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27

幼儿园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以岭南文化为背景,提出幼儿园开展德育活动的创新路径:首先,研究幼儿园德育“走出去”模块,充分挖掘岭南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社区德育课程;其次,开展幼儿园德育“引进来”模块,引进岭南文化元素,丰富幼儿园德育渗透活动;最后,形成幼儿园德育“云支持”模块,利用互联网等云空间,拓展幼儿园德育线上活动。以岭南艺术文化为载体,丰富幼儿园德育活动,提升幼儿德育质量。下面,就岭南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开展德育的创新路径展开阐述。

一、走出去:充分挖掘岭南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社区德育课程

挖掘岭南文化中的城市文化,了解广州各地熟悉的打卡景点,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小镇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各地文化遗产资源隐藏的历史故事,通过“小导游”“画中话”“小手拉大手”等形式,让幼儿善于发现广州、热爱广州。例如,大一班黄老师在开展“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活动时,充分利用广州这座城市中的岭南文化,带领幼儿走出校园,到岭南文化气息浓厚的“沙湾古镇”打卡,幼儿提前做好功课,在活动当天参观古镇的同时,有的幼儿做“小导游”,介绍自己熟悉的景观,有的幼儿做“画师”,画出自己的家乡。通过开展社区德育课程,幼儿能够走进“岭南文化”,在文化熏陶中形成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培育幼儿爱国情感。

二、引进来:引进岭南文化元素,丰富幼儿园德育渗透活动

1.提取岭南文化的德育核心元素,在幼儿园中创设岭南文化德育场景

岭南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提取其中与德育契合的元素,在幼儿园中创设场景,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德育环境。例如,在幼儿园户外场所中,打造“岭南区”,将岭南建筑、园林风格展现在幼儿面前等,让幼儿感受岭南文化之美。此外,幼儿园室内的环境布置也可体现“岭南风”,可通过宣传栏、墙饰、吊饰、区角活动材料等物质环境来渗透岭南元素,让幼儿通过岭南文化环境熏陶而潜移默化受到教育,促进幼儿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

2.结合岭南饮食文化,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岭南德育文化

走进岭南文化中的飲食文化,了解广州人的早茶、餐桌以及待客文化,萌发做广州人、食在广州的自豪感,养成文明待客、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例如,小二班李老师在区域中打造了“陶陶居”的生活区,将岭南美食文化渗透在区域中,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广州人的早茶文化,了解餐点。

3.弘扬岭南语言文化,借助童谣、经典故事、歌曲渗透幼儿园德育内容

了解岭南文化中的粤语文化,乐意接触与学习粤语方言,在“粤语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中体验讲粤语的乐趣,习得用粤语与人文明交往的礼仪习惯,增强文化底蕴。例如,在幼儿广播站中开展“粤讲粤精彩”专题活动,幼儿用粤语讲故事,并播放粤语故事给幼儿听,让幼儿从小接触粤语,爱上粤语。

4.以岭南艺术文化为载体,丰富幼儿园德育活动

挖掘岭南文化中的粤剧文化,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利用音乐、游戏、活动、环境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初步接触粤剧影视作品,乐意听粤剧,学粤调,感受粤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岭南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三、云支持:利用互联网等云空间,拓展幼儿园德育线上活动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借助互联网工具,“云支持”将幼儿德育与岭南文化结合起来,是非常有效的路径。首先,“云支持”可以突破空间的界限,一个“连线”就可以让岭南文化呈现在幼儿“面前”。其次,“云支持”可以突破时间界限,通过播放录制视频等让幼儿接触更多的岭南文化。例如,中三班在开展“沙湾漂色”主题时,通过线上联接直播沙湾漂色活动,同时,借助家长资源连线老艺人,让幼儿与老艺人“云沟通”,了解沙湾漂色的精髓所在。通过“云支持”,让更多的岭南文化资源为幼儿园所用,更好地开展幼儿德育活动。

