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会计困境化解研究论文范文

2024-03-11

金融会计困境化解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想要实现对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群体参与高等院校学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展开全面分析, 应当优先实现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基本内涵的全面系统认识。

所谓“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指的是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 以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参与主体的身份定位, 参与和介入到高等院校内部自我管理工作的具体化组织实施过程, 并且在此基础上对高等院校最制定形成程度基础管理工作实践决策结果, 发挥一定表现程度的影响和干预作用。从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参与主体结构角度展开分析, 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群体想要切实成为具体参与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一方主体, 必须切实获取到与高等院校内部现有行政管理工作人员, 以及高等院校内部管理性岗位教师相平等的身份定位。从具体涉及的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内容角度展开分析, 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具体参与的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 应当完整性覆盖高等院校日常化教学科研工作, 以及基础性学生管理工作的完整性组织开展过程, 并且具体涉及和覆盖了高等院校内部的日常教学进度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培养结构设计、高等院校在职教师日常工作行为表现状态评价, 以及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日常学生活行为表现管理等多个具体方面。从具体获取的管理结果角度展开分析, 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参与高等院校学校管理工作实践过程的主要目的, 在于通过高等院校内部现有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章程的充分遵从, 借助于对高等院校内部管理工作具体化组织开展过程的充分参与, 对高等院校实际制定实施的内部管理工作方案, 发挥一定表现程度的影响和干预作用, 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现有的内部管理工作, 能够在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充分参与背景之下, 顺利获取到良好优质的预期工作效能。从宏观性学理分析视角展开阐释分析, 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提供参与高等院校日常化学校管理工作实践进程的必要性, 主要集中展现在如下所述的几个具体方面:

第一,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基础性经济体制转型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演化成为未来一定历史时期之内, 我国现代国民经济事业历史性发展运行过程中的主要模式。从具体面对的市场经济制度发展演进状态角度展开分析, 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群体, 正在一定表现程度之上充当着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实际对外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要素”的主要“购买者”, 以及“消费者”, 在这一真实存在的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综合性发展演进路径背景之下, 借由充分诱导和激发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 在具体参与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 充分改善优化我国高等院校内部现有的日常化教学科研活动的综合性组织开展水平, 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综合性组织开展水平不断改善优化。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事业的综合性历史发展路径角度展开分析, 高等院校日常化基础教学工作, 以及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主要实践目的, 不仅在于为高等院校内部现有的各学院, 以及各专业全体在校学生群体构筑和提供基础性的专业理论知识要素和专业实践应用技能要素的教学督导, 更是要为我国正在组织开展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实践工作领域, 培养和输出数量充足的具备较高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应用实践技能的专门性应用人才, 保证和支持我国正在组织开展的经济社会建设实践活动, 能够较为稳定且顺利地获取到最优化的预期效果, 从这里可以看出, 我国高等院校在具体组织开展的日常化教学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 只有借由择取和运用适当类型干预督导措施, 保障和支持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群体, 对高等院校日常化教学科研工作管理过程中的全面充分参与, 才能在具体组织开展高等院校日常化教学工作过程中, 确保实际设计呈现的高等院校学科教学内容构成体系, 能够充分满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学习生活实践体验需求, 保障和支持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在具体组织开展的日常化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实践工作过程中, 能够较为稳定且顺利地获取到最佳预期效果。

第二,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大众化改革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等院校现有的在校学生群体, 在基础性的年龄结构、家庭成长背景, 以及个人未来预期获取到成长发展目标等层面, 均展现出了表现程度较为显著的多元化表现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 诱导我国该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 在基础性利益主体格局结构之上, 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诱导了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日常化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也展现出多样化, 以及个性化的具体特点。在这一实践背景之下, 我国现有的各级高等院校, 想要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现有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学习实需求, 切实获取到稳定且充足的支持和满足, 应当积极督导和促使高等院校内部现有的在校学生群体, 主动参与到高等院校日常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化组织开展路径之中, 积极督导我国现有的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单位, 在具体制定形成指向特定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教学培养方案过程中, 应当充分关注高等院校现有在校学生群体的综合性学习成长需求, 在确保实际设计呈现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具备充分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背景之下, 确保我国高等院校日常化管理工作能够稳定高效组织开展, 并且顺利获取到最优化的预期效果。

二、高等院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和困境

与西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高等院校学校管理工作实践体验过程中, 依然存在着表现程度较为鲜明的实践局限性,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内, 无法稳定且充分地调动和发挥自身在具体参与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到上世纪90年代时间阶段, 伴随着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形态转型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 以及我国高等院校民主改革管理事业实践进程的不断深入, 国人逐步认知和理解了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群体, 在具体化组织开展高等院校日常化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为一定历史时期之内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群体切实而充分地参与到高等院校民主管理工作的实践进程之中, 创造和提供了稳定且充分的支持条件。

在我国于1998年制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 明确针对我国现有高等院校在日常化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的基础管理问题, 给出了基于法律条文层面的约束和规范。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在具体组织开展基础性办学实践活动过程中, 应当积极且充分地面对和回应现实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环境对高等教育事业历史发展状态所提出的实际需求, 借由对基础性民主管理思想理念的引入运用, 逐步督导我国高等院校内部现有的在校学生群体, 积极参与到高等院校具体组织开展的日常化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之中, 在充分调动和激发我国高等院校现有在校学生群体的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背景之下, 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 在具体组织开展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水平不断改善提升, 助力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内部基础性教学科研活动均能够平稳有序组织开展。

