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1

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个人资本社会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成度非常低,个人资本社会化还存在诸多障碍因素。这就要结合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基金运作水平和基金收益,在资本市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

关键词:个人资本社会化 资本市场 机构投资者

个人资本社会化,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居民所拥有的个人资本,通过与其他各种形式资本的联合,以产权或股权形式表现出来的由社会共同占有使用的资本转化过程,从而使个人资本具有了社会资本的属性。个人资本的社会化与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闲置资金也逐渐增多,现代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又为居民手中的闲置资本社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有资本产权重组,大量集体经济的存在以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条件下,个人资本可以通过股份制形式或其它产权资本的形式实现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人资本、其他个人资本以及外国资本的资本联合,不仅使个人资本的占有使用社会化,而且使个人资本的收益分配方式社会化。居民个人可凭借个人资本的股权享受资本经营的收益,从而扩大收入来源,共享经济改革发展的成果。

个人资本,可分为个人(家庭)生活资本和投资资本。个人生活资本指个人拥有的主要满足家庭生活的住房、教育、养老等基本生活需要的资本;投资资本指家庭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之后,追求于股票、债券、基金、外汇等投资需求,以获取资本回报、实现资本增值的资本。可见,个人资本社会化,主要指的是个人投资资本的社会化,是居民将个人闲置资本通过不同投资方式实现的投资及收益的社会化。

一、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的社会效应

资本社会化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其作用体现在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可以推动产权制度的变革,促进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发展。个人资本的社会化,使个人资本与其他形式资本通过股份制加以联合,对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乃至对于居民个人都有重要影响。

对企业来讲,个人资本社会化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说来,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水平比较低,大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多依靠银行债务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为负债管理和金融风险控制带来一定难度。股份制的发展,不仅可以规避这种金融风险,而且可以通过各类金融工具如证券投资基金、货币投资基金、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使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发展规模扩大,资金来源多元化。

对居民个人而言,个人资本社会化有利于拓展居民个人投资渠道,提高个人资本利用效率,提高家庭收入。居民将个人资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资本投资,与其它社会资本——企业资本、人力资本等结合,通过社会化方式促进资本流动,获得价值增值。居民正是在个人资本社会化运动中享受经济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作为个人资本的所有者,成为社会财富分配的受益人,并在财富分配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富裕起来。

个人资本社会化促进了个人与企业的投融资渠道,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流动离不开资本市场,个人资本要获得股权、债权、外汇或其它收益,必将促进各类金融工具的产生发展。传统上,人们把银行储蓄作为个人资本社会化的金融工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投资理念的改变,单纯银行利息的收益已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使自己的资本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证券公司、银行、信托服务、投资基金、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个人资本与企业资本及其它社会资本联合的桥梁,也成为个人资本社会化的主要方式。

可以看出,个人资本社会化的实质就是要改变个人资本的管理方式,通过参与社会资本的投资,使之成为提高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种理财方式。银行储蓄、各类投资基金等为居民个人理财提供了理财服务的有效的金融工具,而证券市场则是居民实现财富增长的又一主要通道。个人资本经由资本市场获得了资本社会化之后的收益分配,正是对个人理财的一种回报。

二、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受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程度非常低,个人资本社会化的进程也非常缓慢。根据央行的统计,2006年10月底,我国居民个人储蓄已达15.8万亿元,巨额个人储蓄存款一方面说明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以往已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却表明人们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仅将稳定安全的银行储蓄作为唯一的投资渠道。同时在资本市场,由于宏观调控紧缩,许多大型企业力争通过上市实现直接融资,而众多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只有依靠自有资金发展,贷款间接融资的规模渐趋减小又使储蓄存款盈利能力低下。这样,一边是居民个人资本不断沉积,一边是企业发展资金缺乏。金融资产分配失衡状态,正表明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缺乏投资渠道,人们收入来源单一,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还存在诸多障碍因素。

(一)我国居民传统储蓄情结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居民大都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即使在收入水平提高情况下,人们也宁愿将多余的钱存入银行,认为这样不仅存取款自由,而且通过银行管理资金稳定可靠,还可以获取一些利息收入。尽管中央银行已8次降息甚至对储蓄存款利息征收利息税,广大居民依旧追求一种“稳扎稳打”的投资心态,认为通过储蓄可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不至于象股市、汇市那样冒险。而且,随着物价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广大居民认为更有必要省吃俭用而不去追随什么时尚消费。这样使得储蓄转化为个人资本的沉积,谈不上将其社会化的追求。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福利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教育体制等改革,使人们对于未来的考虑多起来,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增强,认为不可预知的生活风险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公布第三季度居民储蓄意愿的调查显示,居民储蓄目的是要保持稳定,人们要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和预防意外。这一结果也表明,居民实际也想分流自己的储蓄,但面对孩子上学、养老、股市低迷等众多因素及多项制度改革,人们不敢去投资逐利,而是把银行视为“保险箱”,以备未来不确定风险支出之

用。因此,要改变我国居民投资理财观念,鼓励居民将个人资本形成社会资本,只有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解决。