责任编辑 黄铭钊

幼儿园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幼儿园教育改革;改革成效

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为标识的、由国家行政力量推动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幼儿园教育改革到今天已历经十年。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试行,一场新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运动正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这场教育改革的实际效果如何?改革的预期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上实现?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我们重视,并通过科学研究来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最初从“民间”自发地兴起。1989年以后,以国家教委颁布的《规程》和《纲要》为标志,转向了由国家行政力量主导和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迄今为止,这场“革命”方兴未艾。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如何评价这场改革的成效。他们的基本判断是改革带来了幼儿教师教育理念的普遍变化,教育实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课程范式“正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向社会建构中心课程转变”;教学范式“正由‘传递’‘训练’为主的单向教学向‘引导’为主的互动教学转变”;“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增多”一,活动区“基本杜绝了没有材料的现象”;“目的性计划性贯穿于一日活动各个环节”,让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在减少”等。与此同时,对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质疑也日益增多。如有学者认为“教育改革理论研究不够,提出种种说法匆忙,问题集中在:理论研究含混模糊,脱离国情。忽视历史经验,对教育实际不太了解,对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反复实验、检验,目标定位不准……(致使)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如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关注仍然很少,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依然存在,幼儿园教育改革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模仿上,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前会教的教师不会教了,以前不会教的教师更逍遥了”。教师不是深入参与幼儿的游戏,而只在幼儿发生冲突时短暂介入,根本没有发挥作为观察者与监督者的作用等。

上述这些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反思和判断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基本上都属于经验判断或感性直觉,缺乏实证研究依据。可以说,目前关于、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被边缘化与模糊化了。长期以来,上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基层的学校、幼儿园,人们在评估教育改革的成效时往往把人力物力的投入(包括编写的学习材料、组织的培训研习、教学观摩等)、成品展现(如新出版的教材、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案例和指导手册等)、工作经验总结及教师对有关文件的知晓程度(如教师是否熟知《纲要》内容等)当作幼儿园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满足于对教育改革效果的主观“估计”和事实描述,而很少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来证明教育改革对于教育实践的影响。这种重主观判断、轻科学研究的倾向不仅使得关于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长期以来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也使教育改革的成效模糊化,使人们无法准确地判断教育改革的实际成效,从而无法决定下一步改革的方向;二是目前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多是对幼儿园教育改革历史阶段的回顾与反思,或对幼儿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状况的调查等,鲜有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实证研究。导致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尚未形成研究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学理分析。框架。自然无法编制或设计分析和评价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适宜研究工具与有效研究手段。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特点和研究改革成效的必要性

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自上而下”。即哈夫洛克(R.G.Havelock)所谓的“研制推广型”或“中心—外围型”的教育改革模式。就其优势而言。这种改革借助于政府和专家在权力和学术方面的“权威”,容易“自上而下”地大规模发动和推广;这种改革在传播推广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可供学习和借鉴的计划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而容易广为接受。但是,这种改革也可能发生以下问题:一是决策者对于当前教育客观实际和改革需要的认识不一定全面或准确:二是改革精神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发生损失和偏离:三是“所倡导的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差距;四是改革的动机来自于“上面”而非“下面”,幼儿教师被要求进行痛苦的“自我否定”,从而使改革可能遭遇幼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抵抗;五是改革投入的成本和实际的产出之间不相称。借助于各级行政力量推动的大规模教育改革往往投入的成本较大,但对实施阶段改革成效的监控与评估关注不够。

本来人们在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对这场涉及面如此之大的教育改革成效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这些判断都仅仅以主观之“我见”或描述性的经验事实为依据,就都不足以令人信服,也就无助于解决纷争。这也就是说,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结论都应当以实证性的科学研究提供的“事实”为依据。这是当前各国教育改革政策决策和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特点,以美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相关研究为例:关于全日制托幼服务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美国幼教界争论了许多年,但是最后还是依靠大量的实证性研究解决了纷争。研究表明。幼儿在园时间长短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于托幼机构所提供的看护和教育质量:关于“开端教育”项目的效果,在其实施的最初二、三十年里可谓众说纷纭。7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该项目对儿童后续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只有短期的积极效果。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则肯定了该项目对于缩小儿童入学准备上存在的种族和族群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美国联邦政府正是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决定继续和扩展该项目的:对于是否要普及先学前班(pre-kindergarten,接收3-4岁幼儿)一直有不同意见的争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进过正规托幼机构的幼儿的入学准备情况要比,由父母、亲戚、家庭托儿所照看的幼儿好,前者的人学准备测验成绩要比后

