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论文范文

2023-03-06

金融行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展专业毕业生 行业流失

一、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扩大。据相关机构统计,全国开设会展方向专业的高职院校达到160所之多,每年为行业输送大量人才,这其中高职院校占到了一半以上。然而,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一些学生在就业之初就选择与会展行业不太相关的其他行业,或者在行业停留一段时间便跳槽转行,毕业生行业停留率较低,导致会展专业人才的浪费。会展企业在招聘时不会做严格的专业限制,会展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显示,初次就业进入会展公司及相关部门的占总数的70%左右,毕业一年后通过电话、微信、问卷调查及参访单位,发现坚持在会展行业的毕业生仅剩45%。多数毕业生就业后认为“会展工作和想象中不一样,期望和实际有落差”。会展行业并不似想象般光鲜,导致一些毕业生短时间内离职,另谋职业。会展企业抱怨会展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眼高手低,遇到问题缺少积极面对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直接辞职走人。

二、流失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未能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往往以培养会展综合高端人才为主要目标,但会展行业的特性决定会展策划、设计和组织人才容量有限,企业真正大量需要的是展会营销、展台搭建、展品运输、接待、咨询等操作性强的支持型和辅助型人才,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以会展核心岗位为就业目标的引导和提高,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脱节是导致行业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

二,会展业是实践性较强的行业,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半路出家,没有从事会展操作的实践经验,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实训环节少,实训条件较差,缺少企业真实的实训情景和案例。虽有顶岗实习的环节,但学生大多从事验证、引导和接待等会展外围低层次、简单化工作,专业能力不能得到实质性提升,实践能力达不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實施。虽然国内的会展教育从一开始就强调实践和校企双方的互利合作,但在实际运行中,如何使校企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教学和科研领域,无论是制度还是实施规则都是缺乏的,总之,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没有真正落实。

(二)会展企业用人观念有偏差、机制不健全

企业要求学生一入职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初入职场的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关注,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全面培训,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管理系主任刘大可博士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业内很多人提出“量身定制”“拿来就用”等观点,是不懂教育的表现,是在对教育进行误导。真正有用的人才应该包含三层含义:要会动脑,要了解行业的运行规律,清楚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和逻辑关系;要会动手,清楚了解会展活动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如何操作;要会学习,事物总是在变化的,善于不断接受新事物。人才培养应该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企业也要主动承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会展企业应该把握毕业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给予足够的机会和关注,帮助其成长。

另外,毕业生的行业停留率也是跟行业发展所处阶段联系在一起的,以青岛市为例,市场上的会展公司大多是中小企业,其中有些以从事婚庆礼仪、广告策划等方面的业务为主,真正形成规模的大型会展公司为数不多。一些会展公司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有的一人身兼企业法人、创作总监、执行总监等数职,大小事情一把抓,对员工一般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根据单位的业务量、会展独有的季节性差异,任意聘用或解聘,员工的权益根本难以得到保障。一些员工只关心自身的短期利益,并不会尽心尽力,中途离职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会展行业是一个宽领域、跨学科的行业,其所需的就业能力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全面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些都对会展专业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这要求会展专业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取知识。但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具有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低的特点,导致会展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多数不理想,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一些学生外语不过关、与客户沟通能力弱、责任心不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明显不足。另外,学生择业受到功利化、理想化的观念影响,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选择跳槽逃避而不是想办法解决。

(四)行业发展所处阶段是高流失率的外在因素

目前,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城市会展业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会展业规模持续增长,会展经济产值不断扩大,但各地发展状况并不平衡,会展业的发展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除北上广深等城市外,大部分城市的会展业尚处于发展中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市会展业虽然取得一系列的成绩,但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缺乏、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够雄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的会展市场缺乏足够的优质项目,一些好的项目难以做大做强,会展专业学生就业市场质量有待提升。

三、提高学生行业停留率的对策

为了使会展专业毕业生在会展企业、会展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行业对口就业率和停留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职院校要努力强化人才培养的效果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打造多角度知识体系。

高职院校应更多地立足实际,及时转变思想,改变把培养会展核心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的千篇一律的想法,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实践操作层面的工作上。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除去专业核心课程外,加强会展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方面的课程,注重人文教育、就业指导,加强他们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弱、职业素养缺失等薄弱环节,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体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增强实效。

从青島市几家知名会展公司罗列的任职资格看,绝大多数职位要求有三类:学历、经验和能力。这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首先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机制,把企业实践过的会展活动案例引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了解现实会展活动的具体操作流程,有机会参与企业真实的市场项目运作,现场体验具体运作过程并进行分析,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其次,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不仅要懂理论,更要懂实践,通过教师企业挂职、参与企业项目等途径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再次,院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完整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打造先进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展台的设计、展位的搭建、模拟展会现场实况等。

(二)会展企业要用心培养留住人才

企业要用人,必须先留人。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流失是企业最痛心的事情,企业要更好地培养、引导和管理。要构建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做到岗位到人、责任到人,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用,为毕业生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注重从组织架构、激励机制等方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对于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的心理落差和不适应现象,要及时关注并给予指导,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团队建设项目,增强团队的向心力,打造学习型团队。

