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专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工程师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计划

一、概述

为了使我国的工程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正规化的道路,我国在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并于2014年6月迎来了第一批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另外,我国又于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 Meetings)上加入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那么,对于培养工科人才的高校来说,应该如何适应我国对于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如何改革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方法逐渐走向国际化道路呢?分析、对比目前在我国具有权威指导性的标准即国际范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国内的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并制定新的最大程度符合二者要求的专业培养计划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二者有很高的一致性,但又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持续改进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校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既是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执行专业,同时又将要展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为了使培养过程符合二者的培养标准,培养目标能够按照二者的要求充分实现,本专业在制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二者兼顾、尽量包容二者的要求和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社会认可度。本文主要从培养方案制定的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培养方案中的分析要点

(一)培养目标和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中要求专业应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要有符合自身定位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有支持持续改进的条件保障,要强化工业界参与工程教育,强化毕业生对行业企业的适应性,并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1]。卓越工程师计划则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工业界,培养符合工程通用型人才标准和行业人才标准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卓越人才[2]。它要求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多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机制,遵循工程的集成和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教学和实习制度。由此可见二者都要求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要求建立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以保证培养目标的达成。

通用标准是国家或认证机构对各种类型工程师的培养在宏观上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是制定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指导依据。行业标准是各行各业所属专业领域的工程师必须达到的专业标准,它不仅是通用标准的具体化和补充,还更加能够体现出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因此,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制定学校标准的基础依据和指导原则。

学校标准的制定要在兼容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基础、办学目标和行业特色,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学校标准是行业标准和通用标准的具体化,因此它必须落实在可行的、可实现的、可评估的微观执行标准上。即学校标准可以进一步分解细化对应到执行层面上,即对应到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教学、实践和能力培养等环节上,且有完善的参照认证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达到学校标准的实现和评估要求。

在培养目标和标准方面,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十分注重实习、实践环节及产学研结合,而卓越工程师计划则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如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企业要求等提出了更加详细和严格的要求。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目标明确,因此专业要进行充分的工程人才市场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分析、本专业在整个工程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地位分析以及本专业自身办学基础和条件,包括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行业企业背景、校企合作基础等分析,从而准确定位本专业在工程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地位,包括人才的类型、层次、发展方向、特点等特征,为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确定目标方向。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本校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定位及办学基础,制定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的理念和方法;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在团队中承担的角色;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等工作,也可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或在政府部门与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标准为:1. 能够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解决方案构思,软件开发/硬件设计,产品的部署、运维和销售,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2. 在计算机应用及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在有人指导的条件下,具有承担项目研发和组织管理的能力。3. 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项目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4. 具有通过自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将专业知识与工作领域的需求结合,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灵活应用。5. 有国际化视野,能有效分工协作和沟通交流,胜任在团队中承担的角色。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为关键的途径。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对课程体系都高度重视,但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课程类型方面,工程教育认证将课程类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六种类型,并且明确规定了各类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各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卓越工程师计划则强调以强化工程能力为核心,遵循工程特征,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要求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执行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教学质量[4]。

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及本专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易操作性,本专业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将课程类型分为了通识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四大类,并对各大类进行进一步细分(如图1所示),规定了各大类的选修和必修课程、课程所占的学分、考核方式、开设学期及学时数等指标。

(三)师资队伍

在师资方面,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均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和卓越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从企業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而卓越工程师计划更是要求专职教师要具有1-2年的企业工程岗位工作实践经历,并且要求对教师的聘任、考核要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水平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这些要求使得我们在调整教师结构和未来引进新教师时要逐渐向工程背景和实践能力上倾斜,同时注重培养现任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激励在职教师与企业合作承担工程项目,使产、学、研进一步融合。