者高0.22-0.33的标准差。设在公立学校中的先学前班的儿童在入学时的表现比来自其他类型的托幼机构的儿童更好。这些研究结果为越来越多的州决定设立先学前班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决策密切结合的发展趋势。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关于“托幼机构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就为英国政府制定新的幼儿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政策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过去远离政策形成和决策过程的教育科学研究者现在越来越多地卷入到政策研究领域中,他们的任务不应是诠释政策,而应是探讨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和实际带来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政策分析与研究基础还相当薄弱。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今后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研究的关键阶段与关键问题

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过程可分为发动、实施和评估三个阶段。其中,实施阶段是决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阶段。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存在重设计、轻实施的问题。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教育改革实施措施的研究都较少,对教育改革的探索大多数仍滞留在对教育纲要、教育标准的解读层面上,大量的投资用于教育的规划、设计,但对于新教育计划付诸实施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则考虑得很少,究其原因,首先就是研究上的滞后,即有关教育实施的研究很少,研究者对实践过程中教师们遇到的困惑研究不多。在教育改革的实施阶段,班级教育改革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教师对待改革的态度和教师能否充分参与改革是影响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因为班级水平上的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的终端。研究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虽然应当关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四个不同层面:行政推动、专家引领、幼儿园执行、班级教育实践,但是幼儿园班级教育实践的改革应当成为改革成效研究关注的焦点。

在确定幼儿园改革成效研究的关键问题之后,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即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问题。一般来说,研究者会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一是纵向的维度,即对教育改革过程的起点状态与当前状态进行比较:二是横向的维度。即把教育改革倡导的教育实践作为期望的或“应然的”标准。把现实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作为“实然的”现状,两相对照发现其中的差距。从我国幼教界的研究现状来看,现在已经很难完整重现或真实地获知十年或二十年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状况,要作纵向比较与分析基本上不太可能(相关或类似的研究在过去也很少),因此,目前惟有第二种研究维度是可行的。在此。可以从以下角度开展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

一是文本传递过程中话语一致性分析。国家的政策文本经过层层传递,到最后会转化为实践者个体的经验文本。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传递过程中是否始终能够保持其原有的精神内涵?这可以成为研究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一个重要角度:二是不同主体对于改革关键概念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教育改革的精神或主旨往往集中体现在一些“关键概念”上。如“尊重幼儿”“主动学习”“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是体现我国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精神的“关键概念”。但不同的人(包括改革倡导者、专家、行政工作者、幼儿园教师等)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了解这种差异可以成为剖析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一个角度:三是倡导的“应然的”实践和“实然的”实践之间的差距分析。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在幼儿园班级层面实现倡导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把教育改革倡导的、“应然的”实践作为标准,去考察和评价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实然”状况,透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四是改革对幼儿园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研究。幼儿园教师既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也是幼儿园教育改革影响的主要受体。幼儿园教育改革对幼儿园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应当成为评价幼儿园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重要维度;五是改革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结果的影响研究。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终也就应当根据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结果来判断;六是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满意度研究。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合作伙伴。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知情和支持程度以及对于幼儿园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满意度,应当成为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研究的重要维度。

总之,“既问耕耘,也问收获”。有关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科学实证研究应当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了。这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下一步行动的前提,也是政府科学决策。制定更为合理、公正的幼儿教育政策,提高政府公共财政对幼儿教育支持程度的基础。

幼儿园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培养合格师资队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1]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及各类幼儿园师资的双重任务,因此,不断探索和改革教育实习,培养合格的学前专业师资队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那么,在现实中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幼儿园教育实习的情形如何?何以至此?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及提出相应对策,对改革当前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实习、提升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情形如何

