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范文

2024-02-24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范文第1篇

蒙古族的民俗学研究

摘要: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文章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对蒙古族在不同生活时期与社会发展阶段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趋向的研究。通过对本地区的宗教语言文化·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庆·礼俗·丧葬,禁忌等方面进行了民俗学研究,对传统文化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为洞察蒙古民族的风俗民情提供了一个多维的视角。

关键字:内蒙古,风俗民情 正文:

一、民族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活动在蒙古地区的诸部分为蒙古语系和突厥语系两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大蒙古国。"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1219年西征,版图扩大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1368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明末清初。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清朝统一了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现在的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

二、语言文化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清朝在蒙古地区推广喇嘛教,实行“蒙禁”,在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三、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如下: 1.首饰 :

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 2.蒙古袍:

在内蒙古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夏季穿单袍,春秋服装为夹袍,夹袍以棉布做成,也有以绸缎、平绒制作的,多红、黄、 深蓝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袍与藏族长袍基本相似。蒙古族女袍为对襟长袍,呈长方形,比较窄小,妇女节日礼服为对襟开长袍,外边套齐肩无袖长褂。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礼袍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行可当衣,卧可作被。 3.腰带 :

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有的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贵浑"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4.蒙古靴子 :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5.蒙古礼帽:

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 6.蒙古坎肩:

蒙古坎肩始于元代是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花。

四、饮食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1.面食

酥油,蒙古语称"桃思",系用鲜奶加一定数量酸奶作酵母打制而成的。炒面系将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碾碎的熟青稞粉,水饼是将面饼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匀的食品。炒米又称“蒙古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水饼是将面饼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匀的食品。除此还有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2.肉食

手扒肉,主要吃法是不用筷子,用手抓食。即将牛、羊肉切成适当的小块,放入锅内加水和食盐烹煮,有的也配以佐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风干肉,把肉切成细条,撒上盐沫,风干保存,以备春季或外出食用。灌肠,分为肉肠、血肠、面肠,肉肠灌人剁碎的羊心、肝、肺和肋部软肉,血肠灌人牛羊鲜血,面肠灌入面粉加动物油脂,煮熟后食用。全羊系蒙古族餐中之尊,将羊的四肢和头部连成整羊状,置于大盘或木板上,全羊呈爬伏状,把羊头置于佛像前的桌子上,连同全胴体一块煮熟。 3.奶食

主要有:有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奶渣、奶糕等。奶酪也叫奶豆腐,酸奶子是将取过酥油的奶水煮熟,使水分和奶酪分开,然后再挤去水分晾干后食用。奶皮子,是将新鲜牛奶用文火熬,至泛起泡沫停火,将冷却凝结于表面的奶脂挑放晾干。奶油,通常是将鲜奶装入桶、罐等容器中发酵,搅动直至奶和油分离,撇出来的白色油脂就是奶油。把奶油放入锅中加热并慢慢搅拌,可熬炼分离出一种黄色的油脂,这就是黄油。黄油下面的沉淀物叫酥油渣。 1. 茶食

传统饮料有茶水“哈日茄”·奶茶“苏台茄”·酥油茶“希日陶斯台茄”·酸奶子·面茶“珠通茄”和奶酒。茶水,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器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茶水里,放入适量的鲜奶,使茶色由红变为乳白色即可。面茶,即先将青棵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红茶水澄清倒入,搅动就可作成。马奶酒,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另外蒙古族群众也喜欢饮用白酒。

五、居住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独创的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杰作,"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包为圆形穹顶,由网状编壁“哈纳”(墙部)、“陶脑”(天窗)、“乌尼”(顶部竿)、门、柱、外包毡子、牛毛绳等构成。蒙古包规格的大小,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高2米以上,直径5米左右,立包时,先选定地点,立起支架和门,然后以木杆连起天窗和支架,使整个框架张开呈伞状,毡片覆盖其上,用毛绳加以固定。包门一般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门帘镶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内部西面是男子坐位,东面为妇女坐位,东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猎枪等狩猎式具则放在西北方向。并用织锦布或地毯覆盖,门侧放碗架、炊具、酥油桶、挤奶桶等物,包中央是锅灶,上方和两侧铺地毯或毛毯。近年来,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还有许多蒙古族群众已在草场上建定居点,住上了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屋。

六、出行 蒙古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男女老幼都会骑马,放牧或外出都骑马。骆驼,蒙古语称它为"特莫",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可骑乘、可载货。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除普通勒勒车外,蒙古族地区还有一些特制的、专用的勒勒车。如围有车棚、供人乘坐的"轿车";安装有木柜,用以贮藏粮食、肉食的"库房车";装有木槽、牛皮袋或铁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车"等等。近些年来,蒙古族人民,已不满足于使用这些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许多家庭都购买了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丰富多彩。

七、节庆

蒙古族人民的节庆活动主要有春节、那达慕大会、祭俄博,祭火,祭尚西(神树的意思),祭成吉思汗陵,祭苏鲁定等。

1.春节,白节,蒙古语称查干萨日(白月、正月),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腊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磕头、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2."那达慕",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起源于十三世纪初。那达慕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比赛,但更多的却已转向体育、文艺搭台,经济、贸易唱戏的新形式上来,参加者也不再限于蒙古族内部,而成为跨民族跨地域的一个丰富多彩的民族欢庆大会。现在的那达慕一般进行3至7天。"男儿三艺"活动不需要专门的场地、特殊的器材和固定的人数,随时随地都可进行。蒙古族摔跤比赛实行单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摔跤手有专用服装,比赛前,双方都有人高唱挑战歌,摔跤手入场,退场时都要模仿雄鹰的动作。蒙古族赛马一般分为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是指让马跑对侧步(即前后蹄一顺交错前进),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和美观。赛奔马是比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蒙古族射箭也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以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定名次,静射即指站立不动拉弓而射。骑射是指选手在特制的跑道上边骑马奔驰边拉弓而射。

