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

2024-04-24

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4例。年龄31~52岁, 平均42岁, 均已婚;其中子宫肌瘤41例。子宫腺肌症9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15例, 子宫脱垂19例。术前均经细胞学检查排除恶性。全组患者为盆腔无粘连, 无手术禁忌证。随机分为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组 (阴式组) 44例, 行腹式子宫切除术组 (腹式组) 40例, 2组病例选择差异无显著性。

1.2 手术方法

(1) 阴式组:术前常规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 排除子宫恶性病变, 术前3d清洁灌肠。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金属导尿管导尿后牵引宫颈。在膀胱宫颈沟上0.2cm环形切开, 深达宫颈筋膜层, 推开膀胱直肠, 剪开膀胱子宫返折腹膜, 进入腹腔。术中处理过大子宫, 或因子宫肌瘤无法牵出子宫时, 在结扎处理完血管后, 需行子宫对半切开或子宫肌瘤剔除术等, 子宫切成两半后, 先牵出一侧子宫体切除, 再切除另一侧宫体, 连续锁扣全层缝合阴道前后壁及前后壁腹膜, 阴道内置油纱卷压迫止血。并留置导尿, 常规肛查, 术毕。术后24h取出油沙卷, 48h拔出尿管, 术后标本送病检。 (2) 腹式组:按传统经腹全子宫切除步骤操作[1]。2组术后处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 给予抗感染3~4d及镇痛等药物。术后6~8h可给予流质饮食。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离体子宫重量 (g) 、排气、及住院时间, 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注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阴式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较腹式组短, 阴式组出血量少于腹式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阴式子宫切除术组,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 无一例中转开腹, 无直肠、膀胱、输尿管损伤及大出血等并发症, 术后无发烧, 2个月后随访阴道残端愈合好, 未发现残端息肉, 腹膜炎性包块或血肿, 性生活恢复正常, 大小便正常。腹式组有3例中转开腹手术, 其中盆腔重度粘连2例、术中出血 (伤及子宫动脉) 1例。术后并发阴道残端出血及膀胱损伤各1例。

3 讨论

目前子宫切除术主要包括经腹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3种术式各自存在不同的优缺点[2]。经腹子宫切除术为传统手术, 但其存在着创伤大、出血量多、恢复慢等缺点;腹腔镜下进行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但费用较昂贵;阴式子宫切除术是近年来妇科临床开展较多的术式, 因入路为阴道穹窿, 是子宫切除的捷径, 与腹式相比较, 除手术时间短、创伤小, 肛门排气快、术后恢复快;无腹壁切口疼痛及体表不留瘢痕外, 还避免了腹式经腹腔操作对脏器干扰过大, 术野污染机会多等诸多弊端, 而且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 医疗费用低;对子宫良性病变需行子宫切除患者,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在欧美国家阴式手术占全子宫切除术的60%~90%。

阴式子宫切除术是安全的, 有盆腔手术史者也不是绝对禁忌证, 术前做好妇科检查, 仔细检查子宫大小、形态、活动度。子宫活动度差, 估计有粘连者, 不宜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者, 更宜于施行经阴手术, 可同时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式子宫切除术的关键是子宫牵出困难, 术中发现向下牵拉子宫困难时, 严禁暴力盲目牵拉, 应仔细检查子宫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术中采用子宫切开、肌瘤剔除等办法。正确寻找宫颈阴道粘膜分界处, 分离膀胱宫颈间隙与直肠宫颈间隙, 否则容易损伤膀胱与直肠。若附件肿瘤较大, 不能经阴道手术时, 应改行经腹手术。此外, 各韧带、血管残端的结扎处理要一次成功, 避免因残端渗血反复结扎致周围器官损伤。术后应及时进行双下肢按摩及给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和预防重要脏器及肢体血栓的形成。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 我院将需要行子宫切除术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组44例, 行腹式子宫切除术组40例, 观察其手术效果和术后情况。结果 阴式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较腹式组短, 阴式组出血量少于腹式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阴式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腹式组。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微创、简便、行之有效且经济实用的手术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全切术,阴式,腹式,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87.

