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范文

2023-09-17

汉语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化 外语教学 语言迁移 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欧阳国华(1973- ),女,江西万载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江西南昌330013)

一、当前外语教学的困惑

当前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本是肯定的,但受文化全球化及一元论文化思想的影响,目前外语教育中越来越热衷于目的语文化的教授,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较严重的文化依附心理,并逐渐地被西方文化所侵蚀,甚至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这也正是文化全球化所推崇的,但这将逐渐使我们的学生忘却优秀的本民族的汉语言文化,甚而对民族文化产生自卑心理。若我们的学生动摇甚至失去母语文化的根基,母语文化的依存和进步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其生存状态也将会是在“夹缝”中延续,持续一种“浮萍”式的文化无根状态。如此,伴随我们学生的将是长期母语文化身份的焦虑或危机,他们将成为中华文化延续的障碍,他们将无法肩负起中华文化现代性转型的艰巨任务。这不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也是外语教学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外语教学如何走出一元化思想的误区,实行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互动和交流,并充分释放文化的潜能,进而按照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授目的语文化,另一方面又避免走向民族文化的淡化,这正是当前外语教学的困惑,也是当前外语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当前外语教学在教授目的语和灌输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以中华文化为根,以汉语言文化为本,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外来文化,避免全盘接受,抹去中华文化意识,导致出现中国外语人才“浮萍、无根”的现象。

二、汉语言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的相关性分析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其作用机制,表现为两种文化或者两种语言之间的迁移。迁移指在一种情景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要避免母语中介作用或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将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外语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语言与心理结构,主要是通过汉语与外语之间的双向迁移和相互作用,言语心理结构不断的改造和更新,形成既不同于汉语又不同于外语的新的言语心理结构,即中介语结构。该结构既包括与汉语有关的认知与操作经验,也包括与外语有关的认知和操作经验,其各种经验之间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和发展成新的言语心理结构。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均以外语为第二语言,此时,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经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

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化的认知结构是客观存在的。Carrol推断,外语能力是母语能力的残留物。换言之,外语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母语能力,依赖掌握的母语文化。Krashen指出当学习者还没有获得足够的目标语知识时,他们经常依赖第一语言知识来发音,这表明母语知识是外语能力的源泉。Atkinson谈到在EFL教学中母语使用的问题时指出,由于学习第二语言的人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白板,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第二语言与母语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能够更清楚地认识第二语言的结构和本质,能够预言、解释、改正和消除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产生的错误。

三、外语教学法研究及教学策略

外语教学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要彻底摒除汉语言作为母语的母语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外语教学中要重视并充分利用汉语言作为母语的母语文化的功能。

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要彻底摒除汉语言作为母语的母语文化的观点主要是随着20世纪初直接教学法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直接教学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虽然直接法现在不那么崇尚,但其影响还相当广泛。随后又提出交际法,提倡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重要特征是“通过外语学外语”,主张教会学生语言的不同功能、使用语言的方法等。1980年以后,又出现了一种外语习得的理论,认为有意识地学习到的语言不可能产生自发的语言,要想习得语言,必须通过有意义的信号参加到交流信息的语言中去。上述三种理论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直接法使外语教学更注重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交际法使外语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并充分利用汉语言作为母语的母语文化的功能的观点,在人本主义教学法、翻译法及对比法中得到充分运用。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该教学法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适当引入母语文化,并以之作为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学生确切理解并巩固外语词和句子的含义,特别是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对比法在外语教学中能够更清楚地认识目的语的结构和本质,能够预言、解释、改正和消除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可能产生的错误。重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功能作用,可极大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但在教学中过多依赖翻译法和对比法,将忽视两种语言形式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势必走上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对比之路,这是外语教学必须克服的。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因为学习者外语水平越高,进行外语表达时对汉语言文化的依赖就相对越少,最重要的是要系统地研究单一语者是如何在外语任务中运用他们各种语言知识的。其次必须弄清楚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哪些是支持目标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而哪些是对目标语言有害的,然后再根据这些知识来确定教学策略,做到教学法运用有的放矢。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外语教师已经在冷静分析,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几种外语教学策略:

(一)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

各种语言文化之间也有相同之处,文化的相同被我们称为文化的耦合,如汉语的“同舟共济”,英语译为“in the same boat”。文化的不同我们称为文化的差异,如当我们被人称赞时,往往会自贬一番,以示谦虚有礼。而在英语国家,在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thank you”。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以便帮助学生了解其中的异同。尤其是对一些区域性的文化差异,应予以比较和说明。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学好外语的语言结构,掌握外语的表达方式,又能理清蕴涵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及其文化背景知识。并通过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加深对外语的印象,提高外语思维、用地道的外语自然表达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素养

外语教学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翻译能力是综合应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将外语翻译成汉语,要求翻译者必须具备较好的中文表达能力,而将汉语翻译成外语,翻译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中文理解能力,中文素养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养成起决定性作用。但在大学阶段,目前专项汉语言文化教育基本中止,许多学校和专业不再开设语文课,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学时非常有限,只相当于外语课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这势必影响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为此,高校应科学调整课程设置,统筹规划外语和汉语言文化课程,使学生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相得益彰,产生合力。

