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行业概况介绍范文

2023-09-23

民航行业概况介绍范文第1篇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安防行业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以电子安防产品生产企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珠三角”地区、以高新技术和外资企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长三角”地区,以及以集成应用、软件、服务企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环渤海”地区三大产业集群,占据了我国安防产业约2/3以上的份额。骨干企业迅速成长,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国2006-2011年的安防行业市场规模由人民币1200亿元增长至2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5%。

作为安防原有主要销售渠道的经销商及代理商,在新的行业发展背景下,逐渐在转变其发展思路,目前安防经销商及代理商的销售渠道多采用与工程商合作的销售方式,占67%的份额,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的经销商及代理商的产品周转;经销商之间的合作也占

很大的比重,有45%的份额;由于房产开发商直接与安防代理商及经销商合作,房地产公司也是重要客户,其次还有公安系统、其它行业用户及其它厂商。

中研普华认为,在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大的安防企业应该身先士卒来应战,依靠自身的品牌、服务等优势为中小品牌树立良好榜样,再辅以价格上的一些优惠来增强竞争实力,从而引导整个市场形成比品牌、比技术、比服务的正规竞争环境。而中小品牌也要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加强销售服务,努力做好自身的品牌建设,走出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中研普华行业研究机构认为,2012-2016年安防行业潜力巨大,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安防行业极具投资价值,其延伸服务产业同样市场广阔,整个安防行业产业链都将获得飞速地发展。中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市场调研

中国2006-2012年的安防行业市场规模由人民币1200亿元增长至2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到2011年,市场已达到249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中研普华预计2016年中国安防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24%。

目前,中国安防行业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企业组成:一是以设计、安装、服务为主的工程商;二是经销、代理安防产品为主的销售商;三是以生产和供应安防产品为主的产品供应商;四是以仲介、咨询为主的各类服务商;五是以报警运营服务为主的运营商。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据有关市场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安防从业企业约25000家左右,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市场竞争激烈。其中,安防服务企业包括系统集成企业约14130家,具有工程资质的工程企业为1579家,具有地方工程资质的企业为12551家。

行业总产值达到2500多亿元,其中安防产品产值约为1200亿元,安防工程和服务市场约为1300亿元;全行业实现增加值800多亿元,比2005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3%以上。而在未来五年,我国安防产业规模将实现翻一番的总体目标,2016年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实现增加值1600亿元。近期虽然受欧美金融危机,以及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但安防行业依旧保持在年增长率15%左右。这一强劲的市场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前来“淘金”。随着我国“平安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不断深化,其他世界各国平安城市建设的需求加快,公共安全防护的技术和设备的运用与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安防产品大众化正在成为现实。比如:城市楼宇中的家用对讲设备就属于最基本的安防产品。这种设备几乎遍布城市的大小楼宇,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楼宇对讲设备的需求会更大。中国安防行业市场供需投资分析

安防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应用性行业,国内重点行业对安防的需求依然强劲。

(一)金融业安防应用需求

一直以来,金融行业都是安防产品应用的“金牌大户”,再加上近年各大银行都在进行监控系统升级和联网,这些都为安防行业带来巨大商机。

目前我国有各类金融营业网点超过35万个,仅邮政储蓄网点就接近4万个。中研普华研究趋势预测,到2016年,我国ATM机将超过80万台。与此同时,更加便捷的ATM机和自助银行将成为下一步各银行发展的重点。我国银行安防设备应用已基本形成“五年一更新”的规律,再加上每年对安防系统必不可少的升级工作,就形成了金融行业几乎每年10亿规模的安防市场需求。

(二)电信业安防应用需求

身处于安防行业的人员都知道,或者在一些安防展会上也可以看到,电信运营商也介入了安防行业,这样的举动实际上他们是想利用已有的资源来推广网络产品。运营商在安防的推广力度很大,规模大,实力强。多年来电信业一直依靠运营获得收入,他们的运营系统是非常稳定和标准化的,安防业作为一块大蛋糕,电信业安防市场需求增长不足为奇。

(三)智能建筑市场安防应用需求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已呈快速发展之势,逐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垂直市场。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绿色环保行动以及环境恶化导致的威胁了解的更多。

我们看到,最终用户越来越愿意做出努力以保护环境。大家都在谈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很多当代的组织来说,这已成为其核心价值所在。

中国安防行业进出口投资分析

相关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的安防产品,内销比例约为80%,外销的比例仅仅占据20%。很多国内的安防厂家,在外销市场中基本还是处在低端市场,而中高端的市场及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国外的知名大企业手中;自主品牌产品在中高端市场能站的住脚的则非常的稀少。国内安防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面对的是技术上的原创能力,缺乏技术沉淀。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的大企业手中,不管是CCTV、防盗报警类产品还是楼宇对讲及门禁类产品,国内的技术都还是在模仿,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很多国内安防企业只是在下游应用开发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我们更多的优势则来自生产加工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低廉。

现在国外很多知名的展会,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安防展已经开展了40多届。随着国内越来越多企业的参与,今后国内安防会在国际上占的比例越来越多。把中国的企业宣传出去,提高国内品牌的原创能力,不断创新突破,增加抗风险能力。

我国安防外销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及欧洲等传统发达地区和其他一些较发达地区。随着今后安防企业走出国门,我们要多去一些相

对落后的东欧地区,俄罗斯的安防市场今后也将是重点主攻的方向。国内安防企业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抢占先机,好好利用政策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开拓海外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全面打造民族安防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中研普华行业研究机构认为,国内的安防企业,要尽可能加快创新的脚步,缩短产品的上市周期,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支持,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为今后产业的升级做好充分的准备。2012年,是安防行业推陈出新的一年,我国的安防外销市场,出口业务要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前行。提升研发实力,接力满足用户需求,提出最佳整体解决方案,才是广大安防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航行业概况介绍范文第2篇

中国烟草行业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行业“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1982年1月,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1983年9月,国务院发布《烟草专卖条例》,正式确立了国家烟草专卖制度;1984年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成立;199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国家烟草专卖体制。全国烟草行业现有包括深圳、大连在内的33家省级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16家工业公司,57家卷烟工业企业,1000多家商业企业,以及烟叶、卷烟销售、烟机、物资、进出口等全国性专业公司和其他一些企事业单位,全行业职工51万人。

中国烟草行业实行专卖专营体制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体制的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强化专卖执法,推进科技进步,狠抓基础管理,促进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2-2004年累计实现工商税利15778亿元,为增加国家财政积累、满足市场消费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两年来,中国烟草行业紧紧围绕“做精做强主业,保持平稳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主要任务,积极推进行业内部改革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狠抓整顿和规范烟草市场秩序,加强经济运行调控,促进了行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持了全行业的平稳发展。2004年,累计实现工商税利超过2100亿元,比上年增加450亿元;其中实现工商税金1414亿元,比上年增加225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严格抓好“两烟”总量控制,生产经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行业始终把控制烟叶、卷烟总量放在首位,严格按国家计划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销售,保持产销平衡和协调发展。2004年,全国种植烤烟1507万亩,收购烟叶175万吨。卷烟生产经营坚持抓好“控量、促销、稳价、增效”,严格控制生产进度,扶持重点企业和名优品牌,并采取多种措施抓好低档卷烟特别是五类烟生产,使全行业保持了产销增长、价格稳定、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共生产卷烟18735.9亿支,比上年增长4.7%;销售卷烟18778.6亿支,比上年增长

