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健康档案范文

2023-09-19

居民健康档案范文第1篇

2、建立专人、专室、专柜保存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安全。居民健康档案要按编号顺序摆放,指定专人保管,转诊、借用必须登记,用后及时收回放于原处,逐步实现档案微机化管理。

3、为保证居民的隐私权,未经准许不得随意查阅和外借。在病人转诊时,只写转诊单,提供有关数据资料,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把原始的健康档案转交给会诊医生。

4、健康档案要求定期整理,动态管理,不得有死档、空档出现,要科学地运用健康档案,每月进行一次更新、增补内容及档案分析,对辖区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总结报告保存。

5、居民健康档案存放处要做到“十防”(即防盗、防水、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高温、防强光、防泄密)工作。

6、达到保管期限的居民健康档案,销毁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和办法,禁止擅自销毁。

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制度

一、 居民建档率要符合市卫生局的要求。设立健康档案资料室,以户为单位,一人一档的原则为家庭和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二、健康档案要集中档案室保管,按行政村名和编号顺序存放,档案专柜存放,保持整洁、美观和规范有序,逐渐实行计算机化管理。

三、居民健康档案应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责任医生要对健康档案进行按照65岁以老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及重性精神病人等进行分类专册登记,档案盒要设目录和分类信息登记。

四、定期开展随访工作,按疾病分期随访病人,结合参加合作医疗农村居民和育龄已婚妇女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以及儿童预防接种和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及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

五、资料管理人员及责任医师,应及时登记已经获取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反馈。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管理相关信息。鼓励利用计算机管理健康档案。

二、每个月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新增建档花名册、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按要求上报的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或篡改。

三、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登记、统计制度,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计算机化健康档案,要在技术上加强用户权限和密码管理设计,使所有操作和使用者在获得认可后,才能登陆。

四、根据统计指标,定期分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五、逐步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做好数据录入及整理工作。

六、严格执行计算机操作规范,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维护及数据备份。

纸质和电子档案填写、录入质量审核制度

一、纸质档案填写完毕以后,要交公卫科主任审核,纸质档案要保证居民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如有不符合标准的档案,公卫科主任要退回填写人重新完善档案资料,直至符合标准方可归档。

二、电子档案录入要保持微机内的记录与文本记录一致,并做到同步更新及动态变更,每一批电子档案录入完毕之后要请公卫科主任审核,符合标准工作才算结束。对录入与文本信息不一致,甚至出现逻辑性错误的档案录入人要及时修改更正。

三、连续两次出现填写档案不合格或者微机录入不合格的人员,要与年底奖励绩效工资挂钩,扣除年终绩效考核分数5分,以后每出现一次扣5分,以此类推。

四、院长第月对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进行抽查,进行审核,发现不合格的档案责令公卫科及时修改更正,连续出现两次扣除公卫科主任年终绩效考核分数5分,以后每出现一次扣5分,以此类推。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岗位责任制度

一、负责健康档案文本保管,资料微机输入,保持微机内的记录与文本记录一致,并做到同步更新及动态变更,管理有序。

二、居民健康档案应保证居民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

三、非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翻阅已经建好的各种档案资料。未经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得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凡非本人管辖区居民的诊疗情况应及时反馈给辖区责任医生,以便纳入该居民本人的健康档案;凡居民因大病转上级医院住院时应随带健康档案,出院后继续交由社区责任医生保管并及时将本次住院概况记入档案。

四、责任医生是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的第一责任人。对填写健康档案的责任医生应进行培训。按统一的规范来描述记录,内容要真实可靠;符合逻辑,不得随意涂改。如有改动,责任医生必须签字,以示负责。做到字迹清晰,格式规范统一。

五、对各科室(站)查阅、使用电子版健康档案设臵不同层级的使用权限,保证信息安全。调阅或更新档案必须有登记。

六、熟练运用各种卫生服务管理软件,保证信息渠道通畅,每月有资料汇总、统计、分析,主要数据上墙。做好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辖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3、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生发展趋势。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

