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

2023-07-29

居民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尽管我国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正动态冲击效应,但持续性不强,并且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单位效率差。此外,扩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效力强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效力。

关键词: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SVAR模型;结构冲击

一、引言

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消费的拉动作用较投资的拉动作用更具持续性。尽管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突出的经济增长结构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显现了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现象。图1显示,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从2001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拉动。尤其是2009年,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能够保持8.7%的增长速度,主要是靠政府大量的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的。但是,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即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冲击对产出的动态影响不能通过贡献率得以表现,可能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冲击对经济增长影响弱,这可以通过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来说明。

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是研究变量间动态冲击效应较成熟的方法,它是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提出的。一个n元p阶的SVAR模型: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投资水平最具代表性指标,本文旨在研究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而增长率是反映波动(变动)较合理的指标。因此,本文选取了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RGDP)、实际居民消费增长率(RXF)、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RTZ)三个变量,并以1978年为基期(1978=100)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根据名义GDP和不变价GDP计算得到),消除1978-2009年居民消费及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价格因素,从而得到实际增长率(样本期间为1979-2009年)。

(二)SAVR模型及识别

SVAR模型是基于VAR模型提出的,传统的VAR理论要求模型中每一个变量是平稳的,随着协整理论的提出,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只要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就可以直接建立VAR模型。所以,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ADF检验,根据AIC和SC准则、DW值、参数t统计量,确定C、T、L,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RGDP、RXF、RTZ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因此可以直接建立VAR模型,然后对参数施加约束,识别SVAR模型。

建立SVAR模型,其次要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EViews5.0给出了判断滞后阶数的模块,一般根据LR(5%显著水平)、FEP值、AIC值、SC值、HQ值进行确定,经过综合比较,选定滞后阶数为1阶。检验结果见表2。

选择滞后阶数时还要注意VAR模型残差的自相关和异方差。经检验,选择滞后1期。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由于篇幅限制,将不在列示。

最后,检验VAR(1)的稳定性,若不稳定,脉冲响应函数将失效。经检验,VAR(1)的AR单位根的模都小于1,满足稳定性条件,根据SVAR(1)得到的脉冲响应函数是稳健的、可靠的,检验结果见表3。

对于n元p阶SVAR模型,需对结构式施加n(n-1)/2限制条件才能识别结构冲击。本文建立的SVAR(1)模型含有三个内生变量,即n=3,需施加3个约束条件。一般情况下,依据经济理论对参数进行约束,参数约束有短期约束和长期约束之分。长期约束一般是零约束,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结构冲击的长期响应为0, 而本文所选取的三个变量之间有着较强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选择短期约束:(1)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又基于我国现实情况,即居民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当期相互带动作用较弱,可以认为居民消费变动和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之间当期无影响,即假设a23=0,a32=0;(2)居民消费变动受当期产出波动的影响,通过建立RXF与RGDP之间的回归方程(依据加权最小二乘估计),估计RGDP对当期RXF的长期平均影响系数为0.785146,因此假设a21=0.785146。

模型估计结果:a12=-0.252974,a13=-0.056602,即实际居民消费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当期实际GDP增长率大约提高0.253个百分点,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当期实际GDP增长率大约提高0.057个百分点,说明在拉动经济增长力度方面,居民消费优于固定资产投资。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用以描绘在扰动项上施加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本文选择追踪期数为10,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由图2可知,给实际消费增长率一个正冲击,在第1期对实际GDP波动产生最大正效应,约0.379个百分点,之后冲击效应减弱,到第8期已趋于0,但是从第5期到第8期出现了程度微弱的负效应,在第6期出现最大负效应,约为-0.027个百分点,然而从第1期到第8期累积冲击效应约为0.887个百分点。总体上,居民消费变动的结构冲击对经济波动产生正影响,但持续性不强。

给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个正冲击,在第2期对实际GDP波动产生最大正影响,约0.216个百分点,之后影响逐渐减弱,到第8期趋于消失,从第5期到第8期也出现了程度微弱的负影响,在第6期出现最大负影响,约为-0.022个百分点,然而从第1期到第8期累积冲击效应约为0.398个百分点。总体上,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的结构冲击对经济波动产生正影响,但是不仅持续性不强,而且对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弱于居民消费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

来自实际GDP增长率自身的一个正冲击,在第1期对经济波动产生最大正效应,约为1.499个百分点,然后下降,在第5期出现最大负效应,约为-0.137个百分点,于第7期冲击效应趋于消失,前7期累积冲击效应约为2.187个百分点,总体上冲击影响为正。说明经济波动主要受自身冲击的影响,实际GDP增长率与其滞后值有较大的关联,应注意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由于本文变量以实际增长率表示,居民消费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GDP增长率影响较弱,表达的是,若居民消费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增加一单位,引起GDP增长率较小幅度的增加,只能说明增加单位居民消费、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较弱,即效率较差。而不能认为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两个最主要的动力。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虽然总体上来自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的外生结构冲击对经济波动产生正效应,但是脉冲响应路径显示,仅持续4期正效应,并出现了4期程度微弱的负影响,而且经济波动主要受自身结构冲击的影响,说明我国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不仅持续性不强,而且单位效率差。但是,由于居民消费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强于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所以,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而言,扩大居民消费产生的效力强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效力。

由图3可知,给实际GDP增长率一个正冲击,在第1期对居民消费变动产生最大正效应,约为1.177个百分点,之后从第3期到第6期出现了负效应,在第4期出现最大负效应,约为-0.106个百分点,冲击影响于第6期趋于0,然而从第1期到第6期累积冲击效应约为1.255个百分点。总体上,来自经济波动的外生结构冲击对居民消费变动产生正效应,但只是短期影响。

