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范文

2023-11-03

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范文第1篇

创新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名词, 而“自主创新 (Independent Innovation) ”则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1999年9月18日, 江泽民在《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同时, 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 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外国关键技术, 把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才真正认识到,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缘由是, 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上, 过度依赖模仿创新。因此, 一定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一) 自主创新的概念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表征一国的创新特征, 指一国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 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 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自主创新”在某些情况下又被用来和技术引进相对, 指要摆脱技术引进方式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驱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因此它还应包括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能力, 自觉革新科技创新组织体制的能力, 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能力, 以及有效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国家 (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靠自身 (或主要依靠自身) 的力量实现科技突破, 进而支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并能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本领和能量。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产业的创新能力, 而产业的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 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与建设, 应遵循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以国家 (区域) 为原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运用, 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培育自有品牌, 从而掌握或影响价值分配过程的基本素质。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 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因而, 自主创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引进、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创新能力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由图1-1我们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的过程特征。

坚持自主创新, 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 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 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二)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就是要增加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集成创新能力, 提高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组成部分,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互相作用, 互相促进。

1、原始创新

(1) 原始创新的概念。

原始创新意味在研究开发方面, 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 从而推出创新成果, 是人们创新活动形成的创新价值链的源头。它与一般性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 原始性创新必须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大突破, 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 原始性创新的内涵。

原始性创新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或首次做出重大发现。原始性创新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是突破性的, 其结果是推动常规学科的“范式”变革, 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领域、或开创新的学科。这样的创新大致集中在四个领域: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技术领域内的根本性创新;重大工程项目的自主设计与完成;管理领域内重大变革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新成就。

(3) 原始性创新的特征。

基础科学是原始性创新的源泉,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认识的总和, 基础科学问题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超前性, 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难以在短时期内为人们所认识, 但每一项重大突破, 都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对今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厚积薄发, 基础科学的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 需要经过长时期研究积累后才能取得重大成果。

2、集成创新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单项技术的突破, 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群的整体突进和相关技术的集成, 集成创新己成为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 推进自主创新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和趋势。

集成创新是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 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 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 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这个定义突出了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性, 即集成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一样都是创新行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过程, 都具有创新行为主体的主动意识和行动。

3、引进、吸收再创新

要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模仿创新, 即反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 , 在对外来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自主创新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应当从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4、自主创新的特征

(1) 技术突破的内生性。

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国家或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 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持点, 也是自主创新战略与其他创新战略的本质区别。需要指出的是, 要完成一项技术创新, 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有关键性核心技术, 也有辅助件外围技术, 复杂的创新更是如此。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独立研究开发其中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或研究机构独立开发了其中的关键性核心技术, 打通了创新中最困难的技术环节,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自己进行, 也可委托其他企业和组织进行, 或通过技术购买解决。

(2) 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

率先性虽然不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 但却是自主创新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同一市场中, 非率先性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将技术上的率先性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才可望获得成功。技术上的率先性必然要求和带动市场开发方面的率先性。技术开发的成果只有尽快商品化, 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因此, 自主创新企业还应将市场领先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 以防止跟随者抢占市场和技术开发的成果。

(3) 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

知识相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 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个环节, 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技术突破是内生的, 且创新的后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的。在自主创新过程中, 除了一些辅助性工作或配件通过委托加工或转包生产让其他企业承包外, 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三) 自主创新运行过程

1、基于研究与发展的自主创新过程

不同类型的自主创新有不同的模式,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原始创新过程模式的基本形态如下:

研究 (基础/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生产工程 (设计与工艺) →试制试销→批量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

这是一种自主开发的技术创新模式, 主要用于全新创新、重大的突破型技术创新。它需要有很大的资源投入, 较大的研究与发展资金和研究与发展力量投入。运用这种模式, 必须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特别是研究与发展的力量, 并具有较多的技术积累。

2、基于技术集成的自主创新过程

“集成创新”中的“集成”, 是与知识创新全过程匹配的“集成”, 同时也是通过体制创新使参与知识创新的各要素能集合为一个利益主体的“集成”, 本质上是创新要素的交叉和融合。集成首先是对不同创新要素的主体的集成, 通过集成平台, 提供一种组织方式以及环境安排, 包括硬件环境, 也包括软件环境。集成创新平台的形成了组织的核心能力, 包括系统整合能力和在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

集成创新从技术应用的市场需求出发, 形成产品概念, 以开放的产品建构来选择和整合各种技术, 开发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如图1-2所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就是主动根据本土市场需求结构的特点来定义产品的性能特性, 摆脱对外国产品设计和技术方案的盲从, 选择相应的技术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集成创新通过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 可以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3、基于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过程

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反映了一个反向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它遵循这样一个进化过程:掌握运行技术——掌握生产技术和原理——掌握设计技术——掌握设计原理 (形成自主研究与发展能力) ——开发改进型产品和工艺。联系我国的实际, 突破传统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封闭式线性观点和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束缚, 关注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动态性, 根据自身能力及引进技术所处的阶段和水平, 适时地进行功态的技术引进, 并加强与自主研究与发展的结合。

以引进消化为基础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适用于技术力量尤其是研究发展力量不足、可用于研究与发展的资金不足的情况。可在有限资金和技术力量条件下尽快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在较短期限内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 积累技术能力、提高研究与发展水平, 以便在不久的将来, 迎头赶上发挥后发优势。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这种二次创新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表1-1表示了引进、吸收再创新动态模式的特点, 在模仿阶段、消化吸收阶段和改进创新阶段各有不同。

