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

2023-09-20

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字】 课程载体 活动载体 管理载体 传媒载体

差异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如开会、谈心、理论学习、管理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书籍、绘画、影视等包含了某种思想政治观念,但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组织、引导教育对象读书、欣赏绘画、观看影视等活动形式,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只承载信息,没有被教育者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教育客体发生互动的,不能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实践性、承载性、传导性、方向性、科技性、开放性、融合性等特点,但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又各有特点,接下来我将从中国与美国教育载体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吸收、借鉴其有益经验,可以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一、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青少年实施教育和影响。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运用状况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 课程载体的运用

我国思想道德教育载体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和其他各科教学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思想道德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通过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地位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作为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主载体,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形成,不仅有我国自古以来政治道德教育合一的传统文化渊源,并且作为一种革命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多年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经验和众多理论教育工作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

当前,我国初中设立思想品德课、高中设立思想政治课。高中开设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还开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二) 活动载体的运用

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视活动载体的运用,这可以从活动载体在学校的运用日益课程化、正规化体现出来。

以前人们把课堂教学之外,将依据教育目的自主开展的活动,一律置于课程之外,称为“课外活动”。1992年,国家教委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首次将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

而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则进一步作出要求,规定在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和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中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参与度高、吸引力大、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大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政治性和思想性以及与学生成才紧密联系的特点。要利用重大节日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

(三) 管理载体的运用

管理载体为学校广大管理者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搭建了平台学校的管理者,主要包括学校分管德育的校长为主的德育领导小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年级、班级德育小组,党团组织等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要求,“高等学校要从严治教,加强管理”,“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

管理的目的是教育,但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载体是无法运行的。我国学校的常规制度包括:学生考勤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操行评定制度、公物保管制度,校园常规、课堂常规、进餐常规、住宿常规,等等。

正确运用奖惩制度是管理载体引用的重要手段。我国学校奖惩制度主要包括: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条件、先进班集体条件及评定表彰制度、奖学金制度、保送生制度、常规单项奖励制度,对违反校纪校规学生的处罚条例等。

二、 美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载体

美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全方位“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运用灵活多样。

(一) 各学科课程载体的运用

美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但是注重各科教学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学校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关联的,如公民科、历史科、地理科、法律科、社会科等,另一种就是专业课程。以历史课程为例,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小学讲历史故事、伟人轶事;中学有140多学时的系统历史课,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大学里每个学生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侧重对历史的理论分析。中小学通过公民课、历史课或地理课等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高校开设历史、宗教学、伦理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公民学、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等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学生从这些课程中获得道德思想熏陶,从而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增强对美国文化和精神传统的体验和理解。可以说,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 教育的载体。

(二) 活动载体的运用

美国学校很重视在课外活动中塑造学生品德,利用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一般说来,学校正式的课外活动有三类:家庭俱乐部、儿童会和学生会、俱乐部。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有供学生活动的俱乐部、学会和协会达600多个。美国中小学每周举行班会活动一至二次,联系实际讨论各种问题,活泼有趣,深受学生欢迎。社会活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活动,如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参加竞选、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捍卫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民族利益等活动;另一类是服务性活动,旨在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爱祖国、爱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信念,如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活动。

(三) 传媒载体的运用

美国注重运用大众传媒载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除了利用电影、电视来宣传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近年来还不断扩大利用校刊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大学,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中心,为学生专门办报纸,每年有不少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另外,美国宗教与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仍然是美国学校德育的基础,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仍出自宗教教义,许多美国人仍把德育与宗教相等同。在美国不仅有专门的电台,一天24小时播放各种宗教节日,而且电视节目、娱乐中也有宗教的广阔领地。美国公民宗教的本质是信仰美国本身,其中心是“爱美国”—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由爱和信任而产生信念和忠诚。这其实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操,但这种爱国主义情操又不简单的是爱国,而是与上帝紧密的联系起来,以上帝的名义为祖国提供信念上的支持,从而能够汇集全国人民的力量,在国家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因此,我国与美国都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改革 ,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从而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虽然世界各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但也日益呈现出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趋势,在载体的选择与运用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如中国与美国就存在以 下共性:重视课程载体的运用,重视活动载体的运用,重视管理载体的运用。

