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日记范文

2023-09-21

子宫日记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80例子宫肌瘤患者, 年龄28~49岁, 平均 (35±9) 岁。所有患者均经过B超或CT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 且肌瘤位置均处于子宫肌壁间或浆膜下, 均无手术禁忌症。其中单发32例, 多发48例, 肌瘤直径3.0~8.0 cm, 平均 (5±2.1) cm。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40例, 年龄28~48岁, 平均 (34±8.9) 岁, 其中单发17例, 多发24例, 肌瘤直径3.0~7.8 cm, 平均 (5±1.7) cm;观察组40例, 年龄29~49岁, 平均 (36±9.1) 岁, 其中单发15例, 多发24例, 肌瘤直径3.1~8.0 cm, 平均 (6±2.0) cm。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 采取头低臀高位, 下腹部两侧开3~4个穿刺孔, 采用腹腔镜对整个腹腔进行探查, 对位于子宫肌壁间最突出的位置采取电凝刀进行子宫肌层纵切, 与肌瘤直径等长, 直至肌瘤的假包膜层, 然后在肌瘤与子宫的肌层间, 应用拨棒将两者进行分离, 成功剥除肌瘤后, 需要立即对剥离面进行电凝止血, 然后再以2~0人工合成可吸收线缝合并打结, 最后将肌瘤进行碎成条索状后取出体外, 术后对腹壁的穿刺孔进行缝合一针或进行夹持止血, 术后3~4 d可进行拆线。

观察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 采取头低臀高位, 下腹部两侧开3~4个穿刺孔, 采用腹腔镜对整个腹腔进行探查, 子宫峡部水平向子宫膀胱反折腹膜方向将阔韧带前叶分开, 随之将子宫颈旁的结缔组织逐渐分离开, 将子宫动脉缓慢游离出, 使用钛夹双重子宫动脉, 然后重复对照组的操作方法剔除子宫肌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月经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肌瘤复发情[3]。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所有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血管阻断术并未造成手术时间延长。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 (P<0.05) ,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P<0.05) , 术后月经过多症状的改善率及肌瘤复发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0.05) 。见表1。

2.2 术后月经过多症状及肌瘤复发的情况比较

随访3个月后, 观察组40例患者月经情况均恢复正常, 对照组35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 两组月经恢复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后, 观察组无复发病例发生, 对照组5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12.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高于观察组。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良性肿瘤, 该病发生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子宫肌瘤往往来源于子宫平滑肌组织, 好发于30~50岁女性患者, 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子宫肌瘤的临床发生率波动于30%左右, 早期由于子宫肌瘤直径较小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目前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动脉阻断均是保留子宫的2种手术方式, 但是临床工作者常发现如若单纯使用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较易出现子宫增生性肥大、月经仍失调的后遗症, 且术后患者容易复发, 该研究单纯使用子宫肌瘤剔除术复发率为12.5%, 这与国内外诸多文献数据相符合。子宫动脉阻断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正常月经。高原[4]等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子宫阻断术前后子宫血流变化, 发现阻断术后6个月, 子宫肌层血供恢复正常, 且在肌瘤旁无血流形成, 提示子宫动脉阻断术可形成子宫动脉永久性阻断, 小肌瘤缺血坏死消失, 但是对于体积较大的子宫肌瘤, 如果单纯使用子宫动脉阻断术, 因瘤体未被完全剔除, 患者可能由于瘤体的缺血性坏死导致盆腔疼痛, 影响患者日常生活[5,6,7]。故该研究将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使用, 在双侧子宫动脉永久性阻断后在进行肌瘤剔除, 提高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 研究结果显示无一例患者出现复发。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适应症如下[8,9,10,11]: (1) 适用于单发及多发的桨膜下肌瘤的治疗, 其最大直径在10 cm以内; (2) 适用于单发及多发的子宫肌壁间肌瘤的治疗, 其最小直径在4 cm以上最大直径在10 cm以内; (3) 适用于多发的肌瘤肌瘤数目在10个以内; (4) 适用于术前排除合并肌瘤恶变的可能性。

