淀区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从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发展的探析,提出了“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探讨了相关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并探索了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的技术路径。“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的得出为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教育变革;海淀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特别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海淀区是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新近又被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辖区面积4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48.4万人,相对首都其他核心城区,地广人多的特点比较突出。同时,海淀区辖区内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汇集,中小学校200余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优势明显,这成为海淀的教育文化与科技优势。但另一方面,海淀区人员结构复杂,山前山后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如何借助教育信息技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使海淀丰富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区域内常住人口、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所共享,是摆在海淀区教育发展面前的重要任务。

围绕着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目标,海淀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乃至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实地调研、统筹规划、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由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由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教育变革之路。

二、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教育发展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海淀教育公平、均衡、高质发展的需求与教育信息化尚未能确保教育满足以上需求的矛盾,而解决这一根本矛盾的基本出路在于遵循“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海淀教育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及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为此,要实现一系列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转换。

1.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

通过调研,我们对海淀区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校园教育信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从而提出了智慧教育成熟度模型,见图1。

如上图所示,校园教育信息化有一个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逐步过渡的过程,而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呈现一种质的飞跃。数字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进行了各种交互性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校校通”;(2)初步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3)在管理方式上是按照计划机制进行建设并开展相关技能性培训;(4)教学方式以授导式教学为主;(5)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初级培训与考核;(6)学生仅具有基本的信息搜索、获取、加工的技能。智慧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各种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完善;(2)不仅高标准实现了“班班通”还高标准实现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人人通”;(3)在管理方式上以恰当的评价与适当的监控为主;(4)教学方式采取移动学习、社区内学习、大规模协同学习等形式;(5)制订智慧教育教师标准,对教师进行国际高质量认证等;(6)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创造等技能以及信息道德与伦理的培养。通过调研发现,海淀区学校大多正处在上图中的第二、第三个层次上,亟须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与发展。

2.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同时也昭示了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所谓数字教育,即数字化的教育,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用于教育领域,力图使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及某一运行环节数字化的教育形态。按照通常的理解,只要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或某一运行环节进行了数字化,就可以称之为数字教育。基于这个层面的认识,即使教育的整个组成部分或全部运行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从本质上来讲仍是将传统教育改头换面而己。因此,数字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需要转型和升级。所谓智慧教育,即智慧化的教育,就是主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旨在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按照这一全新认识,智慧教育强调最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适当而全面的应用,强调整个教育组成部分或全部教育环节有机化、智慧化的内在协调与统一。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形态,是数字教育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必将对传统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改变。

结合海淀区教育实践,将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呈现出一些更为突出的新特征,具体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面向未来教育的主要理念,是新世纪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境界,是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作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海淀区的教育管理者、广大教师、广大学生及广大市民需要实现一系列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1)在教育理念上,主要是确立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思路。要通过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建设促进实现教育均衡、高质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使优质教育资源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服务,从而促进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2)在智慧教育建设理念上,主要是实现从传统办学思想到现代办学思想的转变。要把智慧教育建设放到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进行统筹、谋划、布局和落实,以智慧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的整体提升;要致力于全面实现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与教育的智能无缝连接,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树立全社会办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智慧教育建设中来。

(3)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智慧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习模式上,主要是实现学习模式“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在数字教育阶段,学习者通过网络去寻找学习资源,而在智慧教育阶段,位于“云”和“端”等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会通过学习分析技术自动智能地推送给学习者,实现信息找人。海淀区未来的学习将是开放的、泛在的、协作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三、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技术路径的选择

在全面把握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基于“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海淀区对全区智慧教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统筹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落实,这主要体现在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及其实施上。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可以概括为: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如图2所示:

1.建设三类智慧环境

为打造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适合2l世纪数字原著民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态环境,海淀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语义网、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和完善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学习资源与便利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结果的三类智慧教育环境,分别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智慧云(教研)中心,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如图3所示。

智慧云(教研)中心主要是整合现有各类软件系统,促进应用系统贯通与集成,建成基于统一数据环境的集成化、智能化的海淀区智慧教育公共云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人人通”空间等基础支持服务,实现全区通用教育业务的集中化管理和信息资源的按需分配。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主要是研制智慧校园能力成熟度模型(如图1所示),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设备,体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均衡配置,高标准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和“师师通”。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主要是积极推进支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建设,为海淀区师生及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服务,进而创建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相融合的学习型城区。

2.提升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

为体现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对象服务的理念,海淀区智慧教育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全力做好面向学生、教师、管理者与公众四类对象的服务,持续推进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教研和智慧服务等四大应用(如图4所示),从而促进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服务、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五个现代化的实现。

推进智慧学习主要是广泛推广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融合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大幅度提升。推进智慧教研主要是创设良好的网上教学教研环境,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协同教研平台,使得优质学校教师的智慧能够向薄弱学校、社区、社会辐射,形成具有海淀鲜明特色的区域性网络教育体系。智慧管理主要是在“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决策”方面推动深层次应用,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以及构建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等。推进智慧服务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智能沟通服务、即时教育信息服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意见建议反馈服务等。

3.实施六大板块任务

为实现打造三类环境的宏伟目标,切实做好面向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结合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初步规划并逐步完成六个板块的任务,分别是: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板块、智慧校园建设板块、智慧型学习城区建设板块、智慧教研素质提升板块、智慧学习应用推进板块、一体化智能运维板块等。这六大板块的总体逻辑架构如图5所示。

通过以上六大工程板块的任务完成,结合探索教育云平台与智能终端在学生学习、教师工作、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场所的无处不在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最终为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最需要、最适合、最准确、最便捷的智慧教育服务。

4.建立五个保障体系

为确保以上各大工程板块的顺利实施以及智慧教育总体目标的达成,海淀区智慧教育着重持续加强理念、组织、资金、制度、标准等五个方面的保障体系。

(1)理念保障。主要是从智慧教育建设的高度,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为核心理念,及时实现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不断破解海淀区教育所面临的教育难题,不断提升海淀区教育质量水平。