由于国情不同、制度不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运用也各具特色,存在一定差异。

(一)课程载体的设置,我国是以纯专门道德课程为载体,而美国则是以模棱两可型德育课程为载体。

(二)文化载体运用状况不同,我国特别重视校园文化载体的德育功能,但校园的物质文化载体建设较为薄弱。美国则特别重视校内外的物质文化载体建设,美国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营造校内环境,如在校内完善制度、优化风气,加强校报、广播、影视、网络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等;在校外普遍设立纪念馆、博物馆,弘扬民族精神风貌和宣传道德理念的标志物,以及组织具有暗示效果的活动等、

(三)心理咨询载体发展状况不同,在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虽然现在我国中小学陆续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毕竟很少而且一些学校做心理咨询的辅导员可能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而在美国,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门学术性学科,心理测验和辅导技巧也日益受到重视。

(四)网络载体的普及状况不同,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已提前进入了教育信息化行列,但在经济落后地区,现代化、信息化教育设施严重缺乏,这阻碍了网络载体在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普遍运用。而在美国,网络已普及各个学校,其主要是依靠美国雄厚的经济支撑,为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美国不惜重金为学校添置最尖端的计算机,使得网络这个载体在美国得到普及。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美国学校心理载体运用的理论、手段、方法、经验、资料以及师资队伍、组织机构等比较完备和规范,而我国学校的心理咨询载体运用仅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对于当今人们常用的房地产、股票、基金、储蓄、国債等投资理财工具.从投资收益能力、投资风险、资金变现性、收益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各种投资工具的投资特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途径;方法;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的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使德育教育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立足于现实德育的发展状况,对于国内外的德育方法和途径进行比较研究,取长补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的主渠道,注重知识体系建构,强调课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要手段,给人以机械灌输、空洞说教的印象,途径单一、方法陈旧是造成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德育课程变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应试工具,应有的教育价值渐渐丧失。虽然近年来,高校德育在实践中开始不断地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但大体上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路径仍是以“灌输法”为主导模式,运用课堂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

高校的两课设置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内容上,各高校实行统一的德育大纲,具有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国家和省两级),并将其作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积极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再基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不断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中。

(二)课外德育

为了弥补课堂德育教育时间和方法的不足,我国高校还注重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教育的延伸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高校的课外德育通常运用正面的、直接的方法,经过周密计划、组织和安排,有步骤、有效果地安排活动。其采用的实施途径主要有。

1.注重高校辅导员工作育人职责

辅导员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广大老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地影响。

2.重视共青团、学生社团工作

共青团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大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落实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任务。

3、重视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

积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把优秀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并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國外的德育方法及途径

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物质基础不同,开展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相同,但普遍在德育的培养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严格务实的管理渠道来展开。许多国家都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德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名目各异的与德育有关的课程。美国在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科学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开设的德育类课程主要进行政治、法律、人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英国的德育教材将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处理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思考、谈论、评论,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日本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讲解、谈论、看录像、演出剧目、唱歌、辩论等,形式不拘一格、活泼有趣。韩国大学还纷纷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规定不获此门课程学分的学生不得毕业,目的是为了要制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氛围。

(二)社会的德育教育

西方国家除了在校内开展德育教育外,还十分重视社会德育教育工作,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1.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德育教育

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极其重视大众传媒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渠道。政府、政党通过电视、报刊书籍、广播、互联网、音像制品等宣传其道德主张,并通过这些媒体去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同时并善于利用各种传播工具来开展德育教育。

2.宗教教育

西方国家普遍把宗教教育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宗教活动有机地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信仰结合起来。他们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组织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统治者的意志变成上帝的语言,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把资产阶级政府变成了民众的上帝。

(三)家庭的德育教育

任何人都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个人的思想和最起码的行为规范首先是在父母、家人的教育、管理和影响中形成的,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并对子女今后在社会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许多国家也把家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加坡,家庭价值被视为东方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观念,家庭教育受到特别关注,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导向来维护、推动家庭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应当学习西方国家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条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把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调动校内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规范教师的行为举止,抑制、消除影响德育教育效果的消极因素。

