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范文

2023-09-21

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范文第1篇

20世纪90年代后, 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逐渐发展起来, 强调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代表性的理论包括社会发展的制度理论、社会投资型国家理念、可行能力及自由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理论。

梅志里主张社会投资导向型的社会福利政策, 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发展要相互融合, 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应重点关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 重在提高社会群体参与经济、政治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性, 消除社会成员社会参与的障碍。

2 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贫困治理问题分析

2.1 社会参与度低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重点领域之一, 是强调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降低社会排斥, 促进社会融入。我国的扶贫之一直以来都是由政府主导, 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较少发挥作用。这在贫困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农民由于社会地位低下, 更加缺少反贫困的互助组织。

2.2 社会保障不足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将农民群体排斥在体系之外, 致使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未能从农民的角度出发, 满足贫困农民的生存或发展需求。如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分级诊疗限制了农民群体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 农村医疗设施、人才及服务等优质资源匮乏。

2.3 教育水平低下

吉登斯的社会投资型国家理念倡导积极的福利政策, 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我国, 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教育水平低下影响着贫困农户脱贫机会的获取, 存在着无法对现有政策进行理解和充分的利用;自身思想及文化素质的低下, 无法克服贫困文化带来的思想及行为方面的桎梏的问题。

2.4 政策偏向问题

如目前农村虽实行了小额贷款的金融扶贫机制, 但其制度主义偏向十分明显, 其目标用户多偏向具有偿付能力的中等收入人群, 而最需要资金支持的贫困农户却往往难以得到应得的贷款支持。

3 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状态措施

3.1 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 允许并鼓励贫困农民群体在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现状了解的基础上, 以多种途径进行有序的、实际的社会参与。当农民的可行能力不能实现或受到侵害时, 能够有机会借助非政府组织等表达其自身诉求, 维护自身权利, 继而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健全社会组织的发展, 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 对于提升贫困农民群体的社会参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促进其权利实现的关键途径。

3.2 促进医疗优质资源下沉

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医疗机构卫生投入, 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设备等资源分配倾向农村。对于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而言,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存在的资金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当在卫生资源的配置, 特别是经费投入上做相当大的调整, 促进优质资源下沉至农村, 调整好城市与农村目前过于明显的差异;加大对贫困家庭重大疾病的政府补贴, 尊重农民的实质自由, 提升其生存发展的可行能力。

3.3 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机制

人力资本投资可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意愿, 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可持续性的发展源泉。在对贫困农户实施物质援助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其发展能力的提升。加大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 改善代际贫困传递这一困境。建立人力资本投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 帮助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进程虽取得巨大成就, 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为我国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视域。本文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视域下, 对我国贫困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试图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农村贫困治理,发展型社会政策,可行能力理论

参考文献

[1] 米奇利.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范文第2篇

1.1 社会治理的概念

社会治理工作主要是对当前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 对其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合理协调。该概念摆脱了传统价值观的束缚, 重点强调了社会组织的意义。在治理方法方面, 并非只有行政一种方式, 还包括法律与道德, 使得社会治理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是一切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 不仅能够完成上级布置的组织任务, 而且能够与群众进行联系。现如今,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展, 其自身定位以及作用也都发生了改变。

1.3 领导方式的创新

目前而言, 我们国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农村社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 领导创新的工作势在必行, 分析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形式, 提出最为有效的方案, 不断提升治理的水平, 进而推动整个农村社会完成改革的工作[1]。

2 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地位过于弱化

农村的基层党组织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农村内部各种工作的领导核心, 但是现如今其领导地位逐渐出现了弱化的现象, 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 某些党组织的基础职能出现了残缺的情况。如此便导致上级布置的任务无法有效传递到下级手中, 进而无法告知于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没有积极询问政策的落实情况, 导致其基础职能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其二, 某些党组织的成员缺乏基本的法治意识。现如今农村为了发展经济, 使得一些企业占用了农民们的土地。原本只需要商量沟通便能解决的事件, 却由于部分成员自身法治意识不足, 导致恶性事件发生。不仅使得政策方案没有得到有效贯彻, 而且还疏远了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其三, 部分党组织缺乏敬业精神, 几乎很少开展相关活动, 对于农村中出现的一些恶势力只会选择逃避, 导致基层组织的公信力不断下降。