(三)充分利用自我概念的研究成果

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外语自我概念,特别是语音自我概念,对其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外语教学中,应尽力为学生创造轻松融洽、民主和谐的外语环境,课堂交流尽量用外语进行,但还应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能不分对象、不看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教师洋洋洒洒,而学生却不知所云。在某些特定情景中针对某些需要的个体,可适当使用母语,以激发学生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汉语言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功能性使用问题涉及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化影响是外语学习中客观存在的现实,教学中适当地使用汉语言文化有利于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建构。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由此可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使用外语互相交流,必然会涉及两种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摩擦,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者谨慎处理,既完成语言的讲授任务,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又要培养文化意识,顺应两种文化的融合,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正是多元文化的存在、融合和顺应才使得世界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蒋晓萍,康兆春.中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错位与出路[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2]姚梅林,吴建民.迁移机制与语言迁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3]刘小凡.试论外语教学是否一定要抛弃母语[J].时代教育,2007(7).

[4]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界,2002(4).

[5]杜艳萍.母语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的回顾与反思[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6]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

[7]朱神海.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6).

[8]张欣,甘世安,姬卫敏.论成人英语学习及汉语正迁移[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6).

[9]刘芬.汉语学习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10]郭翠.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1(4).

[11]李哲.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汉语言范文第2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吕氏春秋》中关于原始初民歌唱的记载是(D)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C.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B.士封羊,无血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2.《汉书·食货志》关于采诗说的记述是(A) A.“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 B.“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C.“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D.“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D) A.国别体 C.编年体

4.《左传》记事的特点是(A) A.微言大义 C.质朴平实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题 第1页 共9页

B.辩丽恣肆 D.详赡生动 B.纪传体 D.纪事本末体

5.《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是(D) A.气势磅礴 C.奇幻诡谲

6.《楚辞·九歌》的体式是(C) A.论体 C.骚体

B.赋体 D.七体 B.铺张扬厉 D.冷峻峭拔

7.东汉王逸对《离骚》题义的解释是(D) A.离骚者,犹离忧也 C.离,犹遭也;骚,忧也 8.《新序》一书的作者是(A) A.刘向 C.桓宽

9.《吴越春秋》在写作上的特点是(D?) A.笔法谨严 C.各篇相对独立

B.气盛情切 D.前后连贯成篇 B.刘歆 D.桓谭

B.离骚者,楚古乐曲名也 D.离,别也;骚,愁也

10.“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共同的创作倾向是(B) A.切实诚挚,抒情言志 C.长篇巨制,偶含劝诫 11.王褒咏物赋的代表作是(C) A.《鹏鸟赋》 C.《洞箫赋》

B.《杨柳赋》 D.《鹦鹉赋》 B.阿谀颂德,游戏文字 D.愤世嫉俗,质朴自然

12.下列汉代文人中最早从事五言诗写作的是(C) A.枚乘

C.班固(《咏史》)

B.苏武 D.张衡

13.《古诗十九首》中感慨人生失意、功业迟滞的是(C) A.《涉江采芙蓉》 C.《迥车驾言迈》

14.正始诗歌的时间断限为(B)

A.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3) B.魏明帝青龙元年(23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题 第2页 共9页

B.《迢迢牵牛星》 D.《明月皎夜光》

C.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D.刘宋泰始二年(466)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 15.被钟嵘《诗品》批评为“过为峻切,讦直露才”的作家是(D) A.阮籍 C.应璩

B.何晏 D.嵇康

16.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风骨,被誉为(D) A.“弘丽妍赡” C.“缛旨星稠”

17.“开千古平淡之宗”的诗人是(C) A.曹植 C.陶渊明

B.郭璞 D.谢灵运 B.“文采高丽” D.“文典以怨”

18.“竟陵八友”的主要活动时期是(B) A.元嘉时期 C.建安时期

19.齐梁诗坛首屈一指的诗人是(C) A.江淹 C.谢胱

B.沈约 D.王融 B.永明时期 D.正始时期

20.“北地三才”中除了邢劭、魏收外还有(C) A.庾信 C.温子升

21.叙事长诗《木兰诗》属于(D) A.吴歌 C.南朝乐府

B.西曲 D.北朝民歌 B.宇文毓 D.徐陵

22.下列反映作品归属的各项中,正确的是 A.曹植《登楼赋》(王粲) C.左思《三都赋》

23.骈赋成熟定型的时期为(D) A.东汉 C.西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题 第3页 共9页

B.建安 D.南朝

B.王粲《洛神赋》(曹植) D.江淹《芜城赋》(鲍照)

24.下列关于《洛阳伽蓝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作者郦道元(杨炫之) C.属于地理著作

B.属于历史笔记(是集历史、地理、佛教为一体的名著) D.约成书于北魏延昌、正兴间(东魏孝静帝时期)

25.隋代聚集在炀帝身边的南朝文士的诗风特点是(C) A.重气质 C.重文采

26.陈子昂的诗论主张是(B) A.“六对”、“八对”说 C.要求诗歌补察时政

27.张若虚所属的作家群体是(C) A.初唐四杰 C.吴中四士

28.姚合诗风的特点是(D) A.清稳闲适 C.平淡自然

29.陆龟蒙的《野庙碑》属于(B?) A.山水游记 C.变文

30.下列词句属于韦庄词的是(B)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B.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菩萨蛮》)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D.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摊破浣溪沙(一名山花子)】李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神话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发展方向的特征有(ABCE) A.主题 C.情节 E.想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题 第4页 共9页