4.5%。

——不断强化专卖管理,加大整顿规范力度,烟草市场秩序取得明显好转。全行业坚持“内管外打”方针,一方面强化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另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对卷烟制假售假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严防反弹。2004年共查处卷烟制假案件26.9万起,收缴假烟68.7万件,捣毁制假窝点2805个,查获制假烟机1890台,依法拘留制假分子4215人。全行业以财经秩序专项整顿和遏制卷烟体外循环为重点,深入开展整顿规范工作,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稳步推进行业内部改革,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果。行业实行了以省级烟草工商分开为突破口的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16家省级中烟工业公司,促进了烟草资源优化整合和生产集中度提高。卷烟工业企业积极实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10万箱以下规模小

烟厂已基本关闭,10-30万箱卷烟工业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整合步伐不断加快。到2004年底,全行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卷烟工业企业减少到57家。在企业联合重组中坚持以名优品牌扩张为支撑,通过实施百牌号战略,明确重点扶持发展牌号,有效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和卷烟牌号整合。2004年生产卷烟牌号由原来的1000多个减少到400多个,并培育出了“白沙”、“红梅”、“红河”3个产销量超过百万箱的重点名优品牌。

——全面推进卷烟销售网络建设,烟草商业现代流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国网建工作先后总结推广南通、武汉、成都、上海网建试点先进经验,近两年在“全国网建学上海”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推广江苏、大连、福建的网建先进经验,加快新业务模式的推广,全面推行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公正的货源分配制度,实行明码标价,指导零售户经营,促进了网络功能的发挥和网建整体水平的提高。到2004年底全行业共建立客户服务中心2297个、电话订货中心1281个、配送中心1694个,全国有持证零售客户415万个,传统商业正逐步向“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现代流通发展。同时,加快进行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的改革探索,逐步向地市级公司统一经营过渡,积极培育具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

——坚持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降焦减害”取得新的进展。在烟叶生产方面,全行业广泛推广“品种良种化、种植区域化、技术规范化”的“三化”措施,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普及,烟叶质量不断提高,目前上中等烟叶比例达到85%。在卷烟生产方面,广泛应用烟草薄片、膨胀烟丝、打叶复烤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降低能耗,改善卷烟配方结构,提高卷烟产品质量和吸食的安全性。2004年全行业卷烟焦油量降至平均每支13.6毫克。重视和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行业有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9家行业级企业技术中心。2003年国家局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式卷烟的战略性课题,制定了《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以降焦减害、提高质量、节约资源为主线,积极开展中式卷烟研究工作。行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加快,全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公文远程传输系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并投入运行。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好职工队伍建设,保证了行业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全行业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开展行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征文评比活动等多种形式,认真总结和大力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典型,促进了行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行业各单位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加大干部交流工作力度,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大规模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司局级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进一步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有力地保证了行业健康发展。

民航行业概况介绍范文第3篇

1、行业简介

会展是指会议、展览、节庆、赛事等集体性活动的统称,会展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贸易洽谈会等,二是各种类型的大型国内外会议,三是体育竞技运动、文化运动、大型节庆活动、民俗风情活动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展览会。目前,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是世界博览会。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城市产业及周边经济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带动和放大效应。会展业具有“一带九”的联动优势,即会展业除本身产值外,利用其产业关联效应能带动交通、通讯、酒店、餐饮、旅游、零售、广告、印刷、装饰、物流货运等周边产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会展业的不断发展,会展业对全球经济带动作用也愈发明显。据商务部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编制的《中国会展业行业发展报告2014》,全球会展产业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 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 总和的4%,并呈现出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展会面积规模化和会展产业集中度高等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会展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效拉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旅游等众多服务业的增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4 年,我国会展业直接经济产值已经达到了4,190 亿元,创造的间接经济产值也十分巨大。

在新时期,会展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会展业,全面提升会展经济已经提升到国家层面。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2、产业链

会展行业上游主要是展馆等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下游是会展业所服务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其中,展馆建设是物质层,承载、满足并定义会展的硬件属性;会展组展则是会展行业的核心层,包括会展创意策划、招商组展、现场运营、数据统计;国民经济各细分行业是应用层,是会展企业服务的对象。

会展行业中,除组展企业承担招商招展、策划、统筹运营外,相关的会展主场服务机构、物流企业、展台搭建机构、广告策划企业也承担了协助会展组展商更好运营会展的职能和作用,也属于会展行业的范畴。其中会展主场服务,即展览会现场管理与服务的外包和代理,是展会的组织者指定某一专业会展服务公司对展会现场使行管理、协调和服务的一种新型专业服务模式,它是在展会组织者与场馆、展商和观众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和纽带。会展物流则是为参展商提供特殊的物流服务。

此外,会展周边产业涉及、交通、金融、商购、海关、媒体、旅游、餐饮、酒店等方方面面。 会展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图1:会展产业链示意图

二、会展行业发展历程

1、国际会展业发展历程

会展业在国外发展已有很长历史,1890 年世界上第一个样品展览会在德国莱比锡举办。随着社会演变和科技进步,会展业作为一种经济存在形式,其内容、功能和办展方式等各方面都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会展经济整体实力较强,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其中,德国是第一号的世界会展强国,其专业性、国际性的展览会数量多、规模大。亚洲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仅次于欧美。东亚的日本、中国及中国香港,西亚的阿联酋,东南亚的新加坡,凭借广阔的市场、巨大经济潜力、发达的基础设施、较高的服务业水平、较高的国际开放度或地理区位优势,逐渐成为亚洲展览大国。

近年来,全球会展业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根据《进出口经理人》杂志每年对世界商展100 大排行榜的统计,100 大商展的最低进入门槛和平均面积均保持平稳增长。近三年,世界100 大商展的最低进入门槛从2011 年的10.5 万m2 提升到2014 的11.6 万m2,增长了1.1 万m2;100 大世界商展的平均面积也从2011年是18.1 万m2 上升到2014 年的19.5 万m2。

德国政府对会展业的投资较高,对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地区的展览场馆的建设投入巨资,并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德国展览委员会(AUMA)是政府和展览业之间的桥梁,每年对世界各地的展会进行考察,并形成报告,为德国政府赞助本国企业出国参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德国会展业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国际性的展览会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实力强,在国际性贸易展览会方面优势明显。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中,约有2/3 都在德国主办。根据《德国会展业发展经验及借鉴》(全球化杂志出版,2014 年第3 期),德国每年举办的国际性贸易展览会约有130 多个,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参展商来自国外。在展览设施方面,德国也称得上是头号世界会展强国。德国现拥有23 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0 万m2 的展览中心就有8 个。

2、国内会展业发展历程

①初步兴起阶段(1951-1980 年)

1951 年,中国首次参加“莱比锡春季博览会”,标志着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开端。1953 年,中国贸促会接待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待的第一个来华展览会。自此开始,中国展会展业进入起步期。

这一时期,出国展和来华展都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1-1980 年,中国贸促会共组织了400 余个出国展,以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为目的;1953-1978 年,我国共接待112 个来华展,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 总的来说,起步期阶段的展览会数量少,专业化程度和组织水平不高,大部分还不具备现代贸易展览会的特征,把展览作为产业发展的意识尚未形成。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结束了没有大型展馆的历史,中国会展业进入了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20 年。 ②迅速发展阶段(1981-2000 年)

从1980 年-2000 年,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展览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

