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国家范文

2023-09-22

东南亚的国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试卷分析 留学生 内科学

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其特点是整体性强,涉及知识面广,与其他学科交叉点多,是医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留学生的内科学教学,更是不容忽视。随着临床医学以及相关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内科学所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展,对各个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更新和扩展。因此内科学教学内容也不断微调,那么教学质量的评估也需要不断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考试作为有效的检验教学质量的方法,也是评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试题评估又是方便有效的检验方法,同时也能够高效筛选出高质量试题。因此,我们对2012级留学生内科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的统计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我校2012级本科留学生学期末考试试卷,总计87份。试卷依据大纲要求,按照課时分配比例设计各个章节试题分值(见表1)。共43题,满分100分,分为A、B卷。其中客观单选题30题,共30分,名词解释5题,共15分,简答题5题,共25分,论述题1题,共10分,病例分析2题,共20分。试卷评判的依据是提前制定的统一的评分标准,由教研室抽调各科室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封闭式流水线阅卷,以减少主观性差异,最后再由专人复核。

1.2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将数据按照试卷定量分析系统的要求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17.0、Excel2007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试卷评价的相关指标,包括难度(P),区分度(D)、信度(R)以及效度(V)[1, 2]。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成绩分析

参加本次考试总人数87人,试卷满分为100分,平均成绩59.29分,中位数为62分,标准差为13.01分;最高分91分,最低分23分,全距为68分;呈偏态分布。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见表2。可见,本次考试成绩大部分集中在60-69分数段以及不及格段。

2.2试卷质量分析

2.2.1试题难度

难度是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衡量试题质量的重要参数,它和区分度共同影响着试卷的鉴别性。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P值越小试题越难。本套试题难度为0.41,比较合适,各部分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21-0.43之间。

2.2.2试题区分度

区分度指的是试题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鉴别能力,用区分度指数(D)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D=(XH-XL)/XMAX。其中XH、XL分别代表高分数段和低分数段学生在某题目的平均成绩,XMAX为该题目的满分分值。D≥0.4为优良,0.4>D≥0.3为合格,0.3>D≥0.2为尚可,D<0.2为差。区分度指数越高,试题的区分度就越强。本试卷的区分度为0.31,合格。区分度是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试题区分度高,可以拉开不同水平应试者分数的距离,使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区分度低则反映不出不同应试者的水平差异。

2.2.3试题可信度

采用克伦巴赫系数法(Cronbachα系数法)来获取所得分数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信度系数范围0-1,一般要求信度在0.7以上,信度值越高,测评结果越可靠。本试题信度0.78。

2.2.4 试题效度

指试题能够准确反应出学生知识水平的能力。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每套试题对不同检测目的的效度是不同的。本套试题的效度为0.27,稍差。

3.讨论

我校留学生教学已经开展21年,随着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三校区合并,影响力的增加,近年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覆盖国家范围也在扩大。留学生教育同时也促进我校的影响力,增加社会效益,是综合类大学必须重视的教学指标。因此我校十分重视留学生教学。对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评估,试卷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试卷分析不仅能够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够检测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是否得当。

3.1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成分布情况见表2,学生的成绩集中在70分以下,共计69人,其中低于60分33人,不及格率38%,平均成绩59.29分。全距68分,比较大,提示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的差距较大。不及格率较文献报道的其他院校其他学科留学生考试不及格率高[3],并且明显高于我校国内学生的内科学考试不及格率。说明学生对内科学的掌握情况不够理想。从阅卷情况了解,主观试题的回答方面除了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以外,还存在回答条理性不佳的问题,导致得分点混乱,失分严重。这说明留学生不适应我们的考试答题习惯。客观题阅卷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够精准。从平时带教情况来看,留学生课堂出勤率较低,部分学生作风散漫,另外,授课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水平层次不齐,授课内容课堂掌握情况差别较大。这些都是造成考试成绩不佳的原因。此外,这份试题本身的因素参与其中。那么我们就试题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如下。