(三)资本市场不发达,人们缺乏可靠有效的投资渠道。居民储蓄水平高但资本社会化程度却偏低,这与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有直接关联。央行8次降息的初衷就是要降低集中于储蓄的个人金融资产,促进居民增加其它渠道的投资和消费。实际上,在收入普遍增长、个人资产日益膨胀、银行利率低下、物价不断升高的情况下,多数居民会更加关注个人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希望能够寻求到低风险、高收益的渠道进行资本的保值增值。这种强烈的投资理财需求要求将个人资本社会化。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人们缺乏更多有效可靠的投资渠道,导致人们只有将不断增长的收入以货币形式存入银行,影响了个人资本的社会化。资本市场对个人资本社会化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完备,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内部人”控制、一股独大等现象表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加上证券市场法律监督力度不强,极易造成对中小股东的权益侵害。债券市场不发达,国债虽因其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且免征利息税而备受广大居民欢迎,但发行量太少,收益水平较低,难以成为一般居民的投资渠道。随着人民币升值并不断在外汇市场连创新高,为居民提供有效的投资渠道,而多数居民是工薪阶层和农村百姓,处于内地的居民难以享受外汇收益,甚至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将促使居民把人民币作为存款币种,从而抑制了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的速度。

2、资本市场信用体制不健全。在证券市场,大部分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和及时,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信息在许多方面不对称。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使许多公司在资本市场披露虚假信息欺骗众多投资者,制造假账隐瞒经营状态,一些企业存在大量不良贷款,有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市圈钱。这些因素使许多公司信用缺失,不得不把储蓄作为安全稳妥的投资渠道。

3、机构投资者发展滞后。机构投资者,包括保险公司,信托机构、证券投资基金、共同基金、货币基金等,这些机构把汇集起来的众多社会闲散资金在资本市场以股权或债权形式投资于债券、股票、房地产等项目来获取收益。就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状况看,证券公司的收益与股市交易是否活跃有直接关联,前几年股市呈下跌趋势,股民难以实现收益目标;保险公司主要提供的是投资者未来的保险作用,其附加个人理财服务才促使一部分个人资本社会化;货币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的短期有价证券,关注的是短期理财服务。而且,各机构投资者尚处于起步阶段,机构规模小,资金数量小,为其投资决策和投资组合造成一定难度。同时,股市发展状况又决定了各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状况。就各个投资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而言,虽然推出的理财服务产品可以说是灿烂若星河,但广大居民只能通过银行中介和代理人了解有关投资机构和有关金融产品的信息,难以与机构投资者直接联系,面对金融市场,在选择金融产品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理财投资机构,在其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管理人才较为缺乏,其推出的金融产品大多难以关注到广大个人投资者具体理财需求,也就难以做到为居民个人“量体裁衣”。这些也制约了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的途径。

综上所述,因为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资本市场信用体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机构投资者发展滞后,使广大居民投资渠道匮乏,无法在资本市场通过将个人资本社会化的方式实现个人理财,也就难以享受经济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的实现条件

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存在的障碍因素影响了居民的投资和消费。经济发展要靠投资,在现阶段,就是要充分利用银行储蓄存款,促使个人资本的有效利用,在流动中得到增值。由此,要结合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借助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为我国居民提供有效投资渠道,为个人资本社会化建立有效的外部市场条件。

(一)改革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GDP水平以近10%的速度增长,但公共福利与国民个体收益却非常滞后。要改变居民的消费投资观念,就要通过改革福利制度,提高劳动者个体收入,使老百姓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减少支出,减少居民在今后基本生活方面的“风险”储蓄,从而能以轻松的姿态增加其消费倾向和投资愿望。因此,就要从宏观政策上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加强社会保障功能,服务于经济建设。

(二)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证券市场秩序。证券市场是上市公司主要融资渠道,通过减持国有股,改革股权分置现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良好的信誉机制来防止大股东对市场的操纵。要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中小股东因为信息不完备,资金量小,自我保护的能力弱,在一些非正常交易影响下最易受到伤害。规范证券市场秩序,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并保证其有效实施来保护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使个人资本得以社会化,实现个人资本的价值增值。

(三)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处于发展初期,参与投资者多是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容易“跟风”,也影响市场稳定,这就迫切要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在目前的投资机构中,投资基金成为实现个人资本社会化首选方式,国外和我国基金发展经验也表明,基金是最好的机构投资者。基金汇集了社会闲散资金进行投资,不仅扩大了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公司资本结构,而且可以在证券市场发挥基金股权作用,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制约不规范交易,有助于保护各类中小投资者。因此,基金的设立与发展,有助于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吸引个人投资者实现资本转移,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四)积极发展投资工具,引导民间投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的积蓄逐渐增多,期望进行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但目前的投资渠道还是比较少。与其它机构投资者相比较而言,基金可以分散风险,具有专家理财优势,基金经理会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根据客户不同的财务状况进行储蓄、货币、股票、债券等不同投资组合,使个人资本收益得以最大化。而且,基金还会根据市场变化在系统内实施基金转换,以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所以,提供和培养基金专业人才,提高基金运作水平和基金收益,从而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投资工具,促进个人资本社会化。

