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明建设范文

2023-10-08

大学校园文明建设范文第1篇

为了全面贯彻《关于加强校园文明行为督察工作的通知》文件所要传达的精神,为了维护正常的校园学习、生活的秩序,进一步加强优良的学风、校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本院特意开展校园文明督察这项工作。每班依次开展,第十四周的周六是轮到我们班。

当我在接到这样的任务时,首先感觉到的是此项任务的艰难,但为了可以维护正常的校园学习、生活的秩序,以及优良的学风、校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不管任务重与否,认真看过文件后,便安排了本班级人员的具体任务。我们班级共有27人,于是我把本班分成了三组。即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都有九个人负责,其中每九个人中就有一到两个人是班委,也就是这一阶段的负责人,这样就可以保证了秩序的正常开展。

第一批队是早晨八点左右,那时大家早已集合在华运超市门口前面,负责人也已经把帽子和条幅拿来了,并分发给了每个人,而我白天有课,所以我负责的是晚上的那一班,听大家说,我们的负责人体育委员非常的认真,当有的同学没有按时到达时,他不因为大家没有准时到达而生气,而是耐心的给每一个人迟到的同学打电话,发信息。让他们到达,看到有些人践踏草坪,他们及时制止了,看到那绿油油的的青草,这让我很开心。

下午两点多钟,第二批换班的同学也到达到了目的地,正值下午两点左右,此时天气炎热,但大家并没有因为天气炎热的原因而又不来。记得下午的时候,看见有人在墙上贴广告,此时的生活委员上前让那人主动的有撕下来了,并说下次不会在这贴了,我们都感到很高兴。

大学校园文明建设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现行的高等教育立法面临着新的形势。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立法,更新我们的立法观念,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创新法律制度,推进“依法治校”。

关键词:高等教育;立法;完善

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我国兴办高等教育始于清朝末年,从那时起,我们的大学就肩负起了“兴国”的重任。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其承担起更大、更重要的使命。因此,如何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状况,从而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就成为教育法治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立法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1],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立法,广义上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以及由国家立法机关授权国家其他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有关高等教育的一切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等。狭义上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法定的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高等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活动[2] 。

二、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从1980年第一部高等教育相关法规《学位条例》的出台,其后又相继颁布实施了《教师法》《教育法》等,至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通过,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无论是从法律条文本身的内容、规范效力,还是从法律体系的建构程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等教育立法观念陈旧。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立法观念中,仍然是重权

力轻权利,重管理轻救济,重实体轻程序。以此观念为指导,势必导致立法内容的重心不合理,缺乏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规定。

(2)高等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善,立法缺失严重。从横向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法律不够完整,还存在不少法律调整的空白,规范的范围和内容不够丰富。立法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高校管理中层出不穷的问题让目前的高等教育立法显得捉襟见肘,立法被实践牵着鼻子走。一些在实践中亟需的重要高等教育法律规范尚未出台。此外,高等教育立法中普遍缺乏对法律责任的规定,强制性不够,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从纵向上看,《高等教育法》等基本法律的规定概括性、原则性较强,而配套的下位法规、规章的立法步伐太慢,下位法大量缺位。综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法律层级仅有《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等零星可数的几部法律,基本法律调整的范围十分有限。这几部法律内容相对又比较笼统,执行力度较差。这就导致下级行政法规可以对此加以任意演绎,在一定程度架空了基本法律[3]。在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中,法律、法规、规章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体系,无法做到各层次之间的相互配合,诸多领域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其中就包括高校对“学位”的授予与管理、教师的职务与资格等。2008年发生的福州大学副教授刘卫民状告福建省教育厅一案中就围绕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聘任关系是否属于行政复议法的调整范围,高校与当事人双方之间存在何种法律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争论。这也可以说是目前高等教育法制缺陷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3)高等教育法制的内容陈旧、规定模糊,原则性表述多,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名称较为混乱,“条例”“规定”“暂行”“试行”等用语比比皆是,缺乏科学性和秩序,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另一方面很多法律、法规的规定比较模糊,原则性太强,操作起来困难,无法实现立法者的预期目的。同样,由于高等教育实体法、程序法在内容上的缺失,涉及如何处理高等教育纠纷问题的法律条文较少且规定不甚明确,加上人们对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的认识不足,当相关争议发生时,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救助。实践中,我国各地法院对高等学校学生因与学校行使管理权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案件,裁决结果以及裁决理由也都各不相同。