(2)组织保障。主要是在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完善并充实海淀区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成员库,完善学校等教育机构智慧教育小组及其运行机制,贯彻“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做到职能明晰、责任落实、协调统一,从而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的合力。

(3)资金保障。主要是本着“财政驱动、社会参与、多方开源”的原则,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为主要投入来源,在妥善利用并主动争取国家、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项转移财政资金的同时,充分发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的杠杆与导向作用,引导并撬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促使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多方投资、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有利局面。

(4)制度保障。主要是以国家、北京市相关规范性文件为指导,制定《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并不断完善海淀区智慧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智慧教育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同时以创新的精神科学设定、不断完善各方工作机制,为技术推进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添动力。

(5)标准保障。主要是加强智慧教育标准采纳、建设与应用,在积极采纳教育部、北京市制订的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同时,建立海淀与国家和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相衔接的区域性智慧教育技术类、管理类标准、环境配置规范和应用绩效评估规范。

四、结论与展望

在“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及智慧教育技术路径的指引下,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初见成效。如中关村二小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智慧教育理念,初步实现了多址、同步、同质办学,使中关村二小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共享,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的确立与施行,是海淀区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从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型升级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必将对海淀区智慧教育更高层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会给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与借鉴。相信在“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的推动下,海淀区智慧教育必将有力支撑海淀区在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区”重大目标的实现,从而创办国内领先、世界水平的海淀教育。

现状发展分析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使用2011—2013年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数据,对证券分析师收益预测准确性的行业差异进行考察,我们发现:行业是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受自然环境、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预测的准确性较差,如制造业、采矿业及农、林、牧、渔业等;高知识密集型行业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预测准确性较差。相比而言,受经济形势、政策等影响较小、具有垄断性的行业及较为热门的行业的整体预测较为准确,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本文对于丰富分析师预测的文献及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  每股收益  行业

一、引言

证券分析师作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中介,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证券分析师具有优于一般投资者的信息收集途径、专业分析能力等优势,他们的收益预测有助于提高市场的定价效率,减少被分析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资本成本,促进市场整体的有效性,从而增加投资者的收益。在有效市场中,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应该是完美的,其预测所依据的信息能够迅速反映到价格中去。而现实中,由于分析师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所做的收益预测往往是有偏的,也必然影响到资本市场配置的效率。研究表明:导致分析师收益预测有偏的主要原因是被预测公司的特征和分析师自身的因素两个方面。而行业的整体情况是导致被预测公司特征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但在目前的研究中,行业因素大多被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到研究中,不同行业往往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影响的程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盈利能力等存在差异,导致分析师对于不同行业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关注度等也存在差异。所以,分析师对于不同行业预测的准确度也应存在差异,关注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行业差异是证券分析师预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现状

西方学术界对证券分析师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面。并认为目标公司特征、公司行为及分析师自身的教育背景、能力等是影响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决定因素(Kross,1990;Barron,2002;mikhail,1999)。涉及行业差异研究的有:稳定行业中公司的盈余相对比较容易预测,而处于受外来因素更多影响的行业则增加了分析师预测的难度(O’Brien,1990)。Patz(1989)研究表明分析师对大型重工业的盈利预测比对消费品行业的预测更加困难。Capstaff(2001)以1987—1994年期间欧洲公司的盈利预测为样本发现,相对于交通及消费耐用品部门,分析师对公共事业及医疗卫生单位的预测更准确。

由于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发展比较晚,证券分析师的分析、预测能力和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证券分析师还有相当的差距(姜国华,2004)。国内对于分析师预测的研究大多将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到模型中(如岳衡,2008;郑亚丽、蔡祥,2008)。高明华等(2010)阐述了行业和证券分析师关注度的关系:中国的证券分析师在被关注公司的行业选择上存在“趋同效应”,更喜欢关注一些热门行业的公司。从绝对数量上看,机械、设备、仪表行业是最受关注的行业,其次是金属、非金属、石油、化学、塑胶和塑料、医药、生物制品,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以及仓储业。上述六大行业被关注公司的总数占到被关注公司总数的59%。但从相对数值来看,受关注度最高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其受关注的公司占总数的100%。被关注公司与未被关注公司在盈利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被关注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显著高于未被关注的公司,这个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偏好盈利能力较好的公司,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预测风险。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分析师预测的行业差异研究较少,并且在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直接将行业作为自变量引入分析师预测的研究中,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并检验了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行业差异,本文的研究将为行业作为影响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提供证据,同时对丰富分析师预测的文献及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1.行业分类。行业分类依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上市公司共分为17个行业,为了确保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本文剔除金融行业的样本及主营业务不明确的综合业后将其余的15家行业作为研究样本。15个行业依次为:A:农、林、牧、渔业;B: 采矿业;C: 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H:批发和零售业;I:住宿和餐饮业;K:房地产业; 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Q:卫生和社会工作;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选取了数据库中所有券商对上市公司2011—2013年每股收益(EPS)所作的预测数据。若不同的分析师对同一上市公司做了多次预测,本文取每股收益预测数据的均值。另外,为了排除异常值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利用3σ法则对每个行业中的异常值进行了剔除。经过筛选,2011—2013年分别得到1 829、1 806、1 796家上市公司的收益的预测数据。

(二)变量的选取

借鉴clement(1999)方法,本文采用相对预测误差来衡量收益预测的准确度,计算公式如下:

FERR=|AEPS-FEPS|/|AEPS|

FERR 为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相对误差,其值越大收益预测准确度越低,相对误差越小,预测的准确度越高;AEPS为公司实际每股收益,FEPS 为不同分析师对于同一家上市公司预测每股收益值的平均数(以下简称为分析师的预测值)。

四、统计结果分析

由图1及表1我们可以看出,三年内分析师对于不同行业预测的准确性整体比较高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这几个行业三年内预测误差的均值和中位数都比较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年中的均值为0.62、0.77、0.81,中位数为0.33、0.33、0.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三年中的均值分别为0.3、1.06、1.22,中位数为0.17、0.46、0.5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三年相对误差的均值和中位数也较小。

