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之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12

音乐教学之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形态,为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音乐教学亦是如此。该文从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学科教学面临的挑战出发,引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体验式学习,并从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应用四个步骤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以“研究与合作演奏”为例进行了体验式教学设计的阐述,最后通过与传统接受学习的对比进行了体验式教学的实证研究,肯定了体验式学习在促进学习者知识、技能掌握与观念态度转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TPACK;音乐学科教学;体验式学习

一、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学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普及之前,音乐被以静态的形式储存在诸如乐谱、卡带和碟片上。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静态、实体化的音乐呈现方式在网络上被虚拟化。英尼斯最早提出:“一种媒介经过长期使用以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传播的知识的特征。”信息技术带来了多种现代媒体传播形式,深刻地影响了音乐学科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触及了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它不仅改变了传统音乐教育的表征方式,拓展了音乐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理解,而且改变了人们接触和欣赏音乐的方式,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对音乐的主导地位,用更为开放的媒介丰富和发展了音乐的消费方式与话语体制。事实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主要呈现方式,并呈智能化趋势。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由数字化走向智能化,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动因之一。可以说,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辅助手段“介入”了传统的音乐学科教学,还作为一种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融入了音乐学科教学当中来,改变着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与形式,催生着音乐学科教学新常态的形成。

二、信息环境下的音乐学科体验式教学模式与方法

大卫·库伯曾指出,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源于对外界的体验,学习则是一个转换体验与创造知识的过程。如图1所示,库伯所描述的体验式学习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归纳和主动应用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四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螺旋式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首先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获得对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交流和思考,并通过进一步的概念化和抽象化对思考和交流的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初步的假设或结论,最后通过实践应用进行假设或结论的验证与知识的迁移。

1 具体体验

学习者的知识获取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和存储完成的,它是社会知识向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体验式学习可以让他们实现社会知识向个体经验的转变,进而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库伯的体验式学习首先强调的就是学习者的具体体验,即让学习者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获得感性认识。具体体验作为体验式学习的最初阶段,它是指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亲身经历来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2 反思观察

在库伯看来,体验式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知识的具体体验,还需要学习者对体验进行反思和观察。也就是说,在具体体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者要对自己的活动参与过程进行分析与思考,并尝试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或涉及的原理进行反思与总结并给出因果解释,以确定自己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所发现的问题、学到的知识以及特定情境于自身知识学习所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形成新的见解。

3 抽象概括

体验式学习注重亲身参与基础上的具体体验与直接经验,但同时也并没有忽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库伯也强调通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达到直观与理性的统一。抽象概括就是对前两个阶段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积累进行概括以形成抽象化的概念、结论或理论,实现知识的内化。

4 主动应用

体验式学习主张的是一种整体的过程观,强调学习者在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共同参与,而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主动应用就是在具体体验、反思观察和抽象概括之后进行的知、情、意、行的深度整合过程,即将所学到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应用和检验,并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有效迁移。从主动应用的阶段层面说,体验式学习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知识需要学习者在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的相互作用和转换的过程中得到内化与发展。

三、信息环境下的音乐学科体验式教学设计

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实际上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具体体验的综合性学习模式。但是,体验式学习圈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一般模式,它适用于所有的学习活动,而不是针对某一类型的学生或某一特定的课程类型。对于以审美教育和艺术熏陶为主要特点的音乐学科来说,音乐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应该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达到感染、启迪和陶冶学习者的目的。因此,在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提供特定的情境来促进他们将音乐知识掌握与教学技能的提升进行有机整合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在接受式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提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音乐师范生接受式学习绩效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然而,事实上接受式学习只发挥了计算机、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极小部分的功能,且大多停留在信息呈现的功能上,它并没有真正结合音乐师范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和整合教学内容。而在体验式学习中,这些数字化教学设备却在情境创设与模拟、资源整合与利用、协作交流与互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各种音乐制作软件的应用,为促进音乐师范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反思提供了方便的技术支持。本文在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圈的基础之上,根据音乐学科及当前信息化环境的特点,通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两大板块对信息化环境下音乐专业学体验式学习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1 课前准备

首先,明晰课题内容(即研究与合作演奏)和教学环境(配有计算机、电子双板等多种媒体设备的音乐教室,建有此门课程的云盘学习空间、资源共享平台和经验交流社区,计算机都有安装音频处理软件Adobe Audition、音乐制作软件Sonar等教学支持工具)。其次,认真做好学情分析:学生对一些比较常见的室内乐合奏之构成要素已经有所了解,而且能够熟练地应用某一种或几种演奏乐器,但他们对各种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及合作演奏的注意事项还缺乏准确、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也缺乏现场合奏的经验。第三,明确教学目标:即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够达到如下目标:(1)能够复述各种室内乐合奏的构成要素;(2)知道各种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3)了解合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和细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实现以下效果:(1)利用音频处理软件创设不同的合奏组合情境,引导音乐师范生正确理解不同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2)利用电子双板、音乐制作软件等技术模拟真实的现场演奏场景,启发音乐师范生思考合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进音乐师范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4)布置课后任务,让音乐师范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相关理念与方法,并做到学以致用。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积极参与合作演奏活动及小组协作学习项目,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及协作学习能力;(2)能够对任何一段合作演奏进行鉴赏并给出自己的评价;(3)在体验式学习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培养自己反思性实践的能力。(4)明晰教学重点与难点:即认识室内乐合奏的特点及其构成要素,了解合作演奏的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和掌握不同乐器合奏的音响效果,理解合作演奏过程中常发生的问题故障及其解决办法。

2 教学过程

在以上课前准备充分完成的前提下,在体验式学习圈的基础之上,围绕“研究与合作演奏”这一内容,初步形成图2所示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图。

(1)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两段室内乐合奏视频,其中一段来自专家,另一段来自业余爱好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欣赏——两段合奏哪个好。学生欣赏并比较两段视频的合奏质量;表示主观感觉的两段视频差异较大,但是无法从节奏、音色、音准等客观指标明确判断区别。

(2)明确任务

教师结合合奏视频说明本专题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明确本专题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

