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范文

2023-09-24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范文第1篇

近几年, 在振兴乡村经济这一时代要求下, 作为乡村经济发展重要推手之一的农村电商也日益受到重视。河南省西华县是农村电商建设的代表地区之一, 本文对西华县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做出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此来促进西华县农村电商的建设与发展。

2 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概述

2.1 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类型

电子商务就是针对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的各项传统商务活动, 通过采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电子方式, 进而实现信息服务、商品买卖、资金周转等电子化的一种交易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 通常是按照交易的对象来划分的, 以此可以把电子商务模式分为以下五个主要类型, 分别是企业对企业 (B2B) 、企业对消费者 (B2C) 、企业对政府 (B2G) 、消费者对消费者 (C2C) 、企业内部 (B内) 。

2.2 农村电商建设的意义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奠定了发展农村电商的政策基础。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 农村电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也使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村民的幸福指数也随之升高。

在农村产业方面, 农村电商的建设可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 从降成本、提效率出发, 从而能够增加了村民收入, 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在村民生活方面, 农村电商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便利的购物渠道, 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此外在文化娱乐设施、教育等方面也具有极大的意义。

3 西华县农村电商建设的现状

3.1 走在农村电商发展前列, 具有表率性

农村淘宝是西华县农村电商平台之一, 2015年西华县政府就与阿里巴巴集团 (以下简称“阿里”) 签订了有关农村淘宝的合作协议。西华县积极发展农村电商, 敢于打破常规, 成了豫东首家与阿里农村淘宝合作的地区。目前, 西华县政府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园, 吸引力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20多家高流量电商巨头入驻, 这些电商集团将为县内农村电商提供线上广阔的渠道与平台。另外园中还入驻了中通、汇通、圆通、韵达等多家物流公司为农村电商建设提供物流服务[1]。

3.2 初步形成农村电商体系, 覆盖面较广

如今西华县正在大力推广农村淘宝的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这些新农村当中建设的农村淘宝服务店, 已经服务于农民的生活。经过不断的发展, 无论是农村淘宝还是京东商场都参与到了西华县农村电商建设的浪潮之中, 并且都已经覆盖了县内大多数乡镇, 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农村电商体系, 吸引了更多优质电商企业前来投资, 为西华县未来农村电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西华县农村电商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村民电商意识淡薄, 制约农村电商发展进程

农村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对于城市来说相对较弱, 以农村淘宝为例, 其推出的时间不长, 在农村属于新鲜事物, 其发展过程受电商意识淡薄影响。因为农村电商建设的主体是村民, 村民对农村电商的认识不到位, 对新生的农村电商心底里还有抵触情绪, 因此在农村电商实际的建设过程中, 面对既有问题无法对症下药, 问题反馈途径无法畅通, 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村电商的发展进程。

4.2 电商人才不足, 阻碍农村电商规模化建设

目前, 西华县农村剩余的是年龄较大的一些村民, 这些人由于文化水平不高, 无法达到农村电商建设的专业要求, 这就很大的阻碍了农村电商的推进。

农村电商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服务人才, 西华县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已经入驻了许多电子商务公司。这些入驻的电商公司需要招聘大量电子商务基础服务人才, 例如:运营、美工、文案、策划、摄像、客服等。

农村电商的建设离不开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 由于管理层存在人才不足的状况, 因而一些服务网点出现了运营管理能力差, 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 造成了村民对农村电商的误解, 逐渐具有了抵触情绪。这些都是由于农村电商的管理人才不足造成的, 这将阻碍农村电商的规模化进程。

4.3 物流体系欠缺, 阻碍农村电商物流配送

在西华的农村使用网络购物较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流的欠缺, 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产品的上通与下达, 也影响了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积极性。目前, 在农村普遍使用有中国邮政、顺丰、圆通、中通、韵达等主要物流, 但是这些物流也只是在乡镇上建设有服务网点, 大多数村庄缺乏物流配送服务, 并且服务和效率低下。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 对物流公司服务和技术水平要求更高, 其中冷链就是其最关键的一环。这些特殊的需求对物流体系的建设要求更高, 需要更发达的物流体系服务于农村电商的建设。这些物流的短板阻碍农村电商的配送, 影响了西华县农村电商的建设与发展。

5 西华县农村电商建设的对策

5.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村民认识

西华县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西华广播电台、西华电视台、爱西华以及各乡镇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加大对农村电商的宣传力度,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良好氛围, 提高村民学习电子商务、运用农村电商的积极性。另外, 相关部门要全力开展围绕关于农村电商知识的各种类型培训, 依托组织、人力资源、民政、农业、共青团等各部门的培训资源和经费, 全面开展西华免费农村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培训、定期培训等培训活动。依托这些活动来提高对农村电商的认识, 让全体群众参与到农村电商的建设中。

5.2 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 提供专业人才

西华县农村电商的建设首先可以对本地村民进行培养。采用电子商务培训班的形式, 聘请专家为村民讲解电商知识, 也可以采用网络直播课堂或者视频录制的形式进行线上学习。其次, 农村电商的建设也需要引进人才, 西华县政府应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合作, 实施引进来战略, 并与周边各大学校合作, 签订定向合作协议, 共同培养农村电商高端人才, 建立起适合本地农村电商发展的人才培养制度, 实现为农村电商建设人才的良性循环。

5.3 与主要物流企业合作, 完善物流体系

农村电商的建设离不开物流体系的建设, 结合农产品的实际特点与农村基础状况, 对西华县农村物流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村庄分布相对分散, 需要物流公司设立足够多的服务网点;第二:农产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这不仅要提升工作效率, 缩短配送时间, 也要对现有交通进行整修改善;第三:农产品具有易腐烂和不耐运输的特点, 这就需要建设冷库与冷链运输, 要对现在物流进行技术的改造升级。另外, 西华县政府可以与国内主流物流公司合作, 完善西华县的农村物流体系, 建立一个高效、速度、服务完善的物流体系。