5、对本辖区已确诊的二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性服务。

慢性病监测制度

一、公共卫生管理科全面负责慢性病监测管理工作。科主任为本辖区相关业务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各经管医生是慢性病的报告责任人。

二、报告范围:高血压、糖尿病。

三、接诊医生发现确诊的上述二种需要报告的病例,定期内向公共卫生管理科报告,公共卫生科收到报告卡,审核合格登记后,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出卡片。

四、各种表卡填写要完整,字迹要清楚,不漏项。

五、凡未按要求上报者,按考核细则的规定与考核挂钩,若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实加倍处罚。

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

1、免费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以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检出率。

2、全科诊室(内、外、妇科)、慢性病管理室、中医门诊等科室,把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做为常规检查内容,并在门诊日志和病历中记录血压值。

3、发现高血压病人,门诊医生应填写慢性病患者报告卡,交给该公共卫生管理科医生,并向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指导正规治疗,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

4、责任医生掌握的高血压病人按照高血压病管理的要求,纳入规范管理。

5、定期对各单位各科室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量血压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制度

1、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2、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板报、橱窗,定期推出新的有关各种疾病的科普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通辖区健康服务咨询热线(专线),提供健康心理和医疗咨询等服务。

4、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解答居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

5、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书籍,宣传普及防病知识。

6、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评估等资料。

资料管理制度

一、各种文件、计划、宣传资料等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管理好,由专人负责管理,专室存放。

二、资料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计算机资料、网络技术资料、多媒体、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等,应分类存放分类管理。

三、文字资料中的教材、参考书、工具书等应按图书分类统一编目注册登记,期刊杂志、报纸、合订本、宣传折页、海报等均须统一登记编目。

四、音像资料中的录音带、录象带、软盘、光盘等必须分类登记编目,分类存放,并定期检查其质量变化情况。

五、计算机资料、网络技术资料等应按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工具软件等分类管理,注意用时升级、更新等,并配备相应的杀毒软件。

六、资料必须始终为卫生工作服务,其他人员均可借阅有关资料,但必须履行以下手续:

1、每借阅一次登记一次,每次限借5盘或5本或5盒,如遇多集多本连续资料也只能依次归还后再续借。

2、每次借阅期限不得超过一星期,如因工作需要继续借阅者必须办理续借手续。

3、孤本资料或数量较少的资料均不外借,可临时使用。

4、借出资料归还时,资料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如发现有损坏者必须照价赔偿,如资料丢失,应借阅人重新购买完全相同的资料进行赔偿,或处以原资料价值的3—5倍罚款。

七、所有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为别人借阅本单位的资料。

八、声像资料其版权所有,借阅人不得翻版,如有未经许可私自翻录的,责任自负。

九、外的部门或人,如因工作需要借阅资料的,必须经领导批准,并办理正常的借阅手续。

十、宣传资料收发做到每张(份)出入库有登记有签字。

服务接待制度

(一)端正接待工作态度,重视文明接待工作。本着:热情、耐心、负责的精神,禁止“生、粗、冷、硬、推”言行;

(二)对接待外来咨询的人员,都必须首先认真了解病情,做到:无论何时来访,随时给予接待;来访无论干部、群众,态度好坏一个样;坚持谁接待谁负责落实;

(三)坚持自办、转办、联办、指导办相结合的原则。对咨询者出的问题和要求,能立即解答的就当即答复;对不了解的问题,既要坚持医学理论原则,又要说明原因,做好解释工作;

(四)绝不允许对群众来访互相推诿或臵之不理。要严格落实接待工作“四个及时”的要求,即:及时登记、及时送领导阅览、及时办理、及时回复;

(五)严肃接待工作纪律。对接待工作不负责任、无故拖延时间、影响较坏的人员要追究责任;

