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范文

2023-11-30

云南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范文第1篇

摘 要:休闲农业是旅游业和农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注重强调旅游者的体验性及参与性,通过村域经济进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传播特色文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从规划布局、政策扶持、营销管理等方面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休闲农业的实际从科学规划、模式创新、产业运营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政府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模式创新;产业运营

引言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目前,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闲暇时间增加及收入的提高,为休闲经济的崛起和休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时间与经济基础。在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参会会议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达成共识,未来将向着“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社会发展,这意味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休闲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产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休闲农业是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布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出发点,以农业项目为依托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向旅游者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并确保在此过程中的环境的绿化、整洁及美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开始接受并热衷于休闲农业旅游。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通过向城市居民出售当地新鲜的农副产品及提供食宿等服务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这一方面既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及消费,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农民在自家门口就业,有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休闲农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这个市场体系中,农业休闲旅游需求和供给愿望同时产生。发展休闲农业,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和农业服务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必须看到,在未来的农村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中,休闲农业必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作为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新型业态,它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管理不到位、项目建设雷同、旅游环境差等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本文基于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相应的策略。这些分析与研究希望为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及完善相应扶植政策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希望为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在项目市场定位、强化管理、打造品牌等方面给出些许建议。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是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致及生态环境资源与农业经营活动、农林牧渔生产、农家生活及农村文化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三农”体验及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业态。它集休闲、观光、娱乐、科教、生产、销售、环境保护众多功能为一体,是旅游业与农业完美结合的产业类型。在现时期,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转变及休闲观念的形成,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休闲型和享受型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这无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商机。据统计,我国休闲农业进入迅猛发展期,年均发展速度已超过15%,在一些地区休闲农业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休闲农业的产业类型逐渐丰富,产业规模逐年壮大。

我国的休闲农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后即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如今的休闲农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时期。据中国网络电视台“三农节目”报道,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8.5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7.2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达到2160亿元,从业人员2600万,先后形成了农家乐、采摘垂钓园、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市民假日农园和民俗村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这些变化的出现使得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有效拓展并使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不断创新。

经过近10多年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业态发生了诸多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现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式的转变,由最初的农民自发行为向现在的各级政府规范引导;第二体现在经营规模的转变,由原来的个体经营、零散分布转变为目前的集约经营、集群分布;第三体现在功能定位的转变,從早期单一餐饮功能定位到目前体验、食宿、休闲、教育等综合性经营拓展;第四体现在休闲农业在空间布局的转变,从最初的局限于城市郊区及景区周边向更大范围的适宜发展区域布局转变;第五体现在投资主体的转变,由早期政府及农户投资为主导向通过“一资带三资”带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相结合的转变。

虽然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相比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等一些休闲农业起步较早发展良好的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的同时需要我们正视及思考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是2001年开始,这一年制定了休闲农业诸多评定标准,标志着我国向规范化经营迈进。但相比国外休闲农业100多年发展的历史,我国的休闲农业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自然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导致项目建设缺乏特色。在我国,多数休闲农业点是农民自发、盲目发展起来的,政府统一管理、规划布局、引导和支持等职能的缺失,导致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缺乏科学规划、随意性较大、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现象较为普遍,造成项目建设缺乏特色,进而导致恶性竞争以致效益不佳。

2.政策扶持急需加大力度。在政策扶持方面,由于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各地尚未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农业部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争取在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农家乐经营户提供一些减税或免税政策,要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市建设费、营业税、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这些相关配套政策出台的滞后,必然会制约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

3.产品附加值低导致竞争力不强。在“吃、住、行、游、购”这旅游六要素中,我國休闲农业点提供休闲活动主要停留在满足顾客“吃、住”等较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其原因是经营活动中忽略科技投入,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体验、休闲、科普教育等能够给游客带来精神愉悦的休闲项目,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自然难以提高。

4.缺乏文化底蕴且营销管理薄弱。在市场营销方面,由于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导致行业内部从众现象严重,简单仿效,忽视品牌运营,缺乏茶文化、农耕文化、餐饮文化等底蕴的支撑,仅停留在采摘、观赏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同时,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功能最初是由其生产功能发展的延伸,多数从业人员及其管理者还没有转变传统观念,忽视了休闲农业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理念缺失及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因而品牌知名度不高。

5.缺乏专业人才导致管理水平低下。休闲农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休闲业和农业,因为它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需要财务管理、导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专注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相应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

三、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基于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宏观上予以把握,以利于解决休闲农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休闲农业科学化、有序化的良性发展。

