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只有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定方案后才能够实现能源和材料的有效节约,才能有效避免在工程实践中出现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消耗,才能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并进一步推动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暖通空调系统的应用也是如此,虽然我国在节能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暖通空调能耗高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因此针对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暖通空调;节能技术控制;施工探索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在暖通空调工程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环保节能技术开始被应用在制冷系统中,并且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是实际上,依然存在影响节能环保功能体现的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了建筑的整体节能环保效果。因此,需要对当前影响节能技术的因素进行有效分析,探索出适合的加强技术应用效率、提升技术应用水平的措施,以此保证暖通空调工程能够真正实现节能环保,为提升建筑的整体节能环保奠定一定基础。

1暖通空调中融入节能环保节能技术的必要性

与传统形式的空调相对比,暖通空调在性能上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满足了部分中小型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实现环保、节能的目标。从“降低能耗、实现环保”的角度思考,将节能环保技术融入到暖通空调系统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耗能。电能消耗是传统空调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不仅会耗费大量的电能,同时也起不到很好的调节室内温度效果。而将环保节能的理念应用在实际的暖通空调系统中,提升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减少电能、热能的消耗率,提升运行效果,为实现建筑的环保理念提供一定支持。(2)改善环境。当前各种新型的空调系统开始在现代建筑中不断的应用,这也代表着未来用户居住的环境,会实现明显的改善。这种发展不仅促使建筑行业在科技上的改革和进步进程,同时由于暖通空调集合了空气调节、通风以及采暖三项核心功能为一体,因此能够满足不同拥护对环境的实际需求。同时,就暖通空调自身来说,系统实现优化和升级,也可以避免对外界环境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真正将环保、节能落实在了实处。

2暖通空调设计与施工相关概述

暖通空调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改善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利用静电吸附、等离子等技术,有效提升建筑物室内的空气质量,提高建筑物的适宜居住的舒适性。暖通空调节能性设计,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工作。(1)安全性的设计原则,从设计的安全性入手,为设计工作提供保障,主要由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周边环境的安全性组成。(2)经济性的设计原则,在保证暖通空调使用效果的同时减少资金的消耗。(3)环保的原则,在暖通空调的运行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量,充分落实绿色环保的理念。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暖通空调的重要意义可为建筑物提供良好的使用性能,提升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湿度、温度的效果,提升建筑物的使用体验、用户满意度。施工的质量控制,可从施工图纸的会审、施工材料的审核等方面进行。近年来,建筑设计施工中的暖通空调安装施工应用新能源技术的能力逐渐提高,在安装施工中材料的使用、环保意识等方面均有较大的进步。暖通空调的安装施工中,在施工前期的准备、安装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会影响建筑暖通空调安装施工工作。在施工阶段的前期,为暖通空调的质量提供良好的保证,可在安装施工的后期得到更好的使用效果。

3暖通空调工程中应用节能技术的有效措施

暖通空调工程施工中存在节能技术应用不到位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施工中合理规划节能工作,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工作,高度重视施工质量。

3.1强化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质量

暖通空调工程结构涉及多个板块,在具体施工中,所有板块应同步进行施工,应注意不同板块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施工人员应协调不同施工技术的应用,在节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以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进入具体施工环节时,应加强对节能技术管理,对各项工作制定科学的方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邀请专家参与工作或与外部人员合作制定环保技术策略,客观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科学角度调整施工方案。在检验绿色施工技术应用效果过程中,应衡量其节能环保的指标体系,避免影响工程质量、施工现场环境、周边居民生活。

3.2合理选择环保材料

在暖通空调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明确各项控制要点,在安装水管、支架、风管时,需要在现场安排监督人员。室内地坪和墙壁粉刷完毕后,应准备安装设备,并对设备进行检验。在具体的设备安装过程中,应注意设备摆设的方向应与管道统一,设备周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后期检修。保温施工环节灵活运用保温材料,施工人员应明确保温材料的功能,保证整体的供暖效果。选择保温材料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的耐火性以及耐热性,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3.3落实环保策略

在暖通空调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如果施工现场不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会进一步污染环境,不利于现场工作人员的健康。在暖通空调工程建设活动中,应提升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确保建设符合现阶段发展主题。在暖通空调工程建设中,应具有生态意识,保证工程质量。我国已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人们在购买消费品时,首先考虑其环保性能。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将施工与环保相结合,树立环保理念,提升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工程建设满足當前社会生活的需要。