三、借鉴国外经验切实加强德育的有效性

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吸取西方德育的预防为主、建立广泛的防范体系,应该把民族精神作为德育的核心目标,注重发挥德育的渗透性、寓他性,提倡“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注意继承传统德育的对道德认知,强调“好学善思,学思结合”,重视道德情感的培植,在道德意志上主张立志有恒、逆境磨炼,在道德行为上要求受教者知行并重,在手段上采取因性而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對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特别注重德育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实施途径的多样化。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单向灌输型转向双向交流型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公共事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自己学习的领域,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已经成为主体的一种自觉选择。德育教育要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强制性工作格局,应通过德育教育过程中信息的双向流动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赢。西方高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成为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在注重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又注重履行个人的义务。我国目前在强调大学生爱国的前提下,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实事做起,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学校德育的立足点。所以我们在以后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讲究真情互动,注意增强德育教育的艺术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在实施过程中,增强互相交流和双向互动,增强平等氛围,使德育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二)学校德育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能力

过去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和对象上不注意层次,新的德育教育要注意研究人的思想和心理规律,编写符合不同层次要求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对目前的学生道德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现实,把学校德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能力的轨道上来,帮助学生养成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自觉性。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放置于一定的认识情景,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处事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固定思想基本思维模式,提高他们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三)进行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式教育

德育工作的途径创新,简单而言就是指利用新的载体对德育教育手段的改革和更新。注重德育的艺术性,把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我国目前应该运用“面向社会、双向参与、内外开放、齐抓共管”的模式来加强德育工作。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演讲、辩论、讨论等形式,不拘一格。在课外要通过各种社团、社会组织实践,参观展览等形式进行德育的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利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挥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家庭在开展德育方面的作用,教育的方法丰富灵活,形式生动活泼。同时立足长远,未雨绸缪,抢占网上信息制高点,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德育宣传的力度,学会利用因特网作为德育工作的新武器,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增强影响力。

我国的高校德育教育者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我们正面临着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而教育观念的变革必将促进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创新。在现阶段要借鉴国外德育的优秀经验和方法途径,继承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加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切实使我国高校德育得到跨越式的发展,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立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新思路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5,(3).

[2]宁玉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5).

[3]王金成,王勇.浅谈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创新[J].党史博采:理论,2006,(4).

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第4篇

高雪莲:中外档案利用工作好比是一棵树的两片叶子,两者都是叶子,但却有着各自的纹路。中国的档案工作是纹路特别密、脉络较乱、形状不规则而且伴有虫眼的叶子。而外国的档案工作却像是纹路稀、脉络清晰、形状规则的叶子。中国的档案工作虽然内容详尽,但缺少对整体构架的思考,没有统一明确的划分标准,且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存在不足。而外国档案工作遵循档案工作标准化,使得其档案利用的分歧相对较少,档案利用方面虽没有我国内容详尽,但整体架构清晰、不混乱。这两者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通过分析比较,能够相互借鉴,达到“以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档案工作的目的,更好地实现档案的利用,促进国际档案资源的共享。

次旦旺扎:档案工作不受时间上的限制,就意味着对馆藏档案的可利用性没有限制,档案只有进馆后才能利用,期满才可以开放。与外国相比,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要更加复杂,因为有很多档案即使期满也不一定对外开放,权力基本上掌握在各个机关,由各个机关说了算。外国档案工作制度和机构一般都是概括型,而中国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细致、条理清晰。

马佳彬:西方发达国家的档案馆利用费用较少。比如美国档案馆以免费利用为主,适当收取复印和散发资料的少许费用。而我国档案馆往往实行有偿服务,收费项目一加再加,诸如登记费、咨询费、调卷费、查阅费,名目繁多,收费标准也是一涨再涨,动辄十几元、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等,而且对外国人的收费标准更高。

马涛:别忘了人家1美元等于6元人民币呢!