3.2试题分析

首先,按照我校内科学教研室的出题要求,本试题对知识点覆盖范围如表3,符合要求。具体比例为,总论10%,消化系统疾病20%,呼吸系统疾病20%,心血管系统疾病20%,风湿内分泌10%,泌尿系统疾病10%,血液系统疾病10%。并且主观试题及客观试题当中也遵循此比例执行,对于重要章节的难点多选择论述形式考察。可以看出本试题的知识点覆盖面比较全面,考察内容分布合理。

试题平均难度0.41,较合适,但其中病例分析题1的难度为0.21,偏难,该题为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章节的考察,考察点包括心电图识别,治疗原则,治疗方案。但三个部分环环相扣,如心电图读图差错,会导致后续问题失分。这部分是留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在此后的教学当中,我们要对心电图识别方面增加教学时间和精力,在临床见习课程中,要增加心电图读图的训练。但高分区学生该题回答满意,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良好。区分度与难度相互影响,也是评价试题优劣的重要指标,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会导致区分度下降,本试题区分度0.31,合格。与难度结合分析,考虑试题难度合适,稍难,因此区分度稍差,但在可接受范围。信度是指测得结果的一致性或者稳定性,稳定性越大,意味着测评结果约可靠。相反,如果用某套试题对同一应试者先后进行两次测试,结果相去甚远,那么结果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了。本套试题的信度为0.78,说明试题信度良好,稳定性尚可。此外,本试题效度分析结果不满意,提示本套试题不能准确反应学生对考点掌握的情况,说明试题考察点设计方面存在问题,也说明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这套考卷。这就要求出题者对考察知识点的表述以及得分点的设计精准。

3.3 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对本套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该阶段学习内容掌握情况不佳。在阅卷过程当中发现,学生在论述题、病例分析题目上失分严重,这部分内容得分需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示此后的教学当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在见习课当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病例讨论来进行临床思维的锻炼。另外,我们对同学年中国籍学生的内科学试卷进行试卷分析,结果提示其难度相当,但成绩明显高于留学生成绩。带教老师同样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经过教学选拔的具有教学资格的教师,切同年的教学大纲相同。提示我们同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学生与外籍留学生而言,其接受程度是不同的。留学生偏重自学,课堂提问活跃,思维敏捷,我们传统的单纯讲授,效果不佳。所以,可以通过PBL等多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4]。其次一个重要原因,我校留学生多为中南亚地区国家,有宗教习惯不同,生活习惯差异,行为规范的不同等众多因素,其课堂纪律是多年来历届授课教授反应的问题,往往比较散漫,尊崇自我,这也是授课教师以及辅教人员需要共同努力,提高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5, 6]。我校现对留学生出勤率做严格考察,记入综合成绩当中,是行之有效的督促学生按时上课的方法。此外,教师的英文水平的差异也是限制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需要对教师的英语水平有严格的考核,达到一定标准的方可承担留学生教学工作。同时,我们也提出,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深造国家,理应完成语言的预科学习,达到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选择汉语教学也应该是中国留学生教学的思路。

本套试题偏难,因此成绩多集中在低分值区域,不及格率亦较高。区分度与难度相关,难度适中的试卷的区分度较好,因此,本套试卷的区分度属于合格。提示我们出题过程中严格把握本科生基础知识点覆盖,以基础为主,适当增加难度题目以提高区分度,避免较偏、超越大纲、临床综合性过强的题目。我校教学资源丰富,应该每套试题都经过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把关后方可启用。而出题审题过程也是对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的很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赵娟,吕淑兰,李雪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2008(7)级妇产科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3(04):414-416.

[2]霍建华,何家璇,郭雪艳.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考试试卷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6(02):20-21.

[3]樊立洁,杨晓蕾,罗梦淇,等.浙江大学来华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管理的探讨[J].浙江医学教育,2015(06):5-6.

[4]张燕,田芳.PBL模式在留学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5):39.

[5]颜华.医学留学生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20-21.

[6]温世浩,任为民,张玉霞,等.提高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09):889-891.

