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论文范文

2023-03-06

金融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惠金融 农村金融 服务创新

一、绍兴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村普惠金融的普及是国家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2005年的联合国大会、2006年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正式提及普惠金融这一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浙江省《关于金融支持浙江省“十一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绍兴市《关于做好2016年度金融支持“三农”五大行动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等金融政策则为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深化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提供了大力支持。

对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我国学者分别从供需视角、观念创新视角、博弈视角、供应链视角、组织场域、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鲁强、 黄芸,2014;杨建荣,2013;张营周,2010;邓伟平,2014;张运书等,2013;郭灵英,2016;肖翔等,2014;王婧,2013),王清星(2016)从宏观的视角,就普惠金融的含义与基本框架、发展逻辑、现实考察与发展路径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分析。为了深入了解绍兴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本文从最新金融理念和政策等出发,探寻更好服务于三农以及切实可行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之道,为绍兴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提供思路。

二、绍兴普惠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责任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利益目标和公司利润目标的冲突与平衡问题。该理论认为,公司不能仅仅追求利润,还应以维护和提升社会公益为目标。公司制度应权衡公司的利润目标和公益目标,金融机构也一样,不能仅强调对股东的义务,还要履行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即社会公众的义务,社会责任更多强调的是对社会公众的利益保护,该理论以其合理性内核得到越来越多的赞同。目前对公有制体系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公经济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观差异较大,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它们支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更多的是履行社会责任和迫于国家政策的压力,并没有将其视为能为金融机构带来盈利机会并实现财务可持续的有价值的行为。绍兴农村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的迅速发展对绍兴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农户及村组织等虽有资金需求却往往无法顺利获取资金,尽管国家政策纷纷出台并给予了农村普惠金融以政策支持,但由于农民及村经济集体组织经济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资金积累少,固定资产预期价值低,很少有担保机构愿意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实际提供的贷款很少,银行对农户等缺乏信任,农户有资金需求却经常贷不到款,进而导致农业生产无法继续扩大规模。

三、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金融是活跃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也是使农村储蓄转化为“三农”投资的重要途径,资金的良性运作应该运用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农户及村组织中去,在帮助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利益。目前农村金融发展需要与金融供给之间严重不平衡,原因如下:

(一)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诚信缺失问题较严重。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认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信息和信用的缺失。普惠金融难以让全民受益,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农业企业及村组织融资难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农村市场制度安排存在诸多缺陷、行业监管尚未理顺、少数农户诚信缺失严重及国家法律不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这些固然是农村金融诚信危机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但无论如何,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户的道德诚信素质将对农村普惠金融诚信建设发挥决定性影响。

(二)农村普惠金融相关法律不健全,不具有可操作性。制度经济学认为政治规则(包括政治、经济法规、行政规范等)决定经济规则,要求政治规则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利于形成较长时期稳定的经济预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會进步。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多,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行政执法有时较随意。此外游离于法律法规规范和监管之外的农民资金合作社等组织大量出现,给农户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邮政储蓄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和大中型银行县支行存贷比总体较低,资金问题普遍存在,农村资金没有充分地运用到农村发展上。

(三)对农村普惠金融监管较薄弱。目前银行对于已获贷款的企业,无法从监测和判断其实体经济发展的态势而决定是否继续贷款,所以很多银行以企业是否按时还贷来判断。农业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判断农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对于那些特别需要资金又有实力的企业资金支持难以确定。仅靠评估企业资产或靠抵押的方式来发放贷款的做法成本较高,并且忽略了农业企业发展的“质”,而仅看“量”。贷不到款的企业以及不想轻易破产的企业为了“维持生计”,只能以较高的利率寻求民间借贷的帮助。