(4)教育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不够。高等教育法作为我国现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当发挥其专业领域的特色,从而弥补其他部门法的不足。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定位模糊,难以实现与其他部门法的协调,无法与其他法规相契合。同时,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对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等问题规定模糊,导致实践中各部门法的适用十分混乱。

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1)社会总体法律意识薄弱。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立法领域几乎是空白,长期以来,“人治”“权治”思想根深蒂固,高等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目前,在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学校园始终缺少一种浓郁的民主与法治氛围。社会总体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人们对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三十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高等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飞速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层次和形式日益多样,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主体关系日益复杂多样,使高等教育法制的发展出现了严重滞后的现象[4]。

(3)高等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水平不高。我国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时间不长,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其中既懂高等教育又研究法律的专家较少,研究水平相对滞后。

四、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的对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立法的发展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进程和需要,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立法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以观念的更新、转变为前提,创新法律制度,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关系,均衡各方利益,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立法的完善,推动依法治教。

1.更新立法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高等教育立法中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为: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明确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在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新型法律关系,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要“以教师为本”,依法维护教师的尊严与权益;第三,要以办学主体即学校为本,实现依法治校与学术自由的和谐统一。

2.清理法律法规,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

(1)修订现行《高等教育法》。修订现行《高等教育法》应当明确三大法律关系:学生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政府、投资主体与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譬如,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的规模连年递增,学生上大学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样,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与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就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学生作为缴纳费用、接受教育的一方,与提供教育的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当从法律上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样一种法律关系应当体现平等性和权利义务的均衡性,当然,也不能否认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关系。

再如,近几年,教师与校方人事争议案件不断涌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在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下,高校与教师的关系既非纯粹的民事法律关系,也非纯粹的行政法律关系,而是兼而有之。这种模糊的状态就迫切需要我们高等教育法对此作出回应,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

(2)清理现有法律法规,加快制定相关的配套规范。应当及时开展对现有法律法规立、改、废的清理工作,加快高等教育立法步伐。尽快出台和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如《学位法》《高校学生条例》《高校教师职务条例》《高校教师聘任办法》《高等教育投资法》和《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法》等[5]。同时,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普遍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因此,可以参照《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逐步制定高等教育中的程序法律规范,对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程序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完善责任追究与权利救济机制。此外,还需要对各高校内部的管理规定依法进行规范,将高校管理工作真正纳入法治轨道,实现依法治校。

(3)实现高等教育具体法律制度的创新。遵循《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为背景,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要求的新型法律制度。如建立学校法人制度、学校责任制度、领导制度,明晰高校产权结构[6],等等。

3.加强高等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提高立法人员的专业素养

立法人员队伍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立法质量。因此,要提高立法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培养兼具法学和教育学专业背景的立法人员,提高立法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五、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立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将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立足我国国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先进成果,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立法水平,以完善立法为前提,使高等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1998.

[2][5] 张彤华.现代学校教育的立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26,146.

[3] 王立峰.高校法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146.

[4] 伊 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法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20.

