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范文

2023-09-23

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范文第1篇

历史上的名人如:徐渭、郑板桥、李复堂等人, 在虾的绘画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都是以“活”为特点进行创作绘画。虾小巧, 在创作过程中一般都只画较少的几只, 虽然只有简单的几只但在创作勾画过程中重点谋划也可以使整幅画都看起来燿燿生辉。齐白石画虾堪称画坛一绝。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 力求深入表现虾的形神特征。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 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齐白石画虾已很相似, 但还不够“活”, 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 置于画案, 每日观察, 画虾之法也因此而变, 虾成为齐白石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 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齐白石画虾表现出了虾的形态, 活泼、灵敏、机警, 有生命力。是因为齐白石掌握了虾的特征, 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 用墨色的深浅浓淡, 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 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 左右二笔淡墨, 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 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 一笔一节, 连续数笔, 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 有躬腰向前的, 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 既有弹力, 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 由细而粗, 数节之间直到两螯, 形似钳子, 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对水中的虾, 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 齐白石的线条有虚有实, 简略得宜, 似柔实刚, 似断实连, 直中有曲, 乱小有序, 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 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显示了画家高妙的绘画功力。齐白石先生画虾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齐白石先生在60岁之前, 画的虾是严格写实, 写生。临摹明清画家徐青藤、八大山人、李复堂、郑板桥等画的虾。齐白石先生在65岁时, 虾身主体已简化为九笔。除眼、须、钳足、尾外, 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 6节的虾身。这阶段可称为形似。这种造型风格便是齐白石的虾所独有的。齐白石先生在66岁时, 画虾后腿由10只减为8只。齐白石先生在68岁时, 所画的虾后腿由8只减少到6只。虾眼由原来的两点变成两横笔, 最关键是头、胸的淡墨加了一笔浓墨更湿出白虾躯的透明。齐白石先生在78岁时, 所画的虾的后腿只有5只了。随着白石老人不断地探求, 画的虾有了质的飞跃。使虾有了动感。齐白石先生在80岁以后, 画虾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了。造型上将现实中的6段虾化成了5段。加大了虾身的起伏角度, 突出了虾的动态。艺术本源自生活, 但高于生活。这大胆的改变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的好看。造就了画虾史上里程碑。这就是“齐白石变法”的深刻。关于“白石虾”的造型, 齐白石先生自己曾说过:采用了有着坚硬外壳和大钳河虾的前部, 丰硕的海虾虾身部分, 将两部分结合并加以取舍提炼, 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白石虾”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既不赞成“只弄笔聚, 不求形似”, 又极反对“只求形似.不讲神韵”。“白石虾”耸立了一个别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二、齐白石画虾的风格

绘画如写字一样, 笔酣墨饱, 力健有锋不作修饰。这就是齐白石先生的绘画风格最明显的特色。齐白石先生闻名以后, “白石虾”的名号不胫而走, 画法特色也成为齐派卷标了。上文简单介绍了他画虾的演变, 他概括虾的结构并加以整体把握。绘画虽以写生观察为主, 但准确的表达其含意侧重主观的真实感, 也就是重视内在神似甚过于外在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原因正是如此。一笔一画之浓淡、轻重、虚实与开合等基本画法, 都应该从这个角度去体会“白石虾”的特色, 才不致于毛而失貌。老人“白石虾”的造形, 是经过长期锻练、揣摩而来。稍早变法前后, 造形上采取比较写实的手法, 但愈到晚年, 这些手法愈趋于简洁的处理方式, 并将造形夸张, 虾头愈大, 而虾身愈瘦长;赋予造形构成上的张力, 更能突显主题意趣。这是因为觉察到视觉造形上恒常状态, 在审美上给人稳定而完整的感受, 凭着这个见地, 其他金石派画家已经瞠乎其后了。

我们如果了解老人画虾作品的整体艺术性, 即能够体会他主张的神似, 并非仅止于虾本身个体画法, 是充而扩之, 经营整个画面空间, 产生严谨结构, 呼应贯穿, 衍生气势磅礡的生命力。神似, 应该说是这般生命力的重现与象征, 而且优游自在, 无所阻碍。试着解析老人的杰作, 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出作品传达这份神似的深沉力量与价值:每只虾均完美无比, 各个都是典型的“白石虾”。“白石虾”的神似, 在心理深处, 何尝不是老人自我的拟人化?在精神领域上, 也已经跳脱变法画虾时乡园憧憬的心境, 因寄身京师深耘而臻于纯粹升华了。

三、小结

我们讨论“白石虾”的风格特点的时候发现书法基本素养是不可或缺, 否则会如隔靴搔痒, 搔不到痒处的。后来的人, 多奉“白石虾”为金科玉律, 一样画葫芦地照抄, 殊不知老人当年已告示世人:“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要学习到他的精神与要领, 而不要在表象形似上模仿。白石先生用这番深具教育意味的话用来提醒后来者。由这一点, 更让人品位出老人画虾风格, 是如何地经历漫长岁月所淬练出来。老人年岁之高, 创作之勤, 作品之丰, 是难以估计, 白石老人在绘画上为什么能够取得今天如此高的成就?单在画虾这一种的艺术造型上, 白石老人就下了几十年的工夫。我们从白石老人画虾的变化过程中就会感受到他在画虾的艺术造型上不断完善的过程。“白石虾”, 其所体现的其实是一种“白石精神”。他每日笔耕不辍, 潜心钻研, 从开始单纯的模仿, 进而到提炼与升华, 无不体现出其对艺术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摘要:齐白石先生是我国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 齐白石先生的画继承了我国传统画的技法, 并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 加以融会提炼, 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谈到齐白石先生, 大家总会想到“白石虾”。本文对齐白石画虾经历和演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概括了其大概的艺术风格。他每日笔耕不辍, 潜心钻研, 从开始单纯的模仿, 进而到提炼与升华, 无不体现出其对艺术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键词:白石虾,造型特点,演变

参考文献

[1] 齐白石齐白石的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8.

[2] 齐良迥齐白而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3] 徐改齐白石 (中围书目家全集) [M]石家序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 肖艳浅谈“白石虾”艺术造型的演变[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 (10) .

[5] 齐白石齐白石的画1958.

[6] 王振德;李天庥齐白石谈艺录1984.