B.情感 D.形象 B.讽刺小品 D.俗讲 B.刚健爽朗 D.奇崛幽峭 B.文章四友 D.大历十才子 B.提倡风骨和比兴 D.“象外之象”说 B.重骨力 D.重思理

32.下列诗人中属于建安七子的有(A、B、D、E) A.陈琳 C.阮王禹 E.刘桢

33.宫体诗的特点有(A、C) A.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 B.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C.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D.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E.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34.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有(A、B、E) A.沉雄气质 C.文采华丽 E.以骨力取胜

35.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有(A、B、C) A.文以明道 C.不平则鸣 E.声律严整

B.唯陈言之务去 D.用事绵密 B.慷慨悲壮 D.清新自然 B.孔融 D.王粲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诗经》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7.墨翟

---即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题 第5页 共9页

38.上官体

---“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39.长吉体

---长吉体(cháng jí tǐ ),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提到的“李长吉体”,指唐元和年间诗人李贺的诗作所独有的风格意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荀子》说理文的特色。

---一.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二. 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41.简述《九歌》的内容。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42.简述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操诗歌宏伟的气魄,强劲的力度,阔大的境界,在建安诗坛上无与其匹。他不仅使乐府民歌成为富于艺术个性的文人诗歌,开创了“借古乐府写时事”的先河,而且以他大气弥满的笔力使逐渐僵化的四言古诗重现生机,为后世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43.简述唐传奇小说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

一、从创作上来讲,唐传奇作品一反汉魏六朝小说的纪实法,大都采用虚构法;

二、从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和技巧方面来看,唐传奇小说叙述宛转委曲,描写细腻多样;

三、从体制上看,唐传奇小说已经由笔记体发展为传记体; 唐传奇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长处。它从汉魏六朝的小说雏形中破壳而出,并使小说“至唐代而一变”。从此,中国古典小说从子、史脱颖而出,成为叙事文学中一种独立的文体,开始用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样式,反映社会生活,展示真、善、美,在形象塑造及叙事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唐传奇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和定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题 第6页 共9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44.以《史记》中人物的塑造为例,论述司马迁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参考:《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被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有很多的成功之处,譬如说它描写人物的艺术就很有特色,很成功。

《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色

《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被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有很多的成功之处,譬如说它描写人物的艺术就很有特色,很成功。 第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例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他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司马迁也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例如《李将军列传》,记叙李广一生战功盖世却备受压抑的经历,主要表现李广一代名将的风采及其遭遇的坎坷。司马迁在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上郡之战,突出李广的“善射”本领和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大将风度;雁门之战,显示李广的机智和应变才能;右北平之战,凸显李广的胆识和神威;从卫青袭击单于之战,则重点叙述李广遭遇的坎坷。四场战役写出李广与程不识不同的带兵方法,写出他冶军宽缓而得力的特点;杀霸陵尉,表现了李广负能使气的性格;“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则表现了李广的疏财爱士;与才能不及中人却封侯拜相的李蔡的对比,揭示了统冶者的奖励不公和李广对自身偃蹇命运的愤郁不平。这些描述,又在李广的主要性格之外,增添了丰厚的血肉。主要事件和典型细节相互配合,详写和略写相互结合,既鲜明又完整地表现了李广思想性格、生平际遇的特点和全貌。

第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狡诈机智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两个人先后都入驻秦都咸阳,刘邦听从张良、樊哙的谏议,不入秦宫室,封存其资财府库,与地方父老约法三章,约束兵士。秋毫无犯。项羽则屠杀烧掠,得其财宝、美女而东归。这样,刘邦的深谋远虑,项羽的识见短浅,便如画而出。

除重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外,《史记》还往往描写一些次要人物。形成对主要人物的比衬。如《项羽本纪》中老谋深算而坚忍的范增之与简单直率又鲁莽的项羽,《高祖本纪》中经常从容不迫的张良之与时时窘迫栖皇的刘邦,都形成了鲜明有力的对比衬托,从而突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第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把人物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是司马迁写人艺术的又一特点。 《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字。在这场力与智的冲突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以及项伯的温和憨愚,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表现。

第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司马迁写人物,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外,还以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项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题 第7页 共9页

羽本纪》写霸王悲歌别姬,《高祖本纪》写刘邦被项羽射中后谎称“卤中吾指”。《陈涉世家》写陈涉辍耕慨叹,《陈丞相世家》写陈平为乡人均分社肉,《李斯列传》写李斯见厕鼠、仓鼠而叹息,《淮阴侯列传》写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等等,都十分传神地揭示人物精神风貌的某些特征。《史记》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或是通过人物独白,或是以他人的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点拔,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许多篇章中的人物语言描写,都能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神情风貌。“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诈。《史记》的人物对话,也有不少能够传达人物性格者,如《郦生陆贾列传》通过郦生与陆贾的对话,把尉佗的傲气与豪气,陆贾的不卑不亢和使臣气节都表现出来了。

此乃吾之愚见,仅可称谓一家之言,可《史记》艺术的特色美,却是客观的,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果然魅力无穷,怎能叫人不荡气回肠呢!

