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李松(1970- ),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年心理健康与发展。(河南许昌461000)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西方学者开始探讨个体的主观幸福感。Diener(1984年)提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它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一种主观感受,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从20个世纪中期起,西方研究者们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财富、人格、年龄、婚姻等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包括主观因素(如人格、归因方式、气质等)和客观因素(如健康状况、社会关系、生活事件等)。2008年下半年至今,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此特殊时期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找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为高校心理辅导和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从许昌学院选取250名在校本科毕业生作为被试,该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250问卷,回收250份问卷,筛选出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86.4%。

(二)研究工具

1.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由郑雪等人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及实际测量应用修订而来,已经被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四个维度。四个分量表都为单维量表,总体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包含5个条目,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分别包含6个和8个条目,共计24个项目。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为9点量表,选项从“1=非常不快乐”过渡到“9=非常快乐”,分数越高,幸福感越高;生活满意度量表为7点量表,选项从“1=强烈反对”过渡到“7=极力赞成”,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为9点量表,选项从“1=根本没有”过渡到“9=所有时间”,分数越高分别表示积极情感越高和消极情感越高。

2.自编人口学统计资料。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学习成绩、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及毕业生面临的阶段性问题——是否考研和就业压力。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采用均值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本科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在各变量间的均值比较结果

以人口统计学因素为变量,本科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在各变量间的均值比较结果显示:第一,男生和女生在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女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消极情感高于女生;第二,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总体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理科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文科生;第三,是否考研对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影响都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第四,学生城乡来源在总体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p<0.05),LSD多重比较发现,农村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高于郊区和城市学生;第五,学习状况在积极情感上存在差异(p<0.05),成绩好的具有更多的积极情感;第六,经济状况不同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济状况中等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好于经济贫困学生;第七,就业压力大小在四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就业压力大的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低于就业压力小的学生,在消极情感上大于就业压力小的学生。(表略)

(二)本科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各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75页表):性别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专业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是否考研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学习成绩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家庭经济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就业压力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都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从整体来看,就业压力对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最显著。

三、分析与讨论

(一)本科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本科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已有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基本保持一致。在已有的研究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男生。如:郑雪等研究表明,在主观幸福感(t=2.04,p<0.05)及其主要维度生活满意度(t=3.23,p<0.01)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究其原因:第一,由于男、女的性别角色特征不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男生更多的是选择自己承担。第二,男生所面临的压力比女生大。一方面,受传统思想影响,男生更多地承担着家庭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他们对未来有着较高的抱负。但是,严酷的现实使他们举步维艰,心中难免失落。女生则容易满足,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也相对较小,心态相对平和。第三,我校是一所师范性质的院校,在已有的研究中,其一种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当教师通常被看做是女性而不是男性理想的职业。在师范大学里,女生更能安心学习。因此,女生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是可以理解的。

(二)本科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

本研究发现,理科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文科生。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保持一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第一,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人格上存在着差异。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的外倾性更强一些。第二,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有关,就目前的社会需求而言,理科生的就业现状相对文科生而言好一些。第三,这与他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理科生更关注外部的客观世界,而文科生则更关注内部的主观世界,而过度的自我关注必然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三)是否考研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生是否考研在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本研究的最初假设不一致。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第一,考研学生精力主要集中在学习上,很少关注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第二,考研学生一般成绩较好,而学习成绩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第三,尽管考研学生面临的压力相对小一些,但是他们也面临考研成功与否的压力。第四,考研学生的样本不够大,不足以反映真实情况。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是当前较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对此,可采取以下对策:稳定工业行业就业局面,扩大就业保护范围;产业联动促就业;设立专项就业与创业扶持计划,推动灵活就业形式;强化职业教育力度,拓展大学生就业通道,开辟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自主创业经济周期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这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拟对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作一探讨。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

我国本轮经济周期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最长的扩张期纪录,1999年我国CDP增长7.6%,达到上轮周期的谷底,从2000年~2007年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2007年是本轮经济周期的峰年,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2008年下半年后中央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拳,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这说明未来主导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将是经济周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可能减缓经济下行的程度,而不可能根本扭转经济周期的发展方向。