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范文第2篇

摘要 创作有依托,情才有所寄,“托物喻意”便是一种借物寄情、言志的最佳写照。在当下,绘画已与现代艺术潮流紧密地结合,创作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探究中国古代画家为“意”的充分表达而从物象的选择到色彩的表现、构图的设计所做的精心努力,对丰富今天的绘画艺术表现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托物喻意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渊源 画面构成 中国画

从古到今,画家作画不只是为了妙肖自然、再现客观事物,而是为了托物喻意、托物寄情。“托物喻意”是中国画创作时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指以某种具体的人或事物的图形,标示一种特定的意义。这种具体的影像和所标示的意义之间可能有某些外形上的联系,或者并没有直接联系。“物”在这里是一种媒介、一种语言。“托物喻意”可使用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具体地说,即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类似的地方,以“彼物”喻“此物”,俗称“打比方”;或者以一个“物象”去“表征”某种含义、某种情思。这两者都建立在“彼”与“此”的异中悟同的基础上。以此手法创作,使画中之物洋溢着奇情妙趣,蕴含着理想抱负,形成绘画特有的美的本质。

一 渊源寻解

“托物喻意”的手法在中国被应用到绘画领域,追根溯源,早在大约2、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就有发现。岩画是中国最早出现象征意义的图像,画中大多记录着远古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宗教崇拜的图腾样式。原始人将自然物或人造物视为图腾,是因为他们认为“物”象征着某种意义,而这样的思想来自于生活的体验,透过图腾岩画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传达意念。属于仰韶文化,出土于河南临汝县阎村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上的图被认为是中国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幅绘画作品。彩陶缸本身是瓮葬棺,但其上的画却是一幅带有图腾标志性质的彩色画作。画面由两部分组成——鹳鸟叼鱼和带柄石斧,石斧是权力的象征,上面的鸟衔鱼图案,一是说以“鹳”为图腾的氏族战胜了以“鱼”为图腾的氏族;二是说表示鱼讯季节丰收景象。“鸟”和“鱼”的形象仅仅是原始先民艺术生产活动中一个创作的题材或元素,但在其图像的背后,借由鸟的振翅飞翔、遨游天空和鱼的畅游江河来表示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成为对自然、生命境况的一种象征性的精神指标。可见,远古时期的祖先就已习惯用“托物喻意”来表达某一观念或文化习俗,而这就和中国的诗词“比”的手法极为接近,也和西方图像象征的意义较为接近。

之后,战国楚帛画中,凤凰代表正义,龙代表邪恶,凤凰战胜龙,也代表光明战胜黑暗,这幅画作要表达的意思是,为了让帛画的主人在另一个世界迈向光明,有着美好生活,所以借“凤凰”隐喻光明、吉祥的一面,透过外部形貌来揭示其内在象征,这正和“赋”“比”的手法雷同。

在理论上,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形俱而神生”,《凤夔人物帛画》的创作与此理论就有相同之处。《周易·系辞》中也有“立象以尽意”之说,即借助于自然的形象,可以充分表达圣人的意念。南朝时期的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评论了曹不兴以及他同时代27个画家的作品的同时,归纳出绘画创作应该遵循“六法论”,其首要一条就是“气韵生动”,强调作品中刻画的形象须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实质上就是艺术形象要做到主客观的统一、融合。之后的顾恺之进一步提出了“以形写神,即神从形生”的绘画主张,在其画作中体现的就是以有形寄托无形的“神”,强调自我的内心表达,强调主体性、精神性,如《洛神赋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观承袭了这一观点,一直以来深受画家们的推崇,其意是在创作中,既要注重大自然,又要注重画家内心的感悟,借自然物象表达自我的情意,明确绘画创作应以物观“我”,“托物喻意”。这种“物我合一”“形神兼备”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二 “托物喻意”手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从古至今,“托物喻意”在中国各类画科中都有体现,但主要体现在花鸟画和山水画中。常见以现实生活中可见的动物、植物、大山大水等为形式,把象征、比喻等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含蓄地透过事物的传达来抒发画家内心的情感、思想、志趣等。

1 借物象承载自我

借物象承载自我,把感情和画合二为一;不求形似,只求意境;在观察客观物象的基础上,以遗兴寄意、抒情写意为目的,适合中国人审美需要,成为自唐代王维、宋代李公麟、文同之后诸多“文人画”画家的艺术追求。

王维的山水画《辋川图》,画面透过群山、树林、亭台楼榭的古朴端庄,飞云流水、舟楫的偶有过往,呈现出对恬淡悠闲、超然脱俗的生活向往,优美的意境与画家本人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心境如出一辙。北宋文同画竹,为表自身的孤傲高洁,强调状物言志。宋末元初著名画家、诗人郑思肖所画的《墨兰图》,画兰不画土和根,以失根的兰花自喻,花叶萧疏,以此寓宋沦亡比喻自己无根可回的感伤之意。元代王冕主张把客观对象融于主观世界的要求,以绘画寄托画家的思想与情感,因此在不少画梅的作品中,流露出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感情。“明洁众所忌,难与群芳时,怀贞岁华晚,只有天地知。”从其画梅作品中的题画诗可看到画家的心志。这种以物喻己的方式在其他作品中也经常可见。如吴镇的《松泉图》、倪瓒的《六君子图》等。

到了明代的徐渭更是灵活地运用了这种借物喻己的抒情手法,他常把某些属性特征同他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画石榴、葡萄,隐喻明珠被抛的思想,来自比怀才不遇。《墨葡萄图》画面上墨汁淋漓,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葡萄晶莹欲滴,并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嘨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比喻自己像野葡萄一样被抛在野藤里,真是牢骚满腹、苍凉无限。在他的画作里,物象不过只是一个载体,借物吟咏人生情怀、抒写自我,才是目的所在。

从徐渭开始将诗、书、画相结合而形成的大写意文人画,影响到后来的四僧、扬州八怪、齐白石等。他们借着文字结合物象传达思想,抒发性灵,把借物抒情推向更深一层的寓意,借着画中诗,来更加明确地表达所指,“借古开今”,与观画者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如八大山人的绘画多用象征手法,把物象人格化,缘物抒情,如画花,是“溅泪”之花;画鸟,是“惊心”之鸟;画鱼,做“白眼向天”。题款“八大山人”,落笔似“哭之”或“笑之”之状。这些手法皆是抒发他自己胸中愤世嫉俗之情。又如,郑板桥笔下的兰竹,以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已超越了一般文人托物咏情的层面,而具有社会意义。

2 借物象表达心愿

象征性的移情观在中国美术中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形式,用图像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美好心愿,吉祥祝福,极具情趣之美。如用鱼象征“有余”;蝙蝠象征“福”;牡丹象征“富贵”;青竹象征着高风亮节的品格等。

晚清最后一位文人画大师吴昌硕以牡丹、桃、石榴、葫芦等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表达了人们追求吉祥美好的愿望。他的作品《葫芦图轴》为大写意,一丛葫芦从画幅外边的棚架上挂下,藤蔓纠绕,果叶参差。三个硕大的葫芦均以没骨写成,用色轻重有别,各显老嫩之姿,量感质感俱佳。“葫芦”的谐音是“福禄”,寓意诙谐,别有情趣。

黑格尔说过,“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在这类作品中,创作主体往往会巧妙地利用汉字谐音的修辞方式,配合符号图画,同文人画托物喻意的精神追求完美结合,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三 “托物喻意”的画面构成

欣赏一幅富含喻意的绘画作品时,欣赏者要洞察画家如何主观地将意念、情感等传达至画面的,即可从立意与选材、构图与空间的关系以及使用色彩的不同了解画面的构成。

1 物象的选择

中国“托物喻意”的绘画作品常以花鸟、山水等作为题材,虽然它们都是没有情感的,但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赞颂与歌咏,把清高、幽洁、坚贞不二的崇高品格赋予了新的生命形象,成就了文人、士大夫在封建制度下,抒发不满情怀的媒介;或从自然界中感受人生哲理,使性情具有升华作用等。借这些题材,所要描写的并不一定是山水、花鸟、人物本身,而是为了传达自己之心,将客体之神与主体之神合而为一。

