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展览解说词范文

2024-03-03

美术作品展览解说词范文第1篇

这里是大连陆军学院院史馆。

大连陆军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初级陆军指挥院校。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学院三迁校址,十易校名,经历了初建成长、发展壮大、恢复重建四个阶段。五十年来,学院为部队培养了五万多名指挥军官。现大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教学体系基本配套、教学设施比较完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具备高等教育规模的初级陆军指挥学院。

院史馆陈列的内容分为四个专题: 第一专题 光辉历程,优良传统。主要介绍学院初建到恢复重建期间从严制校,正规办学的情况。

抗日战争胜利后,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奉命挺进东北,于1946年2月到达吉林省通化地区,改编为东北军政大学。1949年7月,东北军政大学南移武汉,其第四团归东北军区建制。东北军区以该团为基础,成立了东北军区军政学校。

1949年10月至1959年4月,学校在齐齐哈尔办学十年,依次称为东北军区军政学校、第二十七步兵学校、第七步兵学校、齐齐哈尔步兵学校。

这是学校初建时期的情况:东北军区组建学校和任命学校领导的命令;学校编制系统表和课程设置表;在齐齐哈尔办学期间历任校长、政委。这是第一任校长武修全将军,第二任校长贺晋元将军。

学校于1949年10 月15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这是开学典礼大会会场。 在齐齐哈尔办学期间,学校认真执行军委教学计划和“三大条令”,正规施训,以严著称,受到总参首长称赞。这是学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统一正规化教学指导思想。学校成立教育委员会,统一编审军、政教材。教员精心做教学示范。

正规办学闻名全军。1952年10月1 日,我校学员方队参加国庆阅兵,受到军委通令嘉奖。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元帅、国防部代部长粟裕大将、副总参谋长张宗逊先后来校视察,对我校正规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军委发出通报介绍我校正规办学经验。

1959年4月至1969年7 月,学校南迁锦州办学,改称锦州步兵学校,1962年更名为沈阳军区步兵学校。这期间,学校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开展群众性的练兵比武活动,教学取得了突出成果。

学校南迁锦州的情况:这是沈阳军区下达的学校南迁锦州的更名命令。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锦州步兵学校校长的命令。历任校长、政委。

1964年春,全校兴起了学习郭兴福开展大比武活动。郭兴福应邀来校做表演。1964年8月,我校单兵防御小分队参加全军北京区比武,获战术第一名,图为罗瑞卿总参谋长与小分队合影。

1973年10月,学校在大连金州恢复重建,校名为沈阳军区军政干部学校,主要任务是轮训营团职干部。这是校长张怀瑞、政治委员冯恺。

这期间,学校艰苦创业,边建设边办学;组织学员系统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突出搞好现地实兵演练,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的中层指挥干部。

1978年2 月,根据全军第十一次院校工作会议精神,学校改名为沈阳军区步兵学校,1981年2月改称大连陆军学校,1986年定名为大连陆军学院。学校的任务由轮训营团职干部转为培养连排干部。这是78年以后历任院长、政委。现任院长高巨文少将,现任政委刘森少将。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培训任务的变化,学院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第二专题 改革创新,开拓创新。主要介绍学院78年以后教学改革和全面建设情况。

在新的发展时期,学院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总部提出的“一个服务,两个适应”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

1、 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党委坚持教学形势分析、审课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认真坚持备课试讲、检查评估、讲评会、严格考试淘汰制度,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院领导深入一线抓教学,全院形成了齐心协力抓教学的局面。

2、 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用改革求质量。通过深化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牵引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配套改革,人才质量得到了提高。

我们主要进行了四方面改革:这是“一专两能”改革。肖文泉校长深入现场指导“一专两能”教学改革,这项改革荣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军队级二等奖。这是“五位一体”改革。确立“觉悟、知识、能力、气质、体魄五位一体”的培养目标。这是赵树峰院长在全军合成指挥院校教改会议上介绍我院“五位一体”教改经验。这项改革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军队级一等奖。这是“合格加特长”改革,通过这项必革使学员掌握一定特长,满足了第一任职的需要。这是“增加科技含量培养创新人才”改革主要是提高指挥人才的科技素质,我样围绕科技大练兵深化教学改革的情况,今年1月18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

为活跃教学,提高人才质量,我校实行开放办学。在部队、工厂、农村建立教学基地,聘请地方专家教授和部队有实地经验的干部给学员讲课,使之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3、 积极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学院把开展学术科研活动提到同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先导促进教学。78年以来,全院出版著作96部、获奖论文工团100余篇、科研获奖项目47个。

4、 加强教员队伍建设。学院把抓好教员队伍建设作为办校治学之本,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结构合理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的教员队伍。 搞好培训,提高素质。学院采取选学进修、函授学习、参观见学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员的学历层次。通过选学研究、在职培训、建立导师制、开展讲课比武等方式,提高教员的科技素质和任教能力。

尊师重教,爱岗奉献。关心尊重教员,营造尊师重教风气,激励教员奋发进取,这是在教学岗位上涌现出来的十五位全国全军优秀教员。

5、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学院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官兵头脑,指导学院的建设和改革。认真抓好政治教育及时对官兵进行形势政策、爱国奉献、人生观、价值观、优良传统教育,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力加强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领导骨干作用。按照《纲要》全面加强基层建设,培养学员按纲建连能力。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员高尚的道德情操。

6、发展友好往来。1978年以来,我院先后接待了29个国家43个政府军事代表团。我院领导还先后到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军事参观访问,汲取外军及其院校的新成果新经验,促进了教学工作和学院建设。这是友好往来示意图。这是前任院长张德成访问俄罗斯军事院校、现任院长高巨文在澳大利亚参加国际军事研讨会。

第三专题 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主要介绍我院培养人才的成果。

将军的摇篮。 许多毕业学员相继走上了军师团领导岗位,有34名成为共和国的将军,原沈阳军区司令员刘精松上将、现任副总参谋长隗福林上将都是我院的毕业学员。

人才的沃土。许多学员毕业后,扎根基层,建功立业,成为部队基层建设的领导骨干。78年以来,有50多人荣立一等功。

第四专题 牢记嘱托,勤勉奋进。 主要介绍中央军委、总部、军区首长,来校视察、接见、题词勉励的情况。

这是1983年,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大连视察期间接见我校原校长肖文泉、政委李锡文;这是1990年江主席在大连视察期间接见我院原院长张德成、政委吕志。

各位来宾:我们学院创建50年来,走过了艰难而光辉的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正满怀信心地跨入21世纪。全院同志决心发扬优良传统,奋力推进改革,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指挥人才而努力奋斗。

谢谢 !