结果显示两组子宫肌瘤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说明肌瘤剔除术前进行子宫动脉阻断并未影响手术进程。观察组术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较理想, 综上所述, 宫肌瘤剔除术前行子宫动脉阻断术减少了术中出血量, 使月经过多症状得到完全缓解。子宫动脉阻断后肌瘤的血供即刻受到影响。肌瘤坏死, 具有潜在的降低肌瘤复发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8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 观察组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前先进行子宫血管阻断术,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月经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肌瘤复发情。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 (P<0.05) ,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P<0.05) , 术后月经过多症状的改善率及肌瘤复发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0.05) 。结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前行子宫动脉阻断术减少了术中出血量, 使月经过多症状得到完全缓解。子宫动脉阻断后肌瘤的血供即刻受到影响。肌瘤坏死, 具有潜在的降低肌瘤复发的作用。

关键词: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血管阻断术

参考文献

[1] Chen YJ, Wang PH, Yuan CC, el al.Successful pregnancy in awoman with symptomaticfibroids who underwent laparoscopic bipolar eoagulmion of uterine vessels[J].FertileSteril, 2002, 77:838-840.

[2] 卢玉平.子官肌瘤剜除术65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32) :3975-3976.

[3] 广会娟, 付婷, 常小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100侧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9, 38 (10) :1425.

[4] Takeuchi H, Kitade M, Kikuchi I, et al.Influencing factors of adhension development and the efficacy of adhesion-preventing agen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as evaluated by a second-look laparoscopy[J].Fertil Steril, 2008, 89 (5) :1247-1253.

[5] 高原, 纪刚.腹腔镜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比较[J].贵州医药, 2009, 33 (7) :620-621.

[6] 胡超峰, 王海娜, 蒋优芬, 等.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的临床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 9 (10) :887-888.

[7] Faerstein E, Szldo M, Rosenshein NB.Risk factors for uterineleiomyoma:a practicebased ease-control study[J].Am J Epidemiol, 2001, 153 (1) :11-19.

[8] Nieboer TE, Johnson N, Lethaby A, et al.Surgical approach to hysterectomy for benign gynaecological[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9, 8 (3) :74-81.

[9] 姚书忠, 姜红叶.腹腔镜子宫手术的相关解剖、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防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5) :324-326.

[10] 张艳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137例分析[M].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0) :1795-1796.

子宫日记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2例, 年龄34~55岁, 平均 (43.8±2.1) 岁, 均有不同程度的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下腹疼痛等症状, 经妇科检查、B超、刮片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子宫良性病变, 排除子宫恶性病变。子宫肌瘤99例, 子宫肌腺症19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53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 凝血功能正常。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101例, 采用筋膜内子宫全切术, 对照组101例, 采用常规子宫全切除, 2组在年龄、病程、病因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均常规进行阴道、宫颈脱落细胞、诊刮等检查排除宫颈及宫内恶性病变。术前常规冲洗阴道, 行常规准备。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常规开腹。

1.2.2 手术方法

耻骨上3cm做横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7~10cm, 钝性分离腹直肌, 切开腹膜, 暴露手术视野, 常规处理圆韧带及双附件, 剪开子宫膀胱反折, 肠膜分离下推膀胱至宫颈峡部稍下方约2cm, 分离宫旁的疏松组织, 暴露子宫动脉上行支, 沿子宫颈峡部稍下方钳夹并切断子宫血管及周围结缔组织, 注意钳尖端紧沿子宫侧壁切断, 缝扎。缝扎时缝扎线不能穿透宫颈筋膜层。一手向上提起子宫, 另一手持高频电刀环行方向切开宫颈筋膜达阴道穹窿, 于筋膜分离处剪开, 环切子宫, 血管钳夹持宫颈断端边缘止血, 注意保护膀胱和肠管。用吸收线缝扎阴道残端及宫颈外筋膜, 缝合后腹膜, 使盆腔内保持光滑, 逐层关腹, 送检。术后随访3~6个月。

常规子宫全切除术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切除子宫操作步骤。

2 结果

2.1 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表1)

治疗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 (P<0.05) , 在肛门排气时间比较中, 2组无意义 (P>0.05) 。

2.2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3~6个月, 患者均恢复良好, 宫颈形态正常, 无下腹痛、盆腔坠胀等不适症状, 治疗组阴道深度缩短较术前不明显, 性生活不适明显少于对照组, 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子宫全切术是妇科临床上治疗良性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近年来有资料研究显示, 全子宫切除术对性生活有较大影响, 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2]。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对宫颈的认识, 要求保留宫颈的患者日益增多。因此, 选择积极有效的术式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3.1 筋膜内切除术的优点

