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2024-03-14

生物教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然而,在新课程实验是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新的问题。我作为农村中学的一名生物教师深有感触,下面仅就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看法,以供同仁们商榷。

1 课堂出现的问题

1.1 课堂驾驭难

新教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设了许多活动项目,如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课外试验等。要使活动的顺利展开,首先要由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致使课堂中经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大额班级更加严重。

1.2 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能力培养。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增加课堂的活动量,使学生“动”起来,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现在,农村中学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中都出现了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①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可实质上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

②气氛十分沉闷,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参与;

③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高潮,就被老师打断了,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也有的老师是“无期”地等待,过分放纵学生;

④小组分享交流时,常常只有几个好的学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问题远远偏离主题,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

看来,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抹杀了学生个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1.3 教师“角色”的错位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主题性教学”模式所取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为突出学生主题,以为把舞台全部交个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致使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一堂课,讲授的是“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它先用几分钟的时间复习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在利用生活中吃水果的感觉,引导学生推测出水果所含的物质,接着就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分组实验,自行“探究细胞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学生的整个实验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地、盲目地、无序地进行着,直至下课,教师还没有给予点评。我不知道这种“放羊式”的自主探究活动有何意义?当然,我们也不可否定,有些教师无法摆脱旧的教育思想,舍不得放弃“中心地位”,导致过多占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

2 引导策略

2.1 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

2.2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学生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生物水平等基础上(可以求助于班主任协助),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明确组员间的分工,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等(角色可定期更换,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以便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在课前,教师与学生可共同制订一些相应的班级纪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学生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

2.3 提高小组讨论的时效性

找准讨论的“点”,即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讨论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尽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讨论;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我先列举班上某一同学的一天饮食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怎么设计合理?

2.4 制订具体的讨论细则

讨论前,教师要宣布此次讨论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

①纪律要求: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需要一定纪律来维持的,只有良好的纪律才能使课堂安全有序,引人入胜;

②时间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即要给足时间,又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③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每次活动一开始,小组内部必须明确小组分工,责任到人,做到自由中合作,合作中自由;

④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及结果的具体呈现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方矢。

2.5 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多与学生交流,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多关心和照顾“弱势群体”,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体地位真正地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地深入到学生中参与活动,从中可以多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可以从中物色“生物人才”,同时增进师生感情。

其次,教师也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职能,即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习惯,又要反对过分放任学生,谈讲色变。教师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新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引导,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改革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是正常的。只要生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正视并研究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勇于探索和尝试,善于反思并寻找可行性的突破方法,相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不断地完善并持续发展的。

生物教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中被普遍应用,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探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性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合作性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初中历史要求要注意发挥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拓宽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以便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的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中被普遍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合作性教学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性学习是初中生以团队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实践教学证明,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初中的反应速度,培养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度,以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立足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依据初中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育质量。我国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讲授基本的歷史理论为教学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主要学习任务便是死记硬背各种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需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被动的知识积累,不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新课改背景下合作性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或者辩论,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开阔学生思维。比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古代发明”这节课时,可以给每个小组都布置课外作业,并要求他们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寻求各种途径搜集与古代发明有关的素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这样通过合作性教学,不仅培养了初中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注重合作性教学,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改变通过合作性教学,激发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在合作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其一,为了吸引初中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性学习中,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在课堂上营造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其二,初中历史教师在将学生按照4—5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组,注意成员之间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性,以便让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论教学,帮助初中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历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同学之间的合作,集体意识随之增强,提高了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对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这节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结束之后,让学生分组针对“两极格局瓦解的利多还是弊多?”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辩论,让不同的组选择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然后一分为二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们集合整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以便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辩论中去,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合作性教学的氛围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历史教育理念,坚持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合作性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现阶段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努力贯彻个性化、人性化的历史教学理念,重视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及时加以纠正和调整,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将合作性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永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08)

[2]张琼.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初探[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0(07)

[3]王志赟.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探究[J]. 甘肃教育. 2011(21)

生物教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对新新课程改革的领会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还要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革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的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做到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体验成功,健康的成长。

二、面对新课程改教师该怎么做?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要真正担当起促进者的角色,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验构建教学的新飞跃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的改革。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教法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以及能力水平,可以通过图片、短片、事例说明等向学生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体,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主动探究。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一)学识上要有高度

1.是本学科知识要精深。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2.是相关知识要广博。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只有知识面广了,知识量多了,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相反,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二)能力上要有广度

1.是教学能力要实。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本领不在于很能讲,而在于很会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

2.是表达能力要强。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三)人格上要有力度

1.是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为师之道,端品为先”,高尚的品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要常修为师之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才能为培养人才积极而勤奋地工作。

