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研究为例论文范文

2023-11-26

区域经济研究为例论文范文第1篇

20世纪末, 国务院组织完成了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 基本解决了行政区域界线不清引发边界纠纷这一长期困扰各级政府的问题, 促进了边界地区的稳定, 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奠定了依法治界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对勘界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全面勘界是我国行政区划管理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 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 是一项艰巨浩大的历史性工程。社会舆论普遍认为, 全面勘界是一项顺乎民心、合乎民意,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千秋大业。2002年5月13日, 国务院颁布《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 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由全面勘界转入依法治界新阶段。

2.《沈阳市行政区域界线详图》编制流程

2.1 资料准备

《沈阳市政区图》、《沈阳市行政区域界线图册》、《沈阳市部分行政区域界线勘测》项目成果、2014年编制的《沈阳市城区政区图》、2014年制作的《法库县乡镇行政区域界线勘界图册》、2014年6月完成的《数字沈阳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二期项目各专题数据 (路网数据、地名地址数据、行政界线数据、街道社区数据、影像数据) 、2015年编制的《沈阳市实用地图册》、《沈阳市地图》、《沈阳市城区地图》、市民政局汇编最新版《沈阳市行政区划资料汇编》资料。

2012年版《沈阳市行政区域界线图册》、《沈阳市政区图》、《沈阳市城区政区图》;沈阳市部分行政区域界线变动地区的行政界线调整的勘界成果;法库县慈五线、法孟线、十五线、大十线、孟五线、法五线、法十线、法柏线等乡镇行政界线勘测工作的行政界线调整的勘界成果 (以上勘界成果经沈阳市民政局验证, 数据翔实、可靠) 可作为编制《沈阳市行政界线详图集》的专题基础资料。

地理底图资料和专题资料截止时间原则上为2016年3月底。

2.2 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

利用Mapgis、Arcgis、Coreldraw、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Adobe In Design等软件, 对已知的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并将处理好的数据编辑制作成最终的地图成果, 具体如下所示:

2.3 地图编制——以城区级地图编制为例

城区级地图表示行政村 (农村社区) 级及以上行政驻地;该图沈阳市城区的主要交通和各级行政区划, 内容丰富, 图层设置比较细, 分别为沈阳市城区高速公路层、国道层、省道层、城市街区路层、县道层、乡道层、铁路层、界线层、水系层、行政区划层、地市面状层等, 色彩区分较明显, 突出表示了沈阳市城区的政区信息。

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此次《沈阳市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的编制工作, 发现以下方面问题并处置建议如下:

一是在地图编制前, 要充分收集需要资料, 合理安排人员, 进行有计划的时间分配, 确保成图的准确性和工作的高效性, 防止因收集资料的不准确而出现的后期反复修改, 人员与时间的不合理安排而出现的工作延误与不均。

二是要在大量工作开始前, 固定好地图的版式与参数, 包括地图尺寸、路网划分、图层设定、色彩配置等, 避免后期修改造成造成工期的延误。

三是要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 基础数据质量越好, 成图质量就越好, 制图工作也就越有效率。

四是通过开发自主程序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 搭建数据模板用以批量处理。

摘要:行政区域界线是国家依法实施分级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 标示地方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 实施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的区域范围。根据《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要求, 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后, 应当以通告和行政区域界线详图予以公布。本文以《沈阳市行政区域界线详图》为例, 全面归纳总结行政区域界线详图编制流程、要求, 探索发现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及处理路径和建议。

关键词:行政区区域界线,行政区域界线详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80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4] GB/T 19996—2005《公开版地图质量评定标准》

[5] 《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国家测绘局2003年5月9日发布

区域经济研究为例论文范文第2篇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现状以南通市为例

(一) 南通市产业结构概况

截止2016年底, 南通市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5.4:46.8:47.8, 投资结构加快调整, 产业项目加快投入, 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9.8%, 同比提高0.8个百分比。如图1所示。

(二) 南通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概况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南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职业大学这5所在通公办高职院校。以各校官网公布的2018年提前招生计划为统计基础, 参照《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指导性专业目录 (2015年) 》进行分类汇总, 每所学校在每个专业大类中开设的专业数之和进行统计, 形成了南通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大类统计表, 见表1。

对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 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 (2015年) 》的19个专业大类发现, 这5所高职院校在水利、医药卫生、新闻传播、公安与司法、教育与体育这5个专业大类中没有开设任何专业。

还发现在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财经商贸、土木建筑、文化艺术、电子信息这六个大类内, 这5所高职开设的专业点数共计148个, 约18.37%、10.31%、22.41%、13.22%、9.77%、9.77%, 合计占比83.85%, 说明专业设置集中度太高, 同质化情况严重。

