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范文

2023-09-18

小学作文教学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在当前农村的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的现象。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的作文教学体验,通过与学生和语文老师的多方交流,认为导致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教师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学生的阅读量少,知识积累不多和课堂作文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等方面的原因。针对上述原因,笔者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

一、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于写日记、多阅读课外书籍以及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在写作前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合理地诱导学生,让他们找到切合自己实际的材料来进行写作;

三、在习作指导时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作文要求允许的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以培养他们作文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

四、重视对修改习作的指导,让孩子利用自改、互改等形式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五、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要以作文的真实性且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一项重要的习作评价标准,以此让学生改掉东拼西凑编作文的毛病,并且在作文的评改中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以使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作文的水平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小学作文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是学生生活、思想和语言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也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心声和苦恼:他们苦于无内容可写,苦于不知道怎样去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每每谈到作文教学,教师也经常忧心忡忡。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方面寻找原因并思考对策。

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的作文教学体验,通过与学生和语文老师的多方交流,把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太小。很多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只要读好了这几本教科书就不错了,还买什么课外书,有的家长因为经济原因根本就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除了要读的这几本教科书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书可读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脑海里没有多少文字的积累,写作的时候就很难有好词佳句。课外阅读量的缺失给孩子的作文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课堂写作缺乏有效的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农村学校作文课通常采用的模式是“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这种训练模式造成的后果是:

1、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作文不是来自生活需要,而是来自老师或教材。

2、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

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人一面,缺少个性。这是因为老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

4、学生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或“分数”。这是因为过分注重了作文的应试功能,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

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阶段的写作,学生往往不知道作文的妙处何在,写得不多,更难有成就感,如若长期得不到鼓励,最终疲于应付,倦于无趣。

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应试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当今教师读书少,令人担忧;而语文教师不写作、怕动笔,却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教师不写作,可能是作文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写作是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才有可能熟悉学生的写作过程。只有具备个人的切身体验,教师的指导才会令学生信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忽略了作文批改和评语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激励作用。教师背着学生全批全改作文,

虽然用心良苦,但是教师心中的评价指向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评阅任务重,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打一个评语,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分数,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本后也懒得去看自己的作文到底有什么优点或不足,更谈不上去修改和反思了。这就导致作文评阅促进作文进步的功效大大削弱了。

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从帮助学生搜集、积累写作材料,创新习作指导模式,改革作文评价方式三个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轻松地写作,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

1、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丰富的感性积累才会有精彩的文字空间。这种精彩最有意义的应来自生活中的见闻。但见闻如不及时把握就将转瞬即逝。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一天中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见闻写入日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写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见闻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们就会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另外,这种精彩还可来自间接的阅读。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增进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我国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也说:“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作铺垫,学生的作文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进阅读,是为写好作文播下收获的种子。①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阅读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眼,丰富学生的积累。从一年级学会汉语拼音后,教师就可以开始给学生介绍一些带拼音的儿童读物,在以后的各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的需求、年级目标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最好我们能给学生列出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一年所要求阅读的课外读物的书目,并在阅读的数量、时间、质量、目标上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方面,笔者所在的中心学校已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我们在学校经费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教育局下发的各年级段的课外书阅读目录购置了一批图书,并且为每个班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要求各班的语文老师按计划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的阅读。另外,要求各班学生主动捐献图书,并在教室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阅读到他们所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大大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对书中精彩优美的语句、某些有益的知识进行分类摘抄整理。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就有了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能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途径。

2、写作前引导学生搜寻、筛选已有材料。

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面临的首要困难往往是不知选什么材料来写。其实,每个孩子脑中都存储中大量丰富可写的材料,只是在写作时他们自己无法独立地从这些信息中准确地找到与作文要求相匹配的记忆材料,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诱导。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时,一上课,我并没有提出这节课要写作文的要求,而是微笑着向学生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在自己认识的人当中最喜欢谁呀?”马上有几个同学准备发言,我接着说:“不必举手,想说的尽管说。”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答“老师”,有的答“爸爸”,有的答“××同学”„„我煞有介事地又说:“说的都不错,可是谁知道你们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呀?”“真喜欢!”孩子们都急了,可我还在故意卖关子——“我还是不太相信!”这时有个学生真急了站起来说:“老师,是真的,我最喜欢我妈妈,妈妈对我可好了,有一次„„”这个孩子情不自禁地讲述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证明。接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能证明自己 “真喜欢”的理由,而这些也就成了写好这个作文最

