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情境创设物理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27

初中情境创设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情境创设概念及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概念

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创设的,适应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并产生一定情感的学习环境,不仅是一项创新式教学方法,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尊重学习主体的具体表现[1]。

1.2 存 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主动性,流于形式。由于受到教师对情境创设教学法的研究,且过于重视考试重、难点,使得情境创设教学形式化现象严重。过于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对物理教学不仅不能够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对物理教学产生消极作用。另外,情境创设教学法的推广,使得教师为了应付学校要求,一味采用情境创设,忽视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失去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其次,缺乏新意及真实情感。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要兼具情境创设及情感两方面。情境创设教学法作为一种认知,不仅是一种机械式教学方法,更注重情感方面的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少真实感情的投入,难以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情境创设教学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情境创设能力的缺失。情境创设是一项崭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尚未完全适应,在针对其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将情境创设停留在场景上,忽视了其内涵,与教学内容脱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难度。因此,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2.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热情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强”这一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接触的饮料瓶,在饮料瓶上打三个孔,并向瓶中注水,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观察出水距离,从而总结出液体压强是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增强这一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心。

2.2 积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调动学生积极性

物理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能够进行实验教学,实验作为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关键, 在实验过程中创设情境十分必要。首先,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以免情境与教学内容不符;其次,教师要注意实验氛围,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既轻松又严谨的实验氛围;最后,教师要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关注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鼓励这些同学共同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的关系”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分配每一个学生的任务,有的设计电路图,有的连接导线等。另外,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将学生生活与物理教学相结合, 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也能够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重视情境问题的提出 ,启 发学生思考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 其求知欲极强,教师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疑问是激发人们思考的重要动力,只有存在疑问,才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2]。因此 ,教师要善于运用疑问技巧、适当提问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目标,为学生思考提供指导;另外,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帮助,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教师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可以在用塑料包好的音响上面放上水并播放音乐, 学生观察水随着音乐跳动, 并提出问题“水问什么会振动 ? ”及“除了这种现象 , 还有哪些现象与其类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循循善诱、激发起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

3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情境创设教学法作为一项有效教学方法,与初中物理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情境创设内涵的研究,并明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实验情境的创设,与合作学习等其他方法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物理知识体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我国教育教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物理是初中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抽象性等特征,而情境创设教学方法作为一项有效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情境创设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十分必要。本文将对情境创设概念及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从而为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发展提供指导。

初中情境创设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纳入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认识,既要做好高中物理知识教学,又要做好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研究,注重创设相关问题情境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至相关教学环节中。本文结合以往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高中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谈谈自己的看法,给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涉及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方面内容。在高中物理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在认真研究教学以及核心素养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有效的问题创设途径,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提升物理学习成绩的同时,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备能力。

一、立足生活经验,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高中物理诸多知识源于人们的生活,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降低学生学习的陌生感,教师应注重创设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重要性的同时,树立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灵活应用这些观念,分析、解决问题。

一方面,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研究,明确重点知识与教学目标,注重积累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指引高中物理课堂更好开展。

另一方面,找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结合学生所学,及时创设对应的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与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例如,在讲解“超重与失重”知识时,很多学生能够准确记忆超重与失重概念,但在应用中出现较多问题,为此,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以下生活问题情境:如图1所示,某同学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和起立动作时记录的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纵坐标为力(单位:N),横坐标为时间(单位:s),由图线可知,该同学的体重约为650N,除此之外,还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

A.该同学做了两次下蹲与起立的动作

B.该同学做了四次下蹲与起立的动作

C.下蹲过程中人一直处于失重状态

D.下蹲和起立期间都有一段时间处于超重状态

分析:该题目将超重和失重知识点和学生下蹲、起立结合起来考查,创设的情境学生并不陌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运动观、相互作用观。

