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介道德建设论文范文

2023-09-26

电子媒介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是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回报问题的实质就是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问题。在道德生活实践中,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被人们长期回避或予以否认,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程。维护道德主体的道德权利,建立道德回报机制,营造惩恶扬善的道德环境,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道德回报;道德权利;道德义务

文献标志码:A

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成分,任何道德主体都具有道德权利,任何道德行为都具有回报性。但受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在实际道德实践中,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不求权利的道德义务和不要回报的道德奉献才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被人们尽量回避或予以否认,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程。

一、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的含义

1.道德权利。道德权利是最一般最基本的人类权利,它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权利现象在道德领域的表现。道德权利指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由道德赋予的不可侵犯、不可剥夺、不可干涉的享有和要求某种利益的资格或名分,是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具有的人格、尊严和应享有的道德自由、权力和利益。他反映的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关系中所具有的道德行为的自由度、按照道德所享有的利益、道德主体的主体地位,是主体追求和维护合理利益而享有的具有价值合理性和道义支持的权利[1]。

2.道德回报。道德回报是一定道德关系中的人们,把利益作为对个体行为善恶责任或其道德品质高低的一种特殊道德评价和调节方式,即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在自觉或自发地评价道德主体的行为动机和效果的善恶的基础上,对行为主体进行的物质、精神的奖励和褒贬[2]。它是道德主体通过一定作用和影响的道德行为而获得相同性质和相同程度的奖惩和褒贬的道德过程。它分为赏善和罚恶两个方面,赏善是给那些实行道德的行为的道德主体以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褒扬,罚恶是给那些实行不道德的行为的道德主体以物质上的处罚和精神上的贬损。正如亚当·斯密说:“对我们来说,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感激的恰当的和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应受奖赏;而另一方面,一个行为,如果它是怨恨的恰当的和被人认可的对象,那么,该行为一定该受惩罚。奖赏是回报、是补偿、是以德报德,惩罚,也是回报、是补偿,只是方式不同,它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3]

二、道德回报:道德权利的应有之义

1.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具有内在一致性。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的基本权利,它是道德主体在道德活动中的基本要求,它具体包括:(1)道德主体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2)道德主体人格平等权;(3)道德行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权。自由、平等、利益是它的基本构成要素,这种要求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回报。

道德回报,是道德主体履行了一定道德行为后而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满足。它包括:(1)道德主体作为道德施予者应当得到道德领受者的道德回报,(2)道德施予者应当得到相当程度的道德回报[4],从根本上看,这是道德主体在道德行为之后应获得的道德权利。

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履行道德义务后的基本要求,道德回报是道德主体通过道德活动而获得的尊重和报答,二者是内在一致的。一方面,维护道德权利是获得道德回报的前提条件,道德主体只有能够自由地选择道德行为,在道德关系中得到起码的尊重,作为一个平权主体能够承担道德责任,才能要求被社会和他人公正评价,才能要求获得道德回报,才能享受道德回报。另一方面,倡导道德回报是对道德权利的尊重与维护,道德回报是对主体道德行为价值的评价和报答,在本质上是对“道德人”的尊重,肯定道德回报的积极意义,完善道德回报机制,又是对道德权利的保障和维护。

2.道德回报问题的实质就是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生活中只承认和强调道德义务,忽略道德权利,或者说道德权利没有取得合理的地位。道德只要求人们履行义务,却不强调履行义务后的道德回报,导致义务与权利、奉献与补偿、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造成道德评价与道德赏罚不公。

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一对特殊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有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质主要表现为道德义务对于道德权利的先在目的性,也就是说,道德义务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不以获得某种权利为目的前提[5]。道德义务是道德主体发自内心信念的活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是道德行为崇高性的具体体现,也是道德义务区别与其他义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表明,道德义务不是作为获得道德权利的手段而存在的,也不是以获得道德权利为目的工具,同时,道德义务的承担,也不能以他人是否对等的承担此种义务为前提条件。但是,道德义务先在目的的特殊性,不能将它理解为道德义务是脱离道德权利而孤立存在的,更不能由此得出道德义务是与道德权利分离的结论。道德权利在道德活动中不应成为道德主体的道德动机,不能成为履行道德义务的前提条件,但道德主体在履行了道德义务后应该得到相应的道德权利,应该要求得到相应的道德回报,这是道德关系维护和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伦理正义的必然要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我们有责任以善来回报一种美好的恩惠,而且在此之后,我们应当率先表现出自己的美惠”[6],履行义务就应当得到公正客观的回报,这应当成为一条客观普遍的道德法则。道德回报体现了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一致性。

