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安全范文

2023-09-24

洪涝灾害安全范文第1篇

防 汛 预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单位:四川省博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5 年 11 月 24 日

防汛预案

本工程为金马河畔一期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 ,建设地点位于双流县金桥镇金桥社区

三、五组。本工程高层主楼(1号楼)采用筏板基础,主楼外单层地下室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墙下条形基础为桩基础,上部建筑为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39.3米,建筑面积约为12783.76㎡。建筑工程等级为地下室一级,房屋建筑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七级。

为了更好贯彻执行“安全第

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确保项目部群体员工生命安全,强化生命第一的意识,做到早部署、早防范,切实做好项目部汛期安全工作,确保我项目部员工及民工人员汛期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汛期项目部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一、雨期施工总要求

1、确保信息畅通。搞好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是末来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部分,由于雨季施工暴风雨等恶劣天气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对破坏程度难以进行预测,需要加强对气象信息的控制管理,及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加强防范。

2、防护的全面性。施工现场涉及面较广,包括各部分现场和临时设施的安全防护以及全部人员的安全,因此在制定安全措施时一定要全面细致周到,不可因事小而不为,以留有隐患,带来损失。

3、科学组织施工。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充分考虑雨期施工的特点,将不宜在雨季施工的工程提前或延后安排,根据天气合理搞好室

内外作业安排,风雨天气尽量安排在室内施工作业,搞好工序穿插,提高工效和施工速度,遇到较大的暴风雨天气应停止施工。

4、快速反应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应急准备,在雨期施工时,各种防护措施要进一步加固,对脚手架、土方开挖边坡以及仓库、防护棚、临时设施等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确保抢险救灾物资人员到位,发生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二、雨季施工准备措施

(1)根据施工平面图、排水总平面图,利用自然地形确定排水方向,按规定坡度挖好排水沟,确保排水畅通无阻。

(2)雨季施工现场临近高地,应在高地边挖好排水沟,处理好危石防止发生滑坡、塌方等灾害。

(3)保证道路畅通,路面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硬化或加铺沙砾、炉渣或其它材料,并按要求加高起拱。

(4)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防护。对材料库全面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四周排水良好,墙基坚固,不漏雨渗水,钢材等材料存放采取相应的防雨措施,确保材料的质量安全。

(5)严格按防汛要求设置连续、畅通的排水设施和应急物资,如水泵及相关的器材、塑料布、油毡等材料。

(6)、安全度汛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以防为主,树立防控意识。项目部一定要把员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树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想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观念,增强做好项

目部防汛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紧紧盯住今年的汛期,按照防汛预案,做好汛前、汛中、汛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防汛工作。确实做到深入排查、有效整改、周密部署、严加防范,确保项目部各项防汛措施落实到位。

2、组织准备。建立安全度汛检查责任制,明确职责任务,做好汛期到来之前的安全检查工作。组织力量并指定专人负责对施工及宿舍区域围墙、排水沟以及周边环境等进行全面仔细检查,检查情况要做好详细记录,尤其是存在的隐患,要登记汇总,研究制定整治方案。同时指定具体责任人抓好落实。要切实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隐患,有针对性地制定汛期应急处理预案,确保预案的实用性。

3、物资准备。根据可能发生的险情抢险要求,事先准备好抢险物资和器材,以备急用。加强对汛期重点部位的检查监督,在汛期内必须要有足够的排险抢修力量,有效的预防汛期突发事件。

三、工作责任

项目经理是第一责任人。在建设和监理单位监督下,全面落实好项目部防汛工作。全体员工务必无条件服从项目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挥和工作安排,不得推诿延误工作。项目部管理人员应身先士卒,勇挑重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急员工之所急,忧员工之所忧,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战胜灾情。各职能小组应全力组织、协助项目部及相关部门做好抢险救灾和善后各项工作,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应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加强自我保护措施。

四、组织领导

为明确分工,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协同作战,成立汛期项目部抢险救援总指挥部。

总 指 挥:何兴浦(项目经理):13880860621 副总指挥:周启洪(技术负责人): 18040378708 汪兰(安全工程师): 13551803654 成 员:余勇 杨军

任 务:在汛情发生时能及时进行抢险、救援、救助。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及五个工作小组,其人员组成和任务如下:

(一)抢险组

组 长:周启洪 18040378708 成 员:汪兰 余勇 杨军

任 务:出现险情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现场,组织指挥险情排除和险情控制工作。

(二)救护组

组 长:汪兰 13551803654 成 员:赵兴云 张丽 刘建 彭玉堂 周根华 任 务:负责与医院联系,协调、配合,共同组织医疗救护队,抢救受伤人员。

(三)救援疏散组

组 长:余勇 15928734502 成 员:刘建 彭玉堂 罗敏 王丽辉 邹林杉 李文瑾 任 务:负责组织指挥疏散现场受威胁的人员和重要物资。

(四)应急物资:

汽车:2辆 水泵:10个 雨衣30件 雨伞20把

雨鞋30双

五、应急响应

(一)项目部要严格落实值班值宿责任制,建立项目部汛情报告制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一旦发现汛情应立即启动本项目部的汛情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项目部汛情抢险救援总指挥部。总指挥发布救灾、抢险命令,启动汛情应急预案。

(二)汛情发生后,办公室要及时、准确做好现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包括受困、受伤人员情况,水灾现场的物资情况及现场周围的住宅、设施情况,抢险队伍的到位和抢险物资需求等情况),并以书面或电话的形式及时报指挥部。

(三)安排专人对天气进行监测,对可能影响施工进度的天气及早进行预警,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排水通道的畅通。

六、应急保障

(一)项目部按有关规定配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质及器材,并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应急救援车辆。

(二)汛期大雨、大风天气,不经批准严禁组织员工级机械进行施工作业。

(三)汛期大雨雷电天气,不经批准严禁组织员工及机械在高处作业避免雷电伤害及高空跌落情况发生。

(四)项目部要加强员工的汛情安全常识教育,懂得水灾、坍塌、倒塌事故逃生、雷电、触电应急处理和自救的措施和技能,项目部要按本项目部汛期安全工作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员工进行演练。

(五)项目部要加强对以下情况进行认真详细的排查,发现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办公区、员工宿舍区及施工区域的安全情况;项目部卫生消毒设备配备情况;项目部围墙、门窗、厕所设施安全情况;人员聚集场所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情况;电器、设备、线路检修管理情况;项目部内水沟及项目部周边水沟、涵管畅通情况;员工往返地段安全情况等。

(六)相关职能部门应急报警电话: 匪 警 电话:110 火 警 电话:119 医疗急救电话:120

七、防汛措施

6.1 项目部成立防洪防汛及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设专人24小时值班,积极和当地气象部门取得联系,及时掌握降雨量、上游水库水位等气象信息、汛情动态,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工程施工安全渡汛。

6.2 汛期前,应做好劳动力的准备和安排;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砂、石料采购储备。

6.3 及时掌握暴雨预报,提前将施工物资材料、机械设备、电器等设备的撤离至高位并采取防雨遮蔽措施。暴雨来临,立即停止场内所

有混凝土施工、吊装作业、焊接作业以及其他有危险性的施工作业;施工车辆暂停行驶;切断高压电源,关闭现场发电、用电设备。 6.4 防雷击。施工场区若处于雷击区,提前对施工机械设备装设防雷保护设施,防止雷电击毁设备、击伤人员。防雷保护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并定期检查。雷电出现时,立即停止场内电器设备操作、焊接作业以及其他有危险性的施工作业。

6.5钢筋混凝土灌注宜根据天气预报,避开雨天灌注混凝土,选择在无雨天气灌注。当工序施工不宜主观选择灌注时间,时值雨天时,及时根据沙石料含水率调整施工配合比,结构灌注采取遮蔽措施,防止雨水冲刷砼表面,影响结构砼表观质量。

八、后期处置

汛期项目部抢险救援总指挥部负责灾后的善后处置工作,及时调查灾情损失情况,受伤、伤亡人员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后现场处理,恢复正常秩序等工作。

四川省博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洪涝灾害安全范文第2篇

项目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述 .................................................................................................. 3 1.1 项目背景 ...................................................................................................................... 3 1.2 建设目标 ...................................................................................................................... 4 1.3 建设原则 ...................................................................................................................... 5

第二章 需求描述及分析 ...................................................................................... 6 2.1 概述 .............................................................................................................................. 6 2.2 需求描述 ...................................................................................................................... 6 2.2.1. 业务需求 ............................................................................................................. 6 接口需求 ......................................................................................................................... 12 性能需求 ......................................................................................................................... 13 安全需求 ......................................................................................................................... 13 2.3 需求分析 .................................................................................................................... 13 2.4 系统涉众分析 ............................................................................................................ 13 2.5 功能需求分析 ............................................................................................................ 15 2.6 水雨情监测系统 ........................................................................................................ 15 第三章 总体设计 ................................................................................................ 28 3.1 总体设计目标 ............................................................................................................ 28 3.2 总体设计原则 ............................................................................................................ 29 3.3 总体逻辑架构设计 .................................................................................................... 29 3.4 网络系统设计 ............................................................................................................ 31 3.5 平台选择 .................................................................................................................... 32 3.6 标准规范设计 ............................................................................................................ 33 第四章 详细设计 ................................................................................................ 34 4.1 技术架构设计 ............................................................................................................ 34 4.1.1设计思路 .............................................................................................................. 34 4.1.2设计原则 .............................................................................................................. 36 4.2 设计安全 .................................................................................................................... 38 4.3 用户界面设计 ............................................................................................................ 38 第五章 技术支持和服务 .................................................................................... 40 5.1 技术支持 .................................................................................................................... 40 5.2 售后服务 .................................................................................................................... 41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山洪灾害是山丘区在一定强度或持续的降雨下,因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而发生的自然灾害,它具有突发、破坏性大、防治困难的鲜明特点,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和滑坡,往往对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点多面广、破坏力大等特点,往往导致人员伤亡,房屋、田地、道路、桥梁等被毁,甚至导致水库、塘坝、堤防溃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据调查,全国2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500多个在山区,聚集了全国56%的人口。由于山丘区居住的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导致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复杂的地形地质因素等,每年汛期,居住在山丘区的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面临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的严重威胁,其中7400万人直接受到影响。

山洪灾害的防御策略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抢”,防御防治的方法是既要采取工程措施,提高工程防洪标准,也要采取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灾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防治山洪灾害的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性措施。

1.2 建设目标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系统结构见图1.2-1)。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设备设施配置等。乡(镇)、村自身预警的监测设施,一般以简易的为主;县级以上可根据经济状况和山洪灾害特点,布置有一定技术含量、实用、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施。汇入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的水雨情监测信息以县级以上的自动遥测信息为主,群测群防水雨情监测信息以乡(镇)、村简易观测信息为主。根据我国山洪灾害范围广、成因复杂的特点,要加密现有水文气象部门的监测站网,以控制水雨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系统包括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在县级以上防汛指挥部门建立,山洪灾害严重的区域应建立该系统,以获取实时水雨情信息,及时制作、发布山洪灾害预报警报;系统一般要求具有水雨情报汛、气象及水雨情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政务文档制作和发布、综合材料生成、值班管理等功能,并预留泥石流、滑坡灾害防治信息接口。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及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预警信息、预警方式、预警信号等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预警方式、预警信号应简便,且易于被老百姓接受。

