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行业行业范文

2024-03-07

建筑工程行业行业范文第1篇

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劳动密集行业。建筑装饰行业是随着房地产热潮的逐步兴起,快速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建筑装饰装修行业获得巨大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业总产值达2.1万亿元,“十一五”期间,行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化程度有所提高,装饰企业数量已由19万家减少至15万家左右。2011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达到2.35万亿元规模,实现了12%左右的增长速度,再创历史新高。

2012年,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常态化以及通货膨胀和经济下行压力极大的背景下,材料、人工成本上涨,建筑装饰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也保持了快速发展,全年建筑装饰行业工程总产值已突破2.6万亿元。同时企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2012年的百强企业年平均工程产值已经达到14.13亿元。

2013年1月11日,苏州民企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签约收购美国HBA Interna-tionnal 70%的股权,这次收购是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第一次跨国收购。这次收购标志着中国真正有了国际化的装饰企业,实现了企业内部深层次的转型升级。

建筑装饰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加强,建筑装饰行业不仅在建筑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作用日益突出,同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我国建筑装饰业发展迅速,低碳环保将成为今后建筑装饰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建材下乡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我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推动,建筑装饰行业有望获得更高的增长。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九章。首先介绍了建筑装饰行业的定义、材料分类、功能及手段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和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发展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国内的家装行业。随后,报告对建筑装饰行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分析和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最后分析了建筑装饰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建筑工程行业行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导入;技术效果

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被视为技术落后的领域。这一方面在于其劳动密集的生产特点,另一方面也源于其技术创新的落后。本文主要研究解决建筑企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的问题。目前建筑业广泛采用的低层次、不连续的明示性知识导入模式是导致建筑企业创新能力低下和技术雷同化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对于广大技术经济条件较差的中小建筑企业,提出了在同一经济区域内建立以当地建筑大企业为龙头的联营体创新合作模式;针对少数技术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型建筑企业,提出了围绕建筑企业核心技术的外在技术合作及并购导入模式。

一、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的种类

建筑业的技术导入就是指建筑企业在生产建筑产品活动时主动地将游离于建筑企业的外在技术资源或技术的物质载体吸引到企业的内部生产活动中来,并加以融合的过程。根据建筑技术创新的外在导入技术资源同实施导入创新的建筑企业的关系,可将建筑技术导入分为三种基本的导入模式:通过市场交易导入技术或者说是技术的市场购买模式、通过准内部化的方式导入技术或者说是通过介于市场和内部化之间的方式(战略联盟)导入技术,通过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或者说是通过并购实现技术导入。

1.技术购买,是指实施创新的主体通过市场向外在的技术创新源直接交易购买技术。一般购买含新技术或新工艺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或单项设备、技术许可、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商标权许可、技术服务以及技术咨询。

2.通过准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即通过介于市场和内部化方式(战略联盟或合作)的方式导入技术,是企业双方或多方为获得某种外在的创新资源所采取的非市场导向交易方式。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两种战略联盟类别。一种是企业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另一种则是企业同R&D机构的合作。根据合作的紧密程度,战略联盟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分为合同创新模式、项目合伙创新模式、基地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等。

(1)合同创新模式是指以合同形式确定的合作创新模式。通常由委托方提供资金和规定创新目标,受委托方提供人力、设备并实施创新过程。由于竞争越来越综合化,因此对企业而言,这种创新模式不应该成为创新的主要模式。

(2)项目合伙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为完成某一特定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通过合伙投入并合作组织研究与开发过程,共享研发成果的一种合作创新方式。从单个项目上看,这种合伙的创新模式的确有助于项目的迅速研发,然而对于企业而言,从长远的技术能力发展角度上看,由于项目的分散进行使企业间不能共享创新的经验和技能,这无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另外,合伙创新对合伙企业的技术有着较高的互补性要求。因此该模式也不是企业长远的创新模式。

