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 论文题目范文

2023-11-13

国学经典教育 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经典教育展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经典教育对于当代教育有极大的弥补作用与人文教化意义。其中包括对人们品德的建立,对人们思维的提升、审美素养的提升以及启迪心灵的作用。本文尝试讨论经典教育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人文教化意义。

关键词:经典教育 人文素养 人文教化 德育

经典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伟大作品,它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生命的客观化物返回到它们由之产生复又生起的生命性中,使历史的教化意识鲜活起来,则需要通过经典教育来达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对经典教育展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不仅在文学研究领域涌现出对文学经典讨论的热潮,随着国学的兴起,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推广之下,以各式各样蒙学书籍为教材的“读经班”在中国乃至马来西亚各地逐渐涌现,经典教育逐渐流行开来,至今仍经久不衰。

考“经典”之原义,“经”字,原指织物的纵线,后引申为经天纬地的宏大之义。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曰:“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①按照以上释义,“经典”应代表着一种历史文化秩序、可以成为规范,并且代表着人类的思想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所能达到的高度。

由此可见,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代表着历史文学的秩序、可以成为规范,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因时间而湮灭,反而愈加闪闪发光的作品,不论戏剧、诗歌抑或是哲学作品,均可称之为“经典”。

无论中外,古代的中西方均重视经典教育,古希腊的经典著作诸如史诗、戏剧、哲学等经典,被誉为古希腊人的精神教科书,诠释了完满人性的总体精神气质。在文艺复兴以后,古希腊的这些经典更是文人学者的必读物。中国古代的经典教育,融美与善于一体,西周时期“采风”盛行,通过采诗官到民间采诗,并谱曲为诗歌,起着规范生活的作用。诗、书、礼、易、乐、春秋,都在各个层面上为百姓起着指导生活规范、陶冶性情等作用。汉代以降,无论是学术上以儒家为尊,或是玄学流行、喜好佛老之学,都尊崇儒释等不同思想、學术流派的经典。不同时代的不同文体,如魏晋时期的骈文、唐诗宋词,均于一个时代达至巅峰,被后人奉为经典,不断读诵,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

无论是先秦时期的典籍,抑或是西方古希腊时期的经典巨著,都对人类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如今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的时代,吸取西方经典中的精髓引为己用,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本文的经典教育中所引述的“经典”主要仍指的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类思想、文学经典。

经典教育当中,所涵盖的“经典”范围甚广,包括了文艺、历史、哲学等不同领域,经典教育的人文教化意义也随之而有所不同。以下分为几个部分略述之。

一.品德的建立

经典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对人品德的建立。以中国为例,“德”是礼乐文明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记述着古代哲人友爱、忠信、爱国捐躯等事迹,更反映着先辈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等精神。教育原本应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及培育,应当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与理念。但如今的教育体制,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智育,专注于学生的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养成,却忽视了道德认知与品德的培养。尤其近年来受全球化经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影响,社会进行转型,人们的思想与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随之而来的,因青少年缺乏德育的培养,面对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冲击,在道德认知领域产生了困惑与迷茫,因此在道德上存在失德失范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以先秦经典为根基,涵盖了两汉以来传统的儒家学术流派、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以及先秦以来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与历代史学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它反映了每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也在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伦理道德等,当中尤以儒家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为甚。

以儒家为例,孔子尊崇周礼,推崇礼乐,提出仁、孝、礼等尤为重要的概念。《大学》也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认为修身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历代许多大儒也为后世作出了典范,博学多识、慎思明辨、鞠躬尽瘁、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等可贵的精神品格,都是通过经典才得以流传。

修身是儒家关于道德养成的重要要求,也是对人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把个体的修身看成是立业的基础,儒家这种“身修方可业成”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当时乃至后世的中国人。《诗经·淇奥》又提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君子孜孜不倦地进行道德完善、品德涵育的过程和行为比作雕琢美玉一般。纵观古代文学作品,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中,有关古代君子修身立德的文学书写不绝于书。

