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法律论文范文

2023-09-16

民航法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航小社区服务;成本补偿;收入补偿;财务会计成本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民航业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航空运输大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2006年,根据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民航总局提出了建设和谐民航的发展目标,民航小社区服务就是和谐社会理念在民航业的重要体现。

一、民航小社区服务概述

民航小社区服务来源于美国,是1978年《航空公司放松管制法》(The Airline Deregulation Legislation Act)的产物。放松管制后,由于许多小型和中型社区缺乏人口基础和经济实力,从而缺乏使得航空服务持续盈利的必要的客运量,因此很难获得或维持商业航空客运服务。为了解决该问题,美国议会提出了基本需求服务(Essential Air Service,EAS)计划,以确保较小的社区有充足的航线与国家航空运输系统连接。2002年,议会又通过了《21世纪航空投资和改革法案》,其中提出了针对民航小社区服务的“小社区航空服务发展计划(Small Community Air Service Development Program,SCASDP)”。与EAS不同的是,前者是对服务于缺乏航空服务的小社区的航空承运人进行补贴,后者是对缺乏航空服务的小社区进行补贴,两者共同构成了美国民航小社区服务的基本法律框架。

对于我国民航业来说,民航小社区服务就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以维护全体公民的基本出行权益、缩小贫富差距为出发点,以保证航空服务的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我国国家航线网络为目标,实现全民享有民航小社区服务,推进服务型政府,全力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出行权利。

根据美国民航小社区服务的目标,结合我国航空业自身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如下:民航小社区服务是指国家为了维护全体公民的基本权益,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向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航空服务,使得这些地区能够接入国家航线网络,并且有关航空票价是普遍可以接受的,从而使该国的全体公民获得能够满足交通出行的基本服务。

二、民航小社区服务补偿的原则

为了保证民航小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有必要确立成本补偿的基本指导思想。民航小社区服务补偿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民航小社区服务补偿要符合小社区服务的发展目的。在进行成本补偿时要合理确定补贴社区的资格,使小社区服务的资金运用更加合理和有效。

(二)系统性原则

在选择进行补贴的小社区时要遵循系统性原则,要做到既少冗余又尽可能全面,既要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如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便利度),又要衡量该地区后续经济发展和资金使用计划情况,既考虑动态的因素又考虑静态的指标,相互协调,相互映衬。

(三)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指民航小社区服务的成本补偿应该是便于评价的。它要求在确定成本补偿的社区和数额时要采用可以收集到的或者是可以获取的标准,便于政府部门实际操作。

(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在进行补偿的过程中,民航小社区服务补贴资格标准应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来考虑。从定量方面来说,应根据社区现有情况的统计和计算,可以得到该社区的实测值;从定性方面来说,要考虑那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可以通过专家判断来确定,并将专家判断结果定量化。

三、我国民航小社区服务补偿的资金来源

(一)建立民航小社区服务基金

根据美国小社区服务的经验,建立小社区服务基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补偿方式,可以为小社区服务补偿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小社区服务基金是一种竞争中立和透明的资助小社区服务的方法,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补偿资金问题。

在小社区服务基金中,所有航空承运人和机场都要交纳小社区服务基金,承担小社区服务的义务。航空公司和机场的收入都来自于用户,实质上也就是由航空服务的所有用户来承担小社区服务义务。在小社区服务资金集中起来后,再统一补贴给实际承担小社区服务义务的航空承运人和机场,用于弥补他们因承担小社区服务义务而产生的亏损。这样所有航空承运人和机场都承担了小社区服务义务,而且在这种机制下也不会与竞争机制产生矛盾,满足了竞争中性。

民航小社区服务基金除了来自航空承运人和机场外,还应多渠道融资。政府可以提供一部分资金,也可以通过一些业务拍卖中获得一部分小社区服务基金,还有一些国际发展机构也可提供一部分资金(见图1)。

(二)社会性补助

社会性补助主要包括一些低息无息贷款、特殊税收和接受各项捐赠活动等。例如,考虑到小社区服务建设项目的风险性和无利润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给小社区服务建设项目以无息低息贷款;对小社区服务项目投资实行免税政策,其实是一种反向的财政补贴;接受来自各种机构的现金捐献和实物捐献等等。

四、建立民航小社区服务补偿机制

根据小社区服务补偿的来源与去向,小社区服务补偿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成本补偿、收入补偿、价格补偿。

(一)民航小社区服务补偿模式的分析

市场放开之后,只有依靠合法合理的补偿机制才能保护国家的利益,维护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民航业目前实际情况,参照美国民航小社区服务的经验,对我国民航小社区服务的补偿模式的选择进行了以下分析。

