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文化范文

2023-09-19

建筑装饰文化范文第1篇

白万勤同志,男,汉族,1959年生,中共党员,中专文化程度,米脂县银州镇杜家沟人。1981年参加工作,1998年调至米脂县东街小学任校长至今。

米脂东街小学位于被誉为“中华民族瑰宝”、 举世无双的“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的东街内。她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元代米脂的学宫,先后称“成德书院”、“圁川书院”、“圁川小学堂”、“国立第一高级小学校”,1956年定名为“米脂东街小学”至今。

白万勤同志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很高的教育专业水平,并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1998年以来,不仅对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还以自身的模范行动为米脂的文物保护工作谱写了动人的篇章。

米脂作为陕北文化沉淀的富集区,文化源远流长,虽为山区小县,但从炎黄文明的萌发阶段起,她即几经变迁,历尽沧桑,以其独特的贡献和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米脂境内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文物形势比较严峻的地方之一。

白万勤同志自1998年上任校长以来,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内心有极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豪感是,这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曾为米脂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处在“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内,学校的现有校址上,有米脂文庙(圁川书院的附属设施)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是“米脂县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论是古代、近代、现代,这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米脂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无私的奉献,自己能来这所学校工作,是一种极大的缘分。责任感是,作为如此地位重要的学校,绝不能让她落后于其他的学校,所以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狠下功夫,使学校的发展始终能走在全县的前列。更为重要的是,白万勤同志身处这条古色古香的古老大街上,看到文物受到破坏,他更是看在心里,急到心上,尽自己的最大所能,为文物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十多年来,白万勤同志不计报酬的为米脂文物保护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谱写了文保工作动人的乐章!

一、强化舆论,加大宣传,使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白万勤同志对于米脂东街的“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遭到人为的破坏,深感惋惜和痛心,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强文物保护,传承米脂优秀的文化遗产。

白万勤认为,文物保护,应该从娃娃抓起,只有对小学生从小灌输优秀的本土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为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做贡献,使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从而转变为自发的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孩子们的力量,通过他们对各自的家长进行说服教育,对保护文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白万勤同志常在师生中宣传米脂本土文化。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和校史教育,并且自己主动利用自习课时间,挨个到各班进行本土文化教育。米脂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具有光荣传统的地方,历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挂在他嘴边的一句常说的话是,我们东街小学不同于全县的任何一所学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米脂文化从古至今的一个重要的传承点,其他学校和她根本没有可比性,我们应深感骄傲和自豪!

米脂窑洞古城是米脂人民智慧的集中展示,无论是对于建筑学、文史学都有极高的保存研究价值。米脂窑洞的开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多数建于明、清两朝。窑洞四合院的形式据称由当地大户人家首创,后来普通百姓争相模仿,最终形成了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窑洞古城。今年,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名列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选名单。

十余年来,白万勤同志每年都利用学校的各次会议,不厌其烦地宣传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文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文物。同时利用学校的大型宣传活动,把文物保护作为一个内容进行宣传,通过,张贴标语,书写固定标语等,大造文物保护的声势,使文物保护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狠抓巡查,注重落实,确保把破坏文物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白万勤常讲,谁来米脂东街小学当校长,不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视线之中,谁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校长,如果在他的任期里,如果听之任之,使文物遭到破坏,那就更成为了一个“千古罪人”。白万勤教育师生,重点对校址内的两处文物即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严禁人为的破坏,一经查实将严格处理。并且把对两处文物的保护作为各班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针对文物保护的现状,他决定,由高年级的同学组成“文物保护小分队”,特别是放节假日期间重点防护。除了对本校院内的文物切实加强管理外,还对整个“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的文物进行日常巡查,一经发现,逐级上报,然后由学校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十余年来,历届小分队发现违法修建破坏文物的案件十余起,经过文物部门的协调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现在东街小学的文物保护已经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来搞。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文物巡查小分队”,和文物主管部门紧密配合,同破坏文物的行为做斗争,使米脂的优秀文化传承得到应有的保护。

白万勤认为,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用制度来落实,不论谁来当校长,都不能把这项工作给落下的。

三、晓理动情,据理力争,制止乱修乱建的破坏文物及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风貌的行为。

米脂窑洞古城被外界称誉为陕北黄土地上的奇葩。米脂古城,枕山面水负阴向阳,楼台亭榭古刹高墙,涧水绕合固若金汤,民众称其为宝城。古城形若凤凰单展翅,众多的窑洞院落工艺考究独特精美,古朴的历史街区可与中国许多著名古城街区媲美。古城在如今县城的东南一隅,与现在的县城融为一体。

现在的老城,居民结构复杂,大部分是打工者和供孩子上学租住的,房子的主人都在城里买了单元房。有的房子都不住人了,堆放的是一些杂物。

如今的古城,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选择离开窑洞,搬进楼房。现在的窑洞古城,时不时有现代楼房拔地而起,瓷砖贴面随处可见,三条大街的沿街门面建筑及百年窑洞院落大门、影壁、脊兽、花草等脆弱部位破损严重。

一些外来租住户,随意搭建棚舍,甚至一些老住户随意修建一些建筑,对古城的风貌是极大的破坏。每当学校的小分队或者是其他师生发现类似情况,白万勤便会第一个赶到现场,对违建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通过妥善的办法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米脂县政府出台了 《米脂县窑洞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后, 白万勤与当事人讲道理,摆事实更是有了充分的政策依据。 十几年来,白万勤先后说服教育了乱秀乱建户8户,有的是彻底制止了,有的通过协调,尽量按原貌进行修建和改建,特别是临街的2户,白万勤不知跑了多少次,给当事人出谋划策,怎么按原来的古建风格进行返修出了不少点子,也维护了古城的风貌。

四、争资立项 ,维护抢修,使文庙大成殿和圁川书院的状元阁恢复昔日的风采

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都曾是米脂圁川书院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圁川书院唯独得以保存的两处遗迹。作为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虽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至今相对保存完好。