(3)具体体验与观察反思

教师通过再现室内乐合奏视频以及呈现各种室内乐合奏的相关图片,向学生提问:室内乐合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而学生通过再次观看视频,并仔细观察不同的室内乐合奏图片,说出各种室内乐合奏的构成要素。之后教师可通过利用Adobe Audition软件打开一段室内乐合奏音乐,让学生观看Adobe Audition音频轨道上不同器乐的音轨、波形。在播放一遍完整的合奏音乐之后,隐藏其中一部分音轨,例如去掉贝斯、吉他等音轨,让学生感受前后两种音乐有什么差异。通过重复上述操作,创设出不同器乐缺失时的合奏情境;另外,教师还可将某一音轨打开,其他音轨全部隐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器乐缺失时合奏音乐的区别;观察并分析音轨的波形变化,了解各种器乐对合奏的贡献。最后,通过改变某些器乐的节奏、某些音轨的音量以及进行变调、变速、通道过滤等操作,引导学生领会合作演奏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如节奏、音量、音色、音准等。

(4)分享经验

教师协助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并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具体体验和观察反思之后的学习成果或相关经验;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分好组,并共同为本组起个名字、制定组规、分配角色等;先进行组内交流,再进行组间交流。

(5)抽象概括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抽象概括各室内乐合奏的构成要素、各种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合作中必须注意的基本事项等;同时,教师对学生分享的经验进行简单点评,与学生一起共同对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小结和归纳。

(6)实际检验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任务:一是自主分析各种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二是自制一段室内乐合奏音乐。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学生通过使用AdobeAudition软件分析各种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并通过使用Sonar软件创作一段室内乐合奏音乐。

(7)讨论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室内乐合奏作品,并鼓励大家一起参与到作品的讨论和评价中来;引导学生回忆本专题学习的过程,启发他们思考体验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创作的室内乐合奏作品,并积极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回忆本专题学习的主要过程,反思并画出体验式学习之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设计框架。

四、信息环境下的音乐学科体验式教学实证

基于了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体验式学习对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之习得效果的影响的需要,并进一步掌握该学习方式的改进方向,以更好地提高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学习绩效,笔者选择了某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中两个男女比例一致、知识基础相当的班级(以下称为A班和B班),对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传统接受式学习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体验式学习分别进行了实践应用,其中A班学生采用的是接受式学习方式,B班学生采用的是体验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为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以《管乐合奏及室内乐教学》中第二章(即“研究与合作演奏”)为例。需要强调的是,在本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

立足于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下的音乐师范生教学活动,上述从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角度展开的设计,其效果如何是本部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一方面对这两种教学设计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课后调查和对比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性研究发掘体验式学习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优势。前者主要是通过知识技能测试的方式开展的,在音乐理论知识及教学设计知识习得效果的分析上,笔者采用的是专题知识试卷考试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的:一是通过统计不同分数段的人数来判断哪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二是通过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来判断哪种学习方式更适合大多数人专业知识的获取。在音乐专业技能和教学设计技能掌握情况的分析上,笔者采用的是作品设计评级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的,并通过统计不同等级的作品数量来判断哪种学习方式更适合音乐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除此之外,笔者还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与统计的方法对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的音乐师范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对比。

而为了获取体验式学习存在的关键问题及主要优势的相关数据,笔者对体验式学习者(即B班学生)关于本次体验式学习的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音乐师范生的学习方式偏好、接受式学习偏好者不喜欢体验式学习的原因、体验式学习偏好者喜欢体验式学习的原因、继续参与体验式学习的意愿等;二是影响音乐师范生体验式学习绩效的主要原因,如缺少教师的引导、提供的学习资源不够、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小组协作学习的气氛不够浓厚、自制能力不行等;三是体验式学习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包括教师讲授环节、实践体验环节、成果分享环节、学习评价环节和自我反思环节)最受音乐师范生喜欢及其原因。

问卷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及知识技能的测验考核结果表明,与传统接受式学习相比,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体验式学习不仅更有助于音乐师范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还有助于其音乐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提升,以及教学法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应用。很明显的是,信息技术支持的体验式学习具有与信息技术支持的接受式学习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激发和维持音乐学科学生学习热情

在了解信息化环境下体验式学习对激发音乐学科学生学习热情的影响上,笔者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统计师生之间的互动次数来分析的,虽然这种方法并不能够全面、准确地测出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但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反映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的音乐专业师范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总体次数都要远远高于采用接受式学习方法的音乐专业师范生(如图3所示)。除此之外,笔者还观察到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的音乐专业师范生的课堂注意力要比采用接受式学习方法的音乐专业师范生集中。种种现象说明,与接受式学习相比,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活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更为高涨,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

2 有助于音乐学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深化

为了了解不同学习方式对音乐学科学生理论知识理解的影响,笔者在课后分别就本授课专题的学习内容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知识测验,并按照统一标准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如下页图4所示。首先,我们从两个班级的总体平均分来看,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平均分要比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平均分高出整整7分,这说明信息化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在促进音乐学科学生概念知识的理解上还是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作用的。其次,从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来看,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中位于高分数段的人数明显多于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中的高分数段人数(在“81-90”和“91—100”这两个分数段中分别高出了4和3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化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还是一条提高自身专业成绩的有效路径。另外,在笔者的后期访谈过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体验式学习有助于他们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的领悟,尤其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分享对于消除不同学习者心中的不同疑问具有重要作用,而真实情境中的相关体验也通过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方式加深了学习者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

统计显示,信息化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除了能够在帮助音乐学科学生概念知识的理解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能够在促进音乐专业师范生演奏技能的提升上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为此,笔者特对两个班音乐学科学生的演奏技能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演奏表现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完成质量来进行的。从学生的课堂演奏表现来看,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明显要比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表现得更为投入、标准和细腻,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不同乐器演奏技巧的把握上,还体现在学生对不同音乐情感的理解上,以及团队在合作演奏的默契和配合上。从学生的作品完成质量来看,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比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也要更加高质量,尤其是在“优秀”这一评价等级上,前者要比后者高出23%,而在“良好”这一评价等级上也要高出3%,具体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整体来看,体验式学习班的现场演奏技能、后期音乐处理技能等要比接受式学习班要熟练的多,且多数优秀、完整且具有创新价值的演奏作品都是出自体验式学习班。而学生自己也反映,体验式学习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技能不是很牢固的学生来说,更多的动手机会将更有利于他们正确掌握相关技能。