45.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参考:以《登高》为例分析杜甫诗歌 沉郁顿挫的特点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试题 第8页 共9页

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诗整首诗都是绝句,因而称为“七律之冠”。

中国古代文学史

汉语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创新人才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培养创新人才,因而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131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而言,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構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更需要各项设计切实有效地实施。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良好的写作能力无疑是衡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是否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强化写作能力不仅应该成为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充分凸显的一个内涵,而且更应该通过具体的课程、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具体的手段和措施加以实现。

一、强化基础写作能力[1]

虽然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新课程标准也开始全面实施,但应试教育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受应试教育影响,相当数量的初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缺乏充分的写作训练和文体训练,写作水平低下,不仅措词不当、病句、表意不明、条理不清、逻辑错误等现象比比皆是,而且不会写议论文。对于以写作为主要创新表现方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这种现状无疑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极大障碍。因此,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为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谋篇布局,抑或是表达方式与语言的运用,都始终强调创新性,久而久之,必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所培养[2]。

强化基础写作能力,首先是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但问题在于,或者是课时有限,或者是因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一些写作知识而不够重视,或者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以至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最终结果常常只是学生获得课程成绩,而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因此,要通过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任课教师必须做到:第一,牢固树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第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精讲、少讲写作理论,细讲、多讲写作技巧,尤其是在课内要多安排写作训练;第三,增加学生在课外的训练量和阅读量,并勤于批阅、检查;第四,改变考核方式,将平时写作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加大其在课程成绩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如将通常的30%改变为40%甚至更多。

单靠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是不够的。除课程设计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应采取这样的措施:第一,在第一、第二学年,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必须认真完成千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60篇以上;第二,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必须阅读中外文学名著50部以上,理论书籍10部以上,而且要写出读书笔记。这样,既丰厚学生的专业修养,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直接的帮助;第三,实行导师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员投入,每位教师负责一部分学生,对他们的写作与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评阅指导;第四,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情况与学分挂钩,强制学生必须认真完成;第五,为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每学年举办1—2次征文比赛活动,并将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出版。

二、强化论文写作能力

论文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予以强化。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有论文写作课程,但是在开设时间上大多是在第七学期,以利于学生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这样的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从第七学期开始就忙于找工作,在本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常常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论文写作并不等于毕业论文写作,如果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只是为了毕业论文,就会弱化该课程的功能,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所以,不仅要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而且要将开设时间提前,这样,既能承接基础写作课程,又能从二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指导,利于学生完成各种论文写作,并不断提高水平。

在实践环节上,首先是要加大课程论文写作力度。课程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的平时作业或考查作业的主要形式。由于此类课程很多,所以学生要完成的课程论文是整个大学期间完成的论文中最多的。目前课程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是课程作业,加之量大,甚至有时出现几门课程论文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情况,学生往往敷衍应付,甚至抄袭,而对教师来说,通常只是批阅后给成绩,缺乏必要的指导过程。课程论文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因此,必须制定课程论文质量标准,规范写作要求,严格指导过程。

学年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一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三年级,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而且也制定有质量标准。但是如果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会发现,把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视为是给毕业论文作准备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是学年论文还是毕业论文,都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现行的学年论文制度需要加以改变,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让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分别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在指导过程上,不能是一次性指导,即教师批阅初稿,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提交,教师给出成绩,而应该增加指导次数,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不断提高学年论文质量,并使学生从中受益。如果能够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完成的论文。相对其他各种形式的论文,毕业论文的规定最细致,程序最规范,指导最认真,要求最严格。但是,由于第八学期正值学生寻求就业的最关键阶段,能够真正潜心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并不多见,因而,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面对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首先,可以考虑将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改为第七学期。虽然第七学期就业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相对而言,学生有比较从容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必须高度负责,主动联系学生,掌握学生动态,敦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再次,严肃处理未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切实执行未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不得毕业的有关规定,真正给学生以警示。

除强化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这些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大力倡导、组织申报学校针对学生设立的科研立项,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科研活动,做好学生的指导教师,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三、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

如果说强化基础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是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之必须手段,那么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则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同样是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

文学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作家、诗人,但是如果能够强化文学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成为作家、诗人奠定基础,无疑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成果。因此,第一,在现有正常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基础上,开设诸如小说写作、戏剧写作、散文写作、诗歌写作、影视文学写作等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第二,定期邀请知名作家、剧作家、诗人举办讲座活动,给学生以文学写作的激发和启示;第三,组织、扶持学生文学社团,聚集有文学写作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将文学写作、经验交流经常化;第四,创办汉语言文学专业内部文学刊物,专门刊发学生的文学作品,每学年进行一次年度评奖、表彰;第五,向文学期刊推荐学生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向文学期刊投稿,组织、激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学写作竞赛活动;第六,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文学写作活动,进行切实指导。

新闻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又一表现形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不乏新闻爱好者,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中也确实有很多人从事新闻业。因此,强化新闻写作能力同样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开设诸如新闻学、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选修课程,同时,任课教师担当起学生新闻写作实践的指导任务;其次,建立学生新闻报导组织,专门负责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所在院系的宣传报道;再次,鼓励学生积极采写新闻并向校内外新闻媒体投稿,尤其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假期做校内外新闻机构的兼职记者或通讯员。

随着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报考公务员人数的增加,公文写作能力包括申论写作能力已成为部分学生热衷提高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应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加强。首先,开设公文写作、申论写作等选修课程,在精讲相关理论的同时,重在写作实践训练,任课教师加强指导;其次,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院系日常工作中的部分公文写作交由学生完成,给学生提供写作实践平台,相关教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联系或帮助学生联系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课余或假期进行公务员实务训练,在实践中提高相关写作能力。

总之,基础写作、论文写作以及个性化写作能力,对于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强化。

参考文献:

[1]刘国钦,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徐渊.写作教学与高师创新人才培养[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3).