综合来看,预测误差较大的行业分属制造业、采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预测的相对误差在2011年分别为1.38、1.00,中位数分别为0.40、0.17,而且这两个行业在2012年和2013年的预测的准确性明显较差。采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2012年和2013年预测误差较高。从整体上看分析师在2012—2013年预测的准确性要低于2011年,尤其是采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最为明显。

从2011—2013年分析师预测的一致程度来看,分析师预测分歧较大的行业依次是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采矿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最大的标准差达到7.55,而且这几个行业在2012—2013年的离散程度尤其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分析师预测分歧较大的行业往往也是预测准确性较差的行业。

从描述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分析师在预测准确性方面的确存在行业差异,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行业差异是否显著,本文进一步做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行业间的两两比较(LSD检验),结果见表2。

从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来看,2011—2013年方差齐性检验的P值都为0,都小于0.05.所以我们认为检验结果显著,各样本所在的总体方差齐,所以以此数据做行业间比较是可行的。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2011—2013年方差齐性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所以行业因素是影响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重要因素,行业间每股收益预测的准确性存在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了行业间差异是显著的,为了更进一步掌握行业之间存在的显著性差异,本文利用LSD法检验进行行业间的两两比较。详见下页表3。

通过表3我们可以发现和描述统计的结果基本相同,行业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预测误差较大的制造业、采矿业及农、林、牧、渔业和其他行业差异显著。究其原因,制造业企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这两年全球尤其是欧洲制造业增长急剧收缩,外需恶化同时去库存压力增加,致使制造业活动增长放缓,整体效益较差。而研究表明,分析师对成长性及效益好的公司跟进的多,且预测准确度高(Pae,1998),同时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大量的研发费用,而研发结果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制造业具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分析师对这类企业的预测准确性较差,一致性水平较低。同时,采矿业作为制造业企业的关联产业,由于近年机械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导致采矿业经营困难,尤其是煤炭工业更为突出,近几年国家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及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恢复地表生态的法律法规,提高了采矿业的准入标准,采矿业受宏观调控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无疑增加了分析师的预测的难度。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因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分析师对整个行业的关注度较低,且整个行业受自然环境、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农业,所以分析师预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预测准确性和一致性较差。

预测较为准确的行业主要包括:卫生和社会工作、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及娱乐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广义讲属于物流范畴的行业,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物流产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在各相关产业中,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与道路运输业是投资重点,也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热点及分析师的关注热点。而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及娱乐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由于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少,行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少,所以,预测准确性和一致性较高。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证券分析师2011—2013年每股收益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分析,进一步掌握了会计收益预测的行业间差异的证据,得出如下结论:

1.行业因素是证券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一味地将行业作为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研究中的控制变量,将会遗漏分析师预测中重要变量,加重模型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

2.行业发展是否容易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的影响,将会直接影响到预测的准确性。本文研究发现预测较为准确的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是垄断性行业,其发展受环境和政策影响较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受国家政策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影响,属于近些年的投资热点,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属于大的服务类行业,此类行业受经济形势、政策等影响较小,预测中不确定因素较少,所以整体预测误差较小。

3.行业是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受自然环境、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预测的准确性较差,如制造业、采矿业及农、林、牧、渔业等;高知识密集型行业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预测准确性较差。本文基本和O’Brien与Patz在1990年的研究结论一致。

本文的研究表明,行业是影响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变量,尤其是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的影响较大和知识产权等信息保护较高的行业,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分析师预测中搜寻信息和预测的难度,所以投资者在借鉴分析师的投资决策时,应重视关注行业的发展形势,降低投资风险。J

参考文献:

1.Kross William,Byung Ro,Douglas A.Schroeder.Earnings expectations: the analysis’ information advangtage[J].Accounting Review,1990,65(2):461-476.

2.Barron Orie E,Donal Byard,Charles Kile and Edward J.RIEDL.High-technology intangibles and analysis’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2):289-312.

3.Mikhail Michael B,Beverly R Walther,Richard H.Willis.Does forecast accuracy matter to security analysis? [J].Accounting Review,1999,74(2):185-200.

4.O.Brien,Bhushan,McNichols.Analyst following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discuss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28):55-82.

5.Patz, D. H.UK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89,(19):267-275.

6.Capstaff J.,K. Paudyal and W. Re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arnings Forecasts in Europe[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1,(28):531-562.

7.姜国华.关于证券分析师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收益预测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4,(06).

8.岳衡,林小驰.证券分析师VS统计模型: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及其决定因素[J].会计研究,2008,(08).

9.高明华,曾诚,杜雯翠.公司特征与证券分析师关注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3).

10.郑亚丽,蔡祥.什么影响了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大管理研究,2008,(03).

现状发展分析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根据1978~2007年咸宁市的统计资料,分别建立区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建立协调测度模型,测算出成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咸宁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8年为不协调期,协调度为负;1999~2000年为基本协调时期,协调度为正,城市发展走向优化;2000~2007年为协调期,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水平都为正,两者协调度趋向稳定。(2)2005年咸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存在地区性差异。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因子分析法;协调度;时空特征;咸宁市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必要过程,同时城市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和产业支撑,就没有城市的繁荣和扩张。城市化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相协调。因此,城市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国外经济学家兰帕德(E.E.Lampard)、Berry(1965)、钱纳里(1988)、Henderson(2000)、和shatter(1996)、Strobe(2003)等人利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数据,运用协调分析、回归分析、动态计量分析、半参数等方法,证实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协调关系。许多学者还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理论机制做出了探讨和阐述。Evans(1972)、Millss和Becker(1986)、库兹钱纳里(1988)、列茨(1991)等人认为:经济发展引致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自然而不可避免的结果。我国学者周一星(1995)、许学强(1988)、高佩义(2004)、成德宁(2004)、张宏霖(2003)、陈志(2007)等人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区域经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互和谐关系同样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正协调关系。为此,笔者试图对咸宁市(小尺度)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并诊断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类型,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内涵