例如,在中国历代画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四君子”——梅

兰竹菊。梅花因严寒腊月才开花,在隆冬风雪时,以节傲高骨的姿态绽放出清新优雅的花朵,为此为梅花赢得了傲霜吐芳的坚毅美称。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从梅花的气质、颜色入手,渲染出高节冰清的拟人性格;兰花因为生长在幽谷之中,花开到花落都没有人发觉,但却不因此而停止兰花的生命与散发芬芳。相同的是君子修道立德,即使受到困难,埋没天分,也不能因此而改变情操,所以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能看到用兰花来作为德行比喻的画作;竹子因从根到干、从干到枝到节节分明,都挺拔不弯,而且外皮清脆结实,但竹心却为空无一物,因此从它特殊的生态特征,赋予了虚怀亮节的个性特征;菊花因开花时节为九月——百花尽落,秋萧肃穆时,并且自开花至花谢,花蒂始终不落地,因此生长特性,往往被文人拿来比喻为品节坚毅、不趋附流俗的烈士或不畏寒霜,不逢迎谄媚的隐士。

利用花的生长特征与人类注入的品性作一系列的比喻象征,赋予花卉人格化的性格呈现,这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比德”是古人从自然界的美景中,所产生一种美的知觉形象,文人、画家利用这些具有隐逸、高雅的形象为文作画,体现的是人格主义精神。

而“托物喻意”的传达不一定只能透过物象的形式来说明,也可由色彩或者构图来传递。

2 色彩的表现

就绘画来说,色彩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功用是为达到美化的效果,色彩的丰富足以吸引欣赏者欣赏、流连忘返,同时色彩也可代表所赋予的意义。

牡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常被誉为富贵花。自唐朝以来,牡丹就成了画家笔下经常出现的绘画题材。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虽为仕女画作品,但也能从中窥见牡丹花在当时的审美作用。为了突出被比作美人的牡丹花为人物主角带来的附加价值,全图以勾勒填彩的方式入画,就色彩的表现来说,是以类似色相的配色法构成。妇女的服饰大略用三种色彩的搭配而成——赭色、胭脂和朱红、白粉相互运用,搭配上妇女粉嫩透白的肤色,以这几种相近色系让画面显得安逸和悠闲的感觉;宋代《花王图轴》,一株绽放着硕大花朵的牡丹,画家使用朱砂红,在艳丽之中带有浓厚的富贵气息;元初画家钱选《牡丹图》用红、白两色的牡丹写出温柔娇媚;清代恽寿平,除了画牡丹的美丽之外,也常用金色或其他色彩,传达富贵或吉祥的喻意。

而文人画采用的是以墨色取代所有色的表现方法,运用黑与白的丰富对比使画家摆脱物象具体色彩的束缚,在一切单纯之中讲求抒情写意的美的观念,即“意足不求颜色似”。因此,墨梅、墨兰、墨竹等绘画作品,成为中国另一种绘画表现,体现的是画家“中得心源”的人文思想。

3 构图的设计

“托物喻意”绘画作品的构图设计与画家的“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隐藏在结构里的感情、意念,必须通过画家用心地设计来实现。

例如,南宋马远、夏圭在自己的画作中采用“一角半边”的构图,让人不免与南宋半边山水联想在一起。画家表现的是不甘被异族统治的心理创伤。悲与愤的发泄,哀与怨的倾诉,展现出的道义行动远高于对审美的追求,将对时事或对政事的不满寄托于画面中。

总之,创作有依托,情才有所寄,“托物喻意”便是一种借物寄情、言志的最佳写照。在当下,绘画已与现代艺术潮流紧密地结合,创作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探究古代画家的创作,借着各种新观念的产生、应用,多样形式的融入,对丰富今天的绘画艺术表现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荀况:《荀子·天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4年版。

[2] 朱熹:《周易·系辞·上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作者简介:解艳,女,1969—,辽宁北镇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美学,工作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范文第3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齐白石的画》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认识了一位画家名叫徐悲鸿,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国画大师,(边板书边说):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齐白石。

2、师:课文中有一段话向我们介绍了他,来齐读(相机出示课件)齐白石头像(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师: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湖南湘潭人,从二十五岁学画一直画到九十三岁去世,他对诗、书、画、印无所不精。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齐白石的画。(师边说边补充课题)

板书:的画

师:课文描写的是谁的画?

生:齐白石画的画。

师:描写的是齐白石的什么?

生:齐白石的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51页。自由读一读课文

1、要求: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同学们读书真用心,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些词读准。

(课件出示词语)

肚腹 扫把 面貌 著名 饥荒 经历 描绘 丰富 蜡烛

老百姓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清雅孤高 欣欣向荣

(1)师: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2)师:请这一条的同学开火车,一人读一排。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词语连读了没有?(指名读)——读一排正一排的音(正确的的表扬:字音读准了,教师、学生及时纠正不对读音。)

(4)师:来,把这些词语齐读两遍。

3、 师:词语会准了,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加流利,一边读一边思考:

你都知道了什么?

4、(指名3人说,如果前两名学生没有说到画的内容,教师就引导:你们真会学习,那他都画了些什么呢?)

指名说。(表扬语:A你可真会读书。B你读的很认真。C你太会学习了。)

5、师小结:听了刚才几个同学的介绍,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先向我们讲齐白石童年的生活经历,接着描述他的画的特点。最后介绍齐白石对中国画的贡献。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重点写了齐白石的画?

指名说(第

4、6自然段)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

1、师:请大家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齐白石都画了哪些画?

指名回答:小鸡、蝌蚪、蝗虫、虾。(教师相机板书:小鸡、蝌蚪、蝗虫、虾)

2、师:你喜欢哪幅画?就把那个句子多读几遍,和同座交流一下为什么喜欢这幅画?

3、师:谁来跟我们说一说?(教师做举手姿势)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的句子。

预设:

生1:我喜欢他画两只小鸡正在争夺一条蚯蚓,因为小鸡正在抢一条蚯蚓。

(课件出示句子)(教师相机点红“争夺”,并板书:争夺)

1、 师:他们在怎样争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想象一下小鸡的眼睛会怎样?如果你是那只小鸡心里会怎么想?)

2、 师: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吧!

指名读生3人(评价1:你争夺地还不够激烈。

2、你可真贪吃。

3、你真是一只好斗的小鸡)——现在请男生读——女生读

4、你们还喜欢齐白石的哪幅画?为什么喜欢?我们接着交流。

生2:他画一群一群的蝌蚪,在水中游动,因为蝌蚪都在游动。

(课件出示句子)(相机点红“游动”,并板书:游动)

师:小蝌蚪们,(师看左边的学生)这边的小蝌蚪,你们在这清清亮亮的池塘里游得可真快活!你们要去干什么呀?

生:我们去做游戏!

师:来,读出你们的快乐吧!(师手指大屏幕)(左边学生读)

师:(师看右边的学生)瞧,他们多快活呀,这边的小蝌蚪们,你们干什么去呢?

生:我们在捉迷藏!

师:多自由的小蝌蚪呀,让我们也来感受你们的快乐!(师手指大屏幕)

(右边的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再去这清清亮亮的池塘里快乐的游动起来吧!(齐读)

5、师:我们接着欣赏齐白石的画。

生3:他画停在稻穗上的蝗虫,有绿色的翅翼,浅色的肚腹,因为蝗虫停在那。

(课件出示句)

师:(他可真悠闲)谁还能从别的方面说说喜欢这幅画的原因吗?