二、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体系的联系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 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建立和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 (lnnovational System of S&T) ,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

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下, 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及机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 是国家 (地区) 创新体系的重要内涵。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 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 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如果把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大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则是一个子系统。而要解决当前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主要是科技经济脱节、科技产出落后和对外技术依赖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 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已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创新体系的研究是将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 研究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问题, 通过创新求得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和快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自主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 国家创新体系

1、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由一个国家的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 可分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所有这些环节都围绕着国家目标进行, 其目的都是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创新过程中,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都是以企业为核心的。适合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 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需要。而理论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正确理解, 实践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准确把握, 是建设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提。

2、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国家创新体系其中, 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 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 各有侧重, 相互交叉, 互相支持, 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如表1-2所示。从国家创新体系组成与功能的关系看, 技术创新体系的功能只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应用。

3、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

国家创新体系强调研究开发成果的生产、扩散和使用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强调系统的有效性和最终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因此, 它应具有以下特性:

(1)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 这是检验创新体系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

(2) 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的全球化和企业的生产、研究以及其他活动的国际化, 意味着知识流动愈加国际化。国家创新体系要更加开放。人员及其所掌握的知识的流动是创新体系中的一种十分关键的流动。

(3)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系统各组成部门间必须保持协调发展和相互匹配。因此, 创新是各种行为者与机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企业。

(4)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必须根据本国的发展特点以及实际的发展阶段, 不断调整有关创新的政策、措施。因此, 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决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和系统。

(二) 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理论产生以后, 一些学者探讨了一定地理空间内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问题。应当说, 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原则上也大致适用于区域创新体系。

1、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

区域创新体系为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 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将比国家创新体系呈现更多的特色制度安排、更强的产业、技术专业化, 且企业的创新性也更明显。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制约因素, 如不同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消费习惯、产业等因素, 造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 这些因素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核, 也是地区经济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

(1) 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作为一种地域系统, 区域创新体系能够从地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从而有效地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 包容较多的创新要素和主体, 能形成较完整的创新体, 从而为长链创新 (即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商品化应用) 打下了基础, 也为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3)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体系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 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 形成连锁反应机制, 加快创新扩散, 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 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

(1) 区域性特征。

区域性是区域创新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 由于受区域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的制约,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素各具特色, 其创新活动必然在起点、内容和实现的路径上有所不同, 而由于创新能力的差异, 也导致不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有很大差异。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其形成、建设与运行必须立足于区域的基本经济与社会条件, 与区域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目标相适应, 并为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服务。

(2) 动态性特征。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各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下的, 而其中的创新资源要素如人力、知识、信息等也在不断的更新中,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建设与运行, 其本质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

(3) 系统性特征。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 具有开放式系统的一般性特征。任何一个区域创新体系中, 都存在着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等系统要素。同时,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联系, 其组织规则与联系形式构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区域创新体系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法律、政策、市场、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国际环境等环境变量的约束下运行的, 客观环境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甚至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和支配性的影响。同时,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 促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三) 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界定

既然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那么,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显然既包涵了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般涵义, 又有着超越于一般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的独特涵义, 而这种独特涵义主要来自“自主”二字, 即应包括“谁是自主的主体?”、“如何自主?”和“自主程度?”三方面的涵义。首先, 关于“谁是自主的主体?”的理解。自主的主体应该特别指定为中国公民 (自然人) 或内资企业, 即从资本结构看, 在原始资本的构成中, 外资不占主导地位的法人或法人单位。其次, 关于“如何自主?”理解。所谓“如何自主?”包括两方面, 即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主导的创新活动并由此而产生的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 包括自主主体投资购买的其他国家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的创新成果, 并能不受相关创新成果原权利人的影响, 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最后, 关于“自主程度?”的理解。“自主程度?”问题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创新成果主要依靠自身实力获取还是依赖国外供应。国际比较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科学技术特别是本国科学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 如下表所示。在一国处于工业化前阶段时, 其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不足1%, 一般处于技术引进、仿制为主的阶段;在一国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往往超过2% (且不超过) , 此时则进入以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而在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或工业化后阶段时,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2%, 此时, 一般进入以创新技术为主的阶段。2006年, 重庆市主城九区人均GDP达到3156美元, 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 因而创新技术阶段以创造技术为主, 自主创新进入原始创新为主的阶段。

此外, 当今世界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正逐步向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转变, 模块化技术和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的创新方式也更加丰富, 即不仅包括对模块核心技术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性创新, 而且包括通过对模块组合方式的改变所引发的结构性创新。这给后进国家带来了无限机遇。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大国, 就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可能方式, 从多个不同来源, 将不同技术集成, 最终形成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创新产品”的方式进行集成创新。因此, 自主创新的程度应涵盖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创新。

因而, 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从自主创新角度进行的测度, 是从国家创新体系延伸出来的概念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 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的国家 (区域) 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就是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基础上, 构建政府、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 充分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三、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及功能

界定了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 进而推进重庆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必须明确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和运行机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创新主体在重庆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一)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