图 1.2- 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结构图

1.3 建设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山丘区暴雨的发生常具突发性,因山高坡陡,洪水汇流快,流速大,加之人口和财产分布在有限的低平地上,往往在洪水过境的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报、警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灾害损失。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防灾设施、工作基础等也有差别,应根据各地山洪灾害的特点,针对目前防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切合实际地设计和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3)坚持经济实用、稳定可靠、容易实施、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原则。考虑本地区的暴雨特点、地形地质条件、经济状况、人员分布、交通及通信条件等实际状况,制定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既要利用遥测、通讯、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又要充分考虑山丘区的实际条件,可以采用人工观测简易雨量筒、手摇报警器、无线广播、敲锣打鼓等适合当地条件的监测预警方式方法,扩大系统覆盖面,达到既能有效解决监测、通信及预警问题,又能节约投资的目的。同时要保证系统稳定可靠、经久耐用,尽可能地降低使用运行成本。

(4)遵循相关规程、规范。系统设计要以现行的相关水文监测、通信系统组网、软件开发、数据库构建等方面的规程、规范为依据;各种构件优选符合国家标准的型材和通用件,以利于施工的质量控制和系统运行的维护管理。

(5)充分利用现有气象、水文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系统建设要与相关行业的规划、建设相协调。目前气象预报站网已基本布设到县级,水情预报站网按流域设置,地质灾害监测站在重点地区也设到县级。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雨量站网建设要与气象发展规划协调,山洪监测预警要与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相结合。

(6)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成果,并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相衔接。分析确定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制定监测预警方案等,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成果及积累的经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补充,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要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数据库结构相统一,技术标准要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标准相衔接。

第二章 需求描述及分析

2.1 概述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就是由水雨情监测系统实时监视水雨情状况,查询统计出雨水情信息,之后由数据汇集系统提供实时天气预报、实时雨量信息、实时/历史台风路径、实时卫星云图等气象信息,滑坡、泥石流等隐患点基本信息及监测信息,并结合群测群防监测到的水雨情信息进行汇集统计,预报给决策子系统,决策子系统经过判断后将危险信息传于预警系统,最后预警系统将信息发给防汛人员,之后在传给社会公众,这样山洪灾害的预警就启动了。

2.2 需求描述 2.2.1. 业务需求

2.2.1.1. 水雨情监测系统

通过建设实用、可靠的水雨情监测系统,扩大山洪灾害易发区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时效,为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准确的基本信息。

水雨情监测系统以雨量监测为主,必要时辅以水位监测和流量监测,设计内容主要包含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设备设施配置等。

水雨情监测系统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降雨量、水位。站类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雨量站监测雨量信息,水位站监测的信息主要包括雨量和水位。根据山洪灾害预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条件,考虑山洪灾害易发区地形复杂、降雨分布不均、群众居住分散、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实际情况,水雨情监测站可建成简易监测站、人工监测站和自动监测站。

(1)简易监测站

为扩大水雨情信息的监测覆盖面,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村、组设立简易监测站。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利用本地区适用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达到群测群防的目的。

简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观测、下大雨加强观测的工作体制,有条件时及时上报;简易水位站在有雨时或接到通知时观测,水位接近成灾水位时加强观测,有条件时及时上报。

(2)人工监测站

对于无条件建设自动监测站,但拥有公用通信资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的地区,按照人工观测站的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水雨情人工监测站。采用人工观测和管理的模式,通过语音或通话报汛进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人工监测站采用定时观测,定时报汛的工作体制,在暴雨天气状态下则加密观测、增加报汛段次。

(3)自动监测站

根据本地区的通信、经济条件,设立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点。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以及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人工置数信息应有反馈确认的功能。

2.2.1.2.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

根据各地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特点和山洪灾害预警决策的需求,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等技术手段,建设省级或市级或县级防汛指挥部门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为收集山洪灾害防治区水雨情数据信息以及其它部门的相关信息、信息查询、山洪预报决策、预警等服务。

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结构见图(2.2-1)。

图2.2-1 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结构图

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为系统数据接收、处理、加工与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与信息发布、信息交换等服务提供硬软件平台。

数据库系统主要为系统维护管理、信息查询与服务、预报决策与预警提供数据信息。 在设计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时,各地应结合本地现有的网络结构、通信信道、网管系统、网络设备状况,按照各自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网络和通信的实际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制定设计方案。

2.2.1.3. 信息汇集、信息查询子系统

信息汇集子系统与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的处理以及各类信息的查询服务。

信息汇集子系统主要完成平台所辖各监测站的水雨情信息的实时接收、处理和入库。对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经处理后按规定的数据库表结构存入数据库中。

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为防汛决策部门、系统维护管理等部门提供基于WEB方式的各类数据信息的查询服务。

信息汇集子系统主要由数据接收处理单元(硬件设备)和实时数据接收处理软件构成。 数据接收处理单元主要由数据接收通信设备、数据接收处理计算机、电源以及设备安装设施和避雷系统组成。

各自动监测站点的水雨情信息通过数据传输信道传输到平台后,进入数据接收处理计算

机,通过数据接收软件实时完成监测站水雨情数据的实时接收处理,并存入数据库中。人工观测的水雨情信息通过语音电话报汛方式自动存入数据库中,或通过其它的人工报汛方式收集后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存入数据库中。

对于简易监测站的信息可采用事后整理的形式存入数据库。

对于上级部门转发的相关信息经处理后,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存入数据库中。 预留气象、国土等部门信息接口,通过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与气象、国土等部门进行信息交换,经处理后存入数据库。

2.2.1.4. 预报决策子系统. 山洪灾害预报决策子系统是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省级、市级或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进行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依据。预报决策子系统包括水雨情分析预报、预警信息生成、子系统维护及管理等3个模块。

山洪灾害预报决策子系统具有水雨情分析预报、预警信息生成、系统维护和管理以及信息输出等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技术融入山洪预报预警工作中,增强山洪灾害预测预警能力,提高防灾、减灾决策的科学性。

预报决策子系统建设内容具体为: (1)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块

结合实时水雨情、气象预报信息,根据水雨情分析预报模型,对小流域、中小水库水位、流量进行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文字、表格或图形)。

(2)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根据预报成果及预警指标实时编制预警信息,并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预警平台。 (3)系统维护和管理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添加和删除,具有控制系统权限的功能。本模块为系统维护管理提供工具。

2.2.1.5. 预警子系统

预警子系统建设是在监测信息采集及预报分析决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预警子系统主要包括预警信息的获取和预警信息的发布。根据预警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同,预警信息的获取分为从各级建立的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获取信息和群测群

防获取信息两种途径。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由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或者群测群防监测点上的监测人员通过预警信息传输网络和其它方式完成。预警子系统的组成见图2.2-2。

图2.2-2预警子系统组成图

预警流程

(1)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流程

在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区,预警信息由该系统的预报决策子系统制作。根据平台设立的防汛指挥部门的级别不同,分为平台设立在县级、市级防汛部门两种情况。县级防汛指挥部门获取发布的预警信息,各乡(镇)政府接收县级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传输给村、组、户。紧急情况下县级防汛部门可直接对村、组发布的预警信息。基于平台的预警流程见图(2.2-3) 。

图2.2-3基于平台的预警流程图

(2)群测群防预警流程

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的获取来自县、乡(镇)、村或监测点。由监测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培训宣传掌握的经验、技术和监测设施观测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县级防汛指挥部门接收群测群防监测点、乡(镇)、村的预警信息,逐级发布。各乡(镇)政府除接收县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还接受群测群防监测点、村和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村、组接受上级部门和群测群防监测点、水库、山塘监测点的预警信息。

图2.2-4 群测群防的预警流程图

2.2.1.6. 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

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从降雨到发生灾害之间的时间短,且往往在灾害发生时断电、断路、断信号,因此群测群防尤为重要。群测群防组织体系为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一级建立。

1、县级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在县级设立指挥部,指挥部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合署办公,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

指挥部设政委、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发改委、水利、国土、民政、气象、财政、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5个工作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及应急抢险队。

2、乡(镇)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在乡(镇)设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指挥机构设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水利、国土、民政、气象、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

3、村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

各行政村设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各村应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确定监测预警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指挥机构备查。

接口需求

图形库中基础电子地图、水利要素分布图以及公用数据专题图等GIS数据,是由大量空间对象组成,这些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电子地图文件和关系数据库表。

文件形式

将不同的电子地图数据以计算机文件的方式存放于计算机中,采用文件目录的方式管理电子地图。在图形数据根目录下分别建立各自的子目录用于存放基础电子地图、水利要素分布图以及公用数据专题图,在各自的子目录下再建立子目录用于存放不同类别的电子地图文件。

由于是以文件的方式管理电子地图,其安全性只依赖于计算机操作系统。 关系数据库表形式

近年来,一些GIS应用系统开始采用大型数据库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RDBMS已有的数据管理功能实现海量空间数据存贮与管理、事务处理(Transaction)、记录锁定、并发控制和数据仓库等功能,利用扩展的SQL语言对空间与非空间数据进行操作,同时可以方便地实现长事务和版本管理。尤其使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得以集成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从而促使GIS应用与一般应用的无缝集成。同时 利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的

关键在于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的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的采用改变了原有GIS中图形与属性分离的概念,反映空间对象的几何图形数据只是作为一个属性字段(如BLOB字段)与其它非空间属性存贮于关系数据表的一行中。这种数据模型可以方便地定义空间对象之间、空间对象与非空间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和规则,能更好地对现实世界建模。

目前使用此技术的有ESRI ArcSDE和Oracle Spatial,MapInfo SpatialWare、SuperMap SDX+等。

性能需求

1、对软件系统的各类人机交互操作、信息查询、图形操作等应实时响应;信息查询、操作、输入界面用图形、文字和数据三种方式在计算机上展现,数据表格应具有报表打印功能;系统的操作要求简单易用。

2、采用WebGIS方式执行GIS的分析任务。通过标准的浏览器(如 IE)来访问地图服务,对于水雨情监测、预警响应的相关处理,均要求能在GIS上进行可视化处理查询,并能实现无级缩放,具备等雨量线、等雨量面等绘制功能。推荐采用1:50000的电子地图,如果没有条件,也可采用1:250000的电子地图;

3、速度要求:

WEBGIS响应速度:<5秒; 复杂报表响应速度:<5秒; 一般查询响应速度:<3秒;

安全需求

安全性要求:用户认证、授权和访问控制,支持数据库存储加密,数据交换的信息包加密,数据传输通道加密,可采用64位DES加密算法,发生安全事件时,能以事件触发的方式通知系统管理员处理;