3.祭俄博,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方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俄博时,先煨桑,然后由喇嘛念经,人们乘马脱帽,口颂佛经,绕俄博三圈,向山神鞠躬叩头,祈求山神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4.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的地方秋季祭火。 5.祭尚西(神树的意思),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扮装的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下,男女老少汇聚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

6.祭成吉思汗陵,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

7.祭苏鲁定,苏鲁定是成吉思汗的军旗或军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苏鲁定是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无事时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阴历三月十七日,都隆重举行祭苏鲁定的仪式。

八、礼俗

蒙古族是一个性格豪放,为人善良、忠厚的民族,他们有着很多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 1. 婚礼生养

蒙古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或封建王公贵族常以纳妾为俗。一男一女结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众历来的婚俗,同姓不婚。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其过程是先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的聘礼,女方陪送女儿的出嫁嫁妆,接着是娶亲,新郎穿盛装到女方家后要逐一敬酒,行跪拜礼,再就餐。次日新郎和新娘起程离去。婚礼过程要经过拜火,祭灶,拜友,婚宴,歌唱。婚礼后新娘家来人到新郎家举行认亲仪式。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抢婚或包办买卖婚姻逐渐被淘汰,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风。在婴儿出生后7~10日内举行洗礼,在幼儿3岁时要剪胎发礼。 2. 待客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赛拜努(你好)",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客人跪坐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蒙古族在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倒茶时,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 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茶和酒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地、山水、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敬献,之后才能开始倒茶等等。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客人告别时,全家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现在的农区一般同汉族一样,炒各种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九、丧葬

蒙古族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1.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孙一般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2.火葬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属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3.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人死后(或临终前),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入殓。入殓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内,一般三至七天内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有的拉在灵车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后大家一起铲土埋棺。

十、禁忌

1.宗教禁忌 忌直呼**和其他年长僧人的名字,人去世后不可再呼其名。

饮食禁忌 忌猎食怀孕和哺乳期的野生动物,不破损禽蛋,禁食奇蹄动物,忌用嘴啃肉,要用刀割。

2.生活禁忌忌端着灰盆接送客人和从人面前走动,与人交谈忌用高声或细声,妇女忌披发,忌帽子上打补丁,忌挖草皮、折树枝、践踏花草和连根拔植物,忌烧骨头和乱倒垃圾,向别人递交枪、刀时忌刀尖和枪口对着人,忌敲打餐具,忌用裂纹的碗。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

3.作客忌讳,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客人进蒙古包前,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要把马鞭子放在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忌坐佛龛前面,忌跷腿、伸腿和躺卧;出蒙古包后,要走原来的路线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4.忌蹬门槛,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

5.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6.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7.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脏物。

8.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 9.忌摸头,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

10.忌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范文第2篇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

执笔:贺奇业力图

上世纪开始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成长最快、利润最大的朝阳产业。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也在快速兴起,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在提升。近几年来,自治区经济发展出现突飞猛进的景象,发展速度居于国内前列。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内蒙古文化产业也在兴起和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该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原因何在?内蒙古自治区是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能否更好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的课题之一。我们持有如此探究的思路,围绕本地区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经纬度西起东经97°12′,东至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 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第3位。国内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等8省区毗邻,跨越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 221公里。全区现有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其中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49个民族,总人口2405.06万(2008年),其中主体民族蒙古族人口429.89万,占总人口17.8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96.24万,占总人口4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民族聚集,民族文化产业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精神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经济与社会价值极高,可开发潜力大。有形物质资源中自然景观方面有草原景观、森林景观、河流湖泊景观、动

植物景观、地质矿产景观和沙漠景观等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物古迹方面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岩画、近现代重要史迹、近现代表性建筑等,种类多,数量大,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还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服饰、工艺文化资源和较好的民族文化产业设施设备资源条件。同时,在无形精神文化资源领域里除了有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民族民俗、演艺娱乐、体育、医疗、文学美术文化资源外,还有较好的品牌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条件。

依托以上所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随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产业也有了较好的起步和进展。近年来,自治区民族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内蒙古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区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目前,全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已达近20000个,文化娱乐场所1万余个,从业人员已超10万人。文化产业主体框架已经形成、文化产业骨干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关联作用和社会效益逐步发挥,产业链逐步延伸,带动了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中民族文化产业比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治区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业、出版业、演艺娱乐业、餐饮与服饰文化产业、工艺礼品和创意设计与软件开发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据按可比价格计算统计2000年全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605.74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39.3%,人均生产总值6502元;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583.79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33.3%,人均生产总值32214元;按1952年=100的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全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指数为10422.5,人均生产总值1130.6; 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指数为35421.1,人均生产总值4075.1;按当年价格计算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比上一年增加值为8583.79亿元,增加值指数达115.5%。