3 有助于音乐学科学生教学法知识技能的掌握

笔者除了对音乐学科学生本次课结束之后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了测试,还对其所学的教学法知识(在这里主要是指与教学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从该图中我们可发现: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中处于高分数段的人数要明显多于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中处于高分段的人数,如在“81-90”分数段上多出了5人,在“91-100”分数段上多出了2人;从不及格人数上来看,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要比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多出2人;从班级平均分来看,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要比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整整高出6分,这个分差让我们相信信息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有助于音乐专业师范生教学法知识的理解,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获取教学法知识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因此,综合看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对音乐学科学生快速获取和真正内化教学法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虽然教学法知识对音乐学科学生而言是其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教学法知识,即如何根据现有教学条件和音乐学科特点将自身所学的教学法相关知识灵活应用于具体实践。为此,笔者特对学生教学设计的技能进行了单独考察,让每位学生对下一章节的内容(即“在演奏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作曲家作品时所要把握的音乐风格”)做一个教学设计,并按照统一标准对每个教学设计作品评定一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在“良好”和“优秀”两个等级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要比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作品数更多,共多出14%(具体如图7所示)。进一步对比笔者发现,参与体验式学习的学生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这一特点,尤其是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上,设有多样化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环节;另一方面,参与体验式学习的学生的作品更多地结合了人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以及数字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这不仅体现在教师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过程的引导上,还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协作团队的组建、学习作品的创造上。从这几点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更有助于音乐学科学生教学实践技能的掌握。

五、结束语

伴随着当前教育改革对传统音乐教育中曾盛极一时的“能力本位”“理想主义”和“训练模式”的突破,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技能培养的有机整合,主张将音乐教育置于多样化的活动情境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师的体验式学习,以促进他们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知识的发展和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技能的提升。信息环境下音乐学科体验式学习的提出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改变当前音乐教师教育中关注理论、技术、软件等操作性知识而忽视技术与学科教学法知识融合的现状,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的效果。

音乐教学之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2020年春天的新冠疫情把“在线教学”推到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最前沿。文章提出,要确保“在线教学”真的“在线”,至少需要抓住“在线”的四条“线”,方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线教学的本质内涵并推进其持续发展:一是知晓历史线——认识到“在线教学”并非神秘的新生事物,这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在线教学的价值与发展方向;二是认识支撑线——“在线教学”的发展得益于技术的助推,因此需要关注对技术与平台的适当选择;三是把握生命线——“在线教学”本质上注重多维联通与深层互动,多层面优化了人们优质教育教学的期望;四是抓好保障线——“在线教学”有效实践需要教师应对新挑战并不断发展自身的在线教学能力。

关键词:在线教学;在线;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春,为应对新冠疫情危机,在教育部的统筹领导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依托在线教学进行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创造性教育实践,无论是“仓促上马”的在线教学新手教师还是已有在线教学体验或经验的教师,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都历经了在线教学的“酸甜苦辣”;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育研究者乃至家长,都在高度关注在线教学的实效与质量。[1][2]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线教学的全面开展已然从疫情之下的应急之举转变成为促进我们重新审思教育教学路径、过程、效果与质量等诸多事项的新契机。由此,我们更需要准确把握在线教学的本质内涵以进一步保障与提升在线教学的质量,并切实发挥在线教学促进现代教育教学深度变革与发展方面的功用。

對于在线教学相关研究工作,在笔者看来,要理解“在线教学”的内涵应该抓住“在线”的四条“线”,才能确保我们的“在线教学”真的“在线”。[3-5]其一,要寻找在线教学之来路——知晓在线教学的发展历史线,没有必要将“在线教学”神秘化,如果回归远程教育的本质来看在线教学,我们会发现在线教学其实早就存在,这有助于我们理智、持续地关注在线教学的未来发展。其二,不要忽视在线教学的支撑线——在线教学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这提醒我们要关注对在线教学技术与平台的适当选择。其三,要瞄准在线教学之生命线——在线教学指向实现多维联通深层互动,体现了人们对优质教育教学的期望,也有益于我们深度挖掘在线教学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与发展的价值。其四,找到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关键线——跟传统课堂教学情境下一样,教师仍然对在线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对在线教学的系统设计与有效实施是保障在线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笔者看来,这四条“线”正是“在线”之本质,也蕴涵了在线教学之内涵。

一、知晓历史线:“在线教学”并非神秘的新生事物

今天我们所谈的“在线”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我们首先有可以互联的网络,其中的“在线”是英文单词“online”的直译。早期在国外虽然不谈“online”,多用“web-based education”来表示基于互联网络的教育教学,但其本质也是因为互联网络将计算机、人与信息等连成网络可以支持知识的传播。在线教学早期主要通过静态的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师将学习资源以静态网页方式发布,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也许事实上师生互动不是那么频繁,但是因为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也可以被认为是在线教学)。今天的“在线教学”平台更多元、工具更丰富,但联网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如果再往前追溯,今天的“在线教学”可以追寻到“远程教育”。“远程”就意味着师生在物理空间上是相对分离的,信息技术的介入则可以让师生跨越时空进行联通与交流。早期的信息技术常常是广播电视技术,因此当时的远程教育常常是基于广播电视的,比如我国现在的国家开放大学早期被称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它与各省市的广播电视大学通过提供远程教育,为我们在快速扩大教育规模实现大规模扫盲、促进中国在职教育发展、提升在职人员的工作技能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寻找历史线是为了让我们可以更冷静地看待在线教学的发展,更是为了促进在线教学的深度发展。虽然在线教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web-based education”静态网页式教学或基于广播电视网络的远程教育,但我们也需要看到今天的在线教学样态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线教学活动方面有了很多新发展,例如网络教学平台常常有签到、问卷发放、作业布置、在线通知、在线抢答、在线测试等多种功用,而这些新功能到底如何有效发挥作用也是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并持续实践探索的。