教育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之一,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因此,实习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当前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我国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存在着与幼儿园实际教学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在幼儿园中的实践体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由于多数学生在实习前没有充足的见习机会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便无法预测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在大班语言教育“风姑娘”的教学上,有这么几句话:“小树说:风姑娘真调皮,把我的腰都吹弯了;苹果说:风姑娘真神奇,把我的小脸都吹红了……”有经验的教师会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艺术组织教学,进而让幼儿体会到“风姑娘”的顽皮与可爱。相比而言,由于实习生对幼儿园教学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势必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2实习时间过短和形式单调

近年来,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与国外相比存在实习时间过短的现象和事实,如,美国的教育实习分两阶段进行,即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15~24周);法国为27周;德国为72周……[2]多数院校在教育实习的安排上只有两个月或短短几周的时间,显然,教育实习多半成了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突击演习。另外,在体制方面也存在实习形式过于单调的现象,如,多数高校仍采用的是常规的实习管理模式,即集中与分散实习。[3]当前,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混合编组、顶岗实习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指导,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实习效果被大打折扣。

3个人发展与实习安排相冲突

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学前本科生教育实习多半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为期六周左右。[4]我们知道,在大四上学期,部分学生面临着考研或择业与教育实习之间相冲突的现象与事实。但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必须要在这几周内完成,此外,学生还要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实习总结,故而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为考研或择业做准备。因此,这种个人发展与高校实习安排之间相矛盾或冲突的现象,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实习的成效。

4学生教学技能和经验的匮乏

目前,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着教学技能和经验严重匮乏的现象,比如当学生真正接触到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时,便不知如何组织与开展;还有的学生遇到幼儿的提问便不知如何回答?比如,在一次科学教学活动上,某幼儿问老师:“铁为什么会沉到水里,而轮船不会呢?”结果,教师却是哑口无言。因此,学生的这种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现象,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二何以至此

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地制约着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改革及质量的提升。积极探索影响学前本科生教育实习顺利实施的背后的深层原因,对改革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之中,究其原因,无不与高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有关。随着幼儿教育的大众化与幼教质量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缺失幼儿教师及渴望高素质幼教师资队伍的现象,因此,部分高校为了迎合市场化的需求,大量扩招学前专业本科生。然而,高校盲目扩招带来的恶果之一便是培养目标出现了游离或偏差,比如,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到底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研究型人才?亦是为幼儿园培养实践型教师?故而培养出来的学生“非专非红”。因此,高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是导致学生从高校的学术殿堂走进“陌生”的幼儿园时感觉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技能的现象,认真探究其背后原因,多半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有关。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或淡化了实践课程的开展,如,课程设置中有“游戏理论与实践”一门课,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也对其进行了讲解,但多半是对游戏理论方面的阐述,而当涉及到如何组织、设计游戏等实践性问题的教学环节时,只是泛泛而谈,更没有时间和机会组织学生亲自设计、开展游戏活动。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不能适应幼儿园实际教学的原因之一。

3教育实习体制不健全

目前,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之所以存在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调等现象,探其原因,无不与教育实习体制不完善有关,而教育见习过于形式化、管理模式过于僵硬亦是影响教育实习效果的主要推力,另外,高校实习安排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冲突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实习前学生主要是通过见习的方式了解幼儿园,但由于见习时间过短及内容单一,学生多半是在走马观花似的情况下完成了见习任务,难以达到见习目标的要求。因此,教育实习体制不健全是影响学生发展和实习成效的又一主要原因。

4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

近年来,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在教育实习中之所以存在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现象,究其原因,无不与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有关,如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就等于到实习单位走走玩玩,可以不坐在教室中受教师的约束;有的认为反正自己将来不会去幼儿园工作,实习可有可无,只要结果及格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一开始就对幼儿园没有太大兴趣,压根就没有认真学习技能课程,尤其是对钢琴、舞蹈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又是作为幼儿园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因此,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是最终导致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对策