王珊:记得暑假在中科院档案馆实习时,我们被分到保管与利用部,经常看到有人来借阅档案,就会收取复印费、登记咨询费用等,而且有的档案馆对外国人的收费会更贵一些。

刘跃娇:我在北京市档案馆实习时,曾见到一个用户查找一张房地产证(就两张档案),他共缴纳了310元。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查档是免费的,复印一张1元,但是,由档案馆盖章出示证明就需要证明费300元。而且,不同时期的档案、不同类型的档案收费均不同。

陈建:档案高额收费是不应该的,但是适度收费我看是合理的。

张妙茗:我国认为国家机构是档案馆的主要用户,档案馆的大门通常也是为党政机关打开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1987版)中,才规定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西方国家则把公民看作是他们的主要用户。

林晓棠:我国的档案利用者主要集中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像婚姻档案、个人身份证明这类的档案经常被利用者使用,所以利用者更多的是百姓或个人。在国外,人们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看重档案中包含的知识、文化信息等各种问题。

杨彬:我国档案利用主要是被动的,以有利用需求的人进馆(室)查询为主,档案展览等主动提供利用的形式较少。国外档案利用则主动和被动兼顾,在为进馆的人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档案展览等主动形式的服务,更有提供上门服务。

叶昊:美国把最珍贵的三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人权法案》放到了国家档案馆的展厅里让广大人民群众去参观。法国档案馆内专门设有学生教育服务处,配合历史课教学大纲,用档案的形式进行法国历史教育;此外,还非常重视举办各类演讲、档案研讨会等向公众展示馆藏档案信息。中国呢,是定期向社会公布馆藏、提供档案编研资料给公众利用之类,总之就是缺乏多样性,缺乏现代元素和新鲜感、趣味性,难以激起公众的兴趣。

马涛:对比美国国家档案馆和中国国家档案馆,两个同级的档案馆,美国的建筑风格类似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中国的国家档案馆则是典型的现代建筑。我认为,档案馆需要有它的特点,或许中国档案馆可以借鉴颐和园类似的古建筑仿制,突出中国档案馆特点,这样更有吸引力。

孙千惠:我国的档案馆往往位于政府部门或深宅大院之中,省级以上档案馆门口更是警戒森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需要利用档案,人们几乎就不会也不敢跨进档案馆的大门,更不能在档案馆内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然而,外国的档案馆有很多选择建筑在民居附近、市中心或者街心花园,等级越高越接近人民大众,许多档案馆允许人们参观游览,开放程度高,甚至可以在此进行一些小型的休闲娱乐活动。

徐梦松: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美国就实现了全国数字档案资源的网络集成,可以实现对全国档案的查询检索和利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国家。而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地开展,除了个别条件设施比较好的档案馆之外,很多档案信息资源都没有完成数字化处理,网络查询、利用开放档案就更难实现了。

门思荠:国外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档案部门,许多档案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公众可以在网站上实现在线查档、浏览、远程传送等功能,实现档案共享。而我国的档案利用还只停留在档案馆,只能提供复印件。我国档案部门过于强调档案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档案的利用性,宣传少,便利服务少,人们普遍觉得利用手续繁琐,不便于人们查档利用。

朱倞玉叶:国外部分档案专家通过对国外档案工作的考察分析,发现国外档案的利用率虽不如图书情报,但远高于国内,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尤以美国最为突出。美国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电子计算机、缩微复印、现代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已经在档案利用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档案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冯凯晨:国外档案部门对档案限制利用,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实行封闭期制度,二是实行保密制度。相对于外国来说,我国对公民隐私的处理还是挺糟糕的。欧美国家对保护私人秘密问题很重视,有些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凡涉及私人秘密的档案文件,不仅封闭期更长,而且还明确了其类型。而我国公民隐私基本没有,淘宝设置公开1元~150元不等价格买卖,公民隐私简直就是一条发家致富之路,着实令人深思啊!