(六)对接待工作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局领导汇报。

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负责老年保健工作,建立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健康档案。

3、对以乡镇(社区)居家养老形式为主的老年人进行服务需求评估,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及精神慰籍、舒缓治疗服务。

4、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管理, 进行饮食、运动、合理用药、合理就医指导。

5、对于高危行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进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6、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进行疾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等指导。

服务随访制度

1、要定期走访村(居)委会老年人,至少每3个入户走访一次辖区登记在卡的老年人,及时掌握老年人变化情况,见面率达90%以上。

2、对新出院老年患者的第一次随访,根据疾病的分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完整填写相关随访记录。

3、对疾病期、波动期、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的老年病人进行随访,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

4、指导老年患者按时服药,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动员老年人参加村(社区)组织的健康活动。

5、随访期间发现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老年患者,与有关部门协商,使患者享受免费药物治疗。

服务随访制度

1、要定期走访村(居)委会病人,至少每3个入户走访一次辖区登记在卡的精神病人,按要求填写“重性精神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及时掌握病人变化情况,见面率达90%以上。

2、对新出院患者的第一次随访,确定疾病的分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完整填写随访记录。

3、对疾病期、波动期、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的精神病人进行随访,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

4、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患者参加村(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5、随访期间发现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与有关部门协商,使患者享受免费药物治疗。

6、入户随访前应了解患者家庭的基本情况,提前与所在地的村(居)委会干部联系,并通知患者家属,尤其对病情不稳定患者的随访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制度

1、成立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将相关报表上报至市重性精神疾病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病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居民健康档案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慢慢地提高,社区人口数量也在上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人们除了让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加的舒适之外,对自己的健康也更加的重视,因此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公共卫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公共卫生服务

什么是居民健康档案?每个人的个人档案,都有着自己的个人基本信息和过往的经历。而居民健康档案就是以居民的个人健康信息作为基本内容,它贯穿于居民的整个生命过程,和居民健康相关的各种文件和资料,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公共卫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一、目前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居民健康档案在进行电子录入的环节薄弱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是通过居民的医疗接诊信息、上门进行访谈、举办关于健康的讲座还有定期为居民进行义诊等方式来收集到的居民信息,但是一些居民健康档案在最开始建立的时候信息就未采集到位,导致现在的健康档案信息缺失,还有一些居民在的健康档案是手写,字迹不清、潦草难以辨认,这就让后期的电子录入的时候难以正常进行。

2.没有对居民建立一个正确的健康档案意识

很多健康的居民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建立健康档案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健康没有什么意义,反而可能暴露自己的隐私,因此很多居民对于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以及用途认识不够,这对于建立健全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3.基层的医疗人员对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多样化,包括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还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功能,虽然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的人才,但是由于他们身兼数职,不仅要进行医疗诊断,还要为患者的康复工作负责,又要执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大多数的工作人员认为医疗机构最重要的就是医疗服务,所以他们对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就使得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有所延遲。

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1.可以为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性

对居民的健康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为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它在很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因此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也进行了信息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同时,居民能够详细的通过健康档案来了解自己的健康水平,以后不用在为了自己的健康信息专门去相关地点进行查询,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建立相对应的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上,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上面发布一些健康教育的知识,让居民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与健康有关的知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一些老人被网上的虚假信息所欺骗,让他们有了正规的渠道来获取和健康有关的知识,对于自己的健康更加注重。

2.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保障性

对居民的健康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之后,就可以在建立的网络平台中,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来为居民普及儿童的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让人们对于儿童的疫苗接种有更加清晰地认识,意识到其重要性,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关于儿童的健康教育的一些知识,在家长进行阅读之后,为孩子进行科普,引起孩子的重视。及时的发布一些儿童禁止使用的药物,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教育不熟悉,认为大人吃的药只需要减少剂量,便可以给孩子吃,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此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该在网络平台上多进行科普。当儿童的病症比较严重时,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预约,这样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诊,不用在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排队。