1、成本补偿是美国民航小社区服务采用的补偿模式。如基本需求服务计划旨在对飞往需要小社区服务的航空承运人进行一定的补贴,使其在该航线的经营能够保本或略有盈余。但成本补偿模式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一个不断输血的模式,即不断给予航空承运人补贴,而不去考察补贴后的效果如何。因此,小社区服务的前期可以采取成本补偿模式;而当民航小社区服务不断发展时,除了成本补偿模式外,还应引入其他补偿模式以弥补成本补偿模式的不足。

2、价格补偿有些类似在垄断时期的内部交叉补贴,规定某些航空公司必须经营一些小社区服务的航线,即航空承运人对盈利性航线实施高资费,来补贴实施小社区服务航线的亏损。这种补偿模式在垄断时期可以采用,但随着市场放开,航空承运人有了申请、退出航线、在一定范围内制定票价的权利等,这样的补偿模式相当于向弹性较高的航线提高价格,来补贴弹性较低的小社区服务航线。前者对涨价敏感,提高价格会降低其收益,后者对涨价相对不敏感,航空公司的总收益将会下降。因此,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这样的补贴模式得不到有效的实施。

3、收入补偿是依靠对低收入者进行货币补贴,以保证其有条件享用航空服务的方式。收入补偿的必要性是由小社区服务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小社区服务的目标是使任何人,无论职位高低、收入多寡、不分年龄性别都成为服务对象,但不同人群收入差别极大,在不得实行价格歧视(即按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同确定不同资费水平)的条件下,将补贴款直接提供给低收入者以减轻他们的负担是简单、有效的选择方式。

(二)民航小社区服务补偿模式的选择

1、成本补偿模式辅以收入补偿模式。在上述分析的结果下,本文提出了民航小社区服务补偿模式的选择——成本补偿辅以收入补偿模式。就是对航空承运人的补贴辅以对小社区的补贴,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民航小社区服务的发展初期,应实施成本补偿模式,即对飞往需要民航小社区服务地区的航空承运人进行成本补偿,在民航小社区服务发展成熟时,应实施成本补偿辅以收入补偿模式,即除了对飞往需要民航小社区服务地区的航空承运人进行成本补偿外,还应对需要民航小社区服务地区进行补偿,对地方政府给予经济援助。

2、定量补偿辅以项目补偿。单一的定量补偿会导致需要小社区服务的地区产生等、靠、要的结果,使得补偿受益者由于长期被输血而缺乏造血功能。而项目补偿是一种指定用途的补偿形式,规定了资金明确的使用方向和具体用法。这种补偿形式所起的作用更具有直接性和确定性,而且可以看到小社区服务的成效,从而有助于克服定量补偿的缺陷。例如,美国小社区服务就是以项目的形式来确定补偿金额和评价补偿效果的。

3、民航小社区服务补偿数额的确定。小社区服务成本的核算可以采用政府部门(或相应监管机构)测算,航空承运人自行测算报批,或是委托中立第三方进行测算等方式,通常采用财务会计成本法和经营权拍卖来测算补偿数额。(1)财务会计成本法。财务会计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航空承运人提供小社区服务与不提供服务时的业绩进行比较,这可计算出如果不提供小社区服务所能够避免发生的成本即“长期可避免成本”,以及不提供小社区服务时预计所不能得到的收入即“放弃的收入”。航空承运人放弃的收入不足以补偿可避免成本,因而应对其“净成本”(长期可避免成本与放弃的收入之差)进行补贴。计算公式如下:NC=OC-UR,其中NC是净成本,OC是可避免成本,UR是放弃的收入。(2)经营权拍卖。针对民航小社区服务的特点,在补偿小社区服务的成本时,可以使用经营权拍卖的方法。具体做法为:政府部门针对特定地区提出一揽子小社区服务项目以及最低质量要求,通过竞价机制选择航空承运人,再通过小社区服务基金对该航空承运人予以补偿。财务会计成本法比较清晰,计算简便,工作量小,在实际应用中操作简单。但它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由于信息是由提供小社区服务的航空承运人提供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始终存在。企业通常会有夸大成本数额,以获取更高补贴的倾向。而经营权拍卖可以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效率,但是实施过程比较复杂,对监管者的能力要求较高,而且仅局限于区域性补助。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业管理制度和数据来源来看,我国民航小社区服务补偿以财务会计成本法较为适宜,但经营权拍卖将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五、结论

在发展民航小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如何对提供服务的航空承运人进行补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结合我国民航业的现状,成本补偿辅以收入补偿模式是当前可行的。同时可以采用财务会计成本法确定具体补偿数额,未来市场发展成熟后可以引入经营权拍卖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永良.我国电信小社区服务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

2、张冰.我国电力小社区服务补偿机制的经济分析研究[J].四川水利发电,2007(8).

3、马芸.电力小社区服务成本补偿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6.