难点在于对超重、失重现象的深入理解,并能够看懂图像,找到图像和超重、失重之间的关系,即可通过加速度方向进行判断。学生下蹲时,加速度先向下后向上,即先失重后超重而后处于正常状态,压力先小于重力后大于重力,而后维持在650N。起立时,加速度先向上后向下,先超重后失重,最后处于正常状态,压力先大于重力后小于重力,平稳时重力在650N。认真分析两个图像可知,重力先小于自身重力后大于自身重力、重力先大于自身重力后小于自身重力分别出现了两次,表明该学生进行了两次下端和起立动作。

结合给出的选项可知A、D两项描述正確。核心素养下,通过创设生活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能很好地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真正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该问题紧密联系教材中的“超重与失重”知识点,以图像为媒介,清晰展现出参数的变化关系,对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分析、解题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最终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教学实践,创设新颖问题情境

科学思维是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应结合以往教学实践,注重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迁移知识能力的同时,促进科学思维的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教师平时应做好新颖问题的积累,明确新颖问题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向学生展示。

另一方面,做好问题分析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尤其当学生正确解答出问题时,教师应给予肯定与表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讲解运动学知识时,教师创设以下新颖问题情境:如图2所示,为身高体重测量仪。其顶部向下发射波速为v的超声波反射后返回被接收。

测量仪记录发射、接收时间间隔。质量为M0的测重台置于压力传感器上,传感器输出电压与作用在其上的压力成正比。当测重台没有站人时,测量仪器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0,输出电压为U0。某学生站在测重台,测量仪器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输出电压为U,则该同学的身高和质量分别为(   )。

A.v(t0-t),[M0U0]U        B.[12]v(t0-t),[M0U0]U

C.v(t0-t), [M0U0](U-U0)  D.[12]v(t0-t), [M0U0](U-U0)

分析:该问题情境较为新颖,但难度并不大,可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解题时需要认真读题,搞清楚测量仪器工作原理,以及各参数表示的含义,进行科学推理,才能正确运用所学进行解答。

解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超声波走的路程是来回的路程。显然当没有站人时高设为H,则H= [12]vt0,当站人时,人高设为h,则,(H-h)=[12]vt,解得h=[12]v(t0-t)。因为传感器输出电压与作用在其上的压力成正比,设比例系数为k,则未站人时,U0=kM0g,当站人时,设人的质量为m,则U=k(M0+m)g,解得m= [M0U0](U-U0),因此,正确答案为D。

新颖问题情境在近年来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重点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的能力,因此,教学实践中应多加留心,构建新颖问题数据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及时给出新颖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训练。针对本题不少学生望而生畏,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差,不会给出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因此,教学中应多创设新颖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深究实验内容,创设实验问题情境

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是各类测试的必考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做好铺垫,教师应深究实验内容,积极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把握实验注意事项,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规律与结论,做到灵活应用。

一方面,为学生深入讲解教材中的实验,合理安排实验课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使学生在实验中知识得以巩固。

另一方面,立足教材实验,教师积极创设实验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思考、解答,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讲解电学实验知识时,教师可创设以下实验问题情境:已知某报警系统,当热敏电阻温度达到或超过60℃是,系统报警。提供的器材有:热敏电阻、报警器(内阻很小,电流超过限Ic就会报警),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Ω),输出电压为U的直流电源,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1000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2000Ω),单刀双掷开关一个,导线若干。室温下调节系统,已知U约为18V,Ic约为10mA,电流超过20mA会损坏。热敏电阻随着温度升高电阻减小,60°时,阻值约为650Ω。

(1)完成图3中的电路图连接。

(2)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填R1或R2)。

(3)按照以下步骤调节该报警系统:首先,电源接通前,应将电阻箱阻值调节为___Ω;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置于___(填a或b)端附近,不能置于另一端的。

原因为:_____。其次,将开关向___(填c 或d)端闭合, 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直至____。最后,滑动变阻器位置不变,将开关向另一端闭合,报警系统即可正常工作。

分析:该题目与电学知识联系密切,但情境又较为新颖,具有代表性,不仅很好地巩固学生所学,而且可提升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能力。解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干,搞清楚题干情境,再细心分析,积极联系所学的实验内容,认真做答。