(三)学生要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拓宽知识面,会展业涵盖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广告设计等众多领域,根据目标就业岗位的不同,学生应着重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实践,这样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优势,突出自己的能力,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会展专业的高职毕业生要全面充分地认知自己,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对自己有准确合理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有益发展的理性因素作为就业出发点,切忌好高骛远,过于看重待遇、地域等因素。

(四)政府部门要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人才的行业停留率最终要看的是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行业发展态势好,发展空间大,人才进入和停留率就会更高一些。目前,会展中小企业是高职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政府一方面要出台政策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只有行业不断发展,企业不断壮大,才能从客观上促进人才市场需求,为会展毕业生提供更多和更好的就业平台。

四、结语

行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才的推动,只有让人才留在行业并做到人尽其才,行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避免会展人才流失问题并不是哪一个单位或个人的责任,要靠学校、企业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完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少芳.高校会展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职业时空,2015,11(11):95-98.

[2]温娟.天津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以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3]邱雪峰,余构雄.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166-168.

[4]施谊,佟喜彦.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应用技术学报,2011,11(3):276-280.

金融行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银行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我国能够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过来,其中离不开银行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出的金融举措。历史经验表明,银行在保障宏观经济的高速运转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种金融风险错综复杂等问题,本文总结了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其面临的风险、以及应对风险采取的相关措施,为决策者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宏观调控 银行 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

一、引言

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部分,银行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深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期让本国经济从危机的阴霾中能够顺利地走出,我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推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使得我国经济在2009年以后慢慢地恢复到危机前的发展速度,危机之后的金融环境更加复杂,使得我国银行体系必须采取措施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风险挑战;其次是内部环境错综复杂,针对我国现状,银行有关金融案件频频出现,说明现有的体制下不足以依靠自身来完善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另外,我国的大部分银行属于国有性质,国家作为其中的最大股东参与决策,这样就可能由于政策的失误导致亏损情况的发生。近几年,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国有企业资金闲置等问题的出现,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备受争议。

二、金融市场中银行业面临的风险

(一)经营风险

首先,从银行业的参与主体来讲,国家是其最大的股东,政府可以代表国家行使权力,这样,如果发生决策失误,就可能导致经营性风险的发生;其次,由于银行在我国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会发生由于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而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储户针对银行业制定的各种条款,多数只能抱着容忍的态度,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制约下,银行只有实现自主地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二)信用风险

针对上文所述,银行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处于垄断地位,虽然我国银行的数量众多,但主要资金分布在主要的几个银行,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等。在银行的信贷过程中,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就可能导致银行的资金周转困难,更严重的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因此,针对我国人数众多的现在,如何把握好信用尺度、衡量好贷款人的信用等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现阶段,很多国有银行将业务延伸到农村地区,该地方是一个相对风险高、收益低的区域,尤其是在信用贷款方面,由于缺少快速变现的财产抵押,导致银行在衡量信用方面处于承担风险的地位。

(三)市场风险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诸多银行在其中处于垄断地位,因此,市场风险相对来说较小。但是,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等方面,银行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期间,新的金融衍生品逐步产生,同样会对传统的银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此部分的市场风险不容忽视。

(四)内部体制风险

由于银行属于国有企业,鉴于其特有的垄断地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小、盈利高,因此其参与者享受着高出其他诸多行业的待遇。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体制现状,工作人员由于缺少必要的淘汰机制,容易发生工作懈怠、服务不周到、不思进取等问题。长此以往,会减少银行本身的竞争力,不利于其长远地发展。

三、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与世界的发展逐步联系得日益紧密。改革开放至今,国际资金对我国的投资不断加大,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工厂,同时,世界的资金进入中国,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世界资金的流入,需要通过银行这条渠道,与传统的对内模式相比,这样的情况是我国尚未面对的问题。相比于银行业,我国的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因为不再是传统的内部经济,还要应对国外金融的各种难题。金融市场的开放,进入很多国外的投资模式和投资机构,这些外资机构进入我国市场,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变得日益复杂,因此我国的银行业需要面对的风险越来越多。

(二)现有融资渠道的影响

首先,通过分析银行贷款对象的数据可以得出,我国银行资金贷给国有企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我国的私有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能够获得的企业贷款相对贫乏和困难。其次,通过研究我国企业现有的融资渠道,除了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股东相互出资、民间借贷、以及银行贷款等等方式,几乎没有其他的途径。近两年温州爆发的中小企业倒闭潮、以及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崩盘等事件屡见不鲜,终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融资渠道困难是企业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然而,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资金闲置,另一方面是很多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以及倒闭等现象,充分说明我国融资渠道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私有企业的发展。此外,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发展过程中又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面临着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民间资本的发展。总之,由于我国融资方式长期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市场亟需资金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其他融资渠道不通畅,此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银行自身的积累与壮大,分散了其内部资源,导致其不能发挥其优势。最后,如果大量资金流入经营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而不是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国内金融环境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本的流动速度变快,银行之间的相互拆借等情况变得更加紧密。在国内,随着市场化程度地逐步深化,众多中小银行也参与到金融市场当中,使银行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放大。“十二五”期间所提到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金融行业已经开始从封闭走向外界,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加剧。对于后来出现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例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出现,为金融行业提供了一些新的特色。如何调整自身的目标,使自己的竞争力处于行业的前列成了现在银行的重点。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区域性银行在市场中充分发挥其特有优势,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在整个银行业的竞争中的优势逐步显现。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市场上抢占先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银行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

