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18

机械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机械;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教学模式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网络化、信息化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也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专业教学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以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为例,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与辅助应用进行探讨。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机械专业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涉及记忆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如果采取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将机械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活跃课堂氛围。例如,教学有关机械装配的内容时,受教学条件限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多种零件的功能与装配显然不现实。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这样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现装配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下载保存课件,方便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如,在教学平面连杆机构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生动形象地展示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原理,使学生清晰地看到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过程和速度变化,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记忆有关平面连杆机构的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条件的限制,将传统的语言描述和动态的演示充分结合,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机械专业有些内容较为抽象、复杂,教师若采用口头教学策略,有时难以让情境再现,学生理解起来颇为费劲。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实现由抽象内容向形象内容的转换,有效降低教学难度。以线齿轮教学为例,其中的渐开线内容比较抽象。两个齿轮的啮合部位在实际工作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转动距离是随之变化的,假如采用曲线,可能导致齿轮在瞬间的转动速度不断变化,也就是常说的瞬间速度不相等,但采用渐开线的话,任何时间齿轮的转动都是匀速的,就不会出现脉动性。如果借助信息技术就可以模拟这一完整的动态过程,使渐开线的每一个点的受力状态得以呈现,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又如,切割体视图剖后结构是机械专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动态的特点,向学生呈现物体分割的动态演示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这是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

可见,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机械专业原理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将静态的文字、动态的演示以及声音与图片有效地融于一体,突破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习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作为新时代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意识也同样重要,而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交互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能开拓教学新气象。例如,在“机械制图”课程有关三视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UG、Master Cam等软件的三维建模功能,可以动态演示相关的制作步骤,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主动地观察实物的立体图形,在直观形象的展示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制图方法。在这个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充分激发,创新意识必然增强。又如,在“读组合体视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发挥想象寻找答案,然后再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引导,如呈现某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想象力补画左视图。这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维。

总之,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整合信息技术,注重情境再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进宝贵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中职机械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突破教学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水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赵成喜,陈金萍,胡文静.现代信息技术在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5).

[2]华宏伟.机械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2(03).

[3]叶建华,曾寿金,晏岱.现代信息技术与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整合[J].韶关学院学报,2012(10).

机械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

TH122-4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随着机械化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除机械制造部门外,在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冶金、采矿、轻纺、食品等诸多生产部门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都会经常接触各种类型的通用机械和专用机械。这要求他们必须对机械的基础知识,如机构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零件的受力和失效形式、设备的选购、正确使用和维护及故障分析等具有一定的了解。

機械化生产对国民经济进步和社主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大[1]。对原有的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改造和技术升级,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潜力,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设计各种高质量、先进的成套设备来装备新兴的生产部门,促进经济的多元化;研究、设计高度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实现空间探索、海底开发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同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自身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非机械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机械类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工程学科非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国内许多高校中具有工程性质的非机械专业都开设有本门课程,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与工程、自动化工程、航空宇航工程等。本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学习本门课程要用到物理、数学、力学、机械制图和工程材料以及机械制造基础等先修课程的知识,尤其是理论力学课程的知识。但并不是这些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非机械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机械类专业有所不同,因此本门课程对非机械专业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首先是教学目的,本课程不是研究某种具体的机械,而是着重研究一般机械的共性问题,即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综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紧密为工程服务的,为进一步学习专业机械的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为从事工艺、运行和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基础知识。其次是教学内容,非机械专业与机械类专业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的要求不同,非机械专业注重对内容的一般了解,因此削减了大量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等内容,添加了部分工程实际的案例。但是具体的教学知识点并无明显差别,都包含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如结构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常用机构及其传动设计,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通用零部件设计,如机械连接、机械传动和轴系零件等。最后是教学过程,由于知识背景不同,对非机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简单引入机械类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在讲授机械设计的工艺性要求时需要简单介绍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以便于学生理解工艺性的含义。然而,由于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注意到非机械专业和机械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的异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区别对待,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理解教學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感觉枯燥、抽象,进而厌学甚至弃学,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非机械专业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以多门先修课程为基础的[2],而由于种种原因,非机械专业学生并没有学习过某一门或某几门先修课程,这给本门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非机械专业注重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一般了解,是为了学习专门机械奠定基础,而并不注重设计机器,因此教学内容应删减难度较大的公式推导和定理证明等,而是直接给出实用性的公式或定理,重点讲授它们的工程应用及使用方法。如在校核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时用到赫兹公式,它属于弹性力学的知识,在讲授时直接给出赫兹公式的具体形式,讲明其中各个参数的含义,重点讲述该公式在校核计算零件的接触强度,如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强度计算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而不必要介绍该公式的推导过程。如果强制讲授,则学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且占用宝贵的课时,教学效果差。