2.2 社会力量十分薄弱

目前而言, 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力量还相对比较薄弱, 这其中主要原因便是自身建设有所欠缺。某些党组织老龄化问题严重, 缺乏新鲜血液。同时部分党组织对于基层党员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 使得某些组织成员对于加入组织的概念仅仅是认为能够享受其带来的福利, 而没有意识到承担其应有责任的重要性, 从而导致整体队伍非常涣散。正是由于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 导致自身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度降低, 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基本需要。

2.3 缺乏服务群众意识

某些党组织的成员缺乏基本的服务意识, 对于社会治理工作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导致过于重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面对农村内部出现的矛盾时, 只会选择压制的方式, 对于法治工作的意识严重不足。部分党组织成员在社会治理的工作方面仅仅停留在表面, 未能做到与工作内容切实联系, 因此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 工作方法也缺少应有的创造性。如此一来, 基层党组织在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2.4 利益矛盾有待协调

农村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便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切实保护好群众自身的基础利益。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因此农民普遍的价值观也越发多元化, 从而衍生出贫富差距明显的现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其治理方式也自然有所不同。也正是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使得利益矛盾的协调问题越来越严重[2]。

首先, 农民自身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而部分党组织在对于矛盾处理的问题方面手段十分欠缺, 从而导致矛盾问题不断扩大。

其次, 部分党组织对于当前出现的新型经济组织的认识有所欠缺, 无法有效处理其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导致二者矛盾重重[3]。

3 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具体对策

3.1 改善领导方式

一般而言, 农村党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农民自身的代表, 为农民自身的利益进行诉求。由于二者之间的角色具有一致性, 因此党组织能够为农民群众进行诉求传递, 切实维护其自身利益。

首先, 党组织需要做好责任分工, 村委会主要负责具体事务的治理工作。对于一些与农民自身利益有关的问题, 可以商量解决。

其次, 党组织需要公开自身事务, 即进行村务公开, 确保农民们可以时刻了解当前组织的进展情况, 进而减少摩擦。

3.2 加强党的内部建设

现如今农村人口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成员的实际分布情况也随之不断改变。在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之后, 传统的组织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因此, 组织建设工作必须进行创新。

其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工作, 健全现有的治理机制, 鼓励所有成员们利用创新思维处理问题。同时党组织理应开展一些培训活动, 提升成员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个人素养。另外, 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是一项重点内容, 党组织必须改善任用与监督机制, 确保所有工作能够公正公开。

3.3 明确当前工作的重点

首先, 党组织应当改善当前农村的民生, 将其最为关注的问题当作切入点。全力推广新型农业, 改善农村经济水平。同时还需要改善农村内部的基础设施, 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 由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 为此党组织需要提升政策的支持力度, 为其提供足够的金钱资本。同时还需要开展一些创新文化的活动, 丰富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4 加强协调工作的能力

首先, 党组织成员应当发挥自身领导责任, 处理好不同价值观群体之间的协调工作, 这其中教育引导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同时, 党组织还需要做好宣传的工作, 大力推广国家公布的政策, 促使群众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引导。

其次, 现如今农村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党组织为了确保农村发展的稳定性, 必须积极投入到治理活动中, 协调不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束语

加强农村社会的创新工作是当前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明确自身定位, 改变原有的观念, 从本质上完成创新工作, 适应农村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农村的基本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型。因此, 农村原本的结构以及经营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管理的范围越发宽泛, 任务种类也越加复杂。但是, 由于我国多数农村整体经济十分落后, 因此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所以, 农村社会治理的模式转型将会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本篇文章将阐述社会治理的创新活动在基层党组织中的作用, 分析其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 并对于具体治理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范文第3篇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 是一种协商共治模式。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治理的目标是改善民生、检验治理成果的方法是人民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了保障, 人民的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人们在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如何在“以人民为中心”治理模式下构建新时代社区治理新体系,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2.1 配套资金投入有限

现阶段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补贴且来源渠道单一, 社区社会组织、居民自发捐款力度不足, 现阶段社区相关资金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的体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居委会日常运转和工作人员的工资还是主要依靠政府, 资金来源不稳定, 资金支出没有合理的预算和专项化的用途导致大多数居委会的资金链断裂, 而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现代化社区环境下, 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功能完全丧失。

2.2 居民参与度不高

新时代背景下, 社区治理要求居民自发积极的参与进来, 协商共治是大势所趋也是实现高水平社区治理的根本要求。但是从当下来看, 居民还是普遍以一种“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待社区治理, 而居委会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又被当成政府机关的附属品, 居民对居委会的不信任也导致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 只象征性的参加一些和自己相关的活动、只在乎自己的相关利益, 造成社区居民间关系的日益紧张。