可靠性要求:应能够连续7×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平均无故障时间>8760小时,出现故障应能及时报警,软件系统应具备自动或手动恢复措施,自动恢复时间<15分钟,手工恢复时间<12小时,以便在发生错误时能够快速地恢复正常运行,软件系统要防止消耗过多的系统资源而使系统崩溃;

2.3 需求分析 2.4 系统涉众分析

1 简易观测站:需观测员用透明盛水器皿进行雨量观测,河边需有观测员用水尺桩对水位进行观测。

2 人工观测站:观测员根据水位观测尺按照报讯的要求,以语音、短信或通话方式进行报讯。中心站工作人员记录后将信息录入计算机。

3 自动监测站:无人使用,有人看管,系统自动采集数据。

4 根据地势的不同,采用卫星,超短波,短信,gprs,pstn进行数据传输。 5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防汛决策部门、系统维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将通过浏览器对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预警子系统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的操作。

6 预报决策子系统:工作人员将得到的信息打印成表格,进行人工报警或自动报警;系统维护模块分三个权限,系统管理员、预报分析用户、信息查询用户。系统管理员掌握预报决策系统的管理权限,并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控制系统的发布权、删除权、表现权等所有事项;预报分析用户可查询、调用相关数据,实现水雨情分析预报,写入预警信息;信息查询用户只能查询其中内容,不能向数据库中更新、删除、写入数据。

7 预警子系统: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由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或者群测群防监测点上的监测人员通过预警信息传输网络和其它方式完成。根据预警信息获取途径不同,预警发布权限归属不同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方,预警发布权限归属其对应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即:平台建立在县级,预警发布权限归县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依靠群测群防进行预警的地区,预警发布权限归属县级、乡(镇)、村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和监测员。

8 群防群测组织体系:

(1)在县级设立指挥部,指挥部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合署办公,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

指挥部设政委、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发改委、水利、国土、民政、气象、财政、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5个工作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及应急抢险队。

(2)在乡(镇)设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指挥机构设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水利、国土、民政、气象、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

(3)各行政村设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各村应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确定监测预警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指挥机构备查。

2.5 功能需求分析 2.6 水雨情监测系统

2.3.2.1.1. 简易监测站

为扩大水雨情信息的监测覆盖面,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村、组设立简易监测站。因地制宜地配置简易的雨量、水位观测设施,采用直观、可行的观测方法进行水雨情信息的监测。

雨量、水位的观测:

(1)雨量观测 :为便于观测员能直观和方便地观测雨量,承水器皿可设计为透明的装置,并根据区域内雨情的临界值或降雨强度,在承水器皿外进行划分或标注明显的预警标志。

(2)水位观测:在岸边修建简易的水尺桩,水尺桩可设计为木桩式或石柱型;对于无条件建桩的观测站,可选择离河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水位观测尺的刻度以方便观测员直接读数为设置原则,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现场标注致灾的临界水位值的方法,作为预警的标准。

通信方式:

简易监测站的设站目的是群测群防。当降雨将可能达到临界雨量值或水位将可能达到临界水位值时,观测员可采用人工传递或采用对讲机报告给乡(镇)、村防灾负责人,有条件的可采用电话或手机逐级报送到县级防御指挥部;紧急情况时,可直接向村、组、户发出预警。有条件的地方可给观测员配置对讲机、移动电话等。

2.3.2.1.2. 人工监测站

对于无条件建设自动监测站,但拥有公用通信资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的地区,按照人工观测站的技术要求建立相应的水雨情人工监测站。采用人工观测和管理的模式,通过语音或通话报汛进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人工监测站采用定时观测,定时报汛的工作体制,在暴雨天气状态下则加密观测、增加报汛段次。

雨量、水位观测:

(1)雨量观测:应配置虹吸式雨量观测设备;确定设备的安装方式,设计必要的安装设施;观测员按照报汛的要求,以语音或通话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2)水位观测:对于新建的水位站需修建水位观测尺和观测道路;观测员按照报汛的要求,以语音、短信或通话方式进行报汛。

通信方式:

人工监测站通常采用语音报汛进行数据传输,测站需要配备电话线路和电话机,中心站配置语音卡和计算机,实现报汛信息的自动接收、处理和入库;对不具备电话通信条件但已

被移动通信所覆盖的地区,测站可配置手机采用移动电话报汛,中心站人工记录校核后录入到计算机。

对于没有公共通信可利用的地区,可根据测站距中心站的距离、地形条件,采用短波通信或超短波通信方式报汛。采用短波通信,测站和中心站均需配置短波电台、天馈线及电源。采用超短波通信测站和中心站均需配置超短波电台、天馈线及电源,距离较远或有阻挡时,需建设中继站进行接力。

2.3.2.1.3. 自动监测站

根据本地区的通信、经济条件,设立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点。采用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应的雨量、水位传感器,以及遥测终端及通信终端设备,实现水雨情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

自动监测站采用定时自报、事件加报和召测兼容的工作体制;对超短波组网的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增量随机自报与定时自报兼容的工作体制;人工置数信息应有反馈确认的功能。

雨量、水量观测:

(1)雨量观测: A雨量观测场地

①雨量监测站原则上不新建雨量观测场,已建有雨量观测场的站,将雨量传感器放置在雨量观测场内;

②未建雨量观测场的站,则利用屋顶平台予以观测,但安装时应注意与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水平距离为障碍物高度的两倍。

B雨量传感器 ① 承雨口口径:Φ200

+0.6

mm;

② 分辨力:当测站为基本雨量站时,年平均降雨量≥800mm的测站采用0.5mm的雨量传感器,年平均降雨量<800mm的测站采用0.2mm的雨量传感器;对于非基本雨量站,南方湿润地区可选用1.0mm的雨量传感器,北方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可选用0.5mm的雨量传感器;

③ 测量误差(准确度):较大降雨量的误差采用实测降雨量与其自身排水量相比较的相对误差检验;较小降雨量采用绝对误差检验。不同分辨力的雨量传感器量测精度详见表2.4-1 ④环境条件:工作温度0℃~+50℃,工作湿度≤95%(40℃); ⑤可靠性指标:在满足仪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25000小时。 (2)水位观测: A水位传感器选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浮子水位计、压力水位计和超声水位计进行水位观测。对已建有水位自记井且可利用的监测站选用浮子式水位传感器;未建井或不能建井的测站,视河流及水情特点配备压力式(压阻式、气泡式)或超声式水位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

①分辨率:水位传感器的分辨率为1cm。

②测量误差:95%测点的允许误差±2cm,99%测点的允许误差±3cm。 ③环境条件:工作温度-30℃~+50℃,工作湿度 <95%(40℃)。 ④可靠性指标:在满足仪器正常维护条件下,MTBF≥25000小时。 B水位自记观测井建设要求

适宜新建水位自记观测井的测站,应以建设简易水位自记井为原则。井筒可采用直立式或斜井式,一般可选用水泥管、钢管、铸铁管或PE管;井口直径应根据所采用的浮子式水位计及有关水位观测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同时需考虑防淤积的措施。

C气泡压力式水位计安装要求

①气泡压力式水位计应放置在位于基本水尺断面处的仪器房内,其传感器感应探头需设置在水面以下。

②管道敷设时应沿河岸护坡顺坡而下,不能出现负坡,以免感压管内结露,形成水栓。 ③为解决大变幅水位观测问题,可结合各站实际情况,分多级敷设压力感压气管或至中水处敷设感应探头。

通信方式:

自动监测站的数据传输通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根据当地的通信资源及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超短波、GSM短信、GPRS、北斗卫星、PSTN通信方式组网。

(1)北斗卫星通信系统

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及网管中心、监测站、中心站组成,其通信网络结构示意见图2.3-1。在北斗卫星通信网络中,监测站和中心站需配置北斗卫星通信终端及天馈线等主要通信设备。

图2.3-1北斗卫星通信系统网络结构示意图 (2)GPRS通信系统

GPRS通信数据传输网络结构示意见图2.3-2。GPRS接入方式主要有Internet接入、专线接入,可根据需求选用。采用GPRS通信组网,监测站需配置GSM/GPRS通信终端,中心站则根据接入方式不同,需配置接入Internet的固定IP或专线。

图2.3-2 GPRS通信组网结构示意图 (3)程控电话(PSTN)通信

在程控电话(PSTN)通信网中,监测站和中心站均需申请一门程控电话,并配置有线MODEM和电话避雷器等主要通信及避雷设备。PSTN通信网设备配置见图2.3-3。

图2.3-3程控电话(PSTN)通信设备配置示意图

(4)超短波通信

在超短波通信网中,测站、中继站、中心站所必需的主要通信设备为超短波电台及天馈线、同轴避雷器,其典型的设备配置示意见图2.3-4。

图2.3-4超短波通信设备配置示意图

(5)短信通信

利用短信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各地可根据需求采用点对点通信或申请特服号专线连接。 用短信通信方式组成数据传输网,在测站需配置短信通信终端及天线、 SIM卡,中心站则根据选用的组网方式不同配置短信通信终端及天线、SIM卡或者配置短信专用服务器及专线等,组网结构见图2.3-5。

图2.3-5 GSM通信组网结构示意图

对于有公网覆盖的地区,一般应选用公网进行组网;对于公网未能覆盖的丘陵和低山地区,一般宜选用超短波通信方式进行组网;对于既无公网,又无条件建超短波的地区,则选用卫星通信方式;对于重要监测站且有条件的地区尽量选用两种不同通信方式予以组网,实现互为备份,自动切换的功能,确保信息传输信道的畅通。

2.2.3.1.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数据库系统是在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据库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实时水雨情数据库、预报预警成果以及气象数据库、工情数据库、管理数据库和超文本数据库等,以实现数据信息与服务共享的要求。

建立在省或市、县等不同行政区的山洪灾害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对数据库系统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可按照各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操作系统。

数据库操作系统的选型应与当地所建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的数据库选型相一致。对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其它要求可根据各省、市、县的实际需求并结合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依照实用的原则和处理的数据量大小以及对分布式应用的支持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数据库系统。

(2)为实现数据库数据的实时共享,数据库系统应具有并发控制功能。

(3)在选择专业数据库时必须考虑数据库设计的难易程度。是否便于系统的维护、开发、移植;是否有面向用户的易用的开发工具,先进的数据库开发工具将大大减少系统开发和运行维护的工作量。

(4)数据库系统对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的支持程度,也是选择数据库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主要是指数据库系统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库备份、数据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将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

(5)选择数据库系统是否有比较配套的开发工具支持。 (6)数据库系统的升级能力。 数据库设计要求: (1)数据库设计内容

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数据库从内容上可划分为属性数据库和图层空间数据库。 属性数据库主要包括:水雨情信息数据库、气象信息数据库、工情信息数据库、经济社会信息库、灾情数据库、单位机构信息数据库、图形图像数据库和超文本数据库等。

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省、市或县区域图、行政区划图、流域水系图、水库山塘分布图、报汛站点分布图、防洪工程布置图、交通设施图、安全区和危险区分布图等。