[6] 雷金火.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

大学校园文明建设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两个文件的一项具体措施,坚持创建工作与学校规划发展的统一,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的结合,努力体现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基础性要求,不断健全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和技能,不断推进广大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不断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以确保学校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建立起安全文明校园工作机制,努力改善学校周边治安状况,同时通过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治安案件、违法案件和安全事故发生,实现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素质提高,实现以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为基本要求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实现以良好校园秩序和优美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提高,基本形成管理有序、安全文明、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基本达到人文环境健康、学校内外周边环境整洁,师生家长满意的工作目标。

三、主要措施:

(一)、组织领导工作:

继续组织力量推进本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本主要计划落实以下几项具体工作:一健全由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落实由教导主任为专

1门负责人、由政教处为安全专门负责机构,由各部门、各组室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坚持把创建活动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并严格按照“安全第一”、“健康第一”、“工作第一”和以“预防为主”、“常规性工作为主”、“加强自我保护为主“基本要求,有序、有效、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建设活动。二为继续推进安全文明校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制定完善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落实好学校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求制度,把履行职责情况作为教师考核标准,同时按学校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计划要求,组织教师一起讨论制定岗位工作职责,动员教师一起参与安全文明创建活动,落实与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制度,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整改、有总结,并按照文档要求完成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三继续加强安全工作机制等基础性工作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各部门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履行自己岗位工作职责的自觉性,以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良好工作局面,为努力达到制定的工作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安全管理工作:

管理是实施目标的重要环节,本主要抓好制度措施落实。主要工作是:一对校舍、场地、设备、设施,每学期进行一次维护检查,对学校日常安全工作,每月进行一次抽样检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或向教育局报告进行消除。二加强与后勤服务中心联系,共同做好学校门卫人员管理工作,重点落实门卫登记、验证、问询等日常管理制度。三严格执行用水、用电、用火安全管理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维护检查,重点更换已老化的电器照明设备。四配合卫生防疫站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主要内容:健康证件、制服穿戴、分饭程序等。五完善学校卫生保健制度,重点抓好学生健康信息档案制度,以及各种处置预案制度。在维

稳方面主要工作是:一不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的力度。二排查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及时调解和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创建安全文明校园重要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主要安排的工作是:一坚持按照《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组织开展生命安全系列教育活动,比如: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品质教育,开展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具有身心健康的、富有高昂斗志的、勇于开拓创新的、承担光荣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与学校实际结合;与学科教学结合;与课外活动结合,同时着重加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教育,帮助指导创设良好家庭教育氛围,以消除家庭因素给学校带来的隐患,同时坚持落实“开学初、放假前、入学时、外出前”,四个时段的安全教育制度,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安全规则和自我防护技能。三根据要求每年组织1—2次师生疏散演练活动,并根据师生演练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改进,以不断增强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四研究商量落实学校和周边地区安全要求,坚持聘请派出所所长为师生上法制和安全教育课,并及时帮助后进学生纠正不良行为,总之,通过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教育教学活动,为建立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构建起师生间和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环境管理工作:

学校场所的管理、周边环境的治理,是实施目标的重要保证。本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一继续加强对校园内部各类场所的严格管理,坚持杜绝把

大学校园文明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 短信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冉毅(1967- ),女,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重庆 408000)

短信文化是运用手机短信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休闲娱乐和商业贸易的功能,表现出便捷、低廉、时效、含蓄、内敛等特质。短信文化借助移动通信平台,打破了传统信息沟通的枷锁,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嫁接的一道文化新果。①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②,此后逐渐由一种语言现象发展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1998年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业务,1999年实现中文短信,2002年发展为彩信,至此短信已凝聚了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多媒体信息传递功能,远远超过网络的普及速度,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并驾齐驱的传播媒体,被人称为“拇指文化”。短信文化好比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校园注入活力和激情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想困惑,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和道德失范,成为与大学主旋律不和谐的音符。短信文化的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日本NTT移动通讯公司成立“移动社会研究所”,研究手机和手机短信带来的社会与文化影响。我国学者也开展了相应的短信文化研究,积极应对不良短信的社会危害,进行短信文化的德育思考。

应该怎样对待校园短信文化呢?是强行阻止,消极观望,还是积极引导,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做出选择。鉴于大学在人文素养、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和自律意识等方面具备引导、调控和建构短信文化的条件,同时,也因为大学肩负着提高短信文化品位,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的神圣使命,笔者提出大学校园短信文化建设,旨在让手机短信这一文化新时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向导、生活的参谋和成才的助手。