3. 社区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基层政府认知偏差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下要求政府转变角色和职能, 做到简政放权, 真正的把权力运行空间还给社会和人民。由于建国后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 导致在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受到“全能政府”的影响, 基层政府把社区委员会看做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把社区社会组织看做是政府的附属物, 导致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之间关系紧张, 四者之间很难建立起高水平的协商合作治理模式。

3.2 社区居民认知偏差

近年来, 随着社区治理的不断深入,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得到很大的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社区还有一大部分居民存在着认知偏差即“搭便车”和消极不参与。这部分人群他们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 在涉及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上, 他们更希望是由政府或者社会工作者解决, 自己则坐享其成, 在这种认知下, 居民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参与社区治理因为总会有政府或者其他组织参与, 主人翁意识不够, 导致居民参与度不高。

4. 基于“以人民为中心”治理模式下破解社区治理困境的对策

4.1 激发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活力, 实现合作共治

“以人民为中心”治理模式下, 政府必须清楚的认识到, 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能将社区治理好, 而政府在社区工作中知识一个掌舵者的角色, 负责宏观政策的制定, 但是各个社区如何根据自身情况, 有的放矢的制定具体政策则需要依靠各社会组织的力量, 经过充分的调研研究, 为本社区制定相关政策建言献策。同时, 要注重对社会组织的教育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 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社区, 要认同并尊重社会工作者, 提高其工作办事的效率和水平。

4.2 吸引社会资本,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要清楚的认识到社区治理是一个大工程, 方方面面都需要资金的跟进与支持, 所以要积极引导社会第三方资本的投入, 出台相关政策激发其投入资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在社区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也要鼓励居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资源捐款, 支持社区建设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逐步形成一套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投入为辅、居民捐款为补充的良性可持续的资金循环发展链条, 只有这样, 才能为社区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4.3 建立高水平的居民自治体系

居民自治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主动性, 实行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鼓励居民参与其中, 倾听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意见, 将他们的意见建议真正的传达给地方政府, 争取有很好的解决措施。其次实现居民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 法治是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的必要保障, 要大力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实现社区德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引领也是破解居民认知偏差的有效方法。最后, 根据“以人民为中心”治理模式的要求, 在社区治理中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居民的切身利益需求, 利用网络的作用, 实现精细化的微观管理, 将社区、社工、社会组织整合到一起, 构建高质量的居民自治体系。

5. 结论

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究其本质原因是居民自己的自治意识不够、基层政府调动能力低、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 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 要充分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和能力, 加大宣传, 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 让社区治理更多的整合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力量, 政府主要是催化剂作用, 保证整体良好的运行。

摘要:构建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的关键是能否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真正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党的十九大提出: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化的社区治理是一种自下而上、多方合作的治理模式。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为切入点, 着重研究了如何实现社区居民切身利益, 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分析了在“以人民为中心”治理模式视角下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破解对策。

关键词:社区治理,协商共治,以人民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陈伟东, 吴岚波.行动科学视域下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及生成路径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39 (01) :41-48.

[2] 张雷.构建基于社区治理理念的居民自治新体系[J].政治学研究, 2018 (01) :99-102.

[3] 彭惠青, 仝斌.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专业化中的角色与功能[J].中国行政管理, 2018 (01) :46-50.

[4] 平台共建家园共治服务共享全力构筑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建设新格局[J].中国民政, 2018 (01) :14.

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范文第4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国家审计的作用,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对国家审计产生哪些影响,审计如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本书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含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阐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国家审计的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审计的影响和要求,并在对我国国家审计的现实治理作用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国家治理是在国家范围内,政府以及社会公众、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化主体通过正式及非正式制度,在合作、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大化目标的持续性过程。国家治理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这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依据现代化的环境和要求而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制度变迁的结果。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与现代化环境和要求相适应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判断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是否是现代化的,关键就是看其是否与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是否能够极大限度地保障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西方政治学中的“善治”具有相通之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条件下“善治”与我国国家治理现实约束条件的有机结合,是现实中我国国家治理向“善治”这一理想状态目标不断趋近的过程,但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前提之下。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第一,国家审计是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得以维系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也是公众、立法机关及其他治理主体对政府实施治理的重要手段。第二,就政府的行为责任而言,国家审计可以促进政府及其部门优化自身行为,管理好公共资源、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职责。第三,就政府的报告责任而言,通过提高政府信息披露(包括政府财务报告以及其他信息的公开)的可靠性和充分性,国家审计可以提高政府及其行为的透明度、降低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第四,国家审计是公共预算、行政问责、绩效评价等其他许多治理机制的基础或重要保障。第五,通过对政府活动及其结果的审计,审计机关还可以评价现行治理制度的有效性,发现国家治理相关制度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由此可见,国家审计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并具有其他国家治理手段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国家审计不仅直接有助于相关治理主体进行国家治理,对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审计长刘家义(2014)指出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和保障。