同样给实际GDP增长率一个正冲击,也是在第1期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产生最大正影响,约为3.557个百分点,之后也是从第3期到第6期出现了负影响,在第3期为-0.714个百分点,冲击效应于第6期趋于消失,然而从第1期到第6累积冲击效应约为2.403个百分点。总体上,来自经济波动的外生结构冲击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产生正影响,虽然只是短期影响,但是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强于居民消费变动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虽然总体上来自经济波动的外生结构冲击对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产生正效应,但是脉冲响应路径显示,只持续2期正效应,并出现了4期程度微弱的负影响,但是不能认为经济增长对保持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效用不大,因为只有产出不断增加才能保证消费、投资的持续增长,这只能说明,我国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自身存在问题,削弱了产出增加对其增长的持续促进作用。然而,固定资产变动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强于居民消费变动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力度,说明我国经济产出倾向于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现实相符,由图1可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尤其从200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预测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另一种分析变量间动态关系的方法,是将每个内生变量的方差分解成与各结构冲击相关联的组成部分,用相对方差贡献率评价各结构冲击对每个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由表4可知,在RGDP方差分解中,居民消费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经济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经过第1、2、3期增长,于第4期开始基本稳定在8.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经济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经过第1、2、3期增长,于第4期开始基本稳定在2.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自身结构冲击对经济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经过第1、2期下降,于第3期开始基本稳定在89.3个百分点。这和图2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经济波动主要受自身结构冲击影响,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的结构冲击对经济波动影响微弱,从而说明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单位效率差;同时,RGDP方差分解也验证了,居民消费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明显强于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RXF方差分解中,经济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居民消费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于第5期开始基本稳定在44.7个百分点,但是居民消费增长率自身结构冲击对居民消费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较大些,于第5期开始基本稳定在54.85个百分点。因此,虽然经济波动对居民消费变动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但居民消费变动受自身结构冲击影响较大。在RTZ方差分解中,经济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预测方差贡献率经过前4期微弱波动,于第5期开始基本稳定在81个百分点。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主要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由此可知,以上分析结果和图3脉冲响应分析结果也基本一致,经济波动的结构冲击对固定资产变动的影响力较大,从而说明了我国经济产出倾向于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SVAR模型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实证结果揭示了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面临压力

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两个动力,然而图2脉冲响应函数和RGDP方差分解表明,二者的变动冲击并不能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长期且持续的正影响,二者带动经济增长单位效率差,并且图3脉冲响应函数表明,经济增长只对二者增长产生短期影响,从而较难通过持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影响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面临压力,这一问题主要归因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及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

1.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图4显示了1978-2009年我国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情况。图4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978-1984年处于上升阶段,但最大没超过60%;1984-1992年处于下降阶段,从1988年开始低于50%;1993-2009年基本保持在40%左右。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产出分配到居民部分较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加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存在有钱不敢花现象,以及我国居民重储蓄,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家庭消费支出以住房、医疗、教育消费支出为主,从而造成居民消费水平偏低。长期低收入和低消费造成居民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单位效率差,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次经济增长冲击,虽能带动当期消费较大程度增加,但只要上述限制因素存在,也会对后期消费造成不利影响。

2.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固定资产投资按结构分,主要分为建筑安装工程(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具器具购置两部分,图5显示了1981-2009年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化情况。由图5可知,虽然建筑安装工程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处于下降趋势,但是每年都在60%以上,而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没有超过30%。由此可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公共基础设施、房屋等建筑物建设,而用于企业购买生产设备、器具等生产投资较少。这一现象容易造成重复投资,物品、服务供给长期增长受到限制。这种结构失衡的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存在大量质量差的重复投资,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单位效率差,必然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投资短期性问题

图2脉冲响应函数和RGDP方差分解表明,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而言,扩大居民消费产生的效力强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效力,然而图3脉冲响应函数和RXF、RTZ方差分解表明,我国经济产出倾向于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事实上,我国已显现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主要因为:消费增长受收入、消费习惯、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因此短期内消费增加程度有限;然而,短期内投资能够得到较大程度增加,并且容易受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控制,因此政府能够在短期内通过大幅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仍保持了8.7%的增长速度,而这项计划的大量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等建筑物投资,充分说明了短期内能够通过大幅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但是,投资的最终目的是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服务以满足居民需求,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在长期内最终要落在消费上。因此,我国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具有短期性,应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综上所述,为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大企业生产设备性投资,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品和服务。首先,合理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防止重复投资,减少盲目投资,降低对资金的占用率;其次,控制房地产建设规模,加强对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的管制;最后,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加大对生产企业尤其是中小生产企业的资金扶持,尤其是制定合理的贷款优惠政策,满足生产企业扩大规模对资金的需求。第二,调整投资消费比例,扩大经济产出用于居民消费部分。主要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力度,尤其是健全并完善工资管理制度,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提高职工薪酬待遇,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主要应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率,降低住房、医疗、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生活消费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从而避免有钱不敢花现象。

参考文献:

[1]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与方法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M].钟笑寒.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荣.健康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1).

[4] 杜丽群.投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关于李斯特投资理论的几点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 曾丽萍.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 刘金全,于惠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1).

[7] 王天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04(12).

[8] 吴志鹏.扩内需保增长——优化投资消费结构须处理好二者比例关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9(2).

[9] 王文博,闫容国.中国GDP、最终消费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的协整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3(5).

[10]文锋,姚树荣.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及政策选择[J].学术论坛,2002(4).