(二)世界经济进入经济周期的收缩期

本轮世界经济周期与以往相比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程度达到了空前水平;二是上一轮经济周期的调整极不充分;三是本轮经济周期中各国货币政策比较一致。三个特点决定了在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收缩期中要完成上轮周期和本轮周期结构调整的双重任务,加上经济全球化导致周期性调整的同步震荡以及长期低利率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形成的房地产泡沫和证券市场泡沫的破灭,导致本轮经济周期收缩的幅度会比较深,持续的时间也会比较长。

国际贸易收缩将严重影响我国就业。在我国本轮经济扩张和就业增长中,外向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的重灾区美国、欧盟,恰恰是我国外贸最大的出口国家,因此,受冲击最大的也必然是外向型经济。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这些国家将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收入水平下降、失业人口增多的情况,进口需求必将随之减少,虽然一些生活必需品的进口需求对收入的弹性较小,那些与进口国产品价差较大的产品甚至可能存在负弹性,但对我国产品的总需求必将由持续高增长转为低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外向型经济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出口下降对就业的影响很大。

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各新兴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却持续升值,而且仍存在长期升值预期,这将使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失去价格优势。这一因素将从两个方面影响我国就业:一是其他国家企业争抢我国市场份额,减少我国出口总额,使我们失去相应的就业;二是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甚至吸引已落户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出去,原有企业工人面临失业。

(三)国内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

第一,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趋势无法改变。2009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已经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几次经济周期调控的经验,经济调整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第二,本轮经济周期中制造业对就业的影响举足轻重。上一轮经济扩张中(1991年~1994年)投资增长最快的是房地产业,而本轮经济扩张中(2001年~2007年)投资增长最快的是制造业。制造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要远远大于房地产业,因为制造业投资完成后必须有相应数量的不同劳动者来使用固定资产从事生产活动,才能发挥制造业投资的最终目的。而房地产业投资一旦完成,无论产品售出与否,都与就业关系不大。因此,在本轮经济扩张期中制造业高速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使第二产业新增就业从2005年起连续超过第三产业,为全国的就业增长立下了头功。

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冲击太大。由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政策约束等方面有较大区别,由于经济—就业的“脉冲效应”影响,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的差异性预期会体现在不同的企业规模上,制造业需求的萎缩,将促使大部分企业的用工需求减少。中小企业预期会因为市场需求锐减,生产难以为继,不得不为维持生存而减少劳动成本,释放出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制造业的一个最大的软肋就是最终产品以外向型为主,对国外的营销渠道和国外市场过于依赖。当美国金融危机大爆发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市场需求收缩将使我国大批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困难,刚刚连续创造最高新增就业的第二产业将会成为创造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这将是就业领域2009年及今后若干年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形势。我国已经多年连续回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有所回升,并不反映在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中的大批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收入和消费都将大幅度下降,对社会稳定和总需求形成冲击。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而大学生正是新增劳动力的主体部分。

(四)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大学扩招、规模急剧膨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当期的就业压力,但实际就业压力仍在累积。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短期供给大于需求,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下滑,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区域选择偏好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在大中城市的集中度过高,区域配置不平衡。而很多企业对人才需求太看重短期利益,不愿承担上岗培养成本,导致高校毕业生择业与社会用人需求存在错位,并演化为最受关注的社会就业问题之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机制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再加上某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够和招聘会减少,使得学生从社会得到的帮助或信息都不足。另外,由于金融风暴,许多企业提高了对应聘者的要求,而且还存在一定的招聘歧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就变得更高了。同时,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相当数量的农民工从企业挤出,再就业困难,大量处于歇业、失业状态,大规模农民工返乡,加剧其原籍地区就业形势紧张,就业压力增大,形成对其原籍地区就业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排挤,产生二次就业挤压。当前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历年累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与今年新增高校毕业生人数汇集,增加了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规模,形成更重的求职压力。

(五)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高技能人才仍将是最抢手的人才。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总量上已经供不应

求,大量高技能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但在部分地区(中西部)、部分岗位(非技术或低技术岗位)的就业竞争仍很激烈。本轮经济调整将为产业升级提供一次机会,也为高技能人才流动创造一次机会,但并不能解决高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的矛盾,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这种矛盾将日益突出。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对职业定位不准。部分大学毕业生只是对自己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并没有掌握真正职业所需要的技能。不少大学毕业生对当前就业政策、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主动认识的意识,或者不懂如何扩展求职渠道,也不掌握求职技巧,不知如何推销自己。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对策