(四)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由于我国的银行基本上是国家控股,或者是纯国有企业,政府在其中行使着决策权。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国有企业关乎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在资本的借贷对象上,国有企业比一般的私有企业要占据优势地位。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在此形势下,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一直没有变,企业的融资渠道缺乏导致企业的贷款来源必须经过银行,这样的层层审批制度不利于企业的资金高速运转,使企业在市场中不能灵活地应对危机。鉴于国有产权制度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同属国家所有,大量资金用以支持国有企业,而人们赖以生存的私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国有的效益由于比不上参与市场竞争的私有企业,因此,资金在国有企业的增值速度始终赶不上在民营企业中的增值速度,这也给我国银行的信贷资金造成了一系列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提到,我国2010年中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超出此前央行全年人民币7.5万亿元的新增贷款目标。然而随着银行的超额放贷,使得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这也成为了银行金融风险的现实隐患。

四、规避金融风险而采取的措施

(一)加大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银行的设置原则应该是为人民的经济生活服务,服务社会经济的同时做好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工作。由于我国社会制度的特点,使得现在的很多民营企业很难从国有银行中获得支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在的很多国有企业获得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却增值不明显。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潜力越来越大,已经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该部分的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形,容易导致居民生活问题的发生。因此,把加大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应该放在规避经济风险的重要位置。

(二)完善银行内部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银行属于国有企业或者国家属于最大的股东等情形,因此,在其垄断市场中,容易造成内部工作人员工作懈怠等现象的产生,不利于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完全市场竞争中发展,此类问题可以通过支持村镇银行管理人员和员工持股的方式,来调动他们做大做强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银行业务相对趋于饱和,如何提高服务效率、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将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将业务延伸至村镇的银行可以通过吸收部分熟悉当地情况的小股东,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由于资本逐利的特性,一旦企业在实业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压制,管理者会通过其他途径使资金增值,例如投资等等。现阶段由于企业的资金来源有限,主要的途径是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能够通过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是比较少的。总之,在体制的约束和融资渠道缺乏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手段使自己的资金链保持充足。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供应,企业在做大做强的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拓宽融资渠道,避免企业倒闭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发生,是政府未来可采取的一个措施。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同时,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起着重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一旦银行的信用发生危机,将会爆发诸如银行倒闭等金融危机。因此,建立完善存款保障制度是一个未来银行防范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综述了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主要金融风险,分析并列举了一些风险产生的原因,从中可知加强银行金融风险防范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趋势变幻莫测,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我国银行必须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以期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金融风险抑制在初发阶段。最后本文给出了部分防范金融风险的几点措施建议,期望该部分措施完善之后能够为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等方面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范肇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2]张传良.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及其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

[3]刘诗娇,谭文雯.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商贸,2009(11).

[4]石汉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成因、效应及治理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5]刘慧,吕德宏.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经济师,2010(09).

(编辑:唐荣波)

金融行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为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对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采用新技术、运用新的信用工具、推出新金融业务、实行新体制和新制度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金融创新交易成本理论(J.R.Hicks&J.Niehans,1976)、约束诱致假说(W.Silberman,1983)、自由—管制博弈论(E.Kane,1990)以及制度学派金融创新理论等流派,其分别从交易成本、金融创新的微观机制、政府管制与制度创新以及经济制度等角度探讨金融创新的动因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而,随着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昔日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挣扎于金融海啸的狂暴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遭遇百年的挫折,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和反思:金融创新究竟是发展的动力,还是危机的根源?

二、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金融创新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在借鉴国际金融创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处于改革与转轨中的中国银行业,其金融创新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十分低下的。

一是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品工具已发展到1200种,外国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银行业务,但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和创新产品都非常之少,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业务主体。

二是国际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已普遍达到50—70%,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根据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公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全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仅为19.0%、18.88%、22.28%和13.51%。

三是我国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非常有限。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5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信贷所占比例仅为11.5%,据欧洲调查机构SOFINCO于2009年5月2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截至2008年12月底,欧盟27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总额为11770亿欧元,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

三、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继续扩大

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9.4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93万亿元,增长25.1%;负债总额65.4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26万亿元,增长25.4%;所有者权益3.9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00亿元,增长31.33%。5家大型银行总资产达到36.5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6%,总负债达到34.4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2.4%。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

据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披露,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超过国际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达标银行204家,比上年增加43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而在2003年,达标银行只有8家,占比仅为0.6%。

(三)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农业银行等加速财务重组步伐,不良贷款比率继续下降。 截至2009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495.4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去年同期下降3.7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下降”,贷款质量进一步好转。

(四)银行抗风险和盈利水平迅速提高,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商业银行提高拨备,以丰补歉,截至2008年底,拨备覆盖率116.4%,比去年年初提高75.2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税后利润5,834亿元,资本利润率17.1%,资产利润率1.0%。银行业呈现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既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根本性矛盾集中爆发的表现,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机遇,虽然本次危机所造成的破坏百年一遇,但是可以断定,金融创新依旧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一国经济实力提升的要件必备条件。