当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总体来说,区内民族文化产业仍面临着认识不够深刻、观念落后、体制不完善、政策与法规跟不上和引导监督不协调的困境;存在发掘与保护不到位和开发模式不合理现象;处在生产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鲜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和粗放式经营管理境界;资源优势不凸显,工艺技术滞后,产品文化内涵浅薄,欠创意;缺乏产品展示平台,宣传力度欠缺,市场狭窄,秩序紊乱; 产业体系不完整,行业发展不协调,科技开发力度薄弱。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调查与分析说明内蒙古具有民族文化产业可开发资源优势 ,并且通过多年的挖掘、保护、开发与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同时,也发现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又面临着很多挑战。现将针对上述调查分析发现的问题,简单提出如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研究。调查结果说明,由于对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开发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盲目现象。到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还没有系统的民族文化产业资源与产业现状调查统计的资料,也很少看到关于民族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更没有民族文化产业专题规划之类纲领性文件的宏观指导或督促依据;不少行业对其所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概念及其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等都含糊不清。乃至,对什么叫民族文化产业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的关系?怎样对民族文化企业或产业概念进行界定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清楚的答案。如此认识上的盲区,当然会导致实践上的误区。

第二,民族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与法规不健全。内蒙古自治区从上到下大小会议文件、各级领导讲话以及很多研究成果,都一致认可或强调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真正落实实施方面远远不够。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关政策与法规迟迟跟不上实践的需求,这也恐怕某种程度上成为导致民族文化产业的乱开发或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甚至,有些方面的政策或条例往往难以与相关行业政策与法规相互衔接。其结果,常出现一方面虽强调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不到位的自相矛盾的现象。目前情况下,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政策与法规方面的更加以保护和扶持。

第三,需要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对民族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相应的财政补贴、减免税费和其他更多方面合理可行的保障政策和实施细则来,有力地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振兴。当前,如果要求将内蒙古所有经营性民族文化事业单位马上完全实现转企改制步骤,是不符合现实的,要需要多元合理的过渡方式。

第四,亟待落实实施更加有利于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合理的有力措施,

一方面要全面挖掘和保护好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抓重点促开发,努力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秩序。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根,要想使得民族文化产业能够可持续地发展,首先有必要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所指的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草原自然生态和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对草原民族现实文化生态进行保护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应该重点扶持或引导推动一些主要行业,以点带面快速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完善经营管理,争取尽早将内蒙古打造成全国民族文化产业中心。目前,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尚未突破经营规模小、资金缺口大、粗放式管理、产品质量偏低等瓶颈,无法体现民族资源优势。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有责任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督促整合文化企业,给予创造多元融资渠道,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六,突出民族特色,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把握好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在市场上所谓的民族文化产品中,有很多不伦不类的因素在内,甚至也有不少完全歪曲和庸俗化的东西。还有诸多行业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很低,难以创造出高档次产品。另外,有很多产品大部分都在相互模仿或抄袭,缺乏创新研发能力。应该由有关部门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时常加强进行培训、指导和监督,尽快扭转和改善以上局面。

第七,打造民族文化产品展示平台,促宣传交流和市场营销,积极培育好民族文化市场。目前,区内还没有大型的民族文化产品展示场所和综合性文化市场,民族文化产业难以体现风采。先可以在自治区首府及各盟市以上城区建设民族文化博览园和民族文化商城之类的大型市场,然后进一步逐一进行扩建。以诸如此类的集中整合展现的方式进行运作,既便于管理,又能打造氛围,恐怕肯定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八,抓好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鼓励和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工作。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和科研工作,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相结合在一起,才能相互促进和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第九,重点扶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科技开发行业。创意与科技是文化产业最重

要内生变量。无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或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无法忽视民族创意产业和高科技开发。如果不很好地去挖掘和开发一个民族的创意资源和高科技产品,传统的民族文化必然失去其生命力和传承功能。自治区应该有必要建立民族创意产业园区和高科技开发中心,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有力地推进整体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步繁荣发展。

第十,摆脱思想包袱,拓宽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使民族文化产业面向世界。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产业不能局限于本地市场,应该积极开拓国内、外大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研制实施有利可行的政策,进一步推进引资、合资、技术引进、人才交流等多方面广泛合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走高起点、快发展的路。

最后,要说明的是:首先,此次调查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社会上很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参照或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本次调查研究没有能够更好的深入,包括很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商榷和探讨,难免有缺点和错误,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项目组成员:布仁图、李岭、包梅花、金泉、唐彩霞、边建平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范文第3篇

1. 内蒙古节庆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一些旅游项目已具相当竞争力

目前, 草原文化已经成为内蒙古最大、最有影响、最具特色、最富感染力的文化品牌。首届草原国际文化节举办了8项经贸活动。中国·内蒙古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包头经贸洽谈会, 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蒙古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投资商参加。

1.1.2 产业规模逐年提高

近些年来, 内蒙古旅游产业要素规模发展很快, 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力对锡林郭勒、赤峰、通辽旅游区进行草原生态、休闲度假、自然科考、红山文化与辽文化旅游的重点区域建设, 以及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等地的精品旅游区打造。内蒙古积极培育旅游精品, 提升旅游景区档次, 推进标准化建设, 从宏观上加强了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 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1.1.3 别具风情的自然旅游资源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 草原、山地、森林、湖泊、温泉、河流、古迹、民俗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较全, 并且有独具特色的、在全国具有垄断价值的草原风光及蒙古民族的风情资源。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类型多样的草原、沙漠、森林、湖泊等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构成了内蒙古人文、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这些都为节庆旅游的开展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

1.2 劣势分析

1.2.1 个别节庆活动规模小、知名度低

目前内蒙古的节庆活动种类各异, 独具国内特色并享誉国内外的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和那达慕大会等, 已成为旅游的形象代表和招徕游客的重大载体。但对于另外一些如响沙湾旅游节和沙漠文化旅游业等, 不仅规模小, 知名度也较低, 在整体上不具备竞争力且效益不高。