根据题干要求,电路图连接如图4所示。由R=[UIc]=[1810×10-3]Ω=1800Ω,因此,滑动变阻器应选R2。电阻箱应调节我热敏电阻在60℃的阻值,即为650Ω,滑片置于b端,原因在于使开关接通后回路中的电流最小,保护报警器,避免其因过载而损坏。将开关向c端闭合,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至报警器报警。

实验是高考的必考内容,重点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因此,教学实践中,应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常规实验内容,而且应结合实验内容,创设有趣实验情境,对学生进行训练。该题创设的实验情境内容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通过讲解,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培养科学态度,创设探究问题情境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使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正确处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对科学与技术的正确态度。为在实践中高效完成科学态度培养目标,应注重创设探究问题情境。一方面,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时,既要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又要结合学生认识,注重控制探究问题的难度,避免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做好探究过程引导。

众所周知,探究问题一般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重给予学生指引,使学生少走弯路,以科学的态度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提高探究效率,使其尝到探究的成就感,树立物理探究的自信心。

例如,在讲解“传送带”知识时,可创设以下探究问题情境:如图5,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离传送带高为H处沿光滑圆弧轨道下滑。圆弧轨道下端与一静止的传动带水平相接,传动带长为L。物体经过传动带掉落在地面的Q点。已知物体和传动带动摩擦因数为[μ]。若传送带转动,物体仍以上述方式运动,探讨其落点在Q的左边还是右边?

分析:该题目创设的问题情境并不复杂,但具体过程较为抽象,可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显然通过审题可知该题目未明确告知传动带的运动方向,因此,需要对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即逆时针和顺时针进行分类讨论。

讨论时应结合所学,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态度分析每一种情境,谨慎推导,找到讨论的界限,以得出相关结论,而非主观臆断。

探究时先分析传动带静止时物体滑出的速度vt。物体下滑至传动带上时,由机械能守恒可得:mgH=[12]mv02。物体滑出传送带时,由动能定理得:[-μ]mgL=[12]mvt2-[12]mv02。联立以上公式解得vt=[2gH-2μgL]。

(1)当传动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运动至传动带右端时,因整个过程均相对于传动带运动,因此,该情境和传动带静止时相同,此时物体应落在Q点。

(2)当传动带顺时针传动时,因物体上滑至传动带上的速度和传动带速度的大小未知,因此,仍需进行分类讨论。讨论时,传动带的速度以[2gH]、[2gH-2μgL]、[2gH+2μgL]为临界。

①当传动带速度v传≥[2gH+2μgL]时,物体滑上传动带会一直做匀加速运动,离开传动带时的速度必将大于[2gH-2μgL],由平抛运动知识可得,其落在Q的右边。

②当传动带速度v传<[2gH-2μgL]时,物体在传动带上会一直做匀减速运动,和静止时的情况相同,物体仍会落在Q点。

③当传动带速度v传=[2gH]时,物体和传动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滑落时因[2gH]>[2gH-2μgL],则物体会落在Q点的右侧。

④当传动带速度满足[2gH-2μgL]

⑤当传动带速度满足[2gH]

因此,当传送带的速度v传≤[2gH-2μgL]时,物体会落在Q点。当v传>[2gH-2μgL]时,物体落在Q点右侧。

科学态度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积极促进意义,即在推导问题时应有理有据,遵守物理规律与定理,避免受生活经验干扰而得出错误结论。本题创设的探究情境学生较为熟悉,但要想进行全面分析并非易事。通过该探究情境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

其一,分析探究问题情境时应认真读题,吃透题意,搞清楚物体的具体运动情况,合理划分研究对象。

其二,探究時如不确定应进行分类讨论。当然,结合题意找到分类讨论的界限是关键,平时应多加训练,提高分类的合理性。

五、结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工作,任课教师应提高认识,注重将其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各环节中。同时,为获得预期培养效果,教师应积极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其更加深入理解以及灵活运用所学,实现物理学习成绩与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任课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做好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容的学习与研究,深入理解、充分把握核心素养内涵,正确处理核心素养培养和物理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寻找有效培养途径,并积极实践与优化,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2)问题情境可很好地激发学生思考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以及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在核心素养指引下创设针对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认真解决问题,不断促进学生分析、解题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  范娱艳)