2.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紧密为工程服务的,以工程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必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工程需求引出教学内容,如以汽车后桥差速器为例讲授差动轮系的分解运动,由于汽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器,而大部分学生对汽车转弯过程中机构的运动原理并不了解,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之外,当他们看到汽车时,仍能主动回忆起所学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学过程多引入工程案例或日常案例,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在讲授平面四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时,以家庭常用的缝纫机的踏板机构为例进行讲解。

3.与知识背景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许多名词和符号是机械类专业中学习过的,对于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导致他们对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不清楚,觉得学习本门课的意义不大,因而厌学甚至弃学。若能将该课程与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航空航天类学校的学生,将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与航空航天应用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入航空航天应用案例,如在讲授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设计计算准则时,以航空发动机用齿轮为例进行讲解,由于航空发动机用齿轮的特殊工作环境及应力状态,设计时应选取合适的材料、加工精度,并注意校核强度等参数。

4.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直观性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所研究的对象多为运动的机构和机械,而多媒体能够将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教学素材进行合理编排,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点形象化、趣味化,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本门课的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由于信息量增大,教学速度加快,易导致学生的思路难以跟上教师的讲解进度,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不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于非机械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实践经验和空间想象力,因此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变静为动,帮助学生理解。如使用动画演示机构的运动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在黑板上对输出构件进行受力分析,使学生将力与运动结合起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5.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内容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实践教学包括多种形式,首先是实验教学,这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实验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动手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齿轮参数测定实验和减速器拆装实验,使学生产生对齿轮及轮系、轴类零件等的直观认识,同时学习和掌握了具体的测量技术和方法。其次是参观实习,带学生进入生产企业参观,现场讲解所看到的机构、零件等,扩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加深对课堂知識的印象。最后是创新比赛,如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以致用。

三、结束语

本文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对非机械专业的教学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研究。由于本课程内容多,涉及先修课程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攀成,穆玺清.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4:129-130.

[2]黄小龙,杨洋,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112-114.

[3]田君,韩立发.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100-104.

作者简介:

赵国龙(1987-),男,工学博士,山东济南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细加工技术。

机械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

我国正处于经济机构调整转型期,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先进制造业是重点发展产业。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讲话中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要着力解决原创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而大量具有良好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教育部才大力发展相关学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而近年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也大力推广中国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Accreditation & Certification for Mechanical Engineers,简称ACME)工作。

一、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和ACME的人才培养内涵一致

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机械工程专业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ACME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际项目执行中签字权能够得到国际同行认可,获得国际互认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各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和ACME的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很相近,或者说基本一致。这也为两者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相结合提供契机。

2011年9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领域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项目,获得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资格。为了给机械工程领域相关企业在人才选择上提供一个客观评价标准,并推进国际技术资格互认、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国际化,在研究生第一版培养方案中,就明确写明将组织在校研究生参加ACME。这项工作也得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领导、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从2012级研究生入学开始,机械工程学院就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北京机械工程分会进行沟通。双方都意识到,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是教育部门和专业学会的共同目标。

