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形势分析范文

2024-04-17

国家能源形势分析范文第1篇

《供电监管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供电监管,规范供电行为,维护供电市场秩序,保护电力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电力监管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能源局依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全国供电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

国家能源局派出能源监管机构(以下简称派出机构)负责辖区内供电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

第三条 供电监管应当依法进行,并遵循公开、公正和效率的原则。

第四条 供电企业应当依法从事供电业务,并接受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能源监管机构)的监管。供电企业依法经营,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本办法所称供电企业是指依法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从事供电业务的企业。

国家能源形势分析范文第2篇

尊敬的XX物业管理公司各位领导:

为响应国家倡导的绿色出行理念,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本人购买了北汽新能源电动汽车一辆,需要安装充电桩一台。因为车库现有电源不足以承载充电桩使用需求,经申请由国家电网相关部门负责进行现有电路改造。改造需要于XX小区10号楼、11号楼之间地面施工(已向物业公司确认施工范围内无水、电、煤等管网设施),并将电表箱悬挂于10号楼3单元入户门东侧公共区域。现申请开工批准,并承诺于施工后将损毁路面、绿化恢复原貌。

恳请物业公司领导支持。

业主:XX

国家能源形势分析范文第3篇

一、能源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海南省能源供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能源供应更加多元化,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全面推进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海南省能源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

1.能源生产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积极开发本省一次能源,保障本省能源供给,2015年,一次能源生产149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16.39万吨标准煤增长32.04%,其中原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电力生产量(水电、风电)分别为29.98万吨、1.88亿立方米(不含海上气田)和27.93亿千瓦时,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77%、15.37%、55.86%。

至2015年底,电力装机规模为670.4万千瓦,比2010年的392.6万千瓦增长70.70%。电力装机结构显着变化,其中,水电装机87.05万千瓦,占12.99%;风电装机30.9万千瓦,占4.60%;煤电装机375.6万千瓦,占56.03%;气电装机74.2万千瓦,占11.07%;太阳能光伏装机27.34万千瓦、生物质综合利用装机5.1万千瓦,占4.24%。2015年11月,昌江核电站一号机组装机容量65万千瓦并网发电,实现核电零的突破,海南全社会电源种类增至八种,分别是煤电、水电、气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和余热发电。

至2015年底,全省发电量达到261亿千瓦时,比2010年的157.9亿千瓦时增长65.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27.9亿千瓦时,比2010年增长29.70%,“十二五”时期,我省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发电量达到2.44亿千瓦时。

油气资源方面,“十二五”期间,在南海海域油气勘测取得重大成果。东方13-2气田中深部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86亿立方米高品质天然气。南海北部深水区陵水17-2发现优质高产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首口中国海上千米水深井陵水17-2-1井天然气成功点火。西沙群岛西南侧中建南盆地深井均有油气发现。2015年,海上天然气产量为47亿立方米,陆上天然气产量为1.88亿立方米。2015年,陆上原油产量为29.98万吨,均产自福山油田。

2.能源消费

201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937.77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314.66万吨标准煤增长47.40%,“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0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85。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油、气、其他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的比重分别从2010年的33.40%、38.19%、21.11%、4.98%调整为2015年的39.69%、34.45%、18.28%、5.81%。

海南省终端能源消费中,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为110.5万吨标准煤,能耗相对稳定;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为940.45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为892万吨标准煤,能耗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由2010年的656.0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5年的990.6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为8.59%。精细化工、水泥、石油炼化、造纸、电力、采矿业等六大重点耗能行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50%左右,占第二产业比重近90%。2015年排名前三的重点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约34%,占二产能耗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精细化工能耗为258.73万吨标准煤,占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13.35%;水泥加工能耗为183.73万吨标准煤,占比为9.48%;石油炼化能耗153.53万吨标准煤,占比为7.92%。

海南省电力供应能力不足,存在较大电力缺口,在缺电形势下,海南省全社会用电量由2010年的158.22亿千瓦时增长至2015年的270.8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35%。2010-2015年电力消费中,第一产业增长61.35%、年均增速8.67%;第二产业增长74.78%、年均增长11.81%;第三产业增长82.1%,年均增速12.74%,城乡居民用电增长111.51%,年均增长16.16%。“十二五”期间,海南缺电形势严峻,2015年,最大电力缺口约73.8万千瓦。

“十二五”期间,一产电力消费比重相对稳定,小幅下降,二产电力消费比重稳中有升,相对2010年仅增长约1.3%,三产、城乡居民电力消费比重保持快速增长。一产、二产、三产和城乡居民的电力消费结构由2010年的5.31%、52.34%、26.57%和15.77%变化为2015年的4.72%、50.32%、26.62%和18.35%。

3.能源基础设施

电源方面,全省发电总装机由2010年的392.6万千瓦增加至2015年的670.4万千瓦,年均增长11.3%,其中统调装机586.9万千瓦,企业自备电厂83.54万千瓦。2015年,水电装机87.05万千瓦,煤电装机375.6万千瓦,气电装机74.23万千瓦,风电装机30.87万千瓦,光伏发电23.3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5.10万千瓦。海南跨海联网一期工程设计容量为60万千瓦,现承担事故备用容量35万千瓦。

电网方面,海南电网目前已基本建成环绕沿海各负荷中心的220千伏“目”字形双环网,并通过1条500千伏海底电缆与南方电网主网相连,基本建成了北、中、南三条西电外送大通道,建成了海口、三亚、洋浦三个重要负荷中心的较为坚强的受端电网,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已覆盖全省各市县,乡镇和行政村的通电率达到100%,农村电网改造率近100%。拥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75万千伏安;220千伏线路长度3677.39千米,变电站31座,变电容量839万千伏安;110千伏线路长度3774.39千米,变电站104座,变电容量632万千伏安。

煤炭、石油码头设施方面,海南省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港口的建设,新增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16个,新增吞吐能力7191万吨/年,其中,石油运输吞吐能力6331万吨/年,LNG运输吞吐能力360万吨/年,煤炭运输吞吐能力约500万吨/年。至2015年底,共有储备油品库14个,总库容为490.13万立方米。

油气开采方面,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不高,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近海的两大盆地。海南本岛及周边海域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目前海南已开发利用的海上气田有崖13-1气田、东方1-1气田、乐东气田,已开发利用的陆上气田有福山气田。2014年,“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自营勘探发现的优质大型天然气田陵水17-2气田。

油气管网方面,全省建成2条输油管道和1条天然气长输管道。2条输油管道总长67公里,输送介质为航空煤油,其中一条起点为中石化马村油库,终点为美兰机场使用油库,管道全长51.6公里;另一条起点为三亚太平洋中石化油库,终点为凤凰机场油库,管道全长15.4公里。乐东至东方终端的乐东陆地管线68公里,输送介质为原油和天然气。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长520公里,输送介质为天然气,起点南山,途径东方、昌江、洋浦、老城、海口、文昌,部分路段采用复线铺设。正在建设洋浦至马村成品油管线共120公里,拟建设文昌至三亚东部天然气环岛管线275.3公里。

天然气管网方面,已建成天然气干支线21条,年输气能力102.36亿立方米,全长2289.60公里,覆盖海口市、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三亚市、定安县、文昌市等11县市,用气人口229万人,占全省城镇人口的50%。

天然气接收方面,“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建成投产洋浦LNG接收站和澄迈LNG接收站,实现LNG接收零的突破,年接收能力为360万吨,配套建设接卸码头2座,最大可停靠26.7万立方米LNG船舶。建设专用输气管线122公里,包括一条主干线和一条供气专线,其中主干线全长121公里,输气管线设计输气能力38亿立方米/年。

石油炼制方面,至2015年底,全省原油综合加工能力为1020万吨/年。2015年全省原油加工量1114.43万吨,同比增长18.46%。汽油、柴油、煤油生产量分别为248.19万吨、331.16万吨和150.2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82%、17.90%、8.35%。其中,海南炼油化工的原油综合加工能力800万吨/年。2015年炼油原料油加工量完成999.85万吨(原油加工量903.11万吨),其中成品油产量624.82万吨(汽油235.79万吨、煤油150.21万吨及柴油260.82万吨),对二甲苯67.54万吨。

4.能源利用效率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通过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行动方案,通过引进具有先进工艺的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狠抓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海南省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的目标任务。

2015年,海南电网综合线损为7.40%,比2010年的8.36%下降0.96%。炼油加工转换效率为98.74%,发电效率为41.02%。

(二)存在的问题

1.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电力供应能力不足,电力缺口较大,主要原因是受省内主力电源不足、水库季节性来水不足、气电供气不足以及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不稳定等因素影响。2011年—2015年均存在电力缺口,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月份普遍存在错避峰用电,2015年实施错峰限电176天,最大电力缺口约73.8万千瓦。三产用电增长较快,峰谷差逐年增大,电网调峰压力大,最大调峰缺口约23万千瓦,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存在较大压力。

现有电网结构仍显薄弱,供电可靠性较差。环网上部分220千伏线路存在导线面积过小,在“N-1”情况下将导致重载;部分区域220千伏变电站仅有1台主变,不能满足主变N-1运行要求。配电网仍存在供电线路过长,个别市县110千伏变电站布点不足,部分线路导线截面小转供能力有限。

现有电网抵御极端天气能力弱,尤其是10千伏配电网,历次台风袭击后,均发生大范围的断杆、倒(斜)杆现象,需要约10-15天的时间才能复电,对电网安全运行不利;东部地区缺少无功支撑,电压波动较大。

2.天然气供应体制有待完善,管网建设亟待加强

“十二五”期间,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气化人口不断增加,气化率显着提高,居民用气需求逐渐增长,大大超过现有用气配额,天然气的调度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城市居民用气储备和调峰能力差,居民用气预测和监测还需加强。特别是三亚市2010年前后的市场需求已经超过此前该市与上游供应方签订的供气合同气量,至2015年供需差额进一步扩大。

全省环岛天然气管网尚未成型,东部部分建设滞后,管网缺乏统一规划,管道管径、设计压力参差不齐,省内支干线及支线长度不足、密度过小,难以实现省内资源的调度配置。城市天然气管网密度太小,应急储备设施的储备能力不足,供气的安全可靠性较差。天然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尚未建立和用气序列不合理,使得天然气供应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重点耗能行业能耗占比较大,产值占比较低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耗增长较快,在能源消费总量占有较大比例。2015年,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1114.26万吨标煤(当量值),工业增加值448.95亿元,能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5%,而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社会比重的12.12%。在全省终端能源消费中,第二产业能耗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精细化工、水泥、石油炼化、造纸、电力、采矿业等六大高耗能产业占第二产业能源消耗的约为90%,由2010年的630.9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5年的1081.34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38%,远高于一产、三产增速。

4.新能源发展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尚未成规模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新能源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比重还不高,距离清洁能源岛建设还有很大距离。海南可用于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的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面积有限,且“一地两用”模式有待进一步验证,集中式光伏电站发展缓慢。分布式光伏由于屋顶产权及配套保障措施等多重因素制约,难以大规模推广。陆上风电发展与沿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相冲突,基本停滞。海上风电因技术开发、地质条件、海上风力勘测、初始投资等多种因素制约,尚处于前期论证阶段。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受到资源收集、资源量小、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难以形成规模化利用。地热能开发规模还很小、利用方式单一,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尚不具备商业开发条件。新能源汽车由于标准尚未建立、储能技术尚不成熟、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发展缓慢。

5.油气安全供应配套设置不够完善,尚需加强

“十二五”期间,海南建设了较大规模油品储备库,用以安全保障的消防能力不足,消防泡沫储备量缺口较大,存在事故隐患。现有输油管道投入使用年限时间较长,管道老化失修,按规定要求的管线保护范围不断被侵占,安全距离过短,存在安全隐患。天然气调峰能力不足,小时(日)调峰能力欠缺。居民、公共服务、分布式能源项目等天然气用户都具有较大的季节调峰需求,由于海南省尚未建设季节调峰设施,调峰能力不足。