生:蝗虫有颜色像真的。

师:你可真会学习呀!齐白石画的蝗虫颜色真分明。

(教师相机点红“绿色”、“浅色”并板书)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师:来,我们一起也感受一下。(男、女分读)

6、继续欣赏齐白石的画。

生4:

他画的虾,身体还是透明的,仿佛要跳跃起来! 因为虾的身体是透明的。

(课件出示句子)(课件点红“透明”,并板书透明)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齐白石到八十三岁才开始学习画虾,为了画好虾身体的透明度,齐白石经常去菜市场把虾买回家放在清水盆里长久地观察,仔细地揣摩,用墨色的深浅浓淡,终于达到了透明的效果,那真令人叫绝!你来读读这种感受。

指生2人读(评:

1、画的虾可真逼真。

2、画活了)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2:我从“仿佛要跳跃起来”感受到齐白石画的虾就像活的,还跳动得很高哩。

(课件点红“跳跃”,并板书跳跃)

师:同学们,齐白石画的有一幅虾图在国际上拍卖到1665万元人民币,他真有本事。我们看到的哪里是画,简直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呀!就连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在看了齐白石画的虾后,也情不自禁地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齐白石不愧是最伟大的东方艺术家”。谁来再读?

指生读2人(评价语:

1、小虾还跳得不够高。

2、你是一只很活跃的小虾。

3、我仿佛看就这只虾真的跳得很高。)

师:前边的同学,你们眼前有一群透明的小虾在游动呢!读出感受。

师:后边的同学,你们眼前有一群小虾在跳跃呢!读出感受。

师:让我们带着透明的身体,在小河里游得更远、跳得更高吧!齐读。

7、师:指板书回顾第四自然段:同学们,齐白石他画两只小鸡正在争夺一条蚯蚓。他画一群一群的蝌蚪,在水中游动。他画停在稻穗上的蝗虫,有绿色的翅翼,浅色的肚腹。他画的虾,身体还是透明的,仿佛要跳跃起来!,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齐白石的笔下都有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欣赏了齐白石的画,给你们都留下什么印象呢?

生:生动亲切

(若没有人说: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个词总结了他画的特点,看看是什么?生动亲切)教师相机板书:生动亲切

8、想不想欣赏齐白石的画?看看和你们想像的是不是一样?

(课件出示4幅图)

9、齐白石的画画得好,作者也写得活,让我们感受到了齐白石的画生动亲切。

师:你能根据板书把这些句子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说一句 师点出相应的答案)

他画两只小鸡(正在争夺一条蚯蚓。)他画(一群一群的)蝌蚪,(在水中游动)。他画(停在稻穗上的)蝗虫,(有绿色的翅翼,浅色的肚腹)。他画的虾,(身体还是透明的,仿佛要跳跃起来!)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齐白石的画吧。(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读句子,再齐读一遍。)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

4、 师:同学们,作者先介绍了这四幅画,最后来了一个总结,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话。这样先分说后总结,就是先分后总的构段方式。

四、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欣赏大师的画。

(课件出示画) 生欣赏。

师:画中的这些小事物都是农村里常见到的,在别的画家眼里是很难登大雅之堂,这些事物实在是太小、太普通、太不值得一提了。文中有个词语叫做——生说答案,“微不足道”,师出示词卡。“微”是什么意思?(微小) “不足”是什么意思?(不值)“道”是什么意思?(提起)齐读词语两遍。

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指名读。

师:老师还带来了几幅画,你能照样子写一写吗?

五、小结。

齐白石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课后上网查查资料。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在齐白石的笔下却变得生动亲切,齐白石为什么赋予这些小事物深长的意义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板书 10 齐白石的画

微不足道

小鸡 争斗

蝌蚪 游动 生动亲切

蝗虫 绿色

虾 跳跃

„„

三年级上册语文《齐白石的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齐白石的画反映出来的美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了解齐白石,收集齐白石的作品图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介绍收集析资料与图片。

2、展示齐白石的画,你

三年级上册语文《齐白石的画》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

教学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齐白石的画反映出来的美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了解齐白石,收集齐白石的作品图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介绍收集析资料与图片。

2、展示齐白石的画,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3、今天我们要共同去了解的就是齐白石的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其他同学正音。

2、默读课文,如果在读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记在书上。

3、学生通过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课文,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我想大家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二、提出疑问,引领全文。

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画画都有最拿手的,比如:徐安鸿的画骏马闻名世界、戴嵩擅长画牛,郑板桥的竹子令人称绝„„那么齐白石擅长画什么呢?默读课文,找找答案。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微不足道”等词句。

3、小结:看来,齐白石的画与其他画家的画全然不同,他从“小”字着眼,从“微”字着手,使中国画表现出全新的风貌。他为什么会形成这亲独特的风格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找找吧!

三、读懂课文,启发想象,练习写话。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齐白石都画了哪些画?你最喜欢哪能一幅呢?

2、学生简单交流:画了小鸡、蝌蚪、蝗虫和虾。并简单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是哪个。

3、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自己最喜欢的那幅画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想想为什么喜欢?

4、学生交流朗读以及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是因为齐白石把都画活了,所以才这么吸引自己,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并有感情地朗。

教材分析:

这篇日记有两条线索,明看是写“我”得到一本诗集很高兴,要感谢送书伯伯,暗含写细读《唱歌的小河》的感受,与其说从体裁上看是日记,不如说从内容上看更似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这也正是这篇选文的巧妙之处,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要忽略了学写日记和读后感的教学提示,更不要忽视理解《唱歌的小河》。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学习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高低不平、昼夜不息、勇往直前、奋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唱歌的小河》。

3、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日记的格式,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以及从好诗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日记的格式,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

教学难点:

从好诗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准备:

课件、生词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你们写日记吗?在日记中,你一般会写些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小朋友写的一篇日记,看看他都在日记中记载了一些什么。

3、理解“则”

二、汇报交流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1、认读词语。

嘹亮、喉咙、崎岖、昼夜、奋斗、一则、星期、伯伯、诗集、唱歌、深刻、碰到、道路、读书、精神

2 理解词语:

嘹亮:

奋斗: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本文直小河不怕困难向大海留去的精神。

崎岖不平:高低不平的样子。文中指小河流过的地方高低不平。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昼夜不息:白日和黑夜都不停息。

3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课堂作业。

1、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以及从好诗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2、背诵《唱歌的小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歌分几节

2、指名读第一节,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解决。

3、指名读诗歌第二节。

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休息读轻声)

读了这首诗歌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小河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你能够称赞一下这条小河么?