3.4明确影响节能的因素

在制冷系统中应用节能环保的相关技术,需要从根本上对可能影响技术发挥作用的因素进行明确,才能够真正有效提升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性能,以此保证帮助技术人员实现针对性的完善,促使节能环保技术能够实现更好地发展。针对新风问题来说,风量的实际大小、空气中适度和温度等,都会对空调运行中的实际负荷产生一定影响。新风量和新风比的确定,需要按照人员的具体数量,与二氧化碳实际浓度、新风量、全空气系统进行新风比计算,综合的进行确定。其中二氧化碳的实际浓度,主要是控制新风量的实际变化情况,属于一种实时控制方式。由于设计的状态,是一些具备代表性的时刻,不能代表空调使用的所有时刻,尤其是针对一些人员密度大、变化大的房间,如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保证新风量不变,那么就会出现浪费的情况。因此,为了保证能够实现节能环保的全新理念,需要按照实时的二氧化浓度情况,对新风量的送入进行控制,同时保证室内正压,对排风量做出适当的变化,就能够满足卫生要求,同时也可以减少耗能。针对以上的问题,主要可以从改变速度和频率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或者是在系统中加入除湿、置换送风相关节能环保技术,这样就能够对整个制冷系统进行合理调节。此外,可以在空调的内部安装具有环保概念的变速轮或者是变速机,实现节能环保功能。如蒸发冷却新风空调集成系统,主要是采用水作为一种制冷剂,能够减少CFCs的使用或者是泄露,对大气臭氧造成一定破坏,具有非常好的环保价值。

3.5建筑工程暖通系统供回水温差的节能设计

建筑工程项目规模较大时,室内结构空间较为复杂,在进行暖通系统节能减排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建筑表面积和体积的设计关系。表面积越大,外部围护结构所传递的热量就越高,就会持续增加空调系统的负荷,导致能源消耗增大,因此需要进行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设计,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方案的优化。例如,在一些冷热交换较大的区域需要进行隔热设计,采用双层保温玻璃或内外遮阳等设计方式来进行温度的隔热保温。对于建筑工程暖通系统来讲,其空调系统的负荷决定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其传热系数对能耗和空调负荷的选择方面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必须重视其设计的效果。对于供回水温差的节能设计需要考虑有效降低空调媒介输送中的阻力,降低能源的消耗,不断提高水泵和风机的运营效率,通常会选择两种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即低温送风和大温差空调。

结语

当前暖通空调的制冷系统,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节能环保功能。如通过研究新型的制冷剂,替代传统制冷系统中的氟利昂,有效保护了大气环境,降低了污染环境的几率。但是制冷系统节能环保技术作用远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为建筑行业真正实现节能环保提供一定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冰.暖通空调制冷系统中的环保节能技术[J].科技风,2020(36):8-9.

[2]谢露明.建筑工程中的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6):120-121.

[3]崔冰冰.暖通空调工程管理与暖通节能技术的优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0):44-45,56.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提出针对实验课程采取目标牵引式教学改革,以烟台大学制冷空调综合实验为例,以学生对该课程的期望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为牵引,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实现双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 目标牵引式实验教学改革;制冷空调综合实验;应用型人才

Experimental Reform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of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based on Target Traction//GAO Xingkui, LIU Huanwei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of Yant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 and goal of the course and the

course’s own goal,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are reformed, and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novation for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are improved,

and the two goals are achieved.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f target traction; experi-ment of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practical personnel

1 前言

目標是行动的指南,是行动所要得到的预期结果。目标牵引式教学多应用于大学生的学业规划[1]。知识学习技巧是国内教学一直强调的重点,在这种导向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而将学生问题解决技巧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次要位置。实验课就是要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锻炼动手能力,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2-3]。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针对具体实验进行一系列的设计,使实验能够顺利地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科建设的进行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是笔者一直研究的内容。

2 制冷空调综合实验课程改革目标

烟台大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具备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备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工业、国防、民用等领域从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设计,制冷空调系统安装、运行管理、实验研究,以及制冷空调机器设备的研制、开发、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制冷空调综合实验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属于必修课程,2学分,64学时,现面向烟台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四年级(第七学期)开设。授课对象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学生,需要先修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与设备以及制冷压缩机等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自编《制冷空调综合实验实验指导书》,授课人数每年50余人,课程资源有较多积累,包括实验指导书、教学大纲等。

3 目标牵引式实验教学改革

设置学生期望的目标作为引导,通过实验内容设计和实验过程,逐步达到学生的目标,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动手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意识。

实验设计  实验背景:此次实验的对象是大四学生,理论课已全部结束,也进行过课程实习,本次制冷空调综合实验是他们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实验。本次实验在实验室有三次分实验:

1)小型制冷装置安装工程中常用材料和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2)小型制冷系统的结构、原理分析,电路的组成分析;

3)自己动手设计、组装一个小型制冷装置,并完成控制下的制冷运行。

设计宗旨  在完成本次实验的基础上,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和实际生产中的知识尽量多地融汇进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一次加深和贯通。据此,设计三方面实验:

1)在“小型制冷装置安装工程中常用材料和工具的认识与使用”实验中,联系大型制冷系统的管道设计和安装;

2)在“小型制冷系统的结构、原理分析,电路的组成分析”实验中,联系大型系统中设备的设置、设置依据、作用、工作原理,包括电路的设置和原理;

3)在“自己动手设计、组装一个小型制冷装置,并完成控制下的制冷运行”实验中,联系大型制冷系统中设备的安装、检漏、排污、充注制冷剂,试运行和调试运行。

实验动员  常规的:实验的安排、目的、纪律要求、注意事项等。

特别告知:总结以前几届学生在本项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效果,将学生感兴趣和想掌握的知识设置为目标,并在实验开始前告知他们,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目标牵引1:(学生对于能联系今后工作中实际情况的知识是十分关心的,也是很想了解和掌握的)告知学生,将在每个分实验中都会联系大型制冷系统的实际情况,添加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提问。

目标牵引2:(学生虽然理论知识都学完了,成套设备也见过,但对自己动手组装制冷系统并且运行还是很不自信,也是很期待的。在这个目标的牵引下,学生在实验中会非常积极、主动)告知学生,本次实验由三个分实验组成,其中的第三个分实验“自己动手设计、组装一个小型制冷装置,并完成控制下的制冷运行”,是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前两个实验做不好,第三个实验将很难完成。

强调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经验教训(包括他人的)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實验进行

第一个实验主要是管道的安装,所以从大型制冷系统安装公司的资质开始,简述安装资质的取得条件、安装过程中从材料到施工工艺的质量保证措施、质量检测部门对工程质量的测评。然后用启发的方式,提出一个问题,让全体学生共同回答,教师进行评判讲解,再提下一个问题,比如管道的材料、连接方式,有些管道连接的位置关系等。接下来将小型制冷装置中管道所用材料、连接方式、加工方法与之对比,找出异同点,然后进行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方法的讲解、示范;演示完毕,在密切关注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及时纠正操作错误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管道的连接操作中,同样的操作过程,每个学生之间、同一个学生的两次操作之间,都会由于掌握的分寸、力度、火候的不同,而影响连接的质量。因此,在这个实验中就强调总结经验教训(包括他人的),找出影响连接质量的原因。

第二个实验主要是通过对小型制冷系统的观察和分析,弄懂小型制冷系统的结构特点。本实验准备了三种不同型号的空调器,分别是单冷(KF)型电源220 V、冷热(KFR)型电源220 V、冷热电辅(KFRD)型电源380 V。由于空调器内空间狭小,管道设备布置紧凑,实验开始前就告知学生,实验过程中不要放过任何细节,拆卸过程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塑料构件,一定不能强拆,以免造成断裂损坏。这个实验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接下来实验按步进行,先拆卸,再观察分析,过一段时间让学生对照实物指出制冷系统的组成和各组件的特点,如发现有遗漏,不给指出,再次强调不要放过任何细节,让其继续观察分析。对于电路也是如此进行。待他们能够完整走完一个循环,再进行讲解。几次实验发现他们对实际电路的认知几近空白,讲解电路比讲解制冷系统都花费时间。此型号的讲解完毕,让学生观察另外两种型号,找出不同点并分析,再给学生进行讲解。最后结合小型装置中的设备设置,联系到大型系统中,并提问讲解每个设备设置的依据、工作原理、正确的工作状态和具体的操作。

第三个实验,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第二个分实验中对小型制冷装置的学习和分析,以组为单位设计自己想组装的制冷系统和电路。任务下达后,各组根据自己的设计找教师领取所需的设备和元器件。组装过程中教师发现有错误和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分析并改正。组装完成后,教师检查通过,才能进行充压检漏,抽真空,设定控制参数,充注制冷剂运行;然后讲述大型系统打压检漏、排污、保压、抽真空、充注制冷剂、单机空载试运行、负荷试运行,整个系统调试运行的过程、方法。