协调的本意为“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它描述了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良好交互关系。协调度就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所谓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就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经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问的相互关系,用来定量描述区域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程度。其具体体现在以时空为参照系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

(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一般特征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客观上要求城市化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纵观世界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第一类:低度城市化,工业化尚未起步,经济发展缓慢;第二类:过度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越经济发展速度,存在于许多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第三类:滞后城市化,城市化发展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第四类:协调型城市化,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彼此推动、良性互动。四种类型粗略地反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同时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时序变化中反映出城市化进程呈出“s”型发展规律。起步阶段,表现为城乡对立为主的二元城乡社会经济结构,其协调关系一般表现为第一种类型;快速发展阶段,城乡对立转变为城乡联系,一般表现为第二或第三种类型;实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为城乡一体化,一般表现为第四种类型。

二、区域概况、数据来源

(一)成宁市区域概况

1.咸宁市概况。咸宁市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位于华中腹地湖北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33。31’~144°58’,北纬29°02’~30°18’。属于江汉平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次之;全境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咸宁市土地总面积10 019平方公里,截止2005年底,全市户籍人口总数280.71万人。1998年底撤地设市,现辖嘉鱼县、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赤壁市、咸安区四县一市一区。根据2005年土地更新调查数据,建设用地62690.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9%。

2.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概况。咸宁市已经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镇发展网络,确立起以咸宁市区为中心的市域城镇体系。截止2007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1平方公里,拥有城市人口9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7%。市区规划区面积为317.7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4万人。

改革开放30年来,咸宁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咸宁市GDP总量286.81亿元,是建市初期的2.7倍,人均GDP达1379美元,标志着咸宁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2007年,工业占GDP比重达37.4%,占第二产业比重89.6%,工业的主导作用凸显。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98.52亿元,比2004年增长45%,年均增长13.4%,保持了与GDP同步发展。

(二)数据来源

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咸宁市历年统计年鉴(1997~2007年)和咸宁市国土资源局、发展改革委员会等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结合该市具体情况,分别选取了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15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14项,进行分析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

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聚集和转移,从而使城市人口比重加大、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并最终达到‘城市一体化’目标和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的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量化测度。目前,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主要是采用单一指标法,通常用城镇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城市用地指标等来描述。这些指标具有表征性强、便于统计处理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单一指标

法只能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某一方面,不能全面反映各地城市化水平的丰富内涵。因此通过构建从多角度综合反映城市化内涵的指标体系来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城市化水平,可为理论和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城市化指标包括人口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和地域景观类4个层面共15个指标。

经济发展是指一国经济从不发达状态转变到发达状态的历史过程。它本身既包含着经济活动数量关系变化的范畴,如经济增长、产量、产值的增加、经济效率提高等等,又包含着经济活动质量关系的变化,如产业结构、产出结构的改变等社会诸方面的变革。因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界定和评价应采用多项统计指标进行测度。目前,评价经济发展较为常见的是采用单一统计指标,采用单一指标(人均GDP或GNP指标)分析问题较方便直观,但也明显存在着无法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具体状况的缺陷,忽略了由于投资等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笔者从经济实力、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活力三个方面人手进行选取。

(二)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变量所反映的信息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l3.0对标准化后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因子,起到了降维的作用。为了使主成分具有更明显的解释意义,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后,得到主因子旋转载荷矩阵。将成份得分系数矩阵a作为主因子的系数,然后分别计算出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时空排序,从而达到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综合测度的目的。

四、成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时空分析

(一)成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计算

1.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各年份综合指数计算。根据以上算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l3.0对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如表2所示)。

(二)协调度模型及类型判别

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存在合理的区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整体保持最优;反之,两者都处于最差发展状态是不能接受的。只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才有利于二者的协调。当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某些阶段,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差距,但只要二者的协调度在阈值范围内,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仍然保持正向发展,这种模式也是可以接受的。根据这种思路,引用部分学者对于协调度的定量研究定义协调度为:

C=(X+y)/(x2+Y2)1/2  (1)式中,X代表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y代表经济综合水平指数:C为经济水平与城市化协调度,-1.414≤C≤1.414。根据x、y值的变化,协调度分为以下6类(如表1所示):

两者的累计贡献率都超过88%,可以认为反映了各指标所要表示的主要特征,具有显著代表性,同时也起到了降维的作用。为了使主成分具有更明显的解释意义,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后,得到主因子旋转载荷矩阵(如表3、表4所示)。

城市化主因子载荷值(表3)反映了主因子与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城市化的主因子中第一主因子的贡献率为79.19%,其在“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万人拥有大专学历人数”、“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生活用电”、“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人户率”等指标中的载荷较高,第二主因子的贡献率为9.89%,其主要反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比、“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城市综合得分。

因此,咸宁市历年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F的公式为:F=(79.045×F1+9.853×F2)/(79.045+9.853)  (2)

其中,F为城市综合得分;F1、F2分别为各因子得分,系数分别为各因子权重。据此计算出咸宁市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及时空排序。

通过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后,从表4中可以看出,反映经济发展的主因子中第一主因子在“人均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人均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工业化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指标的系数远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所以F1主要是这些指标的综合反映;而F2主要反映的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F3是“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发展指数”、“GDP增长速度”这两个指标的综合反映;F4则是“外贸出口占GDP的比重”的反映。

用SPSS软件计算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8.119、2.074、1.235、1.049,通过其特征值可以计算出F1、F2、F3、F4,4个主成分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为57.994、14.813、8.820、7.495。

因此,咸宁市历年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F的公式为:

F=(57.994×Fl+14.813×F2+8.820×F3+7.495×F4)/(57.994+14.813+8.820+7.495)  (3)

其中,F为经济发展综合得分;F1、F2、F3、F4分别为各因子得分,系数分别为各因子权重。据此计算出咸宁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时空排序。