(一)积极推动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金融监管制度是规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一方面使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国际风险陡增,另一方面也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内部环境造成重大冲击,这为我们加快金融监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第一次全面系统的论述了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和有关加强监管当局透明度、治理结构及问责制等原则性要求,间接地推出了以风险为本监管的新理念,随着《核心原则》的推广和实施,国际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新时期。

(二)加大服务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

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是提高现代银行竞争力的基本战略之一。国内银行必须牢牢树立服务创新的观念,靠服务创新出品牌,靠服务创新赢得市场,靠服务创新赢得效益。一是服务质量标准的创新,要尽快制定和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标准及服务水平;二是服务内容的创新。对客户的服务内容要从情感服务向功能服务转变,由功能服务再向智力服务转变,不断满足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

(三)积极探索中间业务创新

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更新经营理念,加强中间业务研究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银行业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分步发展中间业务。三是不断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技术保障。

(王海军,1982年生,内蒙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国际贸易)

金融行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前,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化已成为社会主流发展趋势,单纯使用会徽与吉祥物已经无法凸显体育赛事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核心图形作为视觉元素的形象载体,成为打造体育赛事品牌文化的重点内容。核心图形具有设计灵活、便于推广等优势特征,备受推崇。本文就将围绕体育赛事中核心图形设计的创意构思与表现形式展开详细探究。

关键词:体育赛事 品牌化 核心图形设计 创意构思 表现形式

在多媒体技术日益完善的时代背景下,促使大型体育赛事的视觉形象设计进入新纪元。二维平面设计为满足多媒体技术的基本需求,逐步趋向多元化与多维度化。同时,标新立异的图形化语言也为体育赛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这也对核心图形的创意构思与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一、核心图形的基本概念

核心图形与文字相比,图形突破了跨领域、跨种族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实现了无障碍传播,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核心图形是升华整体设计的重点内容。随着奥组委不断加大对视觉形象设计的重视,核心视觉元素与奥运基础元素相整合,且体现出高度协调性。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奥组委正式将辅助图形更名为核心图形。从辅助图形到核心图形的转变,提升了其在视觉设计系统中的地位。核心图形作为视觉形象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应注重创意构思与表现形式,深化整体视觉形象设计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二、核心图形的实际价值

1.信息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是一个综合性与复杂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是计算机图形学的延伸发展成果。信息可视化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及图像处理技术的相关内容,通过多元化转换形式,将数字信息转化成图形或图像,直观展现在人们眼前,利用图形或图像的实时传输,来做到信息的交互共享和集中处理。

信息可视化具有立体化、具象化的特征,信息传输和交互效率较高,且信息可视化借鉴了人脑对事物的辨识和处理能力,通过与计算机功能的融合应用,自动进行数据转化及图像处理。

同时在平面设计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融合作用下,对系统功能實施优化处理,加快信息识别、提取、整理及总结的速度,在实现信息可视化的基础上,提升总体实用性和艺术性,进而对海量非数值型、非线性关系、非规律性信息资源的视觉传达具有实际意义。例如,普通软件中存在的复杂数据文件及图像处理技术等内容为人们开展数据资料的搜索、查阅、整合、处理、分析及存储提供了有效帮助。不过科学可视化技术,则在次基础上实现了抽象数据的整合和完善,并将最终处理的信息数据以一种新型的展示方法展现在人们眼前,打破了传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制约和束缚,开阔了视野。该方式中涵盖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视觉传达技术及人际交互技术等多项专业学科知识,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

信息可视化技术凭借其诸多优势特征被广泛拓展应用到临床医药、机械制造、农业生产等领域。近年来,随着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成熟与完善,又被融合到金融行业与通信行业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信息可视化就是在信息设计过程中,将数字信息转化成图形、图像的一种方式,也是目前科技发展下人们较为关注的重点内容。

奥地利科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奥图纽拉特提出:准确记录简单明了的图形,要比记录复杂多变的数字要有更加显著的效果。国际地图学会也在1995年左右成立了可视化委员会组织,并建立了专项可视化研究项目,希望通过对计算机图形与地图学、空间数据分析融合关系的研究,来深度挖掘计算机图形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和功效。

在古代,由于受到思想观念与科技水平的限制,在制图上大多是以空间规划为主,且根据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等基本原则,来完成制图工作。这六个基本原则都是关于比例尺、水平距离与空间差异的总结。有时间线索的图形少之又少,而且,时间表现并不明显。以手艺流程图为例,其是按照既定程序设置的技术动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图形所代表的的意义明显要超过表的作用。古人在时间表现上,就是充分利用不同图形所代表的物体来实现时间的抽象表述的,最常见的表述方式有沙漏、日晷及钟表这三种。沙漏的构造较为简单,在时间表述上只是通过沙漏容量内部变化来判定大概时间;日晷和钟表的技术含量则相对较高,其能够合理展现空间变化,进而表述时间变化规律。不过由于图形在标示时间上所采用的方式及遵循的基本规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记录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需通过二维空间元素的应用,如长度、密度、时间维度等,来实现时间的准确记录。

