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

2023-09-23

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第1篇

1物理概念渗透的设计方法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含了三项主要内容, 即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学好物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好物理的首要前提即是掌握物理概念。对于物理概念的渗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了三种思路,即兴趣培养、认知概念和应用概念,即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的眼光来看事物。

第一,在兴趣培养方面,笔者采用了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实例的方法,结合课题知识,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物理这门学科。如筷子在水中会呈现折射状态,死海不死的原因;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某国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将子弹当做昆虫而随手抓住等等。

第二,在认知物理概念方面,笔者设计了 概念理解 “三部曲”应用于课堂。一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引导他们了解什么是物理;二是更多的创设课堂情境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物理学家典型的物理示例来启发学生的物理思维。实践证实,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客观认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在应用概念方面,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个课外学习计划,其中包含了两项主要内容:一是将每天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记录下来, 每周由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总结;二是将学生划分为数个小组, 为每一组都布置课外探究任务,将实验融于其中,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不断动手、动脑课外探索中应用掌握的物理概念, 了解物理概念的内在结构和形态特征。

2物理规律渗透的设计方法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完成从中学到高中的蜕变过程,对于新鲜事物的掌握能力还处在一个界限不甚分明的初级阶段,对物理规律的积累还停留在简单认识的位置。因此,在高中阶段,对于物理规律渗透的设计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对物理学的理论诠释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与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些简单明了的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切实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了解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综合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规律”理念应体现在四个方面: 1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看似平常的事物原理;2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3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大自然规律; 4介绍物理学科中涉及到的大自然中的事物运行规律。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当首先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通过对这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 并且这些问题还是学生迫切需要了解, 以及需要学习的。而这是教师的态度问题,并是理念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切实加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物理学习方法渗透的设计理念

学生的学习方法关系到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对学习方法的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育实践中,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每堂课都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每堂课都为学生解答问题,首先说,这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课堂教育的优化工作应当着眼于细节,针对课堂教学内容, 把物理教学的每堂课都当做是解答学生问题的过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课中 ,笔者首先以问题进行引导 :1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其次拿出准备好的实验道具: 质量相同的道具小车、光滑的水平板、砝码、细绳、以及夹子等,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过程,笔者在一旁做教学指导。在实验过程中,作者鼓励学生尝试着通过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验证解答,而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验证物体运动的状态以及找到导致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从而对定律内容进行验证,即: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而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如此,通过这样的引导,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最终促进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概念、规律和方法是高中物理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大多各要素的诠释力度,拓展并完善物理基础知识,注重发掘其中潜在的教育价值,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打造高效课堂而服务,并为落实新课改要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摘要:概念、规律和方法是学习物理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物理概念等同于物理思想,而规律和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渗透物理概念、规律和学习方法。本文对如何渗透进行了设计,对渗透的过程进行了诠释,以期为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而献计献策。

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第2篇

1 把握汉语言文字的历史继承性特点

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谓”和“动-宾”贯穿古今, 也不必说“上”、“下”、“天”、“地”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 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常用的“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 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 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这一特点出发, 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 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时的宏观语境。那些文言文读得多学得好的人, 在运用现代汉语时, 也往往多一份雅致和凝重, 少一份苍白和飘浮;多一份精练和轻灵, 少一份芜杂和笨拙。文言文的教学更应提倡诵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境界、“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境界, 领悟孔孟的庄重与热烈、老庄的智慧与洒脱、墨家的思辨与求实。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课外可进行对联鉴赏和属对练习。这是一种充分体现汉语特点、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

2 把握汉语言文字的单音性特点

汉语言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 每一个单音节语素都有一个声调, 极少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汉字与这样的语言相适应, 即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固定的形体, 读成一个带调的音节, 表示一个最小的语义单位, 因此很容易构成一连串整齐的短语和句子, 也很容易合辙押韵。