1.2.2 节庆活动宣传不到位, 带动作用不明显

虽然内蒙古的昭君文化艺术节和阿尔山冰雪节等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整个节庆活动总体上宣传不够, 内蒙古和省外以及海外游客参与不是太多, 不如大连国际服装艺术节和青岛国际啤酒节那样享誉海外。

1.2.3 缺少专业节庆策划管理人才

内蒙古节庆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 专业水平差, 缺乏高层次的研究和管理人员。特别是缺乏能对景区自然环境进行监测的专业从业人员, 同时也缺乏旅游导游人才, 旅游规划人才, 旅游营销人才, 旅游电子商务及会展人才。

1.2.4 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 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目前, 全区旅游景点, 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 导致政出多门, 分头管理, 景区缺乏统一规划, 景点开发各自为政、孤立作战、分散经营, 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 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 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1.3 机遇分析

1.3.1 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21世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 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 旅游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 旅游消费需求逐年大幅提升。

1.3.2 国家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

在自治区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相比, 具有比较优势。同时, 内蒙古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尚属浅度开发, 而且许多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如森林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等时尚旅游项目在内蒙古还没有开发, 而适合此类旅游的资源在我区蕴藏丰富, 与我国旅游发达省区比具有后发效应。因此, 旅游业必然是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

1.4 威胁分析

1.4.1 同主题节庆活动存在竞争

同一主题的大小节日在全国有几百个, 例如文化艺术节全国就有多个, 如重庆文化艺术节和宁夏文化艺术节等。对于国际旅游节也同样, 如昆明国际旅游节、武汉国际旅游节和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 阿尔山冰雪旅游节和黑龙江冰雪旅游节等就存在着竞争。

1.4.2 内蒙古本地区市民参与度低

在各节庆活动开办期间, 真正参与的内蒙古市民很少。一方面, 各节庆开办时多把注意力放在经济效益和规模上, 而为市民提供参与空间较少。另一方面, “挤出”效应的影响, 使市民无法参与, 大型节事制造了注意力焦点, 吸引了相关大量客源流入。

1.4.3 旅游淡季节庆受影响

内蒙古以自然景观为主, 所以受季节的影响明显, 在旅游旺季时人满为患, 淡季时游人寥寥无几。而目前的节庆活动多安排在旅游旺季, 即8、9、10月份的居多, 如昭君文化节和那达慕大会等都集中于旺季, 反而淡季期间开办的节庆活动如冰灯节等效果不好。

2. 内蒙古节庆旅游发展策略

2.1 成立节庆旅游管理部门

需要政府对其运作实行整体协调的实际, 建议成立节庆旅游管理部门, 加强对节庆旅游的宏观理和指导。同时建立节庆旅游专项资金, 为节庆旅游提供公共服务保障, 而节庆旅游本身的运作则由专业节庆旅游公司操作。

2.2 打造知名节庆旅游品牌

加强节庆旅游市场调研, 把握节庆旅游现实需求, 精心设计适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 打好节庆旅游精品品牌。借助现代网络和新闻媒体, 恰当适时的网络宣传和媒体报道能提高内蒙古旅游产品知名度。深化节庆旅游市场化运作。从青岛国际啤酒节成功营销案例可以看到, 青岛国际啤酒节的运作模式从“官办”到“民办”、再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转变过程。参考国际著名节庆活动的举办经验,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是目前成功举办节庆活动唯一可行之路。

2.3 大力培养节庆旅游人才

内蒙古目前专业的节庆策划、筹办、管理人才相当缺乏。对于如何培养专业的节庆管理人才可分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可以通过派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节庆管理经验或聘请国际专业人才直接参与内蒙古旅游节的策划管理工作两种形式。长期应鼓励和支持高校培养会展管理人才, 建设特色专业。

2.4 开发淡季产品, 提升经济效益

在开办节庆活动的同时注重相关产品的开发, 如开发相关主题的旅游线路, 开发一些能代表活动特色和内蒙古特色的商品。这样不仅能延长节庆活动期, 增加经济效益, 立体式的活动又能增加社会效益, 而且可以将一些节庆活动安排在旅游淡季期间。

摘要:旅游节庆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 在内蒙古的出现相对较晚。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内蒙古节庆旅游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推动内蒙古节庆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节庆旅游SWOT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宋嵋.传统节日文化与山东节庆旅游资源开发[D].山东大学, 2006 (11)

[2] 肖红艳.我国节庆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未来与发展, 2011 (9)

[3] 秦美玉.旅游节庆及其文化性因素论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范文第4篇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天地神灵。主人要高声朗诵马奶萨察礼赞词,客人骑马随从绕场三周,结束仪式。马奶节上,还要给种公马和头驹系哈达进行迷拉礼。

马奶营养极为丰富。马奶制作的齐格(马奶酒)不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对胃肠心肺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所以,蒙古人从古至今非常喜欢饮用马奶和马奶酒。

打鬃节

打鬃节一般在每年春季举行。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这一天,骑手们将马群围拢在蒙古包周围的草地上,牧民们集中在马群附近,邀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主人向掌剪人敬酒、献哈达并郑重地递交鬃剪。这时,骑手们身着轻装马靴,骑着贴身坐骑在马群中穿梭,找到目标后,甩出套马杆,套住马颈,牵至剪鬃人前。首席剪鬃人致剪鬃祝词,并向被剪鬃的首匹马驹行迷拉礼后开始剪鬃。要把第一剪剪下的马鬃送至吉雅其神龛前供祭。然后一匹一匹地打马鬃,一直到把所有的马驹鬃全部打完为止。

