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范文

2023-10-07

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不只是生活上的便利和生存的安全感,同时也带来了物质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甚至还有战争与贫穷等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应该为经济学发展的后果,还是由于伦理学的缺失造成,显然不能简单加以断定,但是没有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就不能有众多的温饱和富裕,没有伦理的社会就不能有生活的平静和幸福,因而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紧密结合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经济学;伦理学;发展

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经济与伦理都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结果。在经济学与伦理学相对独立的发展中,形成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这种分离同时造成经济学和伦理学发展不足和缺陷。促进经济与伦理的共同发展,增进人们的幸福,正确理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经济学面临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本身的要求。

一、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源于希腊文“oikonomia”是由词源“oikos”,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family,household,estate)以及“nomos”(规律,管理)组成而来,从逐字上来看是指家族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1]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之后的自由主义经济繁荣的背后渐渐显露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和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贫富悬殊的弊端。德国的卡尔·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的代表是其劳动力,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进入20世纪,亚当·斯密所主张的自由资本主义已呈现出种种的病态和危机。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主义打破了“看不见的手”的教条,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而凯恩斯本人也被誉为“战后繁荣之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理论经济学通常称为一般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即政治经济学,如前所述,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的,包括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原始公社、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垄断前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三个部分。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至此,经济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历史和思想的进程。

二、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源与分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是: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是三位一体,阿马蒂亚·森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并且指出了经济学有两个不同的根源,其中一个根源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中把经济学与人类行为的目的联系起来,指出经济学是对财富的关注。亚里士多德把政治学视为“指挥者的艺术”,强调政治学必须使用包括经济學在内的“其他科学”,并且认为表面上看经济学的研究仅仅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有直接的关系,但在更深层上,经济学的研究还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其他目标追求有关,包括对更基本的目标的评价和增进,因此经济学研究最终必须与伦理学研究和政治学研究结合起来。另一个根源在于“工程学”。工程学的特点就是只关心最基本的逻辑问题,而不关心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以及什么东西能够培养“人的美德”或者“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等这类问题。经济学与其他科学的结合,正如《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说的“挣钱是不得已而为之,财富显然不是我们真正的要追求的东西,只是因为它有用或者因为别的什么理由。”[2]

同出一人之手的理论,《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的问世,更是将迈入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们推向了“自利”和“利他”的剧烈冲突的两难选择境地。诚如有些学者谈到,亚当·斯密在肯定“自利”的同时并不排斥“利他”,而且认为正是人们这种主观上的“自利”行为,客观上产生了“利他”的结果。“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3]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同样提到“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利他”的初衷首先是“自利”。在《国富论》中,斯密谈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4] 据此,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基本立足点,构建了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在《道德情操论》第六版中,斯密也谈到,“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需,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5]以致“为了获得这种令人羡慕的境遇,追求财富的人们时常放弃通往美德的道路。不幸的是,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财富的道路二者的方向有时截然相反。”[5] 依此看来,经济与伦理的关系不论是否完好的一致,显然二者在理论的考量上和实际中都存在着某种对立。这种对立的现实造成了经济学的贫困,正如阿马蒂亚·森的那样“经济学的贫困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而造成的”[2]。

三、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紧密结合

经济学中独特于伦理学的方面考量,不排除能够更加促进经济学发展自己独特的方面,而且经济学推理受到“工程学”方法的影响才取得了非常实质性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不是经济行为或活动可以不伦理,遵守伦理的要求是决不能因此含糊的,这是社会文明发展前进的基本前提,阿马蒂亚·森指出对自利行为的假设的滥用已经严重损害了经济分析的性质,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严重分离铸就了当代经济学的一大缺陷。经济学其实正如它已经表现出的那样,可以通过更多、更明确地关注构成人类行为和判断的伦理思考而变得更有解释力,一些伦理思考也可以用经济学正在使用的各种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伦理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被严重淡化了,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更加广泛意义上面论及的经济学作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I 卷)。经济学问题本身就有可能是极为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包括苏格拉底的疑问:“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

必须清楚的是“在讨论自利行为问题时,区分以下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人们的实际行为是否唯一地按照自利的方式行事;第二,如果人们唯一地按照自利的方式行事,他们能否取得某种特定意义上的成功,比如这样一种或者那样一种的效率。这两个问题都与亚当·斯密有关。人们常常引用关于自利行为的普遍性和有效性的观点。事实上,并没有证据表明他相信这两个命题中的任何一个。”[2]经济学在理论上需要的假设,其无伦理的利他考量并非意指经济学的不伦理。阿马蒂亚·森指出“极为狭义的自利行为假设的广泛使用,已经严重限制了预测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使其很难分析由行为多样性所引起的广泛的经济关系。”[2]而且“根据‘自我目标’的选择,每个人都应该采取非合作的策略,但其结果却比采取合作的策略要差” [2]。如果一个从社会策略的角度进行行为选择,关心“囚徒的困境”中他人的目标而采用合作的策略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它对我们所有人各自的目标都更为有利。”[2] 无论社会关系或者利己的经济关系中,如果毫无利他或合作可能,并不能得到期望的目标,而且很可能让人类走向终结或者要么走向革命的道路。