作者简介:

张娟(1982-),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医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治,医学教育。

东南亚的国家范文第2篇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软实力”是相对于一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资源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在他看来,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构成软实力的有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软实力体现为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外交策略等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通过文化来体现。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概念由“软实力”概念衍生而来。在现实中,人们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运用方式。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意思是“文化这种软实力”,或者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文化”。作为这种观点的体现,人们会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见2006年1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也便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或者说是“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种理解方式与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载体的界定有关。奈认为,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载体或者说资源基础: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和国内政策(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

东南亚的国家范文第3篇

2、东南亚的地形、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人口分布的特征,了解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和繁荣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地形。

3、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广西出国旅游比较方便,紧邻着广西的国家就有越南等。

[提问]:它们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读图]: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

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沿边界画下来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S—25°N之间。地处

热带。

[思考]:我国著名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它有什么地理依据?

[活动]: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主要的河流找出来,想想河流与山脉的分布有何特征?

[联想]: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

——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动]:读图归纳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讨论]火山给人类带来哪些害和利?

[活动]:下面请同学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

(1)与中国接壤的国家。

(2)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著名的“新马泰”旅游项目所指的国家。

(4)2000年独立的国家。

(5)其余的国家。

[讨论]人们为什么称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亚洲与大洋州、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

[拓展]:我国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

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图]:富饶的物产

[归纳]: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

[补充资料]东盟

[课后练习]:

1、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东南亚的国家范文第4篇

人文社科学院 10历史学 陈静 10202015 书名:中国文化在东南亚

作者:杨保筠,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教授科目有:东南亚史料学、东南亚古代历史与文化、东南亚近现代历史研究、东南亚当代问题研究、战后印度支那研究、东南亚综合研究等。先后有《越南南方阮氏割据政权史研究(1600-1775)》《「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人物卷》《东南亚近现代史》《变动世界中的奠边府战役与日内瓦会议——“奠边府战役暨日内瓦会议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等专著出版,是国内研究东南亚历史的重要史学家。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

内容简介:《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全书一共有六章,共有157页。前五章在回顾和研究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基础上,叙述中国政治经济、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在东南亚传播及影响,第六章,则写到了中国所吸收的东南亚文化因素。且书名中的文化一词是广义的,在包括狭义文化的同时,包含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文化。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是近邻,地理位置上的临近,使两个地区间的联系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就开始了,中国与各国的交往时间有长有短,有高潮和低谷,也有对立和缓和之分,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可谓是源远流长,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增多的需要,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了解中国和东南亚间的各方面交流的历史十分重要。在阅读完这本书以及翻阅其它书籍资料的基础上,我简单的总结了,中国在与东南亚交流的主要途径和交流特点。

一、交流途径

东南亚在与中国交往的过程中,两个地区间交往的途经,不仅是起到了交流的作用,也起到了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这些途径多种多样,其中以官方交流为主导,同时民间交流也非常活跃。

1、国家间互派使者。首先,国家间互派使团使者,是官方间最正式和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一方面,使团里,各类人才云集,都是两国间各个领域先进的代表,当代表团到达时,势必会将这些先进的事物展示给对方国家,并且教授给当地人,促进两国各个领域间的交流。同时,为了迎接使团的到来,接待国要做一定的准备,熟悉来访国的语言文化,这也是一种学习和交往过程,如1407年,明朝设立“四夷馆”,以便于“习夷字以通朝贡”,同时,使团中很多使者的任务便是学习,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等等。1638年明朝政府派遣学者到暹罗学习暹罗文字,以便两国国王的通信,这都促进了语言文化的相互了解学习。

2、两国间互赠礼物,其中“朝贡贸易”最被世人所熟悉。朝贡贸易,不仅赠送的是金银财宝,还有其它各种有益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往的礼物。如立历法、书籍、作物种子、技术工匠等等。

3、国家间的战争及边界冲突。战争冲突,往往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伤痛,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在战争过程中,中国一些先进文化往往通过军队,战俘等传入对方国家。如瓜哇王通过击败元军,夺取火器而掌握制造火药和火器的技术;1407年,安南王子黎澄被俘至中国后,因善造交趾神枪被重用,后被明朝军队奉为火器之神。