2.信息形象化

形象化表达是一种直观化、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形象化表达依靠图形或图像进行开门见山式的信息传递,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受众的真实感。通过形象化的表达,可提升文本信息的读取效率和准确性,摆脱语言文字对齐的限制,促进交流沟通。运用形象化表达的作品,往往更能够被受众接受和认可。不过在形象化表达中,要求图像具备可视性和代表性特征,这样才能通过较为具象的表述方式,将抽象文字的直观意义表述出来,增强受众的真实感。对形象化表达来说,图形设计需要在明确凸显信息主体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结构等的合理调配,来加强整体视觉效果,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协调的有感染力的空间。

体育赛事图形设计的重要特征就是直观化、形象化与趣味化。所以在体育赛事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对比、衬托、夸张等表现形式,通过不同角度来提升设计水平,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官印象,营造耳目一新之感。以2010年南非世界杯图形设计为例,图形中为了将世界杯的起止时间、比赛时间、比赛流程等基本信息直观展现出来,在整体图形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圆形结构模式,并将中间部位设计成一个足球,以阐明其主旨意图,同时圆形也代表了和平圆满之意。

图形设计中的圆形结构也不仅仅局限于正圆形这一种形式,还包括了直接圆、间接圆和复合圆等多种表达方式,具有信息直观性与连续性等优势特征。该世界杯赛程图形被设计成多个可视化同心圆。而这种可视化同心圆往往省略了繁杂冗余的复述,且信息面始终,便于受众解读信息。且在整体设计中,利用色彩色调的变化,来加强参赛国家的信息划分,确保观众准确了解各国家的比赛情况。这种线条粗细变化与色彩的强弱变化,具有良好的易读性。

另外,在整个图形中央部位,使用色彩艳丽的粗线条穿插在两个相邻区域,用以表达相邻区域的竞争关系。由此,实现对图形信息的深入探索和剖析,加强信息传递效果和准确性。在设计构图中,贯彻简约化、秩序化的基本原则,增强各项视觉元素使用的合理性,以此来改进语言文字或图形信息的指向性效果,直观、形象的展现图形设计内容,激发文字符号的审美情趣,突显图形信息的认读优势。

3.信息动态化

众所周知,图形是以视觉传达的方式实行信息交互与知识传递。按照图形的形态差异,可划分为动态图形和静态图形两类。客观的说,静态图形对受众的吸引力要明显弱于动态图形。优质的动态图形能够像声情并茂的动态影像一样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同时,优质的动态图形还可以为指定的报告提供多维度指标的分析。为此,要想保证信息交互与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必须深度考虑受众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动态图形是图形分析的高等级形式。从静态图形向动态图形转化的过程,意味着分析效率的提升,以及表达效果的强化,增强用户的交互式体验效果。

比如,在2009年的欧洲杯设计中,采用了表盘的设计形式,并以世界地图为背景,促进信息的传递。不过为不影响主题发挥,设计师将其实施了虚化处理。同时在图形中融合了多维度信息内容,以凸显整体信息结构体系。在12点钟的方向详细记录了比赛的起止时间,以及较为重要的比赛项目时间;3点钟方向标注了比赛场地,便于观众及时准确了解比赛的筹备情况。6点钟方向是比赛的阶段,受众可以快速检索小组赛、半决赛与决赛的时间、场地等基本信息;9点钟方向上,展现了各参赛队伍,并融合了坐标设计方式,将该部分与其他方位有效连接,随着坐标的变化,其他方位所展现的信息也会随之变化。总而言之,这种图形设计形式既可以让受众快速检索比赛时间、队伍与场地等基本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又可以增强受众的视觉感官效果。由此可见,这种以数字和图像相互融合的图形设计形式,高度凸显出动态图形的优势特征,可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三、核心图形设计的基本原則

核心图形与会徽标志是体育赛事视觉识别系统的两个核心要素。在核心图形设计过程中,需协调核心图形与会徽标志的主次关系,进而突出整体设计的层次性,提升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核心图形是会徽设计的延展。通常情况下,核心图形主要依靠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和使用背景,从而强化视觉效果,加深文化内涵,烘托体育氛围。再者,核心图形对于增强会徽标志的视觉形象具有实际意义。核心图形可以有效弥补品牌形象设计的缺陷,加深整体视觉传达系统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

核心图形设计应当注重如下几点内容:轮廓形态要舒展流畅,主体内容要简洁明了,适用于各种尺寸和材质的延展设计与制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根据环境的差异,调整切割比例。对完整图形设计来说,需遵循协调统一、删繁就简的基本原则,精准拿捏内容丰富性与装饰冗余性的平衡,提升整体视觉形象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且促进核心图形与其它视觉元素的有机整合,延展应用入场券、宣传海报与车载广告等,形成良好的景观工具。