4、那么小作者读了这首诗歌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以后,你知道小河的哪些特点:昼夜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出示“这首诗歌写得多好啊!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指名读。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诗歌写的好,作者喜欢读诗,读到好诗很欣喜)

5、你还能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小作者很喜欢这首诗歌?(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齐读。

6、“我”为什么喜欢《唱歌的小河》这首诗?你们现在知道了吗?(学生说)

三、齐读课文,背诵古诗。

四、深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好书的名言警句呢?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到经过才知难

板橙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 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

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

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曹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曹、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比如苏叔阳、李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受以《茶馆》为代表的老舍剧作的影响,表现出类似的文学见解、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大致相同的文学风格,自觉地向老舍先生学习。也就是说,与《茶馆》等老舍剧作一样,他们的创作也以北京中下层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塑造人物群体的时候充分使用了现实主义描写手法,使得每个主体形象都十分鲜活,通过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生活上的变迁,进而反映社会的变迁,表现出深沉的民族情感与历史意识。《茶馆》等老舍著名剧作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戏剧创作的深远影响,是以往任何作品所难十比拟的。“如果说老舍抗战期间的剧作中所表现出的京味特色还没有被人们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现象引起足够关注的话,五十年代老舍的话剧则以数量多,社会反响大而第一次在北京话剧舞台上刮起了‘老舍风’。老舍的京味话剧以它的高品位使京味话剧在发展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京味话剧也第一次有了公认的权威性的代表作家,京味话剧作为话剧的一种风格流派,从此令世人刮目相看。”作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老舍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后来又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

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老舍戏剧创作的独特意识 (一)动机明确

他的写作动机是被一种明确而具体的社会功利目的鼓动起来的。对此,老舍丝毫不掩遮,不回避:“我急于写出作品,并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剧本这个形式适合我的要求。”这样的表现,把他的心急如焚的创作渴望和为了“劳动人民”看戏的创作动机,极其自然地熔铸在一起了。这个连接点就是“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简言之,就是“立竿见影”和“教育”。由此确立了老舍的戏剧观乃至其艺术观的基本内核,这也决定了老舍戏剧的大众性,取材生活化,冲突自然性等戏剧特点。

(二)心急如焚

老舍在写于1959年的一篇文章中,坦诚地表述:“十年来,我主要的是写剧本与杂文,没有写小说。为什么呢?首先是忙啊。写一部长篇小说需要长的时间,我等不得,我急。”1这几句话,十分真实地袒露出他的创作心态,“我等不得,我急”,成为他创作驱动力的高度概括。在这样的驱动力的牵引之下,老舍从原本是轻车熟路的创作轨道上转移下来,果断地走上了另一条充满艰辛的创作路途。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显然,老舍的转向饱含着浓重的情感因素,然而由于这种情感因素来源于热爱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来源于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革命的赤诚之情,深厚之情,它又是植根于坚实的理性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转向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强烈的主动性,坚韧的持久性。老舍建国以后始于1950止于1966年的戏剧创作活动,不容置疑地证实了这一点。十六年间,他始终保持着“每七八个月生产一部”的写作速度,共计创作出二十三部戏剧作品。这确凿的数字,为老舍的“我等不得,我急”的创作心态,作了极富说服力的诠释。

1.老舍:《十年笔墨》

(三)满怀热情

老舍认为:即使对创作题材缺乏了解,但是只要有“热诚”,仍然可以进行创作。由此还可以再推进一步:素材的不足完全可以由“热诚”来弥补。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而《龙须沟》所取得的成绩给了老舍以莫大鼓舞,使他更坚信上面的结论,甚至把它归结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正是他的这种热情理论,促使他的创作毅力练就了坚韧的耐性,文学创作必须借助于饱满的情感状态才得以进行和完成,这是无需多说的常识。所以,作家的“热诚”“热情”,不仅不可缺少,而且是难能可贵的。

(四)舞台意识

前面说到小说和戏剧是文学艺术的两个独立分支,因此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老舍的创作着重点既然从小说转换到戏剧上,那么,他就不能不对剧本与小说各自独具的艺术特征,以及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进行探究和把握。这两种样式对于接受者来说,小说专供读者阅读;剧本自然也可供读者阅读,但是更主要的却是通过舞台演出供观众观赏。由于老舍专心致力于剧本创作就是立足于让劳动人民看戏这个基点上,所以,写作剧本时,“舞台”仿佛是一座精神殿堂,一直耸立在他的创作意识之中。

(五)广纳意见

老舍写剧本的起因,常常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创作欲望,而是被友人劝说或者引导以后,萌生出写作动机。老舍认为:“这个剧本的写成,的确具有民主精神,大家的意见都包括了进去。”所以,老舍宣称:“我的作品叫作‘民主剧本’。”“民主剧本”的称谓,显示了老舍是一位具有广泛的群众意识的剧作家。不过,群众意识的强化却导致了老舍主体意识的淡化。文学创作完全可以理解为

是饱含作家个性特征的、独特的艺术创造行为。“个性”和“独特”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具体外化。所以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只宜增强,不宜减弱。从这个角度来透析,“我的作品叫作‘民主剧本,”,可以看作是老舍主体意识淡化的一个鲜明的印记。此外,老舍作品的创作往往是与当时中国社会紧密联系,并且受时局动荡所左右。

二、老舍戏剧独特艺术的体现

话剧《茶馆》、《龙须沟》两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最高,影响面也最广。下面试图通过对《茶馆》、《龙须沟》两部作品的分析、比较,论述老舍戏剧的艺术特点和魅力、举重若轻的戏剧冲突。

(一)举重若轻的戏剧冲突

戏剧是舞台表演艺术,剧本集中表现的是矛盾冲突,如果把一出戏比作一幢房子,那么戏剧冲突就是房子的脊梁,他是戏剧艺术的生命,作者正是通过舞台上的护矛盾冲突护,掀起观众的感情波澜,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传统的戏剧讲求开门见山式的揭示矛盾,紧凑发展矛盾并迅速推向高潮。例如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届原》,都是写一天中发生的故事,依赖严密的组织结构达到短时间内高度集中,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激烈戏剧冲突。而老舍先生的作品却反其道而行,含蓄、内敛、毫不张扬,看不到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在话家常般的描述中,达到出神入画的戏剧效果。

1.自然流露的尖锐矛盾

老舍曾自言: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而舞台上需要的是“打架”我能创造性格,而老忘了“打架”。我这里所说的“打架”换个词就是“戏眼”。戏无眼而不立,戏有眼则灵通。这其实就是上文提到的“戏剧冲突”.老舍的作品含蓄、朴素,描写重大历史事件惜墨如金,展现人物冲突不着痕迹。这一点在《茶馆》第一慕中表现得相当精彩,也最能体现老舍戏剧的风格。

《茶馆》第一幕以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后的清末社会为背景,写年轻掌柜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中,宾客满座,三教九流一应俱全,流氓忙着调解打架,乡妇卖自己的女儿,常四爷说了句“大清国耍完”,被清政府的暗探抓了起来。坐在角落的马五爷轻轻一声“二德子,你好威风啊”,就制止了地痞的撒野,原

来他是“信洋教、说洋话、吃洋饭的”。皮条客刘麻子在说媒拉纤,要农夫康六以十两银子把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四十岁的庞太监为妻。最后,大幕在下棋茶客一句:“将,你完了!”中落下。

