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

2023-09-23

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第1篇

 联系实际谈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以及当代学生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怎样履行自己的义

务,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谈建设节约型社会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就是要明确这个问题的背景。 首先,人均资源相对较少是我国突出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我国的发展必须实施以依靠本国资源为主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需求迅猛增长同国内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而,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我国资源总量较大,种类比较齐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均资源量少,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质资源偏大,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也不理想。多年来资源开发强度高,后备资源不足,加之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资源供应的紧缺。 其次,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 我国不仅存在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较少的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还非常低。这种低下表现在资源开采、资源加工、资源回收和资源循环等生产、生活消费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能源消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另外,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少,但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多数城市供水跑冒损失超过20%。矿产资源回收率低,总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煤炭综合回收率为30%,其中小型煤矿仅为10%~15%,大量尾矿资源浪费。由于技术落后,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货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23%,内河船舶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由于设计不合理,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气候相近国家的2倍至3倍。 最后,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对外依存度升高。 由于我国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增长,远远低于开采量的增长,开采量的增长又远低于消费量的增长,形成了倒逼资源强度开发。但由于过去建设的矿山陆续进入“老年期”和“衰竭期”,资源产能大幅度下降,有的资源型城市所依靠的矿山又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资源的供给出现了紧缺,甚至“断层”。这一切,使煤炭、石油、钢铁、铜、铝等重要资源需求增长呈指数型曲线上升。为了平衡供需,2003年以来,铁矿石、石油、钢、氧化铝等资源性物资进口大幅度增长,我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明显升高,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映;不仅进口价格高速攀升,铁矿石价格一年上涨70%,运费上涨150%,而且被一些反华势力所利用,借口制造“中国威胁论”。因此,必须改变这一被动局面。 所以,党中央作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不仅充分考虑了我国人均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而且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客观要求。其重要意义在于:建设资源节约型,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当以身作则,遏制奢侈之风,杜绝奢侈行为,鼓励合理消费,提倡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 要想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就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要端正消费观念。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相辅相成和内在统一的关系。鼓励消费并不是无节制地制造消费,更不是奢侈浪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而人们消费的“度”就在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资源是稀缺的,有的又是不可再生的,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人类必须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加以必要的、合理的节制。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和浪费之风。 (2)要提倡文明消费。 正常消费,高质量、高品位的消费,是随着生产和科技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但是,不能“过度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不是不要人们消费,更不是要求人们压缩必要的消费和反对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是提倡合理的、正当的消费,实行文明消费。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不良消费习俗,如饮食摆阔,大量浪费,肆意斗富,挥金如土,无节制地盲目追求高标准、超豪华等。文明消费是要把生活消费控制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资源“最大效用”上。应从每一个人做起,在生活领域实行节水、节电、节煤、节油、节粮、节材等,真正体现“物有所值”、“物尽其用”。

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第2篇

节约演讲稿 建设节约型社会演讲稿

你是否还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道理?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已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建设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日益扩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显突出,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从新中国成立以

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资源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倡导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逐步形成节约之风深入人心,节约美德蔚蓝成风。

祖国的未来蓝图需要我们团员青年来描绘,民族的希望要靠我们来实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更应有我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此,特倡议如下:

一、增强时代责任感,树立三种意识

作为21世纪中国的建设者,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我国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资源供给

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出发,崇尚节俭、适度消费的理念,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意识。

二、节约资源,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每一位公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努力实践,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环境的净化需要从我作起,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寸土”,倡导使用循环用水、节能产品和再生材料,倡导俭朴的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推广办公电子化和资源变废为宝。

三、积极实践,为建设节约型机关、校园和研究院所建言献策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略高度,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实际出发,w围绕本单位在资源利用现状、

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建设节约型机关、校园和院所的意见和建议。广大青年科技人员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投身节约型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创新和改革,真正形成人尽其才、地尽其利、时尽其效的节约型社会。同时,节约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用我们青年率先垂范,广大青年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的风尚,培养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第3篇