筋膜内子宫全切术是近年来新开展的一种术式, 不仅保持了盆底、阴道的完整性, 还有效达到子宫全切除的目的, 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1) 由于术中保留了子宫主、骶韧带, 有效减少了手术操作步骤和失血量, 缩短了手术时间; (2) 手术是在筋膜内进行, 有效减少了损伤膀胱、肠管和输尿管的机会, 减少了感染、血肿、出血的发生。 (3) 手术过程保留了子宫主、骶韧带及其近旁丰富的神经丛和血供[3], 有利于阴道残端的愈合, 使阴道感觉正常, 对盆底支持力影响小, 减少了对术后性生活的影响。 (4) 切除子宫颈管内膜鳞柱交界移行区, 减少宫颈残端恶变的可能。

3.2 术中注意事项

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可有效减少因宫腔粘连而行常规开腹手术损伤输尿管和膀胱的可能性。但在手术中应注意: (1) 处理子宫血管和骨盆漏斗韧带时, 应注意触摸输尿管走行方向, 跨越髂内外动脉交叉处, 防止将其夹闭, 损伤输尿管; (2) 下推膀胱时应注意避免损伤静脉丛和血管, 以免引起出血。 (3) 操作时应动作轻柔, 充分分离并保护肠管, 避免过度牵拉导致出血、损伤周围组织。

总之, 筋膜内子宫全切术保留了主、骶韧带, 维持了盆底、阴道的完整性, 有效防止术后阴道松弛及阴道脱垂, 保证了正常性生活, 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理想术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在治疗子宫良性病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02例患者进行分析,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在肛门排气时间比较中, 2组无意义 (P>0.05) 。术后随访3~6个月, 患者均恢复良好, 治疗组阴道深度缩短较术前不明显, 性生活不适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筋膜内子宫全切术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理想术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常规子宫全切除,子宫良性病变,疗效

参考文献

[1] 熊小琴, 王宁宁, 徐国荣.改良腹式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近期临床疗效观察—附90例报道[J].新医学, 2011, 9, 30~32.

[2] 何新良.经腹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6, 124.

子宫日记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需进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7例接受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治疗组37例患者中,年龄为33~63岁,平均年龄为(48±1.2)岁,卵巢囊肿合并子宫肌瘤1例,子宫腺肌症14例,子宫肌瘤22例。对照组31例患者中,年龄为35~64岁,平均年龄为(47±1.4)岁,卵巢囊肿合并子宫肌瘤3例,子宫腺肌症13例,子宫肌瘤15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取平卧位,于患者耻骨联合上横切口或下腹部正中切口,对患者进行逐层开腹,按照顺序对双侧子宫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峡部进行钳夹、实施切断并进行缝扎,且分离阔韧带,随后将膀胱返折腹膜剪开,对膀胱实施下推;分离膀胱宫颈疏松组织,按照顺序对骶韧带、主韧带以及子宫动静脉实施实施钳夹、切断和缝扎,将阴道后穹窿切开,沿着宫颈,将阴道壁以环形使用大弯剪将其剪开,而后将子宫完整切除,随后使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断端。

1.2.2 治疗组

给予患者腹腔镜辅助下实施阴式全子宫,患者接受器官插管全麻,取膀胱截石位,于患者腹壁位置行三点穿刺法而后设置腹腔镜通道,将肚脐孔两侧的皮肤使用巾钳提起,于脐孔中央做出一个纵向切口,先将穿刺套管放置好,而后将二氧化碳气体冲入其中,设定腹腔内压力为13 mm Hg,将腹腔镜放入,于患者的左侧骼前上棘内侧做出横切口,在左腹直肌外侧脐下做出一横切口,将举宫器放置在患者阴道内,而后对子宫进行操纵。实施电凝后,将患者的输卵管峡部、卵巢处固有韧带以及圆韧带,需要将附件切除的患者,应将骨盆的漏斗韧带切断,然后将膀胱的反折腹膜剪开,将宫颈以及膀胱充分实施分离,将主韧带、骸韧带以及子宫血管切断。处理盆腔残端的血肿病情、损伤以及出血等病症,而后对阴道壁以及盆腔腹膜实施缝合,采用腹腔镜选用氯化钠溶液冲洗患者盆腔,退出器械,而后对穿刺口实施缝合。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