在不同的治理(统治)环境下,国家审计的任务、使命和重要性是不同的。在传统专制社会中,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审计从根本上是为公众、作为公众代表的立法机关及其他主体对政府及其部门实施有效的治理而存在的。无论是在传统专制统治制度下还是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统治或实现国家治理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审计的作用又受制于统治或治理制度的完善程度。从古代政府审计的代表——我国官厅审计的发展史以及西方现代政府审计的代表——美国GAO的演变,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国家治理越发展,国家审计越重要;国家审计越发展,国家治理越有效;国家治理越完善,国家审计越有效。”其中,前两句话说的是审计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第三句话则是说的国家治理对审计的影响。

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范文第5篇

一、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基础条件

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当中法治现代化是核心和中心, 只有通过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的构建, 才能逐渐形成法治大环境, 进而推动法治工作并加快治理现代化进程。

( 一) 法治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中心作用

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机将制度建设和个体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科学制度和机制约束人的行为, 促进社会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当前法治已经成为制度与人之间的契合点, 发挥着中心作用。现代化国家只有推行法治化并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法治氛围, 才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打下基础, 促进国家和公民的协调发展。

( 二) 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党对法治工作历来非常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主体意识的越发强烈, 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方针策略运用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当中, 是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法治方面提出的现实要求。

( 三) 法治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发展

法治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在治理现代化方面的重要标准, 法治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应保持协同发展。其中, 法治化要为治理现代化而服务, 发挥基础和保障作用, 通过完善构建法律体系、规范开展司法实践、实现依法行政等具体工作, 不断提升法治化水平, 使国家法治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国防水平相适宜。

二、法治思维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影响分析

法治化建设源于法治思维的创新, 法治思维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直接和深远影响。换言之, 通过法治思维的构建和创新, 能够切实提升法治整体水平, 带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

( 一) 法治思维有助于规范行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法治思维是保证依法行政、依法审判的关键所在。法治思维是一种约束, 进而有效规范政府等组织的具体行为, 能使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实效性、专业性得到保证, 进而可以有效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 使国家治理现代化持续保持高水平。

( 二) 法治思维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多层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法治思维成为普遍思维意识后, 社会矛盾、纠纷数量将持续下降, 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在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下, 经济社会发展将稳中前行, 从这一层面来看, 法治思维有利于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治理现代化的加快实现, 有助于消除社会化矛盾和纠纷,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三) 法治思维有利于法律体系优化完善全方位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法治思维有利于法律体系的不断优化和有效完善, 能够推动现代治理理念深入人心。总体上来看,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以法律规则为基本导向, 在完整和细化规则实施后, 进一步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社会全方位实现治理现代化。

三、法治理念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途径

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实现, 必然要遵循法治为先的理念。通过法治进一步提升公众意识、建立制度体系、凝聚力量。

( 一) 突出党的领导地位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动过程中, 坚持党的领导, 突出党领导地位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党的科学化领导, 使社会法治水平日益提升, 依法治国的作用越发突出, 突出和落实党的领导,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取得更大发展成果。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攻坚任务中, 在法治理念形成、法治体系构建等方面, 必须坚持党领导、突出党的领导, 凝聚力量, 从多方面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国家的强盛助力。

( 二) 严格落实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在行政领域的具体体现, 体现着治理现代化中科学管理和规范化行政的实际要求, 能够直观反映出行政领域的实际变革。因此, 在实践中依法执政要体现宪法的权威性, 使执政行为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总体来看, 严格落实依法执政有利于治理现代化的建设和推动, 有助于更好为发展营造环境氛围。

( 三) 用法治方式解决治理难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国内的社会化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 通过法治政府建设和司法体制的法治化改革, 有助于避免和有效消除社会矛盾和纠纷, 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在国家的治理现代化过程中, 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明确法治思维, 学会利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避免违法行政、违规行政问题的出现, 做到防范于未然。