(四)实践环节

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计划”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的企业实践教学累计要达到1年。为使本专业教学能够符合二者的要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将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内实践、课程设计、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几大类,并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将实践内容按照知识点合理地串联起来,避免实践内容的重复。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创建良好的校内实习环境。同时与多家本地或知名连锁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共同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技术竞赛、毕业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校内实践过程中采用聘请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老师,本校教师作为助教的方式,既有利于实践内容与实际应用贴近又有利于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在实践环节安排上,贯穿大学本科四年的各个学期,我们首先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安排了认知实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状态具备一个初步的认识,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业规划。在随后开展的系列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主干课程开设多门课程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三年级,我们开设了生产实习、软件开发等综合实践环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在四年级,我们开设了嵌入式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工程师计划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新目标的指挥棒,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工科专业正在按照其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既存在相同和相似的要求,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定,因此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的时候我们尽量兼顾、包容二者的要求,以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度和社会认可度。需要注意的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在一些要求上略高于工程教育认证,主要表现在它始终贯穿着以下几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内涵要求:1. 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培养[3]。工程领导力是卓越工程师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它关系到卓越工程师未来能否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 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2]。卓越工程师不仅仅是技术任务的执行者,更加应该成为未来技术的创新者,因此创新能力是衡量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3.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3]。卓越工程师计划参与高校必须结合服务面向行业背景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以满足行业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4]。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遵循的是国际化实质等效的原则,更加注重工程教育的普遍性问题,它在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方面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它提供了一系列考量标准和评价指标引导我们去不断改革从而达到国际标准。而卓越工程师计划则是我国根据对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发挥自主的灵活性、创新性制定的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框架。我们只有将二者良好结合,根据自身学校的层次、特色以及行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才能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S].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5.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高教[2011]1号.

[3]中国教育认证工作指南[R].2013.

[4]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

[5]林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9.

[6]娄平,张小梅,江雪梅.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J].人才培养,2012(226):57-75.

[7]李红梅,江志斌,郑益慧,等.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J].工程教育研究,2013(5):140-144.

[8]李茂国,朱正伟.面向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5.

[9]王立国.关于现代工程师培养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53-155.

[10]赵晓闻,刘宁.基于工程思维视角的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现代教育管理,2013(2):69-72.

[11]马万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8):153.

[12]陈文远,潘玉驹,高宇鹏,等.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39-143.

[13]樊一阳,易静怡.《华盛顿协议》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14]蔡志平,胡罡,曹介南,等.网络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9.

[15]许崇海,方斌,张鹏,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15,11.

工程师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应用研究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中的应用

4、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融合技术的应用研究

5、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6、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研究

7、电气控制柜中低压电气故障分析

8、浅析电气工程及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

9、新时期电气自动化及电气自动化发展趋势探讨

10、浅析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1)

11、浅析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2)

12、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13、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融合应用探析

14、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分析

15、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分析

16、浅析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的应用

17、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18、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探究

19、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探讨

20、分析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

21、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分析探讨

22、谈新时期下建筑电气中的低压电气安装技术要点

23、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

24、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其电气保护技术探究

25、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

26、刍议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融合技术

27、探析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

28、建筑电气设计中电气节能标准的应用

29、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建筑电气中的作用

30、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融合应用

31、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中的电气保护与接地

32、电气工程施工程序对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分析

33、电气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融合技术

34、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

3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36、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分析探讨

37、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

38、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研究

39、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40、电气工程的电气安装和调试构架

41、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42、论电气工程师如何做好电气工程现场管理

4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实施

44、电气自动化及其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45、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

46、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1)

47、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研究

48、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49、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及电气保护技术探究

工程师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双师型”教师;研究

作者简介:孙家国(1968-),男,山东青岛人,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谷艳玲(1966-),女,河南鄢陵人,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福建 武夷 354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夷学院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ZLGCK201003)的研究成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土木工程属于基础学科,建国初期在许多学校就已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岩土等各类土木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能面向未来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土木工程=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这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武夷学院是福建省一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自1985年开办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该专业分建筑工程和岩土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共四届累计442人。根据学校提出的“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2]以“卓越计划”为引领,建设和拥有一支教学与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确保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下对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卓越计划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3]