白万勤同志1998年来东街小学时,对于学校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多时,便对这所学校的来龙去脉了解的一清二楚,并且对现有保存下来的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的现状十分的忧虑。这两处古建筑,历经文化大革命的人为的破坏,现在仿佛风烛残年,破败不堪,目睹这一现状,谁都会伤感。作为规模和影响十分大的圁川书院,仅仅保存这么两处古建,已是十分的可怜。还有的一点是,作为学校的中心的两处建筑,对学校的安全也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众所周知,白万勤是个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他觉得,作为一个米脂人,有义务和有责任为米脂文物的保护尽一己之力,同时也为把安全的一个隐患完全排除,他决定说干就干。

资金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县一级的财政状况极为紧张,增资十分困难。他决定把目光放在省上和市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关系,积极的增资。他跑各个部门,给人介绍这所学校的光荣历史,争取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白万勤争得十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维护两处古建筑。古建筑的维护,不同于普通的工程,必须得专业的工队。完全专业的公司因为资金问题请不来,不懂专业的又怕搞不好。他几乎限于两难境地。为此,他几乎他跑遍了榆林的各个地方,还四处托人找一个比较专业的公司。给别人说好话,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别人。公司的问题解决后,还有个材料的问题。大成殿在1966年的破四旧中,顶部的龙脊兽物全被捣毁,他从网上调集资料,往回调货,尽量按原貌进行修复。最起码从外貌上看起来来比较有气势。经过修复的两处古建筑,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为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争了光,添了彩!

2004年,白万勤考虑到作为文物古迹,让人看后一目了然,决定延请米脂本埠的著名书法家李勇先生和李利春先生为大成殿和圁川书院的学堂分别提上“大成殿”和“状元阁”的木制匾额,看上去古色古香,很有历史韵味。 白万勤同志坦言,作为一个米脂人,为家乡历史的保存,留住古代的记忆,对文物工作做出贡献,是每个米脂人应该尽得一份责任,只要有机会,只要需要,他将在教学工作之余,继续为米脂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筑装饰文化范文第2篇

摘 要:全球化语境下,地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审视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现状的同时,深入剖析其衰落原因,呼吁在经济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地认识、整理和重构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

Key words:Globalization;Inner Mongoli;Reg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1 引言:全球化及其特征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始于国际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汇聚融合。

2 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影响

在建筑领域,全球化带来了最新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以及先锋的理念、时髦的建筑语汇,使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对全球每个角落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地同化,这种同化作用有时对于地域建筑文化是毁灭性的打击。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由于建筑形式的精神意义植根于文化传统,这势必导致建筑魂的失落。”[1]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师如何应对这些存在于全球和地方的变化?建筑创作受地方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多大?这些是对全球建筑师所提出的共同问题。

由于地域建筑文化根植于特定地域和文化,是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气候条件长期作用形成的居住生活模式,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大多数地域建筑文化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与全球化广泛的斗争过程中,地域建筑文化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更新和发展,异化着全球化。实质上,正是这种全球化同化地域建筑文化与地域建筑文化异化全球化的有机统一过程,构成了当今建筑发展的主题。所以,全球建筑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地域建筑文化,把弘扬地域建筑文化作为对抗全球化的有力武器。

1999年于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通过了吴良镛先生起草的《北京宪章》,《北京宪章》对于21世纪的建筑发展方向起到了指导作用。“在经济大潮、国际建筑文洪流的冲击与交融之中,呼吁捍卫自己的文化,发挥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声音日益高涨。”[2]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筑师将更多的目光关注与不同地域的建筑保护、继承与发展。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建筑创作中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建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北京宪章》更加明确了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师的地域化、民族性的创作和研究方向。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一方面实现了经济的巨大进步和繁荣,并带动了建筑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导致了新时期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面临地域文化的失落所导致的建筑文化的严重危机。吴良镛先生对此不无忧虑地指出:“繁荣的建筑市场中的设计竞赛,广义地看,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是地域文化的竞争。一般说来,科学技术与经济竞争的目标和要求较为明显,‘指标’具体,而建筑文化的竞争、设计艺术匠心的酝酿则较难捉摸,但非常重要。……有人说21世纪竞争将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对建筑来说,颇为确切。中国建筑师理应熟悉本土文化,才能够赢得这方面的竞争……”[3]

第四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新疆设计研究院王小东先生在其获奖感言中指出:“在西部的建筑师同样会遇到全球化与本土化,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统一性与差异性,确定与模糊,整体与个体,碰撞与吸收,建筑与非建筑等在当代建筑创作领引人思索的诸方面的问题”。[4]作为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师王小东传达出一个信息——地域文化、本土文化和全球化并存、碰撞并吸收其时代精神重生已获得了建筑界的认可。了解建筑文化的真实含义,尊重人、尊重社会、尊重环境、尊重历史,具有高水平的建筑文化鉴赏力成为对一个建筑师的基本要求。

3 迷失的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

全球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内蒙古地区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雷姆·库哈斯曾概括说:“亚洲等大陆渴望拥有广普城市,它是完全‘人工化’的,就像好莱坞摄影棚一样,每周一清晨都焕然一新”[5],快速发展的中国沿海地区亦然,身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亦然。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内蒙古地区和其他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的地区一样,急于“追赶”发达地区。在追求改革发展的名义下,渐渐抛弃自己原有的地域建筑文化。内蒙古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深厚而独特地域建筑文化渐渐迷失在快速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结果正如艺术家陈丹青所言:“几代人的历史失忆造成的文化失语,导致当代城市建筑风格冲突、历史冲突、文化冲突中呈现出一派行政景观。甚至这种政府主导的建设行为一度接近疯狂的地步。”

2005年5月17日,是一个值得被历史铭记的时间。正是在这一天,随着一声巨响,刚建成四年的呼和浩特市公安局11层指挥大楼瞬间灰飞烟灭。这次爆炸当然不是恐怖袭击,而是政府主动拆除,规模之大被称为“西北第一爆”,其目的是给拟建的所谓169m高的“西北第一高楼”——金鹰CDB腾地方。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疯狂的建设行为却是源于一个骗局。最终,“西北第一高楼”没有建立起来,这场闹剧以政府被骗巨资而骗子被绳之以法的结局草草收场。由“西北第一爆”,笔者联想起建筑史上另一个著名的爆炸——1972年7月15日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帕鲁伊特·伊戈(Pruitl Lgoe)居住区的几栋楼被爆破拆除。[6]如果说詹克斯先生把其作为现代主义死亡的标志,笔者认为这“西北第一爆”也理应成为目前建设方式终结的标志。