汉语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和写作教学。(河南南阳473004)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基础牢固厚重、就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优势。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这个传统人文专业的命运。当今社会对有突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

目前,关于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社会人才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非常明确,旨在培养有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使得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中都必须与之紧密联系,各门课程都要不同程度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背景下应如何调整、改革以寻求适应,又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本文即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审视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见。

一、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

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评判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

但是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还是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堂授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有学校会注重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课时数少,不能引起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任课教师往往忽略实践教学环节。总体来说,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在认识上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未能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突破口,精心设计课程实践环节,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同时,以学生能力的提升带动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优化。

二、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一)加强词汇积累,提高文字分析能力

要学好古代汉语,最关键的问题是掌握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只有具备一定的古汉语词汇量,才能顺利阅读古代的文献和典籍。对学生来说,学习古代汉语最难掌握的便是词汇,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很多常用词汇的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就会发生以今律古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和词义发展脉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其对古汉语词汇词义变化的认知,必须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整理出一个词的本义、常用引申义,并且举出例证,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计入平时成绩。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别: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通过查阅工具书还是能够分辨出汉字的造字意图,推出词的本义,而汉字本身又与汉文化关系密切,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从汉字中可以折射出汉民族的文化印迹。例如“盥”字,甲骨文为一会意字,一人伸出双手洗手,下面的盘子用来接水,因而其本义为“以水手承水冲洗”,现代汉语的“盥洗室”一词中的“盥”还保留着此义。由此义又可以引申出“洗涤、除、浇灌、洗涤用的器皿”等义。通过这种梳理,学生会对该词的词义体系有了非常清晰和完整的认知。学生在了解了该词的意义来源的过程中,也会了解到“盥”字与古代的饮食习惯——手抓饭的渊源关系,以及上古的“盘”与现代的“盘”的具体区别,另外还引发出了“筷子”一词的来源。

这样要求学生每天查找一个古汉语词语,梳理其词义发展脉络,挖掘其中蕴含的汉文化意蕴。日积月累,当学生将这种要求变成了一种习惯,也将掌握很多常用词的词义,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词汇基础,扫除阅读中的词汇障碍,同时也加深了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认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文字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由于电脑的大面积普及,键盘打字已经代替了手写,再加上网络上的不规范用字现象的误导,使得许多学生现在对汉字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差,有些学生现在甚至提笔忘字,更遑论熟知汉字的字义了。因此,通过该方法的实施,可以加强学生学习汉字、词汇的热情,从而掌握更多的汉语词语,夯实自己的语言文字基础。例如,我们通过对“义”字的分析,了解到现代汉语的“正义”和“义父”“义齿”中的“义”的确切含义分别为“符合正义和道德规范、名义上的、假的”,而这些义项又都来源于“义”的本义——屠宰祭祀用的牛羊,这样举一反三,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基础,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文本阅读,提升分析表达能力

古代汉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并提高讲授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及从事其他工作的语文修养”。要学好古代汉语,不仅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还要大量阅读古代文言文,特别是先秦时期的优秀散文,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太多的文章。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之初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布置给学生,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文言文,最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比如左传、战国策、国语、诸子百家之类的文章,定期安排学生分小组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会上讲述自己阅读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优秀的古代散文有的讲述了经典的历史故事,如《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晋灵公不君》等;也有的包含了深厚丰富的哲理和道德意蕴,例如韩非子的《说难》、庄子的《运斤成风》《世说新语》的名士风流故事等。学生为了读懂这些文章,需要独自利用工具书解决文章的字词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讲解和分析,大大地提升了他们独立发现语言问题、解决语言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也大大地扩大了他们的知识宽度和广度;而且读书交流会这种方式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不再只是课堂内容的接受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同学们互相交流、展示的平台。

我们现在学习的古文,基本上是古人注释的文章,并不是古代文章的原貌,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能够辨识竖排版的、没有标点符号的繁体古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給学生布置一定篇目,要求其每周提交一篇作业,要求能够标点并翻译。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可以提高他们给古文标注句读的能力,大大提高其古文阅读和分析的水平。

