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范文

2023-09-20

国学教育范文第1篇

2. 讲课人是本校教师还是外聘人员,外聘人员来自哪个单位? 3. 以什么形式讲的课?

此书面汇报,请于明天下午3点前送业务科,统一报送。 前言

一声声“人之初,性本善”的朗诵,一堂堂别开生面的国学课,一场场生动的专题教育活动,有如一阵清爽的春风吹进民治中学校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年轻的民治中学更加充满勃勃的生机。这股春风就是国学教育的春风,她已吹开了民治中学学校工作的一树春花! 去年 10月,我校荣幸地成为了宝安区首批28所国学教育实验学校中的一所。我们深知这是上级领导的关怀和信任,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我们知道身上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和开展国学教育。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某些方面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现在就把我校在国学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思考向各位领导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着眼感恩文化,倡导国学教育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我们成立了以陆雄新校长为组长的民治中学国学教育领导小组和校

级国学教育学会。聘请区教育局、区教科培中心领导和专家担任顾问。本学期还成立了三个年级的国学教育分会,这为我校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组织和领导保证。

学校领导重视国学教育,“实施国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优秀文化”是学校各位校长和主任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一个民族的复兴,必定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复兴,文化的复兴。五四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这是不应有的,可悲的事情,我们不应该让这种情况出现。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肩负起民族振兴、文化复兴的重任。

我们把开展国学教育,用好宝安区《青少年国学文化读本》写进了学校工作计划,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行政多次开会研讨国学教育工作,决心把我校的国学教育工作做好,并力争在全区中学里占有一席之地,取得领先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我们学校国学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

(二) 制定方案与计划,有效开展国学教育

去年11月,学校教科室根据《宝安区国学教育实施方案》的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及时地制定出了《民治中学国学教育实施方案》,从整体上全面规划了近三年学校国学教育实施计划,学校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讨论与论证,认为该方案切实可行,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强,安排合理有序,既符合全区国学教育要求,又具有本校特色。本学期制定了《2009年民治中学国学教育工作计划》,方案和计划确保了国学教育实施有效和有序的进行。

(三)用好宝安区《青少年国学教育文化读本》,选编校本教材。 学校订购了460本宝安区编定的《青少年国学教育文化读本》,结合学校实际选用了其中的内容,另外还补充了本应属于小学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等读物。目前正在策划编辑突显学校感恩特色的《感恩文化读本》校本教材。

(四)积极营造环境,创造国学教育氛围。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整体布局上突出国学教育特色。

学校的“感恩大厅”内容丰富,突出了儒家文化与“孝”文化。整个大厅突出了孔子与孟子的儒家思想,以及“感恩祖国”、“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四大主题。画面优美典雅,经典与艺术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既具有教育意义又有审美价值,为师生所喜爱。 “感恩园”中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四尊雕塑生动形象,寓意深长,折射出了浓厚的感恩情怀,令人感动。

“感恩广场”的五位伟人,以其人生中的感恩思想与行动,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也必将影响到我们的这一代学生。 各楼层走廊墙壁上的感恩主题画,画面清晰亮丽,主题突出,时刻提醒着广大师生要心存感恩,知恩奋进。

学校网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栏里出开设了国学专栏,宣传国学知识,广播站定期播放经典名篇和经典名曲。“实施国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优秀文化”的巨幅标语悬挂在学校教学楼上,十分的醒目。

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使每一个师生一走进我们的校园就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追求什么?就知道我们在崇尚感恩文化,我们在大力的推进国学教育。通过营造国学教育的氛围,强化了师生国学教育的意识,使国学教育的思想深入每一个师生的心灵。为我校国学教育的开展和创建和谐文明校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目前我们正重点策划建设学校的“国学展厅”,欲将“国学展厅”建设成为我校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化创意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活动场所。“国学展厅”将成为我校国学教育工程的又一个亮点。

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在整个设计方案中,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传统文化元素和各类古民俗文化历史遗存符号营造氛围,创造出师生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图文并茂,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融德育与美育于一炉,把“国学展厅”建设成既传统又时尚,既古朴又现代的高品位场所。

“国学展厅” 首期内容构想是,以俯瞰全景式的方式,介绍国学名人、名篇、名画、名曲、名书法,展示博大精深的国学脉络,使师生整体感知国学内涵。

二、抓好师资培训,奠定教育基础

为了学校国学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十分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重视全校师生的全员参与,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国学底蕴和参与国学教育的热情。