汉语的单音形式是与孤立性相辅相成的。这就说明其单音性不仅仅是语音问题, 但我们还是先从语音谈起。几乎所有的语音学书籍都会告诉你, 音节是语音的自然形式, 这对汉语来说是完全正确的。对说汉语的人来讲, 区分音节毫无困难: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不仅书面语如此明确, 就是口语中的区分也十分容易:每个音节都是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 即使现在所说的“零声母”字, 传统也认为是“影母”或“喻母”字。另一方面, 汉语的声母没有复辅音。而韵母必然有元音韵腹;尽管韵母可能有介音和韵尾, 但韵腹是韵母的核心。声调是附着在整个音节上的, 不过对声母是清辅音的音节来说, 那就是附着在韵母之上了。传统的反切与韵书都把声调归属于切语下字与韵母。这就是说, 汉语的音节是元音占优势的, 其界限是清晰的。

3 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简单形态变化特点

这一点与印欧语明显不同。印欧语是富于形态的语言, 具有明显的形式特征和严密规则, 性、数、格、时态、人称、语法关系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而汉语很少形态标志, 在汉语中, 各块语言单位往往没有形式上的标志, 成分之间结合得比较松散, 移动自由, 往往以意治形。这使汉语词的合成、语词之间的联系, 都注重意合, 文章构成以意序为基础。譬如, 汉语主谓结构比较松散, 主谓之间没有形式标志, 可以停顿, 主语也可以省略。“我没有看第一本”, “第一本我没有看”, “我第一本没有看”, 三句话, 四块语言单位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情况下排列显得灵活自由。又如, 几个动词短语往往连在一起, “我的妹妹出门上街买面包吃”。再如, 在复句中间, 没有关联词语标示而靠意合组成的所谓“流水句”比比皆是, 如“起了大风, 从山顶压到谷底, 四处横冲击撞, 震得窗户砰砰响”。

因此, 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 这一特点使得语法规则的强制性相对较小而语言组合的灵活性较大。表达式的选择,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 依靠语感。而在阅读中, 感悟的意义则更大。语感的培养, 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 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 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 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 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古人提倡“读万卷书”, 其中就有这样的目标。二是反复地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地诵读, 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 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 特别应当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 读得痛快淋漓, 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

4 把握汉语言文字的象形特点

汉字的体系为独立的表意文字, 具有独特的造字方法。汉字是在自然物象的启迪下“依类象形”而来的, “六书”中的象形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其它五种构字法, 推本求源也还是“象形”的。正是这种“象形”性, 决定了汉字是审美型文字。汉字的审美特质一方面体现为形体美。古人说得好, 汉字之“横”如“列陈排云”, 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 有飞动之美;“竖”则如“万岁枯藤”, 有苍劲之美。而整体的方块造型更是美不胜收。另一方面, 在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中凝聚着自然的万象纷呈, 积淀着造化神秀, 吞吐着自然的伟力, 展示出种种鲜活的生命形象, 辐射出无尽的生命信号。此外, 在汉字审美特质的基础上产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书法。书法将汉字多方面的审美因素巧妙地结合, 通过墨的干湿浓淡和线条运动的疾徐涩畅等配合, 形成了不同的书体风格, 表现出汉字千变万化的风骨神韵。

5 把握汉语言文字笔画多、结构复杂的特点

书写时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 合体字中无论其构件的多少、笔画的多少都是只占一格, 绝不旁逸斜出, 并且无论笔画疏密, 都大小一致。汉字的笔划书写有独特的笔顺规则, 即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 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先外后内, 先中间后两边, 先里头后封口。汉字书写还要注意间架结构。

语文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语言文字要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汉字与汉语拼音并行, 翻译引进国外的先进资料信息,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潜力, 也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文提供了便利, 达到广泛交流的目的。汉语文既有它的很多优点长处, 也有不少缺点, 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是我们作为汉语文教学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从人类初期就有了语言, 然后慢慢统一到现在的标准汉语, 文字也是由繁到简的经历过程。汉语言发展到现在, 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因此, 发扬汉语言文字的优点, 改正缺点, 让汉语言文字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独特的光芒。本文简要的谈论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特点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减一分太短, 增一分太长——对汉语言文字的一点思索[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2006 (12) .