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行LM212例, 患者年龄24~54岁, 平均 (38.36±5.29) 岁, 其中单发肌瘤122例, 多发肌瘤90例, 肌壁间肌瘤147例, 浆膜下肌瘤65例。最大肌瘤13cm×12cm×8cm3, 核除数目最多21个。术前均常规超声检查;对有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取内膜病理以除外恶性病变;有性生活史者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以除外宫颈病变。

1.2 观察指标

肌瘤大小、类型、数目, 手术时间, 失血量, 术后病率,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术后止痛剂的使用。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均以 (x-±s) 表示, 以t检验分析, 术后病率、止痛剂使用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1) 手术情况: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 无一例中转开腹, 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手术相关因素分析:随肌瘤数目增加, 手术时间延长, 术中出血增多。以肌瘤最大经线7cm为界, 随肌瘤增长,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延长或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率, 排气时间, 止痛剂应用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肌壁间肌瘤手术时间, 出血量明显高于浆膜下肌瘤, 而且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晚于浆膜下肌瘤, 可能与手术时间长有关。

3 讨论

3.1 手术指证探讨

有报道, LM的适应证为: (1) 中等大小 (直径≤9cm) 的浆膜下肌瘤; (2) 中等大小的肌壁间肌瘤, 肌瘤的数量最好不超过3个; (3) 子宫后壁肌瘤和嵌入肌层过深的肌壁间肌瘤, 可考虑LM, 但术者必须有良好的腹腔镜下缝合技术[3]。而对于直径>10cm的肌壁间肌瘤, 数量多于4个或靠近粘膜下的肌瘤, 宫颈肌瘤, 多数认为是腹腔镜手术的禁忌[1]。本资料中, 肌瘤最大直径13cm, 多发性子宫肌瘤占42.45%, 核除数目最多达21个, 无副损伤及并发症发生,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报道, LM已不再局限于浆膜下肌瘤, 即使对于阔韧带、肌壁间甚至突入宫腔的肌瘤也能像开腹手术缝合瘤腔, 恢复子宫的正常解剖结构, 恢复正常月经和不孕患者的生育功能, 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2]。

3.2 超声在LM的作用

腹腔镜手术镜下不能直接触摸子宫, 以发现较小的壁间肌瘤, 子宫肌瘤位于深肌层成为有争议的手术适应证[3]。随着核除数目的增加, 肌瘤残留的危险性及复发倾向性增加。因此, 术前认真、详尽的B超检查极为重要。术中辅以经阴道B超检查 (TVUS) , 以寻找3cm以下的壁间肌瘤, 可以避免较小肌瘤的遗漏, 弥补腹腔镜手术的不足, 有报道, 通过CUS (接触式超声波检查) 避免了43.1% (25/58) 的肌瘤残留, 我院212例手术有23例术中超声定位, 核除的最小肌瘤结节直径0.5cm, 核除数目最多的21个肌瘤结节, 均为T V U S辅助

3.3 手术技巧的几点体会

(1) 切口位置和大小。切口位置的选择是避免邻近器官损伤, 快速剔除肌瘤以及顺利缝合创面的前提。一般在肌瘤表面最隆起处切开, 深达肌瘤核, 以利判断肌瘤结节的层次。肌瘤暴露后, 延长切口至肌瘤直径的2/3~3/4。宫底部切口应注意与宫角保持一定距离, 以免将输卵管牵连到切口中去或缝合后造成输卵管的扭曲。

(2) 剥离肌瘤。解剖层次的正确是减少术中出血的关键。边分离边对浆膜层及子宫肌层进行电凝止血, 肌瘤基底部常有较粗的血管供应, 至基底部时应紧贴瘤体电凝切断, 或可采取套扎方法, 以减少出血。但应注意, 尽可能减少电凝使用, 以防子宫肌层坏死而形成瘘。

(3) 缝合。娴熟快速的镜下缝合技术是成功止血的关键。应逐层缝合粘膜层或肌层、浆肌层, 避免形成死腔和深部血肿, 继发瘘管形成等严重并发症。连续缝合可节省打结时间, 节省缝线, 止血效果较好, 但应注意间断打结, 以防缝合不紧或缝线断裂。镜下打结较之腔外打结更节省时间, 且更牢固。

(4) 对于向阔韧带内生长的肌瘤, 应注意避免损伤子宫动脉及输尿管, 瘤腔需缝合, 以免形成宫旁血肿。

总之,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核除术有利于其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对腹腔干扰小, 术后恢复快等微创手术的优点, 是子宫肌瘤保守性手术的首选。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 设备的不断更新, 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对于多发性、肌壁间深层的、较大的肌瘤核除应当谨慎。术前正确的评估和术者的经验及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术中辅以经阴道超声监测定位, 可有效避免遗漏。只要正确把握, 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摘要: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开腹子宫肌瘤核除术无法比拟的优点, LM为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

参考文献

[1] Sammour A, Tulandi T.Laparoscopic fertility promoting proce-dures of the fallopian tube and the uterus[J].Int J Fertil Women Med, 2001.

