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体会范文

2023-09-19

课改体会范文第1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课改体会范文第2篇

经过了不断的实验和研究,现总结实验的工作情况及经验。

一、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为教学的新理念。

课改实验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在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以不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作为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练声再拍节奏等沉闷的教学方法,而是先让学生听、感受歌曲及猜谜、讲故事等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节研讨课中,我这一课,我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讲,让他们多表演、多参与、多评价。并围绕着我校音乐科的校本教研课题《如何使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编创活动》展开研究。如:在节奏中和在歌词中进行编创活动。让学生互评。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课堂气份自然活跃。也就是一堂优质课了。我除了让学生听、唱、拍、跳、演外,还用猜迷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讲些故事,在编创节奏和歌词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我还让学生表演各民族的舞蹈,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表

达方式,课堂气份自然活跃。又如:谭秀韦老师的课例《牧童笛教学》,在这一课中运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笛子指法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创编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曾冬霞老师的课例《上学》,以游戏来引入,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表演各种角色并积极评价。三位教师都围绕着我校音乐科课改年级的校本教研课题《如何使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编创活动》展开研究,教改实验科研化,使科研与教改相结合,并每月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验记录、每月小结和学期总结等,总结出好经验,使研究专题更进一步提高。

三、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课改的实验及总结的经验,使我们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有效。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热爱音乐,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学生们对学习音乐更有兴趣了,也更喜欢音乐课了。

写字课课改总结和反思

魏高明

从2011级本学期开始,我校开设了写字课,我担任写字课教学任务,我是非专业教师,教学只有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前行。

首先,保证教学实效一致。加强备课,使教学进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一致,确保教学实效一致。

其次,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备课,尝试采用方格本手写,目的在于,学生写字的同时,教师更应该规范自己的书写,才能体会教学中的重难点,做到教学相长。不断学习硬笔书法知识,掌握书写技巧,及时充电,提高自身的书写水平和书法素养,学生上课练习写字时,教师要把让学生所书写的字先练好,并在备课时有所体现,认真板书,和学生同时进步。

第三,让学生产生写字兴趣。写字是枯燥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是教学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我采取了每节课确定2—4名学生上黑板板书演练,然后请多数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挑毛病加以点评并作修改的教学形式;同时,学生练习用的方格本,写完后,由学生同桌之间相互批改,留下批改痕迹,以利于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学生既动手又动身、动嘴、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第四,学以致用。写字的目的不是培养书法家,而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写字教学水平是否有提高,应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及时检查学生的习字练习本,更要关注学生平时的书写实际应用情况。比如,有很多课代表每日都会在黑板上代替教师书写学习告示,有的学生负责黑板报的编创,但字体却很显潦草,

我便每次上课时都首先对此作一番点评,告诉他们哪些字写的好,哪些字写的不好,该怎样写,纠正多次后,再写的字效果就好多了。此外,还要经常到其他学科教师那里查看学生的作业,了解作业书写中存在的错误,便于下一步写字教学的改进。只有在其它学科作业中的书写有了明显提高,才能说明,写字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改体会范文第3篇

困惑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出现新的“繁、难、偏、杂”;如将历史三本必修教材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人为割裂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建立在初中教材通史体系的基础之上,而我市初中近几年使用的教材并非通史体系,造成初高中教材的不衔接;必修课教材弹性太大,教学内容过多过深,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够,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完成;学业评价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情况。其次,对新教材古今贯通、中外合编的专题模式,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跳跃性大,系统性不强,条理性不好,个别专用术语让人费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例如专题七第3课《民主政治的扩展》中关于“震荡中的法国”,教科书把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的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至少3课时才能完成。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来讲吧,时间不够;不展开来讲吧,学生不知所以然。 困惑二: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 困惑三: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困惑四: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和有效实施存在较大困难; 困惑五:高一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的矛盾; 困惑六:理想课程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困惑七: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之间的矛盾难调和; 困惑八:新课程的探究活动多流于形式; 困惑九:历史教学质量与评估的矛盾无法解决。

1.现代教学论中的首要原则是”因学定教”。而目前常见的课堂教学却是”因本定教”。这样,虽然较好地发挥了教材的”知识载体”作用和老师的专业特长,但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有所忽略,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因学定教。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每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学生这一主体。因学定教的教学设计有四个突出特点:(1)总的精神是围绕”学法”设计”教法”。(2)在教材内容处理上,并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的系统阐述,而是根据学生可能的自行掌握程度,拟定教师点拨式和启发式讲解的轻重虚实,板眼节奏。(3)在设计步骤上,先从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手,再结合本章教材的内容特点确定教学总思路,然后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4)在个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不像”因本定教”式教学设计那样,把授课中的每一句话甚至学生的具体答问预告规定出来。