(五)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指的是原始收益人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未来有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集中起来形成资产池,并交由专业操作资产证券化的机构(证券发行人),将其转化为可在金融市场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此完成融通资金的过程。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其它抵押贷款(如汽车消费贷款、学生贷款)、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具有收费性质的路桥设施、水电气的供应)等缺乏流动性,但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都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融资。相对于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具有预见性,收益稳定,信用度高;它促进了资产流动性,对企业来说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对银行来说可化解不良贷款,对投资者(个人或机构投资者)来说,证券发行人可根据不同需要设计不同证券化产品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丰富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风险小收益高的投资渠道。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金融证券业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

本文作者:

李晓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 

院硕士研究生

田广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 

院教授、副院长、研究生  

导师

责任编辑:姚开建

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长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本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资本和外国资本,日渐充盈的民间资本一直被边缘化。实际上,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积累了可观的民间资本,它们没有被重视,作为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没有认真开拓出来,大量的民间资本没有积极动员出来。中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资本存量近年来迅速增加,并形成较具规模的资本市场和资本组织体系。而不明朗的市场前景和盈利预期、融资难问题和受限制的投资领域与渠道都造成了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同时,近期股市、楼市的非理性增长也挫伤了企业家投资实业的热忱。而且,当众多民营企业出口不利,又面临转型升级能力不足的困境时,逐步放弃了对主导产业的坚守,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中转移,一些企业甚至把制造业作为融资平台,套取资金在资本市场逐利。有关专家把民间资本的这些特点称为“漂移现象”。目前,民间资本的固定资产投资远远落后于国有资本,就2009年而言,仅就浙江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5.6%,民间投资只增长13.7%,其中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制造业投资仅增长7.4%。而且,房地产投资占总的民间投资35%以上,这意味着民间投资增长部分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而由于民间资本调动能力强,行动迅捷一致,资本固化度低,进出方便。他们把各类商品和市场要素当做“猎物”,灵敏地寻找获利空间。数以万亿计的民间资本如无根的浮萍在市场上空飘荡,他们目标不定,炒这炒那,左冲右突,时进时出,哪里有获利“缝隙”便一窝蜂地往哪里钻,主动或被动地扮演着市场“搅局者”的角色。显然,民营企业正在越来越脱离主业,脱离实业,而倾向于玩转资本。

今天,我们必须正视民间资本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民间资本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资源。也必须鼓励并推动民间资本回归主业,回归实业,进入更多的行业;进入金融市场,参与金融活动,参与各行业的竞争,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 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

两年前,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政府扩大投资,投入四万亿。对于扭转经济下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合理的、成功的。但由于政府投资难以保持长期高速增长,要保持经济增长动力,必须实现由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的转换。政府投资应当带给社会强烈的信心和信号,从而刺激和推动民间资本的投入,形成“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跟进”的格局,加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推动。或者说,让民间投资,成为下一步投资接力棒的承接者。事实上,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之初,有关方面就明确表示,4万亿投资的成败就是要看是否能有效拉动民间资本跟进。必须指出,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目前私营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85%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的农村转移就业源于私营经济。无疑,民营经济,在经济开始复苏之后,将在保证就业与促进消费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就是说,积极动员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将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对民间资本进行信心引导,给民营企业新的“制度红利”。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舆论把各类社会矛盾引发的社会负面情绪转嫁到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身上,民营企业作为“改革力量”的形象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灰色甚至负面的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因此,应该用改革的思路为民营企业创造新的“制度红利”。激发内生性活力是我国的战略性课题,应把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战略来抓。

要真正撬动民间资本,政府应当在行政审批、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供优惠政策并细化操作,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民间资本在除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战略性行业之外的其他领域获得均等的机会,化解民企市场的“玻璃门”。尽快出台产业引导细则,打破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切实放开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鼓励和保障民间资本顺畅地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配套细则,同时对不利于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和修改。

各级政府部门还需搭建各类资本引导平台,吸纳民间资本,促进民资转型升级。比如建立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民间投资联盟等。还可以通过加快地方金融改革步伐,由政府引导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联盟,作为集聚民间资本的平台,提高民间资本组织化程度,减少投资盲目性。

制定民间投资促进法,从法律的角度规定民间投资能够进入的领域、民间投资的方式比例规模等一系列内容,减少对民间投资的行政干预,使民间投资能够有法可依。

3 开放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

国务院出台的这份《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并特别提出在下列领域开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参与竞争。

3.1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交通运输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公路、水运、港口码头、民用机场、通用航空、铁路干线、铁路支线设施等项目。允许民间资本参股建设煤运通道、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田水利、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等水利项目;鼓励民间资本独资、控股或参股,参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加强促进公平竞争,推动资源共享;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3.2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享受相应的政策性住房建设政策。

3.3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事业。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支持民营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定点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支持民间资本兴办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兴办养(托)老服务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从事广告、印刷、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活动,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及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从事各种旅游休闲活动。

3.4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兴办金融中介、保险及证卷机构。

3.5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商贸流通领域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商品批发零售、现代物流领域。支持民营批发、零售企业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

3.6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

4 让民间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我们的方针是,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合理市场资源配置,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毫无疑义,让民间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应该是“十二五”期间我们经济领域的重要诉求。