陈之光:对于档案文件的解密性原则在法国等西方国家很早就有了相应的制度,并对此进行了公布。在我国,档案的解密制度普遍为30年,特别是“建国”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对档案的解密问题公布极少甚至是不公布。

姜汭:开放时间上,中国档案馆一般都是周一到周五,而外国档案馆开放时间(以日本档案馆为例)是周一到周六,在加拿大,为便于利用者随时查档,档案馆开设了一个阅览利用室,实行24小时服务。

崔岩:外国档案馆关于档案利用的理解是针对于人,是如何做好服务,如何吸引人们来档案馆。我国档案馆只是做好了表面工作,收藏档案,忽视了档案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人来用,那些堆在库房的纸,也不能称之为档案,那只是废纸而已。所以,我国现在需要做的是想办法吸引人们来到档案馆,而不是守着一堆堆“废纸”谈论中国档案事业的将来。

刘盼盼:国外档案提出了休闲利用的观点,如在美国,设有档案商店,为工作提供礼物,可以在档案馆内听到美妙的音乐以及收看历史影像,把档案馆贴上了“文化娱乐”的标签,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去档案馆看看,这不也正是我们档案事业所追求的吗?这样不仅做到了提供利用,而且宣传了我们的档案工作,从而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付婧媛:一篇文章中提到:休息日,美国人可能对孩子说:“走,咱们到自然历史博物馆去看恐龙化石;到艺术馆去看抽象派……”也可能说:“走,到档案馆去看国家的宝贝。”什么宝贝?写在羊皮纸上的“三大法案”等档案。美国国家档案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达百万之众。这个数字足以让我们体会到“休闲”的意味。而在我国,没事儿谁去档案馆啊。公众只有打官司时,迫不得已才利用档案。许多档案局馆从驻地位置到工作安排,留有机关工作的种种痕迹,有些令人望而生畏。档案工作者在本系统内忙得不亦乐乎,许多本应是利用者的人却全然不知有档案利用服务这回事,又怎么奢谈“休闲”呢?其实,就像我国正致力于把国家图书馆打造成全民娱乐休闲文化的一片沃土一样,我们也不应该把档案馆事业搞得过于严肃。让我国的档案事业也快点变得亲民一些吧!

关晓曦:我们的思想认识主要停留在保管上。上到档案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下至普通公民群众都知道一个观念——档案很重要,一定要保管好,从没想过我们要如何利用档案。而且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学习等外界因素的需要,我们一般不会去档案部门或档案馆查阅档案。西方国家则跟我们“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认识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档案保存下来就是要利用的,而不是放在档案柜里“睡大觉”的。

申宇迪:我们可效仿美国,在复印件上遮掩掉不宜公开的部分,或将这部分文件抽出,代之以一页“说明纸”置于前后文件中;若研究者根据“说明纸”向馆方提出调阅申请,可视情况而定。

赵倩:在我看来,中国公民没有可以对档案进行利用的意识,也许是对档案利用的普及还不够。而外国,例如美国,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利用意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档案进行利用。

冯璐: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程度低于很多发达国家,但编研工作是我国档案利用工作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的许多档案馆都设有专门的编研机构,配备有专职编研人员,编研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在美国,档案馆的档案文献汇编较少,而且大多还邀请史学家参与,独立编研的较少,主要是由利用者而不是档案工作者来公布档案的内容。

申宇迪:在国外,档案展览展出的多为档案原件,而我国利用档案复制件进行展览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但针对档案原始记录性这一根本属性和价值来说,原件在展览中给参观者带来的体验效果以及对档案展览重要性的体现是复制件无法比拟的。

满奕:我觉得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异,是因为各国政治体制不同的问题,经济、科技、人文素质也同样涉及其中。每个国家开始重视档案建设的时间参差不一,档案密级不同,才会对档案利用者有规定。

(摘自《档案界》网站 )

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第5篇

20世纪上半叶以来,纤维艺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经历着由传统文化至现代文化的传承、交融和演化,呈现出文化互动的繁荣。

(1)国外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形式发展。现代纤维艺术的真正蓬勃兴起,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那时在欧美国家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在新文化运动中所产生的大量作品,成为传统与现代设计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受到当时欧洲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东欧的纤维艺术家比西方更早地认识到纤维织物表达现代艺术的可能性,他们大力开拓材料的形态、色彩和各种表现技巧赋予纤维艺术的丰富的艺术语言。他们对纤维材料和技法的挑战性尝试突破了传统的局限,使纤维作品跨出了传统的染织范畴,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