由此可见,卓越计划对教师的教学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教育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设一支教学与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4]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实现新形势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一支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实践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才能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1.不断加大引入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除了招聘高校毕业生外,还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充实到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中,建设成一支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组成并能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双师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近年来,学校先后从设计院、施工企业等单位招聘技术人员6人,提高了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

2.科学设置标准,保证人才质量

在引进优秀企业工程师过程中,结合专业建设要求,科学设置引进人才标准,对引进的企业工程师必须具备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中的一项或多项。这样,引进的人员专业能力很强,保证了人才引进质量。

3.加强引进人员的教育执业能力

企业工程师进入高校教学,往往会出现无法适应目前教育体制下的学校氛围和环境,在理论教学方面往往不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经常强调工程现场实际案例及问题处理方法,实际工程案例点较多,但不能将土木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案例贯穿起来讲授,经常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导致出现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5]因而,学校加大引进企业工程师“教师能力”方面的考核力度,引导他们尊重教育规律,着重培养他们的教育执业能力。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建立一支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首要工作,而基于“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所在。[6]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现状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结合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特色与师资现状,以卓越计划为导向,全面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1)盯企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合理组织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现场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双师型”的教师。每学期有计划地把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青年教师委派到相关工程建设企业中,如企业资质等级较高的建筑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设计企业等。要求教师在这些企业里锻炼半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将土木工程理論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应用水平,使得他们成为能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高校卓越工程师”。学校出台教师在企业中实践过程中的优惠待遇政策,以解决教师在企业从事相关工程实践工作过程中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后顾之忧。

(2)盯名师。围绕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配备青年教师,构建由教学科研人员和实践教学人员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以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以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为导向,申请立项科研课题,以科研带动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依托专业优势同武夷山市建设局和规划局等单位合作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安置房建设等项目6个,先后有12名教师参与了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名师为核心、工程项目为契机,以科研带动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盯行业。地方性高校主要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鼓励教师考取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具有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8人,占本专业教师的50%。同时规范教师的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能有序地在企业注册,并能真正地参与企业实际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以避免当前仅仅挂名无实质性的工程建设管理的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

2.以工程教育为导向的教师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能力培养

(1)教师应树立工程教育理念。学校采取多种学习形式向广大教师传递在“卓越计划”背景下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等信息,帮助教师明确土木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引导教师及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工程教育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理念。[7]

(2)以工程教育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目前,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混凝土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概預算、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虽然各门课程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但各门课程教学目标缺乏以工程教育为导向的整体性目标,缺少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内容,同时多门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较多等问题。为此,学校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实施要求,以“卓越计划”为导向进一步研究整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建设方法的问题,重新制定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优化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3)以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专业教师必须以“卓越计划”为导向,开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即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例如以一个典型的建设工程案例为主线,将工程项目案例与课程理论内容结合,与学生互动式地讨论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校艺术楼建设项目为案例,贯穿该课程的教学全过程,通过现场教学、图片、录像等方式,学生不仅对工程理论理解更透彻,而且对工程实际相关问题更加专注和感兴趣。因而,以“卓越计划”要求为导向,鼓励教师进一步研究项目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整合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将多门专业课程以实际工程项目案例为纽带整合形成课程群,课程群内的并行课程、先后课程的讲授围绕同一综合性工程项目展开,使学生通过完成某一类综合性工程项目的研究、学习、讨论,共同协作发现隐含于工程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柝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8]

(4)科学制定评价体系。依据“卓越计划”能力评价方法与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这些能力。对于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时采取笔试和口试、试卷与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考查学生设计能力时注重过程与结果双重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增加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而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与过程中强调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动手实践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四、结语

“卓越计划”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通过引入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合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求教师深入工程现场,掌握现代工程技术,积累土木工程经验。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活动中,以“卓越计划”要求为标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工程教育能力,从而培养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为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况晓慢,刘卫萍,王培光.地方综合性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大赛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7).