摘要:论述我国金融资本的融资渠道,长期以来主要是银行借贷和外资的利用,民间资本被边缘化。动员民间资本,多渠道融资应该提上日程。多年来大量积累的民间资本,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容忽视的内生动力。

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网银功能越来越丰富,价格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人们在享受网银便利性的同时,对网上银行的安全性也感到担忧,网银安全仍然是客户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网银业务现状与发展趋势、网银风险及其分类,提出了防范网银业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网上银行 风险 防范

一、网上银行概述

(一)网上银行概念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其实质是银行运用互联网技术,以高科技、高智能为支持,通过网络向银行客户提供电子支付、结算手段等服务的网络电子银行,具有方便、快捷、跨时空、低成本的特点。

使用网上银行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电脑和网络服务,可以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享受银行的服务,避免了客户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排队的麻烦,节约了银行客户的时间和精力,极大的提高了银行业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网上银行的优势

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网上银行在客户连接、技术方法上具有更多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低成本和价格优势。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是技术、价格、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全方位的竞争。使用网上银行可以降低成本,降低银行研发和维护费用,使客户操作更加生动和友好。(1)组建成本和业务成本低。一般而言,网上银行的创建费用只相当于传统银行开办一个小分支机构的费用。就银行一笔业务的成本来看,手工交易约为1美元,ATM和电话交易约为25美分,而网银交易仅需1美分,只有手工交易成本的1%。(2)价格优势。由于网上银行组建成本和业务成本比较低,可将节省的成本分享给客户,自然降低了客户成本,使网银业务具备了价格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较高的存款利率、低收费、部分服务免费等优惠。据调查,由于利用了互联网,减少了柜台服务人员,网上银行的服务费用仅为普通营业费用的10%。

2.能提供互动性与持续性服务。有了网银业务,客户可以通过e-mail、账户查询、贷款申请等途径,实现实时在线互联网沟通,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就能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也就是所说的3A服务。而且,网银还能够提供比ATM、电话银行和早期的企业终端服务更灵活生动、方式多样的金融服务。

3.能提供私密性与标准化服务。网银业务是拓展银行服务空间、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的一种方式。网上银行通过私码与公码两套加密系统对客户隐私进行保护。与银行网点相比,网银业务提供的服务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可以避免因银行工作人员的情绪影响及业务素质高低带来的服务质量的差别,能更好地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

4.业务全球化。传统银行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行业务开拓国际市场的,而网银业务借助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全球化的银行。只要有网络,便可以将银行服务和市场延伸到全球的其他角落,为银行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三)网上银行的现状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它越来越广泛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网上银行具有以下明显特征:能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基础,体现品牌效应;对信息系统的管控能力和集成性要求高,强调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需要良好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与客户网银应用意识的支持;网银服务不需要银行分支机构,它具有人员少,费用低,无纸化操作的特点,可有效控制成本,竞争力强;强调信息共享与团队精神;跨时间跨区域的持续性服务等。

(四)网上银行的发展趋势

1.强调个性化服务。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也逐渐追求个性化服务。但是传统银行提供的服务是一成不变的,满足不了不同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客户面对太多金融产品需要选择,这就要为每个人定制不同的产品组合。网银业务就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服务要求。

2.真正随时随地的服务。网上银行产生以来,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高科技,高智能的3A银行,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how)可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这样的网银服务已经能提供真正的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

3.依靠标准化产生规模效应。网络的特点是相互开放、兼容与联接。统一的标准技术是网络化时代的基础。国际上著名的标准化组织要数ISO,国内则主要由政府牵头制定一系列标准。网上银行应尽早实现行业标准的统一。在软件方面主要统一系统平台,网络协议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在硬件方面主要统一网络接入的设备,包括服务器、客户端、网络连接设备。目前ATM机的统一终于实现,一卡通的实现避免了浪费,加强了客户使用银行卡的积极性。

我国应该由人民银行牵头,加强金融电子化发展全局的各种标准,规范和制度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工作。积极借鉴国际标准的制度和先进国家标准,统一银行业务信息传输格式标准,银行卡技术标准,网上业务和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等,为我国金融电子化向深层次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4.安全性要首先考虑。如今,网上银行越来越普及,网银功能越来越丰富,价格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人们在享受网银便利性的同时,对网上银行的安全性也感到担忧,网银安全仍然是客户最关心的问题。资深专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安全、功能、操作、服务和技术五个要素的才是最好的网银产品。

另外,目前网银系统的另一问题是,用户安全性非常依赖客户自身的素质和安全观念。所以真正的安全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客户正确认识网上银行,掌握基本的安全使用常识。与此同时,改善网银用户体验,则成为网银业务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网上银行风险及其分类

网上银行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优越性也得到金融机构及其客户的一致认可。然而,网银业务存在的风险也不可忽视,客户因办理网银业务而造成损失的事件也经常发生。具体来说,我国网上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主要风险:

(一)业务风险

网上银行的业务风险主要包括客户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由于网上银行业务需要客户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果客户操作不熟练,一旦操作失误,就有可能产生操作风险;一些客户的安全意识薄弱,将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告诉其他人,或在ATM机上取款后丢弃回单,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内部控制风险是指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滞后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还不完善,一些制度还没有认真执行,一些银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或伺机作案,给网上银行安全运行造成风险。

(二)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银行网络系统设计有缺陷,或者银行员工、客户的操作失误而导致产生损失的风险。由于不同的银行选择软硬件技术标准不同,对网银业务风险认识的侧重点也不同,网上银行所显现的弱点也不一样。电脑黑客或银行内部员工通过网络进入银行的电脑系统删除和修改网银的程序,利用其他人身份盗用网银客户的账户资金。

另一方面,银行在面临技术选择时,会面临因错误判断而选择的技术风险。一旦选择失误,选择了最终将被技术变革所淘汰的技术方案,则可能使其所经营的网银业务处于技术陈旧、网络过时的竞争劣势。网上银行信息技术选择失误,将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技术机会损失和商业机会损失。

(三)法律风险

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违法或有关网上交易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而导致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银行机构及其客户违反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带来的风险;二是由于现行的有关网上交易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而造成的风险。

网上银行法律风险的成因,首先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所导致的。单一个体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容易放松对自我的道德约束;也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社区约束环境,降低了人们的外部约束底线。加之,在网络发展欠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怀有一种不被发现的侥幸心理,加重了自我放纵行为,所以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更容易发生违法行为。其次,网上银行没有实体办公地点,银行与客户间也不会面对面的交流,就会面临如何确认合同、如何签约、签约时间地点以及证据的保存与获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再次,网上银行属于一种新生事物,发展还不够完备,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都需要法律给予一个确定的解决方法。所有这些,都是导致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的原因。

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缺乏关于网络银行信息自由、信息公开方面的规定;对客户的隐私保护不足;银行与客户及相关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等。

(四)系统安全风险

随着网上银行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网上银行支付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系统安全风险主要指来自外部的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欺骗所造成的风险。网上银行系统受到外部的恶意攻击,如计算机病毒发作、电脑黑客入侵等,会造成系统瘫痪或机密信息失窃,是网银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各种针对网上银行的程序不断翻新,因此防范病毒入侵是确保网银安全的必要措施。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短信、邮件、假银行网站等方式骗取客户的银行卡信息,盗取账户资金,给客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网上银行风险防范原则及方法

针对网上银行面临的种种风险,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措施予以防范,以保障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防范网上银行法律风险

为保障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加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为网上银行提供法律依据。已有的《电子支付指引》和《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初步明确了电子支付和电子银行的地位和作用,目前还需要出台其他法律法规,对网上银行的设立、业务运营、监管、市场准入,业务范畴与标准,法律责任等进行规范,以此来推进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进程。

要防范网上银行法律风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严格客户准入监管。为确保网银交易的安全性,银行需要对客户的身份进行验证,首先要把好准入关,一方面可以增强银行对客户的了解,有助于银行鉴别优质客户;另一方面可以警示客户其交易行为并非无人监管,从而加强其自我约束程度。

2.规定银行的信息披露义务。网上银行的信息披露义务是对影响客户决策的技术标准、风险提示等信息的披露。对于单一客户的交易,则要求银行需对客户公开每一笔交易记录,以方便客户及时了解自己交易账户的变动情况。

3.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银行应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以保护客户信息不会意外丢失、破坏,使个人数据未经授权不被擅自改变、泄露或为他人所得,并且应避免其他非法形式的数据处理。

4.明确银行与客户及相关服务提供商之间的责任划分。客户在进行网上银行交易的情况下,往往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适当的做法是注意禁止各种对客户不公平的规定,并应在具体风险的分担上给消费者以相应保护。

(二)建立网上银行业务安全机制

网上银行业务安全机制应包括几个部分:安全策略、物理安全、数据通信安全、系统资源安全等。

安全策略就是要求银行管理层高度重视网银业务的技术性风险,制订全面综合的系统及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对整个系统进行分类、分层次的保护,以避免网银风险。

物理安全主要指对计算机系统、网络、密钥等设备及信息的安全防卫措施。例如,计算机房安装电子门户控制系统,关键地点安装监视器,关键设备相互隔离,密钥保管房间双人控制等。

数据通信安全是网银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银行应精心设计和配置不同的服务器和防火墙,采用适当的加密技术,在保证网银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确保数据传输的真实性和保密性。

系统资源安全主要指网银系统使用的软硬件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程度。软硬件配置是否先进,是否符合安全标准,业务人员的能力高低也是关系网银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伟.论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J].时代金融,2009,6.

[2]李平.金融网络营销探析[J].金融与经济,2007年6.

[3]孙炜.论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教育家,2007,10.