总之, 西华县以互联网为发展渠道, 打破了地域发展不平衡状况, 加快了西华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并为其他地方农村电商建设提供了借鉴。农村电商的建设为西华县稳增长、保态势, 调结构、促转型, 推动西华县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要:农村电商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村民就业提高了村民收入, 另一方面在城乡之间建立了商品的双向流通渠道, 方便了城乡居民生活。西华县走在农村电商发展的前列, 具有很强的表率性, 并初步形成农村电商体系。鉴于西华县农村电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村民电商意识淡薄、电商人才不足和物流体系欠缺的问题, 本文提出从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和与主要物流企业合作等方面来促进西华县农村电商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农村电商,西华县,互联网

参考文献

[1] 周映平.立足传统打造全民电商氛围-揭阳市农村电商案例[J]湖南农业, 2018 (1) :31-31.

[2] 张猛.阿里巴巴集团昨日与西华县签订合作协议[N].周口日报, 2015-08-12001.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范文第2篇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经验

经过台边村全村的不懈努力, 台边村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经验。

( 一) 注重文化精神内涵

“文化礼堂”建设的目标是“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台边村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实施农村“精神”工程作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台边村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文化礼堂”建设的首位, 通过主题活动和“五廊”的展示, 积极进行宣传、弘扬和践行。另一方面是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通过“五廊”的展示、编写村规民约、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方式, 提炼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让村民了解村庄历史, 激发村民爱家乡、爱祖国。

( 二) 统筹礼堂场所设施

2013 年以来, 台边村结合村庄的实际, 根据农民的需求, 合理设计功能布局。一方面是注重核心价值观传播。台边村针对不同类型文化礼堂的实际, 设置不同的工作侧重点。礼堂以主流价值引领为重点, 内部在大会堂主席台醒目位置悬挂国旗及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 并且具备于召开村民大会, 举办报告会, 开展表彰活动、文艺活动等, 大门入口墙上标有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另外, 注重文化教化。台边村文化礼堂在内容设置上, 突出道德建设的内涵, 通过“五廊”充分展现村史传统、民风民俗、成就业绩、先进典范, 把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化, 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思想素质得到提升。

( 三) 注重因地制宜

台边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礼堂有效融合。一方面是将美丽乡村礼堂化。利用文化墙绘在圆州古村落入口的民居墙面上展示本村的风景名胜、文化底蕴等内容, 让人民看到村貌之美、人文之美; 在路边的位置立宣传牌, 介绍本村的乡土人情、发展历史, 让村民回顾本村历史, 感受道德的力量。另一方面是让乡村生活礼堂化。在文化礼堂开展农历节气习俗活动和地方特色民俗活动, 将普通百姓在乡村中的生活情景, 通过村民自导自演, 以情景剧的方式在文化礼堂进行演出。比如: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就是借助本村的文艺班子, 既有畲族山歌、又有村主任二胡表演, 让村民体会到了过年的气氛。

( 四) 弘扬泰商文化, 展示创业之美

泰顺是中国市场投资第一县, 全县将近半数人在外务工经商。弘扬泰商创业精神, 也是文化礼堂重要展示内容。通过展示泰商带动家乡经济发展事迹。台边村文化礼堂通过“五廊”展示了台边籍立众竹木董事长筹资投入改善家乡基础设施环境等等; 并将台边籍泰商筹资带领农民发展农业致富的成果进行展示, 进一步显示当地百姓发展的激情和自豪感。实在的弘扬了“诚实守信、勤劳务实、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泰商精神。

( 五) 注重指导扶持

泰顺县政府和司前畲族镇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礼堂建设, 加强指导, 注重扶持, 为农村建设“文化礼堂”提供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财力保障, 采取上级补助、镇 ( 街道) 投入与村级自筹相结合的方式, 泰顺县政府和司前畲族镇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礼堂建设, 为“文化礼堂”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二是注重智力支持。邀请专家和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草根”文化专家, 提供各类专门的文化支持和服务, 来加速推促进“文化礼堂”建设。三是注重本土力量的支持, 比如台边村依靠本村组建自己的文艺队伍和管理队伍等等。

二、今后建设中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 一) 经费保障问题

目前村级“文化礼堂”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 以台边村农村文化礼堂为例, 文化礼堂的建设投入需要10 多万, 文化礼堂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维护、充实, 每年仍需要有足够的经费, 据调查, 现在台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不足以支持礼堂的建设和运行。单靠自身的力量去建设是力不从心的, 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整合利用。比如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将文化礼堂建设一并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 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 二) 运行管理问题

村级“文化礼堂”要真正成为精神家园,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文化礼堂”建成只是基础, 后续的运营才是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加强对“文化礼堂”的管理, 确保“文化礼堂”的运营。一是要健全管理制度。市县要下发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规范性文件, 乡镇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增强可操作性; 各村则要将“文化礼堂”年度活动计划、宣传文化员职责和村“文化礼堂”管理办法有机结合。二要坚持运行管理“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文化礼堂”建设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有内在规律和模式, 要及时总结经验, 在管理制度、运营机制上建立起“文化礼堂”建设的长效机制。