(3)基地合作创新就是指企业同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共同技术创新的基地的一种合作形式。一般由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大学或研究机构提供场地和研究人员。从组织特征上看,企业基本上不涉及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基地没有很强的约束力。从产权上特征上看,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基地所在单位拥有;另一种是参与企业同基地企业共同拥有。另外,基地合作企业参与较少,虽能获得过程中的信息和经验,但不能分享过程中直接经验。

(4)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是企业为增进和加速某一或某些技术领域的创新而共同组建的股份制合作组织。从产权特征上看,凡研究公司主持的或资助的项目所有成果都属公司所有,成员企业或持股单位要取得使用权,得向研究公司支付一定费用。另外,创新成果亦向外开放。从过程特征上看,成员项目共同参与项目的选择并共同参与执行,不仅能分享创新的中间成果与最终成果,还能分享到创新过程中的直接经验。

3.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是指企业出于创新的目地而对那些掌握本企业重大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外在技术资源实施兼并的方式。该种方式有利于消除重复性研发工作,减少不同部门生产中互不信任而出现的机会成本,防止技术合同交易所带来的“双边垄断”后果。在技术效果上,具有整批交易的特点,可迅速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直接进入相关的技术领域。

二、技术导入模式的效果及其选择

(一)技术效果比较

不同的技术导入模式对创新导入主体有不同的要求,也存在着不同的技术导入效果。因此了解和研究各种导入模式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建筑导入企业选择合理的导入模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二)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的选择

建筑业的技术发展历程体现了建筑业技术的外在导入特性,如下图:

公元前4000年

公元前2200年第一部建筑法规Hammurabi

公元1176年石桥取代木桥

公元1775年第一座铸铁桥

公元1824年水泥浆

公元1850年强混凝土

公元1856年钢工艺

公元1861年第一座起重机

公元1885年比一个用于摩天大楼的钢结构技术

1912年混凝土搅拌机(下转第194页)

(上接第192页)

公元1986年 建筑技术发展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这些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建筑业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技术创新。作为建筑技术融合系统中的一部分,新材料和新组件以及以此相关的新设计技术对于传统建筑企业的技术平台来说正显得越来越复杂化和隐含化 [2]。因此,建筑企业采用较为长期的稳定的合作模式和并购模式有利于建筑企业获得隐含性较强,技术较复杂的外在导入技术,有利于建筑企业能力的发展,避免技术的雷同化和形成能力的差异化。

并购模式是对技术掌握最彻底的导入模式,它能够迅速促进并购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企业规模的增长,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即要求并购企业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和企业的规模是呈正相关的。

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建筑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技术能力低下的状况,因此上述的并购导入模式是不适合的。本文认为对于大多数技术经济条件较差的建筑中小企业应积极发展这种稳定的、较为长期的合作创新模式。

三、结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迎接国际大型建筑集团的挑战,通过产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劳动生产效率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研究解决建筑企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建筑行业当前采取的创新模式应为具有长期、稳定的技术导入合作和并购等较高层次的创新导入模式。由于学识和理论深度的欠缺,本文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化。

【参考文献】

[1]陈松.技术导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1999.

[2]刘永平.建筑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D].重庆大学,2002.

[3]Richard L.Tucker,Perfection of the Buggy Whip.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J].June,1998.

建筑工程行业行业范文第3篇

行业薪资调研报告范文(一)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

来,乡党委、 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年 统计 ,()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从调研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研,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

业生产、 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

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行业薪资调研报告范文(二)

根据市总的有关要求,区总工会于近期通过问卷调研、随机访谈等形式对全区职工工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根据抽样的方式,共发放调研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0份,涉及

餐饮、纺织、电子通讯等8个行业,其中餐饮业60人,占调研人数的%;纺织业10人,占调研人数的%;服务业52人,占调研人数的%;建材行业20人,占调研人数的%;批发零售业46人,占调研人数的%;铁路电气化40人,占调研人数的%;电子通讯业8人,占调研人数的%;其他行业24人,占调研人数的%。