1 我国利用税收促进节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促进资源节约的税收政策的现状

1.1.1 对自然资源征收的税费

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征收的税费, 主要是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其中矿区使用费的征收只限于中外合作开采海上和陆上的石油、天然气的企业。矿产资源补偿费是1994年4月1日起对采矿权人征收的, 其费率按矿种分别规定, 范围为0.5%~4%。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 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察和寻找新的矿产资源。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 其单位税额因资源赋存状况、开采条件、资源等级、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差异而规定了幅度税额, 以实现级差收入调节, 从而起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作用。另外, 我国实行的消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对节约资源也有一定作用。

1.1.2 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实施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涉及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例如增值税方面对再生水、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翻新轮胎、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对污水处理劳务等都实行税收优惠;所得税方面,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 (三) 项所称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 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 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1.2 现有促进节约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2.1 没有充分运用税收杠杆, 调节能源价格

能源价格应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 国家应利用税收杠杆作用, 调节能源的价格。我国对能源产品普遍征收增值税, 但税率大多为17%, 对于这些相同税率的产品, 增值税不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消费税具有特殊调节的作用, 目前我国在能源产品方面只对成品油征收消费税, 但是两税合计油品的税收负担也只为23%左右, 远低于国际水平。因此, 我国成品油的价格也明显低于国际上多数国家的价格水平。对能源价格起作用的还有资源税, 现行政策只对煤炭、原油和天然气征收, 且税负较低, 也没有充分起到调节价格的作用。有资料显示中国热量相等的能源平均价格是发达国家能源平均价格的40%。

1.2.2 缺少节约资源的专项税收政策

近几年, 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扶持政策, 对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税收优惠主要以所得税为主, 而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为主, 使优惠达不到预期效果;从区域看, 现行优惠政策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和外企, 而对开发区外的企业几乎不存在优惠;从产业项目看, 主要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等行业对其他高科技行业的优惠相对较少。

1.2.3 缺少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税收政策

现行税制中对于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税收政策很少, 节约资源的综合配套措施缺乏。目前在增值税中虽有对利用“三废”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免税或减税的规定, 但要求原料中的“三废”须达到一定比例, 而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工艺或产品质量的要求, 利废达不到规定的比例, 因而就无法享受该项优惠;另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规定有税收优惠, 但主要是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的优惠, 而不是对利废企业且优惠政策存在较大漏洞。现行政策中也没有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给予优惠的规定。

2 国际上其他国家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

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也遇到过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的时期, 了解和研究他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 有利于我国完善节约型社会税收政策。

2.1 税收优惠政策

2.1.1 减免税

许多发达国家鼓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建设节约型社会都实行了减免税这一最能影响引导企业和个人行为方式的政策。通过减免税鼓励使用节能设备和购买节能建筑, 以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美国在2003年决定在其后10年对能源效率、替代燃料和可再生燃料等领域实施减免能源税政策。对新建建筑和各种节能型设备根据所判定的能效指标不同, 减税额度分别为10%或20%。美国各州政府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分别制订了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法国实施税收减免政策, 主要包括对家庭保温和供暖设备以及高效锅炉的安装减免所得税;工业领域能源效率技术投资少征商业税;对节能进行投资的公司在节能设备使用和租赁中的盈利免税。日本对于能达标的单位, 一定期限给予减免税的优惠。对使用列入目录的111种节能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和税收减免优惠, 减免的税收约占设备购置成本的7%。德国对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 可以免交销售税, 而只需缴纳所得税即可。

2.1.2 加速折旧

实行加速折旧, 可以增加企业当期成本, 减少企业当期的税额, 企业可以把这部分税金用于设备的更新换代,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旧设备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这方面的规定。如日本对改进能源利用效率的设施, 除一般折旧, 还可按取得成本的30%提取特别折旧, 对防止污染的设备, 除一般折旧外, 可按取得成本提取18%的特别初始折旧;法国对工业用水、空气净化装置和节能设备在2003年前购置的可在购置当年按100%提取折旧;加拿大对控制水、空气污染的投资以及节能设备等给予加速折旧。