( 三) 建立健全工作队伍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完成后, 农村文化设施发生了根本变化, 村民文化活动的热情迅速高涨, 文化活动类型和层次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就对“文化礼堂”的管理人员、宣传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邀请本县本镇本村的乡土专家与各村结对, 帮助各村深入挖掘本地风土人情, 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 力争实现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牌。另一方面是健全村级管理员队伍。整合提升现有的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文化建设力量, 培养一支既能熟练操作、又能组织管理的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骨干队伍。

其次是建立健全文化礼堂宣文艺宣传队伍。重视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 动员他们投身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鼓励更多村民加入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中, 把更多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能人, 特别是村里的一些艺术能人吸纳和充实到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

三、大学生在农村文礼堂建设中作用的一点对策和建议

作为浙江省高校的一名大学生, 我们有理由也有义务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添砖加瓦。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素养和特长, 找准农村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通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 积极在服务农村“精神家园”建设中实现“中国梦”。譬如: 计算机专业的, 可以为农村提供远程教育服务和互联网知识的普及, 使农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的丰富资源, 对群众实施远程教育; 法学专业的学生, 可以去农村普法, 担起农村法律宣传员的职责, 第一时间将党和国家制定出台的大政方针政策传递到群众中去和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和意识, 为依法治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林专业的学生, 可以做农村科普宣传员, 对农业大户上门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 艺术音乐专业的学生, 可以组建大学生文化艺术团等群体组织, 自拍自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相声小品等, 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 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师范专业的学生, 这可以通过支教等形式, 为农村送去知识和希望, 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变得多姿多彩。

摘要: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这一创新形式, 对于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 促进农民学习知识, 更新观念,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促进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文化礼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葛慧君.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在线, 2014, 08 (17) .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范文第3篇

根据调查衡阳农村人口占的比重较大, 经济发展滞后于湖南其他地区, 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缓慢。体育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的发展。因此, 本文选取衡阳地区的农村体育发展做调查研究, 其研究的结果在理论上可以给衡阳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所以, 找到并解决衡阳地区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将对湖南省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衡阳地区3个乡, 5个街道下属的77个行政村和27个社区的村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即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查阅并收集有关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体育的文献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 为本文的研究、设计和构想提供坚实的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 我们针对此次研究设计“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衡阳地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调查问卷”, 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 本次随机抽样的对象包括了农村打工人员, 务农人员, 闲散人员, 可认为本课题调查对象反映了衡阳地区农民这一群体的基本状况与特征。

1.2.3 专家访谈法。

对村委会有关领导及有关专家进行访谈, 了解村委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要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难题, 并对他们提出的有利于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建议编辑到我的研究内容中, 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相关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获取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 运用办公软件Microsoft 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和数理统计, 得出有效和有用的数据, 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农村体育活动。

2 结果与分析

2.1 村民闲暇时间的活动情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 衡阳农民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为打牌、串门聊天、体育活动所占比例为40.1%, 32.1%, 14.5%, 依次排在前三位, 并且闲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很少。当前农民玩牌和聊天为主要休闲活动。衡阳农民闲暇时间较多, 但对闲暇的利用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何让村民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一习惯培养出来,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2.2 村民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和对体育活动作用的理解

2.2.1不同文化程度对于“新农村建设”“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纲要”的认知情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 文化程度与村落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有关, 且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文化程度越高的村落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上表现出的关注性越高, 反之, 则越低。具体表现为:具有高中以上和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村落农民对以上政策的了解和认知水平上优于其他群体, 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村落农民对政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上选择“不知道”选项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

2.2.2 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影响自身健康因素的理解。

从调查数据来看, 不同的文化程度对影响自身健康因素的理解存在差异, 文化程度高的群体对于自身的健康看法比较全面、具体, 而文化程度低的群体对自身健康的看法相对偏颇。这与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程度关联。

村民的文化程度对其在自身身体健康影响因素的判断上产生影响, 具体表现为: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村落农民认为“医疗保障"是最重要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是最重要的, 可见, 知识结构的不同, 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也不同, 在体育本身最直接、基础的健身作用上的认知也存在差异, 因此, 提高村落农民的知识积累有利于体育在农村的开展。

2.3 衡阳地区农村体育活动的状况

2.3.1 衡阳农村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

从调查数据来看, 参加体育活动的有153人, 占总人数的32.9%, 其中男性43人, 占被调查男性的30.9%, 女性110人, 占被调查女性人数的33.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共有312人, 占总人数的67.1%。男性不参加体育活动的有96人, 占被调查男性的69.1%, 女性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有216人, 占被调查女性的66.3%。从调查结果看,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在衡阳农村中偏少。

2.3.2 衡阳农村人口的体育消费情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 每年没有任何体育消费的有69人, 占调查人数的14.8%, 每年消费在100元以下的有203人, 占调查人数的43.7%, 每年消费在100~400元的有168人, 占调查人数的36.1%, 每年消费在400元以上的有25人, 占调查人数的5.4%。数据表明衡阳农村村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比较低, 甚至一部分人没有体育方面的消费。

2.4 村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选择

从调查数据来看, 村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场地依次是公路、自家庭院、田野或河边, 而选择附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或者公共体育场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相对较少, 选择收费体育场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更少。在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农村可以开展体育活动的设施、场地数量罕见, 受经济发展水平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场地设施资源不均衡。

2.5 衡阳地区的体育活动组织管理

2.5.1 衡阳地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

从调查数据来看, 衡阳体育活动及场所建设的资金筹集主要来源于民间组织的募集。45%的人认为经费来自于民间组织的募集, 20%的人认为经费来自政府或村委会的拨款, 16%的人认为经费来自企事业单位的赞助, 14%的人认为经费来个体工商的赞助, 5%的人认为来自于村民的集资。由此可见, 民间组织在资金的募集方面发挥大巨大的作用。