给剽悍的烈马剪鬃“打扮”不仅要有强壮的力气,而且要讲究方法,施展技艺。所以,蒙古人自豪地称打鬃节为“勇敢者的游戏”。

祭敖包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

六、

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上一般挂有写着经文的五色布条或纸旗。敖包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是把自己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认为供养自己的牛、马、羊等牲畜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火祭,是在敖包前烧一堆旺火,祭祀的人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献上祭品。蒙古人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所以火堆烧的越旺越好。

玉祭,玉是昂贵的供品,过去蒙古人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娱乐风俗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即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包括多种文化娱乐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时举行。现在的那达慕,往往在夏秋之季举行。

赛马

是马背民族古老的传统,它是一项非常普及的群众性活动。牧民们在平时或节庆聚会上都有即兴赛马习俗,特别是在敖包盛会和那达慕大会上都有激烈的赛马活动。赛马,一般分为奔马赛和走马赛两种,鄂尔多斯地区还有赛公马的习俗。

奔马赛,也称“速度赛马”,是长距离的速度比赛,是一种毅力性赛马。传统的奔马赛,为了减轻负荷不备马鞍,骑手多为少年儿童。参加奔马赛的骏马一般少则数十,多则逾百。奔马赛,不计时,不论马的年龄,没有固定的场地跑道,一般不分组,以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赛程一般在20至50公里之间。

走马赛,是技巧性很强的竞赛,比试马走的侧步平稳和速度。参赛的骑手多为有经验的男性长者或中年人。参赛的走马要备上精美的鞍辔,把骏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参赛的走马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行进要求是左右两侧的马腿轮流迈步,以稳健为尚,既快又稳,姿势和谐优美,以最先到达者为胜。比赛既要有马的技能,也要有骑手的驾驭水平。鄂尔多斯地区走马很多,在那达慕中走马赛不可缺少。

当参赛马匹出发时,祝颂人按传统习俗捧起吉祥的哈达端着银碗,祭洒鲜奶进行祝颂。当头马冲过终点时,祝颂人将彩带披在头马身上,行迷拉礼,咏诵《骏马赞》。蒙古族赛马重在参与,因此对末尾的马和骑手要进行赞颂和奖励。

摔跤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白绸子或各色绸子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摔跤手足蹬马靴,腰缠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式摔跤有其特点,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

八、十

六、三十

二、六十四等双数,每轮不能出现奇数。摔跤不受时间限制,直到取胜为止。

比赛前要推选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待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开始比赛。

摔跤技巧很多,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规则是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拉倒对手,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准拽头发;不准踢肚子和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射箭

是蒙古族古老久远的一项竞技运动。它源自于蒙古族早期狩猎时代用弓箭自卫和猎获野兽的活动,后来在作战中他们又用弓箭射杀对手。在成吉思汗时代射箭比赛已经出现,成为蒙古

族一种竞技娱乐活动和蒙古族擅长的武功之一。射箭比赛开始时,祝颂人用鲜奶抹画弓箭,并咏诵《弓箭赞》。

射箭,分骑射和静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

骑射,就是从奔跑的马上向左右目标射箭。参加骑射的人数不限,对骑马、弓箭都无统一要求,射场一般有宽4米,长85米至100米的跑道,设三个靶位。每靶相距约25米,从第一靶开始依次在2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彩色布袋。靶位距跑道有一定距离,每人每轮一马三箭,共射三轮为九箭,最后以中箭多少决定胜负。

静射,就是站立射靶。在距射手15至20米处设一靶牌,靶心向外依次为黄、红、兰、黑、白五种颜色的圆环,射中最里面的得100分,然后依次为80、60、40、20分。此外,还有一种靶的靶心是活动的,箭中靶心会自动掉下来。

布鲁

在蒙语中意为“投掷”。布鲁为木质,其形如短柄镰刀,长约尺许,握手处为圆形,头部内弯,其身与头呈扁圆形,头部处用铅包或箍以铜环、铁环等装饰。投掷布鲁时,挥手向外掷出。布鲁在古代是蒙古族的狩猎工具,近代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练习技巧的娱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列为那达慕会上的比赛项目。

蒙古象棋

相传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时,从波斯传入蒙古地区的一种象棋,蒙古族称之为“沙特拉”。棋盘纵横八格,共为64个方格,有32个棋子。对弈双方各掌握16个棋子,按规定布局,按规矩走棋。双方各执一个“诺颜”(王)、一个“哈屯”(后)、2个马、2个骆驼、2个车、8个子。蒙古象棋主要用白或紫檀木、红松、沉香等木料或牛角、骆骨、宝石雕刻而成,也有用银、铜、铅、青铜等铸成。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在雕刻工艺上体现了蒙古族独具匠心和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

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官长先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沙嘎

指羊踝骨,俗称 “羊拐”,是牛羊鹿等四肢奔跑动物的后腿踝关节连接胫骨与跖骨的一块小骨头。羊踝骨四面分别代表五畜,习惯把宽凹面叫山羊,宽凸面叫绵羊,窄凹面叫马,窄凸面叫骆驼或牛。

蒙古族小孩三四岁时,就让其用“沙嘎”辨认五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

玩“沙嘎”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通常有“赶羊”、“挤奶”、“装驼”等玩法。

鹿棋

也叫“猎棋”,蒙古语称为“宝根吉日格”,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蒙古族传统游戏。鹿棋的棋盘由五条经线、五条纬线、六条斜线相互交叉,成为正方形。正方形两侧各有一座山,一座是平顶山,呈三角形;另一座是尖顶山,呈小正方形,与平顶山隔盘相望。全盘共为35个点。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范文第5篇