6.能源保障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亟待完善相关政策

目前,海南省能源保障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存在能源法律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机制建设进展缓慢、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油气管网设施尚未公平开放,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秩序尚未建立。能源监管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监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能源革命的制度保障要求。

电源、电网发展受到环境保护、土地综合利用、自然保护区和城市建设的制约影响日益突出,协调机制不顺畅。电力、天然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征地难。

海南省天然气开发初期,天然气资源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结合全岛“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工业的战略方针,在南海周边气田相继投产供气后,全省确立了“化工先行”的天然气发展思路,天然气资源配置偏重于化工、工业燃料,气源供应商与下游大型用户均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对海南省天然气用气机制影响较大,目前,城镇燃气优先类用户过少,化工类用户偏大。《天然气利用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需要对现有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进行创新设计,对电力运行机制进行调整,需政策引导解决电网容纳及接入更多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问题。

(三)面临的形势

1.能源发展面临众多有利形势

国家推动能源革命,海南省适于开展试点示范。2014年,中国提出能源领域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即“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的能源工作总要求,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时代。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明确了国家能源发展路线图,为海南省能源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低碳循环发展思路,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对海南的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为此对能源供需求强度逐年减弱,对海南省提高能源供应保障及缓解安全压力提供了有利环境。海南省提出“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十三五”期间海南省将继续推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稳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给南海油气开发及海南能源通道建设带来契机。海南是国家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桥头堡,海南省陆地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授权管辖的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拥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等优良港口资源。南海是世界油气资源七大集中区之一,根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石油地质资源量在200-300亿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提出要坚持陆上和海上并重,突破海上油田,建设包括南海在内的9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南海海域作为中国的石油宝库的战略地位大大提高。海南省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快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发挥港口、保税库、既有的油气储运设施作用,打造“一带一路”重要出海港口通道,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成为南中国重要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

国家对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高度重视为海南新能源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国家连续出台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将新能源产业发展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针对新能源发展连续出台规划性文件。中国正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发布了《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建设能源互联网,以电力系统为核心,集中式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量单元,依托实时高速双向信息数据交互技术,构建新型能源利用体系”的思路,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能源发展还需克服众多困难

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环境约束等目标的实施将倒逼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型。国家能源管理正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将同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控制等约束性措施,从能源需求源头控制、能源利用整个过程优化、终端排放控制的倒逼机制三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效率;探索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机制,已经在七省市试点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节能指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交易市场。海南省经济处于工业发展前期,能源消费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受到国家目标的约束,将倒逼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型,减缓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

海南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继续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目前海南省人均GDP在全国仍属较低水平,

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构成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城镇化率也不到50%。“十三五”时期,是海南省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时期,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十三五”期间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将对能源供应的质和量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大幅提高能源的科学管理。

能源利用效率一步提高,但是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受石化新上项目拉动影响,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快速增长,加上社会用电量持续刚性增长,共同带动海南省能源消费量加快增长,单位GDP能耗在“十二五”初期不降反升。但规模以上工业项目的能源利用效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能耗水平已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节能空间十分有限。

“十三五”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存在挑战。“十三五”能源消费结构将继续保持煤炭为主的局面。一是因核电建设周期长,“十三五”核电二期不可能投产,煤电将仍是海南的主力机组;二是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将影响海南省天然气利用水平;三是新能源发展受电网吸纳能力及资源的影响,大规模开发建设存在困难。“十三五”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

二、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

依据《海南省“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考虑海南省未来能源需求主要用以满足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受资源、环境、政策及技术发展条件制约,本规划采用产业分析法、“存量节能+增量”分析法、能源品种分析法、单位GDP能耗分析法、能源弹性系数分析法、人均能耗分析法6种方法对海南省“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产业分析法用以分析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品种分析法用以分析能源结构,“存量节能+增量”分析法用以分析节能潜力,通过综合分析提出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预测结果。

(一)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根据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规划,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十三五”时期,预计全省GDP年平均增长7.0%左右。考虑“十三五”时期海南经济发展受国内外市场波动、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按照6.5%、7.0%、7.5%的低、中、高三种GDP增长速度,综合采用产业分析法、“存量节能+增量”分析法、能源品种分析法、单位GDP能耗分析法、能源弹性系数分析法、人均能耗分析法6种方法研究结果,对海南省“十三五”期间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其结果如表2-1。

(二)能源需求结构预测

“十三五”时期是海南省实现国际旅游岛目标的关键时期,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的重要时期,能源结构必须做大幅调整,预计2020年海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将从2015年的39.69%、34.45%、18.28%、5.81%调整为37.5%、26.6%、18.6%、17.3%,煤炭、石油的比重不断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幅提高。

三、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以国家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以全面落实海南“生态立省、绿色崛起”为基本理念,坚持不断推动能源清洁发展,优化能源结构,不断降低煤炭利用比重,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将我省打造为清洁能源岛。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紧紧围绕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国际旅游岛建设主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落实多规合一,全面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相关政策要求,牢固树立能源安全底线、生态环保红线、节能提效主线的“三线”思维,着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和技术革命”,坚持“适度超前,节能优先;调整结构,多元发展;产业升级,加强环保;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方针,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绿色低碳,控制总量优化结构

坚持“高效、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适应新常态,落实新举措,开展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示范试点。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特别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不断降低煤炭利用比重,推进重点领域用能煤炭减量替代,积极引导全社会科学合理高效利用能源。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形成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能源供应体系。

2.坚持内外协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

充分发挥国际旅游岛、经济特区两大政策优势,基于海南省能源体系相对独立的特点,发挥海南省在南海油气开发中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海岛内外协动作用,坚持岛内自主能源生产与岛外调入并重,统筹岛内、岛外能源供应,加快构建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抓住国家南海油气大开发机遇,加大南海油气资源勘测、开发力度,形成重要的油气接续基地、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南海能源服务基地、后续物流及深加工基地,建设油气化工仓储、交易中心。基于陆上、海上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约束条件,稳定陆上能源开发格局,科学确定海上能源生产规模和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管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海南人民能源普遍服务。加强能源国内外合作,加强与不同国家、不同省市、重点企业之间的能源合作,使海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打造“一带一路”能源桥头堡。

3.坚持效率优先,构建海岛高效自适应能源系统

坚持节能优先,结合海南省能源发展基础,把能源节约、能效提升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进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互补融合,加强能源技术集成,坚持系统优化,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提高供应和需求双向互动响应能力,打造安全、高效、现代化的现代电力系统,构建集成互补、梯级利用的终端供能系统。

4.坚持市场导向,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全岛天然气价格、电价形成新机制。建立公平、规范、高效的电力交易平台,引入市场竞争,打破市场壁垒,无歧视开放电网,加大油气改革市场的开放程度,让更多的竞争主体参与,大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能源供应和需求以及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优化能源布局和发展时序,优化能源利用序列,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为目标,满足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5.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能源发展动力

以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为基本理念,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实施节能减排,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方面有所突破,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作好能源梯级利用和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培育开拓新能源市场,大力培育新兴能源产业,提升战略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十三五”时期的能源发展建设,提升全省能源生产供应能力,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生产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国家级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试点示范区。

1.能源总量

至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600万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975万吨标准煤左右。其中,能源消费实物量为煤炭1359万吨,石油470万吨,天然气61.19亿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控制在435亿千瓦时,全社会负荷740万千瓦。

2.能源结构

至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左右,天然气比重约18%,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38%以内,全社会电力总装机约115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0%左右。其中,核电装机130万千瓦、水电装机150万千瓦(含抽水蓄能)、风电装机65万千瓦和太阳能装机125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年发电量为14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33%,其中核电发电91亿千瓦时、水电发电23亿千瓦时、风电发电7.8亿万千瓦时和太阳能发电14.4亿千瓦时。

3.能源效率

能源消费强度,2020年海南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较2015年下降10%。发供电效率,2020年,发电厂供电煤耗下降到302克/千瓦时以下,全口径线损率(包括配电损耗)下降到7.21%以下。

4.环境目标

碳排放强度目标。2020年海南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12%。

二氧化硫排放目标。扩大脱硫范围,加强脱硫监管,提高脱硫效率至98%,全省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实现超低排放。到2020年,实现脱硫提效,排放浓度不超过35mg/m3。

氮氧化物排放目标。13.5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建成烟气脱硝设施,脱硝率达85%以上,全省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实现超低排放。2020年,实现脱硝提效,排放浓度不超过50mg/m3。

烟尘排放目标。采用低温电除尘、湿式电除尘、高频电源等技术。2020年,实现除尘提效,排放浓度不超过10mg/m3。

5.能源服务

城镇燃气普及率。城市全部纳入全省天然气管网,实现县县通气。按人口计算,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等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达到90%、65%以上。全省配电网,2020年供电可靠率达到99.82%,用户年均停电时间降至15.7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65%。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四、重点任务

以满足能源供应安全为重要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以加强多元化供应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推动能源集约高效转化、优化能源空间布局为着力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构建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体系为抓手,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以提高海岛能源系统可持续自适应能力为目标,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的趋势,加强技术创新、系统集成优化、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一)注重一挂双控,保证能源双控目标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落实“一挂双控”措施,制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方案》,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平均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和奖惩罚制度。

完善能源消费约束机制。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第一,制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目标,至2020年,海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600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0%左右,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第二,逐级分解落实控制目标,目标分解要统筹兼顾海南不同功能区域、不同市县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耗水平和节能空间等因素。第三,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把能源消费总量目标作为市县节能目标考核和部门节能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与各地新上能源生产项目与高耗能项目挂钩,与县市和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挂钩,实行能评负面清单制度。第四,推进能源消费总量的预算管理,探索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开展企业或项目用能指标有偿转让和交易试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机制。第五,通过能源消费约束机制倒逼产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经济增长点。

推动工业节能。第一,推动水泥、造纸、石油化工、金属冶炼、电力等高耗能企业技术改造,实施电机、内燃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计划,推进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利用,推动洋浦、昌江、老城、东方等重点工业园区的低碳建设、循环化改造,以澄迈老城工业区为试点建设冷热电三联供一体化供能示范工程,并逐步推广,进一步挖掘技术节能潜力。第二,推行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开展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对新上项目实现严格能耗标准。第三,统筹建设电力、燃气、热力、供冷等基础设施,实施新(改)建工业园区、新城镇供能设施一体化规划工程,实现能源阶梯互补利用。第四,推进LNG冷能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探索LNG气化冷能与洋浦周边冷能需求产业相结合利用方式、制定相关建设规划,既能回收LNG冷能,又能更好地推动海南冻肉等冷冻农产品储备基地。推进余热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提高水泥企业余热利用水平,加强余热阶梯利用,试点工业园区余热综合利用。

加强建筑节能。实施新建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提高建筑节能发展质量水平。深入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推行住宅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展星级绿色建筑以及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园区等综合示范建设。大力推动绿色生态小区、城区建设。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强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全过程监管,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纳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闭合环节。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制度,强化建筑运行阶段能效管理,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建立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开展通用建筑材料等绿色评价工作。

加强交通节能。完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体系,加大公共交通投资力度,倡导和鼓励低能耗、非机动车出行。推进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车等清洁能源汽车,以海口市为核心示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中心城市群乃至全岛示范运行,将海南岛建设成新能源汽车岛。到2020年底,全省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万辆以上,建设充电桩2.8万个以上,新能源汽车在党政机关、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立政府、企业、电力等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推进全省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通过企业自建或多方合作方式建设以快充为主的城际充换电基础设施,实现全岛高速公路城际充换电站全覆盖,到“十三五”末建成覆盖全省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和维修保障网络。以海口、三亚为电动汽车试点应用核心示范城市,在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建筑物、社会公用停车场、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停车场等地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岛。大力推进“互联网+电动汽车”建设,组建全省电动汽车和充换电设施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电动汽车快速有序发展。