2.5.2 衡阳地区的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的状况。

从调查结果显示的数据来看, 衡阳地区的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应付上级检查为主。通过对有关领导的访谈, 发现基本上很少有乡镇有体育管理机构, 更没有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 当然也没有专门负责体育工作的干部, 只有少数村安排有干部兼职体育工作。总体来说, 衡阳地区村落体育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6 影响村民参与体育训练的主客观因素

2.6.1 主观因素。

从调查数据来看, 影响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是“没兴趣”“怕人笑”, 这说明村民参加体育活动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因此, 逐渐改变农民的体育观念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6.2客观因素。

从调查数据来看, 影响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是没场地、没时间, 由此可知, 加强农村的基层体育场所建设、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和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改变目前衡阳地区农村体育现状的主要措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衡阳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终身体育”“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国家推行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认知程度低, 而且各群体间存在差异。

农村体育人口比例较低, 各个群体间的体育人口数量分布不均衡, 文化程度高的优于文化程度低的。

村民的闲暇时间较过去更多, 但是, 他们在闲暇时间选择的活动方式以看电视、聊天、打牌为主。

村里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村民大都在大路上、自己庭院、田间和小河边等一些非体育场所进行体育活动。

农村体育活动组织严重缺乏, 绝大多数行政村没有体育组织。

村民的体育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民间组织的募集和政府拨款, 仅靠这些经费的投入远远不能够满足当前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需要。

政府部门对于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的“缺位”造成农村集体体育活动少, 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3.2 建议

3.2.1 以国家大力推行的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加大宣传力度, 建构多元宣传服务体系。

各地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宣传方式, 采用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新农村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纲要”等相关政策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带动农民树立“健康就是财富”, 参加体育锻炼就是投资健康的观念, 使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农村居民的自觉需要。

3.2.2 建立健全衡阳农村的体育场地基础设施。

调查中发现衡阳地区的农村很少行政村有体育基础设施。场地设施是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体育场地设施的影响, 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受到抑制。新农村体育事业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应以体育基建为突破口, 结合本地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 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当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另外, 依据资源共享原则, 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规定在学生不在学校期间向群众开放, 提高体育场所设施的利用率。

3.2.3 建立高效灵活的组织管理体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和达到的。因此, 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 离不开一个健全的组织。笔者认为, 完善当前衡阳地区的政府体育组织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 要做到“高度重视、责任明确、统筹兼顾”, 对本地区范围内的农村体育进行规划和协调;二, 把农村体育事业纳入到本地发展规划中去, 保证农村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场地建设经费的落实, 不断改善农村体育设施条件;三, 村民委员会是开展农村体育建设工作的最基本前提, 充分认识和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让衡阳农村体育的实施顺利进行;四, 为改变当前衡阳农村地区体育指导员紧缺的现象, 政府应发现和培养热心体育、精于业务的体育专干, 让这些专干下去培养农村体育积极分子 (初高中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 , 通过对他们的培养带动其他人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 从而推动衡阳农村体育向前发展。

3.2.4 建立多元融资体系。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视, 广大农村地区群众体育事业较以往进步明显, 但在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上, 当前办法不是很多, 所以要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建立多元融资体系是衡阳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可行之道。多元融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加大政府体育金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力度。二、以衡阳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引导, 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三、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四、“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

摘要:本研究以衡阳地区的基层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衡阳农村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 目前衡阳地区的农村体育的基本现状是:村民对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新农村建设”“终身体育”“全民健身工程”等政策和法规的认知度不高, 且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村民体育消费水平偏低;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内容简单枯燥, 多选择一些对场地要求简单的项目进行;政府部门的缺乏相应的体育专职机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极度匮乏;农村体育活动的经费不足等。依据衡阳当前农村体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便为衡阳市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衡阳市,新农村体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地方人口普查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h/rkpegh/dfrkpegh/index.htm, 2006-03-30.

[2] 2009年湖南统计年鉴.

[3] 钟贤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D].2009, 04, 01.

[4] 朱学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问题研究[D].2007, 04, 08.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范文第4篇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建议

作者:牛虎兆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6期

【摘要】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三资”管理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农村“三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三资”管理,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民主管理,强化监督,确保农村集体“三资”安全与保值增值。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监督

农村“三资”是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所有的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强“三资” 管理,有利于推进农村民主化管理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虽然各地对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进行了有益的规范和探索,但由于个别地方存在着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管理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现象,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资产资源处置不当而流失等问题,使得农村“三资”管理成为当前农村的热点问题和不稳定重要因素之一。

一、农村“三资”范畴

农村“三资”是农村集体所拥有资金、资产、资源合称。农村集体资金是指村集体所拥有的货币资金,包括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发包、租赁、投资、资产处置等集体收入,上级转移支付以及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一事一议”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等;集体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村集体投资投劳兴建的水利、交通等农业基本设施,科教文卫公益设施,及材料物资、债权等其他资产,农村集体资源包括法律规定的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水面、荒地等自然资源。

二、农村“三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

一是认为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减少,债务多,村级无资产可管,或管理制度健全,实行了村级四监管,干部无可乘之,收入多的村不愿接受管理;二是有的认为已经实行了村民自治,村问题村负责,不能管理;三是认为情况复杂,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的;既有固定的,又有可移动的;既有集体收入,既有国家支农资金,也有各项补助补偿款、筹资等,复杂多样,不好管理。

(二)、资产产权不明,处置随意

一是由于村集体资源有的归村集体所有,有的归小组所有,存在村组、组组之间产权不清的问题,界定比较困难,长期闲置浪费,有的村村干部更换频繁,新成员不是很了解村集体“三资”情况,部分资产资源被侵占挪用;二是在资产处置工作中,资源管理中不按程序招投标,暗箱操作,几个村干部一商量就定下来,随意性大,低价承包,私自变卖,合同条款不完善,甚至不签订书面合同,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完备,造成集体资产资源的流失。