好的素材。

三、孩子们的记忆就像一个藏宝箱,老师只有拿对了钥匙才能打开存储着相应知识的箱子,帮他们挖掘出可转化成优美文字的记忆宝藏。

1、构思指导的创新。

传统的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生怕学生弄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不知道怎样来构思这个作文。于是给学生认真地分析、讲解题意,指导学生确定文章结构、体裁,教给学生开头要总起全文,结尾要点题升华,结果导致了学生写的作文千篇一面,缺少个性。

其实,作文指导的大忌就是总是使用固定的模式。作文指导应是一种互动式的指导,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要鼓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重视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情境。实践是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源泉。因为有了实践,学生才会在作文时选择素材而游刃有余;因为有了实践,学生才会在作文时表达生活而意到笔随。实践让学生的作文拓开了一片新天地。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大胆实践。学生有了实践体验的机会,也就拥有了作文的“物质基础”。②

如《秋天的××》这一个习作题目,要求学生观察一处景物,写出秋天景物的特点。笔者在指导时有目的地把课堂移到了课外,带领学生到田野、山坡、村子边去走走、看看、听听、闻闻,观察有秋天特点的景物,感受秋天的气息,激励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跟同学说一说。并力图开阔学生的思路,强调写自己观察到的,不要人云亦云。笔者还指导学生通过横向的比较,弄清各种景物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把景物的特点写得更加的生动、形象。这次习作,尽管篇幅有长有短,用词有优有劣,但同学们都根据观察,写出了自己眼中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秋天。可见,作文构思中的求异思维的培养是作文教学创新的重要一环。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情境,去获取丰富多样的作文素材。

2、表达指导的创新。

表达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步,作文质量的高低就看表达水平如何。如何指导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表达出来呢?

(1)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说是写的基础,是表达的最初形式。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经常性地开展讲故事、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和情感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用说为写奠定基础,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语言表达贫乏的问题。

(2)教师应在作文允许的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以命题作文为主。而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来命题,题目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生活特点,不符合学生的表达愿望。面对自己不喜欢的题目,学生只好生编硬凑,写作的乐趣当然也就无从感受,作文 “假大空”的现象便由此产生。学生不是“我手写我心”,而是顺着老师的意愿写一些应付老师的话,不但写作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而且创造性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制约,有创意的表达更是无从谈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作文话题,尽量拓宽作文题目范围,让题目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用自己的话不拘一格地表达。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欢乐的写作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拘师道尊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体裁选择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张扬个性,创意表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个性语言,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知体验,自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自主表达,充分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从而使学生的作文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③

如在指导《××的早晨》一文的写作时,学生既可按方位顺序写,又可按不同地点写,

还可按不同人物的活动来写;写一件事,既可按事情发展顺序,也可按人物的情感变化来写;同一件事,既可写它积极的一面,表达赞美之情,又可写它消极的一面,持批评的态度。

3、重视习作修改的指导,让学生养成多次修改的良好习惯。

习作指导不仅应包括写作前的指导,还应包括对学生修改习作的指导。修改是写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反复修改,才能把人、事、景、物描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因此,在习作指导中要重视对修改习作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1)、让学生树立“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观念,并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对于修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应当有个共同的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写完作文后,最好马上修改,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非常有效。习作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让耳朵做“老师”,慢慢斟酌,仔细推敲,能很好地发现习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悟出许多作文之道。鲁迅先生曾说过:“写完后最好看两次,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2)、让学生树立信心,采用多种形式互改作文。学生初次尝试互相修改作文,有的感到新奇,有的感到畏惧,认为自己连写作都还有许多不足,怎么有能力去修改别人的文章。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品质、写作个性进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有修改他人作文能力的信心,鼓励他们在互相修改、讨论、交流中进步、提高。我们可以采用同桌互改,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既发现了别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又逐步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从他人的修改中学到一些自己不会的作文技巧。当学生发现了他人作文中的某一点问题后,他们会讨论得很热烈,找资料,问同学,甚至发生争执,直到把问题搞清楚为止。学生互评作文,能避免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而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被评判者不服的矛盾和隔阂,还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是教师一支笔评改作文所无法达到的功效。

