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范文

2023-10-16

金融信息化范文第1篇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促使金融业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不断进行金融创新,而网络金融就是这种创新带来的一种最新成果。 目前,在众多的有关金融信息化与网络金融的研究中对两者最基本的内涵、区别和联系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旨在这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 网络金融金融创新

金融信息化范文第2篇

摘要: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质量。国家提出了以“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为工作原则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格局,这是一种以互联网、物联网、MOOCs、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与教育教学应用深度融合的“服务驱动型”服务观。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做单一的产品提供商,开始向综合服务、运营服务转型,以满足消费主体的个性化、多样化和深层次的需求,技术和服务相结合的业务类型成为教育信息化企业发展趋势。目前教育信息化服务作为一个行业还未成型,教育信息化服务理念相对薄弱、行业规范比较缺失、优质服务人才短缺以及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等,都是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推动教育服务类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研制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标准,以及获取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服务企业更大力度的支持与引导,成为了解决当前企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现状调研;发展建议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研究:服务分类与质量规范”(DCA170307);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教育信息化管理者能力结构与发展模式研究”(2017YB124)。

作者简介:刘名卓,博士,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一、研究缘起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由应用整合阶段向着融合创新阶段过渡,无论从国家地区的宏观层面、学校组织中观层面,还是教师和学习者个体层面来看,教育信息化都是一个平衡多方关系、创新应用发展、追求卓越智慧的过程(祝智庭等,2012)。

服务在实践领域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各行各业都需要服务,主张“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2005年IBM率先提出服务科学的概念,将服务从实践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刘尚亮等,2010)。按照“GB/T 15624.1-2011服務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总则”的定义,服务是一种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满足服务接受者需求的“过程”。本研究认为教育信息化服务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服务,向用户提供以教育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策略方法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通常是企业服务与产品的结合,使得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等为代表的各类技术能够满足教育领域中服务接受者应用需求的“过程”。

近几年我国财政拨付的教育信息化经费大幅增长,其中一部分就是引进市场机制,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随着市场的不断推进,引入市场机制,企业、政府和学校等各方形成服务联盟是一种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或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加入到教育信息化服务领域中来,服务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向市场转化。以“用户驱动、政府主导、企业承包、服务至上”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外包与使用模式成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模式(杨文正等,2013)。企业作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承接主体,其服务水平将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质量。本研究试图对服务承接主体——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的服务现状进行调研,了解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的基本情况、服务形态、服务方式、服务团队建设、服务效果和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教育信息化服务内涵的演变路径

从文献上看,“教育信息化服务”这一术语在我国学界最早出现于1998年袁昱明发表的《狭义图书馆教育职能论》一文,但文中未对其内涵做深入探讨。后来黎加厚教授(2002)在阐述“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观时,着重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服务观。整体而言,2010年之前关于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研究比较少;2010年以后,源于技术和服务理念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以及近年来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所占份额逐年提高的影响(李奕&宫辉力,2013;吕纳,2013),相关主题研究大幅增长,最近几年更是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

对于教育信息化服务内涵的界定,学者们见仁见智。祝智庭认为,教育信息化应服务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以及改善教学管理(祝智庭,2008)。黎加厚(2002)提出,教育信息化服务是通过创设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包括硬件设施、数字资源、网络平台、教学工具等多方面的服务,使之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目标。林君芬(2009;2010)认为教育信息化服务是整合服务外包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教育服务模式,将服务外包理念引入到教育系统内,以突破教育服务在时间、空间上的界限。

从以上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目前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内涵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在大教育的视域下,将教育信息化本身看作是一种教育服务,主张资源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工具即服务的观点,是一种“功能驱动型”的服务观,如黎加厚教授的定义。在这种服务观的指导下,教育信息化初期主要以建机房、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为要,代表性工作是“十二五”期间提出的“三通两平台”(校校通、班班通和人人通)建设,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教育部,2016)。另一种是“服务驱动型”的服务观,如祝智庭和林君芬两位学者的定义。这种服务观较前一种服务观更加突显了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属性,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使命和任务,突破了前一种服务观静态的、以基础建设为主的局限性,将以互联网、物联网、MOOCs、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深化在教育教学的应用中,以满足教育领域中服务接受者的应用需求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2016年,国家提出以“服务全局(服务使命)、融合创新(服务任务)、深化应用(服务任务)、完善机制(质量保障)”为工作原则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格局(教育部,2016)。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几种研究方法,先通过文献分析,厘清相关概念,拟定调查问卷,然后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选择代表性企业的服务人员和服务案例进行深度访谈与分析。