1978 年,中国贸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这是建国后我国首次举办国际博览会。之后,北京、上海、大连、珠海等城市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在亚洲乃至世界上知名的专业展览会,如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大连时装博览会、珠海航空博览会等。

此外,出国展也经历了重大变革,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贸促会于1986 年组团参加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展览的贸易性、专业性大大加强,在中国出国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展览业开始与现代国际展览业接轨。

截至2000 年,中国初步形成了自主办展、来华展、出国展并驾齐驱,政府或相关部门、协会/商会、国有展览公司、民营展览公司、合资展览公司等多主体办展的格局,会展业走向专业化、市场化。2001 年,德国三大会展巨头与上海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标志着国际会展巨头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正式拉开。

到2005 年,中国展览业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国际展览范围涵盖机械、电子、通信、石化、仪器、钟表首饰、服装、银行、建材等各行业;展会的主办单位形成了政府、各协(商)会、外贸公司、国营和民营展览公司、中外合资展览公司以及外资展览公司等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新格局;会展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一些境外展览公司作为协办、主办单位开始介入内地展会。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展行业已经从由政府主导格局转向市场化。组展主体上,会展行业已形成多元组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办展转变为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行业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五大办展主体。参展行业由传统行业逐渐向战略新兴行业转化。制造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展览会数量增多,体现出初步转型升级的态势;会展城市逐渐由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东北、中西部会展经济带逐渐形成,会展经济呈现全面开花局面。

国际化方面,我国的会展项目以及会展机构得到UFI、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FKM 等协会的认证越来越多。国际上著名的会展公司来华办展,一些国际性品牌的会展被移植到我国市场。中外企业联合办展的模式屡见不鲜,中外合资会展企业也不断增多。

三、我国会展行业现状

1、我国会展业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4 年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2014 年,我国举办各类展览数量从4290 场上升到7495 场,年复合增长率达7.27%;展览面积从4990 万m2 上升到9736 万m2,年复合增长率达11.11%,展览面积增长快于展览项目增长,单位项目规模扩大,展览效益向好。

图2 2009-2014年我国办展数量和面积

图3 2009-2014年我国会展业直接经济产值

随着会展业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的快速增长,相应会展经济产值也实现大幅增长。根据商务部等机构的统计数据,2009 年会展经济直接产值仅为1817 亿元, 到2014 年增加到419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18%,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63.61 万亿元的0.68%,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 万亿的1.4%。

同时,会展质量也逐步提高,中国展览会现已总体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目前已有一批专业展逐渐成熟壮大,形成了全球知名的展览会,像在北京举办的机床展、纺机展、冶金铸造展、印刷展和广州的照明展已跻身国际同行展的前四名,珠海国际航空展成为亚洲第二大航展。这些展览会在展览规模、服务水平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准,已被列入全球行业展览计划。近年来,消费品专业展也愈加繁荣,例如北京的春秋国际服装展,大连、宁波的服装节,上海的国际家具展,广州的美容美发展都逐步走向品牌化。

2、我国会展业呈现五大会展经济带格局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开放和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贸易发达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我国,正是由于各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开放程度等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会展中心城市。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会展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东会展经济产业带“、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华南会展经济产业带“,以武汉、郑州、成都、昆明等城市为龙头的”中西部会展中心城市“和以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为中心的”东北边贸会展经济产业带“。这些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会展中心城市通过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协调、各具特色、梯次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 1)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廊坊等城市为重点,其会展业发展早、规模大、数量多,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高,门类齐全,知名品牌展会集中,辐射广。另外,在北京的会展业中,由原中央政府部门转化出来的全国性专业行业、协会成为办展主力是北京会展业的另一特点,使北京会展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十分突出。 2)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为依托的会展产业带已经形成。该产业带起点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规划布局合理、贸易色彩浓厚,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影响大,发展潜力巨大。

3)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交会为助推器,以深圳、珠海、厦门东莞等会展城市群,形成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色突出、会展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会展经济带。 4)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以沈阳、长春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依托东北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及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长春的汽博会、沈阳的制博会、大连的服装展等品牌展会。 5)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以武汉、成都为中心,以重庆、西安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通过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武汉的华中国际汽车展、武汉光博会、成都的西部国际博览会、绵阳的科博会、重庆的高交会、西安的东西部洽谈会等品牌展会。

3、场馆存量不断增加,新建场馆向中西部延伸

展览馆是决定展会规模主要因素,其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展会服务方式的质量和水平,会展业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发展,加强展览馆基础设施建设。

图4 我国主要城市展览馆数量

自2002 年起,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我国各大城市开始争先恐后地进行展馆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而近年以来展馆的建设力度更是达到了高峰。

根据《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与《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的不完全统计,国内各省专业会展场馆从2011 年统计到的153 个,室内面积为504.33 万m2 快速增长到2014 年总计226 个,室内面积964.13 万m2,其中专业展馆(室内可租用面积大于等于5000m2,且举办2 个以上经贸类展览会的展览馆)128 个。

图5 2015年全国展览馆数量省份比例

目前,我国的展览场馆的面积已经超过号称”世界会展之国“的德国成为全球第一。2014 年全球十大顶级场馆中,中国占据两席,其中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居第二位,室内展览面积达40.0 万m2,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馆位居第五位,室内展览面积达33.8 万m2。在场馆存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除北上广一线会展城市外,中部的重庆、武汉展馆建设也快速增长,分列全国第

4、第5。截至2014 年底,在建展馆中四川、湖南、江西分别以21.50、20.20、20 万m2 的在建展馆面积排在国内的前三位,表明展馆建设正快速向中西部转移。

图6 全球十大顶级场馆

民航行业概况介绍范文第4篇

我国液压气动行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历程

我国液压(含液力,下同)、气动和密封件工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为起步阶段;60~70年代为专业化生产体系成长阶段;80~90年代为快速发展阶段。

其中,液压工业于50年代初从机床行业生产仿苏的磨床、拉床、仿形车床等液压传动起步,液压元件由机床厂的液压车间生产,自产自用。进入60年代后,液压技术的应用从机床逐渐推广到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原来附属于主机厂的液压车间有的独立出来,成为液压件专业生产厂。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为第二汽车制造厂等提供高效、自动化设备的带动下,液压元件制造业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局面,一批中小企业也成为液压件专业制造厂。1968年中国液压元件年产量已接近20万件;1973年在机床、农机、工程机械等行业,生产液压件的专业厂已发展到100余家,年产量超过100万件,一个独立的液压件制造业已初步形成。这时,液压件产品已从仿苏产品发展为引进技术与自行设计相结合的产品,压力向中、高压发展,并开发了电液伺服阀及系统,液压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气动工业的起步比液压稍晚几年,到1967年开始建立气动元件专业厂,气动元件才作为商品生产和销售。含橡塑密封、机械密封和柔性石墨密封的密封件工业,50年代初从生产普通O型圈、油封等挤压橡塑密封和石棉密封制品起步,到60年代初,开始研制生产机械密封和柔性石墨密封等制品。70年代,在原燃化部、一机部、农机部所属系统内,一批专业生产厂相继成立,并正式形成行业,为密封件工业的发展成长奠定了基础。进入80年代,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基础件滞后于主机的矛盾日益突出,并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此,原一机部于1982年组建了通用基础件工业局,将原有分散在机床、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行业归口的液压、气动和密封件专业厂,统一划归通用基础件局管理,从而使该行业在规划、投资、引进技术和科研开发等方面得到基础件局的指导和支持。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先后引进了60余项国外先进技术,