进入二十世纪,艺术思潮分歧不已,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思潮下产生了对艺术新的阐释,提倡应用艺术新精神的设计运动接踵而来。

(2)国内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形式发展。而我国对现代纤维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开始于文革结束。在这一时期,中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织锦业,发展了许多新品种。新中国成立后,纤维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在艺术作品中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

文革时期,由于长期的文化禁锢,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显得那么的机械和乏味。人们还没有摆脱绘画设计的方法,对材质与形式的感召力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材质与内容、形式与肌理、艺术与技术还不能很好的表现和把握。

80年代,直到国外现代纤维艺术的传入,我国的现代纤维艺术才逐步发展起来。我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到90年代末,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认识有所改变,开始对系列配套产品的需要,注重对场景和空间环境的利用,这都使得现代纤维艺术开始转化为装置艺术。

二、文化对现代纤维艺术的价值影响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艺术的根基,任何国家的任何艺术,都有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影子。

早期的欧洲,文化传播主要以宗教文化为主,艺术品以能体现宗教内容为最美。到了近代,随着文化运动的进行,人们的审美情趣由宗教故事转投到对现实生活的描绘,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内容也转向自然题材。

在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既有着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也有着高雅的文人文化,因此带来了艺术风格的不同,纤维艺术也是如此。由于受到“中庸”、“保守”的文化影响,人们的突破性较弱,以至于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还留有传统壁挂的风格和情调。

西方现代纤维艺术虽然只有50年的历史,但它改变了人们对毛、麻等天然纤维的传统认识和运用,并结合化学纤维、金属等人工材料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将更多不同的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从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看中外文化性的差异

从远古至今,纤维艺术就蕴涵着深沉的民族和民俗文化积淀,作为流传千古、且生生不息的文化艺术,其自身的文脉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从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看国外文化发展。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揭开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序幕,现代纺织也由此开始。

在以往以平面为主的基础上,纤维艺术又出现了崭新的形式。编织艺术从平面形态转为立体,走向结构,走向空间,追求材料的质感、独特的工艺、肌理的表现……这就有了雕塑的意义。但与传统的雕塑不同,它还有编织物的软性和伸缩力,于是人们称它为“软雕塑”,“软雕塑”的产生成为现代编织艺术的显著特征。

(2)从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看国内文化发展。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纤维染织工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传入是在1981年,美国女艺术家RUTH.KAO教授随行带领15位美国学习纤维艺术的学生来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留学。当时美国留学生的纤维艺术作品,无论是在纤维材料的选择上、作品表现形式上、还是设计构思上,对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奇特的。它开启了我国艺术家、设计师的思路,使大家真正认识到,艺术作品可以运用任何材料进行创作。

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保加利亚的纤维艺术家马林·乌尔班诺夫(万曼)功不可没。在他的指导下,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很快走进了洛桑双年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86年,在洛桑双年展上展示了中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在洛桑展现了中国纤维艺术的风格,向世人阐述了现代纤维艺术的中国气候。中国作品进入洛桑壁挂双年展,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在世界舞台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纤维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美感,更有亲和、温馨、舒适等综合享受,加之从造型到色彩、从平面到立体、从题材到文化内涵都有非常广阔的表现空间。

(作者简介:韩霜(1987-),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纤维艺术设计研究。)

比较政治学论文范文第6篇

众所周知,曹植7步能写诗,莫扎特五岁作曲,6岁主演音乐会,德国数学家高斯3岁掌握心算,5岁便能解复杂方程式……再来看看我们的学生,由于独生子女较多,各种网络媒体、通讯设备发达,学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遇到困难就往回缩,即使坚持下来大多数学生也是迫于家长、老师的压力,不是个人自觉自愿完成,甚至好多学生厌学,不想上学,家长、老师也怨声不断.近期,本人有幸去英国学习考察,通过这一考察学习,我发现英国的孩子把上学、学习当成是件最快乐的事.为此,笔者反思,中英差距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老师、家长、还是社会?通过比较中英在物理教育方面的差异,或许能从中悟出些什么?