大连陆军学院院史馆

美术作品展览解说词范文第2篇

“院派经典”当代中国美术书法作品大赛征稿历时4个月,吸引了全国各地专业书画家和广大书画爱好者的踊跃投稿。工作人员面对纷至沓来的稿件,有条不紊,拆封、登记、录入信息、分类整理,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据介绍,此次大赛投稿量数量大的省份有甘肃、河南、山东、广东、海南,其中甘肃省投稿量大的地区有兰州、庆阳、天水、陇南、定西、平凉。据悉,此次大赛参赛作者分布范围广泛,参赛作品专业水准较高、类别较多,其中中美协和中书协会员就占了总参赛人数的30%左右。参赛作品包括书法、篆刻、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瓷板画、平面设计等众多门类,评审时对获奖范围作了适度的调整。

评委们一致认为,本次评审坚持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做到了科学评审、规范评审、学术评审、民主评审、阳光评审。评审过程中始终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笔法、结构、布局、色彩、构图、造型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根据作者对传统的把握和个性风格的展现两方面进行评判,并包容、兼容各种风格的作品,不以评委个人创作风格决定作品的取舍,避免遗珠之憾。

据了解,虽然部分作品未能入展,但作者的用心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民族文字也以书法的形式展现,藏文、阿文等,其中迭部县藏文小学阿代老师的藏文书法,字体标准、规范、洒脱。临夏回族自治州中阿文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赵玉芳的阿文书法“胡录梦遂尼”意为“中国梦”,体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山东济南82岁的老人康廷仁,是本次年龄最大的参赛作者,他细致的书写,能够让每一位观众感受到一位年迈老人对书法的执着与认真。吉林的张加龙用双勾字表现书法,让人眼前一亮。还有一位特殊的参赛作者,他是一名监狱服刑人员,书法帮助他重新定位人生、重新认识生活,即将开启新的征程。

此次大赛受到了广泛关注,来自兰州、临夏等地的创作团队集体报送的书法作品和甘肃政法学院集体报送的环艺设计作品,充分展示了团队的力量。

大赛组委会决定将于9月13日上午10时在兰州美术馆举办“院派经典”当代中国美术书法作品大赛开幕式、颁奖仪式及作品集首发式。 以进一步推动本次书画大赛的影响力,更多大赛详情,请持续关注《西部艺术》相关报道。

评审现场

“院派经典”当代中国美术书法作品大赛

获奖名单、入展名单

书法组

一等奖

颉江泊(嘉峪关) 李 健(平凉) 许嘉亮(广东) 李 高(兰州) 李金戈(陕西)

二等奖

张 升(天水) 彭养育(陇南) 杨东亮(平凉) 刘红兵(重庆) 王卫国(湖南) 陈 波(庆阳) 芦建华(定西) 冯卫良(北京) 包平元(兰州 )

三等奖

丁 军(酒泉) 赵世玉(兰州) 杨文婷(庆阳) 陶方博(平凉) 邹紫楠(兰州) 杨晓军(兰州) 崔建礼(庆阳) 徐云峰(浙江) 丁子富(天水) 齐鹏飞(兰州) 米文佐(兰州 )

优秀奖 王招祥(兰州) 鲁明全(四川) 赵月秋(云南) 刘 琳(陕西) 张建昕(庆阳) 孙文海(金昌) 吴东林(深圳) 魏孔河(兰州) 王锐强(兰州) 王小刚(天水) 樊辰宇(兰州) 刘建祯(张掖) 李宝林(兰州) 郭鸿俊(庆阳) 李达礼(江西) 孔令颖(辽宁)陈耀东(天水)王小兵(兰州)李汉祥(定西)赵纪飞(上海)

入 展

毕志超(兰州)梁俊林(山东)尉克敏(兰州)王晓波(白银)郎照玉(兰州)毛明强(江苏)魏广涛(河南)文昊祥(陇南)鲁海鸣(兰州)王 瑞(兰州)丁天仁(武威)何昱蓉(兰州)杨衍银(兰州)林丹雅(福建)张彦强(河南)张振华(山东)尚王明(平凉)梁尊贤(平凉)杨俊旺(兰州)左廷鑫(庆阳)段建华(庆阳)徐喜旺(庆阳)常刚宏(兰州)沈云峰(兰州)林斯兴(海南)梁升娣(广东) 黄康新(广东) 黄 铸(海南) 刘虎林 (白银)王 宁(陇南) 李成城(庆阳) 王有君(张掖) 万生海(白银) 石泉新(天水) 张 杰(河南) 李鹏飞(河南) 马东黎(陇南) 罗 波(重庆) 成刚刚(天水)

左殿祥(陇南) 王建佩(兰州) 刘克温(兰州) 包建新(兰州) 王兆波(山东) 廖立新(陇南) 刘 玮(兰州) 陈 古(广东) 刘国辉(山东) 李白成(甘南) 魏海霞(兰州) 罗俊民(天水) 郝 军(兰州) 杜建军(定西) 郑 恪(兰州) 曹亚凤(平凉)陈星志(兰州)韩雨默(兰州)李富仓(陇西)美术组 金 奖

王祖铭(兰州)鲁 禄(兰州)

一等奖

王小刚(天水)蔡建军(天水)

二等奖

赵良富(上海)李 文(白银)李晓琴(金昌)王建波(张掖)安怡霖(兰州)钱胜来(天水)岳 昕(兰州)何 军(兰州)刘二飞(兰州)胡立火(福建)白毅志(兰州)王连升(白银)岳萱民(兰州)李福万(兰州) 杨 璇(临夏) 苏 彪(武威) 张宪文(兰州) 藏 博(兰州) 于永茂 (江苏)高亚晨(兰州) 杜喜俊(兰州) 姜红明(兰州)

徐丽娜(庆阳) 高 银(兰州) 马才飞(兰州) 车建修(兰州)

三等奖

王锐强(兰州) 李 伟(兰州) 高金笙(兰州) 张桂兰(兰州)王仕龙(兰州)邵维聪(庆阳)

优秀奖

赵万顺(天水)陈怀杰(天水)李卫东(兰州)贾红梅(兰州)马少杰(陇南)孔德民(庆阳)王亚祥(庆阳)高 吉(平凉)聂建生(兰州)关玉林(白银)

入 展 李进军(兰州)康朝辉(兰州)白雪梅(定西)魏存国(兰州)孙德善(兰州)王 曦(兰州)康东辉(天水)连海平(兰州)闫大胆(定西)郑开运(庆阳)海 妙(兰州)郝 月(兰州)高瑞霞(兰州)董桃平(云南) 李金鑫(兰州) 于 谦(兰州)

李景贤(武威) 梁大烔(定西) 杨 键(天水) 宋国阳(陇南) 陈 娟(兰州) 马振东(天水) 何进国(临夏) 陶海波(兰州) 曹立新(庆阳) 孙红霞(庆阳)

