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素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秘书综合实训》课程主要内容的分析,结合岗位实践,应用基于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该课程进行了设计,并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项目教学;高职;秘书综合实训;应用

《秘书综合实训》是高职文秘专业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将所学过的秘书概论、秘书实务、办公事务实训、秘书写作、文书档案管理、会议组织和服务等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技巧,为日后成为合格职业秘书奠定坚实基础。

该课程综合性、实训性强,课程内容是按照企业发展所牵涉的秘书工作内容编排的一系列的工作任务,非常适合开展项目教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将“教学做”结合起来,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帮助。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实施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法指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项目教学法旨在使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秘书综合实训》课的课程内容是根据秘书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和秘书日常工作过程的顺序,设计开发出秘书职业认知与求职实践、筹备开业庆典与新闻发布会、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公文处理与文档管理、商务会议管理等15个实训教学项目,每个项目都设计成具体情境化、行动化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所学过的秘书理论和知识进行重构、融会贯通,为了达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对该课程实施项目教学非常必要,同时,课程的内容设计也使实施项目教学有了可能性。

项目教学法在《秘书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一)课程总體项目设计

《秘书综合实训》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其前导课程有《秘书写作》、《商务礼仪》、《秘书文档管理》、《会议组织与管理》、《办公室事务实训》、《秘书办公自动化技术》、《商务沟通》、《经济法基础》、《秘书心理训练》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认知、形象设计、流程管理、商务沟通、辅助决策等秘书职业基础能力和文档管理、会议管理、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以及商务活动管理等秘书职业核心能力,同时具备秘书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在《秘书综合实训》课中实施项目教学,首先,需要设计好综合性秘书工作项目,打破传统的纵向教学内容排列结构,跨越《秘书概论》、《秘书写作》等多门课程,其次,要求教师具备全面、广泛的专业知识,具备开发和选择项目的能力,以及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掌握、运用和讲授能力。

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所学知识点及技能点的分析、梳理,并结合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及有关要求,我院设置了10项高度综合化的秘书职业活动项目,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模块化、具体化;每个项目、任务模块都是一项情境化、行动化的学习任务,所有内容的安排都围绕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展开,通过情境化的任务来驱动学习。具体教学项目的设计见图1。

(二)项目教学的程序

在每个项目操作过程中,根据项目教学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程序组织教学:明确实训目标→设置情景项目导入→布置实训任务→进行实训准备→实训实施→学习成果评估。

其中,实训项目是围绕工作情境而设定,学生则根据明确的工作情境描述,采取相应的步骤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整个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项目任务的执行者。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思考和体会

在《秘书综合实训》课中实施项目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也随之有所增加,另外,学生在完成一项项指定的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多种能力,如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设计项目任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与核心

项目设计包括实训目的、实训场地与设备要求、工作情境设置、项目任务要求、项目操作流程、项目结果评判等,每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到项目的实施效果,其中,项目任务是围绕项目训练目的设计的,项目任务的难易度直接影响到训练能否达到目的以及训练的实际效果。在《秘书综合实训》课中,可以设置简单的项目任务,如把秘书工作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作为一个项目任务,每一个项目任务只覆盖某一技能中的某一个环节。如,在秘书办公室环境管理中,就公共办公用品如何摆放这一技巧,设计成一个具体项目任务;可以设置成专项技能项目任务,如办公室布局与环境设计实训项目,训练学生能够根据现有办公条件对办公室进行合理布局和办公环境布置;还能设计综合项目任务,采用设计工作情境的方式,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要求学生在秘书角色的状态下完成涉及多方面的具体事务。所有这些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都需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定。