[2]高亮.赤峰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

[3]孙家国,谷艳玲.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611”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2,(2).

[4]王贵成,张明雷.“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3).

[5]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2).

[6]尹立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

[7]杨太华,汪洋,潘华,等.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

[8]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J].中国地质教育,2010,(4).

(责任编辑:王祝萍)

工程师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师;建筑工程;工程管理;质量控制

电气工程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各种施工规范,不断积累在建筑施工设备、建筑平面等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电气工程师在建筑工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中所述电气工程师是指在建筑工程中从事电气专业工程施工及相关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具备机电、电气及控制、建筑电气等工程技术领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若某一专业只考虑本专业或工种的进度,势必影响其他工种施工,同时本专业也很难保证质量。在建筑基础施工阶段,建筑电气安装应做好接地装置及接地引线、防雷装置引下线等工作;在建筑主体施工阶段,应做好配置管线、管线预留及预埋等工作;在建筑装修阶段,应做好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

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工程项目开工前,电气工程师应首先熟悉电气施工图纸,并会同土建工程师共同查对土建施工图与电气施工图,列出哪些部分有交叉施工,根据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对有关基础型钢预埋、支吊架预埋和线路保护管预埋等,排出配合交叉施工计划,确定准确配合时间,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

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图审通过后的电气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中若发现图纸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擅自变更设计。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编制符合规范、工艺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程序。每道工序未经有关人员在验收表上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记录好工作日志,防止监督流于形式。在施工阶段要严把材料质量关,实行谁采购谁负责的措施,并且每种材料要有完整的资料(出厂合格证、检验检测报告、复检报告等)并经过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签字才可进场;其次要严格控制分部工程的质量关,重点是工序的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中质量控制要注意细节部分,重点检查和控制。

1.基础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预埋、预留工作。这一工作要求电气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对需要预埋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预埋件,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入,不得遗漏。电气施工安装中,管理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把好质量关。

2.主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必须分清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在电气工程质量监控中,确定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三个重点设备交接协调环节,明确关系,制定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监控,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其次,必须在监控好重点环节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促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电气工程要与土建工程紧密配合,根据土建浇注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电管铺设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作,做得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的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浇注混凝土时,电工应留人看守,以防振捣混凝土时损坏配管或使得开关盒移位。遇有管路损坏时,应及时修复。

3.装修阶段的质量控制:在砌筑隔墙之前应与土建工长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将按此线确定管路预埋位置及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线和墙面线,将所有电气工程中的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核实一遍,符合要求后将线盒固定好,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清通管路,穿好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合土建做好配电箱的贴门脸及线盒的收口,配电箱处抹灰收口应光滑平整。

三、电气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对自己负责的电气工程质量要严格把关,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深入、细致地搞好电气工程的技术、质量、安全等管理工作。

1.要督促施工单位对新进场员工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岗前安全培训。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设立持证上岗的专职安全员。

2.编制针对本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建立审批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

3.要求施工单位根据每天的工作安排进行安全交底,安全工具及设施要落实到位,电气设备要符合有关临时用电的管理规定。建立技术交底制度,向专业电工、各类用电人员介绍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总体意图、技术内容和注意事项,并在技术交底文字资料上履行签字手续,注明交底日期。

4.建立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定期对专业电工及用电人员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和培训,凡上岗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电气工程中应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应根据工程的自身特点,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做好技术交底,认真管理好从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并且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提高电气工程的工程质量。

施工质量的电气设备是整个建筑设备的安全运行直接相关,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投入使用后的节能效果,而且還涉及到更多的专业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技术更新更快,也将更加复杂,所以任重而道远的电气工程师,需要积累知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给自己充电,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梁理明.《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

[2]黄铁兵.《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2015年

[3]曹绳敏.《电力系统设计参考资料》.2006年

(作者单位:山西大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能源供应分公司)