[2] 程超, 张庆华.腹腔镜复杂子宫肌瘤剜除术68例手术探讨[J].临床医学, 2007.

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2月至2007年11月非脱垂子宫良性病变者经阴道式次全子宫切除术30例, 其中子宫肌瘤25例, 子宫腺肌症2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例, 年龄38~48岁, 平均46岁, 子宫体积小于妊娠3个月大小, 1次剖宫产史一例、输卵管结扎史2例。选择同期36例子宫肌瘤患者行经腹此全子宫切除术为对照, 其中年龄39~49岁, 平均年龄47.5岁。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手术前3 d开始阴道消毒, 术前常规准备相同。

1.2.2 麻醉与体位均采用腰麻加持续硬膜外麻醉。阴式组取膀胱截石位, 腹式取仰卧位。

1.2.3 手术方法

(1) 以艾利斯钳夹持宫颈向外牵拉, 于子宫颈前粘膜下注射催产素生理盐水混合液减少术中出血, 在膀胱沟下0.2cm处“U”型切开宫颈阴道粘膜, 向上钝性分离膀胱宫颈间隙, 切断、缝扎两侧部分膀胱宫颈韧带, 上推膀胱至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剪开腹膜, 缝一标志线。 (2) 延长腹膜切口, 布巾钳钳夹宫体, 将宫体自反折腹膜切口处缓慢牵拉翻出。有子宫肌瘤且较大的先剔出瘤体再牵出子宫。 (3) 处理子宫韧带附件。钳夹, 切断, 缝扎双侧圆韧带, 卵巢固有韧带, 输卵管。 (4) 处理子宫血管。分离宫旁组织, 暴露两侧子宫动静脉上行支, 并钳夹、切断、双重缝扎血管。 (5) 切除子宫体。在宫颈内口上方约0.5cm处楔形切除子宫体, 消毒以1号薇乔线缝合宫颈断端, 将圆韧带缝线固定在宫颈断端的两侧。 (6) 关闭残端。将膀胱子宫反折腹膜上缘缝合于宫颈断端后面的腹膜上, 残端留在腹膜外, 关闭腹腔, 将宫颈复回原位。用细微乔将阴道断端粘膜连续缝合在宫颈上。

2 结果

30例阴式此全子宫切除术均获成功。无邻近脏器损伤, 手术后病理诊断和术前诊断相同。8例因肌瘤较大先行肌瘤剔除术后切除子宫, 4例次全子宫切除术同时行附件切除, 均因卵巢囊肿剥离出血量多无法修补切除附件。13例合并有阴道前后壁膨出的同时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无1例输血, 1例因尿管刺激引发尿道炎。术后疼痛分轻、中、重三级, 具体2组手术相关因素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阴式次全子宫切除术的评价

(1) 该术式保留子宫颈及骶、主韧带, 保留了盆地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减轻了因子宫全切造成的盆腔神经的损伤, 减少了手术步骤和组织创伤及损伤周围脏器的几率[1]。虽然有发生宫颈残端癌的可能, 但其几率与一般人群发生宫颈癌相同, 只要术前明确宫颈正常, 术后定期随访, 是可以减少避免宫颈残端癌的发生的[2]。 (2) 该术式对腹腔干扰少, 肠道功能恢复快, 手术创伤小, 术后疼痛轻。 (3) 腹壁无瘢痕、美观。 (4) 对有阴道壁膨出的, 同时进行阴道前后壁修补, 避免多处切口, 易于护理和恢复[3]。

3.2 手术适应证分析

(1) 骨盆狭窄是制约阴式手术的主要因素[4]。所以阴式子宫切除术要首先了解骨盆情况, 阴道弹性及子宫活动度。 (2) 阴式子宫切除适应子宫体积<12孕周子宫, 术前应了解子宫大小、肌瘤或病变的位置, 了解子宫的活动度, 盆腔是否有肿物及肿物部位、大小、活动度。