我们重点抓了骨干教师培训和教职工全员培训。

骨干培训:学校语文科组、历社思品科组为主的骨干教师宋光清、姚静、田国宝、肖慧敏、陈洁、陈永杰、任新宇、刘艳智、欧阳素君、卢晓丽、黄燕等老师先后两次参加了宝安区国学教育骨干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培养并造就了一批国学教育骨干教师,如教科室宋光清老师参加了《宝安区青少年国学教育文化读本》的编写,11月参加了宝安区国学教育北大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参加了《宝安区国学教育实施方案》三年活动计划以及《2009年宝安区国学教育工作计划》的编写制定。多次给师生上国学教育辅导课。

全员培训:去年12月,教科室宋主任从北大国学高级培训班回来,就做了《不忘风雅,传承经典》的专题报告,在学校师生中吹进了国学教育的一缕春风。本学期2月23日,学校又召开了全校性的“国学教育工作会议”,教科室宋主任作了《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专题发言。内容分四个方面:1.从国际“孔子学院”兴起看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2.从“国学热”看国人的文化自觉;3.从“经典诵读”到“国学教育”看国学教育的发展;4.从“国学进课堂”看我校的国学教育。以其广博的知识和对国学教育全貌的了解和认识,向全校教职工进行了一次非常好的国学教育培训。 学校还请来了外省的感恩教育讲师团(再东文化演讲团)来校演讲,对师生进行国学教育培训辅导。

3月,我们还将请来“深圳市育心经典文化传播中心”的专家赖国全先生向全校师生作“读经的孩子更聪明”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掀起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

三、构建多样模式,活跃国学课堂

(一)安排时间,确保国学教育进课堂

初一初二各班每周一节阅读课定为国学课。每天早读15-20分钟的国学诵读。我们除了朗读宝安区的《读本》以外,还自行选用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每天早读整个校园荡漾着朗朗的诵读声。

(二) 构建多样模式,活跃国学课堂

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的国学课堂里,老师大胆探索,开展了“诵读、感悟、积累、践行”模式的《读〈论语〉学做人》的教学实践;以“搜集、交流、赏析”为模式的“中秋赏月诗会”“经典送别诗赏析”的赏读课、以及主题阅读模式的“唐宋诗词中的月亮”、“文人与花”专题阅读课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模式探索。

在其它各学科的教学中要求老师结合学科特点,整合国学知识,有机渗透国学教育。科学组的姜金波副主任常常经典诗文脱口而出,在他的科学课堂上常常出现以诗词设立情景导入的课例,姜老师还专门以“诗词中的科学”为师生们上了一堂非常好的学科中整合国学知识的示范课,做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巧妙结合。历社科组更是时常结合国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课堂。音乐美术科组的老师们常常学以诗配乐、诗配画的方法,渗透国学教育。英语教师让学生采取“汉译英”的方式,每天朗诵一句名言或一句古诗。总之,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活跃了国学课堂,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四、挖掘国学内涵,丰富主题活动

在国学教育的推进中,学校十分注意结合学校实际,挖掘国学内涵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将传统国学经典教育与现代德育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将日常国学教育活动与国学教育文化周的专题教育相结合。

儒家学说是践行的学说,从“天行分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仁义礼智信”,无不强调人的行为,提出了人们行动的目标和做人的准则。我们学校的国学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方面面。

(一)国学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身体力行。

学习传统的儒家学说,首先就是要做一个“真”人。学校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诚信的人,做一个文明守纪的人,做一个感恩知恩,乐于奉献的人。

学校布置学生做感恩作业,写“善行日记”,写感恩感言,举行感恩演讲会,报告会,举行感恩征文比赛,感恩演讲,感恩诗文朗诵会等等,通过日常活动,使我国传统美德在学生身上得到发扬。学校举办师生“书画展”,使学生受到国学艺术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做一个高雅的人。

(二)举办“国学文化展示周”特色系列活动

我们将在每年的11月,举行“国学文化展示周”系列活动。今年的“国学文化展示周”系列活动,我们将开展如下六大活动: 1. 我爱读的国学——国学优秀书目推荐与品读:挑选出优秀 的国学著作推荐给学校师生和家长阅读,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我校年

度最值得阅读的10本国学著作向师生、家长、社区和国学实验学校推荐。

2.我爱看的国学——精品电视、网络媒体国学节目赏析:推荐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等主流电视媒体栏目,对北大、人大、武大等国学主流网站的精品节目进行赏析,提升师生国学修养。 3.我表演的国学——“国学经典小故事”校园迷你剧表演赛:收集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将小故事编成通俗易懂的校园剧进行展演,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我参与的国学——师生国画、书法展示、经典古诗词朗诵比赛:通过广泛参与的活动,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第三只眼看国学——“对国学教育的思考”教师、家长有奖征文比赛:教师家长对国学教育的认识、建议、冷思考有助有我们更好更科学规划我们的国学教育。