2.通过观察,班级的学习小组的使用流于形式,表现在教师的要求不明确,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指导学生探究、交流的思路与方法不到位,学生不能自觉地在组内或组间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探究、交流、思考等只局限在表面的、简单的、直观的内容,而缺乏深层次的思维。这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平时的训练与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3.部分教师课改的意识不浓,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理念不转变,我行我素,课改喊的震天响,应试教育做的实,这部分人严重阻碍了课改的进行。 4.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处于单向交流的状态,新课程则有所不同,它要求体现学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存在。这就是新课程的开放性特点的体现。

5.由于种种原因,新教材的编写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许多内容的编写或者蜻蜓点水,“欲言又止”;或者只剩“骨架”,看不到“血肉”;或者把完整的现象人为肢解。例如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设置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三目内容,将旧教材中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支离开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性。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又一笔带过,让学生突然接触实属突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突然提及“二十一条”这样重大的历史问题,对其来龙去脉一头雾水。因此,这样的编排让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感觉困难。但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教师不得不翻阅大量资料,引导学生做知识的填充与联接的整合工作,甚至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源,了解信息,自己来“组织”、“还原”这些历史,并通过了解历史学家对这些历史问题的多元性探讨,撰写有关西方政治体制比较研究的小论文,自己认识、判断这些历史。但这些事情,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农村高中来说,实在是有点难以完成。

感悟一: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感悟二:注重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感悟三: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感悟四:把握课标,灵活运用教材,发掘人文价值;感悟五:探索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和“高屋建瓴”的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矛盾。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 3.部分一线教师不足以胜任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4.管理评价方式多元化和考核目标单一化的矛盾。 5.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干预机制不够完备。

课改体会范文第4篇

【第

3、

4、5章,运输问题,动态规划,图论。时间计算重点,

第6章及时间计算那一章以后的章节都没考过,其余作为次重点复习。】

我当时运筹学那本书在看规定的教材外,又拿了另一本韩伯棠的《管理运筹学》(作者名字记不大清了,应该是这个)。我的意思是西大规定的那本教材,有的例题的做题步骤不是很清晰,你可以拿另一本做参考,方便理解。或者你可以到西大找些本科学过运筹学的同学请教下,他们当时学这门课时哪些是重点。

如果时间允许,我建议你还是最好把整本书都仔细看一遍,不要把宝都押在所谓的重点上。

下面是我考研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我个人认为考研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心态一定要摆好:

1、不要看到别人怎么样,自己就想怎么样。走自己的路,既然选择了考研,就不要因为别人找到好工作了就羡慕别人而动摇自己考研的决心。

2、要沉得住气。没有几个人是真正喜欢学习的。尤其是考研过程中要没日没夜的坐在教室里看书更是痛苦。这时,就要看你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的能力了。

3、找一个真正能鼓励你、帮助你的陪考人。是在你失落想要放弃时真正能给你鼓励,给你力量的人。

关于英语:认真做真题,认真看详解。把真题里的单词好好记记。我感觉现在再只是盲目背单词,而没有在背会后真正去应用它真的是很没用。你写作文时照样是以前初中高中学的词汇,不会有多大改变。所以真题里的不认识的词掌握好就行。

关于数学:认真看复习全书。首先先把三本书的课本笼统过一遍,比较细致的过。自己不熟悉或是不会的知识点一定要做标记。第二遍开始看复习全书,还是较细致的看,不会的做好标记。第三遍,把课本和复习全书不会的知识点做对比,找个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来。这是自己的盲点,一定要注意。接下来就是真题了,做真题,补盲点。真题先做一半,考前半个月再做另一半,练练手。做题不在贪多,而在于精。如果真题也做完了,那么可以再看复习全书。这下就可以粗略的看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不会的重点看。数学无疑是要花费时间最多的科目了,所以一定要给足数学时间和精力。

关于政治:我当时报的是启航的政治,感觉他的资料还是不错的。基本上用他发的资料足够了。不需要买练习题。12月之前只需要看和背它发的那个厚本全书即可。12月之后,可以做真题,练答题思路。还有启航最后的20天20题一定要看,会压住题的。2012年都压住了一道。

关于专业课:我的专业课一门是管理学100分,一门运筹学50分。运筹学从未学过,而且课后题找不到答案,所以我就只是看了例题,可以多找一本教材参考着看,把例题看透就足够了。管理学那本教材需要熟读,一定要熟读。可以把历年的题总结一下,看多在哪几个章节出题,重点熟读这几个章节最好。

最后,考研,既然选择,不到最后,决不放弃!!!