3.对于传染病的防治更加的快捷

对居民的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对于一些传染病,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可以更好的进行防治工作。就这次的新冠疫情,它是一种扩散很迅速的传染病,但是在疫情初期,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病毒的传染方式,而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候,居民应该待在家里,不为国家添麻烦,但是人们不能出门,对于新冠肺炎的了解程度不够,加上网上真真假假的信息,这就使得疫情的防护工作难以开展,如果进行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那么居民就会有一个正规的平台来了解疫情期间如何做好个人防护,而对于自己产生的不适感也可以咨询专业的人员,而工作人员在得知患者的症状时,则可以更好的开展相对应的防治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感染的数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人们恐慌的心理。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自己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关注度,因此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不容忽视,但是目前的一些居民以及医疗人员对于居民健康档案并不是特别重视,还有居民健康档案在电子录入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让人们感受到建立健康档案以及将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之后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对于少年儿童健康的保障以及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带来的便利,以期能够快速的推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高丽.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档案天地,2015(12):42-43.

[2]任洁.居民档案信息化对促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探索[J].管理观察,2018(24):95-96.

[3]何玲萍.居民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促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探索[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6):7103-7105.

居民健康档案范文第3篇

1 关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健康档案, 就是所谓的病案, 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符号、文字、图表等资料的总和, 其中包括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等。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运而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指对居民健康相关活动过程的电子信息化记录, 不仅有居民接受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所有记录, 还有居民接受保健服务, 计划免疫接种、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所有记录等。但是对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具体涵义界定,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工具, 二是电子病案的高级形式。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将居民的个人健康相关信息采集录入后, 将之传输、存贮于互联网服务器中, 以便能够随时随地地查看、检索、维护和统计个人健康信息, 从而为居民的疾病诊疗、健康风险评估, 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保健指导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 最大程度地为居民个人健康提供帮助。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所包含的内容远远大于传统的健康档案, 这不仅包括医疗活动过程中患者的保健史和个人生活史, 还包括一个公民从出生之后, 终其一生所有的卫生保健信息记录。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势在必行, 迫在眉睫。

2 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009年4月26日, 我国新出台了新医改方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提出, 要在今后3年加快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健全居民基础医疗服务体系, 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这些要求为我国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我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还处于一种各自建设、各自开发的状态, 这对我国的医疗改革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可能由此导致医疗卫生信息成为一座座孤岛的状态, 因此区域卫生信息化必须实现急救、计生和妇幼等系统在内的相互联系、数据共享的良好局面。再加之我国现行的医疗资源分配十分不合理, 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 由此导致农村医疗资源匮乏, 所以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 所谓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就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各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是让规划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信息整合的载体和前提。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相关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 对于促进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是极为有益的。

3 如何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从目前来看, 我国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如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软件实施费用、系统维护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目前很多地方都开始着手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但利用率却很低, 投入的资金在短期内难以回收, 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这些都使得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很难有效推广, 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予以解决。

在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面, 需要注意一系列问题, 方可见到明显成效。

首先,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具有不可分割性。一个区域内信息平台有且只能有一个HER系统, 如以市为最小单位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 全市居民的健康档案由市级信息平台统一采集、管理, 不能下设区或县级健康档案平台。省级平台负责省内各区域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 以及跨平台的业务协同, 综合分析、决策, 不负责省级健康档案的存储。

其次,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在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 要遵循卫生部发布的相关健康档案数据集及标准, 这样能够有效解决不同业务系统厂商间相互兼容性问题, 同时便于后续的平台扩展及平台间互联互通。

再次, 要弄清楚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性质, 不可与传统健康档案混为一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不是简单的病历数据的上收、存储和使用, 而是要发挥它的综合作用, 为居民的健康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 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归属方面, 要由市或区卫生局主导建设, 同时健康档案的所属权归卫生局所有。卫生局要负责健康档案的安全管理, 隐私保护。这样才能保证权责明确, 条理清晰。

总之, 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入手, 才可以见到明显的成效。另外,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还要强调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样才能在危急及重要关头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摘要:自2010年卫生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以来, 如何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提升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 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探讨。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 姚志洪.健康档案[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

[2] 吕晓华, 陈志远.国内外居民健康档案研究与实践[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C].2009.