2.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各区域综合指数计算。为进一步分析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空间差异,选择2005年咸宁市各县、市数据进行横向分析;同样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l3.0分别对城市化水平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先对指标因子进行降维。这里取3个主因子,两者的累计贡献率都超过88%,可以认为反映了各指标所要表示的主要特征。通过反映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特征值可以计算出F1、F2、F3,3个主成分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为60.805%、23.981%、8.195%。因此,咸宁市2005年各区、市、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F的公式为:

F=(60.805×F1+23.981×F2+8.195×F3)/(60.805+23.981+8.195)  (4)

同理,可以得出反映城市化综合水平计算公式为:F=(67.372×F1+21.777×F2+7.753×F3)/(67.372+21.777+7.753)(5)根据咸宁市各区、市、县的各主成分评价值及公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时序特征

利用上述计算数据,通过协调度模型(公式2)计算出咸宁市各年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并得出如下曲线图(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1978-2007年30年间,咸宁市的城市化综合指数总体保持增长的态势。在2000年之前其综合指数一直呈现负值,综合指数变化值较小;到90年代后期,城市化综合指数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从90年代后期至今其综合指数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由于在城市化评价指标中第一主因子的贡献率达79%,故起主要影响作用。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城市化的主因子中第一主因子对城市化加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咸宁市的城市化综合指数的快速上升。

2.改革开放至今,咸宁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总体保持增长的态势。在1978-1986年期间综合指数变化值较小,保持平稳的发展状态;1986-1998年之間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波动较大,甚至一度(1988年)出现倒退,这期间其综合指数基本式计算,得到咸宁市(一区一市四县)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和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值(如表5所示)。

呈现负值;进入21世纪,从2000年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稳步上升。通过对影响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均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人均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工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变化。

3.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Ⅰ、Ⅱ类不协调到Ⅳ类基本协调,再到2000年后的V类协调,体现了咸宁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从不协调到协调、协调度差到协调度越来越高的逐步优化的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到从1978年一直持续到1999年为不协调期,所占比重较大,而基本协调期的持续时间很短,1999年虽然处在Ⅳ类基本协调期,但其协调度较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并不稳定。进入2000年后,才真正进入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期,城市发展呈现优化。

4.改革开放以来,咸宁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8年为不协调,城市化综合指数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都为负,协调度为负,表明两者协调关系差;同时,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高于城市化综合指数,表明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1999年为基本协调时期,城市化综合指数为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为正,但协调度为正,城市发展走向优化。2000-2007年为协调期,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水平都为正,且协调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两者协调度一直较好,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发展呈现最优。

5.从协调度曲线图可以看出,1978-1986年期间协调度一直保持稳定,增幅不大。这一时期咸宁市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增幅很小,基本保持不变;而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却在稳步增长,可见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协调度上升的主要力量。从1986-1998年其协调度波动较大,呈现出不断震荡的状态。在这一时期,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保持稳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波动较大。通过图1可以看到,协调度的波动情况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波动基本一致。可见,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发展。1998-2002年协调度综合值呈现出高速增长。2002年以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得分值增速虽有所减缓,但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稳步发展。这一时期,在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也呈现快速发展,二者共同推动成宁城市趋向最优。可见,协调度稳定发展,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在保持城市化水平稳定发展的同时,应大力加强成宁市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空间分布

为进一步分析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空间差异,选择2005年成宁市各县、市数据进行横向分析。根据咸宁市各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计算出咸宁市各县、市的协调度,同时根据咸宁市协调度生成咸宁市各县市协调度现状图(如表6、图2所示)。

结合表6和图2可看出,2005年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存在地区性差异。表现为:

1.在县域之间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两者存在较大差距。其协调度类型也不相同,咸安区和赤壁市属于V类协调;而嘉鱼县属于Ⅱ类不协调;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属于Ⅰ类不协调。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高低直接影响二者的协调关系,可见,成宁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成安区和赤壁市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指数都为正,协调度也为正,表明两者协调关系较好。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社会发展迅速。

3.嘉鱼县为Ⅱ类不协调,其城市化综合指数为负,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为正。可见,嘉鱼县的经济基础较好,其协调度较低是由城市化进程过慢引起的。

4.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的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都为负,协调度也为负。落后的城市化与滞后的经济发展已经影响到这些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消除城市化进程中的限制性因素,鼓励人口进入城市以及采取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从“一区一市四县”的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以及现实状况分析,究其原因: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等地区受地理条件影响,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两者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协调性较差,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五、结 论

通过选取影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综合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度模型,对成宁市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二者协调度的时序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下列结论:

1.从咸宁市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变化看,其印证了世界各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S”形增长的城市化过程。依据数据以及曲线图可以看出: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曲线较为平缓,甚至在1978-1986年出现停滞增长的现象,表明城市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二者的协调度较低。在经济发展中期,城市化受经济发展影响,迅速推进。与此同时两者的协调度也越来越高,但同时也可看到:曲线的波动较大,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协调关系并不稳定,也印证了在“S”形增长的中期可能出现同步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等各种复杂的现象。在经济发展后期,城市化与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变化曲线也表明两者处于相对协调的状态,并且其协调关系逐步加强,表见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2.从空间上来看,2005年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存在地区性差异。咸安区和赤壁市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水平都为正,协调度也为正,表明两者协调关系较好。城市化与经济都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社会发展迅速。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指数都为负,协调度也为负,表明成宁市市域内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咸宁市县域之间的差距很大。

3.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发展,是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在保持城市化水平稳定发展的同时,应大力加强咸宁经济的发展。促进咸宁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两者协调关系更加稳定以及两者协调度保持稳定和进一步上升。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小建.经济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徐雪梅,王 燕.城市化對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D04,(2).

[4]王小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5]张 颖,赵 民.论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对钱纳里研究成果的辨析与延伸[J]城市规划汇刊,2003,(4).

[6]赵显洲.基于城市化本质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J].北方经济,2D07,(7).