4、赵甫.我国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

5、陈淑正.论必要航空服务原则在中国空运管理之适用[J].广州商学院学报,2005(4).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其中,刘光才为副教授)

民航法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民航强国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场行业作为民航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协调业务流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民航机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重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针对性提出了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机场;问题;对策

一、民航机场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企业长短期战略的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在预测与决策基础上,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经营和财务等做出的一系列具体安排。全面预算管理具体体现在:全部经济事项应纳入预算管理,所有部门纳入预算管理,全体人员参与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考核过程完备。全面预算包含经营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

(二)民航机场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1. 有助于民航机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将民航机场公司航空性业务、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至各职能部门,通过量化指标落实到企业管理、生产保障的各个环节,便于各部门制定具有明确目标的实施细则,提高了各部门的行动一致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 有助于民航機场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无形资产资源、生产保障资源等纳入到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将预算的编制和企业优势资源的利用相结合,趋利避害,使资源的使用更有针对性,更利于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有助于民航机场公司协调统一行动。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特征就是全员参与,所有部门纳入预算管理,有利于协调统一上下级、各部门之间的行动,有利于信息的沟通,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民航机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同企业战略相脱节

民航机场公司全面预算的编制应以五年计划为依据,在五年计划预测的飞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并以航空性业务、非航空性业务结构调整为重要考虑因素。但在实际编制时,全面预算管理往往与企业战略相脱节,一方面是由于民航机场公司的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等生产量受经济环境变化影响比较大,对于二、三类机场的影响更为突出,实际生产量与年初预算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民航机场公司非航空性业务实际发展情况达不到战略规划预期目标,也降低了预算同企业战略的匹配度。

(二)全面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

目前,民航机场公司主要采用增量预算方法来编制预算,增量预算编制方法是以历史期实际经济活动及其预算指标为基础,结合预算期经济活动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通过调整历史期经济活动项目及金额形成预算指标的编制方法。民航机场公司在使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时,往往没有剔除历史预算数据中不合理的部分,各预算项目的增减变动百分比的确定也有较大的随意性,这就很容易造成各部门在上报预算时只考虑部门利益,引入较多的预算松弛。

同时,民航机场公司的经营管理受国家政策、外部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影响更为突出。民航机场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又存在专业性强、投资金额大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较为困难,这也就降低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可行性、科学性。

(三)全面预算管理缺乏全面性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全部经济事项应纳入预算管理,所有部门纳入预算管理,全体人员参与预算管理。民航机场公司编制预算的责任部门一般是财务部门,设置了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企业也是以财务部门为预算编制核心,长期以来形成了编制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其他业务部门只是配合提供数据,普遍存在完成财务数据预算就是全面预算等错误理念,这就造成了预算编制全员参与、所有业务、部门纳入预算范围的要求流于形式,造成了预算数据不够准确。

(四)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是评价预算管理绩效,总结预算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目前,民航机场公司预算主要考核收入、可控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忽视了对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运行组织效率、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等非财务指标的考核,造成了考核缺乏全面性,过于注重目标完成情况,忽视了对经营管理过程的考核。

同时,全面预算管理考核的指标分解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确的情况。民航机场公司在预算编制时存在多个部门对同一指标进行预测的情况,在考核指标分解的过程中就会造成指标分解的重叠;对于一些难以分解的公共指标,则采用强制分解的办法,造成部分指标难以落实。

(五)全面预算管理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民航机场在航班保障、旅客服务、指挥调度、道面管理等业务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未能有效地将财务系统、业务系统进行整合,有些只是依附于财务系统的一个小型模块,存在基础数据不准确、统计查询功能不完善,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利于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充分的分析和决策依据。

三、完善民航机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引领作用

企业发展战略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指引和方向,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发展战略的先进性、科学性、连贯性是保证全面预算管理效果的重中之重。民航机场公司,特别是中小型机场需要仔细研究、预测未来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周边支干线机场的辐射范围、高铁发展的影响;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人文环境,积极调整航空性业务和非航空性业务结构,创造新的收益增长点。只有确保发展战略的稳定性,长期的全面预算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民航机场公司发展战略要逐年、逐级分解成为年度目标、部门目标,这样才能确保年度预算、部门预算同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

(二)采用科学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

民航机场公司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导向、市场经济变化等因素。机场行业作为国家的公共设施服务企业,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金额大、专业性强的特点,需要增强对国家政策研判的前瞻性和准确性,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编制的有效性。

民航机场公司要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制定具有侧重点的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对于新建机场及新完成改扩建的机场,要充分侧重考虑资本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对于飞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增速较快的机场,要侧重考虑收入预算;对于生产保障量较为稳定的机场,要侧重考虑成本预算。同时,结合企业内部财务、人力、运行组织具体情况,在充分分析以前年度数据的基础上,科学的使用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编制方法,引入平衡记分卡、KPI等先进管理方法,减少预算松弛,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三)构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 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意识,首先要打破预算只是财务部门职责的错误认识,其次要对各部门员工进行培训,加深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解,丰富预算管理手段,让各部门员工明确自己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职责,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行动一致性。

