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2023-09-20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只有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定方案后才能够实现能源和材料的有效节约,才能有效避免在工程实践中出现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消耗,才能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并进一步推动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暖通空调系统的应用也是如此,虽然我国在节能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暖通空调能耗高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因此针对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暖通空调;节能技术控制;施工探索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在暖通空调工程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环保节能技术开始被应用在制冷系统中,并且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是实际上,依然存在影响节能环保功能体现的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了建筑的整体节能环保效果。因此,需要对当前影响节能技术的因素进行有效分析,探索出适合的加强技术应用效率、提升技术应用水平的措施,以此保证暖通空调工程能够真正实现节能环保,为提升建筑的整体节能环保奠定一定基础。

1暖通空调中融入节能环保节能技术的必要性

与传统形式的空调相对比,暖通空调在性能上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满足了部分中小型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实现环保、节能的目标。从“降低能耗、实现环保”的角度思考,将节能环保技术融入到暖通空调系统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耗能。电能消耗是传统空调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不仅会耗费大量的电能,同时也起不到很好的调节室内温度效果。而将环保节能的理念应用在实际的暖通空调系统中,提升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减少电能、热能的消耗率,提升运行效果,为实现建筑的环保理念提供一定支持。(2)改善环境。当前各种新型的空调系统开始在现代建筑中不断的应用,这也代表着未来用户居住的环境,会实现明显的改善。这种发展不仅促使建筑行业在科技上的改革和进步进程,同时由于暖通空调集合了空气调节、通风以及采暖三项核心功能为一体,因此能够满足不同拥护对环境的实际需求。同时,就暖通空调自身来说,系统实现优化和升级,也可以避免对外界环境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真正将环保、节能落实在了实处。

2暖通空调设计与施工相关概述

暖通空调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改善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利用静电吸附、等离子等技术,有效提升建筑物室内的空气质量,提高建筑物的适宜居住的舒适性。暖通空调节能性设计,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工作。(1)安全性的设计原则,从设计的安全性入手,为设计工作提供保障,主要由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周边环境的安全性组成。(2)经济性的设计原则,在保证暖通空调使用效果的同时减少资金的消耗。(3)环保的原则,在暖通空调的运行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量,充分落实绿色环保的理念。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暖通空调的重要意义可为建筑物提供良好的使用性能,提升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湿度、温度的效果,提升建筑物的使用体验、用户满意度。施工的质量控制,可从施工图纸的会审、施工材料的审核等方面进行。近年来,建筑设计施工中的暖通空调安装施工应用新能源技术的能力逐渐提高,在安装施工中材料的使用、环保意识等方面均有较大的进步。暖通空调的安装施工中,在施工前期的准备、安装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会影响建筑暖通空调安装施工工作。在施工阶段的前期,为暖通空调的质量提供良好的保证,可在安装施工的后期得到更好的使用效果。

3暖通空调工程中应用节能技术的有效措施

暖通空调工程施工中存在节能技术应用不到位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施工中合理规划节能工作,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工作,高度重视施工质量。

3.1强化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质量

暖通空调工程结构涉及多个板块,在具体施工中,所有板块应同步进行施工,应注意不同板块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施工人员应协调不同施工技术的应用,在节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以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进入具体施工环节时,应加强对节能技术管理,对各项工作制定科学的方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邀请专家参与工作或与外部人员合作制定环保技术策略,客观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科学角度调整施工方案。在检验绿色施工技术应用效果过程中,应衡量其节能环保的指标体系,避免影响工程质量、施工现场环境、周边居民生活。

3.2合理选择环保材料

在暖通空调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明确各项控制要点,在安装水管、支架、风管时,需要在现场安排监督人员。室内地坪和墙壁粉刷完毕后,应准备安装设备,并对设备进行检验。在具体的设备安装过程中,应注意设备摆设的方向应与管道统一,设备周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后期检修。保温施工环节灵活运用保温材料,施工人员应明确保温材料的功能,保证整体的供暖效果。选择保温材料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的耐火性以及耐热性,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3.3落实环保策略