4 目标牵引式实验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开展了几次这种目标牵引式实验教学,都收到好于预期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联系实际大型制冷系统知识方面,以前学生都认为是教师即兴插入的话题,虽然感兴趣,但只是想听,提问他们时,有些学生也懒得动脑,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应者寥寥,给他们讲了,脑子里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学生知道实验中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表现出的是期待,肯定头脑里也有所准备,这就好比是提前进行了预热,甚至有些学生准备好了问题。

如有一次一个学生把参观时未搞明白的问题提了出

来:虹吸罐怎么有一根较粗的管道接到冷凝器的进气管上了?他这一提问,其他学生立即进入回想和思考当中,此时把问题交给全体学生来回答,一举多得:一是让他们回顾了参观时的情景,加深了印象;二是考查了他们参观时的观察能力(有很多学生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三是让他们对虹吸罐这一设备的作用和结构进行一次复习。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讲解。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听讲和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当中。

2)在“小型制冷装置安装工程中常用材料和工具的认识与使用”实验中,以前在教师讲解完工具的构造、用途、使用方法并演示之后,大部分学生亲自操作一两次之后,就好像完成了任务,特别是接头的制作和焊接实验,不注重质量,仅仅是做了。现在同样在这个实验中,他们知道第三个实验要用到这些技能,同样是接头的制作和焊接实验,会为了做到更好而不厌其烦地总结经验、重新制作,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在“小型制冷系统的结构、原理分析,电路的组成分析”实验中,以前,学生将空调器拆完后,就等教师讲解,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遵照实验的安排对制冷系统进行观察、分析,基本上无人探讨实际电路。现在的学生知道,后面的实验要自己设计制冷系统和电路,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其中。鉴于这不同的学习态度,实验效果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4)在“自己动手设计、组装一个小型制冷装置,并完成控制下的制冷运行实验”中,以前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现在是自己设计、组装,教师只是检查其正确与否。当他们制作的制冷系统在自己连接的控制电路控制下正常运行时,学生每每爆发出发自内心的欢呼,这是对目标实现的胜利的欢呼!也说明这个目标的设置是成功的。

5 结语

实验的圆满成功,与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认真、主动、积极分不开。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能认真地听讲,而且能主动地提出问题,与教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拓展了思维空间。通过前后对照,证明实验中采取目标牵引方式,确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验效率。

针对目标牵引式实验教学改革总结有三个方面:

1)分析学生的特点和实验内容,对实验进行设计;

2)将实验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在这里就是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融于实验;

3)设置学生期望的目标作为引导,使他们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颖.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1):84-89.

[2]周兆兵,郭晓磊,曹平祥.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木材加工机械与刀具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9(51):277-278.

[3]刘畅,赵海波,周秋淑,李淑哲.卓越计划下本科毕业环节的协作式培养及考评体系:以烟台大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2):71-73.

[4]刘焕卫,周秋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16(1):21.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存在瓶颈、传统课堂存在短板、融入行企活力不足、实践教学实战不够、中高衔接偏离重点等问题,提出构建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并论述具体的措施: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应用平台,突破校企合作瓶颈;校企共建“互联网+课堂”,解决传统教学短板;校企互动联通互聘,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建生产性综合实训基地,构建工程实战型实践教学体系;中高协同校企共育制订培养方案,破解协同育人难题。

【关键词】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我国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教育链、人才链的重要节点,也是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结点,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非常必要。本文在深入调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共建技术服务平台为依托,整合行、校、企优势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融入行业企业打造高水平专家型教师队伍,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一、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校企合作存在瓶颈

校企合作存在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合作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同,存在“校热企冷”的通病;二是校企合作利益诉求缺乏整体考虑,没有有效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载体,涉及学校主要诉求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主要诉求适合的人才与技术难题的解决研发合作松散,缺乏融合式互动与合作;三是校企合作互动缺乏长效交流机制,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交流方面更是如此。

(二)传统课堂存在短板

传统课堂存在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教师缺乏对先进职教理念的学习研究,学科体系教育模式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二是单独招生、对口招生带来的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对新时代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善,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三)融入行企活力不足

融入行企活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教师未能在行业组织担任相关职务,行业影响力有限,参加行业学会、协会的学术交流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二是专业教师关注行业发展前沿技术、企业技术革新要求的自觉性不够,参加企业技术攻关和联合开发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不够;三是行业学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走进校园开展讲座、授课、研讨的活动载体缺乏设计,活动开展持续性和品牌性打造不足。

(四)实践教学实战不够

实践教学实战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内工程实景“生产性”实训室的功能和实训效果与实际生产情境尚有距离,需要进一步健全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机制;二是专业青年教师多为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三是“双师”队伍结构有待改善,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激励不足;四是专业教师依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待培训提高,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五)中高衔接偏离重点