(三) 南通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类型状况

目前南通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4:46.8:47.8, 5所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结构比为1.15:41.35:56.84, 可见虽然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总体上是基本一致, 但是专业结构也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

从图二可以看出对照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 而第三产业包括的大数据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体育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产业, 在目前的专业设置中还很缺乏, 需优化和调整。

二、区域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需要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紧贴产业发展趋势, 南通市“十三五”规划确定的“3+3+N”重点产业如高端纺织、豪华游艇、大数据、现代家庭农场相对应的专业还存在空白, 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矛盾, 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一) 缺乏宏观调控, 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

各级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整体布局缺乏整体规划, 对家长热衷的专业 (比如金融、会计、艺术类) , [1]持续不断的扩大招生计划, 对生源不足、人气不旺的专业 (比如现代纺织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类) 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政策扶持。高职院校各自为政、出现了专业建设“短平快”现象, 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相脱节, 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 缺乏前瞻性规划, 同质化竞争严重

从表1看出, 南通市高职院校开设了会计、建筑、计算机、机电等专业的重复率超过了60%, 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 通用性较强、低投入的专业比重较大, 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导致市场需求饱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高职院校没能根据自身的资源与优势, 整体规划优势专业, 制定与产业对接的学科建设规划, 前瞻性不强, 对产业发展趋势、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制定等缺乏充分准确的分析和考证, 专业设置和优化缺乏理性, 功利性明显。

(三) 与产业需求脱节, 专业设置结构失衡

因经费投入少实验实训需求多, 很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实训场所有限、设备老化、教学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更新, 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不断更新的要求, 更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2]涉及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专业设置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比如农资营销与服务、动物防疫与检疫、药品服务与管理、航空物流、国际文化贸易、网络舆情监测等) 。

三、区域高职专业设置促进经济产业发展的策略

随着南通市“创新驱动,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实施, 加快发展“3+3+N”重点产业, 推动船舶海工向特种船舶、智能船舶和豪华邮轮转型, 提升现代家纺品质, 壮大光通信、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现代电力装备等特色产业, 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产业, 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随之高职专业设置也应不断优化。[3]

(一) 强化指导、宏观调控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产业规划和发展趋势实时指导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规划好区域范围内的高职院校专业合理的布局, 从源头上制止专业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政府对专业建设的阶段性评估, 建立跟踪调查预警系统, 不合格专业予以取消或停办;为高职提供服务、协调、管理, 主动构建高职院校与产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二) 结构合理, 定位准确、科学构建专业结构

专业建设不仅代表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而且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优化结构趋势, 结合自身发展目标, 精准定位、合理规划专业, 确保专业定位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经济新常态下, 除了纺织服装、家纺、船舶重工、土木建筑等产业已经集群化形成, 大数据、智能装备、生物制药、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现代新兴产业的集群化趋势, 也对在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一是围绕南通市“3+3+N”的重点产业规划, 依托南通市的产业集群, 争取资源, 做大做强自身的特色优势专业, 形成行业内有地位, 享誉国内外, 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二是要避免“社会需求”之上, 过于“市场化”开设专业, 形成“昙花一现”现象。

(三) 产学研合作, 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一直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但是现有的合作多限于为企业提供毕业生环节, 还缺乏人才培养深层次的合作, 企业参与度低, 积极性也普遍不高。2018年2月5日, 六部委联合制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在校企合作形式、促进措施、监督检查这三个方面有了明确的规定, 提出建立“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校企合作机制, 引领了未来校企合作的新方向。

一是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 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相应政策支持。二是高职院校将参与校企合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内容, 具有相关企业或一线生产管理经历的教师在评聘和晋升、评优表彰等方面优先对待。三是各级政府成立监督委员会, 对职业学校、政府落实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专项督导, 加强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监督、指导并做好服务和管理。

摘要:本文以在通5所高职院校的2018年提前招生专业目录, 分析与目前南通市的产业结构适应情况, 发现南通市5所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比例, 与南通市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不适应, 原因有宏观调控不力, 缺乏整体规划;同质化竞争, 缺乏前瞻性;与产业需求脱节, 结构失衡。最后提出三点建议宏观上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根据产业布局和趋势进行调控, 对高职进行指导;同时高职学院自身也需把握经济发展动态, 精准设置专业, 科学构建专业体系;产学研合作, 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关键词:高职专业设置,区域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舸.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研究[J].职业时空, 2015 (12) :7.

[2] 张舸.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调整动态对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2) :71-73.