[7]Ronald,L.M.M. S.Ali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bias toward 1arge citie5[J].Journal of urban Ecanics,1996,(1).

[8]陈 志,薛敬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9]张景华.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7,(5).

[10]张文和.李 明.城市化定义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0,(5).

[11]朱世英.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性分析[J].价值工程,2D06,(7).

[12]宣国富.徐建刚.赵静.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

[13]孙同德,吴 燕.福建省宁德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6,(2).

[14]刘耀彬,宋学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研究[J].科技导报,2005,(2).

现状发展分析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提要]江西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和古色旅游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而南昌作为江西省会,其突出的接待功能不容忽视。自2005年第一家真正的经济型酒店——永生现代在南昌开业以来,南昌新开张的挂着“商务”、“快捷”、“假日”等名称的经济型酒店有近百余家,同时还不断有同类型的酒店在筹备中。新兴的经济型酒店满足了旅游市场不同的消费需求,对提高南昌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能力及带动老区旅游经济产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南昌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和发展策略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针对其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有益建议,有助于南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南昌;经济型酒店;发展对策

近年来,经济型酒店在江西省会——南昌悄然兴起。2005年,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型酒店永生现代在南昌开业。紧随其后,经济型酒店以井喷之势在南昌迅速发展。既有锦江之星、如家等外地连锁企业进驻,也有现代永生等发展迅速的本地企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作为酒店业的一种新兴业态,经济型酒店在南昌的发展无疑丰富了旅游市场,满足了顾客的多类型需求。本文作者对南昌经济型酒店目前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并对其发展前景及策略进行分析。

一、南昌市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

(一)经济型酒店在南昌快速扩张

在南昌,不光是本地经济型酒店正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冒”出来,外来的连锁酒店也在快速扩张。比如如家快捷酒店在南昌已经开到第六家分店,而该店周围500米的范围内,另有同类型的金象快捷宾馆、七天连锁酒店两家连锁酒店。而经济型酒店的负责人们还在招兵买马,不断扩大疆域。经调研后分析原因如下:

1 全球金融危机的推波助澜。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商旅客人在外出时更多地考虑成本因素,从而不再人住星级酒店,而选择经济型酒店。因此,金融危机对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并没有太大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推作用。

2 南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南昌这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加之如2011年全国第七届城运会等大型活动在南昌举行,必将大大拉动南昌商贸旅游的发展。

3 迎合新型旅游方式的需求。近年,日渐兴起的新型旅游方式,如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等,其住宿消费的需求均为“交通便捷、价格实惠、卫生良好”,而对酒店是否具备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并不注重。南昌的经济型酒店主要坐落在繁华路段,购物、行车非常便捷,市内的经济型酒店一般挂牌价格在200元以内,客房干净整洁,能够较好地满足此类游客的消费需求。

4 行业准入门槛低。由于经济型酒进入市场门槛较低,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高额的经营利润使其备受投资者青睐。

随着南昌国企改制以及工业企业退出中心城区而闲置的大量厂房、仓库、旧办公楼,部分跟不上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的酒店因经营不善而停业等,这些空置的楼房都是经济型酒店快速发展的助推条件。

(二)南昌市经济型酒店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服务质量及水平不尽人意。南昌经济型酒店虽入住率高,但由于价格低廉,利润空间有限。而服务质量与员工素质密切相关,但受成本控制影响,南昌的经济型酒店在人员招聘、培训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加之本地人才也大多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难以配备专业酒店服务队伍,服务质量和水平自然有限,仅仅抓住了“经济”二字,和通常意义上的宾馆、小旅馆并没有质的区别。

2 市场趋向饱和。南昌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形势日渐繁荣,但比起一些发展旅游业较早的城市(如杭州、厦门、桂林等)相对来说还是较为落后。酒店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大,过度的扩张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

3 缺乏市场细分,产品档次差异未凸现。虽然经济型酒店如此迅速地挤入南昌市场,但还没有出现细致的市场划分和多样产品。目前,南昌经济型酒店的产品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产品档次差异未凸现,各种类型之间的区别也不甚明显。目标市场比较笼统,覆盖从商务人士到普通旅游者的大区间市场。

二、南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快实现人才的管理更新

1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储备新生力量。人才储备是经济型酒店在未来发展中能否取胜的最为关键的因素。酒店应制定长期人才战略,可挑选优秀的应届酒店管理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或酒店工作岗位中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加入人才培养计划。酒店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每年有计划地从应届毕业生和年轻的从业者中挑选优秀的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教育,并提供一些“见习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助理”等岗位,丰富其实践经验。在经过综合培养之后,按期晋升为中高层管理人员。

2 加强对基层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经济”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的折扣,服务质量和房间价格一样都是消费者考虑的关键因素。酒店的员工特别是基层服务人员更需要接受严格的培训,从仪容仪表到专业技能,都要做到整齐统一,尤其是品牌化连锁经营的经济型酒店更应该使客人在任何一家分店都可以享受到相同质量的标准化服务。

3 可考虑与相关学校进行订单式培养合作。考虑到南昌地处中国中部地区,在人才引进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一些规模扩张迅速的经济型酒店可考虑与南昌本地的一些大学联合。一方面,酒店可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市场变化状况,使学校得以完善专业学科设置,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的问题;同时,学校可根据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设计一些理论和实践课程,从而让酒店更易聘用到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求的人才。

(二)定位差异化

针对日趋饱和的市场,新兴经济型酒店可对南昌市旅游市场进行细致的划分,给自己寻找一个相对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定位,而且通过这种定位,反而可以吸引顾客群体的关注和人住,挖掘客户的新兴奋点。比如可以考虑自费旅游族、学生族、三口之家族、旅行社团接待、广告人酒店、女子酒店等等,结合自身实际打出差异化,忌走克隆路。