一、基本情况

1、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其中,签订的92人,占调研人数的%;未签订的43,占调研人数的%。

2、工作岗位情况。其中,一线工人88人,占调研人数的%;辅助生产工人8人,占调研人数的%;技术工人16人,占调研人数的%;一般管理干部7人,占调研人数的%;其他岗位16人,占调研人数的%。

3、月工资收入1500元以下的35人,占调研人数的%;1500~2300元的81人,占调研人数的%;2300~3200元的19人,占调研人数的%。

4、在调研中,132人的月工资发放没有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占调研人数的%。

5、在所调研的人中有131人了解自己的月工资额度,占调研人数的%;不了解的4人,占调研人数的%。

6、在调研中有123人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收入水平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占调研人数的%。不满意的12人,占调研人数的%。

7、单位为职工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的有38人,占调研人数的%;部分缴纳的54人,占调研人数的%;没有缴纳的43人占调研人数的%。

8、关于《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到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度调研种,非常了解的4人,占调研人数的%;知道与知道一点的为44人和79人,分别占调研人数的%和%。

9、认为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

度对于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劳动报酬权益,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有很大作用与有一些作用的分别为47人、46人,分别占调研人数的%、%。

二、调研结果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

1、在调研者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占%,说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是有一定成效的。但从比例可以看出,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是很高,还需我们加大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力度。

2、调研中,月工资发放有%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以上,说明我们的监管力度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3、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情况,全部缴纳的占%,说明社会统筹有关要求还没有达到全覆盖,这方面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

4对《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到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度的调研中,非常了解的

占%、知道的占%、知道一点的占%。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到位,法律法规还需要继续普及。

5在对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于维护职工的合法劳动报酬权益,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的作用的调研中,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占%,认为有一些作用的占%。说明企业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了解还不到位,我们还需加强工资集体协商宣传的深度与广度

建筑工程行业行业范文第4篇

2016年以来,国家能源局依托行业监管职能,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在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信息归集应用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一、《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2016~2020年)》《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办法》《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渐次出台,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总蓝图日渐清晰,信息归集使用的程序、要求等内容不断明确,信用评价行为更加规范,推动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二、编制《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数据清单(2018版)》《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行为清单 (2018版)》《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应用清单(2018版)》“三清单”,规范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信用行为界定、信用信息应用。

三、组织推进电力、煤炭、油气领域15项信用评价指标的研究制定,形成评价规范,推进信用信息评价规范化、标准化。

四、建设涵盖“信息数据共享系统”“信用能源”门户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三方面的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了能源行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发布。

五、截至2017年12月7日,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平台累计归集数据270万余条,并回传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能源企业数据,初步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数据的对接交换。

第二章各派出机构、全国能源行业协会能源行业信息体系建设情况

一、派出能源监管机构工作情况

1、山东、福建、江苏等地方能源监管办根据本地实际“量体”制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

2、华北、华东能源监管局作为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初始数据归集工作试点单位,及时上传“双公示”数据,在综合监管系统中开设监管问题汇总模块,将涉及各领域的失信信息汇总并与企业许可信息关联,推进信息归集与使用工作衔接顺畅。

3、西北能源监管局、贵州、甘肃、浙江能源监管办建立 “双随机,一公开”机制,规范红黑名单的产生和发布程序,将所辖企业全部纳入信用监管范围,建立健全市场主体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4、南方能源监管局、甘肃能源监管办等公布违犯许可制度的企业名单,强化信用信息在监管工作中的应用,督促整改并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对守信企业减少现场检查频次,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5、东北能源监管局、河南、四川能源监管办等单位积极开展行业信用平台建设、信用监管等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二、全国性能源行业协会工作情况