四、结语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密切相关。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展开相关领域的实际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法治建设, 进而获取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的持续成果, 推动社会全方位发展。

摘要: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我国法治化水平日益提升, 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在现阶段在社会的持续转型发展的背景下, 展开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具有一定必要性。

关键词:法治,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行政

参考文献

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范文第6篇

一、西南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要义

与我国其他一般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相似, 西南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具有一般的共性。但是由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也决定了其政府治理能力的个性。说到政府治理能力, 其构成不是随意设定的, 而是由政府所承担的职能决定的, 与政府所发挥的只能具有对应性。金太军先生曾在其《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一书中指出: “政府职能框定了政府能力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 政府能力的大小强弱则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①

( 一) 西南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政府治理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是探及政府职能和治理理念、体制以及多方位体系和方法为一体的综合体。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 推动政府治理主体、学习创新能力、社会服务和平衡能力以及资源汲取、分配, 危及应急能力发展的综合体。基于此, 加之西南民族地区的特色, 其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大致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理解:

1. 治理主体现代化

西南民族地区, 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 多样的民族文化, 依靠单一的政府治理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将这种民族地区的公共事务处理主体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逐渐走出单一主体———政府的框架, 逐渐走向主体多元化, 包括政府, 社会组织, 非社会组织, 以及村民自治等多主体同方向的道路。

2. 主体之间的关系现代化

实现西南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不是仅仅有其他主体的辅助即可完成, 还需要这些主体与政府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一是要明确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推动政府与其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现代化, 正如辩证法上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样, 实现西南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求政府与其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由分割走向整体; 三是要推动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现代化, 使西南民族地区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管制走向合作。

3. 运作方式现代化

这主要是指政府、社会组织或者其他治理主体在治理、提供服务等过程中的运作方式, 摆脱传统的运行思维, 不断提高学习创新能力, 实现公务治理、服务提供等法治化、信息化和便捷化。

二、西南民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西南民族地方的政府治理, 要注意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由于西南地区各方面的情况均与东部地区不同, 对其治理情况需要从政府治理职能的空间范围、政府履行治理的方式、以及治理的主客体探讨。具体论述如下:

( 一) 从主体情况看治理能力现代化现状及原因

阿尔蒙德认为, 政府能力是指建立政治行政领导部门和政府行政机构并使它们拥有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特别是维护公共秩序和合法性的能力。如在西南地区, 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对处理劳动力不均衡、留守儿童多、地震天灾多发等问题至关重要。而维持并保障公共秩序、防止市场及社会体制的混乱及失灵, 实现公正, 正是政府治理的目的。现有的国内外经验说明, 越是落后地区, 越需要一个明智的、效率高的政府, 有步骤有组织地引导整个地区向现代化转化。高效、科学的政府治理模式, 应当在适宜分权的领域还政于民, 而需要集中管理的事项, 必须通过行政权继续管理。

具体而言, 经济、市场等应当由民间主导的领域, 政府应尽量放权, 采用服务型治理方式。而在边境管理、运输、电力、教育等公共事业或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业, 政府的指导与管理也很重要。以西南地区而言, 在西藏、云南等省份, 在各产业比例合理, 经济总量提升的地区, 政府应当简政放权, 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才能激发资本的活力。然而, 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 假如简政放权, 由民间力量去主导建设的话, 很可能减慢了该地的发展速度, 适得其反。而盲目的全面放权, 或者采用原有的集中管理模式, 都有可能与某个领域、某个地区的情况不相适应, 导致负面的效果。

( 二) 从客体情况看治理能力现代化现状及原因

政府的客体治理现状, 指一切由政府治理的客体的现实状态, 包括政府所治理的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客体现状。下面将先从自然因素客体现状开始了解。

1. 自然因素客体治理现状

西南地区, 一般指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及广西西部, 多数处于我国第一第二级阶梯, 横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高海拔地带。由于横断山脉与雅鲁藏布江等径流量大的河流在中间穿过, 不少地区的交通受到阻断。由于交通不便, 西南地区的物资运输、融资、医疗、教育等方面均受到阻碍。而土壤情况复杂, 高原冻土层面积大, 石灰岩溶洞地带宽广, 也阻碍了多数温带农作物在西南地区的种植。因此, 修路建桥、医疗卫生等公共事务及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引导农民种植适宜在该地区生产的农作物, 令西南地区农业稳步发展, 一直处在西南地区政府治理的主要地位。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与支教等扶持鼓励政策下, 区域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 由于理工人员不足, 在横断山脉等区域的吊桥、跨山公路、电力设施等工程施工依旧存在难度, 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旧需要政府的关注。