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彰显了古代君子在克己修身方面的种种品德,由于古人不断反躬内省、砥砺修身,使中国古代涌现了无数品格高尚、为人称颂的贤士、君子。因此充分利用经典古籍,进行经典教育,可以让如今的学子学习并培养这些崇高的品德。关于学习的篇章有荀子的《劝学》、韩愈的《进学解》;关于修养与自身情绪的调节,有《论语》《老子》《庄子》等;在人生当中遭遇挫折等不如意的境遇,有孔子、孙膑、司马迁、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人生境遇作为指引。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学子可学习当中的人生观,可体会儒家“君子固穷”的理念,也可领略道家超越性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消解。

中国古代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留待后世进一步去发掘,让这些经典充分得到利用。推行经典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条式地教导学生待人处世的规矩,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除了让他们成为拥有完整人格的人,更需要加深学子对苦难的理解,即使遭遇挫折,也得以通过经典的学习而逐步消解。

二.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是人们在人文、艺术方面体现出来的精神与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就其核心来说,就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对人类的意识形态、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审美体验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②许多人文学者都认为,经典的功能之一在于建立、传承和维护人文主义传统。③因此,经典教育无疑构成了人文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如今的教育体系重智育而轻人文、重知识而轻素养,在一个任何事物都趋向量化的时代,若不重视人的灵魂与心灵的提升,人们容易丧失人生方向、缺乏道德感、缺乏人文素养而心灵空虚。本文讨论经典教育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有三:(一)思维提升;(二)审美教化;(三)启迪心灵。

1.思维提升

经典文献以文言文为载体,将古人的智慧流传下来,让世人得以通过古籍来窥探先辈所留下来的智慧。学习中国古代的典籍,需先熟悉文言文,既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的提升。文言文本身既有内在极强的逻辑性,又极其精炼,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在学习这一表达方式,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通过文化经典挖掘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智慧结晶,也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养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战国时期,孟子周游列国,欲游说各国国君施行仁政,他针对时弊,进行了许多辩论。《孟子》一书逻辑严谨,与之同时期的诸子散文,也尤其注重逻辑,成为后世古文运动所效仿的模范。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进驻语文教育并且占据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成为通行文体,然而文言文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了生命力。谈到要提升语文能力、文学素养时,仍需从文言文着手,从学习那些简洁凝练的诗文开始,去领悟先人的智慧与语言的优美。

韩愈的《师说》就是古代议论散文的经典之作,通过简洁的话语和严密的论证,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到韩愈对“师”的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给“从师”下定义,最后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学习到韩愈妙语连珠的排比对偶句“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以正反事实做论据从而加强文章说服力的智慧。

2.审美素养

中国的古代典籍,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思想、艺术韵味等等,学生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可领会经典的内在思想蕴含、艺术韵味等。以中国古典诗歌来说,它体现了形象美、语言美、音乐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经典中所蕴含的“美”与“善”相连,经典作品中对自然事物赋予了人格意义,如玉的圆润通透、梅花的不畏严寒、菊花的淡泊宁静等,均象征着人的某一品格特征,对学生的思想塑造、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启迪心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家逐渐融合,形成特有的中国文化与思想模式。儒家讲出仕、兼善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有大丈夫情怀;道家讲无为、逍遥、自然,寻求一种出世的清静。儒释道的思想深切地影响着中国人,勉励着中国人要积极进取,在人们遭遇失意、挫折时,也能及时给予人内心的抚慰,让人不至于过于消沉。这些经典作品当中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闪烁,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启迪着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人生的方向。

历代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将曾经历的人生苦闷书于纸上,流传至今,已成为经典。今人在学习经典作品時,不仅能体会到当时文人骚客的心境,不少文学家、思想家的人生境遇,仍然可成为当代人的楷模。孔子困于陈蔡,并没有自怨自艾,仍气定意闲地与学生弹琴;司马迁受宫刑,却最终发愤著书,始有《史记》;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多次被贬,却仍能泰然地苦中作乐;文天祥受俘,乃作《正气歌》,流传千古。