1 教学理念不同

1.1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中国人对这种教育理念早已耳熟能详.校园里到处横幅标语,甚至连草坪上竖立的标牌上都有这样的美言,为了学生.我不否认有理想主义的校长,有理想主义的教师,但更多的是打出为了学生的名号,来获得社会、家长的默和许获得有关部门的嘉奖.不信你看,在中国,学校物理实验室不少,从外观看整整齐齐,凳子整齐划一地放在位置下面,可到实验室里面看看,桌上灰尘满面,实验仪器很多,再仔细看看,不少都是“缺胳膊少腿”,如:弹簧测力计挂上一个钩码后指针几乎不动,电学仪器无接线柱,杠杆劣质塑料制作,挂上一个钩码可能断或变形,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东倒西歪……这些都无人去管.实验课基本在教室上理论课,初中还可以,老师还将器材拿到教室去做做,而高中,基本以讲、背、练代替实验,实验室老师形同虚设,整天嗑瓜子,上网聊天.相反,英国是这样的场面,实验室、教室合二为一,学生没有课间,跑班上课,几乎很少看到哪个实验教室是空的,实验室器材应有尽有,几乎没有“残疾”的.实验仪器也是开放的,不像中国,生怕学生乱摸仪器,将与本节课不相关的仪器都放在专门的仪器室内,实验室也无专门实验老师,所有老师都代课,甚至上好多学科的课.

1.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环保作为全球性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希望,对他们的关注,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发展.而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物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物理教育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首先从初中才开设物理课,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好多地方物理作为选修科目,也是学生视为较难学的科目,好多学生都不选修了,甚至连中考分值相对其他学科也降低了不少.其次,即使选修了,学校每周安排的课时也较少,课后还不许在物理科上多花时间,只能在所谓的主科上花时间.最后,课堂授课几乎是“满堂灌”,根本谈不上什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参加社会实践等.再来看看英国,由于物理属于科学课之一,从小学起,学生开始学物理.物理理论内容及其简单,但实践内容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譬如讲飞机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去航空科技博物馆参观,让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飞机结构、飞机各零部件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查阅各种资料,了解飞机的工作原理,最后让学生自制飞机模型,进行飞机模型比赛,写关于飞机方面的一些见解.这比起中国的物理课,学生不再感到物理难学,也不再认为物理就是做几个题目那么枯燥无味.物理课变得很活跃,学生也很感兴趣,每次学生刚上完这节课就盼着下节课的到来.

1.3 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同样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说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当然外界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学校教育是当前家长、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学校教育非常系统,非常全面,时间长,对学生的影响深刻,所以对人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那么我们是如何利用这块土壤的呢?走进我们的物理教育.学生教材统一,作业统一,没有层次,考试试题全省或全区统一,即使有的学校想搞分层教学,也受到家长、同学的反对,认为这是对学生人格的歧视.在我身边,曾经就出现过这样的一幕:学校为了试点,将不同学生进行分层考试,普通班用较简单物理试题,而较好班级用稍微难点的试题,考下来的成绩按百分制算,结果普通班成绩有时比较好班级还高,家长、学生看到成绩都很开心,学生也有成功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可到最后中考,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普通班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平时物理成绩比某某好,怎么中考成绩就不行了,于是乎找学校、老师闹.相反,英国,每位家长很理性,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他知道孩子分在适合的班级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在物理教育中,有的学生只选择劳技物理,上职业类学校,发展自己的技术特长,而有的学生则选择学术物理,搞学术研究.考试时,通常,学生认为自己该门课程学习成绩一般,学生会选择简单一些试题,考得最好成绩是C,相反,那些选择较难一些试题,最好成绩是A*,最差成绩是D.