注重生活节能。积极引导居民合理用能、错峰用电用气,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动家庭能源管理技术应用,对家庭耗能量、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对家庭用能终端进行耗能目标设定,为家庭提供全方面节能建议;实现自动化节能控制、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联动效应,根据能源公司的供能状态调整自身用能标准。制定节能环保社区考核标准和行动计划,建立节能环保信息公开平台,增强全民节能环保意识,创建个体家庭、公共建筑、餐饮服务等节能减排先进典范标识。

推广电能替代。逐步推进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电锅炉应用,推广电烤槟榔,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应用,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和电动货物装卸,支持空港陆电等新兴项目推广。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机场航站楼等建筑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优化电能替代价格机制,创新探索融资渠道。

建立能源在线统计监测系统和预警平台。开展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网上直报和实时监测,采用在线辨识被控对象模型参数和能源相关性能指标,建立能源行业信息监测和预警平台,提高能源管控水平。

(二)注重绿色低碳,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清洁化

至2020年,形成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岛内自我平衡系统,以跨海联网电缆作为备用、补充、保障的电力供应格局。

适度发展气电。基于气源供应能力、气电厂址条件和气价承受能力约束适度发展气电,完善气、电价格联动机制。在琼海建设2台39万千万天然气发电机组,扎实推进南山气电、清澜电厂扩建机组、万宁天然气发电等气电项目前期研究,适时启动项目建设。积极落实LNG引进项目用于发电的气源份额和气价,确保新上气电项目和现有70余万千瓦气电供气合同到期后的燃气供应。除大型燃气电厂外,鼓励在城镇积极发展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气电示范试点。“十三五”期间海南发展气电主要由LNG引进项目提供气源,中长期可考虑通过LNG引进项目或海域天然气开采提供气源。

逐步优化煤电结构。继续推动洋浦热电联产工程2台35万千瓦机组建设,淘汰2台13.8万千瓦煤电小机组,适时通过“上大压小”补充海口电厂五期1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同时,严格执行能效和环保准入标准,压缩乃至取消自备电厂。开展“能效电厂”建设示范工程,对现役机组实施节能环保改造升级,积极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升级改造。

安全推进核电项目规划建设。确保昌江核电站一期2台65万千瓦机组按期投产。加快推进昌江核电二期2台100万千瓦机组建设。启动海南第二核电站前期工作,积极保护昌江海尾镇进董村厂址、儋州市海头镇大岛地厂址、儋州市海头镇洋家东村厂址、万宁市山根镇大石岭厂址、万宁市龙滚镇正门岭厂址。适时推进核电小型堆示范建设工作。

加强水电资源管理,对部分水电适度技改扩容。加强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对部分水电站适度有序技改扩容,2020年水电装机达到150万千瓦(含60万千瓦琼中抽水蓄能)。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配合第二座核电站,加快推动三亚羊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作,2020年海南电网抽水蓄能电站规模为60万千瓦,解决电力系统调峰困难,保障核电运行安全。

加快发展风电。深入开展风资源勘测调查,在风电场建立功率预报系统和综合控制系统,实现整个风电场的优化控制。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发展,至2020年,争取投产东方近海风电装机共35万千瓦。开展东方#2风电场、乐东、文昌、临高、儋州等近海风电前期研究,开展三沙及其他重要海岛风电利用研究。

扩大利用太阳能。坚持集中与分布式并重,综合利用未利用地、水面、废弃矿区、厂房等资源建设太阳能发电项目以及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推进城市景观大道、旅游景点的太阳能光伏照明改造工程。在大型公用建筑、工商企业、居民住宅等领域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将城市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点领域。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谨慎开发,优先推动渔光互补示范试点,完善“一地两用”的模式,实现土地和光伏发电的综合高效利用。“十三五”期间,新增太阳能发电100万千瓦。积极推进太阳能热利用,最大限度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太阳能空调示范和推广领域寻求突破,在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商场、厂房等城市公共建筑推广应用太阳能空调系统。开展三沙及其他重要海岛太阳能利用模式研究。

科学开发生物质能。统筹各类生物质资源,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发电、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项目,至2020年,新增生物质能利用量相当于替代化石能源30万吨标准煤。在各市县推广利用规模化沼气试点,海口、儋州分别建设两座规模化沼气工程,其他市县各建设一座规模化沼气工程,试点沼气加压提纯替代车用燃气,试点能源草为原料的生物质车用气。支持大型畜禽养殖场、城市污水处理厂、有机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建设沼气发电工程。严格控制农林生物质能发电规划布局,通过试点示范,有序推动生物质能发电发展,至2020年农林生物质能发电控制在9万千瓦;三亚、儋州、万宁等地垃圾发电积极推进,力争2020年到达9万千瓦;新增沼气发电0.5万千瓦。

试点开发利用地热能、海洋能。根据海南省地热能资源特点和用能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浅层、中层和深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结合地热资源特性及各类地热能利用技术特点,开展地热能发电、供热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鼓励地热能与其他化石能源的联合开发利用,提高地热能开发利效率。试点开展潮汐电站建设研究,在一些潮差较大的海岸带和在南海诸岛建造小型潮汐电站,试点建设万宁波浪发电。

建设绿色低碳海岛独立能源系统。按照补给基地、军事基地、旅游开发等不同功能定位,科学设计海岛及邻近海域珊瑚礁能源供应方案,积极开展海洋能综合利用示范。发展千瓦级小型波浪能装备,解决海上测量设备与仪器的供电问题。发展百千瓦级波浪能发电装备,解决远海岛屿和大型海上设施的供电问题。发展大型漂浮式多能互补平台,建成兆瓦级海上可再生能源与淡水供应平台、浮动岛屿,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物资存贮、人员居住等多种任务,也可以作为岛礁的备用电源和后备空间。适时推动核电浮动堆的示范工程建设。

(三)注重集约开放,积极开发油气资源

抓住国家南海油气大开发机遇,加大南海油气资源勘测力度,重点建设近海油气开发带,探索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推进炼油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加快建设油气化工仓储、交易中心。建设覆盖全省的天然气网,实施“气化海南”工程。

加大油气资源勘测力度,重点建设近海油气开发带。第一,重点建设南海近海油气开发带,积极协助国家及有关部门推进以南海油气资源盆地(含天然气水合物)为重点的战略调查和共同勘查(探)开发进程,重点优选海南岛周边的莺歌海等油气资源盆地的接续增储扩产勘查(探),以及南沙海域油气盆地的勘查。第二,充分发挥“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海域的勘探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已探明储量的深水油气田的开发。第三,推进南海深水石油勘探开发,着力解决南海区块登记、完善南海油气勘探开采许可证制度,建立油企南海勘探开发的协调机制,尽快突破深海采油技术和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实现南海海上油田的新突破,建设南海千万吨级大油田,形成重要的油气接续基地。第四,积极开展南海天然气资源和本岛周边海域新气田的勘探开发,弥补现有东方1-1气田,乐东气田和崖城13-1气田逐年减产量,继续推进莺歌海、琼东南、中建南、万安等盆地自主开发或选择合适区域国际招标联合开发,推进东方13-2中深层次气田、陵水17-2资源开发利用。第五,加快发展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业,鼓励油气上游企业和海上油田工程服务类企业在海南(包括三沙市)注册落户,优先支持配套南海资源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维修服务、仓储物流、加工利用等产业发展。

推进炼油产业转型升级,延伸石化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洋浦、东方油气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海南炼化60万吨PX、100万吨多功能片材、洋浦150万吨特种油、洋浦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适时投产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材料、专用化学品及精细化工产品,逐步形成区域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

建设国家能源储备基地。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洋浦区位优势打造洋浦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发挥东方市港口资源整体优势建设国家成品油储备库,建设形成大型石油储备中转基地,发展成为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适时建设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配套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推动华信洋浦石油储备基地二期、儋州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东方国家成品油储备库、海南LNG二期扩建等项目,力争油气库容达到2000万吨库容,新增油气专用码头转运能力超过4000万吨。加强储气调峰设施和LNG接收、存储设施建设,鼓励发展企业商业储备,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

建设洋浦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加快建设油气化工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申请国家能源贸易资质、开展跨境结算试点,加快以面向东南亚的国家级、国际性石油天然气交易平台为目标的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发现价格的功能,积极向国家争取人民币境外结算、成品油非国营进口资质以及能源期货交易等各项政策。基于洋浦油气化工品仓储中心、LNG仓储转运中心,积极发展面向东南亚国家和国内沿海地区油气化工品的分拨服务,推动洋浦石油化工自由贸易园区建设。加快八所南海开发装备制造及后勤保障基地和油气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以八所港为节点的油气供应链的形成。稳步提高洋浦LNG仓储转运中心储运能力,作为中国海油能源商业储备基地之一的海南LNG仓储转运中心将成为国家在东南亚乃至东北亚能源供应的一个基地,接收站储运能力达到800万吨/年。

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和利用。坚持供输一体、输配协调的发展原则,以南海大开发和登陆气源为依托,科学布局全省天然气管网建设。积极推进琼粤天然气管线工程,实现与大陆天然气资源互通互补。2017年底前完成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的天然气干线管道建设,形成全省天然气环岛主干网。到2020年,依托高速公路建成“田字形”供气管道,大幅提高全岛天然气普及率,探索建设五指山、白沙等琼中地区中心城区天然气管道,市县全部纳入全省天然气管网,实现县县通管道气,全省城镇燃气气化率达到98%以上,其中天然气气化率达到57%左右。充分利用省内气田资源,拓展洋浦LNG接收站,适时建设琼粤天然气管线,促进海南天然气与大陆主要市场对接,提高天然气供应安全和灵活调配能力。着力扩大天然气消费,全面放开天然气进口及接收储运设施,以低价增量气平抑高价存量气,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降低天然气利用成本。

(四)注重安全智能,打造坚强智能电网系统

注重能源安全生产,打造安全稳定绿色智能电网,实现全省“双回路跨海联网、双环网沿海覆盖、三通道东西贯通”电力主网架格局,逐步建设坚强海南电网。落实国家智能电网试点,积极发展大规模储能,变革能源系统运行调度模式,提高电力系统调峰和消纳可再生能源能力。

确保能源生产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强化预防治本,提升能源生产本质安全水平。项目建设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符合当地的安全生产规划。涉及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在建设过程中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逐步建设坚强海南电网。全省主网架将实现“双回路跨海联网,双环网沿海覆盖,三通道东西贯通,重点区域加强”。其中,“双回路跨海联网”是指海南与广东双回500千伏跨海联网通道,“双环网沿海覆盖”是指环绕全岛沿海各个负荷中心的220千伏双环网;“三通道东西贯通”是指北、中、南三条西电东送大通道,即核电至海口、儋州至琼海、东方至陵水三条220千伏双回路输电通道;“重点区域加强”则是指全省负荷中心—海口市的主网架借由海口电厂接入系统方案,建成较为坚强的受端电网。110千伏电网基本形成双链、单链、π-T等接线形式,11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实现双电源供电。

“十三五”期间,保障500千伏联网二回路线路按期投产,增强海南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和系统稳定性。配合电源投产计划完成电源送出工程,重点完成洋浦热电联产项目、海口电厂五期及琼中抽水蓄能项目配套送出工程的建设,保障电源电力送出。

“十三五”期间,35千伏及以上电网共计新建及改扩建变电站159座,新增变电容量946.3万千伏安,新建及改造线路长度3470.2公里。35千伏~220千伏电压等级建设规模统计如表4-1。

“十三五”期间,海南电网计划新建10千伏线路3447.2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98.6万千伏安,新增台区6462个,新建低压线路12001公里。10千伏电压等级建设规模统计如表4-2。

稳妥推进调峰电源建设。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高海南电网调峰能力。确保琼中抽水蓄能电站3台20万千瓦机组按期投产。配合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开展三亚羊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开展现有水电站改建抽水蓄能电站的研究工作。积极争取气电发电气源,落实LNG引进项目用于发电的气源份额及气价。

增强电网抗风抗灾能力。加强防风加固工程投入,对海口、三亚等城市配电网主干线和重要电力用户可考虑采用电缆入地方式,对沿海台风气象条件恶劣的城镇主干线可采用铁塔线或者水泥杆与铁塔混合线路,对现有10千伏电线杆可采用加装防风拉线。