区域经济研究为例论文范文第3篇

自21世纪初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随着我国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很多内陆省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我国内陆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像很多内陆省份的省会城市大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 而非省会的地级市则发展较慢。位居我国西南内陆的四川省也不例外, 经过了重庆直辖, 西部大开发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洗礼, 川渝地区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极, 尤其是四川省, 时至今日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六, 西部第一,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亿美元, 综合实力更是高居西部地区首位。已经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大省, 同时四川省现在也是中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长江经济带组成部分。然而四川省目前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即省会成都已然是全国省会城市当中的巨无霸, 是西部内陆城市发展的佼佼者, 但其他的四川普通地级市却陷入了难以突破的平庸发展状态。这使得我国内陆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愈加突出。

2 四川省一城独大的现状

当然, 提起四川的城市, 很多外地朋友无一例外的首先想到成都, 不仅仅因为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 更因为成都的经济规模早已过额万亿, 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 而且不久前国务院更是将成都定位为国家级的中心城市。可是四川省现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非常明显, 尤其是从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速来看。除了成都, 貌似却没有什么其他的地级市在全国排得上号。首先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 根据最新的2016年GDP数据加上各种公认的经济规模排名对四川城市进行了一个分级。

A+成都 (12170.23亿)

D+绵阳 (1830.42亿)

D德阳 (1752.45亿) 宜宾 (1653.05亿) 南充 (1651.41亿) 泸州 (1481.91亿)

D-达州 (1447.08亿) 乐山 (1406.58亿) 内江 (1297.67亿) 自贡 (1234.56亿)

E+眉山 (1117.23) 攀枝花 (1014.68亿) 遂宁 (1008.45亿) 广安 (1078.62亿) 资阳 (943.44亿)

E雅安 (545亿) 广元 (660亿) 巴中 (544.66亿) 西昌 (457.2亿)

F甘孜 (229亿) 阿坝 (281亿) 凉山 (900亿不含西昌地区)

这就是四川省内的现实, 除了成都, 经济规模方面没一个在全国拿得出手。更可怕的是, 除了成都, 四川省内的地级市都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只不过这种均衡是一种死气沉沉的均衡, 要知道四川省已经有多达8个城市的GDP在过去两年超过了1000亿, 但是这些城市没有一个经济规模超过了2000亿的, 大多都集中在1200-1700亿左右。哪怕是GDP在全省排第二的绵阳论经济规模仅为成都的七分之一, 省会与其他地级市之间的差距从经济规模这一方面就可见一斑。成都以一城之力占据了全省35%左右的GDP, 一城独大名副其实。

3 四川省地级市“平庸化”现状

(1) 四川省大部分的地级市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方面与省会成都有着明显差异。尤其是自重庆直辖后, 由于实行省会优先发展, 然后带动其他地市州发展的战略, 使得成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成了带动四川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而其他地市州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人均收入水平方面都与成都有着明显差异。全省21个地级市只有攀枝花与德阳的人均GDP是与成都较为接近的, 其中德阳市的人均GDP约为50000, 攀枝花则因为其人少资源丰富, 人均GDP则是82000, 要高于成都的77400。其余的十八个地市州都与成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大约在30000上下。从种种现实和这些数据不难看出, 绝大部分四川地级市与省会成都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均收入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距。

(2) 四川的地级市相互之间经济规模差异不大, 十分均衡, 笔者首先说的这种均衡并不意味着就是好, 最明显的就是几乎所有的地级市由于经济规模差异不大, 所以相互之间谁也不服气, 所以互相交流得少, 甚至有的相互拆台。例如四川去年规划了成都平原, 川南, 川东北和攀西四个经济区, 成都不说了, 另外三个, 除了因为达州日渐式微, 南充在川东北占据了绝对主导外, 像川南地区的宜宾, 泸州, 自贡, 内江, 谁也不服谁, 谁都想当老大, 谁都占据不了主动, 而在攀西地区, 攀枝花和西昌也是谁也不服谁。这些区域没有一个绝对的区域中心城市, 谁也不服气谁, 还形成了很多恶性的竞争。比如泸州宜宾在港口航运方面的相互杀价, 比如西昌规划铁路故意把攀枝花绕过去, 甚至占据了川东北老大这个位置的南充, 规划铁路的时候都曾想过把邻近的广安给绕过去, 这些都是属于均衡带来的恶果。

这种均衡的可怕表现是什么, 以各地级市为例, 对其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的不是成都就是重庆, 当然随着重庆直辖, 成都基本占据了80%以上辐射的影响。这种辐射体现在行政, 交通, 工业, 商业等各个方面, 直接导致四川相隔有一定距离的地级市之间基本没有了人流物流商贸流。