二、教学、培训、考核各环节有机衔接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阶段就强调突出工程实践特色,同时参与中国工程教育协会专业认证工作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因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也同样强调要满足行业需求,达到专业学会对人才工程技术能力要求的标准。因此,机械工程领域将ACME和专业硕士培养紧密结合,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执行都邀请机械工程学会专家及企业专家进行指导。最终在2014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技术基础》这门选修课,从而使更多研究生能成功参与ACME。

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向学生推荐ACME,鼓励学生选修这门课程,并组织校内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授课。有工作经验或工程实践基础扎实的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之后随即参加北京机械工程學会组织的考试培训,进一步强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后参加资格认证考试。本科应届考研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弱的学生,则可以再经过1或2年的学习和实践,参加之后年度的资格认证考试。考试之后是12月份,新入学研究生按教学计划到大型国企燕山石化公司参加为期两个月的企业实践培训,通过包括机泵拆装、装置检维修、设备设计和制造等各环节培训,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2012年入学研究生为例,学生大多选择经历2年时间的学习实践,参加2014年ACME考试,通过率较高。说明在将教学、培训、考试紧凑安排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考试时间收到良好效果。

此外机械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所设置的其他课程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再经过相关机械工程学会以及企业专家的研讨修订,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教学,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注重运用企业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增加理论课程的实践性,为研究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例如《机器人技术》授课过程中聘请了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在企业现场为研究生讲授《机器人技术》课程的编程方法部分,并让研究生在企业车间现场实操机器人,这使参与该门课程的研究生能够切身感受本专业工程领域的新进展。

三、配套管理措施、激励学生踊跃参加ACME考试

ACME资格认证工作符合我校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定位,体现我校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特色,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工科研究生本来就注重专业方向上的注册资格证书的考取,这使得学校向学生推广ACME考试相对容易。不过很多学生看中社会上含金量高的证书,对ACME是否促进就业和工资待遇水平提升很关心;此外学生在学习教学计划内课程的同时,还要完成科研或设计论文工作,对自己三年学习时间都很珍惜,希望投入的时间精力有所收获。为此学校聘请北京机械工程学会专家专门为学生做讲解,使学生明白,通过ACME考试只是第一步,多数应届毕业生还要具备两年工作经验才能申请该认证,获得认证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要持续接受继续教育,因此该证书的获取是非常严格的;ACME区别于国家人事部门颁发的“工程师”专业技术职称,是根据国际通用规则由行业学会考核认定的,是能够得到国际互认的技术资格。随着我国对外经贸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很多机械行业技术人员将参与完成国际工程项目,只有具有ACME资格的工程师才有在国际项目中的合法签字权。学校还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选修课程《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技术基础》的考试成绩可以由ACME考试的成绩来代替;其次,学校资助参加考试的研究生申请机械工程学会会员资格,并报销成绩合格同学的考试费,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四、大力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职业应用为导向,强调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ACME着重考察技术人员的工程技术经验和创新实践能力,实践环节教学是二者重要结合点。我校在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过计划中,规定分三个阶段完成不低于2年的实践学习环节。其中包括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案例学习和实验学习(校内实践基地)、企业实践环节中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工厂企业中完成各种装置的实操学习、毕业设计或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性实践学习。这些学习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也为学生完成最终的ACME做好铺垫。三个阶段中,学校尤其注重企业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大多数生源在本科学习阶段实践环节不充足的状况,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就安排全体学生到我校建立的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集中进行实习。按照ACME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安排学生进行统一的安全培训和常规机械设备设计、控制、维护、维修等实操培训;还根据学生具体研究方向的不同分别安排学生到燕山石化公司的储运厂、运保中心等进行岗位实习。在此阶段,重点培养本领域研究生应具备的共性实践能力。在新生入学的第三学期开始,安排学生结合研究课题进行个性化的分散实习。在对企业主要生产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弄懂吃透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该阶段结束时,要求研究生针对整个实践过程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企业实践环节,让研究生加深对研究课题工程应用背景的认识,获取研究课题所必需的工程实践能力,也进一步强化了ACME所需的创新性专业技能和自我更新知识、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