1、中电联、中电建协、煤炭工业协会等全国性能源行业协会,不断完善信用评价规范,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工作,深化行业自律,推动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2、中电联等协会率先建立信用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归集及共享,打造网上服务窗口,实现与“信用能源”的衔接。

3、中电联等协会利用简报、月刊、培训会等多种渠道、方式,宣传能源行业信用文化,开展诚信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建立了行业企业诚信文化和企业信用履约能力的联系体系。

第三章 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分析

一、电力行业信用状况(样本总数:13140)

1、社会信用代码统一情况分析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企业有3235家,其中已完成社会信用代码统一工作的3119家,占比96.4%,基本实现代码转换;注册时间在3~10年的企业,完成社会信用代码统一的占比约90.1%;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企业,完成社会信用代码统一的仅占比79%,社会信用代码统一工作还需加强。

2、司法纠纷案件类型情况分析电力企业存在司法失信的394家,占比3%。其中,有履行能力拒不履行法律文书义务的283家,占比72%,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重视。伪造证据、妨碍抗拒执行法律文书义务的23家,占比6%。

3、行政处罚分析在所涉及行政处罚的82家电力企业中,超越许可范围从事承装电力设施业务的31家,占比38.27%;其次,存在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13家,占比16.05%。

4、环保失信情况分析在选取的样本中,2014年974家,占比7.4%;2015年819家,占比6.2%;2016年924家,占比7%。 从环保失信原因来看,因排放废水、危险废物及重金属污染物问题失信的企业数据一直维持同一水平,因排放废气导致失信的企业较2016年有所增加。

5、黑名单企业分析在黑名单内769家电力企业中,由工商发起的针对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惩戒占比最高,达到15.9%,共123起。其次是证监会处罚、安全生产、海关失信等。

6、信用评价等级分析共抽取572家企业进行了信用评价,被评为AAA等级企业共计515家,占比约90%。但参评企业占比仍相对较少,还应提高企业的自愿参评率,更大范围反映企业信用情况。

7、小结从以上分析来看,电力企业信用情况整体较好,失信行为主要集中在有履行能力拒不履行法律文书义务、超越许可范围、安全生产和废物排放等几个方面,应加大关注和监管力度。

二、油气行业信用状况(样本总数:1200)

1、社会信用代码统一情况分析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企业有296家,其中已完成社会信用代码统一的276家,占比93.4%。注册时间在3~5年的企业378家,已完成社会信用代码统一的337家,占比89.1%。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企业269家,已完成社会信用代码统一的196家,仅占比73%。

2、生产安全情况分析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排查出的29436处油气输送管道隐患中已整改完成29435处,整改率99.99%。其中,7390处重大隐患已整改完成7389处,整改率99.99%。

3、司法纠纷案件类型情况分析调取涉及油气领域的20年历史司法文案数据866件,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的数量最多,共356件,占比41.1%,其次是劳动争议和人事争议,共166件,占比19.1%,两类案件总计超过半数。

4、环保失信情况分析在选取的1200家油气企业样本数据中,排放废气类失信企业65家,占比38.6%;排放废水和危险废物类失信企业各为50家,分别占比29.8%;排放重金属污染物类失信企业21家,占比1.75%。

5、信用评价等级分析2017年,对26家油气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结果显示,AAA级企业占比相对较低。其中AAA级企业16家,占比61.5%;AA、A级企业10家,占比38.4%。

6、小结通过针对油气行业企业5个方面的信用分析,油气企业的安全生产诚信正在提升,信用评价工作有待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控制因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及劳动争议而引起的司法失信,应重点关注因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排放而失信的情况。

三、煤炭行业信用状况(样本总数:425)

1、社会信用代码统一情况分析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企业55家,已全部完成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转换。注册时间在3~5年的企业62家,完成社会信用代码统一的比例较低,占比33%。注册时间在5~10 年的企业121家,完成社会信用代码统一的92家,占比76%。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企业187家,完成社会信用代码统一的112家,占比60.6%。