(四)金融行业对农村提供金融强化服务意识较弱。农村金融服务业功能欠缺且业务覆盖面狭窄。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不到位、业务单一,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仍然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贷款条件很严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思想观念落后,服务手段严重滞后,仍然沿袭“等客上门”的传统,无法适应农村金融的需求。贷款品种也不能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贷款额度、期限与农民生产消费实际相脱节,缺少针对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服务,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缺乏有效服务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机制,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信贷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尚不明显。

四、改进浙江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普惠金融诚信建设。要加强农村普惠金融诚信建设,增强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需要加紧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相关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保证各方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利益的诱惑,失信失德行为充斥市场,动摇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道德自律,更需要依靠信用法治的强力保障。农户及农村组织通过讲信用,不断积累自身的信誉,自然很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而那些未能严格自律的失信农业企业等,则终将因其恶劣的市场信用评价而不受社会信赖,寸步难行。这就是普惠金融所依赖的有效信用机制,促进了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相互信任与和谐发展,最终使普惠金融能够真正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进一步健全农村普惠金融相关法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目前面临着难以普惠的两难境地,需要充分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如税收、财政补贴以及对农户利率上的优惠。尽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细化,如界定支农普惠业务标准、监管准则、扶持政策、统计口径等,研究出台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和功能以及创新相关制度规范,通过构建农村金融的法律制度来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三)加强对农村普惠金融的监管。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金融行业监管法律制度体系,支持、监督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要明确金融行业协会的性质、职能、机构建设、自律管理机制;制定市场准入条件及限制、市场公平、平等竞争及反垄断;抓紧修订并补充行业规章制度及配套措施。及时总结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监管的经验,抓紧修订完善相关农村金融法规,明确监管体制,政府各监管部门的责权范围及其协调机制;应建立多个部委间的协调机制,统筹安排现有针对农村金融的优惠政策,包括近期国务院已出台的融资担保政策。同时,完善国家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工负责的分层监管框架,建议地方成立正式的金融管理局。此外,政府和有关方面应切实加强对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教育培训、诚信意识教育与培育,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四)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意识。随着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丽水、台州、宁波等地农户贷款同比增长达到26%以上。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通过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电子支付手段,推广保险移动展业等多种形式,提升金融机构科技运用水平。周小川(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及移动支付可以改善金融服务。要采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向广大民众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林宏山,2014;李东荣,2014; 焦瑾璞,2015;楊光,2015;李建军,2015)。普惠金融服务具有广泛性和可获得性,互联网金融有利于助推社会各阶层获取各种金融服务,并且在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共享的效率和成本等方面优势突出,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移动支付相应的政策制度,大力借助互联网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清星.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述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6,(2):47-54.

[2]郭灵英.中国发达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水平测度——以浙江临海为例[J].金融视线,2016,(6):95-96.

[3]刘花.独立审计诚信缺失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6.

[4]刘花.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诚信缺失及治理研究述评[J].商业会计,2016,(4):102-103.

[5]刘花.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基于浙江省普惠金融实践的思考.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5)[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6]林秋萍,谢元态.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6).

金融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大连市离岸金融市场;大连市

大连市是我國东北区域对外开放的窗口,与上海市一样,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联系世界的纽带。同样,大连市也是联系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枢纽。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大连市正式成为中欧班列中国北方的转运中心,加深了大连在东北区域经济的龙头地位。而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是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重要部分,对大连市与国际接轨具有推进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大连市金融业国际化的程度。