治疗后,治疗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治疗组出现1例发烧,并发症发生率为2.7%,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伤口感染1例,伤口脂肪液化1例,发烧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9%,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传统的开腹子宫切除术,手术暴漏面积偏大,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中术者的手术视野,降低手术实施的难度,但该手术方法中因其造成的创伤面积较大,会造成患者大量出血,对患者体质造成一定的损伤[1]。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手术不仅可有效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可以达到无瘢痕、美观的效果,且该手术方法实施治疗后并发症少,大大降低了患者术中疼痛程度,且减少对患者的膀胱以及直肠、输尿管的损伤程度[2]。

该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1例发烧,并发症发生率为2.7%,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伤口感染1例,伤口脂肪液化1例,发烧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9%,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腹腔镜下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手术,可有效治疗患者临场病症,减少手术创伤,术后可快速患者临床病症,可大大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也应该注意,在手术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病症,同时结合医院的医疗设备水平确定实施何种手术治疗方法[3]。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与开腹全子宫切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该院2010年6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68例需进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1例发烧,并发症发生率为2.7%,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伤口感染1例,伤口脂肪液化1例,发烧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9%,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手术,可有效治疗患者临场病症,减少手术创伤,术后可快速患者临床病症,可大大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开腹全子宫切除,临床对比

参考文献

[1] 吴志芬.阴式全子宫切除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3,19(9):75-76.

[2] 刘清华.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51.

子宫日记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以下选取样本子宫肌层厚度>2.5cm且无其他病变者进行研究, 其情况为本组59例样本中经产妇56 (94.9%) 例, 无孕史妇女3 (5.08%) 例。56例经产妇中分娩>3次7例 (12.5%) , >2次分娩者14例 (25%) , 另均为1次分娩者35例 (62.5%) 。其56例中51例经人工流产, 其中21例有2次或2次以上人工流产。此样本组年龄29~45岁 (平均 (35±3) 岁) 40例≥40岁。子宫增大表现如6~8周孕期48例 (81.3%) ;增大表现为9~11周者8例 (13.6%) ;无明显增大者3例。经期紊乱56例 (94.9%) , 经期延长21例 (35.5%) , 经期缩短29例 (49.1%) , 伴有经期增多50例 (84.7%) , 继发贫血29例 (49.1%) , 另有经痛20例 (33.8%) (表1) 。

术前诊断59例中:3例 (5.1%) 诊断为子宫肥大症。误诊数据下:21例为子宫肌瘤 (35.6%) , 20例为子宫肌腺症 (33.9%) , 功能性子宫出血10例 (16.9%) , 子宫肌腺症合并子宫肌瘤5例 (8.4%) 。另附B超诊断结果:子宫稍大13例, 子宫肌瘤21例, 子宫肌腺症20例, 子宫肌腺症合并子宫肌瘤2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1例。特别指出本次样本研究发现未孕妇女子宫肥大症值得重点观察研究。

2 讨论

子宫肥大症亦称弥漫性子宫肥大, 判断依据目前为子宫出血、对称性增大、子宫肌肥厚且要排除其他内膜出血病变, 通常根据形态测定值可以确定其诊断同时可观察子宫大小重量等数值。由于多次妊娠、分娩或是子宫慢性炎症使得子宫壁纤维组织、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根据上述资料病症极易造成误诊 (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 本次样本中误诊率高达94.9%。另患者出现经血过多并有贫血伴随, 常因子宫出血进行子宫切除。子宫肥大症临床所表现的月经紊乱、痛经、贫血等与子宫肌瘤相比无差异, 从年龄、产次以及分娩方式一般情况比较差异也不为明显, 所以在临床诊断上经常会引起误诊。研究中发现:子宫肥大症和子宫肌瘤在增大方式上稍有不同, 其表现为均匀程度。另超声诊断同时存在一定的区别, 在B超监测中声像改变为子宫增大显一致、均匀性, 无明显异常内膜线居中, 宫壁内无具体团状回声, 此病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同时期子宫肌瘤超声比对表明, 肌壁回声和空腔线的位置有所不同, 应注意观察。本次研究中发现未孕妇女患有子宫肥大症2例, 在此讨论。初期发现时在所属当地医院曾做过行诊刮术, 术后病检显示增生期宫内膜。数月后出现经量增多, 经期延长且周期正常伴有渐进加重未作特殊处理。其超声显示:140mm×106mm×78mm, 宫腔内94mm×57mm增强回声光团夹蜂窝状阴性暗区, 肌壁回声不均。病程中出现头晕乏力, 尚无咳嗽恶心呕吐等, 腹痛也尚未表现。体检结果常规指标均正常, 妇检宫体后位、增大3+个月孕, 均匀增大, 无肌瘤结节、未见恶性细胞, 双附件正常, 后进行子宫切除。