自主创新包括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类创新方式, 因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三个层面上的动态体系, 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创新能力提高的此消彼涨的演化过程, 从目前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居多, 原始创新很少阶段, 发展到原始创新居多的阶段, 就是重庆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历程。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是协调互动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涉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级政府, 是多主体、多目标、多层次的体系功能建构。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 产学研互动, 建立起政府、市场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各种创新力量和资源紧密相关、相互促进, 激励创新的政策系统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要素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和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如表2-2所示。

1、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型开发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依托, 以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 重点推进技术创新。企业是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 包括的含义是企业是先进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者, 自主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吸纳者, 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 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领者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

2、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研究型高校、部分重点院所为依托, 以知识发现和技术原创为目的, 以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为形式, 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知识基础, 为国家高新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创新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知识创新体系要以人为本, 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创新人才作用的新机制, 进一步创造有利于自由探索、潜心研究、百家争鸣、提携新秀、宽松和谐的科学创新的优良环境和人才辈出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配合、集成创新的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以军队科研机构, 军工企业为依托, 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基础有机结合, 实现军民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4、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体系以各类营利和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为载体, 通过传播、推广新技术、新知识, 沟通官产学研之间的联系,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形成完善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 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 形成创新合力。创新服务主体要打破部门所有的壁垒, 减少重复建设, 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和公共信息、公共数据的共享共用制度, 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完善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确立新时期重庆市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 包括税收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此外, 还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增强区域竞争实力。

(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功能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配置创新资源, 协调创新活动。具体地讲,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具有创新资源 (包括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等) 的配置功能、创新制度与政策体系建设功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和创新活动的执行功能。

1、创新活动的执行。

以企业为主体, 从事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采取由政府出面组织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组织产学研合作、推广创新成果、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种形式, 促进创新活动。

2、创新资源配置。

科技自主创新主要是在自主创新的立项、技术路线和技术内容的确定以及成果所有所用方面的自主, 只要创新主体能够为我所用和对我有为即可。重庆市人口众多, 城乡、区县、行业的差别较大而且会长期存在。这些既对科技自主创新提出了挑战, 也是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机遇, 为发挥比较优势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提供了机会。

3、创新政策与制度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具体的工作包括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和公众的利益、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等。

4、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自主创新体系应能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创新活动必需而不可能由企业自行解决的基本条件, 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情报信息基础设施等。

四、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定位

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 关键是要结合重庆市的创新实际,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过程中, 政府主要做好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其相互协调;企业主要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形成完善的技术引进、创新与转移机制;大学及科研院所主要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科研、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及科技创新服务。这样, 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体系就会形成, 就能为重庆市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 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才能使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将在自主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体角色, 是整个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

1、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含义

自主创新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创新, 科学创新相对于R&D中的基础研究, 一般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进行;而自主的技术创新, 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创新技术, 一般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研发。

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 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 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独立研究开发企业的所有技术, 只要企业独立开发了主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独自掌握了核心技术原理即可, 辅助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既可由自己进行, 也可与其他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委托开发, 或者通过技术购买解决。对于复杂的高技术产品或者技术集成度高的产品, 某些关键性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主导下采取合作创新或引进创新方式进行。

2、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在创新目的上, 技术创新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获得创新收益, 侧重于从短期甚至是即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自主创新不仅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市场上取得率先者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为了培育和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侧重于从长期可持续性创新出发, 统筹谋划企业的长期、中期、短期的技术创新活动。

在创新条件上,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 属于哪种行业, 企业素质如何, 都可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企业自主创新对企业自身的条件要求较高, 它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而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所开展的科学决策和创新活动。

在创新规模上,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较少, 与外部合作的面较窄;而企业自主创新是高投入的活动, 除了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企业内部研发完成外, 自主创新企业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开展大量的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活动。

在创新内容上, 企业技术创新既可以进行单纯的技术创新, 也可以实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而企业自主创新一般必须系统性地开展综合创新活动, 即使在某个阶段是单纯的技术创新, 但其目标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不同, 自主创新是为了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因而, 企业自主创新比一般的技术创新相比更具复杂性、风险性、规模性、综合性和长期性,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构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 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而民营科技企业应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3、国有大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

国有大型企业 (集团) 在区域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形成有益于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重点建设一批重庆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 通过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战略联盟, 实现行业技术链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使处于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 中小企业通过参与大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生产, 获得大企业的技术扩散和转移, 形成企业间利益共享机制。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 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

4、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作用

目前, 重庆市民营企业在汽摩、医药、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对于重庆市民营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加, 民营科技力量正在成为重庆市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在以重点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重庆市民营科技企业在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技计划的引导和支持之下, 开展“产学研”结合等技术创新活动,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主体

1、知识创新主体的含义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知识创新应以重庆市各研究型高等院校以及在渝的各中央、地方及军事科研院所为主体进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并将其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现象、新规律、新原理扩散与传播到技术创新中去, 从而启发并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产品。

2、自主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主体的定位

在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中, 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以下三重定位。

首先, 为重庆市重点产业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提供基础性研究平台, 重视产学研合作。以重庆市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 重点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积极吸收企业都社会力量的参与, 作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其次, 发挥现有优势, 升级产业化水平。目前, 重庆市在军工、通讯设备、生物制药、仪表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先进的国内外水平, 又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 具备原始性创新的基础。在具有优势的研究领域, 应进一步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和吸收企业等社会资金的参与, 加大原始创新力度, 并为提高其产业化水平而进行相应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另外, 创新教育体制,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重庆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主体在自主创新体系中还承担教育和培训的职能, 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创新人力资源所必须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培训。通过创新教育体制, 向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充裕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及能够满足重庆市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并通过本地产生的人才集聚效应,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力资源来渝聚集, 促进重庆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完善, 从而推动区域内外的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与组合创新。