一、大连市建设离岸金融的优势

对于大连市来说,建设离岸金融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方面的优势是政府政策所带来的政策优势。大连市拥有自由贸易区、普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等多个功能区。这些功能区各司其职并且拥有诸多的政策优惠,吸引了不少的外资企业到这些功能区落户。这些在不同功能区落户的外资企业主要从事商品加工、进出口贸易和商业服务等业务,资金流动极为频繁、有大量的离岸资金进出,所以需要相应的离岸配套服务来满足这些外资企业。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水平高是大连市建设离岸金融第二方面的优势。从最近几年来看,大连市的经济水平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增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大连市早在2015年的时候已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 731.6亿元,比上年增长4.2%;人均生产总值110 673元,依照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 769美元。相对于国内的其他城市来说,大连市的金融体系比较完善,这也是建设离岸金融的第三方面的优势。根据大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各类金融和融资服务类机构741家,其中,外资机构60家,法人机构23家,全国性金融市场1家。全市金融业总资产达到了2.3万亿元。金融中心的指数排名保持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第6位、稳占东北地区首位,并且首次入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根据大连市统计局2016年的统计,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年末余额达到了14 701.7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年初增加了965.1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的余额为11 803.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67.5亿元。全年全市银行间外汇市场共开放233场,办理外汇交易1 031笔,成交金额折合12.2亿美元。全年备案境外投资项目有140个,协议投资的总额达到了37.9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了28.7%,其中中方的投资达到32.3亿美元,增长了10.3%。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到了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7%。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大连市跨境金融业务在飞速发展,这也意味着必定会刺激和促进东北地区与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汇聚。而大连市作为东北区域对外的窗口,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将是必然的。

二、大连市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

大连市作为首批服务外包基地的城市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服务外包方面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并且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软件国际化示范城市”。同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金融外包产业群,依靠软件外包的基础,大连高新园区、甘井子区和金州区的金融服务外包已经较早发展起步。目前,大连市高新区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并有一定的知名度。早在2009年,高新区金融外包收入就达到1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达到33%。大连高新区已和50多家外包企业开展了金融外包业务,同时还吸引了汇富东风结算中心、联合担保的全国结算中心、结汇中心以及后台服务等项目与园区合作。国际金融的入驻与看重为园区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连高新园区由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已经培育出来了一流的本土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如东软、华信、信达雅金融数据处理中心等等。涉及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软件技术服务、业务流程外包等核心业务,让大连市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具有了专业技术的优势。因此,大连市毋庸置疑的可以担当起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领头羊”的角色。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开始进入金融外包领域,虽然大连市是金融外包领域的第一批开拓者,但也面临着全国市场份额的减少,一些优势也将变得不再明显,甚至成为劣势。东北地区,除了大连市以外,长春市、沈阳市等城市也先后提出要建设金融外包服务。以沈阳市为例,作为辽宁省的省会、政治中心,也是东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拥有许多银行的总部,加上近几年来沈阳市政府采取了许多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和让人才回流沈阳市的措施,来扶持沈阳市的外包产业基地的建设,建设进度和速度明显快于大连市。在人才供给方面,大连市与广州市、杭州市等其他地区金融外包服务的城市相比,几乎是长期处于劣势状态,导致在竞争中没有优势。而在对日金融外包的发展中,大连市又与北京市和上海市有一定的差距。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越来越多金融外包业务趋向国际化,国际市场也越来越大,大连市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来自印度主要城市的最大挑战。大连市的城市环境、人均GDP,使得大连人力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中等。而印度以廉价的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来讨好国际金融外包市场,使全球80%的金融机构都选择了印度。加上印度官方语言为英语,与欧美的连接也变得更加的方便和更具有吸引力,导致欧美的金融外包业务主要都在印度,影响了大连市进军欧美市场的速度。在金融外包国际市场上,印度处于世界的第一层次,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紧随印度的步伐,紧紧的跟着后头,抢占国际市场。因此国际上,大连市面对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三、大连市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位

由于大连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所以未来发展目标的确立显得十分重要。而大连市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势在必行。在未来,大连市的离岸金融市场在与我国其他城市比较中也会具有很强的优势。因此,大连市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应该将未来的市场目标定在大连离岸金融市场,打造大连离岸金融服务外包。