(2)数据库表结构

数据库表结构应按照《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对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防洪工程

数据库表结构等进行设计;其它各类数据库应结合各地的灾害特点、实际需要和资料情况,进行合理设计。

2.2.3.2. 信息汇集、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汇集子系统

信息汇集子系统与信息查询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共享与交换信息的处理以及各类信息的查询服务。

根据平台接收的数据信息特点,数据接收处理软件总体结构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1)能实时接收自动监测站的水雨情数据和工况信息; (2)具有对自动监测站进行远程控制功能;

(3)能实时处理接收的数据信息,并分类存入数据库中; (4)具有数据查询与维护功能; (5)具有人工数据的录入功能;

(6) 软件运行环境支持中文Win2000/中文WinXP等操作系统。

2、信息查询子系统

为了实现对山洪灾害监测信息的访问、查询和比较,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查询系统。针对山洪灾害防御的实际需求和信息的查询方便,结合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GIS技术,在水雨情信息、气象信息、工情信息、灾情信息、山洪灾害防治预案、规章制度等多种信息一体化集成基础上,提供对数据库水雨情、气象基础数据、工情、灾情的查询、检索及分析对比功能。

系统开发要求:

(1)以数据库为接口,进行数据查询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查询结果应采用表格、图形等方式进行展示。

(2)信息查询软件具有通用性,信息的范围、内容能够实现自定义。

(3)具有强大的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情信息、雨情信息、统计信息和分析信息数据表现外,还具备图形化查询功能,如:过程线、柱状图等多种方式展示,展示方式可由用户选择。

(4)对整编信息能分时段查询,如:可以进行年、月、旬、日等时段的查询和统计值的查询。

(5)丰富的系统页面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具有生成各项统计报表的功能和打印功能。

(6)软件可采用B/S和C/S两种结构相结合的模式开发,为了获得较好的系统运行效率,有条件的建议采用B/S方式来组织软件体系,同时充分利用C/S结构的优点,系统的部分辅助性的功能使用C/S结构实现。没有条件的可采用C/S体系结构。 设计内容和功能要求:

2.2.3.3. 预报决策子系统

2.2.3.3.1. 水雨情分析预测模块

对于有水文资料的流域,可以利用已有水文资料采用常规的方法编制预报方案。但对于大部分小流域而言,水文站点稀少,水文资料缺乏,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预报方法:

(1)降雨径流预报方法

产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采用折减系数(径流系数)、降雨径流关系、初损后损等方法计算。

汇流根据山洪沟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单位线(经验单位线、瞬时单位线、综合单位线)、汇流系数(曲线)等方法计算。

有条件时可利用DEM和GIS提取的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的特征,建立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

(2)上下游水位(流量)相关法

对于上、下游有水位(文)站的河流,则可运用历史水位、流量资料,建立上游水位、流量和下游水位、流量相关关系。对于上游有水位(文)站,下游(或灾害点上游)没有水位(文)站的河流,但下游可以调查到较大洪水的洪峰水位,则可利用上游的实测水文资料和下游的调查资料,建立上下游水位相关关系,编制水位相关预报方案。

(3)雨量水位(流量)相关法

对于流域面积小、汇流时间短的山洪沟,根据实测或调查的降雨量和灾害点上游实测或调查的水位(流量)资料建立流域降雨与灾害点上游的水位(流量)相关关系,编制预报方案。

(4)比拟法

对于无水文资料的山洪沟,可借用临近水文气象和地理条件相似流域的预报方案,必要时对相关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在收集到水文气象资料以后,修订相关参数或重新编制预报方案。

以上编制的预报方案,在有实测资料或有新的调查资料后应及时进行修编和重新编制。

2.3.2.3.1. 预警信息生成模块

1、预警指标

发的预警指标是指触发山洪灾害的雨、水情临界值。山洪灾害预警条件、预警时间以是否接近、达到、超过临界雨量和成灾水位(流量)为主要的依据。预警指标的确定,需要分析利用现有历史灾害、雨量、水位(流量)资料,通过分析计算得到,缺乏资料的山洪灾害

地区可以采用内插法、比拟法、山洪灾害实例调查法、灾害与降雨频率分析法等方法确定本地区的临界雨量、成灾水位(流量)。

(1)临界雨量分析计算

一般情况下,南方湿润地区年降雨量大的地区,临界雨量较大,北方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小的地区,临界雨量较小。但各灾害点因地质、地形、气候等条件不同临界雨量差异较大,各地区应根据当地降雨特点,利用现有资料分析计算确定各灾害点的临界雨量。随着资料的积累及灾害的发生,临界雨量应不断进行校核与修订。

(2)成灾水位(流量)分析计算

对于已布设水位站或水文站的灾害点,只需要将历史上发生的所有山洪灾害对应的水位(流量)进行统计,其最小值就是成灾水位(流量)初值,根据灾害点的地形资料确定成灾水位(流量)。对于过去未设但拟布设水位或水文站,站址对应灾害点的成灾水位(流量)可由灾害点的成灾水位(流量)换算得到。换算方法一般可采用水面比降法、河道比降法等。设站以后,根据水文观测资料对成灾水位(流量)进行校核与修订。

2、预警信息编制

根据实时水雨情、水文气象预报信息及预警指标,决定是否编制预警信息。山洪灾害预警等级一般分为三级。具体内容如下:

(1)Ⅲ级警报

当预报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可能接近或达到临界雨量,或者预报水位(流量)可能接近或达到成灾水位(流量),将可能发生山洪灾害时,编制Ⅲ级预警信息。

(2)Ⅱ级警报

当已有强降雨发生,预报降雨可能达到临界雨量,降雨还将持续,或者预报水位(流量)可能达到成灾水位(流量),山洪灾害即将发生时,编制Ⅱ级预警信息。

(3)Ⅰ级警报

当已有强降雨发生,实测降雨接近或达到临界雨量,且前期降雨量接近山洪形成区土壤饱和含水量,预报降雨将持续,实测水位(流量)接近或达到成灾水位(流量),水位(流量)仍在上涨,将发生严重山洪灾害时,编制Ⅰ级预警信息。

3、系统维护和管理

针对现有的水雨情数据、预报方案、灾情数据、预警指标等进行系统维护和管理,对数据进行编辑、录入及各类参数设定等。

(1)水雨情数据维护

山洪灾害防治区实时雨量监测信息,各中小流域、中小型水库水位、流量实时监测信息,

是系统的数据支撑和运行基础,建立水雨情数据的维护模块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录入、数据的编辑及对数据的检查和分析,能有效的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2)预报方案管理

为不同的地区指定相应的预报方案并存入方案库,同时为各预报方案设定初始的模型计算参数,建立预报方案管理维护模块和模型参数维护模块,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预报方案管理。

(3)预警指标设置

设置预警指标,对触发山洪灾害的雨、水情临界值进行维护和管理,制定各地区的临界雨量表、成灾水位(流量)表。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随着资料的补充和系列的延长,对预警指标进行补充、更新等。

(4)权限管理

系统对用户名和密码等资料可进行添加、删除和维护,并对不同用户实行分级管理。具有系统管理员身份才能对系统进行维护管理。

预报决策子系统用户分三级进行管理:系统管理员、预报分析用户和信息查询用户。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所在地(省、市、县)设置系统管理员权限和预报分析用户;其他用户为信息查询用户。

为保证系统运行安全,系统管理员掌握预报决策系统的管理权限,并可以对整个系统的内容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控制系统的发布权、删除权、表现权等所有事项;预报分析用户可查询、调用相关数据,实现水雨情分析预报,写入预警信息;信息查询用户只能查询其中内容,不能向数据库中更新、删除、写入数据。

2.2.3.4. 预警子系统

1、预警信息发布 (1)预警发布权限

根据预警信息获取途径不同,预警发布权限归属不同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 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的地方,预警发布权限归属其对应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即:平台建立在县级,预警发布权限归县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

依靠群测群防进行预警的地区,预警发布权限归属县级、乡(镇)、村的防汛负责人(或防汛部门)和监测员。

(2)预警发布内容

预警发布内容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流量监测信息预警信息等级等。

(3)预警信息发布对象

预警信息发布对象为可能受山洪威胁的城镇、乡村、居民点、学校、工矿企业等。根据预警等级确定不同的发布对象。

(4)预警发布方式

预警发布方式分为通信网络畅通下的预警发布方式和无通信网络(或通信网络中断)下的预警发布方式两种情况。建立短信预警发布平台和电话传真预警发布平台,在规定的条件下自动发送山洪灾害预警信息。

通信网络畅通时,预警信息发布单位或责任人利用internet公网、语音电话、手机通话、手机短信、传真、有线电视、广播等及时向下发布预警信息,各级根据接收的预警信息,按照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无通信网络(或通信网络中断)时,根据当地预警设备配置情况和山洪灾害危险情况,按照预案中事先确定的报警信号,利用发送信号弹、鸣锣、启动报警器和无线广播、高音喇叭喊话等方式,向灾害可能威胁区域发送警报。

短信预警发布平台提供短信群发功能,能向列表中的各级主管领导、责任人自动发送山洪灾害预警短信。

电话传真预警发布平台能自动向列表中的各个单位传送山洪灾害预警信息或调度指示文件等,克服人工拨号打电话、发传真,费时易出差错的问题。

(5)预警信息发布软件开发

预警信息发布软件主要完成预警信息的处理和发布。为了获得较好的系统运行效率和方便使用,有条件的地区建议采用B/S体系结构、并充分利用C/S结构的优点进行开发,没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C/S体系结构开发。

预警信息发布软件开发要求如下:

① 能提供电话、短信、广播通知自动发布功能,可实现预警信息自动传真群发布、短信发送和广播通知等。

② 软件开发应基于省、市、县山洪灾害数据汇集及预警平台,利用山洪灾害预警平台统一设计的数据库结构。

③ 系统要求做到界面清晰,接口标准,操作简单。

2、预警信息通信方式

根据山洪灾害的特点,可用于预警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有电视、广播、Internet网络、电话、传真、移动通信、短信、报警器、锣鼓号等,各地可根据当地经济状况、现有通信资源条件以及各种通信方式的适用性,并考虑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紧急程度,选用适宜的通信方式组建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传输通信网。

为保障预警信息能及时发布到乡(镇)、村、组、户,有条件的县与乡(镇)应尽可能建立双信道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一种信道通信中断时预警信息能够顺利传递。

(1)固定时间发布的预警信息,接收的对象主要是公众,应充分考虑通信覆盖面,综合选择多种方式同时发布,可选择电视、广播、短信、自动传真等与群众生活联系紧密的通信平台。

(2)不定时的山洪灾害警报信息,时效性要求比较强,通过电话、移动电话等直通方式进行通信。对于特别紧急的情况,警报传输通信必须各种方式并用。当公共通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均遭山洪破坏而失效时,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卫星通信方式进行应急通信。