维吾尔族舞蹈的背景文化:新疆是驰名中外的“歌舞之乡”,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歌舞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发展历史。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三大类。在众多舞蹈央视中,以赛乃姆,多朗舞,萨满舞最有代表性。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有着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特征,昂头,挺胸,立腰构成了挺拔的体态,无论是舞姿造型还是动态动作都突出了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头,颈,肩,腰,肘,腕,胯,膝,脚各个部位的动作来产生丰富多和优美造型,擅长用眼神传达情意,用移颈,翻腕,打指来装饰点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膝盖连续性的微颤和变化动作前瞬间的微颤动律使舞蹈动作柔美,自然,还有快速多变的旋转,这些特征课概括为“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颠,上身撒的开,脚步不离散,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付点”。

节奏特点: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在弱拍处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踢”,动作的后替补等都是在节奏的弱拍时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本学期教学内容:维吾尔族舞蹈基本舞步及赛乃姆风格组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维族舞蹈的背景文化,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节奏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维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维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3、情感态度:通过维族舞蹈的学习,培养和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维族舞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教学难点:维族舞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一、学习维族舞蹈的手位、脚位 基本手位:

一位:提裙位,按掌翘指 二位:双山膀位,立腕 三位:双手托掌 四位:顺风旗位 五位:双手托按掌位 六位:双手交叉胸前翘腕 七位:山膀按掌位,翘指

托帽位:托帽就是用你的手去托住帽子,右手臂弯曲向上,手掌对着上面,左手臂手掌向上,左手指尖在耳朵的略上方弯曲,仰头眼睛看右手,在正面看两个手臂与身体是一个平面。

基本脚位:维吾尔族舞蹈脚位有:正步,丁字步,八字步,踏步,点步,弓箭步等。这些脚位与古典舞脚位基本一致,但风格不一。

二、维吾尔族舞蹈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1、维族舞的体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

2、维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

3、摇身动律;摇身动律是一侧肩胛骨带动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摇动,应特别注意摇动的附点节奏与下身点颤动律的协调配合。

三、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步法:

1、 横垫步:一个脚在前先是脚的外缘着地,然后遍及全脚,在后面的一个脚脚尖着地,配合前脚做左右移动,要稳,不能颤。

2、 进退步:前两步紧,后一步缓,以左脚为例,重心都在右脚,左脚向前走的时候,脚后跟着地,向后的时候做脚脚尖着地,相应的作为中心的右脚随着左脚的移动,稍微的滑动。

3、 三步一抬:前两步紧和进退步一样手位,以身体为中心,双手前后伸直,掌心向下,膝盖弯曲,抬头,走三步,抬一步,当抬步的时候身体要压住,不能有上窜的感觉,感觉是在一个平面做动作。

4、 托帽式后点步:右后点步位,身体对8点,左手顶手位,右手在8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觉用右手托住帽子,眼看8点方向。要求:提胯立腰,胸腰对8点上方。

二、组合性训练

1、动律训练:

1、手位脚位,绕腕组合

2、摇身点颤,自由步组合

3、动律综合性训练组合

2、垫步组合:垫步综合型组合

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范文第6篇

摘 要: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传承者,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中,以她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部传统文化也慢慢地走向了信息化、网络化。这其中,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让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见证了蒙古族传统文化与网络、与新媒体、与社会一同发展的岁月。

关键词: 蒙古族文化 网络 博客 新媒体

蒙古族传统文化是以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几千年来,蒙古民族以她独有的生产力、生产方式、文化传承,书写着一个个绚丽的篇章。而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并没有墨守陈规,一味地保持她那原始的生存状态,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而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迁。

从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关系来看,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在一些蒙古民族杰出人才的努力下渐渐地走进了网络,慢慢地与网络和新媒体接轨,呈现出传统民族文化新媒体化的景象。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是这个转变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着手点和落脚点。

博客,最早来源于英文单词Blog,是Weblog(网络日志)的简称,是继E-mail、BBS、ICQ之后的一种以新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的群体,再后来又泛指网上的交往活动,是一个一体多面、一词多义、一形多态的概念①。近两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事物的出现,博客的受欢迎程度虽然不如前些年,失去了部分用户,但并没有使这个网站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作用受到太大的影响。

一、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概况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是一个已经建立5年,拥有3.7万多名博友,日点击量约达到16万次,日平均发表量达到800篇,用畏兀体蒙古文经营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博客网站。它成立于2008年7月4日,2010年3月9日更新了第二版,同年3月16日与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合作,2011年11月10日又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壮大了网站的实力,加深了它在媒体中的地位。2012年7月15日,历史上第一个畏兀体蒙古文的手机移动博客宣布成立,它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打破了电脑和网线的束缚,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发表日志、上传手机图片、查看好友的精彩图片以及分享好友的心情日记。2013年8月10日,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举办《首届蒙文博客发展研讨会暨庆祝好乐宝蒙文博客网成立5周年活动》,与各界专家学者探讨蒙古语网站未来发展方向和该网站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合作事宜,给10位最佳博友颁发了证书,感谢他们多年来对该网站的支持,并鼓励他们继续关注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