6.感恩的心——民治中学第二届“感恩慈善拍卖会”:感恩教育是我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国学教育的实践的重要目标,通过该活动推进我校师生、家长相互感恩、回报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区。

(三)组织国学教育演讲(辩论)赛

我校开展演讲、辩论活动有良好的基础,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活动项目。学校的演讲(辩论)队参加宝安区“中学生电视辩论 赛”取得了团体第三名,参加宝安区环保知识演讲赛个人第四名

的好成绩,学校也经常组织演讲赛、辩论赛。本学期将进一步发 挥优势,组建和培训“国学教育”演讲(辩论)队,开展系列活 动。本学期,我们将举行一次“青少年主要应该接受传统思想教 育/青少年主要应该接受现代思想教育”的国学教育辩论赛,通过活动,使师生明确在当今时代进行传统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热爱、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自觉性。同时,通过活动,培养现代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既有中华传统美德又有现代世界眼光的新人。

(四)举行“读书沙龙”和“国学论坛”

我校每学期的第2周都举办“读书沙龙”活动。本学期学校 举行了主题为“阳光 感恩 责任”的读书沙龙活动。读书沙龙的圆满成功,对创建学校书香校园,培养教职工高雅生活情趣,打造教职工阳光向上、知恩奋进心态,营造学校和谐发展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今后还将利用老师们喜爱的这一形式,倡导大家学习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

本学期还将在校园网站开设“国学天地”专栏,举办“国学 论坛”,搭建交流平台,扩大教师视野,巩固学习成果,提升学习研究能力。

总之,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师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五、加强课题建设,抓好课题研究

为了更为有效地推进学校的国学教育,突显学校感恩文化特

色,学校立项了《立足感恩的国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校级课题。 深挖国学经典中感恩教育的素材,形成以《弟子规》、《二十四 孝》、《菜根潭》、《朱子家训》为主体,包含有感恩故事、成 语、名言在内的《民治中学感恩文化中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 通过课题引领,研究和解决国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摸索提高国学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总结规律,使学校国学教育深入持久的开展。

在国学教育的推进中,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到了四结合:国学教育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总体设计相结合;国学课堂教学中语文主阵地与其它各学科的渗透相结合;日常国学教育活动与“国学教育文化周”等主题活动相结合。 借得春风一树花。学校大力开展国学教育以来,师生风貌

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个个讲文明,懂礼貌,行为习惯符合礼仪,真真做到了“读圣贤美文,做少年君子”。一所校风正,学风好,师生素质高的现代化学校正在形成。 反思学校的国学教育,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起步晚,国学 教育活动内容欠丰富,主题活动特色还不够鲜明,成果还不够丰厚;全员参与的力度不够大,师生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总之,与先进学校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马不扬鞭自奋蹄”,“知耻不后勇”。我们当努力工作,力争将我校的国学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成为宝安区国学教育的先进单位,为宝安区国学教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教育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国学》教育要求,结合我校教育实际,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中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

二、活动目的

1、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2、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让学生知道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三、内容安排 1.诵读内容安排:

由于才起步,我校诵读内容主要侧重《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唐诗宋词》等。

2.礼仪教育内容安排: ①教育学生学会尊重。

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礼仪”用语。 ③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

四、诵读时间安排

1、经典诵读,贵在持之以恒。在诵读的时间上,必须作为一项制度坚持,做到每天诵读,让学生形成天天诵读习惯。具体时间安排:周二早会上《国学》课程,每天早读安排10分钟诵读。

2、利用大课间操时间安排一定的学生在学校广播站背诵古诗词;今后还将把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中,在中高段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学习。

五、诵读方法

根据学生、班级、学校等实际情况,可灵活选择

1、老师领读;

2、学生代表领读;

3、跟磁带读;

4、跟VCD读;

5、齐读;

1

6、分小组读;

7、全班集体读;

8、听读;

9、自由诵读: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

10、默读等。

六、组织形式

1、活动责任人:各班班主任,地方专题课教师。

2、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课,以及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

3、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珍惜粮食,养成问好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4、开展“孝亲敬老”、“感恩”等主题队会。

5、各班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或讲国学经典故事比赛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深层认识。

6、活动成果展示,催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性循环。

7、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拿出15分钟,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8、在期末,由各班推选2名学生参加学校“十大小孝星” 的评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家访,评选出来的“十大小孝星”进行表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七、记录与资料整理