曹禺在他为《茶馆》演出本所写的序中说:“我记得读到《茶馆》第一慕时,我的心即评然,几乎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好作品的心情,我曾对老舍先生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张庚:《茶馆漫谈》,人民日报,1958年5月27日)如此众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勾画出了戊戌变法后整个中国的形象这四十分钟的戏,也可以敷衍成几十万字的文章,而老舍先生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把厚重的时代托到观众面前。七十余人,上至宫中大太监,财大气粗实业家,下到普通百姓,城市贫民、地痞流氓、特务打手,各色人等在裕泰茶馆里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表现着各自的性格,却又处处透着时代的风云。从马五爷一句话镇住二德子可看出外国教会势力在中国的强大。马五爷对常四爷的不屑,生动地表现了他其实并不是为了主持公道,而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仰仗洋人所获得的威风. 《茶馆》第一幕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全场最尖锐的一段矛盾冲突是“秦庞对阵”。庞太监代表的是封建皇权,秦仲义代表新兴的资本家。“谭嗣同问斩”是两人斗嘴的核心。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斩后封建顽固派洋洋得意,民族资本家表面屈从而内心不满。一个是慈禧派的人,一个是维新派的人,两人斗嘴话中有话,绵里藏针,从侧面写出百日维新从开始到失败的整个过程及最后结局庞太监一句“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语带杀机,而秦仲义的“我早就知道”轻轻拨掉了对方递来的千斤重负。短短几句对话,表面上秦仲义对庞太监毕恭毕敬,但正如庞太监所言“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刚刚兴起的民族资本家生气勃勃,骄傲自负,而封建皇权虽大权仍握,但己日暮西山。颇具讥讽性的是老舍将康六卖女儿作为表现后党“胜利”的情节。一个老太监买一个十五岁的姑娘做媳妇,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这段情节更形象说明晚清政府的黑暗、残酷和愚不可及。

2.逼真再现生活,深刻的现实矛盾

老舍的又一部力作《龙须沟》为我们展现了北京一条臭水沟解放前后的巨变。全剧共分三幕。第一幕写解放前的龙须沟,小杂院里的四户人家生活凄惨赵老头孤苦无依,贫病交加,依靠邻里,挣扎度日;人力车夫丁四受兵痞的气,挣不到

钱,整天灌“猫尿”。程娘子靠摆烟摊养活“疯”丈夫,竟还耍遭流氓恶霸的欺侮。王大妈母女以焊镜子和做针线活勉强过活。到这里,作者为我们正面描写了龙须沟给民众生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赵老头年年夏天发疟子。每逢下雨,道路精湿烂滑,中摆摊子的摆不出去,卖力气的出不去尸,人们就得“瞪着眼挨饿”,而且“臭水往屋里跑,把什么东西都淹了”。丁四出外拉车,因为路滑经常“泡’在外面回不了家。程疯子说:”我这里,没毛病,臭沟熏得我不爱动”臭沟还”熏”跑了王大妈的大女儿,”熏”得丁四”工作不大起劲”,”熏”得二春整日想离开龙须沟,嫁到外面去。臭沟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反动政府不仅不闻不问,还向龙须沟的居民征收”卫生捐”。第一幕的结尾是小妞子为了给小金鱼儿弄水草,让臭沟给淹死了。至此,人与中沟中尖锐的矛盾摆在观众面前,舞台上没有声泪俱下的控诉,但就像一针针戳进了反动政府溃烂的心脏。透射了人与”官”的矛盾,人与”反动政府”的矛盾,矛盾越尖锐,就越充分显示出第

二、三幕解放后人民政府及时修沟的重大意义。通过“沟”的变化,写人的变化、社会的变化。

(二)横断连缀式的剧情结构 1.地点的高度集中,时间的高度分散

老舍最重要的两部作品《茶馆》和《龙须沟》都没有完整的情节,都是以地点作为剧名,所有的情节也都在“茶馆”和“龙须沟”中发生,两出戏都是三幕,同样截取不同的时代为背景,《茶馆》表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军阀割据,内战频繁、抗战胜利三个历史时期,横跨半个世纪。《龙须沟》表现的是解放前后几年中发生的故事。

戏剧是高度浓缩的艺术,要在两个小时内,方寸之中表现一个人物的命运已然很难,而像上述两剧在同一个地点内,表现不同历史时期人物命运,时代风云则难上加难。对于《茶馆》的结构,历来有“展览式”、“卷轴式”、”蜡像馆式”、“剪影式”等多种提法,虽提法不同,但都肯定老舍采用了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慕内部也以许多小的戏剧冲突连缀.全剧人物出场更达到了七十余人,这些人物的命运又暗示着时代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他们在茶馆里各说各的话,各做各的事,偶尔碰撞产生冲突,也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

针锋相对的矛盾,也和茶馆最终的没落产生不了直接联系。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但老舍以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小说家驾驭时空的本领,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同时又为这七十余人提供了一个展示三教九流生存状态的聚集场所一裕泰茶馆,使这些本来没有联系的各色人等,因为茶馆这个地方而交汇在一起,展现被社会操纵的各自命运,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2.弱化情节为人物服务. 看了《茶馆》让人觉得他是戏,又不像“戏”,传统的戏剧集中表现矛盾冲突,要求剧情集中,不光得开门见山式地揭示中心矛盾,还耍有连贯的剧情,通过正反面人物激烈的矛盾冲突,将全剧推向高潮.而在《茶馆》中看不到一段完整的情节,前后幕间没有直接联系。他没有突出的主人公,也没有一件贯穿到底的中心事件,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过去,成为一条独立的故事线。甚至这些人物身上都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老舍对于他的剧中人物既同情也作了无奈的批判。曾经有人建议老舍用康顺子和康大力参加革命作为全剧主线,结果被老舍否定了,因为那样写虽然故事性强了,但“我的葬送三个小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以垮台了。”

(三)形散神聚的人物描写

老舍是以小说起家,他开始写剧本时已经40岁了,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占大部分的是小说,而非戏剧。小说家善于描写人物,老舍的文字功底尤其好,因而老舍的戏剧是以人物和语言取胜,而并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他塑造的典型人物,往往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便让读者和观众印象深刻,这也是老舍自称为“写家”的高人之处。

老舍善写人,最善于描写老北京性格各异的市民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反映现实、表现主题。他不是因“事”铺排,而是随“人”赋形,以人物带故事,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1.以“人第一”的人物塑造

老舍自己认为:《龙须沟》的可取之处,在于“它创造出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老舍:《<龙须沟>的人物》,《老舍的话剧艺术》)这体现了老舍“人第一”的戏剧观,也是本剧的优点和艺术特色。

程疯子是该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旧社会中丧失了人的地位和尊严,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城市底层人民的典型。他“原是相当好的曲艺艺人”,由于不事权贵和不服恶霸,丢了饭碗沦落龙须沟,靠娘子摆烟摊过活。他虽穷困,却梦想还有再次登台的那天。他选择忍气吞声、装疯卖傻逃避现实。虽然被人称为疯子,却是小杂院中为数不多的清醒者。他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未来怀着真诚的向往。在他被流氓毒打之后有一段台词:“我是好人,二姑娘,好人要是没力气啊,就成了受气包儿!打人是不对的,老老实实地挨打也不对!可是,我只能老老实实地挨打„„哼,我不想作事吗?老教娘子一个人去受累,成什么话呢!”足见疯子是清醒的,他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生存状态,他“不肯低三下四地侍候有势力的人”丢了卖艺的饭碗,他不能养家糊口,愧对家庭,面对流氓的欺侮他无力反抗,只能忍受毒打来保护妻子。

《龙须沟》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全凭不多的几个人物支撑全剧。不同时期的生活断面是全剧的纬线,人物是此剧的经线,纵向发展的线性结构和横向展示的面性结构交织融合,形成了一幅龙须沟新旧变化的立体图。

2.生动的人物来自生活的升华

老舍的戏剧很少有解放初期主流戏剧教条式、口号式的情节描写,也没有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因而在当时的戏剧舞台上,老舍的作品并未被融入主流行列。老舍对戏剧情节的提炼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建立在他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分析和体验上的。