(三) 政府——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发动者和关键的投资者

政府作为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既是自主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 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1、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组织者,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和计划, 设计与执行有关区域发展的各种机制。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转换职能的过程中, 主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进行自主创新体系的制度的设计并监督其运行, 从而为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 作为自主创新体系间的沟通与协调者, 包括公共部门内部的协调, 产业界与政府间的协调, 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协调, 以及军民结合中的协调等。另外, 政府还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如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2、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重要的投资者

正如前所述, 以国家长远战略利益为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自身短期市场利益为导向的自发技术创新相比, 具有复杂性、综合性、风险性、规模性等特点, 因而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往往需要政府参与, 成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发起者和投资者。

作为发起者, 政府填补企业和研究机构等进行自主创新的被动性与无意识性, 推动建立有利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如将自主创新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等。

作为投资者, 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 或通过重大工程带动集成创新, 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等直接或间接方式投资, 这是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中最主要、最普遍的职能, 也是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和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

(四) 创新服务机构——创新活动服务主体

重庆市自主创新体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各种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 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机构。自主创新服务组织是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功能与定位如下:

首先, 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规范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服务创新主体的主要职能是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指导行业发展, 调节成员之间商务、贸易关系, 协调生产与销售的关系, 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协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贸易活动等。而市场行为的监督机构则主要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 反对和防止欺诈, 调解市场纠纷,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其次, 发挥市场对科技要素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服务创新主体既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中介, 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 因此, 它按照市场机制, 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并通过提供综合服务, 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 实现产业化, 具有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另外, 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知识的供应者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是服务创新主体的基本功能。服务创新主体科研提供服务的方式有软、硬两种形式, 软性服务有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策划服务、营销服务等, 硬性服务主要指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如提供中间试验、产品设计、性能检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服务机构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 尤其是在扶植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范文第2篇

【摘要】家校共育理念下的家长会模式创新应遵循整体优化规律,按照“以功能为矢、以结构为基、以形式为桥”的逻辑推进。注重拓展家长会的家长教育、校务管理与资源赋能等复合功能。辨明参与家长会治理的不同主体,合理划分主体职责,形成稳定的协同共治结构。创新基于学生视角的体验式家长会,基于问题导向的主题式家长会,基于能力拓展的情境式家长会等新型会议形式,突出家长会的互动性。

【关键词】家校共育 家长会 模式创新

家校共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系统教育观为基础,以新型家校关系为依托,采用双向协同合作的形式,由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育人责任,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形态。家校共育的实践基点在于“共”,需要学校与家庭分工明确,协同合作,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家庭教育为重要补充,形成育德培才的整合优势。家校共育的价值基点在于“育”,旨在促进与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包括习惯养成、知识获取、品德培养、性格发展、能力提升在内的全面发展。[1]学校与家庭协同合作的默契程度是决定家校共育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一方面,学校与家庭之间应明晰“责任边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同向而行;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间应建立顺畅高效的沟通协作平台,不断完善并创新家校合作方式。

家长会是由学校或教师发起的面向学生家长的互动性会议。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以及沟通学校与家长的关键平台,家长会理应以家校共育理念为导向实现模式创新。系统哲学认为,功能与结构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体。构成事物的各要素通过结构组成整体,结构越合理,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就越协调,事物功能的实现就越充分。[2]家校共育理念下的家长会模式创新应深刻把握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遵循整体优化规律,按照“功能——结构——形式”的逻辑,借由功能拓展、结构优化实现形式创新。

一、“以功能为矢”:由单一走向复合

一直以来,家长会的功能被局限在信息交流方面,家长通过教师在会上的介绍了解孩子的学业成绩与在校表现。单一的功能是导致家长会形式陈旧、千篇一律、参与性较差的主要原因。“以功能为矢”指家长会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是拓展家长会功能,使其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

第一,家长教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家校共育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支点的共同支撑。然而时至今日,家庭教育“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倾向仍未扭转,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酿成的事故屡见报端,家庭教育质量令人担忧。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家长会在实施家长教育方面应有所作为。家长会的教育功能应立足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现实困惑,注重提高家长解决教育孩子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善家庭教育效果,提高家庭教育效能,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利用家长会对家长实施教育应重视实践性知识的传授,必要的理论性知识也需要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后再输送给家长。例如,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的养成、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生长发育的相关知识、生理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谐亲子关系的营造等。利用家长会实施家长教育还应尊重家长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在设计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充分结合本班或本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好家长学习需求调查,把握家长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家长的学习需求。

第二,校务管理功能。家长参与校务管理是中小学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是实施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广泛吸收家长参与校务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也是家长的权利与义务。当前,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主要途径。但家长委员会面临着代表性不足,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以及工作形式化等诸多问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家长会在改进家长参与校务管理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一是通过广泛的宣传,唤起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主动意识,激励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讲解相关制度规范,帮助家长了解相关工作的流程、方式和要求,提高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能力。三是明晰家长会与家长委员会的关系,拓宽并畅通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渠道。家长会与家长委员会分别定位为参与校务管理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家长会具有全员性的特点,便于形成家长群体对于管理学校事务的统一意见,提高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代表性,夯实学校事务管理的民主基础。家长委员会负责在现实中与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与协调,执行并落实家长会上形成的家长共识。实现家长会的校务管理功能,一方面,要明确需要家长参与管理的重要学校事务范围,如规划制定、重大活动策划与组织、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价、安全项目管理、校务公开、班级管理、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另一方面,要灵活组织家长会形式,减少机械的“讲听”,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座谈、分组研讨、网络会议等方式,更好地凝聚家长的共识。