2. 建立全面预算决策机构。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考核,由机场公司一把手担任总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为预算基层单位责任人,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确保决策机构的统筹协调能力。各部门指派特定人员为预算管理人员,业务部门人员要学习财务预算基础知识,财务部门人员要学习业务知识,形成双向学习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协调。

3. 建立全面预算监督及调整制度。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对各业务环节、各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监督,对于在执行过程产生的预算差异进行分析,对于因生产环境变化造成的预算差异提出调整意见,对于非正常的预算差异要调查原因,及时汇报纠正,避免资源浪费。

(四)建立有效的预算考核制度

建立权责利对等的预算考核制度,对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不仅要设立财务考核指标,还要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尤其是在民航机场公司调整非航空性业务结构时,侧重对战略调整过程的预算完成效率和效果、预算质量进行考核。

(五)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民航機场公司要加强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利用专业机构技术力量全面梳理企业业务流程、预算管理要求,搭建面向未来经营管理的集成信息系统,将生产运行保障系统、指挥调度系统、服务信息发布系统、财务系统、结算系统等大规模信息系统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发掘已有系统潜力,减少数据的重复录入,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便捷的数据支持。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便于预算在编制、执行、调整、考核过程中产生的会计数据、业务数据在公司各部门间高效流动。同时,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管理,确保系统平稳高效地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支持。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它的有效执行有利于民航机场公司分解战略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发展目标。因此,民航机场公司需要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预算体系,完善的考核制度来确保全面预算管理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涵霄.全面预算管理在机场行业的运用探析[J].会计师,2017(15).

[2]吕敬芳.浅议民用机场行业全面预算管理[J].会计师,2018(18).

[3]李旭.探讨民用机场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智富时代,2018(01).

[4]潘松斌.关于机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策略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7(14).

[5]何柳.机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8(19).

(作者单位:太原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

民航法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航空管;信息安全;创新策略

一、民航空管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管理体系

国内的民航空管在网络构建与使用的过程中,需做好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将其作为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基础。虽然信息系统需要相应的安全技术提供保障,但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控制,也是一项重要手段。单纯依靠安全技术开展安全工作与保密工作,则不需要管理系统的支撑。在民航空管的信息系统当中,安全技术处于主体地位,将相应的管理体系贯彻到实处,实现长期且稳定的安全管理,但是现阶段的民航空管,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安全体系。

(二)缺少足够研究力度

信息安全在网络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技术标准、与网络的设计与规划的措施、加密等均包含其中。在相关领域当中的运用,应全面研究信息安全与网络运行情况,并进行长时间的坚持。安全管理的融入,难以在短时間内获取显著的经济效益,但能够有效降低因不安全因素的存在,而产生的各种损失。现阶段民航对于信息安全缺乏足够的研究力度,需要进行长期且共同的坚持。

二、民航空管构建完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策略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在信息管理的体系下,应加大力度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工作人员参与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使其思想与观念得到更新。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可通过运用典型的示范激发其他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使其掌握科学有效的政策与管理理念,主动参与到安全文化的活动中。另外,管理者还可建设相关活动,与其他部门员工加强交流互动,为开展安全空管工作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针对一些长时间违反规定的行为,应加大力度做好现场监察工作,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在生产的过程中树立安全模范,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学习,严格遵守管理手册当中的各项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应用安全技术手段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新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与安全管理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也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全新的形势下,为民航空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精确识别出安全问题的位置,还应明确出现安全的隐患因素,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具体措施。在信息安全管理当中,防火墙技术属于一种重要的预防技术,更是保证空管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因当今社会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着重提高防火墙的隔离性能与识别性能,工作人员开展操作工作时,对其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研发人员还应不断升级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对于其中存在的漏洞进行修整与完善,保证民航空管信息管理的网络安全。

(三)提高人员专业素养

发展空管的过程中,需要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监视技术进行辅助,因其具有较快的变更速度,能够在民航发展的历程中,在技术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在空管系统当中研发与运用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能够切实保证航空飞行的安全性,空管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均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为管制人员的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可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工作,彼此相互交流与研讨,管理人员能够快速使用各种创新性技术,满足民航事业发展的需求。另外,在应用各种新型技术的过程中,可降低管制工作人员的压力,保证航空能够快捷且安全的运行。