(二)学生合理分组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每组人数的多少、学生的不同搭配都会影响到项目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对学生恰当分组是完成实训任务的重要保障。在《秘书综合实训》课上,通常按企业办公室的岗位设置组成一个5人左右的工作团队模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定任务。若人数太多,有的学生没有具体任务;人数太少,不便角色分配。这个团队要求由不同特长、不同性格的学生相互搭配,如既需要踏实肯干的、善于表达的学生,又需要办公技术运用熟练、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分组时首先由学生自愿组合、分工,然后,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微调,而且,每一组的小组长也要适时轮换,这样,可调动每一名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荣誉感,保证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更好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训场所真实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实训课基本上都能保证在计算机实训室完成,这对实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定保障。但计算机实训室每个学生有一台电脑的简单设置,实际上并不适合于《秘书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秘书综合实训室可以是一个高度仿真的“公司”,内设若干隔断,分成不同部门:一间“总经理办公室”,若干职能部门工作间,一个“接待处”,每个工作间配置一台计算机并联网。另外,根据秘书职业能力的训练要求,需在接待处设程控电话交换机(即电话总机,可以转接电话),配备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现代办公自动化设备。同时,为使工作场景更为逼真,可以让学生对实训场所进行形象设计,设计“企业”标志,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学生模拟企业人员的角色,培养上课即工作的职业意识,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做具体的事,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上网搜索并处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同时,将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职业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在职业能力的训练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主动工作,全方位服务,沉稳、机敏的秘书职业素养。

当然,这种模拟的实训场所与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比单纯的计算机实训要更方便组织教学。

(四)考核形式多样化是推动项目教学的有力保障

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师不再是把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并最终得到这个结果,进而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因此,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与项目教学法极不适应。由于学习的重点在过程,学生的成绩评价系统也应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评价,评价可以结果展示的形式进行,每小组可推荐一人就小组完成的任务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应就自己在该項目中所做的工作写出书面小结,包括对完成所承担的项目任务的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作较为详细的说明,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在小组的作品和自评给学生评分。总之,自评、互评、教师综合点评等多种方式要综合运用。

项目教学法能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如,工作情境设置与现实企业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偏差,“角色扮演”的虚拟项目任务无法让学生进入真实职业工作状态,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同时,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项目教学的课程组织、具体项目开发、课堂评价等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项目教学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明胜,谢定明,等.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

[2]潘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广告策划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女子职业学院学报,2010(4).

[3]曾繁玲.项目教学法在《电机拖动与控制》教学中实施的探讨[J].成都电子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4]德国“行为导向教学”与中国学导式项目教学的对比——学导式职业教育研究[OL].[2011-06-08].http://i.eol.cn/blog_read.php?topicid=205302.

作者简介:

李明(1974—),女,博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语言学与秘书教育等。

素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法律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知识普遍欠缺,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存在缺陷。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探索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学生 法律素质 培养 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将“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为适应这一要求,高校教育必须大力提升学生法律素质。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土建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的必要性

(一)培养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思想在建筑行业贯彻落实的需要。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②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法治,极为重要的标志就是国民的法律素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建筑业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建立了以《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及《注册建筑师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为主体,大量部门规章为辅助和补充的建筑法律规范体系,在建筑市场的规范和引导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建筑行业良性、高效且有序的发展。由此可见,法律是调节和管理建筑行业的基本手段,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主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土建类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有利于造就一支既熟悉建筑理论知识,又熟悉业内法律常识的专业队伍,是实现依法治国重要思想的重要保障。

(二)培养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是开展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加严格,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基本法律知识和建筑法律法规知识的储备缺一不可。因此,要促进土建类专业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顺应职场发展需求,法律素质的培养必不可少!考虑到目前在校学生多为九零后的年轻人,而五年、十年之后,他们将成为建筑行业的骨干力量这一情况,加强高校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是具有现实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学生自觉的知法、守法、用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培养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是解决学生执业过程中遇到各类法律问题的需要。由于现阶段建筑市场尚不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仍然存在很多法律问题,土建类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诸如:地方保护、行业封锁、招投标活动弄虚作假、“阴阳合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违法转包工程、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等不法行为。㈢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都需要他们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此外,在择业阶段,所有大学生都会遇到用人单位招聘时会对不同院校、不同性别、不同相貌甚至血型和星座的学生进行差别对待,这一行为严重侵害了学生的平等竞争权。如果不具备基本的行业内法律知识,没有较高的法律素质,不但会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的还会使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更有甚者还会导致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隐患,给社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土建类专业学生不但要学法、懂法、守法,更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培养自身法律素质,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明辨是非,远离违法犯罪。