对比来看,成立3年以上的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占比低于电力、石油企业。

2、环保失信情况分析2014~2016年,环保问题督办企业和环保重点监控企业的数量基本持平。

选取425家煤炭企业的环保失信事件样本数据,排污企业生产隐患主要以废气、噪声、违法生产问题占比较大。

其中,排放废气污染类失信企业116家,占比27.3%;噪声污染类失信企业85家,占比20.1%;违法生产类失信企业74家,占比17.4%。

3、司法纠纷案件类型情况分析调取煤炭领域近20年的失信类司法案件数据74473件,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数量最多,共40284件,占比54%;劳动争议和人事争议,共11184件,占比15%。

4、信用评价等级分析112家参评煤炭企业中,信用等级达到AAA的104家,占比92.8%。

5、小结通过信用分析,煤炭企业自愿参加信用评价的意识有待提高,在经营管理中应控制因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及劳动争议而引起的司法失信,需重点关注生产经营可能存在的废气、噪声、违法生产、废水、粉尘等隐患,及时发现问题,尽早开展整改。

第四章 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社会信用立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重要、最基础的关键性工程。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宏观层面立法欠缺,尚无一部全国性信用法律法规对信用信息的归集和管理等进行明确规定,尚未形成体系化的信用法律规则。

二、从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来看,尽管已建立能源信用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联系人制度,但与实际需要还存在诸多差距。上下统

一、协同运转和联合奖惩的信用工作机制尚在探索之中,部分企业尚未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和具体业务工作人员,工作运转效率相对较慢,信用绩效考核制度还需要研究形成,工作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三、目前,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合作机制初步形成,历史数据已初步归集,但相关信源单位的信用信息多在本系统、本行业内部封闭运行,数据流动性差,开放程度较低,部门壁垒和数据孤岛现象突出。

四、信用信息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管理、联合惩戒等方面的深度、广度还不够,有待加强。

五、能源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尽管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评价过程有待规范、评价结果中AAA级企业过度集中的问题,需加强评价结果在政府监管、行业激励、企业商业经营中的应用。

第五章 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展望

一、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门类众多。 下一阶段,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将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责任,完善相互协调配合机制。同时,以起步较早、开展较好的电力行业领域为引领,带动其他能源行业领域信用工作共同前进。

二、围绕规范市场运行、保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完善信用信息归集机制,不断扩展信用信息归集范围。

2018年,还将在完成历史信用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能源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平台的接口导入和平台录入方式,实现实时信用信息归集,确保到2020年,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归集覆盖率达到95%。 同时,根据信用信息标准,从不同维度整合数据,加强与各信源单位、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及“信用中国”的数据共享,实现数据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增值利用,满足各方面需求。

三、加快出台信用信息修复、异议处理、联合奖惩实施细则等制度,对获取的司法、环保、安全等方面企业信用信息进行细分类、再梳理,及时形成全面、详实的企业守信失信纪录,组织开展能源领域失信主体专项治理,推进信用信息在行业监管、信用评价、企业管理、联合奖惩等方面的应用。

四、推进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与信用咨询相结合试点工作,指导行业协会信用评价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做好评价机构和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过程合法透明、结果公平公正,推动信用评价结果的广泛应用。

建筑工程行业行业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交通工程的日益增多,交通工程的检测直接关系到交通工程的进展。良好的检测工程降低了工程造价,促进了施工技术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从交通工程检测行业的现状来看,检测行业仍存在一些影响因素,阻碍了检测行业的发展。从检测行业的现状出发,挖掘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行业内的其他研究者提供启示。

