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2024-02-03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叶敏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344000,讲师,女,汉,本科,研究方向:从事医学微生物、免疫教育多年,对高职生的医学微生物、免疫教育颇有经验。

刘志强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344000,讲师,男,汉,本科,研究方向:从事高职高专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多年,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经验丰富。

[摘要]  在医学中职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结合医学微生物的内容和特点,强调学科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  中职;医学微生物教学;思考

医学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各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其中医学微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在人类探讨传染性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和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着理论内容抽象、实践性较强、新知识与新技术更新快等学科特点。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学生只有初中起点,文化基础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量大,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难以记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被动,学习兴趣不高,因而学习效果较差。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笔者主要针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谈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医学微生物学具有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的特点。学好这门课程,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由被动变为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开始,利用学生对实际病例感兴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需要感,增强其求知欲。如以学生面部多发的痤疮为例,引出化脓性球菌;从我国乙型肝炎及其危害入手,引出肝炎病毒;由河南的艾滋病村开始,介绍人免疫缺陷病毒;从儿童接种卡介苗、做结核菌素试验引出结核杆菌等。通过具体实例,激发学生对本门课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

2 自主性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去我们认为老师讲得越细,学生学起来越容易.课堂效率越高,其实这样做会养成学生不爱动脑筋的习惯,学习上经常处于被动,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弄懂。学生自学后,老师可以采取提问式教学,对学生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重点讲述,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这样学生不会感到课堂乏味.反而会变得主动起来,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对好学生不断表扬.对后进学生需要督促、鼓励、辅导。使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3 利用CAI课件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医学各专业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威为必然趋势,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效果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课件直观性好,逻辑性强,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医学微生物种类很多,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直观的图片.真实形象的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及超微结构.使同学们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记忆。CAI课件对一些知识难点,采取动画画面,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病毒的复制过程,配以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这一过程变为生动的画面,使同学们对病毒的增殖一目了然。

4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课堂上难以讲清楚,只有通过实验。从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中得到理解。医学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很多,一部分实验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来做,还有一部分实验。可以通过录像、结果示教等手段来完成。使各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上好一堂实验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第一.老师认真备好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前,老师提前讲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第二,调整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将零散单一的实验重新构成实践性、目的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全过程的训练.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强创新意识;第三,重视实验课的考核.强化考核环节。微生物实验的考核不能以实验报告、实验课平时表现来进行评定.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微生物实验内容很多,不可能都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部内容的考核,同学们可以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进行考核,老师当场打分,这样学生在实验时积极主动,进一步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 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卫生职教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教老师必须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通过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如:参加短期培训班,进修班,专家讲座等形式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不断吸取养分而完善知识结构。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共同交流,开阔教学思路,不断学习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

专业课教师除了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尽可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努力使教师威为有良好道德品质,勇于进取,不断开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医学也在迅速发展,医学微生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质最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出实用型合格医学人才而努力。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水产微生物学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文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的特色与需求,对高校水产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初步改革探索,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 教学模式 改革探索

水產微生物学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动物疾病及水产品关系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理论与水产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水产微生物学内容覆盖面大,知识点多,与众多学科交叉,是未来进行科研、生产实践等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探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和人工调控方法,以挖掘、改善和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改造和消灭有害微生物,从而为水产(淡水、海水)养殖、水族科学服务。学习这门课程对鱼病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营养与饲料、水产品加工学等专业课程极有帮助,同时对学生了解生产、开展实验室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1-3]。该课程的很多理论和技术可直接用于改善水产养殖环境、提高水产动物产量和质量,加快水产业发展。笔者针对高校水产养殖专业学科及学生特点,探讨“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学内容的优化