其中液压40余项、气动7项,经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现均已批量生产,并成为行业的主导产品。近年来,行业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1991~1998年国家、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总投入共约20多亿元,其中液压16亿多元。经过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一批主要企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工艺装备得到很大改善,为形成高起点、专业化、批量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几年,在国家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迅猛崛起,呈现出勃勃生机。随着国家进一步开放,三资企业迅速发展,对提高行业水平和扩大出口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著名厂商合资或由外国厂商独资建立了柱塞泵/马达、行星减速机、转向器、液压控制阀、液压系统、静液压传动装置、液压件铸造、气动控制阀、气缸、气源处理三联件、机械密封、橡塑密封等类产品生产企业50多家,引进外资2亿多美元。

二、目前状况

(1)基本概况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液压、气动和密封件行业已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据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统计,我国液压、气动和密封件工业乡及乡以上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国营、村办、私营、合作经营、个体、“三资”等企业共有1300余家,其中液压约700家,气动和密封件各约300余家。按1996年国际同行业统计,我国液压行业总产值23.48亿元,占世界第6位;气动行业总产值4.19亿元,占世界第10位。

(2)当前供需概况 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开发和技术改造,高压柱塞泵、齿轮泵、叶片泵、通用液压阀门、油缸、无油润滑气动件和各类密封件第一大批产品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可稳定的批量生产,为各类主机提高产品水平提供了保证。另外,在液压气动元件和系统的CAD、污染控制、比例伺服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并已用于生产。目前,液压、气动和密封件产品总计约有3000个品种、23000多个规格。其中,液压有1200个品种、10000多个规格(含液力产品60个品种、500个规格);气动有1350个品种、8000多个规格;橡塑密封有350个品种、5000多个规格,已基本能适应各类主机产品的一般需要,为重大成套

装备的品种配套率也可达60%以上,并开始有少量出口。

1998年国产液压件产量480万件,销售额约28亿元(其中机械系统约占70%);气动件产量360万件,销售额约5.5亿元(其中机械系统约占60%);密封件产量约8亿件,销售额约10亿元(其中机械系统约占50%)。据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1998年年报统计,液压产品产销率为97 .5%(液力为101%),气动为95.9%,密封为98.7%。这充分反映了产销基本衔接。

我国液压、气动和密封工业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主机发展需求,以及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反映在产品品种、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以液压产品为例,产品品种只有国外的1/3,寿命为国外的1/2。为了满足重点主机、进口主机以及重大技术装备的需要,每年都有大量的液压、气动和密封产品进口。据海关统计及有关资料分析,1998年液压、气动和密封件产品的进口额约2亿美元,其中液压约1.4亿美元,气动近0.3亿美元,密封约0.3亿美元,比1997年稍有下降。按金额计,目前进口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30%。1998年国内市场液压件需求总量约600万件,销售总额近40亿元;气动件需求总量约500万件,销售总额7亿多元;密封件需求总量约11亿件,销售总额约13亿元。

三、今后发展走势

1、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

(1)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不强,技术开发的水平和速度不能完全满足先进主机产品、重大技术装备和进口设备的配套和维修需要;

(2)不少企业的制造工艺、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较落后,加上质量意识不强,导致产品性能水平低、质量不稳定、可靠性差,服务不及时,缺乏使用户满意和信赖的名牌产品;

(3)行业内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严重,地区和企业之间产品趋同,盲目竞争,相互压价,使企业效益下降,资金缺乏、周转困难,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不足,严重地制约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竞争实力的增强;

(4)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外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加上国内私

营、合作经营、个体、三资等企业的崛起,给国有企业造成愈来愈大的冲击。

2、发展走势

民航行业概况介绍范文第5篇

一、油脂行业概况

1、中国食用植物油统计分析 (1)各油种产量占比概况

近年来,大豆油1405.6万t,占食用油总产量50.6%;菜籽油556.2万t,占食用油总产量20%;棕榈油312.5万t,占食用油总量11.2%;花生油144.8万t,占食用油总产量5.2%;玉米油87.7万t,占食用油总产量3.2%。从目前看来,我国对大豆及大豆油的进口仍有强劲的需求,这种强劲的进口需求近几年不会改变。近几年来,人们对玉米油及葵花籽油的需求也迅速增长,另外,稻米油、油茶籽油、橄榄油之和也都从原先的几乎为零增加到了食用油总产量的1%左右,充分说明各种营养食用油在这几年的迅速发展。

(2)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数量统计

植物油加工企业中,日加工能力100 t以下的有523个,占总数量百分比39.6%;年油料加工能力384.2万t,占总数百分比3.5%;年精炼能力503.0万t,占总数百分比14.8%;食用植物油产量111.1万t,占总数百分比4.0%。

日加工能力100~200 t的企业有251个,占总数量百分比19.0%;年油料加工能力752.9万t,占总数百分比6.9%;年精炼能力459.0万t,占总数百分比13.5%;食用植物油产量187.7万t,占总数百分比6.8%。

日加工能力200~400 t的企业有278个,占总数量百分比21.0%;年油料加工能力1 680.1万t,占总数百分比15.3%;年精炼能力564.1万t,占总数百分比16.7%;食用植物油产量336.7万t,占总数百分比12.1%。

日加工能力400~1 000 t的企业有146个,占总数量百分比11.1%;年油料 1 加工能力1 784.3万t,占总数百分比16.3%;年精炼能力838.9万t,占总数百分比24.8%;食用植物油产量565.3万t,占总数百分比20.3%。

日加工能力1 000 t以上的企业有123个,占总数量百分比9.3%;年油料加工能力 6 344.8万t,占总数百分比58.0%;年精炼能力1 025.0万t,占总数百分比30.2%;食用植物油产量1 580.0万t,占总数百分比56.8%。

近年来,日加工能力100 t以下以及日加工能力100~200 t的企业均有大幅度下降,而200 t以上的企业个数大幅度提升。最为值得关注的是日加工能力1 000 t以上的企业,从75个增长为123个,其食用油产量占到总数的56.8%。

近几年来国家鼓励增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成果明显,在以后的发展中,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国有企业以及各地大型的龙头企业将成为国家政策扶持的重点。

(3)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能力统计

2009年中国食用油年油料加工能力为10 946.3万t,比上年增加3 080.6万t,增长率为39.2%;年油脂精炼能力为3 389.9万t,比上年增加661.3万t,增长率为24.2%;食用植物油统计产量为2 780.9万t,比上年增加487.3万t,增长率为21.2%;食用植物油实际产量(统计产量扣除外购原油国内精炼量402.2万t,外购成品油国内分装量90.7万t)为2 288万t,比上年增加360.2万t,增长率为18.7%。

从油品类型来看,精炼油产量总计2 074.4万t,其中一级油1 250.8万t,二级油83.7万t,三级油1 71.5万t,四级油564.4万t;调和油为118.7万t。200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前3位企业:益海嘉里(中国)658.0万t,中粮集团有限公司193.5万t,九三粮油工业集团83.6万t。

2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油脂的质量及安全要求逐渐增加,未来几年里

三、四级油的占比会越来越小,而一级油的产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4)食用油各类型企业加工生产能力统计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年油料加工能力2 819.6万t,占总数百分比25.9%;年精炼能力1 241.9万t,占总数百分比36.8%;食用植物油产量1 255.8万t,占总数百分比45.4%。

