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2023-06-01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课程理念:

由“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发展到“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 由“素质为中心”发展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由“基础学力”发展到与“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组合成总学力。

二、课程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四会、四有)通过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结构:在科学、社会、艺术三类学科群中创建分科、综合一体化的新颖编排体系

A、三大板块: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它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

B、八大学习领域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语文、外语)、数学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学习、技术学习、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

C、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创立可以多向选择的弹性机制

附:课时调整设想:中学为40分,每天可增至8课时。

四、教材:采取“成熟一门、推出一门、分步到位”和“自编与引进结合、以自编为主”的教材建设思路,现已经完成7门学科17个版本,教材结构呈现文字与图象结合、图文并茂,印本与电子结合、有机整合的面貌。

五、教与学方式

1、在课程架构的时代气息上,明确提出必须实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所有学科课程的整合;

2、要扩大教育内涵,开发途径(研究、实践);建立学校选课指导制度,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保证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自由选择的时空,使学生学会选择。

3、学习方式: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学校和教师如何应对二期课改

1、学习:课改精神。

学校:学习课程改革方案,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只列案例可作调整。) 评价体系的构建:须研究具体问题:(1)“发展为本”、“创新、实践”怎样体现于评价之中;(2)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怎样评价,怎样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和升学上的价值;(3)多证书制与等级证书制,怎样实施,怎样体现社会的和升学的价值。

教研组学习学科课程标准。了解教材体系和编写思路。知识和业务能力准备。

2、更新观念,改变教与学方式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小学音乐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聆听、观看和分辨自然环境、自然景观、自然声响并用某些音乐要素(如: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节奏、旋律、和声、节拍、调性、调式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人音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材适应幼小衔接的发展阶段,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充分考虑了儿童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学习的心理需要。儿童刚刚开始小学生活,对他们影响最大是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儿童这时最需要的是人际间的关爱和温暖,只有老师和新朋友间的友爱 温暖,才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和对新集体的依附感,才会对他的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因此,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计了"好朋友"的单元主题,体现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游戏"的单元中,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单元活动以游戏为载体,创造多样的"玩法",挖掘"一起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机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地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性,音乐课程应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就没有了艺术。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手拉手",通过《让我们手拉手》、《一对好朋友》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感受,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达到情感体验和提高审美素质。

音乐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努力挖掘音乐教育的多方面功能。

首先,通过音乐与文化的连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nb(转载自新世纪范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免费提供下载。)sp;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到参与社区、家乡的节目、庆典、联欢等活动,了解其 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戏曲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了解与尊重。例如:在"过新年"的设计中,可在聆听和感受《小拜年》、《窗花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不同地区过年的情景,通过看录像、图片等,了解与中国年文化有关的年画、剪纸、春联及相关风俗。如《小拜年》则以湖南农村为例,感受那里庆丰年、闹秧歌的热烈气氛,然后再进行演唱湖南花鼓调《小拜年》,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剪窗花、写春联、扭秧歌等,分组参与制作、绘画、创编歌词、学走秧歌步、学打秧歌鼓点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情趣,同时了解中国年文化有关的习俗。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根据课改的要求,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教师和学生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有了一些具体的感性认识。下面谈谈自己在学校一个学期课改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初一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四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排球教学计划在初二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达到水平四的要求: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以往在小学或高中教材内容,现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初中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

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我现在正在探究:根据学校的体育竞赛,确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让学生学与用结合,提高兴趣,进而形成学校制度,促进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体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防止这种情况: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是一种财富。尊重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加强,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或抗拒。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引精神营养。

所谓“成长无法替代”,“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整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传统的教学,在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课堂沉闷,学生无奈,就连教师上课也索然无味。所以新课改要求改变师生关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创造情境处理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明白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的需求。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没有独立,但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每每课堂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口若悬河,问题不断;而也有学生一言不发,在自己的世界中忘记课堂。如何来统一这些学生,让他们主动走进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利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心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丰富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让学生感知地理中的世界是缤纷多彩的。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涉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每个区域都有着显著的自然、人文差异,教材中也提供了丰富多彩景观图片,也是通过它们学生对这些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印象,诸如水比油贵的中东,多姿多彩的西双版纳,经济繁荣的香港…也是这些图片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什么中东这么缺水?西双版纳如此独特?…从而带动了课堂的发展。 除了图片,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例如,在介绍世界的语言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不同语言,也可以播放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这个世界语言的丰富性,有语言的不同引出语言分布的学习,完成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在介绍中国水资源分布差异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打听身处他方的亲友,询问各地的生活情况,为什么在西部建设的叔叔不经常洗澡,为什么在北方给别人种地的叔叔种的是小麦,这些都和我们不同。通过这些心声,让学生寻找水资源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再探究形成的原因。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见闻也是一些鲜活的引子,学生可以通过见闻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为什么湖南、重庆人爱吃辣,上海人爱吃甜,山东人能喝酒,南方人易风湿,北方人易上火?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见闻,甚至是亲生感受,探究中国各地的气候差异。这些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既亲切又陌生,通过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的心智发展不成熟,有些行为在走过几许春秋的教师看来很幼稚,有时他们也会犯错,会叛逆会冲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感知学生的心理,更要学会理解各种行为,甚至是包容学生的偶尔的错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事情,例如调皮学生捣乱,小矛盾引起的师生冲突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当的话,有时也是有助于课堂的良好发展。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课堂中断,自己的教学被打断,心理受刺激而大发雷霆。因为这些事情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教师的课堂不够吸引力所以有学生说话了,也可能平日学生和教师有矛盾误会因课堂的某个细节而被激化了,当然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有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在课堂中说话捣乱,不管是什么原因,教师都要保证课堂的延续性。因此,此时教师需要做的是缓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问题。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个忍让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次课堂正在学习长江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对于辐射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有些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正好此时一个学生突然笑出了声,接着全班亦哄然,我因势利导——他这小小一笑全班都笑了,这就是一种辐射力啊,不仅顺利的把课堂引回来还把课堂推向了个小高潮,当然这个学生也没有了其他小动作。

新教材的设计也是特别用心的,很多学科具有同步性,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我们还要学会与其他学科融合。例如,初中语文有学习神秘的罗布泊,这个可以与地理中西北地区联系起来;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诗句也可以与地理联系起来,例如学习黄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知道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到地球形状之前设问:为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到天气时可以引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道少”将其与气候概念区别开来。初中物理学习影子的方向时可以将其运用到地理中太阳直射点位臵的学习来。通过这些已学学科的知识,学生有说的欲望,给学生创造条件说,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完成思考,讨论,交流,最终来解决问题。有的时候,教师会有一种畏惧心理,害怕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因此,就自己全盘细致讲解,来代替学生动脑思考这个过程,但效果并不怎么明显。此时,教师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来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时教师的学识也可能有不全面的地方,现在社会信息通畅,学生的见闻、经历有时可能比教师还丰富,所以,停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给学生空间发挥,也许教师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

上一篇:结亲心得体会下一篇:打工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