阿马蒂亚·森强调,更多的关注伦理学,福利经济学可以得到极大的丰富;同时,经济学与伦理学更加紧密的结合也可以使伦理学研究大受裨益,经济学与伦理学是否应该有更多的联系,却不能根据这些事情是否容易做到而定,而要看这样做是否值得,而且可以期望得到的回报是相当大的。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 [M].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

[2][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第1版[M].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87.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7.

[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4.

[5][英]亚当·斯密.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2-230.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路径研究

3、谈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汇与融通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4、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师德性研究的发展与反思

5、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究

6、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误用后果、归因与破局

7、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8、卢梭智力教育观及其道德评价

9、“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伦理:从他者型塑转向自由审美

10、当代教师德性研究述评

11、教师教学生活如何走向幸福

12、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新途径探析

13、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养成

14、高职院校转型升级期师德建设探究

15、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反思

16、师爱在育人实践中的价值提升策略探析

17、以双向融合为突破口,带动高校“课程思政”的整体改革

18、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探索与实践

19、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危机与本真回归

20、师德建设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信仰与教育

21、从教师职业道德出发谈教师幸福

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形象的演变与审思

23、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4、生物医学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促进医学伦理教育的思考

25、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26、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及调控

27、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及对策探析

28、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制度化探析

29、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职业形象及其启示

30、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分析及建议

31、追寻专业伦理:中美师德规范比较

3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3、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学校课堂伦理的构建

34、浅议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

35、教师职业角色发展的嬗变及伦理反思

36、浅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37、内外兼修: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困境与突破

38、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3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其提高途径

40、护理伦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与护理伦理教育研究

41、社会转型背景下师德评价的原则探讨

42、初探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原因分析及其解决办法

43、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研究

44、县域推进师德养成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45、为何而教: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46、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六结合”教学法

47、浅议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48、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学术史:70年回顾与展望

49、小学教师专业伦理品性的内涵、结构与涵养

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2、重庆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

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际冰雪运动研究热点演化及核心聚类特征分析

4、浅谈中等卫生学校生物实验教学

5、高考生物学实验题题型初探

6、氧化应激状态下心肌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的差异表达谱分析

7、“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会

8、将诺贝尔奖渗透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

9、2008年与生物学科有关的国内、国际重大新闻

10、2007年与生物学科有关的国际、国内重大科技新闻

11、基于生产实践活动改善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初步研究

12、倦怠与生理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13、维生素D在支气管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14、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健康安全教育

15、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16、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

17、“野生稻”转性研究:日本学者的利弊得失

18、高校生物学类实验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初探

19、酚类抗氧化剂知识引入高中化学

20、生物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建议

21、优化实验教学 提高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

22、重视高中生物实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3、民族医学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4、关于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初探

25、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

26、太阳底下(长篇小说)

27、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8、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述评

29、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及作用

30、浅谈人教版生物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31、十字路口的考古学:新在哪里

32、浅谈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3、国内外民族偏见理论及研究现状

34、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35、短学期制下《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36、注重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7、青少年高冒险行为与大脑发展

38、医学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全英文教学体会

39、细胞膜渗透性实验教法改进

40、三维打印机开启新领域

41、虚拟实验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2、生物学基础实验中心建设的探讨

43、初中生物实验的课堂控制

44、丹参及其复方制剂用于与微循环障碍有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45、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46、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47、运动抗抑郁作用的神经营养假说

48、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49、中国传统音乐在儿童孤独症干预性治疗中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本科教育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生物科学专业为典型的理学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本文进一步通过比较分析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及实践环节设置,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主权。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4]陈朝银,余旭亚,林连兵,孟庆雄,刘丽.生物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陈朝银,熊向峰,韩本勇.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兼做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与探索[J].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8):26-28.