2.2 税收政策选择

2.2.1 征收环保税

环保税是国际各国鼓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最直接的税种。世界各国的环保税大概由以下六类:对废气排放课征大气污染税。美国、瑞典、挪威都对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按其排放量或含硫量的不同直接对含硫能源产品征税;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二氧化碳税;按排放量对氮氧化物征收氮氧化物税;对垃圾排放征收垃圾税。对垃圾税的征收主要以垃圾排放量的多少为依据, 但考虑到实际中对垃圾的排放很难控制, 因此对垃圾税一般采取两种变通方式。一是对物品特别是一次性消费品在其生产或使用环节就予以征税, 以鼓励节约使用和回收再利用行为;二是根据受益原则, 对所有的人征税, 以便为垃圾处理筹集资金;对废水排放课征水污染税。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大都对污染水的行为进行课税;对噪音征收噪音税。对噪音税的征收一般都是为了限制噪音的产生, 所征得的税款主要用于防范噪音的建设投资;对农业污染物征收污染税。主要是对农药和化肥征收;征收固体废物税。该税主要是根据废弃物的实际体积和类型定额征收。课税对象包括饮料包装物、废纸和纸制品、旧轮胎等。

2.2.2 征收新鲜材料税

将促使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美国越来越多的州已经通过了关于建立产品再循环的法律。这些法律可能是提高这种目标的成本效益的最好办法。对取得超标成就的厂商奖以得分, 并允许这些厂商将其得分卖给成绩较差的厂商。这样一来, 回收利用废物最高者将愿意进一步地努力工作。

2.2.3 开征能源税

19 98年荷兰政府决定加倍征收能源税。新增税收的85%用于降低居民家庭和生产商的所得税, 剩余的15%用来支持政府采取财政手段促进能效的提高。英国从2001年开始征收能源税, 其中20%用于节能, 80%用于失业和社会救助等社会福利事业。意大利从1998年开始实施二氧化碳能源税收政策, 计划在2004年全面实施。2000年政府决定从1999年的碳税中提取3000亿里拉用于减排温室气体, 包括推广可再生能源和促进能源效率提高。

2.2.4 征收生态税

国外绿色生态税收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典型的绿色生态税收有二氧化碳税、汽油税、垃圾税和资源税等。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国家开始通过税收政策来保护环境。德国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 其他能源都要收取生态税, 间接产品也不例外。他们还开始对一次性饮料瓶征税。美国的生态税收主要包括四类: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 与汽车使用相关的税收, 开采税和环境收入税。荷兰特别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设计的税收主要包括燃料税、噪声税、垃圾税、水污染税、土壤保护税、地下水税、超额粪便税、汽车特别税、石油产品的消费税等。

2.2.5 进行“绿色税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荷兰实施了绿色税制改革, 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发挥了相当有效的作用。2001年3月, 爱尔兰对塑料购物袋使用征税, 半年后, 爱尔兰塑料袋的使用量骤降90%。挪威规定了环境保护的11个优先领域, 如生物多样性、海洋和水污染、废弃物、气体和噪声、国际环境合作等。其中8项与污染、废弃物有关, 均有定量的政策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 政府采取经济手段包括对末端废弃物的处置课税、对溶剂课税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进行了大规模的排污收费、税收返回、许可证交易, 逐渐提高环境税收、减少其他税收, 实行“绿色税收改革”, 采用综合性的产品政策。

3 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

3.1 完善现有税收制度

3.1.1 改革资源税

一是扩大征收范围。首先应征收水资源税, 将现行的收费制度改为收税, 并适当提高标准。其次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地热等自然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二是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 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 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 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三是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 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也并入资源税。四是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3.1.2 调整消费税

一是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将那些用难以降解和无法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又有相关“绿色产品”可以替代的各种包装物、一次性使用的电池、饮料容器、塑料袋、纸尿布和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考虑到燃烧煤炭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资源消耗源, 因此有必要增设煤炭消费税税目。二是适当提高税率水平。适当提高汽油、柴油等环境污染产品的税率。在继续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采用差别税率, 对低排量的小汽车实行低税率, 高排量的小汽车实行高税率的基础上, 应对排气量相同的小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实行区别对待, 以促使消费者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消费选择。三是适当调整消费税的优惠政策。对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节能产品, 允许按照一定比例享受消费税减征的优惠。