三、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的现实意义

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在道德生活中长期被有意无意的忽视,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德行成了有德之人的重负,缺德倒成了无德之人的通行证;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偿,无德者不履行义务反而占有享受他人的奉献;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有德之人,却给了不正当竞争者以投机取巧的机会;善行得不到善报,恶行得不到惩罚,甚至善行恶报,恶行善报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现象极大的伤害了道德主体的道德情感,严重影响了道德建设的进程。面对日益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强调维护道德主体的道德权利,倡导建立道德回报机制,营造惩恶扬善的道德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突出了道德主体在道德关系中的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在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只强调道德义务、道德责任,道德权利缺乏应有的地位,更谈不上要求道德回报。道德主体在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中毫无个性、自由和权利,失去行动的主动性,在道德行为中是被动的、消极的,没有权利要求社会和他人对道德行为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更不能要求道德领受者的道德回报,哪怕受到损失和伤害也只能自己承受。这种状况使道德主体在行为之前顾虑重重,空有满腔正义却无法付诸行动,极大的打击了道德主体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肯定了道德客体对道德主体的有用性,道德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后有权要求对自己的道德行为作出公正评价并得到相应回报。这一行为突出了道德主体在道德关系中的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对道德主体的生活和活动有积极意义。

2.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体现了对道德主体道德人格的尊重。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的道德主体是生活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利益是人选择行为的出发点,在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选择时,人们出于道德良心和道德原则,舍弃了个人的利益得失做出超功利的选择。这一超功利选择虽不以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为动机和前提,但道德行为后果的施受者,也就是他人和社会,应该给行为者高度评价和一定补偿.德行不期望报酬不应该成为不应得到回报的原因,许多的行为事前无法约定报酬也不应该约定报酬,事后的补给报酬是对奉献者的人格尊重。这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关系中依据道德应该得到的东西,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应享有的道德自由、地位和利益。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使道德主体因为高尚的行为、公正的评价以及适当的回报而产生生命崇高感,产生被尊重、被重视的愉悦感和道德人格实现的满足感。

3.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是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自古以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善良人们的美好心愿,但现实往往是不尽人意的,行善的人总是或多或少地牺牲了自己的利益而成全了社会或他人,行恶的人却总是牺牲了社会或他人而成全了自己,行善者经济拮据、生活穷困,行恶者却日益富足、洋洋得意,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不公正使人们对道德建设失去信心,道德建设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口号下流于形式。道德权利能促使人们充分发挥在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自愿地趋善避恶、扬善抑恶,道德回报则能够激励和强化这一行为,在社会上形成示范作用,动员和引导更多的人参与道德建设,提高群众性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参与的普遍性,在全社会形成惩恶扬善的道德氛围,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一种自然规律,在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所以,道德回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

维护道德主体的道德权利,保障道德行为的道德回报,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扩大道德权利而不履行道德义务,另一种是将道德回报狭隘地理解为物质回报。只有正确理解道德权利与道德回报的深刻内涵和交互关系,才能在道德生活中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国的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心雨.浅析道德权利的本质[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板,2001,(4).

[2]易钢.道德回报理论初探[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2.

[4]康化椿.论道德回报[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5]易钢.道德回报理论初探[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2

[责任编辑 王薇]

电子媒介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首先介绍了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及性质以科学合理地认识这一内容,然后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通过对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期望引起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认真监督,以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十分宽泛,可以理解为会计工作人员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会计是一种手段,这一手段主要是对于建立会计活动中的利益关系来说的,它体现在会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全部过程中,同时体现了社会需要与人格培养的统一。会计职工道德以社会和个人评价两方面来制约会计工作者,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综合性、原则性和自觉性。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工作人员和会计工作的约束力主要取决于舆论和道德的力量。

一、文献综述

早在1996年,汤谷良、安娜·里奇[1]在研究中就发现,中国颁布的《会计人员工作守则》、《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等等体现了当时对于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的期望,然而从当今的视角分析来看,不仅在内容部分需要完善,同时也需要增加理性的部分,其抽象化的行文风格、明确标准规范的缺乏也是影响实践操作性的重大缺陷,因此作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意见。

同年,于增彪[2]在文章中强调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的主流观点认为,会计数据造假的原因是各单位内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因素和新旧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制度方面存在的破绽。但作者认为,当时的主流观点是不周密的,这个观点忽略了会计职业道德这一因素,同时提出了三项任务:整顿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弥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加强会计职业培训。

2002年,韩传模和郝景昭[3]也在文章中详细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严重滑坡的乱象,认为其原因在于不良社会风气、单位负责人或上级领导的不良影响以及会计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2006年,胡志勇[4]将会计职业道德和传统的哲学模式相联系,他建议采用这一方式来分析会计职业道德,认为哲学模式有助于划分治理措施,找到重点所在。此时作者已经认识到我国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不仅仅是会计领域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内在矛盾的体现。

2015年,吴晓梅[5]将“态度决定一切”和经济发展相联系,强调推动会计文化建设的动因和必要性,最終得出结论:在我国会计改革中,当时把重点放在对会计技术要求的准则和规范上的改革是没有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技术和业务要求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可是会计道德规范的改革与建设的忽略极有可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延缓。

2017年,李宗彦和傅颀[6]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实施框架在我国的实施情况调查中发现,虽然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在课程的设置上遵循国际会计职业道德标准,但必须将其纳入教学目标中,改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化仍然是我国会计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然应该是教学目标的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化。