(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若要保证民航空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后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保障。相比较而言,民航空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在制定各项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部分的作用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制度层面给予管理充分的保证,民航空管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可因此得到保证。在相关规定当中,应对工作责任的分工进行明确,网络管理、应用管理、设备管理等内容均包含其中。建立项目与设备的接入准入制度,切实做好全程管理工作。另外,赋予民航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协调性与适应性特征,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尽可能满足具体发展需求。信息安全管理不仅需要协调性,还需要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制度的离心倾向,将制度的向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现实作用,开展民航空管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安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受多元因素的影响,尽管构建了完善的管理体系,但因缺少足够的研究力度与完善性,需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航的空管系统在结构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提高与创新网络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合理运用安全技术,保证民航在空管方面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面向商业航空气象的遥感大数据的应用现状及展望[A]. 杨春蕾,周怡雯,顾明剑.第七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20

[2].浅谈航空气象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 江俊杰.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创新驱动智慧气象服务——第七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7

[3].互联网技术在航空气象服务中的应用[A]. 陈阳权,张利平,杜安妮,王楠楠.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创新驱动智慧气象服务——第七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7

民航法律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加强民航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迫在眉睫,但我国民航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从顶层设计到内容安排都缺乏职业特色,针对性不强。本文拟通过对民航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探索,从课程设计的原则、内容安排等方面入手,为民航类高职院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具有实操意义的参考意见,推动民航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民航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教育部高教司在[1998]2号文《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文化素质教育。”同时,教育部相继在多所高等院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引发了诸多高校专家与学者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国家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和重任。因此,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也成了时下研究的热点。民航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要求其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而民航类高职院校作为民航从业人员培养的“孵化器”必然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然而从现行的民航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及实践经验,就如何进行民航高职院校的文化素养课程设置也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与建议。

1 民航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差异较大

近些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在各个高职院校得到了普遍的重视,都在积极的推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然而由于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着专业、层次、能力的差异,导致各个高职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特别是一些边缘化的高职院校,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齐、资金短缺等原因,在文化素质教育課程设置的过程中受到制约。民航类高职院校受专业的限制,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环境下,民航类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大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1.2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必须修满8个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学分才能顺利毕业。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不达标,课程教学方式不合理,大多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的,对课程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还有部分老师的教学只是照本宣科,没有深入挖掘课程的人文培养目标,教学手段单一,教法枯燥,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科技与创新成为时代的强音,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兴趣、潜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注。从长远发展来看,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都亟待加强。

1.3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体系

民航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普遍缺乏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缺乏会导致办学方向不明确,教学思想和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不清晰,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清晰的愿景和方向。开设的课程有的是根据本校老师已有的资源开设,并没有从课程顶层架构上去考虑,有的是随波逐流,开设一些通识类课程,很少涉及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徒有其表未见其实。有些学校把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当作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了设置,这样就把职业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变得模糊了。与专业课和实训课相比,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仍然存在着边缘化的价值取向,各高职院校在这些课上的投入力度和重视度不够,导致这些课程缺乏体系,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同时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建立,对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缺乏足够的认识,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 民航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应该是按知识结构形成序列和板块。因此,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设计中,应当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从内容的安排上,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体系,既要有面对全体学生的文化素质必修课程,也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具备专业特色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体现出系统、规范、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特色分明的特点,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2.2 渗透性原则

不能因为过分追求文化素质教育而淡化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特色,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中,就应该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技能教育相融合,促进民航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系统发展。在日常的教学中,调整课程设置,强调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发展并重,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民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人文素养培养的教育渗透,培育学生的人文理念。

2.3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在于文化素质的教育形式上,可以不拘泥于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安排、上课时间地点都可以选择,除了传统课堂教学课程以外,网络微课等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形式都可以考虑。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学生普遍能接受的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习效果。一场经典的演说、一次校企合作的宣讲都可能改变着一个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他的选择。

2.4 显性与隐性互补原则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施的正式课程,通常以课表的形式展现,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与之相对“隐性课程”则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通常以社会实践、人文讲座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体现。由于高职学生的学制较短,除了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很多的课时都要让步于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因此,如何利用好各种实践讲座等隐性课程活动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民航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2.5 切近性原则

民航高职类院校在设置文化素质课程时还应考虑到本校的现实情况,如师资队伍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有明确针对性和目标指向性的课程设置才能更好的切中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明白了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水平的重要性,才能更有利于课程的开发和教学的开展。

3 民航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3.1 显性课程的设置

3.1.1 以文史哲、自然科学类课程为核心构建文化知识结构

文化素质是指人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因素在内的精神品质,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能反映人的思想、行为、道德、价值观等。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就要以文、史、哲及自然科学类课程为依托,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多样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科学精神及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化理解力,以及“工匠精神”。

3.1.2 以表达沟通、心理教育类课程为依托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除了提升人文修养和文化水平,文化素质教育要重视高职学生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职业能力”是指“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自我表达、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体系中应当增设例如《交际与口才》、表达沟通、心理教育等应用类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培养行为組织沟通、表达交流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3.1.3 以艺术欣赏类课程为载体培养审美情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教师节致辞中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见加强美育,培养具有良好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优秀青年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审美情趣可以充盈学生的精神生活,满足内心世界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体系中还应当将艺术赏析、审美培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类的课程纳入其中,不但丰富了人文素质课程的内涵,还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