(3) 四川的地市州次中心城市不突出这是四川省地级市现阶段发展的最关键与核心的问题, 次中心城市不突出的表现在于, 从几年前四川规划各种区域中心城市开始, 绵阳和南充就一直在列。第一批百万人口中心城市的规划包括了绵阳, 南充, 自贡和攀枝花等城市, 此后还陆续增加了宜宾和泸州等城市, 四川这些规划的区域中心城市, 都蜂拥地集中在1300-1700亿的经济规模总量区间, 这直接带来的后果是谁也不能异军突起谁也不能强势突破, 而我国富裕省份普遍形成了双中心甚至多中心城市, 中部省份湖北与四川情况类似, 除了武汉一城独大外, 宜昌和襄阳也是3000亿级经济规模的城市, 一城独大的矛盾远小于四川, 临近的贵州省遵义市近年来也异军突起大有成为西南第五城的架势。

3 地级市突破“平庸”的必要性

(1) 成都实在太强, 四川的其他二级城市太弱, 可以预见, 如果二级城市之间的交流起不来那么四川只会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八爪章鱼, 黏在一块动弹不得, 二级城市将不会有活力。

(2) 当前我国GDP增速放缓, 实体经济日渐衰落的情况下, 四川省的状况, 却是除了成都之外的其他地级市在还没有实现富裕的情况下就开始衰老。可怕的目前四川省的平衡政策还在继续无可救药一般, 目前在四川省新一轮的规划中各种中心城市的除了绵阳, 南充,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宜宾, 乐山, 达州外还有西昌等城市的加入, 全省只有21个城市基本上个个都要建中心哪来那么多资源?

(3) 说了这么多, 归根结底, 四川的地级市目前已经在平庸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且这种可怕的平庸好似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般, 看看四川现在每年这么多毕业的大学生, 有几个是去四川的地级市落户发展的, 再看看成都最近出台的人才落户政策, 只要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就可以落户成都, 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又扮演了吸血的角色。而四川的其他地级市仍然像嗷嗷待抚的婴儿一般等待着上面的扶持和支持。这些四川的地级市要突破要发展, 必须要打破这种平庸化的平衡, 次中心必须要突出, 只有这样, 地级城市的人流, 物流还有商贸流才能起来, 有实力差异之间的地级市才能联动, 如果个个都是中心个个都差不多的最终结果, 其发展的结果就是一潭死水。

4 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对策

4.1 对四川省区域内地级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缩小区域内贫富差距

大力扶持绵阳南充泸州三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城市作为四川省的次中心, 这三个城市各自有自己的优势, 绵阳有科学城, 南充有庞大的人口和农业, 泸州有港口更兼有自贸区。必须大力扶持这三个城市才能带动四川地级市实现经济规模上的突破;省委政府争取将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落户绵阳, 帮助南充构建生态现代农业体系;将泸州港泸州自贸区做大做强, 只有这样这三座城市经济规模才能在未来五年发生质的变化。最现实的目标是在5年以内GDP规模达到2500-3000亿左右。

4.2 强调政府宏观协调发展, 发挥区域内发达城市的辐射能力

将一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和高校疏散至成都周边的德阳眉山等地, 为何用疏散这个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离成都最近的三个地级市德阳, 眉山, 资阳, 他们的发展道路绝对不能像绵阳南充那样走区域中心城市的道路, 只能是与成都合作, 从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过程当中分一杯羹。例如德阳, 在四川省只能是走扮演成都国家化大都市北部新城的角色, 比如学习广东佛山先进经验, 主动融入成都, 大力推行成德同城一体化这些举措。再加之德阳本身工业基础良好, 产业上与成都有一定的互补性, 经济规模也仅次于绵阳, 相信经过大力发展, 五年之后完全可以成为经济规模3000亿+的城市。

4.3 协调沟通与交流, 通过政府协调加大对区域发展较落后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四川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 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 从四川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大多都是连接地级城市与成都, 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四川的铁路交通运输和高速公路交通运输仍然有待提高。大力规划绵阳 (德阳) 到南充 (遂宁) 高速;沿长江高速公路和高铁乃是当务之急, 只有这样才能开始盘活整个四川地级市之间的物流人流和商流, 达到全局发展的目的。

平庸不可怕, 可怕的是把平庸当作一种平衡, 关于四川省会一城独大的优势很多人都清楚在这里也不再多辍笔, 然而社会经济在发展, 一城独大之下的平庸势必会遭受发展潮流的迎头痛击, 希望四川省能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当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突破道路。

摘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随着我国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很多内陆省份的经济和民生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我国内陆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尤其是像四川这样的西部经济高地, 存在着省会一城独大和其他城市发展平庸的现状, 在这种情况下, 盘活非省会城市和打破二级城市发展不突出的现状成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一城独大,区域发展,协调发展,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区域经济, 2008 (2) .