(3)对于公共通信条件较好、且运行维护费用有保障的地区可综合运用固定电话、移动通信通话和短信、传真、internet网络、有线电视和广播警报系统的多种方式。

(4)山高、地形复杂、人口密度低、缺乏电力供应的山丘区,电话、传真、internet网络等发布方式都难以实现,或者山洪灾害造成这些信息发布方式都中断时,可采用短波通信或超短波通信进行预警信息传输。

(5)对于没有公共通信条件,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的偏僻山村,可以通过广播、喇叭、锣鼓、报警器、烟火、人力等根据已设定的预警信号发布预警信息。

第三章 总体设计

3.1 总体设计目标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

水雨情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设备设施配置等。乡(镇)、村自身预警的监测设施,一般以简易的为主;县级以上可根据经济状况和山洪灾害特点,布置有一定技术含量、实用、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施。汇入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的水雨情监测信息以县级以上的自动遥测信息为主,群测群防水雨情监测信息以乡(镇)、村简易观测信息为主。根据我国山洪灾害范围广、成因复杂的特点,要加密现有水文气象部门的监测站网,以控制水雨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由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中的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是该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计算机网络子系统和数据库子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汇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系统组成,在县级以上防汛指挥部门建立,山洪灾害严重的区域应建立该系统,以获取实时水雨情信息,及时制作、发布山洪灾害预报警报;系统一般要求具有水雨情报汛、气象及水雨情信息查询、预报决策、预警、政务文档制作和发布、综合材料生成、值班管理等功能,并预留泥石流、滑坡灾害防治信息接口。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发布及程序、预警方式、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警报器设置等;预警信息、预警方式、预警信号等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预警方式、预警信号应简便,且易于被老百姓接受。

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明确县、乡(镇)、村、组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职责等。通过建立群测群防责任制组织体系,保障县、乡(镇)、村、组、户防灾信息上传下达畅通,监测、预警、避灾措施落实。

宣传培训包括防灾知识的普及,防灾准备,监测、警报设施的维护和操作,预案的宣传、演练等。

3.2 总体设计原则

(1)可靠性:系统应保证长期安全地运行。系统中的硬软件及信息资源应满足可靠性设计要求。

(2)安全性:系统应具有必要的安全保护和保密措施,有很强的应对计算机犯罪和病毒的防范能力。

(3)容错性: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容错能力,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对各类用户的误操作应有提示或自动消除的能力。

(4)适应性:系统应对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统计核算方法、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5)可扩充性:系统的硬软件应具有扩充升级的余地,不可因硬软件扩充、升级或改型而使原有系统失去作用。

(6)实用性:注重采用成熟而实用的技术,使系统建设的投入产出比最高,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先进性:在实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跟踪国内外最先进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标。

(8)易操作性:贯彻面向最终用户的原则,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操作简单直观,易于学习掌握。

3.3 总体逻辑架构设计

由于山洪预见期短、致灾快,因此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需特别加强县级以下行政区的防灾工作。根据我国目前县级以下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技术水平、防灾特点以及各级防汛部门在防灾中的作用,提出以下三种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基本模式:

模式一:在县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省、市、县、乡(镇)、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平台,县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这种模式适宜于山洪灾害严重,县级防汛部门有能力建立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省、市、县信息实现共享,县级防汛部门能制作山洪灾害预报警报的县级行政区。

模式二: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依靠县、乡(镇)、村、组的

监测设施,结合省级、市级防汛部门的信息、指令,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县、乡(镇)、村根据暴雨、洪水及水库(山塘)等监测信息,发布预报警报。一般按县→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山洪灾害预警;遇紧急情况(暴雨洪水陡涨、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

这种模式适宜于尽管山洪灾害严重,但经济条件差,不具备建立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的人、材、物等条件的地区;或者山洪灾害总体不严重的区域。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面积大、人口密度较小,市、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山洪灾害防御立足于群测群防,依靠建立县、乡(镇)、村、组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体系和加强宣传培训,采用简易设施开展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

模式三:在市级行政区建立基于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省、市、县收集的山洪灾害防治相关信息汇集于系统,市级防汛部门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县级防汛部门配置信息接受终端,与市级防汛部门山洪灾害防治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信息实现共享,县级以下部门执行市级防汛部门的指令。同时县、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这种模式适宜于市级行政区内局部地区山洪灾害严重,县级行政区经济条件差,防汛部门力量相对较弱,市级防汛部门更有能力建立信息汇集及预警平台,发布预报、警报的区域。

对不同山洪灾害特点、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地处东部季风区、山洪灾害严重的区域,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宜采用模式一;省级行政区面积大、人口密度小,市级、县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宜主要采用模式二;对市级行政区局部地区山洪灾害严重,县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防汛部门力量相对较弱的区域,可采用模式三。

3.4 网络系统设计

(1)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对外互联采用TCP/IP协议,局域网内部应支持TCP/IP等协议。 目前比较流行和成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集成的体系结构模式主要有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两层体系结构模式以及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简称B/S)三层体系结构模式。B/S结构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对客户端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对用户数也没有限制,只需支持网络并具有浏览器功能即可。B/S模式只在服务器端安装应用程序,客户端不须安装程序,直接使用IE或其他浏览器即可使用,修改应用程序只与服务器有关,客户端不作任何改动,操作简单,维护方便。C/S结构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特别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复杂功能的实现,可以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在高速网络环境下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因此,根据上述各自特点,系统信息的查询与发布等应用系统建议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信息汇集子系统则可采用C/S体系结构。

(2)网络拓扑结构

山洪灾害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计算机网络结构采用以太网交换技术。千兆位以太网或快速以太网交换技术成熟,组网性价比高,是当前的主流网络交换技术,本平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采用千兆位以太网或快速交换式以太网技术,拓扑结构采用星形结构。

对外数据信息共享与交换可通过路由器与光纤或专线连接的方式实现。在设计时提出各条线路的带宽要求。

注:三种监测站通过传输通信网将信息传入信息汇集系统,根据当地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传输方式。对于有公网覆盖的地区,一般应选用公网进行组网;对于公网未能覆盖的丘陵和低山地区,一般宜选用超短波通信方式进行组网;对于既无公网,又无条件建超短波的地区,则选用卫星通信方式。

3.5 平台选择

服务端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服务端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服务端Web服务:IIS 5.0以上 GIS平台:Supermap或Topmap 客户端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XP SP2以上 客户端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5.5以上

网络版杀毒软件:根据各试点县具体用户量配置客户端;

3.6 标准规范设计

根据贵方项目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分析设计本系统方案。该系统具有性能先进、质量可靠、经济实用等特点,而且该系统具有方便扩展、与其它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连接的能力。为实现安防系统的可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依据的相关规范包括:

《工业企业通用设计规范》(GBT42-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行业标准》(GA/T70-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BGJ232.90.92)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民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JT16-92)

.

第四章 详细设计

4.1 技术架构设计

4.1.1设计思路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1、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2、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

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3、数据层

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本系统包括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设备设施配置等。用户需要在网站上浏览水雨情信息,固采用服务架构,B/S的三层结构。

4.1.2设计原则

1、要保证软件的高内聚低耦合性,所以我们选择了三层结构。

2、系统要保证长期安全运行,硬软件及信息资源要满足可靠性要求。

3、要做好安全保护,有防范病毒的能力。

4、系统应对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统计核算方法、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5、因为系统所需硬件很多,而且随着时间的退役硬件会有更新,所以系统的硬软件应具有扩充升级的余地,不可因硬软件扩充、升级或改型而使原有系统失去作用。

6、使用系统的人群从乡镇,到县城,到地级市,到省里,人员混杂,对电脑的使用能力不一,固要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操作简单直观,易于学习掌握。

架构决策

选择三层结构,是为了软件的高内聚低耦合性。选择B/S模式,是因为主要操作用户是通过浏览器使用软件。 技术架构

系统架构在WebGIS的底层ArcObjects之上,地图显示,相应的地图操作以MapControl为依托。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信息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以数据库为基础,采用中间件和组件技术,实现数据管理、区划成果分析等应用。并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系统采用B/S架构开发,B/S模式的管理系统负责数据的入库、数据的组织维护、图件与报表的组织生成,数据信息输出等功能。运用本系统可以方便的查询各类信息,对查询结果进行统计、输出,提供各种方式的灾害信息统计较好的辅助了规划工作。

功能设计 数据获取

从指定的数据源获取数据,数据获取的方法包括人工数据录入、自动数据获取两种方式;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把获取到的数据按照目标数据库进行预处理、校验、分类、入库操作;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模块能够对系统的数据源信息配置、目的数据库配置、运行控制参数等进行配置; 监视统计

对系统的运行状态、数据汇集日志进行监视,对系统运行情况和数据汇集情况进行分析统计。

4.2 设计安全

安全性要求:用户认证、授权和访问控制,支持数据库存储加密,数据交换的信息包加密,数据传输通道加密,可采用64位DES加密算法,发生安全事件时,能以事件触发的方式通知系统管理员处理;

4.3 用户界面设计

考虑操作直观、方便的要求,系统应对所有水雨情、气象、工情、灾情信息数据模块建立公共的查询接口,界面简洁一致,表现方式灵活。主要设计内容和功能要求如下。 (1)系统主界面

用户可通过IE浏览器访问系统,在IE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网站地址,进入系统的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系统通过验证确定该用户是否合法,如果是授权用户,系统进入主页面,如果是没有授权用户,系统将拒绝其访问本系统。当授权用户登录后,就可以进入主菜单,获取相应功能的模块菜单。 (2)基础信息查询

① 雨量站基本信息

查询雨量站的基本信息,如:雨量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水系、河名、站号,站名,站址位置、设立日期、所属部门等。

② 水文(位)站基本信息

查询水文(位)站的基本信息,如:测站类别(自动、人工、简易等)、站号,站名,站址,经度,纬度,高程、设立日期等。

③ 工情基本信息

查询堤防工程、水库、山塘等的基本信息,如:建设地点、所在河流、集水面积、多年平均降雨量(径流量)、设计洪水位(流量)、库容、坝顶高程等。

④ 灾害点基本信息

查询灾害点的基本信息,如:地理、地质、气候特点、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灾害频繁程度等。

(3)水雨情信息查询

通过对系统数据库的访问,可以实现各小流域、中小型水库水位、流量实时监测信息、

历史资料信息查询,为预报决策提供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或者历史水雨情图形化查询。具体包括:水文(水位)站雨量、水位(流量)实时和历史资料查询(包括日平均水位/流量、月水位/流量等),以及降雨量统计表、降雨量图等形式对雨量资料进行日、时段等综合查询。 (4)气象信息查询

将查询数据库得到的气象信息显示给用户,主要包括: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和临近省气象台、本地市(县)气象台发布的当日天气预报(文字、图、表),卫星云图信息(图片)、多普勒雷达测雨信息、台风警报信息等。 (5)工情信息查询