第三,资源赋能功能。资源赋能是对学校已有或者潜在资源实施激活、融合、创新,不断实现其本身使用效益最大化或者孕育新资源的过程。家长是学校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家长会能够极大地助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与利用。首先,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家长来自社会各行各业,职业背景较为丰富。家长职业既是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是学校潜在的课程资源。围绕家长的职业专长组织专题报告,或者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汇集丰富的经验资源。家长们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积累了大量的具有差异性的社会经验、工作经验与人生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摸索出的有效教养方法,成功经验甚至失败教训都是珍贵的资源。以家长会为平台,促进家长经验资源的分享与系统总结,无疑将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最后,整合多样的物质资源。学校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家长提供的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如搜集、制作的教育性物品、器具,提供参观学习的场所等。

当然,信息交流作为家长会的基本功能仍需不断完善。关键是扩大家长会上信息交流的内容范围。除了学生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情况之外,学校的办学思想与理念、规划与愿景、教育教学目标、课改教改动态、校园文化等都可以通过家長会向家长进行介绍,使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家校共育。

二、“以结构为基”:由一元走向多元

当前,家长会通常由学校统一组织,由班主任具体实施,表现为给家长开会,家长需要配合学校与教师完成会议的各项议程。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教师是家长会的主体,而家长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地位与身份的不平等削弱了家长的参与感与投入度。家长会难以唤起家长的共育意识,无法起到支撑家校共育的作用。“以结构为基”表明家长会模式创新需要以优化治理结构为基础,打破以学校和班主任为中心的一元格局,形成包括多元主体在内的“成长共同体”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治理是协调利益、化解冲突与对立,达成共识、促进合作的过程。治理的首要特征是主体多元化,各主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形成权力依赖及相互合作关系。治理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机制的多向度性。治理过程中每个主体都是一个中心,关联各主体及其互动的机制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将不同治理主体结合成利益共同体。优化家长会治理结构的重点是辨明参与家长会的不同主体,厘清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关键是合理划分各主体的职责,形成稳定的治理结构。

首先,以家长会为媒介形成成长共同体。家校共育的核心主旨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与健康成长,这是家长会治理结构各方主体的共同利益诉求。与此联系紧密的学校管理者、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参与家长会,形成成长共同体。基于共同利益与目标,通过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家长会蜕变为凝聚共同体成员的重要媒介,成为学习共同体、更是发展共同体,促进教育形态实现从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学校与学生及家长共成长,教师与学生及家长共成长,学生与家长共成长,学校与社会共成长。

其次,加强机构与制度建设。有必要在学校层面设立家校共育工作办公室,成员包括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家长代表,统筹协调包括家长会在内的家校协作事宜。制定完善《家长会组织实施细则》《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实施方案》《家长委员会设置与工作办法》《家校信息管理系统工作准则》等家校共育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家校共育体制,健全机构与相关制度,为家长会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服务与保障,充分调动各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挖掘与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彰显学校工作特色。

最后,合理划分主体职责。学校层面负责家长会的统筹规划,学校管理者在充分听取教师和家长代表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进展,合理规划安排全校的家长会工作方案。班级层面负责家长会的策划实施,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策划,完成选定主题、设计流程、布置会场等工作。优秀教师和有关社会专业人士负责专业引领,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示范与指导,以家长会为载体,形成“专家入会指导、家长学生入班学习、会后家庭实践”的递进发展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管理者和家长负责外部资源引入。发现教育及相关社会领域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模式、新工具等信息资源,以及家庭教育专家等优质人力资源,并积极将其引入家校共育工作,充实家长会的内容与形式。

三、“以形式为桥”:由单向走向互动

当前,家长会大多形式雷同,程序简单且僵化,缺乏个性与特色。囿于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家长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极少发言,有关子女教育的感想与诉求无法充分表达,意见或建议得不到及时反馈,与教师难以形成有意义的互动交流。“以形式为桥”意味着创新与丰富家长会的实践形式,变教师单向信息输出为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首先,创新基于学生视角的体验式家长会。主体教育观倡导把受教育者作为主体,以受教育者的成长为中心,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包括家长和教师必须站在学生视角,才能真正理解、认识与感悟学生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邀请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家长会,以短剧的形式展现教育案例,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沉浸在特定的氛围中,增设亲子互动环节,鼓励家长去除成人与家长意识,与学生共同体验、分析、交流并反思,拉近家长与孩子心灵之间的距离,增进理解、共同进步,实现良好的家校共育效果。

其次,创新基于问题导向的主题式家长会。学校应以家长需求为出发点,为每一次家长会赋予一个独特的主题,围绕主题设计和组织家长会内容。家长会主题的确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困惑,家长实施家庭教育遭遇的最棘手问题以及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等。主题式家长会上,家长不再是单纯的倾听者,而是会议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则退居“二线”,成为穿针引线、引领话题走向、控制讨论节奏、营造和谐气氛的辅助者。可以根据主题的内容和特点,安排集体讨论、分组研讨、案例分析、理念培训、读书沙龙等不同的形式。主题式家长会突出互动性,与会家长既是听众,也是发言人,在语言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下,让教育观念和教育经验入心、入脑,并最终转化为合理的家庭教育行为。