[2] 施松伯.FDI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比较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23) .

[3] 孟祥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05 (2) .

[4] 厚华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 2015 (1) .

[5] 陈小曼.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J].江苏商论, 2014 (2) .

区域经济研究为例论文范文第4篇

一、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内涵

基于组织生态学的研究, 将生态的概念引入创新创业体系, 既是创新创业理论本身的发展, 也是新常态时代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将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界定为, 在某一个地理范围内, 依赖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 持续构建以政府部门、科技创新企业、创业孵化基地、高校教育机构、金融投资机构、科研机构、创新创业团体、企业相关服务部门等创新创业要素的相互作用的生态体系, 拥有开放、多元、有机、共生等特质。

二、江门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现状

(一) 政府层面创新创业政策不断出台

江门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把创新驱动、加快发展作为江门第一任务, 在《2017年政府工作责任落实清单》中多项工作都涉及创新驱动。“2016年江门通过制定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江门创造2025”、《珠三角 (江门)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1], 2015年至今, 江门市出台了23项创新创业有关优惠政策, 获得小微双创城市同年便出台了“雏鹰计划” (《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方案》) 及“1+15”小微双创扶持政策, 明确创新性、公平性和竞争性三大原则, 着力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环境优化三大工程, 目前确定第一批重点示范基地项目57个, 重点公共服务平台项目36个, 环境优化措施32项, 逐项逐级细化方案措施, 落实责任。

(二) 创新创业资源平台迅猛腾飞

截至2016年底, 全市共建立院士工作站3家,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 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2家,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家,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3家,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 省级工程中心115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 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 面积27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超过520家, 就业人数超5200人。新建6大基地包括:中欧 (江门) 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全国博士后创新 (江门) 示范中心、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中国 (江门) “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中国青创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江门海创空间。

三、建设江门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发展建议

(一) 完善落实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

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科学规划是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 江门市各个区、县创新创业发展严重不均衡, 同一经济区域内存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同质化、重复化等现象, 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和政策对接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阻碍了创新创业体系生态化建设进程。健全工作制度, 改革人才工作领导体制, 完善日常工作协调制度, 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突出政策引领、强化资金保障、发挥考核作用。

(二)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公共基础服务生态平台

创新创业公共基础服务生态平台包含孵化基地、产业园区、创客服务空间、互联网数据中心、工商、税务等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等, 其中孵化机构最为重要目前江门市大型的孵化器、科技园是政府背景的事业单位, 有政府资源优势, 但是制度僵化, 市场化水平较低。因此, 江门市在保证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和孵化机构数量达标、硬件达标基础上, 资源整合, 建立健全质量建设的保障、协调机制、评价机制, 实现资源共享, 开放共赢的局面。

(三) 精细优质服务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创新型公司的领导人往往是创始人企业家, 这些公司的领导人极具魄力, 敢于一马当先的创新”[2]。打造集科研开发、产学研结合、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人才服务专区”;加强创业帮扶指导, 积极推进各类人才与产业相融、与企业互动、与项目对接, 使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能够快速、便捷地设立公司、开展业务。

(四)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开展。

有创新, 创业活动才可能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的是创新创业活动是生产力的核心部分。江门市不具备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产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优势, 很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低,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因此, 要突出创新引领, 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江门市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 带动江门市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微企业的培育力度, 增强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以优化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建设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摘要:本课题基于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研究, 对新常态下广东省江门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工作的实践进行总结和探索, 提出了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 南方日报.江门:打造珠西科技产业创新中心[DB/OL]http://www.gd.gov.cn/ywdt/dsdt/201704/t20170407_249856.htm, 2017-04-07.