初中情境创设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学生实际与学习,搭起学生现实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特别是历史教学,教师更可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功效,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理解,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提升学生的历史感悟水平。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给课堂带来趣味,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与高效?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媒体作用,创设至真至诚的情感情境

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教学也因此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创设至真至诚的情感情境,将学生引入浓烈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熏陶,能够极大的催生学生的学习认同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视频或音乐,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氛围中,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时,通过给学生播放《我的中国心》和《故乡的云》这些歌曲,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祖国成功收回港澳主权的认同。

再比如在教学“九一八”事变的内容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反映“九一八”事变史实的主题影片《抵抗 抵抗》,影片中震撼人心的场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都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影片的主题曲,学生的浓厚的情感也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通过播放贴近教学主题的视频以及教师恰到好处的语言渲染,将学生置于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课堂之中,以此来完成新知的教学,可以吸引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满期待地步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引导学生表演,模拟生动真实的事件情境

所谓模拟事件情境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表演、参与,通过对事件的解读,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之感,从而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达到深层的理解,达到增强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求知欲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的知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表演“西安事变”的情景。经过学生的精心准备,课堂上扮演张学良,杨虎城的学生对“蒋介石”进行了有效的劝说,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软硬兼施,学生们表演的有模有样,煞有介事,观看者也兴致浓厚,评头论足,极大的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学生犹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实中,不仅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还培养了学生表达和表演的潜能,使他们的心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再如在教学“三国鼎立”这一内容时,我同样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展示: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将怎样纵论天下?通过表演,再现了历史,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有效利用资料,构建耳目一新的图像情境

历史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真实而又珍贵的资料、图片。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教材中的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从对这些资料图片的解读中感受历史的沧桑,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运用课本上几幅真实的历史照片,如《日军砍杀南京青年》、《日军把南京青年当做刀靶练习刺杀》等,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想象,从而深刻体会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和惨无人性,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愤慨,教师此时再结合近年来日本右翼反华势力的抬头,甚至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公开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教育学生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要奋发图强,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不再使我们的祖国受到欺凌。

四、巧用历史故事,创设鲜活的语言情境

历史学科,富含大量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讲述,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同时,还可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愉悦课堂的氛围,激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评价水平。

如在教学有关“戚继光抗倭”的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一段戚继光亲自参加战斗的动人故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戚继光亲自跨上战马,手舞双剑,左冲右突,带领他的部队突袭敌人的阵地。他的部下见到自己的主帅亲自冲锋陷阵,顿时军心大振,勇猛异常。经过这场厮杀,歼灭了所有的敌人。在戚继光的带领下,经过四年的奋战,我国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被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打败倭寇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学生们听了这个“小故事”,必然升起对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无比崇敬,从而对他的英雄事迹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小故事不仅起到了调节课堂的目的,同时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还有很多途径。比如:设疑问难式的问题情境;引人入胜的文学情境;置身其中,亲身触摸历史的文物情境等。教师巧妙运用,都可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感知历史,亲历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精心组织,给学生呈现真实而有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在情境中领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灵性和效果,从而大幅度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

初中情境创设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目前,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等文件的出台,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初中数学教师所关注的方向。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发展其兴趣,学生会自觉加入学习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基于此,如何更好地设计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为学生构建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就成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研究策略