[2] 金业文.汉语特点及其学习规律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第3篇

一、对笔迹形成基本规律的研究

世间的一切都存在于时空之中, 其成长发展都会受到时空这一因素的影响。书写人的笔迹形成过程也不例外, 其在书写时间上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空间上受到一定的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 笔迹形成在时间上的递进律

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会写字, 人类学习书写是需要一个缓慢的学习与练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的书写笔迹在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每一个阶段人们的笔迹会呈现出一些相同的基本特征。因此, 从对笔迹形成在时间上的递进性研究, 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大致年龄阶段、文化程度等。

(二) 空间条件对笔记形成的影响

对一个人的笔迹形成造成影响的主要空间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书写工具。一般的书写工具如钢笔等对笔迹的影响较小。而导致笔迹有较大变化的是非正常性的书写工具如刻划字等。

第二, 书写姿势。不同的书写姿势会对笔迹形成造成影响。

第三, 书写载体。在不同的载体上进行书写, 也会使其字体发生较大的变化。

第四, 书写位置。多样的书写位置, 也会导致笔迹形成影响。

二、笔迹特征所具有的基本规律研究

虽然不同人的书写笔迹具有不同的特征, 但是经过长时间大量的收集研究, 我们发现, 每一个人均具有稳定而又特殊的笔迹特征, 从而也为笔迹特征所具有的基本规律研究提供了可能。

(一) 汉字的形、体、态、序、法

每一个中国汉字都具有一定的基本形态, 在具体的手写中而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字体, 比较常见的字体有行书、楷书、草书等。在汉字书写过程中, 每个人会展现出不同的笔顺书写顺序以及书写的运笔方法。不断探求笔迹在形、体、态、序、法上所蕴含的基本规律, 无疑对笔迹鉴定的准确定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 笔迹变异律

所谓笔迹变异律, 就是犯罪分子在书写过程中对自己笔迹进行伪装时, 改变笔迹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性研究。主要包括故意伪装笔迹、模仿伪装笔迹和条件变化伪装笔迹三种重要形式[3]。

三、左手伪装笔迹所具有的特征表现

犯罪分子在运用左手进行伪装书写时, 往往会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 犯罪分子用左手进行书写时, 大多是反起笔、反运笔, 显得十分僵硬、笨拙。

第二, 左手伪装者写出的汉字笔迹会出现横划左高右低、竖划向右倾斜的特征。

第三, 由于左手不擅长写字, 伪装者进行书写时字迹会呈现出笔压不均且运笔抖动的特征。

第四, 左手伪装者进行书写时, 不能准确的掌握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间距, 使字迹呈现出结构松散、大小不一的特征。

第五, 左手伪装者在书写一段稍长的话时, 由于左手不长于书写缺乏书写毅力以及伪装者在书写过程中, 警惕性逐渐降低, 在一段文字上就会出现行文”前紧后松“的特征。

四、左手伪装笔迹的鉴定过程与注意事项

左手伪装笔迹的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需要专业性比较强的人员进行具体操作, 在具体的笔迹鉴定过程中, 鉴定人员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4]。

第一, 检材清晰, 样本充足。

第二, 观察样本, 变中求稳。

第三, 细审检材, 区分笔迹。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对犯罪分子左手伪装笔迹鉴定, 不仅要准确掌握笔迹检验基本规律, 而且还要对左手伪装笔迹进行详细研究。在现实实践中不断探索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并且及时做好相关工作经验总结, 这对提高左手伪装笔迹的鉴定质量以及左手伪装鉴定工作的发展完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LEGALITY VISION

摘要:随着时代、社会、科技的进步, 犯罪分子的知识素养不断提升, 其反侦察意识进一步加强。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等犯罪活动中, 在报告、签名等书写时, 最常用的伪装方式就是左手笔迹伪装, 这给公安机关增大了破案难度。本文主要根据对笔迹检验基本规律, 如笔迹形成基本规律、笔迹特征的基本规律与笔迹鉴定基本规律的研究, 总结出一些左手伪装笔迹鉴定的方法与经验, 为鉴定犯罪分子用左手伪装笔迹提供了重要客观依据。

关键词:笔迹,基本规律,左手,伪装,鉴定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论笔迹检验的基本规律[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2) .

[2] 沈臻懿.左手伪装笔迹鉴定原理采撷与论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1 (4) .

[3] 贾治辉.签名笔迹多样性及其鉴定方法研究[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08 (7) .