区域经济研究为例论文范文第5篇

依托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结合地域优势及地区具体实际, 以政府扶持、市场为导向、以绿色、有机化、质量为根本, 积极推进地区大米产业聚集提升集群化合力出击, 打造明星企业、品牌产品增强区域农产品大米品牌竞争能力, 依靠品牌创新和科技创新, 努力打造鸡西区域农产品将大米品牌做强做大。

农业品牌是基础产业第一产业, 第二、第三产业重要的基础。更多是工业品牌的前链。农业品牌建设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平台, 2016年4月4日国务院下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6 000字的文本45次涉及“品牌”, 2016年6月10日强调“供给侧改革中品牌的重要作用”。

2016年10月17日国务院下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 (2016-2020) 》。

强调提升品牌带动能力, 打造一批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农户品牌。

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加快对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和宣传, 打造地方龙头企业行业特色品牌建设。强化品牌保护;聚集品牌推广。

农业部一号文件2017年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强化品牌培育塑造, 推进系列化、专业化的大品牌建设。将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 品牌的建设呼声越来越高。

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农产品的品牌化———中国体征与中国方略》中胡晓云老师就强调了“以农产品为原点, 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联动, 创造品牌的集聚价值”等观点。所以, 农业完全可以产生新的产业体系, 产生更多的跨界融合。

1 农业生产产品品牌本质与特点分析

在农业品牌建设上我们首先要弄清品牌意义及从属关系, 农业生产产品品牌隶属于农业品牌大类。如图

农产品品牌有分生产资料农产品品牌和生活消费农产品品牌。那么生产资料农产品品牌例如:中国东北木材、药材等, 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基础, 更多的是中间体发挥作用, 体现的是材料产地及由产地带来的质地价值。

生活消费型农产品品牌一般指产品初级形态时就被消费者直接消费, 如蔬菜、大米、水产品、水果、花卉等等。

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农产品牌意识和内在属性关系, 才能更好发挥产品特点、地域性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精准定位群体需求发挥品牌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品牌议价力, 从而以点带面提升区域性产品品牌集群化联动性。

2 鸡西地区大米品牌建设现状与分析

鸡西市地理位置优越, 地域特点强。位于祖国大粮仓黑龙江, 属于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土地肥沃, 有机含量高。有着水稻种植悠久的历史。

由于黑龙江是大米主要产区龙江大米市场上品牌繁多, 鸡西大米却没有一席之地, 虽然鸡西大米不是黑龙江省主要产区, 但鸡西有着大米种植的悠久的历史, 地域性特点强。

鸡西大米应抓住有利的优势, 整合资源, 打造龙头企业。打造明星企业、明星产品, 提升产品核心价值。建立品牌核心价值。加快“三品一标”认证, 精准定位市场, 围绕品牌价值核心, 加大建设品牌文化, 提升品牌附加值和溢价力促进鸡西地区农业结构转型升级。

3“互联网+”打造鸡西地区农产品—大米品牌建设对策

3.1 大时代下“互联网+”农业品牌建设的优势

“互联网+”传统的各行各业, 互联网是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互联网+”正与传统行业融合, 而农业是产业链端前段, 是产业链端基础。关系到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通过智能化、大数据等促进互联网+农业现代化产业信息带来的新生产、新技术、新销售等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互联网+”时代给传统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生机。

互联网促进了产业升级创造了经济价值, 发展十分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拉动了消费升级。农产品特殊性产品从生产、制作、包装、运输到销售等周期性比较长。食品安全已是人们消费关注点。而产品品牌是人们在无法辨认安全性情况下唯一判断标准。随着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提升, 消费的升级人们对精神消费诉求越来越高。农业品牌已成为拉动地方经济主要核心产业。所以农业品牌建设发展势在必行。

从国家品牌计划”积极响应国家由提出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战略目标, 目的在于培育出一批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的优秀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可见品牌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农产品品牌建设也在其中。

3.2 精准定位, 建立品牌长期战略规划

3.2.1 在产业链中无论是行业还是产品品牌建设及品牌化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因素。

农产品是一切产业的基础, 而大米是消费型农产品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经济发展、收入的增加带来的消费升级, 人们消费需求也在变化。人们对产品的认知度建立在品牌知名度的基础上同时也带动了产品的升级, 企业品牌战略规划建立是企业长期发展生命线, 也是品牌核心价值的最终体现。

鸡西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大米产量高品质高, 但产品始终没有发挥出市场优势, 对品牌建设性不强。我们要如何打造大米品牌建设呢?首先品牌建设要明确自身定位及长远的战略目标, 要紧紧地围绕着品牌核心价值进行科学的品牌战略规划。