一、大学校园短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大学校园短信文化建设还未得到重视。对待校园短信文化现象,应正确认识其存在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主动研究,探索规律,积极引导,促进其健康、规范发展。近年来的短信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偏重于短信文化的成因、内容、写作特点和不良短信危害等方面,校园短信平台和短信文化的建设与利用还未得到重视。2006年我们在西部地区的几所大学进行了学生使用手机及手机短信情况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手机普及率为93%,手机短信使用率为100%,其中每月发送短信数量在100~500条的同学占43.2%。可见,大学生是使用手机及手机短信的高位人群,校园短信平台和短信文化的建设与利用已成为大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研究的代表性和必要性。

2.手机短信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短信在给大学生活增添情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给学校管理增加了困难。一是短信成瘾。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制力,发收短信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因为长时间收不到短信感到失落、焦虑,而产生心理疾病。调查显示,有69.59%的学生出现过失落或焦虑现象,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达到84.12%。二是高消费隐患。手机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的消费品而成为大学生追求时尚、表达个性的一种工具。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虚荣心理导致消费攀比。调查显示,有30.43%的大学生使用过2部手机,有11.73%的大学生使用过3部手机,还有7.39%的大学生使用过3部以上。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价格统计显示,1000元以下占21%,1000~1500元占37.26%,1500~2000元占20.13%,2000元以上占12.47%。三是逃课和作弊。短信逃课主要表现为隐性逃课,即人在教室心在短信。当课堂内容枯燥时,学生之间运用短信互相逗乐、打趣、打发时间。调查发现,有46.72%的学生有过课堂短信聊天的经历,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质量。同时,由于短信具有隐蔽性,在客观试题占较大比例的各种考试中,手机短信作弊时有发生。调查显示,有29.68%的大学生有或见过利用手机短信传输答案,有8.47%的同学表示常有此现象。四是不良短信。一些垃圾短信、黄色短信、反动言论短信、恐怖短信和诈骗短信,以及“短信骚扰”成为大学校园手机一族的新烦恼。由此看来,学校短信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大学校园短信文化建设的策略

大学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累,是大学自身发展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柱。短信文化作为校园非主流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具有双向性,要使短信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发挥促进作用,必须以校园主流文化为主导,使之融合,及时制止那些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和与主流文化截然对立的短信。加强大学校园短信文化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管理体系,建设短信平台。校园短信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校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把校园短信文化纳入学校宣传工作和学生工作范畴,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引导。学校应整合网络技术力量,建立手机短信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学校宣传工作、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就技术而言,北京大学已经开展了“基于短信的移动教育系统结构”的研究,设计了基于短信中心及单机串口通信的短信移动教育系统结构,并利用手机在WindowsS2000实现了基于单机串口的移动教育系统,证明了基于短信的移动教育系统的可行性。学校要充分利用短信交流平台,用先进文化占领短信阵地,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交流答疑,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宣泄思想情绪。利用短信平台开展教育活动,比报告、讲座、征文等宣传教育形式,更为时尚流行,方便快捷,易于传播。

2.强化主流文化,引导短信潮流。校园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有替代、引导和升华的作用,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先进文化为支柱,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健全人格,使之形成正确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短信文化观念,大力宣传手机短信的道德准则,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学生自律、自控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学校要广泛开展“共建健康通信、文明使用手机短信”“倡导文明、传递爱心”等为主题的校园短信文化活动,形成与大学文化和谐的短信文化氛围。

3.加强纪律约束,实行技术屏蔽。校园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于不良短信的防治,除了依靠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外,对制造、传播不良短信者必须加强教育,情节严重者应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应当发挥大学资源优势,运用技术手段控制或截断不良短信,在教室、考场等学习场所实行技术屏蔽,从制度上、技术上控制不良短信的发生。

4.开展创新活动,提高文化品位。为了推动校园短信文化的发展,学校可以开展健康短信征集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利用短信平台介绍短信的语体特征、类型和语言特色,提高短信的写作水平,激发大学生短信创作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之创作出自己的短信作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还可以利用短信平台把形形色色的手机短信诈骗方式告诉学生,把短信真伪咨询电话、短信欺诈投诉电话告诉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挽回不良短信给学生造成的损失。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它不仅能容下人类所有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创造着新的文化。手机短信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出现在大学校园,既昭示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也意味着教育者即将面临新的教育挑战。大学教育管理者必须积极探索和研究短信文化的发展趋势,加强校园短信文化建设,掌握短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高效促进校园短信文化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李建华.短信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遏制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5):99-103.