当代的教育体制注重智育,却忽略了学子的身心健康,一方面辅导教育、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亦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应主动从经典教育开始入手,通过经典教育树立起学生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让经典教育启迪学子的心灵,而非被动消极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无论古今中外,西方文明与中国均重视经典教育对人身心的培养,可见古人已理解经典教育的重要性。经典作品涵盖的范围是广泛的,经典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亦是广泛且多元的。经典教育不仅仅培养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还提升全方位的人文素养,它培养人的文学品味、哲学性思考、历史观、逻辑思辨以及美学鉴赏能力等等。这些方面,恰好是如今的教育体系比较缺乏的。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日,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已逐渐暴露出其弊端,要在信息与资讯爆炸的时代站稳脚跟,无疑经典教育在人们心中扎根已显得无比重要。经典作品所传授的智慧,如同人们心中的锚,能让人心在信息的湍流中安定下来。经典作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能促进人心的安定、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因此经典教育的推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夏泉源,巫慧.人文经典教育的教化危机及其匡正[J].教育科学研究,2021(1).

[2]夏泉源,扈中平.从诠释教化复归审美教化:当代经典教育的教化之路[J].现代大学教育,2021(1).

[3]杨允.“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教育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20(5).

[4]杨美容.国学经典阅读对内高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研究[J].教育管理,2020.

[5]梁和正.浅析经典教育回归的表现、原因及意义[J].文学教育,2021.02.

[6]刘小新.经典、经典重估与人文教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4.

注 释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1页.

②杨思迪.积淀底蕴,提升素养——国学经典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及方法初探[J].语文学刊,2011(01).

③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232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国学经典教育 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1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1 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太多消极的思想道德:自我意意识突出,自私自利行为普遍;文明礼貌意识不强;缺乏勤俭节约约的意识;不遵守道德、诚信缺失等。我们的学生,也许学习了许许多的文化知识,可是我们从他们身上,却似乎看不到多少文化气气息,看到的只是他们对西方的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津津乐道,对对日韩的明星崇拜有加, 对洋快餐情有独钟……中国人身上独有有的儒雅气息好像在他们身上都发现不了了。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啦? 教育该何去何从? 寻根根溯源,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本身,其实真的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其一,从社会来看,存在着不少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因素;其二,从家庭来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三,学校方面:学校校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灌输轻行为养成。归结起来,根本原因在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我们的传统美德, 几乎丧失殆尽。因此我们应该把国学经典和和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传承经典,不仅关系到中华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当代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1.2 素质教育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 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耳传诵或是其他方式, 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小学阶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初始阶段,是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素质教育, 摒弃了应试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逼迫式学习,为国学经典教育创设了平台,提供了载体。从当前各地各中小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国学经典典诵读中我们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2以国学经典教育促进素质教育

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入点和突破口, 为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国学经典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

2.1 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小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 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并让学生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

2.2 通过国学经典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

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会变得平和,审美情趣更浓,想象创作能力更强,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国学经典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让小学生养成执着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利于小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形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直不阿的正直人格,“将相和”的宽容大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等等,都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养料,它可以激励小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自觉地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3 通过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文学素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诵读过程中,学生认的字会多起来,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会强起来,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写文章也会引章据典,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文学知识也会丰富起来。“最是书香能至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明显增强,时不时还能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

国学经典教育 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一、主题讨论: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学、思、行之间关系的理解。P67 2.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五不足恃”的理解? P150 3.从教材十章经典故事中选择一个,说明你的独到理解和收获。

4.请结合十章主题写出一个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不能抄写教材中已有的经典故事,可以去图书馆或网上检索相

关故事),说明这个历史经典故事对你的主要启示意义。

二、讨论说明: 1.如上主题讨论可以四选一

2.可以概括综述讨论,也可以举例说明讨论 3.请每位同学在课程论坛进行一次主题讨论 4.鼓励同学之间互动讨论

提交说明:请将讨论内容粘贴到形考平台的作业三的回答中。 参考答案: 主题一:(P67)

我认为思不仅是思考的意思,还是反省的意思。“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不是思考三次的意思,而是思考后并反省的意思。常于学、勤于思、敏于行。要经常的学习,在经过思考和反省后,做事要反映迅速、行动敏捷。 我认为“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句话充分的阐明了学和思的关系。 勤于思、敏于行的关系: 三思后,却不去行动,那也是不行的。我认为“三思而后行”,在“行”之后要做到“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不用在乎成功与否,只要自己不后悔就行了。 以上是我对学、思、行之间关系的理解。

主题二:(P150)

五不足恃的理解:任何人都有梦想,可是自己的梦想究竟怎么才能实现呢?“五不足恃”故事向我们表明了一个道理:其他人依靠不得,成事必须靠自己。所以,从各方面综合提高自己的能力,把“修身”的功夫做到位,理想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就有可能让你把握住了。一味地指望别人,到头来吃苦的还是自己。 好多品质都是逐步形成的,好多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这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便是向理想一步一步靠近的过程。不要放弃,用心去做,成功就在眼前。求人不如求己!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与其依靠上天乞怜,命运垂青,不如依靠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依靠自己的双手去艰苦奋斗,拼搏人生!