[4]靳凤鸣.论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J].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基金项目:西部基层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现状与发展研究(西藏民族学院青年项目,2010年);我国藏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对策(国家民委研究课题,2010年);促进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年)。

作者简介:尹雯(1974-),女,陕西咸阳人,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金融发展;张志恒(1971-),男,陕西乾县人,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金融发展。

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商业银行信贷对我国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探讨,并寻找解决方法。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三个方面出发,对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信贷管理;健全法律;完善机制

一、商业银行信贷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信贷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信贷可以刺激市场,扩大消费,扶持各行业发展,解决企业和有志青年创业资金难的问题,对于国内正在进行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商业银行信贷也使得我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方面有了更多的保证。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面对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可能会面临一时的资金周转困难、流动资金匮乏等问题,一旦中小企业出现问题,那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产生阻碍。商业银行信贷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保障,缩小资金周转时间,扩大流动资金数量,稳定企业发展。这就增强了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从而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1]

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方面存在着法律建设不全、信贷法律审查不严、法律意识薄弱、信贷监督体制不全等问题。

(二)在法律建设方面,由于我国的商业起步晚、发展快,在相关法律建设方面存在着滞后甚至欠缺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在信贷进行过程中和信贷偿还产生问题时,相关法律无法配套进行,造成信贷滞后和信贷难以偿还等问题。此外,在信贷档案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主要表现是法律文件的不健全则导致信贷风险提高,也造成了依法还贷的困难。

(三)在信贷审查方面,则存在着信贷前审查不严,贷款人员难以偿还贷款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信贷管理上的审贷分离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只是形式。比如凭借裙带关系贷款,在贷款前没有审查好贷款人员自身的偿还能力,还贷日期模糊、推迟延缓甚至拒还等问题。这些都是在信贷审查方面存在的漏洞。

(四)在法律意识和信贷监督方面,则表现为法律意识薄弱,信贷人员存在着乱批贷款的问题,对于一些信用差、偿还能力弱的企业和个人存在着审查不严的问题。同时在监督方面则表现为监督机制不健全,执行不严等问题。信贷问题关系着银行的发展,信贷人员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对于非法操作人员监督不力,这都是影响信贷管理的障碍。[2]

(五)人员方面:信贷人员管理不严,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薄弱也是导致信贷管理产生风险的问题缘由。由于银行下放权力过大,部分信贷人员则对信贷风险置若罔闻,没有对信用贷款者进行严格的审查;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和规模控制矛盾冲突,导致了一些企业难以偿还贷款,这就导致银行资金难以周转,影响行业发展。

(六)信息观念的滞后也是导致信贷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我国的信贷管理观念落后,无法跟随时代的脚步,过去的信贷理念无法和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这也就导致了信贷观念保守,信贷率低,无法为社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信贷信息的滞后不只是信贷人员方面,在借款人方面也存在着信息滞后方面,在信贷风险低的时期,具有一定偿还能力的借款人无法得到及时的信息也就无法借贷。而信贷人员的信息滞后则是在国家信贷政策上,信贷人员对信贷法律的信息滞后也将导致信贷风险的增加

从根本上来说,上述问题的出现,来源于我国信贷管理方面法律设施和体制建设方面不健全。信贷法律的不健全就导致了信贷风险的增加,在偿还贷款方面,法律的缺失则使得贷款者无法偿还,惩戒不严,使得一些个人和团体钻了法律的空子,导致信贷难以偿还,银行经营困难。而在体制建设方面,则是审查和监督方面缺失。信用审查和行内监督方面的缺失使得信贷风险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反而放任自由,导致风险扩大,难以解决。在信息方面则是因为信用制度和信息的不畅通则导致的信贷滞后,资金提供晚。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

面对商业银行信贷中存在的法律和人员方面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治理,这样才能稳定行业发展,更好地促進商业银行信贷的进行。

(一)健全信贷法律制度,加强信贷审查,增强信贷人员法律意识。商业银行信贷有着很高的风险,法律的缺失会导致贷款的难以偿还。必须建立健全信贷法律制度,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健全信贷制度,严格执行信贷审贷分离制度,完善信贷流程,做好贷前审查、贷中跟踪记录、贷后信用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使信贷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制度下得以运行。

加强信贷人员的法律意识,不间断的对信贷人员进行法律教育,内容要涉及到业务知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提高其对信贷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此外还要建立长期的信贷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个体综合素质,建立选拔机制,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健全监督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可以节省信贷发放时间,为企业发展赢得资金周转时间,为企业借贷和还贷提供便利。而对于行业内个别行长权利过大等问题,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也能够约束行长的信贷发放权力,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也能及时举报和惩处。信贷管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作为信贷的借贷方,必须有着良好的信誉。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可以避免没有偿还能力的个人和企业的贷款风险,同时也可以约束借款人的自身财务行为,减小贷款风险。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在减小信贷风险的同时也有力于诚信社会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不断约束自身,使得资金运营和发展规模相适应,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3]

(三)面对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则应该从政府、银行、企业三个方面入手。银行应该及时的更新信贷信息,为企业客户提供及时的信贷信息,从而为企业提供及时资金保障。不仅是对企业,对银行内部,各个银行之间也应该存在着信息共享机制,保持各银行之间的利率信息、借款人信用信息的共享。而在企业方面,要诚信经营,在稳定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及时的向银行回复信贷还款信息,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信贷循环。企业拥有了一定的偿还能力时,借贷银行资金,发展自身的同时还清信贷账款,争取企业和银行的双赢。而政府则需要在其中起着一定的平衡作用,在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时,可以为企业做担保,有了政府的担保,企业也能够获得更好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就获得了发展。

结束语: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商业银行的信贷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保障,面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管理力度,完善信贷发放制度,更新信贷观念,完善和调节信贷流程,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建设和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作者单位:华夏银行厦门分行)

参考文献:

[1] 赵强,孙艳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1(08):31-32.