1.通过科学规划,凸显项目特色。休闲农业的开发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保证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分配布局的合理性,以做到休闲农业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由于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休闲农业服务项目数量越来越多,如果一个服务项目没有自己的特色,则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必须要充分地了解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客观环境以及客源市场等因素,准确定位,凸显自己的特色。

2.通过跨越发展,实现模式创新。休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依赖于经营模式的创新。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是以一定的休闲农业资源为前提保障的。由于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特殊性,更要注意其发展的多元化与区域文化的差异化;保持对技术、品牌、文化、人力资源等核心资源的持续创新,发展成熟的客户维护模式以完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在依据具体的环境与客观条件进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同时,亦不可违背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以及偏离经营模式各组成要素的关系,应该尊重创新的科学性。

3.通过产业运营,增强比较优势。休闲农业点大都属中小规模,实力较弱,往往很难经营多种产品或服务以分散风险,但具有适应性强、接近顾客等优点。可以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单一化、专业化经营[4]。因此,各休闲农业点必须进行游客的行为分析和需求调查,充分考虑自身所立足的消费市场和客源地,以销定产提供特色服务,进而打造品牌形象,形成差异化经营。休闲农业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休闲农业是农村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用产业化的理念指导休闲农业发展。加大农民参与力度和组织化程度,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化形式,完善均衡产业化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市场体系。发展规模化的种养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和餐饮、住宿、农产品流通等第三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刘泓蔚,卢飞.近十年国内休闲农业研究进展述评[J].潍坊学院学报,2012,(5).

[2]黄维琴,竺帅,周彬.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奉化市为例[J].科技与管理,2012,(6).

[3]王婉飞,叶宗造.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探索——以华凯休闲农业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2,(2).

[4]李丽萍,杨东红.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6).

云南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范文第2篇

随着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 低碳旅游也成为了当先旅游界的一个新坐标。休闲旅游由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强调, 更加凸显了其低碳的特性。

一、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 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 目前,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租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方面, 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 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 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 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理论方面, 段兆麟 (2004) 、郭焕成 (2008) 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 大多数学者广泛引用的是2000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 将休闲农业界定为“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 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 提供国民休闲, 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消费者行为也进行了探讨。马勇等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休闲农业的目标顾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消费群体的差异性开始显现。”杨丽华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对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严力蛟、王兵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王和才等以苏州为例着重论述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陈艳等总结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五类。在休闲农业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方面, 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研究了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田华等对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进行了设计。同时, 学者们还对休闲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如伍冠锁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石青辉对湖南休闲农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了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及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等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就具体旅游开发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特色不突出, 对资源和市场分析不到位, 开发项目大同小异;二是保障机制研究滞后, 开发主体、社区参与、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三是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问题。

二、低碳经济及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低碳经济

2003年2月24日, 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来低碳经济的概念。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冯之浚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 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 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到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保障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支持因素。

1. 供给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 旅游供给因素是由两个层次构成, 即器物层和文化层。其中文化层是核心, 器物层是载体, 最终二者统一于产品有偿提供给旅游者。

器物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物质基础。包括景观资源、环境、设施以及活动。其中景观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基础;环境主要是指旅游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体、植被等条件;设施由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两部分构成;活动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节事活动等。文化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村野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2. 需求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动力因素, 相对应于供给因素, 旅游需求是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构成的。物质需求是对供给中器物层的需求, 其满足的是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是对供给中文化层的需求, 其满足的是心理需求。其中, 最根本的需求是城市人逃避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渴望回归乡野的心理需要。

3. 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是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保证的因素, 是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引导、社区参与、资金来源、人才培养等因素。

政策引导主要是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中为供需双方提供政策、制度、资金方面的支持, 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 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保障旅游开发和发展各方利益, 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下降和居民利益受损等不利行为。社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保证社区对休闲农业旅游决策、开发、管理和收益的参与。如果社区不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 农民不能成为主要受益者得到实惠, 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旅游业发展必然受挫。资金保障。旅游开发, 尤其是旅游设施设备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也不例外。为此, 充足的开发资金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核心保障因素。这主要涉及到旅游融资问题。人才培养。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才, 这样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4. 支持因素

支持因素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因素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条件, 主要包括新型技术、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实现低碳式发展, 就得依靠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 如低碳能源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

三、总结和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市场的拉动和资源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构和高级阶段, 文章就在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 文章由于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全述。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 对发展模式、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工作需要加以重视。

摘要:随着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 低碳旅游也成为了当先旅游界的一个新坐标, 以低碳为视角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本身就是对传统乡村旅游的一种升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历史的回顾, 以低碳理论为指导, 分析探讨了低碳背景下影响低碳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具体研究了低碳式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体系。