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过程联系起来可以发现,会计职业道德作为道德在会计上的体现,很早就出现在了社会的视野中。很多学者都反复强调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体现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与国际准则接轨、如何与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准则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将会计职业道德与教育更好地结合似乎一直未得到完美的解决。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次又一次严重的财务造假冲击着社会的视线,即使疫情期间也没能挡住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的臭名远扬。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任务在目前看来仍然严峻。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如今,会计职业门槛越来越低,很多非会计专业人员进入了该行业,众多从业者对会计工作和规章制度知之甚少,因此这些人在诱惑面前很容易动摇,这也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不良风气。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仅要提高工作能力,还要遵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7],学习培养会计职业道德原则,从而形成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二)有利于培养高水平会计人才

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会计人员对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8]。如今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公司治理、财税、时事、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国家制定的各种财务制度。现代会计人员的责任已经远远不止会计本身,所以全面型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才愈发重要。

(三)有利于形成廉洁自律的社会风气

目前,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或者资源享用的不平衡使得社会风气变得些许浮躁,但是这些情形的共同点是都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稍不注意,就会屈服于各方面的压力而放弃原则,最终就成为经济犯罪的共犯,而种种经济犯罪的增加又有助于人们增加对负能量财经新闻的摄入,从而形成一种更消极的恶性循环。那么可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要,它的存在是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重要武器。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在带给我国经济和物质财富急剧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社会价值体系受到猛烈冲击[9]。“功利主义”观念随着西方商品经济的冲击而凶猛地流入我国,但是文化的差异使得某些人们往往将其曲解或者片面理解为“利己主义”思想。在文化的冲击中,会计工作者如何保持工作原则和清晰的思路,在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将更加重要。

(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是稳定我国税收和税收规划的重要举措

税收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低下会导致在纳税申报过程中出现虚假账目、虚假会计信息和逃税行为。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不但给我国的税收征管带来困难,而且将对中国的税收规划产生不利影响。假如会计人员不能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就会导致税收规划不能基于实际,继而导致税收政策脱离事实,对我国税法和未来立法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三、会计职业道德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

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并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它的表现形式也比较特别,即使会计从业人员丧失了原则也很难被发现。然而一旦职业伦理标准和准则被忽视,会计人员很容易在实际工作中误入歧途,容易在工作中给公司带来损失。个别会计从业人员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甚至因为缺乏必要的认知而做出一些可能影响工作机会、危及整个行业发展的违法行为。

(二)重业务能力轻职业道德教育的传统理念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都是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职业技能的水平能够在工作和实践中被轻松地监测到,但是职业道德只能取决于员工在工作中的自觉性,且外界很难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单位更注重业务能力的考查,然而仅仅注重会计职业技能并不能弥补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职业道德规范和约束,会计工作者只掌握专业技能很有可能在工作中误入歧途。

(三)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太过疏远

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遵守不可只依赖于自觉,更需要依赖于外部监督。外部监督通过法律法规以及单位内部制度标准等等来行使外部监督的责任。但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明确,即使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也不一定受到处罚,使员工不再遵守职业标准。同时,公司内部也没有足够优秀的内部制度,在难以做到奖惩分明的同时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使整个单位的发展进退维谷。

四、重塑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

宣传工作的不到位会导致会计从业人员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知识认知,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自身利益等问题的时候容易迷失自我。因此,要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宣传工作是重中之重。有关部门可以采用定期开展会计讲座、进行线上线下员工技能培训等有效方式落实,这是加强我国整体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基础性措施。

(二)全面培养从业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等等内容,未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将会越来越丰富,那么就需要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会计人员的各个阶段,从学生阶段到岗前教育再到工作中的培训都需要完善。同时,需要积极鼓励有关部门推动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加强会计相关服务,遵纪守法,做一名有职业道德的会计。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关制度

要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其中外部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内部是企业规章制度的建设。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必须有效地利用。当前相关会计职业道德制度建设速度较慢,与当下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在实施绩效计划时,企业还需进一步落实内部监督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保护公司不受不当行为的影响。总的来说,法律在发挥它强制性作用的同时将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如何结合更能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作用,还需要在进一步实践过程中实现,但这一定是最能激活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

(四)完善和利用會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国际的经验

制度、文化和个人因素等原因对会计职业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相比提高其职业道德行为来说,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判断能力更有意义。关于专业职业道德会计教育方法,高达64%受访者主要采用案例研究,而ies4推荐的困境辩论原则使用不多,仅为10%。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第一,会计专业的具体目标的设定不明确,没有有效区分“道德敏感性”、“道德决策能力”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第二,职业会计培训投入不足,教学方法相对简单;第三,忽视对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考查和掌握,对理性决策模型的解释以及对会计国际教育准则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发的种种新思路也是缺乏重点的。

参考文献:

[1]  汤谷良,安娜·里奇.借鉴美国经验建立中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J].会计研究,1996,(3):37-41.

[2]  于增彪.略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J].会计研究,1996,(10):10-15.

[3]  韩传模,郝景昭.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J].会计研究,2002,(5):29-33.

[4]  胡志勇.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传统哲学诠释[J].财会月刊,2006,(2):61-63.