四、核心图形的创意构思重点内容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既是赛事文化形态与精神理念的延伸与发展,也是展现举办地经济、科技进步与人文风情的关键途径。大型体育赛事的核心图形是彰显办赛理念,传承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为此,在核心图形的创意构思过程中,设计人员需充分考虑区域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与人文理念,并且对经济元素、科技元素与人文元素实施虚拟化处理,打造具有现代化与人文化特征的视觉艺术形象。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图形—祥云为例,如图1。在创意构思过程中,设计师融合了象征吉祥安泰的如意和祥云,并配以缓带进行点缀装饰。祥云的外观轮廓线条流畅,色彩协调,整体造型饱满圆润,寓意深刻。在祥云图案设计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宁静祥和的氛围,又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青春活力以及蓬勃的生机,而这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主题不谋而合。

十一届全运会核心图形“锦绣中华”的创意构思来源于山东民间鲁锦的织绣手法。在核心图形设计中,融合了举办地的民族文化特色,极大增强了受众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另外,核心图形中还加入了灵活性、生动性的直线人形图案,与鲁锦的创意思路交相呼应。

再如,十三届全运会的核心图形“渤海浪花”,如图2。在设计过程中,融合了象征渤海与海河浪涛的图形,既凸显出天津地区的地理环境优势,又传递了全运会的运动精神。不仅如此,整体装饰设计还引用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波浪纹饰,象征着和谐、拼搏与进取的时代精神,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

总而言之,在核心图形的创意构思过程中,除了要传递大型体育赛事蕴含的竞技体育精神以外,还需融合地域文化,以提升城市的艺术品位与公众影响力。由此,促使会徽标志、吉祥物与语言文字等基本元素形成有机整合体,达到以物寄情,以情传神的目的。

五、核心图形的表现形式

核心图形是全运会视觉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在核心图形设计过程中,应高度概括审美思路,注重艺术性的抽象表达,加深整体视觉形象设计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

1.自由组合的切割方式

从某种角度来说,核心图形是多元化文化元素的连接纽带,艺术造型变化多端,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核心图形中,各类文化元素的自由组合形式,是极具个性化特征的表达手法之一,备受设计师的推崇和青睐。以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图形—祥云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并没有直接运用整体圆形图案,而是采取自由组合的切割方式配合北京奥运会的色彩系统,对祥云纹饰图案进行了规划与调整,形成风格统一,但形态各异的图形元素体系。这种视觉形象艺术体系往往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城市景观中,优化城市的艺术形象。尤为关键的是,经过切割处理的核心图形的运用更加灵活化,辅以水墨风格实行点缀装饰,增强了整体表现力与感染力。

尽管第十三届全运会的核心图形“渤海浪花”属于静态图形,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依靠流线的轮廓特征对截取核心图形的部分实行拓展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令受众记忆犹新。设计师采取一种特立独行的表现形式呈现核心图形,与会徽标志设计理念、吉祥物设计理念与文字标语设计理念相融合,形成完整的体育赛事视觉艺术形象设计系统。而这对于传递现代体育精神,保护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核心图形中色彩运用

对核心图形的设计来说,色彩搭配至关重要。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区分核心图形的形态变化规则与色彩变化规则,制定一整套合理的、可执行的,且可用于多种场景的应用标准规范。例如,十三届全运会的核心图形“渤海浪花”,色彩配合基础元素中色彩识别系统使用,具有高度统一性与规范性。整个核心图形的主色调是蓝色、绿色和品红色,采用渐变的形式予以呈现。

尽管核心图形的色彩变化多端,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图形样式变化和色彩强弱变化辨识核心图形的基础形态。再以索契冬奥会的核心图形“拼布被”为例。整个核心图形由多个纵向排列的规则菱形构成,同时采用拼贴和组构的方式,色彩眼花缭乱,寓意俄罗斯疆土辽阔,物产丰富。尽管民族文化和语言习惯不同,但该设计形式使所有色彩都覆盖在国家的周围,犹如盖在地图上的美丽被面。索契冬奥会的核心标志的最小单位是一个网格,在这些网格中融合造型各异的图案纹饰和五彩缤纷的色彩,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手工艺术、标志建筑与人文习俗,向全世界展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结语

随着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化风尚的持续深入,人们对核心图形设计的创意构思与表现形式的标准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核心图形设计中,融合经济元素、科技元素与人文元素,能够增强受众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激发受众情感共鸣,进而传递体育精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聂阳.大型体育赛事视觉形象设计研究[J]. 美术大观,2013(4) .

[2]丁耀.核心图形及其系统生成方式探析[J]. 鸡西大学学报,2011(12) .

[3]丁耀.论核心图形设计——兼评广州亚运会核心图形[J]. 艺术探索,2010(6) .

[4]袁少坤.图形设计[J]. 上海纺织科技,2019(6) .