关键词:交通工程;检测行业;现状研究;对策分析

1 交通工程检测的必要性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为交通工程建设创造了更多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提高公路的稳定性。如何判斷新材料的性能,需要检测部门进行科学论证。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工程质量,监督工程造价。在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成本控制不容忽视。通过对材料质量的检测,可以确定材料是否能尽快进入施工现场,从而保证工程后期的正常进度,防止因材料质量问题导致工程中途停工的情况。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选择经济、优质的材料,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进度。同时,也可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材料在进入市场之前通常需要经过科学的测试。必须达到交通工程质量要求并符合标准,方可在施工现场使用。

2 交通工程检测技术现状

2.1检测技术管理存在问题,难以发挥重要作用

交通工程检测技术决定着交通工程的质量。为了提高交通工程质量,必须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维护。只有通过良好的细节检测,才能提高交通工程的质量。同时,对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要明确,可以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认真检测,这也是交通工程检测项目中的一项小工作。对于一些使用效率较低的材料,也应进行相应的检测,切记不要忽略。然而,目前我国交通工程检测技术主要存在非标准问题。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检测管理技术,很难充分发挥交通工程检测工作的作用,甚至阻碍其发挥作用。从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由于交通工程检测技术管理不科学,在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详细地检测,在实践中会出现各种问题,降低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主要原因是相关技术人员没有规范实验室的操作水平,没有按照相关依据进行软硬件设施建设,也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和行业标准操作检测步骤,这就导致了交通工程检测管理中存在较大的漏洞和缺陷。

2.2仪器设施尚不全面,难以满足多元化检测需求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工程检测技术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然而,在目前大多数交通工程测试过程中,由于仪器设备的不完善,测试精度大大降低,导致数据误差。在交通工程检测过程中,由于需要各种类型的交通检测设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各种交通工程检测设备的需求,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

2.3检测水平有待提高,专业人才匮乏

交通工程检测人员必须通过专业考试,具备检测知识和能力,承担检测业务。但从我国交通工程检测的现状可以看出,由于专业知识水平高,检测人员数量少,甚至有人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检测掌握水平有待提高,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另外,交通工程检测技术的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单调。如果工作人员不认真对待,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由于部分检测人员没有参加连续培训,没有掌握新的检测标准和高新技术,实际工作能力较差,与交通工程检测任务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大了对交通工程检测人员的培训,但由于缺乏经验,只是步入社会,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灵活地运用操作水平。由于检测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专业意识不强,对交通从业人员重视不够等问题,导致过程检测技术整体技术落后,信息匮乏,工程队伍综合水平较低。

3 加强交通工程检测的对策分析

从检测行业现状来看,在检测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才能够确保交通工程检测的效果。

3.1完善检测管理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则,就没有圆。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和企业自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检查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首先,要明确质量监督站承担的责任是首要保障点,交通质量主管单位要对检测结构和现场临时检测资质进行管理,加强对各检测单位资质的考核和管理。各检测单位资质颁发前,要认真检查检测单位的实验室场地、人员配备、设备设施等各种硬条件。在颁发的工程资质证书上,不合格的工程由有资质的单位完成。监察部门要加强执法,严格执法手段,定期抽查检验合格能力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并进行整改、通报批评、行政处罚,甚至对检验人员流量大、设备状况不一致的检验部门暂停资格。

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强化工程质量监督作用。按照质量第一、数据为本的原则,加强监理机构内部管理,逐步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独立、明确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规范,不得徇私枉法,公正廉洁,防止行政干预等因素影响,公平公正地检验交通工程质量做到检测数据权威,跟踪落实施工现场抽查,特别是加强现场抽查力度,对每一个隐蔽工程都要进行抽查,严守数据造假现象。最后,检测企业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检测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培养检测人员和配备设施设备;按照规范要求和规定频率收集检测数据,按规范要求进行测试和维护,确保工程资料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3.2扩大检测机构规模