二、高校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困境

(一)课程设置有失偏颇

大学里重专业课,轻基础课,厚此薄彼的现象大家已司空见惯。土建类专业学生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大部分课程都是专业课,专注法律素质培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少的可怜,甚至在大部分高校法律基础课程只是简单作为普通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以高职院校为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普法的课程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共计48学时。而整门课程中除去道德理论部分,法律基础知识仅占总课时数的四分之一,约12学时,且内容为宪法、刑法、婚姻法、继承法及行政法此类基础法学知识,几乎没有涉及建筑专业类法律法规。受课时少、内容多的限制,法律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课堂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环节都不能充分进行,使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根本达不到培养土建类学生专业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专业法律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土建类学生的法律教育,对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条件要求极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法学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建筑类相关学科知识,但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土建类学科从事建筑及房地产法学研究的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许多高校受人员编制限制,又鉴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有限,很少引进主修建筑及房地产法律法规的专职教师。承担法律课程的部门通常是思想政治教学部,这一教学部门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包括《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部门内大多数主讲教师的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专业使之完全可以胜任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理论课的教授,但是土建类专业法律法规课程由不是主修法律专业的德育老师兼任,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些老师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法律培训,更不具备建筑行业基本知识,教学水平也存在差异,对于学生提出的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法律问题根本无力给出正确科学的解答。

(三)专业教材匮乏

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目前我国尚没有一本

作者简介:金秋平(1982-),男,天津人,法学硕士,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与教育实践。

完整收录土建类专业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的相关教材。现阶段在全国高校中通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提纲挈领的涵盖了我国宪基本制度、实体法律制度、程序法律制度等基本法律知识,同一些省市级编写的普法教学参考书、高校自编教材以及几所高校联合编写的普法类参考书目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缺乏土建类专业特色。而对于土建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与执业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对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更为重要,这些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需要。

三、加强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各级教育、房地产及建筑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作用及其必要性,对有效的培养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进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高校应自上而下的更新教育理念,重视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把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作为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针对目前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偏少的现状,开设土建类专业法律课程,同时增加基础课中土建类专业法律知识教学的学时。

(二)优化教学团队师资结构

一支法律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建筑类专业法律教育的基本保障。高校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着力打造一支建筑学与法学知识兼备的师资团队。要优化现有教学团队师资结构,首先,应大力引进同时具备建筑学与法学交叉学科知识储备的人才,改变教师学历结构。其次,应大力引进青年教师,改变现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最后,应建立师资的培训机制,对在岗的非法学专业科班出身的老师们进行土建类相关法律知识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各类法律知识进修培训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可见,引进既掌握法学知识又熟悉建筑学的复合型青年教师,培养跨学科的法律人才,是今后土建类专业普法教育师资团队建设的大势所趋。

(三)编纂土建类专业学生专用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教材

优秀教材与教学大纲的编纂是土建类专业开展法律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要编写土建类专业学生需要的特色法律教育教材,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教委及房地产行业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多方开展建筑类院校土建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教育研讨会,聘请建筑学、法律、管理学等各方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设置,研究制定培养目标,就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问题充分交换意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组织经验丰富的建筑学与法学专家共同编写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全国通用教材,将与各专业相关的法学知识、法律法规融入到建筑类各专业中去,使建筑学和法学融为一体。

结束语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这就需要高校向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依法治国”思想在建筑行业和教育行业贯彻落实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土建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高校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才能让土建类专业学生拥有系统的专业法律知识,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土建类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 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4.10.24

[2] 李晓燕 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为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04

[3] 韩益凤 陈玉祥 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浅析 载于《前沿》2011年第24期

[4] 莫敏 李建光 法治在何處——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法治建设思考 载于《梧州学院学报》2013.04

注释:

①2014年10月24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 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②莫敏 李建光 法治在何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法治建设思考 载于《梧州学院学报》2013.04

③李晓燕 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为例 2009.04

素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了热门专业, 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某些方面忽视了人文素质的 教育 。通过分析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指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了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文素质;培养;措施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1.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 经济 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成人文 教育 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 发展 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 哲学 、文学、历史、 经济 、美学、心 理学 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 音乐 、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 现代 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自然 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二)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三)实行校企联合,强化 旅游 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 企业 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 现代 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 教育 ,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屈曙光.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6).