4、此外,中国对这些地方的行政管辖和占领也是一种交流途径。在封建社会时期,东南亚很多地方属于中国管辖或者为中国的藩属国。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中国在这些地方实行本朝法律,行政机构、文化、教育等政策与内地并无太多差异,使中国文化和这些地区的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如独立前的越南,大部分地区属中国封建王朝郡县,中原王朝在秦朝统一以后,便开始了对岭南地区的开发,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这些地方的交流。另一方面,对中国称臣的这些藩属国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甚至从生活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按照中国对本国进行改革,在有意和无意间促进了文化的沟通和了解。

5、通商贸易,是民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中发挥作用的,既有东南亚各国或经由这些国家来华的商旅,也有前往东南亚经商的中国商人。一方面,中国商人们不仅把本国的商品带到所经国家,也常常习惯性的把本国的生产技术、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带到哪里,在当地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的,在中国的东南亚商人们也会将他们在中国所接收到的物产文化习俗等带回到东南亚地区。

6、侨民所起的传播媒介作用。从中国与东南亚建立起联系起,双方便有相互间的人员来往,不少人则留在当地成为侨民。其中,以中国在东南亚的华人华侨为显著代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聚居最多的地方,成为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与交流的桥梁。中国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向东南亚迁移,成为民间交流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华人出洋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政权交迭、逃避战乱、外出谋生、赶不上季风回国等。久而久之,聚居东南亚的华人越来越多,他们把中国的生活习俗、建筑风格、节日礼仪等等都带到那里,并融入当地的因素,渐渐的被当地人所接受。同时,利用回国定居、探亲等机会,把所在国的一些物产、文化带回故国。另一方面,在东南亚的华人华侨,踏实苦干,不仅成为当地的富商,有的更是进入统治阶层或者成为统治者,如越南李朝建立者李公蕴和陈朝的建立者,都是祖籍福建的华人。这无疑成为推动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交往的动力。

7、其中,一种特殊的形式便是中国文化通过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联系而间接地的传入。东南亚各国,处在中国文化的辐射范围内,一些主动接受中国文化濡染并且濡染较深的国家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间接的把吸收的许多中国文化的因素传播到其他国家。其中典型的是

17、18世纪越南与柬埔寨宫廷联姻、入侵柬埔寨、占婆等方式,迫使这些国家的人接受其文化习俗,又由于越南伸手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便加速了汉文化的因素在这些国家的传播。

二、中国与东南亚交流的特点

1.这种交流及文化传播是相互的,双方都从中受益。虽然有时交流是在战争的背景下,但是不同于文化霸权,东南亚与中国的交流大多是在和平及自愿的环境下进行的,是有益于双方关系和双方国家长远发展进步的。然而,由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长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领先于世界,领先于东南亚,所以中国对东南亚的交流以中国文化输出为主,东南亚较多的受到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双方长期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也从东南亚地区各国吸取了很多有益的东西。特别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化传入东南亚,一方面提高了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当有利的条件。例如,中国文化的传入,刺激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瓷器及丝绸的巨大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这些行业的兴盛。

2.双方间的交流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很多领域。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深入,双方交往的领域也从单一的经济贸易领域,扩展到了政治、文化、科技等。其涵盖面之广,领域之深,在古代中国的对方交流中,位居前列。大一点的层次来说有:政治制度、经济贸易、生产工艺、科学技术、语言文字、音乐、宗教、风俗习惯。分得更细的话,则有法律制定、选官制度、货币制度、建筑技术、历法、服装、节日等等。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对方文化的影响。

3、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交往主要是在和平的环境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可否认,在中国与东南亚的长期历史关系中,不时的出现边境纷争,大小不等的战争,有的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发动,有的则是东南亚国家间发生的入侵与防御而引起的。同时也有是占领国强迫被占领地人们接受本国文化。但是,这些纷争和战争都是暂时的,历史发展的主调是和平的,也是各国间官方民间自愿进行的,是互利互惠的。正是这样的环境,为中国和东南亚政府之间的接触,人员的往来、通商贸易、移民定居提供了保障,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双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和东南亚两地间的交流历经2000年的发展却不曾中断就印证了这一点。