教育实习是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法宝,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我们早日走出教育实习的困境具有积极意义。

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精华所在。现代大学产生至今,历史上出现了多次针对大学办学主体功能的争论——到底是培养智者,抑或是培养政治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现阶段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比如,高师学前专业教育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学术型人才?还是为幼儿园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如果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该如何定位?课程该如何设置?反之,目标又该如何定位?总之,针对当前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出现游离或偏差的现象,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是提升教育质量、深化学前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必由之路。

2调整课程体系设置

针对我国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相脱节的现象,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成为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必由之路。具体可以采取大一时多安排一些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大二时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观摩、见习等,另外,适当增加游戏理论中的实践部分的课时;大三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顶岗实习;大四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教育实习。另外,务必做到必要的监督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教研等活动中去。因此,只有大力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计划,才能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

3完善教育实习体制

从幼儿园实习的实际需要来看,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已经难以满足实习的需求,因此,针对实习中存在的实习时间过短和形式单调的现象,延长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形式是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必由之路。另外,实习形式也应多样化。具体可以采取学校统一安排、分散定点实习的方式;也可以实行开放式实习或就业实习的方式,即对已联系好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单位的实际要求,让学生顶岗实习;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联系实习的形式,由学生根据情况,自己联系实习单位。[5]但对于多种实习形式,要做到必要的监督、指导,只有加强对教育实习的全程监控,才能保证实习的成效。

4加强学生正确实习观念的训练

针对实习中出现的学生技能与经验匮乏等现象,加强对学生正确实习观念的训练及强化学生技能课程的学习是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主要出路。当前,受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不少学生并不喜欢在幼儿园工作,这就导致学生更不愿意到幼儿园实习,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习观念的训练。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强对学生观念训练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比如鼓励学生到其他单位就业、鼓励学生考研继续深造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总之,21世纪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给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带来了严峻挑战,要求培养的幼教人才不仅应掌握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创新,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杨晓萍.试谈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二十一世纪幼儿教育发展对高师学前专业的挑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2][5]张文娟.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3).

[3]肖美良.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特点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6(4).

[4]彭飞霞,刘云艳.学前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困境与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2009(8).

幼儿园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基于学前教育实际,从幼儿园室内空间建设与装饰布局角度出发,粗谈空间、家居、室内装饰与陈设等方面的色彩搭配与设计。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园;室内空间;色彩

色彩是人对于空间的第一感受,也是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幼儿园室内空间的色彩设计与布局不仅能够促进儿童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且也能够推动其健康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与发展,激发创造力。

一、现代儿童心理学及色彩心理学相关理论阐述

现代教育对于学习者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对于学前教育来说,现代教育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比如一种超前教育的倾向,即强调儿童要多朝向略高于自己当前能力范围的领域去探索,以不断激发和挖掘自己的潜力,推动成长发展。再如另一种则强调儿童应该在自然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日后的拼搏发展养精蓄锐。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思想观念,都与儿童心理学层面的研究有着一定的价值。而就幼儿园的室内空间色彩设计来说,不同的理念都能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所以优化现阶段幼儿园室内空间设计,应该广征博引,积极采纳具有指导性的正确建议。

心理学家认为,学前教育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会尝试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和语言来表达自己,所以可以认定他们此时所具备的思维能力是单向化的,不具备十分复杂的逻辑性思维。还有学者认为,每一个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危机,而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或者说主要目的就是收获自主感,满足感与主动感。换言之,无论哪一种心理学理论都在或多或少地强调环境对于儿童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成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二、幼儿园室内空间色彩设计优化策略

一个空间内,不同的色彩搭配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而就儿童角度出发而言,其所成长的空间里应当以暖色调为主, 选择色彩纯度与亮度较高的色彩搭配比较符合儿童对于色彩的感知和初步认知。