[5]  吴晓梅.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因、原则和职能[J].会计之友,2013,(8):117-120.

[6]  李宗彦,傅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准则:实施框架及中国实践[J].会计之友,2017,(13):15-18.

[7]  姚春萍,陈敬宇.企事业单位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9,(11):72-73.

[8]  徐慧.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2):242.

[9]  张萍.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与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5):297-298.

Study on the Necessity and Problem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Ethics

HAO Zeng-yu,JIANG Xin

(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Key words:accounting;professional ethics;problems;measures

电子媒介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新形势下,针对企业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认真研究和把握企业职工思想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提高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公信力、影响力,是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企业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在新形势下,针对企业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认真研究和把握企业职工思想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提高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公信力、影响力,是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探索的课题。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要“用整个社会主义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新出这种新人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发展生产进行“物的建设”而且包括了“人的建设”。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就是“人的建设”问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的经济建设也得到了长远发展,但同时也引出了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问题。由此可见,在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不仅要求各种体制作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而且要求企业职工在思想道德观念上有新的变化,从而较好的抵制由于发展市场经济而带来的腐朽思想的侵袭,确保企业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一、全面加强企业职工思想道德教育

一是理想建设。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要以建设为中心,以企业发展为出发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广大职工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中央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统一认识,增强广大员工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和决心,增强广大员工主人翁责任感。二是道德建设。道德是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输,人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企业建设,就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职工思想素质的全面进步。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可以有效地防止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等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和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在建设中,只有从现实出发,鼓励先进,考虑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团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职工一道前进,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企业中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新型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建设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使之潜移默化地形成广大员工的指导性思想和行为规范,使道德建设在各方面都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三是纪律建设。纪律是一定社会,一定组织中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纪律与道德不同点在于它的强制性特点。它是依靠法令、条例、规则等外在的强制力量得以维持和发挥作用的。“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任何企业必然只会要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也不具备战斗力。所以说,纪律是任何企业进行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

纪律建设在企业中,通常是通过规章制度来得以维持和体现,与企业规章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加强纪律建设更要求正确理解和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由于两者的辩证关系,必然要求企业领导者在制定符合自身单位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求广大员工自觉地遵守纪律。只有认真地遵守和执行纪律,才能使纪律建设得到较好完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较好发展,个人的价值也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企业自身和职工个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平台

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传统文化相协调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群体意识的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成果。从狭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由此可見,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看,企业文化都是职工价值观的取向,说到底是职工思想道德凝炼的具体体现,因此强化和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无疑为思想道德建设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1、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引领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企业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广大企业职工来讲就是一种导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工作有业绩,生活有政治,交际有形象,保小节,守大节,过好“政治关”和“生活关”,这是抵御各种诱惑和腐败的法宝。我们说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一个是非不明,荣辱不清,甚至思想道德堕落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够认真履行共产党员的义务和领导干部的责任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正确把握和使用好手中的权力,严格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要检点自己,时刻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必须做到正人先正己,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自觉抵制各种各样的腐朽思想和享乐、拜金主义作风,要言行一致,大是大非问题做到公开、公正,经济工作程序化,政务工作民主化,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2、强化党员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垂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人就应当自觉遵守党的基本路线,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做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头羊。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走在思想道德建设的最前列,在践行企业优良的思想道德上做表率。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要靠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提高,要靠广大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党的形象,要靠广大党员用行动去树立和维护。因此,要把优良的思想道德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党员的表率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总之,思想道德建设对巩固和发展企业经济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多种形式,以充分的说服力,强烈的感染力和坚强的战斗力,长期不懈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教育,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媒介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确立体育教师“为何而教”的理念。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不仅仅是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超越,更是体育教师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本质的理解。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上来看,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在之前教育阶段主要表现为通过,接受师范类的教育,接受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必备的运动技能和专业训练,以及养成对于教师“为何而教”专业道德理念的理解,在职后教育阶段主要是结合体育教师专业工作,践行体育教师“为何而教”专业道德理念。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基础

Why to Teach: P.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Building Foundation

ZHANG Shao-wei

(P.E.Colleg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Jilin 130012,Changchun China)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foundation

教师专业化的应然和实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专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方面的研究,也被诸多的教育学者所重视,叶澜,史宁中,檀传宝,王仕松,黎琼锋,谷静等一些国内著名的学者,对于教师专业道德在其概念、内涵、维度、特征等方面做了相关的界定和阐释,并且一致地认为,教师专业道德对于教师专业知能、专业发展等教师专业化的其他维度,具有引领与统摄的地位和意义。

然而,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也并不是形成了一致性的意见,进展中也伴随着一些争鸣、批判与反思。比如在教师专业道德的层次上,在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自律与他律,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区别上,在教师专业道德的规范性与专业精神、专业自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一致的声音。但是众多的教育学者都认为教师专业道德具有层次性、结构性和体系性,并把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界定为教师专业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三个层次。