2011年4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一篇题目为《鬼城》的文章把鄂尔多斯康巴什推向了中国城市建设的风口浪尖。这座一期工程方圆32km2的新城镇,目标是打造可容纳100万人的新城镇,並将它定位为鄂尔多斯的政治文化中心,总投资达50多亿元人民币。 作为可与成吉思汗的“恢弘皇城”媲美的公共建设工程,康巴什充斥着各式各样“舶来”的豪华建筑。但是,这座炫富式的城市群落从2004年建设至今,仅两万八千多人入住,甚至出现了“车头比人头多、街上的清洁工比行人多”的“鬼城”现象。当然,任何新建城市,如南昌的红谷滩新区、广州的天河区都是经过多年发展才演变成繁华都市,加之内蒙古地区本身地广人稀,康巴什“鬼城”的出现是暂时的也是必然的过程。

由康巴什“鬼城事件”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疾风暴雨般的城市建设,各种文化和建筑思潮争相登陆所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近五十年来,地区间的交流在不断增强,是本土建筑文化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展,这对内蒙古地区的进步和建筑文化的繁荣,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的自身的脆弱性及外来建筑文化的强势性,在交流中本土文化明显的处于劣势,面临着被完全同化的危险,少数地域建筑文化在保护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旗号下,沦为了商业操控下城市建设的噱头(图1)。同时,外来的建筑文化若不尊重本土地域建筑文化,不能很好地与之融合,也不会被当地民众所认可,从而渐渐失去光泽,甚至枯萎死亡。

内蒙古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在历史的长河中,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共存孕育了深厚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内蒙古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在迷失中步入衰落,状况令人担忧,其直接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内蒙古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特定的文化语境,“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的建筑创作几乎等于严格的命题作文”[7],极大地增加了建筑创作的难度。而活跃于内蒙古建筑领域的大多数建筑师、规划师所接受的“标准化”、“模式化”的建筑教育,使他们缺乏对内蒙古各地地域建筑文化的深入了解,没有保护、弘扬地域建筑文化的意识。在实践中,往往体现为照搬或模仿外来建筑形式的能力有余而挖掘本土地域建筑文化潜力的能力不足。各种所谓“追赶世界水平”的尝试更加剧了本土地域文化的衰落(图2) 。

其次,在内蒙古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陈旧简陋的密集老城区与高楼林立、马路宽阔的新城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3) 。这种对比也进一步强化了公众、政府和建筑师、规划师普遍轻视本土地域建筑文化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习以为常的对有着深厚内涵和广泛影响的本土地域建筑文化视而不见。“全盘否定”和“彻底重建”的论调日渐高涨,在这种形势下,客观真实的延续地方建筑文化和深入具体的挖掘民族建筑文化的声音日渐衰弱(图4,图5)。

第三,对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研究长期滞后,导致建筑师、规划师在继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的实践中无据可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环境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几十年来未能系统地开展这项工作;另一方面,不少学术权威受到文化中心论的影响,始终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作为研究的重点地区,而对地处边疆,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往往不够系统深入。正如北京大学副教授王昀所指出的:“对于中国来说,建筑本身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民族对于建筑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它是丰富多彩的东西。而我们现在把建筑变成了一个好像有正确道路的事,这太确定了。”[8]现在,这一趋势还在延续、扩展,它的影响已波及内蒙古地区建筑文化的方方面面。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内蒙古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是成片的历史街区被彻底拆除,为一幢幢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或 “舶来建筑”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地域建筑文化符号”的随意拼贴已到泛滥的地步,却鲜有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新建筑问世(图6,图7)。面对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困境,作为活跃于内蒙古地区的建筑师的代表人物——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张鹏举教授深深地体会到由建筑师和公众不同程度的“集体失忆”引发的“文化危机”所导致的尴尬后果,深刻地指出:“历史上,内蒙古地区建筑、城市、文化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的和互依互存的。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有关‘场所感’、‘全面可持续发展性’、‘以文化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以及他们背后的游牧文化的深层内涵,都是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代某些重要问题的可依之据。”[9]

在经济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深入的认识、整理和重构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是一项意义重大且十分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凯峰.建筑文化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6:1-14.

[2] 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3.

[3] 吴良镛.《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一)——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J].华中建筑,2002(6):1.

[4] 王小东.第四届梁思成奖获奖感言[J].建筑学报,2007(3):2.

[5] [荷]雷姆·库哈斯.广普城市[J].王群,译.世界建筑,2003(2):64-68.

[6] [英]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李大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

[7] 佚名.当代西部城市与建筑论坛[J].时代建筑,2006(4):78-85.

[8] 朱雷,臧峰.差异性的建筑教育对非工科院校建筑学院的访谈[J].时代建筑,2007(3):40.

[9] 杨永生,王莉慧.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地域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6.

责任编辑:于向凤

建筑装饰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徽派建筑文化元素;居家;茶具设计;应用

徽派建筑又称徽州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徽派建筑以其独一无二的造型和装饰风格,成为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世界古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外建筑大师所青睐。饮茶自古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优美的茶具设计更是能引起品茗者的情感共鸣,为饮茶者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

1 徽派建筑文化元素概述

1.1 融于自然之中的造型元素

徽派建筑的选址讲究遵循自然,村落多采用靠山面水、依山傍水的布局,总体建造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一致,建筑在保留其獨特之处的基础之上,选择与碧水青山融为一体,既能保护原有的自然环境,又能展现出徽派建筑的独到之处,从而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1]。

徽派建筑独到的造型元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二是依水而建的选址;三是灵活多变的平面布局;四是向内倾斜的屋檐。富有动态之感的马头墙,从远处望去,犹如奔跑的骏马,同时墙体的错落之感,又与山体的高低起伏相配,从而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万物依水而灵、依水而建”的形式使建筑物在文化意蕴上有水孕万物的意义,同时又使得建筑物完美的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灵活多变的布局使得徽派建筑在造型表现方面不会产生千篇一律的外在形象,布局为对称式,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为“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屋檐向内倾斜,使雨水汇入院内的天井之中,此做法的目的是避免多出的雨水影响邻居的生活,同时也象征着天下之财皆流入自家的意蕴。向内倾斜的屋檐和天井的设计在文化层面传达了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展现出徽派建筑设计“取之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1.2 搭配和谐的色彩元素