罗 昱(兰州) 贾宝珊(定西) 李 双(广西) 王 佩(河北) 田国仁(定西) 云智平(天水) 魏文强(兰州) 刘海明(庆阳) 陈省荣(庆阳) 李文辉(天水) 李世荣(平凉) 史成海(天水) 王 斌(湖南) 李文穆(金昌) 韩沧海(兰州) 陈 奇(定西)张 涛(兰州)魏万庭(兰州)屈延堂(兰州)朱文武(庆阳)窦洪涛(天水)张霞菊(兰州)高炳文(白银)赵志强(陇南)张晓青(兰州)宋 丹(兰州)杨 凯(定西)付 玏(兰州)王成霞(兰州)

美术作品展览解说词范文第3篇

摘  要:大型雕塑《收租院》作为中国美术的典范作品,多年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评论界对它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也形成了颇多有争议的观点。本文在概述这些主要观点的同时,探讨了如何认识《收租院》的当代审美价值的问题,并对它未来的境遇提出设想。

关键词:收租院;审美价值;当代

写作缘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这里不仅有华丽炫目的涂鸦外墙,还有包裹其间的慕艺术之名而来的熙熙攘攘的人流。当然,这里的盛名早有耳闻。

恰逢这一天还是阴雨的天气,中午时分,游人逐渐散去。记得这里有一个《收租院》陈列馆,于是询问之后找到了这个相对清静的所在。色彩的格调也一下子发生了逆转,由色彩的声音和舞蹈变成了黑与白的默默交响。我理解收租院陈列馆是一个别有洞天的结构,一进门左手边有一个厅堂、院落似的空间,里面是黑色玻璃钢的各种造型的塑像,陈列着被压迫、被痛苦包围的扭曲的身体和少数得意、伪善的所谓地主和打手。这个空间被铁栅栏包围,隔开了艺术品与观众的不同区域。作为观众的我们知道这里隔开的不仅是空间,更是一去不回的时间,那是一种我们现在无法触摸的生存状态,不管其中有着怎样的夸张和变形,但是属于人类的永恒情感:比如痛苦、绝望、同情和粗暴具有穿越历史的相通性。

然后右手边,拐进一个展厅,主要是文字和照片,讲述《收租院》的成长经历。在我看来,那些黑白陈旧的图像透露出的是和收租院一样的一去不回的时光,那些院坝、集市、稻草、衣衫褴褛的人群仿佛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倒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人对《收租院》的闪亮的评论,从形式到内容都精致而典雅。摘录一句如下:重塑《收租院》,就是从那些《收租院》的寻租者们手中夺回当代的阐释权,重构中国艺术精神的象征秩序。是呀!也许,今天《收租院》真正属于的是那些走过他的人群,是每一个观赏者赋予它新的意义。

穿过这个展厅就是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空间一下子变得宽阔,白色墙壁远远延伸出去,产生单调刺目的视觉疲劳。两边的铁栅栏,围住两侧一望无际的黑色玻璃钢造像和无数双闪烁黑色光芒的眼睛。展厅装饰极简单,所以显得极肃穆。中午的展厅人很少,走在其间,仿佛走在无法逃避的痛苦与仇恨的压迫中,我们不由得压低了声音,抑郁了心情,唯恐惊扰了身边的绝望和无助。他们属于遥远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只拥有对故事的还原、想象和好奇,但是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把我们也强行拉入了故事之中。

偌大的展厅,常常就显得异常的安静,一个孩子,三五岁大小,突然喊了两声“爸爸、爸爸”,然后大家的目光都朝向了他,他正扑向爸爸的怀中,眼神中都是恐惧。之后,身边的人,包括我与同伴都窃窃私语,都分明感到某种莫名的紧张。是这个儿童的声音?还是这里本就存在着某种需要认真聆听的讲述突然传来了呢?彼时彼刻,我突然感觉到艺术穿越时空的力量,虽然加诸于《收租院》之上的评说纷纭复杂,但是我坚信其中有永不消逝的艺术价值。

是为记。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大型雕塑群《收租院》在风尘仆仆的历史中不断被解读,也是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局面,这些声音既有历时的差异,也有共时的差异,被不同时代、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讲述着,所以当你键入《收租院》的主题进行检索时,可以得到相当丰富的内容。是不是对于《收租院》的解读可以结束了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从阐释学的角度来说,对任何艺术作品的解读都有一个持续性的历史过程,没有终极的解读。只不过,我以为,每一次的解读都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致敬前贤,然后避免重复,找到另外一些“光滑美丽的石子”。所以,本文既要呈现关于《收租院》评述已有的主要观点,也要旗帜鲜明的呈现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回到艺术的本体来看待艺术,回到艺术的现场来体验艺术,思考艺术的当下性也展望艺术的未来可能。

一、学者、艺术家对《收租院》的历史评述

关于《收租院》的评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收租院》以下也可简称《收》)

(一)从宏观叙事的角度来思考

张幼云《多重视角的观看——论泥塑〈收租院〉的评论现象》[1]分析了目前四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收》是历史漩涡中被强化的政治宣传,《收》是“文艺革命的样板”。旨在还原作品所属于的时代,强调《收》诞生于文化革命的前夜,之后就恰逢其时的被宣传成为了阶级斗争的武器。

第二种观点认为,《收》是大众艺术捍卫者的由衷感叹,《收租院》是“大众艺术的典范”。强调作品的选材来自人民,反映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这样的作品人们喜闻乐见。不像后来,包括现在,有些艺术品或者曲高和寡,或者极端地边缘化、个性化,严重脱离大多数人民的生活。因而认为《收》是缩短艺术和人的距离,解决艺术大众化问题的最好典范。

第三种观点,针对西方艺术家以及中国当代前卫艺术推崇者的艺术错觉,认为《收租院》是中国本土自主产生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杰作。其实我们不需要借助西方后现代主义来提高《收》的艺术史地位,相反,我们倒可以通过这一雕塑群中现成品的采用来重新认识革命现实主义美术的艺术生命力。收租院中某些道具采用现成品,如风谷机、鸡公车、椅子、背篓,这与西方装置艺术颇为相似,以至于被某些持论者认为是有后现代风格。但实际上,收租院中的道具有着明确的功能。在装置艺术中,实物是非逻辑的、非再现地陈列的,它的含义是模糊的、象征性的;收租院中的实物是合逻辑的,仅是道具而已。关于这一点,张守民在《政治宣传与艺术表现——对大型泥塑〈收租院〉的回顾与再思考》一文中提到:那些所谓的“现成品”在这里需要更换一个词,应该叫“道具”,道具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常用的东西,并且在整个舞台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要的是,这些“道具”并不是被塑造出来的,而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这一点上,应该说在当时非常具有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對“道具”的使用,极大拓展了“雕塑”本身的概念,使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在原有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道具”是中国概念,“实物”或“现成品”是西方概念。也许就是这个概念之差,导致一些人对作品的误读。这是一个解释不清的“错位”,而我们,正是在这个“错位”中还原应该还原的东西[2]。