3.2.2 首先要建立鸡西大米企业品牌, 品牌农业即是标准化、规模化、绿色有机化, 技术化, 互联网+时代必将推动农产品品牌化进程。

产品质量是企业品牌建立的基础, 而标准化是企业品牌产业化的核心部分。积极推动地域性“三品一标”建设。整合全市大米企业, 打破大锅饭效应和传统产业主导从属关系, 建立统一品牌、统一标准、协调发展。塑造明星企业、优质企业品牌。树立地方公用品牌, 从而带动地方产业发展。遵循大米农作物自然属性关系, 严格控制产品质量, 供应链段高度精细集成管理是产品质量的关键, 从大米品种的研发和选用加大与企事业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种质库, 其次种植环境要严格制定标准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 同时委派专业人员对稻田管理、病害防治、成熟收割等技术支持。再者成熟收割后对大米品质进行筛选、分配、包装、保证产品质量一致统一, 以便于产品类型销售不同地区。

从“政府主导, 农民主体, 企业参与”到“企业主体, 农民参与, 政府监督”建立有效控制机制。小农经济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品牌建设和发展了。标准化是品牌建设的必要条件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同时也提升了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区别性和产品的益价能力。产品质量是企业品牌建设发展的核心所在。

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互联网+”时代如何建设鸡西大米品牌

4.1 品牌定位、市场产品细分、运用新零售促进高端品牌建设

互联网时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及消费的方式, 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产品升级。随之产品新零售模式出现, 百度百科定义新零售, 依托互联网平台, 利用先进的技术科技手段对原有的产业模式进行升级和改造。

也就是说产品升级和效率升级, 线上线下结合物流才能产生新零售。

4.1.1 鸡西大米品质高、优势强。

但市场效益及产品溢价能力、品牌附加值不高。在品牌建设中我们要依据自身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精准定位, 建立品牌的价值、确定品牌核心价值借助地域性优势特色打造地域品牌产品, 与同类产品产生差异化,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同类大米品牌的差异化就形成了产品的溢价能力, 寻求产品差异化锁定目标高中端消费人群是鸡西大米品牌建设及核心价值体现, 细致剖析挖掘消费群体习性特征爱好, 在分析基础上优化产品, 打造高中端产品, 符合消费升级趋势。并运用互联工具 (微博、微信) 等平台时刻与用户互动, 保持品牌的新鲜度, 目的就是让产品更好卖, 要与你的客户产生共鸣, 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 大大提高运营效率。产品质量是品牌核心价值的基础, 精细化生态种植是产品质量的保障。

4.1.2 鸡西大米品牌建设必须抛开传统产业流通链端模式, 我们不具有规模化大米产业, 同时也不具有标的大米品牌所以在批发市场面对面博弈交易毫无优势空间。

新零售区别传统流通优势在于产品的高标准、高价格。采购要求:原产地的优品。交易环节:原产地直采为主。客户群定位:高价值的中产阶级客户群。品牌诉求:品牌需求强烈。产品损耗:低。坪效:高。这给鸡西大米品牌建设及价值核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方向。同时品牌建设品牌体验为王, 从标准、品牌产品、品牌产品溢价能力等前期中期到后期物流服务等一条龙式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也品牌核心价值体现的关键。加大建设有标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建设, 尽快脱离传统流通链端。这才是鸡西大米品牌建设核心价值体现。

4.2 以符号化 (视觉形象) 促进品牌建设及提升品牌核心价值

符号图形是体现品牌核心价值观物像表现, 也就是说品牌经济创造与运动过程, 基于一定实物为基础优秀产品赋予符号表现。

鸡西大米品牌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建设目的是产生经济价值, 消费群体购买目标决定了产品的经济价值, 挖掘鸡西地域优势特点打造品牌产品特色提炼符号根据产品市场细分产品类型实行品牌化包装,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溢价能力。满足不同消费者诉求。与消费者放生关系, 架起互动平台。

而符号表现是承载传递企业核心价值中介, 构成人与商品感知、认同、好感、消费与忠诚等良好态度与行为发生关系。是品牌和商品价值经济的体现。符号表现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一部分, 在商业运作中, 主要表现在企业形象设计系统 (VI) 开发, 例如标志、字体、包装等等。

通过企业定位及品牌核心价值, 根据核心价值定位浓缩提炼符号。通过符号平台能更好的形成VI识别系统视觉冲击力。vi系统品牌策划的视觉经济价值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管理执行力。

以品牌核心价值为切入点挖据鸡西地域稻米区域文化, 产品类型优势, 同类化产品区别等等来确定品牌及产品定位以符号化提炼出LOGO来体现出品牌宗旨、理念和同类区别化。

根据品牌核心价值、产品定位, 目标市场客户群体细分, 规划出多个产品类型对应产品包装。包装是视觉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符号品牌诉求的载体, 品牌的诉求应该体现出鸡西大米品牌核心价值。围绕着品牌诉求来赋予品牌的精神, 提炼出精神符号表现在大米包装, 从所有的大米中跳出来。实现产品差异化。