中高衔接偏离重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偏离教师主体,中高职衔接校际和招生部门对接交流多,而专业及专业教师层面深入对接交流少;二是偏离课程核心,中高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衔接、技能衔接递进和提升关系不够明晰,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断层和脱节现象;三是偏离学生特点,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动手能力较强、理论学习能力较弱,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等特点开展个性化培养研究不足,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做得不够。

二、构建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一)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应用平台,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通过承办中国制冷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广西),积极联系行业学会、对接企业,搭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服务社区的协同育人平台,助推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与广西美的暖通空调设备销售公司签订协议,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按照美的集团统一标准共建“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实操培训中心”,按照企业中央空调工程设计、安装施工、维修和工程管理标准开展教学和对外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与南宁开朗冷气设备有限公司校企共建“空调节能技术及新能源应用研究中心”,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原则,务实开展合作,推动各项工作扎实落地,共同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双赢。通过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应用平台,形成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形成技术中心优势,持续主办“创新创业论坛”,邀请企业创始人或总经理来校讲座,解决校企合作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的问题,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二)校企共建“互联网+课堂”,解决传统教学短板

针对单独招生、对口招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对互联网新媒体感兴趣等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方式,校企共建“互联网+课堂”,依托教育部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杭州开元书局合作开展数字化教学平台“互联网+课堂”建设,建立专业创新学习工作室,组建学生创新学习兴趣小组,用互联网精神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化整合,构建个性化自主性学习过程,建设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共同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通过“互联网+课堂”实施,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解决传统教学短板问题。

(三)校企互动联通互聘,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积极支持专业教师加入行业学会、协会、专业教学指导委会,鼓励教师争取发挥骨干作用,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按照导师制给青年教师配备1名教学成才指导导师,通过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职业成长;通过校企互动联通互聘,围绕“双师”结构优化和“双师”素质提升,以培育广西新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研发与推广优秀教学团队为目标,以技能竞赛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打造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师依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职业素养、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高水平专家型专业教学团队。

(四)校企共建生产性综合实训基地,构建工程实战型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广西制冷学会和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构建实战性实践教学体,建成涵盖专业方向的教学、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新建水暖施工实训车间、新能源应用研究室(学生创新学习工作室)、户式中央空调安装与调试实训室、中央空调电控实训室,扩建家用空调安装实训室、校企共建空调节能技术及新能源应用研究中心,探索校企双赢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实现深度融合,满足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提供保证。建成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及可持续运行机制,实现校内学做合一和校外工学交替的有机結合;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行开放式管理,充分利用资源,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

(五)中高协同校企共育制订培养方案,破解协同育人难题

教师团队积极参加专业展会、技术论坛、学术年会,依托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和校友会,始终关注与专业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保持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紧跟新技术的革新与应用;建立中高职衔接专业协作群,开展招生、课程、教师、实训基地、技能竞赛全方位探讨,促进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深入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实施“双证书”制度,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学分互认、技能分阶认证的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联合系统培养,完成核心课程标准建设;成立专业创新学习兴趣小组,针对小组特点个性化设置探究实践任务,激活学生探究自主学习动力,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通过校际研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融入企业生产标准、管理标准、文化理念等,解决中高衔接校企协同育人的问题。

三、改革取得的人才培养成效

(一)人才培养成效突出,社会企业认可度高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多年来招生规模稳中有升,填报率、报到率居全系名列前茅,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一次性通过率在97%以上,近10年为社会培养制冷空调技术人才600人,毕业“双证率”10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遍布广西300多家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满意超过94%,用人单位反映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较强,广西机电空调毕业生成为业界品牌,得到企业普遍认可。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荣获中国技能大赛“松大杯”全国中央空调系统职业技能大赛华南区一等奖、二等奖,荣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二)校企合作扎实落地,协同育人成效明显

依托中国制冷学会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制冷在你身边”科普系列活动参与八桂科普大行动,联合广西制冷学会和知名企业进社区、进校园,开展节能环保知识宣讲,推广健康使用制冷空调,赢得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校企共建“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实操培训中心”“空调节能技术及新能源应用研究中心”,整合校企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区内领先的通风制冷技术中心,开展技能培训鉴定1500多人次,为企业培养高级工20余人;承办首届广西技能状元大赛制冷设备维修工赛项。

