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见成效范文

2024-03-21

实践见成效范文第1篇

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语文教学逐渐模式化,部分师生为了追求高分数、漠视语文的积极作用。 而大部分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按照高考的模式出题,语文的教学课题单一无趣, 学生的学习毫无激情,语文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丰富多彩,变得乏味无趣。 因此,推行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具体探析高中语文教学难见成效的原因。

1高中语文教学难见成效的原因

1.1高中语文的重要性受到质疑

高中语文在学生心目中较为简单,只是背诵课文和记忆生词而已,大多数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方面不够重视。 学生通常采用小部分时间学习语文, 用大部分时间来学习理科性东西。 而高中语文老师会自愿减少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间,甚至允许学生占用语文课堂时间来学习其他科目。 而当代社会,部分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理科的实用性较强,更适宜在社会上生存, 普遍忽视文科类的学习。 语文作为典型的文科科目,很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 但事实上,语文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有重要作用,高中语文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研究能力。

1.2新旧教学方式之间过渡艰难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老师讲课,学生学习,而且注重言语文字的记忆。 而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是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实行新的教学方式时,一方面担心学生在课堂上太过活跃,课堂纪律被打乱;另一方面实行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无法准确及时地推行新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难见成效。

1.3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每个科目都有自己相应的体系结构,语文也不例外。 然而, 高中语文教学的体系并不完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还需要进行提高。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的一切皆从阅读而来,失去阅读的支撑,语文会变得枯燥无味并失去可以依仗的力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阅读材料,阅读能力遭到削弱,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理解能力也受到影响。 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最终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而高中的写作教学完全成了一个模式,只让学生写符合高考要求的三段式作文,限制了学生创作的能力。 而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写作的数量而不顾学生写作的质量, 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降低。 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学生抓不到学习的重点,语文学习自然难见成效。

2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措施

2.1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

学习任何一个科目,都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一个坚定的学习目标能够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语文学习上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之前,应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对以后的人生也有着重大影响。 语文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和精神力量。 使学生端正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2.2鼓励学生阅读大量书籍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快捷方法。 高中学习时间紧、压力大,学生们多关注理科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书籍,不仅可以增长语文知识,同时能够放松心情,减缓压力。 学生大量阅读书籍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层面,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十分有效。

2.3引入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沉闷无趣,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动力。 而文字的表达带给学生感受有限,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 运用软件制作一些视频音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学生在学习时,自然全身心投入其中甚至会模仿其诗的吟诵,学生背诵并了解此诗的难度也大大降低,语文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结语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大的提升。 学生仍徘徊语文学习的门外,没有一个很好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自学能力。 因此语文的教学模式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中语文教学难见成效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只是列举了部分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期望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摘要:高中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科目,主要是对语言文化的学习和运用。高中的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课本知识,学生加以背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语文学习无法产生真正的兴趣,只是疲于应付。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难见成效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广大高中语文老师学习。

实践见成效范文第2篇

以干部思想转变为目的, 创新学习方式, 力求“真学、真懂、真用”。

当前, 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根子还是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上。重庆坚持把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真学”。领导干部带头学习, 主要领导带头作专题辅导报告;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参加专题学习、专题培训和专题报告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邀请专家来渝作辅导, 赴兄弟省市学习考察科学发展的经验;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 创新学习形式, 确保学习实效;通过课题研究、结合重庆实际编辑出版《科学发展观简明读本》等书, 在《重庆日报》以“每日一问”等形式, 向干部群众诠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真懂”。全市党员干部围绕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热点问题, 深入调研, 运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典型案例,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怎么科学发展。

——“真用”。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以“五个重庆”建设为实践载体, 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做到了学习实践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相结合、与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相结合、与推进“五个重庆”建设相结合、与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相结合、与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 实践特色突出。

以“三把尺子”为标杆, 解放思想, 全面绘制重庆发展新蓝图。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为促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重庆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为契机, 全市干部群众围绕“314”总体部署这把“国标尺”, 运用“纵尺”和“横尺”进行对照和衡量, 认真查找制约重庆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 理清了重庆科学发展思路;明确了围绕“314”总体部署, 加快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进“五个重庆”建设, 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形成内陆与沿海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的奋斗目标。

以“五个重庆”建设为着力点,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重庆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五个重庆”建设充分体现了重庆全力推进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宜居重庆”, 着力建设宜居、宜商、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畅通重庆”, 围绕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 极大地改善人流物流环境;“森林重庆”, 重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平安重庆”, 着力建设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的社会环境;“健康重庆”, 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文明素质, 优化人文环境。“五个重庆”建设坚持“圈翼互动”, 做到主城与区县协调发展。未来5年, “五个重庆”建设将投资12000亿元人民币, 用于交通、城市、生态、人文等基础领域, 其拉动效应将远远大于直接的产业投入, 对经济具有持续牵引的作用。同时, 以“五个重庆”建设为着力点,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特别是通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城市管理体制、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等改革, 破除了制约重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为重庆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持久动力。

以“唱红打黑”为突破口, 提振全民精气神, 用先进的文化力量引领科学发展。

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最强大动力。重庆的发展, 不仅要外练经济的“筋骨皮”, 更要内练思想文化的“精气神”。重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市干部群众,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特别是通过“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 作为全市的“塑魂”工程, 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凝聚全市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同时, 通过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 为人民群众营造和谐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为抓手, 系牢干群关系, 为重庆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求真务实, 紧密联系群众,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重庆围绕科学发展抓基层、打基础, 创新“六个三”举措, 做深做实基层党建工作, 并在全国首创了“三项制度”、“三进三同”等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形式, 坚持把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小事”, 当作基层的“国家大事”, 放到心上, 抓在手上, 落到实处, 拉近了干群关系。人民群众深深感受到“共产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优良的作风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干”字。在领导干部中, 大力倡导“一要干净, 二要干活”, “要有开拓精神‘想干事’, 要有科学态度‘会干事’, 要有操作能力‘能干事’”, 以先进模范为楷模, 不断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 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 为重庆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成效全面更新了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 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素质;重庆经济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 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上升