第四种观点认为,《收》是历史和政治符号,而非艺术符号,是极左路线的宣传工具。具体表现在孙波的《回首再“读”〈收租院〉》,该文提到:《收租院》作为雕塑学文本,其历史内涵远远大于雕塑艺术本身[3]。换句话说,《收》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历史和政治符号而非艺术符号。同时张幼云引用徐友渔的观点:《收》不是艺术品,而是宣传品。张幼云对这一观点有自己的看法,也在文章结尾作了说明:“总之,无论从创作动因还是创作过程和创作方式上看,泥塑《收租院》都与极左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直接相关,这使得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然而,这件作品又毕竟是一群雕塑家在充满艺术理想的精神状态中,深入生活实际,带着真挚感情创作出来的,在这一点上,《收租院》原作与‘文革’前期的修改本所传达的思想意义是有重要区别的。”这里笔者同意张幼云的观点。

说到原作与修改本,可以说“《收租院》初版的创作也没能逃脱这个滑稽的公式。‘文革’动乱甚嚣尘上的1966年、1967年和1970年,按照‘上面’的指令《收租院》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阶级斗争’的主题被越奏越高,增加了‘明灯指路-武装造反-开镣解放-活捉阎王-建立政权-继续革命’的‘下集’,于是,一个原先在朴素的感情驱动下创作出来、真实地反映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的大型群雕,终于被拔高到彻底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完成了一个艺术作品在疯狂年代里的荒唐演变。”[4]7-8原作的具体情节主要是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怒火七个部分,是最初四川美院的教师和当地的农民艺术家一起思考的结果,是深入生活,带有真挚情感的创作。可以说修改前是艺术家们的构思为主,修改后是政治主题先行。

肖小兰《流逝与沉淀——〈收租院〉再认识》一文也谈到如何理解《收》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问题。她认为,“《收租院》的创作者们既有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要求交集的一面,也有作为雕塑艺术家自身的道德倾向、感情诉诸和艺术追求的一面。这种艺术家个体的一面,是当年若隐若现地活跃在创作现场的亮色,我认为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收租院》需要特别留意的部分。可以说,《收租院》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艺术家个体的发挥相关”[4]5。同时,“艺术本身的规律就像一只暗中操纵的手,只要创作者想谋求作品最大的真实感和最大的表现力,就只能去听从它的安排……在进入实际的创作后,艺术规律、艺术逻辑所起的作用,可能远远超过政治概念的影响”[4]6。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比较客观的。这种思路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的阶段,也表现在艺术欣赏的阶段。当观众们围拢在《收》这一雕塑群面前时,虽然已有的思想观念、历史判断会影响他们对艺术品价值的评判,但是艺术本身的点线面形的要素会首先作用于人们感知的层面,从而触动欣赏者,直至心灵的层面,由于人物塑造的逼真和生动,仇恨与痛苦化作感性的显现呼之欲出,人与艺术作品之间会首先产生感情的共鸣,艺术的魅力也同时显示出来。

此外,从宏观叙事的角度来研究《收》的文章还可见张念《〈收租院〉:作为政治的主题公园》[5],该文比较大型群雕原作《收》与威尼斯双年展蔡国强的作品《威尼斯收租院》,把前者看作无产阶级文艺的典范,表示没有艺术资本的运作,就不会有《收》的主题公园及其衍生品。但前后两件作品都是欲望的游戏,艺术符号作为革命的替代品在真理的幻像中获得暂时的满足。张的文章选取了政治哲学和文化批评的角度,在众多评介《收》的文章中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二)从微观细节来评述

关注《收》的微观细节,就回到了诸多艺术本身的要素中来。从亲历群雕创作过程的艺术家们的讲述中可以看到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路径。例如署名《收租院》泥塑创作组的文章《〈收租院〉泥塑创作的构思设计》[6]中提到:如何处理人物众多,形象复杂的问题。就要到生活中去,就地调查和观察。对于94个正面人物、20个反面人物,要一一赋予相应的动作与表情。遇到同样应该是瘦的身形,农民的身体瘦和狗腿子的身体瘦有不同。要在实际的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作出一些新的人物来,比如瞎眼老农仍旧给地主种田;比如戴孝交租的妇女表现出来无神的目光等。群雕采用连环画式的结构,情节具有连续性,开头、发展和结尾脉络清晰,便于群众看懂看好。并且充分发挥现场的实感,利用房屋、门、柱的设置来自然布局人物,使这些现成的道具成为展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提到创作中采用民间泥塑办法,眼珠用的是黑玻璃球,与传统神像的做法相似,观众们称赞“有神气”。

作为民间艺人的姜全贵在《从塑泥菩萨到参加〈收租院〉创作》一文中说:“做那个狗腿子时,我想神肥鬼瘦,无福之人没屁股,这是传统法式。后来同志们分析了这个人物,觉得处理成一个狂嫖滥赌、凶残可恶的干瘦子较好……做狗腿子的衣纹时,传统的手法比较适应。后来我又用同样方法去处理飞轮风谷机前那位老贫农的衣服时,就不对头了。同志们说做得这样潇洒,像八仙过海,风动的感觉是有了,但不是此时此地贫苦农民的衣褶,对加强人物的心情更没有作用……美院同志利用第一道粗泥的纹折,上细泥时不过分磨光,再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脊背、肩膀、膝盖等处的补钉,做的很真实。”[7]

作為四川美院,最初参与《收》创作的艺术家王官乙认为,《收》吸收了大足石刻的创作手法和本土经验,其实也是向大足石刻致敬的作品。参考了大足石刻中连环情节的设置、引导指引式的参照,才定下了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怒火七个部分。这意味着《收》的创作深受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影响。

吴宏远在《〈收租院〉创作艺术特色初探》[8]一文中提到创作《收》表现了中西雕塑艺术手法的结合。采用真人大小的比例,结构肌理的构造这些借鉴了西洋手法,人物衣服的处理,则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手法,有工笔画般的细腻,比如对于衣纹的独特处理,比如眼部加了玻璃球,都与传统神像的做法相似。由题材的现实性、雕塑现场的特殊性、人物形象刻画的细腻性指出《收》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他还举例说明了《收》的乡土气息,比如交租老农额头上扎了圈稻草,用于滤汗,防止汗水下流,挡住视线,这些既是细致观察的结果,也是富有乡土气息的表现。

同样提到《收》艺术语言的创新性的还有李占阳的《关于具象雕塑的研究——以场景雕塑〈收租院〉为例》。文章提道:“由于工作人员实在有限,现场还作了分工,其中美院老师和学生主要负责人物的大致造型、比例及体感,民间艺人则负责衣纹处理、磨光以及人物的完整性处理。这样的配合生成了新的艺术语言,既不同于苏派那般注重人物大的体量关系,又不同于民间艺人制作佛像、菩萨等较为机械化的民间泥塑语言,从而形成了一套学院与民间相结合的全新雕塑语言。”[9]133