工情信息主要包括:堤防、水库的各种特征值、工程图、工程指标、工程运行状况等数据;水库运行状况的实时信息,如闸门开度、大坝安全状况,溢洪道、泄洪洞、输水洞流量,水库、山塘水位状况(流量)、水库调度方案等。堤防主要信息有各断面水位、堤防安全状况、出险情况及类型。可以实现单站、多站实时和历史工情信息和运行参数的查询。

(6)经济社会状况及灾情信息查询

山洪灾害监测区域经济社会指标:村镇分布、人口分布、固定资产、重要设施、GDP等。

直接总经济损失:受灾范围,受灾人口,受淹城市,倒塌房屋,死亡人口等。 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停产工矿企业(个),铁路、公路中断(条次)、毁坏路基(面)(千米),毁坏输电线路,毁坏通讯线路(千米)等。

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毁坏水库,水库跨坝,毁坏堤防、护岸、水闸,冲毁塘坝,毁坏灌溉设施,毁坏机电井、水电站、机电泵站,毁坏雨量站、水文测站。

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减少粮食,死亡大牲畜,水产养殖损失等。 (7)数据的输出保存打印

查询系统具有信息输出和表现功能,除具备基础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灾情统计分析信息的数据输出外,还具备表、文字、图形的输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第五章 技术支持和服务

5.1 技术支持

技术培训

服务商负责组织客户进行培训。客户有权对服务商提出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进行选择和调整。培训费用计入总价,同时应提供分项的细项报价。培训方案作为评判整体解决方案优劣的因素之一。

①服务商在应答时应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方案,培训方案应包括培训目的、培训时间安排、人数、教材编写(列出培训教材基本内容)、培训师资情况(包括教师简历)、培训组织方式等。服务商必须根据标书采购的设备及采用的相关技术,在标书中提出全面的培训计划和课程内容安排,并在合同签定后征得用户方同意后实施。

②培训费用除包括服务商自身的费用以外(包括教员费、教材费、场地费等),所有学员的费用也应计算在内,学员的食宿费按每人每天300元计算。

③服务商必须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培训应包括各应用子系统的安装、操作、配置和维护等,系统软、硬件常见故障现象的诊断和处理,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服务商必须为所有被培训人员提供培训环境、文字资料和讲义等相关用品。所有的资料必须是简体中文书写。

④所有的培训教员必须用中文授课,除非有其它的协议规定。 ⑤培训工作必须在系统整体验收之前安排,具体时间由招标方指定。 (3)培训要求

①服务商须选派具有一定资质和实践经验,且受过专门训练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各分项工程的技术培训工作。

②服务商的培训内容包括数据库厂商认证培训、业务应用及系统管理培训(系统平台培训)等。

③服务商须在培训开始前20天内将培训计划和教材提交客户审核,除上述培训外,服务商还须负责在现场组织对系统的安装、调试和运行进行技术示范和业务指导。

5.2 售后服务

1、系统终验合格后进入系统质量保证期,自双方代表在系统终验合格单上签字之日起计算,有效期为3年。说明免费维修、维护的方式、范围(产品、技术、模块、部件)。说明系统质量保证期满后维修、维护的方式、范围(产品、技术、模块、部件)和收费标准。

2、系统质量保证期内,售后服务应由原设备生产厂家提供,同时不再收取额外费用。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生故障,服务商必须保证用户在3个工作日内得到无故障设备/产品。

3、系统质量保证期内,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技术故障,服务商应保证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恢复正常运行。

4、系统质量保证期满后,服务商需提供与系统质量保证期内同等的服务。

5、服务商须认真理解上述保修要求,详细列出保修方案和系统应急方案(考虑本地化服务等),一经应答将作为合同的一部分。

6、所有硬件产品提供厂家的7*24小时服务,接到用户报障电话以后1小时内答复,保证4小时内到现场服务,8小时不能修复的需提供备用品。

7、质保期后服务商应对产品出现故障提供技术支持及有偿维修服务。并在报价表中列出系统设备主要可更换的硬件价格和服务费用。

洪涝灾害安全范文第3篇

如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因遭受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轮番袭击,人员、财产损失惨重。据报道,2010年6月13日至28日,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浙江、重庆、四川、湖北、贵州等10省市因暴雨所引发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93亿元、死亡215人,分别占今年以来全国洪涝灾害总损失和死亡总数的7成和5成多。暴雨刷新了许多地区降雨量的历史记录,暴雨所到之处江河暴涨洪水泛滥成灾。多座城市出现水围城、车泡水以及交通中断、工厂关门、商店停业、学校停课、生活停水、停电等灾情。

3.2 城市防洪标准普遍偏低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开发建设也随之愀然兴起。在历经几十年的城市区域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理应有更高标准的要求和建设,可是大多数城市建设者思想意识上侧重于城市的开发建设而忽略了城市防洪规划和防洪工程建设。因此,城市防洪从规划、建设到资金的投入均显不足。据报载,目前全国有一半左右的城市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可见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其防洪排涝能力无法与快速发展、扩张的城市相适应。所以,这样的城市在灾害面前自然要吃亏。

3.3 城市地面排水规划、建设滞后

城市区域的快速扩张使城区内高楼大厦、房地产、工厂企业、商店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所占有的不透水面积和地面道路硬化面积骤然增加。而相对的城区内透水面积却随之减少,地面下渗能力便大幅减小。在同等降雨量的条件下,城区地面雨水汇集速度就加快。城市泄水排涝设施又没有相应的规划建设,遇上大暴雨、强降雨排水不畅就必然导致街道成河道、地下车库成水库,要是遇上持续强降雨街道还可行舟。

3.4 与水争道,作茧自缚

洪涝灾害安全范文第4篇

截止2月12日,灾害波及21个省(区、市、兵团),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万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倒塌房屋35.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 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等省(区)受灾较为严重。

一.本次抗灾的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领导重视,靠前指挥。这是取得这次抗灾救灾工作决定性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充分证明了领导重视,深入一线,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二是必须坚持军警民携手,共同抗灾救灾。这是取得这次抗灾救灾工作决定性胜利的根本性因素,充分证明了应急管理工作中军地协同作战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最有效途径。三是必须坚持部门协调联动,形成救灾合力。这是取得这次抗灾救灾工作决定性胜利的基础性因素,充分证明了及时启动应急联动机制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四要在2008进一步抓好以下工作:抓好“一案三制”、“一网五库”建设;抓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抓好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抓好应急宣教培训工作;抓好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建设;抓好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抓好应急管理区域合作。

二、主要启示

(一)建立统一的、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从灾害综合管理的角度看,借鉴国外灾害应急管理机构设置的经验,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具体方案如下:建立一个由国务院主要领导人(副总理或国务委员)牵头的处理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危机事件的综合协调部门,该机构独立设置,隶属于政府机构序列;在该机构下设立专门应对自然灾害的职能部门,如自然灾害局。该职能部门的主要功能分为日常运作和应急管理两个方面。综合协调部门的日常运作就是定期召集专家对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危机进行预警分析,向国务院有关领导定期汇报研究成果,提出应对危机事件的相应措施;同时,该机构还应该建立重大危机事件会商制度。综合协调部门在平时主要起预警、监控、咨询和业务指导作用,一旦危机事件爆发,随即应当转为国家应对有关危机事件的具体指挥与协调机构,针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权威地分配资源,在灾害预防和灾区的重建方面发挥协调有关部门的核心作用。

(二)制定灾害管理基本法,健全自然灾害法制与计划建设

由于我国灾害问题的复杂性、群发性,迫切需要制定全国性的灾害管理的基本法律,并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使立法工作适应于我国目前和未来的灾害管理工作需要。(1)制定综合的《灾害管理基本法》,洪水、地震等重大灾害的灾害管理法,部分配套法规,加强地方减灾立法等,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灾害管理基本法》是规范各级政府、组织、团体及个人在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的法律。它对灾害管理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管理制度、管理组织及大政方针予以原则性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灾害管理组织和灾害防御预算方面的内容。(2)制定国家的减灾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经济建设与减灾工作协调进行;(3)在国家减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自上而下制定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的切实可行的减灾规划,对已有的减灾规划重新审议,补充、提高、完善;(4)制定各级政府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重大灾害发生后作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失。

(三)建立全国性统一的灾害信息系统

灾情信息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统一的灾情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向国家领导及各部门传递自然灾害的综合信息,利于国家和部门迅速作出反应,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采取减灾应急措施;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我国各地的自然灾害信息,加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教育;可以为中外企业的投资行为提供投资风险方面的材料,可以为保险业提供科学的保率依据,为金融业提供贷款风险依据,从而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我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而灾情信息分散于各部、局、省、市、自治区。目前我国主管灾害的专业部门,如气象局、地震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都各自建有内部的信息网络系统,有些已经开展了部分的信息交流。但由于条块分割,使得一般政府官员、社会公众无法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灾害总况,这对于国家制定统一的减灾国策、立法、管理、经济、建设、教育、军工等等方面都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因此,我国应建立全国性统一的灾害数据库,然后以遥感、遥测数值记录、自动传输为基础,建立空、地、人的立体监测网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三.雪灾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建立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抵御灾害能力差

一是反映在交通建设方面。从上面的数字就已经看出这次雪灾对交通设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然而灾害同时反映出了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尤其在春运、暑运、节假日运输等时段,铁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上连接主要经济区域的铁路通道单一,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情况,势必造成运输秩序混乱,也势必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雪灾期间,南方铁路运输线路瘫痪,导致大量回家过年的乘客滞留在火车上。相关部门虽然做出了最大努力尽力解决乘客过年问题,政府也采取了相关措施安抚乘客在车站过一个“祥和”的年,但是,这样大的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支出和损耗仍然是非常大的。铁路建设落后的问题在于中国的铁路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北京理工大学社会问题学专家胡星斗教授解释道,铁路是一个大垄断的体制。铁道部虽然是一个部,但实际上它是一个企业,在部里面进行统一核算,各个分局和机务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不讲效益、不讲成本。这样的体制使任何一种外资或民营资本进来以后都要亏本,因为他们都要被纳入这个统一的核算体系,丧失自主权。这充分说明我国铁路部门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是电网建设不完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雪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南方电网大量瘫痪。大雪带来的凝冻天气使电网受到严重破坏,南方很多地区大面积停电,不仅影响日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停电致使生产中断,很多市场处于停滞状态,给经济带来重大的损失。而这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电网的抗灾能力差,质量没有完全的保证。这是由于发电企业的产品——电本身不存在区别性,无法实施普通商品的差异化竞争,电力

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其垄断性不能保证电网公司能提供最优质的产品。由此反映了我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备反映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不合理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是以GDP作为标准,由此导致了很多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高额GDP,大搞形象工程,盲目上项目,盲目引进外资,而忽略了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导致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

(三)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而我国的现状是很多地方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铺张浪费严重,财政支出应该更多地应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由于不合理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又使本来就不多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挪为他用,导致建设的落后。因此,在突发事件来临之时地方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软弱,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四)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备,管理体制及相关流程滞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虽然有一些信息收集的制度和措施,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收集网络,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又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无法转化为预报,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我国各级政府普遍缺乏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