(责任编辑:关立新)

居民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方面的问题

1) 工资较低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人均GDP的指数还是很低, 也就是说虽然国家整体比较富裕但是居民的工资水平还是比较低。况且绿色消费的产品价格普遍偏高, 居民的消费水平还不能够达到完全绿色消费的地步,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是在讲, 当人们满足下一层的需求的时候, 上一层的需求才会显得更加突出。所以, 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是制约绿色消费的主要因素。

2) 观念意识淡薄

绿色消费是我们保护环境的一种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 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居民还没有完全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 所以在环境保护这一观念上还是停留在个人层面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居民对于环境的保护主要还是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况且, 中国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这一代人多数是没有经历过高质量的教育的人。所以, 我国居民的整体对绿色消费的观念还是比较淡薄。

2、企业方面的问题

1) 绿色产品价格较高

绿色产品是指产品本身的生产过程及其自身具有节能、低污染、低消耗等属性的一类产品。所以企业在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中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到最后的运输和废弃物处理本身要比普通产品投入的人力和财力要偏大, 价格也比普通商品高出很多。这也就直接造成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很难达到绿色产品的消费标准。

2) 绿色产品生产落后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的绿色产品出现的较晚, 西方大规模的生产和制度管理绿色产品在经营和技术上都有了一定的标准和水平。而我国, 目前的绿色产品生产规模还是比较单一, 单位时间内的产量远不及西方。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生产出高价值的产品, 但是, 最终这个使用价值有没有体现就很难说了。所以, 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本身技术和管理的落后也是导致绿色产品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的原因。

3) 绿色产品宣传力度较低

在绿色经济这个趋势的背景下, 绿色产品一定是未来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由于我们国家绿色产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本身较低, 况且在宣传和广告中没有很好的为绿色产品进行有利的营销, 使居民大众对绿色产品本身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绿色产品对于中国居民来讲是一个有风险的消费, 宣传较少和过度宣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识心理。所以, 公众媒体没有很好的使消费者认识到绿色产品的重要性。

3、政府方面的问题

1) 绿色消费教育不足

如今,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 市场上的新型产品层出不穷。如何在变化繁多的商品中选择绿色产品, 迎合绿色消费这一发展趋势呢?这就需要政府在中间对居民们进行绿色的环保教育。政府在绿色产品消费过程中扮演者领路人的角色。如果, 没有让居民认识到这种绿色消费的重要性是很难让绿色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

2) 相关政策执行力度较低

近几年, 我国紧随国外的步伐, 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是由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较晚, 在对企业和市场的治理尚不完善。况且, 绿色产品的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期, 无论是市场调节机制还是企业都很难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 这在根本上就阻止了我国政府对绿色产品消费的管理。所以,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上, 我国的绿色消费更是举步维艰。

二、对我国居民转变绿色消费观念的启示

中国居民由传统的消费观念向绿色消费观念, 这是一个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为上的转变。是从传统对商品价值的认识到新型绿色产品价值的认识, 所以要想改变人们对绿色消费观念的认识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外在的对策分析

1) 企业的产品营销。企业在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处在政府和消费者中间最重要的纽带。绿色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价格受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产品的营销上应多加大力气。企业在产品宣传上应该很好的认识绿色产品对人们的作用。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在购买绿色产品的价值取向、经济能力、购买人群, 以便于产品的推广。2) 政府的教育作用。绿色消费的行动和绿色消费的认知是离不开的。目前, 我国绿色消费的主要人群主要集中在妇女、和已婚女性身上。所以我国政府应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给予不同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全民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水平, 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观念, 从环境上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等角度去塑造良好的基础氛围。3) 舆论的引导。舆论引导师发展绿色经济, 促进绿色消费的主要媒介。面对媒体和互联网等一些新兴的媒体的发展, 社会和政府应该围绕着重要的政策和文化进行热点分析、舆论舆情、关注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活动, 及时发布最新的动态, 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完善新闻和活动的风险评估机制。找准舆论开始的时间节点, 把握宣传的节奏。积极倡导居民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应选择未受污染的并且对消费者自身没有伤害的产品。

2、内在的对策分析

人对某一事物的理解是从认识、意志到情感, 这样一个心理过程。所以居民对绿色消费观念的转变, 首先就是认识上的转变, 也就是说企业、政府和舆论只是在认识的层次对绿色经济下的绿色消费再到绿色产品进行说明和宣传。这种绿色消费的观念也是文化上的价值认同。在自己购买物品、购买服务的时候考虑到环境的问题, 污染的问题, 不仅仅是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去消费, 更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结合自身的经济水平构造新型的消费理念, 为绿色经济额发展献出一份力。

摘要:绿色经济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所表现的发展状态。在绿色经济发展建设的浪潮中, 绿色消费在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笔者在以研究我国绿色消费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理念重构

参考文献

[1] 郑德凤, 臧正, 孙才志.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 2015, 31 (2) :64-68.

[2] 黄承梁.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企业绿色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5.

居民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内需、构建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基于四川省城乡居民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robit计量模型和图表,从消费主体的观念、能力、层次和环境四个方面,分别对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的差异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化研究

一、引言

消费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力,消费信贷的产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谓消费信贷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等贷款提供者向消费者发放的用于购买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贷款。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消费信贷研究得到了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边文霞(2002)通过三个模型得出结论:GDP、投资、收入对我国消费需求具有极大的拉动效应。胡志成、唐剑(2010)从金融视角分析了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资金补充不足,农村消费信贷供给品种与需求脱节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后。段小红(2011)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消费信贷的现状,认为消费观念、消费者承受能力、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消费信贷等是影响消费信贷的主要因素。

国外研究消费信贷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消费信贷对解除消费者信贷约束及消费增长的影响,如Cochrane(1991)认为消费信贷可以发挥消费保险的作用。Zeldes(1998)和Ludvigson(1999)都证明了预期的消费信贷增长与消费支出的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针对农村消费信贷的主流观点集中在农村二元信贷结构及用途上(Manfred Zeller,1994;Pham Bao Guong,2002;F.N.Okurut,A.Schoombee,2005),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户对正规信贷的需求主要以生产为主,对非正规信贷的需求以非生产为主。