(3)、传授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对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而应该先把全班学生的习作都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的文章面向全班学生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修改。可以从引导学生学会修改错别字、修改用词不当之处开始,再到修改语句的不通顺,最后到学会选材、整篇的布局等方面的评价。

如果让学生养成每篇作文都进行三次甚至更多次修改的好习惯,学生对习作的认识就能逐步加深,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4、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利用好“下水文”。

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一定能写好,老师都写不好,我们又怎么能写好呢?久而久之,不怕作文才怪呢,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如果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相信每到作文时,学生就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写“下水文”不仅能锻炼自己的笔力,而且还能切身地体会到学生习作时会面临的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另外,教师的“下水文”还能对学生作文的构思、表达乃至修改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既是一次作文活动的总结,又是下一次作文的准备。要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再惧怕作文,就要对我们沿用多年的作文评价方式做一些相应的改革。

1、在作文评价中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

评价小学生的作文,最重要的不是要求他们写得多么生动、形象、具体,而是使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表达、喜欢写作,并从中感受到那是一种快乐。而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高,教师的评语也很生硬、刻板。这样,就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

觉得要写好作文是一件很难、很辛苦的事。

其实,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和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学生每次完成习作以后都有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心理,所以在作文评改中要多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如“你写得好棒!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你的想象真神奇!20年后的你一定会是一名著名的钢琴家。努力吧,理想一定能变为现实!”即使是批评、建议修改的评语也可以用疑问句来写,用征询商量的语气写,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如:“这个词换成‘××’是不是更好?” “如果你能消灭错别字,语言更流畅一些,那就更好了。”尤其是对于一些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要善于挖掘其作文中的闪光点,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个片段、一个句子、一个题目、一个词语用得好,教师也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当众加以表扬和评点,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产生对教师的依赖和亲近,进而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为提高习作水平进一步努力。④当你评语写得那样真诚和中肯时,学生拿了一定会多看几遍,甚至还会炫耀给其他同学看,写作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这样就能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尽量避免用一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评语,如: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当然,也要避免一些空洞、含糊的评语,如:文章很生动,内容很具体等,这样的评语学生看不懂,也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2、以作文的真实性且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一项重要的习作评价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学生写的是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感受,即使写得不是很好,也应有的放矢地给予鼓励。以此让学生改掉东拼西凑编作文的毛病。如练习写一个场景,一个学生写的是《拔河比赛》,文中写了自己参加比赛的经历。虽然细评这篇习作,会发现语法不规范,用词不够准确,但字里行间始终表达了一个清楚的意思:参加比赛要使劲,才能为班级争光。显然,这是孩子的真实之作。在讲评作文时,笔者第一个念了该生的作文,告诉大家他的作文感情很真挚,希望大家也能向他一样写自己的真实见闻和感受,接下来才指出他在习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多次的强调和训练,学生终于明白:写真实的才是最好的。从而基本上杜绝了在作文中写一些空洞、虚假的内容。

小学作文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内容,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教师不能只重视命题,忽视对作文内容的把握,使学生缺乏素材的选择能力,所写的内容也过于宽泛。通过良好的作文教学,可陶冶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方法; 语言能力

一、支持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分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搜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教师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的实践体验。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持续某项力所能力的劳动,或公益劳动或自我服务劳动或饲养、手工艺劳动,这些劳动可以学生个体活动为主体,也可以小组形式出现,教师从旁坚持要求、督促鼓励,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坚持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事物目标进行定向观察,让学生在连续一段时间内有意观察来发现其具体表现及显著特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二、提倡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大量丰富写作词语。