对于子宫肥大症多出现于孕后妇女, 未孕出现做重点观察和研究。此例极为少见肌层厚度达5cm以上, 婚后未孕不存在产后或多产造成的子宫复旧问题, 研究讨论结果为可能与其它因素有关, 例如卵巢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炎、子宫肌层血管硬化等等。而根据超声所提示此例可能会被误诊为子宫肌瘤。考虑患者长期阴道流血且无法用药物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病情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所以采取手术摘宫。

有很多原因会引起子宫肥大症, 例如:多产慢性子宫复旧不全、卵巢功能障碍、各种炎症、盆腔瘀血、子宫肌层血管硬化等等。而另有数据显示弥漫性子宫肥大症子宫重量有所增加是由于肌肉肥大而并不是简直纤维化造成, 但目前症状引起的具体原因尚待研究无具体标准。而初期发现时建议采取药物控制。再次特别推荐采取我国传统中医学的重要控制和调节。

通常以党参、熟地黄、白术、当归、山茱萸、阿胶、炙甘草、海螵蛸、仙鹤草、益母草等制成调节方剂经过3个疗程左右逐步好转, 病情得以改善B超检查趋于正常发展。熟地黄、山茱萸、阿胶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益母草调经, 海螵蛸等止血。或是当归、桃仁、炮姜、炙草和益母草等配方配合针灸治疗亦可有尚佳效果。

3 结语

子宫肥大症尚无有效手段治疗, 但中西医想结合的方法治疗尚可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其病症原因目前仍没有统一规定性标准, 但有目前可知原因仍有预防其发生的措施, 此次研究样本中多为多孕或多次人工流产病例, 为此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和日常节育措施。针对因炎症引起的子宫肥大应注意平时个人卫生及预防产后感染。产后子宫收缩反应不佳者即是给予药物收缩处理, 尽量避免行摘除手术。

摘要:子宫肥大症是一种常见的均匀性子宫增大, 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常会误诊或漏诊, 且具体标准未定就诊患者肥大程度不一。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该病与子宫肌瘤的区别, 患有子宫肥大症患者多为已婚孕者, 但在研究过程中同时发现未孕妇女患有子宫肥大症。以下将讨论子宫肥大以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子宫肥大,超声

参考文献

[1] 熊晓燕, 王芳.子宫肥大症61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0 (11) .

[2] 诸雪峻.子宫肥大症的误诊情况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 2003 (4) .

[3] 张瑶, 刘俊英, 赵同红.子宫肥大症病理诊断标准探讨和子宫出血原因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3 (4) .

[4] 陈秀玲, 谢芝华.20例子宫肥大症误诊分析[J].FJ Medical Journal, 1996, 18 (6) .

子宫日记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80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 (疤痕组) 与同期210例无疤痕子宫再次妊娠 (无疤痕组) , 疤痕组中年龄24~36岁, 平均28.5岁, 均有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 其中再次妊娠孕周在36周以下4例, 36~42周75例, 42周以上1例, 此次分娩时间距前次手术在2年内8例, 2~4年32例, 4年以上40例。无疤痕组中年龄26~38岁, 平均30.2岁, 其中再次妊娠孕周在36周以下2例, 36~42周207例, 42周以上1例。

1.2 方法

统计疤痕组和无疤痕组分娩方式、并发症、胎儿出生情况、疤痕组前次剖宫产原因、影响再次选择剖宫产率的因素等。

1.3 统计数据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分娩方式、并发症、胎儿出生情况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组中再次剖宫产75例, 占93.75%, 经阴道分娩5例, 占6.25%;无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组剖宫产22例, 占10.48%, 经阴道分娩188例, 占89.52%, 疤痕组并发症多于无疤痕, 胎儿出生质量低于无疤痕, 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2 疤痕组前次剖宫产原因

在选择剖宫产影响因素中, 胎儿异常因素占主要, 见表2。

3 讨论

3.1 剖宫产率升高因素分析

从近年来临床统计资料来看, 剖宫产率逐年呈增高趋势, 剖宫产初衷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 为挽救母婴生命的主要手段[2], 但现今有不少为了减轻分娩疼痛的正常分娩产妇也选择剖宫产, 继而增加了剖宫产率。众所周知, 虽然医疗技术不断提高, 但剖宫产并非绝对安全, 容易产生大出血、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