[5]杨璐.盲童触摸书[J] .西北美术,2019(1).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体育赛事形象如何提升城市形象的研究—以视觉形象为例项目批准號:2018SJA1949。

金融行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对物流行业的经济属性的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及实体经济衰退对于物流行业的影响机制,认为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衰退既直接冲击了物流产业,更通过衰退的需求在长期内严重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然后分析了中际物流行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相关内容,提出在当前背景下我国物流行业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物流产业;对策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recession; logistics industry; countermeasures

0引言

2008年世界经济的严重颓势不可阻挡地影响到了中国。中国经济如何才能保持既定的最低增长要求,这是摆在决策者和学界面前的共同课题。中央政府4万亿的资金和地方政府上百亿的资金,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起到拯救时艰的作用?针对这个问题,中国于2009年初出台了十大行业振兴计划;经过长久酝酿和多方论证之后,物流产业才成为赶上最后一项通过的计划。经济危机下我国的物流行业形势判断,以及相应对策安排,自然成为“物流振兴计划”及其配套实施细则和后续执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国经济形式已经有了明显好转,但是在这种看似喜人的情势之下,物流行业却并没有传出多少令人振奋的消息。因此有必要对物流行业的整体经济属性及其受制于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分析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对于我国物流行业冲击的机制入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在不同层面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

1物流行业的经济属性

当前人们热议的“物流产业”,从物流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而言属于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所谓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独立在供给方(第一方)和需求方(第二方)之外的、专门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第三方物流的兴起,其本质是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物流环节和过程工作的专业分工,所以从分类属性来说,物流产业的一切收入和利润,是一种“交易成本”,而物流专业化的结果,就是尽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从纯粹分工的角度来说,物流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完善了分工的合理性和提高了交易效率[1-2]。从这个意义上来考虑的物流行业,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是其产品——物流服务——所服务的对象——实物产品。所以,实物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景气程度就决定了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旺盛程度,从而最终决定了物流行业的兴衰成败。

另外,物流行业属于典型的服务性行业,物流行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一般服务产品的特征:不可存储性和生产消费同步性。对于典型的物流服务如运输、仓储二者而言,其服务生产能力还有较长的投资周期,例如,运力的提高有赖于新运输工具如船舶的修造,但是船舶的修造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物流行业投资成本“沉没”的可能性也很大,比如,大规模的运输工具的投资回收期很长,一旦服务能力达到一定层次以后,要想短时间内削减生产产量也是极不合理的,这也极易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剩。

以上分析表明,物流业的平稳运行,有赖于整体经济环境的平稳和繁荣。只有在整体经济繁荣的时间段里,物流行业所产出的服务才能有稳定的需求,从而获取利润;只有在对未来经济形式持有乐观预期的时间段里,物流行业的生产能力才能保持稳定并稳步增长。而当前世界正处在金融危机影响之下,无论是对物流产生需求的实物生产经济,还是物流行业本身,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障碍乃至威胁。

2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物流行业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缘起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后发展为全美乃至全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危机,而后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迅速扩张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由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作用,美国的颓势严重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趋势日益明朗,全球性的经济增长减速甚至衰退,不仅大幅削减了需求,同时也严重挫伤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性的衰退还将持续,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1.3%,而尽管2010年世界经济开始有复苏的迹象,但是2010年的经济增速也不会超过1.9%[3-4]。

2.1直接影响

一是物流企业的资金融通不畅。大部分实体物流服务的提供,如运输、仓储、配送等都有明显的规模效应,现代海运行业轮船越造越大,港口靠泊能力越来越强。以远洋运输为例,一艘大型集装箱船舶的造价动辄上亿元,而港口设施的建设投资规模也是空前巨大。这些巨大的资金投入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很可观的,所以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大型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都采取了上市融资的办法,通过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扩张自己的经济实力。金融危机之下,全世界的资本市场剧烈萎缩,这使得物流行业的金融资本也无法幸免。以中国远洋为例,2008年7月中旬,该公司股票曾价值逼近15元,而3个多月后的11月初,其股价跌至仅7元出头。在2009年第一季度预告中,该公司称其2009年1~3月份业绩将同比下降50%以上[5]。

其次是物流行业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悲观估计,使其暂缓生产能力的扩大和提高,大大影响了未来的服务数量和水平。近来频繁传出的造船公司业务急剧下滑、订单被抛的事实便是最好见证。2009年前两个月,世界上最大的造船企业韩国现代重工接获的订单价值同比下降了85%,1~2月份,该公司接获的订单价值从去年同期的83.6亿美元下降到了12.5亿美元。而据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克拉克松公司介绍,2009年2月份全球造船企业只接获了7艘新船订单。韩国造船业专家指出,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航运业的前景预期悲观,韩国造船订单的6%~7%已经被撤销,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大量的造船能力闲置,将很有可能造成造船业投资转移,而造船业的萎缩是一个物流生产能力停滞的信号,这又将极大地影响到未来若干年内的物流服务生产能力。