1教师专业道德的争鸣

作为教师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以专业为发展方向,一方面要求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求作为教师全体的专业化成长;教师专业化包括了教师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训练等六个方面的内涵;教师专业化的纵向时间上可以划分为教师职前教育、入职培训与职后教育三个阶段。“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应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专业环境优化及相互作用促进整体优化发展的过程、状态与结果”。 [1]以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教师专业道德的建设,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鲜的研究视角。正如檀传宝老师所认为的“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理解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就是将专业道德的发展与教师生涯发展与规划结合起来。”[2]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教育业研究者来讲,在指出当下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过于空泛,模糊和不具体以外,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又存在过于抽象化的分析。如,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如下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也有学者直接把教师专业道德解释为“爱、智、自律”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具有实际的价值与意义,也很容易与社会的其他职业道德规范相互交叉,不具有教师专业道德的唯一性特征。然而,在实际的学校规章制度当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甚至量化到教师每个个体的着装、言谈、举止、行为等事无巨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行为规范代替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实然情况,使得我们在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体系当中必须要加以注意的问题与现象。这种已有的量化的道德规范评价,早有学者指出其弊端。

“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道德量化评价有悖于道德的本质特征。道德是出乎道德与合乎道德的统一,亦即评价一种行为是否为道德行为,不仅要看行为本身是否合乎道德,更重要的是必须省察主体的行为动机是否出乎道德。同时,只有意志自由的行为才能接受道德评价。但是,道德量化评价却将所有合乎道德的行为都赋予了道德价值,而忽略了对其意志是否善良的省察。”[3]

2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研究的反思

教师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学,并因此而达到互相的成长。正所谓“教育实施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更加成熟的工作”作为教师的一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也具有了跟教师专业化的相同背景,并且,由于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场景、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当中的人际关系复杂、人际交往频繁等方面较之其他教师具有明显的不同。此外,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下降这一现实,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也具有了不同的内涵。这也就要求了体育教师构建符合自身工作特征的专业道德成为了可能和必需。

作为教师群体一部分的体育教师,其职业道德的实然如何?相关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研究如何?如何面对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对于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道德构建?课程改革带来的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等一系列实在问题?此外,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并没有因为体育教师工作特点而与其他教师分别开来,面对教师专业化的进行,如何在借鉴教师专业道德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是相关体育学者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学者林景与陈萍认为,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不同故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因此构建符合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道德,在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认为要“依据体育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内涵,”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并在文章中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给予了界定,“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是指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履行专业责任,维护专业声誉,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由自身劳动的特点决定的专业道德价值和专业道德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生活领域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并通过体育教师专业精神、专业品性和专业责任体现其专业道德价值。”[4]

从这个概念的界定来看,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不仅仅包括了具体的道德规范与标准,也包括了相应的意识形态、专业精神、专业品性、专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这也为我们在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研究确立了较为一致性的前提和出发点。

然而仔细分析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不难发现,体育学者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一种标准和规范,这样的概念界定首先来讲,是犯了概念界定的逻辑错误,经不起推敲。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标准,如何能通过专业精神、专业品行来体现,在道德哲学研究领域,应由道德经验上升到道德理性,进而达到康德道德哲学所谓的由道德意志到道德自由、道德的自律。这种由外在标准去衡量教师道德品行、道德精神,还要有这些内在的层面去体现外在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概念界定的错误;这种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研究,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是不利的。

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除了在理论上的和概念界定上的研究以外,在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实证研究上也有较为可喜的成果出现。如曾广林博士应用专业学与伦理学相关理论,结合者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除了阐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与结构等相关问题外,将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分为“个人道德、校园道德,教学关系、教学道德”等四个维度,并指出了当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应从“构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激励、考评、监督机制;完善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学习培训制度,以及加强体育教师道德自律,履行专业道德责任,培养专业道德精神和道德品性;学校应切实改善中学体育教学条件,保障体育教师的专业权益等方面的策略来构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5]

这种把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划分为若干道德条目和领域的研究,为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过程当中,提供了相应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体系性和结构性,因此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相关的体育学者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内涵以及建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具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相关建设,要求相关学者在充分的衡量专业道德的相关基础研究,以及对于如何体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专业特性等问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超越与升华,因此,应在借鉴教师职业道德概念的基础上来获得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研究的公共起点:“职业道德:从业人员中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他随着社会生产活动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一定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评价标准。”[6]“教师道德:职业道德之一。指人们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7]

概念是对于问题和事情的抽象性概括,从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来看,教师道德的专业特征具有一种鲜明的体系性,它包括了最高层面的道德理想,中间层面的道德原则和最底层的道德规范。由以上的相关概念的界定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而言,当我们在谈到和进行相关研究的时候,首先要取得这样一种共识,即,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是一种体系,是在道德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界定和应用。从以上的伦理学对于道德、职业道德、教师道德的界定来看,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首先应该是一种体系,它包括了专业道德理想、专业道德品质、专业道德原则与专业道德规范。任何一种狭义的把专业道德解释为宽泛的专业道德理想、信念,或者是界定为专业道德规范,都是有失偏颇的。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建设,不能仅在神圣化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和最底层的教师专业道德规范两个互不往来的层次上论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还应从整体上把我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体系性和结构性。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而教师专业道德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与方法论判断的依据。”[7]因此,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外在的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也不在于体育教师专业职能掌握的情况,更为根本在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建立和体育教师个体对于这个专业道德体系的认同、理解和执行。