国家针对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例如,《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提出的主要措施为:“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五缓”是指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四减”是指阶段性降低养老保险外的四项社会保险费率。“三补”是指使用失业保险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两协商”是指困难企业不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对确实无力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双方依法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这些保障性政策通过政府保障性的支付使失业者免受因失业而遭受的生活困境,增强了劳动者个体的安全感,其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就来安全、收入安全、稳定劳动力市场,改善民生。但是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政策及措施促进就业。把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安全与开拓性的就业政策与措施,才能将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减到最小。

(一)稳定工业行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保护的覆盖范围

近年来工业行业吸纳就业人数的比重在逐年下滑,但是在产业升级进展缓慢、第三产业的潜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时,稳定企业生产和销售,倚重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吸纳劳动力,保证现有工业行业不出现大面积裁员,稳定当前就业局面可以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让路”。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全日制就业、非正规就业、自营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的出现,分流了部分的失业人员。此外,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等也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对此,政府应尽可能将其纳入到就业保护的范围内。

(二)引导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利用产业关联拉动就业

国外经济危机时期的历史表明,经济收缩期有利于产业调整和重新布局。对此,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强化加工制造,着力改变低端生产环节吸纳就业差的状况,在经济下行时避免过分强调就业而忽略产业升级、结构转换与调整。应变危机为机遇,着力调整产业在国际国内分工中所处的劣势地位,努力完成长期产业升级目标。

(三)加强高等教育与市场的连接。强化职业教育力度,提高教育质量与学生就业技能,不断进行教育改革

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高层次教育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加注重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应用能力。而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难以就业,如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等。同时,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新的学科及专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因而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在数量、学科层次和专业结构上的需求,从而出现部分冷门或过时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无业可就或有业不能就的现象,导致结构性失业。   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以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学校的配套发展,强化学生的特殊职业技能,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行“宽专业,厚基础”的高等教育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其应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四)建立毕业生失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制度

对因未找到工作而没有收入来源、生活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和物质支持,保证失业毕业生基本的生活费用。并进一步完善毕业生的失业保险制度,以保障失业毕业生的基本生活水平,为毕业生寻找工作提供条件。

(五)更新毕业生本人及用人单位的思想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使其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可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增加学习年限等,推迟大学生就业年龄,以缓解就业压力。可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应逐步消除用人单位在用人上存在的性别、学历等偏见,建立公开平等的用人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诸多新兴行业都需要人去开发。因此,大学生可树立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自主创业,从而拓宽就业途径。政府和社会应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种有利的政策性扶持和帮助,鼓励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创办更多的经济实体。可设立“创业支持”专项项目,开辟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实施政府资金、技术和税收上的支持,开拓大学生就业通道,实现以创业促就业、促增长的经济良性运转。

(六)消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应加快有关劳动人事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进人指标和户口指标的限制,减轻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及其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促进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应进一步完善工资制度,增强用人单位在劳动报酬分配方面的自主权,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2、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教学模式研究

3、基层电大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4、学习俄罗斯,在商言商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6、“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联动融合发展实践

7、泰国开放大学的质量保障及对我国的启示

8、立足本土,顺势而为:来自香港公开大学的实践与思考

9、开放大学建设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10、中国—东盟博览会背景下区域开放大学的建设

11、英国开放大学课程设置及对我国开放大学的启示

12、态势分析法视野下的开大课程建设研究(下)

1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14、开放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15、网络公开课:打破封闭的围墙教育

16、基层开大社区教育项目的开发研究

17、“校政行企”协同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能力

18、中国三所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对比研究

19、开放大学建设中基层电大的使命与责任

20、产教深度融合,打造职业教育优质品牌

21、《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思考与实践

22、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23、国家开放大学奖学金资金管理机制初探

24、开放大学视觉下电大文化建设转型路径探索

25、世界开放大学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26、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助力农户增产增收路径探究

27、面向区域教育的大数据公共服务模型探究

28、国家开放大学背景下的课程设置及资源建设

29、开放大学“产教融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性研究

30、开放教育条件下蒙汉双语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31、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与融合的途径研究

32、教育现代化与远程教育的改革贡献及作为

33、学习贯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专题培训班在京举行

34、交互式管理模式在远程开放教育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5、远程开放教育的教材改革与开发实践

36、开放大学对接社区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7、互联网时代老年群体终身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38、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39、论中心城市电大转型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