1、每天由专门的教师检查记录各班诵读情况;

2、每月学校分析和小结一次诵读情况;

3、每学期将全校诵读情况写出分析总结报告。

八、校园环境的营造

1、在学校中心位置布置高质量的国学经典教育宣传栏。

2、在教室、走廊、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张挂一些经典名画、字画、经典格言。

3、在大课间操时,播放国学经典朗诵片段;平时课间播放传统音乐。放学时段播放国学经典片段诵读和传统音乐。

4、进行经典诵读,利用大课间操时间安排一定的学生在学校广播站背诵古诗词;今后还将把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中,在中高段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学习。

5、各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出好相应的黑板报,让每个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九、成果汇报展示

根据诵读进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各种成果展示活动,以调动师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同时检验经典诵读成果,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2

1、在班级或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表演赛。

2、开展“孝亲敬老”、“感恩”等主题队会。

3、各班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或讲国学经典故事比赛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深层认识。

4、在期末,由各班推选2名学生参加学校“十大小孝星” 的评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家访,评选出来的“十大小孝星”进行表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5、学校于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比晒;一次手抄报比晒;一次书法比晒。

6、各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出好相应的黑板报,让每个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国学教育范文第3篇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加强国学教育队伍建设。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国学教育领导小组,规定班主任及语文科任教师都必须参与其中,来共同开发研究这一课程。我们从学生实际动身,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动身,循序渐进的去到达我们预定的培养目标。

(二)改革课程设置,充实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1.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取较佳的教育方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2.课程设置方面,七年级、八年级每周每班各一节,确保有充足的教学时间。

(三)有效展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1.举行写字比赛。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是中华民族聪明的结晶。在为期一月的活动中,由写字老师组织,围绕汉字文化,各有关班级自由举行一系列合适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加深对国学、对汉字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进而酷爱汉字,酷爱国学,酷爱中华文化。 2.设定自主朗诵时间。我们利用早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自主朗诵国学经典,这样,既有效地修建了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又进步了学生经典积累的数目。 3.学校国学经典研读领导小组组织出版专题板报,大力宣传国学经典研读活动的目的意义、实施目标和方案和措施步骤,让研读活动深入师生心中。

二、取得成效:

(一)有效地增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各项国学活动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展开,也增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构成,有效地增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朗诵活动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 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进步。

国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

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及各种形式的国学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应有体现。小学语文中所遴选的优秀国学内容,正是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窗口和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呈现方式及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注入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国学元素在现代教育中应具有的文化教育意义。

一、什么是“国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由此可见,国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

通过对现行的人教版一至六学年全套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做一个粗略统计,可以看出,一到六年级的十二本教材中,包括选读部分在内,共有课文四百二十一篇,其中国学内容四十篇,国学占课文总量的百分之九,此外,更有大量国学内容遍布在课文后面的“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部分。这些国学内容分布于课文及课文后的知识拓展部分,使小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学部分,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它不仅体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更是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厚资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三、国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入

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使青少年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能增强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有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积极向上的国学元素呢?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又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助推器”,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积淀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是人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根据这一规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记忆、积累为主。新课标提出的一到六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古诗文一百六十篇(段)的要求,正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而提出的。诵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体悟诗文的情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形象和意境。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和人格培养的目的。

2.故事熏陶。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也消除了反复诵读产生的枯燥感。因此,我们应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琴棋书画。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包括琴棋书画、民俗风情等在内的国学元素,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用音乐、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孩子,让孩子浸润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能增加民族文化素养。这些对于国学的深入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心理学家认为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国粹,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无意识的超境界幻觉,并能唤起平时被抑制的记忆。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国学精粹,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对孩子们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更广泛的影响。

4.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鼓励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外,还可以组织以国学为主题的夏令营,或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出去游历,增长见闻。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应为孩子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利用假日带孩子游历名胜古迹,寓教于乐,让他们在了解祖国历史的同时陶冶情操,用心去感受千百年的文化气息。名胜游历不仅能使孩子们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从而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怀濡染。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多元一体”的。

国学最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之一,就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开展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实践,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在实践当中我们要让国学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德行的养成。要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纪宝成.国学的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6-04-05.

国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国学;课程.

重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在小学开设国学课程,让学生从小接受国学的熏陶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行又如何实施呢?