[3] 杜兆辉, 彭慧珍, 沈佳妮, 等.社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集的遴选实践与体会[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C].2009.

[4] 俞华.家庭电子健康档案——公民健康权利的重要载体, 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2) [C].2009.

[5] 成福春, 尹岭.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体系[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二) [C].2007.

居民健康档案范文第4篇

1 家庭健康档案的内容

1.1 家庭基本资料

家庭健康档案通常放在家庭档案的前面, 内容主要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居住面积、饮用水来源、采光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主要成员的基本资料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宗教信仰、主要健康情况等) , 一般以表格形式表示。

1.2 家庭家系图

家庭家系图即家族谱, 是一种历史性的、真实的和结构性的家族树枝状图谱, 用来表示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健康史、家庭重要事件、家庭成员的疾病有无遗传的因素等, 它是简练地记录家庭的综合资料。通过家系图可以使全科医生迅速把握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家庭生活周期等家族基本材料, 有利于维护家庭内所有成员的健康。一般被作为家庭的重要资料存在于家庭健康档案之中。

1.3 家庭评估资料

家庭评估资料包括家庭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家庭生活周期、家庭功能、家庭内外资源、家庭压力、家庭危机等。目前, 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广泛使用的家庭评估方法和工具包括:家系图、家庭图、家庭关怀度指数等。家庭圈反映的是就诊者主观上对家庭关系的感性认识、情感倾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与社会网络的联系。这种主观看法一般只代表就诊者当前的认识,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家庭生活周期的转变阶段或家庭成员出现严重疾病时, 因此, 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必要时, 全科医生还应比较同一家庭不同成员的家庭圈, 并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一起分析, 发现成员之间缺少沟通的方面或彼此之间的不同期望, 并使之努力修正角色, 不断改善家庭功能。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是一种检测家庭功能的问卷, 可以反映家庭成员对家庭功能的主观满意度,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一般用于全科医疗门诊的家庭功能筛检。由于其问题数量较少, 评分容易实现, 因此, 可以粗略、快速地评价家庭功能, 比较适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实践表明, 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可以帮助全科医生了解患者可能得到的家庭照顾或支持的程度, 但有时还能反映出家庭功能的实际情况。

1.4 家庭主要问题目录

家庭主要问题目录主要记录家庭生活周期各阶段存在的或发生的重大生活压力事件和对家庭功能的评价结果。对家庭问题的诊断必须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对家庭问题的记录, 可以参考基层医疗国际分类 (ICPC) 中对社会问题的分类。对家庭问题的具体描述, 可以依次编号, 以问题/患者为导向的记录方式 (POMR) 中的SOAP方式加以描述。其中, S代表患者的主观治疗, O代表客观资料, A代表对健康问题的评估, P代表对问题的处理计划。

1.5 家庭健康指导

汇总以上各项家庭健康档案收集得到的信息, 分析家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 提出综合而具体的家庭健康干预与指导计划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和建议等。

1.6 家庭成员健康记录

在家庭健康档案中, 每一名家庭成员应有一份自己的健康资料记录, 主要内容同个人健康档案。

2 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

家庭健康档案有2种建立方式: (1) 为每一户建立一本家庭健康档案; (2) 结合全科医疗实践活动逐步把相应的家庭资料纳入到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要求在设计好的健康档案记录纸上适当、准确、真实的资料;要求记录的字迹清楚、问题描述完整、精确和真实, 符合逻辑性;资料的记录要保持动态连续性, 档案中的各类项目建立后, 必须能够被医务工作者读懂, 有效提高档案使用率。