老舍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守卫皇城的士兵,在八国联军入侵保卫皇城之战中捐躯。从此后他与母亲艰难度日,他生活在北京底层市民聚居的大杂院中,这就为日后创作《龙须沟》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养料。正因为老舍对剧中的人物和生活烂熟于心,才能在舞台上表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并且感染读者和观众。就像本剧导演焦菊隐说的:《龙须沟》“没有庸俗的套数,没有冗长的描写,没有口号式的对话,没有神出鬼没的布局——所有的,只是一片生活,一群活生生的人物,和现实人物的内心思想与感情。”[2]

《茶馆》中裕泰茶馆的原型在老北京到处可见,老舍善于观察并把他们提升为艺术形象。用老舍自己的话说:“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

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2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去写《茶馆》。” [3] 3.对底层市民的同情与批判

《龙须沟》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活在臭水沟边上的劳动人民有情有义,苦中作乐的生动画卷。二嘎子为徐六看鱼摊,因为妹妹小妞“没有个玩艺儿”就拿了两条金鱼回家,丁四嫂要打二嘎子。程疯子脱下长衫要嘎子去换金鱼。二春赶忙让疯子穿上大褂,拿出两张票子,让给徐六送去。这些诚实善良、侠肝义胆的受苦穷人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老舍走的是“俗文化”的路子,最擅长描写骨子里透着小农意识的老北京市民形象。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声望,其中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的作品描写了人类普遍存在人性弱点,一方面对底层市民悲惨生存状态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消极应对生活的批判。《茶馆》中的王利发就是老舍即同情又批判的典型小市民形象,他精明能干,懂得以“改良”来应对时代变迁,是在夹缝中求生的一类小人物,同时他又胆小怕事,不敢惹麻烦,对于穷人也相当冷漠,象这样的小人物即便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是能够找到生活原形的。

三、极富韵味的语言艺术

戏剧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因而,“台词”在戏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舍曾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精彩的对话也正是老舍剧作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生动体现。

(一)简洁、洗炼、性格化的人物语言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他的目的能够在舞台上展现人物,而不仅仅成为案头文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话。老舍的文字功力尤其深厚,看似大白话,实际上极端考究,不仅轻描淡写,出神入化,而且音韵和谐,极富舞台表现性。《龙须沟》中第一个出场的是丁四嫂,她与小妞子就讲了三句话,一个心地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面前。四嫂一边递给妞子一盆水,一边说:“你要是眼 2.《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年

睛不瞧着地,摔了盆,看我不好好揍你一顿!”小妞不服:“你怎么不管哥哥呢?他一清早就溜出去,什么事也不管!”四嫂说:“他?你等着,等他回来,我不揍扁了他才怪!”小妞说起丁四不回家。四嫂恨恨地说:“甭提他!他回来,我要不跟他拼命,我改姓!”。这些家长里短的气话,被老舍写来丝毫不贬低人物,反使得丁四嫂“嘴硬心软”的人物形象触手可及。

(二)口语化的对白,由极俗到极雅

老舍的戏剧在解放之初的北京并未被纳入主流戏剧的行列。因为他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大胆创新,把重点放在写人,放在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上,而不是正面表现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他的对白相当直白,没有当时流行的装腔作势的文艺腔,全是生活化的口语。《龙须沟》完全是北京底层市民翻身做主,真实生活的写照。即便像《茶馆》这样重大的历史体裁,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老舍的可贵正在于他把俗文化带入高雅话剧的艺术的领域。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看懂他的戏,哪怕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她也一定能在老舍的戏中找到她的生活。《茶馆》第三幕中有一句台词“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白得不能再白,俗极了,一旦表现在台上,那种人生的失落感、沧桑感跃然于斯,令人抛洒热泪。焦菊隐导演曾要求《茶馆》剧组的演员们不能改动剧本中人物对话一个字,因为老舍的戏剧语言是活的。

(三)以幽默写辛酸,突显悲剧意义

什么是悲剧?在老舍平生惟一一篇专论悲剧的文章《论悲剧》中,他认为悲剧是“描写人在生死关头的矛盾与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他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戏剧的艺术魅力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完全取决于它所具有的内在悲剧精神。《茶馆》绝对是一出悲剧,但全剧除了康六卖女之外,找不到哭哭啼啼的关节,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的却是风趣幽默,充满机智与讽刺的语言。

《茶馆》第三幕理应相当悲惨,王利发一生信奉“改良”,到头来茶馆被逼交出,断了生计。秦仲义的财产被视为逆产,全部没收。常四爷卖花生米,日子越过越穷。三个老人为自己将来的死做祭奠,抛撒纸钱为自己送葬。但剧中人在这里却表现得非常平静,偶尔有几句悲从中来的感叹,也是自嘲式的。王利发对着秦、常二人说:“哪儿不一样呢!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二爷财

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拴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也许是中国文人天生悲天悯人的一副柔肠,中国的文学作品历来比较沉重。而中国人向来不太懂幽默和自嘲,甚至将幽默与油腔滑调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中国的文化严肃有余。浏览我们的戏剧舞台上更是一片悲声,似乎只有歇斯底里的大段咏叹,取得台上台下同悲的效果,才能达到作者关注人生的目的。而老舍恰恰具有一根与生俱来的幽默神经,再加上他多年海外漂泊的生活,使他的作品在幽默中又带着智慧。他使中国人明白悲剧还可以换一种写法,哭哭啼啼、声嘶力竭未必能引起读者与观众的共鸣。而放下身段从生活出发,找到与读者和观众契合点,即使是家常理短的生活画面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四)民族化的艺术表现手段

1、“京味”话剧的创立

话剧是产于西洋是舶来品,外国戏剧对中国现代话剧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国外优秀戏剧的精华固然为中国话剧提供了养料,但过多的摹仿桎梏了中国戏剧形成自身流派。在这一点上老舍为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力下了汗马功劳。

老舍话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好看”。从他的创作经历来看,他的作品几乎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人物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现在一提京派戏剧就想到北京人艺,但不可否认的是京派戏剧的源头在老舍。老舍不光是北京人艺的创立者之一,同是也打造了“中国式”话剧的风格。

2、传统曲艺与戏剧的融合

老舍对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颇有研究,京剧表演的舞台调度讲求以虚当实,删繁就简,一切都是为了突出舞台中心的演员表演。所以我们看到《茶馆》中的人物带有戏曲化的程式,这固然有导演二度创作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老舍先生的剧本打通了中国戏曲同西方戏剧相结合的道路。这也是老舍的话剧不断被改编为京剧和各地方戏曲的原因之一。

《茶馆》和《龙须沟》中都用到了一种曲艺形式——数来宝。这是北京民间艺人惯唱的一种曲艺形式,老舍很善于将它融入剧情。《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就是一个曲艺演员。用民间艺人做主角在老舍的作品中程疯子并不是第一个,老舍的小说《鼓书艺人》,曲剧《方珍珠》都是以北京曲艺演员的命运为主线的,由此可见老舍对传统曲艺的热爱。程疯子一上场就是几段数来宝:“叫四嫂,别去拚,一日夫妻百日恩!”他对程娘子说“叫娘子,劳您驾,也给我带个烧饼这么大。”“丁四嫂,你很忙,侍候病人我在行!”一个生动的落魄艺人形象立在舞台上了。全剧的最后也是程疯子的一段数来宝:“好政府,爱穷人,教咱们干干净净大翻身。修了沟,又修路,好教咱们挺着腰板儿迈大步;迈大步,笑嘻嘻,劳动人民努力又心齐。齐努力,多作工,国泰民安享太平!”虽然是说教,可是借数来宝的形式表现,也让人愉悦。