引言: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中融合情境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的融合,能够发展学生情感,让学生能够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当前,就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来说,情境教学的创新与运用有许多困难,会让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教学实际环境依然枯燥、乏味,学生无法加入其中,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所以,为了有效转变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師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通过融合情境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记忆。下面,本文就对初中数学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探讨。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也让许多人开始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有效融合,从中产生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有助于辅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总所周知,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思维不完善,无法在大脑中想象数学画面,理解不了其中的数学知识点。所以,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将数学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平面去截正方体、球体、圆柱,并根据截面来判断几何体的形状等知识点,教师就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先从资源众多的互联网中,找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背景、故事等,并结合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在教师手动操作后,直观呈现出被截的平面图形,会瞬间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并且在视频的引导下,学习专注度非常高。与此同时,教师在设计一些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掌握知识,实现记忆效果的提升。

认识升与毫升的概念,教师采用生活情境。

二、通过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问题的引导,经过问题的思考后,能够深入知识中,可以去探究其中的原理,掌握其中的本质,有助于自己思维的有效构建。因此,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质疑,对未知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保持怀疑的态度,才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就通过提出引导与针对性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探究,如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这幅图,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对,是一个人字梁。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你量的是哪条线段?”等。利用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刻思考。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和思考,以此提升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造基础。

三、结合现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总结与概括,对于数字知识来说,也是如此。初中数学的知识概念与生活实际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有数学的身影。所以,教师在教学数学中,要利用生活元素与情境教学相结合的策略,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来理解数学概念,对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发展学生兴趣,学生会自觉加入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现象”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具有轴对称的图形、图片等实际物体,带入课堂中,让学生在触摸中体会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或者,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剪刀、白纸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将具有轴对称现象的图形,制作出来,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比拼和成果分享,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下,升华情感。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能丰富学生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进行整合,提高知识的实用能力,以此实现有效教学的构建。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既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要求,能够激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打破传统教学中,单一、固定教学的主导,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当然,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完善,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有效教学的整体构建。

参考文献:

[1]赵丽君.试论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设计[J].成才之路,2020(12):92-93.

[2]李振江.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及策略分析[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00(004):481.

初中情境创设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利用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创设情境

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 发生了大量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 如果以趣味数学故事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能恰如其分地引入这些材料;插入某位著名数学家的画像并简介其生平等, 抓住初中生心理特征——具有强烈好奇心, 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丢番图的年龄问题:

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 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名为“丢番图之迷”。同学们, 丢番图常被人称为代数学之父。但人们除知道他生活于公元100~400年间之外, 对其生平知之甚少。然而, 他死时的年龄却是知道的, 因为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

【问题情境1】墓中埋葬的是丢番图。

感谢上帝赋给这位贫困数学家1/6的童年, 又过1/12, 他两鬓长髯, 再过1/7, 点燃了洞房花烛, 5年后喜得贵子, 娇儿夭折仅为其父半生, 悲痛欲绝只得用研究代数解忧, 4年后他去了阴曹寻子。

试问, 丢番图总共活了多少岁?谁来挑战一下?

通过创设此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望,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也可能激起学生对丢番图的有关知识的搜集和探索, 真可谓是既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举两得。

2 利用数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数学日常教学中, 教师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 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 创设出使学生跃跃欲试、寻根问底的情境, 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 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的意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提供的情境, 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例如:

【问题情境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 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星期五下午, 接紧急通知, 晚上7点30分在各班教室内召开家长会, 要求各家长都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 不巧班里刚刚调整过座位, 还未来得及画座位表, 请问:你将如何向你的父母描述自己的座位情况, 以便你的父母能准确、快速地找到座位?由此引出有序实数对和坐标的概念。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因特网、教学软件等) 辅助教学, 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数学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 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 运用其图、文、声、像、景并茂的特点进行数学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 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情境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 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激发求知欲望,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比如:

【问题情境3】用几何画板演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我们可以使直线转动, 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 并动态的显示圆的半径 (R) 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 , 学生很直观地看到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 圆的半径 (R) 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 的数量关系, 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很容易得出直线与圆相离为d>R, 直线与圆相切为d=R, 直线与圆相交为d