②陈赞琴.大学校园手机文化[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4-48.

大学校园文明建设范文第5篇

一、什么是创客?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创客们作为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设计制造群体,最有意愿、活力、热情和能力在创新2.0时代为自己,同时也为全体人类去创建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创客运动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了自生产工具,他们是一群新人类。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玩创新的一群人。

二、什么是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出自Make Magazine,英文是HackerSpace,所以直译过来是黑客空间。为了避免有歧义,国内普遍翻译为创客空间。它是一个实体(相对于线上虚拟)空间,在这里的人们有相同的兴趣,一般是在科学、技术、数码或电子艺术,人们在这里聚会,活动与合作。创客空间可以看作是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这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经验和技能,可以聚会来共享资料和知识,为了制作/创作他们想要的东西。

三、美创简介

山东美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领先的创客教育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校园创客空间领域,在小学、中学、大学构筑了完善的创客教育解决方案,为学校提供有完整的创客教育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并致力于使能未来信息社会、构建更美好的教育。借助专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的支持,依托国内外高校、科技企业的资源,通过社会化合作和运行模式共同打造而成的全国首家创客教育平台。

建立目的:

营造创新创造空间,聚集一批有创意,有想法的人。把创意变成现实。打造一个大学里的创新工场,为推广创客教育不断努力。

建立优势:

一、人口红利

在工科高校里面,电子爱好者和电子发烧友非常多,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创客空间是很容易的。一方面巨大的学生技术红利为创客空间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另一方面创客空间又可以为学校或者学院培养电子方面的人才,一举两得。

二、创客模式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

创客空间的一个宗旨是聚集开源电子爱好者,做出有创意够劲爆的电子作品来,和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到的电子知识和做竞赛出来的电子作品不同,创客的目标是将创意和电子结合到一起,做出创意性的产品出来。创客空间作为创新性教育第二课堂非常有必要。

三、创客空间能够提升学校创新氛围

创客空间两个关键词,一是高产,一是创新,他们就决定了项目的趣味性和可展示性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够让低年级的学生首先接触到此类项目而不是模电等课程,我想他们会从一开始就能对电子设计产生极大的学生兴趣。

四、创客空间能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从创客空间产出的项目大都是非常新颖,其中不乏有实用性和市场价值的产品。内部的团队利用这个产品进行市场化的探索。这种方式会比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创新创业来得容易得多。而且这种模式是可持续的,一旦有新产品出来,就可以尝试着让新的学生团队进行市场化尝试,进而获得资助。

五、创客空间吸引着大量公司

创客空间在世界范围内引领者电子爱好者的潮流,大量的开源硬件公司和电子公司都有和创客空间进行项目上的联系。依托工科高校建立的创客空间依托该品牌优势,很轻松就能吸引并与大量公司建立联系。

物质准备:

一、活动场所

一般来说,创客空间只要拥有一个普通教室大小的房间即可,里面能容纳4~6张工作台,能容纳一些体积较大的加工工具,如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等,同时还有一定的空间来存放学生的创客作品和半成品的储物柜。

二、提供足够全的工具

创客空间要鼓励学生动手,使用各类金属、木制、塑料以及电子工具进行创作,将想法实现出来。所以3D打印机和小型车床、焊台、万用表等工具应该是标配的。如果有条件,最好购买一台小型的激光切割(雕刻)机,能切割亚克力板即可。智能化是创客们的研究方向,所以Arduino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器材。