遵照目前已经获取的调查研究分析资料,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 在具体组织参与高等院校内部日常化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 尚且未能获取到稳定且多样的参与途径, 以及参与方式, 诱导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在具体的日日常化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 难以针对高等院校正在制定形成的教学管理工作决策方案, 切实发挥稳定充足的影响干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引致我国高等院校目前制定形成的基础性教学管理工作方案, 无法实现对高等院校现有在校学生群体基础学习成长需求的充分满足, 给一定历史时期之内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期稳定有序发展, 造成了表现程度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而从具体的表现形式角度展开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在具体参与高等院校学校管理活动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 集中展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源于我国基层性社会文明发展形态长期处于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时期, 直接导致在我国基础性社会民主进程发展状态相对落后的历史背景之下, 给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充分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实践活动, 造成了表现程度较为显著的现实阻碍。

第二, 由于我国现有高等院校长期处于中央政府集权式管理制度的干预控制条件之下, 直接诱导我国高等院校现有管理工作人员, 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占据着绝对控制地位, 导致高校学生在具体参与相关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 无法顺利获取到稳定充分的发言权和话语权。

第三, 在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现有的权力因素组成结构之中, 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权力长期处于被忽视, 或者是缺失地位, 引致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高效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 无法充分表达和传递自身实际形成的主观诉求。

三、高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改良对策

第一, 想要保障和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实现对高等院校日常管理活动的稳定充分参与, 必须基于思想观念认知层次, 逐步督导和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内部现有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 以及高等院校管理性教师群体, 实现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参与校园管理活动重要意义的充分认识, 从而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 充分保障和支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平等性。要切实督导高等院校内部现有的管理性岗位教师, 逐步树立形成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服务的基础性学校管理工作思想指导理念, 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在具体组织开展的日常化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 能够结合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实际具备的学习成长需求, 为其设计和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各项基础性学习需求, 能够确实获取到稳定充分的支持和满足。

第二, 想要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实现对高等院校日常管理活动的稳定充分参与, 必须基于高等院校内部现有制度的制定和改良层面, 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现有学生群体, 在具体参与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 能够获取到稳定充分实践空间。要基于基础性制度层面, 保障和支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能够在切实具备充分主体性和积极性背景之下, 能够给实际制定形成的高等院校学生群体教学培养方案, 以及学生管理方案, 构筑和施加稳定充分的干预和影响作用, 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实际制定执行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方案, 能够未定且充分地满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学习成长需求。

第三, 想要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实现对高等院校日常管理活动的稳定充分参与, 应当切实建构形成支持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 具体参与高等院校日常化教学管理工作实践进程的专门性组织机构, 在不断完善基础性相关制度的建设执行水平的历史背景之下, 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良好优质的成长发展。

四、结束语

针对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困境及其化解对策, 本文择取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必要性分析、高等院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和困境, 以及高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改良对策, 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摘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对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 是改善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综合性历史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文围绕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困境及其化解对策, 择取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中国,高等院校管理,学生参与,困境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黄海涛.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困境及其化解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06:25-28.

[2] 王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困境及其化解对策[J].统计与管理, 2015, 03:177-178.

[3] 杨超.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困境及其化解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6, 12:252.

[4] 秦惠民.高校管理法治化趋向中的观念碰撞和权力冲突——当前讼案引发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 2002, 01:69-74.

[5] 谢新水, 刘涵慧, 严文蕃.高校管理干部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和领导技能分析——以北京市属高校的管理干部为调查对象[J].大学教育科学, 2014, 02:33-38.

[6] 郭俊.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价值重构——基于8所本科高校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 2014, 03:15-19.

[7] 王会金.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及其风险控制问题研究——以WSR方法论与COBIT理论相结合为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4, 05:23-30.

[8] 刘素贞, 张潍华.自我领导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探析——基于山东省431名高校管理干部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09:50-53.

[9] 聂伟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11所高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10:50-54.

[10] 宋丽慧.德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给予的启示——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谈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04:81-84.

[11] 马立涛.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应该改革——试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甘肃高师学报, 2007, 06:125-128.

[12] 刘瑜.高校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高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信息化, 2006, 15:15-16.