4、双方间的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民间渠道,发挥作用最大的是各国的侨民,其中又以华人华侨的努力为主要形式。在研究史料时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是东南亚的中国移民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是中国与东南亚交流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也更加深入。这是由于,华人华侨深入当当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与各个阶层和各种职业的当地人产生经济、生活等联系,使中国文化被更多当地人所了解。同时,华人华侨在当地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这些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使得当地人更乐于主动去与中国文化交流。

5、双方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双方间各个领域的进步及发展,同时有利于这些文化的保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史学、语言学、建筑学等研究研究。首先,文化间的交流是有助于文化的革新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博采众长,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很多语言、文字、习俗、技艺、书籍等会在战争或者政治事件中失传或者消失。但如果这些文化在多个国家间传播,便避免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如许多在现代汉语中早已消失的古汉语词汇,直径仍然运用于越南人们的口语中,成为语言学家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参考资料;而在史学方面,如唐代高僧义净赴印度求法,途经末罗瑜、室利佛逝,所译的《杂经论》,撰写的《南海寄归海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成为研究古印度尼西亚,特别是室利佛逝的珍贵史料。同时考古工作者可以利用这种便利,把遗漏的历史事件、历史材料补全,

以上就是读完这本书后,得出的对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途经和特点结论

三、读后评价

东南亚的国家范文第5篇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

近年来, 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日益密切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日益增多, 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但是, 不可否认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的规避TPP、TTIP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提出要加快中国周边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一带一路”的构建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新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有效的双多边机制促进各个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举措, 对于进一步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带一路”愿景也提出了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合作的目标。由此可见, 加强中国与沿线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对实现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新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

二、“一带一路”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 由于东南亚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并不相同, 直接影响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水平的提升,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东南亚欠发达国家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不高, 参与能力不足。

东南亚国家和区域除了新加坡等极少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其他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低, 尤其是柬埔寨等国家, 因此, 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 这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很难在这一机制中取得经济合作的机遇。

(二) “五通”建设不健全。

“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出的“五通”建设主要是指为了更好地促进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发展与合作而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但是由于东南亚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不同, 直接影响了“五通”建设, 进而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水平的提升。

(三) 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区域贸易自由区。

区域贸易自由区的建设是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合作水平的关键。当前, 整个亚洲区域虽然存在许多自由贸易区, 但是整体质量较低, 并不能真正实现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目的, 也不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三、“一带一路”下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

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认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应当从落实“五通”建设、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以及立足重点合作区域三个问题进行完善:

(一) 落实“五通”建设。

中国与东南亚各个国家之间要不断通过政策沟通构建起一个互相信任的机制, 从而为设施联通以及贸易、资金的融通提供基础, 也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打下基础, 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和资金流通, 各个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取得收益。

(二) 构建该标准自由贸易区。

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可以有效的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贸易活动, 各个国家应当不断地放开一些经济领域之间的限制, 将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引进到自己的国家, 通过联合投资等形式实现资金、贸易之间的流通。

(三) 立足重点合作区域。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完善和加强重点区域的合作, 这里的重点区域主要是指各个国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取得利益, 结合共同的利益点共同选择出重点经济合作区域。

摘要:东南亚国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对提升整个亚洲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 不可否认, 由于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不用主体之间的交流不畅, “五通”建设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合作水平的提升。基于此, 本文从落实“五通”建设、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以及立足重点合作区域等多个维度为如何提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质量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缺位”与“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J].中国社会科学, 2018 (08) :33-43.

[2] 吴桂林, 李克强, 吕燕.“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南亚澜湄合作国家资源承载与经济发展的耦合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 2018, 34 (10) :47-51.

[3] 谢国娥, 许瑶佳, 杨逢珉.“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南亚、中东欧国家投资环境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18 (11) :89-98+137.