关于《收》的艺术效果和艺术价值。在《王官乙与“大足石刻”和〈收租院〉的不解渊源》(来源:华龙网 2018年7月20日)一文中提道:“从《收租院》雕塑作品问世后,它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肯定。部分作品在全国各地展览。‘有一次我碰见一个美国小男生和他的父母来观展,小男孩看到《收租院》里设定的一个儿童人物时,竟然抱着雕塑痛哭起来。这让我印象很深刻。’王官乙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人对苦难的感受是相通的,甚至它无关国籍、无关性别、无关年龄,这种情感的共通就是对《收租院》最好的肯定。而这种情感的共通,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雕塑民族化、大众化的写实风格,它能够让更多人看懂作品蕴含的情感。”王官乙提到的感情相通,其实表达了艺术作品带给这个世界的某种普世价值,正如我们一听到《国际歌》中所唱的: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就会从平实的语言中感觉到某种无法言表的力量,看到罗丹的《加莱义民》中或坚定、或犹豫、或平静、或恐惧的眼神和身体,就仿佛听到无声的殉难的哀歌。

李占阳坚信《收》的美学价值,他认为,“毋庸置疑的是,作为特殊时代的典型艺术作品,《收租院》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虽然,当下的人们对《收租院》的认识与当时大不相同,《收租院》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被赋予更为丰富的阐释与演绎,但‘人’作为主体在特定时代所产生的特定情感,依旧是真实可触的,由此也让《收租院》的‘人性’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得有让我们对其再进一步思考的余地。”[9]133肖小兰的文章也有类似的见解:“客观地说,《收租院》所表现的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抗议,对受欺压的弱小民众的同情,包含了人道和人性的意识,而这种人道和人性的意识是具有普世的意义的。这是《收租院》在今天仍有着社会认识作用的价值所在。”[4]8

是呀,面对这一雕塑作品,我们是否从中看到了普世和永恒呢?熊秉明说:“雕刻品是一个存在,或者可以说它争取一种存在,并不像绘画那样,只把存在的东西搬到画布上或者纸上。雕刻以它本身的三度空间,占据一个地方。不仅占据一个地方,它要争取自己的存在在时间上恒久,所以雕刻是艺术家表现个人或者群体生存意志的最好凭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在雕刻上表现了他对存在的认识,无论雕塑的是神,是英雄,是女体,都反映这一个时代,这一个民族对存在所抱的理想,这是他自己的形象的投射,他自己的自意识。”[10]132雕塑的存在适于表现出一定时代的、一群人的存在状况,并且适于长久保存。由于它的三維空间性和材质的坚固性,雕塑更适合在漫长的时间中与观赏者慢慢地熟悉,等待观赏者慢慢地前来,慢慢体会。作品《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被创作,创作者或者遭受过雕塑中类似的痛苦,或者被这种痛苦所打动过,所以作品就会散发出艺术家对苦难的理解和想象。这一作品在历史中走了许久许久的路,与不同时代,不同心绪的人面对,透过彼此的眼睛,我想人们看到的依旧是人的形象本身,是依照人的理解的应该如此的和可能如此的生活本身。

二、《收租院》的当代审美价值

今天谈论《收》的当代审美价值,不能绕开对《收》已有的评价和理解,既要尊重《收》的历史性,也要面对它的当代性,尤其要回到艺术的本体问题上来思考它的价值所在。这其中有很多问题是可以探讨的,这里暂时提出两个:第一,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什么?可以思考什么?在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创作缘起不甚了解的时候,是什么首先占据我们的心灵?第二,当我们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缘起有所了解的时候,艺术本身的力量还能不能战胜非艺术的力量?面对一件历史悠久的艺术品时,我们首先关注它的历史语言还是首先关注它的艺术语言。什么样的时空状态下,艺术品的艺术内涵得到凸显,非艺术内涵慢慢消解,以至于我们可以说这一件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在时间的磨蚀中像玉石一样变得晶莹剔透。

首先面对《收》这个作品,我们无法回避它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正如写作缘起中提到的,是这种巨大的冲击力,让我开始思考这个作品。走过一个个玻璃钢材质的塑像,注视他们伸出的青筋暴露的手,饱满的、同时愤怒、痛苦、无助和茫然的眼睛,是不忍长久对视的。我们与艺术品或者审美对象的关系,本应该处于一种安全而优越的地位,享受着作为观赏之主体的愉快、骄傲和踌躇满志。但是正如熊秉明描述的某些作品,比如提香、比如伦勃朗笔下的人物肖像,“这样的画和我们的关系,也不仅只是‘欣赏者——欣赏对象’的关系。它们也有意要把我们驱逐到欣赏领域以外去,强迫我们退到存在的层次,在那里被摆布、被究诘、被裁判、被怜悯、被扶持、被拥抱”[10]62。在这样的作品面前,我们往往忘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因为面对他们的经历和遭遇,面对它们的目光,我们是被征服的对象,我们会感到疼痛、瘦弱、单薄和被伤害。塑像和观众之间的栅栏隔开的是空间,是生活和艺术的距离,但是我们依旧不由分说,不由自主沉浸其中,渴望安抚她们、倾听她们。

然后,我们的身体可能会发生某种变化,并不是表面的变化,而是内在的变化,就像我们面对哥特式教堂无法弯曲着身体,面对维纳斯雕像无法直直地伫立一样,我们的身体把属于外在的造型变成内在我的蜷缩与舒展。朱光潜说“例如看颜鲁公的字那样劲拔,我们便不由自主的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看赵孟的字那样秀媚,我们不由自主的展颐扬眉,全身筋肉都弛懈起来,模仿它的袅娜的姿态。”[11]45这是欣赏艺术品时身体不由自主的微妙变化,可以称为“内模仿”,也正是由于内模仿的作用,移情作用同时产生出来。观察《收》的群像时,拄着拐杖的老太太,歪斜着身体,看向我们;推鸡公车的老汉艰难地移动摇摇欲坠的车子;盲人老汉空洞的目光和牵引他的小女孩慢慢擦拭的泪水;那巨大的箩筐正被一老一小,奶奶和孙女躬身抬起……我们的身体在模仿,我们的情感也浸润了她们的颜色,那不是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但是是人类存在过的困境,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处在当下的观看者,会很方便地了解关于《收》创作的历程,了解关于《收》的议论纷纷,尤其是关于《威尼斯收租院》的了解,会让我们在国际化艺术交流的新的场域中再次把属于政治的、历史的等参照点拉回到对《收》的观照之中。但是,人类的很多艺术品都可以从政治的和历史的角度进行解读,关键看是否非艺术的内涵遮盖了艺术的内涵,艺术品本身是否还能在重重的理念中透露出自己的光芒。前面我们提到《收》在1966、1967、1970年,奉上级指示进行了三次大修改,阶级斗争的主题被无限拔高,增加了明灯指路、武装造反、开镣解放、活捉阎王、建立政权、继续革命的情节,这样的版本已经丧失了大部分艺术的光芒。而我们这里讨论的版本是1965年最初的版本,是学院派和田野派艺术家集思广益的结果,是他们深入生活,塑造贴近生活的人物,注重乡土化的细节,按照艺术创作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才呈现出来的为人们认可的艺术品。