关键词:低碳,休闲农业,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何昆.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需要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 2008.06.30

[2] 郭红芳.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8

[3] 王婉飞, 王敏娴, 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 2006.5

[4] 段兆麟.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之比较[J].中国供销商情, 2004.10

[5]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26

[6] 陈艳, 龙岳林, 张佳娴等.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5

[7] 马勇, 赵蕾, 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 2007.2

[8] 杨丽华.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 2009.2

[9] 严力蛟.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与发展对策[J].新农村, 2007.2

[10]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 1999.2

[11] 王和才, 蔡健, 梁荣华.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8.8

[12] 高旺, 陈东田, 董小静等.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40

[13] 田华, 侯立白, 宁生全.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3

[14] 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14

[15] 石青辉.湖南休闲农业企业的营销模式研究[R]“.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2008

[16] 冯之浚.推行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发展[J].科学学研究, 2010.1

云南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范文第3篇

凤庆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北部, 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湿分明, 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 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凤庆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凤庆县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 也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

据云南普洱茶网统计, 2015年凤庆茶叶种植面积达20 212.13hm2, 可采摘面积达18 781.2hm2, 产量达33 132t, 毛均价达21.39元/kg。茶叶是当地人民主要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为全县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优势产业。

2 云南凤庆茶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2.1 茶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悠久的茶叶历史, 世代传承的种茶技术, 加之政府的鼓励扶持以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凤庆茶叶种植规模不断的扩大, 产量稳步提升, 经济效益不断增加。2011年凤庆茶叶种植面积为20 071.93hm2, 其中可采摘面积17 588.93hm2到了2015年凤庆茶叶种植面积已上升到到20 212.13hm2, 可采摘面积为18 781.2hm2。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 茶叶的产量也在不断提高, 2011年的茶叶产量为20 078t, 到了2015年产量就上升到了33 132t, 同时茶叶的毛均价也在提高, 2012年凤庆茶叶毛均价为17.18元/kg, 到了2015年毛均价提高到21.39元/kg。

2.2 制茶企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 茶叶市场波动强烈, 受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影响, 凤庆茶叶产业饱受市场考验, 但凤庆产业仍能够在激烈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并逐步提升, 制茶企业也不断的增多壮大。2012年全县的茶叶初制所共有252个, 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38户, 到了2015年全县的茶叶初制所已增加至2015年的252个, 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8户, 其中, 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制茶企业的增多, 为凤庆茶叶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制茶企业的带动下, 农民种植茶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并反作用于制茶企业的发展壮大, 使得凤庆县涌现出了一批制茶龙头企业, 对凤庆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2.3 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2015年凤庆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特色、高效”的要求, 坚定不移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力推茶叶产业生态转型升级。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 凤庆县的茶叶产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产业的质量不断提升, 茶农的茶叶收入不断提高, 2015年茶农人均茶叶收入1 874元, 比2014年增加197元, 增幅为11.7%。凤庆县政府按照“兴小龙、育新龙、扶强龙、引外龙”的企业扶持和培植思路, 云南滇红集团正在蓬勃发展, 并引进和培植了龙润集团、红河茶叶、三宁茶叶等部分有实力的制茶企业, 不断提高了凤庆县制茶龙头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农户带动力, 使凤庆茶叶产业一片欣欣向荣, 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 效益越来越好。

2.4“凤庆茶”名声在外

凤庆茶叶种植历史悠久, 悠久古老的茶文化, 在世代传承中不断的被弘扬传播, 历久弥新, “滇红之乡”早已经名声在外。近年来, 为推广凤庆产业, 凤庆县多次举办产业节, 邀请国内外各界人士参加, 以共同探讨茶叶产业、茶文化发展大计和宣传凤庆茶叶。同时, 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是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制茶企业, 现代营销理念, 培育专业营销队伍, 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 积极参加各类茶叶交易博览会并加强宣传, 成就了滇红集团“凤”牌商标为代表的“中国驰名商标”, 使得凤庆茶叶在市场上知名度越来越高, 口碑越来越好。

3 云南凤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 为了凤庆茶叶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持续提高茶叶品质

近年来, 全县虽然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茶叶产量不断提升, 制茶企业也不断增加, 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产量的扩大化, 还应该注重持续提高茶叶的品质。由于茶农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掌握的茶叶种植科学技术有限, 因此种植出来的茶叶质量会参差不齐, 甚至可能达不到制茶企业的统一要求。所以作为农户应该不断的学习专业的茶叶种植技术, 总经种植经验, 以提高茶叶原叶的质量, 为生产出品质卓越“凤庆茶”创造基础。