2.是行为风格要有示范作用。教师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劳动对象,而是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所以,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到为人处事要诚实,待人接物要谦虚,处理问题要公平,言谈举止要文明。

(四)情感上要有温度

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一样重要,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前提。

1.是要善于把爱心融入情感。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但要有爱,而且要善于爱,善于在细微之处融入爱心,在需要之时融入爱心,在批评之中融入爱心,在学生之间融入爱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优良的成长氛围。

2.是要善于在评价中表达情感。教师教育学生,如果缺失了爱心,说得再多也没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说得再对也没用。教师富有爱心和尊重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的火花。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激励作用,摒弃求全责备和指责训斥,而以肯定、赞扬和鼓励为主。

生物教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民族地区高校针对公共体育篮球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将“终身教育”、“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始终贯穿与落实到篮球教学各个流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令他们基于科学的篮球训练思想与身心获得健康成长。在此诉求下,高校应基于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科学配置篮球课程教学比例。以观念导向行为,加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科学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思维素养等获得全面培养。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提高素质教育效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明确的诉求。民族地区高校应在有限的条件与资源下,大力推动篮球课程教学改革。由此,基于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合理的篮球课程,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而在对公共体育篮球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应将教育眼光放长远。不应拘泥在学校本身教学任务的短期完成,需确保学生真正获得知识与体育技能,并促使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即未来没有教学考核的情况下,依旧能够积极、自主的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基于这样的教学思想与最终的教学成效,才可切实展现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先进性、优越性与科学性。由此,实现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与教育价值。

一、新时代对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一)注重培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多次进行教育深化改革。尤其,新课改的提出,为各校开展体育教学给予明确的指导。即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应落实到教学实处。不应流于形式与教育改革倡议的表面化响应,令学生失去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与平台。高校体育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加强学生重视体育意识的培养。相关体育项目应形成学生常态化的运动,而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学习任务。高校基于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指向与要求,促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将正确的教学理念与倡议进行深入的贯彻与落实。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等进行科学的改革,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体育知识及参与实践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能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还能养成终身进行体育训练的意识与行为。高校应切实关注到素质教育效能如何提升的问题上,能够通过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令他们自主、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基于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获得有效培养。

(二)重视学生思想与身心的健康成长

民族地区相较沿海城市而言,在教学资源与师资质量方面还具有一定差距。但具体实际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能切实关注到学生思想与身心的健康成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提升。教师所设计的体育教学计划,既要能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还能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双提升。尤其,需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不同的心理压力与焦虑等进行动态化的了解,利用公共体育教学的优势与功能,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与心理干预。确保学生建立更加强大的抗压能力、坚持不懈、不惧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的过程中,能够引导他们科学、有层次性、条理性的学习篮球、足球等课程。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基于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科学配置篮球课程教学比例

关于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应基于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比例进行科学的调整。民族地区高校若想确保篮球课程教学的改革具有高度的实效性、适应性,应结合地区教学特色、学生心理成长特点与学习需求等,编制可满足自身体育教学需求的篮球课程。即将理论教学与篮球实践训练课程进行科学的配置,使学生知识层次与能力结构获得有效丰富。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发挥传统集中授课教学模式的优势,系统化、循序渐渐的向学生传授篮球基础知识。由此,使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在教师正确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对体育学习建立正确的认识。不仅了解篮球运动的基础知识、训练方式与运球技巧等,还科学培养他们的篮球意识。但同时,教师需学会使用新时代背景下衍生出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利用慕课、微课等赋予篮球教学显著的趣味性与娱乐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掌握篮球知识与关键技能。另一方面,教师确保理论课程的开展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大实践训练课程比例。基于理论课程使学生建立夯实基础后,应带领他们更多的参与到室外篮球训练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篮球竞技比赛,使他们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在实战中使学生能够利用娴熟的运球技巧、敏锐的战术判断等,使他们在学习篮球课程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荣誉感与自信心。由此,使学生对篮球课程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基于其自身内在的驱动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训练习惯与方法。

(二)以观念导向行为,加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应注重科学引导学生意识形态,令他们基于自身的自主能动力,更积极的、长久的参与体育锻炼。而关于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应切实做到以观念导向行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将篮球课程作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载体,基于科学的训练方式、指导方法等,使学生的篮球技能、心理素质等均可获得大幅提升。教师应将正确的体育精神传输给学生,令他们了解篮球课程的学习不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是对自身心理素质、优秀品质的培养。当学生对篮球训练形成积极、正确的认识后,组织他们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中建立体育核心素养。即能够在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思维素养等方面,都可基于科学的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氛围等获得有效培养。在正确意识形态、科学学习观念的作用下,使学生产生长期坚持训练的行为。而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只有获得学生认可与积极的配合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对篮球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师可通过建立具有显著互动性与娱乐性的篮球课程,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如教师将武术文化、现代流行音乐等融入到篮球课程中,使学生在武术精神的指引下、动感音乐的带动下,愉悦的开展篮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而基于不同文化与篮球课程的融合,不仅可丰富体育教学资源,还可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与感受。既可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还可使学生建立更加丰富的知识层次与文化底蕴。由此,使学生在学习篮球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在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等方面全面获得提升。