二、认识支撑线:“在线教学”发展得到技术的助推

只有当有机会接入网络时,人们才有可能查询、接入、分享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只有可以越来越便捷地、低成本地接入网络时,人们才有可能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参与在线学习,因此在线教学的迅猛发展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受到了互联网络及相关技术、平台与工具发展的推动作用所致。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在线教学”的发展。虽然互联网络最先并非为教育教学而产生,但是一旦互联网络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人们很快关注到互联网络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只是联网速度提升问题,还包括了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越来越多能够便捷获取与使用的网络平台的发展、使用网络的成本不断降低、智能化网络工具的不断普及等多方面因素。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网络工具的智能性与便捷性不断提升,使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实现社会性互动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容易,这有助于提升人们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意愿,也为在线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互联网络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范围更广、维度更多的交流互动,还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更具个性的、更具交互性与智能化的教学新平台。我国近些年在线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互联网络接入度的不断提升。在线教学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也说明在推进在线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特别关注技术平台的科学选择与合理利用。

三、把握生命线:“在线教学”指向多维联通与互动

1.在线教学的实施基于师生互动联通与相关资源的联通

“在线”二字并不是因为仅仅强调互联网络联通了计算设备、联通了人、联通了信息并能够支持跨时空的教学,而是蕴涵了人们对有效教学的期望——有效的在线教学对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在线”、同伴应该“在线”、学习资源应该“在线”,相应地,学生自身也应该“在线”——需要学习投入“在线”、学习参与“在线”、学习动力“在线”、深度学习“在线”。这样看来,强调“在线”不只是信息获取的及时性问题,还是教学参与者的参与度问题,是在线教学人力资源、非人力资源的有效联通问题。

2.在线教学促进教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联通

“在线”意味着联通,联通就意味着有分享的可能性。因为“在线”,优秀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让异地的学生用于学习,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与此同时,也正因为这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联通,让学生更有可能按照自己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的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个性化发展正是现代教育的追求之一。推进在线教学的发展可以说契合了人们对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期望。

3.在线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联通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如果教师是共同“在线”,那么在线教学的发展可以促进教师同行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同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线教学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在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工作方面有着其自身的优势,比如做好的课件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改进,而不必像在传统教室那样——被擦掉的板书总是需要教师再次投入精力去书写,并且还原性差;已经开发好的在线课程可以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循环应用,也可以把A课程的资源选择部分复制用到B课程或更多的课程。可见,在线教学的发展也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与开发渠道,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提升教師的素养也正是促进现代教育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抓好保障线:“在线教学”需要教师应对新挑战

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的在线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在线教学质量的保障线,而教师要实施在线教学面临诸多新挑战。之所以说教师在实施在线教学时还面临诸多“新”挑战,是因为“教学”本身一直以来是一项需要不断发展、时刻面临新挑战的事业。即使没有在线教学,教学在新时代新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即便是今天的学校教育跟若干年前的学校教育一样还有围墙、教室这样的实体环境,但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显然已经有了诸多新变化。人类发展走入新阶段,知识的更新加快,社会发展需要改革创新,教师的教学本身一直在面临新挑战。而在线教学自身虽然并非新生事物,但对众多教师来说,在实践层面仍然是一种需要从尝试到适应再创新应用的新的教学方式,因此会让教师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1.教师需充分认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之异同

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在线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自身以及学生带来的新挑战。跟传统教学相比,在线教学中的师生是相对分离的,不但需要教师在设计时利用原有的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所有基本原理,更需要教师把握在线教学的内涵与特征,尤其是要认识到在线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方面,不能夸大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普适性与功效性,要认识到在线教学本质上还是教学与传统教学一样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线教学并不能解决传统教学面临的所有问题。

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既然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差异,就不能完全用传统教学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去评价在线教学。在传统的面授课堂,教师更容易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与整体反应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从而有助于教师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但是在线教学情境下,即使是实时直播,即使是教师在直播过程中可能反复问学生的知晓情况,学生也可能不回答或者无反应,教师在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面临一定困难。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在线教学的准备不管是对于教师的教学习惯方面,还是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以及学生适应网络学习方面,因为跟传统教学相比存在差异性就一定会带来挑战性,因此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这种差异性。例如,在线教学因为技术的介入常常可以记录整个过程并允许回放,在优势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复习与教师的反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促使教师更要注意讲课时表述精确性、去口头语等问题。再比如,在传统课堂如果出现口误,教师意识到后可以及时解释和调整,而在网络环境下如果被录制在视频中,被学生反复观看,并且快速传播,如果解释不及时,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心。从这一角度来看,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更加精心细致,对要直播或录制视频中的语言等更要字斟句酌。

2.教师需要分析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多元因素

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教师尤其需要充分认识与自身和学生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教师角度来看,以下因素都可能影响在线教学质量:教师本身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足;教师自身对所教课程的内容理解不透彻;教师对在线教学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在线教学的特点;教师对在线教学整体设计不够,难以有效支持在线教学;教师对在线教学节奏把握不准,影响课程在线教学进度;教师对在线学习的要求不明确,难以保障在线教学质量;教师对课程评价方式说明不够清楚,缺乏学习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互动少,对学生在线学习的督促不够;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不够,不能有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准备的在线教学资源不充分,对在线学习支持不够;教师选择的在线教学方式不适合所教课程,等等。为此,教师需要自觉地不断提升自己的在线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以学生角度来看,学生不喜欢在线学习方式;学生不习惯在线学习方式;学生自己不喜欢所学习的课程;不熟悉技术平台的使用;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以按要求学习;自身知识基础不够,难以跟上在线教学节奏;时间管理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利用学习时间;缺乏交流技巧,难以参与在线学习互动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在线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沟通技能的引导与训练。

五、结语

要确保在线教学质量、推进在线教学真切发展显然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笔者基于自己的理解认为,让在线教学真正“在线”是在线教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真正的“在线”又体现在我们对四条“线”的把握之上。

参考文献:

[1]胡小平,谢作栩.疫情下高校在线教学的优势与挑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4):18-22,58.

[2]朱磊,韩润社,陈洁媛.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7):27-31,80.