二、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构成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主要由博客和导航两大部分组成。博客是为个人和组织提供服务,通过注册自己的域名,可在网上拥有自己的“地盘”。也可通过自己的博客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文学作品、照片等,与博友分享,交换观点。在这方面,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与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赵雅文教授在他《博客:生性·生存·生态》这本书中谈到的“把博客按开播动机划分为表达政治理念、日常交流沟通、经济利益驱动、漫天炫耀吹嘘、移动社会压力和追求时尚掺和六大类型的部分分类”是相一致的。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博客首页由诗歌、散文、日记、小说、神话、论文、教育、社会生活、音乐、歌词、故事、闲聊、民俗、饮食、文化、科学、医学、社会关注、自然环境、旅游、化妆、电影、体育、娱乐、健康、法律、照片、经济、宗教信仰、历史研究、谜语、书籍、歇后语、信息等栏目组成,这些栏目大多以网友自己上传的文字、图片为主要内容。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在导航服务中,把所有的蒙古语网站收集在一个页面上,方便用户自由登录,关注更多的蒙古语网站,从更广的渠道了解更丰富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只要用户记住了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地址,就等于记住了所有蒙古语网站。据不完整统计,通过该博客网可以找到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内蒙古日报网、金轮文化传媒网、草原雄鹰网、天堂草原网等近200个蒙古语网站。

除了博客和导航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广告也是该网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上的广告内容,多以蒙古元素为主,例如蒙古靴、蒙文书籍、蒙古元素床单、服装、手机壳、真皮腰带、蒙古民族乐器、蒙古文公务员培训班、婚庆公司等。由于经常登录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人们大多数是本民族人士,所以也会比较关注这些广告,对这些产品也会比较感兴趣。这就是在前文中提到的赵雅文教授在书中所说的经济利益驱动的表现之一。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由博友自己写上去的,或者是把在别的蒙古语网站看到的关于蒙古族的一些好的文章、精美图片、视频等转载过来的,因此博客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现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特点、蒙古族家庭及家庭教育、游牧经济与蒙古族古代军事文化、蒙古族佛教信仰、蒙古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模式、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到蒙古族文化坚韧不拔的执著性、关爱生命的普惠性、包容异己的开放性、遵循规律的开拓性等内在的精神状态。

三、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主体构成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主体构成比较复杂,从普通的牧民、学生到对蒙古民族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律师、政治家、教师等都有注册博客账号的,并时常更新自己的博客,也积极参与评论他人发表的文章、图像等。我们可以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博客主体按身份大体上分为: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名人博客,顾名思义就是名人开的博客。在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当中的这类名人包括:蒙古民族文化界名人、演艺界名人、IT界名人等。这些人当中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知名记者布仁乌力吉、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处研究员苏都巴特尔、为蒙古文字的法定使用权利做出重大贡献的高·赛音巴雅尔、德国民俗学博士乐·胡日查巴特尔、内蒙古大学教授德力格尔、日本阿拉木斯公司吉日木图先生等。草根博客,就是普通百姓开的博客。草根博友一般通过用博客记录情感,以便宣泄自己的个人情绪。说到这里,要谈一下博客中的日记。博客中的日记是一个人某个阶段喜怒哀乐的“情感轨迹”,据调查,一般来说是“喜”“乐”少,“怒”“哀”多:人们的日记主要以记录“逆境”为主,约占每个人日记篇幅总数的90%以上,而记录“顺镜”的较少,不到10%。这是因为,每当人们面临“高兴事”时,都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因此这时想到和做到的是开怀畅饮、尽情欢乐、不需反思,人们会忘记写日记;而每当面临“不如意事”时,都处于痛苦、矛盾之中,因此这时往往是封闭自己、激烈斗争、反复权衡,人们通常要借助日记倾诉、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说,日记有排解情绪、调节心理的作用。②

此外,在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看博友评论时,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不管你写的文章或者拍的照片有多差劲,总会有人支持并鼓励作者,在指出作者的不足之处的同时,鼓励他们多写、多参与,共同为这片“蒙古族天地”努力,基本上看不到用肮脏的语言对作者谩骂、进行人身攻击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注册这个博客的人们都非常爱护这片“土地”,珍惜它,并呼吁同胞共同去完善它。

四、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特点

1.整个网站都采用畏兀体蒙古文(老蒙古文)。畏兀体蒙古文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竖排的文字,也是现在中国境内蒙古族所使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在畏兀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据史书记载,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后,命令乃蛮部的掌印官塔塔统阿用畏兀文字母记录蒙古语,并教授贵族子弟学习,标志着蒙古文字的形成。③

近年来,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开发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蒙古文字微机录入、排版、教学、办公系统已普及运用,并开始建设《蒙古文语料库》,标志着蒙古语言文字的应用和研究已经与现代科学成功接轨。④这也是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今天能够用运用畏兀体蒙古文经营的基础与保障。

2.可直接用蒙文字母检索所需要的内容。由于博客首页上的内容较多,博友人数也众多,所以基本上可以用蒙古文首字母检索到所要寻找的内容。这一特点在一些别的蒙古语网站也被广泛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查找出用户想关注或了解的内容,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下图为该网站使用蒙古文字母检索的窗口。

3.主要内容为记录、发扬蒙古族传统文化。朋·乌恩老师曾经在他的《蒙古族文化研究》一书中把蒙古族文化的基本要素分成:蒙古族语言文学、蒙古族风俗、蒙古族艺术、蒙古族文学、蒙古族历史、蒙古族的科学技术、蒙古族宗教七大类。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在此基础上,又将蒙古族传统文化分类加以了细化,分成了诗歌、散文、日记、小说、神话、论文、教育、社会生活、音乐、歌词、故事、闲聊、民俗、饮食、文化、科学、医学、社会关注、自然环境、旅游、化妆、电影、体育、娱乐、健康、法律、照片、经济、宗教信仰、历史研究、谜语、书籍、歇后语、信息等34栏目。同时,该博客网站还将古今中外的著作及博友们发表的内容按性质分类,既丰富了每个栏目的内容,又方便了网友的阅读。