在暖通空调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如果施工现场不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会进一步污染环境,不利于现场工作人员的健康。在暖通空调工程建设活动中,应提升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确保建设符合现阶段发展主题。在暖通空调工程建设中,应具有生态意识,保证工程质量。我国已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人们在购买消费品时,首先考虑其环保性能。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将施工与环保相结合,树立环保理念,提升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工程建设满足當前社会生活的需要。

3.4明确影响节能的因素

在制冷系统中应用节能环保的相关技术,需要从根本上对可能影响技术发挥作用的因素进行明确,才能够真正有效提升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性能,以此保证帮助技术人员实现针对性的完善,促使节能环保技术能够实现更好地发展。针对新风问题来说,风量的实际大小、空气中适度和温度等,都会对空调运行中的实际负荷产生一定影响。新风量和新风比的确定,需要按照人员的具体数量,与二氧化碳实际浓度、新风量、全空气系统进行新风比计算,综合的进行确定。其中二氧化碳的实际浓度,主要是控制新风量的实际变化情况,属于一种实时控制方式。由于设计的状态,是一些具备代表性的时刻,不能代表空调使用的所有时刻,尤其是针对一些人员密度大、变化大的房间,如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保证新风量不变,那么就会出现浪费的情况。因此,为了保证能够实现节能环保的全新理念,需要按照实时的二氧化浓度情况,对新风量的送入进行控制,同时保证室内正压,对排风量做出适当的变化,就能够满足卫生要求,同时也可以减少耗能。针对以上的问题,主要可以从改变速度和频率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或者是在系统中加入除湿、置换送风相关节能环保技术,这样就能够对整个制冷系统进行合理调节。此外,可以在空调的内部安装具有环保概念的变速轮或者是变速机,实现节能环保功能。如蒸发冷却新风空调集成系统,主要是采用水作为一种制冷剂,能够减少CFCs的使用或者是泄露,对大气臭氧造成一定破坏,具有非常好的环保价值。

3.5建筑工程暖通系统供回水温差的节能设计

建筑工程项目规模较大时,室内结构空间较为复杂,在进行暖通系统节能减排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建筑表面积和体积的设计关系。表面积越大,外部围护结构所传递的热量就越高,就会持续增加空调系统的负荷,导致能源消耗增大,因此需要进行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设计,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方案的优化。例如,在一些冷热交换较大的区域需要进行隔热设计,采用双层保温玻璃或内外遮阳等设计方式来进行温度的隔热保温。对于建筑工程暖通系统来讲,其空调系统的负荷决定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其传热系数对能耗和空调负荷的选择方面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必须重视其设计的效果。对于供回水温差的节能设计需要考虑有效降低空调媒介输送中的阻力,降低能源的消耗,不断提高水泵和风机的运营效率,通常会选择两种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即低温送风和大温差空调。

结语

当前暖通空调的制冷系统,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节能环保功能。如通过研究新型的制冷剂,替代传统制冷系统中的氟利昂,有效保护了大气环境,降低了污染环境的几率。但是制冷系统节能环保技术作用远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为建筑行业真正实现节能环保提供一定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冰.暖通空调制冷系统中的环保节能技术[J].科技风,2020(36):8-9.

[2]谢露明.建筑工程中的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6):120-121.

[3]崔冰冰.暖通空调工程管理与暖通节能技术的优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0):44-45,56.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一门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课程,《制冷技术与应用》在暖通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高等学校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该课程也迫切需要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時期社会对暖通人才的发展需求。本文针对《制冷技术与应用》的课程特点,对其教学现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策略,以期对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制冷技术与应用;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有着内容覆盖面较广的特点,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充分了解制冷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基本的热力计算以及各项制冷技术的工作原理、设备构造等等,还需要将诸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展成为时代所需的高等技术人才。因此,对现阶段的《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探索与之相关的改革路径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从目前的《制冷技术与应用》教学现状来看,多数高校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等方面发展较为滞后。具体来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现有的教学内容中,该课程教学多侧重于制冷循环系统,对各部件的性能以及设备的组合使用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其次,不同高校的课程设置时数不统一,有的学校甚至有严重压缩课时的现象,为课程教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该课程也有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有的教师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完成进度,就减少了实践环节,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升。再次,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是以传统的灌输为主,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难免枯燥,这种教学方式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再加上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脱节,也造成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往往浮于表面,实践能力较差。最后,在对该课程的考核上,多数高校也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理论成绩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和评价,这也是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制冷工程感到无从下手的原因之一。