徽派建筑的色彩搭配,在视觉形式上体现为青砖白墙,在自然的衬托下,显现出一幅悠远宁静的田园风光。其中的马头墙,在视觉表现上为阶梯状的层次,富有层次感的阶梯状线条为墙体赋予了生命力,白色的墙体,青色的砖瓦,昂起的墙头,从远处望去,犹如数匹白色的骏马正在策马奔腾。在文化内涵上马头墙的表现形式有“马到功成”的美好寓意。在功能表现上,则起到了防火的作用,主要用于当火势过大时,防止自家火势延伸至邻里院内[2]。

1.3 独具匠心的装饰元素

徽派建筑的雕刻装饰,主要指的是砖雕、石雕和木雕。砖雕是徽派建筑中的一种特有的装饰风格,主要用于门楼、门套、屋顶、屋檐、门楣及屋瓴等处。青砖经过工匠独具匠心的雕琢从而被赋予精美的造型,从而起到点缀建筑物的作用,使建筑物更加庄重与典雅。石雕是徽派建筑风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工匠在石头上雕刻出动物、植物、书法及博古纹样,从而赋予石头生命力,使建筑物在视觉表现上更加精美。木雕是徽派建筑装饰风格中的一种独特表现,雕刻的内容多以历史典故、才子佳人、花鸟鱼虫为主[3],主要表现在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徽派建筑精美的装饰元素,使建筑物在视觉形式上表现出精美、典雅、庄重的形象,因为徽雕的点缀,从而赋予建筑物新的生命力。

2 徽派建筑文化元素在居家茶具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徽派建筑独到的造型元素、色彩元素、装饰元素使建筑物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之上,又表现出自身的精美特点。文章对徽派建筑的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基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一是,将徽派建筑文化元素运用于居家茶具的设计之中,不仅对现阶段的茶具进行了创新,而且为茶具的外表也赋予了文化内涵;二是将徽派建筑文化元素与茶具设计结合起来,为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三是将文化元素应用于产品设计之中,可以达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4]。

3 徽派建筑文化元素在居家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3.1 茶盘设计

徽派建筑中的平面布局与富有层次动态感的马头墙,给予观者独特的视觉感受,同时建筑物依水而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景象。基于此种视觉上的感观,在造型上,将徽派建筑中独有的马头墙视觉符号引入茶盘设计之中,如图1 所示。结合茶盘设计讲究的整体性,为现代茶盘的设计赋予新的外在表现,通过将马头墙中的具有层次感与错落感的线条进行组合,并将组合的线条进行封闭式的处理,从而形成平面视觉上具有徽派建筑文化元素特色的茶盘产品。同时为使茶盘的表现形式更具自然风光,在设计时添入小桥流水的细节,从而将徽派建筑中依水而建的特点引入设计之中,使茶盘的外在形象更加宁静自然。在功能上,在保证茶盘置杯的基础上,在左下角开设了一个收纳装置,如图2 所示,用于存储茶匙、茶夹等小工具,且在茶盘右侧设计了专门用于定位茶壶与茶杯的圆形凹槽。在色彩搭配上,茶盘的主体色彩选用深色原木,而对于茶盘的细节之处,则选用了颜色较浅的木材,通过两种颜色的对比,从而将徽派建筑中的墙顶与墙体色彩的对比引入茶盘的设计之中,在保证茶盘整体使用功能的前提之下,使功能与形式统一。

3.2 茶壶、茶杯及茶垫设计

徽派建筑中的视觉形象除了马头墙的层次感,还有色彩上的搭配形式,从而使建筑物在表现形式更加美观,这对产品设计亦是如此。茶壶、茶杯、茶垫借鉴徽派建筑中马头墙的造型元素和建筑物灰白黑的色彩表现形式,对茶壶、茶杯及茶垫进行创新设计,如图3 所示。在造型表现上,茶壶、茶杯、茶垫的把手设计是基于马头墙阶梯状的线条形式,把手设计成类似马头的形式,将阶梯状的线条引入其中,从而赋予把手新的表现形式,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产品产生新的艺术美感,从而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在材质表现上,通过采用整洁光滑的陶瓷,使茶壶及茶杯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保持较好的质感,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在色彩表现上,壶体和杯体选取亮光黑色,茶壶与茶杯的把手设计则选用白色,此种色彩的搭配方式,借鉴徽派建筑灰白黑的色彩基调,从而使茶壶和茶杯在色彩表现形式上更加和谐美观;在情感表现上,将徽派建筑中寓意为“马到功成”的文化元素通过把手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情感体验,使用户在品茗的过程中产生文化自豪感。

3.3 整体设计呈现

徽派建筑依水靠山而建的形式,使徽派建筑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产生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徽派建筑优美的表现形式并不只是依靠建筑物的某个部件,而是将各个部件相互组合,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美。基于徽派建筑的此种特点,茶具设计从茶盘、茶壶、茶杯到茶垫都借鉴了徽派建筑中马头墙的符号形式,通过将马头墙富有层次感的线条进行重新组合,应用于茶具设计之中,使茶盘、茶壶、茶杯、茶垫在整体表现形式上都带有徽派建筑的表现形式,如图4 所示。采用此种设计手段,主要是使茶具在整体形式上保持一致;在色彩表现形式上,通过赋予不同部件不同的色彩搭配,使茶具设计在细节处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从而使单个产品在与整体设计达到和谐的情况之下,又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在情感表现上,使茶具在情感和美观方面带有徽派建筑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引起使用者情感上的共鸣[5]。

4 总结

徽派建筑靠山依水而建的形式,在表现形式上,带有自然宁静和谐的意蕴,同时建筑物带有自身的印记。文章通过将徽派建筑中的装饰细节、色彩搭配及文化意蕴应用于茶具设计。以期为传统产品的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建筑装饰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传统;创新;城市建筑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建筑师通过建筑充分反映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理念,建筑个性的表达与个性的张扬,如果脱离了自己成长的历史和生活环境,脱离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与要求,就显得没有特性与活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灵魂,同理建筑文化也是建筑的基础与圭臬。

