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4-02-27

国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各位领导、嘉宾,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很高兴应邀参加这次国学经典教育启动仪式。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琴棋书画到礼乐射御,从孝悌忠信到精忠报国,我们无不感受到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很多的文化基因,在我们的血液里留下的中华民族的烙印。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万世一系、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近年来,“国学热”逐渐兴起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潮流。各大城市也相继把国学纳入学校课程,今天,在这里,我们举行国学经典教育启动仪式,以后还会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学习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知识,让师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积淀文化底蕴,获得诗文经典的熏陶,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使我们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举手投足都要有修养,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只要我们站在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的高度,站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谐发展的高度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熔古铸今,就会使我们的广大青少年得到美好的文化滋养,重整中国人内在的理想、良知和秩序,创造一个祥和安乐的钦州家园。

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国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国学经典诵读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本文将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丰富诵读形式加强学生诵读能力、营造诵读氛围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等多项措施,对农村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实践

小学阶段是学习中的重要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逐渐被忽视,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对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学经典是我国历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包含了我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也包含了我国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让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农村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为题,展开分析和论述。

一、誦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对农村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素养。国学经典是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儒家,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他各领域的各家的思想和论述,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也非常广泛,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对我国精神文明的传承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从文学价值上来说,国学经典中的文学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其中很多思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当代小学生进行学习和传承,对小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小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也受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在文化知识和思想品质上,能力和水平较低。因此,对农村小学生进行诵读国学经典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学习国学经典中的文化知识,从国学经典中了解和学习到文化的魅力和底蕴,学习国学经典中古文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古文的韵律格律,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和知识水平。

二、丰富诵读形式加强学生诵读能力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国学经典均为古文言文,与当今的语言文字有很多不同,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也有所不同。在进行诵读国学经典之前,小学生先要学习国学经典文章的字词读音和含义,了解文章的意思和意义,再对文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学习,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最后再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在诵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古文的诵读技巧,注意发音的抑扬顿挫,注意阅读的停顿和连贯,通过不同的内容阅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这就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国学经典诵读要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通过古文的反复学习和阅读,加深小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加强小学生对古文的体会,从而到位地表达和诵读出古文的意境。例如,在《三字经》的诵读中,要先学习《三字经》中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再进行文章整体的阅读,通过有规律的反复诵读,体会《三字经》中的含义,掌握诵读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水平。另外,在丰富的经典诵读形式中,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活动类型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进行经典文本的诵读和学习。对此,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擅长利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基于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创设教学活动,从而丰富诵读形式,全面促进提升诵读教学效果。对低年级学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期间,可以加强古诗类的吟诵活动,以比赛的形式呈现活动,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环节,从而提升活动组织效果。对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可以依据经典诵读内容改编成话剧等形式进行表演,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经典诵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达到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经典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可以通过丰富的诵读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

三、营造诵读氛围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在进行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诵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当前农村小学生中,很多小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较少,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习惯。再加上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信息科技不断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小学生通过电视、电脑、网络接收到很多信息,受到的不良影响和诱惑也很多,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影响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若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就会使小学生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知,形成不良的习惯和品性,阻碍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可以让小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加深小学生对事物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加强小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帮助小学生抵御不良的诱惑和影响。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营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氛围和环境,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习惯,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我国输送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品质。

四、科学选择经典诵读内容

经典国学诵读教学的实践教育工作中,教师对诵读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达到科学选择经典诵读内容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进行探究,发掘更加适合学生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在积极诵读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其中的知识。首先,对低学龄阶段的学生的经典诵读学习内容的选择工作,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础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低学龄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弱,同时对大量的文字内容缺乏兴趣,因此,提升学生经典诵读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简单易懂和短小精悍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学习,同时在诵读内容中融入手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在中年级学龄段的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注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诵读内容。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基础已经逐渐完善,可以适当拓展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但是此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逐渐产生较强的自我意识,正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此,教师可以选择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诵读内容,例如,《中华成语故事》等具有一定内涵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诵读学习兴趣的内容便是十分适合此阶段学生的。学生通过趣味性较强的成语故事诵读,可以进一步体会其中的中心思想和内涵元素,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发展目标。教师在为学生选择诵读材料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思想品德培养目标为核心来选择,为学生推荐《论语》等经典诵读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在掌握更加多元化经典诵读内容的同时,发展综合素质修养。因此,科学性地选择经典诵读内容,不仅要求诵读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同时要注重根据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诵读目标,促进培养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