工程师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国有林场改革持续推进,林业经营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何在此背景下,保证国有林场的深化改革,促进林业产业效益的提高,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林业管理队伍。本文围绕林业管理队伍素质展开分析,立足于国有林场改革背景,从理论学习、教育培训、岗位实践、人才引进等四个方面,主要论述了提高林业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国有林场;林业;管理队伍;素质;策略

国家政府机构深化改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建立,为我国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了组织机构保障,意味着未来一段发展时间内,我国将会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长期实践表明:国有林场的改革,一方面保护了生态环境,保护林业资源不受损坏,可有效增加林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改善林区群众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然而,现实中,改革困难重重,突出问题就是林业管理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造成林业生产效益持续偏低,对国有林场深化改革带来负面影响。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国有林场改革背景,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践,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林业管理队伍素质提高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重视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认知水平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走进了新时代,国有林场改革需要以新时代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引领国有林场深化改革,才能保证国有林场改革持续进行下去,不会中途夭折。基于此,林业管理工作人员需在日常工作中,重视理论学习,及时掌握党的思想与方针,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认知水平。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理论学习,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党的十九大精神、党风廉政建设[1]。一是加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并且需要在实践工作中,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行动方针,坚定走党的路线,保持与党的路线不偏差。林业管理部门需组织林业管理人员,定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国家林业治理新理念新思想学习活动,以使得林业管理工作人员掌握新时代的新思想,做好新时期林业管理工作。二是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国有林场深化改革,意味着林场经营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触动到部分林业职工切身利益,一旦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到国有林场深化改革,基于宏观角度分析,职工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将会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2]。所以,在国有林場改革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林业管理人员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林业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以高效工作模式助推林业改革工作,保证林业改革取得预期成效[3]。

2 鼓励参与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实践中自然也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如何保证改革工作取得预期成效,需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结合不同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并做出与之相应的决策,确保改革工作持续推进。首先,林业管理部门组织林业管理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活动,培训内容的选择,需要以最新思想、最新管理理念为主,确保培训内容的适应性,以保证业务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方可有效促进林业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高。

国有林业改革中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遇到的问题也是十分繁杂的,为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就必须解决问题。基于此,林业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工作进度,明确现存的主要问题,开展业务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针对工作中的问题,探讨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为工作的顺利实施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可借助系统的业务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其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针对国有林场改革中存在的产权划分不明确等问题,林业管理部门需落实政策理论学习工作,通过系统政策学习,让林业管理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国家现行最新政策,林业管理工作人员可在法律范畴内,针对问题采取灵活、针对性较强的工作措施。

林业管理部门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时代在发展,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要想保证林业管理人员在系统教育培训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需注重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而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育培训工作需求,不利于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林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对现阶段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有效创新,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国有林业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林业管理部门可考虑高等院校合作模式,依靠高等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林业管理人员开展各种工作教育培训,例如,病虫害防治、种苗生产技术、森林植物调查等,以拓展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知识体系,促进林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注重岗位工作实践训练,全面提高林业管理人员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国有林场改革对林业管理岗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意味着岗位工作必然面临新的调整。例如:《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国有林场实施事企分离,针对这一变化,林业管理部门需要重新调整工作岗位,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保证林业管理人员能够胜任新岗位,做好各项工作,林业管理部门需注重岗位工作实践训练,以此全面提高林业管理工作人员新技术应用能力,处理好工作岗位上的一些问题。首先,林业管理部门需积极开展“科技下基层”等活动,全面提高林业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科技素质,以提高其服务能力。同时,伴随着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深入,林业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管理思维,树立主动服务意识,与林场合作社等机构加强联系,为林业相关机构提供技术指导。针对国有林场现有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林业管理工作人员需重视林业经营主体的引导,加强技术指导,尤其是做好林业经营部门新技术的对接工作,促使其掌握最新林业技术,提高林业生产技术含量。其次,林业管理部门领导人员需鼓励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各种技能比赛中,通过比赛激发林业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学习兴趣,以促进其个人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