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第4篇

1 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法

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它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当代和未来的舞蹈教学中, 在出现其它科学方法 (如电化教学、电脑教学, 甚至是网络教育) 的时候, “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或重要的教学方法。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主要的舞蹈教学方法。那么, “什么是口传身授教学法”?从文字上看, 它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 由于舞蹈艺术是一种人体有韵律的运动, 人的语言是不可能做出全面解释的, 它的“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的特性, 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因此舞蹈教学自古以来就沿用“身授法”。中外都是如此, 包括产生在当代的“现代舞”, 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身授法”中“身授”就是实践, 边做边讲, 边做边体会。舞蹈教学中, 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 边做边讲, 边做边体会。在普通教学中, 最需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病。这一问题在舞蹈教学中恰恰相反, 手不舞, 足不蹈, 不算舞蹈, 光说不做不能是舞蹈课。可以说, 舞蹈课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 并且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最紧密的课。因此, 我们肯定“口传身授法”, 是舞蹈的最基本的教学法, 它是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

2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图片、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手段, 创设有关情境, 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获得大量生动的具体表象, 而且受到特定气氛感染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在于使认识和情感统一在同一情境中, 收到单存感知所得不到的效果, 总的来说, 情景教学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 充分利用形象, 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它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将情感、言语、行为融为一体。对于舞蹈教学而言, 情境教学法有着更直接更有利的作用。因为在舞蹈教学中, 学生对作品的感受、理解, 往往要借助情境, 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引起内心的共鸣, 并用肢体语言、表情、音乐等把它再现出来。教师应根据舞蹈作品的风格和具体内容, 创设相应的情境进行教学, 以提升和改善教学效果, 设境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 课件可以把教学的重点内容特别标出, 以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课件既浓缩了教学内容, 又涵盖了更多的教学信息, 因此, 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但目的都在于调动学生多种感觉, 给以学生多种刺激, 使学生达到如临其境, 如临其景的境界, 从而产生情感和体验, 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舞蹈作品, 鼓励他们用肢体来表达舞蹈形象的欲望, 得到美的享受。具体来讲,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情境, 开展舞蹈教学:利用实物创造直观情境;创设图画再现情境;创设问题情景。

课堂上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反复回放教学实况录象, 在自评的基础上, 教师给以讲评, 师生共同改进教学, 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

3 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 老师在示范舞蹈动作, 学生们必须记住它的动律、流动路线、节拍、内在情感, 将这些信息输入大脑并很快用身体表现出来。一个成品舞蹈, 它的动律、流动路线、节奏情感是多变的, 客观上就要求学生们高度注意, 常年累月的这种训练使学生们养成了高度注意的习惯。由此及彼, 当学生们在受文化课教育时, 由于他注意集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比其他同学强, 这一点在我校的学生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证。一个简单的舞蹈动作需要综合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掌握, 而学生在学某一功课时是单一的。众所周知人的知识和能力是后天培养的, 假如你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单一的环境会使你感到毫不费力, 轻而易举。

4 要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

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十分重要。如不经系统、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学生必跳不好舞, 将来也教不好舞。这恰如一个不会写字、不懂语法修辞的人, 必然不会写文章一样。道理似乎人人都懂, 但实践起来往往背道而驰。因为基本功训练枯燥、单调、又累又苦, 又要持之以恒, 于是, 训练中便出现“虎头蛇尾”或“一曝十寒”的现象。

初学舞蹈的学生的身体及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 往往缺乏表演艺术所需要的“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表现为松懈、呆板、僵硬、不协调, 也就是缺乏一个舞蹈教师应具备的专门素质。因此, 就必须通过系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 使他们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 掌握正确的形态;训练其肢体的柔韧度, 形成其各部肌肉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韧力量;培养其音乐感和伴随音乐灵活、自如地运用手、眼、身、步各种动作的风格韵律。训练和不训练大不一样。如腿部肌肉力量差的人, 舞姿就不美, 感情也不能通过造型自由地表现出来。所以, 有人说舞蹈中“抬不起的腿是看不见的腿。”又如:一套刚健有力、节奏明快、豪放开朗、气势轩昂的舞蹈动作, 不但需要力量, 而且还需要“速度力量”、肌肉耐力、控制力和弹跳力。一个柔韧性差的舞蹈者, 动作很难做到文静、柔和;如果腿抬不高, 腰下不去, 动作一定会显得笨拙僵硬。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 对于将来学习其他舞蹈必然会产生影响, 因为无论学习任何舞蹈都要求学生有极强的协调能力, 而基本功训练课通过柔韧性、力度、开度的训练, 把杆上、把杆下的各类训练, 使舞蹈者身体素质增强, 具备学习舞蹈的基本能力。