该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目前采用的是2004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编写距离现今已有12年。对于一门生命科学而言,12年的发展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前沿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及时的更新、补充。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与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掌握,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设置少的矛盾,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对于存在交叉学科内容,应该避开重复,同时也要突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作出以下的调整:(1)在第一堂课绪论的讲解中,除了讲述微生物及分类地位、主要特性、作用等,还着重讲解微生物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经典的实验设计、划时代的人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敌、友关系),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有利、有害方面),我们能在这个领域做些什么,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水产微生物学的兴趣。(2)细菌、真菌、病毒几个章节作为重点讲解内容,系统地讲解细菌/真菌/病毒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人工培养及致病性,随后,把水产动物中的病原微生物章节提到这里讲解,主要讲在水产中的已经发现的细菌、真菌、病毒案例,归纳有益、有害菌群,如何加以利用、控制等,做到不仅仅空泛地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在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讲述中,通过水产业中的模式细菌为例进行讲解,如链球菌,以危害鱼的海豚链球菌为例,在培养基上的形状、染色后的形状加以讲解,强化记忆;在细菌结构方面的讲解中,突出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之间的结构区别(例如细胞膜LPS,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这门课程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比较琐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生产例证、知识点的比较串成葡萄串的形式进行讲解,容易被同学接受,强化记忆。(3)微生物的分类是这个学科的一个基础知识点,这是学生接触生产、科研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以在讲解中除了教授书本上内容外,也要结合现在技术发展,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的实际操作,增加实战经验。(4)交叉学科重叠内容相对简化讲解:如“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与“动物遗传学、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相关内容重叠,“免疫学基础”也会与鱼类免疫学有内容重叠,因而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自学内容;因而可以相对简化讲解,但是要通过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感觉不到重复,又能了解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调整了相关的学习内容[4]。(5)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微生物进行讲解时可压缩内容。要紧扣水产微生物学的范畴,着重讲述特殊的水产微生物种类及水产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为水产养殖业服务的现状与实例。(6)水产品与微生物相关的内容讲解中要配上实际生产中的案例、病害图片,并且在讲解细菌、真菌、病毒几个章节中要介绍,这样会加深记忆,同时也可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水产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是肉眼很难看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易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及影像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5]。(1)借助显微镜下的实际图片、模式图讲解,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如在讲解细菌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等,借助显微镜下染色照片以及模式图讲解,将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简洁,同学容易掌握、记忆。(2)借助音像资料讲解一些难懂的过程及生理状态:如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先用音像制品给同学介绍,同学有了宏观的概念,在讲解及实验操作中,就会简单明了;在讲解真菌的营养菌丝与气生菌丝的形态及功能时,也借助音像制品,学生的理解就会从抽象转为具体,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容易记牢。(3)借助实际生产案例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水产病原微生物时,可以展示在水产养殖中真实发生的病鱼图片、解剖图片,让同学有个直观的了解,加深记忆;继而讲解微生物与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与发酵生物饲料、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关系等,理论联系实际生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在生产中的技术运用。

3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我们可通过:(1)讨论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操作中设置几个与水产微生物相关的主题,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进行文献查阅、讨论,完成PPT制作,然后通过课堂报告和讨论等手段,深化学生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理解;在课堂上,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环节,都允许学生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展开激烈的讨论。(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电子课件、网络视频等进行教学,运用网络技术等与学生随时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充分利用国外书籍、网站图片和视频等制作了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建设了微生物学的网络教学课程,利用大量图、表、视频将繁杂的内容条理化、简明化、形象化、网络化,并使用类比、举例等方法,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的目的。(3)利用E-mail、QQ、微信群等方式组建学习群,为学生提供空间随时分享学生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一方面可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另外一方面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6-7]。

4 结语

微生物學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 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来讲述微观发生的事件,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曹海鹏,何珊,吕利群.我国水产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48-11349,11351.

[2] 孙际佳,杨慧荣,刘丽.水产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9.

[3] 郑兰兰,刘变枝,高春生.水产微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2014(192):224.

[4] 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5] 安晓萍,齐景伟.水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30-31.

[6] 许丹,吕利群,杨金龙.水产养殖专业微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1):9149-9150.