一、国学的涵义

什么是“国学”呢?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对国学的解释,“国学称‘国故’,即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或者是“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之学校,而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之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礼记·学记》上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術有序,国有学。”所谓“国有学”,大概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将“国”与“学”相连并称之语。当时所称的“国学”,实际上是朝廷及诸侯国中的最高学府,和后代的“太学”略为相似,也就是辞海中的第二种解释的意思,与今天所谈的“国学”名同而实异。“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1] (张岱年, 2003.) 《现代汉语词典》直接把国学解释为“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含了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科目”。由于儒家思想20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所以,国学实际上指的就是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二、小学国学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些疑虑如国学是不是太落后了?学生的负担是不是会增加?现代化的时代还需要国学吗?学生考试科目中没有国学,开设国学课程有必要吗?

《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调查组对某重点大学的八十六名学生进行的随机采访,只有四人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一般人没有读过,也就是只有5%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在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堪忧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意识到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是因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国学,没有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国学教育最能普及的阶段。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经不只单纯的教会学生知识为目的,而更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国学作为数千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学生应该从小学习感受我们文化的底蕴,塑造民族精神。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重要意义在于:

从小学习国学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学习国学可以增长对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都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对国学兴趣的养成。兴趣是靠从小培养的,学生只有从小接触国学,慢慢领悟国学的精神博大,在生活中受到感悟,才能更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能增长学生做事情的智慧。国学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结晶,国学中包括很多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非三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以忠心信,行之以廉洁,众皆悦之,自己为足,而不可与下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有前人的思想做指导,学生在成长中可以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增长学生的智慧。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竞争力和学生的爱国精神。《孙子兵法》中写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只有在学习阶段,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才能从中汲取到营养,树立远大抱负,“如欲治平天下,天当近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才能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忘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保存自身文化优势。中国人如果从小就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谁来继承中华文化呢?一个没有传承文化的国家, 是没有竞争力和影响不了世界的。学生只有从小学习国学,国家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从小学习国学有助于学生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易·系辞上》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只有学习历史文化,才能体现文化的精髓。中国儒家文化宣扬“礼”文化,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勤劳简朴、积极进取、知行一致等行为。好的习惯在于教育养成,人的行为不能只用法律来规范,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从小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可以防止学生长大后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质及整个国民的素质。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也是不断充实的。历史文化就如同根基,从小感受传统文化,才能在历史的基础上搭建我们的新文化。

三、小学国学教育的可行性

由于国学的内容一般不好理解,很多人怀疑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国学的可行性。实际上,小学国学教育的开展从人和物两个因素上都具备了可行性。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国学的认知能力,而且小学阶段也是适合学习国学的年龄阶段。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端赖6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科尔斯认为5到15岁的孩子,要实施宽严适度的道德教育,使其走出可能出现的精神危机。他强调人的品德与智力发展及成就一样重要,对人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而这项工程必须从人的童年开始。我国一些比较著名的专家学者像冰心、赵朴初等九位专家也提倡对国民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应从儿童抓起,认为应该建立一些儿童古典文学学校来培养学生的文学基础。 现在很多家长都支持孩子在小学学习国学。在对卓雅小学32名家长的随机访问中,有81%的家长支持孩子在学校学习国学课程,感受国学文化。其中有34%的家长会让学生在周末参加国学班。据卓雅小学校长陈斌讲,有一名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接受国学教育,还特意给学生转了学,进入了卓雅小学。

现在有很多的小学已经认识到了开展国学课程的必要性,已经作出了典范。据报道,深圳近百所中小学已经开展了国学教育,他们提出“‘新六艺’国学启蒙教育行动方案”,按照诗、礼、书、画、武、乐进行。深圳市罗湖区的凤光小学是深圳市较早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之一。凤光小学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国学教育:学校门口的大型电子屏幕每天都会播出学校精选出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学生们走进学校就能感受到国学的氛围。深圳市南山区的卓雅小学以国学为特色,组织学生清晨和下午上课前诵读国学经典,并把孔子的塑像置于校园最明显的位置突显文化氛围。卓雅小学校长陈斌认为 “国学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他还专门派人员对其他省市和学校做调研,借鉴经验,在学校内坚持并积极开展国学教育。

在教师的培养方面,现在大多国学教师由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或班主任担任。2001年,武汉大学在本科教学中创办了人文科学试验班,培养研究国学的人才。2005 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前举行了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此次招生两个班,计 58 名学生,采取6年制的本硕连读学制。高等学校对培养国学人才起了积极的作用。地方开展国学课程的小学也积极开展国学师资培训,所以,在国学教师培养方面,已经开始起步。