根据相关的报道,96%的全世界财富500强企业都已经制定了相關的服务外包战略,其总体规模也是相当的可观。其中美国外包市场规模就有7 000亿美元以上,目前却只有16%在国外。随着全球市场化的发展,美国外包市场将会大部分转移出国。日本离岸外包市场的规模也紧跟着世界市场的变大而持续加大。在日本5 000亿美元的外包市场中,有85%以上的离岸业务将转移到我国。而大连市与日本交往颇深,无论是文化还是交通都比其他的城市要有优势。这些条件吸引了三菱、索尼、日立等日企在大连市建立了离岸服务中心和软件开发机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才,为大连IT和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提供相当大的便利。同时,从成本的优势出发,国外将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寻求离岸外包服务。

四、大连市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建议

从全球经济的角度来看,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无疑是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日本是大连市的金融服务外包出口的最大国际市场,一旦日本的经济出现低谷甚至市场抵制时,作为日本最大的境外外包基地的大连市必然会随着日本市场的影响而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大连市外包行业损失惨重。而且大连本地金融基础相对于国际上的其他城市来说较为薄弱,在承接当地外包业务的规模上也是十分有限的。为了发展离岸金融外包,政府就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来支持产业的发展,使得大连本土的提供商可以巩固和发展日韩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基础,从而提高本地供应商的市场开拓力和服务管理水平。随着本土供应商的崛起,我们也可以增加在比较成熟的欧美服务外包业务市场的市场份额,以本土供应商廉价和服务水平高的优势来扩大成熟的欧美外包业务承接规模,以达到发展多元化国际市场的目的。同时,政府有针对性的政策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高风险和为本地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实际上,只要我们正确利用好与日韩外包长期合作所形成的合作关系所带来优势,在国际上打响大连市的企业品牌,树立物美价廉的企业形象和利用与日韩合作带来的经济收益为基础逐步拓展规模和进入附加价值高的欧美外包市场,就能完成离岸金融外包的转型。

降低运营成本是欧美、日本等发包企业将金融业务外包和选择接包地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成本相对较低是大连市与其他的国际城市相比最为重要的一个优势。大连市外包行业应该要牢牢把握这一个优势,降低金融服务外包成本,特别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时,更要降低成本来吸引国外的发包企业。而降低成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即企业的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大连市可以参考上海自贸区的做法,让政府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加大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扶持力度。可以直接设立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因为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也将是离岸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扶持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也就意味着促进大连离岸金融的建设,一举两得。同时,对新入驻的或者取得更高国际认证的离岸金融外包服务提供商给予资金鼓励,适当的减免房屋租金或者购房补贴,从税收和贷款等方面给予较宽松的政策支持,奖励对扩张市场取得一定成绩或者金融服务外包总额获得突破进展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闫思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调研报告——大连市[R].2010-11-19.

[2] 张世坤.关于创建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5,(1):27-30.

[3] 刑智毅,李辉.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与建议[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2):53-56.

[4] 冯士森.大连市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及总体构想[J].现代商业,2010,(32):161-162.

金融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浙江工业大学 法学院,杭州 310023)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显得愈来愈紧迫。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促进相应立法,完善监管制度;增强保护意识,促进企业创新;建立行业协会,发挥引领作用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建设;不足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61

0 引 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优化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迅速。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因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规模上的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5年2月公布的《金融服务外包》文件,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商(为公司集团内部的附属实体或公司集团的外部实体)来实施原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综观金融服务外包较发达的国家都已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此为促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1 金融服务外包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1.1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是发包方衡量接包方的重要因素

知识是发包方赖以创造价值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是发包方的生命线。在发包方与接包方合作的过程中,资源共享是常态。金融机构需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提供给外包商开发、运行和管理,因此必然非常关注自身信息在外包合作过程中的机密性,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随之成为发包方选择接包方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1.2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决定金融服务外包环境的优劣

在众多服务外包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都被作为一项重要标准纳入金融服务外包环境中进行考察,如主要用于城市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的由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科尔尼、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和埃森哲咨询公司(Accenture)四方共同研制的中国服务外包承接地的综合评价体系;为评价全球服务外包承接地竞争力,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Kearney)构建了2007年全球服务区位指数。由此可见,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金融服务外包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1.3 知识产权保护是金融服务外包所具有的知识产权风险的内生要求