东南亚的国家范文第6篇

一、重庆市民族教育的基本情况

重庆市是一个多民族教育大市。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197.3万 (渝东南“一区四县”183万) , 主要集中分布在渝东南的秀山、彭水、酉阳、石柱4个自治县、黔江区 (按民族自治地方对待) 及14个民族乡, 民族聚居区幅员面积1.69万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20.5%。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 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渝”战略, 重庆市民族教育和全市教育事业一样, 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2005年, 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提前两年完成了“两基”的历史性任务。2008年, 渝东南民族地区现有中、小学1254所, 在校中、小学生52.21万人 (少数民族38.12万人) ;小学1113所, 占全市的14.7%, 在校生31.21万人 (少数民族24.19万人) , 占全市的13.90%;初中学校124所, 占全市的11.73%, 在校生17.27万人 (少数民族11.25万人) , 占全市的12.78%;普通高中17所, 占全市的6.34%, 当年招生1.19万人 (少数民族0.96万人) , 占全市的8.7%, 在校学生3.73万 (少数民族2.45万人) , 占全市的10.89%;中等职业学校14所, 占全市的5.4%, 当年招生0.77万人, 占全市的5.10%, 职业学校在校生1.67万人, 占全市的3.91%;特殊教育学校5所, 占全市的12.20%, 在校生854人, 占全市的7.02%;幼儿园258所, 占全市的7.20%, 在园幼儿数5.86万人 (少数民族3.82万人) , 占全市的10.21%。随着重庆市民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为重庆建设西部教育高地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重庆市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民族教育与全市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不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一是教育公共资源流向缺乏长效机制。渝东南民族地区校舍、设备、图书、师资等教育资源远未达全市平均水平, 义务教育发展存在支持方式的偏差和激励机制的扭曲, 公共资金尤其是项目资金通常向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流动。二是办学缺乏规范的长效机制。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余负担过重, 对招生办法、资源配置、管理创新、收费标准、教育改革评估等缺乏制度建设和督导。三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缺乏城乡统筹规划。学校规划建设滞后, 生活设施不配套, 学生洗浴、饮用水条件差, 导致部分中、小学班额高达80人以上, 农村边远山区有的村小无法开办, 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四是寄宿制学校量少质弱。乡 (镇) 学校实验设备除了主科有基本配置外, 其他非考试学科平均达标率还不到50%。五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2008年, 重庆城市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4360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4126元, 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3159元,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少数民族学生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经济负担重, 农村绝大多数儿童不能享受幼儿教育条件。

(二) 民族教育信息化程度低, 极大地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是信息化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极大地阻碍着信息化教育的开展。二是教育信息化中出现重硬轻软的现象, 不少学校校园网上信息陈旧。三是教学软件开发跟不上教学需要, 给信息化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四是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认识上存在差距, 不少教师仍以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方式进行教学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 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一是社会存在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误区, 造成职业教育生源紧缺、素质偏低的现象。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单一, 对提高初职和高职教育质量提高重视不够。三是实验实习基地缺乏, 专业师资量少质弱, 办学质量不高, 培养的学生没有特别的专长, 就业出口不畅。四是职业教育缺乏城乡统筹办学思路, 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衔接不够, 缺乏集约化、规模化办学机制, 职业教育未形成自身的办学活力。五是渝东南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缺口大与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 民族地区因管理滞后、人才匮乏、经济落后, 导致基础教育改革滞后。

一是教学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结合不够, 导致不少学生缺乏生计技能。二是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速度缓慢, 教育行政部门对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分层指导不够。三是教学改革模式结合地方教育实际不够, 存在照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教学模式的现象, 对区域教学改革缺乏针对性。四是教学学科带头人匮乏, 教育改革及评价相对滞后, 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部分地方政府与学校之间存在权利、义务和责任界定不清, 政府对学校办学干预过多, 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够的现象。

(五) 女童教育存在入学率低、辍学率高, 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缺乏家庭关爱。

一是受封建传统习俗的影响, 导致女童辍学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受经济贫困的制约, 造成女童入学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辍学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受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 导致不少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童因难以克服翻山越岭的困难而辍学。四是受办学规划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忽视女童动手技能培养, 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家长及学生上学积极性。五是重庆少数民族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有30余万留守儿童缺乏关爱, 外出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不能完全享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优惠政策。