阅读是“吸收”知识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作文时遣词造句自然有方法可用,有规律可循了。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文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独特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三、指导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合理挖掘写作资源。

有了生活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能力。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目标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找答案,边观察边思考,直到问题弄清为止。示范学习指导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示范指导,方能使学生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写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主动习作实践。如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练说、练写,并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准备表述的,并进行仿写训练;经常有计划地参观、访问;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后及时练写;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等方法。

四、帮助学生熟悉作文技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做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话题作文要求在以话题内容为范围的前提下自拟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要使文题靓丽新颖,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语等做文章标题。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有些记叙类作品内容风趣、语言诙谐、格调轻松,这时可以相应地拟一则幽默式标题,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获得读者的第一青睐。标点符号属于无声的语言,以标点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使文题新颖独特,引发读者要看个究竟的兴趣。文章要富有真情实感,一篇文章能否写出真情实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写作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真人真事。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感受才真切,体会才深刻,写出文章才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只有自己受感动的事情才可能去感动别人。说真话,不随意夸大。冰心说:“写文章要有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认真诚实,实事求是,没有科学的态度,一定写不出真挚感人的文章。”因此,在写作时,切忌内容虚假,无病呻吟。对自己所描述的事物有足够深厚的感情,而不是故作深沉,哗众取宠;要能驾驭自己的笔来抒情,使感情浓淡相宜,而不是矫揉造作。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还要有文彩,力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五、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设法增强写作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所以,我首先是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常常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在给成绩时,我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进步进行衡量。也可尝试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同时先让学生互相评改,做到与学生共评。这也给学生一种鼓励,一种自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超过同学的,自己也有能力修改同学的作文。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片段、优秀词句挑选出来,放入“作文园地”里向大家展览。较优秀的也可向广播站、电视台投稿或推荐向报刊发表。习作发表后,必然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倍增,许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写好,并经常主动交自己的习作请老师修改。

小学作文教学范文第3篇

1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努力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将单调古板的作文课教学改变为郊游、参观名胜古迹、诗歌朗诵 会、故事会、演讲等多种形式,活动组织得多,学生写作材料也就多了。还有要鼓励,欣赏学生的习作,让学生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快乐。学生一次又一次写了很多作文, 总有几篇相对而言写得较好的,就要对他们加以赞赏,并告知其他同学,或抄写在班级作文小报上,供老师、同学欣赏。笔者所教的班级每学期期末都要出版一本《班级优秀作文集》,笔者还鼓励学生自己办个人作文集,好朋友文集,这样,每个学生都是小作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和喜悦。为了让学生的作文得以比较广的传播,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作文竞赛。近几年, 笔者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作文竞赛,每年都有二、三十名学生获得奖项, 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更加勤奋写作。

2作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把好“三关”

即命题析题关、作文批改关和作文讲评关。把好了“三关”, 写作就会由“难”变“易”。一是命题关,大多数的作文教学由教师统一命题,学生照题规定习作。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受到限制, 写出的文章不是言不由衷、草率应付,就是文不附题,一塌糊涂, 或是“千人一面”,所以,为了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可改变这种命题方法,以多种形式命题。如:电视剧《西游记》或动画片《西游记》播出时间,就布置学生写剧中的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甚至白骨精。 可以写孙悟空的超凡本领, 写猪八戒的趣事,也可以写自己最感兴趣,有切身体会的事,避免了学生无话可说,胡编乱造的现象。同时,教学中可分层指导,主动达标,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能力,个性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学习的差异性和教学目标统一性的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因材施教, 分层指导。例如,在写《雪后》一文,可这样指导学生共同达标。 (1)学生联系实际,头脑中浮现雪后的景物图。之后,“后进生”口述雪景; (2)让“优生”来说说 :还可写些什么 ? 从而又引出雪后太阳 ,随风飘落的雪末儿,脚印和堆雪人,打雪仗等画面。“后来生”根据补充的内容,再一次口述;(3)进行课堂小编笔,给中下水平的学生发张表格式的草稿,表格中有提示语,分层指导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每个学生都可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提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机会。而且作为教师,应“多下水”,多写下水作文,在指导《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这篇作文时,笔者根据教学的需要,认真写了“下水文”,通过写作的亲身体验,寻找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抓住作文教学的关键,掌握学生的脉搏,为学生排疑解惑。而且还有感情地读给学生听,激起了全班学生作文的欲望。这样就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二是作文批改关,有人说,作文是改出来的,这话确定有道理。批改中,笔者始终坚持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作文,从语句表达、详略处理、中心表达多方面写好眉批和总结, 使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本即知自己文章的得失优劣。而且注意,成功写得多,失败写得少,纵然学生的习作在老师眼里是平凡琐事,但也应该以赞扬为前提。一句鼓励胜过十句批评,带有“否定性”的批评,往往会熄灭学生燃起的兴趣火花。三是作文讲评关,在总揽全体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做深入细致的讲评,将好、中、差三类作文逐一讲评,分析其优劣,找出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属于观察事物、表现事物、所握结构诸方面哪一类,让学生明白类似的作文如何写,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