金融服务外包形式的快速发展及其存在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的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较为复杂。在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 接包方与发包方都可能需要将自己的商业秘密或者核心技术提供给对方,从而加大双方的知识产权泄露风险。同时由于外包合同的不完备,往往会产生知识产权归属问题。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要求扩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现状与不足

2.1 我國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现状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影响各国参加金融服务外包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之一。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亦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2006年《商务部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中提到要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基地城市建立知识产权投诉中心,严厉打击类侵权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各基地城市应根据服务外包产业的特殊需求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制定服务外包数据保密相关规则,建立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并在全社会营造诚信为本的良好氛围。2015年1月16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67号),这是国务院首次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其提出要建设法制化营商环境,加大服务外包知识产权的执法监管力度。自2009年以来,国务院相继认定了3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建立了金融服务后台。几乎所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已制定并实施了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领域的地方性指导意见和相关法律、条例等,这些城市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的保护起到了引领作用。

2.2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足

2.2.1 缺乏相应立法与监管体制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尚处于萌芽阶段,各种立法相对落后和欠缺。我国银监会颁布的涉及金融服务外包的立法主要有《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此外证监会和保监会作为金融业务的监督机构,也未确立完善的金融服务外包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没有专门针对银行业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未形成具体的系统性的监管程序。同时对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难以落实,案件判决后难以执行等。

2.2.2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企业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方面意识薄弱。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仍待加强,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和保护意识,对核心技术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对服务外包中可能涉及的商业秘密保护不力。

2.2.3 缺乏具有权威性的行业协会

一个权威性的行业协会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企业的经营理念有时存在着差距,而具有权威性的行业组织可以成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如游说政府修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共同制定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战略等;同时行业组织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与约束作用,在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金融服务外包环境的改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经验

印度是在世界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居于领先地位的承接大国,不仅是因为其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完善的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亦是重要原因之一。为获得欧美国家发包方的信任,印度政府相当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全力构建金融服务法律构架,出台一系列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的法规并成立专门的机构监督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印度企业亦相当重视知识产权管理,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同时,作为印度信息技术和软件业最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服务性质的组织,印度软件和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NASSCOM)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是印度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其积极与政府合作制定IT政策和法规,制定保护知识产权战略,开展打击盗版、提升印度国际品牌等活动,为印度服务外包环境改善及价值增值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爱尔兰正试图构建知识产权领域的爱尔兰金融服务中心。从1999 年起, 爱尔兰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知识产权的政策,如《隐私与数据保护法及其修正案》、《版权及其他相关权益法案》等。同时, 金融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在与员工签订劳工合约时,会附加签署一份简称为“不公开合约” 的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有些高技术行业还限定了合约解除后的保护措施, 违反者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受到刑事指控。

新加坡作为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主要国家之一,正力图成为亚洲知识产权中心,具有良好的服务外包环境。其于2008年推出知识产权拓展计划,提倡开放式创新,帮助企业获取技术。2009年,新加坡律政部长尚穆根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签订协议,设立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在亚太地区第一家办事处。新加坡积极加强国际知识产权合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声誉,为金融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环境提供了保障。

综观印度、爱尔兰、新加坡在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上的相关措施,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协同管理是一大亮点。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自身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都为良好的服务外包环境创造了条件,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构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4.1 促进相应立法,完善监管制度

为构建金融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我国应出台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如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探索并制定《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指导意见》,条件成熟时,进一步与相关部门协调出台《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条例》。同时加大金融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在借鉴巴塞尔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文件》以确立监管当局的管制责任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九条原则的基础上,并在法律框架下制定相应监管制度,细化监管规则,使其更具操作性,为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障和约束。