5 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

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 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 而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作品有极大的关系, 好的舞蹈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过好的舞蹈作品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的。所以, 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舞蹈作品, 扩大学生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

摘要:舞蹈教学是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门主要课程, 为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和坚强、意志及良好的舞蹈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第5篇

1立足认知规律, 从感性出发

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物理老师都是分科过后的老师, 也就是理工科思维很强, 但人文学科性思维欠缺, 致使这些教师一贯有这样的认识:教学从纯粹的单学科开始, 很少注重学生的当前认知情况, 喜欢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来弥补学生学不会的情况, 殊不知, 这种方法短时间内是有效果的, 但从长效上来看, 最终学生的学习物理积极性被磨平, 学习效果降到最低。 要想真正让学生对高中物理有兴趣或是培养起长效的学习效果, 我们有必要先从改变教学理念开始, 立足人类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出发, 培养学生的兴趣, 进而让学生在形成概念, 让学生从感性材料认知, 进而在不断的探索中掌握概念并掌握规律。

在物理学习中, 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在物理教学中, 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 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 采用“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 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 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 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笔者在听一个老师的公开课时, 就听到这位老师给出的感性实例:当一个身高体壮的人从你身旁走过, 不小心碰了你一下, 可能使你打个趔趄, 甚至摔倒。 但是, 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 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 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 却是他。 这样的生活实例就是感性的, 那么也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不是那么的高深, 不是和生活脱节的, 自然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的疑问? ”在此前提下的探究活动由于先前生活实例的刺激而热烈并具有实效, 这种探究的刺激与优秀的效果, 不仅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内部动机。 所以这个老师的本节课最后反映是优秀的。

由此可见, 如果我们教授物理概念时, 也就是物理的起点时, 如果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始, 从学生生活实例中去寻找具体而贴切的事例, 就会给我们的课堂添彩, 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实现高效。 所以从概念做起,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 当然在物理教学时, 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 我们所呈现的事例要是学生熟知的事例, 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用另一句话说就是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 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立足感性, 走向理性

在学生形成概念, 掌握规律的过程中, 除了要给学生感性的生活实例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 也就是说要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素养。 这也是学生从概念入手, 掌握规律的关键。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 不同学生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为学生主体的不同导致不同结论性时可能的, 也是正常的。 同时从教育学理论上看, 每一个物理现象中, 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不同的现象因素给我们的信息是不同的, 这也是导致不同结论的重要原因。 因此如果我们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 或者是受到相关因素的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如,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上, 如果学生就只是从打点器上看到现象, 不会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排除打点上的误差, 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 从而让学生对科学理论产生错误的认知。

3立足结论, 形成概念

在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 得出结论后, 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 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 让他们在自己实践或前面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般性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理概念或是规律性的最终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上述要求过高的话, 但至少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 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 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 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具体性。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 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 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 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摘要:要想形成学生严密的认知习惯, 让学生不再觉得物理难学, 我们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立足人类的认知规律, 从具有学生经验与体会的生活感性事例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与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 学会物理概念或规律的自我结论, 探究其发生条件与适用范围。从而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会学习物理的科学程式, 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高效性。

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范文第6篇

1 感知阶段对学生审美注意的激发

感知阶段, 是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的起始阶段, 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 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学科认知的心理驱力, 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力。

其一, 要使开讲艺术达到陌生化, 也就是要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转化为陌生的对象, 使学生感到新鲜, 并快速聚合他们的审美注意。

其二, 唤起学生的尝试欲。人天生有模仿和尝试的欲望。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创造让学生尝试的学科情景, 让他们在模仿、尝试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内涵和性格特点。

2 理解阶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反应

在认知过程的理解阶段, 要充分唤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对教学信息加工时, 强调信息的情感度, 针对学生的情感需要发出刺激信息,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培养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审美情感。

3 应用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经常要去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或需要, “能力要求被运用, 只有发挥出来才会停止吵嚷。”他的观点的含义是, 个人在不排斥他人, 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渴望充分发挥自己, 充实自己, 达到自我实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完整的个性。而创造能力的发挥便是自我实现者潜能的最高表现。