CNC雕刻机,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气泵

桌面设备:裁纸机,磨刀机,切割机,电刨,研磨抛光机,电动曲线锯,手动冲压机,丝印工作台

小型钻床,小型铣床,小型锣床,小型五金车床,小型台式线锯机,弯管器。

手持设备:手持砂轮机,多功能手电钻,调温电烙铁,电动气钉枪,手持机床,迷你手工锯,迷你打磨钻孔工具箱,亚克力热弯器,泡沫切割刀,电动螺丝刀,热风枪,喷笔,热熔胶枪 常用工具:护目镜,防静电镊子,吸锡泵,线钳,压线钳,斜口钳,吸锡球,焊接助手,修边刀,民用剪刀,台虎钳,锤子,合金锉刀,钢锯,两用扳手活动扳手,六角扳手,台虎钳,老虎钳,尖嘴钳,大力钳,美工刀,手板刻刀,c字夹,丝锥套,手动拉钉枪,皮带冲。 测量类工具:电子万用表,示波器,USB显微镜,万能钢尺,游标卡尺,钢卷尺,半径规,间隙规,钢直尺,电子秤。

耗材:焊锡,热熔胶棒,3D打印材料,杜邦线,塑料筐,工具箱,502胶,AB胶,医药箱,口罩,工具手套,电源插座,针线。

运作模式:

创客空间本身是一个公益组织,是不盈利的,只要有热情,乐于分享,会动手制作,就是maker,是一个人才和资源的聚集地。

创客空间收入来源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员费和赞助

二、课程开课收入

三、代售收入

四、活动和工作坊收入

五、孵化项目分红收入

以上的收入来源仅仅是能够让创客空间发展下去,而不是盈利,所以有了这些盈利手段,在学校组建创客空间就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自我造血。

为了扩大大学的创客空间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与各中小学科技实验室达成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同时为中小学生科技竞赛提供指导老师,带领他们做更好的科技教育。

创客空间课程培养体系

作为一个创客应当学习了解的各项技术知识

1、3D设计和打印,CAD等3d设计的软件学习与应用

2、Arduino等开源单片机的应用

3、AppInventor app开发

4、C、C++、C#、JAVA等编程语言的开发

大学校园文明建设范文第6篇

【摘要】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载体,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协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好的协调作用,两者相统一于和谐协调理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视角,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找准创建定位,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凝练校园精神,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染力;突出育人导向,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力;深化中国梦教育活动,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校园文化;构建

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层次不仅取决于教学质量的高低,更与是否具备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意蕴隽永的和谐校园文化息息相关。我国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经历了不断提升、丰富、创新的过程。对于如何构建特色内涵的和谐校园文化,有学者认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着高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自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一)生态文明

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方位的生态化构建。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生态意识、道德、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以符合自然规律的道德、规范和目标为价值导向。这是进一步对工业文明思考总结和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思维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协调。

(二)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由高校师生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为师生共有价值的趋向及其目标追求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它是以和谐理念为基本内涵。

(三)生态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有利于为和谐校园文化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生态文明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一脉相承。它是对奢侈消费等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否定,显示了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科学发展的思想精髓,也是对发展生态文化的不断创新。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好的前瞻性,與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校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同时也包含了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为此,生态文明为每所高校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构建彰显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有效强大的理论支撑。

其次,有利于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承发展,具有很强的向心力,能较好促进高等学校弘扬构建生态校园文化,为社会提供多样的生态文化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倡导绿色生活,保护生态、治理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的公信度与参与度的影响力;进一步促使高等学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使每一位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培育生态意识和责任、价值取向,以及重新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协调等新的生态伦理问题,凝聚学子追求梦想、鼓舞斗志为进一步建设美丽的中国梦、校园梦的力量源泉。

再次,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品味内涵的提升。自然界里普遍的一种规律是和谐协调,我国古代就有“礼之用,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涵盖了精神、行为、制度物质、网络等方便的文化,具有绿色性、和谐性、持续性等时代特征。它是一种哲学智慧、伦理考量和制度融合,能很好把校园文化建设为以生态哲学、伦理、美学、价值观念为一体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形成以天人关系的认知、感悟、“道法自然”、和谐和以人为本理念与校园精神结合发展,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高校特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品味内涵的提升。