2.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达到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从现阶段的教学问题入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革新和发展,更好地完成暖通制冷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2.1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

《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内容较为宽泛,既有对制冷机原理的阐述,又有设备构造以及冷库设计的介绍等。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较为杂乱和难以理解。因此,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具体的模块划分,首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能力训练三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在进行细小知识内容的填充,并根据这些模块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同时,也需要根据学校安排的课时数,进行分模块的细化,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够产生较好的系统化教学效果,兼顾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不但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接受和学习。

2.2创新教学方法

在《制冷技术与应用》的理论教学中,为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地学习和消化。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较为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具体的工程实例,获取更高的学习信心。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层次,选择最合适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研讨,例如已经获奖的校内外科研成果以及企业著名的制冷工程案例等,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再如,现阶段多数的大学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多玩手机、睡觉等,学生的参与性难以调动,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教师要改变现状,就需要积极采取相关的改善措施,加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如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开展分组合作教学设计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主动进行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才能真正发挥《制冷技术与应用》的教学实效性。总之,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对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来说,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3注重实践教学

对于《制冷技术与应用》这门课来讲,不能仅限于理论和实践知识层面的讲解,也需要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到实际的工程设计或者研究中去,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为此,教师可以从强化情境教学入手,利用学校的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展开。高校一般都配有专门的实训实验室,供专业的学生进行使用,如“制冷压缩机实训室”、“空调系统实验室”或者制冷设备维修相关方面的实训等,都可以进行具体的情景教学。这样,在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4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高校开始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原有的单一的考试机制也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发展需求。为实现对学生所学课程知识以及应用能力的更好掌握,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不仅包括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对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必要的考核,实现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如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以及实践作业的完成折合成一定的分数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等。同时,制冷技术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教材设置又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技术,并作为课程的研究课题,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能更好地促进课堂的学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前提下,《制冷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为此,针对当前高课程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途径,促进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同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真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智勇. 《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甘肃科技,2014,24:88-89+52.

作者简介:

闫立强(1987.9-),男,汉族,河南沈丘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暖通制冷方向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1 制冷专业的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如下职业能力:表达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得体的举止、较强协作协调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一走上工作岗位, 不需要再经过社会培训和单位培训, 直接就能独立顶岗, 出色地完成工作, 做到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轨。

制冷专业教学可以分为三大方面, 一是基本技能训练, 随着所设课程的需要, 随时在实验实内进行;二是专业技能训练, 这一阶段内容也在实验室和实训室内进行;三是岗前实训和顶岗使用, 这方面我们是通过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 利用教学基地的实际工作进行训练。

2 建立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制冷专业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 我们以结合学校制定和实施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基础, 以产学合作教育为前提, 以合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分期分批建立了6个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大连冷冻机厂、潍坊储运公司、潍坊乐港集团公司、潍坊华裕集团公司、中百大厦、百货大楼等单位。

2.1 校外基地建设的原则

注重“产学合作教育”原则。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定期派学生到实习基地学习的同时, 参加该单位的生产劳动, 产学结合, 既能实现教学目标, 又能帮助校外基地生产。

坚持“互惠互利, 双向受益”的原则。学校在与校外基地的合作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的优势, 科研的优势, 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系统设计、施工等方面服务, 实践基地有义务为学生轮岗实训提供条件和场所, 并接受学生有偿顶岗实训。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达到双方受益, 共同发展, 起到“双赢”的效果。