3 家庭健康档案的管理

家庭健康档案与个人健康档案一样, 应该保存于卫生院卫生服务机构内, 由专人保管, 每次使用后都应归回原位。健康档案所记录的内容可能涉及患者及其家庭的隐私, 所以, 必须强调档案资料管理的可靠性。为了妥善保管健康档案, 卫生院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设立专门的档案柜, 编制家庭健康档案号码, 并使家庭内所有成员的个人健康档案放在一起, 以方便查阅和利用。应该编制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检索工具, 并形成电子文档, 以便于以最快的速度查找档案资料, 维护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2~3]。同时, 家庭及其个人健康档案更应实行电子化, 实现资源共享, 以便于该家庭由于搬迁等原因, 其他卫生服务机构能直接查阅并可看到其档案。

总之,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上级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档案基本构架与数据标准》的要求, 按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统一使用电子健康档案, 以发挥乡村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作用。

摘要:乡村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建立与实施充分体现了乡镇卫生院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本文仅就乡村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简要阐述。

关键词:乡村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管理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 郭爱民.全科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15.

[2] 于晓华.从病案的广泛用途加强病案质量管理的措施[J].中国病案, 2006, 7 (4) :19.

居民健康档案范文第5篇

1 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组成

1.1 个人信息表

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工作单位、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族史、既往史。

1.2 健康体检表包括

1.2.1 基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体质指数。

1.2.2 行为与生活方式调查居民吸烟、饮酒、职业疾病。

1.2.3 既往史所患疾病及确诊医院, 用药情况。

2 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价值在于用而非建, 居民健康档案的利

用是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 是对居民健康状况一动态了解, 跟踪病情发展, 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属于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 对病因明确的疾病尤为重要, 是防治慢病的重要手段。医务人员通过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居民进行有效地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专栏、等形式开展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也可聘请专家到社区讲解一些养生及疾病的预防知识。改变各种不利的生活方式, 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

2.2 饮食干预

通过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可以了解居民的饮食状况, 改变病人不良饮食习惯, 制订相应的饮食, 如高血压、高血脂病人要控制盐及脂肪的摄入, 给予含钙、镁、锌丰富的绿色蔬菜和适量的蛋白质, 从而达到了即保证营养又控制了疾病。

2.3 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具有降压、降糖、减肥、降脂的功效, 许多病人往往忽视运动疗效。高血压的轻症病人适当运动、控盐往往就能控制病情的发展。

2.4 上门服务

上门服务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上门服务可与居民建立友谊和亲情关系, 取得居民的信任。医务人员通过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登门为居民做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指导、用药指导、疾病诊治等。

2.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门诊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门诊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是开展二、三级疾病预防的重要场所, 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施社区防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医务人员要做到动态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建档居民发放全科医疗就诊卡, 上面注明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编号。居民在每次就诊时必须携带全科医疗就诊卡, 医生利用就诊卡提取对应的健康档案, 获得关于病人及家庭的健康信息, 并详细记录居民本次就诊过程时所发现的健康问题和处理情况等。由于健康档案中还有一些慢性病管理中要求定期随访, 因此全科医生除在健康档案中详细记录此次就诊情况还记录了下次随访日期, 从而做到了慢病管理的连续性。

2.6 双向转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疑难和危重病人及时转向三级医院。三级医院为方便病人, 建立绿色通道如转诊单, 保障病人及时就医, 同时提供减免优惠费用。在三级医院住院的辖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等) 病人, 出院后转入社区医院继续康复或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落实家庭康复。

3 根据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 对高血压、糖尿病进行分类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 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 “三高”、“三低”现象严峻现已构成社会的沉重负担, 控制危险因素,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

(1) 根据高血压、糖尿病2011年防治指南, 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低危3个组, 成立自助小组, 分级管理, 对高危1个月随访1次, 中危2个月随访1次, 低危3个月随访1次, 并且每3个月为病人做1次血糖、血脂、心电、B超、心电图检查, 做到面对面随访。