3.2 隐形课程的设置

3.2.1 人文社科类讲座

民航类高职院校可邀请行业专家、行业劳模、杰出校友等给学生做讲座报告等,介绍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更早、更全面的了解到民航业的前沿发展趋势和所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职业人形象的树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勤奋务实的职业道德品质。

3.2.2 校园社团活动

健康的社团活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增强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民航类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本校的师资力量,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开展一些具有民航特色的文化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在做中学,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3.2.3 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义工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各种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同时,利用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协调能力,学会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能够正确处理与人的关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4 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作用体现在,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等,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可以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室以及上课流程,它的开展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句标语一首音乐,树林里的英语角,礼堂里的辩论赛,食堂里的文明礼让,运动场上的志愿服务,都将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阳光和雨露。民航类高职院校可以将航空文化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着力点,发挥行业特色,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有效服务航空产业发展的同时,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各种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4 结语

如今,中国正处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民航业也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同时,这也对新的民航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仅通过专业技术培养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民航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是每一个民航人需要去思考的。作为民航技术人才的“摇篮”,民航类高职院校在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结合自身行业特色,处理好专业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平衡关系,让民航类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真正走向科学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8.

[2]王湘玮,胡雪菊.试论如何进行高职文化素质课程设置[J].职业技术,2011,(132):28-29.

[3]崔恒展,马武军,张军,等.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建设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6):48-50.

民航法律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使中国民航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关于我国民航空管的安全文化建设也在这次大浪潮中迅速崛起,并受到广泛持续关注。我国民航在秉承“安全第一”,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差错的发展理念不断前行。为了更好的实践这一理论,实现我国民航的持续安全,我国民航空管安全文化建设和管理问题已经成为航空管理人员共同的责任和目标。本文就我国民航目前的空管安全文化建设做出分析,为空管安全文化建设寻找有效途径,从而使我国民航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字】 民航空管 安全文化 空管文化

按照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前景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从“境内游”慢慢向“境外游”过渡,从而带动了航空事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关于民航的安全事故的恶性事件不断上演,先是马航MH370的失联,再是MH17航班的坠毁事件,给航空事业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民航空管安全文化的建设对民航空管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空管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有必要践行空管持续安全理念

空管是民航运行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建设民航空管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是始终如一的坚守,是民航的命脉。多年来我国民航始终以“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相关政府部门及其领导人也对民航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如何使我国民航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实现民航强国的伟大目标,就不得不强化空管安全文化的建设。这样不仅能激发空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合作力、强化责任意识,使空管人员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还能把持续安全理念落到实处,保障民航安全操作和运行。

1.2有必要减少空管人为失误

所谓空管,指的就是维持空中交通,防止一切飞行器或障碍物的相撞,使飞机有序安全的抵达目的地的管理机制。随着科技的进步,航空设备也越来越科技化和先进化,使得飞机的安全性有了更大的保障。除了一些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如天气、自然灾害等原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飞行事故发生概率高达65%以上,其中飞行员与管制员为主要责任人。由此可见,空管人员面临的压力仍是非常之大的,减少空管人员人为失误的概率在加强空管安全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1]。

二、空管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2.1完善运行管理措施,强化民航空管人员的安全理念

关于航空安全运行的管理措施是空管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必修课,它主要表现于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汇报总结,专注于严谨细致的制定要求。而要让运行管理措施更为完善,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要确保各项工作准确无纰漏,及时不耽搁;再来要细化工作流程,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的作息时间;其次要加强空管人员安全理念的教育与培训,必要时可模拟练习应急保障措施,保证所有工作人员都具有处理安全事务的能力;最后要提高纪律性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确保事故发生时有序快速的解决问题。完善运行管理措施的办法当然不止于此,只有平时严格执行运行管理要求,形成强烈责任心,才能更好地保障航空的安全运行[2]。

2.2塑造良好的民航空管单位文化

一个良好的单位文化是增强一个团体的凝聚力,强化员工的归属感,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高我国民航空管安全管理意识的催化剂。为了塑造良好的单位文化,最主要的是以鼓励激励员工为主,巧妙地进行对员工单位文化的渗透教育,使工作人员在无形之中深入认识到单位的宗旨、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若是能招聘一些对本企业单位有着深刻理解和看法的优秀人才,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对未来的民航空管单位的更好管理有着莫大的帮助。