民营企业年油料加工能力7 098.8万t,占总数百分比65%;年精炼能力1 785.9万t,占总数百分比53%;食用植物油产量1 271.1万t,占总数百分比45.9%。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油料加工能力981.3万t,占总数百分比9.1%;年精炼能力342.8万t,占总数百分比10.2%;食用植物油产量240.4万t,占总数百分比8.7%。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食用植物油产量占比在减少,降到45.4%,而民营食用油加工企业仍占到我国食用油产量的半壁江山。从民营企业的加工能力、精炼能力和食用油产量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在开工率上还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

2010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食用油产量占比继续略微下降,而国有控股企业在食用油产量的占比会有一定量的小幅提升,这与2010年以来国有大型企业持续收购民营企业有关,但各类型企业食用油产量的占比格局应该基本保持不变。

(5)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产量各地区排名

中国年油料加工能力前3名分别为:江苏1 473.3万t,黑龙江1 463.9万t, 3 山东1 421.6万t;年精炼能力前3名分别为:江苏577.2万t,广东370.1万t,山东321.8万t。植物油产量前10名分别为:江苏511.0万t,山东367.5万t,广东273.5万t,天津184.5万t,湖北182.6万t,福建122.3万t,上海121.1万t,河北120.8万t,黑龙江100.5万t,广西96.9万t。

2、国内油脂油料供应的现状

(1)首先是国产的原料的播种面积长年是比较稳定的,近几年甚至是有所下降了。大豆、菜籽、花生、棉籽、葵籽等品种,加在一起也是略有下降的。

从产量上看,也是基本上是徘徊不前的。主要的几个产品,基本上这几年没有太大的起色,像大豆基本上都是1500万吨的上下波动。像花生、菜籽、棉籽,基本上也是1000万吨的上下起伏。播种面积,也没有太大的增长,产量也没有很大的增长。

但是在原材料的没有很大的增长的情况下,我们的压榨量是有明显增长的,大豆的压榨量有了5000万吨。压榨量的上升,国产的原材料的变化不大,对国外进口的依赖度是明显增大了。大豆和菜籽的合计进口量达到了5000多万吨,这个趋势也是逐年上升,非常明显。

大豆原料,压榨原料对进口的依赖性可以看到也是逐年上升的,现在已经达到了80%以上的水平了。这几年国产原材料的压榨量比较少,主要是靠进口。

(2)其次,加工企业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底,大豆的压榨产量大概是9000万吨左右,这不是很完全的统计,因为还有很多小的产能没有办法统计。其中,80%以上的产能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是山东、江苏、广东三个省,占到了一半多的量。山东的日压榨产能是5.5万多吨,江苏是5.3万吨,广东是3.7万吨左右。

4 另外还有行业的集成度是不断的提高。前11家大的企业集团,占到了总产能的一半左右。大的产能是占到了70%以上,四分之三左右。最大的集团就是益海,占到了大豆产能的21%。其实,中粮也占到了10%左右,嘉吉、九三是8%左右。这样加在一起基本上就是70%多,这个行业经过了多年的竞争之后,基本上就是这11家规模比较大的。

在过去的两年中,行业的产能扩张速度稍有放缓,产能的利用率有所好转。从之前的不到50%,现在已经回升到了50%以上了。但是产能利用率还是比较低,还处在一个比较过剩的阶段。从2010年起,产能的扩张速度又开始提速,会有更多的产能投入。这个竞争会更加激烈。

产能利用率方面,大的油厂的开工率比较高,特别是有外资背景的油厂都是70%以上。国内的中小企业的开工率普遍比较低,尤其是这两年的东北地区的国产原料的压榨工厂,普遍的低开工率的情况下,很多都已经停工。

2008年以前,外资在国内发展很快,发改委出台了促进大陆加工企业发展的改革意见,外资在国内的发展一定放缓,之前主要是嘉吉、金光、日清、正大等外资企业,占到了18%,到2010年,基本上是维持在8.5万吨,现在是占到了全国的30%左右。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压榨量产能是30%左右,压榨量是40%左右。

3、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是低利润。行业由于竞争比较激烈,价格利润一直是在低位徘徊,在2001-2003年还处在比较高,但是是在不断的下滑过程,从2004年到现在,都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基本上就是几十块钱一吨的加工利润。相比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比较成熟的国家、行业来讲,这个利润水平相对来讲偏低。

5 二是高风险。由于受到了国际原料价格的波动,国内的其他原料,包括了花生、棉籽等价格也是跟随着大豆在激烈的波动中,给的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前几年,在2004年和2008年的两次大涨大跌的过程当中,国内的一些原材料的加工企业和一些工厂都被洗牌了,这就是价格波动带来了市场风险,带来了巨大的亏损之后被迫出局。由于我国对外的依赖性比较高,大豆供应基本上就是不到十家公司在供应,棕榈油的集中度更高,所以从原料的供应集中度和原料的价格波动两个方面加在一起来看,国内的加工业的风险的确很大。

总之,是我国自主油脂油料的供应比较有限,对进口大豆、其他的油脂的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另外,行业的利润率低、风险很大。还有企业的产能出现了过去很多年都是供过于求,这个产能过剩的问题还会存在。国内的压榨产能基本上在大企业的规模越来越集中,出现了这种集中度越来越高的现象。

4、行业在最近十年来的变化 (1)行业基本上是走过了三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2003年之前,基本上是建好了工厂就可以盈利,那时候的利润率很高。基本上那时候出现了一种需求量猛增,产能跟不上的情况,所以行业的利润比较好,行业的发展也很迅速。自从2004年大豆价格大幅度波动以后,出现了大的洗牌,这时候正好采购生成阶段的来临,大的波动出现,在采购和产品价格风险控制方面没有做好的话,就很难生存,这种情况会长期持续。

在09和2010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将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就是整个的行业竞争需要依靠更综合的能力,更系统性的能力。因为除了做好采购之外,还需要在物流、金融方面都要有相应的配合。

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三个因素的驱动,一个就是行业整体规模的不断上升,推 6 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第二个是价格的激烈变动带来的风险,也带来了并购。第三点就是国际化,国际化有两个行业,一个是原料的国际化,进口原料的依赖。第二个就是进口行业里面的外资越来越多,推动了整个原材料行业的变革。

(2)行业的获利空间还是取决于成本优势 从三个方面来看,采购、生产和物流。

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有很精细的配合,在采购方面依然还是大头,采购的成本,占总成本的85%以上。而且,在通过十几年的运作,原材料的采购方法,以及价格信息都非常的透明,根据期货市场来运作,因此,采购成本越来越难以控制。从生产上来看,企业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成本,现在基本上都是比较稳定的,像新投产的工厂基本上差不多,像设备这些东西都是比较一致,竞争的差距不大,生产方面没有太大的竞争。第三个方面就是物流方面的竞争。这方面的竞争还是差距比较大的。一方面是因为工厂的位置很重要,位置好,物流成本低,位置不好,物流成本高,这个相差很大。另外还有配套的物流系统很重要,包括是不是有自己的码头,是不是有足够的原料的仓容,还有没有足够的原料的管容等等设施,另外有没有铁路专线等等,对于企业的竞争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影响。