2.2间接影响——主要源于金融危机对于世界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

物流产业属于典型的派生需求,只有经济活动水平保持在一定高度才能产生旺盛的物流服务需求。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之下,全球生产规模急剧萎缩,对于物流的需求自然每况愈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5.0%急剧下降到2008年3.4%。经济危机导致全球贸易急剧下滑,金融危机引发的信用危机进一步打击了正常的贸易需求,进而造成国际航运市场剧烈动荡。反映国际干散货运价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大幅波动,在5月20日飙升至历史最高11 793点后,随着全球大宗原材料海运需求下降,走势开始逆转,9月后更呈现跳水式下跌,至12月5日跌至663点,创下1986年以来新低。2008年全年BDI指数均值为6 390点,同比下跌9.62%。集装箱运输市场受欧美经济下滑影响,需求不振,量价齐跌,市场持续低迷。从详细分类来看,金融危机对于物流行业的影响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实时的物流服务需求减少。以海运为例,2008年1~9月,港口集装箱吞吐量94 483万TEU,同比增长144%,增速比2004年回落7.8个百分点。上海港1~9月完成2 108.53万TEU,同比仅增长9%,其中出口美国集装箱量同比减少7.8%[6]。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深圳港货物吞吐量4 061.77万吨,同比下降19.7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 955.12万吨,下降23.42%;集装箱吞吐量389.21万标箱,下降20.86%。2008年5月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为16 958万吨,为2007年同期的1.115倍;而到了2009年1月,上述数据急剧下降为14 502万吨,仅为2008年同期的0.863倍。另据海关统计,今年1季度,中美双边贸易进出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5.7%。从数据可以看出,贸易数量的下降和物流需求的数量是同步下降的,所以,实时贸易数额下降对于物流行业的即期生产影响极为重大,不仅使得物流能力过剩,也使得配套的国内物流环节明显受挫,进而导致我国物流行业经营、盈利、就业等诸多问题。

其次,对未来经济预期的不明朗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持续影响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物流需求。伴随着经济衰退,各国政府压缩进口的意愿越发强烈,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甚至提出实现美国汽车国产化的设想。面对着经济危机和国内生产的全面低迷,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力悄然抬头,借助拯救国内经济的口号,打击外来廉价的进口商品的做法,将又一次在美国和欧洲上演。伴随着对这种趋势的担忧,国际贸易行业的即期业务数量将有所减少;更严重的是处于对未来悲观的预期,很多贸易交易合约暂停,而以观望的态度等待。2008年广交会竟然出现了成交额负增长,其中,机电产品成交17%;陶瓷制品比上届负增长1%。2008年1到9月,全国纺织服装出口仅增长1.8%,同比回落21.2个百分点,鞋品出口增长3.7%,同比回落16.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外贸低迷的势头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受此影响,物流需求的近期和长期形势都不容乐观。

3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国物流行业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调整和振兴物流业,不仅能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其产业调整升级,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评论界认为,国家政府之所以将物流产业列入振兴计划之中的原因是保护刚刚起步的物流产业,使中国在物流产业上进行的前期投入和准备工作不至于半途而废。并且多数业内人士表示,物流的发展对于缓解经济危机并无实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物流产业的壮大将加速其他九大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可以这样理解,物流产业,实质上是其余实体产业、制造业和促进经济和谐运行的润滑剂。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对于中国物流产业来说,应该采取的对策可分为以下两类。

3.1行业和国家层面的策略

在行业层面上来说,协调和帮助各个企业间相互扶持是必要的,尤其是在面临共同的经济危机的时候,任何一个企业的力量和市场都是有限的,因此在这种时刻,更需要强调行业自律,避免同业间低效率的重复竞争,争取将行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同时,由于物流产业是具有明显网络效应的产业,企业间的合作共享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不仅仅需要通过振兴物流行业的规划,更需要将其落实在实处。作为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手段,国家应加强主要港口、国际海运陆运集装箱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国际机场等国际和国内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铁海联运,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逐步建成一批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港,并不断增强其配套功能。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建立既适应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又适应加工制造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积极促进口岸物流向内地物流节点城市顺畅延伸,促进内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3.2企业层面上的策略

中国所有的物流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形势之下,抵御风险的能力尤其不足;没有外贸活动的支撑,中小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境。对此,笔者认为,中小物流企业首先应注重经营市场的细分工作,进而提供专门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专门经营;其次,中小企业间也可以通过资金、服务等方面的互补性进行合并从而适度扩张企业规模已增加风险抵御能力[7]。对于大型物流企业而言,借助国家振兴计划的实施,适当借鉴外贸行业的出口转内销的策略,积极参与国内物流产业振兴的工作也不是为一种好办法。国务院《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文指出,振兴物流业的工作目标包括“积极推进物流社会化、推动重点物流工作建设”等,而我国现有的大型物流从业企业,大多已经基本具备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相关的从业经验,完全可以在国家发展对内物流行业振兴的过程中显现出优势并且找到机会。

此外,无论是大型物流企业还是中小型物流企业,都应立足于自身“第三方”的角度,积极探索与第一方、第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例如争取制造业对于第三方物流的融资支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给制造业坚定支持等,这个角度的思想,正是应用了供应链共生共赢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黄健. 国际物流促进外贸增长的途径[D]. 山东:山东大学,2006.

[2] 吴正芳. 浅析湖南对外贸易的发展[J]. 金融经济,2006(5):19-21.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处. World Economic Outlook _Crisis and Recovery[EB/OL]. Washington, D.C.: IMF, 2009[2009-07-05].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9/01/pdf/text.pdf.

[4]联合国贸发会秘书处. Review of Maritime Transport 2008[EB/OL]. Geneva: UNCT AD, 2008[2009-07-06]. http://www.unctad.org/en/docs/rmt2008_en.pdf.

[5] 上证券易所信息中心. 信息披露:中国远洋2009年第一季度简报[N]. 上海证券报,2009-04-14(C1).

[6] 郭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影响[J]. 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12):21-23.

[7] 尚宏伟. 中小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金融危机下的思考[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29-30.

上一篇:金融法论文选下一篇:金融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