发展智能电网。以22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实现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适应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接入要求,优化配电网架结构,推进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新能源以分散方式、小容量接入电网,通过智能微电网实现就地消纳,在海口、琼海、三亚等城市新建住宅区试点建设智能微网。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计量体系,构建覆盖全业务流程的智能用电系统和双向互动的营销技术支持平台。

(五)注重能源共享,提高全民普遍服务

稳步推进农村绿色能源,提高能源普遍服务。积极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重大能源工程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鼓励生产使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创新沼气建设模式,在全省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抓好太阳能热水器、农村小光电开发推广应用,推行太阳能安装与建筑一体化,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生物质能炉具等应用普及率。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农村液化气供应站、加油站以及生物质燃气站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类能源设施维修和技术服务站,培育农村能源专业化经营服务企业和人才,增强能源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探索能源发展和扶贫攻坚结合试点新路,注重全民共享。把能源发展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建设光伏电站,使贫困人口能直接增加收入。以精准扶贫为原则,以使每户贫困户切实获得逐年稳定收益为目的,建立精确到户的光伏实施方式,明确贫困户获益来源、收益额度、获益方式及流程。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改善要求,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推进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为扩大民用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创造条件。

(六)注重改革创新,促进能源技术应用和体制机制改革

依靠科技进步,在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变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注重集成创新,建设能源管理和决策平台,推动政府能源精细化管理。

注重系统优化,探索建设能源互联网系统。统筹考虑海南省能源生产、输送、消费,逐步打造可包容多种能源资源输入、并具有多种产出功能和输运形式的“区域能源互联网”系统,构建新型信息与能源融合“广域网”,以开放对等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真正实现能源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加强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与能源系统协同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营造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建立新型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和商业运营平台,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务、绿色能源灵活交易、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等新模式和新业态。

加强能源技术应用和创新,贯彻落实能源技术革命。支持近海油气、深海油气、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及大洋矿产资源勘探、高效开发、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效节能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应用,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热带能源植物科技园。推动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设备研发和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和模式的国际应用与合作。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贯彻落实能源体制革命。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积极培育本省购售电主体,推进省级电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放开电网公平接入,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新机制。推动天然气管网业务独立运营和公平开放,推动油气管网及接收储备设施投资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天然气管网和配套加气站点投资建设与运营。积极培育节能市场,研究能源消费总量指标、节能指标的交易制度。

推动试点示范,促进改革创新。推动海南电力体制改革试点,以直供电为试点,探索建立“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运营机制,按国家部署逐步分离竞争性业务和垄断业务,推动供需双方直接交易。根据国家推进电价改革精神,加快推进电价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推进大用户直接购电,实施相关电价政策。积极探索充电基础设施与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技术方案,实施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升工程,打造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构建多能互补、供需协调的智慧能源系统。

建设海南省能源管理与决策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已有的信息化平台及网络资源,搭建相应硬件及网络环境,建立数据采集与共享体系,构建权威的全省能源基础数据库,面向具体业务应用建设软件应用平台,从政府能源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打造集能源发展规划、能源建设管理、能源供应、能源输送、能源使用、能耗统计分析、节能管理、能源安全保障、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支撑政府能源主管部门与重点行业领域主管部门、重点用能企业等互动的能源管理与决策信息化平台。

五、环境影响

规划坚持“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开源、节流、减排为重点,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统筹优化全省能源布局和结构,着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能源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全省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完成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实现能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优化能源供应结构,降低能源行业污染物排放

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600万吨标准煤,通过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扩大天然气利用,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以上,天然气比重18%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38%以内,全社会电力总装机约115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0%左右,将进一步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

(二)替换落后产能,提升能源行业整体环保水平

“十三五”期间,严格实施煤电机组节能环保升级改造,从能源生产设备入手,对全省现有燃煤机组进行升级改造,降低机组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发电。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的集中供冷、供热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的排放浓度争取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的排放标准,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将进一步减少,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之内。

(三)重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能源衍生行业环保价值

在各市县推广利用规模化沼气试点,海口、儋州分别建设两座规模化沼气工程,其他市县各建设一座规模化沼气工程,支持大型畜禽养殖场、城市污水处理厂、有机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建设沼气发电工程,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规划三亚、儋州、万宁等地垃圾发电共9万千瓦,通过建造焚烧炉并与汽轮机发电机组配套,在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的同时向外界提供电能,带来巨大的环保收益和能源收益。

(四)完善政策体系,提高能源清洁利用水平

“十三五”期间,充分发挥能源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认真执行能源项目的开发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的能源开发生产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能源资源,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大力推广利用清洁能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

六、保障措施

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加强能源行业管理机构建设,提高能源监管水平,落实多规合

一、加强规划衔接,健全法规体系、经济激励手段,全面支持能源消费、能源供给和能源技术革命。

(一)加强组织协调

积极探索创新能源管理方式。强化省级能源规划的约束和引导,分解落实约束性指标,纳入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省级重点能源项目核准建设必须以能源规划为依据,建立能源规划与项目一体化管理机制。以规划、政策、标准、项目管理和运行管理等为重点,加强对能源行业的宏观指导和服务,不断深化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联系,指导和促进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强化能源监管,健全监管组织体系,创新监管方式,重点加强对垄断环节、垄断行为的监管,加大对能源战略规划和政策标准落实、能源安全生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方面的监管和考核。制定实施煤、电、油、气、新能源等地方能源行业管理办法和地方行业标准,加强能源行业准入管理。

加强能源行业管理机构建设,成立海南省能源局,落实国家关于能源行业管理规定、行业标准,监测能源发展的情况,研究提出本省能源发展战略,拟订能源发展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研究提出本省能源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抓好节能减排,提高全省能源管理能力。建立政府、企业不同层面能源管理中心,增加人员编制,形成分工合理、运行协调的组织协调机制,从项目审批、执行、评估全过程实现科学管控。

要协同工信、统计、农林、环保等部门和单位,做好能源指标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指标之间的衔接和融合。加强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建设全省统

一、完整、准确、及时的能源信息管控平台和能源数据库。

(二)落实多规合一

根据海南省多规合一总体要求,推动能源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规划、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功能区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互衔接,协调好能源总体规划与电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专项规划关系,促进能源项目科学布局、顺利落地。土地、海洋、环保部门加快能源项目特别是省重点能源项目用地、用海预审、环评审批进度。

从发展全局的高度整体统筹充电基础设施。将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有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完善独立占地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将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用地纳入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范围,根据可供应国有建设用地情况,优先安排土地供应。明确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及社会公共停车场中充电设施的建设比例,或预留条件要求。将充电设施建设要求纳入已有各类建筑的规划建设管理流程当中,减少充电设施的规划建设审批环节,加快办理速度。

(三)健全法规体系

制定《海南省能源管理办法》,对海南省能源综合管理、能源战略与规划、能源开发与加工转换、能源供应与服务、能源节约、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储备、能源应急、能源科技、能源国际合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规定,明确政府在能源管理工作的职责范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制定《海南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办法》,进一步完善《海南省节约能源条例》,建立有利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投资管理、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激励约束等政策。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南海油气大开发,积极推进《海洋石油管理细则》。鼓励多种资本以混合所有制形式进入南海深水和敏感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储运、科研等领域。推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鼓励中央石油企业加强合作,切实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考虑海南省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制定油气储备管理方案,加强油气商储管理。

结合天然气管网建设和天然气使用状况,制定《海南省天然气利用管理细则》,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和保护、用气序列等进行行政法规制定,明确油气管网功能定位、做好管网公司构架和运营模式顶层设计,推动管道运输与燃气销售业务相分离,实现管网独立并公平开放,鼓励民营企业加入油气管网建设,试行发电、工业燃料等生产用天然气计划管理。

结合昌江核电一期投产和二期选址实际情况,制定《海南省核电管理办法》,结合海南省海岛核电特殊性及适用性,对海南省核电厂址保护、核电站建设规划、核电开发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核电站运营监管、核电应急响应支持、核电相关建设及技术标准、核设施(包括涉核设备、核辅助设施、气象环境监测设施等)保护等内容做出规定,加强核电管理与核电保护。

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明确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准入条件、申请备案所需材料以及违规处理条例;制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成本补偿机制,明确电网企业产权分界点及有关充电设施接网服务;要求物业服务企业配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电网企业做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分工。

(四)推动财税改革

海南省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资源由国家统一调配,海南没有分配权,争取海南资源分配权纳入结合国家简政放权方案中,赋予海南一定资源分配权。优化油气资源税收中央和地方分成方案,全力争取海南所辖海域油气税收管理权,设立“国家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海南征收处”,对来自海南管辖范围内的海域产生的海洋石油增值税、资源税等新增税收收入,实行中央与海南按一定比例分成。

设立南海油气勘探风险基金,用于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风险勘探、技术研发,并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南海油气开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其资金可以由中央财政征收的特别收益金拿出一部分、海南财政、油气公司共同承担,并从油气勘探风险基金溢出收益中给予一定的补充。在此基础上,通过向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的方式设立基金公司,投资收益由投资者共享,投资风险由投资者共担。条件成熟时可研究设立海南省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建立集资本、技术、管理等于一体的专业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促进资本、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我省海洋产业的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海上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天然气领域,创新融资方式,增强能源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探索建立PPP模式。对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支持农网改造升级在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农村电网、天然气管网等民生工程建设信贷支持措施。探索建立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天然气管网和配套加气站点投资建设与运营。

完善电源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对调峰电源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政策,研究可中断电价等价格政策。研究海南电网电力辅助服务资源的特性和分布特征,分析电、热负荷对于调频、启停调峰、深度调峰等辅助服务资源需求的影响机理,提出辅助服务资源的分析与计算方法,设计适应海南电网资源特征的调频服务、启停调峰、深度调峰市场机制与运作规则,提出对于调频、启停调峰、深度调峰市场的资源认定与特性的考核机制以及竞价补偿机制,设计出适应海南电网未来市场环境的辅助服务市场运作模式与机制,使辅助服务成为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保障。

借鉴两部制电价、固定电价等多种电价机制,结合海南电力负荷特性及电源调峰能力,研究海南联网二回路投资回收机制及运营模式。

(五)加大科技投入

争取国家加大对海南省能源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扶持风电、太阳能、海洋能及相关研发平台建设。增加对太阳能、海上风电、海洋潮汐能等前瞻性核心技术研发及分布式能源利用等能源高效利用项目的投入,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加大研发力度,重点攻关。

(六)加强应急保障

省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工信、电力、商务等部门,按照“政府指导、企业为主”的原则,针对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产品分别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启动条件、应急责任主体、应急保障措施、应急指挥系统、应急保障队伍等,建立和完善能源预警体系和应急保障机制,及时跟踪监督能源运行态势,鼓励同一地区不同供应商联合建立应急保障队伍。

(七)强化评估监督

根据规划实施和国家政策调整情况,及时组织规划评估和规划修订,监督规划实施进度。

1.开展中期评估。2017年,省能源主管部门组织力量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

2.健全调整制度。本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家和省发展战略、发展部署重大调整,或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化,以及中期评估认为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或者修订的,由省能源主管部门提出调整或修订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或征求意见,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国家能源形势分析范文第4篇

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都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2017年11月28日,神华集团和国电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国家能源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中国能源工业改革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两家集团组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能源大国的崛起,通过历任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神华和国电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勇于担当、接力探索的改革史,就是一部团结拼搏、砥砺前行的奋斗史。