(1) 社会因素。在提倡少生优生的背景下, 尤其对于当今家庭基本为一个子女的情况下, 对于新生命更为紧张和重视, 他们不仅希望围产儿高质量存活, 还希望日后成长、智力发育正常。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错误看法, 认为剖宫产较阴道分娩更安全, 对胎儿发育更有利, 因此对于剖宫产的选择趋之若鹜。但剖宫产有其严格的指证, 而产科医学迫于家属的压力, 不得不放宽剖宫产的手术指证, 继而提高了剖宫产率。本次研究中疤痕组前次选择剖宫产的社会因素占据7.5%, 虽然比例不高, 但也是导致剖宫产率逐年增高的因素之一。

(2) 医疗技术因素。由于剖宫产技术及新型剖宫产术的推广, 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和疼痛程度, 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而且对产妇生理性负荷小, 加上对胎儿监护的重视, 及救治措施的改进, 让患者更加依赖剖宫产。

注:与无疤痕比较, P<0.05

(3) 胎儿异常因素。由于超声和监护仪器的普遍应用, 能够较早的发现胎儿异常情况, 如此导致产妇及家属过分紧张, 导致不经引产就盲目选择剖宫产[3]。本组研究中疤痕组前次选择剖宫产因胎儿异常选择剖宫产率为91.25%, 而有不少产妇在术中发现胎儿异常并非十分危险, 完全可以选择阴道分娩。

3.2 子宫疤痕再次妊娠特点

从本组研究中发现, 子宫疤痕再次妊娠并发症明显高于无子宫疤痕 (P<0.05) , 如前置胎盘发生率为3.75%, 明显高于无子宫疤痕的0.48%, 主要因为子宫疤痕再次妊娠时, 妨碍了胎盘在妊娠期间的向上迁移, 导致前置胎盘的发生, 而且一旦胎盘种植在瘢痕处, 极有可能发生凶险型前置胎盘, 增加母婴的危险。本组中疤痕组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也高于无疤痕组 (P<0.05) , 主要是因为前次剖宫产使子宫壁形成了认为的薄弱区, 再孕时给母婴埋下安全隐患[4]。由于以上特点的存在, 导致疤痕组新生儿Apgar评分也低于无疤痕组 (P<0.05) 。

3.3 分娩方式选择

子宫疤痕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一直是临床争论和研究的话题, “一次剖宫产, 次次剖宫产”的临床经验对分娩方式的选择也起了一定的影响。有人认为对于子宫疤痕再次妊娠选择剖宫产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疤痕子宫破裂的并发症, 降低医疗纠纷;而另有人认为对于子宫疤痕再次妊娠的产妇, 符合阴道试产指证的可以进行阴道分娩, 一旦出现产程进行缓慢的则可转为剖宫产手术, 能够有效降低剖宫产率。笔者认为, 对于分娩方式的选择, 要严格掌握手术指证, 产前密切关注产妇变化和监护胎儿动向, 一旦有异常立即进行处理。对于无明显剖宫产指证的产妇, 应先进行试产, 在试产过程中进行严密监护, 一旦发现无法继续进行分娩, 立即进行剖宫产。

综上所述, 对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泌方式, 应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教育, 让其正确认识剖宫产, 避免盲目选择而引发医疗纠纷, 在分娩时要密切监护和关注母婴的变化, 做好预防措施, 提高分娩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 通过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与无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比较, 分析疤痕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80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与同期210例无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临床资料。比较2组产妇分娩方式、并发症、胎儿出生情况。结果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组中再次剖宫产71例, 占88.75%, 经阴道分娩9例, 占11.25%;无疤痕子宫再妊娠组剖宫产83例, 占39.52%, 经阴道分娩127例, 占60.48%, 疤痕子宫组并发症多于无疤痕子宫, 胎儿出生质量低于无疤痕, 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进行剖宫产主要影响因素社会、胎儿、剖宫产史等。结论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率高, 影响因素多, 临床应加强其手术指证的掌握和产妇的监控, 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芳, 刘小英.疤痕子宫再次妊娠126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6 (10) :809~810.

[2] 范蓉.315例疤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5) :2344~2346.