2.3提升管制员的技术适应力和关注心理素质

时代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快,一些高端的现代科技技术逐渐映入眼帘,空管的发展技术在不断更新,从雷达的出现到卫星导航和通信的全球覆盖,使空管系统不断进步和完善,提高了其安全性能。但随之出现的是更大的挑战 :管制员和飞行员对于新兴技术的适应和掌控。所以,相关空管部门应及时对管制员进行培训和交流,使其更快适应和熟练掌握新技术,加快实现我国民航强国的进程。密切关注管制员和飞行员的情感情绪,状态,低落或焦虑愤怒的不良情绪也会导致严重后果。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或进行疏导工作,会导致飞行员或管制员注意力不集中,分神,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也同时要求管制员与飞行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困难要沉着冷静,要有极强的责任意识[3]。

三、结束语

我国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是保障空管运行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民航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都了解,要实现安全文化建设并不是一纸空文,要付诸于实践。做好空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观道路,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民航强国的理想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张健,宋祥波,王万乐.民航空管安全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7):214-217.

[2]蔡之娴.民航空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分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14):57-58.

[3]李宏超.浅析如何加强空管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J].科技研究,2014,(13):46-48.

民航法律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机场作为旅客登机出行的必经之地,主要以安全风险管理为主,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机场公司的管理与经营日趋复杂,各种风险因素不断叠加,经营等管控风险也逐渐成为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基于此,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识别各类风险,促进机场企业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成为机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机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意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1.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

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遵循战略导向、全面性、重要性、经济性、兼容性、预防性、及时性、协同性及持续改进原则,通过运用特定的技术识别风险,对潜在风险进行预防和消除,或者将其减低在可控范围之内的过程和方法。按照《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划分,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分为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共5大类,51个子类风险。

2.全面风险排查的方式

全面风险管理应实现事前、事中、事后防控的有机统一,覆盖企业所有的风险类型、业务流程、操作环节和管理层级与环节,渗透到企业的经营决策、执行、监督和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确保不存在管理空白和漏洞。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与评价的基础,所有风险因素识别的完整程度直接影响到风险评估工作的整体效果。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流程分析、关键部门、岗位人员访谈等方法识别风险。

(2)风险分析与评价

风险分析是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由企业各职能部门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根据风险评估标准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风险分析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风险分值的计算,以及最终重大风险的确定。

(3)现有控制措施评估

风险应对措施有效性评估,主要围绕现有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开展,包括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等方面的评估。

二、G机场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分析

1.机场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航空业经营遭受了严重打击。据民航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85715.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6.6%。分航線看,国内航线完成84019.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0.7%(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272.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0.2%);国际航线完成1696.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7.8%。实现飞机起降904.9万架次,比上年下降22.4%(其中运输架次为745.8万架次,比上年下降24.4%)。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873.4万架次,比上年下降18.1%(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完成4.8万架次,比上年下降75.5%);国际航线完成31.5万架次,比上年下降68.4%。机场行业作为强周期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一旦经济波动,会迅速影响行业整体发展,在充分考虑疫情对经营的影响后,机场企业对于宏观经济及区域财政收入的依赖程度增强。

与此同时,我国高铁建设近年得到快速发展,部分线路运行速度每小时可达400千米,其便捷性日益提高了对航空的可替代性。高速铁路相较航空拥有诸多明显优势:一是通过节省往返机场及候机时间,致使旅途全程时间缩短;二是对旅客及货物的运力大;三是受气候变化影响小,正点率高。而民航运输只有旅程超过1000千米,才可显露出快速、便捷的优越性,加之消费者出行成本依然较高,对其竞争优势也有一定削减。

后疫情时代,为促使机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决策部署,解决管理体系不健全、管控机制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到位、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机场企业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树立全面风险的管理理念,主动识别风险因素,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2. G机场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开展情况

G机场集团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要负责机场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工作。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相关要求,G机场集团于2018年11月成立内控建设工作组,正式启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打下夯实基础。2019年,G机场集团持续推动内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严格、规范、全面有效的内控体系,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要求嵌入业务流程,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2020年6月,G机场集团按照《关于做好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精神,成立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完善的违规投资经营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责任追究工作实现有章可循。

G机场集团将全面风险管理与集团治理、人力资源、合规经营等其他管理手段和方法充分整合,把风险防范、治理腐败和规范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各管理体系协调运作、相互促进,不断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有效提升机场企业风险管理的绩效。

3. G机场集团重大风险排查结果

G机场集团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经排查、分析、评估,目前无重大风险,但在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中存在风险等级较低的三级风险需予以关注。具体的三级风险主要有:

(1)市场风险:由于行业政策原因影响,民航局对“控总量、调结构”政策进行调整,对下一步的航线网络规划、市场工作开展存在较多限制影响,同时由于时刻调控政策发生变化,导致集团旗下机场与旅客吞吐量排名相近的机场竞争日趋激烈。