结语: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需根据新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教学新要求,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科学的改革。而针对篮球课程的调整与优化,教师需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成长。由此,积极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制定具有趣味性、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篮球教学活动。基于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篮球知识水平、篮球技能等获得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清明,朱丽华.高校新体育课程改革下篮球教学模式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0):130-131.

[2]施吉良,张红.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路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9):178-179.

[3]宋哲光.慕课视野下高职院校篮球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3):11+13.

[4]邓洪武.新时期篮球体育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1):90-91.

[5]陆广,蔡杰涛.慕课与我国体育院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之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12):1126-1128.

作者简介:

韦宝(1986年8月),  男 , 汉族, 河池学院体育学院,讲师 , 本科, 硕士 ,广西宜州,   研究方向:篮球课程教学与训练.

生物教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的进行职业教育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新问题。本文论述了职业教育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化学课程 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职业教育不但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输送了不少有文化、有技术、具有较高素质水平的劳动者,而且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现代职校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职校生将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什么样的操作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的要求,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现代科学技术趋向综合化和整体化,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化学将更广泛地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如分子生物、光电通讯、能源开发、材料工程、环境治理、卫生保健等领域,无不与化学紧密相关。化学是传授化学知识和其它相关专业之间“桥梁信息”的一门学科,化学课程是现代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对该课程普遍重视不够,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学好这门课,我们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三个方向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1、明确当前形势下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教学的思想和培养目标。

2、对教学要有明确的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培养方法都应做相应的改变。

3、改变统一的培养模式,建立以创新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二、从三个方向明确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1、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应用学科的信息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2、使学生能运用化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化学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如:懂得利用化学方法改变物质的性能,开发利用新资源和新能源,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3、结合化学的思维、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了解在他们未来从事的技术领域中存在着一个化学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优化重组教学内容

在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联系实际,介绍现代化学在一些技术中应用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在内容上进行适当取舍。如机械专业多讲授一些相平衡、金属化学、金属腐蚀、电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土建专业多讲授一些水化学、胶体化学、材料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化工专业则要多讲授一些物质结构及化学原理等基本理论部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宜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保证基本化学知识的教授。

化学课程课时的减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本内容。首先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掌握今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化学知识。从当前的化学教材看,有必要删减一些纯化学学科理论及部分化学计算的内容。例如:关于热化学计算,化学平衡常数计算, PH值的计算等,在教学中要求这些结合基本理论应用的计算没有多少必要性。而是做到,举实例让学生知道PH值对保证机体正常活动至关重要,如血液的PH值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的食物结构应保持酸碱平衡,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防止疾病的发生;工业生产中很多情况下部要控制溶液的PH值,以保证产品质量。

2、适当拓宽知识面,做到内容充实先进。

教学内容应紧跟现代化步伐,重视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介绍一些当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环境、能源、材料、食品等,使化学更贴近生产实际,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强化环境意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在化学课中可结合我国国情适量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如汽车排放的尾气,经阳光紫外线作用,形成光化学烟雾,人接触了这种烟雾,会中毒,时间长了导致动脉硬化,生理机能衰退等;农药、化肥中的有机溶剂渗入土壤,流入河水能产生积累性污染,还会不断被生物汲取和浓缩,通过食物链被人体吸收等。

四、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结合本校的特点,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原来化学课程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际应用,从而易使学生产生化学没用的想法。为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到盖斯定律时,可利用盖斯定律来比较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完全燃烧。另一方面要注重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学科。如绿色化学,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淘汰有毒原材料, 探求新的合成路线, 采用无污染的反应途径和工艺,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三废”, 并实行“原材料遴选—产品生成—产品使用—循环再利用”全过程控制。绿色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但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产品, 而且能同时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减轻污染负荷, 改善环境质量, 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經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实践证明,化学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改进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组织有目的地去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重点讲够、难点讲透、引导自学”的方法,留一部分简单的内容给学生自学。如:《金属材料腐蚀的防止》这节课可安排学生自学,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氧化一还原理论及电化学知识,指导这节课的学习,提出思考题与练习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自学并展开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发展打下基础。