[3] 吴晓凤.剖宫产率升高的因素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1 (1) :58.

子宫日记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妇产科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住院患者, 年龄35岁~65岁, 均为经产妇。观察组57例, 其中41例子宫肌瘤, 16例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41例, 其中29例子宫肌瘤, 9例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 3例子宫脱垂。所有患者术前无盆腔手术史。2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1.2 手术方法

参照文献资料[1~2], 观察组术前清洁灌肠, 导尿排空膀胱, 持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后在宫颈周围粘膜下注射缩宫素或肾上腺素, 然后沿阴道穹窿粘膜深达宫颈筋膜环切1周;分离膀胱及宫颈周围间隙, 对子宫周围血管及韧带进行缝扎后, 打开膀胱子宫返折腹膜, 进入腹腔, 对子宫附件、圆韧带等进行缝扎, 游离子宫并取出;如子宫过大不能经阴道完整取出时, 可将子宫剖成两半后分别处理;也可先将子宫颈切断, 再将宫体切成小块取出;如有子宫肌瘤可先将其剔除后再将子宫游离取出;缝合阴道残端及前后壁腹膜;在阴道残端处放置引流管, 阴道内置碘仿纱布, 术后留置导尿管, 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48h。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 持续硬膜外麻醉, 常规腹式行全子宫切除。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观察组57例经阴道切除子宫均顺利完成, 未有术中子宫不能全切而改为腹式切除病例, 切除的子宫最大16周妊娠大小;平均手术时间 (35.5±9.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65.5±10.5) m 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 (20.5±5.5) h;平均住院天数 (4.5±0.5) d。2组围手术期情况,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观察组57例, 术后1例发生感染, 经换药和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阴道残端愈合良好, 术后6个月随访, 1例性生活时盆腔内有牵扯感;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1% (2/57) 。对照组41例患者, 术后1例出现盆腔感染, 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均痊愈;1例术后阴道残端渗液, 更换油纱布和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术后6个月随访, 2例性生活时盆腔内有牵扯感;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76% (4/41)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经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开腹手术切除子宫是传统的常用术式之一, 但其切口较大、术后易留有较大瘢痕, 这与现代女性尤其青年女性对美的追求相矛盾, 因而受到部分患者的拒绝;虽然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在妇科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多, 但基层医院由于硬件、人力条件所限, 多数不能开展此种手术方法。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切口小, 愈合快, 术后瘢痕小, 因而近年在基层医院又逐渐受到重视。

子宫小于妊娠3个月时可经阴道环切子宫穹窿行子宫全切, 对于子宫较大者或有子宫肌瘤时可将子宫剖开或剔除子宫肌瘤后再经阴道取出。由于阴道腔隙大小的限制, 手术术野小, 不能直视盆腹腔, 对盆腹腔内并存的病变不能同时探查和处理, 因而术前应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 合理选取病例, 术中操作轻柔, 可靠结扎, 牵拉时不要用力过猛, 避免输尿管、膀胱、肠管、盆腔血管及腹膜撕裂。患有生殖道恶性肿瘤或盆腔广泛粘连时, 一般行经腹手术[3~5]。

笔者采用经阴道切除子宫57例, 与传统的开腹切除子宫手术相比,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经阴道切除子宫是安全、可靠的。而且采用本术式无需开腹, 对机体创伤较小, 并发症少、愈合快;对那些因某些疾病不能耐受开腹损伤的患者,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1]。而且经阴道切除子宫无需腹部开口, 术后腹壁不留瘢痕, 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要求, 也能满足现代女性的审美要求[6]。因而笔者认为本术式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愈合快, 能减轻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经阴道切除全子宫的临床疗效。方法 阴式子宫切除57例与腹式子宫全切41例对照, 分别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阴式子宫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小于对照组, 术后并发症少,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疗效好, 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子宫,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刘静.经阴道全子宫切除62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9) :92~93.

[2] 杨玲玲, 朱莹莹, 汪莉, 等.经阴子宫肌瘤剔除术40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07, 27 (12) :31~32.

[3] 张利芳, 唐真姿.阴式子宫切除术与腹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 (3) :405~406.

[4] 肖青, 唐家龄, 薛素华, 等.腹式、阴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 4 (2) :106~107.

[5] 王可平.56例阴式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0, 6:1430~1431.

上一篇:二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范文下一篇:八年级下地理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