应对措施: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鼓励航空公司持续提升执行率,进而提升时刻资源使用效率,具体措施一是积极与管理局进行持续的沟通协调,就时刻增量最大化、严控航班执行率寻求管理局支持;二是持续引进驻场运力用以完善机场早出港航线网络结构;三是积极完善干支航线网络建设;四是持续拓展新增航点,以确保集团整体运输生产的稳定、有序增长。

(2)法律风险:法律纠纷处置不及时或处置不当,造成经济损失或产生不良影响。

应对措施:加强案件管理处置机制,做好案件登记、备案、存档工作,对重大涉诉案件做好沟通工作,必要时对接外聘法律顾问协助解决,避免处置不当或不及时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

(3)采购风险:采购货物因不可抗力因素及外部环境、产品升级换代等出现逾期供货的风险。2020年因疫情影响,出现了国内生产厂家产能不足、产品生产周期加长,导致供货逾期;进口产品因生产、物流等不可抗力因素而造成逾期交货。

应对措施:及时与供应商联系,督促各机场加快预付款的支付速度,抢时间订货,同时积极争取用替代产品缓解生产经营的压力。

(4)社会舆情风险:来自社会或者网络的负面信息、虚假信息、谣言等,这些负面信息通过发酵可能产生的舆情危机。经过梳理,2020年比较突出的社会舆情风险为机场“商旅卡投诉”问题。

应对措施:一是通过舆情转办,出台相关制度,加强现场监管,同时细化各机场对商旅卡销售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处罚原则;二是通过与舆情中心合作,实行24小时舆情监测;三是制定、修订《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等制度,对社会舆情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和明确,以降低风险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5)人力资源风险:特业人员流失严重,可能出现关键岗位人员补充不及时,影响岗位工作进展。

应对措施:一是根据集团战略规划和特业人员流失情况,科学合理制订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培养储备特业人员,建立特业人员人才梯队;二是双方签订培训协议,约定培训服务期限和特业人员违约支付金额,增加特业人员离职的成本。

(6)公司治理风险:部分外部董事任期已满,企业监事会不健全。

应对措施:请示上级主管部门续任外部董事,委派监事会主席,健全监事会。

(7)道德风险:个人行为对单位造成不良影响,部分工作人员网络舆情安全意识不强,因个人原因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舆情,造成不良影响。

应对措施:加强舆情监测与管控,对异常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及早发现、及时报告、迅速处置,及时消除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下发相关制度,禁止职工在以所在单位、部门名义认证和开通的新媒体账号上发表个人言论。

(8)应收账款风险:受疫情影响,民营航空公司及中小企业现金流短期,2020年度企业应收账款及现金流风险较2019年度稍有增长。

应对措施:明确职责,理顺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及流程实施的控制,从应收账款准备、形成到收回的整个流程中,都有相关人员各司其职,从而保证应收账款能够快速、安全地收回。

(9)资本运作风险:机场改扩建项目开工,资金需求增大,间接融资不能满足巨大资金需求的风险。

应对措施:为筹集资金,加强融资创新,集团公司通过设立基金,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缺口,同时引入基金对集团公司进行增资扩股;下辖机场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筹措资金。

4. G机场集团风险分析评价工作

对于机场企业而言,安全是永恒的主题,G机场集团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来应对安全风险,而通过风险评估,该集团在战略、运营、市场、财务及法律方面面临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都在较低的区域,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也较低,通过制定措施并严格按照流程执行,这些风险就属于企业可以承担的风险。

三、机场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

1.满足上级合规经营的要求

2018年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中对国有企业集团风险管理领域的责任追究情形进行了明确要求:“未按规定履行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职责,导致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缺失,内控流程存在重大缺陷;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未执行或执行不力,对经营投资重大风险未能及时分析、识别、评估、预警、应对和报告。”机场属地化运营后,机场企业性质大多为国有企业,为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机场企业需结合主管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合规管理水平。

2.滿足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

机场企业结合民航“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企业自身现状,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进程中,受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难免会有一系列风险因素发生,对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阻碍。而通过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综合运用多元化的管控工具、管理方法,有效构建风险防火墙,促使风险因素得到减少或显著规避,进而保障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3.满足集团化经营管控的要求

随着临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场企业呈现出集团化的特征,子公司数目的攀升,显著增强了机场企业风险管控的难度。为切实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机场企业集团需分类、分层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准确识别与控制子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高效监控各个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现状,促使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与企业集团的管控要求相符合,促使机场企业整体平稳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机场企业运用科学合理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通过风险识别、对策制定等工作,有效应对出现的风险问题,将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对机场企业的整体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治良.提升国有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对策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5):16-17.

[2]马成龙.从新冠疫情看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2021(03):7-8.

[3]熊向莉.关于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分析与模式探讨[J].法制博览,2021(05):164-165.

上一篇:方剂学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大一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