五、创设国学经典阅读实践活动

在小学阶段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模式中,不仅可以通过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全面体现,提升学生国学经典阅读能力和调动其阅读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同时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加强趣味性及实践性经典阅读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体会经典阅读学习的灵活性特点,避免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倦,从而提高丰富强化国学经典阅读教学工作效果。对此,语文教师可以设计创新形式的实践活动环节,以游戏化形式体现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及多元性特点。例如:在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针对古典诗词《小池》进行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即可利用趣味性实践活动环节的方式,充分体现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及灵活性特点,将古诗词改编成节奏感较强的歌谣,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改编成的歌谣中设计相关背景,以节奏感较强的背景强化幼儿对诗词歌谣的记忆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与经典诵读内容学习的热爱之情。除此之外,在国学经典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其活动环节和具体活动开展方式比较多元化,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措施完善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案设计的多样性特点,推动国学经典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六、培养学生国学经典阅读习惯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国学经典阅读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过程中,虽然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并不能长期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由于国学经典阅读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背景及其认知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大部分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习兴趣减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学经典阅读学习过程中专注力较弱等。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国学经典阅读学习习惯,语文教师需要进行全面化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并对国学经典学习内容产生较浓厚的兴趣。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制订完善化的国学经典阅读学习计划,在此计划设计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设计国学经典阅读学习规划,分别通过时间、内容等多个角度进行实施和完善国学经典阅读学习计划。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特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完善的规划过程中逐步提升国学经典学习效果,养成良好的国学经典阅读学习习惯,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自身的主体身份,强化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在培养学生国学经典阅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制订国学经典阅读学习目标。在国学经典阅读学习目标设计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学习过程中掌握多项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发展学生基础语文认知能力、学习及综合技能提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为学生构建完善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学习过程中依据既定的发展目标进行探究和学习。一方面为帮助学生在语文国学经典阅读学习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国学经典阅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七、结语

综上所述,诵读国学经典是当前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开展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教学,还可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獻

[1]潘娟琴.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5).

[2]淡丽静,赵爱兰.浅淡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及策略[J].才智,2020(12).

作者简介:康登花,女,1979年生,甘肃东乡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国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走进国学经典,就会在倾听圣贤、亲近圣贤、感悟圣贤之际,让人回归淡定、回归平和、回归本真,并惊喜地发现其中精彩绝伦、受用终身的无尽宝藏

正在兴起的国学热是我们这个大变革时代发出的强烈精神呼唤,标志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宝贵而深刻的文化自觉。引导好这一热潮,使之成为提升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精神滋养,当务之急是引导人们把知识渴望变成阅读兴趣,在充分尊重和相信读者判断力的基础上有效帮助大众直接进入国学经典、感知原典精神,而不是仅仅限于研究者的狭小圈子大而无当地进行无休止的价值评判和论争。

修养道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境界,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成就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明的高尚人格,达致心美如画、宁静恬淡的心理和谐,既有赖于外部环境的熏陶、生活实践的历炼,更需要坚持不懈的自觉“内圣”、克己正心。走进国学经典,就会在倾听圣贤、亲近圣贤、感悟圣贤之际,让人回归淡定、回归平和、回归本真,并惊喜地发现其中精彩绝伦、受用终身的无尽宝藏。“相尔在室,尚不愧于屋漏”,是一种慎独慎微的劝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是一种自处处人的箴言;“亢龙有悔”、“潜龙勿用”,蕴含着审时度势、驾时而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微言大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讲述的是抱朴守素、淡泊明志、顺其自然,正确对待名利的深远大道。

选贤任能、协调关系、促进和谐,是任何有组织的团体都面临的艰巨任务。大到国家,小到单位,人才辈出、人际圆融、人心稳定,从来都是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理想。今天,尽管我们拥有现代化的管理艺术和手段,但我们的祖先在治人方面留下的历史遗产,许多仍然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就选人用人而言,富含于国学经典中“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的用人导向,以德帅才、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三握三吐、礼贤下士的敬贤诚意,求贤若渴、不拘一格的聚才方法,寻访俊秀、广纳群贤的生动故事,不仅会让人掩卷而思,而且必然大大拓宽我们今天选拔人才的思维视野。就协调人际关系而言,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规范,保合太和、和实生物、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谐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文化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憧憬,等等,作为贯穿于国学经典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内核,不仅已经成为炎黄子孙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血脉,而且必然成为今天促进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追求事功、奉献社会、创造辉煌,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它需要的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是前人在艰辛探索中历经成败得失所积累的经验智慧。走进国学经典,立刻会感受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操守,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奉使不辱命的赤胆忠诚,如临如履、推石爬坡、朝虑夕惕的忧患意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器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而所有这些,难道不正是我们今天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就伟业所急需的宝贵精神财富吗?至于前人在治乱兴衰的历史演进中留下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学艺术各方面的文明成果,同样储存于浩瀚的国学经典中,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潜心阅览,就一定能收开卷有益、启迪心智之效。(作者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局副局长)