(三)加强协会和服务组织的作用

最大程度地发挥江西省旅游协会等行业管理协会的功能,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提供指导、交流、协调、自律、服务,避免盲目的规模扩张和无序竞争。还可在政府机构指导下,成立经济型酒店协会或商会等方式,引导经济型酒店正确发展,积极探讨经济型酒店健康发展的策略,协调经济型酒店与其它饭店及相关行业的和谐发展。政府要鼓励本地经济型酒店走连锁化、品牌化的道路,扩大市场份额,助推南昌商贸旅游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行业交流

酒店业是一个国际化、标准化特点强的产业,先进、适用的酒店模式应用应该得到有效传播。从建筑外观到先进材料,从设施到使用物品,从电脑硬件到软件,从经营模式到管理服务规范,以及绿色环保等,都有科学的标准和实施程序。南昌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经济型酒店起步较晚,对外的学习、交流要增多。引进好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可以使南昌的经济型酒店发展少走弯路,对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经济型酒店,是我国酒店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作为江西省会的南昌——这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中,经济型酒店不仅有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巨大的机遇性。对于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甄红线.经济型饭店在中国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北方经贸,2005,(3).

[2]颜庭干.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SWOT分析[J].经济师,2004,(4).

[3]赵永秀经济型酒店员工培训[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4]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R].江西省旅游局,2006.

[责任编辑:水木]

现状发展分析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一、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 会计人员的结构存在矛盾

我国当前的会计市场在整体结构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矛盾状态:第一, 在入职方面会计的门槛较低, 每一年都会有大量的新会计人员加入到行业之中, 但是他们普遍存在着缺乏经验、受教育程度不足的问题, 在日常的工作中只能对一些基础性工作进行处理, 使得基层会计人员出现严重的饱和状态。第二, 缺乏高素质型人才, 尽管会计行业人员非常多, 但是真正具有高层次的、高素质的能够对企业在发展中产生影响型的人才却非常的紧缺, 在会计市场上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缺口, 经常形成各个公司相互之间对高素质会计人才进行争抢的局面, 并且很多公司为了自身的发展, 也愿意以优厚的待遇来聘用此种类型的人才。

(二) 会计信息化的水平不高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技术还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 很多技术都正处于试验阶段。而且很对企业在信息化系统方面的认识还不充分, 没有真正认识其的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只是认为能够简化的进行手工操作就是实现了信息化, 已经给相关员工的工作带来了便捷性。此外, 在信息化人才方面还比较匮乏, 企业没有专业化的人才难以将信息化真正运用与实际的工作之中, 使得故障人员掌握的技术与设备之间不配位。最后就是信息化在得到快速普及的同时, 也带来了大量的安全隐患问题。比如电脑在工作运行的过程中, 随时都可能会被病毒侵入, 从而威胁企业信息的安全性, 甚至于造成整个计算机系统都陷入瘫痪的状态, 从而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还有一些相对较为重要的企业资料在病毒的攻击下, 也很有可能会出现丢失以及泄露的威胁, 这些情况都将会给公司造成难以预测的损失。

(三) 会计信息存在严重的失真情况

有些公司为了能够提升顾客投资的吸引力, 往往会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来进行财务报表的制作, 经过他们的包装促使企业资产表面上显得十分的雄厚, 但与实际上的资本是不符合的。这都是由于会计制度存不明确造成的, 有些人会抓住这些存在的漏洞对账本进行修改, 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现象, 最终实现偷税漏税的目的。一旦会计信息出现了失真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利用价值, 在公司发展决策方面不能提供助力, 使得财力及物力获得浪费。

二、会计在未来发展的前景分析

(一) 对会各种数据信息的反应更加具有公允性

对数据进行反映是会计在各种中一项最基本的职能, 反映各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越高, 越能够更好地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 这也是会计人员在职能中所需要肩负的重要责任。在当前阶段, 人们对于与会计信息具有关联的相关资源及信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主要是由于会计数据需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会计学科在未来发展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数据信息, 不仅只是简单的通过历史而转化出来的一些具体性数据, 还应有更多方面的职能能够, 包括对会计数据以及信息进行的预估、评价及分析等。

(二) 各项会计的分支更加具有完善性

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以及经营的过程中, 在各种活动当中逐渐衍生出来了许多会计分支, 在为来的会计市场环境发展背景下, 应该将各项会计分支进行完善, 使其能够与新时代环境及活动能够与企业管理之间相契合。由于现代企业管理在进行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也不断朝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转变, 这使得传统会计相关的一些内容在企业之中又重新的受到了重视, 从而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极为重要的领域。这些新领域在发展中需要通过专门的财务信息来作为依托的, 所以我们也应该对各种会计的职能不断地进行创新, 使各项会计的分支更加具有完善性, 从而保证每一个会计分支能够与企业的日常生产、企业的日常经营等活动更加切合。

(三) 会计自身的职能被淡化

由于各种会计分支的出现, 促使企业能够对企业日常的活动及经营管理更加细致开展, 并能够密切地进行合作, 最终使得会计本身在企业之中的本职职能会逐渐被淡化。同时也随着企业的管理、经营等模式, 还有管理理念存在的重要的创新化发展。这些方面会计现实出来的各项基本职能也将会呈现出逐渐被淡化的一种状态, 淡化与消失是存在不同的, 而是通过新的形式来进行替代, 使其能够更加细致的在活动当中体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会计在当前阶段属于一种非常热门的学科,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财务管理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 会计也势必将会随着当前现代化经济以及管理等科学的不断发展, 而进行非常稳步的前行, 在未来经济建设结构在得到不断深化及改革的情况下应该将其各项职能, 尽量保障所建立是会计相关理论的模式以及方案, 促使会计未来的发展能够获得良好的前景。

摘要:一般来说, 人们对于会计在本职工作的基本型职责是存在差异性的。作为当代的高中生, 对会计的认识是基于一门较为热门的学科基础上的, 为了能够对会计有更深的了解, 文章针对会计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会计行业现状,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浩, 丁颢哲, 陈曜昀, 肖诺诗.会计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营销 (经营版) , 2018 (09) :170.

[2] 孙赵娜, 嵇红亮.浅谈会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才智, 2018 (14) :205.