[3]郑燕林,李卢一.超越大规模,追求大智慧:MOOC学习同伴评价的实施路径选择[J].电化教育研究,2015(9):42-48.

[4]郑燕林,柳海民.美国K-12网络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3):42-50.

[5]郑燕林,李卢一,王以宁.教师网络教学素养的构成及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2):71-74.

(编辑:王天鹏)

音乐教学之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史料是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将史料教学法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史料中蕴藏的历史知识,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期可以更好的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关键词:史料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学 策略

1引言

伴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史料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主动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教学模式。历史作为一门在史料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如果缺乏真实客观的史料作为支撑的话,是难以顺利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对此,我们可以将史料教学法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史料中蕴藏的历史知识,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期更好的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2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2.1有利于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真实感

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都是那些已经消失的且不可再现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难以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直接观察和验证。因此,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从而为那些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提供客观的史料例证,从而不断提升历史教学知识的真实感,引导学生得以快速进入相应的历史事件中去认识和感悟历史,进而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得以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2.2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在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进而取得较好的历史学习效果。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其更喜欢去接触更具新鲜感的事物,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将史料教学法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话,可以充分挖掘历史事件中蕴藏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更多有趣的历史事件,进而激发学生的历史求知欲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

2.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以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运用史料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史料对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在加深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3当前运用史料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

3.1史料运用意识不强

目前,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没有正确认识史料教学法的重要作用,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历史教学,将教学内容局限于历史教学大纲以及教材,进而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此外,由于许多初中历史教师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过于强调考试成绩,而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导致初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一种应试工具。

3.2史料选择不够合理

历史事件都是真实存在过的真相和现实,史料例证就是对历史事件面貌的客观说明。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教学法时必须合理选择史料才可以丰富教学素材,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历史事件。但是,目前部分历史教师没有科学合理地选择史料,进而导致教学内容与史料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性,进而导致史料难以充分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难以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3.3史料运用不够合理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有效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分析和运用能力。但是,许多初中历史教师通常采取自己选择史料、分析史料的方法,这种史料运用方法只是将教师教学理念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致学生开展独立自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难以实现史料教学法原本的教学目标。

4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4.1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重视史料实证教学

初中历史教师作为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和实施者,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主动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对史料教学法的重视程度,从内心真正树立史料实证教学观,才可以促进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合理运用。首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包括史料实证素养在内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树立史料实证教学观念,合理运用各种史料开展教学,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业务能力,认真钻研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而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最后,初中历史教师还应主动打破教材限制,组织学生开展史料收集、分析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在史料实证实践中逐步养成“论从史出”的史料证据意识。

4.2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爱好广泛、精力充沛但注意力不集中,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其身心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材经过不断发展,不仅图文并茂,而且色彩鲜艳,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由于教材主要依托语言文字和历史图片进行知识呈现,再加上教师仍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到无聊、乏味。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興趣。例如,我们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时,可以在课前播放歌曲《送花江上》进行导入,从而使学生在悲壮、哀转的歌声中去感知和领悟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唤起学生认识与理解抗日战争的渴望,进而可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3合理运用时事史料,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史料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以史为鉴”,时事史料不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普遍反映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十分浓厚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一个好的时事史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思考社会热点,进而实现“以史为鉴”。因此,我们在进行史料教学时可以合理运用时事史料,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例如,我们在开展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教学时,应合理引入有关十九大报告的时事史料,组织学生结合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讨论和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得以深入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结合自身思考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进而激发自身的家国情怀。

4.4组织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仅仅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就可以实现的,史料实证素养亦不例外。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并非与生俱来的,是学生在对史料进行搜集、解读和思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史料实证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求组织学生解读史料,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史料搜集与整理。史料搜集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史料收集工作,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2)史料考证与辨伪。史料搜集与整理只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第一步,由于史料存在真伪错杂的问题,这就要求学会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考证与辨伪,从而保证史料的典型性和客观性。(3)史料解读与运用。学生只有学会对史料进行解读,然后在解读的基础之上学会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进而在学以致用中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音乐教学之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开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能对其中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入手,有效探索了语文教学实践中小学生爱国心和报国志的培养途径,希望能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水平,让“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思想真正融入学生内心深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爱国心 报国志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思想和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方向,语文学科应该主动承担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育实践中从多角度渗透爱国主义思想,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观的树立,维护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开发情境朗诵,激活爱国情感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朗诵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情感地对课文进行朗诵,能对文本中所传达的情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而教师以爱国文本为素材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结合爱国素材创设相应的朗诵情境,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精神共鸣,从而使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朗诵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培养,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

如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开国大典》一课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设计情境朗诵教学活动。在教学情境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尝试为学生播放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视频内容,使学生能感受到在新中国成立时期社会各界欢欣鼓舞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段落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重点体会“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等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在情感朗诵过程中,学生能对新中国成立对我国的影响形成全新的认识,并且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艰苦的斗争,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学生将这种情感融入朗诵中,形成精神共鸣。在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效果的前提下,也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了有效的激活和培养,切实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影响力。

二、组织故事演绎,升华爱国思想

故事演绎是能有效强化学生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参与角色演绎活动,在演绎不同人物角色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也能对人物性格塑造形成全新的理解,从而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有效渗透,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让学生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以及在文本教育中传达的情感,方便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进行细化;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尝试为学生播放与课文故事相关的影视剧小片段,组织学生模仿影视剧小片段中不同的人物,结合自己对课文故事的理解、对角色性格特点的理解等,尝试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充分演绎出来。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绎的同时,不仅能对朱德同志的艰苦奋斗精神形成深刻的认识,还能感受到党和人民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深切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结合具体的故事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真正有效激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影响力。

三、开辟虚拟空间,强化爱国体验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相应的虚拟空间,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爱国体验,使小学生能结合自身体验和感悟形成对爱国主义思想的深刻认识,有效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综合分析课文内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打造虚拟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在虚拟的情景模拟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爱国体验,彰显语文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上的价值。