因为工厂的地点不能随便的改变,这个条件就很难改变,这个物流的差距就会长期存在。从前面可以看到,油脂加工行业,必须要打造高效率的生产物流系统,初级的阶段就是工厂的位置很重要。到了这个高级的阶段,就要求更高了,需要各工厂之间形成网络,互相配合。在这个关键的物流结点上,就需要有自己的布点,因此,行业在生产和物流的效率竞争上,这就给新投产的产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3)加工行业要套期保值,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7 套期保值规规矩矩做会带来很大的好处,尤其是在规避风险方面是做得非常应该的,出现了风险是没有完全的按照套期保值的思路在做。整个国内行业在大连期货市场运用油脂行业做套期保值的比重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上升。

5、行业竞争格局

(1)不仅仅是加工和贸易方面的结合,油脂行业还要加上物流和金融的结合,将来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一种竞争。

中国压榨行业基本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几大集团并存的垄断竞争格局:益海嘉里集团、中粮集团、嘉吉集团、路易达孚集团、九三集团、邦基集团、中储集团、来宝集团、中纺集团等。

按照类别分组,一个组就是外资的粮油巨头的组,以嘉吉、邦基、路易达孚、来宝为一个组,现在是按照变通的方法来扩大。第二个组就是益海和中粮,为什么没有把中粮放到“国企组”,因为里面也有一些外资的股份,两家公司有一个特点,就是扎根中国市场,同时也有国际视野。这两家公司是33%的份额,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扩张。第三组就是国内的大企业,九三油脂、中纺,现在是9.2%的份额,而且是在努力的扩张当中。第四个组就是民营企业组,主要的代表是植之元、渤海等,现在也是在急剧的扩张中。剩下的就是一些小的企业,基本上是比较弱小,但是比较灵活的在操作,份额大概是在20%以上,这些份额会随着竞争的加剧,可能会逐步的退出,因为他们是很难扩大的。

从2004年4月份以后,国内一些大、中、小企业因亏损严重、资金短缺,经营困难,出现严重困境。在这种情况下,ADM、Wilmar、嘉吉、邦基、托福、来宝、路易.达夫等国际大豆主要供给商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低成本扩张方式,大举进入中国大豆压榨行业,由此加快了中国大豆压榨行业的整合步伐,外 8 资在中国大豆压榨行业中的份额逐渐增加目前已经处于垄断竞争阶段;

最近三年,嘉吉公司、邦基公司、托福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来宝公司五家跨国粮商对我国的十多家大豆压榨厂进行了资产重组,目前跨国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66%。这些具有外资背景的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不但在资金上具有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对于日益依赖进口的国内油脂市场,其丰富的国际采购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得他们在经营上具有绝对性的优势,并通过庞大的产能实现最优化的规模经营利润。

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为国际老牌四大粮商,益海嘉里则是国内油脂油料老大,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半壁江山。来宝集团公司总部在香港,在新加坡上市(NOxx),是农业、工业和能源等多个领域贸易商。

世界四大国际粮油巨头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占据我国食用油脂 70%的生产能力。新加坡益海嘉里集团更是居国内食用油市场首位,其旗下品牌占据小包装食用油 60%~70%的市场份额。

中纺集团2011年4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在国内油脂油料加工行业,以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益海嘉里、来宝集团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油脂油料压榨产能为9.37万吨/天,占到国内市场份额47.2%;以中粮集团、中纺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油脂油料压榨总体产能为8.5万吨/天,占总压榨产能的42.9%;剩下为多个民营企业分得,日压榨产能1.96万吨,约占9.9%市场份额。

竞争格局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发展的趋势。行业的前11名企业的加工能力和加工量还会不断的增长。市场的份额还会向这11家企业进一步的集中,行业的整合还会加剧。比如说像中纺通过租赁收购,现在份额也是在迅速的增长。另 9 外就是低开工率的企业,也会加大提高产能的使用率,竞争越来越激烈。

长期来看,还会进行更残酷的整合。无法预计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但是按照欧美的情况来看,不应该会有太多的企业,目前的这种11家企业是比较好的一种格局。这两年的扩张势头,根据国家粮油信心中心的资料,2010-2011年,出现了15个日榨能力1000吨的大豆加工项目。

国家实际上在加大大豆产业的调控,想制止行业的盲目扩张,2010年8月份,发改委主任在一次会上还表示,要加强对玉米深加工和大豆加工的调控。新项目的实施和国家的政策是有冲突的,为什么在国家控制调控的过程当中,还有新的项目投产?原因是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的项目都是非常积极的欢迎,都在积极的做工作去审批,整个国家是想限制这个产能扩张,但是各个地方都想提供土地和项目审批方面的支持,所以行业仍然还会继续的扩大。

(2)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的区域分布:从中国豆粕供给与需求的市场空间布局来看,长江下游地区是中国豆粕生产优势最明显的区域。从江苏的南通、张家港、南京生产的豆粕,可以沿”黄金水道”长江进入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豆粕消费大省,而且运费低,运能也能得到保证。这也是嘉吉等国际巨头在在这些区域投资的重要原因。

6、行业发展的空间

首先,是一个老话题,是国产原料的增长有限,原因是有两个:一个是耕地面积是有限,进口5000万吨的大豆,是相当于进口是4亿多亩的耕地,这么多的大豆的产能没有办法在我国土地上生产出来,因为我国没有那么多的地。第二个是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下降了,大豆这几年的增值比较低,相比玉米和水稻是不太有利的。像2010年的油菜籽的增值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像在长江流域,湖 10 北、安徽这些省份,基本上跟这个小麦相比的收益不太好,所以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比较低。整个的国产原料的发展来看,基本上就是非常困难的。

我国的需求是逐步的上升的。国内的人均植物油的消费,基本上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稳步上升的。植物油的消费增长的步伐显得比GDP的增长还要平稳。这种增长还是有一定的空间,主要是人均的消费,现在基本上是接近了20公斤/年的消费,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像欧美是27公斤/年,美国是30公斤/每年。像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区,都是在较高的水平。我们可能不能达到欧美那么高的程度,达到亚洲其他国家的程度,人均还可以增长几公斤,人均上升的空间还是存在的。

另外饲料的产量也是在稳步增长的,饲料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增长也是稳步增长的,饲料的增长比人均GDP的增长更加的稳健。随着养殖规模化的发展,其实以前像在中国,可能农民农户的养殖的比例在下降了,规模化养殖的程度不断提高,对饲料和豆粕的需要是不断的增长。

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动力,就是人口结构的改变。我国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消费方面相差很大,肉类和油的消费相差很大,城市居民的吃油量是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吃肉量远远高于农村居民。这个差异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带来很大的机会,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不断转变过程当中,现在是相差不大,再过几年,城镇人口就会超过农村人口,农村人口会下降到低于城镇人口。每年会有1000多万的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在人均消费方面也有巨大的差异,这是近年来中国对油有如此大的胃口的原因,这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巨大的需求的增长。

这几个因素当中,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最大的原因,比收入方面的影响力度还 11 要大,持续的时间更长的一种元素,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这个行业将来的发展,还会持续很多年。植物油的供求形势上可以看到,产需的缺口在不断的加大。

7、油脂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原料的供应已经开始成为一个障碍。因为需求不断的增长,但是供应是比较稳定的增长。所以在供求增长不匹配的背后,反映出来的就是采购原料的时候,发现了是不断的上涨的。最近的两年,美国大豆出口到中国的升贴水价格上涨了,前几年就是四十到五十美分的水平,现在基本上就是上涨了上百美分。跟阿根廷相比,以前可以拿到-100的升贴水,现在已经涨到了60美分以上了,这就是供应供不上的一个最为明显的表现。另外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行业的采购步伐,就是越来越会定远期的现货,订购的期限是越来越靠后,订购的量是越来越大,以前是提前几个月做,现在基本上都是提前到半年以上了。