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化的定性分析

研究城乡居民消费信贷问题,切入点应是消费信贷主体的消费特点,包括观念、能力、层次、环境等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特点不同,从而使得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一)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观念的差异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是中国人崇尚的治家之道,“开源节流”、“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等传统思想早已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但城市居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和新的消费理念,因而在对待消费信贷问题上相对开放,愿意接受信贷消费。相反,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滞后,农村居民受传统消费观念束缚,宁愿将即期的消费能力转为远期的消费意愿,也不愿意超前消费,农村居民的储蓄率相对比较高。

(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能力的差异

消费信贷的实质是将远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真正意义上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因此消费信贷发展的前提是要有收入持久增长的预期。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薪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工作稳定,有能力进行消费信贷。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同时,由于农业劳动有着显著的周期性,农产品价格波动性大,农村居民对未来没有稳定的收入预期,由此导致农村居民谨慎性消费和预防性储蓄,消费能力不足,不敢轻易举债消费。

(三)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层次的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主要用于满足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如以享受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购房信贷消费,以发展为目的的高学历教育信贷消费,以体现自身价值为目的的购买汽车和旅游信贷消费等。而农村居民则仍然处于以满足基本的吃、穿、住、行等传统消费信贷需求为主,如生产性消费品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子女教育消费贷款等。

(四)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环境的差异

目前我国总体消费信贷环境较差,从硬环境来看,消费配套基础设施的城乡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金融机构的城乡分布不均衡有目共睹;从软环境来看,相比城市居民大多可以享受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和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和完善,使得储蓄仍然成为农村居民应对未来不测之需的首选,造成现实消费需求不足,从而阻碍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此外,农村的信用环境、金融环境不如城市,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差,货币化程度低,这些都制约了农村消费信贷的拓展。

三、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化的实证分析

从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后,我国消费信贷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四川省消费信贷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数据资料显示,四川省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2007年的43,017,327万元上升到2011年的150,131,993万元。由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差异明显。

为了更好地进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差异化研究,本课题结合四川省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robit计量模型和相关图表,对消费主体的四个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具体差异,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观念的差异

根据调研问卷统计,有71.88%的城市居民愿意使用消费信贷业务,45.16%的农村居民愿意使用消费信贷业务。为了更进一步挖掘城乡居民对待消费信贷问题的差异,我们将居民接受消费信贷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影响居民接受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年龄、婚姻、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家庭支出、信用卡、收入预期等7个具体变量,使用stata软件,采用probit模型对调研所得的315个截面数据(农村155个,城市160个)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城乡消费信贷观念的显著性因素(如表1、表2)。

从两个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收入预期对被访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信用卡对被访城市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如果将P值放开到10%,年龄、家庭支出分别也是影响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的重要因素。

1.年龄这一解释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城市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的年龄对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可见农民消费观念随着年龄的上升而越来越趋向于保守,不愿意通过消费信贷打破预算约束进行提前消费,年龄增大也意味着未来还款年限变短,还款能力下降,不愿意在未来背负更多的债务。

2.婚姻状况对农村居民使用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城市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的婚姻状况对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农民在已婚的情况下,更愿意使用消费信贷。结婚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心智趋于成熟,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也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愿意利用各种潜在的资源去改善生活,为整个家庭创造价值。

3.受教育年限对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受教育年限对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思想观念越开放,接受消费信贷的意愿也就更为强烈。

4.家庭收入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消费信贷意愿都影响显著,这符合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的主流观点。不过,通过对比表1、表2,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收入对农民消费信贷的意愿是正向影响,对城市居民则为负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在农村,收入越高的人群,贷款的门槛较低,还款能力相对较强;而在城市,越高收入的人群,根本不需要使用消费信贷,相反,城市中收入越低的居民,使用消费信贷业务进行资金周转和满足临时性需求的愿望更为强烈。

5.家庭支出对城市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按照常理,支出越大,对消费信贷的需求越多。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消费信贷的接受意愿是符合的,但是在农村却与此相反。这可能是因为当家庭有临时资金周转需求时,相比消费信贷业务,农民更愿意通过亲朋好友进行融资,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6.67%的农民近年来与亲朋发生过借贷关系。

6.信用卡对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理论上讲,信用卡业务是消费信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信用卡的人相对更愿意借贷消费。从表2可以看出,信用卡对城市居民的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什么信用卡对农民而言不显著呢?我们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此次调查的样本中,使用信用卡的子样本容量太小造成的偏差;另一反面也说明信用卡在农村消费市场的普及率太低。

7.收入预期对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城市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精神面貌的象征,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可能会更加保守和稳健,只有在对未来的收入能相对确定下,才愿意提前消费。因而,当农民相对肯定未来的收入会提高时,就更加愿意使用消费信贷。

(二)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能力的差异

居民消费信贷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在收入水平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四川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见图1)。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08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4:1,绝对数相差4503元;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29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92:1,绝对数相差11770元。虽然2011年比2002年的收入差距缩小了0.22,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数差距仍然很大。

根据调研结果统计,在城市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达到85.34%,在10万元以上的达38.75%;而在农村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不超过20%。由此可见,较低的收入增长水平限制了农民的消费支出,多数农民消费信贷能力依然较弱。此外,对于未来的收入预期,有41.62%的农民表示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不确定自己的收入是否会增长,仅有27.23%的农民表示自己的收入会越来越高,而超过50%的城市居民对未来的收入充满信心。消费信贷的前提是要有收入持久增长的预期,预期收入可以通过消费信贷转为现期收入,影响当前和未来的消费。四川省城乡居民显著的收入差距以及对收入的不同预期,决定了他们消费信贷能力的差距。