体现先进性、多样性原则。校外基地选择中我们注意了企业的产业结构典型性、综合性、区域代表性, 要求实践基地能体现现代的发展方向, 并考虑就近设点;同时, 基地在生产、生活、管理、经营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

动态合作发展原则。由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 行业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因此制冷专业对校外基地的建设实行动态合作与发展。对于一些条件好、发展稳定并具有积极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相对固定的基地, 有些基地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基地合作效果。基地的建设坚持稳定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原则。

2.2 校企联合办学的运作方式

学校根据教学需要, 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最后一个月都安排集中实训, 由实训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轮岗实训, 实训岗位包括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维修, 冷库运行、维修, 家用制冷设备售后服务三方面, 每个岗位实训期为10天。

第五学期为实习, 安排学生到单位有偿顶岗实训, 参加实训学生顶岗工作, 并按单位要求作息, 完成工作任务, 实习单位为学生发放实习工资。

3 任务驱动, 引领学习热情

3.1 教学模式

提出实训目标-给出任务-小组讨论工作方案-教师审核工作方案-领取所需工具-小组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回归教学目标-拓展提升

3.2 达到的教学目标

(1) 学生在实训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能力。与热情,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形成工作方案,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锻炼学生的协作和交往能力。

(3) 通过解决实际工作任务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

3.3 运作注意事项

这种运作方式关键在于学生管理。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安全第一, 进入工作现场前先进行岗位安全操作规范学习, 实行指导老师总抓, 小组长负责制,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工作;其次是小组长必须根据工作方案进行严格分工, 再合作, 避免只是一部分学生实训, 另一部分学生玩;再次每次每小组安排的实训任务所用时间尽量一致, 便于分组教学, 充分利用实训设施。

4 开拓市场, 展开订单式教育

由于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无法确定, 所以传统的学生培养都是从基础入手, 全面培养, 造成平均用力, 不能突出重点。学生在短短三年时间内, 最多只能具备各种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 很少能培养出岗位精英。而用人单位分工很细, 不同工种只需具备该工种的工作技能, 不需泛泛而学, 一种技术精通即可。

根据这种情况, 我校制冷专业加大了开拓用人市场的力度, 与企业联合办学, 展开了订单式教育。根据企业所需, 定出具体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 就根据将来到单位从事工作岗位要求安排。这种教学模式针对性强、目标性强, 集中精力进行高效突破,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岗位必需的工作技能, 学习结束, 用人单位按岗位需求给学生分配工作岗位顶岗实训, 实习就业一体化。事实证明, 这种办学方式非常成功。

摘要:对于职业院校来说, 制冷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本文从制冷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采用任务引领教学法及订单式培养等四个方面入手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制冷专业的教学模式, 对于职业院校的制冷专业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液化石油气的应用范围很广, 除了工业方面的应用之外, 已经广泛地走入千家万户, 成为家庭环境中取暖、做饭等重要的能源, 有效取代了传统的煤炭能源应用, 净化环境、减少污染。

但是, 作为一种化石燃料, 液化石油气在运输方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混合物, 稳定性较差;其气体形式在运输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保障安全, 目前主要的有三种运输形式, 包括:瓶装供应、管道供应和分配槽车供应。

其中, 瓶装供应指的是钢瓶灌装的方式, 液化石油气可以通过煤气罐的方式进入家庭使用, 也适应一些小型公共建筑。而管道运输较为适应一些集中程度较高的住宅小区、高层建筑以及工业化区域。

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 液化石油气都会采用压缩制冷等技术, 改变其物理状态。目前, 国内外已经广泛开展了液化石油气低温液态存储技术的应用, 并作为未来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发展方向, 倍受国内行业关注。