全面更新了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 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素质。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领导干部努力做到了“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广大党员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 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二是贯彻科学发展的思路不断明晰。在“314”总体部署的指引下, 用好用透用活国务院3号文件, 同48个部委签订“部市合作”协议, 加快推进“五个重庆”建设, 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保增长、促民生、调结构, 做到应对金融危机与促进长远发展相结合, “止滑促增”取得突出成效。三是拓展了发展眼光。通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 打破了党员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桎梏, 强化了先进的思想观念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发展思想要先行的理念。四是敢拼敢闯, “干”字当先。表现出“白加黑”、“5+2”的干劲, 增强了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意识。五是各级党员干部竞争意识日益强烈。始终用“国标尺”衡量自己, 40个区县是40只小老虎, 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六是实践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尤其是提升了科学判断形势、审时度势的能力, 运筹帷幄、科学决策的能力, 统筹兼顾、驾驭全局的能力, 把握局势、随机应变的能力, 应对复杂局面、化解危机的能力。

重庆经济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一是实现了发展速度更快、结构更优、质量更好和效益更高。2009年重庆GDP增长14.9%, 增速位居全国第三;“内陆开放高地”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招商引资引智全面推进, 引进外资40亿美元, 增幅居全国第一。近期引进的以惠普公司为龙头的IT产业链集群, 改善了重庆的产业结构。注重技术创新, 逐步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 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持续发展的空间更广、潜力更大。重庆主城进入二环发展时代, 面积将由约500平方公里增加到1000平方公里, 人口将由400多万增加到1000万, 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格局即将形成。“一江两翼三洋”的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建立, 将使重庆的未来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三是干部作风更实。通过20万党员干部“大下访”、“大接访”, 开展“三项制度”、“三进三同”等活动, 使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油水”型干群关系回归到“鱼水”关系, 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目标。四是政策保障更优。随着国务院3号文件、统筹城乡试验区、保税港区等以及重庆市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 使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五是社会风气更正。一手抓“内修精神”, 一手抓“外树形象”。“唱读讲传”活动提振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 “打黑除恶”净化了经济发展环境、社会环境。六是生态环境更美。随着“森林重庆”建设的加速推进, 2009年植树造林578万亩, “一年种了十年树”, 使重庆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七是体制机制更全。按照“实绩考核靠算账、干部表现看测评、执政效果问民意”的思路,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建立了“11+5”体制机制, 废止或修改了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制度和办法, 逐步完善了围绕应对经济形势、区县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制度体系, 探索了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随着重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化, 重庆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度, 内陆经济的开放度, 城乡共进的统筹度,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持续度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度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科学发展深入各个领域, 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 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上升。

重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下功夫, 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一方面, “五个重庆”建设全面提速, 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五个重庆”建设充分体现重庆的市情民情, 成效显著。2009年, 危旧房改造建设加快,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惠及10万个家庭, 群众住得更舒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屏障渐成雏形;2009年重庆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12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577公里, 名列西部第一, 群众出行更加便利;平安重庆建设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 2009年群众安全感指数上升为94.3%;健康重庆建设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 促进了群众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 化民怨解民困, 公共服务建设全面铺开, 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近年来, 重庆围绕顺民意、解民忧、惠民利、得民心做了许多实事。普遍开展“三进三同”, “三项制度”活动, 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在“大走访”中, 20万名干部深入基层排查化解信访积案, 解决8.5万件 (个) 各类问题。“打黑除恶”专项斗争, 得到群众大力支持和拥护。出台了一大批惠民利民政策,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 服务民生。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在西部率先建立城乡一体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惠及学生360万人。

启示必须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 “自选动作”创特色;必须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 找到实践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必须迎难而上, 敢闯敢干, 努力探索、破解“三大难题”新路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 “自选动作”创特色。重庆一方面严格贯彻中央总体部署要求, 实现了学习活动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创新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唱读讲传”等活动激发了学习热情, 通过办培训、听讲座、做演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拓展了学习内容, 通过专题调研、课题研究升华了学习内容, 通过“三项制度”、“三进三同”创新活动密切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凸显了自身的特色。

必须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 找到实践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各地在推进科学发展过程中, 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而这些优势和特点的发挥必须依托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 找到实践科学发展的突破口。重庆以“五个重庆”建设为实践科学发展的载体, 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 重心下移, 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县的积极性和重要作用, 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集聚了全民智慧, 探索出具有重庆特色的实践科学发展模式的新路子。

必须迎难而上, 敢闯敢干, 努力探索、破解“三大难题”新路径。内陆如何开放、城乡如何统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如何实现共同发展, 是重庆发展进程中必须破解的“三大难题”。重庆以科学的目标定位为导向, 以用好用透用活政策为契机, 以打造实践载体为突破口,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 以激发社会活力为保障, 有效破解了制约重庆发展的“三大难题”。这不仅为西部地区省市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更是在全国的意义上成为科学发展的典范。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重庆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了谋划发展思路问计于民, 查找问题听证于民, 落实任务依靠人民, 衡量发展成效由群众评判, 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 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促进城乡的共同富裕, 从而充分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造出重庆发展的奇迹。

总之, 重庆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围绕“314”总体部署, 立足特殊市情, 突出实践特色, 取得了显著成果, 贡献了重庆经验, 探索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符合重庆实际的发展道路, 逐步形成了重庆科学发展实践模式, 掀开了重庆发展的新篇章。

上一篇:速卖通发展范文下一篇:申论答题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