[7] 谭凤霞.水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8):9965-9966.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水环境化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以实际水环境问题为引导,结合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分节分章制定水环境问题情景,建立一种情景模式下基于能力培养的水环境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与水环境问题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水文水资源工程的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情景模式;研究性实验;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课堂教学改革

一、引言

水环境化学是水利类课程的基础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水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污染物质在天然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反应机制、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态效应的一门学科。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当代水环境问题,熟悉和掌握水环境中潜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和分布,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形态变化、迁移转化、积累、归宿和生物、生态影响等,并掌握相关的化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与水环境问题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水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素质,为将来从事水文水资源工程的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学生主要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知识较为基础。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点与实践内容结合起来,其头脑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与实际工作相对脱节。从以往的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可知,学生在学习后并不清楚所学内容可以在以后的工作或科研中是否有用?如何应用?特别是在部分环境类课程中有实验课,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了实验方法,可是其并不知道这对其今后的工作有何支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對于学生实践概念的培养。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应试教育模式、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因此,本文在分析水环境化学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重点分析一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研究、实践基地认知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情景模式的授课手段在水环境化学课程的具体应用

(一)课堂教学中情景模式的应用

在课堂上用实际环境问题作为引导,对教学内容思考的出发点变为“用知识做什么”。并且这里的“做什么”是解决真实的实践问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所讲授课程,结合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分节分章制定环境问题情景,制作包含图片、视频等信息化、可视化的情景模块。结合野外实际测试过程图片、影像等资料,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每章内容课堂讲授前,利用5—10分钟,播放与此章相关联的环境问题情景模块。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其他知识点与环境情景模块串联,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创新性。

如在水环境化学的课堂教学中重点章节:天然水中的气体溶解平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亨利定律、水中溶解氧与水中溶解二氧化碳。备课过程中建立情景模块,以不同图片形式展示不同季节湖泊水环境状态,制作短视频包含湖泊水华爆发、鱼类死亡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为什么会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环境状态,水华爆发有何危害?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首先需要测试哪些指标来摸清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需要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中的亨利定律、水中溶解氧”,从而引出此节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这个湖泊中不同季节(水温不同)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从而得出重点内容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温度存在一定关系,而且水华的爆发会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影响鱼类等生物的正常生存。通过情景模式的课堂授课,学生即学会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又能明白学了知识可以用在哪,怎么用,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教学中情景模式的应用

实验教学环节,利用学院实验平台、教学基地、任课教师科研基地开展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与研究性实验。将分散的实验操作,通过小科研项目组合成为系列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再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应用性实验分析。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关于环境指标的测定部分作为实践教学一部分,将最终实验结果以科技论文形式体现,使水环境化学实验课与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先将学生分小组,设计不同的环境情景模块,不同湖泊、不同河流出现的不同水环境问题供学生进行课题选择,如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有机污染、水体盐化污染、水体重金属污染,需要测定哪些指标?学生实验前期,通过阅读文献、查找教材,确定所需测定指标,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这将对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具有较大的帮助。

在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及应用性实验的基础上,作为拓展学习,可以开展研究性实验。课下可以结合教师所开展的科研项目,继续进行后期设计性实验,进行论文发表,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性实验学习使学生不但对教材讲述的知识有了更好地掌握,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科当前的发展方向,加强学生科研能力。

三、结论

通过分析目前本科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研究、实践基地认知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手段,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依据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分节分章制定水环境问题情景,建立情景模式中以实际水环境问题为导向、以科研性实验为内容的授课方法,研究成果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所开设的水环境化学课程建设具有很好的推广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7,44(11):2755.2759.

[2]张圣微,刘廷玺,杨逸隆.农业院校水文水资源专业气象气候学教学改革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5,57-58.

[3]韩丽娜.情景式教学法在茶学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4]冯波,肖长来,梁秀娟.水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27:21-22.

[5]方樟,马喆,肖长来,梁秀娟.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存在问题及教学改革——以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5,1.

[6]刘恒明,刘靖,刘长发.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71(1):121-123.

[7]陈杨.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与新模式的探索[J].2014.9:36-37.