在不断摸索完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体会到,丰富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的保障。2012年以来,除了学校与燕山石化公司共建的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外,还建立了唐山開元集团、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北京燕化正邦设备检维修公司等5所校级挂牌企业实践基地。可以说,通过在这些实践基地培养的合格研究生才能达到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并有机会以不逊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经验和技能,参加并合格完成ACME。

五、总结

2014至2016年期间,我校机械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共有50余人合格通过考试,其中2015届毕业生已经工作满两年,已经有5人申请ACME。通过参与ACME工作,在机械工程学会专家帮助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得到优化梳理,使学生得到更全面、更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取得硕士文凭的同时,还有机会获得国际互认的专业学会资格证书。在全国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的高校范围内,我校在专业资格认证与人才培养结合的工作中率先迈出了尝试的一步。ACME工作与机械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结合点还有很多,未来将继续加强与机械工程学会专家的交流,力争对我校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认定,简化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最终获得ACME的条件和程序,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新发展机遇培养更多创新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巍华.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87-289.

[2]李剑.药学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接轨调研[J].药学教育,2013,29(1):1-5.

机械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针对具备将英语熟练应用于工程能力的高层次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对沈阳工业大学及部分高校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学与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强化绪论课、教材多样化、采取现场情景教学以及柔性综合能力考核方式等教学改革措施,建立面向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的机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机械;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国际化、信息化及科技化的社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国际领先产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工作,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但精通专业,还需具备英语阅读、书写及交流能力[1]。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选聘制造业人才的重要考评指标,这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强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洞悉专业发展及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能力[2]。

机械专业英语是一种用英语阐述机械工程专业中的理论、技术、试验和现象的英语体系[3,4],是一门在已学习了大学英语及一定机械专业知识后,进一步熟练运用英语的实用专业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与翻译专业材料、熟练撰写论文英文摘要以及对外交流的能力,为英语与专业工作的顺利融合奠定基础[5]。

国内多数高校已开展机械专业英语课程,但学生整体专业英语水平尚未能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势。本文通过对机械专业英语教学与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师资素质等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为具备将英语熟练应用于工程能力的高层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途径。

二、机械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机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采用词汇、翻译教学法讲解知识点或语言点,逐句翻译课文内容;教师对部分内容讲解后,指定余下内容为学生自学,再以提问的方式检验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教师对某个独立完整的内容集中讲授后,安排学生自学指定内容,再进行集中讲解并引导学生自学。上述教学模式均是围绕教学大纲或教材,以教师讲解为主完成课程教学,机械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使得其存在许多问题。

1.未能突显课程重要性,学习兴趣不足。目前,机械专业英语课程多数被设定为考查课程,学生很难认识其重要性,多数仅停留到掌握机械专业术语、读懂专业英语资料的层面,未能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是进一步加强在专业工作中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环节。

2.教材内容滞后且不重视课程建设。目前,机械专业英语教材多数是从国外机械专业书籍中摘抄形成的,内容随机性较大,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内容陈旧,不能实时反映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为“课文+词汇”的编排形式,缺乏听说内容及配套的阅读练习,不利于巩固教学成果;全国范围内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缺乏,课外学习专业英语的途径不畅通。

3.教学方式单一且教学手段落后。机械专业英语的课时偏少,授课形式多数为大班教学,主要采用“阅读+翻译”的授课模式;重视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机械专业理论的英语表达方式及专业听说能力,致使学生难以读准复杂专业术语。教学手段落后,主要依靠PPT和板书对词汇及课文翻译讲解,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且课堂气氛沉闷。