(三)、“三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登记不全

会计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基础工作薄弱,账务不全,底子不清,台账不全,出现有帐无物,有物无帐现象,特别是对四荒、水面、土地等资源登记不全面,甚至没有登记,或故意不登记,为谋取个人利益创造条件,在资源管理上缺乏有效监督,个别村民私挖乱采,造成集体资源流失。

(四)、集体资金使用不规范

一是债权债务数量较大,形成时间长,成因复杂,有的应收账款长期不回收,集体资金长期被少数人占用;二是村资金未全额纳入监管,个别村干部或代表自行保管集体资金,坐收坐支,账务处理不及时,下账时一包单子,库存现金中白条顶库现象严重;三是非生产性支出过大,村级招待费难以控制,村干部存在以各种名目滥发补贴补助、奖金等现象。

(五)、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监管乏力

一是农村“三资”管理体系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乡镇经管职能弱化,经管人员边缘化,导致监管乏力;二是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民主理财、村民议事、村务监督名存实亡,村民对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与处置缺乏实际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三是村务公开内容不全面、不真实,公开事项不具体,存在假公开甚至不公开,有的群众对公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有关部门不监督不检查,使得个别村干部存有侥幸心理,造成“三资”流失。

三、加强“三资”管理的建议

(一)、摸清家底,全面登记

根据三资管理的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明确清理的事项、程序、范围、方法、责任等,组织经管、财政、农业、林业,村两委、理财小组、群众代表等组成的三资清理小组开展三资清查工作。查资金:是否存在弄虚作假,多支少收,借支挪用、白条抵库等现象,分清责任,分类处理;查资产:对村集体资产存量、结构、分布、利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核实、评估,做到账实、账款相符;查资源:将资源的位置、面积、发包情况查准核实,对各类经济合同进行清理登记,查合同:查清合同的承包金额、期限、履约情况,对有悖法律法规或显失公允的依照法定程序予以变更调整;查债权债务:根据总账、往来账和群众反映的情况进行核对核实,摸清村债权债务的实际状况,对债务,据偿还能力,分期归还,对债

权,应收则收。对固定资产、资源、合同、债权债务等清查结果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建立管理台账,按照登记、核实、公示、上报的程序,经清理小组确认后上报经管部门。

(二)、健全制度,规范运作

要坚持“三资”清理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财务收入管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财务预决算、票证管理、资产资源台账管理、资产资源经营与处置评估、承包租赁经营、招投标合同管理、定期清查、责任追究、民主理财、民主决策、村务公开等制度。配齐配强镇村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对将村集体重大财务支出、土地承包租赁、公益事业建设、资产资源的处置等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按照村党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坚持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处置权、收益权不变和民主自愿基础上,全面推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实行统一记账、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公开、统一建档的委托记账管理模式,同时要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以防代理机构侵占、挪用集体资金,村组织私设“账外账”逃避监督。

(三)、民主管理,强化监督

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选出责任心强,办事公道、有财会、管理知识人员进入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赋予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事权,有权参与制定本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享有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权利,使他们担负起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每项资金的支出、资产处置、资源发包都要实行联签、会审、公示,使群众广泛参与,全程跟踪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防范,事中制约,事后审查,对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决算、财务收支、收益分配、资产负债实行定期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重大集体资产资源的运行进行全程监督,对干部离任、土地补偿、村级补助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确保集体“三资”的安全。深化村务公开,公开时间要及时,内容要翔实,过程要规范,把“三资”管理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对资金的收支、资产资源的处置情况全过程公开,确保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

(四)、严肃纪律,强化责任追究

在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前提下,建立长效机制。把“三资”清查整改落实与管理作为村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与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严格考核,实施责任追究。纪检监察、农经审计、财政、政务公开等部门要加强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重点监督在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坐支挪用、贪污、买标串标、处置不当、分配不公等现象,对发现的问题,严肃查处,对违纪违法的,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以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村集体利益,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董继理:《如何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中国监察》2011(2) [J]

[2]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范文第5篇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关键,是历史传承的载体,而据调查截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为12.9533亿,其中,9亿多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始终是令人关心的重大社会话题,民生问题也是党政机关、政府部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们思考和探究的重点话题之一,而农村文化作为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收到普遍关注,并引起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民的文化需求受到了高度关注。

乡村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但又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有识之士、广大农民兄弟,都在尽力破解这道难题。

研究表明,短短四年,农民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例,由2001年的7.8%上升到2004年的12%,而且越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文化需求越旺盛。

建一个文化站、文化室……这些硬件指标相对容易实现,而如何才能建立起一套长效的机制,保证设施投入和功能发挥的可持续性呢?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所做出的重大举措,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现金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这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村文化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形而上意义上的农村文化,包括从村规民俗到节庆礼仪在内的一整套农村的文化传承,二是形而下的内容包括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场所设施。

意义:1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文化是农村腾飞的翅膀

现状: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开展各式各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得到加强,群众文化逐步繁荣,特色文化得到弘扬,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人口多,文化教育基础较差,真滴丧失,设施荒废,队伍不争气,职能错位,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拜金、享乐、个人主义,文化生活频繁,文化市场不健全。同质化现象较普遍,千遍一律。缺乏特色。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没能发挥到其应用的作用,体质不活,文化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农民:问题:1农民没有文化意识,觉得在家种地用不到那些文化知识,种完地又要干家务,带孩子,根本没时间学习那些所谓的文化。