3、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除讲授基本内容外,我们还应从专业特点出发,开设与各专业相适应的专题讲座,讨论并阐述化学基本原理或性质,兼顾应用与专业相联系,同时介绍一些新成果,新技术。如开设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等专题。这不仅巩固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强化引导探究教学法

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独力思考和动手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结论进行猜想假设,对实验过程进行设计和改进,通过阅读、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活动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发展各种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5、多媒体授课

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则需要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化学课程理论性强、学时数少,抽象的微观结构等难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直观表达和展示。为此,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借PowerPoint等一些软件,配套开发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其创新点是:

(1)突出重点。在电子教案中利用字体、字型、颜色、底线、底纹、边框等变化来强调重点内容。

(2)主攻難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集于一体,给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及时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归纳总结。在“注意”事项中,标明易出错的地方及公式的使用范围。借助公式推导,比较相近公式异同点来帮助学生记忆。

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信息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五、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改革

原来常采用的单纯性卷面考试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此法既不适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考试形式要由单纯的卷面考试变为多元化的素质考核。我们放弃了传统的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而是从多方位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下着重介绍非智力的几个评价因素。

1、 学习态度

在化学课程的成绩评价方面,上课时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要求是要纠正学生在平时养成的不良行为,从基本规范做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实践作业

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常见物质的化学组成。而实践作业就是让学生去寻找常用的一些化学物质,了解它们的用途,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收获。再有就是布置学生作社会调查,以化学与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多了解社会的实际环境状况,环境污染与化学是分不开的。

(2)化学知识的考试。

放弃传统的闭卷方式,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了解学生学到了哪些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及应用这些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尊重与爱护这个社会群体,让学生重树自尊与自信,在学习和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示自身的才能,健康成长,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教育目标。

作者通过对职业教育的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讲授和自学相结合,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等方法,并注重加强实验环节等方法的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认为学化学无用的现象基本杜绝,学习兴趣有很大提高,既学到了化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

生物教学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在课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每个历史老师关注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历史课堂分析材料巧设疑问探究能力

一 讲究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老师要讲究课堂导入艺术,就要尽可能在一上课时先声夺人,将学生的思维从下课的状态转入到课堂中,并能被教师的教学所吸引。要想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用新颖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如在学习“‘电气时代’的到来”时,设计这样的导入:爱迪生生于美国,1879年,爱迪生成功地研制出真空碳丝白炽灯泡,为了寻找一种既能发光又不易被烧毁的灯丝,他到图书馆翻阅了数百种技术资料,做了200多本资料摘要,先后试验近1600种材料,连续工作了一年零一个月,虽历经挫折和失败,但从不气馁,终于取得成功。神奇的电能为人类驱散了黑暗,为渴望光明的人类带来了幸福和快乐,今天的人们才有可能生活在光明下,提起爱迪生我们非常熟悉,那你知道他还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吗?这些发明对人类历史的进步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大家认真学习“‘电气时代’的到来”,你们就会明白这些问题,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科学使用素材,学会分析材料

新编的历史书有较多的补充素材,这些素材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历史事件人物,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让学生去分析这些材料,学生又讲不出头绪。中考的历史科目大多数是开卷考。虽然减少了许多死记硬背的知识,但增加了许多材料分析题。这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力要求比以前较高。如《世界现代史》有这些材料让学生来分析,材料一:列宁认为,对落后的国家来讲,农民是社会各种力量中“决定性的因素”。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材料二: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改革……农民又重新取得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即使用权……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于这些材料解析题,要指导学生以相关的背景去分析。在材料一说明了列宁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在落后的国家,农民是社会各种力量中的决定性因素,当时采取了实施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关键在于农民重新取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因此,处理好材料分析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 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山重水尽疑无路”,经过努力去寻求,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把握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可以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把学生引入知识的宝库中。如在“工业革命的新发展”中,我搜集到一些相关图片,分别是蒸汽机、飞机、火车、小汽车、灯泡。提出了如下问题:(1)请你用一句话说明图中的蒸汽机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2)请你找出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图片。(3)展示中还需要介绍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的发明家或科学家,你可以选择哪些人物,试举两例。(4)中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是什么?(5)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哪些问题?请结合所学,说出这种观点的由来。学生把这些问题寻找到答案,自然明白了许多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逐层推进,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 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作为历史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创设一些探究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历史课的探究学习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这样的学习活动即能让学生置于模拟的问题情境中或现实的生活问题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所强调的主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的特征。科学探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增强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能力。如在学完“近代科学与思想方法”后,我举办了“我最崇拜的科学家”的主题故事会活动。学生经过这些探究后分析整理、思考归纳、反馈,提高了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规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才能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尴尬地位,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转变为丰富多彩的趣味课。

〔责任编辑:庞远燕〕

上一篇:人才培养体系思路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劳动法制探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