最后,创新基于能力拓展的情境式家长会。让家长会离开教室、离开学校,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之中开展。家长供职的单位、广袤的乡村田野、主题研学基地、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都可以成为召开家长会的场地。情境式家长会不仅可以开阔家长和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亲子相处与互动的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关爱。在情境式家长会推进的过程中,家长可以近距离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思维与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引导学生纠正偏差,步入正轨。情境式家长会还有助于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多层次互动,了解社会现实、学习社会交往,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弥补学校社会化教育方面的欠缺。

参考文献

[1] 家校共育携手同行[N].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9日,第5版.

[2] 乌杰.系统哲学的基本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5-220.

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范文第3篇

一、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深入贯彻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 (国科发政[2008]770号) , 理顺联盟运行机制, 建立联盟共同投入创新的机制。将联盟建设纳入科技计划支持范围, 对联盟实施产学研合作的重大科技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给予配套支持。推动联盟建立信息共享协同平台, 组织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技术对接活动10次以上。推进联盟与区县“点对点”试点和科技金融“链对链”试点, 促进技术优势与产业特色、创新链条与创投链条的有机结合。

二、深入推进科技平台建设

扎实推进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建设。围绕电动汽车、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依托大企业 (集团) 、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新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0个, 培育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启动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评估工作, 支持市级示范开放平台1 0个。鼓励区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 建成8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和5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实现“一园区一孵化器”, 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抓好第九届重庆高交会暨第五届国际军博会签约项目跟踪落实工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西部技术交易市场”建设。

三、积极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

争取科技部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和高新区建设。加快化工新材料、移动通讯、高性能齿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推动轻合金材料在3C制造中应用和保税物流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及示范。加快发展绿色再制造技术, 逐步建成全国绿色再制造基地。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接力”行动, 建成示范园区2个。以继续推进“三城四园”建设为重点, 加快建设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四、着力培育自主创新企业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争取企业研发经费达到销售收入2.5%以上。开展市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工作, 培育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10家。支持海扶和长安汽车等一批自主创新示范企业, 进一步提高研发水平, 完善技术标准和售后服务队伍, 做强做大做优做久, 形成一批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自主创新品牌, 影响和带动全市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五、大力实施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工程

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支持对重点产业振兴和扩大内需具有带动作用的电子玻纤、轨道装备、风电装备等一大批科研成果产业化。扎实推进六大科技示范工程, 推广混合动力汽车500辆以上, 大规模应用LED灯具5万盏以上, 建成集中型沼气示范点15个以上, 推广低成本计算机10万台套以上, 应用小型数字化医疗设备的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达到10个以上,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生产能力达到900台套、推广应用100万平方米以上。

六、加快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

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范文第4篇

一、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托尔斯泰也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知,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兴趣是否强烈, 对其学习、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们可采用讲故事, 猜谜语, 多媒体课件等形式, 竭力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情境。

二、培养志趣

虽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但志趣却是兴趣的高级阶段, 是兴趣的升华, 是兴趣保持永恒的活力。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基于这一要求, 我们应将学生的兴趣之花深深根植于理想与追求的沃土中, 使之树立与时俱进的远大目标和理想。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借助文本, 运用合理的方法,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让学生感受、领悟、生成崇高的人文情怀。

三、引导质疑

当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实现了由学习兴趣到志趣的转化, 学生只是具备了学习的动机, 却不能达到学习质量的飞跃, 要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质的变化,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新课程要求学生“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朱熹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因而, 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善于质疑, 并使学生的质疑为教学目标服务。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是学生获取信息, 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需按照新课标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要求, 切实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主要的阅读方法。

(1) 品味精读。

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指导学生静心细读, 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妙词佳句, 把文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2) 勤动笔墨。

(1) 勾画圈点。教育学生在阅读时用一定的符号, 如:“·”“—”“·”“*”等记录自己阅读的见解、感受。或爱, 或恨, 或思, 或疑等。

(2) 勤于批注。引导学生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收获、感受。如: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 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 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联想等。

(3) 做好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 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 以随身携带, 随时翻阅。

(4) 进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勤动笔墨”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年级不同, 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做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 再创作。

(3) 边读边思。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 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老师通过概括内容、体会感情、理清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 达到读中质疑、因疑生思的境界。

写作是艰苦的脑力劳动, 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新课标对不同的学段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老师应在仔细研读课标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习作方法的指导。

第一学段

老师要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和自信心, 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和想像中的事物, 要求学生在写话时注意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的使用, 鼓励、称赞学生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使之享受写话的乐趣。

第二学段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增强学生乐于书面表达的信心,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 指导学生修改和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习作。

第三学段

教育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丰富自己的见闻, 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选用合适的结构 (如: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等)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同时引导学生在自改和互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享受写作成功的快乐。

摘要: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课改精神, 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将其培养为远大抱负的志趣, 学生就会养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范文第5篇