2.调研与访谈对象

本研究首先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这些企业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类是以经营教育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企业;一类是以教育信息化咨询服务为主的企业;还有一类是前两类的混合型企业。

其次从这些企业中重点选取了3家企业作为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这些企业的14位一线服务人员和服务主管进行了实地访谈。为了描述方便,研究者将这三家企业分别以A、B、C进行编号,受访人员表示为A1、A2…,B1、B2…,C1、C2等。

3.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问卷制定采取了严谨流程。首先由研究者根据文献分析以及对部分教育信息化公司的网站进行调研,拟定了调查问卷草稿。然后,邀请学者型教育信息化专家、教育信息化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服务人员组成7人焦点小组,针对问卷借助微信群进行为时两周的多轮密集性讨论,形成调查问卷初稿。最后选取3位服务人员进行试测,以检验问卷用语是否符合一线服务人员的习惯,即对一线服务人员来说各选项的表達是否能够见名知义,问卷各选项是否系统、全面、科学等。最终根据试测情况和试测人员的反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

问卷采用在线方式,通过“问卷星”(www.sojump.com)发放。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效度,一方面研究者在制定问卷时,尽量保证选项合理,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以真实反映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企业情况;另一方面,研究者主要采用邀标形式,对相关企业进行有针对性地筛选,邀请不同类型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企业经理、主管等高层人员进行问卷的填写。一家公司只对一个公司高管进行问卷的发放,实现一对一的问卷发放和回收。

四、研究发现

本次调查共涉及38家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问卷填写人员包括总经理、总监、产品经理、技术主管、服务人员等。

1.基本情况

(1)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情况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包括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注册类型,其中5家上市公司,所占比例约为13%。企业成立年限3年以下占39.4%、3~5年占26.32%、5~10年占13.16%、10年以上占21.05%等。企业规模差异较大,从3人到3000人不等。由此可看出,被调研的企业无论从规模、成立年限、注册类型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具有一定代表性。

这些企业的服务对象主要以学校、市区县教育局、教师、学生和家长为主,学校层面所占比重最大(52.63%),其次是市区县教育局(42.11%)。只有四家企业对市区县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5种类型进行了全覆盖,其他企业要么主要针对学校或教师、要么主要针对学生。由此可见,企业的服务对象和业务领域都有多重性的特点,且服务定位各有不同。

企业经营内容主要涉及硬件设备、课程资源、数字工具、技术平台、综合服务等,其中技术平台提供方(28家,约占73.68%)和综合服务提供者(22家,约占57.89%)占比最高。从中可看出,当前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主要提供的依然是技术和产品,但也有将近58%的企业意识到了服务的重要性,转型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

(2)参与访谈的3家企业及服务人员情况

如表1所示,三家企业均是资深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公司,基础教育皆是其重要的业务领域,并且都有成熟的由政府购买的教育信息化服务项目,所以相应地拥有相对成熟的服务管理体系及服务团队。研究者共访谈了3家企业的14名一线服务人员,其中总经理1位,服务总监1位,服务小组组长多位。服务人员的专业背景多样,学历皆为本科以上,最长的服务年限为5年。对于企业A,每个小组组长除了负责本小组服务人员的管理工作外,还负责2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工作;而每位组员则负责4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工作。