一、从600多个城市的建筑雷同说起

一个民族和国家要善于学习利用别的民族和国家的先进的思想于科技,这样这个民族和国家才能发展壮大。自世界工业革命发祥,华夏文化在西风渐盛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同化有益的东西,逐渐强大自己。改革开放,让人们在潮水般的外来思想与科技成果面前领略到了新技术、新思想的无上美好与完满,让人们在新事物面前显得亢奋,这种亢奋既是一个接受、享受、学习的过程,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冲击,从而自然而然地会对过去熟悉的东西产生了疑问,当然这种疑问也包括了对文化(包括建筑文化)、传统、观念等的反思。从封闭到开放,思想认识上的革命性变化,导致思维的矫枉过正,导致行为上的偏颇。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道路延长宽阔,促进了楼群诞生与楼房长高。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老百姓享受了国家建设的好处,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最近,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十分感伤地呼吁:中国的600多个城市基本没有个性!这就是说,在过去20多年的城市建设中,我们的建筑师、管理者、决策者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了在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特有的文化建设与保护,造成了城市失去特色,建筑文化缺位,建筑师处境尴尬,城市建设责任不清。没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城市,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修正与割裂,如果让这样的不良现象持续下去,将会给我国延续了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成沉重打击或者有形成文化断层的后果。

造成目前我们国家城市建设的简单化、雷同化的原因很多,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办事,从我国的文化实际出发,就能设计出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建筑作品。我们国家文化的延续和繁荣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纽

带,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就能找到彰显中华文化建筑特点的城市发展道路。

二、摈弃崇洋陋习,有效地发挥地域文化特色

盲目的崇洋媚外陋习是城市建设中显示区域文化特点的大敌。如何克服并摈弃崇洋陋习,政府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的指导思想最为关键。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每个地区又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传统,如岭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是靠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在苦难与拼搏、热血与欢乐中创造和积累产生的,今天我们的责任是保护她、丰富她、发展她。一个区域的建筑文化事业发展了,就是对整个文化事业的贡献。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有利于国家发展根本,有利于民族振兴根本。只有认识到位了,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就会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作出重视文化的决定与规划,这个决定与规划就不会因为人员的变更而变更。

回顾我们过去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的做法,城市老城区改造多没有经过认真论证,大拆大建、献礼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首长工程等。造成重速度轻细节,重实际轻文化,重表面轻内涵的现象,建筑文化在其他要求下被忽视被淹没。建筑文化如何能有效地摈弃崇洋之风,发扬光大地域文化和华夏文化?最为关键的就是:

第一,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建筑师等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建设者、发展商、城市居民等要克服崇洋心态,做到在学习、借鉴外国的洋建筑思想的同时,要经过有必要的吸收同化,在吸收同化的基础上作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符合民族特点的建筑。切不可把一种“创造世界没有中国第一”的建筑思想在城市建筑反应出扭曲的不正常的建筑思想。普通老百姓对传统建筑文化思想的回归,也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需要做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第二,建筑要符合中国国情,要充分考虑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建筑要有特色,不然文化就没有表现的载体,也就是没有文化。中国的特色是什么?就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悠久。中国人有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这就决定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建筑是艺术,艺术不需要专家冗长的解释,有时它是一种直觉。建筑师要在建筑的区域性、民族性方面多下工夫。

第三,城市建筑要克服不切实际的所谓凭个人感觉式的杜撰创造。我国的城市发展速度是举世公认的,面对栉比林立的大厦高楼和拔地而起的城市,人们感到高兴之余,总觉得这些大厦高楼在宏伟的外表下掩盖了简单模仿,千楼万楼都是来自一个模子,没有个性,没有本区域文化的凝结和欣赏习惯的精髓。于是要是有人问:中国的城市与国外的城市区别在什么地方?也许人们会继续深入思考下去:假如一个来自欧洲的外国人是一个建筑师,他会不会问:中国的城市建筑与欧洲的城市建筑有什么区别?

法国lapidem公司的创始人、总裁和注册建筑师菲立普·莫罗对珠三角某城市的建筑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欧洲的城市设计和住房设计非常人性化,如在巴黎的街头人们行走得自由自在,不会感觉到车来车往的危险与恐惧;看华南板块,欧式和中国传统风格的楼盘都有,这些欧式建筑在我们看来都不是欧洲的东西,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们只不过把外表的东西搬过来,但并没有把欧洲的元素融入到里面,而花费很多钱去搞一些形式的模样,这样的铺张浪费是没有必要的。可以看出,莫罗对我们造出的欧式建筑是不认可的,对于没有掌握欧式建筑的基本元素的着搬照抄也是没有意义的浪费资源。我们造出了连外国人都没有的所谓欧式建筑,我们的心情是喜?是悲?是滑稽?是荒唐?抑或是其他?和莫罗感觉相同的是一些国内的研究者也发出“在中国看不到好的中式建筑”的感叹!

可见,没有借鉴的生吞活剥式的所谓“创造”,既脱离了国情,也没有实践基础,是没有活力的。这样的建筑尽管有一时的眩目闪光,但是转瞬而泯,带来的只能是遗憾和无奈。还是那句被无数人重复了无数次的话:无论什么艺术形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离开了民族的特色或者叫血脉,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要侈谈世界的了。建筑也离不开这个艺术发展与繁荣的宿命。

第四,重视建筑文化交流,打开人们思维定式的郁结。在研究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同时,也要研究外国在建筑文化方面保护与发扬方面的成功与失败。例如德国的城市建设中把城市分成中心区、居住区、休闲区等,结果造成了市民对交通工具需求的增加,扩大了资源的消耗,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与损害。这些前车之鉴的警示作用让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努力加以避免。把这些交流当成发展我们城市和建筑文化的钥匙,打开一个又一个通向繁荣城市的康庄大道。

三、在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建筑文化的同时,以创新的精神促进我国独特的城市文化建设和建筑文化的发展