在这些栏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并欣赏到数万篇记录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对于我们了解并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

4.信息一栏包罗万象。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信息栏中有多种信息,大致可分为4类,分别是就业信息、蒙古语报刊杂志征稿信息、各类蒙古族传统文化类比赛信息及各类生活类信息。就业信息,主要以蒙古人经营的企业、饭店、学校、网站等招收工作人员为内容;蒙古语报刊杂志征稿信息,主要是区内各高校院刊杂志、各地蒙文类报刊杂志、各大蒙古语网站等征收稿件的信息;各类蒙古族传统文化类比赛信息,包括各类蒙古语歌曲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搏克(摔跤)比赛、摄影大赛、民族服装设计大赛等多种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比赛项目;而各类生活类信息更是包罗万象,从定制各类民族服饰开始到买卖家畜、饲料、农用车、马鞍、各类蒙古族工艺品等几乎应有尽有。这些信息为广大农牧民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给了全方位、极方便的服务。

5.独有的蒙古族婚恋交友网站。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还一个专门为单身蒙古族青年设立的婚恋交友平台,为广大蒙古族单身青年寻找伴侣提供了便捷服务。这个看似简单的服务,事实上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牧区到了婚恋年龄还未找到伴侣的蒙古族单身男子数量急剧增加,为他们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困扰,间接地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由于他们大多数人是早年离开学校,经营畜牧业,没有继续接受到教育,除了本民族语言外的外语表达能力较弱,无法在以别的语言为工具的婚恋网上寻找伴侣,而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婚恋平台,可有效地解除他们语言上的障碍,为他们寻找心仪的伴侣提供便利。

五、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发展前景

据了解,蒙古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究蒙古语网站,到了本世纪初已有了蒙古语网站的雏形,据不完整统计,我国现共有200多个蒙古语网站,而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是其中比较受欢迎、点击率较高的蒙古语网站之一。从该网站的发展前景来看,网站建立到今天的5年时间里,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立足点、网站建设框架、内容以及一部分稳定的博友。在将来,该网站在它今天的成就上继续努力,保持它的社会服务性、民族服务性,做好记录、发扬、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工作,必将赢得更多蒙古人以及其他民族的关注,对蒙古民族的发展、全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对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建议

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的建设及经营有着独特而又有新颖的模式,也有一些不足或者说漏洞,需要改进,以便该网站更好地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及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1.网站内容更新较慢。由于该网站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广大博友,所以博友的工作生活状态以及精神状态会影响到网站内容的更新速度。也就是说,如果博友每天在该博客网站上发表的东西少的话,会影响整个博客网站的更新速度,因此该网站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工作团队的工作量及工作效率,自己摘抄或者转载一些内容,保证网站的更新量以及更新速度。

2.对网站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只有部分人知道。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迄今为止注册人数有3.7万多人,这与全世界900万蒙古人的数量相比实在是寥寥无几。要想让网站服务于更多的人,让蒙古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必须做好网站的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存在,并使用它、受惠于它,使网络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3.蒙古文输入法还未统一,影响网站的发展。据统计,目前蒙文输入法有蒙科立输入法、方正输入法、赛音蒙文输入法、明安图蒙文输入法等多种输入法。输入法的不统一,对蒙古语网站的发展、网民使用蒙古语网站的不利影响,是务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也不例外,应该与其他蒙古语网站一起讨论研究出统一的蒙文输入法。

4.网站有着民族局限性。由于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是用畏兀体蒙古文经营的网站,他的受众便会局限于会看懂畏兀体蒙古文的人。虽然这对保护蒙古民族语言文化有着重大作用,但同时也关闭了其他民族了解并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渠道。针对这个问题,网站可以开设学蒙古语的专栏,方便其他民族的人们学习并掌握蒙古语,方便他们了解、研究、发扬蒙古族传统文化,或者再建立一个英语或者汉语的同步网站。当然,这个工程如果真的实施的话,会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

结 论

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文化走上网络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文化进入中国已有20多年,短短的20年,它已经成为从国家领导人到平民百姓,基本上每个人都在运用的信息工具。而对于蒙古族来说,网络文化真正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时间更是晚些,与兄弟民族相比也已经落后了十几年。因此,蒙古族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网络,依然保持她原有的生存模式,必定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

迫于形势,蒙古族传统文化走上了与网络、与新媒体一同发展的道路。虽然这段发展路程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但并没有阻止蒙古族传统文化网络化的步伐,在一些蒙古人的努力和广大民族文化保护者的拥护下,它正在慢慢地成长。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5年的创办历程证明,这个发展方向和路线是正确的。

注释:

①摘自 《 博客 生性·生存·生态》 赵雅文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

②摘自 《 博客 生性·生存·生态》 赵雅文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

③摘自 《蒙古族文化研究》(草原文化研究丛书) 明·乌恩 著 内蒙教育出版社2007.7

④摘自 《蒙古族文化研究》(草原文化研究丛书) 明·乌恩 著 内蒙教育出版社2007.7

参考文献:

1.《蒙古族文化研究》(草原文化研究丛书) 明·乌恩著 内蒙教育出版社2007.7

2.《新闻论坛》2013—01 内蒙古日报社 内蒙古文报网

3. 《 博客 生性·生存·生态》 赵雅文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

4.《 博客传播》 刘津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6

5.《 博客初探》 杜庆杰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班本科生)

责任编辑:邰山虎

上一篇:年轻干部要勇于担当范文下一篇:纳税会计习题及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