4 注重人才引进,制定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基于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实际需求,林业管理部门需在控制事业编制的前提下,不断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需强调的是在人才引进时,需注重工作需求,确保引进人才与工作需求相匹配。针对现阶段基层林业管理部门高学历人才缺乏、后备人才缺乏等问题,林业管理部门需开通多渠道模式,引进高素质人才参与到林业管理工作中,通过开通高素质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推动林业改革。同时,基层政府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例如,住房政策、医疗服务政策、职称晋升政策等,以超高福利吸引林业管理人才进入到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就业。此外,为了留住人才,避免人才流失,林业管理部门需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坚决避免出现“论资排辈”绩效考核现象,以实际工作成效决定绩效。同时,注重福利倾向基层一线林业管理工作人员,例如,编制、薪酬、福利以及职称评定等,以此激发基层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吸引一大批人才进入到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就业。

5 结语

基于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实践需求,需构建一支高素质、业务技能水平高的林业管理队伍,才能做好林业管理工作,保证国有林场改革持续推进。因此,林业管理部门有必要以新时代思想为指导思想,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注重人才引进,全面提高林业管理队伍素质,确保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銀会.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探究[J].南方农业,2019,13(05):57,63.

[2]鲁海东.林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升探索[J].民营科技,2018(12):244.

[3]马凤,彭云龙,张伟,张艳.简析提升林业经营管理队伍素质的对策[J].河北农机,2018(07):57.

[4]田明华,王自力,李红勋.试论我国国有林场体制改革[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5]田明华.我国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探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6]李红勋,柯水发,温亚利,于百川.中国区域林业非均衡发展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7]胡锐,宋维明.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与借鉴[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8]田明华,宋维明,陈建成,程宝栋,田昊炜.试论低碳经济时代的森林经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9]蓝瞻瞻,王立群.我国林业产业链整合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10]陈立桥,陈立俊.林产品贸易政策对林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焦敬哲,本科学历,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林学。

工程师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指数;动态管理

引言:

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以合理方法编制工程造价指数,不仅能够较好地反映工程造价的变动趋势和变化幅度,而且可用以剔除价格水平变化对造价的影响,正确反映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近年来,建设项目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不仅影响最终的建设成本,而且会引起业主的不满。在这种新形势下,建设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工程造价指数的概述与种类

工程造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由于价格变化对工程造价影响程度的一种指标,是调整工程造价价差的依据。它在研究项目成本动态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工程造价指数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及其原因,预计宏观经济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工程造价指数是工程发承包双方进行工程估价和结算的重要依据。

有两种类型的项目成本指标,即:单项价格指数和综合成本指数。其中,单项价格指数反映报告期内不同时期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等价格变化指标。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价格水平不断变化,波动较大。由于建设项目往往是项目周期长,规模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成本中的人工成本,材料费和机械费会增加,运费等将受到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综合成本指标综合反映了不同时期子项目,单位项目,个体项目和建设项目的比例,这是研究项目成本总体水平的基础。

2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项目成本数据的长期收集,积累和推广应建立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目前中国仍然使用标准配额作为成本管理的基础。随着市场不断变化,这种具有标准配额的静态管理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动态成本管理始终关注市场价格变化,把握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并及时做出反应。例如,目前以全额配额为标准的静态管理很可能偏离实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以“控制,释放价格和竞争费用”的形式进行管理。在“开放价格”的情况下,项目成本管理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安排为项目成本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投资估算指标的制定和修订等经济技术指标的制定和研究提供了依据。项目成本变化规律,有以下几种方法来分类项目成本数据:

2.1典型测算:

当成本数据的收集相对离散并且使用统计方法不方便时,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测量典型项目。

2.2统计方法:

成本数据一致性好时,即时间,标准和规模基本相同时,平均结果可以用统计方法计算。

2.3单项测算:

对于特殊项目,可以根据需要测量一个项目。收集和组织社会发布指导成本信息是成本管理机构的责任。明确收集成本信息渠道,全面,及时收集和整理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制定正确反映项目实际建设的各种配额。成本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各类工程造价信息,规范工程造价市场管理,促进建筑市场形成竞争有序的环境。

3工程造价控制与动态管理的现状

建设项目的直观施工成本将是该项目的建设成本,它的三个要素是:“数量,价格和费用”。根据中国目前的项目成本管理方法和相关标准,项目成本包括建筑,安装,设备和工具的成本以及其他一些成本,而建设工程成本的动态管理则是要科学地接触实际的市场条件,制定和调整项目成本。它不仅要满足质量要求,而且希望以最少的经济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实质是有效控制建设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结算,并动态管理整个施工过程。

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是指有效调整可能干扰项目成本计算的因素。这些干扰因素有很多方面,主要是由于建筑材料数量和价格的变化造成的。目前我国的施工技术不断完善,相应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原料也在不断完善,而我国工程造价信息化、更新不及时,信息准确度不足,导致不能真实反映造价信息实际动态,降低了信息的时效性。缺乏信息标准,不利于对全国的工程造价信息进行整体全面地分析和研究。行业权威指数、指标体系尚未形成,没有充分利用已完工程资料,导致大量的造价信息得不到整理和加工,使信息的价值不能很好地得到利用,不恩呢该对类似工程起到指导或借鉴的作用。

4建设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实施

由于传统建筑管理模式的长期影响,许多建筑公司对工程造价管理不重视,对建设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成本优化控制知之甚少。对此,建设工程公司应努力提高对项目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深入研究建设项目成本动态管理,优化成本控制,并将相关成功经验和成果运用到施工中的项目成本管理。指导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各部门全面合作,努力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4.1准备阶段的动态管理与成本优化控制。

预备阶段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等阶段,其中招投标阶段的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招标阶段主要包括材料和设备的设计,施工,招投标。通过招标,公司可以选择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的优化设计方案,最佳施工单位,材料设备,实现建设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和成本优化控制。因此,在招投标阶段,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通过合理确定招标基数,在评标过程中全面评估投标人的社会信用,资源能力和合规能力。选择最符合实际需求的施工单位,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从源头上减少施工质量问题,有效协调施工的各个环节,实现最优成本控制。

4.2施工阶段的动态管理与成本优化控制。

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施工阶段的动态管理和成本优化控制是控制工程造價的关键。对此,在施工阶段,要坚持合同原则作为各项建设要素对建设工程造价影响的总体规划,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妥善解决技术难题和经济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3加强设计变更中的动态管理与成本优化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现场实际情况与原设计条件及其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差异,往往会发生设计变更,只要发生工程变更,肯定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变化。为此,项目的变更必须做到程序合法,签名完整,数据完整。项目变更将导致施工期延迟,劳动力,材料和机械成本的变化。因此,应该更加努力地收集数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按原设计进行施工,避免因变更而增加,如果确实需要更改,则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程序处理。设计变更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协商确定,设计单位确认后,应当出具相应的图纸或者说明书,由监理工程师出具相关手续,并送交有关部门执行。

4.4竣工阶段的动态管理与成本优化控制。

建设项目建成后,还将开展建设项目的安置工作。这一阶段也是项目成本控制的结束工作。在此阶段,必须认真收集和安排项目结算数据,以确保结算的准确性。在正常情况下,项目竣工结算需要参考投标价格,各种类型的变化和签证费用。此外,收费标准必须仔细审查。最后,在向施工单位提供清理费用之前,项目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成本分析,以确定物料采购数量,成本,财务成本等是否符合实际。如果发现重大问题,应立即确定原因并确认结算正确性和真实性。

结束语:

建设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非常重要。因此,在项目后续开发中,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对建设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和控制的重视,促进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彬.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科技信息,2006,(7)

[2]宋小正.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

[3]甘霞.浅谈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上一篇:中级会计师论文范文下一篇: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