建筑文化的发展首先要研究传统的建筑文化的特点,对于优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护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建筑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是向世人彰显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繁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精神与物质需要。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以往的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民族服务,如果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忘却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本原,试问:这个学习过程对民族和国家来讲还有什么意义吗?正如上面所讲的例子:那个连欧洲都没有的诞生于我们建筑师手里“欧式建筑”怪物,只能是学习过程后考试所得到的“败笔”,无论我们如何评价,败笔必然是败笔。也可能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沉默得太久了,太渴望张扬自己的个性了,所以在一个时期内为有这样的成绩而沾沾自喜。

可是喜悦过后,对于属于自己的那些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成绩进行分析时,才觉得我们付出的学费是多么昂贵!正象刚刚富裕起来的人们因为过多地、无节制地摄入大鱼大肉而导致营养过剩而带来疾病从而又钟情于粗茶淡饭一样,人们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曾经与我们长期生活与生产密切相连的建筑,就是与我们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城市建设和建筑文化的民族性,是我们的城市和建筑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是古人给我们在学习方法上树立的镜鉴,我们的建筑师、城市管理者、城市建设决策者和广大群众在了解学习外国的好的建筑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分析判断泊来文化的优劣,并从分析、判断中找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东西,加以选择、发扬,从而不断提高民族建筑文化的活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建筑装饰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和谐美;文化内涵;中西差异

从古至今,中西方建筑文化在思维方式、视觉感受、艺术观念等方面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造成了中西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差异。在对自然界、社会和艺术中的美进行探索和研究之后,中国和西方都形成了以和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使中西建筑艺术和谐美形成了不同的审美特点。

和谐美不仅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主观上的心理感受。人们在观赏建筑时产生的和谐的心理感受,更多是由当时的审美思想所决定的,而审美观念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虽然中西传统建筑都很注重形式美,讲究建筑物的比例、尺度、均衡和秩序等,但在这相似的形式美原则下,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和谐美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中国传统建筑和谐美的文化内涵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的美学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虽有不少派别,但最重要的还是儒道两家。儒家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十分强调“和”,也就是和谐,并将艺术上的和谐上升到人与社会的和谐,认为只有人的“身心之和”、社会的“人际之和”以及“天人之和”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以人心的和谐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和”在道德观念上,就是“善”,而在它们的美学思想中,“美”就是“善”,以善为美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社会文化结构是以儒学为主导的,因此形成了以“和”为主的古代社会数千年的审美定式。中国建筑艺术的和谐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之濡染,是和谐这一哲学思想在建筑艺术中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在建筑理念的有机整体观中表现出来。中国的建筑艺术讲究建筑整体的和谐。中国建筑艺术的和谐美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的,影响着建筑营造的各个方面,比如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代表着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哲学内涵(图1、2)。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也与“数”有关,不同于西方的抽象,中国古代的“数”很具象。通过“数”的等差变化来表现和谐与秩序,如房屋的进深、台基以及装饰图案的用量等。“数”的和谐形式在中国古代成为了仁政的标志,被赋予了礼的内容。如“城方九里;诸侯城按七、五、三里递减。王城门高五雄,城高七难,隅高九雄;诸侯城按三、五、七递减。”这种对“数”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几乎渗透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审美标准的一部分(图3)。

二、西方传统建筑和谐美的文化内涵

西方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一样,也呈现出了和谐美的审美特点,但西方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美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中西方古代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古希腊是西方美学的源头,而古希腊和谐的美学思想是随着自然哲学的起步出现的。一些哲学家在探索和研究宇宙的同时,对美和艺术进行了思辨,形成了以和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西方美学中最开始提出和谐美的,是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比例构成美的和谐理论。他认为“数”构成了宇宙万物以及宇宙的和谐,由此在和谐中产生了美。美也就是由一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凡是符合某种“数”的比例的,就是和谐,从而产生美感。

柏拉图把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美就是“数”的和谐的思想,上升为精神层面的内在的和谐,认为事物的美是从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而美的理念就是“美本身”,他指出内在的和谐才是和谐美的深层内涵。亚里士多德则把它改造成为关于具体事物典型形式的和谐说:“一种东西要成为美的东西,无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还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的排列要有某种一定的大小。美是同大小和秩序有关的。”

在基督教统治一切的中世纪,美学与神学产生了联系,认为上帝的美才是最崇高的美,事物与艺术的美是低级的。“和谐之所以美,就因为它代表有限事物所能达到的最近于上帝的那种整一。”“现实世界仿佛是由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所以才显出整一、和谐与秩序。”而基督教在否认现世的美和艺术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艺术的存在,并将其服务于宗教神学,因此比较重视形式(图4)。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是提倡科学与理性,反对宗教神学。这时期的艺术家们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符合客观的形式美原则的创作才是美的。阿尔伯蒂的美的标准:第一是数字,第二是比例,第三是分布。這些概念的综合,就是和谐。古典主义时期自然科学开始发展,这时期的美学思想更加崇尚理性与秩序。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美学方面,笛卡尔认为艺术创作不应该是凭借经验和感觉的,而应像数学一样清晰、明确(图5)。

西方的美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数”的和谐是西方古代一直没有脱离的美学思想。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沉迷于追求事物的本质,由此形成了思辨理性的精神,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之后,归纳出了形式美的规律,诸如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称、统一等,来追求艺术的和谐美。

三、结语

古代中西虽然都以和谐为审美理想,但两者的区别在于,中国的传统审美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主要追求人人之和,而西方传统审美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主要追求人神之和。中西传统的和谐观,一种更偏重人文,一种更偏重科学。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与时代发展的不同,使得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审美特征也有所不同。因此中西方传统建筑虽然都具备和谐美的审美特征,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齐伟民.室内设计发展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齐伟民.中西传统居住空间形态比较[J].室内设计,2004(1).

[3]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4]詹和平.中西建筑室内空间比较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梁思成.凝动的音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高尔泰.论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9]克鲁夫特.建筑理论史[M].王贵祥,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5.