3.2 打造龙头企业效益

凤庆全县有数百家制茶企业, 不缺有一些小企业, 资金薄弱, 技术落后, 导致成品茶叶质量相对较差。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未根本改变, 企业集中统一度低, “抱团”意识不强。而资金薄弱, 技术落后的小企业也要不断改良技术, 致力于制茶水平的提升, 以生产出优质的“凤庆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走出去”是必然的趋势。云南是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在“一带一路”中也处于重要战略位置, 随着开放水平的提高, 云南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凤庆茶要借着“桥头堡”、“一带一路”的战略区位优势, 努力开拓海外市场, 位凤庆茶叶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3.3 持续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凤庆县作为茶叶生产大县, 为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要给予茶农政策的支持, 比如种植补贴, 为茶农的茶叶种植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可以以提高其种植积极性;二是要给予茶农技术的支持, 委派专业人员普及茶叶种植知识, 进行种植指导, 以提高茶叶种植水平, 提高产量, 提升品质;三是要以及制茶企业一些支持, 特别是一些发展能力薄弱的小制茶企业, 通过支持促进其发展壮大, 更要致力于培养一批龙头型制茶企业, 以促进全县茶叶企业的发展, 服务于全县经济大大发展。四是通过政府手段, 多为当地企业做宣传, 以提高凤庆茶叶知名度, 便于制茶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

3.4 持续提升品牌意识

凤庆虽有“滇红之乡”的美名, 但凤庆茶叶品牌与众多茶叶品牌相比仍有差距。茶叶品牌多而杂乱, 集中品牌打造上认识不到位, 仍未形成品牌群, 知名度相对较低,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全县的制茶企业应持续提升茶叶品牌意识。以多种多样方式宣传凤庆茶叶, 培养优秀的营销团队, 把凤庆茶推向市场, 扩大市场影响力;加强广告宣传, 不断提升茶叶的知名度。政府也应该继续牵头举办“红茶节”, 要求国内外各界人士参加, 以探讨茶叶产业的发展并宣传凤庆茶叶, 使“凤庆茶”成为全县响亮的名片。

摘要:凤庆县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 也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 凤庆县茶叶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分析凤庆茶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提出凤庆茶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提高茶叶品质、打造龙头企业效益、持续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持续提升品牌意识等, 促进凤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凤庆茶,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德贵.凤庆县茶叶产业发展机遇与主要困难的思考[J].时代金融, 2011 (20) :61-62.

[2] 吴克忠, 许灵峰.凤庆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茶业, 2014 (7) :11-13.

云南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范文第4篇

山西省太谷县是山西的农业大县, 山西省政府决定在太谷全县域内建设山西“农谷”, 引领山西农业现代化, 使其成为山西功能性农业的龙头和国内一流的科创城。太谷正在为建设山西“农谷”而努力, 在太谷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山西“农谷”建设初步规划布局设想上提出要在太谷南山一线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等新型业态, 可见农村产业融合是“农谷”建设一项重要内容, 而休闲农业旅游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 构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型

1.1 模块化视角下农业产业链的形态

本文按照农业产业链中科研、化肥、农药、饲料等产前生产环节, 种子、农业机械、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物资供应环节, 施肥选种生长环节, 农产品销售环节, 消费者消费环节将农业产业链分为增值、供应、生产、加工、销售五个模块。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按照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 先构建农业产业链一般形态。然后按照模块化原理, 构建模块化视角下的农业产业链的形态即划分每个环节属于的模块。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表现为农产品的深加工, 产业链的横向延伸表现为农产品的生长过程。

1.2 模块化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链的形态

笔者从模块化的视角出发, 依据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复杂性、再生产性、多样性, 将旅游产业链划分为资源开发模块、设施配套模块、资源整合模块、产品营销模块和消费者消费模块。每个模块下面又包含了该模块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模块化下的旅游产业链的五个核心模块。我们首先需要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论证完以后按照规划对其进行开发建设, 同时要对其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在建设时要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 最后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宣传推广, 最终供消费者消费。

1.3 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型

笔者在伍婷 (2014) 构建的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具体包括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各个模块化分, 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支持产业等内容。

本文构建模型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 按照模块化的原则, 基于图1和图2的基础上, 构建模块化下的农业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的五大模块, 并具体说明每个模块所包含的功能。其次, 明确模块与模块进行融合的内在关系, 明确关系后按照长板整合的原则进行融合, 构建融合后的农业旅游产业链。最后, 因为农业和旅游业都是综合性的产业, 产业的运行需要其他产业的支持, 也为了知道影响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因素, 所以构建了模型外环的支持产业模型。