正像朱光潜讲过的“希腊雕刻家造神像时,还是以凡人为模型。但丁描写地狱,也还是拿我们的世界做蓝本。凡是艺术作品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惟其是旧材料,所以旁人可以了解;惟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家的创造,和实用世界有距离”[11]20。此时的收租院已经不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超越生活的艺术世界。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个典型人物,一个个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

《收》之中存在的政治性哪里去了?是我们缺少政治的敏感吗?余秋雨举过一个例子,是关于契诃夫的小说。契诃夫笔下的万卡和瓦尔卡作为童仆,现实处境和前景都非常悲惨。评论家们说契诃夫十分憎恶旧俄的童仆制度,因此塑造這些形象来进行政治批判。但是契诃夫的艺术眼光主要不是着眼童仆的悲惨遭遇,而是着眼“当非人的苦役重重地压在肩上的时候,这两个活生生的生命仍然雄辩地显示着自己作为儿童的全部心理特征。小说都是以他们的酣睡结束的,但是,他们的酣睡,却是以极不懂事的方式换来的。这又一次证明,艺术眼光,只敏感于具体的生命状态,这种敏感,远远超越政治敏感”[12]。对《收》的当下观照,在今天,在特殊的历史情境已经远离我们的今天,《收》中,各个人物,依然可以把观者带入特别的历史情境,带入特别的情感状态,艺术是要夸张的,艺术也免不了虚构,但《收》在张扬现实主义的本色中依然让人物典型、生动,呼之欲出。

由此我想到另外一些世界经典的艺术品,它们也有着艺术内涵之外可圈可点的内容。比如罗丹的雕塑《老妓》是一个审美的对象还是一个被批判、被轻视的对象;比如中国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在建筑面前,我们涌起的是对徭役之苦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控诉,还是对建筑本身的巍峨、崇高的敬畏和欣赏。这些建筑原本有自己实用的、功利的需要,为了抵御外敌,或者作为法老的陵墓,但是,今天无数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我们可以说这是由于旅游的吸引,但同时,它们带给人类的审美价值肯定超过了它们存在的历史意义。历史足够久远,带来距离的改变,这里的改变不仅是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是人类心灵的变化。是艺术的价值压倒了非艺术的价值,从而定型化为艺术的精品。所以朱光潜说:“同是一个作品,在某一时代中因为“距离”太近,看起来是写实的,过一个时代因为“距离”较远,实际的牵绊被人遗忘了,所留的全是一幅图画,就变成富于浪漫色彩的作品。”[11]33时代逐渐久远了,历史上的收租与被收租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留下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人类的痛苦、无奈、忧愁,以及狡黠和阴险。是人类生存的情感状态本身依旧折磨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三、结语

所以,面对一件经历岁月风霜的艺术品,我们关注它的历史意义还是关注它的艺术语言?对于《收》我们是强调它的宣传功能、阶级斗争功能,还是强调它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我认为,在当下,在未来一定的历史时期,还会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是未来,它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性的价值会超越其它的价值,《收租院》将以经典的地位屹立于世界艺术的宝库。因为《收租院》让我们品尝到了一种美学意义的悲:人类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必然要经历的极生动、极复杂的苦涩。

参考文献:

[1]张幼云.多重视角的观看——论泥塑《收租院》的评论现象[J].文艺研究,2012(1):127-135.

[2]张守民.政治宣传与艺术表现——对大型泥塑《收租院》的回顾与再思考[J].名作欣赏,2010(5):136-138.

[3]孙波.回首再“读”《收租院》[J].读书,2000(5):10-14.

[4]肖小兰.流逝与沉淀——《收租院》[J].上海艺术家,2009(3):4-9.

[5]张念.《收租院》:作为政治的主题公园[J].文艺理论研究,2013(6):77-83.

[6]《收租院》泥塑创作组.《收租院》泥塑创作的构思设计[J].美术,1965(6):6-10.

[7]姜全贵.从塑泥菩萨到参加《收租院》创作[J].美术,1965(6):11-13.

[8]吴宏远.《收租院》创作艺术特色初探[J].四川文物,2000(10):49-51.

[9]李占阳.关于具象雕塑的研究——以场景雕塑《收租院》为例[J].美术,2017(10):132-133.

[10]熊秉明.熊秉明美术随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33.

[12]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0.

作者简介:刘三平,博士,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教授。

美术作品展览解说词范文第4篇

一、美术馆艺术展览档案的实用功能

1、艺术展览档案是记录艺术发展的见证

美术馆作为履行收藏、保管、展示、交流、研究、教育六大职能的公共文化艺术单位, 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既作为向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参观学习交流的平台, 更是提升城市品位, 美化城市形象的窗口。随着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 艺术展览的种类、规模、档次都有了量的突进和质的飞跃。馆藏艺术品档案好比是记录美术馆家底宝贝的固定资产账簿, 而展览艺术档案更像是美术馆成长发展的流动资产账簿, 记录了美术馆每一次展览和学术活动的点点滴滴, 虽说是流动的无形的资产账簿, 但却是无价的。它是一种艺术发展的见证, 见证了参展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 见证了作品的整体风貌, 见证了当代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2、艺术展览档案是艺术信息升华再利用的重要依据

艺术展览档案整合和记录了大量的艺术信息, 可以反映一个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时代的美术发展脉络, 对于普通艺术爱好者来说, 通过浏览艺术展览档案可以了解更多的基础信息, 一定程度上增加对美术的兴趣, 增加对本土艺术动向的关注;对于专业人士来说, 通过查阅艺术展览档案可以对艺术家个人甚至整个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艺术作品进行一个横向、纵向的全方位比较, 进而促进艺术家个人或团体在创作方向、理论研究甚至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上向着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不断前行, 从而让原本枯燥单一的信息在被活化、泛化加以利用之后得到了升华。

二、美术馆艺术展览档案的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美术馆艺术展览项目的不断增多, 艺术展览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各美术馆的艺术展览档案在建档过程中大都保持着传统的建档流程和方法, 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缺乏对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应用, 制约了艺术展览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提升;二是美术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与科学建档和科学管理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一方面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艺术展览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总觉得展览档案与藏品档案相比, 意义价值不大, 没必要花气力去构建完善,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化、科学化的专业培训, 导致在档案建档理念和施行方法上无法适应工作需要, 严重制约了艺术展览档案建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美术馆艺术展览档案的建档方法及优化途径

1、完善艺术展览档案的基本信息要素

艺术展览档案能否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建档信息是否要素齐全, 笔者通过在工作实践中的摸索认为艺术展览档案至少应具备以下要素:展览的时间、地点、主协办单位、展览名称、类型、参展艺术家简介、参展艺术品门类、数量、代表作品高清图片、展览配套画册或折页、展览计划方案、设计海报样稿、展览开幕流程及主要嘉宾讲话稿、展览开幕式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及与展览相关的新闻通稿、艺术评论等。这些信息要素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展览档案的实用意义及史料价值, 在具备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建议越全面越好。