国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21世纪的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高度繁荣,而竞争空前激烈,家长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我们的孩子也在经受着智能时代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诱惑,且程度不同地表现出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浮躁化、无责任化、虚假化,幼年时养成的习惯、品德、性情,将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终生。我们深知,每一个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充满智慧、充满魅力、正直积极、获得成功的人,而这与国学中对人的培养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我园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要求,特制定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引领我园幼儿通过诵读经典名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学自强等优良品质,教育和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实施目的

1、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是为了给孩子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秀作品在哲学、历史、艺术更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孩子学习国学,对他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力和语言学习能力、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还能增强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长在孩子学习国学时,自己也应该了解并熟悉一些国学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收获到了新的知识和思想,也可以跟孩子交流互动,促进孩子在学习上的的提高和进步。

4、通过国学经典教育,教给幼儿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处事的方法,提高幼儿的心性修养;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教育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提供营养,为和谐人生奠定基础;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幼儿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验,了解成都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等地域文化,积极关注家乡的文化建设,为成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三、实施原则

根据幼儿身心特点,适度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1、首先,在教育内容上把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必须去除那些封建道德内容,防止陈腐的毒素毒害新时代的幼儿。

2、其次,在教育形式上改进。选取国学中的精华,通过生活化、故事化、游戏化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幼儿喜爱并乐于学习和接受,切忌说教和灌输。

3、国学作为一个热点、一种载体,并不能承受当下幼儿教育的发展之重,更不能承受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之重。当下一些幼儿园所引入的“国学”,主要是《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等古文典籍,其思想内容侧重于如何“做人”,是道德说教;其教学方式大多是带着孩子读读背背,摇头晃脑,入口不入心。这样的“国学”教育,表面上教给了孩子“国粹”和知识,其实质却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和智力发展,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影响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待国学教育,我们一定要严肃认真,避免步入误区。

4、相同的知识点,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和个体差异,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教学目的深度广度也应科学调整。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足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则需要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他的表现,爱不需要回报。

5、“国学热”的主流无疑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这可能导致国学“虚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学教育的严肃性、庄重性。要向老师行跪拜礼,有的幼儿还穿着自制的古装,带着自制的冠。对于这样的形式,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的副教授张静表示,国学教育应该重内容而非形式。不是说中国传统的东西应该整个‘拿来’,教授给孩子,但是也不可彻底否定,对国学,我园提倡“扬弃”,要取国学之精华,而去其糟粕,类似封建等级尊卑之礼的东西,是需要摒弃的。

四、实施课程

我园实施国学教育过程大体分三个阶段:

1、(3-4岁)初步了解并欣赏《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并背诵一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童谣等。

2、(4-5岁)学习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 通过游戏化、故事化的诵读,了解道德修养与规范,孝父母、敬师长、爱朋友;习得道德修养与规范,习礼仪、重学习、勤劳动。

3、(5-6岁)了解孔子、孟子等圣贤人物幼年美德故事,参与健康的家庭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倾听民间传说,依据名人典故、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俗传说等编排脚本剧,结合美术、英语、角色游戏、音体等实质多元化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认知及表达能力。

五、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必须运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从而实现国学文化在启蒙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1、诵读化。即以诵读为主线,有效发挥诵读的功能,孩子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还能培养记忆力和语言学习能力。

2、情境化。根据经文的主题,借助音乐、活动、画面、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观察、理解、思考、感悟,开拓视野,感受历史,陶冶品性。

3、故事化。小故事蕴含有大智慧,教学时把故事引入活动,即以经典小故事或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诠释经文中涉及的人与事,在丰富经文内涵中,开拓幼儿视野。

4、生活化。比如,吃东西时讲“孔融让梨”这个典故是培养孩子谦让、懂礼品质的最好事例;从“黄香温席”中懂得孝敬长辈;孩子“以我为中心”时讲《弟子规》;出尔反尔,讲“言必信,行必果”;被帮和助人时讲“涌泉相报”与“泛爱众”······这样既缩短古今文化间的距离,又充分发挥经世致用的功能。有助于传承民族精华又不拘泥古训,更有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六、推广形式

1、与幼儿园特色创建相结合,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在幼儿园整体环境的设计、规划上,既要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又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幼儿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国学,学习国学。

2、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的作用,宣传我国优秀的文化经典、五千年的思想精粹、先贤的经典故事等,不仅促进了孩子在学习上的提高和进步,对家长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