对于宏观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理想、中间层次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原则和条目性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其核心在于确立体育教师“为何而教”的一种理念,这也是在体育教师专业化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只有确立体育教师群体性的“为何而教”,并在体育教师个体层面获得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良现象,才能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为何而教: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致力点

问题的分析是为了获得研究的共识和统一的起点,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我们一致地认为应该包括了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然而,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降,西方伦理学对于道德本质、功用、价值的研究和探讨从未间断,文艺复兴以后对于道德本质的关注更是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论战中心,康德从先天经验出发,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以人的理性为核心,推导出人的意志自由,最终达到道德上的“自律”;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则提出了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断等重要的概念。因此,在我们进行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当中,应仔细参照道德哲学的相关研究。

姑且不论东西方关于伦理与道德的理解不同,也不论是出于德性伦理还是理性伦理,参照道德哲学的研究而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应该具有群体伦理层面的崇高的道德理想和日常所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并在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专业化发展阶段上保持其专业性。对于外在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伦理规范的确立,需要体育教师个体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认同,并在体育教学实践当中能够有所体现,这也是杜威所论述的“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断”。 [8]

对于道德,哲学和社会学以及心理学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以及体育教师而言,由于其工作特征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教师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由于教育这种工作的特殊其职业或者专业角色、身份的特殊。因此,在我们进行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如何结合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围绕着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理想来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这是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基础性问题。

3.1为何而教: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伦理学基础纵观教师专业道德以及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大多数的学者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理解,都落实到是一种规范或者是一种准则,希望在理论上构建出一套结构完备,层次分明,具备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同时对于教师专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评价也往往过于强调量化的结果。然而,作为一种以善恶标准评判人们行为合理与否的道德,能否以外在的量化标准来进行判定,是否是值得商榷呢?是否具有合理的根据呢?是否是我们在进行概念界定和应用的时候,不经意间进行了“概念的替换性使用”呢?因此,对于伦理学上道德的把握为我们在论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提供了前提。“道德: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即,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7]

对于体育教师的工作而言,主要是进行体育教学,因此,以伦理学的观点开看,区分什么是体育教学当中的“善与恶”,是确立体育教师“为何而教”的前提。

这就是一个体育教师个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问题,即,在自身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体育教师首先判断自己的一种行为对于学生的,技能获得和道德形成的影响。无论体育领域对于体育教师的“师范性”与“示范性”有过多少的争论,都可以归属于哲学上的“是与应该”的争论和判断,体育教师的已有个人经验和人生经历不可避免的是会影响到学生的习得。体育教师对于自身工作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还是为了传授运动技能而工作,还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等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观念以及其价值判断。因此,以伦理学为基础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我们清楚,体育教师的工作要跟学生在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与学生进行多变的互动,不仅仅在知识层面,还在于教师以其自身的人生经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在体育教学主体间性的互动过程当中,进行品德方面的沟通和影响。因为“教学过程涉及价值、个人偏好、道德等因素,教学活动本身带有伦理性。所以,可以说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道德活动,或者至少是一种具有道德品性的活动。”[9]而体育教师的这种教学上的品行,不仅仅是教师个人道德的崇高,还有体育教师对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和体悟。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是强调了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当中的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这种行为是底线的一种义务和责任。对于教师专业理想的认同和践行才是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道德品德。

正如麦金太尔认为的“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法获得这些利益。”[10]这种利益以教师专业发展来看,一方面是满足了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通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师在工作当中实现了对于“为何而教”的满足,实现了自身对于教师专业神圣的专业道德理想的践行。也就是实现了马斯洛需要等级理论所谓的“高峰体验”。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体育教师为何而教的拷问,是对于体育教师教学当中“何者为善”与“何者为恶”等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原点性的回答。这样的答案是决定体育教师日常工作的工作动力,也是决定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

3.2为何而教:如何体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专业特性的思考如果我们在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等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同,那么,面对着当下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趋势,在“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化阶段培养上,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落脚点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无论是对于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对于其专业道德都应体现出培养体育教师“为何而教”的意识和行为。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基点,黄爱锋博士认为是“学会教学”。然而,学会教学只是解决了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体育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使他获得了能够从事体育教学的本领,但是没有专业道德的指引,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保证,这也是最近几年以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体育教师道德滑坡的事实、变相的体罚学生、职业倦怠、厌教等相关事件的出现。这里边并不排除体育教师个人道德低下、家庭压力和学校制度性建设的缺失,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迟缓有一定的关系。

诚然,面对急剧变化的教育实践,社会主流思想与其对于个人道德品行、职业生活道德的要求,我们如何对于给予其他人教育与培训的人进行道德建构。与其说是专业自律、爱与智慧,职业道德规范的构建,不如围绕着使得体育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与培训,以及在体育教师教学实践当中,使这一群体养成并践行“为何而教学”的专业操守。试想,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为了传授运动技能,那么,即使其受到了专业训练、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知能,这也是被动的专业化发展。没有了专业道德的引领,难免在体育教师专业生活当中,产生职业倦怠等不良现象。