我国传统的压缩制冷技术有两种, 分别是压缩制冷和吸收制冷。针对于液化石油气的物理性质, 采用直接压缩制冷的方式更具有实践意义。

1 压缩制冷工艺参数应用

丙烷是液化石油气成分中临界温度较低的一种成分 (零下42摄氏度) , 在压缩制冷液化过程中, 需要考虑临界温度下限, 所以在实际的制冷工艺中参数的选择是依据丙烷进行的。

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混合物质, 显而易见, 对其的制冷即对丙烷、丁烷等物质的制冷, 并进一步实现压缩的目的。低温相对来说其实现环境更加苛刻, 在常温下, 有热量的传导会使原本液化的丙烷气化, 温度压力重新上升。要维持液化状态, 需要利用压缩机重新改变其物理性质, 高压环境的形成与低温传导是相互交替的。

为了确保这一环节的安全, 应该在压缩机入口设置气体、液体分离稳压装置, 即缓冲罐;尽管液化石油气在气化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应, 但考虑到泄露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也应该做好对接的密封工作。

在进行多级压缩的过程中同样要进行制冷控制, 常用的装备中利用两级压缩即可, 由于对丙烷气体直接压缩再凝结, 关键是压缩机大量存在存储罐中, 对导热气体的物理参数进行事先的计算和模拟。

2 压缩制冷技术设备分析

2.1 压缩机

压缩机是石油气液化操作中的核心装置, 目前采用的主要是活塞式压缩机, 轴功率通过被压缩丙烷的初始状态计算, 参数主要包括大气压力、临界温度值、气化量等设置。

同时, 再利用活塞式压缩机的过程中, 要防止脉动和喘息现象的出现, 维持设备的平衡性, 客观上要求连锁保护控制系统相对完善, 如温度、润滑、防爆、压力、温度等内容甚至压缩符合的变化, 都要采用变频形式;考虑到石油气液化的易爆特点, 在储存中利用氮气进行密封。

2.2 冷凝器

针对二级压缩的高温、高压气体进行换热, 使用制冷系统减少季节性影响, 减少运输中产生的物理影响等。冷凝器在特定的环境下实现石油气液化, 尤其是转化作业场所, 很少涉及应用部分。

2.3 缓冲罐

缓冲罐的操作压力要求并不高, 作为中间部分, 维持在0.5MPa即可, 但材料抗低温要达到零下三十度, 否则就会造成设备抗压力不够。缓冲罐主要用来稳压, 在不正常的情况下, 当气体混合之后产生物理变化, 维护缓冲罐体积的最大容和度。

2.4 接收罐

接收罐指的是通过缓冲罐之后, 确保冷凝器冷凝下来的液体及时导出, 以保障整个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能源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迫切。液化石油气一方面极大地弥补了我国气体燃料的空缺, 另一方面, 具有高燃烧值、低污染的优势, 符合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根据现阶段液化石油气的直接压缩制冷技术应用情况, 在工艺参数选择上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确保合理性、科学性, 注意温度和压力的配合;在实际的操作中, 根据工艺原理以及现代科技, 增强设备的调节性和适应性。

摘要: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新型燃料, 是原油催化裂解产生的一种高热值、高环保性气体, 与石油和天然气的性质相同, 都属于化石燃料的范畴。针对液化石油气的直接压缩制冷技术是建立在液化石油气低温存储的目的上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液化石油气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其应用安全性也倍受关注。本文结合液化石油气直接压缩制冷技术的应用, 提出合理化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直接压缩,制冷技术,液化石油气,低温存储

参考文献

[1] 赵来军, 肖志杰, 张江华.我国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7, 06:16-19.

[2] 朱刚, 鲁雪生, 汪荣顺, 顾安忠.半冷半压式液化石油气船再液化装置研究[J].低温工程, 1999, 04:310-314.

[3] 徐文渊.液化石油气 (LPG) 、压缩天然气 (CNG) 、液化天然气 (LNG) 作汽车燃料的现状和发展[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1995, 03:163-166+219.

[4] 李效春, 王甲聚.液化石油气与压缩天然气在发动机上的应用前景[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8, 05:76-77.

上一篇: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范文下一篇:业务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