四、小学国学教育的立足点

学校要进行国学教育,就必须要有国学课程。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范围从逻辑上既包括校定课程,也包括国家或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还在较大程度上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2](李臣之, 2004)现在国家还没有在小学阶段把国学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之内,但是国家允许学校进行三级课程管理,实行校本课程。所以,小学要施行国学教育,就必须以学校为本进行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一)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把握国家和地方政策。国家和地方的国学策略和课题研究为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出了总体的方向。小学应该在教育系统宏观的指导下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基本走向进行课程开发。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参与化。在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树立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观念。教师组织领导国学教学,对教学现有的教材和学生情况最为了解,在开发国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推动同伴合作交流使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成为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民主化。在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学校国学课程的领导层、课程教学专家、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营造民主开放的资源开发环境,使得学校能开发出更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国学课程。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校长必须具有领导权。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本身就是学校自主权的体现,校长作为学校教学的领导者,必须在面对问题和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有绝对的领导权。校长必须在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前组织相关人员要对学校的办学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和课程设置总体预测。学校应采取问卷或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的兴趣点和期望、建立良好的教师和领导队伍、考核学校建立国学教育设施的能力、分析现有教材以及把握开展国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校长要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出现政策和动态作及时的调整,进行全程的管理。 (二)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小学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本指的是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教育行为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必须尊重小学生的特点。开设国学课程并不是要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在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层次差异。国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国学中的经典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治家格言》、《四书》、《老子》、《庄子》、《易经》等等。校本课程的内容要符合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而且这些作品在难易程度和深度上要适度,在编排课程内容时要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由易入难,难易结合并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成长阶段,校本课程的内容要新颖并能够增加小学生对国学的感悟和兴趣。小学生天性爱动,所以国学课程要把历史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领悟能力。小学生思维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学课程内容编排要适当。

小学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长远发展原则。开设国学课程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华文化学术的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的国学知识全部融会贯通,学校设置的课程要让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光考虑知识严密,也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思维等人文品格,不能把教材变成学生填鸭式说教。国学教材选择的标准之一是要突出人文性、审美性,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来考虑。国学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着兼顾文化教育的传统。国学教材,应有浓厚的文化、尤其是人文文化气息。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选文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内涵,要求选择的教材要思想深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教材中文章篇目的选择、体裁、体例的安排,要突出时代性。在内容上合理编排,不同文章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不同方面,这将更有利于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国学校本课程开发不是靠一个人,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完成的。编写出的校本课程还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检验,所以,学校应重视学校开发的国学课程,对课程教授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校本课程适当的修改以使该课程设置能达到学校开设国学课程的目的,使以学校为本的课程能够保持持久价值。 (三)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开发校本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丰富校本课程的内涵。在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采取老师讲解和同学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我国的国学古文学内容偏多,那么在课程内容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图片等内容,增加同学们的兴趣,增强学生们的理解。也可以在校园内设立标语条幅或雕塑等用隐性文化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记忆和受到熏陶。国学教学还可以和政治理论课或语文等交叉学科紧密结合。国学课程的内容的学习并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进行中心主题式的校本课程实施,如学校如果靠近山林,可以对学生进行田园感悟教育、自然和谐教育等;学校可以利用特殊的节日进行国学宣传教育;学校可以用国学内容进行知识竞赛、征文、文体活动等。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程资源实施。网络资源的快洁便利可以使学生对国学内容的选择更加灵活方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利用网络还可以把学校的国学特色经验介绍给其他地区和学校,并能从其他地区和学校得到反馈意见和经验,实现资源互联共享。

国学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在小学中开展国学教育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有学校和社会认识到这一点,让国学从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不断探索小学国学教育经验,中国的国学教育才能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国学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国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首先,必须将品德教育作为国学教育的核心目标;第二,整合国学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国学德育教育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地域传统文化体验资源,实现国学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第三,搭建国学教育交流的新平台,从研究内容到活动形式,全面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第四,改革当下国学教育的评价机制,形成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相辅相成的多维评价体系。以上系列举措,能够全面拓展地方高师中文专业国学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国学教育   实施路径

国学教育是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从“课程思政”角度重新思考国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不仅能更充分地发挥国学的作用,而且能从教师到学生、从课程到平台、从内容到形式等多方面,使宽泛宏大的国学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为全国高等学校的国学教育提供借鉴,尤其对地方高师中文专业学生的国学德育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课程思政与国学教育的整体趋势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的总要求。2019年3月18日,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特别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次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问题”[2],形成协同效应。这标志着专业课程参与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大势所趋。自此,全国各高校掀起一场关于“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及探究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协同的教改热潮。如2019年8月《光明日报》刊载党志峰《医学教育中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3],就是医学领域的尝试。