[2]李伟丽.导游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3]马晓霞,薛林军.高职学生人文教育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

[4]魏文芳.关于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

[5]吴海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0).

[6]唐艳,高联辉,胡慧莲.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8).

[7]师清波.工学交替 半工半读 培养旅游专业管理人才——以淄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个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8).

[8]刘雪梅,雷姝燕.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实践教学的运作场域为视点[J].现代商贸工业,2008(01).

[9]任运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素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内涵和特征入手,探索构建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提出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实现模型及发展性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素质体系构建发展评价

[作者简介]薛玲珑(1954- ),男,江苏建湖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行政管理;吉鸿(1968- ),男,江苏东台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行政管理。(江苏盐城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评价与体系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SJD880074)

创业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职院校也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业。目前,各高校对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研究虽已展开,但系统性和深度不够,研究、实践和总结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结构和实现模型以及发展性评价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一、创业素质培养内涵和特征分析

就创业素质而言,其内涵尚呈现多样化的理解,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在其著作《创业与人生设计》中提到,创业素质分为个性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五种素质。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cClelland提出创业素质构成冰山模型,冰山的海面上部称之为创业胜任素质,包含知识和技能等要素;下部称之为创业内驱素质,包含人的价值观以及品质、动机等方面。也有学者将创业素质细化为积极的心态,坚韧的毅力,把握趋势方向,敢于冒险尝试,坚持学习创新,拥有健康体魄。虽然表述多样,但我们不难从中分析出创业素质培养的共性化要求,即创业素质培养是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力,从而使学生在未来创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高职院校办学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强调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立足点在于满足社会多种需求。因此,其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是一个整体嵌入人才培养系统的组织结构,这种系统性从对象看,包括学校、学生及社会环境;从素质培养层次看,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的巩固,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的强化(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具有整合性、阶段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创业实践过程在学校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创业素质层次关联,从整体上决定了学生创业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

二、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构建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以创业行动为导向,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的能力和本领,培养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成为具有开创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

1.目标体系。创业素质培养目标是创业素质发展水平的质量指标,有三个基本着眼点:社会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生自身创业素质发展的需要、合理结构及发展规律;学校的类型和培养目标。目标体系应当建立在基础性素质培养之上,以发展性素质培养为重点取向。其中创业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创业的基本要素,创业能力是创业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创业意识是对创业者启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创业精神是创业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创新品质是创业过程中的更新系统。通过强化发展性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创业素质结构。

2.内容体系。创业素质培养内容体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业全面素质培养;二是创业基本知识教学;三是创业实践技能训练。要在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创业素质基本要求,确立创业意识。要通过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如识别和评估创业机会、发展团队并共同工作、了解进入市场策略、创业的性质与运作方式等,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同社区和企业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创业的能力,培育创业精神。

3.方法体系。围绕创业理念、实务、实践三个方面的课程,不少学校采取了教师讲授、案例讨论、项目教学、师生互动、角色模拟、基地见习、拓展训练、组织大赛等教学方式和活动方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教育模式。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分析,其方法体系可归纳成“六结合”,即“创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与就业指导服务相结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将创业素质培养内化为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从而在人才培养中有效融入和渗透创业教育。

4.保障体系。一是要建立服务学生创业的专门研究与指导机构,开辟创业指导宣传阵地,进行创业心理咨询和风险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具体指导;二是要建设一支懂市场、知学生、善教学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密切校企合作,建好校内外创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模拟创业实战提供平台;三是要重视发挥创业型社团的潜力,组织创业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行动计划,积极筹措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外部条件。

三、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实施

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为了使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发挥作用,应当着力构建好以下三个模型:

1.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遵循人的身心素质发展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特定要求,可以把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分为职业启蒙期、成长培育期和孵化发展期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这一划分既可以用来表述学生三年创业素质发展的总体走向,也可以表达每一类创业教育活动周期的运行过程,彼此密切关联,并形成链状结构。