(三)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层次的差异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民众生活水平、体现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使用消费信贷进行消费的层次不同。

根据表3对比可以看出,2002—2011年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波动的,不过每一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远远小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说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均高于农村居民,这就使得二者使用消费信贷的用途有显著差别。根据调研结果统计,在使用消费信贷的城市居民中,有51.23%是用于购房和购车,18.39%是信用卡,还有30.38%主要是一般用途,如教育助学、旅游贷款等;在使用消费信贷的农村居民中,有44.68%是用于建房贷款,17.02%是用于子女教育贷款,有29.78%是用于耐用消费品贷款,剩余的用于其他方面。由此可见,四川省城乡居民在消费信贷层次方面差异显著。

(四)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环境的差异

由下图可以明显看出,除了2009年外,四川省城乡消费差距曲线都在城乡收入差距曲线上面,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收入高者边际消费倾向偏低,那么消费曲线应该在收入曲线之下,但为什么会出现城乡消费差距比收入差距更大的现象呢?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和农村拥有不同的消费环境,导致农民收入不能同城镇居民收入一样顺畅地转化为消费,这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差异的原因。

调研数据显示:四川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一,基础环境差异。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四川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相对较为贫困的甘孜地区,用水、用电、交通、通信等基础环境相当差,这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和消费信贷的发展制约明显。其二,金融环境差异。通过调研发现,为四川省农民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而对于城市居民,各种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锦城消费金融公司等竞相提供种类丰富的消费信贷产品。农村消费信贷机构不健全,在功能设计上对农村市场的针对性不强,客观上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实现。其三,社会环境差异。现在四川省的农村居民基本上已经享有了农村医疗保险,新农合也基本覆盖农村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和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和完善,而且预期支出不断增大,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农村居民不得不压低当前消费,提高储蓄。其四,信息环境差异。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是产生逆向选择的主要原因。根据我们的调研,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四川省的城市消费者往往借助于网络来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而农民获取消费信贷方面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农村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内城市、农村居民的实际问卷调查,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消费者视角对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差异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在消费信贷观念、能力、层次和环境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四川省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比农村居民更为开放,对消费信贷的接受意愿更加强烈。影响农村居民接受消费信贷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收入预期,而影响城市居民接受消费信贷的因素主要有: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家庭支出、信用卡。

2.无论从收入预期还是收入水平看,四川省城镇居民都优于农村居民,这就决定了城镇居民的消费信贷能力比农村居民更高。农民收入预期不稳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限制了消费信贷规模。

3.从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距知道,四川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都高于农村居民。因而,在使用消费信贷进行融资的目的和用途也大都不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层次的差距明显。

4.从基础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四个方面都显现出四川省城市环境优于农村环境,这就为消费信贷在城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相对而言,这也是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二)政策建议

基于对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的分析,结合调查中反映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我国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1.改变居民消费信贷观念。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应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先导。要鼓励消费者树立新型的现代消费观,提倡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从无债消费转变为适度负债消费,从滞后型消费转变为适当超前型消费。一方面,消费者应该主动积极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广告等了解消费信贷的基本知识及重要性,不断破除心理障碍,提高消费觉悟,真正懂得国家推行消费信贷,并不违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而是一种文明的、正当的、科学的消费,目的是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根据城乡居民的不同消费需求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宣传消费信贷知识,开展城乡金融服务教育。同时,通过在柜台摆放宣传资料供农户传阅,信贷员深入农户开展信贷工作,以及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金融知识在农村的宣传覆盖面,尽快转变农村消费信贷观念,并使有条件的农民能够取得消费贷款的支持。

2.提高居民消费信贷能力。消费信贷的能力既受居民即期收入的预算约束,也受居民持久收入预期的制约。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预期的长期机制。首先,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政府决策部门应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同时,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创业,政府应对城乡居民创业给予财政支持,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以创业带动就业。其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国家对“三农”的各项政策补贴,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和预期。最后,在农民收入低且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和优势,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搞好农产品精细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预期。

3.完善居民消费信贷层次。在城市地区,建立专门的消费信贷机构(例如目前试点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优质的金融服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贷款手续,实行无纸化审批,缩短贷款评估和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允许、鼓励更多的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丰富消费信贷品种,创造一种竞争性的消费信贷体系,使个人消费信贷的方式和发放模式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合理性和针对性。在农村地区,针对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匮乏的局面,商业银行可以在无网点地区先行设立“金融事业部”,给予当地信贷支持。政府应该努力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依据重点消费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重要消费倾向,积极发展教育、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信用消费,使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有选择地扩大消费支出。还可以“家电下乡”等扩内需政策为契机,稳步推进“家具下乡”、农机具、耐用消费品等消费贷款业务,增加信贷品种,帮助农村居民合理运用金融工具,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层次。

4.优化居民消费信贷环境。一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政府应集中改善农村的水、电、通讯、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条件,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创造条件。二要加速农村金融发展,发挥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农村消费领域进行开拓,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为农民生活消费提供信贷支持。三要统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减少居民对预期支出增大的后顾之忧,增强居民对未来的安全感和消费信心。同时,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在不同地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要优化个人信用信息环境,政府应加快个人信用立法,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档案库,建设覆盖全国的信用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把有关消费信贷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降低农民进行消费信贷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等。

居民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为探究中小城市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运用了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聊城市欠发达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的生物资源消耗生态足迹和能源消耗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城市居民消费的人均生态足迹存在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学历的高低,年龄的大小和收入的高低;从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人均生态足迹来看,不论是生物资源消耗生态足迹还是能源消耗生态足迹,高收入水平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总要高于低收入水平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足迹;欠发达地区;城市居民消费;聊城市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6.111