进一步对现有检测机构进行重组和改造,合理安排各检测机构的各种检测设备。根据有关规定,科学配置和布局各类检测机构,既能满足交通工程质量检测要求,又能防止检测机构和设备的重复投资或稀缺,确保检测机构数量能够满足需要交通工程建设。利用新的检测技术,建立监控信息平台,开发检测数据库,实现原材料数据、出厂及完工质量检测数据、实体检测数据、检测人员信息等数据的动态管理,实现管理部门对检测机构的全方位控制,促进各检测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3.3加强对检测人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

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关系到检测工作的发展,他们具有熟练高效的检测技能,有效地加快了检测工作的速度,因此有必要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传授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二是,要高度重视跟踪教育,讲授交通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最新检测规范、检测技术等,聘请专家学者对检查人员进行培训,倡导他们广泛学习,吸收各种知识,全面提高检验人员素质。第三,根据具体情况,对从事桥梁检测、桩基检测、隧道质量检测等专项交通工程监理人员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建立严格的自检制度,加强检测监督管理,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各司其职职责,落实检测责任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工程检测技术对整个交通工程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交通工程建设工作需要保证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检测技术,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此外,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还需要坚持职业道德的要求,认真开展检测工作,对待检测人员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关,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检测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稳.浅谈交通工程检测技术现状与对策[J].低碳世界,2018,(14):191-192.

[2]张俊伟.交通工程检测技术现状与对策[J].江西建材,2019,(04):197+196.

[3]骆晓凌.谈如何做好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中国科技财富,2018(6).

[4]胡晓文,林敢志.浅析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的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9(13).

[5]李正强.试论现代化的交通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缺陷与不足[J].交通建设资讯,2018(7).

(安徽立质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建筑工程行业行业范文第6篇

关键字:绿色工程;建设项目;工地管理

前言

绿色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内容,由于各个环节间彼此关系,某个细微环节存在问题,都会给工程项目的后续发展造成一系列隐患,很大的可能会造成整个绿色建筑工程都无法继续开展建设,而不得不终止。施工管理人员如果无法严格把握施工细节,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损失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对施工安全的造成较大隐患。

1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1.1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认识不足

在绿色建设工程施工中,如果工人对绿色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了解不充分,对绿色施工的基本理念认识不全面,则管理者也常常会忽略对绿色专职工程的施工管理。现阶段存在着二个观念,一是绿色施工,二是绿色管理,这二个观念对绿色建筑工程的开展同等重要,若仅关注施工,则员工的意识水平仍停留于传统文化层面,所产生的后果将是绿色建筑工程的现场质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绿色建筑所需的要求。所以,政府既要注重对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监督与管理,也要将之落到实处,把有关绿色建筑工程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等落实,将二者结合以提升绿色建筑工程的水平。比如,当政府有关部门们意识到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并引入了环境保护理念后,就可以给人民群众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了,但有些建筑施工单位却不这么觉得,单纯地为了谋求自己的短期效益,而选用了价格相对低廉的建筑材料,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安全品质就无法保证。二个完全不同的观念本身就形成了冲突,再加上地方政府部门并没有把想法落到实处,也未能把自身的质量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对建筑单位也没有重视,这都会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安全问题,从长期上而言,也不利于施工单位效益的提升。

1.2评估系统有待加强

对绿色建筑工程进行质量监督管理,不但必须提升对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关注度,同时也必须构建起相应的质量评价系统,因为如果缺乏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那么就无法提高建筑的质量管理水平,而如果没有评估机制,也就是无法衡量建筑物质量是不是符合标准,以及是否安全而稳固。在现阶段,对建筑的评价系统还尚有待进一步加强,因为当前中国大多数建筑的评价系统都是针对公有建筑的,而对于私人建筑的评价系统相对还比较缺少,在这里就涉及绿色建筑工程。而对于綠色建筑工程的评价系统相对还比较缺少,系统也没有很齐全,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体系,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国绿色建筑工程的推广与发展,也不利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3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不高