2、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及设备进行科学建档

新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 艺术展览档案的建档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 对于参展艺术作品的相关信息可以进行电子档案录入, 例如通过图像、影像的方式进行采集和留存, 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和其他数字识别技术转化为特殊的电子代码进行存储, 并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艺术展览档案进行分类保存, 对其实施科学排序, 建立电子信息数据库。通过利用现代数字化电子信息技术来完善艺术展览档案的建档工作, 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艺术展览档案的建档和管理效率, 也可以进一步规范艺术展览档案的信息采集、录入以及检索调取流程。

3、优化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

艺术展览档案不同于普通档案, 它对于建档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时期, 美术馆要开展好此项工作, 一方面, 必须引入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 可以积极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做好人才交流, 搭建人才汲取的平台, 针对当前自身所需的人才类型适时反馈, 通过人才引进或经验交流等形式快速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针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 积极为其提供定期培训和学习机会, 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最新的艺术展览档案建档方法和管理理念, 整合国内外关于艺术展览档案的有效资源, 打破传统思维观念, 在多学科多领域广泛涉猎, 不断优化提升本馆的艺术展览档案的建档管理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社会经济的繁荣对于艺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人们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意识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会参与到艺术展览的参观体验活动中去, 这给艺术展览档案管理工作者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对艺术展览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学习新理念, 掌握新方法, 才能为美术馆的健康发展, 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文化艺术事业也得到了复兴与繁荣, 如今遍地开花的美术馆和层出不穷的各类艺术展览构成了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亟需要形成相应的艺术展览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和文化发展的积淀, 这些展览档案对于美术馆长远发展和文化繁荣势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展览,建档,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宏雯.美术馆艺术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卷宗, 2015 (7) :23-24.

[2] 吴琼.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代表参观中国美术馆[J].档案学研究, 1996 (da) .

美术作品展览解说词范文第5篇

各位领导好,欢迎来到美术器材室。我是管理员:贾瑞怀。下面我来为您简要介绍一下我校美术器材室的一些情况,我校美术器材室自投入使用以来,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添置了画板,画架,静物柜,展示台,投影灯,石膏,静物等比较系统全面的美术设备及画具。

今后我室将全力配合美术教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通过美术教师的辛勤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出更多的美术特长的人才。

请各位领导指导,为我们的进步,提出宝贵意见。

美 术 室 解 说 词

各位来宾好,欢迎来到美术教室,我是管理员:贾瑞怀。美术教室是我校实施美术课程和美术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主阵地。

美术室现有多媒体电子白板一组。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机的运用更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美术教室能同时容纳一个班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平时的美术课我们几个班会轮流来美术教室上课,小组合作的上课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使生的作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每个周

美术作品展览解说词范文第6篇

我们知道, 自贡彩灯被誉为“天下第一灯”, 自贡因此荣获“南国灯城”这一美称而闻名遐迩。“第四届中国彩灯创意设计大赛暨作品展”在前三届大赛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 共收到来自自贡、成都等地的彩灯美术工作者与彩灯爱好者的参赛作品516件。本次大赛全程以平面展览、微信平台为推广宣传方式与媒介, 从彩灯创意设计大赛通知、设计、评比、宣传、推广等方面均借助自贡彩灯集团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有益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微信平台传播推广的特点

作为即时传播软件的微信, 其微信传播推广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朋友圈:即时信息传播主轴

由于微信朋友圈是建立在熟人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其对他人的是有信任感的, 并具有较高的说服力。通过朋友圈这一即时信息传播方式, 有利于彩灯品牌口碑传播, 从而加深观众对彩灯品牌的好感度。

因此, 我们就利用手机终端的社交网络的便捷性和封闭性, 吸引观众对彩灯创意作品资源的关注。所以作为彩灯创意作品的微信平台, 需要更关注信息发布时的质量提升, 注重信息引用和转载的可能性大小, 吸引观众关注彩灯创意作品。

2、语音聊天:即时的信息传播

由于语音通讯是微信的重要特征, 这就比文字短信在即时性特点方面有优势, 因而语音聊天形式可以让彩灯品牌信息进行快速发布。所以, 我们可以利用微信平台中信息点对点的流动特点, 满足观众对彩灯文化的个性需求。微信其本质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传播消息和信息资料。彩灯创意作品就应该抓好微信平台, 建立消息传播网络, 发挥“集群”效应的作用, 更精准满足观众对彩灯文化的个性需求。

3、服务插件:便捷的通讯交流

在与以往即时通讯系统软件对比中, 微信语音通讯更是以便捷性特点为专长, 就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更加直接、亲近的方式进行呈现。微信随后推出的微信支付、资金转账、微信红包、手机充值等业务, 就是加强用户的黏性, 服务于受众的生活需求。因此充分利用好微信平台“用户体验”这一功能, 为彩灯行业品牌传播和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更好地传播中国彩灯文化, 让人们更加喜欢上彩灯。由于微信在设计时有转发次数的限制, 信息容量适中, 良好的用户体验等特点, 我们在对于彩灯创意作品展示时, 就要重视避免超限推送, 提升受众的忠诚度。

4、沟通交流:高效的消息传播

运用语音或文字的对话和聊天来进行沟通交流是微信的关键特性, 这是点对点的即时信息传送, 其传播实现率很高。所以我们可以在使用微信平台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传播实现率高来成功进行精准定位用户, 让观众亲身参与彩灯作品设计活动中, 从而体验并产生消费需求。微信还可以通过其客户信息认证功能, 与彩灯创意作品推广进行必要的关联, 进一步分析观众特点, 思考客户需求, 从而使得观众产生出亲身参与彩灯创意作品推广活动的想法与意愿。

5、更新换代:多元的传播方式

如今的用户在信息传播方式选择上, 已经不满足于单一模式, 更容易接纳用更加多元的传播方式来替代的通讯软件——微信。这就能克服掉大多数的即时通讯软件只能以文本模式传输的缺点, 用图片、表情、短视频等方式来表现信息的内涵, 让传播的信息内容显得生动新颖。而语音信息则可以让交流双方能感受对方语音语调, 进而理解到彼此的情绪状态, 注重用户直观感受与体验, 增强信息传播质量。

二、运用微信进行彩灯创意设计推广的策略分析

1、微信公众平台:为彩灯创意设计赢得观众认可

微信公众平台是企业利用微信功能进行产品宣介、促销传播、形象展示的一个重要阵地, 也是企业与观众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平台, 因此, 彩灯创意设计推广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发挥媒介功能, 充实传播内涵, 构建包含彩灯知识教育、彩灯艺术创意大赛、彩灯业务服务、彩灯品牌宣传、彩灯文化传播等板块的微信公众平台。我们要在平台中重点展示产品设计流程、服务领域、合作对象等内容, 突出操作的简便性。当用户进入公众平台时, 仅需要点点手指便能轻松感受彩灯文化。