金融会计困境化解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事件和多样性挑战更加复杂,国内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风险可能会交叉感染和集中暴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十九大”都强调要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金融安全理念。首要的是准确把握金融形势,认清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的关系。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叠加,金融风险快速攀升。这些内部风险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外部风险最终是通过内部风险因素起作用。从国际看,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实施长达近10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廉价资本充斥全球金融市场。随着全球经济大范围复苏的确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逐渐退出,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和新兴市场的结构脆弱性可能会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严重的资本流动和金融冲击。

其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风险,客观分清风险揭示和风险累积的关系。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风险,不能避而不谈。金融风险是现代金融的基本特征和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不能因为有风险就害怕,拒绝金融深化,也不能一味追求高速发展而忽略金融风险,放松对金融风险的管控。只有直面风险,才能更好地评估和防范化解风险。另一方面,不能对金融风险简单地线性推延,主观夸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金融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金融杆杆率有序下降,金融乱象初步遏制,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中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在排查风险的过程中,若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风险,就会错误地认为,越排查风险点越多,导致把风险揭示暴露的过程看成风险累积。前一段时间,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做出降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结论,就有对风险认识不到位、不客观的因素。

再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讲究方式方法,综合运用系统论和重点论辩证治理。金融领域的風险,点多面广,突发性、传染性和危害性强。系统论的本质内涵一是在防治对象上,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对于出现的各类风险苗头不能掉以轻心。二是在防治领域上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覆盖风险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等完整链条。三是在防治工具上建立风险管理的工具箱和协调机制。宏观政策领域突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金融监管领域突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政策的协调。在此基础上,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风险重点问题加强监管,科学防范,切实完善金融安全防线。

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基础市场,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具体到防范化解债券市场风险,关键是要夯实债市稳定的市场化制度基础,推好用好风控工具,发挥好市场基础设施的作用。一是加快引入安全高效的流动性工具,推出三方回购和中央债券借贷机制,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二是持续完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深化以信息披露为本的债券发行机制,使市场阳光透明,使信用风险可判可信;三是健全规范化、法制化的信用风险处置制度,优化完善市场约束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强监管协调,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四是不断健全债券收益率曲线,特别是作为市场基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持续完善反映债券市场运行状况的价格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抓手,做好市场杠杆及风险监测相关工作;五是持续完善担保品管理机制,继续深挖担保品应用领域、扩大应用规模,并实现逐日盯市,提升整個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六是稳步拓展利率、汇率、信用风险对冲工具的应用,增强市场参与主体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市场发展的稳定性。

金融会计困境化解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资本在经营与交易过程中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即投资人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偏差。金融风险的存在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巨大,它不但能使个别金融机构蒙受巨额损失,而且还可能破坏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引发社会动荡。对此,以前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风波等都作了充分演示。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工程,但由于处在特定的转型时期,新的机制远未健全,法律规范尚不完善,加之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个别市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利用市场监管和法律调控的疏漏,频繁地进行违规操作,使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隐患日渐凸现。

金融风险是以货币信用混乱为特征的风险,它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特征。正确地认识金融风险的特征,对于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金融风险最基本的特征主要有:

(一)客观性

只要有金融活动存在,金融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所谓无风险的金融活动在现实金融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隐蔽性

金融风险往往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存在,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这是由于:其一,因信用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货款此还彼借,导致许多损失或不利因素为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其二,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来掩盖银行事实上的金融损失;第三,因银行垄断和政府干预或政府特权,使一些本已显现的金融风险,被人为的行政压抑所掩盖。尽管隐蔽性可以在短暂时期内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些缓冲和弥补的机会,但是它终究不是金融防范和控制的有效机制。

(三)扩散性

金融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或失败,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突出的是导致众多的储蓄者和投资者的损失或失败,从而引起社会的动荡。这就是金融风险的扩散性。

(四)加速性

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它不同于其他风险爆发只在既定范围内匀速变动,而是因风险失去信用基础而加速变动。形成贷款循环困难和恶性循环。所以,一旦金融风险爆发,往往都伴随着突发性、加速性,直到金融危机。充分认识金融风险加速性的特征,对于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社会危害性是非常必要的。

(五)可控性

尽管金融风险是客观,但是金融风险是可控的。所谓金融风险的可控性,是指市场金融主体依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的化解。正是因为金融风险是可控的,才使得建立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二、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风险的认识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风波迭起,因违规进行金融衍生交易、资本运作效益低下、金融诈骗发生频繁且高科技化跨国化等而引发的金融风险案令世人震惊。各种金融动荡的后果已不再仅局限于某个金融机构或国家,而且呈锁链式传递或扩散,危害波及周边地区至整个经

济区域。随着世界金融贸易服务自由化的加快、金融创新工具的推陈出新而导致的传统条件

下金融内控制度与监管制度的滞后,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的种种严重问题

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国际性的共同课题。

在中国,目前反映出来的潜在金融风险隐患除了违规操作衍生交易、资产效益低下、呆

帐坏帐率偏高、金融诈骗严重等国际共同的金融风险外,还具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明显特

点,如金融主体资格不健全、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偏低、金融机构设置布局不合

理而引发的过度同业竞争、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炒作、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偏

高等等。检讨中国现有金融风险隐患的成因,不外是体制的不健全与法制的不完备两个方面,

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

(一)制度方面

中国的金融体制尽管已进行了历史性的变革,并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市

场雏形,但这种雏形与完善的市场机制所需要的金融市场差距甚大,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特征。其一,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尚未健全。央行尽管已开始采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间接

调控宏观金融市场,但由于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外汇市场等配套运作机制不健全,央行完

全依赖信贷、利率、汇率等金融杠杆进行间接宏观调控的条件尚不具备。同时,国有商业银

行虽然已向商业化方向转变,但因长期实行的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影响尚存,加之地方政

府干预严重,缺乏对经济利益刺激的反应机制,以致短期内很难实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