4 利用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展开与折叠”时,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带一把小剪刀和几张旧的挂历纸。上课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 在活动中, 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 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经过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根据立体模型想象展开图形。最后, 让学生再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 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学生个个动手, 人人参与, 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5 情境创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学情境应具有趣味性。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 让学生感悟数学文化, 提升数学课堂的亲和力, 同时利用数学文化来创设问题情境, 能较好地营造起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氛围。

(2) 教学情境应该是真实的。

所选用的例子要真实可信,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最好是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 要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所选用的例子要真实可信,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最好是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 要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3) 注重情境与数学的合理融合。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文化内容, 所选取的素材与教材内容要有很好的联系, 要把教材作为展现文化内容的一个平台, 同时也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它学科的内容有较好的联系, 使他们能够容易地参与其中, 在数学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 要坚持选择数学发展过程中具有较为深刻的数学思想的内容进行, 内容应突出所蕴涵的思想性, 突出数学发展的轨迹, 突出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设计的问题要小而具体, 避免空洞抽象, 可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 步步深入,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摘要:恰当、生动和有趣的教学情境,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 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教材和课标要求为前提, 精心选择, 才可以创设出更具新意的课堂教学情境, 使数学课堂精彩不断。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 黄毕年.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J].辽宁教育, 2006 (3) .

初中情境创设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运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 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八年级的《泥条盘筑造型》一课伊始, 教师通过电脑动画, 设计了一位“时空老人”, 带领同学们飞越时空遂道, 回到远古社会, 展现出了原始人制作彩陶的历史。当这一情节“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有的瞪大了眼睛, 有的竞情不自禁地点着头……他们都对原始祖先的伟大创举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原始人类的彩陶制作的情境之中, 这时教师利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将热切的情绪升华到理性, 让学生由整体欣赏集中到彩陶纹样这一局部审美之中, 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 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谁都感觉到了彩陶纹样的美丽。可是由于绘画知识的限制怎么也搞不懂其画之所以然。这时, 教者带着神秘的表情说:“今天我们就来解开彩陶纹样的神秘面纱。”

这样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学生“疑”中生趣, 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 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达到了“课伊始, 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2 运用多媒体, 再现情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 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 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再现情境, 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 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 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进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如:在《感悟绘画中的色彩》一课时, 由于八年级学生掌握的绘画色彩基础知识较少、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还很有限, 因此, 对绘画色彩的认识也很浅显。因此, 要让学生感悟表现秋天的暖色调, 最好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体味, 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 这一构想难以实现。而在电脑多媒体的帮助下, 教师就可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用电脑创建大量的动画情景: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同时再配以大量表现秋景的色彩绘画作品, 当这些大自然与人文的景观动画和精美的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 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 学习情感处于极佳状态, 再加上教师娓娓动听的语引导, 学生们的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 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 并与绘画作品所表达的秋日色彩结合起来, 感受到了绘画色彩的艺术魅力, 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突破了教学难点, 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 自然、有效地掌握了新知, 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

3 运用电教媒体, 演绎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 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反馈信息的目的, 这一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 运用电脑多媒体, 演绎情境, 进行启迪诱导, 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 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并结合点、线、面教学, 巡回辅导, 因材施教,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一般来说,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前, 都以激励的形式先让学生了解同龄学生的绘画作品, 并引导他们演绎情境角色, 感受创作意境。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 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此时, 教师播放优美动听的配套音乐, 并开始启迪、诱导, 使学生们在所扮角色的引导下, 开始自由驰骋于联想、想象的王国之中, 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其作品结果显示, 学生创作大胆、果断,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表现个性, 多数作品具有独具匠心的艺术风采。

4 运用多媒体升华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作业展评、课堂小结, 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 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 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 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 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 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 予以展示, 并结合电教媒体——实物投影仪的运用, 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升华情境。最后, 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让学生统摄知识纲目, 使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教学内容。

总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 充分发挥其作用, 并符合教材体系, 就能优化美术课课堂教学, 突破教学难点, 解决教学重点, 并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摘要:在美术课教学中, 适当引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像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农业生产雪灾影响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关于体育与健康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