2 课程结构不同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组成部分的配合和组织.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突出问题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导致课程门类越来越多,缺乏整合.我们国家的课改,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进行课程设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似乎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遵循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可事实上有点“换汤不换药”的味道.就拿物理这门学科来说吧,在初中阶段,可以说将普通物理包含的现象全部覆盖,到了高中,再对每一部分内容加以延伸、加深,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及应用能力.导致很多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为了追求中考的得分率,让学生背物理,可以说书上的每句话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不是去理解.进了高中,成绩逐渐下降,结果没办法学下去,最后到高二选科时就放弃选修物理科目.而英国是怎样的呢?物理课程可以说包含了天文、生物、化学、地理等好多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对每个知识点也都很感兴趣,课堂可以说真的是快乐课堂.学生选修物理科目很多.在英国特别注重数学学科,英国的学前教育更重视儿童的数学教育.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故物理学科的动力学内容、电磁场等好多涉及到复杂计算的内容都编制在数学教材中.

3 教学方法不同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总称,是指教[HJ1.4mm]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可以说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得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中英两国在物理教学方法方面的差异主要有:(1)教学辅助手段达到的目的不尽相同.在物理课上,好多老师也用多媒体教学,少板书,主要是教师的粉笔字实在拿不出手;其次是粉笔灰尘太大,影响学生与老师的身体健康;还有怕麻烦,不想做实验,用视频代替实验;再就是,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成的实验.如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情况,实际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的案例,用太空课堂模拟.在英国,为了便于学生获取最新信息、查找资料、制作各种软件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信息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信息技术在英国的托儿所里就得以广泛应用.托儿所的每个班级里都有一台电脑,孩子们可以使用电脑玩许多游戏.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图、文、声并茂,使孩子学起来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明显.故电脑在物理课堂上这一应用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一种.而且每张实验桌上都配有一台电脑,随时都可以上网.中国别说电脑了,连普通实验仪器都生怕学生搞坏.其次,电脑主要是用来解决某些实验中较难测量的一些物理量,为这些物理量的测量制作一些软件.如: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重物离地面较近时下落的时间等.再次,英国物理课包含有劳技课程,电脑主要用来设计一些图纸,再根据图纸制作各种有趣的东西.如制作各种各样的灯具;(2)教师教态及学生课堂表现不同.中国人面子第一,尤其在学生面前,更是拉不下面子.课堂上老师大多数是板着面孔,唯恐笑一笑,学生会“爬到自己头上”,控制不了课堂.学生也毕恭毕敬地坐在课堂听课.英国却相反,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想怎么上就怎么上,不拘于形式.如物理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某个实验,可做鬼脸,可站在讲台上完成实验……学生可站可坐,可在室内,可在室外.如:讲“波”这一节内容时,为了演示质点振动情况及波的传播情况,老师刚讲完这部分内容,学生先用手形说明波的形状,然后学生就自发地站起来,站成一排,通过有的站起,有的蹲下,演示质点的振动及波的传播情况;再如讲“天体运动”时,为了了解几种星体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学生立即跑到室外,有的用粉笔在地面上划出它们的大概位置关系,还有的将每个同学比作一颗星体,通过不同同学所站位置不同,了解星体的位置与太阳的位置关系;(3)课堂上教师设问的方式不同.设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的课堂,特别是开始上课时,为了“抓紧时间”,教师经常是直接导入多.而英国则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水沸腾时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时,老师课前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吹有气的气球口扎紧,先放在点燃的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情况,然后在气球里灌水再放在火焰上方观察情况.结果第一次气球爆了,第二次却没有,老师开始设问“why”?再就是课堂最后阶段,老师设问方式也不同.我们好一点的课堂,老师还设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而英国是这样的,针对本节内容,老师会问它有何利弊?如:讲“能量”这一节时,老师问,风能与太阳能在实际运用时对我们有利的有哪些?不利的有哪些?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物理教学较“封闭”,像钻井,洞很小,钻得深、死;英国的物理教学较“开放”,像铺沙子,面很宽,一层一层铺.另外,中国的物理教学较偏面,而英国的物理教学较全面.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中国的物理教育,中国的物理教育循规蹈矩,效率较高.但我们要想多出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必须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中西方的差距,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

上一篇:信息安全保护范文下一篇:学风建设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