这些年,两家集团始终旗帜鲜明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贯彻执行,始终保持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思想,推动煤炭清洁生产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带头实施节能减排,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保障了能源供应,维护了国家能源安全。神华集团建成了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400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工业装置,总书记一年内三次对神宁项目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视察项目建设现场时,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这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也是国家能源集团未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一定要永远铭记,坚决贯彻。坚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突出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存量资产经营,更加注重布局结构优化,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始终牢记中央企业肩负的重大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落实国家战略,加强能源民生工程建设,做好精准扶贫,让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神华集团源于1985年启动的神华工程,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跨世纪特大工程之一。1995年成立以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主动应对激烈市场竞争,加快转型升级,迅速成长为煤炭行业的领军力量,在世界煤炭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十多年来,神华的规模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资产总额从111亿元增长到9856亿元,增长88倍;利润总额领跑全行业,始终名列前茅。神华创造了一体化的产业格局,神东、准能、神新等企业建成一批现代化的千万吨矿井,包神、神朔、朔黄、黄骅港等交通运输企业,建成了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集团大力推进电力业务发展,将神华打造成为清洁能源战略的践行者,迈入世界500强的中游水平。神华坚持精干高效和精益管理,开展央企总部第一批董事会试点,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国华电力、国神、神皖、福建、四川等企业率先实施火电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用煤和用气一样干净”,走出一条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国华投资公司加大新能源发展力度,销售、物资等企业集中管控成效显著。神华的科技创新保持行业领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专利金奖3项,牵头承担煤炭行业唯一国家重大专项,建成世界最先进的2亿吨级神东千万吨矿井群,世界首套8米大采高工作面,煤制油公司建成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项目,形成以低碳所、研究院等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国资委业绩考核中,神华集团累计获得了13个A级。

国电集团是在2002年“厂网分开”电力体制改革中,组建的五大全国性发电集团之一。成立之初,面对建国50多年的长期缺电局面,主动扛起中央赋予的重大责任,克服机组老旧、资本金匮乏等不利条件,成功应对煤电矛盾、金融危机、行业巨亏、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考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电装机由2213万千瓦增长到1.46亿千瓦,资产总额由667亿元增长到8081亿元,净资产由90亿元增长到1545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发电集团,为保障我国电力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国电历任领导班子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与时俱进调整发展战略,从“一体两翼”,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再到全面实施“一五五”战略,建设成为以发电为主体,以煤炭为基础,科技环保、物资物流、金融等产业相互协同的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国电电力、华北、东北、江苏、山东、平煤等企业做强做优主业,科环、物资、燃料、资本、置业等专业化公司为主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省区公司都为集团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电成功打造了绿色发展品牌,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严控投资规模,优化布局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风电跃居世界第一,龙源电力成为新能源领军企业,大渡河智慧企业建设引领行业变革,新能源院、电科院、技经中心等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泰州百万千瓦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指标全球最优,总书记两次参观展览,给予高度评价,作出“煤电是件大事,一定要搞好”的重要指示。国电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内部管理,从“眼睛向内,深入挖潜”,到管理、效益“双提升”,再到坚决打赢提质增效攻坚战,创造了江苏公司、大同二电厂、衡丰精益管理等先进典型,全集团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保持行业先进,在国资委业绩考核中,累计获得14个A级,在中管企业领导班子2013-2015年任期综合考评中被评为优秀。

两家集团过去取得的成绩,为成功重组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17年初开始,两个集团党组在中央的领导下,在国资委的支持推动下,讲政治,顾大局,主动对接,积极谋划,实施联合重组。这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践行“四个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我们在新时代承担新使命,开启了新的征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企道路。

国家能源集团领导班子宣布以来,坚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全面加强新集团政治建设,第一时间召开党组会,举办专题党课,开展集中轮训,派出宣讲组深入一线,班子成员交叉调研,宣讲十九大精神,熟悉情况,加快融合。集团公司党组印发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施意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意见》等制度文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建要求写入各级公司章程,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加强“三重一大”事项的审核把关,定期听取二级单位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汇报,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确保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扎实做好过渡期各项工作,研究明确议事规则,建立总部联合办公机制,明确班子分工、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环保稳定责任“三个不变”,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重组工作、工作会、党建会、党风廉政会等领导小组。扎实做好新集团的顶层设计,重组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认真学习贯彻中央要求,坚持开门搞整合,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积极稳妥制订总体方案,全方位推进资产、业务、机构、人员、管理、文化和党建整合融合。坚决以新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加强投资管控,严格履行“三重一大”程序,严控火电新上项目和煤炭新增产能,优先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能源转型,追求高质量发展。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成立安委会,全面落实责任,制定重组期间特别规定,启动“一学、两做、两查、四确保”专项行动,确保万无一失。坚决贯彻国家煤炭供应调控政策,缓解煤电矛盾,稳定煤炭市场,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2017年,集团公司完成营业收入5128亿元,圆满完成国资委考核目标,实现平稳起步和良好开局。

深刻认识新集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未来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

第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基础和命脉,要勇挑重担,理直气壮地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坚强能源保障。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能源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最紧迫的任务。作为中央特大型能源企业,必须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根本宗旨,牢记责任使命,奉献清洁能源,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深刻认识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本质性变化。能源工业也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期,资源环境约束增大,大而全、比规模拼速度、盲目延伸产业链不可持续,必须由注重量的扩张到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对能源行业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由依靠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高耗能高排放向绿色低碳转变,由行政化管控向市场化运营转变,由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向提高全球竞争力转变。

第三,深刻认识能源革命的新趋势。总书记提出的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为能源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全球能源发展正在经历重大变革,消费增速明显放缓,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兴起。我国已作出承诺,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顺应世界能源变革趋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抢占科技制高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四,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课题。做好重组整合,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要全面对接、深度融合,确保1+1>2。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这是未来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要着力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除无效供给、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今年的重头戏,要深入研究,制订方案。三项制度改革亟待深化,着力解决活力不强、效率不高、新的“大锅饭”现象。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年底前要启动电力现货交易试点,2020年底前,商业用电全部放开,竞争日趋激烈。这些课题,要认真研究,主动应对。

第五,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党是领导一切的,并且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决维护总书记核心地位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对各级党员干部提出的第一位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六,深刻认识新集团面临的新问题。 集团公司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煤炭、发电主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优化布局结构,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走出去”力度,确保安全环保和队伍稳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能源集团,助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集团公司的战略定位: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国企“六个力量”的要求,努力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成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定执行者,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成为推动能源革命、建设美丽中国的排头兵,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骨干力量,成为保障能源供应、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一个总体战略目标: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能源集团。聚焦煤炭、发电主业,发挥产业协同优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集团建设成为发展科学、管理先进、科技领先、文化优秀、履责担当、品牌优良的世界一流企业。

一项根本政治原则: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新集团有效落地,这也是我们近年来取得所有成绩的基本经验和根本遵循。

“创新、效益、安全、绿色、廉洁、幸福”六项核心理念。创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模式与科技创新,激发科学发展的动力活力。效益: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安全:把安全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坚决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确保政治、经济、生产、环保、人身、形象安全。绿色: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优化发展方式,不断创新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带头实施节能减排,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廉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坚持廉洁从业、依法经营、规范运作,确保企业各项业务平安健康发展。幸福: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共同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共同建设和谐繁荣新集团。

九项治企方略:

加强党建,强根铸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责任扛起来、把旗帜竖起来、把制度硬起来、把堡垒强起来、把考核实起来、把廉政严起来,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企业强“根”铸“魂”。

做强主业,转型升级: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遵循发展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做强煤炭和发电主业,围绕主业协同发展相关产业,优化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全面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持续推进体制、机制与制度创新,不断完善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和运营机制,激发企业内在活力。

强基固本,筑牢安全:弘扬安全第

一、生命至上的思想,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安全管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提升,筑牢安全基础,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保障能源安全供应。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瞄准能源科技前沿,加快推进重大技术研发和集中攻关,打造智慧企业,引领我国能源技术革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布局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带头实施节能减排,实现能源清洁开发、清洁转化、清洁供应。

强化管理,提质增效:以世界一流水平为导向,以同业对标为手段,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流程,强化产业协同,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优化资产,防范风险: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主业整合内部资源,加强投资管控,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提高资产运行质量,健全内控体系,防范和规避资产运营风险,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扩大开放,合作共赢: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打造开放创新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完善投融资模式和业务布局结构。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产能与技术合作,有效提升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促进职工全面发展,不断增强职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建设和谐企业。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一是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最根本的建设,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要尊崇党章,加强教育培训,严格对照执行,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

二是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集团。继续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持续强化理论武装,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实际,与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坚持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按照中央统一安排,扎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

三是坚持抓住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专职副书记要履行直接责任,其他党员领导干部要落实“一岗双责”,形成抓党建的合力。要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每年召开党建专题会议,定期听取基层党委汇报,把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年度考核,确保在全系统一以贯之地执行。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党委(党组)研究作为“三重一大”决策的前置程序,凡是重大事项,必须经党委(党组)会研究。

四是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着力增强政治功能,精心选配支部书记,抓好基层组织设置,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创新活动方式,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和实效,打造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五是坚持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加强纪律建设,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运用好“四种形态”,减少腐败存量,重点遏制增量,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要坚持标本兼治,扎紧制度的笼子,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要加强党内监督,深化政治巡视,推进子分公司巡察工作,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强化震慑遏制和治本作用。要坚持以上率下,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集团46条措施,推动企业风气持续好转。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追求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和投资方面,要坚持六项原则:一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发展要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国家战略,始终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态度,把优质资源集中到主业上来,做细、做深、做实、做好。二是必须注重质量效益。要摆正位置,立足集团大局,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严格边界条件,保证项目收益,杜绝人情投资、关系投资和权力投资。三是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在项目发展上,要解放思想,创新方式,探索与其它企业强强联合,特别是大额投资或海外项目,实现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四是必须防范各类风险。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识别政治、经济、金融、政策、法律等各类风险,加强风险应对和控制,做到投资有把握、有依据、有底线。五是必须严格决策程序。要认真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加强项目论证,多做市场分析,做好比选评优,加强基建全过程管控,打造精品工程,确保投资收益。六是必须建立监督问责机制。要严格执行签字背书制度,严肃投资纪律,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要坚持以煤炭、发电为基础,煤制油化工、交通运输、产业科技和节能环保、产业金融等协同发展,加强战略规划,突出质量效益,区别对待,分类发展。

煤炭要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稳定能源供应。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利用,建设数字矿山、绿色矿山。要用好去产能减量置换政策,释放先进产能,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加强与重点客户的战略合作,增强煤炭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要谋划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掌控、拓展好优质资源。

火电要稳健发展,严控规模,加快转型升级。坚决落实“三个一批”政策,不违规、不抢跑、不打擦边球。列入淘汰关停计划的煤电,要按期关停。深入研究电力体制改革方向,积极参与配售电业务、燃煤机组辅助服务等新兴业务领域,大力实施绿色发电节能环保升级改造行动计划,促进煤电企业转型升级。

水电要有序发展,加强储备,突出质量效益。要有序推进前期工作,认真开展设计优化,立足前期储备,加快优质项目开发,积极做好旭龙、奔子栏等金沙江上游大型水电前期建设,深入研究大渡河流域开发时序,择机启动金川水电站开发建设。

新能源要优化发展,提升质量,巩固战略优势。要继续提高新能源比例,持续优化能源结构。风电要加强优质资源储备,比选评优,优中选优,重点开发中东部、南方地区和海上风电,严控限电严重地区的发展,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光伏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优势,找准切入点,占领优质资源,科学研究论证,做精做优,确保收益达标、风险可控。页岩气、煤层气、氢能、可燃冰等其他战略性能源,要用好政策,加强研究,择机进入。

交通运输要完善布局,拓展网络,增强市场竞争力。要继续实施大物流战略,探索开展互联网+智慧物流建设,做强做优路港航一体化优势,打造安全智慧高效绿色的运输通道。围绕核心产煤区,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加强与国铁、地方港口的合作,增加煤炭下海通道和下水能力,灵活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存量资产运营效率。