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 需特殊设备, 费用高。阴式子宫切除无腹部瘢痕, 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费用低。对患有良性子宫病变, 要求保留子宫颈的年轻女子, 阴式次全子宫切除术较为理想的术式,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比较腹式或阴式非脱垂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结局, 以探讨非脱垂子宫阴道式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06年2月至20007年11月非脱垂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次全切除者共66例, 按术式不同分2组, 经阴道次全子宫切除术者30例, 即阴式组, 开腹次全子宫切除术者36例, 即腹式组, 2组间进行相关因素比较。结果 阴式组无腹部瘢痕, 创伤小恢复快, 效果好。结论 经阴道次全子宫切除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阴道式,次全子宫切除术,应用

参考文献

[1] 靳卫国.阴道式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体肌瘤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2, 11 (1) :63.

[2] 郎景和.关于妇科手术“切除”与“保留”问题的探讨[J].现代妇产科进展, 1996, 5 (4) :31.

[3] 骆一凡.阴式子宫切除术50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12) :723.

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妇产科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住院患者, 年龄35岁~65岁, 均为经产妇。观察组57例, 其中41例子宫肌瘤, 16例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41例, 其中29例子宫肌瘤, 9例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症, 3例子宫脱垂。所有患者术前无盆腔手术史。2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1.2 手术方法

参照文献资料[1~2], 观察组术前清洁灌肠, 导尿排空膀胱, 持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后在宫颈周围粘膜下注射缩宫素或肾上腺素, 然后沿阴道穹窿粘膜深达宫颈筋膜环切1周;分离膀胱及宫颈周围间隙, 对子宫周围血管及韧带进行缝扎后, 打开膀胱子宫返折腹膜, 进入腹腔, 对子宫附件、圆韧带等进行缝扎, 游离子宫并取出;如子宫过大不能经阴道完整取出时, 可将子宫剖成两半后分别处理;也可先将子宫颈切断, 再将宫体切成小块取出;如有子宫肌瘤可先将其剔除后再将子宫游离取出;缝合阴道残端及前后壁腹膜;在阴道残端处放置引流管, 阴道内置碘仿纱布, 术后留置导尿管, 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48h。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 持续硬膜外麻醉, 常规腹式行全子宫切除。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观察组57例经阴道切除子宫均顺利完成, 未有术中子宫不能全切而改为腹式切除病例, 切除的子宫最大16周妊娠大小;平均手术时间 (35.5±9.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65.5±10.5) m 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 (20.5±5.5) h;平均住院天数 (4.5±0.5) d。2组围手术期情况,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观察组57例, 术后1例发生感染, 经换药和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阴道残端愈合良好, 术后6个月随访, 1例性生活时盆腔内有牵扯感;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1% (2/57) 。对照组41例患者, 术后1例出现盆腔感染, 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均痊愈;1例术后阴道残端渗液, 更换油纱布和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术后6个月随访, 2例性生活时盆腔内有牵扯感;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76% (4/41)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经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开腹手术切除子宫是传统的常用术式之一, 但其切口较大、术后易留有较大瘢痕, 这与现代女性尤其青年女性对美的追求相矛盾, 因而受到部分患者的拒绝;虽然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在妇科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多, 但基层医院由于硬件、人力条件所限, 多数不能开展此种手术方法。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切口小, 愈合快, 术后瘢痕小, 因而近年在基层医院又逐渐受到重视。

子宫小于妊娠3个月时可经阴道环切子宫穹窿行子宫全切, 对于子宫较大者或有子宫肌瘤时可将子宫剖开或剔除子宫肌瘤后再经阴道取出。由于阴道腔隙大小的限制, 手术术野小, 不能直视盆腹腔, 对盆腹腔内并存的病变不能同时探查和处理, 因而术前应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 合理选取病例, 术中操作轻柔, 可靠结扎, 牵拉时不要用力过猛, 避免输尿管、膀胱、肠管、盆腔血管及腹膜撕裂。患有生殖道恶性肿瘤或盆腔广泛粘连时, 一般行经腹手术[3~5]。

笔者采用经阴道切除子宫57例, 与传统的开腹切除子宫手术相比,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经阴道切除子宫是安全、可靠的。而且采用本术式无需开腹, 对机体创伤较小, 并发症少、愈合快;对那些因某些疾病不能耐受开腹损伤的患者,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1]。而且经阴道切除子宫无需腹部开口, 术后腹壁不留瘢痕, 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要求, 也能满足现代女性的审美要求[6]。因而笔者认为本术式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愈合快, 能减轻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经阴道切除全子宫的临床疗效。方法 阴式子宫切除57例与腹式子宫全切41例对照, 分别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阴式子宫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小于对照组, 术后并发症少,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疗效好, 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子宫,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刘静.经阴道全子宫切除62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9) :92~93.