3多观察、多锻炼,使作文由“易”变“趣”

生活就像万花筒, 每个事物, 每种现象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都可产生一种启迪,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乐于习作的习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增强作文教学的趣味性,关键在一个“活”字,老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知识用得活,学生越学越活,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陆游有句名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读书在作写的基础,生活的源泉,不读书,只重练,犹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不阅读,只是写,如空中楼阁,欲速而不达。有源才能有水流,有“输入”才能有“输出”,“读”不“输入”大脑,又拿什么把“写”“输出”出来。自古至今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于漪先生也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学生的一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同时这也是在积累词汇,积累语言材料,建立语感的同时,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地得到丰富与提高。这样一来,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又何愁“写”呢? 又怎么会“诌”呢?

4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以专题专练,“读”以致“用”为前提

既然“读”对“写”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指导学生的阅读呢? 笔者曾经尝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以专题专练, “读”以致“用”为前提 ,如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 ,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构思给课文配一幅插图,按古诗的诗意创作一幅画; 练习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在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情况下录音,放给自己、父母听,并带到班里参加录音朗读竞赛。春、夏、秋、冬到来的时候,可以搜集、朗读赞美春、夏、秋、冬的诗歌美文,编集成本;也可利用课内外联系进行阅读指导,如学了《丑小鸭》后 ,可推荐学生课外读《格林童话》;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布置学生从广播上、电视上、报刊里和街头上搜集广告。让学生到花园中、公园中、街头上去摘抄文明警示语。可可以摘抄名人名言、轮流每天要有一位学生告诉大家一位名人的 的名言,周而复始每天都要有不同的名人名言。每日一言、每日新新闻……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仅积累了词汇、语言材料,而且还还建立了语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丰富和提高。

5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过去长时间内所实行的“注入式”教学,都是把学生置于“客客体”地位,单向传递信息,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因而失去主动性性和创造性,我们搞活教学,就是要“反客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激发学生创造性的“主体教学”。学生经过大量的阅读、仿写和生活活 积累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创新,笔者曾经以“我高兴”这句句话让学生去创造性写作。多数学生通过创造性发挥,即写出了高兴的原因,高兴时的表情、心情、又写得入情入理,同时借助课本上一些名篇的略写部分,让学生补写或续写。例如《井底之蛙》一课的结尾部分,可让学生续写,学生经过创造性的思考后,写得很生动,引人深思。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多次组织学生从多角度地写同一个题目,让学生改写、缩写、扩写、续写。经过多次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地提高了。

小学作文教学范文第4篇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受重视,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教学却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自我反思,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发现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办法,供同仁参考。

一、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1.作文内容空洞

在作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主要让学生从书本或课外读物中积累写作素材,这种方式对积累素材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导致学生的素材积累不足,加上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只能靠摘抄和模仿范文完成写作任务。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学生的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没有自己的思考,内容空洞。