主题三:

梓人传(柳宗元) 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生动形想而又合理自然地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梓人的“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与宰相的“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异曲同工!文中引用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有现实积极意义。 作者从一个建筑师入手,详细地介绍他是如何盖房子的,然后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与建设国家进行类比。从中找出相同之处,细致入微,让人信服。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然后从反面进行论述,指出违背事物规律的后果,让人深思,最后点出作为灵魂人物的处事原则:举贤任能,不宜事务躬亲,懂得审时度势,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无为而治与理应坚守的中庸之道。

主题四:

国学经典教育 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孟子》(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28.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29.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30.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3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32.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3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3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3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3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3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3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39.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4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4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42.学不可以已。

――《荀子》(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4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4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4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46.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47.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48.好学而不贰。 ――《左传》(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4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5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51、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52.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5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5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5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5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5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58、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5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60.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61.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6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6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64.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曹植《求自诚表》(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65.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陈蕃语(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6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国学经典教育 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纲要》,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吸取中华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作为主要内容,编撰了《感恩教育系列读本》,并以感恩教材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围绕《读本》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启动诠释

德育呼唤感恩教育,学生成长需要感恩教育。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学生成长中,父母都围着独苗转,经常看到孩子跟父母要钱命令化倾向,老师批评学生不服化倾向,学生与人交往自私化倾向,学生完成学业被迫化倾向。许多孩子是只知索取和拥有,不会珍爱和付出,更不会感恩。个性孤独和自私,不会宽容和给予,对美好的事漠不关心,对善良的人视而不见,对他人的关爱不会感动,成长中只能接受顺境和表扬,不能面对逆境和挫折。这样极易形成他们任性、傲慢、自私、冷漠的心理品质,造成人格缺失,而感恩教育恰恰能弥补他们个性成长的性格缺憾。让学生懂得感激家庭对他们的培育,感激学校对他们的教育,感激他人对自己的关爱,感激社会对他们的期盼,独生子女形成待人宽厚,为人服务,爱人富足,与人给予等健全人格。因此,有必要单独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教育,形成较为完善的感恩教育的理论工程。

二、感恩教育系列教材的理想构建

1、教材内容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国学经典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经典史书有撼人心脾的魅力、深邃的思想、动人的故事。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大多数学生不同程度的了解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如:“黄香暖席”、“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要开发编制感恩教材,必需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了解感恩的故事,理解感恩的行为,形成感恩的理念。经过研究,阳光小学校本教材创作小组确定了《感恩故事》、《三字经》、《成语故事》、《历代二十四孝图》、《百家姓》、《弟子规》、《古诗词必背》、《脑筋急转弯》、《科学与发明》、《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做为感恩教材的主体内容,把“孙康映雪”、“姜泌照月”、“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大禹治水”等故事和经典中的礼仪规范等编入教材材,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当穿插一些现代小故事,使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多维度的理解掌握感恩理念,达到懂得感恩,会感恩的知行统一。

2、课程安排: 教材编排好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教材分为三个阶段: (1)

一、二年为低年段

一、二年级主要从感激父母的养育开始,教材的选编,主要是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的形式教育学生感激人间第一情——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有感恩的心,这一阶段教材选择安排了《感恩故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语故事》、《历代二十四孝图》。《感恩故事》让学生通过浅显的故事明了感恩的益处,知道怎样做才是感恩;《三字经》是蒙学经书,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尊敬老师,如何做人、尊敬长辈,如何知历史变迁、报效祖国;《成语故事》教育学生借古鉴今,如何树立报国之志;《历代二十四孝图》教育学生以先贤为典范,如何孝敬老人。

(2)