(2) 为分清不同疾病病人的健康档案, 减少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健康档案的封皮粘贴不同标识, 就诊病人的接诊记录按S_O_A_P的形式详细询问, 认真记录, 并进行一对一健康指导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 困难多, 社区医务人员只有走到社区居民当中, 成为社区居民的朋友, 才能有效、方便、适宜、延续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经济性、综合性是长期开展慢病管理的有利条件;社区卫生服务的环境好、服务好、人性化关怀细致利于慢病的调治。药品的零差价、三级医院绿色通道的建立吸引了社区患者, 因此要充分运用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做好慢病的筛查及管理。

摘要: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纠正居民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工作。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 并进行动态管理,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从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居民健康档案范文第6篇

[摘 要] 我国实施“健康中国2020”的战略决策,旨在促进全民健康,增强国民体质,社区健康管理全面开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国家战略,也是为强健中国人打好坚实的基础。社区健康管理是一个意义深重的研究课题,值得深入地探索和思考。本文简述了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意义,深刻剖析当前是社区健康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质量的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改革社区健康管理,优化社区健康管理机制而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社区居民 健康管理 医疗 对策

社区健康管理是对社区个体或群体的居民健康全面检查、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80%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得到有效防治,可见社区的健康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是一项惠及社区居民的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我国医疗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医疗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覆盖全国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全国统一建立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逐步完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因此,加快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等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需要,是未来医疗改革发展趋势。

(二)提高政府投入的社会效益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计,中国在今后10年中,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防治,总花费将超过5000亿美元。实践数据证实,在健康管理方面资金投入一美元,相对医疗费用会减少3~6美元,另外加上劳动生产率的回报,实际经济收益是资金投入的8倍。加强社区居民医疗管理服务的资金投入,政府将減少庞大的医疗资金费用,增大政府医疗资金投入的社会效益。

(三)有利于对社区居民个性化服务

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为每个社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全能医生可以对社区居民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健康指导,给予社区居民家庭私人式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是其他级别医疗机构无法提供和超越的。

(四)有利于公平使用医疗资源

国家医疗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通过政府手段合理分配,把预防疾病重心放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才能从疾病发生的源头入手,解决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从而使国家有限医疗资源得到公平的有效使用。

(五)可减轻社区居民疾病经济负担

据WHO的统计显示,只有10%的患者需要住院医疗专家诊治,而社区居民80~90%普通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社区的全科医生来就诊,这样很大程度减轻社区居民的经济负担。

(六)可延长社区居民的寿命

对社区居民不同人群,进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运用医疗手段,给予合理用药提供医疗专家建议,给予保健提供咨询和指导。通过健康档案关注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增强社区居民疾病抵抗力,降低发病率,从而延长社区居民的寿命。

二、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一)健康管理服务的意识淡薄

社区居民没有树立健康管理的理念,不注重健康维护和养生保健,多数是在身体感到不适时,才到医院接受检查治疗,降低了健康管理的持续性、有效性。另一方面,社区部分医护人员也没有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自己工作职责是救死扶伤,居民的健康预防措施与其不相关。居民、医护人员的健康管理服务意识淡薄,是造成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工作乏力的原因之一[1]。

(二)没能发挥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的功能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经济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还有医疗检查、诊治、药物销售的收入,社区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工作的开展,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且没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社区健康管理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工作缺乏主动性,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没能发挥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的功能,主要原因是经济上的禁锢。

(三)专业人才不足问题突出

健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国高校还没有相关专业培养这类人才,虽然这几年卫生部门和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负责培训考核健康管理师,但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机构,聘用的医护人员薪水和待遇比较低,人才队伍不稳定,也造成社区健康管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四)脱离预防、保健为主的医疗服务宗旨