2.服务形态

通过调研发现,服务的形态有很多种,具体可划分为产品服务(软硬件服务)、售后服务、运营服务、咨询服务和个性化项目定制服务五大类。

(1)产品服务

产品服务指为满足学校进行日常管理、教学、考试、作业等功能而设计开发的软硬件产品。经调研发现,教育类的信息技术产品有很多,一家企业通常有多种教育技术产品。为使大家对教育信息类的产品有系统全面的认识,研究者将这些产品按照功能将它们划分为教学类、学习类、资源类、考试类、作业类、评价类、硬件类和管理类8大类,并将无法进行归类的,统一归到“其他”类中;然后按照这9种类型进行了产品分析,占比情况详见图1。

由图1可看出,教育信息化企业产品类型多种多样,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资源类、教学类和学习类。教学类产品主要包括智慧校园类、智慧课堂类、智能语言类、教育云、沉浸教室、人人通平台、互动课堂等。资源类产品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网络课程等。学习类产品主要包括智慧岛教育服务平台、学生端-新芽课堂和教学管理系统、我爱朗读、求解答、联教学生、开心词场、教学云平台、慧云课堂、仿真试验、电子书包、创新教室、VR演讲与口才训练等。考试类产品主要包括在线考试系统、网上阅卷系统、教务考试管理平台、答题工具类(3家)等。作业类产品主要包括作业系统、错题系统、作业君、云作业、我爱学习、课堂作业管理系统、智能学练测等。平台类产品主要包括行规管理、综评、新高考、智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搜芽、慧测评等。校园管理类产品主要包括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智慧校园全系列产品,教务、财务、人事、后勤、校园安全、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智慧校园、云平台、新芽课堂和教学管理系统、校园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等。硬件类产品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摄录编设备、移动设备、3D打印机等。其他类产品主要包括平台服务、网站和技能训练类应用等。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访谈和对问卷中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近几年评价类、作业类和考试类的产品呈上升趋势,并且目前设计与开发人员更加关注这些系统的智能化、个性化和可用性,如将个性化学习诊断和学习支持服务内嵌在系统中,关注用户个体的使用体验与诉求。

(2)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通常是指在商品出售以后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是售后最重要的环节。售后服务的优劣能影响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们不再只关注产品本身,在同类产品的质量与性能都相似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选择拥有优质售后服务的企业。

教育信息化企业对售后服务非常重视。调研发现,100%的企业都会提供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为消费者安装、调试产品;根据消费者要求,进行有关使用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或培训;负责定期维护、定期保养;及时处理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产品问题等。

(3)运营服务

访谈和案例分析发现,教育信息化企业逐渐意识到教育客户不同于一般的客户,仅仅只是提供产品和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业务需求,将技术产品与客户的业务需求、体系变革等融合,否则难以满足消费主体的个性化、多样化和深层次的需求。这也是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做单一的产品提供商,开始向综合服务转型,向运营服务转型的原因。

(4)咨询服务

在被调研的38家企业当中,有15家企业(约占39.47%)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咨询服务业务,这15家企业的咨询服务内容如表2所示。从概念内涵上来说,咨询是一类重要的服务,凭借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个人或组织达成某种特定目标而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建议的活动。汪晓东(2006)认为,教育信息化咨询是指咨询顾问根据教育信息化的规律和实践经验,结合客户实际,为客户提供教育信息化的决策依据和解决方案,包括建设规划、现状分析、发展报告、项目评估、运作指导、队伍建设等。

从表2可见,教育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不同于教育信息化产品(软硬件产品)的制造商和提供者,是属于中介服务领域的一种服务机构。它是站在教育机构的角度,作为教育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顾问,与教育机构一起,从教育机构的战略和管理出发,对教育的关键流程进行分析,对信息系统应用现状进行诊断,提炼出教育机构的信息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指导教育机构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行动指南,然后再帮助教育机构进行信息化产品的选型、监理,以及多层次的信息化培训。

(5)个性化项目定制服务

个性化项目定制服务主要是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而特别定制的服务,如云服务、大数据处理、学习分析、服务系统集成等。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这类服务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太具个性化,这类服务对服务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服务难度比较大。