三、教育不公平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 社会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户籍制度把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把农业人口束缚在农村, 人为地造成公民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的不公平。因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就近入学”原则, 造成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公, 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儿童只能在农村就学。重庆随着社会城镇化进程加速, 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向大中城市, 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缺乏竞争力, 导致教育资源严重失衡。

(二) 历史原因。

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起步较晚, 社学教育最早在后唐天成三年 (928) , 与汉景帝时文翁在成都办学相比, 至少晚了1100年左右;渝东南民族地区现在文字记载最早创办书院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 与南唐“庐山国学”相比, 晚了200年左右。渝东南民族地区在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才出现第一个进士 (彭水人窦敷) , 充分证明了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由来已久。

(三) 经济原因。

渝东南地貌比较复杂, 除很少部分平坝及河谷平地外, 均是丘陵山地喀斯特地貌, 属于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再加上东西部地理环境、城乡之间差异, 就决定了东西部之间、本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直接影响地区教育发展经济能力。二是家庭经济贫困。直接影响社会成员家庭收入差距。三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经济对教育的需求程度。

(四) 文化原因。

一是受“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严重阻碍渝东南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导致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学生辍学, 特别是女童辍学。三是受农村不良文化影响。

(五) 教育原因。

一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课程编制和课程内容奉行“城市中心主义”, 导致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地方因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投向脱离实际, 拉大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导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三是招生制度不规范。主要集中表现在缺乏一套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 在初中择校、高中升学考试中, 存在收择校费、权力和金钱交易的不正之风, 换取短缺的优秀教育资源的现象。

四、加快推进重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 加强教育公平长效机制建设, 推进民族教育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公正的教育制度。健全和完善保障民族教育优先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及贫困生资助等机制和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办好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民族特长生班等政策和措施, 切实加强本科少数民族人才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 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建立和完善救助民族学生机制。进一步完善对民族地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通过“奖、贷、助、补、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 特别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特困生救助制度。三是建立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从改革中小学招生办法、教师激励机制、教学效果评价等入手, 建立完善民族教育投入、校长选聘办法、教师行为规范、职称评聘细则、教育评价机制、学校改革创新等长效机制的建立, 禁止学校招收“择校生”、片面追求升学率、增加学生课余负担、教师有偿补课及经商、中小学按地域和户籍来选择学校等现象, 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 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向民族地区倾斜。四是调整教育结构和办学体制。改革学校课程体系, 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支持社会力量在少数民族地区办学优惠政策, 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建立与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以国家办学为主、私人办学辅、社会团体办学为补充的新型办学体制, 加大职业教育、民间办学的力度, 实现社会力量办学的规范化发展, 满足多元化教育发展需求, 五是建立民族教育帮扶长效机制, 促进主城优质教育资源与民族地区共享。由市教委牵头会同市级相关部门, 引导主城区一类市级中小学帮助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四县”重点中小学办好区 (自治县) 示范学校, 通过开展师资培训、办学指导、管理创新、教学示范、信息交流等办法,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 贯彻科学发展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

一是建立和完善重庆市教育人才横向合理流动的长效激励机制。完善促进教育优秀人才向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正向流动的优惠政策, 加强区县 (自治县) 重点中学校长岗位在全市、全国公开竞争选用, 优化教师行业人才队伍, 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三是加强学校的管理及机制创新。四是克服三种倾向、处好三种关系。五是加强教育体制创新, 推进民族教育科学化发展。进一步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办教育, 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办学格局的办学方向。重庆发展民族民办教育的目标只能定位为对公立教育补缺, 满足一些个性化和特殊需求;民办教育应主要集中于特定领域。社会力量参与办教育, 应重点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及学前教育。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区域性不平衡问题, 应更多考虑立足公立教育资源实施布局调整, 更好地规范民办学校的发展。

(三) 加快推进民族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为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二是保证民族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市、区县 (自治县) 级政府应随着逐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加大对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经费的投入, 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三是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质量。切实解决办职业教育实验实习基地投资大、融资难问题。四是拓宽人才培训渠道, 培养更多亟需人才。在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黔江区建一所由市政府主办、市教委主管、黔江区协办的综合性民族学院, 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五是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进一步优化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争取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前瞻性。在培训主体选择方面, 应更多地发挥企业和民间培训力量的作用, 政府为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提供产业发展和职业需求信息, 对职业教育内容和方式实施宏观引导;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教育质量以及培训价格实施严格监管;对经济困难家庭接受职业教育提供经济援助。