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是以疾病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大力进行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主动开展针对性的疾病预防保健活动,减少社区居民的发病率。而现在社区医护人员把治疗疾病作为工作重心,这种形式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严重脱离了以疾病预防、养生保健为主的医疗服务宗旨[2]。

(五)健康管理论研究体系不健全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不断探索的起步阶段,国内缺乏对社区健康管理的理论系统研究,理论研究课题和理论研究成果偏少,没有构成健全的理论研究体系,对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是限制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医保政策对健康管理支持不够

国家现在的医保政策,主要体现对参保人患病就医费用的经济补偿。医保制度轻预防、不保防、只保治,防与治分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虽然减轻居民患者住院治疗的损失,但并不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提高健康管理服务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家庭责任制健康管理模式

社区组建若干医疗服务团队,团队由支援医院医生、全科医生、预防保健医生、医护人员组成,采取“团队合作、分片包干、责任对人”的工作机制,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病人为中心的家庭责任制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实现健康管理全覆盖,使每个家庭及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社区医疗服务团队,对每个签约家庭设立健康档案信息,对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危险性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在营养饮食、生活方式、精神心理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并引导居民主动参与自我健康管理。这是一项成本小,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高的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二)建立医疗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双向转诊制度,是健康管理的一种必然选择。社区居民小病留在社区治疗,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就诊压力,大病通过转诊和就医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便利,患者康复后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护理,充分利用社区家庭病床、就近治疗便利、良好的护理服务等实现多赢的效率回报。另一方面,合理地分流患者,保证常见病在社区得到有效优质的治疗,使社区有限的医疗资源充分利用。

(三)打造电子健康信息平台

充分挖掘信息化潜力,为开展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创新电子健康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民提供统一的健康门户网站,打造医生端和居民端共享的信息平台。其一,社区居民设置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提供有效的帮助;其二,利用信息化手段,居民与医护人员直接沟通,为医护人员上门健康服务提供便利;再者,开发自助健康管理评估和干预软件,居民可以自测身体健康状况,医护人员也随时掌握居民个人健康信息情况。

(四)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

社区医护人员要积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提升诊疗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发挥贴近居民的天然优势,坚持以各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根据不同健康状况居民的不同健康需求,积极开展以健康管理为主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的综合优质服务。

(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國社区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健康管理发展的需求。政府要加快高校的健康管理学学科的办学规模,建立健全全国健康管理师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尽快为社区培养专业健康管理人才。 发挥大医院的专业人才优势,共享大医院的优质资源,以定时定点专家会诊的合作形式,聘请大医院的知名医生、知名老中医来社区坐诊,提高社区的知名度,解决社区缺乏医疗专业人才的困境。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也可以与著名医院签合作协议,到那里进修学习和实践,回来为社区的健康管理服务。

(六)将健康管理纳入医保体系

健康管理服务的宗旨是将疾病防患于未然,从而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但健康管理服务现在仍然没有纳入医保系统,健康管理重在于预防,疾病预防给健康管理带来的好处一时无法体现出来,居民不认可自费去进行健康管理的投入。因此,国家要将健康管理纳入医保体系的保障范畴,发展健康险种,正确引导健康险资金用在疾病预防上面,把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使健康和亚健康居民人群得到实惠,实现人人健康目标成为可能[3]。

四、结语

社区健康管理是最直接、最贴切社区居民健康问题的工作。为了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素质、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采取的措施有:建立家庭责任制健康管理模式;建立医疗双向转诊制度;打造电子健康信息平台;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健康管理纳入医保体系。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参考文献:

[1]夏颖,史廷明,刘家发,毕勇毅.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02):58- 61.

[2]李英帅,王济,李玲孺,郑燕飞,王琦.体质辨识参与社区健康管理的成效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3):247-249+258.

[3]周光清,夏瑶,崔华欠,付晶,李海燕.我国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03):852- 855.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育文献范文下一篇:扶贫办办公室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