[1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齐伟民,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历史及理论研究。

崔杨光辉,吉林建筑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建筑装饰文化范文第6篇

(2008 —2009 学年二学期)

主讲教师姓名 薄存旭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即使对于身处于其中的中国文化也只是甚少,导致无法看清诸多问题,混淆了中西教育世界,也无法有效吸取西方文明并有机融入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文化处在了危机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做一个全面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其它教育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日后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为范本,从中生发出许多现实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对中西差异进行对比,并在古今历史变迁中为学生了解一些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依托的主要范本为:论语、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

3.教学目标及要求:在本门课程的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对重要中西文化中的相关思想、理论做到理解,并运用所学习的理论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逐渐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不同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要求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 知道:知道相关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理解:理解作品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等。 熟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相关作品的核心思想。

1 学会:要求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学会阅读经典的基本技巧,并运用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该门课程的课程师资队伍介绍:主持人 薄存旭,主讲教师 薄存旭 杨金花,助教 牛欣欣,助理 张世爱

二、教学方式方法

1.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其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教学手段。本课程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建有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多媒体教学。本课程实行全程多媒体授课,并逐步建立与完善助学课件与课程考核及课程管理的计算机化。

2.学习、研究方法指导

教育政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着教材内容而展开,在充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加大课外学习的力度和深度,教材内容主要基于课堂讲述的重点作为自学的要点,课外内容需要结合课上内容将自学的思路和范围加以相当程度的拓宽,在自学的同时,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既有的内容,学生需要做的是突破教材既有知识体系,通过自学逐渐锻炼起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渐突破现有知识的条条框框,实现自己知识体系以及思维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课堂听讲和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跟进,主要运用座谈、对话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学生的课余空间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辅导过程中通过读书方法、参考书目、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等诸多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具备相当程度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通过质难问疑等形式多样的“席明纳”为学生沟通交流以及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在训练内容方面 2 主要是拜读大师的著作,从中获取某种启发思想,为自己的思想建构垫实基础。

三、教学进程安排

第一章 《论语》视角看中西社会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论语》中章节的基本含义,并围绕着每一篇的核心思想展开思考,理解这些思想在古代的合理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影响,并运用这些思想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并针对时下的各种问题给予适合的建议。 [重点与难点]

1、各章节的核心思想及其本真含义。

2、从中体验中国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并运用于现实问题的思考。

3、比较各种文化体系中的不同,并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4、打破既有思维方式,从中体验到历史思维的本真。

5、将本课程中所涉猎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于一起,综合分析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8课时,课堂讨论4课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而第一

学而有何乐,寂寞的享受,谁来了解你,爱与罪,秃头的十字架,谁能忘情,花言巧语,三面镜子,可爱的小学生,吕端大事不糊涂,饮食男女,没有朋友的上帝,孔子的素描,五字串通五经,善知识与恶知识,老鼠生儿的孝道,无所适从的礼俗,上帝的外婆是谁,多才多艺的子贡,诗的人生

第二节 为政第二

孔子不谈政治,大政治家的风范,星辰知多少,刘备上了曹操的当,从台风了解人生,圣人也势利吗?悠美的情歌,诗的伟大,孔子的自剖,车上的一课,晚娘面孔难为人,孔子也会看相,异端与偏激,千里求官只为财,治国难!齐家更难!

第三节 八佾第三

礼乐衣冠,穷源溯本,量力而为谦虚好学,传统历史上的精神堡垒,责备贤者,画龙点睛,别有用意。

第四节 里仁

月是故乡明,照临万类的仁道,孔子四字禅,孝子仁人不二门,公冶长第五,高高山顶立,孔门弟子画像,难得糊涂。

第五节 雍也第六

周富济贫,学问的鸿沟,政治与宗教,不在山水之间,此事古难全。

第六节 述而第七

一肩挑尽古今愁,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法,谦虚和自信,祈祷是求救的信号,要愁哪得工夫,光风霁月。

第七节 泰伯第八

薄帝王而不为,贵为天子而友布衣,学问深时意气平,临大节而不可夺,怎样才算知识分子,入山唯恐不深的隐士

第八节 子罕第九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历史文化先驱,良冶之门多钝铁,古之学者为己,卖不出去的无价宝,不落醉梦中,水流花谢两无情,学而有成之难,圣人之道与才。

第九节 先进第十一

4 听话的颜回,孝子闵子骞,才命相妨的颜回,不问苍生问鬼神,孔门弟子的素描,儒家四相,从政与求学,乾坤马一毛,司马牛的问题,自知者明,内外兼修之谓美,相对的人为政治,上不正下便歪,交友的艺术

第十节 卫灵公第十五

使节的信条,精神失落的病态。

第十一节 季氏第十六

朋友之道,说话难难说话,面壁而立的悲叹,摆虚架子,法尔如是,众鸟高飞尽,学问无尽岁月难留,学与仕,圣人无常师。

第十二节 尧曰第二十

从政典范论,四恶。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反思文化热现象是怎么回事?

2、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思维方式。

3、儒家思想发展脉络如何?学与仕之间的关系如何?

4、儒家权力的来源在何处?

5、社会是通过什么凝合于一起的?

6、中国村庄组织的变迁过程。

7、爱与罪之间相差几何?(可参阅《瓦尔登湖》)

8、中国社会的“情”是如何粘合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

9、体会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各自的精妙之处。

10、礼教下的中国曾被许多国人骂为不可救药,如何理解中国礼教的作用?

11、“中国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德性政治”,如何理解这句话?

12、异端与主流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对待?要攻乎异端吗?

13、“为官”与“为学”之间的关系如何?

5

14、家国同构在当前社会中是福,还是祸水?

15、“乱世”与“治世”,这是中国区别社会好坏的重要标准,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当前管理具有何种启示?

1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与释迦拈花中的禅机。

17、小孝于家,大孝天下,如何孝?

18、孔子的终极精神追求点在于哪里?

19、难得糊涂?糊涂代表中国人什么心态,什么境界? 20、儒家敬鬼神而远之,何谓也?试比较与墨家的异同。

21、为什么中国古代问题认对玉、山、水等情有独钟?

22、孔子作为文化圣人为何述而不作?

23、启发教学中的人性观。

24、如何做到身在高处视为平实?

2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怎样才算知识分子?

26、义利之辨!

27、如何自明?

28、精神失落的恶果!

29、不教而杀谓之虐!

30、乾坤马一毛、沧海之一粟,何种之境界?