煤制油化工要科学理性,稳扎稳打,提升综合效益。对于已经建成投产的项目,要切实加强运营管理,确保安全稳定,实现长周期、满负荷、优质运行,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新建项目,要满足国家需要,加强论证和风险评估,科学审慎决策,开发市场潜力较大的产品,确保投资收益。要按照军民融合的要求,加强技术研发和工艺集成,实现技术突破,探索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煤制油化工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科技和节能环保要围绕主业,创新创效,增强核心竞争力。要打造具有集团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成立集团科技委员会,组建战略科学家委员会,整合科技资源,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要围绕主业,紧跟能源科技趋势,制定科技战略规划,全力抓好“面向203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大专项,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的作用,在绿色开采、清洁发电、智能发电、高端煤制油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氢能、页岩气、可燃冰、新一代核能等关键领域,加强重大科技攻关,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要立足节能环保产业的装备和技术优势,拓展业务,保障主业,为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提供支撑。要面向市场,积极“走出去”,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做强做优核心业务,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提高系统外市场占有率,全面增强竞争实力,打造节能环保优势品牌。

产业金融要服务主业,深度融合,切实防范风险。要坚持“脱虚向实”、服务主业,推进与集团实体业务的深度融合,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创新金融服务工具,利用内部金融资源,发挥好对社会金融资源的引领作用,提高服务实体产业能力。要增强风险意识,守住底线,把风险管住管好,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海外业务要登高望远,积极推进,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企业转型发展。要立足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欧美非等重点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获取优质资源和技术,积极探索联合“走出去”,全方位拓展国际合作,加大相关技术装备出口力度,推进优质项目投资建设。要加强海外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严格决策程序,学习先进经验,确保风险可控、善作善成。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稳妥有序推进企业重组和内部改革,进一步激发活力提升效率

一是全面做好重组整合工作。要认真落实党中央特别是总书记关于企业重组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瞄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凝心聚力,推进全方位的整合融合,让大家有岗位、有舞台、有作为、有自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集团党组的决策部署,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讲党性、讲纪律,确保重组工作圆满完成。

二是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建设。要结合重组整合,整体谋划好试点建设,以管资本为导向,搭建起分层架构、分级管控、分类发展的管控模式,明确总部定位,稳妥推进产业板块整合,梳理权责边界,重心下沉,激发活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要用好上市平台,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着眼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研究制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聚焦重点领域,稳妥有序推进,支持基层企业试点。

三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明确董事会职责定位,健全工作机制,做实子企业董事会,增强派出董事力量,完善“三重一大”制度,发挥“把方向、议大事、防风险、管团队”的作用。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扩大职业经理人、薪酬差异化试点,研究建立科技人员对创新成果的利益分享机制,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特别奖励,激发创新活力。大力推进瘦身健体和处僵治困,牢固树立“扩大规模是发展,优化资产、清理包袱、提高资产质量是更深层次发展”的理念,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加大压减力度,实现轻装上阵。

四是形成监督合力。要高度重视,全力配合监事会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坚决整改。坚持依法治企,健全顶层规划,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法律风险管控机制,保障依法决策,做好依法维权。加强审计监督,理顺管理体制,严格审计标准,强化质量控制,规范内部审计,加强审计整改追责,把审计结果及整改作为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审计“全覆盖”。整合监督资源,建立监事会、纪检、巡视巡察、审计、法律、民主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监督模式,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加强存量资产经营,全面提质增效,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今年,集团公司要确保国资委考核A级,确保行业领先,确保不发生影响集团公司形象的安全、环保、违法、廉政和稳定事件。

一是强化安全生产稳定和环保工作。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压实责任,加强监管,全面排查治理隐患,强化应急管理,提升安全科技水平,努力实现“安全零死亡、追求零伤害”。要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加快环保治理工程建设,加快节能环保改造,强化碳资产统一管理,抓好环保设施运行,实现达标排放。要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强化守土有责意识,加强企地联动,维护和谐稳定。

二是强化集中管控。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专项巡视要求,继续加强对关键业务领域的集中管控,建立完善公开透明、阳光规范的管理平台,理顺管理流程,依法依规操作,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全过程监管,有效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控效率,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防范廉洁风险,切实保护好干部。

三是强化智慧企业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全面开展智慧企业建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完善安全防护,推行智慧矿山、智慧电厂、智慧工程、智慧调度、智慧物资等模式,提升智能化水平。

四是强化激励约束考核。坚持质量效益和价值创造导向,对接国资委考核办法,建立分级考核体系,更加突出经济效益等重点考核指标,确保考核要求有效落地、考核压力有效传导。各级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强化正向激励,员工薪酬、职务升降要与企业效益、个人绩效硬挂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落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与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健全职代会制度,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推进厂务公开,让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要深入实施“惠民工程”。拓宽职工职业发展通道,推进首席师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干部职工。年前,全国总工会出台了福利管理政策,要深入研究,依法合规,办好职工福利。要大力激发职工创新创效潜能。建立群众性创新组织,深入开展“双创”活动,开展技能比武,组织成果评奖,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央企形象。要承担起精准扶贫的重大责任,发挥产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帮扶措施,高质量完成扶贫任务,做好援藏援青援疆工作。要用好国家能源集团公益基金这个载体,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努力改善民生,实现地企和谐共赢。要加强正面宣传,做好舆论应对,实施品牌战略,塑造良好形象。

三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优秀企业文化。要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牢记“奉献清洁能源、建设美丽中国”的企业使命,坚持“诚信、法治、创新、和谐”的企业价值观,大力发扬“追求卓越、创造一流”的企业精神,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共筑家园舞台梦。

突出政治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要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规范选拔任用程序,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考察识别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注重培养使用年轻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完善考评机制,加大监督问责力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制定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队伍。

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总书记提出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0字”方针,切实履行好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切实做到:对党忠诚,就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保持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勇于创新,就是要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持续推进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治企有方,就是要遵循规律办企业,增强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专业能力,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办好企业,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兴企有为,就是要有搞好国有企业的精气神,坚持把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职业追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业绩观,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忠实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清正廉洁,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切实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依法经营,谨慎用权,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做国有资产的忠诚卫士。 凝心聚力 协同创新 奋力开创国家能源集团新基业

2017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国资委和国有企业监事会的指导监督下,集团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视察集团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底线思维和价值创造,把公司重组、战略转型、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作为新引擎,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保持了安全生产总体平稳、经营发展持续向好、职工队伍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各项工作的圆满收官。

主要有六方面特点:

——喜迎十九大彰显央企责任担当。集团上下把迎接十九大召开和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狠抓生产组织,强化安全管控,做好应急处置。十九大期间,集团安全生产稳定,煤炭电力供应可靠,未发生人身和设备事故,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未发生具有负面影响的稳定事件,为保障十九大胜利召开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重组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成功实施战略重组,特别是去年11月20日宣布国家能源集团领导班子以来,党组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广大干部职工讲政治、顾大局、识大体,确保了重组平稳过渡。

——生产经营再创新佳绩。全年完成煤炭销量6.5亿吨,煤炭产量5.1亿吨,发电量8880亿千瓦时,铁路运量4.4亿吨,自有港口装船量2.4亿吨,航运量9313万吨,油化品产量1200万吨。其中煤炭销售总量、下水煤销量、发电量、铁路运量、两港装卸量、航运量等多项经营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基建管理成效显著。新增煤矿产能1700万吨,火电装机167万千瓦,风电装机352万千瓦,水电装机145万千瓦。自主建设的世界能效、环保指标最优的泰州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以及哈密大南湖煤电一体化工程双双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大渡河深溪沟水电站等八个项目获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补连塔煤矿2#辅运平硐等四项工程获2017年度煤炭行业优质工程和“太阳杯”工程。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400万吨/年煤制油间接液化示范项目2017年12月17日实现A、B线全线满负荷生产。“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两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种旋流干煤粉气化炉”获十九届中国专利金奖。龙源南日海上风电“大直径”嵌岩单桩技术填补世界岩基海域风电技术建设空白。数字化矿山建设、大渡河公司智慧企业建设成为能源行业“两化”融合的试点标杆。成功引入3名院士担任集团首席科学家。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被评为首批全国示范院士工作站。

——党建工作走在央企前列。集团党建责任制体系建设和党建科学化信息管理做法受到中组部、国资委等上级部门充分肯定。神东煤炭集团、龙源电力等多家单位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66个基层党组织、425名党员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涌现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大同二电厂党委、央企楷模张晞和全国交通技术能手李信、王开文、张磊等先进集体和个人。打造了一批“党员红卡示范岗”“党员创新工作室”等精品党建项目,以及衡丰公司“精益党建”等优秀党建品牌。

主要做了六方面工作: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企业政治生态持续净化

深入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在集团党组统一部署下,举办15期专题培训班,成立50个宣讲团,坚持“六聚焦”“五到位”“五个全覆盖”,深入基层企业、厂矿、车间宣讲十九大精神,全集团掀起了宣传贯彻十九大热潮,有关做法在国资委党委组织的中央企业学习会上进行了交流。

坚决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抓党建工作“五个起来”总要求,制定党建工作“十三五”规划、廉政建设创优争先三年规划,修订集团公司章程,确立党组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制定集团党组工作规则、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建立党建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实施“6+1”大力推进基层党支部工程、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和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生产经营同步双推进。强化责任考核,建立“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和责任清单。持续加强思想建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迈入常态化制度化轨道。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管党治党最前沿。科学运用“四种形态”,不断加大纪律审查力度。持续加大内部巡视力度,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17轮内部巡视,实现对二级单位巡视全覆盖。深入推进巡察工作,抓好整改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群团工作、统战工作不断创出新模式;新闻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了新提升,企业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集团战略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清洁发展。煤炭清洁开采方面,建设绿色矿井,开发环保产品,发展科学产能。集团核增先进产能煤矿5处。在2017中国煤炭企业科学产能百强排行榜中上榜22家,核定科学产能2.4亿吨,占全国38%。煤炭清洁供应方面,开行块煤集装箱列车,实现煤炭供应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清洁高效火电发展方面,坚持绿色发展,脱硫、脱硝机组比重均已达到100%。1.35亿千瓦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占现役煤电机组容量76%。东部地区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全集团煤电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比59.2%,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占比53.4%,百万千瓦机组27台,占全国25.9%。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24%,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牢牢把握海上风电开发的技术和规模优势,扎实推进CIGS薄膜太阳能技术研发和项目平台建设,BIPV课题研究及示范项目建设有序进行,积极参与核能建设运营。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严控各类投资,着力做强做优煤炭、新能源、运输等业务。加大煤电去产能力度,实现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圆满完成年度煤、电去产能任务。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签订页岩气和化学品生产项目框架协议。南非德阿风电项目高标准投产,实现全产业链“走出去”,被誉为“金砖”国家能源合作典范。南苏电厂荣获“2017年度最佳创新电力企业”称号,在印尼综合评比排名第一,爪哇7煤电项目在印尼总统见证下开工建设。等离子点火等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出口美欧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动参与雄安新区建设。集团党组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加强与河北省沟通联系,组织编制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支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行动计划,形成集团全面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书和行动路线图,积极为雄安新区建设做贡献。

三、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工作,安全环保指标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扎实推进风险预控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环保大检查和安全环保管理审计,集团安全环保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集团14个煤矿安全生产10周年以上,29个煤矿安全生产超过3000天,65个煤矿安全生产超过1000天。集团395个发电企业安全生产超过1000天。主要水电机组实现汛期零非停,风电设备故障小时同比减少29%,均为历年最优水平。在2016年火电机组可靠性和能效对标竞赛中,集团16台机组荣获可靠性优胜机组。供电煤耗同比降低2.8克/千瓦时。铁路、港口、航运业务全部实现“零死亡”安全目标。全集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6%和11%。所属燃煤机组全部实现烟气排放达标。2017年集团淘汰6900台落后机电设备,治理736台燃煤工业锅炉,实施60项废水防治工程,整改消缺15项重大环境隐患,环保实现“零事件”。

四、公司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探索股权激励方式,完善多元化激励手段,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科技型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选聘试点。积极推进中央批准的宁夏神耀科技公司员工持股试点改革工作,激发科研和骨干员工工作积极性。

优化激励分配机制,实施工资薪酬与业绩考核直接挂钩,打破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坚冰。实行子分公司月度考核体系,完善了“效益升工资升,效益降工资降”的薪酬分配体系。

企业层级“压减”和“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深入推进。管理层级全面压缩至四级以内,累计精简各级法人机构164家。全面完成年度“三供一业”分离移交。