4.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机械专业英语课程通常由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机械专业青年教师担任,其具备较强的专业背景和专业英语读写能力,但英语听说表达及教学手法较薄弱。以我校为例,机械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均出自非英语专业科班的青年博士,师资力量不足且不稳定。

通过对本校机械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的英文文献及摘要翻译的结果分析后可知,学生仍缺乏用英语准确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现有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适应现代机械领域的发展要求,有必要针对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革。

三、机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实践

机械专业英语课程要求学生在专业氛围中掌握英语表达方式,同时在英语思维中学习专业知识,这使其教学内容及方法具有特殊性。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应立足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实用性、系统性、趣味性与多样性原则[2],注重实用与系统规划,科学地引导学生高效地接受知识。

1.强化绪论课,提升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绪论课强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意义。在绪论课授课过程中,一方面介绍了机械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明确了国内外关于学科发展的差距,使学生意识到只有掌握专业英语才能更好地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机械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阐述专业英语与科学研究及企业设计工作间的关系,明确专业英语学习不但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翻译能力,还应提高专业问题的口语沟通以及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资料的能力。

2.丰富教学手段,增强面向应用和实践的教学模式。首先,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础水平的差异,建议采用双语教学;其次,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并穿插英文音频和视频等内容。另外,采用现场或情景教学及与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相结合的多样化形式,建立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型。(1)任课教师搜集并引入机械专业相关的英文视听资料,改变读、译课文式的单调教学模式,使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英语,从声、形、文字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观,激发其口语及听力练习的兴趣。(2)适当地采用真实情景辅助教学。例如,带领学生到生产车间,布置学生自读机床英文说明书、零件图及装配图,并实际操作进口机床。通过阅读到实际操作的过程,实现对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锻炼。(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会议室组织学生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等,鼓励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专题汇报并分组讨论,提高专业英语的交流应用技能。(4)结合毕业设计阶段需要翻译英文文献及论文摘要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学生对某些课题进行调研,查阅英文参考资料和文献,尝试撰写文献综述及英文摘要,使学生在独立阅读专业英文资料的同时,了解毕业设计文献翻译的过程,为毕业设计实施奠定基础。

3.编写多样化“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时性。机械专业英语教材需与机械类课程匹配,建议打破手捧一本教材、对教材课文逐篇讲解的常规模式。一方面,选择多本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对其内容删减、增补,根据本校机械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编排。本教研组选用的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机械工程专业英语》和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图解机械制造专业英语》。前者系统地讲解了机械专业相关知识,涵盖了机械制图、制造、设计及电子等内容;后者以“图解+中文+英文”的形式,利用机械图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方式解读了机械业英语。另一方面,为克服教材的滞后性,可将国外企业的新技术与新设备、科研单位的前沿科技资料以及机械研究热点引入课堂教学,形成内容新颖的多样化“教材”。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机械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其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还需具备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能力。为了提高出身于机械工程科班教师的英语语法、听、说等基本功以及英语教学技能,建议:(1)学校及英语教学单位对专业英语教师开展翻译、口语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和指导,提高其英语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2)组织部分教师到国内或国外高校进修与访问,学习更加地道的机械专业英语并联合开发专业英语教材。(3)专业英语教师可到企业进行锻炼和学习,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

5.建立多角度柔性综合考核模式。考核及成绩评定是反馈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可采用柔性的多角度综合能力考核方式,“读”和“写”能力评定以期末考核为主,“听”和“说”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评定。(1)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主要考察专业词汇、专业知识的英汉互译、专业英文写作等的掌握程度,题型设定为专业文献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2)平时成绩重点考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考核项目分布在不同学习阶段,按课堂回答问题、情景教学分组讨论、实践应用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教学实践表明,专业英语的多角度柔性综合考核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将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克服了应试教育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弊端。

四、结论

为了提升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水平及质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本文提出了从强化课程重要性、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机械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可形成一套以高素质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新颖、重综合能力考核、学生主动学习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模型与机制。

参考文献:

[1]谭晶莹,王清,安伟科.基于工程应用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8(1):84-86.