风险管理为特征的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在这种状况下,商业银行不可能将央行货币政策信号

有效地传导至生产与流通领域,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央行的间接调控功能。第二,市场

运行机制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是证券、信托、保险、期货等市场已建立,使金融市

场呈现出资产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是市场运行机制缺乏完整的制度模式和架构,以至出

现了证券期货市场违规行为不断、信托业定位模糊、保险业非均衡发展及过度竞争等问题。

这些不正常现象若长期存在,必将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市场

融资方式趋向单一,并最终危及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 金融法律规定方面

中国的金融法制建设起步甚晚,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同步发展,同时具有“摸着石头过

河”的特征,制度不健全、法律规范的缺位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完备在所难免。但从法律与

经济发展的关系不难看出: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与规范作后盾,金融市

场的有效运作则必须以秩序为前提。而无论是制度、规范,还是秩序,都是法制建设的基本

任务与目标,因此,金融法制的不健全可以说是形成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隐患的更为主要的原

因。中国金融市场建设应以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监管为最终目标,这实质上也是市场

机制合理、有序运行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建立金融

市场秩序,协调金融关系,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而这些目标,只有在金融法制健全和完

善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这是由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法律的功能所决定的。

三、当前我国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

(一)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

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格局以银行的直接融资为

主,在统一利率政策指导下,对支持企业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

干预较大,不仅信贷资金的经营带有“半财政”性质,而且扭曲了银企关系;在近几年的企

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

我国的非银行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信托

投资公司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与分支行建立的规模较为庞大的一类

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运用额仅次于国家银行与城市信用社。这类机构在发展中演化为“金

融百货公司”,不但与商业银行一样从事存贷款与投资业务,也大量染指证券经营业务。与

此同时,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在各家公司片面追求保费收入的过程中,不乏随意利用

保单圈套社会资金的较混乱现象。而由于法规制度和现实市场环境的限制,迅速聚集的保费

资金没有适当正常的投资渠道,这其中的风险积累也值得重视。

(三)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

金融资源基本上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配置

的。就我国目前间接金融配置看,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不够,而非国有经济已成为

我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金融机构的绝大部分资金在效率相对低下的环境中运

行,如此信贷资金配置,不仅不符合经济增长格局的要求,而且孕育的金融风险也值得关注。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一些银行违规操作、过度投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金融领域内时有发生的大案要案

的根本原因就是内部管理混乱,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管不力,缺乏行业自律组织。

(五)经济结构不合理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东南亚国家出现的经济结构等总是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存在。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家电、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曾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不少重复建设、

重复引进、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这些行业便出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

场容量相对缩小,从而出现经营困难、职工下岗或就业不充分等现象。另外,一些老工业基

地、军工及老传统行业,企业亏损严重,旧体制的包袱越背越重。同时,沿海地区部分“两

头在外”的外贸生产企业直接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制约,产生新的结构问题。这都构成潜在

的金融风险因素。

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

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已经实施资本项

目下的自由兑换只是有待时日,研究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使内外资如何更多、更有效、更健

康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主要有:

(一)法制化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

正是由于金融市场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规范运作和稳健发展就显得

更为重要。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依权利法定的法治原则。政府如何运用金融政策

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法律授权,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力、范围、措施及效力均需法律明确规定;

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则需要法律确认,金融市场秩序需要法律建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认为,法制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建设的必由之路,当然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之

路。法律化、制度化的金融市场才能实现合理、有序、秩序运行的目标,也是由法律的特殊

功能所决定的。第一,法律是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

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健全的市场经济必须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合格的市场主体本

身又包含了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规范明文规定金融市场主体

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从而杜绝不健全主体及非法进入者对市场秩序的冲击;另一方面,法律

的规制、引导、教育等作用可以有效克服主体行为的自发盲目性,使之真正成为具有自觉性、

守法性和自律性的合格主体,成为自觉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经纪人”。第二,法

律是合法市场行为的保障。现代市场经济主体间的经济往来,普遍以契约方式完成。契约自

身的平等、诚信、等价有偿等特点可以担当维护交易安全的重担。而作为法律制度重要组成

部分的契约制度,不仅能使合格交易得到确认,而且还能以法律强制力切实保障契约的履行。

第三,法律是金融市场适度竞争和有序运行的保障。竞争机制作为市场机制中资源配置的基

本方式,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直接体现,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前提基础。但良性竞争与公平竞争

的实现,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自身力量维系,只能依赖法律的强制力加以调整和保障。只有在

通过法律机制确认的政党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主体、行为规则的条件下,公平交易、平等竞争才能切实得到保证。同时,市场秩序虽然是主体共同行为选择的结果,但这种运行秩序的确立只有以信用规则和法律约束加以确认,才能真正为主体自觉遵守。

(二)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

现在最根本的还是应当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按《商业银行法》规定,切实落实分业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约束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对银行信贷资产按风险标准分类并予以有效管理,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重组与清理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理顺银企关系。经过改革至少能够解除目前困扰银企关系的信息约束问题,使银行与产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实体,从资产营运效益出发,银行努力寻找值得贷款的企业,企业也可自由选择能够给予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基于效益基础上的相互寻求对象的过程中使信息畅通,以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于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清理的基础上坚决与各级政府部门脱钩,杜绝经营资金的财政化;基于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问题关注较多,国际金融动荡尚未平息,为了避免引起过大的波动及对信心的消极影响,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应慎重,主要应按金融信托的应有原则积极进行改组,尽量实行平衡过渡。对于证券经营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有关会计账户体系结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证券投资清算资金的监督作用。