2在某些地方村民居住的相对比较分散,并且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家,文化活动不易开展。

3农民缺乏对文化的选择权,一般情况下,上面送什么,演什么,农民就得看什么,缺乏对文化内容的自主选择权。 4农民的文化活动许多是同传统的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农民的文化活动常常和红白喜事相结合,既投入少又博得好名声,所以还是比较合理的,又比如,农民拜神上香,利用拜神上香来解决目前没有适合他们的旅游形式这个难题。

5由于过去的城乡隔阂,城乡发展的不同步,造成了农民缺乏公民意识。

文化的问题:1农村文化发展在个体很不平衡,民间文化组织处于不断的生存,灭亡状态,多的地方多,少的地方少,极度缺乏平衡。

2许多农村的文化设施非常落后,西部许多农村甚至都没有一间文化活动室,即使有也只是一个桌子,两个椅子,非常落后

3新的文化设施正在建设中,但一些旧的文化设施却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打理,变成了打扑克和麻将的娱乐场所,使得这些文化设施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4农村自身的文化主题开始萎缩。

5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存在强烈反差,虽然十七大把文化建设列入到了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的范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明显出现滞后

6农村文化缺乏领导的高度重视,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7缺乏资金来源,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8文化创新的匮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存在反差,受经济、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的限制,文化管理部门的问话员文化程度有限,优秀文化人才缺乏,致文化创新作品严重匮乏。

9文化活动过于单调,文化生活娱乐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欣赏性。 10地方特色相对缺乏,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民间艺术退化。

11先进文化的逐步普及与腐朽文化存在明显反差,近年来,党的政策、科技、文化等先进理念进入农村,不断普及,但一些打牌赌博等浮球现象仍然在滋长蔓延。 12恩化建设停留在计划经济管理体重模式中,以政府管理为主,严重束缚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以及农民发展文化的积极性。

13健康的生活文化缺位,一些成本低廉,容易获取,方式简单的比如赌博等文化形式盛行。

14道德失范、舆论、价值体系面临瓦解,丧葬已经脱离了当初的本意,越来越向奢华铺张浪费靠齐。站牌文化缺失,随着道路的畅通,一些农村地方通上了公交车,但是由于农民对站牌文化的缺少了解,导致经常要求在没有站牌的地方停车等等。

15邻里关系紧张,农村保障制度缺乏 16村民集体意识薄弱化,监管制度脱节。 问题:政府

1公共财政非常有限,没有文化活动经费投入

2浙西年,经常有文化下乡等活动,但是问题在于,他们无法长久的呆在农村,另外,农民现货的生活状态,社会活动和生产时间,才是农村文化的直接源头和丰厚土壤,这些东西要从比较粗糙的原生态转化为文化产品,需要引导,需要与主流文化进行对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民已经有闲暇,有能力。有条件直接参与文化创造活动。

原因:1人们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长期以来,有些人一直认为似乎只有西方的城里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文化,而农民创造出来的就要被贴上贫乏的标签,实际上,这是忽略了农民的创造净胜文化的能力以及满足自己对文化的内在需求的能力,农民文化活动的缺乏和空洞化实质上是由于其创造的价值被压制,其真正的意义被忽略造成的,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有政策上的原因,经济上的原因,历史上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原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3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

4文艺人才较为缺乏,文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5文化设施缺口大,文化场地规划管理不足。,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

6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道德标准致使农村文化缺乏激情,充满锱铢必较的小农意识

7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出现脱节的局面,城乡二元经济体质促使出现了城乡差别,从而使得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民不懂的城里人,并且一定意义上使得城市文化成为强势文化,而作为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逐渐模仿学习这些主流文化,由于盲目性导致了成为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8农村教育水平较低,由于农村教育设施不健全,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导致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不高,而偶尔飞出的一两只“金凤凰”也承载着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面貌而悬在在大城市工作和发展,更不用说城里的学生不愿意下乡了,这样只能导致农村文化的流失。

9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样造成了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策:农民:1农民应该成为创造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选择接受哪种文化的主体,应该改变农民的文化意识,因为只有农民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哪种形式的文化

2农民自发组织的文化产业开发,是除了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之外,激发农民进行文化创造的重要因素,比如,农家乐,乡村旅游,将颇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转变为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既能够自娱自乐,又能够促进文化的再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道路。

3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使广大农民尽快转变为成熟现代公民 4转变观念

5让村民相对集中的居住,这样有利于政府更好的安排有限的文化资金,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威化活动,

6农民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文化育民,应该努力成为新型农民 政府对策:1政府应该把落脚点放到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实惠上来

2将农村文化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把常态化和制度化的重心下移到农村,将各种文化功能整合在一起

3要避免成为面子工程,不能急功近利

4让公共财政进入农村,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 5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做到文化富民

对策文化:1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化,如成立农民演艺协会服务农村,实现文化乐民,开设网络培训学校,服务农民,组建文化产业合作社,服务农业,建设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将各种文化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丰富农村文化形式。

2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一些农村文化,在看到他们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重新绅士农村的传统文化价值,不能相当然的把传统文化划归为不科学不进步的那类,从而满腔热情自以为是的改造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殊不知,我们给予农民所谓的有用的好东西,都很难以在农村扎根立足,最终只能导致不伦不类,农民的真正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3改善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逐步新建阅览室,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立文化活动中心,设置社区报栏,建立个人农村书屋等,