(三)注重论文写作,培养创新思辨能力

创新思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学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从事文字工作,其中一部分会走上教师岗位,因此古代汉语课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一两篇学生中学时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指出中学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中学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现今社会上流行词语的词义和历史发展脉络,或者寻找当今社会上众多的古代文言文丛书的注释弊端,尝试独立写作专业科研小论文。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也是学生古代汉语知识和理论的一次再认识过程和深化过程,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会使他们对以往学过的课本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将课本知识成功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四)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又影响着社会生活。古代汉语课程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将课程内容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才会焕发出课程的生命力。因此,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出课堂,关注当下现实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问题。例如时下网络流行的“孩纸”“桑心”“内个”“童鞋”等词语,其实属于古代汉语的通假现象,网民们为了方便快捷、求新求奇,故意舍弃本字不用而使用同音假借字,形成了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通假字的理论和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

古代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还承载了厚重的汉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大街小巷,去发现广告招牌、店铺招牌上的繁体字误用现象,如“理发店”写成“理發店”、“山谷”写成“山榖”等;另外,有些有特色的店铺名字起得古色古香,如玉器店的店铺名称往往与“玉”字有关,如“璇玑阁”“玲珑轩”等,这些店名是否能够表现出丰厚的玉文化,是否适合店铺的位置、大小和产品类型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汉字的来源以及汉字所体现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这种做法能够使古代汉语更好地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

三、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为保证以上教学改革措施的正确实施,必须调整古代汉语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时设置,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古代汉语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并且要求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精心制定科学的实践性教学大纲。为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教师要对每一环节制定科学的评判标准,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另外,教师应事先安排好学生的必读篇目、古文(白文)的篇目,开学之初公布,学期中间进行监督和检查,期末通过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深自身的古汉语修养,不断进行科研,及时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汉语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博弈论;语言游戏论;语言博弈论;博弈语用学

一、引言

博弈论是由数学家von Neuann和Morgenste于二十世纪初共同创立,后由Nash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即双方或者多方在一维或多维之间做出决策分析,达到均衡解决的结果。一个基本博弈结构包括局中人(player)、策略空间(strategy space)和支付结构(payo structure)。局中人是博弈的参与者,具有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特征;策略空间是博弈各方可供选择的策略或行为的集合;支付结构是一个局中人在博弈结束时的效用水平。此外,信息结构也很重要,它能影响所有博弈方的特征和行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是博弈的解,此时任何局中人没有动力单方面改变策略去得到更高的支付。通常情况下所讨论的博弈为非合作博弈,即局中人之间不存在任何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

博弈论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方法论,目前已经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多个分支。本文将首先评述用博弈论研究语言的不同视角,然后在此基础上试图对语言博弈观的研究理据、方法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用博弈研究语言的不同视角

博弈论主要用来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个参与者的行为或策略的方式。近年来,博弈论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20世纪前半期发生的语言转向和随后的语用转向使得语言和语言使用问题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焦点。这一趋势起源于哲学,继而延伸到经济学,如经济学家Rubinstein用博弈论最优化选择的常规套路及其它理论来探究语言的性质、形成机制和深化过程。经济学家汪丁丁87也明确指出:在人们的语言行为能够被看成是“博弈”行为的场合下,特定语词的意义可以被认为是由博弈的均衡状态决定的。向明有和夏登山认为博弈论和语用研究的共同特点是行为主体的理性,因而博弈论同语用学的结合是经济学“语言转向”的必然结果。二是以intikka为代表的语义学家们从博弈语义学角度出发提出语言博弈理论,旨在建立一种语义理论,能用于系统分析或模拟人的认识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三是语用学领域出现了所谓的后Grice时代,语用学家们利用博弈论来解释语言的使用现象,如Lewis、Parikh、van Rooy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义、解释语言交际的博弈模型。

(一) 语言游戏论

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从服军役和足球比赛中得到启发,提出了语言游戏论,首次用博弈论来研究语言及其使用。语言游戏论将语言比喻为游戏,从而表明语言的多样性、实践性和多易性等特征:首先,“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不可分离,语言使用是一种活动,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语言的任何一种表达形式所具有的意义都取决于它在语言游戏中的作用,取决于语言使用的语境。其次,“语言游戏”和“意义即用法”密不可分。语言的意义在于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而不是语言的指称。

由上可见,语言游戏论为博弈论在语言中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为日后语言博弈论和博弈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指明了研究方向。

(二)语言博弈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对“语言博弈论”的研究。董明认为,“语言博弈论”就是将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引入语言竞争活动的研究。通过将人际交流活动看作是一种竞争性活动,“语言博弈论”可以用来分析在交际对话中使用各种策略(如反诘、辩驳等)从而制胜对手。郭桂春和刘伟伟认为博弈论语义学在语义分析的形式规范性方面引入了语义博弈的心理事实研究,并将参与主体的作用和系统整体的语境思维纳入到语义分析的过程中,同传统语义学研究范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芬兰哲学家intikka继承了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词的意义和语言游戏的规则等观点,结合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对其进行了系统化和形式化的表述,创立了博弈语义学,也即许宁云48指的“语言博弈论”。intikka60将语言博弈定义为“寻找且找到的语言博弈”。他认为,与一个语词相关的语言博弈就是围绕该词发生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使词语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在此基础上,他为量词制定了博弈规则。每个一阶语言公式都同一个二人博弈相对应,博弈的两个对手可称为“自我”和“自然”。自我的目的在于使博弈以一个代入例示的真矩阵告终,自我的对手则企图使博弈的结局是一个假的矩阵。42从数学意义上说,这是一个真正信息完备的博弈理论。