(四)提高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首先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应以收益与风险的衡量为主要标准,扩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议随着各家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的成立,真正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列入各行的贷款计划中,作为中央银行起引导作用的“指导性贷款规模”中也应明确列出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意见。其次是向非国有经济开放证券融资市场,特别是对于进入基础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的非国有企业,允许并引导其根据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改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本。与此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也应允许按一定程序与要求发行债券融资,经过市场自律组织的审查,也可上市交易,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五)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当今世界已不可避免地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外资流入已不同于当初纯粹工业资本的引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为内容的金融资本开始流入中国,这无论对保持海外工商资本持续投资我国并保障其稳定性,还是对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都是必要的。但是,金融资本相比工商业资本的流入,附带着更大的风险因素。因此,今后在继续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资本流入的同时,应当视经济现实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标准与体制的建设,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吸引金融资本的流入,并重点从外汇管理制度与行业、企业准入的程度上予以严格监控。

(六)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实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与风险化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就当前来说,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已经确定的以“费改税”为重点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将现行税制范围内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通过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当涉及到国有资产变现时,能够保证政府财政的应有收入。在节约的原则下,调整财政公共投资方向,重点转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项目投资等等。以此促进财政

机制的完善与财力的充盈,使其成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七)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市场逐步明晰产权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奠定可靠合理的制度基础,就必须减少由过分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金融会计困境化解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郭树清

李强书记、小川理事长、应勇市长、易纲行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时隔六年再次参加这个论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作为党的领袖,对金融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题,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在国际政治实践中也极为罕见。

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就有金融风险。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会发生不平衡、不协调。但是迄今为止,多数国家仍然通过危机来强制调整,付出沉重代价后,恢复经济金融平衡。只有在我们国家,才能够做到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各级政府主动作为,集中动员全社会力量,及早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防止生成系统性金融危机。

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理论和政策论述,深刻把握现阶段经济金融运行的内在规律,形成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中国方略,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其核心要义就是,从国情现实出发,以自我革命的理念和方法,主动消除经济金融隐患,成功跨越重大关口,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自我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处理新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方式,因而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途径。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问题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总的历史背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兴市场经济、“三期叠加”,同时处于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特定时期。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面对的矛盾更为复杂,有些风险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必须以更积极的态度处置各类隐患,以经常的“小震”释放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大震”,总体上要用事先的而不是事后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整体的而不是零散的方法,去矫正各种偏离,及早恢复经济金融平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接领导和指挥下,我们展开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战役。在工作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较深。

一是底线思维防患未然。总书记指出,要把各种困难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可能的风险和挑战想得更深入一些,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中国自古就有“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也需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努力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和早期阶段。近年来,针对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债务和互联网金融等系统性风险隐患较大的领域,我们设定审慎监控指标,开展压力测试,加强清理规范,及早介入干预,有效遏制了风险累积。同时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在经济上行期,加大拨备和准备金计提力度,多渠道补充资本,不断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

二是稳定大局逐步加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治理金融业内部层层嵌套、自我循环,必须充分考虑机构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在保持国民经济列车平稳运行中拆除“炸弹”,防止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在化解“类信贷”业务风险过程中,我们没有全线出击、四面作战,而是合理安排过渡期,先由机构自查再由监管部门检查,有计划、分步骤,渐次达成目标。在整治同业业务时,先从规范同业投资和同业理财入手,使特殊目的载体投资放慢增幅,继而出现负增长。同业理财余额逐月下降,至今已压减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同业存放和同业存单则只有较小变化。直至去年底今年初,才开始启动规范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同样没有采取“一刀切”和急刹车的办法。

三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优先处理最可能影响全局、威胁整体的问题。在推动去杠杆过程中,金融管理部门坚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优先推动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降低杠杆率。针对交叉金融野蛮生长、影子银行急剧膨胀等突出问题,我们及时开展市场乱象综合整治,有力遏制了银行业和保险业资金脱实向虚势头。一年多来,银行业在保持12%以上信贷增速的同时,总资产规模少扩张20多万亿元。在发展方式转变和总保费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保险业的保障功能不断增强,今年前4个月,人身险中纯保障类产品占比上升2.9个百分点。

四是区别对待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的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办法。工作实践中,对于不法分子控制的金融集团等“恶性肿瘤”,毫不手软,及时实施“外科手术”。对于情况复杂、牵涉面广的案例,采取徐缓调理的办法,通过“慢撒气”逐步缓释,条件具备时再果断出手。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感谢上海市的支持和配合。对于“金融科技”,英国等国家提出了“监管沙盒子”的概念,而我们采取的实际上类似“监管沙房子”的框架,可能需要逐步调整优化。