3.1.3 改革增值税

国家应加大对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但由于价格较高而不易推广的节能设备和产品的税收支持, 对其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个别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的产品, 在一定期限内, 可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对境外捐赠人无偿捐赠的直接用于节能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 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3.1.4 完善企业所得税

扩大税收减免范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积极购置机器设备节约资源、防治污染, 改进技术、工艺流程, 生产高产出、低消耗产品, 或者在资源开采和利用中节约资源, 提高资源回收率以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损耗等均给予税收减免优惠。

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除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和向环保产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外, 可加大对资源节约生产行为的优惠力度。

延长税收优惠期限。应将原有优惠期限适当延长至5年或10年, 同时, 对按照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模式要求设立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综合税收优惠, 以从源头上鼓励企业进行可持续性发展。

3.1.5 完善关税, 建立“绿色关税”体系

建立“绿色关税”体系要从出口税和进口税两方面着手。出口税主要的对象是国内资源 (原材料、初级产品及半成品) 。进口税是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 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国, 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 以强制出口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规定的义务。

3.2 开征环境保护税

我国应尽快建立起独立于其他税种的环境保护税, 将现有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声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税应实行差级税率, 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污染物实行高税率, 以抑制高危害污染物的排放。

考虑到我国缺乏环保税税制设计和征收管理的相关实践和经验, 在征收环保税适应循序渐进, 征税对象首先应当考虑各种废气、废水、废渣、工业垃圾以及对环境、资源危害程度较大的塑料袋、塑料薄膜、电池、杀虫剂等。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税。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税收作为对市场经济活动实施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 在保护我国现有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确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节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构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体系要遵循税收的一般原则, 如: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等。借鉴国际先进国家相关先进经验有助于我国构建建设节约型社会税收体系, 最后对如何运用税收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出了几点意见。

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第4篇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于资源的消耗, 过度的消耗资源不但会引起资源的短缺, 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为了发展经济, 消耗了大量资源, 对煤炭、钢铁、石油等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 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我们也切身的感受到, 水污染, 大气污染等给我们每一个人所带来的伤害。中国经济发展过多的依赖与对资源的消耗, 造成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 高消耗带来了高收益, 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损害。这些情况的出现对于我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必须即使加以解决。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国家就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 同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然是最重要的内容, 这充分说明了, 党和国家对于建设两型社会的高度重视, 也反映了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 建设两型社会势在必行。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法律保障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 其中将全面依法治国例如其中, 充分说明了法律在保障社会发展中所担负的重要使命。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 建设两型社会同样需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作为保障, 脱离了这一点, 在政策的执行上往往会出现阳奉阴违, 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会大大影响建设两型社会的进程。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 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资源消耗来获取经济利益的模式, 短时间内很难改观, 同时, 传统的工业模式, 粗放的发展方式都在制约着两型社会的改革进程, 单单依靠倡导是不能实现的, 必须通过法律的约束性、强制性和权威性来制约才能有效保证两型社会的建设, 因此,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法律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且刻不容缓, 必须尽快加以健全和完善。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保障的相关举措

( 一)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任务, 政府部门在保证两型社会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建设两型社会是国家的重要部署, 政府部门首当其冲, 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公权力, 加大对资源消耗巨大, 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监管和治理, 要清楚的认识到, 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这一道理, 对于传统的以资源消化为主的企业要下大力气进行治理, 对于新进产能的投入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理, 重点扶持环保的新型产业的发展, 而对于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要加以控制,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而保证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 二) 规范企业管理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离不开企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 企业的生产经营多半依赖于对资源的严重消耗, 许多省份的发展都是依靠煤炭、石油等高污染的企业来推动, 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给环境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巨大伤害。因此, 企业对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作用十分明显, 企业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可现实情况确实, 我国虽然制定很多关于土地、水、大气的法律法规, 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违规行为的治理的约束力还不够大, 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治理和监管还不够严格, 违规成本低, 获得利益空间大等问题, 致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屡禁不止, 必须尽快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治理处罚力度, 才能有效保证两型社会的建设。