1、空间

从功能性角度出发,一所幼儿园应该包括儿童使用和服务两个主要区域,其中服务部分的主要使用者是成人,所以在色彩布局和搭配上可以尽量单调一些,便于专心工作,集中注意力,当然也不乏根据主题色彩来做出适应性调整。那么儿童使用区域中应该包括有活动用房,卧室,走廊,厕所等,不同部分的设计也应该有不同的色彩搭配,突出各房间和区域的主题。需要注意的是,主色调的选用要考虑到一个空间的整体性,即一個区域的整体性可以体现为使用的色调为统一颜色,或者是同类型的色调,如果是不同的空间,在色彩搭配上就可以做不同设计,视实际情况而定。

活动用房的功能主要是儿童活动,如做游戏、看书、唱歌跳舞等等,内容较为丰富,那么从活动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做出判断,就是其对于儿童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活动室的配色上可以选择色彩饱和度较高,或是一些活泼鲜艳的色彩,如红、黄、蓝等,当然绿色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与兴趣。同时,在墙面上的图案可以选择主题式设计,根据儿童具体所处的学习阶段,如小、中、大班,来设计符合学生喜好和兴趣的图案。图案也可以选择便于更换式,这样在不同的活动主题、节日氛围下都可以进行相应地调整,以增强空间的氛围,与主题的呼应,提高儿童在内的参与感,保持新鲜感。

卧室,主要是用来休息的场所。那么在空间色彩搭配设计上就应该选择暖色调,并且在图案选择上要尽可能地选用小面积配色,柔和的暖色调更有助于睡眠。或是直接模仿夜间配色,采用深蓝色的星空等,直接营造出夜晚的氛围。无论是何种色彩搭配,都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图案选择,以促进儿童睡眠为主。

走廊部分要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虽然是通道, 其功能性主要是通过,但部分的设计也可以在色彩搭配上加以考虑,供儿童驻足观看或是培养其色彩观念。比如采用跳色设计,小面积的跳色设计可以增强空间的趣味性与观感, 同时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搭配能够让人看起来走道的某一部分被隐藏了起来,引发儿童的好奇心,符合其对于小空间的喜好。在图案设计上,走廊不易杂乱,所以选择一些指向性的图案即可,旨在帮助儿童记忆各空间的位置与方向。

2、布局

布局主要指装饰摆放物等。首先要说的是家具,家具是儿童场所的必需品,在儿童家具的选用上,一方面要注重尺寸上的设计,另一方面就是要符合儿童的喜好,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的座椅等,应该在舒适度的前提考量下,注重色彩的丰富程度把控,既要能够引起儿童的关注,也不能够太过于繁杂,导致烦躁。其次,室内陈设。室内陈设包括很多种, 如植物、窗帘、挂画等等,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往往是室内设计的点睛之笔。幼儿园作为儿童教育活动场所,在室内陈设方面需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来进行布置,也可以根据班级特点来设计。比如通过让儿童亲身参与,让他们用自己的手工制品来装点教室,去有意识地考虑物品与室内在色彩上的协调,发挥多材料的特性。

综上所述,从幼儿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论述幼儿园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与布置设计,可以说有助于推动幼儿的成长发展。也期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使更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相关研究领域当中,不断优化幼儿园室内的空间设计,开发色彩元素,使其为儿童的大脑发育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胡若婕 . 幼儿园环境设计中色彩的探究与应用 [D].北方工业大学 ,2019.

[2]尹家豪 . 儿童空间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J]. 西部皮革 ,2019,41(05):106-107.

[3]冯显静 . 幼儿室内空间色彩运用研究 [J].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15(02):18-21.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旭光幼儿园

幼儿园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幼儿的教育,与祖国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幼儿园教育也被社会广泛关注,体育最为幼儿教育中重要的课程之一,也应当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此,为了将以人文本的教育目标贯穿在幼儿园中教育中,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应当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升,保障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基于此,本文针对幼儿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策略研究进行简要分析并阐述,以下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游戏

[引言]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因此,教育应当从幼儿时期抓起。毛主席曾经说过,开展全员体育,加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由此可得,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幼儿教师在展开体育活动时应当注重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质量。体育游戏教学对于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幼儿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地说,幼儿体育教学过程中,游戏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启蒙意义。