现状发展分析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1 重庆市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 全市现有公益类科研院所44家, 涵盖农林牧渔、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等10个行业领域, 分别隶属于重庆市科委、林业局、农委、卫生局等市级主管部门。其中, 中央在渝15家、市属24家、区县5家。

2009年, 我市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情况如下:一是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幅扩大, 资产总额共计25.7万元, 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也已增加到6.2亿元;二是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科技活动人员6695名, 占从业人员的57.6%。科技活动人员中, 中级及以上职称2991名, 硕士及以上学位651名;三是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支出大幅增加, 其中, 仅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一项, 从2005年的6.3亿元已增长到2009年的12.1亿元;四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增加了3个, 承担了项目323个, 经费4.6亿元, 专利申请受理数、授权数分别是2008年的1.6、1.9倍;五是加大了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十一五”以来, 我市成功组建了以市科研院、农科院、质检院等大院所为代表的创新平台, 全市科研院所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 尤其在“十一五”期间, 我市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科研环境条件不断改善, 产学研合作日益深化, 对外开放合作日趋活跃, 科研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产业优化升级中作用较大, 经济规模和效益也得到大幅增长。

在我市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总体来说发展较为迟缓, 与我市的城乡统筹发展和重庆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不相适应, 和科技创新较为发达的广东、江苏等地相比无论是在院所数量、人才队伍、创新产出还是财政投入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2 制约重庆市市属公益类院所发展的原因分析

2.1 行业分布、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行业覆盖面有待拓宽。全市44家公益类科研院所只有南川的药物所、万州的三峡农科院等5家分布在区县, 其余均在主城区, 区县科研力量薄弱, 特别是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 导致有的行业基础性科研长期无人问津, 科研成果供给不足, 或公共科技资源被无偿用于市场营利行为。

2.2 高层次科研人员的缺乏

我市的科研队伍还很薄弱, 领军人才数量稀少,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 人才聚集效应无法形成, 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团队难以产生。我市绝大多数科研院所的优势领域往往只集中在少数几个方面, 气象、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开发、生态等领域的研究人才基本属于空白。由于科研条件和收入待遇等原因, 公益类科研机构不仅难以引进高级人才, 而且还面临优秀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2009年我市公益类科研院所共承担国家级课题仅占全年课题总数的11.28%, 约50%的机构2005~2009年甚至从未申请到国家级课题, 缺少科研领军人才是重要原因。

2.3 财政投入长期偏低

公益类科研院所收入来源中财政收入占比76%, 而财政投入长期偏少, 人均事业费每年仅0.8万元, 在职职工人均收入还处于全国较低水平。针对公益类科研机构设立的基本科研业务费2009年平均每个院所不到23万元。支持公益类院所的科研条件专项每年平均不到250万元。仅58%的公益类科研机构建了科研基地。我市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横向收入, 只相当于贵州省的12.25%。科技活动收入中政府拨款额仅相当于江苏的19%, 山东的20%, 广东的18%, 四川的25%, 陕西的43%。我市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缺乏硬件支撑, 房屋建筑陈旧、科研条件差、科研装备落后。

2.4 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行政、科研业务、经费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沟通, 造成资源分散、重复投入、效率低下等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 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完善, 并且地处主城和区县的院所还存在政策上的差别。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

3 促进重庆市市属公益类院所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完善科研创新服务体系

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科研机构的结构布局、职能定位, 有步骤地精简和优化组合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 尽快解决公益类科研机构多头管理问题。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主导产业发展、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关键技术性重大项目攻关, 构建若干个有区域特色的行业集群技术中心。与此同时, 建立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科技信用制度和科技成果奖励制度。

3.2 大幅增加财政投入, 给予稳定支持保障

给予科研机构稳定支持, 把科技投入列入预算保障的重点, 逐步提高财政公益性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公益科技的支持, 将财政支出重点放在公共事业发展、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高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人均事业费水平, 力争2-3年内达到人均2-3万元。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加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研究团队建设。

3.3 围绕战略发展需求, 重点建设若干公益类科研院所

围绕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整合现有科技、人才资源, 实现全市科研机构创新资源的优化组合。加大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支持强度, 在重点学科、人才团队、科研基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集中投入, 改善和保障科研条件。推动重庆市应用技术研究院、市农业科学院、市质量计量检测研究院“三院”做大做强。支持中央在渝院所牵头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重大科技工程。

3.4 加强合作交流, 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实行开门办院 (所) , 广泛加强同国内外的大院、大所、高校及企业的合作交流, 主动出击, 靠大靠强, 实现优势互补, 相互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设施, 联合开展科学研究,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逐步形成一批技术领先的科技成果。

3.5 增强核心竞争力,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科研机构的创新, 是最起码的物质条件。因此, 要坚持统筹规划、综合集成、共建共享原则, 依托在行业或领域内著名的公益类科研机构, 突破传统的条块分割, 集成国家、地方科技资源, 建设具有新型运行机制、能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科研基地, 如野外观测台站、种质资源库、生物数据库等;建立公益类服务性平台, 明显改善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 实现仪器设备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提高公益性科技研究的保障能力。通过连续、稳定的支持, 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社会公益科技研究基地。

3.6 加强人才队伍体系, 建立灵活用人机制

根据公益类科研院所的需要, 重视培养创新团队和一批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 使他们在学科、层次、知识及年龄结构上逐渐趋于合理化;设立专门科研人员培训基金, 重视优秀人才和研究梯队的培养, 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新体系;对关键、重要岗位要增加竞争的透明度;采取措施, 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间的合作研究开发, 加快科技活动人员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间流动, 逐步实现科技人才资源共享, 推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多层用人制度, 促进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

摘要:公益类科研院所是重庆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国内外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趋势和重庆市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发展现状, 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推进重庆市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公益类科研院所,现状分析,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公益类科研机构稳定发展的支持政策研究CSTC, 2009CE9148重庆市农科院沈琦.

上一篇:矿产资源会计核算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媒介道德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