(五)缺乏相应的宣传与教育,公众危机意识淡漠

央视报道大雪初降之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兴奋,鲜有人意识到是灾害。等到雪灾确认,南方地区又没有配套设施供暖御寒,更缺少物资应付雪灾,大范围断电,为迅速融雪、疏导交通,在高速公路上撒下了逾千吨的工业盐,结果又大范围污染了水源。报道中经常遇到“百年不遇”、“五十年一遇”等词汇,不论是“百年不遇”还是“百年一遇”,人们的防御意识都应该加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突发事件发生的比率有增无减,这就更加要求人们提高风险意识,灾害来临之时才不会引起社会的恐慌,短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降低损失。

(六)城市灾害防御系统不完备,必备物资储备不足

要保障南方的用电,在大雪严寒、水电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是通过火力发电来满足,电煤也就成为保证电力正常供应的核心能源。然而,这次雪灾发生之后,南方煤炭企业受到严重破坏,而由于交通线路的阻塞,北方的煤炭无法及时运到南方导致南方用电紧张局面加剧。另一个表现就是雪灾发生之后,南方很多商品的价格猛涨,尤其是食品价格迅速增长,关系到民生的物品价格如果增长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就体现出了城市战略物资储备的重要性。

四.应对自然灾害。具体的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增强预警意识

这是对一个国家建立建全预警机制的根本性要求,只有在觉悟和意识上有认识,才能在根本上对其提高重视程度。这也是建立预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基础不牢,后继的工作哪怕再出色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只有提高了意识,才能真正地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异常情况时及时作出反应,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尽早地反馈情况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国家在自己增加意识的同时,宣传力度方面还需要加强,也需要媒体的正确引导来提醒我们时刻保

持清醒的头脑和预警意识。

(二)建全预警管制政策和体制

建立一个完善的,从上到下,统一领导,分级管制的体制。上级政府发出指示,下级各部门收到指示后,立即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保证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措施来避免灾害的发生。这种分层管理模式是积极有效的。

(三)信息的有效沟通

这里的信息有效沟通包括信息的有效正确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来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可以构建一个信息平台来完成,一个良好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保证信息传输渠道的顺畅,也可以保证从上到下都及时地得知情况,了解动态,知晓措施。政府可以迅速将有关情况向公众通报,保证公众知情权,有利于人民减少恐惧心理,积极乐观地面对突发事件。这一点在非典时期的香港表现十分突出。当香港的非典疫情爆发时,当时的香港卫生司司长陈冯富珍每天都准时地出现在香港的频道中,将最新的情况,采取的措施以及收到的成果向香港市民公布,这样,稳定了香港同胞们的情绪,来积极应对疫情。

(四)建立专业专家灾害评估组

预警机制的完善需要一个理论扎实和实际经验丰富的专家评估团体来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评估预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紧急方案。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用最科学的方法来紧急应对突发情况,也可以发挥专家们的所长,对他们的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以后类似事件做好预案准备。

(五)合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预警机制的支持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积极完善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预警机制是针对突发事件和异常情况的,所以,在实际操作时具有综合性、灵活性、不知性和变异性,当灾害发生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专项的预警基金,目的是在灾害发生时可以及时地拨款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来保证人民群众尽可能少地受到伤害和尽可能多地得到保障。这样也可以减少对一些慈善机构的依赖,而且一些临时的募捐也具有不稳定性,会对受灾群众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带来一定的阻碍。

(六)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

洪涝灾害安全范文第5篇

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

二、山洪灾害的成因:

1、持续或短时强降雨

持续降雨或短时强降雨汇聚成地表径流,导致溪沟水位暴涨,产生溪河洪水;洪水挟带大量砂石成为泥石流;因降雨导致山体松动滑落,形成山体滑坡。溪河洪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摧毁房屋、田地、公路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蓄水工程溃决

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突然溃决垮塌,水流突然涌出,形成溪河洪水,因其流量大,流速快,有时会诱发泥石流、滑坡,造成灾害。

三、山洪灾害的种类

1、溪河洪水

暴雨引起山区溪河洪水迅速上涨,是山洪一种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由于溪河洪水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破坏力大等特点,常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甚至可能导致水库、山塘溃决,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危害很大。

2、滑坡

土体、岩块或斜坡上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发生整体滑动形成滑坡。滑坡发生时,会使山体、植被和建筑物失去原有的面貌,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泥石流

山区沟谷中暴雨汇集形成洪水、挟带大量泥沙石块成为泥石流。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迅猛、动量大的特点,并兼有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常常掩埋掉一个村庄或城镇。

四、山洪灾害防御常识:

1、广泛宣传,增强意识

各级政府要在县、镇、村、矿业、工厂、机关、学校、企业的广大群众中积极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要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2、制定预案,落实责任

要事先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落实各级各类责任人和应急处臵措施。

3、发生暴雨,高度警惕

降暴雨时,要时刻观察房屋周围的溪河水位和山体有无异常。特别是晚上,更应十分警觉,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做到日不闭户,夜不上床,河不行船,桥不通行,日夜巡查。

4、及时预警,迅速传递

观测到可能引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的降雨量,要立即采取鸣锣、放铳、打电话、广播等预先设定的报警措施,迅速向可能受威胁的居民传递警报信息。

5、水库山塘,加强防范

发生大暴雨时,要加强对水库山塘水位、渗漏等情况的观测,如有异常,要迅速转移受威胁群众。

6、遭遇山洪,果断躲避

1)溪河洪水迅速上涨时,不要沿着河谷跑,应向河谷两岸高处跑。

2)泥石流发生时,不要顺泥石流沟向上游或向下游跑,不要停留在凹坡处,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

3)山体滑坡时,不要沿滑坡体滑动方向跑,应向滑坡体两侧跑。

7、组织转移,有条不紊

安全转移本着就近、迅速、安全、有序的原则进行: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人员、后其他人员;要事先制定转移路线和地点,落实撤离组织人员和责任。

8、洪水围困,理性求救

遭洪水围困,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寻求救援;无通讯条件的,要想办法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同时要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9、住宅被淹,有效避险

低洼处的住宅遭洪水淹没或围困时,通常有效的办法是:一是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二是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三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

10、住宅基地,合理选择

建房应选择在平整稳定的山坡和高地,要远离河滩及沟谷等低洼地带,避开山体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带。

11、修路架桥,科学选线

修路、架桥等,要避开山体易滑坡、崩塌区域,特别是不能侵占溪河滩地。

12、行洪河道,严禁弃渣

严禁向溪流倾倒垃圾、工程渣土等废物废料堵塞河道,严禁侵占河流滩地。

13、自然生态,人人保护

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毁林开荒等破坏自然生态行为。

14、如何观察天气征兆躲避山洪灾害?

山洪发生前一般在当地或邻近地区有强降水发生,注意观察天气征兆,可以提前躲避一些山洪灾害。

在春夏季节,当观察到下面几种天气征兆时应加强对发生山洪的警惕性。

1)早晨天气闷热,甚至感到呼吸有困难,一般是低气压系统临近的征兆,午后往往有强降雨发生。

2)早晨见到远处有宝塔状墨云隆起,一般午后会有强降雨发生。

3)多日天气晴朗无云,天气特别炎热,忽见山岭迎风坡上隆起小云团,一般午夜或凌晨会有强雷雨发生。

4)炎热的夜晚,听到不远处不断有沉闷的雷声忽东忽西,一般是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

5)看到天边有漏斗状云或龙尾巴时,表明天气极不稳定,随时都有雷雨大风来临的可能。

15、滑坡崩塌的前兆特征是什么?

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包括:

1)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土体隆起;

2)后部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快速下挫,土体出现松动、小型坍滑现象;

3)滑带岩土体摩擦错动发出声响,裂缝冒出热气或冷风;

4)出现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复活,或井(泉)突然干枯,或水位突然发生变化等异常现象;

5)出现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能入睡,鼠蛇乱窜,树木枯萎或歪斜现象;

6)临滑前,滑体的水平位移量或是垂直位移量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包括:

1)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坡脚出现新的破裂现象,存在异常气味;

3)岩石不时发出撕裂摩擦错碎声;

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异常;

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16、滑坡体附近居民发现异常如何处臵

因各方面条件有限,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仍然居住在受山体滑坡隐患威胁的山脚低洼处,一时不可能全部异地搬迁。这些农户在平时一旦发现屋后山体有滑坡(通常发生最多的是山坡前沿部位有崩塌)等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向家人和周围邻居发出口头警报;同时通过电话或派专人迅速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并确定好专人留守现场仔细观察险情变化,根据险情变化情况、政府部门及专家提出的处理办法,随时做好各项避险准备。

17、山洪易发区居民汛期如何加强防范?

进入汛期后,山洪灾害频发的地方,无论是危险区还是警戒区的居民,都要随时提高警惕,牢固树立“严密防范,常备不懈”的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

一。经常收听收看气象信息和上级部门发布的灾情预报,密切关注和了解所在地的雨情、水情变化,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居住地属于危险区的居民,必须事先认真熟悉居住地所处的位臵和山洪隐患情况,确定好应急措施与安全转移的路线和地点;还需勤于观察房前屋后是否有山体开裂、沉陷、倾斜和局部位移的变化;是否有井水浑浊、地面突然冒浑水的现象;是否有动植物出现异常反应,等等。发现明显的前兆,就应迅速果断地撤离现场。居住在警戒区的居民,也应随时做好抢险救灾、安全转移的必要准备,特别是现金应尽量存入银行,不要藏于家中。

18.如何躲避泥石流

当得知某区域一段时间内将发生泥石流时,应对该地区采取紧急疏散和保护措施,人员需强行迁至安全区。要建立临时躲避棚,躲避棚的位臵要避开沟渠凸岸和陡峭的山坡下,应安臵在距离村庄较近的低缓山坡或位臵较高的阶台地上。泥石流发生时,不要顺泥石流沟向上或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19、个人应做好哪些山洪发生前的准备工作?

作为山洪易发区的居民,在山洪发生前,必须做好以下必要的准备工作:一是每个人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学习了解一些山洪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

二是无论是居住场所还是野外活动场所,都必须首先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

三是多留心注意山洪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

四是根据自己的判断,一旦认定情况危急时,除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外,应先将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及贵重物品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

五是事前积极参加灾险投保,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灾后恢复能力。

20、遭遇山洪灾害时怎样报警?

山洪灾害往往是始发于某一地点或部位,迅速形成洪水、泥石流,袭击下游沿线,该地的监测责任人或最先发现灾害的村民能否在山洪灾害初发时快速、准确地报警,至关重要。首先在平时应做好宣传训练,使群众了解熟悉报警信号和应对办法;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监测责任人或第一个发现的居民,就要采取急骤鸣锣、放铳、打电话、拉报警器等预先设定的群众知道的信号,责无旁贷地迅速向下游居民报警,同时向当地政府及三防部门报告,以便政府和三防部门立即向下游更大范围施放警报、广播通知或通讯报警,组织抢险求援。

21、深夜凌晨遭遇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根据深夜凌晨突发山洪、泥石流造成死伤惨重的历史教训,凡是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尤其在晚上更应十分警觉,加强监测,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带落脚,设法与外部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贻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22. 山洪高发期间,如何防御病险水库致灾?