Key words: Ecological footprint; Underdeveloped area;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Liaocheng City

生態足迹是不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区域空间[4],也可以看成一个城市、国家或地区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由人口所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1]。它是测量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2]。早在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n及其学生Wackernagel提出生态足迹时[3],就指出生态足迹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5]。生态足迹是以人类消费的资源、能源及其产生废弃物的数量与这些数量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为假设前提[6,7],通常把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化石燃料用地、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等六种类型[18],从而得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状况。当前,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超出生态承载力的现象较普遍,宁波市镇海区1997-2011年人均生态赤字由6.0808 hm2增加到7.7130 hm2[8];北京市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别为3.3562ghm2/人和0.07ghm2/人[9];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7倍之多[10];在皖江城市带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矛盾[11]等等。这些是由于人口的增加、能源的需求增大[12]人口规模超出了区域承载力[13]造成的;另外,高收入人群高消费倾向越来越明显[1]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较多的粮食和能源消费[2]也影响城市的生态足迹;加之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13]、耕地供给减少[12]等使人均生态足迹超过了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最终造成生态资源处于超负荷、非合理利用状态,区域可持续发展压力大[14]。

目前,生态足迹的研究涉及到资源、旅游、土地和国际贸易等,有宏观的全球、国家、地区、城市,也有微观的学校、企业、家庭等[15]。然而,对中小城市的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及消费现状的研究鲜为报道。聊城市位于鲁西平原,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典型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定量地研究中小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调整聊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与结构,树立该地区健康的可持续消费观,对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获取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在聊城市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聊城公园、金鼎购物中心、新东方尚街以及大顺发超市等)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数据汇总。在此次调查中,一共发出15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143份,在收回的问卷中,有5份没有回答完成,有6份数据明显存在问题,有10份对数据频率描述较模糊,剩余的122份符合本次调查使用数据,从中随机选取了120份进行本次研究分析。

1.2 生态足迹研究方法

根据均衡因子将每种类型的生产潜力按照一定比例转化成具有全球平均生产能力的物理面积,然后相加得到生态足迹。各类土地的生态功能和均衡因子见表1。

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如下[16]:

式中:EF为总生态足迹;N为区域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hm2.cap-1);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项目;ai为第i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均衡因子;Ai为生产第i类消费项人均占用的实际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hm2.cap-1);pi为第i类消费项目的全球平均生产力(kg.hm-2);ci为第i类消费项的人均消费量(kg.hm-2)。

生态足迹理论提出后,较多的是用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同时也应用于城市生态分析、旅游消费分析、生态资产评估、生活消费生态影响等方面,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7]。

2 聊城市居民消费基本状况

通过比较分析聊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态足迹,可以看出聊城市不同消费水平城市居民生态占用程度,本次研究是对生态足迹分两个方面进行核算,即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资源消费。表2、表3、表4汇总了聊城市居民的基本情况。

2.1 居民职业、收入情况

表2中汇总了此次调查的户数,从事的职业,以及平均年龄和收入的差别。即使是同样的职业,随着年龄的不同或者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其年收入也会不同。其中月收入在4500元及以下的人员的平均年龄在44岁,在本次调查的数据中,属于平均年龄最大的一组,年长的人群一般都伴随着退休或者失业,其经济收入比较低,有部分老人是依靠子女來维持生活的。月收入在5000元到6500元的人员平均年龄为35.5岁,这部分人群多是上班族,相对来说,这部分人步入社会稍晚些,工作经验在逐渐丰富中,因此收入处于中游,并不是很高。月收入在6500元到8000元的人员平均年龄为35.7岁,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或者是寻找到了的更适合自己、更有把握的工作,致使其收入相对有所提高。月收入在8500元及以上的人员平均年龄为39.2岁,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讲,经济收入属于不错的。一方面是职业性质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家庭其他成员的工作能力,收入属于相对高的人群。

2.2 居民学历情况

由于本次的数据是在公园、大型商场等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进行的调查,主要讨论的内容是经济差距带来的消耗的差别,故在学历上并没有更多的要求,选择上比较随机。图1汇总了不同收入居民学历的情况,主要是被调查人员的学历,并没有涉及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学历。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各个收入阶段,学历上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学历越高,收入越高,这说明学历高低对于收入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调查中使用的收入数据是相对这个家庭而言的,在实际家庭收入中,除了被调查者的工作能力、年龄、学历外,还有家庭其他成员的组成以及工作情况。

2.3 居民消费情况

表3汇总了不同收入居民平均每人每月的消费状况,从表3可以看出,收入的多少在消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家庭月收入为4500元及以下的人群中,人均月消费377.31元,家庭月收入在5000-6500元的人均月消费为392.61元,家庭月收入在6500-8000元的人均月消费为481.15元,家庭月收入在8500元及以上的人均月消费为466.29元。一方面反映出,收入越高,人均月消费越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庭成员的组成,从很大方面影响着人均消费,比如老人和幼儿、孩子,在消费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的。单方面比较,尤其是在机动车耗油费上,收入越高,消耗越多,若要实施低碳生活,最主要还是多从高收入人群做好措施。