3.服务方式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界定,服务方式主要分为现场服务、远程服务、商业存在(即企业通过设立专门机构为受服务者提供服务)和上门服务四大类。调研发现,80%的企业(12家)采用现场服务方式,即受服务者来到企业所在地接受现场培训或咨询;53.33%的企业(8家)采用远程服务方式;20%(3家)的企业通过商业存在方式进行服务;13.33%(2家)的企业以自然人流动方式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務。大多数企业(67%,10家)采取多种服务方式并存的形式提供服务,既有线上线下方式,也有现场服务等。从服务方式的调研可以看出,提供上门服务的企业还很少,38家企业中仅有两家。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可能和运营成本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和运行模式有关。这些企业的运行模式集中在混合模式(66.67%)和B2B(Business to Business)模式(33.33%),而无纯粹的B2C模式(Business to Customer)。

4.服务能力及效果

(1)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程度

44.74%(17家)的企业认为客户对他们的服务“非常满意”,50%(19家)的企业认为客户对他们的服务“满意”,只有5.26%(2家)的企业认为客户对他们的服务表示“一般”。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对自己的服务质量充满自信。

(2)企业的客户数量增长情况

如表3所示,每个企业的客户数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无负增长情况出现,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发展态势。

(3)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

如图2所示,70%以上企业的响应速度都在24小时之内,约90%的企业响应速度在72小时之内,这一数字符合服务业响应速度的要求。

(4)企业的产品更新速度

如表4所示,70%以上的企业产品更新速度在半年及半年之内,但也有30%左右的企业产品更新速度在1年以上。

(5)交叉分析

为了全方位了解表4中所示数字内涵,笔者以产品更新速度与产品类型、公司主要业务、公司成立年限分别进行交叉分析,试图了解更新速度较慢(更新速度1年以上)的企业状况。

如表5所示,产品更新速度在一年以上的企业产品类型除“评价类”之外,各种类型皆涉及,如资源类(5家)、教学类(3家)、硬件类(3家)和考试类(3家),从中很难看出两者之间是否有直接关系;但可据此推断评价类产品时效性比较强,更新速度相对来说更频繁;而资源类、硬件类、教学类、考试类产品相对来说更新慢一些,这也符合这些产品的类型特质。

进一步对产品更新速度与公司成立年限进行交叉统计发现,成立年限越长的企业,其产品更新速度越慢,如成立年限10年以上的企业中,有一半企业产品更新速度都在一年以上,这一结果不排除这些企业的产品相对来说已比较成熟,所以不需要频繁更新产品的原因。

另外通过对产品更新速度与客户产品满意度之间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产品更新速度快慢与客户满意度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产品质量。

进一步对客户服务满意度与企业对客户的响应速度进行交叉分析发现,随着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延长,客户的满意度逐渐下降。响应速度在72小时以内的,客户满意度为“满意”;响应速度在一周之内时,客户的满意度有“满意”和“一般”两种;响应速度在半月之内的,服务满意度“一般”。可见,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和支持,能更好地提升服务满意度。

(6)产品应用效果

大部分企业认为它们的产品提升了网络学习空间(55.26%)和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52.63%);其次是推进了教育管理信息化(44.74%)和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42.11%);再次是完善了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36.84%)、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机制(36.84%)以及改善了教育信息化培训(36.84%)等。

5.困境与诉求

(1)行业发展环境

如表6所示,有近超过半数的企业代表对当前教育信息化行业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客户关系环境和政企关系环境持乐观态度。

(2)困难与挑战

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人才瓶颈,占到了57.89%,说明企业的高素质服务人员缺乏是最大的瓶颈;其次是国家政策变化(34.21%)和产业发展缓慢(28.95%)瓶颈。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融资困难、行业不成熟、技术创新和研发水平低等挑战。

在企业做客户服务面临的困难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客户理念未转变(55.26%),其次是缺乏参照标准(47.37%),再次是领导支持不够(28.95%)。