五是抓住时机攻坚克难。总书记指出,应对金融风险和挑战必然要付出代价、经历痛苦,我们必须勇于直面问题,敢于碰硬、善于碰硬,把握时机,主动出手,及时消除隐患。去年以来,我们督促银行利用当前拨备较充足的有利条件,做实贷款分类,真实反映信用风险。目前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已由高峰期的近120%降至100%以内。同时鼓励银行综合运用坏账核销、现金清收和批量转让等手段,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2017年以来共处置不良贷款1.9万亿元。有的观察家将这些行动解读为银行的负面讯息,恐怕不太合理。

六是标本兼治依法规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系统性工程,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强力治标,有效处置重大风险事件,同时,要对所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排查,严肃处理,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市场上的歪风邪气压制下去。但是从根本建立起规范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更要注重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补齐监管短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治标成果。2017年,银行业重点推进70多项补短板项目,已完成48项,今年又新提出40多项;保险业去年以来修订出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60多项。

七是回归本源服务实体。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系统坚持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国成立1.68万个债权人委员会,积极推动企业的财务重组和破产重整。在着力破除无效供给的同时,支持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17年银行业新增减费让利440亿元,今年一系列新的降成本措施正在陆续出台。信贷增速继续明显超过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目前,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17.3%,申贷获得率95.1%,但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还需做出新的努力。

八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总书记指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历程,解决影响和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难题必须深化改革。在利率、汇率市场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我们积极推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股权管理,优化机构布局,健全市场体系,持续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有的同志对金融业对外开放心存顾虑,认为开放金融服务业可能冲击中国的金融市场,引进外资股东可能威胁国家金融安全,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到目前为止,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只有1.3%,外资保险公司也不过6%左右。事实上,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更无法想象有许多中国金融企业进入全球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前列。金融业扩大开放是增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迫切需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要求,我们正在加快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

九是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并服从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书记强调,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人民群众既是金融监管保护的对象,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依靠力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发动群众,让群众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提升自身免疫力,同时成长为治乱象的生力军。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公司,就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让各种金融诈骗和不断变异的庞氏骗局无所遁形。

在充分看到成绩、树立必胜信心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自我革命本身意味着许多特有的困难。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知易行难。既有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有利益固化的藩篱,大多涉及体制机制调整,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二是道德风险根深蒂固。相当多的金融机构仍然存在“垒大户”情结,不少企业高度依赖债务投入,各类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没有真正打破,“预算软约束”“投资饥渴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市场化法治化破产机制远未形成。三是一些地方、部门、银行和企业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对去产能、去杠杆心存侥幸,对不良资产处置和“僵尸企业”出清等待观望、犹豫不决,总希望国家出台政策给予救助。四是平衡各方利益面临很多制约。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兼顾多重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调整越来越困难,有待于各个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征程上,需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域滞后的问题,加强薄弱环节。当前需要优先考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处于胶着状态,必须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建立健全企业、银行、政府各方责任共当和损失分担机制,加快“僵尸企业”退出,加快困难企业重组,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同时,要注意防止生产过剩,形成新的库存。二是妥善处理企业债务违约问题。市场经济下出现债务违约十分正常,相比国外,我国企业债务违约率总体仍然较低。到2018年5月末,企业债券违约后未兑付金额,只占存量信用债总金额的0.43%。要遵循市场规律,实行差异化金融政策,对于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的企业要坚决退出,对于出现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相关各方要加强沟通协商,采取积极措施共同努力,帮助其渡过难关。三是大力推进信用建设。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要带头讲诚信,真实反映资产情况,真实披露相关信息。企业要依法披露自身信息,特别是对债权人更要及时、全面、准确地通报经营状况。去年以来发生债务危机企业提供的教训是,必须防止四处借贷、盲目扩张。一旦出现偿债困难,应主动作为,及时调整经营结构,收缩产业链条,提高偿债能力。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增进信用信息共享。四是努力解决违法成本过低问题。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都要认识到,做假账就是违法犯罪。所有投融资活动都要在阳光下进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媒体网络虚假广告,误导性宣传,欺骗性投资咨询和理财顾问,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公害。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处罚太轻,不足以形成震慑,这种局面必须改变。要加大惩戒力度,对违法违规者必须严惩,必须让他们付出沉重代价。五是合理把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金融创新有利于满足金融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要有利于金融风险防范。对于不当创新、过度创新等行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对于假创新、伪创新现象更要及早揭露,及时处罚。六是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持续培育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强化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分析研究能力,努力促进一流水平投资银行的形成。资管新规和即将发布的理财业务监管办法,有利于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有利于投资资金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解决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问题,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开正门、堵旁门”,加速走向规范化、透明化和法治化。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一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金融会计困境化解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引向深入,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已处于举 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金融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在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了国 民经济适度、健康发展;但近年来积聚起来的金融风险正逐步暴露出来,不仅制约着金 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经 济问题之一。