模型说明:如图3所示:图中部长方形框起来的部分为模型的内环部分, 内环部分上下两边分别是模块化的旅游产业链和农业产业链, 二者通过长板整合融合成最中间的农业旅游产业链。与农业和旅游产业链每个模块相连接的是该模块的具体功能。为了反方向找出融合过程中的不力因素以适当刺激从而更好的实现融合, 笔者构建了模型的外环部分。例如:各类旅游者在消费时需要公共服务、咨询服务等, 我们在调研时就可以着重调查该部分, 如这些服务不到位, 便可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第一, 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从总体上来说就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 旅游业服务为表现形式的融合。

第二, 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各个模块通过“长板整合”, 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格局, 大大提高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 旅游业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都依附于农业资源。因此要以农业资源为基础, 通过资源整合, 深挖资源的文化内涵, 创新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

2 实证研究:基于融合模型视角分析太谷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前期论证规划不充分

主要体现在模型中旅游产业链中资源开发模块的规划功能与农业产业链中增值功能模块的农业科技功能融合不充分。

一些休闲农业旅游缺乏科学规划和理论指导, 经常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实行“拍脑袋”决策, 而不对农业园区的发展做可行性研究和市场分析, 其结果是未能给旅游产品做出正确的商业价值判断。还有一些休闲农业园区受投资规模的影响, 在规划时未能充分结合农业科技, 即使有所规划, 在具体实施也只注重田园美而忽视科技美, 影响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 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模型中旅游产业链的设施配套模块的旅游交通等功能与农业产业链供应功能模块的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融合不充分。

目前太谷一些旅游区的道路交通、用水设备等基础设施还严重滞后。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的处理问题突出, 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特别是清洁能源在农村的普及程度还不够。比如, 在对太谷县范村镇上安村进行调研时:上安村凭借千年古村落的名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但该村交通不便, 村中主道上散落着羊粪, 破坏了游客对上安村的印象。

2.3 产业规模狭小, 缺乏特色

主要体现在模型中旅游产业链中资源整合模块与农业产业链中生产功能模块融合不充分。

太谷县目前休闲农业主要分布在太谷南山一带, 但产业规模狭小, 园区与园区之间缺乏互补性, 同质化倾向严重。经常出现一村内有十几家草莓采摘园或是营业内容相同的“农家乐”。休闲农业旅游没有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结合起来, 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缺乏活力。休闲农业旅游线路组合不够灵活, 人工化倾向严重, 各乡镇之间的休闲农业未能形成资源互补, 优势互补的格局。

3 实证研究:基于融合模型下的太谷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3.1 科学规划, 重视产前增值功能模块

科学整体规划, 突出特色。在进行园区建设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避免雷同重复的建设, 突出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 尤其是发掘其文化内涵, 文化是休闲农业旅游的灵魂, 休闲农业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一定要注重二者的结合。

重视产前增值功能模块, 运用高科技, 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在发展休闲农业时, 要注重将山西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农业园区。以农业科技为支撑, 将自然景观与农业最新成果相结合, 不仅要向游客展示自然之美, 更要向游客展示科技之美。

3.2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

要重视设施配套模块和供应功能模块。良好的配套服务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做好旅游区农业生产的技术、良种、农机、排灌等的配套;第二, 要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第三, 做好交通道路规划, 具体要分开园区的主要道路、次要道理和游憩道路。第四, 做好卫生服务工作。

3.3 重视资源整合模块, 实现产业化经营

首先要将保持独特的田园风光和营造时代气息相结合。园区建设必须十分注意创造与休闲农园协调的环境氛围, 避免使之成为城市公园与植物园的翻版。因此, 区内布局与设计都必须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太谷的区域优势。利用太谷的自然植被的群落结构, 运用多种植物造景, 再结合美学的艺术构图原理。此外, 要将自然景观和时代创新相结合, 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

其次加强客源市场开发。巩固城市居民客源市场, 开发学生市场。根据网上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和城市居民是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主体。因此在营销宣传上要着重该类群体的宣传。在地域上, 不要局限于太谷, 要面向太原, 重点发展太原市场。在渠道选择上, 除了传统传播媒介外,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普遍性、便利性加强客源市场开发。

最后, 要显现农业产业链中生产功能模块的标准化。休闲农业旅游应该加强资源整合, 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传统的一家一户“农家乐”模式同质化倾向严重, 且规模小资金少, 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市场竞争力弱。可采用合作社、科技集团+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或多企业联合等多种形式的股份投资方式实现资金合理组合, 政府也可通过有偿投资予以适当投资支持。

摘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山西“农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 本文从休闲旅游产业着手, 主要运用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立足产业融合理论, 引进模块化理论, 基于模块化理论对农业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进行解构和重构, 形成模块化下的农业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 按照模块整合的“长板整合”原理构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型;同时, 以山西太谷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基于融合模型探索太谷县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产业融合,模块化,产业链,休闲农业旅游

参考文献

[1] 伍婷.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及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4.