(三)教育改革突出,“互联网+课堂”成效显著

承担教育部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行业信息库、科研共享平台、工程案例库等三个子项目的建设,与杭州开元书局合作开展数字化教学平台“互联网+课堂”建设,完成2门核心课程建设,利用教学资源库开展“互联网+课堂”教学6门,专业团队教师主编、参编教材4本,专著2本,荣获学院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一等奖,广西第十五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三等奖,荣获全国制冷与空调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基于教学资源库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并在开展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用研讨会做主题发言。

(四)融入行企,铸就专家型高水平教学团队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副高以上占比50%、“双师型”教师83.33%,他们积极融入行业企业,发挥作用引领发展。他们当中1人为全国机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制冷空调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人为广西制冷学会理事,3人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裁判,4人为广西职业技能大赛裁判,1人为学院教师名师,2位老师多次参与全国和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裁工作,并出任项目专家或裁判长,推动职业技能竞赛,为促进制冷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专业团队教师主持和参与自治区级教改科研立项7项,教育厅科研立项5项,先后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2项,广西职业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3篇。

(五)辐射推广,得到区内外职业院校和主流媒体认可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践成功经验在广西区中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内全面应用,受益面广。在学院建筑类8个专业进行推广,累计受益学生达2000余人。成果在区内外院校中推广,覆盖面广。在区外学术研讨会、培训会上主题发言6次,专业教师承担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培训10余次,承担了6批次自治区中职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先后培训骨干教师150人。10多所区内外中高职院校来学校交流学习成功经验,论文成果在无锡全国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并在论坛大会上宣读与全国同行交流。

实践证明,在深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共建技术服务平台为依托,整合行、校、企优势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融入行业企业打造高水平专家型教师队伍,积极参与教育部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用推进“互联网+课堂”改革,经过多年的有效实践,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参考文献】

[1]刘义军.基于产业发展的高职暖空空调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C]//徐晴.2012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刘义军,梁映,梁庆东.高职制冷与空调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初探[C]//中国制冷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0:5

[3]刘义军,梁映.高职空调工程技术应用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C]//中国制冷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0:5

(责编 黎 原)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 氨制冷压力管道的结构和技术性能

1.1 氨制冷压力管道的结构特征

用于冷冻食品的氨制冷压力管道一般由-4℃氨制冷系统、-35℃氨制冷系统、-45℃氨制冷系统构成。这些系统又分别由贮氨器、紧急泄氨器、螺杆压缩机组、集油器、贮氨器等多种设备组成。在这些设备的应用中, 氨制冷压力管道承担着各种压力、温度以及负荷的变化。根据有关标准分析, 氨制冷压力管道由安全管道、热氨管道、吸气管道、液体管道、油管道等组成。

1.2 氨制冷压力管道介质特性

氨制冷压力管道中的氨是现阶段各种管道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中压和中温制冷剂, 其凝固温度一般在-77.7摄氏度, 蒸发温度在33.3摄氏度, 常温下冷凝压力一般为1.1~1.3MP。同时, 氨具有很强的毒性和可燃性。氨制冷压力管道的技术性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设计的压力值要为2.0MPa;第二, 最高工作压力要为1.85MPa;第三, 工作温度要为50摄氏度;第四, 工业管道是GC2级。

2 氨制冷压力管道管理和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化的指导, 忽视了安全问题的解决

我国主管部门在氨制冷压力管道的管理和使用中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为氨制冷压力管道的发展提供了安全的保障。但是, 在具体的应用中没有明确氨制冷压力管道由哪个部门进行专业化的负责管理, 由此导致氨制冷压力管道管理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2.2 制冷系统存在带病运转的现象

伴随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 冷库企业的发展逐渐朝着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 一些企业没有按照标准下放相应的基金来完成设备的检修, 由此导致很多冷库的运转缺乏保证, 存在一些设备老化的问题, 导致整个氨制冷压力管道应用出现问题。

2.3 隐蔽性故障问题

氨制冷压力管道中的一些工程属于无证设计、无证安装和无证施工, 因此在设备的隔热材料应用、制冷系统容器和管道的可靠性应用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加上氨制冷压力管道的先天性缺陷, 导致氨制冷压力管道的安全性能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保证。

3 氨制冷压力管道全面检验的方式

3.1 加强对原始材料的审查

原始资料的审查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 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质、设计图纸、安装施工图及有关计算书等。第二, 压力管道安装单位的潜质、有关资料的验收, 其中验收工作主要包括安装竣工资料和材料检验资料等。第三, 管道的组件构成以及管道的承件质量证明文件。第四, 氨制冷压力管道运行记录的检查、停工和施工记录的检查以及工业管道的修理改造等。