[8]杜丹,冯素珍.水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1-33.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病原生物学内容多、知识点散乱,给教学带来较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分享综合创新实验教学改革在病原生物学中应用的几点体会。通过以动物模型为案例引导的病原生物学综合创新实验的开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综合;创新

二十一世紀以来,以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和创新意识形成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行[1]。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仍旧将“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这一模式作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医学生,病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将在医学生后续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2]。病原生物学课程涉及内容繁琐,包含医学微生物学(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和医学寄生虫学(原虫学、蠕虫学、节肢动物学)等内容,信息量极大。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容易使学生感到内容枯燥、琐碎,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激起学生的综合创新意识[3]。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后续临床实践相结合,已成为实施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4]。

实验教学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纽带,良好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更能够利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实验教学中,各个实验之间往往是在相对理想化的前提下进行,且各个实验之间相互独立。虽然传统实验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现象印证理论知识,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但是在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效果欠佳,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效果亦不理想。

为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本教研室尝试进行了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通过开展以案例为引导的综合创新实验来训练学生从病原生物学整体(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

医学寄生虫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老师进一步指导及同学间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理论课上习得的知识给出解决方案或建议。在综合创新实验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未知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小鼠疾病模型,分析该模型表型发生的可能原因、病变器官、致病的病原体,设计实验通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检查确定该疾病的病原体。最后,通过老师的进一步指导和同学分组讨论,指出以上实验设计和操作的缺陷和不足,并对原有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给出其他解决方案。

本综合实验教学实施后,学生总体反响良好,一方面通过综合实验分析和操作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以小鼠疾病模型作为案例,通过大家的观察分析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最终确定病原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实验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讨论下,对实验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给出改进方法或新的解决方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金无足赤,综合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若干问题的存在。现将病原生物学综合创新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综合创新性实验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优点

综合创新实验教学不仅包含传统实验教学的基本功能,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观察分析巩固理论知识等。其又是传统实验教学的扩展和延伸,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学生从整体层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经老师的进一步指导和同学的分组讨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一)病原生物学综合创新实验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病原生物学课程包含了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两大部分内容,其中医学微生物学又可细分为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可细分为原虫学、蠕虫学和节肢动物学。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印象是内容散乱,讲述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各类病原体相互独立,课堂学习难,记忆、习题难度大[5]。传统实验教学中,往往每个实验只涉及一种或一类病原体,并且多通过理想化条件,如纯培养物,来进行实验操作,进而学习该病原体的特点和特性,各个实验之间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各个、各类病原体之间相互独立,没有生物学关联。综合创新实验,利用某一特定案例作为引导,如未知病原体感染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染模型的表型推断该疾病可能是由那种病原体所引起。推断过程中,学生自然可将能够引起类似症状的不同细菌、不同病毒、不同真菌甚至不同原虫、不同蠕虫、不同节肢动物做以比较,进而做出判断。在一些疑似继发感染的现象分析中,学生往往又可以将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甚至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感染相联系。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各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回顾了各个病原体的致病特点和相关疾病,更潜移默化地将各个章节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综合类比和比较。因此,病原生物学综合创新实验教学不仅可将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有机结合,更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和运用能力。

(二)病原生物学综合创新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多用固定实验材料,通过程序化的实验流程,得到“已知”的实验结果。整个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地参与实验操作和结果观察,极少参与实验材料选择和准备,几乎没有参与实验设计,缺少动脑思考的机会,没有创新性发挥的空间。综合创新实验教学中,通过观察动物模型的表型,做出推断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推断结合实验室所提供的材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行设计实验,对推断进行验证。该过程中,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实验兴趣,更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体地位更加凸显[6]。实验结束后,根据所得到的结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再次进行组内讨论,综合分析实验数据,结合所学病原生物学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分析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并进一步给出优化方法或新的解决方案。综合创新实验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综合创新性实验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不足

病原生物学综合创新实验的实施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强化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综合创新实验的实施也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及实验室材料准备提出了新的挑战。

设计实验过程中,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往往理解不到位,因此,为保证实验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需要任课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专业的实验设计指导。这就要求任课老师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的专业知识,也要熟悉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学的部分内容。然而,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特别是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等基础课程的任教老师较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生物学科,对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学相关内容所知不多,这就为综合创新实验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增加了困难。

学生作为综合创新实验的主体,是模型中表性分析和实验设计的主要实施者。由于该模式下实验的综合性极强,且实验结束后探究实验过程不足,且提出优化方法或新的解决方案需要做出合理的创新,因此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也有较高要求。然而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最后造成部分小组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也是限制综合创新实验大范围推广的一个原因。