3 聊城市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

3.1 生物资源消耗生态足迹

生物资源消费主要选取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猪肉、牛羊肉、禽肉、水产、奶制品、鸡蛋,用该地区的人均消费量与生产消费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产量相除,即可获得相应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水平人均生物资源消费生态足迹情况:家庭月收入水平达到8500元/月以上收入的居民人均年生态足迹为0.3766hm2,是收入水平在4500元/月以下的居民的1.23倍,而家庭月收入在5000--8000元/月的群体人均年生态足迹则存在较少的差距。差距的产生除了学历、年龄的差异外,还有收入的区别。收入较高的群体在生活消费上更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而且存在着消费优势;而收入较低的群体在生活消费上比较节俭。中等收入的群体更多的会考虑到家庭成员年龄的不同以及职业的需求对消费会比较在意,也会比低收入家庭在生活消费上要更重视。不同收入家庭的生物资源消耗的生态足迹在某个项目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消费水平的高低和年龄的大小上;消费水平高、年纪较轻的居民着重于蛋类、禽类、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而消费水平低、年龄较大的居民着重于粮食、蔬菜的需求。但总体来说,各收入层次的居民在生物资源的消费结构上基本无异。

3.2 能源消耗生态足迹

居民的能源消费,在本文研究中,主要是汽油、电力、天然气,在计算过程中,对能源的具体消耗量换算成统一的能量单位,以具有标准性的单位化石燃料生产的土地面积平均热值,将热能转换成一定的局部能量消耗的化石燃料用地面积。电力作为二次能源,不能直接的算出煤炭消费的生态足迹,需要根据煤炭发电中吸收排放的CO2量来测定。汽油、天然气、电都是按照聊城市物价水平确定。汽油按照5.40元/L,1L相当于0.725kg,换算单位为7.448元/kg,每kg产生热量0.046GJ;天然气按照1.8元/m3,每m3产生的热量按照0.0345GJ计算;电按照0.55元/度,每度电产生的热量按0.0036GJ换算。结果为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收入人均能源消费生态足迹情况:四个不同收入居民生态足迹分别是0.112hm2、0.1358hm2、0.2204hm2、0.2206hm2,四个数值的绝对量差距不大,但还是具有较明显的差距;最高收入群体是最低收入群体的1.97倍,这说明高收入的群体对于能源的消费强度较高;从侧面反映出,低收入者和年长者在对日常能源使用的持续性上要大于高收入者,因此导致两者之间的总量差距减小。这也说明了,随着城市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不管城市居民的收入、学历、年龄存在怎样的差异,城市生活能源的门槛总是在持续提高。但近年来随着高收入人群越来越倾向于高消费,其能源消耗也在剧增,与低收入人群间的差距正在拉大。例如相对高收入(6500元及以上)的人群,由于拥有私家车的人数较多,其人均汽油消耗量就显著高于低收入人群。因此,在未来,对相对高收入的人群应重点关注,以实现对能源的节约利用,为更好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4 结论

(1)聊城市作为山东省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在生物资源消费方面,生活水平高(8500元及以上)的人群人均生态足迹是生活水平低(4500元及以下)的1.23倍;在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上,则是1.97倍,且这个差距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进一步扩大。这也进一步说明,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小城市高收入群体对生态和资源的消耗比例要远远领先于低收入群体,从而造成居民生态足迹的差距。

(2)要改善聊城市资源消费状况,首先,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靠地区优势,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以求促进经济发展。其次,要改变居民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消费,建立节约、集约、高效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并且要彻底地把“高消费资源、高排放污染、高物质化”的生產方式逐步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非物质化”方式。再者,加快科学技术创新,研发新材料、新能源,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资源利用率,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最后,要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宣传,让最广大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张鹏岩,王开泳,张伟,韩斌,陈龙.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测算与对比——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09):1394-1400.

[2]宋思维,郑国璋. 临汾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J]. 绿色科技,2017,(04):164-166+172.

[3] 彭 建, 吴健生, 蒋依依, 叶敏婷. 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J].生态学报, 2006, 26(8): 2716-2722.

[4] 李明月,江 华. 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假设条件的缺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02):73-76.

[5]张根明, 向晓骥. 湖南省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J].消费经济, 2006, 22(3): 29-32.

[6]范坤, 吴月, 陈忠祥. 陕西省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4): 5998-6000.

[7]闵庆文, 李云, 成声魁, 刘涛东, 余卫东. 中等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系统占用的比较分析---以泰州、商丘、铜川、锡林郭勒为例[J].自然自然学报, 2005, 20(2): 86-92.

[8]吕添贵,吴次芳,李冠,张舟.基于生态足迹的港口型城镇土地生态安全研究——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4,34(06):250-255.

[9]张爽,李忠魁.基于资源消费的北京市生态足迹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01):294-298+315.

[10]王丽萍. 生态足迹视角下河南省生态承载力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2):1456-1460.

[11]姜萱,曹海清.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皖江城市带生态承载力现状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38(02):75-82.

[12]李炳意,师学义.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02):255-261.

[13]薛若晗.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人口容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1):82-85.

[14]曹胜,周卫军,罗思颖,李娇,黄维丽,段群滔,宋彪.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生态可持续性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05):838-840+844.

[15]周静, 管卫华.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学报, 2012, 32(20): 6471-6478.

[16]赵慧霞, 姜鲁光. 济南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J].生态学杂志, 2004, 23(6): 178-181.

收稿日期:2018-05-17

作者简介:马荣贞(1995-),男,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居民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当前中国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如何缓解我国城乡消费差距过大、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我国1990年以来城乡居民消费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的实证分析指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深层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劳动生产率及产业结构差异,并提出了构建城乡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回归分析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但是,与投资和出口需求相比,消费需求又是最基础、最不可替代的。研究表明,当经济发展度过最初发展阶段,进入中级或更高级发展阶段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消费需求将成为一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终动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带动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却严重不足。1993—2003年我国消费率为59.5%,2004年为53.4%,2005年又下降到50%以下(同期世界平均最终消费率为78%),致使出现了高投资率及快速经济增长与低消费率并存的现象。投资与消费的增长极不协调,用过高的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不但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还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并有可能引发经济、政治等一系列社会矛盾。为此,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一般来说,社会总需求中,最终消费应是三大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而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约占80%,政府消费占20%。可见,居民消费直接、强烈影响着最终消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将直接导致总需求的不足。