近年来,国学的复兴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但也存在不少难以突破的瓶颈。如国学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国学教育平台不够规范,国学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国学教育评价机制缺失等。2019年3月,教育部严厉查处社会上以国学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新时代,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如何继承、怎样发扬是必须思考的大问题。习近平提出的“课程思政”构想为当下国学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在“课程思政”方面,国学教育课程有很多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先天优势,能够更好地帮助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伟大目标。这标志着国学教育开始摆脱过去片面的知识性传授,并上升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成为提升人格修养、打造人生价值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国学教育面临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大多数高校国学教育虽然呈现较火热的关注状态,但问题非常突出。首先,国学教育定位不明。国学教育中过度强调知识性、文化性、传统性,忽视核心价值观的解析与引导,导致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其次,国学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主要以国学知识的掌握和国学素养的提升为标准,国学的核心素养,即国学德育几乎未被纳入评价体系。第三,国学相关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不明显。以往课程目标过于陈旧,没有明确“课程思政”的要求和标准,导致无法落实新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举措。第四,国学德育资源缺乏梳理整合。校内外国学资源中的德育素材丰富多彩,但因整合力度不足,未能形成体系,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第五,国学德育教育第二课堂开发不充分。大学中的国学德育教育,目前主要是较为零散地穿插在相关知识点讲授中,形式单一。第二课堂及国学德育平台的建设甚为薄弱,且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基于以上系列问题,结合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的优势,并充分利用淮安市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理念,修订国学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一,重新设置教学目标。打破“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间的隔阂,明确国学相关课程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主要教学目标,并在课程要求、毕业要求、人才方案中具体细化。以“古代文学作品选”为例,在讲授《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时,除了分析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成就外,尤其要注重主人公道德品质的评判褒贬,让学生适当跳出文学鉴赏思维,从思政角度形成立体感知。

第二,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明确通过国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理念,融入国学教育课程中,实现树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化史一类课程,需要增加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作品体量,突出其诗词作中爱国情、报国行的具体阐释。

(二)梳理整合国学德育资源,实现国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将校内丰富的国学课程资源与校外多元的地域传统文化资源有机集合,以“课程思政”为基本理念,使国学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第一,整合国学教育课程类资源。在现有的“国学经典选读”课程之外,增设“诗经精读”“楚辞精读”“论语精读”“老子精读”“红楼梦精读”“史记精读”“旧体诗词习作”“岁时文学与民间习俗”等多门课程,涵盖文学、史学、哲学各个学科领域,充分挖掘国学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全面建设以国学经典为中心的国学德育课程群。

第二,开发国学德育教育第二课堂。国学德育教育离不开课堂,同时又要走出课堂,充分开发和使用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国学德育资源网站,開设相关网络课程;建立国学德育教育平台,加强交流互动;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开展国学德育教育进社区、国学德育教育进中小学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第三,充分利用地域传统文化体验资源。以中华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为中心,依托淮扬菜博物馆、淮扬菜研究基地,领略中国古代包罗万象的饮食文化;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为中心,依托淮安运河博物馆、里运河文化风光带、淮阴师范学院运河研究中心,领略中国大运河的文化精神;以淮安历史人物为中心,依托淮安市博物馆、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漂母墓、韩侯故里、枚乘故居等资源,带领学生体验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文化自信,陶冶情操,树立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搭建国学教育交流的新平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养。

首先,以“风雅弦歌国学季”为平台,组织多元化国学活动。淮阴师范学院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海峡两岸国学教育论坛”。以最近一次为例,来自台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的二十余名学者出席。围绕“国学经典研究与解读”“传统国学与审美教育”“当代国学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学传承与创新”四大主题展开讨论。论坛为国学教育的具体落实给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此外,还有“风雅颂我爱记诗词大赛”“翰墨春秋汉字听写大赛”,以及各类国学专业讲座等。

其次,以“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为引领,深化国学基础理论研究,洞悉学术界国学研究态势,奠定国学教育与传播的坚实基础。本中心依托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的优质资源和良好的学术传统,形成了3个特色鲜明、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方向:(1)国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国学文献按照传统分类法,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分。目前为止,除少数经典文献外,多数次生文献都亟待整理研究,它们亦是国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将继续对一些文史名家的文集进行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等工作,同时开展一批次生国学文献的版本、目录、典藏研究。(2)多维视野下的国学经典阐释研究。以十三经为代表的经典文献是国学的核心内容,历来是阐释的重点所在。我们在全面阅读、接受前人经典诠释的基础上,运用当代文艺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领域的视角,重新观照国学经典。在与古人、古代诠释者对话的前提下,融入时代精神,建构并阐释国学经典的当代性与实用价值。(3)新时期国学传播机制与路径研究。研究国学不能钻进故纸堆,要将弘扬国学精华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探索国学研究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新路径新方式。加强与港台地区的国学交流工作,广泛了解海内外的国学传播状况,拓宽国学研究新视野;深入机关、企业、学校、部队、社区,全面调研基层国学普及状况,寻找最完善的传播机制及可操作的传播路径,促其为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国民素质焕发新活力,努力实现国学研究当下的理论价值和教育功能。