综合创新实验由于事先具体实验内容不确定,因此无法有针对性地准备实验材料及试剂。为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实验设计要求,需要对实验材料和试剂进行全面的准备。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实验准备的工作量,也容易造成部分实验材料和试剂的浪费,也成为综合创新实验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乃至其他课程中推广的主要阻力。

综上所述,病原生物学综合创新性实验通过病原体感染动物模型表型的观察、可能致病病原体的推断、验证实验的设计和结果的分析以及对实验中不足的优化和新解决方案的提出,有效将学生所学习的病原生物学及临床检验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该实验模式是对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的突破,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老师和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适应该教学模式对综合性和创新性的高要求。随着大家对综合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限制也将得到解决,届时综合创新实验教学将为各学科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方法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宝志.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2005,26(2):24-26.

[2]姚韵靓,鲁林荣.卡牌类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2(30):273.

[3]尤红娟,刘晓梅,李小翠,等.C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100-101.

[4]徐兰,俞赤卉,初明,等.翻转课堂和情景式教学在免疫学实验课中的设计与应用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6):898-914.

[5]崔佳.微课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0-131.

[6]施鼎方,王士芬.探析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20-121.

◎编辑 武生智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1 课堂教学的改革

1.1 重新构建和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反映新成果的内容

动物学的内容非常广博, 内容体系完整而丰富。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教材知识点多、内容非常广泛、量大并且不容易记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内容完整性和广泛性, 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课时。近些年来, 为了适应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各普通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其中一项就是课时压缩而教学内容增多, 这使得动物学课时数及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分配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总体来说动物学的课时相对不足。比如, 我校在2000年之前, 动物学课程一学年的理论课136课时;而在2002年以后, 动物学的理论课为90课时。可见, 动物学的年课时减少了很多, 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则显得尤为突出[3]。在这种情况下, 要在更少的课时条件下传授更多的动物学知识, 必须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动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动物学基本概念的介绍、动物学的产生和发展、动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动物的基本结构和胚胎发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等;第二部分是无脊椎动物相关知识, 包括重要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各门的分类和动物的系统发展等;第三部分是脊椎动物相关知识, 主要介绍每纲的主要特征、各纲的分类、代表动物和系统发展等;第四部分是动物进化、动物地理区划和动物生态学的综述等。内容十分广博,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 精选经典动物学的内容。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按照动物体由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以动物系统演化这条核心线索为主线, 结合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并结合最典型的代表动物对动物学内容进行讲解, 适当删减一些小门类的内容。同时由于动物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每年都有新知识和新内容出现, 因此, 也要把及时反映有关动物学研究的新成果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 才能使学生不但能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能了解动物学和前沿学科的关系, 使学生培养对动物学知识的开放、发展的观点, 更加有利于对后续课程的认识和学习。例如, 在讲述爬行纲中蜥蜴科的分类时, 我们不仅要介绍传统的研究蜥蜴科分类体系的方法, 同时还要引入新的知识, 利用当前的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成果来让学生了解研究动物分类体系的分子学方法。这样, 使学生不仅懂得用传统的方法对蜥蜴科进行的分类, 同时也能了解新的基于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蜥蜴科动物进行的分类研究, 并比较两种分类方法所得出结果的相互关系, 加深对分类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2 适当去除教材中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

由于动物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兼顾到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因此, 在内容上会有与其他相关课程相重复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 尽可能地简化或删除, 对于与后续课程有关系的内容, 应尽量介绍基础知识, 并增加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例如, 如果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中有生态学、进化论等课程的情况下, 就要尽可能地简化动物学中生态学、进化论部分内容, 以避免与其它课程产生不必要的重复。在教学中, 需要做到的是既要掌握和理解动物学基本知识, 又要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改革教学方法

1.3.1 结合介绍相关动物实验内容进行课堂教学

由于动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在讲课时适当地将实验中的一些内容和实验方法进行介绍。比如, 在讲解鱼类鳍的功能时, 可以拿一条鲫鱼当堂做实验, 验证分别剪去鱼的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时, 鲫鱼在水中的运动表现, 从而形象地表现出不同类型鱼鳍的功能,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教学效果。