总的来说,对教育信息化企业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的调查,与文献研究结果一致,即集中于理念未转变(服务意识薄弱)、缺乏参照标准(市场定位与机制缺乏)、政府支持不够(缺乏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人才瓶颈(服务专业人才缺乏)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发现,有教育信息化服务业务的企业对于教育信息化服务参照标准的需求更迫切。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服务行业的发展应当从理念上引导,实践上指导,从政府到学校自上而下层层推进,建立相关的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进而推动教育信息化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近几年,技术和服务相结合的业务类型成为教育信息化企业发展趋势,一些老牌的教育信息化企业开始从纯粹的产品开发供应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从企业的视角来看,目前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用户需求场景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2)产品形态更丰富;(3)系统间的对接整合更庞杂;(4)用户层面更多维;(5)使用频率更常态;(6)数据积累更重视;(7)应用成效更客观;(8)技术发展更迅猛。另外,目前教育信息化企业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主要集中于教育信息化服务理念薄弱、行业规范缺乏、优质服务人才短缺以及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四个方面。特别是行业标准的缺失,一方面会使得从业人员缺乏统一的行动纲领,造成服务业态的混乱;另一方面,也难以对服务质量进行监控、评测;还有政府购买服务时也缺乏依据,这样势必影响教育信息化服务业的深层次发展。总体而言,教育信息化服务作为一个行业还未成型,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处于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阶段,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服务业的强劲发展势态已初现端倪。针对本研究发现,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育信息化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

如上所述,虽然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开始往纵深发展,由最初的基础环境建设、资源共建共享向信息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转型;由过去单纯的软硬件产品售后服务向产品服务业转型,但大多数从业人员依然受囿于惯用思维,“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即注重产品的功能使用以及产品本身的解决方案,以为教会客户如何使用产品的功能就万事大吉了;而不是站在用户的立场,教她(他)们如何将信息技术产品与自己的业务深度融合,如何用技术解决她(他)们的业务问题或者进行创新变革,所以导致很多客户感觉技术与业务是两张皮,甚至技术会给她(他)们带来鸡肋的感觉。这些问题皆说明教育信息化从业人员对客户的支持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

2.提升教育信息化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

当然,以上问题除了折射出教育信息化服务人员服务意识薄弱外,也反映出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中服务人员(包括售后服务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且学历相对技术开发人员要低,一般以本科或本科以下学历为主。但她(他)面对的问题复杂程度比较高,结构性比较弱,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所以出现了一种窘境,一方面学校、教师或行政管理部门等对教育信息化服务的需求比较个性化、甚至理想化;而另一方面,服务人员一般还不具备针对不同客户需求进行灵活变通的能力。所以,企业有必要对服务人员需具备的能力结构进行研究,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服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培训。

3.研制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标准

如前所述,当前教育信息化服务标准的缺失,会影响教育信息化服务业的深层次发展,造成服务业态的混乱。所以,政府、企业、学校等利益相关体有必要根据行业需要,借鉴已有的国内外服务标准,研制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行业标准。这一标准规范的出台,将不但使从业人员有据可依,更有利于制定出客观公正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规范。

4.争取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服务企业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调研发现,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在项目或市场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还希望获得税收、政府采购以及政府引导资金方面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积极倡导“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教育信息化服务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如金融业、旅游业等),其发展具有持久的变革性。作为服务管理者(或者说服购买方),應当深入了解这一变革,深度探寻教育服务需求,秉承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育质量的服务目标,为学校、老师提供优质的服务,而这离不开深度的走访、长期的观察、深入教学一线的指导与实践。因此,在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变革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相关教育机构、研究者、企业代表、一线教师与服务人员共同探索促进教育信息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破解诸如服务需求、服务供给、运行机制、服务评估等方面的难题,为教育信息化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6).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2-10]. 关于印发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2]刘尚亮,沈惠璋,李峰等(2010). 服务科学研究综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6):85-89.

[3]黎加厚(2002). 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 电化教育研究,(2):3-10.

[4]李奕,宫辉力(2013). 教育信息化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理念与途径——以北京市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8):9-11,61.

[5]李梅(2005). 对咨询的认识和理解[DB/OL].[2017-03-25]. 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asp?id=29500.