一、当前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 突出的金融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占全部贷款 的余额超过20%。分地区看,不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发达地 区,有的高达40%多。据调查,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质量仍在下降。 特别是有许多地区银行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是经过处理的,已将大量逾期贷款展期 为正常贷款,实际统计数字还要大。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国有商业银 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业、非银行金融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 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当前 主要集中在中小金融机构上,一些城乡信用社和部分市、县信托投资机构因管理不善, 不良贷款率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1996年底,江苏省有42家农村信用社存 贷款比例超过85%,不良贷款率高于65%,备付金率低于3%,要不是县联社统一 调度资金,这些信用社早已出现挤兑风波和支付危机。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方 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已经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由于银行 的资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资本的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继续下降。另一方面,自 1993年以来,财务制度将巨额的银行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来反映,造成部分银行 虚盈实亏。如建设银行反映,虽然从1993年以来帐面上年年有利润,但若扣除应收 未收利息划作收入的部分,实际年年都亏损。资本金比例过低和经营上的虚盈实亏,导 致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每况愈下。

4.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的种种风险。

股市风险尤为突出,估计目前股市资金约有40000多亿元,有2000多万股民参 与炒股。有相当一部分新股民渴望在短期内致富,投资风险意识不足,盲目投机行为严 重。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乘机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 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不少外资通过资金拆借纷纷进入股市,加剧了 股市波动。部分上市公司乘机配股送险,使个股价格不真实地拔高上扬,给股市波动埋 下了隐患。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家计委、人民银行计划内批准发行 的企业债券,已经或行将到期。由于企业效益不理想,不少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券.其 中许多债券是由金融机构担保或代理发行,到期不能兑付时,往往要金融机构垫付,企 业经营风险将转化为金融风险。此外,各种形式的乱集资、变相集资和企业内部集资仍 较普遍,大多数到期兑付困难,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据对江苏省调查,1994年以 来先后查处九起违法集资大案。涉及资金累计达50多亿元;1996年全省有600 0多个企业搞高利集资,金额达120多亿元,80%的企业集资到期没有能力兑付; 还有一些农村合作基金会和部分供销社,以招股方式变相高息吸收公众存款,部分基金 会因备付金太少已经引发挤兑风潮。

5.犯罪风险。金融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

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目前,经济越是发达地区金融犯罪案件越多。1996年

全国金融业发案率,最高是广东省,其次是江苏省。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利用银行承兑

汇票、大额存单、信用证、保险单等进行资金诈骗。银行反映,他们在贷款业务中普遍

遇到“十假”,即假信用等级、假营业执照、假贷款用途、假担保、假贴现、假图章、

假财务报表、假承兑、假票据、假合同等,企图诈骗银行资金。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

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

6.利率和汇率风险。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不仅比国外银行高,有时甚至比国内

同期贷款利率高,出现存贷利率倒挂现象。银行因存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减少利润风险

是经常存在的。当前比较突出的是一种不正常利率风险,即银行同业,以及其他吸收存

款的金融机构相互“挖墙脚”、竟相高息揽储。这种违规竞争,使利率风险大增。此外

,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马克与美元汇率近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

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

高汇率风险。八十年代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调幅度达80%多,企业实现利润赶不

上汇率下调幅度,偿还外汇贷款能力急剧下降,导致银行外汇信贷资产风险加大。

概括起来说,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集中性。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

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

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呆帐贷款就是明

显的表现。

二是隐蔽性。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若经营不善,就会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金融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特

别是具有庞大体系的四家国有银行,其基层银行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生存,各种风险

和损失都向上级行层层转嫁,最后都会聚集到总行,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暂时掩盖了金

融风险的爆发,但最终后果或者引发某家银行破产倒闭,或者由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

投放,进而引发高通货膨胀。

三是社会性。我国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人们的金融意识在增强,但风险意识还

很淡薄。社会各方面都想搞金融,都要高回报,但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后果。一

旦金融风险暴露,特别是到期无力兑付,就会引起群众不满,甚至闹事,从而影响社会

安定。

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对当前出现的各[!--empirenews.page--] 种金融风险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就会

引发深刻的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全局性、灾难性的,这时再采取补救措施

就来不及了,它会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求得暂时的平衡。可以说,无论改革开放取

得多大成果,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整个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就会毁于一旦。因此,任何

时候都要防患于未然,要坚决采取一系列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用若干年时间逐

步铲除各种金融风险的隐患,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

必严的金融规范化、法制化法制环境。依法实施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和市场退出管理

。设立金融机构必须有法定投资者数量和足额自有资本金,要有足够的合格的业务管理

人才,以及其他必备的条件。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并参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对金

融机构接管、合并、兼并、收购、破产等法律和法规,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

第二,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力量,对金融机构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监管。要把

中央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与各业务部门的管理职能结合起来,形成分工协作、功能

互补的中央银行大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企业法人监管和本外币业务的统一监管

。尽快健全非现场监控和预警系统,逐步实现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与中央银行

监测系统的联网,对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活动实施有效的监控。

第三,推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同时保留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

,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适当增加高流动性资产,大力

发展商业票据业务,通过贴现再贴现等来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促使资产负债期限结 构趋于对称。坚决抑制不良贷款的上升,一方面是堵,防止银行债权的不正常流失,另 一方面更要积极地疏导,研究使不良资产流动和化解的办法。彻底清理和回收各商业银 行对绕规模发放的贷款和私设帐外帐造成的不良贷款,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 例。增强商业银行自求资金平衡的能力,如适当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同时要保持 合理的存款利率,保证居民储蓄的稳定增长不滑坡。在逐步增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 管理的同时,保持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使信贷资金在金融宏观调控下活而有序地运转