第二个就是在我国需求量增长很猛的时候,供应国的压榨量也在加大,今后的几年,南美国家的压榨产能也会不断的扩张,出口国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会出现南美本国的加工厂跟出口企业的竞争问题,会导致出口比例的下降,导致中国的压榨厂要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发展越来越难。巴西的压榨产能的变化,也是非常强烈的一种增长。阿根廷这几年的量,扩张也是非常快。还有一个就是欧洲和巴西生产大量的生物柴油,对我们来讲,车辆的消费和人吃的食用油是一个争抢原料的过程当中,这是烧掉和吃掉的一种PK过程当中。

南美这几年的产量扩大是非常明显的,巴西和阿根廷的增长都差不多,美国也仿佛是如此,增长的幅度很大。一面是中国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还要持续。一面是出口国自己也在压榨,生产生物柴油。所以原料的问题是现在行业碰到的 12 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综上,对整个行业的概括是:

随着压榨企业集团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加剧。不仅是取决于上游,还取决于物流系统是否顺畅,更是取决于对于原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控制是否完善。因此,油脂加工行业不再是一个加工和贸易行业,而是一个加工、贸易、物流、金融一个系统结合的行业。

第二,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加工企业的增长,国内的市场对油脂油料的需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保持一个非常稳健的增长态势。整个的行业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乐观,但是由于国产原料的释放,将来对于进口的依赖会越来越大,行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料的保障问题。国内的需求这么快,将会跟出口国的压榨企业同时争抢原料和货源。因此,这个态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激烈。

二、行业信贷投向建议

1、客户选择:

准入基本要求为区域内生产要素(包括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水资源的供给、热电供应、交通运输等)配置合理,能耗、水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相关国家相关标准,主要生产设备不在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范围之内,产品有稳定的客户群,市场前景良好,财务情况稳健,盈利能力好,大豆加工业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油脂加工企业,应在加工、贸易、物流、金融方面有综合竞争优势,具体来说,

加工生产环节:工厂位置好、布点合理,机器设备和工艺流程先进,不属于 13 国家淘汰的落后产能;

物流和贸易环节:具有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体系,生产物流系统配套完善,物流成本低;

金融方面:能够通过国内外期货市场锁定采购成本和终端销售利润,把企业运营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优先支持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来宝、中粮、九

三、中纺、中储粮等行业排名前列企业集团的下属企业,信用等级A级(含)以上,国内市场份额较大,自身或主要下游客户品牌优势明显,盈利能力强,负债结构合理,符合环保相关政策的区域龙头企业;

择优支持年产量行业排名前20名,信用等级BB级(含)以上,供销渠道稳定畅通,具有一定物流运输成本优势的企业;

适度支持工艺技术先进、产业链条完整、产品附加值较高、产品覆盖面较广,供销渠道稳定畅通,成长性良好的中小型企业,此类企业应提供我行认可的担保;

控制原料供应不稳定,运输物流成本高,技术工艺落后,子行业产能过剩且竞争激烈,生产经营及外部环境存在不利影响因素的企业;

严格控制股东实力弱、行业地位低、年产量排名靠后的民营中小企业;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大豆油脂加工业要淘汰常压蒸发工艺及一批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大、消防设施不达标,尤其是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小规模大豆油脂加工厂。

2、项目选择: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版)》,鼓励类包括:粮油加工副产物(稻壳、米糠、麸皮、胚芽、饼粕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应用;菜籽油生产 14 线:采用膨化、负压蒸发、热能自平衡利用、低消耗蒸汽真空系统等技术,油菜籽主产区日处理油菜籽4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1.5公斤以下(其中西部地区日处理油菜籽2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花生油生产线:花生主产区日处理花生2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棉籽油生产线:棉籽产区日处理棉籽3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米糠油生产线:采用分散快速膨化,集中制油、精炼技术;玉米胚芽油生产线;油茶籽、核桃等木本油料和胡麻、芝麻、葵花籽等小品种油料加工生产线。

限制类包括:大豆压榨及浸出项目(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大豆主产区除外);东、中部地区单线日处理油菜、棉籽200吨及以下,花生100吨及以下的油料加工项目;西部地区单线日处理油菜籽、棉籽、花生等油料100吨及以下的加工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工业[2008]2245号)从生产规模、行业垄断、外商投资管理、资源节约、环保要求、循环经济等方面,制订了大豆油脂加工业准入标准。准入企业资格:从事大豆油脂加工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现有净资产不得低于拟建项目所需资本金的2倍,总资产不得低于拟建项目所需总投资的2.5倍,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60%,项目资本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省级金融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不低于AA级。

三、营销建议

对于优先支持授信对象,可以给予进口开证和配套押汇(期限在90天以内)、银关保、银关贷等以贸易融资为主的授信支持;对于优先支持授信对象的上下游客户,可以采用“1+N”模式开展授信业务;除此之外的客户,应结合保证、抵质 15 押等强担保,或采用货押等模式给予适当的授信额度;对于有套期保值交易行为的客户,应关注其套期保值的真实性和盈亏状况。

民航行业概况介绍范文第6篇

哈尔滨中庆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于2006年9月28日,公司注册资本56,179万元。目前,公司股本结构为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占51%、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占48%、哈尔滨市国资委占1%金股。 (特许经营)

公司负责哈市90余万户管道煤气民用户、4万余户天然气用户以及4500余户工商服用户的燃气供应和管理以及燃气用户发展、工程设计、施工等。

公司现有在册员工4352人,在岗员工2554人。公司现有职能部门19个,全资子公司4个(天然气公司、设计院、压力容器检验所、燃气抢修处),分公司和直属单位共20个(华祥工程分公司、物资分公司、物业分公司、民用营业分公司11个、工商服营业分公司2个、燃气稽查大队、燃气抢修大队、市场开发中心、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目前,市区燃气管网总长近2000公里,日最大供气量165万立方米,市区管道燃气普及率89%。

公司成立以来,秉承“人本、守信、勤俭、安全”的企业理念,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确保全市安全稳定供气为重点,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优质服务,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保障全市生产生活用气,推进哈尔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公司2008年4月被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授予哈尔滨市第三十二届劳动模范单位。

其前身哈尔滨燃气化工总公司是1996年4月在原哈尔滨市气化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独资企业,注册资金58,091万元,负责哈尔滨市煤气生产、供应、管理和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供应,生产经营煤炭、煤化工产品及城市管道燃气工程设计和施工。总公司系统有在职职工16,469人,离退休职工2483人;总资产41.49亿元,负债25.40亿元,净资产16.0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2%。 公司成立十年来,由于受制气量小生产成本高、售气价格受限价格成本倒挂、管理僵化机制不灵活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该项目市政府及各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09亿元,累计支付财政补贴76,120万元,每年市政府还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供气管网建设和维护。而且随着城市发展,使用煤气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城市发展清洁能源、优良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因此,对哈燃化公司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按照哈尔滨市创建“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的要求,为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向市民提供清洁环保、安全高效的燃气资源,同时,创新城市公用事业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而减少政府常年背负的巨额财政负担,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对哈燃化公司进行重组改制,并确定了“整体策划、分块改制”的改制原则。改制后的新企业将自负盈亏,市政府取消对该企业每年近8000万元的财政补贴。市委、市政府对于哈燃化公司的改制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杜宇新同志多次听取改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市人大主任石忠信、市长张孝廉、副市长丛国章等市领导多次赴大庆沟通、协商有关事宜,与几家投资方进行了多轮洽谈。哈中庆燃气公司国有股权的成功转让标志着哈燃化公司改制工作圆满成功,更标志着哈尔滨市公用事业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开创了公用事业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并为市其他公用事业国有企业改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一、整体策划、分块改制,哈燃化公司煤炭化工企业无偿划转中煤集团