职业启蒙期是学生入校的初始阶段,由于需要有角色转换过程,能否在此阶段强化职业意识至关重要。这一时期可以通过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动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创业认知和态度。成长培育期是创业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应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主线,将创业知识融入分层次的教学活动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激发其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形成创业发展的内驱力。孵化发展期就群体而言是创业素质培养的实现阶段,这一时期应当注重营造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的提升,并利用学校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支持,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岗位创业。

2.创业素质培养实践模型。高职院校已基本形成较完备的实践性教育教学体系,创业素质培养必然也依赖于这一体系,构建创业素质培养实践模型是对培养体系的完善和强化。创业素质培养实践模型由三部分构成,即教学型实践、驱动型实践和自主型实践。教学型实践是以教学活动为载体的创业实践活动,以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教学、阶段性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驱动型实践是以课外活动形式为载体,注重创业氛围渲染和学生参与活动的任务性要求,如职业生涯规划、制订创业行动计划、开办各类讲座等。自主型实践是学生个体的实践行为,强调学校的引导、支持和组织。

3.创业素质培养发展模型。创业素质培养发展模型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建构,这种发展并不完全表现为自主创业的实现,也表现为学生的岗位立业和业务拓展能力的发展,该模型结构如图3所示。

良好的创业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创业认知一旦建立,就会转换为学习和感知创业新知识的能量或因素,高职院校必须关注学生创业知识如何内化的过程,强化主流文化激励效应。创业指向是启动创业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这种指向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是产生创业趋向的反映。创业行为源于创业认知和创业指向,带有不确定性,培养学生学会有效利用所掌握的资源,有助于增强创业行为的有效性。实现创业发展是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学校必须以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增强创造力。

四、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发展性评价

评价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运行机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确立评价机制的原则、程序和办法及反馈机制是培养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关键。

1.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科学构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评价策略,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即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系统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过程的主体性。通过评价可以促进体系的完善,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预定目标。评价内容的系统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创业素质结构。评价方法可以选择个体性评价,也可以选择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多角度评价。

2.评价的内容和办法。创业素质培养体系评价要按照实施对象、培养对象对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进行逐层分解,确定各级目标要素后,建立创业素质的内涵评价体系,这是评价的关键要素和基本内容。

就实施对象学校而言,可从观念确立和过程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学校是否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是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否组织教师开展学习与培训,并制定切实可行工作目标、具体方案;是否将创业教育列入课程体系,落实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并按步骤进行;是否建立起与社会、企业间的良好协作关系,教师是否主动投入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全方位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就教育对象学生而言,主要衡量创业素质培养的效果。列出可供测评的内容,建立指标体系,从宏观和学生个体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学生是否有创业理想和意识,是否具有独立性和竞争性等心理素质,是否有合作性和责任感,是否熟悉创业程序基本知识,是否具有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职业生涯设计和胜任岗位能力等,并有可供交流的体验和案例。

评价通常采用三种方法,一是编制有关创业素质培养的问卷;二是针对具体事项产生的成果进行评价,这一方法的特点较为直接和客观,但不能反映全面的情况;三是综合性评价,分阶段依据指标体系多层面参与评价,对结果进行量化比较。

3.评价反馈机制。高职院校注意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审视、调整和修正创业素质培养的策略和目标,这个过程就是评价反馈。能否改善创业素质培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结果的反馈。因而应及时把评价反馈信息经过实际分析反馈给各个层面,从而增强评价反馈的效能。反馈修正的内容包括:阶段目标修正、内容优化、方法调整、保证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

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发展及评价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问题还需要深入地探索,可以相信,在寻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塑造和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将会得到强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如霞.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7(2).

[2]陈艳,雷育胜,曹然然.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6(4).

[3]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

[4]刘沁玲.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

[5]倪锋,胡晓娥.基于认知的创业能力发展理论模型初探[DB/OL].http://www.

studa.net/jingji/091014/14252226.html,2009-10-14.