( 三) 倡导全民参与两型社会建设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忧虑, 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获取舒适健康的生活上面, 但是, 由于我国公民普遍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 法律观念淡薄, 严重阻碍着我国的法律发展进程, 制约着两型社会的建设, 所以, 要把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增强公民环保观念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 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营造全民环保的热烈氛围。同时, 保障公民参与两型社会建设, 当前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到来, 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于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行为也都有自己立场,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站出来对一些不良的现象进行批评和指责。所以, 要充分利用好公众监督的积极作用, 以全民监管的形式, 让一些违规行为和污染行为无所遁形。

摘要: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资源的严重消耗, 环境的严重破坏, 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 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那么就无法保证我们建设两型社会的速度和质量。本文重点阐述了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性、建立完善两型社会法律保证的作用以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法律保障,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 吕迎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辽宁大学, 2011.

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第5篇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并对此作了明确的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是我们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 扩大公共服务, 协调利益关系, 完善社会管理, 调处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 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三位一体, 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 新概括,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2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具体内容

(1) 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 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3) 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 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 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 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鼓励社会参与,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6) 会管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完善信访制度,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3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加强社会建设

(1)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开展就业援助;落实困难企业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政策, 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鼓励有创业能力的人员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 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启动实施好18个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进一步提高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 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3) 大力帮扶困难群体。完善低保水平与全国同步增长机制, 稳步提高低保户待遇, 加强对低保边缘群体的救助;加强“五保”供养工作;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4) 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积极构建以廉租住房为主的城镇保障性住房新模式, 完善财税、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 将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 力争筹集廉租住房2.5万套。

(5)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职业教育规模, 实施高校“双重工程”,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 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确保每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有效资助。

(6) 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 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示范县 (市) 达到85%;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8%;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建立健全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长效机制;实施医疗惠民工程,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7)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全面完成省图书馆等工程建设和7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做好44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 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

(8) 是做好人口计生工作。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实施优生促进工程,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加强综合治理, 努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做好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9) 切实加强公共安全。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年活动, 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和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制假售假行为, 让广大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着力抓好高危行业、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 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10) 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地区建设, 积极排查, 化解和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抓好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公正廉洁执法, 重视做好信访工作, 认真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涉法涉诉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斗争,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收入是民生之源, 保障是民生之基, 就医是民生之急。本文主要探讨改善民计民生, 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能, 全部工作与民生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建设,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8.

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范文第6篇

1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 是指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引导人员疏散能力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1]。内蒙古自治区颁布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地方标准, 对“四个能方”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内容如下。

1.1 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的能力

提高单位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的能力, 重点是: (1) 定期组织开展防火检查、防火巡查, 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社会单位实行逐级防火检查制度, 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防火检查;社会单位内设部门负责人, 对本部门消防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每周开展一次检查;单位员工每天班前、班后进行岗位防火检查, 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 (2) 规范检查内容, 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 制定社会单位防火检查、巡查和员工班前班后检查要领。在单位防火检查中要求做到查设施器材, 禁损坏挪用;查照明指示, 禁遮挡损坏等“十查十禁”。在防火巡查工作中突出检查用火用电有无违章, 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 消防器材、标志是否完好, 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等五方面内容。 (3) 加强队伍建设, 落实岗位消防安全职责, 遵守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熟悉本岗位火灾危险性, 掌握火灾防范措施, 进行防火检查, 及时发现本岗位的火灾隐患。 (4) 落实火灾隐患整改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火灾隐患整改负总责, 主管消防安全的负责人和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直接负责组织整改, 有关部门、员工应当认真履行各自火灾隐患整改责任, 发现火灾隐患, 及时整改。

1.2 扑救初期火灾能力

提高单位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 解决发生火灾后单位不会报警、不会扑救的问题。抓好单位灭火战斗力量队伍建设工作, 在发现火灾的第一时间, 灭火器材或设施附近的员工利用灭火器、消火栓等实施灭火;在电话或火灾报警按钮附近的员工拨打119报警电话或按动报警按钮, 报告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以及在确认火灾后, 于3min内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要求组成通讯联络组、灭火行动组、疏散引导组、安全救护组、现场警戒组等, 接应灭火第一战斗力量开展灭火救援。并要求社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配备消防设施、器材, 悬挂《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火灾接警处警程序》及《消防控制室管理应急程序》等制度, 便于操作。