哈燃化公司下属单位比较多,资产规模较大,具有从煤矿、气化厂到城市供气的较长的产业链,从燃气生产的上游企业到燃气供应的下游企业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了稳妥地推进改制工作,必须对企业的现有资源和经营业务进行重新梳理、整体策划。按照哈燃化公司原

有的业务可以相对独立的划分城市燃气和煤炭化工两大业务模块,各自的市场特征和经营模式又都具有较大差异,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按上、下游分块改制的方式进行。我们首先对上、下游企业的资产、债务及人员等进行了分拆,做实企业法人财产,启动上游企业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招商引资。经多方招商引资和磋商谈判,2006年7月4日市国资委将哈燃化公司上游煤炭化工企业以承债方式无偿划转给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划转资产总额39.07亿元,负债总额21.84亿元,净资产17.23亿元。中煤集团接收上游企业后,将在三年内投资100亿元,在哈尔滨形成煤炭生产能力1000万吨、甲醇200万吨和烯泾60万吨的产业规模。

二、设置“金股”、分步实施,哈燃化公司城市燃气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本着“引进资源、引进资金、引进机制”的目标和“产权转让、多元持股”的改制模式,下游企业要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产权转让和资产重组,首先由下游企业与大庆方合资组建新公司,然后按照引进资金和机制的目标,通过对我市在新公司的股权进行减持,引入具有资金和行业机制优势合作方。经过与大庆方协商确定,由哈燃化公司与大庆油城燃气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合资公司,公司总股本56,179万元,其中哈燃化公司以实物净资产出资27,528万元,占49%的股份,大庆油城燃气有限公司以货币方式出资28,651万元,占51%的股份,哈燃化公司下游企业的所有债权债务全部进入合资公司。为保证我市在安全稳定供气、社会公共利益和职工利益等方面具有实际控制力,合资公司设立“金股”,由市政府持有,在涉及上述问题上拥有一票否决权。2006年9月28日合资公司哈尔滨中庆燃气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合资公司成立后即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07年5月末,公司实现燃气销量1.5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4%;实现销售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3.15%;新发展用户1.79万户,同比增长9%;平均供销差率8.01%,同比下降11.13%。按照双方合作协议的约定,合资公司设立后,将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我市天然气置换工作,造福全市人民。

三、把持“金”、开放招商,合资公司国有股权减持取得成功

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并实现保值增值,引进具有丰富行业运营经验的产业投资者,进一步提升和增强企业管理运营及融资能力,哈中庆燃气公司成立后,市国资委要将持有的哈中庆燃气的49%股权减持到1%。为保证此次股权转让的公开、公平、公正,引入符合条件的产业投资者,市国资委作为转让方,按照国家及省市的相关政策规定和程序要求,通过哈尔滨产权交易中心,规范组织,公开操作,做到了招标规则公开、招标程序公开、评标办法公开,中标结果当场公布。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尽职调查、发标、投标、评标等程序和激烈的竞争后,2007年9月27日哈尔滨产权交易中心宣布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中标,受让价格为47,730万元。通过此次招标转让国有股权,我市可获得溢价收入近2亿元。本次股权转让后,我市继续享有“金股”权力,并通过《委托协议》的方式,授权大庆方行使我市股权中不涉及“金股”事项的表决权。

四、依据政策、安置职工,确保职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在推进哈燃化公司上、下游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市国资委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及协议的约定,积极、稳妥的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对于上游企业职工,按照“人随资产走”的原则,由中煤集团负责整体接收安置;对于下游企业职工安置,在与合作方及股权受让方签定的协议中均作出了明确的约定,由合资公司全员接收下游企业在册职工,在自愿的前提下与

员工签定不少于三年的劳动合同,三年内不得做经济性裁员,三年后累计经济性裁员不得超过原由职工总数的10%等,对进入合资公司职工的工资、内欠、福利待遇及社会保险等事宜作了约定,并将上述内容作为“金股”权力之一,有效地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按照政策规定对职工改制前的经济补偿金经测算后以予锁定,并根据锁定金额提取一定比例的备付金,用于支付比例内经济性裁员职工的经济补偿费用,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使广大职工更加拥护改革、更加支持改革。

大庆市

大庆燃气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30日,注册资本5亿元,是大庆石油管理局专业公司。2007年3月取得大庆市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2010年1月7日产权划归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

沈阳市煤气总公司

沈阳市煤气总公司是集燃气生产、输送、销售,管网建设、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公用企业,在沈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公司现有员工6000余人,其中中共党员1102人,各类、各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800人;年销售燃气3亿立方米,销售收入9亿元;拥有固定资产16亿元,地下燃气管线2600公里;服务、管理全市134万户民用和6000余家工业、团体客户。其规模居东北首位,全国前列。

沈阳市煤气总公司的前身是日本人于1923年兴办的“奉天瓦斯作业所”。建国以后,先后称沈阳瓦斯厂、沈阳市煤气公司、沈阳市煤气总公司。从1999年开始,煤气总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体制深化改革首先成为切入点,先后与内外资企业合资成立沈西燃气有限公司、沈南燃气有限公司、新北燃气有限公司、沈阳燃气有限公司,沈阳市煤气总公司均是相对大股东。体制的变革扭转了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后的亏损局面,并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沈阳燃气”已经成为享誉地区和行业的知名品牌,成为沈阳地方经济的一个亮点。

辽阳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

原辽阳市煤气公司是一个集燃气经营、管理、燃气工程施工、煤气表检定为一体的全民所有制公用企业,隶属于辽阳市城建局。改制前有在职职工451人,离退休职工173人。公司下辖液化气公司、白塔管理所、文圣管理所、煤气工程公司等4个基层单位。公司有管道煤气用户10万户,年销气量近1000万立方米。1992年市政府取消对煤气的财政补贴后,煤气公司成为自负盈亏企业。近十年来,受气源制约和气价的影响,企业经营举步维坚,只能靠银行贷款维持,2008年企业经营亏损2480万元,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2008年初,辽阳市政府授权辽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辽阳市煤气公司实行改制,对外公开招标。2009年4月1日,辽阳市国资委与中国燃气全资子公司——中燃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辽阳市煤气公司部分股权转让及合资经营协议,中国燃气享有辽阳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30年,占合资公司80%股份,辽阳市政府占20%股份。4月13日,辽阳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承接辽阳市煤气公司近十万用户管道燃气供应与管理服务职能。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

是武汉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一家中港合资公司,是武汉市唯一拥有天然气资源的特许经营企业。

2003年6月30日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获发营业执照,2003年12月16日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武汉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有8.3亿元管网资产)以2亿元管网资产出资,占50%;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以现金1.96亿元出资,占49%;广州市桓荣投资公司以现金400万元出资,

上一篇:廉洁乡村实施方案范文下一篇:国标无缝钢管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