如教师在讲解《从军行》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先组织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分析,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所描绘的景色内容等,对诗人的情感形成初步感知,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情感形成初步认识。以此为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以及所展现的故事内容等进行模拟,在“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等意象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对王昌龄所要传达的爱国情感形成更加形象化的感知和深层次的体验,为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虚拟现实空间的设置辅助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还能借助虚拟空间的设置进一步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强化,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爱国心和报国志,对学生爱国理想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导入生活素材,深化报国意识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规划需要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支撑。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导入生活素材,在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辅助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爱国思想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报国意识,使学生能主动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切实提升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

例如,教师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向学生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为国家牺牲的决心以及他们所展现的爱国情怀。以此为基础,为了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多元教学素材的辅助下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爱国情感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师与学生共同搜索生活中抗战老兵的故事,通过采访抗战老兵,将他们对抗战历史的回忆录制成为具体的视频内容,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抗战老兵结合狼牙山五壮士课程内容,到课堂上为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报国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导入生活素材辅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报国意识的強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良好的价值和作用。

五、拓展社会实践,激发报国热情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还要注意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尝试开发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能在社会化教育的辅助下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也能对家国情怀形成新的认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报国热情,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如教师在讲解《黄继光》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报国情怀,使学生对黄继光的报国之志形成深刻的认识,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联合社区组织开展“爱国宣传教育进社区”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以“黄继光精神”为主题的文娱表演和朗读比赛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黄继光报国之志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在革命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对革命烈士的家国情怀形成深层次感知,激发学生的报国热情,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效果,为学生在未来成长过程中更好地投身于国家建设作出积极的思想引导。

综上所述,在全面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构成元素。教师合理把握教学内容,从多角度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合理化组织实施方式,充分挖掘课堂爱国教学内容,有助于对小学生的爱国心和报国志的培养,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为逐步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爱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险峰.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怀的渗透研究[J].名师在线,2021(4).

[2]韩朝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

[3]游玉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30).

音乐教学之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熟悉理论知识、锻炼专业实操、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培养环节,也是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及教学运行中出现的设备使用效率低、实验内容理论化、实验与科研结合不充分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未来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思路应更加偏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中心;经济管理

当前,实验教学中心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步扩大,对高校经管类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倒逼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运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实验实操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简言之,高校进一步推动建设和发展经管实验教学中心,是社会需求也是育人需要。

一、目前财经类高校经管实验中心发展状况

自2003年以来,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综合性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快速增长,财经类高校经管实验中心总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止2015年全国财经类高等院校250多所,综合性大学670多所,分别较2003年增长280%和240%,财经类高等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的比重逐步扩大。在规模上,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在校生规模也从2003年的6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70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总在校人数比重从近6%提高至近11%(见图1)。

截止2015年全国财经类高等学校实验教学设备资产总计400亿元,其中信息化设备105亿元,软件价值16亿元,拥有教学用计算机80多万台,校均实验教学设备资产1.3亿元,校均实验教学用计算机3300余台(见图2)。可以说,财经类高校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提升为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另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实验教学作为经管大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把实验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到高等教育创新体系之中,以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中心建设水平作为评判经管专业办学实力的标杆。因此,未来财经类高校及综合性大学中的经管类专业将在如何进一步加强实验中心建设,如何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质量上付诸更多实践和探索。

二、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管类学科同时具备文理学科特性,其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也与理工科实验有很大差别,经管类实验更多地借助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将理论知识通过软件模拟,仿真经济环境,再根据教学中的各项知识点设计和制定相关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实验要求,让学生在仿真经济环境中体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透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和加强关键知识点。很多高校在实验教学中仅仅把实验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体系,仿真的经济环境变成在计算机上体验课本重现,这大大降低了实验效率和教学质量。近些年财经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经管类专业的迅速成长给实验中心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在投入增加和规模增长的背景下,经管类实验中心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使用效率不高、实验内容单调、实验与科研结合不充分等多种问题。

1、注重设备投入,忽视使用效率

经管类实验就是要应用技术,模拟各种不同的经济环境,通过仿真经济把经济管理理论与实际经济环境下的真实问题相结合,这一过程需要利用到大量计算机、服务器、互联网及专业软硬件设备。换言之,要模拟更为复杂或更为逼真的经济环境就意味着更高的设备投入,更为重要的是模拟一个几近真实的经济环境需要多个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交叉融合。目前国内高校的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大多以专业为划分,同时建立如会计、物流、营销、管理、国贸等多个实验室,对实验室后期建设投入也多按专业划分,这使得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始终停留在规模投资上,虽然实验室软硬件设备得到了提升,但只是设备数量上的提高并非功能上的增加。此外,按专业建设实验室会达到实验室功能区划较为清晰的作用,但实验室之间的配套和融合程度大大降低,仿真经济环境的能力受到限制,加上每个实验室又根据现有在授课程采购相应的教学软件,再针对课程配套的教学软件实施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学会了软件操作,没有体会到使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感受和经历,对于通过实验了解和强化关键知识更无从谈起,实验教学的质量效率大打折扣。

当用户体验(学生实验)得不到满足时,实战实验也就变成了软件操作要领学习,单调重复的机械性操作会降低学生的实验兴趣,直接导致课程的实验学时数不饱和,实验中心的整体设备使用率下降。

2、注重满足教学,忽视实战实验

经管类的学生未来进入工作岗位,面对的将是大量经营数据、用户反馈、决策模型等信息,有效处理和选择最佳应对方案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实操能力,无论是简单的经营数据统计还是专业的统计建模分析,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并掌握相关软件使用,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在实验室中反复学习和锻炼。因此,高校的经管类实验中心应发展为学生的实践基地,重视实战经验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实战平台,让其进行数据的运算和处理、熟悉和练习计算机的操作及专业建模的应用。但现实状况却差强人意,很多高校将课程教学作为基础,过分强调专业理论学习,在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排上侧重书本案例,对相关专业软件的购置、教学和使用也偏重书本指定的专业软件,行业内先进软件的使用和最新实验案例的模拟涉猎较少,导致学生实验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影响学生实战经验的获取和累积。