[2] 陈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1.24(04):24-25.

[3] 张云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分析[J].甘肃农业,2011.22(12):31-32.

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相关概念

(一)利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造成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相背离而带来损失的风险。

利率风险管理指商业银行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手段及粗略管理自身的资产负债情況,以最大限度的控制利率风险,以保证持续稳定的净利息增长,增加银行收益,稳定银行市值。

(二)利率市场化含义及特征

利率市场化要求市场上的利率水平不受非市场因素的干扰而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高低反应的是资本的价格,因此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了利率的高低,而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是由市场上所有的参与者根据自身资金的情况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利率的水平是由市场上所有的参与者所共同决定。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征有三点:首先,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其次,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水平。最后,市场各参与主体享有足够的自主权,充分的自主权是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保障。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我国在2015年五次调整利息,在2019年又提出“改革LPR的形成机制”,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以2015年和2019年同期数据为例,具体来看:2015年中资全国性四家大型银行各项存款总计106.03万亿元,2019年达到 141.27万亿元,同比增长33.24%。总的来说,我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下不断地提升业务质量,同时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利率环境不断放宽,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及需创新金融产品,通过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抗险能力。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一)增加商业银行定价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利率并轨”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有利有弊。改革LPR形成机制,使依靠金融科技、优质服务等资源的银行能够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避免“价格战”,获取核心竞争力,但对依赖银行基础设施的银行而言,利率频繁波动会增加银行风险管理难度。利率市场化改革下,定价权将回到银行手中,银行需要依据不同客户、不同资金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加大银行定价风险。

(二)存贷款利差缩小,商业银行效益下降

利率实现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在定价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定价方面尚未成熟,当经济出现波动,资金需求状况发生变化时,容易导致商业银行展开盲目的竞争。商业银行竞争更加激烈,在服务及其他经营方面都相似的情况下,就成为资金的价格竞争。为了争夺客户,商业银行纷纷展开利率竞争,在存款利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恶化了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

(三)传统业务面临严重冲击

存、贷、汇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商业银行的主要就资金来源于储户存款,储户存款能够获得相应的利息,这些构成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存款利率上升,银行需要支付的利率就越多。与之相对应,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为银行贷款,贷款的利息构成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贷款利率越高,商业银行获得的利息就越多。由此可见,这两种业务都与利率的高低息息相关。

(四)信贷结构面临调整压力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会逐渐收窄。同时,随着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进一步发展,市场贷款需求的增长将会受到遏制。为了防止效益总量下降,商业银行会将优质大项目、大企业作为其争取的首要目标,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往往会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这些客户。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为了维持稳定的收入,将对自身议价权力更大、相对于收入更高的项目、小企业转移更多的额度信贷资源,这便导致了商业银行在不同风险类型的客户之间重新分配信贷资源。

(五)经营模式面临转型压力

就经营模式来看,推着利率管制的放开,商业银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就必须进行业务的转型,由单一的存贷款业务向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甚至零售业务进行转变。同时,随着客户需求多元化及差异化程度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同样需要向综合化、差异化方面进行转型,转型及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另外,从管理模式上看,利率市场化也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资产负债管理、成本管理、授信管理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业务与发展模式转变的压力。

四、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相关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定价管理体系

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自主定价能力增强。面对资金方面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不断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企业为了降低融资成本,也在寻找利率较低的贷款。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价格竞争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对存贷款进行定价,成为了商业银行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建立完善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而且可以增加资金投资机会

(二)优化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绝大部分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存贷款利差收窄,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此情形下,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规避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成长良好,经营稳健的银行,一般其中间业务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较高。中间业务收入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对商业银行来说起一定的缓冲作用。扩大中间业务可以较好地规避利率风险,减少商业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

(三)创新金融产品,有效规避利率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在应付利率的市场化上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因而需要借鉴外国的方式,来加快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是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通过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变管理风险为经营风险,从利息风险的管控上获得相应的收益。比如重新梳理资产负债表,将部分高风险的资产负责业务转移至表外,在控制风险的同时降低资本占用;或者通过金融市场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达到规避风险,化解风险,甚至获得风险收益的目的。

(四)成立利率预判机制,提前应对利率变化冲击

准确预测利率走势,是避免利率风险的必要途径。这就需要建立融合国际环境、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利率预测机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利率预测方案,建立利率走势预测模型,对我国短期、中期、长期的利率趋势进行预判和解析,从而增加银行对市场利率变化的反应能力。

作者简介:彭竹欣(出生年—1997),性别 女,民族 汉,籍贯 湖南省岳阳市,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践。

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交通运输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作为最方便交通运输方式的公路,其安全性、舒适性、使用寿命以及施工质量的好坏与人们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管理模式仍然是高污染、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其项目管理理论与经济化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我国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的路桥建设项目,为取得经济效益和保证施工质量,必须运用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路桥施工;精细化管理;作用;措施