素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语文的核心素养及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以语文学科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及能力。文章主要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语文能力;人文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色彩及工具性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及素养的重要科目。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及应试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了语文学科价值的实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一种综合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涉及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人文素养等方面。而核心素养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帮助学生個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及融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态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对字词句的积累及语感、语文思维、学习方法及习惯等方面,其与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及交际能力息息相关。这些内容是语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该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发展。汉语作为人们的第一语言,是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因而语文核心素养不仅是语言素养技能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所在。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提高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及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人文精神。

三、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进而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课堂教学协同性,改变以往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客观世界的研究放在重中之重,进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需要关注的是打开学生的未知世界,加强学生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学体验放在首位,最大程度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情境,保证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内化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其主要涉及语文知识、语言的积累、思想感情、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的融合。因而,从某种角度来看,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新字词、查询工具书等学习习惯,特别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要会进行批注,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将好词好句进行摘录及记忆。

在全新的语文教学背景下,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从以上的两个大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加强语文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众所周知,语文是学好各个学科的基础所在,语文教育更是被视为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意识的摇篮。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重视,并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因为这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战略实施。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改进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两方面入手,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语文课堂本身,深挖课堂,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可以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与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新丽.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24).

[2]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

[3]郑巧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8).

[4]王芳.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阅读教学内容[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04).

素质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下,教育部对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班主任做好德育,还要从全方位推动学生发展。主要对素质教育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时期,教育部要求学生不仅要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班主任对学生合理进行班级管理,推动德育顺利开展。班主任是德育的组织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德育的作用

(一)实现教育目标

将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和有理想的四有人才,这是主要教学目标,也能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从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做好准备。针对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教育部制定了相关政策,对班主任也有所要求。班主任应该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德育,并且从落实成果看,应该一直推进德育,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二)抵制不良文化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电子设备充斥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虽然带来了一些便利,但是对班级管理也有消极影响。像很多电子游戏出现的暴力倾向,电视节目出现的不雅行为,都会促使学生早熟,出现逆反等行为。但是,班主任如果对学生进行德育,就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绿色屏障,屏蔽电子设备带来的不良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研究

(一)及时更新德育思想

目前,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班级管理时,总是运用陈旧的教育思想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班主任应该及时更新德育思想,意识到德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在德育职责、观念等方面,班主任应该及时更新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巩固学生的德育基础。同时,班主任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中的状况,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制订出德育计划,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水平,塑造道德修养。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德育,在增强学生身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实施者,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承担起责任。特别是对学生来讲,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启蒙階段,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发展。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该在学习的心理和生活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首先,班主任要有一定的爱心。班主任应该对学生做到关爱与尊重。小学班主任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班主任在关心学生时,还要对学生有一定的耐心,在秉承科学合理的管理准则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班主任的工作原则。在信息化时代下,不管是理解还是见闻,学生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改变以往的权威性地位,尽量不对学生打骂。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不仅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有时还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新时代的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将学生当作课堂中的主体,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着手,促进德育的顺利实施。

很多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对班级事务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针对这类学生,班主任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对学生存在偏见,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工作中,班主任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办法得到学生的信任,对学生做到应有的关心。在管理方法上,班主任应该创新班级管理的形式。班主任可以让那些缺乏集体意识的学生做班干部,借助强制的方式,提高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服务大家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培养这些学生的集体意识。在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学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不管是植树节,还是爱国教育基地,他都会想办法推脱。班主任不能将这位学生当作“另类”,要对他耐心地进行指导。这位学生比较喜欢画画,就让他当文艺委员。现在班级中的板报和文艺作品都有这位学生的参与,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受到了其他学生的认可。

(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区域,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良好和谐的班级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规范自己的习惯,还能不断维护班级的荣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应该注重班级文化,将班级文化作为德育的重心,从而让班集体更加优秀。班主任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贴到教室中,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及深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总之,德育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各种教学因素的影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注重实施德育。班主任应该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制订科学有效的管理目标,推动德育顺利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中德育教育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64.

[2]杜等弟.德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48.

上一篇:实验教学法论文范文下一篇:材料力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