课改体会范文第5篇

在师友互助的模式下,教师根据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设置各类有梯度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师友互助讲解错题,达到灵活应用和拓展处处延伸。教师适当补充,对出错多的问题教师看随即补充适当练习加以巩固。教师对相互讲解过程中表现优秀学生予以鼓励。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易错点,规律总结,以及从师或友那里有学会了什么,教师进一步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强调解题技巧和方法。教师布置课堂作业一般选取2-3道典型题,学生自主完成,如果时间充分可以课堂订正,师友讲解或教师讲解,要视题目掌握情况和课堂时间灵活处理。例如,在最近的一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当中,我先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引入“商不变的性质”,希望学生能够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独立思考,然后讨论观点,阐述思路。通过在课堂上同学之间的相互答疑,获得新知。这时,我再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最后,通过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们练练手,并挑人演板,让共性的问题当堂解决。整堂课下来,实际上都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我的作用就是及时的点拨,学生小老师们的热情也很高涨,课堂效果也较好。

刚参加工作时,我是极其不适应大班授课的,常常感觉分身乏术,在对这种师友互助课改模式的学习之后,我立刻体会到了它的益处,它让有限的教师的力量发挥在关键时刻,全班收益。而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中有一半升级为“小老师”,并且这些小老师的工作时间是不定时的,长期的,这样,“兵教兵”的效果就更显露出来了。就拿我们班来说,分班后人数下降到40人,与以往相比,学生数骤减,但对老师来说,要想面面俱到仍然比较困难。可是在师友互助模式下,这些都不再是问题。40人中,一半为师,一半为徒,大家共同进步,共同努力,讨论的时间多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比以前和睦。尤其在期中考试后,我对班级里学生的程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将位置进行了更合适的调动,根据学生的层次选择更为搭配的同桌。虽然过程比较繁琐,但是效果是很不错的。

课改体会范文第6篇

掇中教研教科处

2009年第9期

荆门市掇刀石中学

主办

高中地理新课改心得

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学科,加上一直以来地理教学让学生记概念、背知识点比较多,加上

原有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知识陈旧,脱离社会实际,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初中地理又是一片空白,造成学生普遍厌学现象。

新课程的实施者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教师形成新的课程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那么,新课程标准如何才能得以实施和落实?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不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的教材,而是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相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构成的一个体系。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这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工具。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体验背景,带者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其他学生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进行优化整合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 体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的地理课改新理念

新地理课程标准推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掌握基本概念,课堂教学还要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要求教师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原本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学内容变得有现实性、生活性的,让知识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知识。所以,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要求建立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新课程,除了3个必修模块,7个选修模块,还要进行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

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的新的教学身份,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对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实现主动式、交流式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体系。

三、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存在一个“接口”。因此,教师应该不是简单利用课程来教学生,也不是课程简单的“消费者”,而是积极的“选择课程”、构建课程、开发课程。

在制定课程与学生接受到的课程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种经过教师运作了的课程,教师从“编剧”到“导演”全方位的操作。这种“操作的课程”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程实施时对课程做出新的解释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编导的课程。例如:学习陆地自然带的时候,课程中没有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这就给教师留下了一定的选择课程的余地,只有把气候的自然带相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讨论河流水文特征时,必须先了解河水补给。马

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职业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在创造别人的同时,升华自己。叶澜:“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教师能使专家、社会、家长的教育理念变成学生成长的现实。

自然生长的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以工厂生产一样的模式去制造,就失去了各个儿童的个性,打乱了儿童生长的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将是幼稚的事情。教师是课程能动的创造者,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是自我及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在创造别人的同时,创造自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五、学习化社会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终身的,伴随职业生涯始终。学习进修、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基础。 校本教研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在校本教研中,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增加,经历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教师经验质的提高,向专家型发展:有利于教师经验准备性的提高,应变能力、教育艺术的提高。

同伴互助,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交谈、协作、帮助相互提高。 专业引领,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

上一篇:好看符号范文下一篇:关于荷花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