第四,加大股票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与股市监管力度,严密监测股市走向,改善股

票二级市场的管理办法,积极防范股市风险,有关部门尤其是证券监管部门以及券商、 新闻媒介要加大股市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证券监管部门要严密 监测股市动态,及时引导股市合理走向。严把股票上市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对股 票发行计划管理建立更严格的监管和制约机制。要研究和制定防止外资进入股市的有效 办法。今后年度股票发行计划由国家计委与国务院证券委联合编制下达后,由国家计委

、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证监会共同核定具体发行企业和额度,证监会具体负责股

票发行上市的具体运作。要严密监视股市动态,加大对市场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对操纵

市场行为、透支行为、内幕交易行为要严厉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

第五,坚持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要完成国有商业银行与少数信托投资 公司、人民银行与有关证券公司的脱钩。严禁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对于银行用信贷资金 或拆借资金买卖股票及其他直接投资,通过占用银行联行资金买卖股票和用银行资金垫 交股票交割清算资金的,一经查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 刑事责任。严肃清理、纠正和查处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银行业务等违规行为,取缔非法设 立的金融机构。

第六,继续查处各类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加强现金和储账户的管理

。对各类金触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谋取个人和团体利益严重的,要严肃查处

负责人和经手人员,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地方政府不得干预银行业务。为 了减少现金投放,减少可能引发的违规犯法活动,必须建立大额现金提现备案、审批制

。严格储蓄帐户管理,尽快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要按照《贷款通则》要求,检查商业

金融会计困境化解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优势

(一)提高企业发展竞争力

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科学、有效结合,可以帮助企业根据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预先制定科学、恰当的发展方案。为企业健康、可持续运用发展提供充足支撑,促使企业发展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降低企业运营管理成本

在现代企业运行过程中,将会计工作划分了多个模块。过于复杂的会计工作部门组成,不仅导致会计管理成本急剧上升,而且制约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而通过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结合,可以简化企业会计工作框架及流程。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管理成本。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困境及对策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融合困境及对策

一方面,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严重。在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向外界呈递不真实信息。上述问题的出现,导致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性不足,以会计信息为依据的管理会计工具决策也缺乏一定实际应用价值。制约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交融结合。

另一方面,基于企业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决策作用,其具有突出的竞争性、排他性。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交融结合,必须将局部管理会计信息向公共开放。此时若不慎将企业战略决策方面管理信息公开,就会导致企业发展策略受到影响。考虑到上述情况,多数企业拒绝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进行交融结合。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可从IT视角入手。借助由数据仓库、数据分析、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组成的商业智能系统,集成不同来源信息组合。在将订单、交易账目、库存等数据转化为知识之后,利用商业智能业务经营决策辅助作用。配合联机分析处理工具,在用户层面,集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并设置安全识别屏障,保证内部会计信息的有效、安全融合。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制度融合困境及对策

一方面,在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仍然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现阶段在我国内部还没有完整、系统、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也没有整体性研究结论及制度准则,制约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程度、效果提升。另一方面,在经济不断发展进程中,各种各样的会计学术、实务团体机构在我国会计界不断涌现。但是上述结构缺乏一定研究指导能力,无法在规范管理会计人员工作、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针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制度方面的融合困境,企业可首先对内部会计体系进行适当完善。在法律及会计准则的约束下,提升管理型会计、财务型会计完整性,为两者交融结合奠定基础。随后企业可设置标准一体化会计计量方式。综合采用成本法、公允价值法、可变现净增值法,促使实际经济活动中成本核算标准得到充分满足,以形成更加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交融结合框架。最后,企业可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两者差异性进行分析。结合自身业务经营发展情况,制定与自身发展战略需求及经营模式相符的财务管理机构。保证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过程顺利进行。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人员融合困境及对策

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对企业管理者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及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企业管理者过分注重自身管理职能,没有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也没有在内部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阻碍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促使两者信息判断、决策、沟通、分析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交汇,对内部工作人员管理能力、财务分析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财务从业者需要根据自身专业素养分析企业外部经营环境。而现阶段企业内多数会计人员缺乏综合会计管理能力,制约了企业财务经营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针对人员导致的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困境,企业可首先组织内部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开展广泛宣传指导工作。从思想层面入手,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高度,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提供思想支撑。随后企业可在更新财务从业人员知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需要,聘用会计知识及技能熟练、经济市场敏感性强的高端技术性人才。同时企业可结合阶段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需要,制定更加详细的奖惩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并定期表彰表现突出的会计人员,督促内部人员不断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决策有用性成为企业会计核心功能。而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是企业会计核心功能实现的主要途径。因此,企业内相关人员应明确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在自身发展竞争力提升、运营管理成本下降方面的优势,针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信息层面、制度层面、人员层面的融合困境,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保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过程顺利进行。

摘要:我国会计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市场经济社会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环境,对会计工作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为提高会计专业优势,本文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为入手点,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可行性及优势。并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困境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胡峻铭.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可行性及优势[J].财会学习,2018,(10):111-111.

上一篇:电气设备接地测量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ERP环境下会计基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