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班级心理委员 大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实践的需要,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通过诸多教育手段使学生形成和提高心理技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健全和完善人格。既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障碍。

一、 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与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全面发展早日成才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良,主要有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症、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种心理障碍。[1]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生理也正迅速变化,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他们对某些变化感到迷惑不解,难以适应。社会责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压力都会致学生的焦虑、不安和心理压力过于沉重,而出现心理上的失调,出现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如:学习生活的紧张;是课余生活的单调化;双休日生活的乏味;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劳动,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以及被人误解、失恋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当然,学生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方面,它包括心理素质脆弱、个性特征的影响,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影响,人生观的不成熟、不稳定等等。

现在学校德育工作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中,往往没有充分遵循和应用心理科学来对照、分析教育对象,没有依据青少年学生年龄阶段及其心理学特征来设计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因此,德育工作往往脱离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只有充分认识到努力加强和提高学校的健康教育,并把德育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来抓,才会促进德育工作开展,使思想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二、 大学生的心理毛病

1、爱贪小便宜

贪小便宜的危害:(1)贪小便宜的人表面看多占了一些东西,但却失去了一个可贵的品质——诚实。贪小便宜的人为了得到一点儿便宜有时要弄虚作假、欺骗别人,这是不诚实的表现。(2)贪了小便宜,也会给别人留下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坏印象,而被人看不起。(3)如果养成爱占小便宜的习惯,在小便宜面前禁不起诱惑,也容易从贪小便宜发展为占大便宜,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大学生中这样的事例还是很多的。

2、不讲卫生

不讲卫生容易生病,影响人际关系,影响个人和他人情绪,污染宿舍环境。

3、爱慕虚荣

虚荣心产生的原因:(1)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与别人的优劣条件对比差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伴有强烈自尊心的人也容易产生虚荣心。如某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特差,每当同学们出去购物和上饭店吃饭时。他就感觉自己特别痛苦。于是他就编造自己父母是个体大老板的谎言,无限度地向父母要钱,当父母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时,在强烈的虚荣心作用下,有一天他走上了盗窃和抢劫的犯罪道路。(2)过分重视舆论效应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舆论有时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心理,这是因为舆论即能表扬人也能贬低人。有些人对周围的舆论作用看得很重,希望能够得到舆论的肯定,结果为了获得这种短期效应就不惜弄虚作假或投机取巧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2]

三、 开展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系列活动

邀请心理咨询中心的朋辈辅导员为同学们全面、系统地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安排,并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放飞烦恼,重新体验童真、童趣,体验轻松和快乐;在生活中做身心健康的有志青年,在学业上做积极进取、勇于追求的大学生。

2、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可以给每个班级和每间宿舍分别增设一名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联络员,为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确保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邀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对全校所有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进行系統培训和团体辅导。开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属宣传区域

在宿舍楼公告栏定期张贴系列心理宣传漫画、图片、文字等等。每个宿舍的门后面张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贴纸。

四、 丰富生活园区文化生活,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

1、组建大学生心理协会,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为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建立心理教育网站,设有心理教育快讯、心理知识、心理小测验、咨询信箱、心理咨询预约频道等栏目。同时,心理咨询中心要积极组建大学生心理协会,要充分依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心理协会来负责心理教育网站的日常维护与运作。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2、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

心理咨询中心要认真指导心理协会组织开展学生活动,要以学生课余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办讲座、讨论交流和文体活动等形式对每一届心理协会的干部进行培训和吸收新成员,鼓励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护航员加入心理协会,以进一步提高心协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2004年7月

[2]唐宏《大学生心理》 《高职高教研究》2011年5月

作者简介:段青(1983.12-),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等方向的研究;贾秀敏(1976.2-),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学生管理方向的研究。

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和手段。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乐于被物理教师所采用。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的,物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要注意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避免几个误区,并找到合适的对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

以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被很多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在物理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设置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激发表达欲望,与教师形成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赋予的新的表达方式。

我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使没有见过大型水电站的农村学生也能认识到水电站的运转过程,以及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上的成就。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某些演示实验操作,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

因为物理实验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实验时间的无法控制,而多媒体课件则完全避免了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学时间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钟才能出现明显物理现象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瞬间实现,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时容易进的几个误区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如下误区。

误区1:电脑代替人脑。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学生要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是要遵循学习规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不能用电脑代替人脑。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误区2:多媒体演示实验替代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物理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物理实验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做的物理实验,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合理的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在信息时代,伴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要求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将学科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合理选择利用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效地教学。针对当前大多数教师的信息能力不高的现况,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以迅速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同时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计划,以适应不同水平教师参与培训。

(二)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簡单运用,而是实现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必须以先进的教与学理论为指导,缺少先进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实践,就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整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建构,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强调教学情境的构建,指导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吻合的。

(三)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要求学生自主地从丰富的信息资源中获取有效的教学信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几年来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理想,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俊三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5.

作者简介

李海丰,男,39岁,初中物理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上一篇:机务段生产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增值税转型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