4对文化管理队伍的改善,配备合理齐全的文化管理人员,壮大文化队伍 5改善文化管理,依法管理文化市场,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6创新文化思路,在发展布局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统一,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同时,把文化建设纳入工作日程,将文化建设深入到几层,建立农村建设目标责任制,科学制定农村文化建设规划,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有人管。出台一系列的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营造出全民参与的良好气氛。密切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导文化的主体通过有效的方式,增强社会意识形态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促使农民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加强群众的就业技能,开启科学致富的道路,鼓励农民自己创造文化,融入市场机制。使得社会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发挥政府带动作用,改变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现象,增大投入的力度,解决配套陈旧,资料匮乏,资金不足,主体单一的问题。

7创新文化举措,完善运行机制,解决管理不活的问题,根据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求,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引入市场竞争体制,推行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促进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得文化经营活动反哺农村公益文化,完善融资机制,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单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远远不够,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条条框框和思维定势,吸引社会集资,营造优良的环境,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完善用人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吸收新鲜的理念,进行竞争上岗,人员聘用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先进理念对农村文化发展事业的作用。

8创新文化内容,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先进科技工具,把党的方针政策和现先进科学文化理念输送到农村,更好的直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更多的能够激发群众积极性的文艺作品。结合本地的实际地域情况和文化习俗,有区别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活动。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艺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和值得利用的文化资源,使得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从而让农民更加容易更加快速的接受文化活动。

对策政府:1要发现农民对文化的真正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去需求,并且做适当的提升,应该避免成为面子工程,避免急功近利,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针对农民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提供。保障农民的文化体验权。

2政府解决农民文化需求应该做到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多予表现在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配置文化大篷车,把文艺演出具体到农村,彻底解决问题,把纳税人的钱用之于民,减缓社会矛盾。

3政府开展文化活动应该注重实效,政府不能放任日益活跃的民间组织不管,应该加管理上的引导和经济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应该大力扶持民间剧团,与民间剧团互相切磋。应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让农民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创造中实现文化身份的转变。

4政府应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上的从公益到公共的转变,用公共搭建公益的平台,应该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形式上的多样化。

5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大包大揽,因为只有农民最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了解到农民的文化需求。从现在的为农村送文化转变为向农村种文化,帮助农民培育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文化的被动接受着,还是文化的主动创造者。

6政府应该制定一套完备的政策,保证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过度开发,不被轻易复制,政府应该组织各种属于农民的文化艺术节,展示农民的文化成果,激发更大的创作热情。 个人的建议:1应该转变地方领导的观念,①实现由轻文化到重文化的转变,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建立好农村文化室、图书馆、电影院等各类文化特色场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展资金筹措渠道,采取政府出资,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发掘乡镇企事业单位、此昂村等有文化的有专长的人才辅导、组织和策划活动,送戏下乡,满足农民的需求丰富生活,远离不健康的游戏,送科技下乡,举办科技讲座,实现科学致富,送法下乡,让农民真正的知法、守法、懂法、护法。大力推行广播电视进村进户,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提供农村文化信息服务,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对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的出版发行,

②实现由守旧观念到创新观念的转变,加大对农民文化的培训工作,壮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采取有效方式和多种形式在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发挥民间文化的作用,提高农民对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特色文化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活动,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的文化产品,比如以赵本山为主要演员以农村为背景的电视剧《乡村爱情》。

③由无所作为到大有可为的转变,政府应该加强集体文化事业建设,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让其法制化和规范化,使得农民文化由零散无序到集中有序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确保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开展文化科技下乡活动,把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鼓励和组织文化工作者辅导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捐助和支持农村文化事业,落实有关部门的责任,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农村文化的开展工作,保护优秀传统农村文化,利用和发展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力量,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供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竞争、激励和奖惩制度,采取岗位目标责任制、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企改制,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运用市场准入资格的认定,价格的调节以及财政的优惠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题开发农村文化市场。,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和新方法,综合利用各种场所,共同营建设施的共享局面。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大知法监督力度,整顿市场只需,规范管理体系,扶持健康文化,摒弃和抵制不良文化,确保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范文第6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在新世纪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的决策。各级镇府在执政过程中,由以前只关注经济发展,到现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并重的局面。到底政策实行的效果如何,农村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尤其农村百姓的精神面貌的现状及政策的发展前景成了我们此行调查的重点。

众所周知,目前农村主要面临许多困境,像“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土地抛荒问题”“传统习俗传承问题”等等。我们现在在一些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再也看不到全村庆祝的盛况,而人们更多选择待在家中看电视,甚至赌博。农村的节日也因此变得冷冷清清,邻里关系已经很难现“一家有难,四邻相帮”的融洽和谐的场面了。其次,从农村的小孩子的口中说出不文明的词汇也越来越普遍;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也在不断恶化,打架偷盗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从目前所显现的状况来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农村真的被拉下了。农村的经济在城乡经济格局中,已经处劣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相较于物质文明建设更加滞后,情况让人甚忧。哲学上讲:正确的意识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地能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指导意义。如果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那么其发展的成果也不能够完存,甚至会阻碍进一步的经济发展。鉴如我们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和拳拳的爱国之心,以及它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们做了这次调查。想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现状及农民的真实的想法,为有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此次,我们选择的调查区域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新开镇下属的几个比较普通的行政村,如宝兴村、邓湾村、汪庙村、郭窑村。这些村有的是在改革开放中抓住好的时机和政策的扶持成了远近文明的富裕村,像宝兴村;有的还只是继续传统