4.2 增强保护意识,促进企业创新

金融企业应加强其知识产权管理,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内部可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企业内部制定对技术、人员等保守商业秘密的管理措施并适当组织知识产权相关培训。同时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力争承接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核心業务。

4.3 建立行业协会,发挥引领作用

推动建立全国性的金融服务外包协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可从高校老师中选任知识产权专家成员将其派驻到行业协会之中,参与服务外包平台的建设,也为政府制定本行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意见参考。对内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宣传与引导,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对外加大我国在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成果的国际宣传力度,塑造“中国服务”品牌形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瑾.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

[2]其力根图雅,华欣.印度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 2010(12):102-104.

[3]白欣禹.对服务外包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D].北京: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2.

[4]秦洪军,冯雷鸣.服务外包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其对天津的启示 ——基于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三国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3,35(11):92-96.

[5]李西林.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服务贸易,2013(7):462.

金融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开始,金融服务贸易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找出当前我国和世界金融服务贸易强国间的差距,有利于我国今后金融服务贸易的开展和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对策

一、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地位

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长期仍处于逆差状态,虽然各年份的逆差额度不大,但多数年份逆差额不大。从2002—2011年的金融和保险服务贸易状况,我们发现可以以2005年为界,在2002—2004年,金融服务贸易的不平衡主要是由进口引起的,但是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直到2005年出现了贸易出现大致平衡的状态;而从2006年开始,由出现了大的金融服务贸易逆差,而后又逐漸呈现递减趋势,到2011年出现了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至于我国的保险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较大逆差状态,且整体上呈现逆差额不断扩大的趋势。把总体呈现波动增长。在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时间中,保险服务贸易逆差增加了4.5倍,从30亿美元增加到167亿美元。

2.金融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美与香港等发达地区

单就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香港。三者之中,美国和欧洲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尤其大,特别是对我国的金融服务出口,在2003—2005年的三年中,美国与欧洲分别增长了54%、6%和122%与46%、74%和22%。到了2006年,香港变成为我国金融服务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占据的份额超过了80%,远超其他地区。相比而言,金融服务的出口则很少,这一阶段企业到海外进行商业拓展的不多。在此期间,欧洲与美国也是我国保险服务的主要进口地区。仅2005年,美国与欧洲在保险服务贸易方面的出口就达到了68.3亿美元和79.8亿美元的规模。

3.区域发展结构和内部行业结构不协调

(1)存在地区失衡现象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约有九层以上的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上海等经济特区、沿海地区城市和国内一线城市,而在北方内地与西部地区,外资金融机构却少之又少,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并且,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的金融服务贸易极为之后,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内部各行业结构不均衡

当前,在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类型中,仍是银行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交易、证券经纪、保险业以及信托投资等的比重则比较小。

4.金融服务各行业竞争力较弱

在业务的创新能力上,国内的金融机构显然同外资金融机构还有这非常大的差距。一方面,当前我国国内金融机构的技术开发水平较低,电子化程度低,金融产品单调,自主创新能力极弱,通常只是处于被动的模仿地位,因而国内金融机构利用创手段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外资金融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强,创新能力强,金融产品种类繁多,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国内金融机构利用创手段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差和占领市场主动权的能力较差。

二、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构想

1.建立政府协调机制

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征,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只有建立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并对其进行规范、强化和完善,提升政府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意识,才能有效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和效率。

2.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统计工作

金融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是开展其他相关工作的基础和首要解决的难点,因而要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就必须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协会以及学界应当精诚合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详细的统计申报制度,以此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3.加强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培养

进入新世纪,国家与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金融贸易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加强金融服务贸易方面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强那些既拥有金融实战经验和金融服务贸易知识,又通晓国际金融市场新产品运作并精通外语的金融高级人才的培养。既要加强高等院校的相关学历教育,又要建立金融服务贸易培训平台,鼓励各种相关职业培训。