例如,“今天我感冒了,妈妈发现后就把我背了起来,在路上没有打到车,妈妈就走路把我背到了医院,妈妈你真好,我好爱你啊!”“今天我帮妈妈洗碗,妈媽夸我是好孩子,我高兴地笑了。”“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游乐园玩了,游乐园里的人真多啊,今天真开心。”上述片段都是内容空洞的作文,都是干巴巴的陈述,没有细节,没有情感,如此写作,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仅得不到提升,还会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教学形式程序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以阅读教学为重点,只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和写作素材,不注重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学形式单一化、程序化,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难以充分调动写作兴趣和热情,不能与教师良好地沟通和交流,难以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3.将写作和阅读分开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写作与阅读密切相关,二者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关系。新课改也强调要重视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依然是分离的,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作文引导,导致学生虽然读了很多文章,但依然没有学会运用写作技巧;也没有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摘抄好词佳句,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更没有根据阅读的文章进行写作训练。教师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错失了很多提升写作能力的机会。

二、小学作文教学措施

1.多方面积累写作素材

想让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再空洞,教师就要让他们明白积累的重要性,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培养他们积累素材的习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秉持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原则。比如,可以让学生读一些优秀作文,或者少儿读物、少儿版经典名著等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及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并且经常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把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能言之有物。

2.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习惯依赖教师,所以,写作教学的效率会受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为提高写作教学效率,教师应及时调整和优化写作教学方法,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写作要求入手,组织相关活动,增强写作教学的趣味性。现阶段,讲授法是教师开展作文教学时运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内容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运用活动导引法,组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如成语接龙、击鼓传花、你比划我来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仔细观察,最后把游戏过程或感悟写出来。除了运用活动导引法外,还可以运用探究教学法和片段仿练法。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不同的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使写作教学更加新颖和富有趣味,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写作教学活动中来,进行思考和创作。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还能深化他们对写作知识和技巧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3.读写结合,实现写作和阅读的互动

读写相结合是现代语文教育一直提倡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张教学时不能把两者分开,要将其完美融合,增加二者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的读与写的能力同步提升。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的技巧等详细分析,并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例如,《荷花》中有这样一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以荷花的角度描写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在品味和思考后踊跃发言,表达想法。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用此段的写作手法写其他事物,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一直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关注与重视。这是因为写作能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种综合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改进写作教学策略,运用多元化的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小学作文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内容空洞无物、文实不符、缺乏真情实感一直都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无法摆脱的教学窘境,也是限制学生以书面形式运用祖国文字能力的掣肘所在。而生活体验式作文教学认为,教师应以学生真正经历过的生活体验、社会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生活感悟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将从结合笔者的课题研究,从观校园风情、品家庭杂味、拓社会体验三个角度来分析生活体验作文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具体组织策略。

【关键词】小学 语文作文 生活化教学 策略分析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立项课题“生活体验作文的实践研究”(JYKT—17059)。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被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教育大词典》认为,体验是“体验、体察、专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生活化教学法则是以学生的“体验”作为确定作文内容的基本前提,鼓励学生抒发内心感受与真切情感,所以生活化教学法成为让学生具备观察生活与表现现实能力的关键所在,是让学生形成进入社会所必须的写作能力的教学准备。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小学生可以放飞心灵、解放思想,对生活、社会与实践展开个性化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活化作文内容没有明确的真善美、假丑恶之分,只要真实即可,所以生活化作文教学法也就成为促进小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观校园风情,绘多彩世界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阵地,为了让小学生有倾吐的需要和表达的欲望,教师应积极创设习作氛围,把学生习作与班级活动,学校主题活动、少先队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化思维,捕捉素材,个性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生活是小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活动,如果学生能够从美、欣赏的视角来观察校园风情,那么便可让学生喜欢上校园生活,同时也可为作文学习积累素材。