1.3.2 进行启发式教学和引入研究性学习机制

教学组织中, 贯穿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利用大量的图片、模型、简单的实验演示以及录像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来启发和探究。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主动通过分析教材、思考和探讨相关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同时, 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机制。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研究性体验, 可以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 使学生自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在尽可能多的科目中参与研究活动[4]。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注意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课外研究性课题的进行相结合, 通过自己的研究行为, 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而得到相关知识的结论。例如, 在学习爬行动物分类学知识的时候, 先让学生捕捉一些常见的爬行动物, 然后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对动物标本进行观察和比较, 进而根据相关的检索表对这些常见的爬行动物进行鉴别。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相关分类学基础知识, 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并培养了动物分类学的研究能力。

1.3.3 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动物学教学中所涉及的信息量巨大,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跟不上教学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自学型、讲课型、演练型、测验型等, 其中讲课型与传统教学方式较接近[5]。根据动物学的内容特点, 结合教学实际,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如美国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软件把每节课程的内容都做成电子幻灯片, 通过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可以利用文字、图形、声音, 而且可以利用动画和音影视频剪辑传递大量信息, 充分满足了动物学教学信息量大的要求。比如, 当在讲授动物分类学相关知识时, 能迅速演示很多种不同分类阶元的动物图片, 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在讲授动物生活习性等生态方面的知识时, 通过播放相关主要代表动物的视频, 让学生有了更深刻印象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解决了学时少、教学信息量增加的矛盾, 在动物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的改革

动物学实验是动物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6]。动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注重验证性的实验已不能满足以上要求, 必须要对动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2.1 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动物学实验的也因为高校的教学改革而课时数有所减少。比如, 我校在2000年之前, 动物学课程一学年的实验课75课时;而在2002年以后, 实验课时数减为60课时。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 具体的做法就是减少验证性实验, 加大综合性和培养技能性的实验内容。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删除一定的内容, 而是根据需要将必须的基础知识进行压缩和精简。例如, 在进行鱼纲实验教学时, 可以把鱼类的解剖和分类实验合并在一起来上, 其中一些内容还可以分离出来在理论课中讲授。

2.2 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并适当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可以在原有实验类型的基础上, 增加研究性实验, 并且增强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增加研究性课题并提供给学生选择。在进行研究性实验的过程, 学生可以自选研究性实验项目, 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内容和安排实验进程, 然后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在教师的间接指导下较为独立地完成实验、得到结果和分析的结论。这样, 通过增大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2.3 把3R理论引入实验教学中

Russel和Burck于1959年提出3R理论[7]。3R是指Reduction (减少) 、Replacement (替代) 和Refinement (优化) 。减少是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得更多实验数据;替代是指不用动物而用其他方法所进行的实验以达到某一实验目的。优化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减轻和减少对动物造成的疼痛和不安, 而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 目的是提高动物福利。我国在3R的研究上与国外差距很大, 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8]。在动物学实验中要用到多种脊椎动物, 如鲫鱼、蟾蜍、家兔、家鸽和实验用鼠等, 在教学中引入并培养学生3R理论的思想, 有利于促进我国3R研究的发展。

3 野外实习教学的改革

动物学野外实习就是从课堂和实验室走到自然界中观察和认识各种动物, 主要是学习对不同动物的鉴别、观察和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是动物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9~10]。在野外实习中往往会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实习经费的不足影响实习基地的选择和效果、没有特定的实习参考书、实习时间短等, 针对这些问题, 必须对野外实习进行相应的改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源节流提高实习效果, 根据具体实习基地的特点编写实习参考书, 改进实习方法提高效率以解决实习时间较短的问题等。

除了以上主要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外, 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动物学教师的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使动物学教学不断地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和要求。

摘要: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必须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实践。本文主要从动物学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这三个方面对动物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动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凌云, 郑光美.普通动物学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476.

[2] 王堪.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扎实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J].人民教育, 2001 (9) .

[3] 夏敏.关于中学生物学多媒体CAI的几点思考[J].生物学教学, 1999, 24 (5) :24~25.

[4]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0) :60.

[5] 李洪志.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动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4 (1) :40~41.

[6] 刘凌云, 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7] Russel WMS, Burch RL.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M].London, Methuen, 1959, 238.

[8] 田志环.基于3R理论的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四川动物, 2008, 27 (4) :695~696, 702.