的劳作模式,收入微薄的典型贫困村,如汪庙村;另外两个村经济水平不高也不

低,但各具特色。像郭窑村,传统的手工制作技术传承的比较好,已经初步形成

了产业,其传统文化氛围比较浓厚;邓湾村则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所以留守儿

童、空巢老人多,土地抛荒现象比较普遍。选取这四个村庄,我们可以比较宝兴

村和汪庙村由于收入的差异带来人们精神面貌的差异;通过郭窑村,我们可以看

到农村传统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多寡;通过邓湾村,我们可以更深刻

的体味到外出务工大量增多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影响。通过不

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村庄的详实调查,从而得到各方面资料,可以为下一步的理

论分析和建议的提出提供有力的注脚。

这次调查是在12年8月暑假期间开展的,为时一个星期。我们在调查中采

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一:设计调查问卷,志愿者发放和帮填问卷;二是,村

民走访,深入村民家中和田间地头,对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进行准确的

记录;三是,到当地各级政府中对往期的经济基础建设及农村文化投入进行调查,

同时对当地官员经行访谈,了解政府部门对农村现状的看法及应对措施。

下面是这次调查的具体详情:

我此行调查的第一个村是宝兴村,它是新开镇境内最富裕的村,有一家闻名

全县的乡镇企业——宝兴榨油厂,这所企业是属于全村的集体财产。我们查阅了

企业近几年的账目,宝兴村办企业近年来企业效益较好,不仅职工收入颇丰,其

上缴村里的利润分红也很可观,一般的三口之家去年就分得24000元/年(不算

在企业中的劳动所得)。村里有钱了,则村庄在基础建设方面和城市里差距基本

上就看不出明显的不同。很多村民都买了小车,村级公路也宽阔通畅,路灯系统

已覆盖全村的所有道路。近年来,村政府响应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断

加大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添置许多健身器材,与此同时村里修建了一个大戏台,

每月定时请进县级黄梅戏剧团来村中进行演出。为了帮助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宝兴村还修建了全县第一座村级图书馆,购进了大量的有关农业的图书杂志

和适合全村村民的图书。村里还修建了养老院,供村里的老人颐养天年。据村委

会蒋叔叔说,在几年前宝兴村的面貌和现在不同。十年前,刚富起来的宝兴人由

于农村娱乐的项目比较少,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赌场。有赌博

存在就会有输赢,有输赢就会几家欢喜几家愁。很多家庭就因赌博搞得不和睦,

大架斗殴偷盗的现象很严重,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和幸福指数。自03年开始,

国家大力提倡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试点村级单位,开始对村里的陋习进行整改,经过尽十年的努力,宝兴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赌博的现象没有了,村里举办的各种活动,比如端午划龙舟,晒瓜果比赛,元宵灯会等。让村民不再闲着无事可干,通过各种活动,村民间交流增多了,邻里间的纠纷也就减少了。村里成立了不正之风纠察队,通过评选“五好家庭”的活动,树立精神文明的典型,从而带动村风建设。村里每年开展1—2次文化体育活动,传统节日主要开展敬老爱老、维护家庭和谐和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文化体育活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活动效果较好,得到老百姓的赞同和认可。农闲季节,村委组织志愿者和村组干部开展维修村组泥巴路、清理河沟等公益活动,为本村老百姓提供良好的服务。村里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果树嫁接、管理和种养殖业等先进技术培训,活动次数在5—6次左右,平均每次参加培训的人数都高于50人,这一系列的活动也成为群众最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内容文化生活内容。现在宝兴村不仅富起来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更加积极和上进,充满了干劲,村民的生活也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们的第二站是与宝兴村相去不远的郭窑村,郭窑村传统的手工制作技术传承的比较好,已经初步形成了传统手工艺产业,其传统文化氛围比较浓厚。进村伊始,我们便能看到村中随处挂着的大红灯笼,这些灯笼就是村里自己生产的。这里的村民一般就在自家进行生产活动,但是逢年过节村里的气氛就相当热闹,村民们自发的组织了老年拐棍宣传队、女子秧歌队、腰鼓队、唢呐龙狮队等民间文艺团体,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的第三站和第四站分别去了邓湾村和汪庙村,这两个村庄的情况就和前两个截然不同,邓湾村则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所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多,土地抛荒现象比较普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邓湾村最严重的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父母不在这些孩子身边,大多数被其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抚养,老人们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及保卫孩子的人身安全,对于其他方面就无能为力了。在这种环境下,能健康成长的孩子,确实不简单。这些孩子厌恶学习、迷恋网吧、谈情说爱、打架斗殴,我们调查时做了个统计,该村很多孩子都有犯罪记录。这些数据真的让人很痛心,希望社会能给予这么一个群体更多点关爱。而汪庙村依然是以种田为主,虽然收入不高,但是村里的问题没有邓湾村那么严重,小孩子

的教育搞得比较好。村里的基础建设很滞后,没有任何村级文化活动。人们遵循着传统生活着,虽然清苦,但也闲适和恬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暴漏的问题,它们分别是:

一是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十分困难,无法筹集到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这一点汪庙村可以作为典型。

二是缺阵地。边远乡村大多缺乏文化设施,就连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也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无法发挥作用;大部分边远镇没有文化站,村没有文化活动室,社没有图书阅览室,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队伍不力,主体缺乏。部分乡镇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村社文化活动室因缺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巨大反差。

三是观念不正,陋习抬头。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乡、村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一些地方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

四是领导干部重视不够,认识偏差。一些村,尤其是经济和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的村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特别要重视边远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扎扎

实实地把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下面是有关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努力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坚决克服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点,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资金投入到位。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要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立各级财政拿一点、后盾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精神为文明建设的正常开展。

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定期检查,年底总评。

四是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加大对农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的能力。逐步破除封建迷信,阻止乱建坟墓、庙宇,大操大办红、白喜事陈旧陋习,形成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

五是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

上一篇: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范文下一篇:关于爱情的唐诗宋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