[7]林君芬(2009). 论教育信息化的服务观[J]. 中国电化教育,(9):36-41.

[8]林君芬(2010). 基于联盟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主体协同机制与策略[J]. 中国电化教育,(6):34-39.

[9]汪晓东(2006). 中国教育信息化呼唤咨询业的发展[J]. 中国电化教育,(6):9-13.

[10]袁昱明(1998). 狭义图书馆教育职能论[J]. 中国图书馆学报,(3):77-81,88.

[11]杨文正,熊才平,江星玲等(2013). 公共服务外包视角下教育信息资源供给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11):92-97.

[12]祝智庭,贺斌(2012).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12):5-9.

[13]祝智庭(2008).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新视野[J].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 4-9.

收稿日期 2018-03-30 责任编辑 邵娟

金融信息化范文第3篇

摘要:当前,通过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到金融经济管理中,对于金融经济管理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同时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也提高了金融产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综合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信息化技术下金融经济管理中的现状,以及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金融管理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金融经济;管理;实践应用

引言

所谓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金融经济管理中,就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更细致全面的資料,同时通过对于市场经济的变化情况,以及自身企业生产情况及时做出有效调整,从而可以提高企业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因而,信息化技术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和创新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金融经济管理中。随着信息化技术广泛地应用到金融经济管理中,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对于信息化技术如何能够更好地应用到企业经济发展之中,还需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一、信息化技术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低

虽然说当前各个企业都意识到了信息化技术在企业金融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也积极将信息化技术和人才引入其中,但是就当前信息化技术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状况来看,对于信息化的建设水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就是信息化建设人才水平比较低。虽然说我国目前高校之中对于金融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持续输出,但是在人才建设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缺口,而且在很多企业之中有很多金融经济管理人才存在身兼数职的情况,这就导致企业管理工作必然不能到位,往往会出现因为工作忙出现管理不当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企业企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其次,就是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目标不够明确,很多企业还处于在信息化技术管理的探索阶段,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金融经济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二)信息化平台比较落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互联网也是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互联网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大众对于生活质量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对于生活质量提高方面点需求,将信息化技术逐渐应用于金融经济管理中形成了企业独有的订购和支付的相关平台服务。虽然说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金融经济管理之中,确实给大众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也带动了企业相关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平台的管理还不是很完善,缺乏相对比较专业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信息化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虽然说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已经在企业的发展中得以应用,但是就信息化技术的管理理念方面,目前还是比较偏向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要知道,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消费情况已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有了非常大的转变。如果再用传统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必然很难在适应当前大众的消费心理,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一种阻碍。比如说,对于企业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比较单一性的企业推送信息的方式,必然不能满足大众对于多元化物质的需求或者是对于平台的管理中使用一些比较俗套的方式,对于大众来说也不会被吸引。另外,由于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于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有很多不够重视的的情况,导致企业下层的人员对于信息化技术在企业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必然也不够重视,在平台上进行应用到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利用简单的方式进行企业宣传和管理,这样的没有创新性的信息化技术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是不会带来促进作用,这也是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发展中应该注意到问题。

二、信息化技术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一)加强管理规划

在当前企业的金融经济管理中,有很多的企业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模式都是在其他公司的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而形成的。这样的方式确实可以最快地为企业形成完整的企业管理规划模式,但是这样套用其他企业的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和模式的方式往往会存在很大的隐患,就是在另外的企业中能够使用的经验不一定能够在自己的企业中应用,如果生搬硬套,可能最后适得其反。所以,为了更好地将企业的金融经济管理体系发展起来,就必须要自己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当然也可以借鉴一下其他企业的相关经验,然后同自己的企业经济管理相结合,从而规划处适合本企业信息化技术金融经济管理发展的模式。

(二)改进和完善信息化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快速应用和发展,为了更好地使得企业的金融经济管理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对信息化平台的改进和完善迫在眉睫。首先,应该提高信息化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企业可以定期对人才进行信息化技术的扩展和培训,使得管理人员能够逐渐具备高素质的管理能力。其次,在改进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要保证在金融经济管理中,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企业执行者,都应该对于公司管理模式和有着足够的重视和了解,这样才能经常对于企业信息化技术下的管理数据进行整合,从而提高信息化平台的服务质量。