[2] 李想.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 2008.

[3] 王赟.信息化约束下的产业融合[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4]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 2002 (5) :51—78.

[5] 周蕾, 段龙龙, 等.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J].农村经济, 2016 (10) :40—45.

[6] 黄明元, 侯丽.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16 (1) :35-40.

[7]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8] 于刃刚, 李玉红, 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9] (日)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2) :25-30.

[10] 单元媛, 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评论, 2012, (5) :152-158.

[11] 程晓丽, 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12, 32 (9) :163-164.

[12] 袁中许.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J].旅游学刊, 2013, 28 (5) :81.

[13] 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 2013.23.

[14] 朱海艳.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 (理论版) , 2013-07-21 (7) .

云南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范文第5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云南省6所高校内普通学生500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搜索引擎, 对全国各个体育专业报刊及相关专业的资料进行了网上查阅, 并对国内外相关的论著进行翻阅, 从理论上对本题进行可行性的论述, 为本文的研究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本问卷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抽取云南省6所高校内普通学生500人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500份, 其中有效问卷490份, 有效率98%。

1.2.3 数理统计法

所得数据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省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现状

2.1.1 云南省高校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

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是衡量高校户外运动现状的一个标志, 也是户外运动在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户外运动的灵活多样, 内容丰富, 可按个人意愿进行, 而且不论性别及运动水平高低都有机会参加, 因而吸引着高校大多数人, 云南省高校普通学生也是如此, 调查显示:80%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加户外运动, 并且愿意把它作为一种终生的生活方式, 有20%的学生表示出态度一般。

2.1.2 云南省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参与现状

调查显示:只有190人参与过户外休闲运动, 占39.9%, 虽然部分大学生认识到了此项运动的生理价值和意义, 但是由于缺乏宣传, 还是有占到60.1%的大学生没有参与过户外运动。

2.1.3 云南省高校学生对于户外运动的爱好倾向现状

为了弄清楚大学生对于户外休闲运动的爱好倾向, 做到有的放矢, 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在“你喜欢户外休闲运动吗?”的问卷中, 回答很喜欢的占20%;喜欢的占44%;不太喜欢的占20%;不喜欢的占16%。

2.1.4 云南省高校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动机现状

从表2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于户外休闲运动的健身的价值比重最大, 说明他们对体育的物质价值己经认识很清楚, 因为运动能增强体质是最明显、最直观的。另外, 娱乐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选择充分说明大学生对运动精神价值的认识, 他们希望在参加户外运动中从其中获得一种生物运动的欣快感、满足感, 进而使精神、情操、意志得到锻炼和陶冶, 这正反映了大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2.1.5 云南省高校户外运动项目开展现状

从表3可以看出, 户外休闲运动项目中, 大学生比较喜爱的运动的是山地穿越、野营和漂流, 因为这些运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大众性和竞争性;可以强健体魄, 陶冶情操,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他能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全面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激励大学生去挑战自我、战胜困难、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登山和远足一般性的健身活动多数学生也非常的喜爱, 因为这也是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 通过此种方式可消除紧张的情绪, 有利于精力和体力的恢复。

2.2 影响云南省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的因素

2.2.1缺少经费

大多数户外运动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障。例如:越野骑行、潜水等。而且其中一些专业装备价格不菲, 再加上出行时的路费, 一些景点的门票和餐饮费等等, 会使部分学生望而却步。

2.2.2 兴趣不足

户外运动是近年来新兴的种活动方式, 虽然在社会上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但多数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局限, 只参与一些体育课教授的运动项目, 认为同样可以健身, 愉悦心情, 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和钱去参加户外运动。

2.2.3 缺乏宣传

体育课上, 教师只注重技术动作的传授, 而对某些运动项目的保健知识、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讲授不够充分这对于一些在课外才能参与的运动项目同学们就不了解, 更谈不上亲自参加了。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 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及体育综合素质发展与提高的重要阶段, 是学生丰富知识, 培养能力, 形成习性的重要时期, 其终身体育思想的构建和终身体育能力及锻炼习惯的形成, 主要成熟于这一学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浅泛、方向飘忽不定, 学生学练盲目顺从、目标不清, 注重技术方法学练、疏于文化思想熏陶的现象。这也是导致云南省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缓慢的原因。