[2]何彬.机械类专业英语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30(5):67-70.

[3]陈洪美,芦笙.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31):164-165.

[4]周开俊.浅谈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2009,24(2):157-158.

[5]朱荣光,高广娣,葛建兵,马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浅谈[J].机械管理开发,2013,(3):157-158.

机械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机械专业的教学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何提高高职机械专业的教学效率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充满好奇心,因此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高职机械专业的创新教育,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通过对高职机械专业创新教育的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高职机械专业的创新教育策略,希望对促进高职机械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职机械专业;创新;教育

引言

作为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其中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机械专业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机械专业的学习,从而有效改善目前的局面,实现高职机械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新时代教学要求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作为高职机械专业教师,要积极进行高职机械专业方法的创新教育,打造高效的高职机械专业课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和铺垫。

一、高职机械专业创新教育的意义

机械专业课作为高职教学中重要的科目,在高职教育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以后长远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和铺垫。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机械专业创新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机械专业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不断在机械专业学习的道路上获得成长和进步。

二、高职机械专业的创新教育策略

1.激发学生对学习机械专业的兴趣

对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确保学生喜欢机械专业课程,并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的具体控制,首先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责任态度。其次教师要保证具有高水平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操守,并从心底里充分照顾和尊重学生,以实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关系可以确保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并对机械专业的学习更感兴趣。此外,教师应考虑采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借助信息技术促进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变革

新时代背景下在高职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机械专业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采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直观展现教学内容,促进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变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课堂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的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图片等信息進行信息技术演示,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要积极将课堂讲解的知识同生活场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熟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强学习与认知,教师要注意对机械专业知识知识进行具体化,方便教师的讲解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和掌握,实现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创新教育。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高职学生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对于基本的知识和常识缺乏必要的理解,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这个特点,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理解和掌握,促进他们认知水平的提升,促进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变革。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提高高职机械专业教学效率

在高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始终从机械专业课本本身入手,将其融入日常学习实践中,并在此基础上,视学生的机械专业能力和发展情况而定。教师要有效提高学生的机械专业实践水平,提出实际问题,教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机械专业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为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机械专业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帮助学生获得机械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机械专业的学习方法,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高职机械专业教学效率,从而为学生以后长远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和铺垫。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机械专业的创新教育对提高机械专业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意识到高职机械专业教学有效发展的必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策略,才能确保高职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初兴.核心素养下如何有效构建高职机械专业高效课堂[J].中学课程资源.2020(06):33-34

[2]沈海尉.小组合作方法下高职机械专业高效课堂的开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

机械专业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毕业设计是大型实践教学,是学生把在校所学各种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然而,目前高职机械类专业在通过顶岗实习的同时,毕业设计的完成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多种对策,总结了值得我们思索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机械

近年来,我院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熟悉岗位职责和生产流程,掌握工作方法,理解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适应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业设计是大型实践教学,是学生把在校所学各种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目前实行的顶岗实习对毕业设计的进行有着较大影响。

一、毕业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机械类专业含机电、机械、数控、模具、汽车等相关专业。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关注点不一样,学校和学生意见分歧