4.鼓励银行业“走出去”

“十一五”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入世后,我国可以享受包括到包括市场准入、国民待遇以及最惠国待遇等在内的一系列优惠,对方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也会对我国开放。我国银行业只有通过“走出去”,广泛参与金融业的国际竞争,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和规模,才能有效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明朝.析金融服务贸易对金融稳定的促进功能[J].理论探索,2009.12

[2]俞敏,苏志鑫.金融服务泉州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金融纵论,2013.4

作者简介:

杨燕君(1974-),汉,江苏,大专,中级,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金融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金融服务创新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且也是自身不断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本论文首先简要介绍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理念,进一步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制约其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在银行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银行业不断发展前行的动力。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环境较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研究服务创新之前,首先要了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理论,并了解其发展现状。

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概述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是指对现有金融体制的变更、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金融创新以盈利目的为驱动,是一个缓慢的、持续的发展过程。金融服务创新,从内容层面,我们可以归纳为金融组织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对其各种金融要素进行的创新性变革,其中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也越来越注重金融服务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电子银行和个人理财服务方面取得的效果显著。电子银行,即以电子化手段为客户提供自助式服务的银行业务,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在信息技术如此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都在不断的加大力度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个人理财服務主要是将金融产品、服务、运营紧密结合的一项特色金融服务产品,目前在市场上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虽然服务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但依存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形势,还存在一些制约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因素,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我们不得不正视。

1.主观因素——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

首先,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基本管理体制是总行、各省分行、支行的管理模式,管理链条过于冗长,信息传输中遗失率过高,很多有效的基层创新服务理念和想法很难向上传送,相应的总行下发的创新思想在传输过程中也在所难免的会有遗失,这都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自身的服务创新发展。

其次,最有创新活力的基层机构难有创新机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真正在一线服务工作的人员最清楚消费者的需求,最能把握消费者的喜好,具备较好的创新活力和能力。但在实际的工作机制中,各个支行一般只能执行总行的规定,难有自我创新的发挥空间,制约金融服务创新。

最后,创新人才和创新奖励激励机制欠缺。创新人才不仅是在商业银行领域欠缺,其实,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中各行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创新人才欠缺的问题。同时,各个商业银行对于创新的奖励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有待开发。

2.客观因素——外部发展环境的不完善

首先,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温床,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那么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要想拿出高端的服务创新确实困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处在的信用环境并不乐观,假冒伪劣、商业欺诈、拖欠款等情况屡见不鲜,信用缺失正制约着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创新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其次,政府的宏观行为较重。政府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宏观调控有时举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与当地商业银行签订较大数额的贷款,迫于银行的生存,银行一般都要签订,但往往履约率较低。

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思考

1.进一步拓展个人业务创新。“以人为本”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永恒宗旨,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就是自然人或家庭,只有不断创新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金融服务业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与壮大。以西方商业银行为例,在个人业务开发方面做得十分成熟,基本涵盖了个人投资、咨询、理财、贷款和网上服务等上百种个人业务服务。与西方商业银行开发的个人业务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2.适时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Corporate Finance)是与商业银行相对应的一类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国内工商银行是第一家开发投资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框架。因此,商业银行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时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3.建立适应业务创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归根结底,商业银行建立适应金融服务创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是第一要务。如果没体制机制做保障,那么服务创新就很难生根发芽。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是商业银行的发展必然。商业银行除了广纳贤才,引进并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更重要的是顺应商业银行的市场发展态势,整合自身资源,建立适应业务创新的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反应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晓娜,张春雨.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措施[J].科技资讯,2010(03).

[2]宁媛媛,许永龙.高科技时代的银行金融服务创新[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6(02).

[3]宋振刚,李明.中央银行金融服务的市场化机制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4]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7893/16276770.htm

作者简介:赵爽(1989.10- ),男,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主岭支行,大学本科

上一篇:硕士金融论文下一篇:英文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