2.2.4 缺少机制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改变这一影响因素的主要途径, 大学体育课不仅要注意与中小学体育课的衔接,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体现自己的特点, 建立新的大学体育教学理念,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学校体育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学自炼的能力。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 而且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 不断强化学生体育意识。户外运动恰好满足了当前高校的需要。它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方法新颖, 趣味性和娱乐性强。为此, 应加大教学的弹性, 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

2.2.5 家庭因素

体育活动的参与率, 是来自城市的学生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家庭一般或贫困的学生好于富裕的学生, 城市来的学生受到了相对较好的素质教育, 有着较好的体育参与意识与体育基础, 其课余生活的内容也较农村来的学生丰富多彩。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相对滞后, 进入大学对体育教育的渴望以及通过考试的压力, 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家庭富裕的学生由于经济上的优势, 他们对课余生活有着更多的选择, 而家庭一般或贫困的学生受经济能力的限制, 为了全面发展与丰富课余生活, 只有选择较为廉价的体育锻炼。

3 结语与建议

3.1 结语

(1) 通过调查研究, 发现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对户外运动的了解程度不够, 理论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2) 对云南省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个体参与户外运动的直接因素。

(3) 户外运动适应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需求, 是云南省高校体育活动建设、发展的方向。户外运动教学内容丰富, 学生学习参与兴趣与积极性高, 对学生身心影响深, 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2 建议

(1) 建立、健全户外运动组织, 引导学生正确开展活动, 邀请有关方面社会名人发起成立协会, 吸引户外运动爱好者加入, 形成有组织的团体, 便于充分发挥集体和组织的力量, 以组织的形式申请活动经费, 争取社会赞助。

(2) 学校可以设置户外运动, 野外生存等相关的课程, 教授、指导学生正确参加一些户外运动。体育课及课外活动中可以穿插一些户外运动的内容, 帮助学生了解, 同时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扩人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3)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选择活动形式。

(4) 积极配合各学科专业学习, 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大学生户外运动。

(5) 努力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 扩大活动规模, 推动户外运动发展。

(6) 应加大户外运动经费的投入, 重点是在购置器械、培养专业等方面。给大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参与到户外运动中来, 保证他们的身体锻炼要求, 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 对云南省高校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 指出了影响云南省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的因素, 针对云南省高校户外运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云南省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户外运动

参考文献

[1] 辛伟伟.浅谈山西省户外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8) .

[2] 仝仕胜.高校开展户外运的探索[J].体育世界学术, 2006 (3) .

[3] 高林洲.高校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7 (3) .

[4] 门传胜.沈阳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

[5] 余宗贤, 等.试探我国户外运动的前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9) .

云南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范文第6篇

台湾地区近年来由于官方的投入与民间的觉醒, 观光产业发展良好;云林在此机遇发展之下, 已实现农业社会到为观光休闲为主的服务性产业的转型。在面临农业发展困境之时, 向休闲农业转型一方面协助已面临发展瓶颈的传统产业找到新的出路;另一方面, 让生产事业与观光活动结合, 发展更多元的观光旅游环境, 迎合现今消费者之需求[1]。

休闲服务产品的同质化带来了经营者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 因此, 在发展乡镇休闲产业时, 应回归到地方性特色, 以地性元素作为发展台湾乡镇休闲农业的基础, 以实现永续经营[2]。

古坑蜜蜂故事馆, 作为台湾地区云林地方著名的观光农业品牌, 在时代发展中, 能够从众多同质化的农业品牌中脱颖而出, 建构出具有差别化、更具地方特色的商品与服务, 必然也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 因此也成为本次探讨的主要对象[3]。

二、云林县古坑蜜蜂故事馆

1、简介

蜜蜂故事馆是2016年程锜先生于云林县古坑创立的自有品牌。程家养蜂已历三代, 有超过70年的养蜂历史。其一方面透过产学携手合作, 构建完整的产品系列, 规划产品行销、包装设计, 推行企业化识别系统;另一方面, 积极投入研发与创意, 打造一个寓教于乐、养生及休闲兼具的甜蜜乐园。集自然、休闲、文化、教育及生态功能于一体的蜜蜂故事馆[4]。