0引言

精细化管理既是企业内部的一种企业理念,也是企业的一种文化,是社会分工与服务质量精细化的重要表现,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其本质就是将目标和战略进行分解,进而逐步细化,最后实施的过程,确保企业的战略计划能够有效落实到规划的每个细节并且发挥作用,是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径。

路桥施工项目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实现将常规管理向深入的管理模式和基本思想的转变,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施工成本,减少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

1 路桥施工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路桥施工过程中要建立一个精细化管理目标的体系,根据建设甲方和路桥施工企业的关注方向,确定路桥施工的重点目标。精细化管理首先会将路桥施工的总体目标细致划分为几个小的目标,针对这些小的目标提出更精细的规则,这样方便施工考核检查工作的进行,能够把细分后的目标落实到每一个施工责任人。

精细化管理还要求在路桥施工的过程中,每一层的责任人都必须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将实际效果与预期制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发现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不断完善和修正工作过程。

路桥施工过程中,精细化管理要求组织机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促进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如图1所示:

图1组织结构设置原则

2 路桥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路桥施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质量要求标准,而精细化管理是实现此目标的保证。

2.1 在保证路桥施工质量的基础上顺利完工

路桥施工项目极易受到外部一些因素的影响,涉及范围比较广泛,致使路桥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传统的管理体制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许多弊端和缺陷,无法满足路桥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而精细化管理可以将项目工作细化到每一个层面,对施工工艺、施工资源、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改善优化,尽可能的减少外来因素的影响,进而在保证质量符合要求标准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路桥施工项目。

2.2 能够减少路桥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由于路桥施工过程中影响因素比较多,施工人员工作时又容易疏忽懈怠,这就导致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对人身财产安全和工程造成重大破坏。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这种情况,很难做到控制和预防,而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地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施工人员安全生产行为,保证施工质量,促使施工人员标准化作业,有效避免施工人员出现施工差错,能够很大程度地减少工程的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可以更好的控制路桥施工项目的成本

在保证路桥施工项目符合施工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路桥施工项目应提高社会效益,降低施工成本,极大限度地位为社会和国家节省开支,以求达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路桥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可以利用精细化的预算体系估算工程的经济效益,控制人工和原材料的开销,很大程度上能够预防不法人员暗箱操作投机取巧的情况发生,减少资源浪费以及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实现了路桥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路桥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健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保障了施工的质量,明确细分路桥施工项目的各施工人员、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的职责,是确切落实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积极主动构建一套精细化质量控制和管理控制单元,有效地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施工全工序、总过程的全面质量控制。并且在路桥施工项目的各工序之间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预警机制,严格控制项目施工质量标准,保证施工质量的安全。

3.2制定施工进度全面管理方案

进行路桥施工项目过程中,针对施工路段所对应的施工项目,应严格按照项目鉴定的合同进行,全面制定项目施工的进度,通过精细化管理, 将项目进度细化由年度、季度进一步细化到月度的施工进度。路桥施工项目只有经过管理人的审核批准,才能通报给施工施工区域、管理部门及施工人员,以确保施工部门能够有效配合协调,保证施工项目执行的稳定性和良好性。定期开展总结会议报告,及时校正和调整施工的进度,确保施工能够正常进行。

3.3强化施工安全管理

路桥施工项目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施工安全质量。因此,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安全控制机制,能够在路桥项目施工全部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管理。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建立相关安全事故处罚机制保证施工技术、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设备都在安全管理的控制范围之内。

3.4构建完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将路桥施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上升到程序化、制度化和格式化的高度,必须把路桥施工项目落实到制度层面上,将精细化管理构建成一个完善的制度。政府的负责部门要根据路桥施工实际当中的具体情况,严格编写精细化管理的制度,确保路桥施工项目遵循制度进行施工。制定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流程,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保证施工工序与制度间的无缝连接。利用精细化管理为路桥施工项目为企业、社会以及国家带来经济效益,促进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5创新路桥施工技术

为了能够让路桥施工项目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项目领导应该增加施工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尝试创新路桥施工技术,并对于使用于施工建设的技术加以运用,实现路桥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但是施工技术的創新不能局限于路桥施工项目建设形势上的创新,其应该以促进交通建设业的发展为基础,对路桥施工项目的质量检测、进度控制、安全控制和成本控制能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系统全面的调节与控制,有效降低路桥施工项目的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资源使用率,确保路桥施工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保值保量的完成,促进交通建设业的健康发展。

4 结 论

综上关于路桥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分析,说明精细化管理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路桥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精细化的管理应明确精细化基本思路和管理内涵,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应用到路桥施工项目中来。结合目前公路建设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目前路桥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一些问题,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促进路桥施工项目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饶国华, 唐凌斌. 路桥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J]. 工程经济与管理, 2014(4): 176-178.

[2] 朱欢利. 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应用[J]. 建筑科学, 2011(10): 81.

[3] 宋子顺. 关于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探析[J]. 交通工程, 2014(22): 156.

上一篇: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论文范文下一篇:机关事业单位廉政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