40、中外远程教育学费比较研究

41、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的春天

42、例析网络导学对金融法规教学的影响

43、开放大学建设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44、浅谈开放大学学生服务及管理模式

45、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大格局,新航程

46、基于定制终端的开放教育数字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47、Online,让我们淘课去

48、“文化树”理论下的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49、基于教学视域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研究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如何有效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从教育统筹的高度,以高校就业教育资源整合及就业指导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为基础,以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为核心,多方面探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以及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教育统筹 就业教育信息化 就业竞争力 职业发展力

[作者简介]支卫兵(1967- ),男,江西进贤人,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及就业指导工作。(江西南昌330095)谢超(1970- ),男,重庆人,清华大学·时代英杰职前教育研究院,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北京100083)

近两年,大学生就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得越来越难,大学生就业难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门到高校,从老师到学生,从家长到社会,都关注这个群体,都希望通过各自的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排忧解难。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就业教育的研究者,我们应该从更深的层面去研究和破解这个难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招生的计划性与就业市场多变性的矛盾;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与传统思想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矛盾;个人主观努力不够与就业岗位要求逐渐提高的矛盾;职业化意识不够与就业竞争环境日益成熟的矛盾,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大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就业技巧的掌握、就业环境的认知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也是获取理想工作岗位的重要方面。只有提高了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才能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一、教育统筹对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意义

1.教育统筹的含义。教育统筹是从教育要素的角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统筹兼顾,协调教育部门内部要素关系,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管理制度,并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于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人才的综合素质。所谓“统”是对内部要素的优化组合,所谓“筹”则是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

2.教育统筹对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意义。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是为培养新时期合格大学生而推出的教育改革,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的教育创新。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就业市场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教育统筹的思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力培养教育师资,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打造就业指导教育的信息化平台,提高就业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认可度,服务于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教育统筹思想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应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进一步丰富。通过教育统筹,可以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视野,紧紧把握时代需要的脉搏,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校品牌竞争力,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教育统筹,让各种社会力量有效服务于高校就业,提高高校在用人单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实现供求双方信息的最大限度对称,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效率,节约社会资源,营造高校和社会的“双赢”局面。

二、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因素,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努力,并从教育统筹的角度,做好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从高校角度来讲,要做好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就必须认真分析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先就业,再择业”的提法是就业教育的短视行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就业资源浪费和就业岗位的流动性加大。第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引导缺乏科学性与时效性。第三,高校就业指导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欠缺,就业指导师资严重不足。第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被提到战略的高度,毕业生职业发展力的高低作为高校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念造成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降低。第五,大学生对就业环境的认识与把握需要认真地研究、科学地了解与分析,而这方面很难引起老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或者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第六,在以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为主旋律的职业素质教育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监督和考核机制,就业指导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第七,没有充分应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为建立系统的就业指导管理与学习系统提供专业化的平台,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和利用。

三、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教育统筹思路与措施

基于对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全方位思考,结合多年来就业工作开展和研究,我们认为,高校就业工作要上一个新台阶,应该从教育统筹的角度,以就业指导信息化为基础,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为就业指导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布局谋篇。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做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职前培训工作,让大学生通过科学的规划、认真的学习、严格的训练与考核,充分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从而让大学生就业不再难。总体来讲,就业指导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全面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信息化平台;第二,建立大学生全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和考核体系;第三,建立动态就业环境认知交互平台;第四,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学习平台;第五,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就业服务体系的新模式。

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在就业指导教育及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努力做到统筹兼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将学校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

1.以学校就业网为依托,建立就业指导在线学习平台。学校就业网不仅仅包括就业新闻、就业动态、就业岗位提供、就业管理等,还包括就业指导教育等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平台。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学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学校与社会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发了“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通过这个在线的生涯规划与职业素质培训学习管理系统,从个人认知、职业认知、大学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提升等角度进行人生的定位和学习,明确个人追求、明确学习目的、明确专业努力方向、明确职业素养培养方案,通过科学的规划、学习、管理,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就业技巧、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从而提高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

2.用“1+1”的教学模式,全程进行大学生职前教育。两个“1”分别代表教师面授和网络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但因为就业指导的特殊性,仅仅靠老师的课堂授课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我们通过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整合校内外就业指导方面的名师、名企等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视频课程、专家答疑、职场及时信息动态发布等方式,让学生接近职场实际,深入学习职场课程、了解职场动态、把握职场信息,并把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列入教学计划,从学生进入大学就开始就职业素质专项培养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学习,整个学习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学生在参加面授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能上网,就能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和评价。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的后台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情况,提高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指导效果。这样既缓解了学校就业指导师资和教学时间的不足,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丰富了就业指导课的内容。