(三)博弈语用学

博弈语用学主要研究交际中语言策略的优化问题。它通过最优化策略方法对语言运用的策略进行分析, 其具体方法是将交际过程进行博弈建模,用数学手段对参与人的行动效用或预期的效用进行计算,进而对各种策略进行分析和评估,并以此预测参与人的最终选择。简言之,博弈语用学采用数理和概率方法,通过对交际过程建构博弈模型,从而计算话语效用和处理策略选择。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博弈语用学出现了分别以Parikh和van Rooij为代表的两种主要研究方向。Allot124认为前者用博弈论考察交际情形,后者则用博弈论考察语言本身,所以Parikh模型不仅是一个博弈语用模型,也是一个交际博弈模型。因此,Parikh模型能够将人类的其它交际行为(如视觉交际、手语交际等)纳入研究范围。相对而言,van Rooij的双向优选论模型则从形式和意义两个维度对话语进行博弈分析,尽管它能够解释诸如级差隐含等语用现象,但是忽略了可以影响话语意义的心理认知因素,从而使得解释力不足。

2 van Rooy的双向优选论模型

和Parikh 将博弈论用来分析语言使用不同,Lewis和van Rooy将理性和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直接应用于语言。van Rooy 研究了两种有不同可能意义的情形和话语,其中一种情况更为突显,具有标记性意义,也更为简单。这个模型存在两个纳什均衡,代表了可能的语言规约。其中纳什均衡N1和orn13的语用努力划分一致:非标记性话语表达非标记性意思,标记性话语表达标记性意思。换句话说,规约性的语言应该尽可能使交际双方付出的努力最小化,这一点同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相一致,但是Grice表明这个结论可以从普通的理性原则推导出来。其具体的博弈矩阵如下表1所示:表1双向优选论模型的支付矩阵MeaningMarkedUnarkedorMarked(Marked,Marked)(0,0)Unarked(0,0)(Unarked,Unarked)

另外一个纳什均衡N2 却与orn原则相反:非标记性话语表达标记性意思,标记性话语表达非标记性意思。van Rooy认为可以通过演化博弈论消去N2。因此,在每个形式-意义组合中,只可能出现(Marked,Marked)和(Unarked,Unarked)这两种情况。它们都是纳什均衡。不可能出现(Unarked,Marked)和(Marked,Unarked)情况,因为此时出现交际错误,双方收益。

三、用博弈论研究语言的优势

我们引入博弈论是因为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首先,博弈论提供了研究语言交际的一个合理框架。语言不仅具有工具属性,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规约。语言的根本功能是交际,这也决定了语言必须要顺应使用者和使用的环境。语言的认知维度就是研究语言如何顺应使用者,而语言的社会维度就是研究语言如何顺应使用环境。语言使用的本质是含有交际目的的信息流,是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策略互动。而博弈论就是研究关于相互依存情况中的理性行为,相互依存和理性行为是其本质特征。可以说,博弈论是研究语言的一个理想工具。

其次,语言博弈观和以Austin及Grice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分析学派关系密切,在对后者的继承中又有发展。Austin认为意义或用法包含在言语行为之中,这一观点深受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影响,而Parikh则深受Austin的影响。他们都将言语交际看成一种行为,并以此为出发点探求解释话语意义的建构途径。在理论解释力上,博弈论强于以Grice为代表的传统语用学研究路子。因为:第一,两者出发点不同,传统语用学理论专注于说话人,而博弈语用学则专注于整个交际过程;第二,两者研究方向不同,传统语用学理论是单人言语效用最大化研究,而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并非如此,语言交际本质上是双人或多人相互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简言之,博弈论视阈下的语言交际观是双向的、多层次的,而传统语用学的交际观则是单向的、线性的,没有从交际和说话人意义的策略互动角度进行分析,因而解释力有限。第三,两者理论假设不同,传统语用学理论将语言交际定位为合作行为,但如今却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甚至有学者(如Merin)认为语言交际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抗的或者冲突的。而博弈论的基础是交际主体的“理性人假设”,虽然也强调理性,但是研究范式截然不同,通过对交际过程进行博弈建模,用形式化和量化的手段来考察交际双方的行动策略,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解释力。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诸多语用原则相比,博弈论的研究无疑更清晰简洁,而数理逻辑、演绎推理等分析手段也推动了形式语用学的研究。

四、如何从博弈论视角研究语言?

目前来看,对语言交际的博弈分析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使用策略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对语言博弈中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如董明;李明菲、许之所;王达金、王潇;郭卫平);另一方面是通过博弈建模,对各类语言现象的微观分析,主要涉及到语篇中的消除歧义、确定所指、确定会话隐含等(如Parikh;van Rooy;许宁云;武建国、徐鹰)。其中发展最为完善的当属Parikh的交际博弈模型。

Grice认为A的话语θ实际上隐含了一个问题“Where can I get petrol?”(α)。B能够结合θ的明示意义和语境信息推出α。因此,B的回应只能是对α的回答。表面上看,B的回答φ同θ不相关,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相关准则。实际上,B违背相关准则却令A推导出l的会话隐含是p,而p就是B对α的真正的回答。