认真审视我国居民消费状况发现:居民的低消费率中,仍然存在着城乡居民消费的巨大差异,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本文对我国1990年以来城乡居民消费资料,运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透析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现状

(一)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由于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人为地分割了城镇和农村,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延续到今天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拉大(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从总水平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要明显高出农村居民。从绝对数看,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为:1278.89元,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1)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方差是非齐性的,实得方差比值F=13.998的外测概率为零;(2)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平均水平比较中的统计量t=4.825,其实得外测概率也为零,说明城乡居民入均消费支出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综合两点,不但说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平均水平远高于农村居民,而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方差过大,贫富差距悬殊,已经蕴含着极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在关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同时,进一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农村居民的生存型消费比重高于城镇,尤其是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仍比较高,2006年约为43%,比城镇居民高出近7个百分点;居住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比城镇居民高出近6.2个百分点;而在衣着、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享受、发展型消费方面却大大低于城镇居民。总体看来,尽管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高于农村,但二者均不高,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均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率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为584.63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并不太大;而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1855元,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有3265元,相差8590元。从相对数来看,199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村的2.2倍,2007年该数据已经达到了3.6倍,而且还在继续扩大。据专家测算,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及下岗职工的低保制度等与农村居民的无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实际城乡差距约为5:1或6:1。

为检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文采用SPSS11.5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将1990—2006年我国人均GDP分别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UC)和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RC)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如下:

UC=0.61GDPH+1423.74

t=(18.28) (5.14)

R2=0.957

RC=0.16GDP+474.89

t=(16.70)(6.01)

R2=0.949

从以上建立的线性方程可以看出GDP每增加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61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增加0.16元,说明人均GDP的增加给城乡居民带来的消费效应是不同的,边际消费率城镇高出农村0.45元,同时城镇居民的自发消费比农村居民高出近1000元,说明随着我国城乡居民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消费差距还将继续拉大。

三、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的实证分析

由于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地理因素,又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且因素组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要准确把握所有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是不可能的。本文旨在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因素的选择

1.二元对比系数(X1)。二元对比系数,又称二元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是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主要反映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反映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总体水平,用公式表示为:L=β12。公式中L表示二元对比系数,β1表示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β2表示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越小,表明两部门差别越大,即二元性越大;反之,二元对比系数越大,表明两部门的差别越小,即二元性越

小。由于劳动生产率是劳动收入的基础,而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因此,二元对比系数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之一。

2.人均GDP(X2)。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而这些改进又会进一步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3.产业比(X3)。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以农业部门增加值和非农业部门增加值之比表示的产业比是反映产业结构差异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一般情况下,非农产业GDP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GDP的增长速度,产业比下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就会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从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

4.消费差距指数(yi)。这里定义消费差距指数yi,是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所得的比例,用于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相对水平,作因变量。

(二)相关分析

表3说明产业比(X3)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的相关程度最强,简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926;二元对比系数(X1)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的相关性次之,简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905;人均GDP(X2)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的相关性较弱,简单相关系数仍然达到0.803。这说明所选择的3个因素都影响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变化。

(三)建立模型

为说明各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程度,本文根据1990—2006年的有关数据,把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二元对比系数、人均GDP和产业比作为解释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经SPSS11.5软件计算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经过逐步回归,人均GDP变量被剔除,这是因为人均GDP与二元对比系数有很强自相关。最终保留二元对比系数和产业比两个变量(见表4、表5)。 最终得到模型为: y=4.51—5.309X1-2.898X3 t=(24.018)(-3.845)(-4.944) 模型F(F=98.693)检验的精确概率值为O.000<0.05,说明模型中所选人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总影响”是显著的,各因素也均通过t检验。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变化可以通过二元对比系数(X1)、产业比(X3)来解释。比较小的估计标准误差0.0944反映了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好。此外,该模型还通过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检验,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模型中的第一个回归系数-5.309表示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二元对比系数每增加0.01,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就会减少0.05309;第二个回归系数-2.898表示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时,产业比每增加0.01,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就会平均缩小0.02898。

四、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对策建议

由前面结果可以看出,农业对非农产业的产业比和农业对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二元经济对比系数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指数都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就是说,努力提高产业比和二元经济对比系数是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键。、

(一)努力构建城乡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1.提升城乡产业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改善产业比。城乡产业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产业布局、生产过程、组织方式,还是在需求弹性上都是难以消除的。但是,在城乡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以城市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乡村农业的现代化,使城乡产业效率差距不断缩小(即本文所定义的农业对非农产业的产业比不断拉大),并逐渐趋于一致。

2.强化城乡产业关联度,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城乡产业有别,但城乡产业之间以产品和劳务为纽带,可以形成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要素互动。就是说,基于城乡两种不同特质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而形成的城市产业对乡村的依赖,和农业对城市的依赖是必然的(戴宾,2008)。因此,可以通过城乡产业互动形成合理分工协作,以城市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使城乡产业效率差距不断缩小(即本文所定义的二元经济对比系数拉大),改变二元经济对比系数。

3.依托城乡市场,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和强化。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拓展城市产业的市场空间,强化市场消费为中心的产业发展理念,以城市消费市场带动和促进乡村居民消费,改善城乡居民消费对比系数。

(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前述分析可以发现,人均GDP的增加对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率不同,其影响差距很大。所以,应积极调整收入分配,促进农民增收,政府可以采取政策倾斜:其一,对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采取直接扶持和保护,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其二,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消除收入分配的隐性障碍,达到农民增收。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筹下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均衡发展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外来人口按职业或者居住地入户。并保证农民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等,都可以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调查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消费状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