与此同时, 彩灯创意设计作品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开展一些以增加关注度、聚集人气为目的的主题活动。比如开展征集灯名活动, 对新推出的一个灯组, 向广大受众征集灯名, 一旦灯名被选用, 该参与者将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大的吸引力必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无形中传播了彩灯的彩灯品牌。

2、微信客服:与观众的深度交流

除了彩灯创意设计微信公众平台以外, 彩灯创意设计还应该加强彩灯企业微信私号的建设, 即彩灯企业微信客服。彩灯创意设计微信客服是彩灯创意设计人格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因此我们要通过微信客服号的形象设计, 注重在微信客服的昵称与头像、简介与服务内容等方面的表征展示, 进而搜索定位潜在顾客。

彩灯创意设计还可以借助微信客服号编写和转发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段子, 以促进与观众缩小心理距离为目的, 保持观众对彩灯创意设计的持续关注度, 当然要注意避免内容引起观众的厌烦, 面临被屏蔽的风险。

3、微信群:与观众的即时互动

由于微信群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用户喜爱的一种交流平台, 微信群的娱乐性功能表现的非常受欢迎。所以, 彩灯创意设计推广可建立多个微信群, 并有专人从事运营管理, 定期发布彩灯行业信息, 保持与用户的良性互动。而对于彩灯企业而言,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观众反馈个人观点就是对企业的支持与促进。

4、微信朋友圈:宣传彩灯的好助手

从现实情况看, 刷朋友圈、对朋友圈的关注已经成为微信个人用户的主要日常行为之一, 这远远超越了微信平台中个人用户对其产生的关注度。彩灯创意设计推广时可以开展一些针对微信朋友圈的有奖活动, 如:彩灯取名、灯谜游园、彩灯制作体验等, 这样一方面可以尽最大的可能性来宣传彩灯企业, 另一方面又能保持微信公众号的热度。

5、微信集赞:聚集人气的好策略

当微信“集赞”成为当下众多企业推广促销产品所使用的主要方式时, 使用好这一聚集人气的好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今, “集赞”已开始转变为用户与他人交流、表达所呈现内容的喜好程度的重要方法, 这更加强了用户对微信的依赖程度。

三、开展彩灯创意设计微信推广的阶段任务

1、在推广前期注重品牌认知度提升

在彩灯推广前期, 应以提升彩灯品牌的认知度为主要任务。我们要善于利用微信平台作为企业对外推介的窗口, 突出平台具有推广成本低和性价比高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以彩灯品牌塑造为中心的微信客服号建设。客服号应定期推送一篇彩灯文化方面的短文章, 以一周左右时间低频率发送、高质量推广文案为主要表现形式, 再辅以线上与线下两种模式, 从而保证传播内容充实、主客体良性互动。

第二:以交互功能发挥为基础的微信订阅号建设。微信订阅号可在保证传播时效性的前提下每天可以推送一篇文章, 进而保证用户反馈机制的高效。

第三:以多触点传播为导向的新媒体建设。由于微信可以直接与QQ、QQ空间、微博、QQ邮箱之间进行有效对接, 又可通过微信“朋友圈”、“二维码扫描”、“广告投放”、“摇一摇”、LBS定位等功能, 确保信息的全面而有效的传播。

2、在推广中期注重产品认可度提升

在彩灯推广中期, 应以提升彩灯产品的认可度为主要任务。当用户通过微信的各种功能渠道了解到最新的彩灯品牌信息后, 潜在客户就会及时的做出回应, 提出疑问、询问情况, 表达对产品的兴趣。

第一:以整合后台资源为目标的后台管理建设。结合前期客户反馈的信息, 我们应校正微信平台设计, 既具有创意化自动回复功能的交互设计, 又要有对接微信支付接口的效益设计。

第二:以知名人士崇拜为策略的产品口碑建设。以一带多效果是采用名人对彩灯品牌进行推广传播带动作用的具体表现。而传播成本高、效益显现快速有效是这一策略的核心特征。因为用户对知名人士有着天然的顶礼膜拜。所以选择恰当且适合的知名人物在微信功能中进行彩灯品牌的代言推广, 也会较为有用。

3、在推广后期注重用户忠诚度提升

在推广后期, 彩灯品牌推广的目的主要是提升用户忠诚度。在用户使用反馈期间, 彩灯品牌推广既要有“老带新”, 又要有“新促新”, 充分利用彩灯品牌效应吸引客户, 进而展示彩灯品牌的额外价值, 提升用户忠诚度。

4、在后期管理注重企业信誉度提升

在后期管理, 彩灯品牌推广的方向就是要注重彩灯品牌个性的塑造、企业信誉度提升。这主要以彩灯品牌个性塑造、内容管理运营、彩灯品牌理念建构以及彩灯品牌动态分享等方面为工作任务, 主动靠近用户内心, 收集用户需求, 并加强情感上与用户交流, 这些都能提升新老客户的彩灯品牌忠诚度和企业信誉度。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改善的背景下, 人们对文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照此估算, 彩灯行业的竞争必将日益激烈, 这就意味着彩灯创意设计的发展任重道远。而作为新媒体时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微信, 使得刷朋友圈已成为年轻人的必备技能。对于彩灯创意设计推广而言, 既要以彩灯产品品质为核心, 又要以微信潜在功能利用为补充, 灵活运用各种微信推广宣传的策略, 要把微信平台建设成为彩灯行业优秀品牌的扬声器、传播彩灯文化的播种机。

摘要:微信以语音交流为主导的点对点式熟人圈社交逐渐侵占了我们的生活, 而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出更拓宽了企业等组织与客户交互的渠道。中国彩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 正得到市场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因而利用微信平台对彩灯创意设计进行推广具有现实意义,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推广前、中、后期及管理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中国彩灯,彩灯创意设计,彩灯品牌推广,推广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颖.微信“朋友圈”营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5, (04) .

[2] 张欣蓓.企业利用微信作彩灯品牌营销的策略建议[J].彩灯品牌 (下半月) , 2015, (03) .

[3] 王时杰.关于微信营销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信息与电脑, 2014, (02) .

[4] 韦亚洲.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微信“积攒”营销方式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7) .

[5] 焦世奇.微信营销在扬州彩灯创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01) .

[6] 童慧:微信的传播学观照及其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 2013 (9) .

[7] 张信和.微信的品牌传播策略及优势分析[J].商业时代, 2014, 33.

[8] 洪海玲, 杨灿荣.微信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 32.

[9] 纪希.浅谈微信中品牌传播的新趋势[J].中国包装工业, 2013, 10.

[10] 杨鑫, 余明阳.基于微信公众账号的品牌营销对彩灯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4.

上一篇:面试自我介绍一分钟范文下一篇:描写湖水的优美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