(三)优化资源控制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的金融经济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使得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好地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要对于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优化,要对于管理人才进行合理的调配和布置,要确保每一个岗位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同时高层对于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加强信息化技术下的金融经济管理方面的联系,通过高层掌握全局,管理人员快速执行的方式提高企业整体发展质量。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决定了企业的金融经济管理中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而且事实证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之下,确实给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了很大提升。不过,信息化技术下的企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小问题,也需要企业相关人员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信航.金融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与创新[J].知识经济,2018(19):67-68+70.

[2]李之光.浅谈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创新[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1):30-32.

作者简介:杨婷婷,(1990-),女,安徽桐城人,汉族,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教师。

金融信息化范文第4篇

摘 要: 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教育是填补我国信息安全人才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院 校信息安全的人才培养与传统高校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模式应有所区别。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 业人才培养应着眼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技能为本位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结构科学 性,实现课程结构模式的宽基础、活模块。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安全专业 教学模式

信息安全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随着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增加 而发展起来的。在很多高职院校,该专业的教学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大多是照搬一些普通 高校教学模式,违背了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一总体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照 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 以及本校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信息安 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作为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 宗旨的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 新能力和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特征的 教学新体系。而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在这一基础上,应建立起更加细化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信息安全专业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技能为核心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侦查与 信息安全管理等相关技能和一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胜任行政机关和 各级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 面向行政机关、各类经济管理部门及工商企业、网络公司、金融、保险、海关等单位的网络 管理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和其它计算机信息安全部门,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维护、网络 和网站建设与维护、信息安全设备维护和数据库系统的维护等技术工作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

二、 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确定培养目标和任务后,首先应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即要遵循 高等教育共同的教育规律,又必须体现高职的特点,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

1.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要求。(1)根据高职教育以工作能力、技能为核心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与岗位群的 工作任务相匹配,以典型应用技术为主线(打破按学科边界设置课程的传统技术路径);整 个课程体系应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编排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 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课程理论与工作实 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 换。(2)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专业与职 业的关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关系、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要让学生获得更 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成 功不在于多少学生考上了大学,或成为研究生、博士,而在于培养了多少技术专家、企业家 。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必知、技能”为度,体 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专业课包括必修课 和选修课,必修课应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某一种职业技能。选修课 可以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视野,并了解高新技术。

专业课的设置必须与职业特性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 职业能力。

所以专业课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职业特点,突出职业技能,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反 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同时还要根据市场职业需求变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调整教 学方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本质上应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实施性,属于实用技术, 教学内容要注意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特征,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 不断更新和补充,保持其先进性。专业课要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 学模块,对内容相互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

3.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法。根据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和要求,采用模块化方法,可将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这里主要探讨后面两个模块。作为专业课的前 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是最难把握的,信息安全专业是在计算机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门学科,它的知识体系也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所谓的专业基础课实质上就是与计 算机和网络相关课程,但作为高职学生,到底要掌握多少专业基础课程才算适度呢?不能像 普通高校那样开设得太多太广,那样既不符合高职强调技能为主的目标,也不符合高职学生 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开设得太少,一则后继专业课无法开展,二则违背了高职信息安全专业 课程设置应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并不是只有实践技能,也还 要有 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因此还要为学生毕业以后的继续教育提供知识储备。尤其是我国经济 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为高职生的今后职业转 型提供一定的基础,虽然核心能力并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方向,但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可 持续发展方向,所以高职院校应开设适当的专业基础课,同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在专业方面 的进一步深造,必须注重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的的信息安全专业基础课首先要设置计算机专业中 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有: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导论、计算机专业英语。最重要是 计算机专业中与信息处理和安全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大多由所必须掌握的后继专业课决定 ,它们是: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Photoshop图形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機 网络与通信、数据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网站建设与维护;专业课程可设置为:信息安全 概论、信息监听与隐藏、黑客攻击与防范、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防治、加密与解密等。