(四) 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学校管理, 推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重点推行乡 (镇) 村合并办学, 适度保留教育延伸点, 逐步提高乡 (镇) 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比例。初中布局调整主要保持现有规模, 采取扩容增效的方法, 扩大初中招生规模, 适度扩大初中班额, 平稳渡过初中入学高峰期, 突破初中发展的“瓶颈”制约。民族地区高中教育重点, 扩大“普高”规模, 结合实际, 将高中逐步集中在区县 (自治县) 城市所在地办寄宿制学校, 促进师资、设备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抓好教育结构调整。坚持统筹发展、合理布局、开发与建校同步的原则, 解决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城市学校规模不够, 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确保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学生比例平衡, 职中与普高学生比例平衡。三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抢占民族教育“制高点”。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设备投入, 加强程序开发、师资培训、教学考核, 推进互联网“校校通”工程,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保证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落到实处, 促进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完善学校资源配置管理机制。规范公共资金对学校的投入方式, 经常性投入应严格与学生、班级数量挂钩, 基本建设、设备投入优先投向未达标学校;强化学校统一规划, 建立公共资金投入公示和问责制度, 严格控制学校的盲目扩张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严格学校财务管理, 明确中小学收支范围和相关标准, 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择校费”、“借读费”、因学生就读向学校交纳“赞助费”等, 对捐资助学资金的用途建立公示制度;建立均等化师资资源机制, 在有条件的区域逐步建立有约束力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在区域内定期轮换制度。五是明确政府、学校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学校的发展规划、布局调整、教育目标以及基本办学标准等重大决策仍需政府确定;对学校资产处置、教育收费标准和财务收支、分配等政府必须从严监管;在部分领域扩大学校自主权, 需要与学校结构调整同步推进, 完善内部民主决策, 避免少数人滥用权力;在部分领域扩大自主权的同时, 应强化目标和过程管理, 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家长、媒体等多元化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五) 完善民族地区流动学生、留守儿童及农村女童教育优惠政策, 突破民族教育难点。

一是提高对流动学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因社会的不公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就业机会的不公平, 而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主要来源于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二是创新流动学生受教育体制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特殊群体”的关爱, 杜绝市级重点中学招收“择校生”, 将主城市级重点中学招生计划部分切块下达到民族地区、三峡库区、贫困山区及流动学生降分录取, 促进流动学生、留守儿童及农村女童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三是完善流动学生教育优惠政策。政府设立少数民族流动学生、留守儿童及农村女童教育基金救助, 对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发给奖学金和对独生女童家庭给予奖励, 在招工、招生、公务员录用中给予降分或优先录用的优惠政策。并出台市级重点中学师资向市内一般中学流动优惠政策, 新增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倾斜。四是促进流动学生受教育机会公平。出台流动人口子女享受流入地学生平等受教育机会公平优惠政策, 促进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及非义务教育公平、教育体系布局、不同地区政府间责任关系、不同类型教育属性的确定及享受资格限定等体制问题的解决。五是建立和完善对流动学生关爱长效机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大的实际, 由市级人大向全国人大反映, 通过国家立法, 在全国建立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一卡通”长效机制, 农民工临时户籍在哪里, 学生凭身份证在新居住地享受国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 争取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均等。

摘要:笔者针对渝东南民族教育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实际,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市发展的“314”总体部署, 根据重庆市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如何整合重庆市城乡教育资源, 突破渝东南民族教育发展滞后瓶颈, 提出加快推进渝东南民族教育与重庆市整体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渝东南,民族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及三中、四中全会报告;

[2] 中国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

[3]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

[4] 中共中央关于重庆市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决定;

[5] 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建立内陆保税港区的决定;

[6] 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代表大会报告》;

[7] 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

[8] 重庆市城乡教育发展规划;

上一篇:教师党员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下一篇:康复器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