3、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课程规划,安排课时,确保国学经典教育进课程,并合理安排教师承担国学经典教学任务,加强教学的规范性。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幼儿园成立由园长任组长的国学经典教育领导小组,细化分工,落实责任,把国学经典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 组 长:赵英 副组长:蒋玲 组 员: 余涛 赵霞

2、重点规划。结合本园特点,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分年龄段、分学期、分步骤、有针对性的逐步推进国学教育。把国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安排上立足长远,不断完善,形成稳定的国学教育机制。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国学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以特色建设为指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分层提出要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聘请专业人员培训、座谈交流、讲座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各个层面去解读、揭示国学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搭建培养全园高素质国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平台。

国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游戏 研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26-01

在学前教育改革进程中,课程游戏化是近期涌现出的一项显著成果,其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及促进学前教育深入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教师要重视这一研究,积极深入、主动参与,做好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

1 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的积极意义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而课程游戏化研究则是针对幼儿身心特点而开展的一项专题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适应了学前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对趣味性较强的事物感兴趣,课程教学如果枯燥乏味,就无法调动他们的兴趣。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顺应了学前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二是有利于打造更具趣味性的课程。课程趣味性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参与度和实际效果。以游戏化作为主要模式,孩子们会学得更加有兴趣,他们会以积极的举动回应教师的启发引导,在趣味性活动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可以打造学前教育的特色品牌。学前教育应当向着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教改方面要有所体现、有所表现。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拓展,能提高幼儿园的办学影响力,并以此为抓手,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2 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的要点分析

在课程游戏化研究推进过程中,教师要在推动研究深入开展和质效提升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教师重点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2.1要确定本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的计划方案

虽然幼儿园针对这一研究有具体的工作方案,但最关键的落实环节还在于广大教师。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研究的实践者,因此要确定适合本年级、本学科的课程游戏化方案。教师要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感兴趣,针对教学内容中的可结合之处开展分析研究,使课程游戏化活动能具体落实到课程,落实到教学内容,落实到教学对象,制订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方案,这是深入推进课程游戏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2.2要落实课程游戏化研究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在整个游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成为研究的倡导者、引领者、推进者。首先,要积极响应和重视这一研究,要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以课程改革要求为抓手,广泛搜集资料、研究他人的成果,寻找游戏化改革研究中的有效突破点。其次,教师要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案编写、教学活动设计中主动融入这一研究,使课程游戏化研究贯穿于学前教育全过程。另外,还要相互协作、共同探讨,使自身能够在研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3要将教研活动与游戏化研究紧密结合

教学研究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幼儿园要将教研活动和课程游戏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将课程游戏化研究作为教研教改的重要课题,列入学期、教研计划,制订详细的教研活动安排。另一方面,要针对研究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障碍因素,探究如何有效突破。经过这样的融合,为课程游戏化研究增添强劲动力。

2.4 要体现课程游戏化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授知识、培养优秀习惯与良好技能的过程中,融入游戏化教学内容,使孩子学得更加轻松快乐,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以游戏化的趣味形式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化游戏,要求幼儿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扮演医生和患者等。以这样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既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强化了文明礼貌教育。游戏化模式的改革使教学充满了活力,受到了幼儿的广泛欢迎。再比如,为了培养幼儿动作协调能力,教师可以在室外体育活动中设置一些协调性小游戏,如拍球、队列等,可以训练幼儿的动作协调性。以游戏方式代替单调的教学或训练,可以让幼儿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有助于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5要定期交流总结游戏化研究的成果

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有一个逐步深入推进的进程。因此,教师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回顾,将自己在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总结出来。幼儿园要定期组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心得,通过相互观摩、开设示范课等形式进行总结交流,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得到推广。这是进一步放大课程游戏化研究运用成效的有效路径。

3 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注意点

教师在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中,要注意提高科学性、实效性。一是要注意博采众长。既要从教学网站、教学资料中搜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要注重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将大家总结的经验作为自身工作的参考,从中汲取有用之处进行拓展。二是要注意因地制宜。不同学科、年级段的幼儿在课程游戏化研究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幼儿年龄特点及现有设施条件,科学组织各种游戏化活动,做好安全、卫生等方面的保障。三是要注意家校联动。一些益智游戏、行为习惯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帮助。幼儿园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这些游戏的内容和方式,与他们交流,请他们配合开展,在家庭中实施游戏的延续,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非常必要,也很重要。教师要深入参与、主动作为,在教学改革推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卫民.游戏与课程、教学关系的辨析[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上一篇:基础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汇率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