2、地方特色文创商品探讨

蜜蜂故事馆的蜜产品主要是来自清迈和台湾本土, 本文选择古坑窖藏柳橙花蜜与蜜园乡村礼盒等两项特色产品进行讨论分析。【古坑窖藏柳橙花蜜】古坑盛产柳丁, 每到花开季节, 蜜蜂则聚集在园区采集柳橙花花粉, 经过蜂农制作出柳橙花蜜, 味道清新香甜, 极具古坑特色。【蜜园乡村礼盒】古坑窖藏花蜜与精选花粉的组合, 柳橙花蜜, 搭配营养的花粉以及木制精美蜂蜜棒, 组合成轻巧简单的随身提盒。

1) 特色视觉元素分析

蜜蜂故事馆秉持着“原承自然, 择善坚持”、“品质创造信誉, 信誉保证品质”的永续理念经营其品牌和产品, 文化商品的构成方面强调产地的自然, 而在产地特色方面, 强调本土性元素与蜜蜂产品的融合。

古坑窖藏柳橙花蜜与蜜园乡村礼盒, 是与古坑地方特色结合所推出的蜂蜜产品。产品包装图案采用插画风格, 画面以森林乐园呈现“原承自然, 择善坚持”的产品诉求理念。图像以花卉植物为主, 营造原始和谐的自然场景;左右两侧各绘制一株古坑特有花卉, 使视觉集中于画面中心部位, 并利用花枝修饰, 花枝末梢指向蜜园二字, 使得视觉中心再次聚焦到品牌上, 增加了视觉美感与整体性。

2) 特色文化内涵分析

在时序入秋之季, 蜂巢难有进蜜, 蜂农则不过度收蜜, 让巢内留有足够储粮, 供蜂群越冬之用。养蜂人与蜂群间的微妙平衡正是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永续经营的观念的体现。

此外, 程锜先生一直秉持“原承自然, 择善坚持”的理念, 在技术与品质上皆严格要求。表象上的创意虽容易模仿, 但仿冒伪劣的蜂蜜产品会忽视安全性而带来食品安全问题;所以, 追求产品的永续发展才是对于环境以及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蜂蜜所代表的内涵象征着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 蜜园产品象征健康、幸福。蜜园系列产品除了品质优良, 其蕴含的自然、智慧与传承的特色文化内涵, 亦是打动消费者的关键因素, 产品须具有深度的内涵才能创造出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3) 形象塑造之差异化分析

各乡镇中的观光农业, 能发展的特色商品类别繁多, 故惟有建立“特色”才足以凸显出商品间的差异性。周修亭、陈大志在其《特色农产品发展策略初探》中谈到, 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观光中, 参访者购买具有该地方特色的符号性商品, 是整体参访体验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正如此, 古坑蜜蜂故事馆将此地特色农产品柳丁与蜂蜜产品相结合, 从而形成独具古坑特色的蜂蜜产品, 使得蜜园系列产品从众多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将地方文化当中属于其产业范畴的元素与表现手法同企业形象连结, 使顾客透过对地方文化的认知, 清楚辨识出文化商品的差异;在造形美学上也呈现与商品特性相符合之调性, 最终大众才形成对其蜜蜂产品的品牌认知。

三、结论

因此, 本文透过探讨蜜蜂故事馆的蜜园与蜜园礼盒系列产品, 探究传统农业的成功转型案例。当传统农业产品中注入了地方特色性元素、品牌文化意涵时, 其产品将与一般商品形成差异化, 最终转化成具有地区代表性的特色文创商品。综合上述各项分析, 本文有研究结论如下:

1) 休闲农业进行特色商品研发时, 应着重在农业文化、品牌文化、差异化和在地性中探求其特征, 并考量独特性、永续设计、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等原则, 设计出具有纪念性、设计性、实用性、差异化的特色商品。

2) 就设计者而言, 在进行文化商品设计时, 必须深入探究解析其文化内涵, 找寻文化特色与商品呈现合理的转换脉络, 更重要的是, 借由商品传承文化资产与表达呈现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美学形式。

摘要:地方特色文创商品的开发在产业观光化的竞争下日趋重要, 地方特色与文创商品相互结合能增强文创商品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期望透过本研究, 能深入了解台湾当地休闲农业、文创商品、以及传统农业的成功转型服务与整合发展模式, 作为日后应用之参考。

关键词:休闲农业,地方特色,文创商品,古坑蜜蜂故事馆

参考文献

[1] 陈墀吉, 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M].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2005.

[2] 段兆麟.休闲农业:体验的观点[M].台北市:华都文化, 2008.

[3] 周修亭, 陈大志.特色农产品发展策略初探[J].云林农业学报, 2010 (11) , P42.

上一篇:以期待自拟题目的作文范文下一篇:园区非公党建经验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