例如:我校每年都会举行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这两次运动会是本校重大体育赛事,需要全体学生支持与参与。在运动会上,我将“运动会上展风姿”作为作文教学主题,引导小学生以运动会的实际赛况来创作作文,可以阐述他们在参赛、观赛中所感受到的激烈、紧张、积极的竞赛氛围,也可描述某位参赛人员永不放弃、全程参与的精神……另外,在运动会举办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创作一些参赛口号与加油用语,递交到学校广播站进行广播播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另外,我也常常会利用班级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来创设习作氛围。例如:我曾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大扫除活动,学生需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清理玻璃、黑板、地板等。为了保证清扫效率,我还将学生分组,为每组制定了明确的清扫任务。在本轮班级活动中,学生可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也可感受到通力合作的效率,同时还会为劳动成果感到欣喜。待清扫活动结束之后,我鼓励学生写下一篇以“劳动感悟”为主题的随笔作文,讲述他们感触最深的劳动心得。虽然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大扫除经历”为写作主题的,但是每个学生的写作视角、文字表达与篇章架构能力都让小学生的作文体现了个性化写作的特点,每篇作文都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特征。

二、品家庭杂味,抒人间真情

家庭是学生的第二所“学校”,也是最让学生放松、最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环境,以“品家庭杂味”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现实,也是生活体验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家庭生活是十分丰富的,让学生以家庭生活为主题进行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家庭,这将会让他们形成更好的生活态度,使其更加积极、努力地生活。

例如:我曾与学生家长一同合作,以“家庭劳动小岗位”来要求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家务事,以便让学生从这些日常琐事中产生写作灵感。一直以来,小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让他们主动做家务,可以使其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与劳动的快乐。比如,有一名小学生便在自己的作文中完整地叙述了自己为家长做饭的过程,同时表述了虽然自己做饭难吃,但是家长依然十分幸福地享受了这顿饭。在文章的结尾阶段,这名小学生还表达了对父母每天为自己奔波、劳碌的体贴之情,抒发了自己一定会主动帮助家长分担家务的决心与勇气。

另外,除了要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之外,笔者还以“感恩父母,回馈父母”为主题组织了一次家庭作文写作活动。小学生需自行想象一个回馈父母的方法,比如帮父母按摩、为父母洗漱等,然后观察父母的表情,以作文记录自己回馈父母的内心感受。在学生写的作品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小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真挚的内心感受。

三、拓社会体验,言世事真谛

每个人都要接触社会,进入社会生活。在生活体验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拓展学生的社会体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看、听、问、查等多种途径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收集写作素材,以实践来让学生主动、自主的体验中练笔,以社会体验来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以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来丰富作文内容。

比如,我便曾结合本校学生的室外写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鼓励他们描写自己在大自然中所获得的内心宁静、平和的真实感受,同时还鼓励他们观察大自然的美,以抒情散文或写景作文来完成作文写作任务。在写生活动中,小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感受风轻抚脸庞的温柔、柳叶随风起舞的姿态、鸟语花香的祥和等,这种社会体验也会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小学生学会有感而发、由情而抒。

另外,我校還会经常组织一些社会体验活动,比如参观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致敬;体验消防活动,品人间战士职责;参与农作物采摘,获劳动之感等等,每一项实践活动都能够引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是作为生活化作文写作的重要素材,以便让他们学会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心情。

总而言之,促使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是促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落实“教育即生活”理念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意识到作文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创设多种实践性、生活化的体验活动来作为丰富与充实小学生语文作文的写作素材,为小学生写出真情意切、文实相符的作文打好基础,以便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作文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魏伟.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庄智群.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叶淑华,女(汉族),福建大田人,大专学历,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一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范文第6篇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学生是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遵循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

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造成的。有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

一、二年级没必要加强训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要求是:(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应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步不做要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则欲速则不达。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这样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丰富写作材料

1、定格“生活小镜头”。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

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2、开启“词句百宝箱”。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也许有人会问:象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许多学生家庭教为困难,除了读规定的科技书外,很少能自己买课外读物阅读,那又怎样来积累词句?这就希望学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指导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还有教师提供词句;在学生说话中提炼词句。

除了以上所述几点,还要注意对作文的评改。每次学生习作时,我边巡视边寻找学生习作中是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发现学生下笔有困难,耐心予以点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来批改,而是将巡视时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让大家评议,弥补不足。最后,学习自己修改誊抄。作文交上来后,我用符号指出不足,评语多以赞赏语气。这样做既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愿意改正习作中的不足。渐渐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再为难了。

上一篇:元宵节谜语大全范文下一篇:数米范文