从现阶段的实际状况而言,中国建筑的管理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针对绿色建筑工程来说也是这样。但在大部分施工单位中,还是采取的中国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方法,管理层中主要也是中国传统理念,技术知识比较简单,也缺少创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这部分员工既没有绿色建筑相应管理工作专业知识经历,实际的技术管理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国绿色建筑工程的进展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由于绿色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总量不多,中国传统的工作人员对此中国绿色建筑理解不够,认识也不全面深入,对某些绿色建筑工程的理念与建筑施工技能也比较陌生。在实际操作中,尽管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了错误操作,或是发生了违章、违规的现象,但技术人员却没有及时指出问题,造成了绿化建筑工程施工工期的拖延,没有按计划完成。

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2.1绿色施工管理是管理模式新的阶段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在国民经济科技蓬勃发展的时期,唯有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可让中国的经济社会市场发展步入健康良性循环系统,而建筑工程市场发展亦不例外。采用绿色施工管理,可以带动中国施工公司在建设市场经济中健康、持续的发展,绿色施工管理同时也是中国建筑施工管理革新和国际施工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2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提升工程建设品质与效益。施工企业创新发展更要注重落实企业"注重绿色施工,安全环保建筑"的发展策略,不但借助企业能力,更要借鉴国内外经验与自身资源优势联合开发项目,与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研发高校、机构等进行技术协作,以形成科技联合,优势互补,联合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与业绩。

2.3进行管理观念上的革新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吸纳和培训,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意识的革新,以创新的思想来管理公司,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并充分了解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与紧迫性。施工公司必须把施工项目管理技术创新放在关键地位,把技术创新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有效策略

1、增强施工管理人员的绿色管理意识

从施工管理中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实现步骤进行了剖析,为切实有效的改善施工的管理品质,以及合理的实现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效益,提高施工管理的绿色管理意识,即是最有效的管理改善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对于施工管理中的绿色管理意识,工程单位在实践发展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以提升。其一:进一步落实施工管理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基本知识、理论体系、基本逻辑等的掌握,以增强施工管理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作业实践情况的认识,以及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益;二:采用外部招募的形式,通过招募满足专业要求,资质要求高的技术人才,以实现在项目建设中的绿色项目管理。

2、健全绿色管理制度

其次,想要提升绿色建筑工程水平,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绿化管理体系。而规章制度也是规范企业言行的利器,因此政府部门也应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施工单位有章可循。就建设工程项目而言,国家立法机关已经出台了《建设法》等立法规章,想要推进建筑行业发展,应该在《建设法》中添加与绿色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有关的具体内容。同时,地方政府部门还应当出台有关规定,对建筑物的绿化级别作出明确确认,以充分发挥建设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在市场驱动下,使绿色建筑变成了市场消费者的选择,进而促进施工单位有意识地做好绿化管理。对于扰乱建设市场的不法行为,地方政府执法机关还应当明确惩罚条款,对失责建设主体实施严厉处罚。

3、完善绿色建筑管理评价制度

完善的绿色施工项目管理评估体系,将有助于改善相关管理者对绿色施工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品质。第一,必须综合评估施工企业的相应资质,而不要求施工企业,也不能介入施工项目管理,从而无法减少对绿色施工建设项目的管理影响。第二,在整个项目中,必须合理制定绿色建筑管理评估体系,例如新建工程的竣工检查、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绿色建筑工程设计等。另外,建设监理机关也必须发挥自身的功能[3]。在建设项目监理流程中,由施工的建设项目监理部门负责绿色施工体系建立,有效执行绿色施工管理评估体系,并实施具体的作业。最后,在绿化施工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投标中,推行绿化环保工作理念,建立相关的监理体系。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在倡导绿色和绿色生活理念的同时,中国建筑已经开始实施绿色建筑建设。所谓绿色建筑施工就是以环境保护为核心,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较好的技术,尽量减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祥禹,关力罡.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5).

[2]张志崇.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5).

上一篇:精准扶贫演示文稿范文下一篇:卷烟营销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