1.3 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提高单位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解决发生火灾时员工不会组织疏散、不会组织现场人员逃生的问题。一是要求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员工应当熟悉本单位疏散逃生路线以及引导人员疏散程序, 掌握避难逃生设施使用方法, 具备火场自救逃生的基本技能。二是建立疏散安全标志, 在单位设置单位总平面图、疏散指示图, 警示性标牌等。三是出入口设置“消防安全责任告知书”和“消防安全承诺书”, 在显著位置和每个楼层提示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位置及逃生路线, 消防器材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1.4 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提高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解决单位员工不懂消防安全常识, 消防安全素质不高的问题。消防培训要强化单位员工的消防安全培训, 要具有专兼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人员, 有具体的消防教育培训计划, 发挥“消防员”的作用。在安全知识宣传方面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 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达到消防安全“让我管”变成“我要管”、人人参与支持消防工作的目的。对消防安全标志化的宣传要根据消防安全标志的内容和使用场所, 分为消防安全布局标志、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标志、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标志、灭火设施 (器材) 标志、防火安全设施标志和消防控制室标志等6类, 实行标志化宣传。

2 开展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意义

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抓住了社会单位火灾防控的核心点和关键点, 是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消防安全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治本之策,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四个能力”建设加强单位消防安全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火灾频频发生, 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 2010年1至6月份全国共发生火灾73317起 (不含森林、草原、军队、矿井地下部分) , 死亡6 5 6人, 受伤2 7 1人, 直接财产损失79290.7万元[2]。从发生的火灾事故不难发现, 发生火灾的原因主要是单位或个人没有必要的消防安全意识, 不能及时检查发现和清除火灾隐患;发生火灾后, 人员不会扑救初期火灾, 不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材, 导致小火变大火, 酿成大灾;不知道引导现场人员逃生疏散, 造成人员伤亡;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 遇火灾惊慌失措, 无所适从。

(2) “四个能力”建设加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建设。

消防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 “四个能力”建设就是强化社会单位“防”和“消”的意识, 把“预防”和“扑救”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的能力建设, 做到“防得住”定时检查和发现火灾隐患并及时清除隐患;扑救初期火灾能力建设, 就是提高扑救初期火灾能力, 尽可能的降低火灾造成的危害;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就是提高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减少伤亡;提高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就是强化消防安全知识, 使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加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建设。

(3) “四个能力”建设体现“管理就是服务”理念。

在“四个能力”建设中各个部门、单位实行领导负责制, 领导干部要积极参与, 改变传统的消防是专门执法单位的工作职责的观念, 让单位转变为消防的主人, 与消防执法人员有机的配合, 完成单位的“四个能力”建设, 在执法中融入服务, 在服务中体现严格执法, 实现“管理就是服务”理念, 既推动了消防工作的落实, 又密切了警民关系[3]。

3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四个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公安部在全国社会单位中开展“四个能力”建设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 呼伦贝尔市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存在如下问题。

(1) 从社会化消防管理层面仍存在不足。

从近三年的火灾统计数据看, 内蒙古自治区的火灾损失总数不大, 也没有发生群死群伤、影响恶劣的火灾事故, 但火灾频繁, 仅2009年1~9月份, 全区共发生火灾7271起, 一直排在全国前五位, 其中呼伦贝尔市共发生火灾668起, 还呈逐年上升趋势[4], 社会化消防管理层面形势不乐观, 仍存在不足, 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 “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 在对呼伦贝尔市开展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督察工作看, 许多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和监管机制还没有真正运转起来, 行业消防监管流于形式, 职责不明、失控漏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村牧区、城镇社区消防工作比较薄弱, 整体抗御火灾能力低下。城乡消防规划、新农村消防工作和专职消防队伍、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等落实不够深入, 公共消防安全基础仍很薄弱, 消防站、消火栓欠账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完善。