在《茶馆》幕与幕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唱数来宝的傻杨,他即是全剧中的一个人物,又是一个旁观者、见证人,从他的口中唱出时代风云和裕泰茶馆的兴衰荣辱。第一幕有一段:“文武官,有一宝,见着洋人赶快跑。外国货,堆成山,外带贩卖鸦片烟。最苦是,乡村汉,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官人阔,百姓穷,朝中出了个谭嗣同,讲维新,主意高,还有那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件事,闹得凶,气得太后咬牙切齿直哼哼。她要杀,她要砍,讲维新的都是要造反。这些事,别多说,说着说着就许掉脑壳。”

独特的创作意识和生活经历形成了老舍先生戏剧上的独特艺术特色。他的戏剧取材大多源于身边的生活,现实矛盾的自然流露,人物形象塑造的个性鲜明,语言的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戏剧结构的紧凑自然,这些都离不开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独特创作意识,他的创作热情、舞台意识、广纳意见和明确的创作动机确立了老舍的戏剧观乃至其艺术观的基本内核,这也决定了老舍戏剧

的大众性,取材生活化,冲突自然性等戏剧艺术特点。这也奠定了老舍先生成为“人民艺术家”的基础,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

老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光就解放后所写戏剧而言,就有京剧《十五贯》、《青霞丹雪》、《王宝钏》,曲剧《柳树井》,话剧《方珍珠》、《女店员》、《西望长安》、《全家福》、《青年突击队》、《红大院》等等。这些戏有原创也有改编,其中也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挂帅不成熟的作品,尤其是《红大院》,宣扬了一些“大跃进”的虚夸不实的错误思想。但从老舍的整体艺术风格来看,这也证明了他自己所说的:“写作要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出发,表达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主题思想时,他的风格就得到保持和发展,作品就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反之,风格就会受到破坏,作品的现实主义力量就会被削弱。”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戏剧不是要印出来给人念的,而是要在舞台上给人们看生命的真实。”因此,戏剧是文艺中最难的。老舍非常折服于古希腊的悲剧艺术。他曾说:“假若希腊悲剧是鹤唳高天的东西,我自己的习作可仍然是爬伏在地上的。”纵观老舍的一生也是一出纯粹的悲剧,当他满怀对新中国的崇敬之心回到祖国之时,也许没有想到将来自己会以如此悲凉绝决的方式离开人世;当他写下《茶馆》中那剧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之时,也许没有想到几年之后,他会默吟着这句台词走向人生的终点,以此来保全自己一颗高贵的灵魂。所幸的是老舍留下了《茶馆》和《龙须沟》等一批优秀的剧作,《茶馆》更是成了北京人艺的传世之作,这两部作品也使老舍成为现代京味话剧第一人。正如曹禺先生所说,老舍“使中国话剧艺术在国际上焕发了夺目的光彩。”老舍以其幽默细腻的笔锋描写了群众最熟悉、最真实的生活,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参考文献:

[1] 老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老舍.写与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老舍.出口成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 陈国恩:《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版。 [5」克莹,李颖主编.老舍的话剧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6] 于是之:《<茶馆>的第一幕》,《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 [7」老舍.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王行之主编.老舍话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9]王新民: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老舍:老舍论剧[M],中国戏剧出版杜,1981年12月版 [11]《戏剧美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2](德)乌苇·克劳特:东方舞台上的奇迹[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 [13] Evan King , Asia for the Asiatics : The techniques of Japanese occupation[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5.

[14] George Gao, The Novels of Laosheh[J],

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范文第5篇

学院现有绘画系、艺术设计系、音乐表演系、艺术学教研室、徐悲鸿艺术研究院、东方艺术研究所、文化艺术策划与推广研究所、绘画材料研究与修复工作室,招收绘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美术学专业的本科生,艺术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音乐学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招收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美术类本科专业教学实行工作室制,有中国画、油画、插图、平面设计、新媒体、动画、景观建筑、书法等工作室。音乐表演专业有钢琴、管弦乐、声乐、古琴等专业方向。除声乐专业学制5年外,其他专业学制均为4年。

目前,艺术学院有本科生442人,研究生84人,博士生13人,留学生10人;现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9人,拥有一批知名画家、学者、教授以及从国内外重点院校毕业的优秀青年学者,同时还聘请国内外业界精英来学院兼职任教,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创新力强的师资队伍。详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楼321室。

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范文第6篇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寄托着我们很多希望物件,这些物件因为本身具有着非常神秘的力量,因此可以帮助我们去实现很多想要实现的愿望,比如说神兽貔貅就是这样的一种物件,我们往往会奉请貔貅作为自己的守护神,而貔貅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处,然而寺院貔貅开光多少钱?开光大概需要多少钱?

吉照堂至尊貔貅是根据从古至今的文明演化而汇聚成的文明特质为缘主量身打造,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更是不言而喻的,开光后的吉照堂至尊貔貅可以改变我们的能量场,做到与我们的磁场更加的贴近和契合,因此吉照堂至尊貔貅的招财能量会更加的充足,可以帮助我们正财、偏财一手抓,同时也可以做到改运的功效。吉照堂开光貔貅所采用的材质皆是上好的天然材质,支持到珠宝机构复检,因为材质上乘,因此吉照堂至尊貔貅能够让貔貅更富灵气,把貔貅的招财聚财的功效发挥少的很好,吉照堂至尊貔貅具有改运势、去邪气、镇家宅的奇效,真正的可以帮助缘主财运广进、生意兴隆、事业节节攀升。

貔貅是一种在外表上就非常神奇的神兽,他嘴大而无肛,并且只食金银珠宝,因此在寻找财富方面,貔貅是非常擅长的,并且又因为本身就非常骁勇善战,因此在驱邪避煞这个方面,貔貅也非常让人们放心,因此以貔貅作为自己的守护神的缘主是非常多的,并且人们还发现,目前吉照堂开光貔貅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貔貅在发挥灵性之前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要进行一个正宗的开光仪式。

正规的貔貅开光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佛教开光。在我国,虽然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为道教,但是信奉的比较多的仍然要数佛教了。古代就有玄藏西行的故事,后来更是有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国出现过很多佛教大师人物,每一位法师都有着深厚的修为,每一位都得到了世人深切的敬重以及敬仰之情。而给貔貅进行开光的时候,法师们的修为高低对于貔貅的灵性自然也有一定的影响,而吉照堂开光貔貅则是由十几位得道高僧进行开光的,因此灵性非常有保障。

我们在奉请貔貅的时候为了表示对于貔貅的尊重,是不便说价格以及多少钱这样的词的,而可以用奉请以及结缘价来进行代替。我们要想知道开光貔貅吊坠多少钱,要考虑的方面是有很多的,比如说貔貅的开光,开光和没有开光的貔貅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没有开光的貔貅是没有什么灵性的,貔貅的材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和田玉因为本身就比较珍贵,因此和田玉貔貅的结缘价就会比较高一点,而像是黑钥匙,黄水晶或者是红玛瑙等等就比较低,结缘价也比较相似。

上一篇: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下一篇:企业职工大会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