第三,以学生社团为组织单元,举办各类国学相关的主题活动。成立“起兮”文学社、“涟漪诗社”“采菊诗社”“百诗国学社”等社团,编辑刊物《起兮》《涟漪》等。“采菊诗社”自成立以来,曾赴台湾、北京进行海峡两岸大学生古典诗词吟诵交流,均载誉而归;曾获江苏省文化类社团优秀活动奖;在教育部语用司主办的北京“中华诵·2011年两岸大学生吟诵节”上获特等奖,诗社成员陈晟同学的原创诗词获“中华诵·2011年两岸大学生吟诵节原创诗词大赛”一等奖。“百诗国学社”成立诗词创作研习班,定期举办“运河杯诗词大赛”、诗词唱和雅集,穿插古代礼仪制度的娱乐学习,如拜师礼、揖礼、拱手礼等,以及其他茶艺、古乐、书法等主题活动。

第四,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要求学生登台讲演10次以上,写作读书笔记100篇以上,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集1000篇(部)以上,并过关性检测背诵百篇古典文学作品。为此,文学院特编写了《阅读经典,放飞梦想》《文学院学生必读书目》《优秀诗文经典名篇必背》等引导阅读与背诵。同时,用趣味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学生的国学知识储备量,在背诵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基于课程思政,建立新的国学教育评价机制。

第一,综合测评中强调并深化德育细则。《淮阴师范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中明确“德育”占20%。《文学院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中更进一步细化“德育”的具体指向。

第二,学分评价体现国学德育指向。增加德育在国学课程学分中所占的比重。设计国学德育实践学分: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鼓励旧体诗词创作;组织相关主题的国学论坛;定期举行相关主题的研讨会,等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到国学德育的实践中。

第三,国学相关课程评价强调“课程思政”落实情况。课程考核中注重知识性、文化性教育的同时,增加旨在衡量人格修养、传统美德、文化自信等人生价值观方面的讨论与报告。平时成绩由20%提高到40%。

第四,导师评价中明确“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细化国学专业课程中有关立德树人的具体细节,并作为评奖评优的基本标准。

三、以上举措的实践意义

(一)教育思路的创新:“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国学教育新构想。

多年来,中央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国学教育的发展,并积极探究适应新时代国学教育的新路径、新模式。以上路径探究着重针对地方高师中文专业国学教育过度重视知识讲授而忽略立德树人层面的品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效应不明显等现实问题,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和自身的专业特色及资源优势,探索构建以“课程思政”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新的国学教育体系,明确以德育为核心的教学培养目标,整合国学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国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实施路径的创新:校内外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全员全程育人措施。

理论知识层面,充分整合校内外国学教育的课程资源,通过“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深化理论研究,并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前沿成果,打造“风雅弦歌国学季”等特色活动,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国学资源。体验活动层面,立足淮安市文化资源,整合淮扬菜美食文化、运河文化遗产、地域名人故居及纪念馆等资源,通过校地共建,打造兼顾知识、体验、活动多元层次的教育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百诗国学社、翰墨春秋汉字书写大赛、风雅颂诗词、我爱记诗词等品牌活动,构筑全方位的活动展示平台,最终形成基础理论扎实、课程资源集中、体验活動丰富的国学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知识水平和品德修养。

(三)评价机制的创新:人格素养与知识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以上举措将完善新时代“课程思政”视角下国学教育课程的考核机制。在传统考核内容——国学基础知识和国学修养的基础上,将品德教育相关内容纳入考核之中,并适当加大比重,明确传统文化精神在课程目标达成度中的比值。重视品德修养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呈现,细化大学生综合测评中德育测评的评价标准。以创新创业实践课题为抓手,增加国学德育相关实践课题的立项比例,真正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0/c_1120090838.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8-1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 5421252.htm.

[3]党志峰.医学教育中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N].光明日报,2019-8-27(13).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地方高师中文专业国学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施路径探究”。

上一篇:电气工程方向范文下一篇:环卫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