此外,由于经管类课程的专业知识是该课程实验的基础,而实验内容本身更多地是系统仿真和软件操作,学生是通过实验来体验专业理论的应用,这与依据课本基础知识直接进行实验操作的理工类实验相比,会给学生带来实验与基础知识脱离的错觉。例如在SPSS统计实验中,原课本中复杂的统计学计算变成相对简单软件操作,原本未掌握基础算法的学生也能够通过软件学习顺利分析得出正确的统计结果,但与掌握了基础算法的学生相比,这类学生在独立面对不同案例时,无法通过对案例的理解选择出相应的统计模型来进行数据分析。课本基础知识与实验内容的相对独立是经管类实验的特殊性,它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基础知识讲授与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局面,容易让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偏重满足课堂知识传授,忽视实验教学中实战经验与基础知识的联系。

3、注重实验教学,忽视科研服务

高校作为育人单位,更是主要的科研机构,承担了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两大主要任务。对培养学生而言,将书本知识与行业内的新成果和发展新动态相结合,传授前沿的科学知识是高等教育核心;就教师而言,通过高校的科研平台,在专业领域继续更为深入的研究是其重要职责;就经济管理类学科而言,其知识更新快、变化周期短,单纯的理论研究远远不够,对经管类相关问题的研究需要大量数据和实践经验的支撑。因此,经管类实验室建设不仅要拥有实验教学功能,还要能满足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科研需求,为师生提供科研工作场所的同时,提供相应的科研服务。然而我国高校经管类实验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主要的建设用途是实验教学,主要采购的仪器设备是用作课程实践,对于专业建模软件、行业内专用数据库、专业软件培训等设备采购及服务支持都较为滞后,使得很多高校的经管实验室失去了提供专业数据查询、分析等科研辅助功能。这一功能的长期缺失不仅会影响师生的科研工作,还会直接导致授课质量的下降,更会对未来专业研究的发展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三、未来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路

基于经管类实验教学的特性,本文建议应从功能建设、资源整合、模式改革、队伍建设、思想建设五个方面加强和推动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发展。

1、建设数字化实验教学系统,加强实验功能

要继续加大对实验教学中心的软硬件投入,且投入方向应更偏重于对现有实验教学设备进行整合,对现有专业实验教学资源融合,着力打造数字化、互联网、多媒体、多系统联合的实验教学系统,通过新设备的投入,不仅实现实验教学中心整体规模上的提高,更要实现通过新资源的整合使原有实验教学资源得到更进一步的功能提升,让实验中心的发展同时实现增加新功能和提升原功能的双目标。同时,健全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机制,实施实验中心网络化管理,扩大更大范围,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

2、建立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加快资源整合

要加快优化整合各专业实验室的存量资源,在充分考虑各专业实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兼顾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可以将经管类实验教学总体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研究层三个层次。基础层主要配合理论课程教学,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掌握实验内容、步骤和要领,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完成实验教学对课程教学的辅助性作用;提高层主要用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该层面实验需要对相近专业实验室进行融合,把相关专业实验功能通过网络对接形成互联互通,实现一个实验项目多个专业学生参与的综合实验方案,实现对经济环境的更高程度仿真,通过实验完成对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研究层应面对专业教师、研究生开放,其实验主要针对在研项目或新型实验开发研究等内容,实验室需对各专业实验资源高度整合,甚至可进行跨院系的优势资源整合,以期满足在研项目所需的设备需求、知识需求、专业需求和功能需求。以上三个层面的实验功能对应高校不同使用人群,既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又可满足科研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教学中心资源效益。

3、创设科研导向型教学模式,强化能力培养

高水平的经管类专业科学研究工作离不开数据分析、数学建模和仿真实验,财经类高校及综合性大学经管类专业应建立完善的科研导向型教学模式,要把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衔接,努力达到以实验辅助科研,以科研引导实验。实验教学中心应创建科研实验平台,鼓励教师之间在科研上的合作,并支持教师吸纳优秀学生作为其科研助理,引导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间形成科研团体,借助科研项目的平台,在科学研究中引导、教授甚至与学生共同开发新实验、熟悉已有实验、检验优化原有实验,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心中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广大师生的科研服务需求,真正把教学和科研有效融合。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科研导向型实验教学改革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发展扶持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科研经费配套制度,促进实验教学向着科研教学融合的方向发展。

此外,对于基础性教学,还需要继续优化实验教学结构、实验内容和形式,把专业知识、人才培养、学生就业与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进行有效结合,形成具经管特色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4、打造和引进优质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中心,需要一流的实验教学人才。未来,高校还应继续加大师资引进力度,特别是对科研型教师、学术带头人、省级以上“引智”项目人才的引进,加大对高级实验师的引进力度,加强对本校现有实验师、高级实验师的培育力度,并从现有教师资源中挑选一批实践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担任实验教学的骨干力量,或以科研团队为基础建设和打造一支人员稳定、专业交叉融合的科研和实验教学团队,用以引领本校经管专业的科研实验和教学实验,把科研和实验教学团队作为本校实验教学开发、优化、改革任务的主导力量,既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又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升科研水平。

与此同时,高等学校需完善人才引进和打造团队的配套制度改革。一方面,高校应完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新实验课程开发的扶持办法,切实加强对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视。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实验教学取得重大成果、重大突破,或运用实验资源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对所带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以此激励更多优质师资加入到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来。

5、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实验运行管理

实现高效地实验教学需要良好教学秩序和规范实验运行的双重保障,因此高校需建立创新型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和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就考核体系而言,既要对教师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效果和教学态度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实验效果和实验结果进行评测,在鼓励教师运用上机考核、技能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实验进行评测的同时,也倡导学生通过教学测评对教师进行课堂评价,达到对整个实验环节及实验教学主体进行考核评价的目的,既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又能实现教学质量状况的有效反馈。就实验教学管理体系而言,学校要采用校、中心两级管理模式,实验教学中心要实现信息化管理,最大程度简化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实验服务效率。同时,所有实验课程和资源实现网络共享和资源开放,最大限度做到实验教学资源对专业内师生全覆盖。

四、结语

在财经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经管类专业中,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经管类实验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其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学生实战经验为基础,同时经管类实验中心还肩负着辅助经管类师生科研需求。因此,未来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使实验教学在整个经管教学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继燕、杨艳丽:我国高校实验室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

[2] 厉旭云、梅汝焕、叶治国等:高校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

[3] 曾明星: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平台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

[4] 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

[5] 宋肠、马亢:大学生创新实验中的高校开放式实验室[J].科教纵横,2011(3).