三、四年为中年段 主要安排了《感恩故事》、《弟子规》、《古诗词必背》、《科学与发明》、《脑筋急转弯》,以感激教师培育之恩、感激他人关爱之恩为主。《弟子规》是规范的尊敬师长丛书。《古诗词必背》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精髓,《科学与发明》是报效祖国的名人名篇,明显在读史、诵经上提高了难度。要求学生学到怎样尊敬师长、关爱他人,要学到,也一定要按着规范努力做到,是感恩教育的实践篇。 (3)

五、六年为高年段,安排《感恩故事》、《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主要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感恩教育为主,读史提高了难度,在要求上既要学生学到,又要按经书圣语规范自己的行为,是感恩教育的提高篇。

3、课时安排

全套教材共十二册,有专任教师讲课,每周2课时,期末统一出题考试,学过的经史要熟读成诵,知道的礼仪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了解的故事要耳熟能详,上课和考试以感恩教育联系实际为主要内容,重在学以致用。

4、课后安排

这套书共计50页,正面是感恩课程,背面是感恩成长的日记手册,学生主要把感恩教育实践中的心灵悸动记录下来成文,大致要求为孝敬父母的文章3篇,尊敬老师的文章3篇,关爱他人的文章3篇,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文章3篇。主要通过平时的感恩成长日记,检验学生感恩教育实践和感恩教育成果,是真正的感恩效果成长日记。

三、感恩教育系列教材的教育价值

1、在孝敬父母方面: 以

一、二年低年段为主,他们不用父母背书包了,他们知道父母接送时打招呼、说“再见了”。能给父母节省一份零花钱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了,知道有好吃的东西先让父母吃了,不用父母削铅笔了,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了,父母生气的时候,能向父母说:“我错了”……虽然小事看似平凡,但家长最大的欣慰是,孩子怎么突然长大了,变懂事了,以前光给孩子收拾书包,每天就忙得焦头烂额,好吃的东西还能让父母吃?孩子津津有味地说:孔融四岁能让梨,何况我们都7岁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说明校本系列教材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2、在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方面

三年、四年主要是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教育,全校学生人人争取一天能让老师表扬一次,帮助学困生和贫困生做件好事,课上很少请假上厕所,坚持吃饭不挑食、不剩饭,在走廊不再乱打闹,右侧上下楼,交老师东西要双手,老师批评教育后能说“谢谢”,能主动借给别人东西,捡到手机、电话卡、钱能主动交给少先队……各班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好事层出不穷,他们知道“帮人就是帮自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3、在报效祖国方面

五、六年主要是报效祖国、为校争光教育。学生们从爱班级、爱集体做起,努力做好广播操、健美操、眼保健操,不在桌椅、墙壁乱画的了,高年学生成立了图书角,中午利用午休时间,大家看有益书籍,能主动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同学们纷纷表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要珍惜少年时光,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为校争光。

4、以感恩课程促进行为习惯养成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根据校本课程中《弟子规》的内容制定了各种规范。比如:通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制定了“感恩父母规范二十条”, “感恩父母规范”的实施让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如:能主动承担家务,帮助父母扫扫地、洗洗碗、为父母打洗脚水、离家回家主动和父母打招呼等;再如:根据“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制定了“感恩他人规范二十条”,渗透着关爱他人的教育,学习“感恩他人规范”后学生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当别人有困难大家都能要伸出友爱之手。用规范不断去规训自己言行。可以渗透报效祖国的教育,制定了“感恩祖国规范二十条”,学生学习“感恩祖国规范”后懂得了学习重要性,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建设家乡。

在实施感恩规范的过程中,为使学生能真正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效果,学校通过多方面进行培养,如:开展争当“感恩规范好少年”活动,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形成了互相监督、互相学习的氛围。在感恩规范养成中我们坚持反复抓、抓反复,要求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尝到甜头,积极参与感恩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家长认为自己孩子长大了,在家再也不是小公主、小皇帝了,能为父母做家务了。老师认为学生越来越懂事多了,上课能大胆发言的多了,课堂违纪的学生少了,同学之间互敬互爱的事多了,不会因一件小事吵架少了,同学间也懂得了互相帮助。