处僵治困工作取得新成效。2016-2017年完成44家僵尸和特困企业处置和专项治理工作,超额完成国资委年度考核指标。

低效无效资产稳妥处置。全年完成37项低效无效资产处置,累计完成低效无效资产处置115项。

五、全力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生产经营绩效得到全面提升

强化对标指引,加强成本管控。煤矿全员工效是全国煤矿平均水平3.6倍,吨煤成本同比降低3.7元/吨。电力全年火电剔除燃料售电单位完全成本同比下降6.9%。优化运输组织,积极推进大物流建设,运输成本逐年降低。煤制油化工产品生产成本显著下降。国内首家电力专业产品电商平台——国能e购正式上线运行。

管理运营效率效益进一步提高。煤炭方面,强化生产组织,超前预判市场形势,灵活调整价格政策和经营策略,全年煤炭产量、销量、北方港占比均创历史新高。销售总量连续三年稳步增长。电力方面,完善营销考核体系,统筹平衡电量电价和风险收益,抢抓市场电量。全年火电利用小时同比增加163小时,高于全国207小时;风电弃风限电同比减少5.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1.5个百分点;水电在来水总量同比持平情况下发电量同比增加10.5%。全年完成直接交易电量同比增长38.3%。运输方面,铁路总运量同比增长10.4%。朔黄、准池、甘泉铁路年度运量、两港卸车均创历史纪录。黄骅港装船量、珠海煤码头吞吐量创历史新高。航运量同比增长30%。煤化工方面,主要装置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高附加值油化品研发与生产取得积极进展,油品销售终端网络开始布局。

积极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满足自有电厂和重点长协用户煤炭供应,全年长协煤合同兑现率达90%以上。组织生产会战,保障东北地区煤炭需求。集团调哈铁局1460辆自备车在东北地区累计运输煤炭1131万吨。顺利完成2018年煤炭订货工作,为2018年全国电煤市场稳定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创建和谐企业

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出资6亿元参与设立中央企业扶贫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开展援青援藏,全年安排援助资金4850万元,援助资金、援建项目、派驻干部继续位居央企前列。持续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为内蒙古民生事业、宁夏老区教育办学、陕西困难地区给予大力支持。与中国银行共同发起成立扶贫战略联盟,联合首农集团实施“首农-宁城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区”等扶贫项目,内蒙古宁城、山西右玉和青海曲麻莱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开展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劳模等3.8万人次,慰问一线职工9万人次。建立劳模工作室,推行“首席制”,组织开展系列劳动技能竞赛,促进职工成才成长。2017年4月19日陕西神木地方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集团积极救援连续奋战77小时,6名被困矿工全部成功救出。集团积极参与榆林市子洲、绥德两县城区抗洪抢险工作,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高度评价。

2018年工作安排

集团公司2018年经营工作总体目标是:确保国资委考核A级,确保行业领先,确保不发生影响集团公司形象的安全、环保、违法、廉政和稳定事件。效益方面,全面提升经营绩效水平。发展方面,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抓好布局调整优化,培育竞争新优势。

2018年重点工作

一、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整合融合

完成重组整合顶层设计。按照集团党组部署,积极推进重组整合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实现管理架构的精炼和重塑、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企业文化的优化和提升。要紧紧围绕集团战略定位、产业布局、运营特色,深入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管控方式,建强建精总部,做强做优产业,为集团公司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能源集团奠定坚实基础。

稳步推进资本资产整合。有序推进煤炭、火电、水电、新能源、煤制油化工、交通运输、产业科技和节能环保、产业金融等板块业务和资产整合,研究理顺区域化管理和专业化管理关系,理顺资产管理关系和产权关系。充分利用现有上市公司平台,稳步推进业务资产重组整合,促进各板块做强做优,提高国有资产控制力。

加快推进管理整合。全面梳理集团管理职能和制度体系,加快对战略、投资、人事、财务、采购与物资、安全监管、业绩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整合,推进相关规章制度、业务流程、信息化系统全面对接。

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与财务预算和业绩考核目标挂钩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加大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员工薪酬和个人绩效挂钩力度。选择若干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在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占比较高的企业试点员工持股。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选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科技、信息、金融类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压减”工作,完成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

深化依法治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集团董事会和经营层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进一步完善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监事制度,保证职工参与公司治理。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和依法规范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建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阳光央企。

强化内部监督。形成集监事会、审计、巡视、巡察、纪检监察、民主监督“六位一体”的协同运作闭环监督体系。坚持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重点关注重组改革、经营发展、政策落实、资金分配和使用、工程建设、招标采购、国有资本运营和资产处置等重点领域,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单位和岗位,实现监督及审计工作全覆盖。

二、全面加强战略布局调整,提升发展质量

优化战略布局。编制集团公司三年发展规划。煤炭产业,着眼优化升级和保障供应,努力释放核心区先进产能。火电产业,确保重点项目高质量投产,做好相关项目建设工作。水电产业,优化“四区一流域”开发时序。风电产业,抓住发展窗口期,以非限电地区和海上风电为重点,加强资源储备和项目布局。加快推进CIGS一体化项目,积极布局氢能源产业,稳妥推进光伏等其它清洁能源项目。

加强投资管控。坚持“六个必须”原则,全面梳理各类前期项目,从紧从严从细管控投资项目。完善项目评估论证和决策机制,建立立项、投资、开工管控机制,建立投资计划、工程进度、资金配置三位一体控制体系,坚决杜绝未批先签、未批先建以及计划外投资行为。加强项目审议前现场踏勘、项目风险分析和投资价值判断,以及投资项目后评价。严肃投资责任追究,建立投资主体、投资管理部门、投资项目咨询审查机构责任联保和追究制度,确保项目投产即实现安全稳定运行、环保达标排放、达到投资预期收益。

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处置长期扭亏无望、缺乏控制力、安全无保障的资产和项目。加大处僵治困工作力度,统筹推进企业治亏和僵尸企业处置。有序推进去产能及电厂老小机组退出任务,确保煤矿安全关闭、机组安全关停、人员妥善安置。

积极稳妥“走出去”。贯彻总书记关于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指示精神,立足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严格海外项目投资决策程序,谨慎审慎控制好投资风险,把项目做实做细做成做好。全面梳理现有海外项目,围绕集团主业,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和欧美非地区,研究开拓大型煤矿开采及配套项目建设、高效清洁燃煤电站开发和运维服务、燃气电站项目开发、新能源项目投资并购、节能环保装备技术出口等领域。

三、全面加强运营管理,提升经营质量

推进煤电化运一体化运作、产运销一体化经营,进一步提升经营质量和绩效水平。

巩固扩大煤炭产业全球领先地位。突出抓好煤炭安全生产和销售集中管控,全力组织核心区、宁夏、东北等重点区域煤炭生产,保障煤炭稳定供应。深化煤矿生产成本对标,努力挖潜降低成本。继续推进洗煤厂提质增效,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合理安排煤源流向和运力资源分配,确保年度长协及三年长协合同兑现率。

保持电力生产运营行业领先水平。加强火电企业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化建设,夯实运营基础。强化燃料集中管控,合理配比长协煤和市场煤,动态优化库存,提升燃料控价能力。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开拓供热市场,积极稳妥参与售电侧改革,紧盯电量计划覆盖率、完成率和机组开机率,争取利用小时保持行业先进。强化成本资金管控,压降人工、管理和资金成本,提高生产性资金效率。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扎实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通流改造、供热优化改造、水污染治理等。全面开展火电、水电和新能源机组对标工作,突出抓好水电和新能源企业设备管理和经济运行,切实提高水能风能光能资源利用率。

推进各产业板块提质增效。交通运输板块,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完善疏运系统,打造安全、智慧、高效、绿色的运输通道。继续推进大物流业务,加强反向运输市场开发,进一步增加物流量。煤制油化工板块,提升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等项目生产管理水平。产业科技板块,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战略需求,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化与智能化、能源新材料、电站EPC等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板块,深度整合集团资源和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服务集团煤炭、电力、煤制油化工等产业。加强生态修复治理以及矸石堆场、灰场、渣场等固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完成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完成燃煤工业锅炉达标治理和落后机电设备淘汰任务。实施集团碳产品统一管理,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产业金融板块,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严控金融风险。其它产业要落实集团赋予的战略定位,提升服务集团保障主业能力。

增强产业协同创效能力。重点研究谋划好煤炭、电力、运输、煤化工等上下游运营能力和规模协同,同一产业不同区域或不同公司间生产、运输、市场等要素协同,各产业板块之间技术、人才、物资、设备等资源协同,加强集中统一调度指挥,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研究确定以市场为导向的集团内部交易和定价机制,确保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

四、全面加强安全环保工作,夯实运营基础

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责任制体系,在事故调查处理中实行事故原因和领导干部责任“双查制”。抓好安全生产风险预控,把违章和缺陷当事故管理,坚决以零违章、零缺陷保零事故。加大安全考核力度,企业发生人身和设备重大安全事故,在年度考核中一票否决。

强化安全管理基础。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实安全投入和技术措施,改善安全工作条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安全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快速反应和危机管理能力。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建立安全隐患清单与整改清单,及时消除问题和隐患,确保各类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工作。以“一学、两做、两查、四确保”专项行动为抓手,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重点加强煤矿瓦斯防治、防透水、防冲击地压管理,落实《电力安全生产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加强大坝、煤场、灰场管理,加强易燃易爆品和油库、氨站、氢站、燃气管网等危险源管理,加强火电厂供热管理,加强煤化工企业等高温高压高腐生产管理。认真吸取外委队伍事故多发的教训,全面开展建设项目和承包商管理专项检查,坚决清退现场管理混乱、安全技术水平低或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承包商。加强关停企业和停缓建项目管理,重视防恐防暴和安保管理,确保安全管理无盲区、无死角。严格落实环保责任,严防发生环保事件。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五、全面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服务国家能源强国建设,为推进世界能源技术革命做出新贡献。

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健全完善集团科技创新体系,修订科技管理制度,加快支撑集团主业发展和引领未来发展的研究院所建设,积极争取牵头或参与设立国家能源实验室,打造能源领域一流高端研发平台。加强能源领域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加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建立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成果应用无缝衔接的创新模式,做强科技产业。

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成立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科学家委员会,开展能源经济前瞻性、方向性把关,指导和推进人才团队培养。设立院士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

抓好重点项目研究开发。组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面向2030国家重大专项管理中心。积极申报太阳能、氢能、风能方面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组织实施好10项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12个课题,7个工程院战略研究项目和课题。加快推动CIGS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BIPV和相关产品研发,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加快研究氢能产业化技术。

超前部署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大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发技术研发和推广,推进数字矿山建设。抓好高参数燃煤发电、煤电超低排放、风电大数据、大容量海上风电、储能系统辅助火电厂调频技术等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加大高端煤制油化工品的开发,形成国际领先、高效实用的CCS全流程成套工艺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攻克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先进储能等技术难题,积极推动商业化开发。推广大渡河智慧企业建设经验,推动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变革和流程再造,加快智慧企业建设。在煤炭开发利用转化、可再生能源、智能发电等领域,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的核心关键技术。

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构建和谐企业

坚持党对企业一切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两个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落地。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建设和谐企业。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抓好党建工作“五个起来”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四同步”“四对接”要求,抓好党建工作重点落实。通过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凝聚力量、推动各项重组整合和创新发展任务落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融入企业治理结构,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全面落实“六权治本”,深入推进燃料销售采购、招投标、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源头治理。建立涵盖所属企业和业务板块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财务、审计、法律等专业监督,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巩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大力改进领导干部作风,以作风转变带动工作落实。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继承集团原有优秀企业文化基因,用新集团愿景、使命和战略来统领文化融合,集思广益做好集团品牌及形象整体设计,研究制定集团公司品牌战略。加强集团报刊网络和新媒体等平台建设,提升新闻宣传和舆情管理水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理念,深入实施“惠民工程”。按照“四有”要求,做好广大干部职工在集团重组改革中的工作安排和职业发展设计,使大家有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