(三)课外实训部分

在教学实践基地,调查其教师在中西方文化方面的自觉性,完成一篇调查分析报告,字数2000字以上,完成时间3个周。

第二章 老子思想与中西发展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6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道家无为思想的精神内涵,明晰中国历史中运用无为思想的经典案例,尝试着将无为思想运用于现代管理。 [重点与难点]

1、无为的精神内涵。

2、道家与儒家为什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管理有何启示?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集体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管理中的有为与无为

二、老子的无为思想

三、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一)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首先应该准确理解老子的辨证思想。

(二)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要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之融会于现代管理之中。

(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而言,无为理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老子的谋略思想

(一)关于战争

(二)关于用兵

五、老子处世思想与现代价值

(一)老子处世思想的体系和特点

1、树立“身重于物”的价值观

2、主张“少私寡欲”的处世原则

3、提倡“柔弱胜刚强”的处世方法

4、追求“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

(二)老子处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1、淡泊名利的合理性和老子的价值观

2、社会的稳定和谐和老子的处世原则

3、谦下不争的美德和老子的处世方法

4、宽宏大量的气度和老子“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南怀瑾曾做过如此比喻,“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医药店,佛家是杂货店”,如何理解?

2、君子之交淡如水,道家与儒家皆有如此主张,但他们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其中存在的差异主要有哪些?

(三)课外实训部分

在教学中尝试着告诉学生老子的基本思想,总结教授心得,完成一篇论文,如何向中小学生传授传统文化,字数要求2000字左右,完成时间3个周。

第三章 《大学》与中西归宿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大学》中内涵的主要基本思想,并结合现实问题,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重点与难点]

1、何谓“大学”?

2、《大学》中的内圣外王的主张是如何对中国产生影响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8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二、“三大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

(一)明德——彰显善良,行善避恶

(二)亲民——助己助人,日新又新

(三)至善——身心和谐,物我统一

三、“八大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

(一)格物——调查研究

(二)致知——认清本质

(三)诚意——意念诚实

(四)正心——动机纯正

(五)修身——提高修养

(六)齐家——经营家庭

(七)治国——以德治国

(八)平天下——天下太平

四、心安理得的“六大过程”——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的程序

(一)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二)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三)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四)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五)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六)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五、“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参照徐复观有关解释中国传统思想的著作进行阅读,分析一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如何?

2、内圣外王这是中国古代管理者的内在思想追求,但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思想并不很明显?原因何在?

(三)课外实训部分

调查一下中小学生或者教师的生命归宿处于怎样的状态,试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字数2000字左右,完成时间3个周。

第四章 “中庸”与中西管理之道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并明晰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中庸之道发挥了什么作用?并尝试分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比较中西方行为方式在此的不同表现。 [重点与难点]

1、中庸的精神内涵。

2、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集体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

二、“和实生物”与生产要素管理

(一)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二)硬管理与软管理必须统一。

(三)既要强调理性,又要重视直觉。

(四)“事和物”的管理与“人”的管理要并重,

三、“叩其两端”与经营环节管理

(一)市场创新引导现场生产要素重组

(二)加强成本管理,以现场保市场。

四、“君子时中”与组织制度管理

(一)组织组织制度管理的“经”与“权”。

(二)个人行为管理的他律与自律

(三)组织结构设置的分权与集权

(四)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

五、“和为贵”与人际关系管理

(一)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二)职工与管理者的关系。

(三)职工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

(二)课堂讨论部分。

1、“中庸”是“犬儒”吗?

2、中西人性有没有共通之处?

(三)课外实训部分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请大家进入我的博客参与讨论,网址为:ki.net http:///index.html

(4)学术刊物目录

《读书》,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

《江苏高教》,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教学会 《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16 《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 《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 《现代大学教育》,中南大学 《文史哲》,山东大学

2.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及实验室情况介绍。

中西文化对比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科,为此,我们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以院系的是依托,建立了多处教学实践基地,这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单位、社区管理委员会等;同时,利用省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的资源,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市学校、行政主管单位的联系,创造实践机会;再次,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将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进行有效结合。

3.主讲教师在该课程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试析新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动因.天津成人高等院校联合学报,2005,1. 关于教师形象塑造现实转向地探讨.成才之路,2006.7 教师形象展示层面和塑造向度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6.7 教师形象塑造的价值及其方法探讨.教育研究与实验(教师教育与管理版),2006.7 中小学校内部权力中西研究述评.美中教育评论,2006.12. 考试作弊施以高成本惩戒的困境及出路.现代成人教育,2007.1 高校信用缺失的归因分析与补救对策.美中教育评论,2007.2. 我国公立中学内部权力的存在状态及原因探析.美中教育评论,2007.4.

五、实践实训

本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所以实践实训活动相对安排较少。实训主要是根据 17 所学内容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或者分析报告,或者到实践基地进行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的主要时间为周

六、周日实践,要求根据事先安排的题目进行仔细调查,完成相应调查报告,考核方式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调查报告完成情况给予分数,本分数计入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具体实践实训的安排,已经在教学进程中的课外实训部分得到体现。

六、考试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学业成绩实行结构化成绩,由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副卷成绩和主卷成绩构成,各占总成绩的20%、20%、60%。

平时作业由平时读书笔记、社会调查报告、政策分析报告等内容综合构成,计入平时作业成绩的题目需要从以上内容中随机抽取两次,因此需要学生按要求完成每次作业。每次作业占平时总成绩的1/2。平时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得剽窃抄袭,一经发现计为0分。态度认真,按时完成,否则扣掉本次作业成绩的50%。

文科类考试不可单章考试,因为,每一章所涉及的内容只是其中的某一个要素,零散式的考试不利于学生总体系统来学习,所以教育政策学的副卷考试不安排在某一章节进行,而是在所学内容大体形成基本框架后,则在第9周至12周之间随机选定时间进行测试,成绩按20%计入总成绩。

主卷成绩则按照考试大纲进行测试,按60%计入总成绩。

七、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利用与反馈 1.课外辅导方式方法

每周上课时间的晚自习时间为辅导时间,另外,其余时间可以随机辅导,辅导方式为集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集体辅导一般为晚自习时间,可别辅导一般为随机辅导时间。辅导方法主要为集体讨论和个别发问为主。

2.意见收集与反馈方式方法

上一篇:导购员自我总结范文下一篇: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