3.2 空视图绘制

很多氨制冷压力管道冷库建造时间较早, 在最开始建造时候应用的大部分原始材料丢失。为了方便日后的检验工作和安全评定工作, 需要相关人员对每条管线的内容进行现场测定, 并利用计算机绘制空间视图。其中, 氨制冷压力管道的空间视图需要在三维坐标上进行绘制, 在坐标上将压力管道的起、止设备号以及管线的走向和各段的坐标进行明确, 压力管道附件上需要设置管件、阀门、支吊架、安全附件、压力表、温度表等工具的数据标准, 从而为管道的强度设置和安全评价提供必要的数据保证。

3.3 管管道使用单位前期的准备工作

第一, 对管道的弯头、三通、变径和焊口两边进行架子的搭设工作, 并要根据实际需要拆除保温装置。第二, 要对埋地管段的位置进行选择性的检验, 第三, 要设定相关的不允许打磨的检验范围;第四, 要在检验地区的就近位置提供需要使用的电源。

3.4 检验方法

第一, 对资料的审查。对资料的审查包括对设计技术资料、管件材料、加工材料、安装记录等方面内容。第二, 泄露检验。利用泄漏检测仪检验氨制冷压力管道的各种设备。第三, 对绝热材料及防腐层的检验。这种检验主要是应用宏观检验法检测管道保温层是否脱落、是否磨损、是否结霜。第四, 振动检验。振动检验首先利用宏观检验法来对管道内部有异常的振动进行检查, 之后利用表面振动测试法检测易产生振动的部位, 第五, 支吊架检验。主要是查看活动支架位移情况和导向支架的导向性能是否完好。

4 结语

综上所述, 根据氨制冷压力管道的应用状态, 在应用氨制冷压力管道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检验标准来进行工作, 在完整的管道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实下, 对管道超标缺陷问题进行安全评定, 有针对性地解决管道的安装质量问题。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有关人员加强了对氨制冷压力管道的全面检查。经过反复的检查总结出了氨制冷压力管道全面检查工作中需要重点检验的部位以及如何应对在氨制冷压力管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旨在促进氨制冷压力管道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氨制冷,压力管道,全面检验

参考文献

[1] 余兵.在用氨制冷压力管道全面检验[J].化工装备技术, 2009, 04:36-40.

[2] 贾强.氨制冷压力管道不停机全面检验方法研究[J].压力容器, 2012, 05:75-80.

[3] 金波.试析氨制冷压力管道不停机全面检验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07:76-77.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在暖通专业的培养过程中, 《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起着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作用, 该课程传统的教法难以适应现在社会对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 教学内容模块化

《制冷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内容覆盖面广, 既阐述制冷机的原理, 又介绍设备的构造、选型以及冷库的设计。针对其内容首先进行模块划分如图1, 每个大模块再进行细化如图2、3、4。

2 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强调专业技术能力, 而技术能力的提升必须依托实践教学。本门课程要强化实践教学, 可从加强情境教学入手。情景教学分为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情境教学两部分。

2.1 专业实训室情境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到专业实训室 (如“制冷压缩机实训室”、“制冷设备维修实训室”、“制冷与空调系统实验室”等) 进行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

2.2 实训基地情境教学

除了在校内实训室模拟实习, 我们还要通过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系统地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了解企业, 认识社会, 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 同时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满足企业技术人才需求。

3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通过能力训练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于以下两方面: (1) 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能力训练强调了学生对所学课程信息的收集, 以充实对专业知识领域的认识;并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价, 以选择最佳方法来完成工作。 (2) 加强综合行为能力。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独立完成工作, 对工作有责任感;并能够培养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的组织能力;另外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学习新技术, 采纳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可加强团队协作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 本课程不再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 而是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从而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目标。最终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暖通专业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针对暖通专业的专业课程《制冷技术与应用》, 探讨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 从而突出了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并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制冷技术,暖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液化石油气的应用范围很广, 除了工业方面的应用之外, 已经广泛地走入千家万户, 成为家庭环境中取暖、做饭等重要的能源, 有效取代了传统的煤炭能源应用, 净化环境、减少污染。

但是, 作为一种化石燃料, 液化石油气在运输方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混合物, 稳定性较差;其气体形式在运输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保障安全, 目前主要的有三种运输形式, 包括:瓶装供应、管道供应和分配槽车供应。

其中, 瓶装供应指的是钢瓶灌装的方式, 液化石油气可以通过煤气罐的方式进入家庭使用, 也适应一些小型公共建筑。而管道运输较为适应一些集中程度较高的住宅小区、高层建筑以及工业化区域。