[6] 刘荣英、朱燕君: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7).

(责任编辑:李晓)

音乐教学之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语言鼓动艺术

教师面对的是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感情、表现欲较强的学生群体, 所以要根据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一个班或学生个体有的放矢地制定目标, 鼓励动员学生朝着较高目标努力。“水激石则鸣, 人激志则宏”。老师要善于捕捉鼓动学生奋发向上的契机, 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 使他们生活在拼搏进取、积极竞赛的游戏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 老师首先要是一个好的演说家, 要善于用激情激发热情。例如, 学生运动会之后, 班主任老师要趁热打铁, 将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你大可不必高谈阔论, 只需用“本次运动会你们以0.5分之差败于二班, 但我相信大家没有一个人愿意低头认输, 老师衷心的希望你们暗下决心, 在其它方面特别是文化课学习上超过他们, 你们有信心吗?”通过这些鼓动性很强的语言, 把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激活, 从而增强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中, 注意多使用鼓励的语言也能收到类似的效果。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名英语老师班上的学生王某因家庭原因沉默寡言, 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 上课从不主动发言。有一天, 当这名老师得知王某的英语对话很有创意时, 就抓住时机将王某请到办公室, 笑容满面的对他说:“你原来是个深藏不露的演说天才, 才学了一个月的英语, 居然能应用自如, 令同学们折服。但是你为什么上课不举手、不回答问题呢?你难道承认自己无能吗?”该老师接着说, “我相信你会战胜自己的, 因为你是个勇敢的孩子。”王某的心灵被震撼了, 就像绿茵场上啦啦队的呼喊激发了队员拼搏的勇气。等过两天再上英语课, 他毫不犹豫的举起了自信的手。

2 沟通艺术

任何人都有同别人沟通思想的愿望, 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 他们渐晓人事, 开始带着怀疑的目光审视一切, 势必会有很多成长的烦恼, 也有许多慢慢成熟起来的个人思想。老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帮他们解除烦恼,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轻松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语言沟通的方式有许多种, 如班会讨论、部分学生座谈、个别学生谈话等。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建立在坦诚的基础上, 坦诚是进行语言沟通的发动机。教师要敞开自己的心胸, 才能使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例如, 李某是一个班最典型的“刺头”, 学习差且拉帮结派, 人际关系紧张。在一次思想品德课上, 老师就如何搞好班级团结征求意见。同学们都积极发言, 唯有李某默不作声。老师考虑到他的复杂心情, 便在同学们发言后总结道:“大家谈得很好, 可是许多想法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却难, 有时候人的思想和行动甚至是矛盾的。我在好多时候就是这样, 不过不要紧, 我们在这里主要目的是谈想法, 至于行动, 可在今后互相督促, 希望没有发言的同学积极发言。”在老师的鼓励下, 李某谈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也真诚的给予了表扬, 并在课后就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他进行了坦诚的交谈。几周以后, 李某学习有了明显进步, 而且还能主动替老师调解同学之间的矛盾, “为集体争光”成了他的座右铭。

语言沟通要充分调动学生说话和倾吐思想的欲望, 必须把说话的机会多给学生。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教授认为, “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青少年更是如此, 他们希望自己的言谈举止更能吸引别人, 使他成为公共场所的主角。因此, 老师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说话上, 在这里, 老师好比节目主持人, 而学生就是座谈嘉宾, 是主角, 在语言沟通之中得到一种满足感, 因而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并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长此以往, 学生与老师沟通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 而老师的教育目的也在这种“抛砖引玉”的方式中轻松地实现了。

老师在教学中所用语言和进行的沟通要注意说话的分寸, 说话要委婉得体。不但使学生感到你很尊重关心他, 而且使他对你产生一种敬佩亲近感, 切忌与学生对话居高临下, 要把学生视为你社交圈中的一个小大人, 实现平等交谈, 平等沟通。

3 语言幽默艺术

幽默是人们喜爱的语言方式。好的幽默往往来自于深厚的生活积累, 发人深省。而且幽默的方式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既不像冗长的说教那样烦人, 更不像大声斥责那样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使用幽默往往能够起到愉快而省事的教育效果。例如:一名数学老师在给初一学生教学负数时, 学生们最易丢负号, 为了引导学生注意, 老师找准机会说:“一位运动的男生停下变成了女生。”学生们大笑荒唐, 这时, 老师趁势再说:“此事既然荒唐, 那你们为何运算到最后丢了负号呢?”从此, 该班很少再有人丢负号了。

4 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就是运用面部表情, 眼神变化, 甚至默不作声等以达到传情达意目的的方式。它在学生管理中不但可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具备有声语言难以介入的魅力。老师是除了家长之外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 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充分运用无声语言以达到尊重学生, 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当你听到学生在自习课大声喧哗时, 严肃的走进教室一言不发, 静站几秒以维持秩序, 这比大声斥责要好。要求学生静中求学, 班主任就不能再制造噪音。

眼神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无声语言。小学生、初中生上课思想不集中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授课中间, 教师若要发现学生“走神”, 骤停讲课, 用眼神提醒学生注意听讲, 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眼神可以批评学生, 也可以鼓舞学生, 一个眼神就能让学生听话的教师, 才是有水平的教师。

老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有很多技巧需要我们去探索、实践和总结。但其中语言艺术无疑最接近于平常人的生活艺术——我们在平日如何做人, 如何用语言去交际, 这些都可以拿来巧妙地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且应当注意, 学生虽然是孩子, 但他们毕竟是有思想, 有感情的鲜活个体, 他们需要我们及时的鼓动, 更需要心灵的沟通和来自生活的幽默。

摘要: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 就教育教学语言从鼓动、沟通、幽默、无声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阐明了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灵活恰当地应用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教学,语言艺术,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 (2) .

[2] 鄢月钿.教师的语言艺术[M].吉林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新中式风格建筑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211工程高校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