根据Parikh交际博弈模型,我们可以对交际双方的策略效益赋值。对A而言,p值大于l值,因为会话隐含将帮助A做出行动的决定。通常情况下,会话隐含值一般大于明说意义值。现在将p值设为9,l值设为4,则会话隐含值为。此外,A和B处理信息的成本不尽相同。由于是B说出话语φ,因此B的信息处理成本应高于A。并且由于p是在动态语境中由l推理而来,因此得到p的成本必然大于得到l的成本,处理P的成本要在φ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单位。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会话隐含的博弈模型g(φ),见图1。由于本模型是关于明说意义,所以用u来代表无歧义的话语,其意义为p。此外假定silence不传递任何意义。S代表A想要传递信息l的语境,S是他想要传递p的语境。t是已经说完φ时A想传递l的语境,t是已经说完φ时A想传递p的语境。A知道他想传递的信息,并且知道他现在所处的语境。但是B并不知道这一点。t和t周围的框代表了B的这种不确定性。B判断S的概率为Ρ,S的概率为Ρ。图1会话隐含的博弈模型2

对A、B而言,l的值都为4,双方处理信息φ成本为1。但是B还需要生成话语φ,设该成本为1。因此,B的总成本为2,A的总成本为1。如果产生交际错误,则赋值-2。所有的成本和效用值都是共有信息。另外假设A、B都是风险中性,S和S出现的概率P和P分别为07和03。具体如表2所示。表2会话隐含博弈模型的分值说明分值解释参与人支付l的正确解读效用A、B4p的正确解读效用A、B9错误解读效用A、B-2生成φ成本B-1处理φ成本A、B-1通过l传递会话隐含p的额外成本A、B-1因u比φ复杂,处理u的额外成本A、B-2

(3)当u的意义只有p时

因为生成u和处理u的成本都比φ增加,假定增加的成本为2,则

UA=,UB = 4,效用组合为(,4);

不难看出,(7,6)是唯一帕累托-纳什均衡解,即话语φ的最优解读为p。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赋值具有任意性,只是为了说明理解会话隐含的过程。人们可以对上述话语的效用和成本赋不同的数值,但是至少经历一系列的假设和推理后,人们会找到某个具备最高效用的组合,也就是整个交际博弈的解。

从上例可见,交际博弈模型从博弈论的视角对语言交际和话语理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模式,其优势在于数理分析缜密、哲学基础扎实、计算过程易处理。同以关联理论为代表的认知语用学不同,它通过博弈建模的手段,用概率的方法量化关联,并且将关联同话语的效用相结合,最终将话语理解从关联这样具有强烈概括性的主观抽象概念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认知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五、语言博弈观的发展趋势

语言的博弈研究具有跨学科特征。博弈论自身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语言博弈研究提供新观点、新思路。笔者认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博弈论的理论基石是“理性人假设”,但在现实中人的行为又往往是不完全理性的或甚至是非理性的,尽管Ben et al 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这个问题,但是仍然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如何在语言博弈的研究中容纳有限理性和有限认知推理能力进行深入的探索。

第二,如何将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交因素(如社会阶层、参与人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因素纳入博弈模型值得我们思考。如果作为交际主体的理性人可以对社会认知因素进行假设的话,那么这些假设的可及性又会是如何?

第三,以Parikh交际博弈模型为代表的博弈研究范式包含大量的数理逻辑推理和量化分析,其关于会话隐含研究的某些结论同关联理论类似10,但关联理论的论述无疑更具效率,而Parikh的模型显得机械、冗长。因此,如何有效结合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简化博弈模型值得深思。

此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话轮分析的层面,不一定能反映语言使用的全景,因此有必要将研究范围推进到多话轮乃至语篇层面。

六、结语

本文简要回顾了博弈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发展历程,并就博弈论的研究现状、研究特点和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语言的博弈观经历了从语言游戏论、语言博弈论到博弈语用学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对语言学的研究传统不断地提出了挑战和创新,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博弈论的研究走向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博弈论将在语言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汉语言范文第6篇

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的父亲杜依艺做巩县县令 全家迁往巩义。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 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司马周季童、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季童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季童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审言免官,还东都。苏(廷页)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审言生子闲,闲生甫。(《新唐书·杜审言传》《唐才子传》)

杜审言是西晋杜预的子孙。在咸亨元年与状元宋守节同榜登进士第,任隰城县尉。审言凭借自己才能过人,为人高傲,被众人忌恨。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问旁人说:“苏味道必死。”听到此话的人大惊,忙问是何原因,审言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审言还曾说:“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他的自负傲慢就像这样。后来审言因事获罪,被降职为吉州司户参军。到武则天将他召回,准备重用他时,问他:“你高兴吗?”审言手舞足蹈,表示谢恩。武后命他作《欢喜诗》一首,诗写得令武后满意,受职为著作郎。后来他又任修文馆直学士,直到他病逝。当初审言病重时,宋之问、武平一曾去看望他,他对二人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审言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为“文章四友”。他身后留有文集十卷,今已不传,流传下来的只有四十多首诗。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审言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被侍卫武士当场杀死,事态震惊朝野,皆称杜并为孝子。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还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

武则天闻知此事,召审言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1] 。不久,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约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赠著作郎。

上一篇:文化执法大队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下一篇: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