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是面对学生鲜活的生命,除了自然生命的关注还有学生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在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除了传授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以外,还有自身对于健康、对于自身品行的理解等“缄默性”的行为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对于为何而教学的理解,不仅仅影响到当下学生的生命的成长,还有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习惯等未来体育生命的影响。这就类似于倪胜利老师所研究的复杂理论对于教育世界的生命所影响的一样,体育教师的一个细微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可能引起学生体育态度和观念的确立,更何况是体育教师确立自身“为何而教”这样的原点问题对于学生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体现,就在于为了学生“鲜活的生命”而开展教育教学这样一个逻辑起点问题的认同与践行。因为“对生命的解读是一个教育的起点和逻辑原点的问题,一切教育的目的、内容和途径等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应该从这里开始,因此对生命的解读具有原理和元认识的意义”。 [11]因此,确立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为何而教”的基础,是对于体育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也是对于体育教育教学面对的是学生多样性、可塑性生命的理解。

3.3为何而教: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培养与培训的支撑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包括了职前教育阶段、入职培训阶段和职后继续教育阶段,那么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建设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核心是对于自身“为何而教”的拷问和践行。也就是在这三个阶段确立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态度,以及执行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

对于职前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主要在于确立起从事体育教师专业的志向,理解体育教师工作的神圣性是为了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也应使其熟知从事体育教师专业的规范与约束,使其确立良好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并确立自己的对于为何而从事体育教学的专业志向观念。对于入职培训的体育教师,主要在于使其快速的完成从学生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并在熟知校情和学情之后,践行自己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和方向。对于职后教育的体育教师,由于工作年限的增长和身体原因的束缚,由于其确立了相应的体育教师工作的模式和个人的体育道德哲学思维,也积攒了相应的教学经验,因此,在对其进行职后培训时,侧重点要放在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升华,并完成由普通教师向专家教师的转变。对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不应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规范的约束,因为教育本就是内涵道德的,这一点并不因学科不同和学历高低而有所不同,因为教师面对的永远是鲜活的、成长当中的生命。这样的生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道德观念的滋养与呵护。

因此,为何而教,也就是要求在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使其产生对于生命成长的关注,加深对于教育与教师本质的理解,这也是体育教师道德的专业性的唯一表现,也是其唯一特征。从实践层面来看,当下的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面对着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窘境,也面对着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既要在教学过程当中进行身体的规训,也要体现出对于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促进等生理与精神两个方面的考量。因此,“为何而教”相比于“学会教学”是更加具有前提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考虑到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当下诸多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等现象和问题时,更加具有源头性的问题。

4结语

对于如何针对体育教师“为何而教”,不仅仅是一个抽象上的概念性阐述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出于对于当下体育教育实践、体育教师专业化、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等实践和理论构建上的“元问题”。因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构建从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方面来看,较之于专业知能、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在我们确立相应的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理想、专业道德原则、专业道德规范的时候,不可偏颇于只是对于他律性的外在规范的构建和规定,这是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所要考虑的起点问题。此外,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专业特性源于体育教师对于教育与教师本质的理解,体现在教学实践当中就是如何践行“为什么而教学”。 只有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确立相应的教师专业道德情操,并在实践当中得到升华,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正如宋会君老师所言“专业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体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12]

此外,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研究为我们建设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提供了理论前提,在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体育教师专业道德与学校相关制度,教师权利与义务与学生的权力与义务,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师的专业精神与自律和他律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到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某一时间段具有鲜明的社会烙印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只有在充分考虑到了诸多影响道德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才具备了充分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并能得到较好的理解与践行。

参考文献:

[1] 陈东,章柳云,郝秀艳.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以北京市教育部15所直属高校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94-97.

[2] 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 .教育研究,2005,(1)48-51.

[3]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 .华东师范大学生博士学位论文,2011,3.

[4] 林景,陈萍.论确立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意义和基础[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171~172.

[5] 曾广林.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及其建设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 谷静.专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超越[J] .教学与管理,2008(3).

[7] 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10.15.253.276.

[8] 汪堂家.道德自我、道德情境与道德判断——试析杜威道德哲学的一个侧面[J] .江苏社会科学.2005(5):87-92.

[9] 毛菊.教师职后培养中专业伦理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 .集美大学学报.2009:10.

[10] 麦金泰尔,龚群,译.德性之后[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41.

[11] 倪胜利,著.大德曰生—教育世界的生命原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10-17.

[12] 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2005,5.