3.通过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规划与创业竞赛活动。在大学生涯规划阶段和职业生涯规划阶段,积极开展和动员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大学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大赛”“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准备和现场竞赛,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要结合专业特点,成立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充分认识专业特点,明确专业努力方向,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专业技能,在校园、到社区为学生和居民提供服务,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专业技能。

4.建立就业信息库,打造立体就业信息发布服务平台。通过在线发布职场信息,让大学生时时掌握就业动态和岗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传送到毕业生手中,并制定信息反馈机制,做到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5.建立远程面试系统,节约就业成本。传统的面试,费时费力,用人单位花时间和精力,有时还千里迢迢;毕业生也为此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双方可能还不能在双向选择上达成一致意见。毕业生的信息准确、及时地让用人单位知晓是做好推介工作的前提。通过网络平台将学院毕业生生源情况、专业介绍和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在网上公布,及时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构架起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平台,极大地增强了对毕业生个体指导和咨询的服务功能,大大地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远程面试系统的建立,从学校的角度,增加了投入,但节约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也减轻了学生的就业成本。

6.建立毕业生信息查询与跟踪系统。毕业生通过该查询系统,能动态掌握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关注情况,争取机会和改进求职方式,从而实现快速、有效地就业。学校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就业方向、就业待遇、就业心态等进行综合研究,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非常重要,它是学校针对性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就业行业、就业待遇、就业成功率和稳定率都是今后开展好就业工作的基础,也是有效利用校友资源,发挥就业精英、明星校友榜样力量的前提条件,只有跟踪服务做得好,才会得到更多校友的认可,毕业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才强,今后学校的就业路才更宽。

7.建立就业指导工作交互平台。应用现有网络技术,不仅在网络学堂平台有交互学习平台,还通过组建QQ群、MSN沟通群、就业论坛等方式,选用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和热心公共服务的学生干部,就共同关心的就业心态、就业环境、就业单位等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传、帮、带”等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认识、就业技巧和就业竞争力。通过以上具体措施,学校在就业指导教学、管理、效率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逐步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招生就业好势头。

总之,用教育统筹的思路,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载体的就业工作指导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教学创新、工作创新,能给高校的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带来切实的利益,为高校就业指导和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可持续的战略平台。

[参考文献]

[1]安静,单丽,王庆波.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2]王洋,朱方.对高校就业信息网建设问题的分析及建议——以北京城市学院就业网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4).

[3]刘艳,宓波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6).

[4]李晓波,霍平丽.以统筹方法推动高校科学发展[J].首都教育学报,2008(11).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86) 159-9845-3721okqbqb@126.com

教育背景2010.9-现在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学

专业课GPA3.5 / 4.02014年7月毕业

CFA Level I 候选人

证券从业资格(基础与交易)

学术研究2013.3-2013.4“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研究组组长

 获得辽宁省三等奖

 负责组建团队、选题、分工及最后的论文撰写

 调查848家企业、运用相关性分析、完成8000字论文

2012.7-2012.11阿里巴巴股权回购课题研究研究组组长

 收集信息、对阿里巴巴集团的财务报表和经营战略进行分析

 总结阿里巴巴成功要素,完成48页PPT报告

2010.12-2011.5在校级刊物《经济时代》上发表两篇文章

工作与活动经历2013.7-2013.8招商银行大连分行信贷中心客户经理助理

 负责与客户洽谈贷款合同,协助客户签订合同,审核客户申报材料

 协助客户经理审核材料,并将贷款材料上报到分行

2013.3-2013.5人大经济论坛试思模拟基金行业研究员

 运用杜邦分析法对百视通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制作Excel估值模型进行估值  完成一篇长篇报告与数篇市场短评,以领先的绩效在4月得到升职