(3) 公民消防安全意识不强。

城镇居民、农牧民、外来务工人员、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消防安全意识严重不足, 自防自救能力低下, 还需要对这类弱势群体进行相关的消防安全的宣传培训。在一些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存在“重生产经营、轻消防安全管理”的意识, 使“四个能力”建设落实不到位,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强化。

(4) “四个能力”建设力度不够。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部署的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 加强政府“四个责任”, 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 夯实农村社区“四个基础”的要求, 但一些地方工作任务还没有完全落实, 行业系统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培养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的任务还没有落实, 建设力度还有待于加强。

4 建议和对策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 结合呼伦贝尔市的实际, 为改进和完善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4.1 政府领导, 层层落实

把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纳入省政府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加强了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规划和整体部署, 将消防经费、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纳入政府综合目标管理体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每年召开消防工作会议进行部署, 并层层签订消防工作责任状, 量化分解任务, 明确完成时限, 这种依靠政府的坚强领导, 层层落实, 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 把“四个能力”建设上升为政府行为, 可使“四个能力”建设落到实处。2010年呼伦贝尔市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纳入政府及公安机关目标责任和绩效考评内容, 采取签订责任书、逐项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等方式, 层层落实责任, 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4.2 树立典型, 模范带动效应

在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的工作中, 树立单位的典型, 让典型取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不同的行业, 不同的公众聚集区选出1~2个单位作为“四个能力”建设示范单位, 取得经验, 进行推广。如呼伦贝尔市在全市中选取扎赉诺尔区步森百货有限公司、友谊有限责任公司、华汇购物广场、清泉家园一号楼、七小等一批“四个能力”建设示范单位[5], 对示范单位进行现场指导、总结经验、以点带面, 推进“四个能力”建设全面开展, 充分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动效应。

4.3 多策并举, 重在建设

在各行各业普遍开展提高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和消防宣传教育“四个能力”建设活动, 全面落实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标准。将单位“四个能力”建设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内容, 纳入单位等级、星级评定和安全评估内容。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普及, 确保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年内全部达标。呼伦贝尔市每年对各乡镇苏木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工作情况组织考评, 政府有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每年对本行业、本系统消防工作进行考评;对年度消防工作任务完成好的地区和部门要给予奖励, 对没有完成或落实不好的要进行通报, 发生问题的要坚决追究责任, 切实推进消防工作的落实;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现场办公等形式, 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涉及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消防力量发展、火灾隐患整治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对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实行多策并举, 重在建设。

4.4 加强培训, 广泛宣传

因为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涉及各行各业, 必须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提高单位及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所以宣传工作就尤为重要, 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作用, 通过开辟消防专栏、编辑消防宣传版画等形式, 大力宣传“四个能力”建设的目的、内容和要求, 让全民认识、全民参与。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四个能力”的竞赛, 提高社会单位积极参与“四个能力”建设的主人公作用, 使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从理论认识落到行动。三是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悬挂、张贴通俗易懂的“四个能力”建设宣传挂图, 使社会公众普遍了锯“四个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四是与公安消防部门协作, 使消防宣传教育真正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 开展必要的消防知识专场报告, 提高每个公民消防意识。

在培训上, 按照“分层次、全方位”的原则组织举办培训班, 培养一批消防安全“明白人”, 不断加强和完善消防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 加强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和重点岗位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加强对消防监督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的业务培训, 让每名消防监督人员、公安派出所民警充分发挥好消防执法监督员、“四个能力”建设辅导员、消防知识宣传员“三员”的作用。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和切实有效的培训活动, 使“四个能力”建设扎根在人们群众之中。

摘要:2010年4月公安部提出在全国实施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 全国推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 本文结合呼伦贝尔市实际, 分析在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固消防法.

[2] 2010年全国火灾案例[EB/OL].http://www.sc119.gov.cn/2010-12-31.

[3] 刘爱英.浅议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16:94~96.

[4] 全民关注消防生命安全至上[EB/OL].http://hlbr.bf119.net//20110107/09/.

上一篇:劳动美主题班队会范文下一篇: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