国家能源形势分析范文第5篇

国能新能〔2011〕2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为加强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规范验收工作,保障水电工程安全及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水电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基本建设管理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水电工程验收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水电工程验收管理办法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三日

附件:

水电工程验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规范验收工作,保障水电工程安全及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企业投资的,在主要河流上建设的水电工程项目、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及以上的水电工程项目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以下简称水电工程)。企业投资的其他水电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水电工程验收包括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

阶段验收分为工程截流验收、蓄水验收和水轮发电机组启动验收。截流验收和蓄水验收前应进行建设征地移民安置专项验收。

工程竣工验收在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消防、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工程决算和工程档案专项验收的基础上进行。

第四条 水电工程在截流、蓄水、机组启动前以及工程完工后,必须进行验收。

第五条 水电工程验收工作,应当做到科学、客观、公正、规范。

第六条 国家能源局负责水电工程验收的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

各级能源主管部门按规定权限负责和参与本行政区域内水电工程验收的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

第七条 工程蓄水验收、枢纽工程专项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由国家能源局负责,并委托有资质单位作为验收主持单位,会同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共同组织验收委员会进行。

工程截流验收由项目法人会同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共同组织验收委员会进行;水轮发电机组启动验收由项目法人会同电网经营管理单位共同组织验收委员会进行,具体要求按相关规定执行。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消防、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工程决算和工程档案验收按相关法规办理。

第八条 水电工程验收的主要依据是:

(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有关规定;

(二)国家及行业相关规程规范与技术标准;

(三)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

(四)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变更及概算调整等文件;

(五)工程建设的有关招标文件、合同文件及合同中明确采用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文件等。

第九条 项目法人应组织协调设计、施工、监理、监测、设备制造安装、运行、安全鉴定、质量监督等单位提交验收所需的资料,协助验收委员会开展工作。

以上单位对各自在工程验收中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章 工程蓄水验收

第十条 项目法人应根据工程进度安排,在计划下闸蓄水前6个月,经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初审并提出意见,向国家能源局报送工程蓄水验收申请。属于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的项目,还须经所属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报送验收申请。工程蓄水验收申请报告应同时抄送验收主持单位。

第十一条 工程蓄水验收申请材料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项目基本情况。包括工程开发任务、建设规模、建设方案、投资规模、主要投资方、项目审批(核准)情况等;

(二)项目进展情况。包括工程进度、形象面貌、投资完成情况及其安全度汛措施等;

(三)蓄水验收计划安排;

(四)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情况;

(五)工程蓄水安全鉴定单位建议。

第十二条 验收主持单位收到工程蓄水验收申请材料后,应会同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并邀请相关部门、项目法人所属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有关单位和专家共同组成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必要时可组织专家组进行现场检查和技术预验收。

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验收主持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和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有关负责同志担任。

第十三条 通过水电工程蓄水验收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工程形象面貌满足水库蓄水要求,挡水、引水、泄水建筑物满足防洪度汛和工程安全要求;

(二)近坝区影响工程安全运行滑坡体、危岩体、崩塌堆积体等地质灾害已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三)与蓄水有关的建筑物的内外部监测仪器、设备已按设计要求埋设和调试,并已测得初始值。需进行水库地震监测的工程,其水库地震监测系统已投入运行,并取得本底值;

(四)已编制下闸蓄水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水库调度和度汛规划,以及蓄水期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五)安全鉴定单位已提交工程蓄水安全鉴定报告,并有可以下闸蓄水的明确结论;

(六)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已通过专项验收,并有不影响工程蓄水的明确结论。

第十四条 验收委员会完成蓄水验收工作后,应出具工程蓄水验收鉴定书。验收主持单位应在下闸蓄水前将验收鉴定书报送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认为不具备下闸蓄水条件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验收主持单位和项目法人。

验收主持单位应在下闸蓄水1个月后、3个月内,将下闸蓄水及蓄水后的有关情况报国家能源局。

第十五条 水电工程分期蓄水的,可以分期进行验收。

第三章 枢纽工程专项验收

第十六条 项目法人应根据工程进度安排,在枢纽工程专项验收计划前3个月,经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初审并提出意见,向国家能源局报送枢纽工程专项验收申请。属于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的项目,还须经所属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报送验收申请。枢纽工程专项验收申请报告应同时抄送验收主持单位。

第十七条 验收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项目建设情况。包括工程进度、工程面貌、投资完成情况等;

(三)工程运行情况。包括工程蓄水、水轮发电机组和各单项工程运行情况、工程运行效益情况等;

(四)枢纽工程专项验收计划安排。

第十八条 验收主持单位收到枢纽工程专项验收申请材料后,应会同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并邀请相关部门、项目法人所属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有关单位和专家共同组成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必要时可组织专家组进行现场检查和技术预验收。

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验收主持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和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有关负责同志担任。

第十九条 通过水电工程枢纽工程专项验收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枢纽工程已按批准的设计文件全部建成,工程重大设计变更已完成变更手续;

(二)施工单位在质量保证期内已及时完成剩余尾工和质量缺陷处理工作;

(三)工程运行已经过至少一个洪水期的考验,多年调节水库需经过至少两个洪水期考验,最高库水位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正常蓄水位,全部机组均能按额定出力正常运行,每台机组至少正常运行2000小时(含电网调度安排的备用时间),各单项工程运行正常;

(四)工程安全鉴定单位已提出工程竣工安全鉴定报告,并有可以安全运行的结论意见。

第二十条 验收委员会完成枢纽工程专项验收工作后,应出具枢纽工程专项验收鉴定书。验收主持单位应及时将验收鉴定书报送国家能源局。

第二十一条 水电工程分期建设的,可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分期或一次性进行验收。

第四章 竣工验收

第二十二条 项目法人应在工程基本完工或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后的一年内,开展竣工验收相关工作,单独或与枢纽工程专项一并报送开展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的申请。

单独报送的,须经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初审并提出意见,向国家能源局报送验收申请。属于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的项目,还须经所属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报送验收申请。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应同时抄送验收主持单位。

第二十三条 验收申请报告应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工程建设运行情况、专项验收计划及竣工验收总体安排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验收主持单位收到竣工验收申请材料后,应会同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并邀请相关部门、项目法人所属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有关单位和专家共同组成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必要时可组织专家组进行现场检查和技术预验收。

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验收主持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工程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和计划单列企业集团(或中央管理企业)有关负责同志担任。

第二十五条 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消防、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工程决算、工程档案等专项验收完成后,项目法人应对验收工作进行总结,向验收委员会提交工程竣工验收总结报告。

工程竣工验收总结报告应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各专项验收鉴定书的主要结论以及所提主要问题和建议的处理情况,遗留单项工程的竣工验收计划安排等。

第二十六条 水电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的条件:

(一)已按规定完成各专项竣工验收的全部工作;

(二)各专项验收意见均有明确的可以通过工程竣工验收的结论;

(三)已妥善处理竣工验收中的遗留问题和完成尾工;

(四)符合其他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验收委员会完成竣工验收工作后,应出具竣工验收鉴定书。验收主持单位应及时将工程竣工验收总结报告、验收鉴定书及相关资料报送国家能源局。

第二十八条 国家能源局在收到工程竣工验收总结报告和验收鉴定书后,对符合竣工验收条件的水电工程颁发竣工验收证书(批复)。

第二十九条 水电工程竣工验收完成后,项目法人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档案、固定资产移交等相关手续。

第五章 附

第三十条 验收结论应当经三分之二以上验收委员会成员同意,验收委员会成员应当在验收鉴定书上签字。验收委员会成员对验收结论持有异议的,应当将保留意见在验收鉴定书上明确记载并签字。

第三十一条 验收过程中如发生争议,由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协调、裁决,并将验收委员会成员提出的涉及重大问题的保留意见列入备忘录,作为验收鉴定书的附件。主任委员裁决意见有半数以上委员反对或难以裁决的重大问题,应由验收委员会报请验收主持单位决定,重大事项应及时上报国家能源局。

第三十二条 水电工程验收管理的其他有关要求按《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验收规程》执行。

国家能源形势分析范文第6篇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出席第十七届亚太电协大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国家能源局,代表张国宝局长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在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电力工业如何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就中国而言,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既为电力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电力工业效率和清洁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国电力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是发电装机快速增长,电力供需基本平衡。2002年至2007年,五年新增发电装机相当于过去53年的总和,年均增长15%。截至去年末,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18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二位。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迅速扭转了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实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二是清洁能源加速发展,电力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在装机快速增长的同时,电源结构得到优化,发电效率不断提高。到去年末,水电装机为1.45亿千瓦,比2002年增加了72%,核电装机为906万千瓦,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风电装机为600万千瓦,去年一年的发展规模相当于历年风电装机容量总和;3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火电机组比重达到59%,60万千瓦及以上清洁高效机组已成为新建项目的主力机型。

三是电网规模迅速扩大,电压等级不断提升。去年末,中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33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1.78亿千伏安,均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500千伏主网架,西北地区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直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在建设之中。2007年,全国线损率6.85%,比2002年降低0.67个百分点。

四是出台上大压小政策,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中国政府确定了“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目标,到目前为止,已关停2896万千瓦。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一次能源6492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截至去年末,中国10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机组已由2005年的31%降低到18%;单位供电标准煤耗357克,比2002年降低7%,厂用电率5.92%,比2002年降低4%。

五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实现“厂网分开”。在中央国有电力资产层面,对发电业务和电网业务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分离重组,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打破了垄断经营。发电企业在竞争中,将市场压力转为发展动力,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发挥规模优势,管理效率和机组安全运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六是改造和完善农村电网,解决无电人口问题。农村电网结构明显增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并通过电网的延伸,解决了30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国家又安排资金相继启动了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许多国家一样,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同样面临资源和环境两个瓶颈。目前,中国人均装机仅0.54千瓦,与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电力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中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解决很多问题。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电源结构不尽合理。中国发电量的80%以上来自煤电,大量消耗煤炭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和运输压力。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与电源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局部地区“窝电”和缺电并存。电力市场化改革任务还未完成,电价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电网调度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此外,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电力市场供需关系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无疑为电力工业的结构优化增加了困难。

女士们、先生们!

坚定不移地发展清洁电力,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电力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电力工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今后将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调整电力工业结构。目前,中国核电装机仅占电力总装机的1.3%,发展潜力很大。无论是从人才队伍,还是从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看,都具备了加快发展核电的条件。中国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的资源量约5.4亿千瓦。在科学论证、系统规划、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2020年水电装机规模可望达到3亿千瓦。在风电发展方面,我们将重点建设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三个1000万千瓦级的大风电场,打造“风电三峡工程”。另外,还要适度发展生物质发电。

二、大力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先进清洁发电技术的示范推广是必要的。中国拟开展一些示范项目的建设,比如采用IGCC、循环流化床和碳捕获等技术的电站项目,实现火电的高效发展和清洁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电力布局,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余热余压余气发电、低浓度瓦斯发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加快老机组脱硫改造步伐。控制在役燃煤火电机组的污染排放十分重要。中国政府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在役的燃煤火电机组的脱硫改造步伐,到2010年实现在役火电机组全部脱硫运行。同时,鼓励在役的中型燃煤火电机组进行节能改造,提高机组运行效率,减少排放。

四、继续关停小火电机组。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上大压小政策,加快火停小火电机组的步伐,淘汰落后的电力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加快大型、高效、清洁燃煤机组的建设,采取措施降低单位供电煤耗和厂用电率,进一步推进电力工业节能减排。

五、加强电网抗灾能力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区域电网互联。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逐步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根据电力资源和需求分布,优化电源电网的布局,修订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建设标准和规范,全面提高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设备等级和技术水平,增强电力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六、积极稳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要在巩固“厂网分开”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主辅分离,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电力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推进电价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下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各位朋友,东亚和西太平洋是经济发展和电力消费增长较快的地区,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也十分巨大。国际社会应创造条件,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实施节能减排。中国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上一篇:国家教育惠民政策范文下一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