电子媒介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在价值观问题上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体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它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延伸和拓展,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的具体化,对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坚定信念,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好局面至关重要。目前公民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反差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宣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以“八荣八耻”荣辱观为内容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学习、宣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按照“八荣八耻”的新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改进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理想、道德意识、道德理念和道德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推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八荣八耻”的提出,为我们推进这一进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电子媒介道德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1 大局意识

大局意识就是要有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执行远洋运输任务时要立足本职岗位,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为实现公司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不怕艰难困苦的劳动态度, 在船舶营运过程中踏踏实实地劳作, 干好本职工作, 创造人生价值。海员面临着恶劣而艰苦的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的职业环境, 这是海员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 也是海员队伍严重流失和下滑的主要原因。但是航海业是崇高的事业, 要成就事业就必须热爱本质工作, 要忠于职守, 需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战胜苦难的决心、信心。当前不少船员缺乏大局意识、目光短浅, 产生一种“雇佣”思想, 认为上船就是为了赚钱, 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放在了第一位, 收入增加的物质层面与其事业心增强的精神层面发展极为不平衡, 事业心减弱, 工作怕苦怕累, 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有相当部分船员不安心船上工作, 工作得过且过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频繁跳槽。这些现象都表明部分船员大局观较差, 事业心较弱。

2 服从意识

服从是船员的天职, 航海传统是非常看重船上的等级制度, 以确保有效的进行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 更好的保证船舶的安全, 避免出现混乱状况。作为一名船员我们首先应该做执行上级领导的指令, 要服从局、船队领导的安排做好各项工作, 也许我们会有许多困难, 但是为了保证海上运输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 采取措施, 不打折扣的执行。因此STCW78/95公约中有诸多的岗位职责和要求的有关规定, 要求船员在严守岗位, 在工作中要服从部门和船舶领导的指挥和调度, 以确保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当前培训机构的半军事化管理在培养学生服从意识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育和培训机构应在此基础上强化半军事化管理的内涵, 避免流于形式。

3 责任意识

所谓的责任意识, 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 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 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 为适应本职工作要求, 不断学习、积累各种知识、经验, 钻研业务, 努力提高技能, 尽职尽责, 高标准、高效率地做好各项工作, 发挥主观能动性, 抓船期, 搞好降本增效, 努力提高航运经营效益。尽职尽责也是对社会的承诺, 船舶顺利营运靠的就是集体协作, 只要有一位船员不尽职尽责, 产生的后果就可能危及个人生命及其家庭, 对国家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给他人乃至他人家庭带来无穷的苦难。有责任意识, 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 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 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 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STCW78/95公约把船员个人安全和社会责任要求纳入强制培训充分体现了海上安全管理与人为因素的紧密关系, 其目的就是增强船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安保意识

目前中国海员安全素质存在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不是表现在专业技术、技能等智力因素方面,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安保意识, 而往往是非智力因素导致了最后事故的发生。船舶的安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离不开船上所有成员的支持与配合, 它贯穿船舶服役的整个过程中的每分每秒, 贯穿全体在船海员服务期的每一个职务行为是否正确, 这就需要船上的每一名船员服从公司的管理, 严格执行公司和船上的规章制度, 自身的技术能力要适应岗位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尽力做好份内的每一项事情, 以每个人都完成任务而确保船舶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就是面对危、重、难、急的事情, 拧成一股绳, 全力以赴战而胜之;就是相互关照, 相互提醒, 做好每一项安全工作, 确保船员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确保船舶和货物的安全, 确保海洋环境和港口设施的安全, 高标准、高效率地做好防机损、防海损、防货损、防污染、防火、防爆、防海盗、防人身伤亡等各项工作。航运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够培养船员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 安全的意识能够支配安全的行为, 安全的行为是船舶安全的重要条件。

5 法律意识

船员职业的流动性、分散性、国际性使得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仅要遵守国内的法律, 还要遵守国际法和船舶所到达的国际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及特别要求, 要严守涉外纪律、工作纪律、组织纪律。我们必须依照法律办事, 在各国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的范围内开展远洋运输业务活动, 每一个船员都必须强化法律、纪律观念、意识, 了解法律、纪律要求, 提高遵守法律、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就是要自觉遵守我们国家和船舶所航抵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宗教习惯, 遵守国际公约;就是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就是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遵守船舶的各项管理规定;就是无论身处何地, 都严格要求自己, 注重自我约束, 自觉养成遵章守纪、令行禁止、雷历奉行的办事风格。由于航运业的快速发展, 已有的法律法规不断的被修订, 新的法规不断的出现, 因此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 我们要加大船舶货运、保险、海商法、SOLAS公约、STCW78/95公约、ISM规则、MARPOL公约等国际法规的学习, 同时国内港口和航运法规及地方管理条例等相关知识也应体现在教育和培训中来。

船员职业道德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贯穿在我们整个船员教育与培训过程中, 需要我们以入学教育为基础, 以就业指导为平台, 强化船员职业道德教育内涵, 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 持续大力开展船员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从而提高船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摘要:当前我国船员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已经供大于求, 但仍旧满足不了航运业的实际需要, 究其根源,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船员质量——自身素质不能满足航运的需要而造成的, 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船员职业道德的缺乏。本文对船员职业道德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提出通过提高“五种”意识来加强船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关键词:船员,道德,意识,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勇.中国船员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C].2008深圳国际海事论坛论文集.

[2] 范文昌.刍议自由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7 (35) .

上一篇:现状发展分析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音乐欣赏音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