在山洪高发期间,要特别注意防范病险水库失事。首先在汛前要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彻底了解水库的病险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度汛方案和水库下游群众安全转移方案,储备足够的防汛抢险器材,保证防汛交通、通讯、报警的畅通。山洪高发期间,要安排专人看守,随时掌握水库的运行状况,严格按度汛方案要求进行调度,遇有险情,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三防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做好排险处理;同时,应紧急疏散下游群众,防止发生意外。

23. 被洪水围困时怎样求救

在山丘区环境下,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聚集人群,突遭洪水围困于基础较牢固的高岗台地或砖混结构的住宅楼房时,只要有序固守等待救援或等待陡涨陡落的山洪消退后即可解围。如果被洪水围困于低洼处的溪岸、土坎或木结构的住房里,情况危急时,有通信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洪水态势和受困情况,寻求救援;无通信条件的,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争取尽早获救;同时要寻求体积较大的漂浮物等,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24. 水库塘坝出现险情如何处臵?

水库塘坝出现险情一般有:管涌、滑坡、沉陷、开裂、决口、涵闸被堵无法泄洪造成漫溢等,若出现上述任何一种险情,应采取如下措施:

泄洪——通过涵闸或溢洪道泄洪以降低水位,减轻对大坝的压力,若涵闸被堵无法泄洪,应选择水库塘坝以外的、开挖工程量小的地方开沟泄洪,并立即截断外引水源。

抢险——组织抢险队对险工、险段全力抢险,直至完全脱险。

转移——若水库山塘库容大,险情严重,下游民宅或重要设施较多,则应一边抢险,一边组织疏散,转移群众至安全地方,减少人员伤亡。

值班——排险结束后,要派人对水库塘坝24小时不间断地值班,观察险情的变化发展情况,直到大坝可以恢复正常运行为止。

纳溪区水务局

洪涝灾害安全范文第6篇

关键词暴雨洪涝;风险评估;区划;淳安县

Key wordsStorm and flood disaster;Risk assessment;Division;Chun’an County

作者簡介余昌松(1957—),男,浙江淳安人,工程师,从事综合气象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2017-03-24

暴雨洪涝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1],每年大约有934万hm2的土地面积不同程度地受到暴雨洪涝災害的影响[2-3]。淳安县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据淳安县水利志记载,全县每年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亿元以上。其中,1996年的4次暴雨洪涝共造成38.5万人受灾,死亡13人,直接经济损失4.55亿元;2010年整个梅汛期暴雨共造成5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4.41亿元。

暴雨洪涝灾害受到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近几年,国内许多学者就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工作进行了研究[4-8],也有学者对暴雨洪涝灾害区划研究进展情况、技术方法和区划标准进行了分析[9-12],但截至目前关于淳安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的研究鲜见报道。笔者结合淳安县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分析入手,开展淳安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为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防御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开展暴雨监测、预报、预警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为2007年1月—2016年12月淳安县区域自动气象站获取的降水观测记录;地理信息数据和各乡镇土地面积由淳安县数字地图提供的行政区划图;社会经济数据由2014 年《淳安统计年鉴》提供;历史灾情数据来自《淳安县水利志》2011年版和淳安县气象局灾情调查上报资料。

1.2统计方法

在进行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比较时,采用多类指标进行分析比对,为了消除各指标因子之间的量纲差异,需对每一个指标因子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各个指标归一化计算公式为:

式中,X′i与xi分别为指标的量化值序列和原始值序列;Xmax为指标序列的最大值,Xmin为指标序列的最小值。

在对目标指数进行分析评价时,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分析多个因子对目标指数的贡献大小和影响程度。就是将一组相同或不同因子数据通过统计学处理,使不同计量单位、性质的因子数值标准化,最后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数,以准确地评价对指标的综合贡献。加权综合评价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为指标序列;di为第i个影响因子的权重,xi为第i个影响序列。

2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

根据《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13]要求和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数作为目标因子;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暴雨频数、暴雨强度)、孕灾环境敏感性(地理环境因素)、承灾体易损性(地均GDP、地均人口)及防灾减灾能力(地均水域面积、人均GDP)4个方面着手研究(图1)。利用加权综合与自然断点法,借鉴承灾体脆弱性评价量化方法,结合暴雨洪涝灾害案例分析,并征求多方专家意见,建立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数的计算公式。

2.1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因子分析

2.1.1致灾因子危险性(x1)。

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在于暴雨形成内涝,冲毁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引发山体塌方、民房倒塌及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一般情况下暴雨的强度越大,暴雨的频次越高,暴雨洪涝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越严重。

新安江水库蓄水后,增强了库区的调洪能力,黄山上游强降雨输入的洪水,不会形成洪灾,没有输入性洪涝灾害,因此只需考虑自身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取2007—2016年淳安县各乡镇自动气象站监测记录的暴雨的强度和频次。日雨量R≥50 mm的天数作为暴雨频数(R1);日雨量R≥50 mm,并统计暴雨日3 d的最大总降雨量作为暴雨强度(R2),将暴雨强度样本资料按照总量大小汇总排序,按百分位数分别确定不同等级所对应的降水强度阈值(表1),划分出各级降水强度范围[14]。统计乡镇各级强度暴雨出现的频次,根据暴雨强度大小所产生的破坏力,1~5级依次取权重系数为1/15、2/15、3/15、4/15、5/15,加权平均得到各个乡镇暴雨强度数值。考虑到因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暴雨频率和强度的权重取0.63、0.37,得出致灾因子综合指标(需要先将归一化再加权综合),其计算公式为:

2.1.2孕灾环境敏感性(x2)。

孕灾环境敏感性主要考虑区域内地形的高度差,用耕地与林地面积比值的大小表征。耕地与林地面积比值越小,说明林地面积多,耕地面积少,植被覆盖就好,水土流失少,调洪行洪能力强,暴雨产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小,抗暴雨洪涝灾害的能力强。表达式为:

式中,x2为区域内地理地貌因子,bs为区域内耕地面积,ds为林地面积。

2.1.3承灾体易损性(x3)。

承灾体的易损性主要表现在暴雨洪涝灾害对区域内人的生命伤害情况以及对区域内造成财产损失程度,其表达式为:F=L/S、E=P/S,其中,L为统计年限内区域常住人口数,S为区域土地面积,F为地均人口数(万人/100 km2),是生命的易损性;P为各乡镇2014年工农业总产值,E为地均GDP(万元/100 km2),是财产的易损性。

生命易损指标F、经济易损指标E各占50%,即权重分别为0.5和0.5,得出承灾体易损因子综合指标(需要先将归一化再加权综合):

2.1.4防灾减灾能力(x4)。

防灾抗灾能力主要表现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调峰防洪能力及防灾意识和灾后重建能力。对一县级区域来说,基础设施相差不大,只要考虑调峰防洪能力及防灾意识和灾后重建能力。调峰防洪能力用地均水域面积Q表示;Q值大,表明水域面积大,调峰防洪能力强;防灾意识和灾后重建能力用人均GDP来表征G,G值大,表明生活水平高,防灾减灾能力强,灾后重建能力强。其表达式为:Q=CS/S,G=P/L。

地均水域面积Q、人均GDP的G各占50%,即权重分别为0.5和0.5,得出防灾减灾能力x4综合指标(需要先将归一化再加权综合):

防灾能力与风险指标呈负相关,x4越大,防灾减灾能力越强,说明造成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小。

2.2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的评估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是通过对致灾因子危险性、孕育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在征求多方专家意见后,采用加权综合法,根据各评价因子对灾害风险指标所起的作用大小确定其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3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利用公式(7)式,计算出各乡镇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表2)。根据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采用自然断点法,按照各乡镇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的大小,将暴雨洪涝灾害风等级划分为轻度风险区(≤0.36)、中度风险区(0.37~0.38)、重度风险区(0.39~043)、极重度风险区(≥0.44)4个风险等级,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越高,说明该区域未來暴雨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量就越大。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高低是对该区域未来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大小作出的一种趋势性评估和判断[4]。

由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的大小绘制出淳安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图2)。从图2可以看出,石林、文昌镇和金峰、屏门、瑶山、宋村、富文乡为轻度风险区,千岛湖、姜家镇和里商、左口、王阜、界首乡为中度风险区,梓桐、临岐、威坪、枫树岭镇和安阳乡为重度风险区,汾口、中洲、大墅镇和鸠坑、浪川乡为极重度风险区。

4结论与讨论

(1)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4 级描述淳安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结果表明,石林、文昌镇和金峰、屏门、瑶山、宋村、富文乡为轻度风险区,千岛湖、姜家镇和里商、左口、王阜、界首乡为中度风险区,梓桐、临岐、威坪、枫树岭镇和安阳乡为重度风险区,汾口、中洲、大墅镇和鸠坑、浪川乡为极重度风险区。

(2)采用2007—2016年淳安县历年各乡镇暴雨洪涝灾害灾情数据对区划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综合区划结果与历史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情比较一致,能够客观地反映淳安县暴雨洪涝灾害分布的实际。

(3)某一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情况既与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大气环境状况有关,也与该地人口密度、农业生产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淳安县的汾口、中洲、大墅、浪川、梓桐、临岐、威坪、枫树岭镇和安阳乡等乡镇,是全县主要的粮食生产区,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为发达,因而是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极高的地区。

(4)在进行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析评估时,该研究只是通过对承灾体的易损性进行研究,再结合地形及水陆分布和暴雨洪涝灾害案例的分析选取指标,没有考虑地质灾害影响的因素,区划划分可能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温克刚,席国耀,徐文宁.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浙江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76-77.

[2] 温克刚,丁一汇.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44-45.

[3] 王清川,寿绍文,许敏,等.廊坊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干旱气象,2010,28(4):475-482.

[4] 刘建芬,张行南,唐增文,等.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空间分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6):614-617.

[5] 刘敏,杨宏青,向玉春.湖北省雨涝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5):476-481.

[6] 陈香.福建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180-185.

[7] 毛德华.洞庭湖区洪涝危险性综合评价与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4):104-107.

[8] 徐洪刚,肖丹,范雄,等.基于GIS的青神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31(4):73-77.

[9] 黄大鹏,刘闯,彭顺风.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11-21.

[10] 周魁一,谭徐明,苏志诚,等.洪水风险区划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灾害学,2001,12(4):5-12.

[11] 刘立新,史培军.区域水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2):66-72.

[12] 王博,崔春光,彭濤,等.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暴雨灾害,2007,26(3):281-286.

[13] 中国气象局.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气象局,2009.

[14] 程向阳,谢五三,王凯,等.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方法研究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J].气象科学,2012,32(1):80-85.

上一篇:古诗中的典故范文下一篇:河南师范大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