一、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

在实际的幼儿游戏活动构建过程中,教师缺少对幼儿的有效性和引導和游戏环境的合理把控,没有真正意识到自主性游戏的含义和作用,对于自身在游戏中的关系认知也缺乏准确定位,过于凸显自身的地位和主导作用,导致幼儿自主性游戏教学目的不强,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游戏教学的价值,教师对幼儿游戏构建的多度干预和主观臆断,是阻碍幼儿自主性游戏在幼儿园中顺利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将游戏应用在幼儿园中的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有效指导,保障幼儿教育的有序进行,进一步的化解幼儿之间的矛盾,让幼儿感受到游戏中感受教育的趣味性[1]。

二、体育游戏在幼儿园中起到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体育游戏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应用趣味性较高的游戏来展开体育活动,在游戏中,幼儿需要通过跑、跳等形式来完成基本动作,目前,大部分的幼儿存在着运动不足的现象,很多家长找不到合适的运动方式,幼儿的活动时间主要是手机游戏、电视、iPad等,没有运动内容,导致幼儿出现身体瘦弱或者肥胖的现象发生。针对这种问题,幼儿家长以及教师应当将游戏与运动相结合,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参加运动,从而激发幼儿的潜能,符合新课程对幼儿的要求,达到强身健体的最终目的。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目前,国家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教育就是全面发展。幼儿天生具有敏捷的思维,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对此,幼儿教师应当将素质教育观念融入在体育游戏中,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幼儿教师应当为幼儿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在游戏中告诉幼儿尊重游戏规则,从小培养幼儿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

(三)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幼儿

幼儿的好奇心比较重,喜欢对亲近人的行为和说话进行模仿。同时,幼儿也需要获得教师以及小朋友的关注。对此,幼儿教师应当利于幼儿的这一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幼儿教师对幼儿在体育游戏中一些好的行为举止,应当进行表扬。这样幼儿就会出现“攀比心理”,自觉主动的遵守活动区域的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语言表达[2]。

三、幼儿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的策略

(一)重视幼儿的体育游戏教学

教育界有一些关于教学的评价机构,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评价,从而加强教育工作。目前,幼儿园教育工作存在着重理论轻体能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很多幼儿教师对体育游戏认识不够全面所造成的。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对体育游戏的教学评价,认识到每一个幼儿的差异性,从而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进行游戏教育的规划,激发出学生的无限潜能。

(二)改革幼儿体育教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对幼儿的教育有了全新的变化,要求幼儿园教育与体育游戏相结合,全面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幼儿园的幼儿年龄一般在3周岁到六周岁的儿童,幼儿园办学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幼儿掌握一些生活常识,开发幼儿的智力。根据实际调查,幼儿园每个班级的幼儿并不多一般都在30之内,这种小基数的班级方便幼儿教师的管理,也能够让幼儿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有效落实体育教游戏的教学方式。

(三)加强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认识

幼儿教师应当重视体育游戏对幼儿的发展的意义。体育游戏的开展能够让幼儿更好的接受时代的变化,走在时代的前沿。同时将体育游戏融入在幼儿教育中,能够进一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体育游戏与体育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体育游戏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来促进身幼儿身体、心理上的发展。体育游戏能够将幼儿不理解的动作,将他融入到游戏中,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中实现身体的锻炼[3]。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将体育游戏融入到幼儿的教学中,需要幼儿教师深入了解体育游戏的内涵以及幼儿的个性特点,结合实际情况为幼儿选择有效的教育手段,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开发智力,为日后的成长以及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丽琴.心随乐动·快乐参与——音乐在托班体育游戏中的作用[J].求学,2021(47):23-24.

[2]朱红芬.“巴学园”体育野趣游戏:提升大班幼儿运动探索能力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2):174-176.

[3]马祥.游戏规则简化在幼儿体育课程中的运用研究——以焦作市幼儿体育课程为例[J].体育风尚,2021(11):139-141.

上一篇:内蒙古职称论文下一篇:原上草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