船闸技术需要不断发展, 以此来适应新的形势。对船闸进行管理的单位来讲, 最清楚船闸当前机械技术状况, 因此在船闸机械技术改革上能够有最直接的建议和体会。而且, 面对将来船闸行业人员科技素质越来越高的趋势, 需要一个平台来满足科技人才的创新意愿和实现自身理想的意愿。同时船闸机械技术的革新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和“材料库”——一个技术创新的园地。因此, 本文立足于此, 希望搭建一个集资料库、创意方案库、技术革新、培养培训为一体的机械技术自主创新及改造信息化平台。

2 船闸机械设计资料库

2.1 资料库三层级模式

机械设计需要有可靠地设计指导书籍与设计资料。虽然机械技术范围很广, 但针对船闸机械却是一个有限的范围, 因此这个资料库的建立是可行的。资料库里面的资料则分为三个层级:第1个层级, 权威的设计资料, 包括机械设计指导书籍以及设计手册等;第2个层级, 是船闸机械技术的设计资料, 在这个资料级别里, 将机械设计理论与船闸实际情况、实际数据联系起来了;第3个层级, 是船闸机械设备元器件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等。在这个层级的资料上, 提出选择零部件的根据, 零部件类型的最终选择以及每次更换元器件的型号、规格、更换时间等。

2.2 资料库的建立

2.2.1 第1级资料库

第1级资料库分为“理论设计指导权威书籍”和“设计手册”两部分。“理论设计指导权威书籍”可以请相关设计院与船闸技术部门联合制定书籍目录。“设计手册”则可以购买《机械设计手册》、《液压设计手册》、《润滑设计手册》等等。

2.2.2 第2级资料库

第2级资料库为“船闸机械技术设计资料”和“船闸机械重要设备参数”。“船闸机械技术设计资料”可以找船闸建设单位、工程改造相关承包公司、船闸技术资料室获取。“船闸机械重要设备参数”是指在设计中必须要用到的数据。比如在稀油、干油、液压系统设计中, 它的设计出发点应该是根据某些需求和限制来的, 稀油集中润滑系统的流量就是根据润滑部位对润滑油的需求来的, 液压系统的目的则是为了平稳驱动执行元件。

2.2.3 第3级资料库

第3级资料库是机械系统元器件的选型根据, 对元器件的型号、规格、参数进行的记录, 以及以后更新换型的时间、更换原因、更换后的型号、规格、厂家等。由船闸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查看、资料室查看等等方式建立。

2.3 电子资料库的建立

对书籍、设计资料等等可以通过扫描、找电子版文档、网上购买电子书等形式建立电子资料库。

2.4 网络资料库

纸质资料库和电子资料库建立了, 那么可以依托船闸单位的网络办公系统将这些资料以整本书、整个设计资料为单位, 用附件形式上传到, 给特定权限的用户群使用, 资源共享。比如葛洲坝船闸管理处已经具有的办公系统自主开发能力, 更加可以实现网络资料库。

2.5 资料库的更新

机械技术虽然更新较慢, 但也是在不断更新, 在3个层级资料库中由3到1呈现的更新趋势是不同的, 第3层级最快, 第2层级更新则可能是因为专项改造大修等, 而第1层级的更新可能一旦确定好多年不需要更新。

3 船闸机械技术自主创新及改造信息化平台

3.1 信息化平台面向的使用者

平台的面向使用者是船闸单位的所有机械技术人员, 但对于资料库里的资料查阅权限, 则可以根据不同身份进行设置。经过我们对船闸机械设计资料库的搭建, 给技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设计基础环境。机械技术人员拥有平台资料库的使用权和机械技术创新技术的发布权, 具体包括:新进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助理工程师、中级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等等。

3.2 平台内容

3.2.1 机械技术创新园地

机械技术人员在这里可以在这里将其创新方案在办公局域网上进行发布或简述。发布内容包括;创意说明、实施可能性自评、设计材料、实施方案、效益分析等等。这个内容格式可以先制定一个比较宽泛的格式, 要求太严, 容易制约创造性, 要求太松, 则会比较乱。然后通过对所填写的发布内容信息进行流程设置, 将创意方案流转到机械技术专家的用户者名下, 由他们对其进行测评打分, 将反馈意见再发回到创意者那里。

3.2.2 机械维修技术心得及创新园地

机械维修人员可以在这里对已经完成的机械维修任务进行总结, 对现在的维修技术进行创新。这个版块可以作为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开展地。同样可以制作内部流程将其内容发给技术员进行测评和反馈。

3.2.3 机械技术难题高地

对于发现的船闸运行过程中的机械技术问题, 可以在这里进行详细阐述, 可以让所有技术人员及时地了解船闸机械设备情况, 开动脑筋, 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而并非在小范围技术人员中去寻找解决方案。

3.3 平台的信息化流程

机械技术创新方案通过局域网办公系统流程制作, 分为几个阶段, 例如:1“处内审阅中”2“处内审阅意见”3“局内审阅中”4“局审阅意见”5“科技项目申报中”6“科技项目实施中”等。在处里审阅达到九十分的推荐到局, 在局里又比较优秀的, 进行讨论、创意完善后考虑申报科技项目。科技项目完成了, 最后实施并验收效果不错的, 则属于最高级别。对于初始的创意以及导师的评价, 只是自己看得到, 而如果到局里审阅也比较优秀的, 则将其作品或者作品名 (出于技术专利的考虑) 放到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平台, 比如“优秀机械技术创新设计园地”, 而对于最后实施且验收效果好的则进入第2级资料库, 且将其设计方案名称写入“机械技术创新成果堂”。