最后,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科技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绿色科技创新需要绿色文化中科学的生态文化思想道德引领。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的是一种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引导协调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学术生态良性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朝着生态环保的方向推进发展。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价值取向不明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绿色人才的责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很好地起到氛围营造和价值导向作用。然而,目前有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要求,忽视了校园文化自身的价值需求,以致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主导价值取向不明,以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找到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

(二)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水平不高

当前,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多是偏离了生态文明理念,更多的是将校园文化建设错误的理解为为大学生提供的良好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忽视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自身内在的生态化要求以及对学生成为追求生态公平正义的时代价值取向的培养,以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处在低水平的发展中。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高

当前,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学校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很好地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和谐协调本质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实践中,实践性创新教育长期缺失,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基础,以致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

(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消费观基础不牢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消费模式正如有学者提出的:健康消费、素养消费、能力消费三个层面。从目前情况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很好的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需要出发开展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协调发展为内容的消费观教育,忽视了生态文明和谐消费观的要求,部分大学生更多追求的是物质层面的消费,对精神、教育、文化上面的消费投入还不多,以致没有达到物质和精神消费两者有机协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五)女大学生女性主体意识不强

胡锦涛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妇女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从生态文明角度看,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女大学生在构建生态化校园及其以后承担孕育哺育新生命方面,更好达到校园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却没有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将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机契合,忽视了女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体服务功能。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推进校园文化构建

(一)找准创建定位,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当前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和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为此,作为高校在生态文明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创建定位也必须定格在育人為本和和谐发展上,充分挖掘地方德育资源和哲学内涵,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和人文精神,注重发展校园生态文化,提升自身教育内涵,着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时代气息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追求生态公平正义的时代价值取向,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二)凝练校园精神,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染力

校园精神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出发点,它凝聚着一所大学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理想,并通过学风、教风、校风等体现出来,最终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各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都下了很大功夫,而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对自身大学精神的发掘还远远不够,甚至未体现。为此,高校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深度挖掘校史资源、适时融入地方文化,进一步凝练校园精神,提升校园精神格调,使之呈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在人才培养导向,使它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染力。

(三)突出育人导向,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力

作为人才培养和具有育人功能的高校,应该始终牢记育人宗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增强优化和谐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氛围,突出高校的育人功能,坚持把各种文化以艺术形式为载体,融入生态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的全过程,建立生态化的制度管理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价值观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消费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健康的学术生态,把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一种自觉的人生追求,达到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完美的契合,突显校园文化的生动性、形象性、教育性和创建的互动性,促进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力。

(四)深化中国梦教育活动,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

中国梦的文化意蕴,在于以文化自信造就中国梦、以先进文化引领中国梦、以文化力量支撑中国梦、以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梦。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本质就是和谐协调,为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深化和谐协调与中国梦文化底蕴内涵的有机契合。而中国梦在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青年学生就是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成才梦、实现理想的报国梦;而其对于高校教师员工而言就是育人之梦。只有这样,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员工主体作用和中国梦的凝聚作用,激发起他们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树立起胸怀大局,放眼世界的人生情怀,不断增强自身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意识,使中国梦与和谐校园文化有机深度契合,进一步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为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绿色人才、生态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化导向。生态文明理念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建设生态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高等学校更好地培养绿色生态化创新人才,促进科技的有效创新和引领生态文明,充分发挥其和谐协调作用,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在环境、制度、管理、行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的发挥,有效的引导高校进一步建设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意蕴隽永的和谐校园文化,进一步推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育人服务水平、服务地方社会能力和高校办学层次提高,以致更好地完成高等学校办学使命。

参考文献

[1]张禧.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路径浅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7).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3]黄娟,李枥霖,史静.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地学文化发展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12).

上一篇:大学生英文求职信范文下一篇:读一夜的工作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