[9] 史海涛, 熊艳, 梁伟, 等.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四川动物, 2007, 26 (3) :712~714.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进行生物学教学时,应注意终身教学和实践教学,突出高中生物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生活为导向的生物学教学越来越受到高中生物学教师的重视,这已成为生物学教学的重要途径。基于生活的教学有助于高中生改善生活和社会生活,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强大的生活技能。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学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意味着利用高中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感知,将生物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并以学生的生活实例作为课堂的一部分。通过教学来加深高中生对生活的理解,使生物学课程变得有趣而灵活。同时,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也清楚地表明,高中生物学课程必须侧重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在公共辩论和个人决策中使用生物学原理。因此,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现实教学的基础上,将生物学教科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并整合终身生物学教学,以促进高中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一、在上课前进行生活化课前准备

在进行传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通常会分析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参考和课程说明创建课堂计划,然后在课堂上时直接使用课堂计划来传播知识,这种机械化的教室准备没有教学价值。根据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师的学前活动也必须从生活开始。上课前,教师首先要对课程进行透彻的分析,探索与生活相关的内容,然后用热门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丰富课程,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对所教授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当教师为细胞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质教学活动做准备时,教师注意到本章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将使用基于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计划一些靠近生活的问题:“大家吃哪种糖最甜的?哪些食物中果糖含量最高?大家经常在啤酒产品标签上看到“度”,这些“度”是什么意思,是表明其中的酒精含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很多人不能喝牛奶,但能喝发酵的酸奶为什么?在日常在生活中感到饥饿时,吃下一块糖一段时间后,就不会饿了为什么?”上课前准备与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并汇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

二、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进课程

在开始生物学教学之前,生物学教师应做好课程介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使用有趣的入门教学,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便学生可以积极地参加生物学课。对课程的良好介绍可以使生物学课堂更加活跃,并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例如学生在电视上看到了这则广告:“葡萄糖三精口服液,蓝瓶的,好喝的”。生物学教师可以问一些有关葡萄糖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正确讨论和回答,然后学习新的课程内容。通过介绍日常生活,教师可以自然地开始教授生物学,并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生物学学习中。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生活

特别是在高中生物课上讲课时,教师应重视生活反思,能够更好地利用生活经验建立学习平台。学生应将生物学与特定的生活内容相关联,以使学习能够反映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整合生物学知识和实践问题,以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其次,教师应很好地呈现生活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在一项关于高中生物学中“蛋白质—生活活动的主要载体”的研究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食物。所有这些食物中的成分清单均包含蛋白质,然后按蛋白质含量高低顺序进行分析。解释蛋白质的作用和状态。通过学习植物激素,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水果,仔细品尝,并查看一年中不同时间相同水果的植物质素含量。这样有趣的问题和答案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后,使用生活主题介绍新课程,以便学生可以更多地关注生活,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趋势,可以使学生的听觉变得非常活跃,学生更有可能获得最准确的信息。学生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真诚地体验生活,运用自己的思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教学环境,增强学习的动力。

四、组织日常生活中的课外活动

随着生物课外活动的普及,课外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课外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以激励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学生生活中可以提供生物学实践活动的资源,可以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这对学生理解生物现象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生活中正常的动植物可以进行生物學操作。例如,教师鼓励学生从事动手实践活动,这种生物课外活动不仅可以轻松地为生活中的活动找到合适的环境,而且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生物学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了解生活,学习生物学,并从中获得乐趣。许多高中生承受着进入大学放弃生活学习的压力,心理发展不健康。教师在生活中组织课外活动,不仅是因为课外活动可以增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因为教师不会忘记发展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让学生健康成长。

通常,在开展高中生物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课前导入和课堂教学开始,并采用各种以生活为导向的方法、教学内容、问题情境,角色扮演,生活实验等吸引学生。重点为学生提供了通向面向生活的活动获得有价值的生物学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可以重新理解生物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改变学生偏见并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鸯鸯.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17):61-62.

[2]李红娟.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8):126-127.

[3]牟丽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性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S4):83-84+89.

湖北省恩施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 程伟

上一篇:科技转化知识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社区素质体育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