在创新方案得到认可以前, 为保障技术人员的设计专利, 我们也可以只对其作品名称、简介、申报表格和评审意见等进行存储, 设计材料自行发给导师。

4 葛闸处机械创新及改造设计成果的实施安全性

4.1 设计方案实施安全性原则

这个平台是为船闸机械创新服务的, 因此希望里面的创意最后能够与科技项目评审和专项、大修的实践对接起来, 因此它的格式需要一步步向着科技项目以及实践靠拢, 而且其审阅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最后我们将优秀创意跟科技项目制度、专项、大修制度进行交接, 由领导和专家进行把关。

4.2 机械技术创新的激励

在层层评审中递进进行鼓励, 控制机械技术人员每年的设计数量避免多而不精的现象。而除了物质奖励以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办公平台, 通过创新方案质量等级标示和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级别标示引入更大的竞争氛围, 可以酌情考虑。

5 平台的培训培养及考核功能

针对船闸机械技术人才素质越来越高, 可以鼓励新进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 并利用平台对其进行培养考核。比如船闸单位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而机械技术工作机会较少, 则可以将大学生在本平台的技术创新方案、成果作为职称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对设计方案个数进行限制和硬性要求, 原因是考虑到有的大学生太积极而使技术工作变得浮躁, 不能沉下心、而有的又太不积极。

6 平台的运转及维护

平台做好了, 要有人去维护、改进, 给其持久的“生命力”。在平台运转初期, 肯定有大量局域网办公系统的维护工作, 平台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同时这个平台也是一个有极强发展潜能的地方, 需要一个热爱它的人去进行改善和发展。另外, 对于很多创意, 开始都是不完美的, 可能是一些粗糙的设计。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设计, 专家的精力有限, 不可能个个去辅导, 那么在专家技术人员下还可以设置一个平台维护兼创新设计辅导师, 负责平台的维护和初级创意设计的辅导 (包括创意的改善和材料格式等) , 将一些创意进行初级筛选, 对于好的设计材料进行向专家推荐, 对好的维修技术心得进行整理, 关注“船闸机械技术难题高地”板块, 及时发现设备问题等等。

7 结语

这是一个集资料库、创意方案库、技术革新、培养培训为一体的葛洲坝船闸机械创新及改造设计平台。如果说分别用三个字来形容这个平台的三部分 (1船闸机械设计资料库的构建;2船闸机械技术自主创新及改造平台的搭建;3平台成果的实施安全性制度的构建) 的话, 分别是“立经”、“创新”与“实践”。这个平台发展可以很广, 但它的搭建却比较容易。只要船闸机械设计资料库建立了, 那么我觉得它就是对船闸技术工作就是有贡献的了。

摘要:本文立足于船闸单位机械技术自主创新, 目的在于搭建一个单位内部机械技术人员的创新平台, 希望能够让船闸单位各层次机械技术人才有一个提高技术能力、提出技术创新方案、创新船闸机械技术、实现技术梦想的舞台。平台实现步骤分为三部分:1船闸机械设计资料库的构建;2船闸机械技术自主创新及改造平台的搭建;3平台成果的实施安全性制度的构建。通过办公系统网络的信息化优势, 最后形成一个集资料库、创意方案库、技术革新、培养培训为一体的机械技术自主创新及改造信息化平台, 为船闸科技创新提供“材料库”和“动力源”。

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范文第6篇

1 创新意识的培养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 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 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 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 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 接受能力强, 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 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 智力冒险是合理的, 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 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 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 使学生各抒己见, 想人之所不想, 见人之所不见, 做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 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 联想的新颖, 思路的开阔, 每一堂课, 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 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 我就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 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答, 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 不论答案正确与否, 都给予表扬或肯定, 这样, 课堂气氛活跃了, 思维打开了, 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 还将课外知识, 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 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 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 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 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如讲《明末农民战争》时, 一位原发言就脸红的学生, 却自告奋勇地根据所学知识, 对“闯王进京”作了创造性的场面描述:“1644年3月19日中午, 李自成头戴毡笠, 身穿青布衣, 肩背弓箭, 腰悬宝剑, 骑着高头大马, 率领农民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北京城。城内百姓, 张灯结彩, 欢迎农民军进城……”通过创造性的描绘, 一个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如身临其境, 分享到农民军推翻明朝封建统治的胜利喜悦。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博得了满堂彩。可见,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意智能, 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2 教会会学,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 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 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 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 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 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 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 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 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 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 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 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那么, 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 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 分析其原因, 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 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 阶级矛盾尖锐, 内忧外困, 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 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 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 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 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 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 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 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导致危机的出现”, 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 我认为,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 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 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是一个由不知到知, 由感性到理性, 由模糊到清晰, 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 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 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 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 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 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 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 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 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 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 (1) 用人多疑, 不会招贤; (2) 事无大小, 亲自过问; (3) 实无大事, 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提出疑问, 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是这样, 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 不唯书, 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 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 “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 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 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 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哗众取宠。

“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 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 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 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塑造其创造精神, 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 不断探索和改进, 才能益完善。

摘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 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 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 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是一个由不知到知, 由感性到理性, 由模糊到清晰, 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 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 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控流保学工作责任状范文下一篇:开小吃店的经营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