以上模块又分别包括理论课和技能课子模块。重点是技能课子模块,它包括实验技能训 练子模块和综合技能训练子模块。实验技能训练子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中的实验及专业 课中的实验。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使学生能够得到上岗 前的训练,更好地胜任多种岗位的工作。

三、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

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根据信息安全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 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

2.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 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能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教师起 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安全专业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 验,因此,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并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校兼课、 讲座,教师与他们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验、实习和技能 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健全各类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此探索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 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 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 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自觉思考、 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

按照“问题式”教学法的思想,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 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任务式教 学法,将任务直接引入课堂或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实际中的问题,教师再给予解答。

2.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以“ 必需、够用”为度,淡化理论的推导过 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意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在努力提高课堂教 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次的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

(1)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 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 严格训练。为此,应对实践环节的过程进行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内容。可以专门设计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 。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的培养,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在平常实验过程中,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作为实习题 。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同时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要求学生每 次实验前熟知本次实验目的,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 绝学生在上机时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一周后给出一个示范程 序(示范程序基本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思想来设计),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 程序设计中的漏洞或不足之处、改进或完善示范程序,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 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做及时总结,指出 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法训练,对实习问题的深入分 析、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着眼 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 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 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 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 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 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 3~5人),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 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答辩,提交课程设 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才能算 完成了课程设计。

3.项目教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 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 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是指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通 过“项目工程”,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应用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 ,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根本是改变与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采 用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实践中应用旧知识、发现新知识、解决问题 、提高技能。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要求学校硬件设备要跟得上,使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 ;其次要寻找或教师自己补充编写教材,保证每门课有大量的实例、习题;项目教学法要求 课程单元与任务设计必须达到的前提指标是:(1)实践的同时,注重理论的渗透;(2)项目有 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因子;(3)项目完成过程突出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能力;(4)有明 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项目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4.构建“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网络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 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计算 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活泼的BBS、实时互动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 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 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5.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路子。 对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来说,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得如何,特别是综合能力的提 高是教学的关键。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案例,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 。例如,在网络专业学习中,在给学生讲授网络工程设计与维护时,拿出一个公司或部门的 组网案例,从需求分析到框架形成,技术解决,后臺管理及维护等一步一步讲授给学生。当 一个局域网搭建成功的时候,课程内容也就讲完了。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让学生及时了解计 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步推行订单式培养,由学校提供管理、场地和部分教师 ;企业提供需求、设备、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就业机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开发项目,承接单位、公司的软件开发、网站组建项目,使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了 很大的提高。这样,就更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更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 场。

总之,高职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改革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在定位、模式、 环境三个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也很有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 但我 们相信,只要真诚地面对市场和接受挑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认真抓好自身 建设,我们就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信息安全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方元,单 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计算机教育,2006(11)

2.李庆红.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构想与实践探讨.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 06-9-28

3.贾少华.试论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J].义乌工商学院学报,2005(1)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

(责编:纪毅)

金融信息化范文第5篇

一、组织管理

成立以XX为组长,XX、XX为成员的自查工作小组。

二、自查情况

自查工作小组首先就个人进行信息保护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在全司进行了宣导,让大家对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重要性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对我机构涉及到个人金融信息相关部门进行了检查,重点对涉及到财会部、信贷部两个部门进行了检查,进一步完善了内控制度建设,明确了各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在检查过程中,我小组对客户个人金融信息收集、使用和保管情况,涉及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投诉案件的处理情况等情况进行了摸排,未发现有违规操作现象,并且未发生过与个人金融信息泄露有关的金融案件。

通过此次自查工作的开展,我行充分认识到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切实做好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工作,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市场环境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一、 检查本行是否强化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制意识,是否依法收集、使用和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其中所指的金融信息是指个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账户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和其中衍生的一些信息等。

二、 检查本行在收集、使用、保存、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时,是否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是否有信息泄露和信息滥用的现象。

三、 检查我行是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查易发生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环节是否充分排查。

上一篇:旅游信息化下一篇:行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