2. 人文因素客体治理现状

西南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占了绝大多数。在丰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 西南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生活方式均形成了地方特色。以旅游业、国际贸易带动的经济发展独树一帜。在云南省, 2013 年接待海外入境旅客1043. 37 万人次, 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4. 19 亿美元, 增长24. 2%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 4 亿人次;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61. 55 亿元, 增长24. 3% ; 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11. 24 亿元, 增长24. 0% 。②

然而, 在成就的背后, 我们不能忽略存在的问题。一是城乡差距。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重城市而轻乡村的治理理念仍未改变。二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多。如何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仍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三、西南民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途径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改革, 社会利益逐渐分化, 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更高也更为专业的要求, 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必然让地方政府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 简政放权和将那些要求更高也更为专业的治理工作推向社会也将被各级地方政府提上日程。

( 一) 构建“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政府

构建西南少数民族“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政府其实质是政府简政放权, 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活力。在当前, 我国各项改革一个核心的任务就是优化权力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本路径就是由过去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转向合理分权的管理体制。西南民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尝试在发挥西南民族特色的前提下, 走出一条简政放权、构建“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政府的现代化道路。

简政放权、构建西南少数民族“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政府的现代化道路是是有条件的。首先, 要加强对能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政府提供专业化服务产业和社会组织的培育。没有能够为政府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产业与社会组织, 就像在市场中一个不存在的商品即便消费者群体再庞大、需求再急切也是枉然。其次, 加强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政府服务的供给。近些年来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较以前有很大提升, 但相对于国内的其他地方而言仍然非常薄弱。在现有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要实现公共服务方式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就要充分利用中央对于少数民族地方的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利用宏观调控与市场双重调控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终实现和满足公共社会需求。

简政放权、构建西南少数民族“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政府的现代化道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认为构建西南少数民族“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政府这一提升西南民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途径大致可分为两个个方面: 首先, 将应当交由社会治理方面的工作还政社会, 以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作为政府与人民间的缓冲地带, 缓解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直接冲突。作为来源于社会的社会组织可以更好地反映公民的意志。其次, 将应当交由市场调整效率更高的事务还政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活力。如果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政府能够利用国家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将经济发展与政府简政放权有机结合, 不但能够提高西南民族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与地方财政的利用效率, 还有助于实现西南民族地方政府多元化治理。

( 二) 西南民族地方政府政府决策与“智库”的建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西南民族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人才外流严重, 已经无法满足政府治理对其的需求。为何不能通过购买“智库”服务并逐步建立西南民族地区自己的“智库”, 从外部提升西南民族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呢?

第一、“智库”去行政化, 逐步形成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智库”。在西南地区, “智库”多隶属于自治政府, 行政色彩浓厚, “智库”成员也多半身兼数职。这样的“智库”在缺乏市场调节刺激的情况下, 很难发挥“智库”组织应有的作用。在这方面,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2012 年《全球智库报告》显示, 在全球六千多个智库中, 美国占了其中三成, 其中最著名的如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外交关系协会等, 在美国重大决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③习总书记在多次会议提到要对中国的制度有信心, 本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区情在建立和完善西南民族地区“智库”过程中, 将构建西南少数民族“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政府与“智库”建立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外部优化西南民族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结构, 实现西南民族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④

第二、充分发挥“智库”在西南民族地方政府的作用, 完善事后追责制度, 提升西南民族在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与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强“智库”帮助与政府决策的联系和健全决策问责机制, 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做出专业性较强的决策时主动寻求“智库”的帮助,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引入“智库”市场竞争机制并将其与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 以市场激励“智库”, 将“智库”推入市场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 督促“智库”在帮助政府做出决策时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 让“智库”的帮助不至于流于形式, 实现西南民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结语

西南民族地方政府治理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深化政府治理体制改革, 完善西南民族地方政府治理体制, 是实现西南民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 其治理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同样民族地区的政府治理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区域的协调发展。本文立足于西南民族地区地方政府, 分析西南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的现状和困境, 拟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提出有益性建议。

关键词: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治理途径

参考文献

[1] 金太军.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而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

[4] 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 2014.2.

上一篇:三年专项整治工作思路范文下一篇:二年级中秋节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