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 液化石油气都会采用压缩制冷等技术, 改变其物理状态。目前, 国内外已经广泛开展了液化石油气低温液态存储技术的应用, 并作为未来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发展方向, 倍受国内行业关注。

我国传统的压缩制冷技术有两种, 分别是压缩制冷和吸收制冷。针对于液化石油气的物理性质, 采用直接压缩制冷的方式更具有实践意义。

1 压缩制冷工艺参数应用

丙烷是液化石油气成分中临界温度较低的一种成分 (零下42摄氏度) , 在压缩制冷液化过程中, 需要考虑临界温度下限, 所以在实际的制冷工艺中参数的选择是依据丙烷进行的。

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混合物质, 显而易见, 对其的制冷即对丙烷、丁烷等物质的制冷, 并进一步实现压缩的目的。低温相对来说其实现环境更加苛刻, 在常温下, 有热量的传导会使原本液化的丙烷气化, 温度压力重新上升。要维持液化状态, 需要利用压缩机重新改变其物理性质, 高压环境的形成与低温传导是相互交替的。

为了确保这一环节的安全, 应该在压缩机入口设置气体、液体分离稳压装置, 即缓冲罐;尽管液化石油气在气化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应, 但考虑到泄露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也应该做好对接的密封工作。

在进行多级压缩的过程中同样要进行制冷控制, 常用的装备中利用两级压缩即可, 由于对丙烷气体直接压缩再凝结, 关键是压缩机大量存在存储罐中, 对导热气体的物理参数进行事先的计算和模拟。

2 压缩制冷技术设备分析

2.1 压缩机

压缩机是石油气液化操作中的核心装置, 目前采用的主要是活塞式压缩机, 轴功率通过被压缩丙烷的初始状态计算, 参数主要包括大气压力、临界温度值、气化量等设置。

同时, 再利用活塞式压缩机的过程中, 要防止脉动和喘息现象的出现, 维持设备的平衡性, 客观上要求连锁保护控制系统相对完善, 如温度、润滑、防爆、压力、温度等内容甚至压缩符合的变化, 都要采用变频形式;考虑到石油气液化的易爆特点, 在储存中利用氮气进行密封。

2.2 冷凝器

针对二级压缩的高温、高压气体进行换热, 使用制冷系统减少季节性影响, 减少运输中产生的物理影响等。冷凝器在特定的环境下实现石油气液化, 尤其是转化作业场所, 很少涉及应用部分。

2.3 缓冲罐

缓冲罐的操作压力要求并不高, 作为中间部分, 维持在0.5MPa即可, 但材料抗低温要达到零下三十度, 否则就会造成设备抗压力不够。缓冲罐主要用来稳压, 在不正常的情况下, 当气体混合之后产生物理变化, 维护缓冲罐体积的最大容和度。

2.4 接收罐

接收罐指的是通过缓冲罐之后, 确保冷凝器冷凝下来的液体及时导出, 以保障整个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能源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迫切。液化石油气一方面极大地弥补了我国气体燃料的空缺, 另一方面, 具有高燃烧值、低污染的优势, 符合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根据现阶段液化石油气的直接压缩制冷技术应用情况, 在工艺参数选择上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确保合理性、科学性, 注意温度和压力的配合;在实际的操作中, 根据工艺原理以及现代科技, 增强设备的调节性和适应性。

摘要: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新型燃料, 是原油催化裂解产生的一种高热值、高环保性气体, 与石油和天然气的性质相同, 都属于化石燃料的范畴。针对液化石油气的直接压缩制冷技术是建立在液化石油气低温存储的目的上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液化石油气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其应用安全性也倍受关注。本文结合液化石油气直接压缩制冷技术的应用, 提出合理化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直接压缩,制冷技术,液化石油气,低温存储

参考文献

[1] 赵来军, 肖志杰, 张江华.我国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7, 06:16-19.

[2] 朱刚, 鲁雪生, 汪荣顺, 顾安忠.半冷半压式液化石油气船再液化装置研究[J].低温工程, 1999, 04:310-314.

[3] 徐文渊.液化石油气 (LPG) 、压缩天然气 (CNG) 、液化天然气 (LNG) 作汽车燃料的现状和发展[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1995, 03:163-166+219.

[4] 李效春, 王甲聚.液化石油气与压缩天然气在发动机上的应用前景[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8, 05:76-77.

上一篇:医学英语论文范文下一篇:内部控制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