[2] 杨玲玲, 朱莹莹, 汪莉, 等.经阴子宫肌瘤剔除术40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07, 27 (12) :31~32.

[3] 张利芳, 唐真姿.阴式子宫切除术与腹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 (3) :405~406.

[4] 肖青, 唐家龄, 薛素华, 等.腹式、阴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 4 (2) :106~107.

[5] 王可平.56例阴式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0, 6:1430~1431.

子宫肌瘤切除术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腹腔镜组75例, 年龄42~54岁, 平均年龄48岁, 子宫肌瘤患者30例, 子宫腺肌病22例, 功血10例, CINIII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13例。

开腹组64例, 年龄45~58岁, 平均年龄50岁, 子宫肌瘤患者25例, 子宫腺肌病18例, 功血11例, CINIII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10例。经统计学处理, 2组术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手术方法

1.2.1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

阴道置举宫杯, 留置导尿, 常规气腹针穿刺, 气腹压力达12~14mmHg, 腹部做4点穿刺点, 第一穿刺点为脐孔或脐上缘, 于下腹两侧及耻上做第二, 第三及第四穿刺点, 分别用双极电凝并剪刀剪断圆韧带, 卵巢固有韧带, 输卵管, 打开膀胱返折腹膜, 下推膀胱, 双极电凝并剪刀剪断子宫动静脉, 部分主韧带及骶韧带, 单极电钩环形切开阴道壁, 取出举宫杯, 将子宫由阴道取出, 如果子宫较大, 可经旋切器旋切或经阴式将子宫缩小后再由阴道取出, 镜下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断端。组织送病理。

1.2.2 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取下腹正中切口或耻骨联合上横切口, 进腹后钳夹切断缝扎圆韧带, 卵巢固有韧带, 输卵管, 打开膀胱返折腹膜, 下推膀胱, 钳夹切断缝扎子宫动静脉, 主韧带及骶韧带, 切开阴道后穹窿, 环形切开阴道壁, 完整切除子宫, 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断端, 组织送病理。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均成功, 手术过程顺利, 均无输血, 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腹腔镜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开腹 (P<0.05) 。

2.2 术后情况

腹腔镜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输尿管拔除时间均短于开腹 (P<0.0 5) , 术后2个月随访均未见并发症, 见表1。

3 讨论

3.1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以出血少, 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被广泛应用, 操作技术日趋娴熟, 手术成功率也越来越高

术前较为准确的评估对手术成功与否很关键, 行盆腔的超声检查, 内诊等确定子宫的大小, 以不超过妊娠20周为宜, 子宫过大置镜困难, 术野不开阔, 操作困难, 另外冰冻骨盆也不适宜行腹腔镜手术, 术中子宫动脉的处理及娴熟的缝合技巧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2 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目前仍不能完全被腹腔镜所代替, 术野开阔, 止血简单彻底, 适宜子宫较大, 盆腔粘连很重的子宫切除术, 又可免去腹腔镜昂贵的手术器械的投入, 适合经济较困难的群体。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 有着比传统手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对术者腹腔镜手术操作要求高, 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开腹手术, 因此,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选择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 总结和探讨不同手术方式行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75例,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64例, 比较2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术后排气时间, 术后镇痛, 术后拔除尿管及住院时间情况。结果 2种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而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 术后排气时间, 术后镇痛, 术后拔除尿管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结论 腹腔镜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 术后住院时间短优点,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腹腔镜手术。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郎景和.妇科腹腔镜手术现状、争议和发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6, 31 (6) :323.

[2] 陈蔚瑜, 李光仪, 陈云卿.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原因的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1, 1 (3) :148.

[3] 苏应宽, 刘新民妇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87.

[4] 姚书忠, 陈玉清, 陈淑琴, 等.行腹腔镜困难子宫切除术102例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11 (1) :1~2.子宫肌瘤的内镜手术治疗[J].实用妇产科, 2006, 22 (6) :325.

上一篇:医院护理下一篇:环境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