由于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检评优,所以学校很紧张,万一结果不好,影响学校的声誉。但现状是,机械类专业绝大多数学生从第5学期中后期开始进行顶岗实习,而且大部分从事的是机床操作和产品检验、包装等工种,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与“设计”无缘。少部分学生在产品销售岗位实习,还有部分在售后服务岗位实习,与“设计”关系都不大,学生看不到毕业设计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有多大作用,他们更关注的是就业。因此,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认真地搞毕业设计。由于学校对老师有要求,老师本意当然想认真地指导学生,可是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不能与老师经常见面,有的根本见不了面,只能通过电话、网络沟通,学生上网不便,邮件也说不清楚,老师只能过一段时间督促一下,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2.毕业设计所需信息和资料难以搜集,影响进度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都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没有专门的提供给学生的图书馆、机房、网络、实验室等毕业设计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学生对相关专业资料的搜集、分析、利用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资源的缺乏令学生在选题、开题和具体实施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只能胡乱参照往年或网上资料相关题目。例如,机械类专业学生中期检查交上来的题目大多是轴类、箱体类、圆盘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数控编程、各种零件的模具设计、各种普通机床经济型数控化改造、电梯和机械手、水位、各种生产线等的PLC控制、机床夹具设计、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等,题目有的大而空,有的是课程设计内容,有的是教材上的实例。学生撰写论文时参考教材或网络公开资料过多,没有什么数据支撑,也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和实际作品,谈不上论文的质量及学生水平的提高。

3.学生方面的原因

江苏省这几年的高职招生,有提前单招,有注册入学,还有中职对口单招,最后,通过真正参加高考录取的考生,所占比例已经较少了。即使是这些学生,录取的分数也很低。而且,江苏省录取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报考学生总数,基本上只要想上学,都能上。所以招进来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水平和能力又参差不齐。

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绝大部分学生是自己通过人才市场选择的实习企业,岗位要求学生和正式用工一样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学生每天上8小时甚至12小时的班,有的企业两班倒,有的三班倒,没有精力再去搞毕业设计。[1]

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前两年,也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造成很多学生不知道毕业设计要做什么,怎么做。老师给学生的课题 ,学生做不了,学生自己定的题目,又很不恰当。勉强写出的论文不规范,文字欠通顺,表述设计意图和设计方案逻辑性不强,质量很低,有的直接抄袭论文或干脆购买,没有起到培养综合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4.指导老师方面的原因

由于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师的指导工作量过大,一般平均每位专业教师要承担十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学生远在四处各地,老师无法對学生进行细致、系统和及时的指导和检查[2]。而且本身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老师的精力跟不上。另外,各个学校重点关注的是招生就业,使得老师可能不太重视毕业设计工作,不愿多花时间与精力。

从教师本身来看,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没有实践环节,只能照本宣科;年长教师,没有知识更新的再教育环节,对新技术不太了解。老师自己实践水平不高,给学生的选题,为回避实践环节,很多选择了与工程实际相脱离的综述类题目或计算机仿真题目。这些都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难度增大,难以保证质量。

二、对策分析

1.提前启动毕业设计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各主要专业课程向前两学年转移,减少第三学年的计划课程。第五学期初开始毕业设计,包括落实任务、查阅资料,掌握毕业设计的基本程序、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总体框架设计。学生在校完成毕业论文总体框架后,到企业、实习基地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更有针对性,学生不再感到茫然。

2.充分利用毕业顶岗实习

到用人单位进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这几年,我院机械类学生的顶岗实习已提前至第5学期的下半学期,由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旺,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自己都能较容易找到相关实习岗位。学生带着各自初拟的毕业设计课题,分散到不同地方、不同部门进行毕业实习,这种分散实习的方式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比较容易被企业接受;还有部分学生,在第3或者第4学期已经选择了进入与学校签有合作培养协议的“订单班”学习,我系有“上海鸿得利”、“富士康”、“亿滋”、“无锡松下”等众多订单班,学生完成基本专业知识学习后直接进入这些单位顶岗实习。

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实际所从事的岗位联系,如果与初拟的框架有冲突,可再作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调整,甚至重新开展课题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校企共同指导

学校自己聘请公司的技术人员做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3]。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规范化指导,负责过程管理,制定毕业设计流程,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后期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保持与企业指导教师、毕业生的联系与沟通。企业的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技术、内容指导,提供企业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实习企业合作环境的协调。学校应支付企业导师一定报酬,同时,企业导师参与答辩要占到一定比例。