4 案例说明

估算在数学中的应用——《100万有多大》教学课例。

教材分析:《100万有多大》选自北师大版新课标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的一堂课, 由于年龄小, 思维较窄, 学生不能深刻具体的感受生活中的一些数据, 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分成小组, 进行知识互补, 并且以生活中“摸的着”、“看的见”、“听的过”的实例为例, 让学生去感受、估算生活中的大数, 建立与增强数感。

4.1 设计理念

(1) 通过学生小组间的团结协作, 进行数学活动, 提高估算探究能力, 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2) 在教学中, 把传授知识与爱国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4.2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课外作业, 让大家在网上、报纸上、杂志上搜集日常生活中一些比较大的数据, 你们找到了吗?

学生自由发言, 涉及内容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世界人口数, 中国的人口数,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三峡工程的耗资, 沙尘暴对农牧业的影响等。

师:现在我搜集了一些数据, 来给大家共享一下 (多媒体展示) 。

2005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 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国家非常重视教育, 重点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 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 对贫困县17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进行了免除学杂费, 免费提供教材等资助活动。

师:上面数据中, 18.23万亿、3万亿、70多万亿、1700多万到底有多大呢, 这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100万有多大。

(学生积极参与, 活跃了课堂气氛, 拓宽知识范围, 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并肯定了国家的经济形势, 从学生较熟识的教育入手, 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2) 组织学生活动。

情景1: (多媒体展示)

师: (1) 观察咱们的数学课本, 估计它有多厚, 再量一下, 估计100万册数学课本摞在一起有多高?

(2) 100张一元新人民币叠在一起大约有2cm, 100万张一元的新人民币重叠在一起, 它有多高。

(3) 估计我们县体育馆面积约为多少平方米?如果有100万人都来我们县体育馆看球, 体育馆面积应扩建多少倍?它需占多少亩的土地。

正确的估算是解决题的关键。让学生五人一个小组, 进行分工, 有实验、有计算、有记录开展活动。让学生从长度、高度、体积等角度来体会100万的意义。

情景2: (多媒体展示)

2005年以来, 我国青海、辽宁、山西等14省 (区) 先后发生了35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共有19.4万只禽发病, 18.6万只死亡, 在我们党与政府英明领导下, 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扑杀了2284.9万只禽类 (其中大部分是鸡) 目前所有疫情都已扑灭。

师: (1) 你能估算一只鸡的重量吗?

(2) 如果死亡的18.6万只禽类都是鸡的话, 那么18.6万只有多重?如果禽流感被及时制止, 一只鸡市场价按6元/公斤计算, 那么18.6万只鸡能卖多少钱?

(3) 扑杀的2284.9万只禽类。如果80%按鸡来算, 一半按母鸡计算, 一只母鸡一年能产200只蛋, 15个蛋1公斤, 能卖到4.5元, 那么一年内, 这些被扑杀的母鸡所产的鸡蛋的价值有多少元?

在学生分组讨论情况下, 教师给予各小组必要的指引, 使学生找出估算方案, 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当前的热点——禽流感问题提高学生兴趣, 体会禽流感发生所造成的危害及党的英明政策、果断措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4.3 反思

在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 使学生间知识互补, 体现团结协作精神, 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课堂教学如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呢?

(1) 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 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2)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主动探究。

传统的教学常常要求学生从外部接受一个已经完全组织好的对他来说也许并不理解的题型训练, 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在自主活动的领域, 通过观察、猜测、尝试, 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加以再创造, 直到他乐于接受他人指导和教授为止。

(3)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必须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 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努力消除这种差距, 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情绪体验。

(4) 教学的平等性、合作性、交流性。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体现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归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应体现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 看到其中合理的成分, 并给予他们耐心的启发。

摘要:课堂教学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交互式过程,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 其认知心理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流程, 忽视学生的学科心理认知规律, 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个性, 是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实现素质能力提升的。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 这固然与其专业知识是否深厚有关, 而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十分注意研究学生的动机、兴趣、注意、想象、思维、情感、意志、能力等心理品质密切相关。因此, 对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分析探究和定位实践, 是实现学科素质能力教育和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一篇:绩效考核表项目经理范文下一篇:级配碎石检测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