品牌视觉系统中产品的包装规范性和标准化直接影响产品经济价值和品牌的核心价值, 产品包装直接影响消费群体的消费信仰。只有严格把握包装设计核心价值理念和标准化、规范化, 才能提升品牌核心价值发挥最大市场化和经济价值从而增加了品牌溢价力和产品的附加值, 构成消费群体信用体系。

2017年鸡西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品质与效益并重, 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实现新跨越, 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业, 创建农业“实施品牌化营销。加强品牌整合, 叫响“虎林大米”。

本文从鸡西市政府工作报告对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业, 创建农业“实施品牌化营销要求, 加强品牌整合, 叫响虎林大米。分析“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农业品牌建设发展政策和新思路结合鸡西地区农产品大米品牌发展现状, 从农业产品分类属性特点, 当今农产品品牌发展趋势等方向分析, 仅仅围绕着鸡西地区大米品牌建设为目标, 提出了鸡西地域农产品品牌—大米建设新思路和方法。

摘要:“互联网+”时代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提升传统行业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品牌化已成为传统行业链端产业升级创造价值和自我价值提升培育社会经济发展核心动力之一, 也是农产品品牌建设最直接的驱动力。

区域经济研究为例论文范文第6篇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宿迁学院坚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在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扎实的物流管理知识及一定的实践技能,能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物流相关的决策、规划、组织等工作;能够在交通运输行业,从事公路、铁路、内河等系统工程技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具备熟练的物流项目规划、分析、设计和组织等专业技能,能够研究和解决物流领域的实际问题,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具备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物流和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对接区域经济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立德树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宿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动向,改革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依托区域经济建设设置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宿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坚持依托区域经济建设,在对江苏省以及宿迁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平台+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为出发点,在理论课程设置中,按照“通识、专业、应用”的顺序,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应用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主要设置思想政治、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文写作等必修课程和人文社科、艺术体育、创新创业等选修课程。专业基础平台主要设置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管理学、会计学等必修课程和数学建模、高等数学选讲、经济学选讲等选修课程。专业应用平台主要设置物流学原理、供应链管理、物流运作管理、物流信息系统、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货物学、冷链物流管理和运输港站与枢纽9门专业必修课程和供应链设计、供应链建模、供应链与库存控制、智能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智能仓库规划与设计、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电子商务概论、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运载工具、物流系统仿真、物流项目管理和人工智能导论共14门专业选修课程。

按照横向“工作岗位—工作能力—课程群”逻辑主线,在“三大”平台基础上形成“物流运营”“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三大课程群。物流运营课程群通过开设公路运输、仓储与配送管理等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运输配载、仓储作业及管理、库存控制等技能;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群主要开设物流学原理、数据库管理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仿真等课程,系统培训学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技能,组建小型团队,协作完成小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课程群通过开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设计、供应链建模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供应链优化技能,以致学生能快速融入物流企业实操。

(二)对接企业岗位要求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宿迁学院办学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及企业核心岗位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形成由专项能力实践模块、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创新能力实践模块构成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以问题为牵引,以任务为驱动,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渐进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三个模块相互衔接、互相支撑,强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理念,将实践与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结合。

专项能力实践模块中,分为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子模块。课程实验是对设置的专业课程分别开出相对应的独立实验,在教授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便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验是针对物流专业毕业后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中,设置了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通过自主分散实习,增强对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感性认识,了解实际工作中企业组织开展物流管理工作的全貌,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模块中,包括学科竞赛、创新训练和毕业论文。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完成毕业论文等形式,针对实际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对应解决方案,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贴合物流行业发展实施产教深度融合

地方经济的区域性决定了物流行业发展的差异性,因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迎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宿迁学院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地方产业特色。一是专业建设之初,邀请物流行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共同商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二是教学内容上衔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将物流专业的能力培养与行业发展有机融合,同时开设行业课程,强化校企合作,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三是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将企业的产业背景和科研资源相结合,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四是与地方企业共建校园实训基地,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企业的真实经营环境中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事物流专业教师也会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新形势下,“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行动计划的实施给物流业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物流人才的缺乏,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文章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宿迁学院为例探索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区域经济建设设置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接企业岗位要求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和贴合物流行业发展实施产教深度融合。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宿迁学院

参考文献

[1] 潘华贤,吴文杰.基于岗位责任清单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9,(02).

[2] 谢会芹,方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究———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3] 王秀梅,连珠.基于市场需求的物流金融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12).

[4] 李卫东,吴砚峰.面向东盟培养区域特色物流专业人才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1).

上一篇:全球经济失衡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传统文化高中政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