2012.10-2012.12中国期货业协会后备人才培训班学员

 以笔试成绩第一名入选

2012.7-2012.8沈阳江海汇鑫期货市场部客户经理

 负责研究上海铜期货行情,进行客户开发与维护,筹划晨会

2010.9-2012.6东北财经大学证券协会副会长

 组织“光大杯”模拟炒股大赛,组织大连邦顿模拟外汇交易大赛

2010.9-2012.6东北财经大学电子竞技社组织部部长

 多次组织大连市高校电子竞技大赛并担任裁判工作

获奖情况2012.10东北财经大学三好学生

2010.10“东财杯”足球赛亚军

其他技能英语:CET-

6、听说读写流利

计算机: 熟练使用Microsoft Office、精通Excel、基本的金融建模技巧

熟练使用Wind等数据库提取分析数据

个人信息对资本市场兴趣浓厚,对卓越不懈追求。

金融大学论文范文第6篇

该学院学术成果丰硕,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数十项,数次荣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奖;该院还与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多方位的教学合作,并于2 0 0 1年设立“黄达——蒙代尔讲座”,这是目前财政金融理论前沿动态的最高层次学术讲座。学院设置了“华泰保险助学金”、“中国建设银行奖学金”等专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财政学专业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专业是建国后我国最早设立的财政学学科点,在财税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并被教育部评为财政学专业的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点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方针,力求培养既懂财政税收基本理论又通财税实务的应用型人才。几十年来,该学科点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核心课程: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公司财务、税收制度与管理、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国债市场与管理、资产评估、公共部门财务与管理、企业税务筹划、国际税收、税务代理、所得税会计、计算机税收征管实务等。

就业去向: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及政府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各大银行及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以及报社的财经报道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

税务专业

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近年来社会需求增长较快的一个新设专业,它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税务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学生理解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以及分析企业税务发展战略的能力。

核心课程:税收经济学、商品税制、所得税制、财产与其它税制、税务管理、税务会计、国际税收、税务稽查、税务代理、税务筹划、转让定价税务管理、税收电算化、外国税制等。

就业去向:各大公司的税务部、各大银行及企事业单位的财会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及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政府财税部门等。

金融学专业

该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已开办的“中美金融实验班”和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的经济金融硕士,不仅实现了人才教育的国际化,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该专业培养高层次的金融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能力、娴熟的英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核心课程:金融学、公司财务、财政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保险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固定收益证券、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等。

金融工程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是教育部最早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五所大学之一,该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以现代金融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综合运用以数理分析为中心的现代金融理论、工具、技术与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一门新兴金融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技术性。主要培养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人才、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金融技术与开发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金融学、财政学、金融工程、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金融数学、公司财务、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证券投资学、计量经济学、随机分析与随机控制、信息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等。

信用管理专业

该专业是教育部2002年批准并开始招生的新专业。该专业以信用信息为研究对象,以信用风险管理为核心,以提供信用产品与服务为宗旨,是集管理、金融、财务分析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

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掌握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基本分析方法,并在信用分析与管理方面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高级信用管理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公司财务、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学、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审计学、信用经济学、企业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银行信用管理、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与度量、征信与市场调查、资信评估学等。

以上三个专业的就业去向:国内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财务租赁公司)、外资金融机构、政府金融和经济管理部门、各大新闻媒体以及各大企业的财务和融资部门。

保险专业

该专业培养能从事保险及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学生应全面掌握保险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富有敬业精神及保险职业责任感,毕业后能胜任保险业经营及管理工作,以及相关行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核心课程:货币银行学、公司财务、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保险法、保险经营与管理、保险精算、保险会计与财务等。

就业去向: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监管机构、银行与证券部门或其他大中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有关咨询服务部门等。

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第二特色专业“金融学双语实验班”

该实验班于2006年首次招生。每年在财政金融学院各专业的新生理科生源中挑选25名学生,实施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实验班主干专业课程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教师队伍讲授,采取双语授课方式。该实验班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成为了解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的高级人才。

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数理统计、数据结构、计量经济学、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数学规划、金融衍生工具、金融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金融计量学、固定收益证券、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等。学生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以后,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第二学士学位。优秀学生将直接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继续深造。

就业去向:毕业生掌握系统的现代金融知识和数理能力,适合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银行金融实务部门从事高端专业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就业问题。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通过了人大的自主招生,想要报考金融学专业。 1.请问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就业情况如何? 2.和同类学校的金融学专业,如北大、中财、上财比较,哪个好 3.听说人大金融学侧重理论,实践能力不足,是真的吗?日后我希望去外资银行或公司工作,会不会很对路

4、国际上的认可人大金融吗

5、以后应聘时人大金融毕业的学生会不会很被招聘单位欢迎 问题好多!但我确实非常喜欢人大,才会想去深入了解他,谢谢大家的帮助。

上一篇:大学教师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