随着学校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逐步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需要感激的人和事也太多了,纷纷表示现在要努力学习,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恩德,报答老师的培育,报答所有关心自己的人。

国学经典教育 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清徐县实验小学 郭英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的学科,学好语文人生会更富有诗意,追求诗意人生也应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梦想所在。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跳出语文课本广泛获取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知识,使其融入到语文课程中,滋养学生内在美,指引学生行动美。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瑰宝,如何能与小学语文教学和谐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品味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将语文教学延伸至更深远的境界,以语文美化心灵,让语文装点生活,用语文提高情趣。

一、转变观念,变局限为无限

语文教学并非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什么?怎么教?一直以来都是语文从教者不断探究改进的内容。只有让教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领悟到文字背后的经典故事,认识到语文与经典血脉相连的关系,才能付诸于实际教育教学中。欲使教师有关注经典的热情,需给予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传统文化在南方的小学校园早已落地生根,当我们的老师千里迢迢走进苏州的盛泽小学时,除了惊叹便是期待。惊叹于这里的孩子们各个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语出惊人、落落大方„„一切形容优秀生的词汇涌上脑海。教育专家朱红甫的《北冥有鱼》将孩子们带进了大鹏志存高远的广阔世界里,课堂上孩子们对鹏的剖析深入而透彻,语言表达又贴切而耐人寻味,老师们都自叹弗如。特级教师薛法根与孩子们一起从“德”的渊源引出历史上以德治国、以德持家的典型故事,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了解了“德”字的本义是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在道家的思想中德代表自然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一个字能延伸出多少我们未曾知道的知识啊!苏州之行的国学经典论坛震撼着我们这批来自北方小县城的小学教师。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们也能达到南方孩子们学习国学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2015年秋季开学,随着经典教学专家朱红甫莅临我校培训指导,国学课也正式纳入我校课程,《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老师们一看陌生而又深奥难以读懂的篇目,想打退堂鼓的不在少数。人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别太为难老师,别再难倒学生丧失兴趣,我们的国学教学降低难度,不苛求句句读懂,只要能读通记忆。于是师生一起背诵经典成了“早读必备”,朗朗书声经典浸润,渐渐地大家熟悉了节奏、感受到韵律、品味出真谛。就这样读着读着,打开了师生对经典的兴趣之门。老师们的观念在悄悄改变,认为经典学习需从娃娃抓起。

二、抓住课堂,化死板为灵动

每周一课,课课重要,不敷衍,不包办,不填鸭。尽管国学内容深奥,但是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大多还是可以学懂的。课堂的读形式多样:个人读、小组读、领读、赛读、轮读„„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变化的读激活了,只要扫清障碍,学生都能读出节奏美了。“神奇汉字”的学习提高了孩子们的识字能力,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孩子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更加清晰了,对字的音形义掌握更也富有深意了。当孩子们在语文课堂进行识字时,能结合国学课上对汉字的认识进行解读,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使得识字教学意义更加深远。从而培养孩子们独立识字的能力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日积月累”则拉近了孩子们与历史的距离,与古人对话、以圣贤为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设计活动,促知识以内化

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大学》中开宗明义这样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行,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处于最高的至善的道德境界。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学生终身发展。围绕语文知识和经典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情境中内化知识,达到终身受益的良好效果。

1.低年级国学知识闯关游戏——逐关增加难度,每关均有评价。国学经典背诵学生已基本形成习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不仅激发其参与热情,而且锻炼其现场应变的能力。如:神奇汉字我会认、原文背诵我能行、历史故事知人物„„

2.各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据经典内容定表演形式:吟诵、古文新唱、情景剧„„表演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参与面向全体,真正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全员参与经典诵读。如:四季之声,将描写四季的经典诗文有机结合,感受四季之美。

3.高年级经典知识竞答——班级活动的基础上,选出优胜小组参加年级组竞答活动。活动精彩激烈,突出经典的深邃内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经典润泽人生。参赛学生专注凝神,对知识的理解体会深入到位,不仅展示学生的个体智慧,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纸笔测查活动——每一位国学教师参与创建题库,测查内容围绕题库设计内容及题型进行精选,统一时间答题,教师予以评价小结,促进学生国学知识的掌握。

上一篇:英美文学社会学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中西方小说比较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