我院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至少每周写一次周记,每个周记提出一个工作问题,解决一个工作问题,学习一个工作中需要的新知识点,详细记录,并报告指导教师,指导老师进行点评、指导,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学生还要完成手写的实习报告,也按周填写,学生的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一周的工作进行评价、总结。

4.丰富毕业设计课题来源

(1)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此类型题目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原因主要是近几年学校科研环境的改善及本系教师队伍的完善,科研项目逐渐增多,项目层次包括院级、市级、省级、国家级。

(2)依托技能竞赛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毕业设计的实践活动[4]。鼓励学生积级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参加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汽车维修、汽车营销、数控操作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可以依据竞赛时间进行调整,毕业设计可以以综合性竞赛项目实物作为成果,由竞赛辅导教师兼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前期创新过程中的作品进行完善和理论升华。通过技能竞赛学生熟练了技能,树立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更尝到了学习技能、精通技能的甜头。

(3)学生自己确立的课题。题目主要来自毕业顶岗实习或者将要就业的单位,收集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这说明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实践机会。对于部分搞不了设计的学生,要求他们将实习体会写下来,形成实习报告。

(4)模具、数控、机械、机电专业跨专业整合,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课题探索,使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5)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教学课件的制作,如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夹具设计、数控编程、模具设计等课程中的动画、视频的制作。既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程。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总结,我们大体上把机械类高职毕业设计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类,同时,我院已开设指导毕业设计的相关课程或讲座。

1)工艺夹具类。此类主要完成各种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加工零件所需夹具的设计。

2)数控编程类。主要完成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数控编程,可以和机械设计类结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机构的设计、机构零件的数控编程、加工。

3)注塑、冲压模具类。主要完成各种注塑、冲压模具設计。

4)机械设计类。减速器、机器人、机械手、各种泵、控制装备、农业机械、汽车、液压系统及各种设备的设计。

5)机床类。机床主传动系统及进给系统设计、钻床、铣床、组合机床设计,也可以利用学校的金工实习车间进行各类机床的拆装、测绘训练。

6)机械类课程图形库、动画库、试题库建设。

7)机电一体化类 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及各种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8)机电设备或生产线故障分析与诊断。

(7)答辩形式多样化。答辩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答辩地点可以选择校内的多媒体教室、实训室[5],也可以搬到校外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现场,邀请企业指导老师、技术人员、学生的同事一起参加答辩;答辩形式可以是陈述性答辩,也可以是作品展示性答辩;团队项目,可指定一人进行答辩。要保证各类形式如实习报告类、调查报告类、市场调研类、创业计划类、售后报告分析类、设计类都可以参加答辩。

三、总结

根据上面分析,现在的毕业设计质量较难保证,而现有国情下高职毕业设计暂时无法替代。但是,毕业设计也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否则,不能发挥起应有的过渡桥梁作用,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是否能强化课程综合实训和课程设计,淡化毕业设计。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合CAD/CAM课程进行综合实训;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基础、PLC等进行课程设计;数控编程与操作理论课程结合实训进行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训练。这样的训练更扎实,更有实效。

(2)毕业设计过程要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其目的和意义。

(3)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训练的环节。完整的毕业设计过程应该包括专业实习、文献检索、题目选择、资料收集整理、大纲拟定、试验数据获取、理论计算、论文写作与论文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能使学生受到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所必需的综合基本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可能情况下的深造意义非凡。

(4)为了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建立毕业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专用实验室。

参考文献:

[1]黄绘.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的反思与建议[J].广西教育,2013,(9):115-116.

[2]卢艳,邢晓林,刘鹏超,等.高职机电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下毕业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8):29-30.

[3]王文涛,冯华.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创新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10):30-32.

[4]谢宝智,潘安霞.高职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新模式的建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2):41-44.

[5]王颖.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提高方法探究[J].电子测试,2013,(22):211-212.

(责任编辑:刘翠枝)

上一篇:古典舞蹈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环保档案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